論語《十則》
《論語》十則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讀會寫“慍、罔、殆、矣、誨、弘、凋、恕”等字詞。 2.積累、理解“溫故知新、見賢思齊、任重道遠、三人行,必有我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詞語。 3.能準確流暢地朗讀并熟練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 1.理解、運用《論語》中關于學習的名言警句。 2.培養文言注釋能力。 德育目標 1.感受孔子光輝人格魅力;開闊胸懷,提高成熟處事的思想修養。 2.聯系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評點《論語》十則內容。 ●教學難點 深層理解《論語》十則內蘊。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本文所選的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論語》十則,主要是談學習態度、方法和思想修養的,語言簡練,用意深遠。教師指導學生反復誦讀,營造背誦課文的氣氛,在讀中理解、領會每一則語錄,力爭當堂熟讀成誦。 2.評點、質疑法。教讀本文采用評點式,就內容、文字、寫法的評點。在教學過程 中,啟發學生探究、質疑,調動學習積極性。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投影儀及膠片、打印好的作業 講義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認讀《論語》十則,整體感知,析讀十則內容,就其語言材料進行充分有效的分類整理的實踐。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設計 設計(一) (從孔子對教育的貢獻、對世界文化的深刻影響入手) 同學們,我們國家古代有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僅對我國、也對世界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今天聯合國還有他的塑像,你們知道他是誰嗎?(多媒體顯示孔子像)(學生回答)對,他就是孔子。今天,讓我們共同來學習他關于學習的一些論述,看看對我們有什么啟發。 設計(二) 提及“朝圣”,我們自然會聯想到那跪拜、跋涉著的虔誠的伊斯蘭教徒向圣地麥加前行的浩蕩壯觀情景。(多媒體顯示孔府、孔廟、孔林)那么,人們把到山東曲阜去看孔廟叫做“朝圣”,同學們知道它的緣故嗎?(學生回答,教師明確:曲阜是孔子的家鄉,人們尊稱他為“圣人”“先師”)(多媒體顯示孔子像)同學們請看:孔子“生而首上圩頂,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長九尺有六寸(注:約合現在6.4尺),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莊嚴、高大。作為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板書文題),在我國歷史上影響很大,為儒家的重要經典。相傳,宋朝名相趙普死后,人們在他的書籍里發現只有半部《論語》,所以世有“半部《論語》冶天下”之說。今天,讓我們走近孔子,走進《論語》。去聆聽先哲的教誨。 二、關于孔子和《論語》資料助讀 投影顯示: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他主張仁義,主張以德服人,反對殘暴統治,反對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開明態度。孔子學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被尊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把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在我國歷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業的第一人,首創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 2.《論語》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其體式歸納起來有: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僅指明是孔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境(包括說話的對象),內容大多是關于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課文中的第1至9則都屬于這種體式;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作的回答,課文中的第10則屬于這種體式,它寫出了提問者的原話,但沒有寫談話的背景;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 三、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同學們自讀課文“閱讀提示”,慢讀全文。 2.聽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體會語調。 [教師提示] (1)正音 ①論語(lún) ②說(yuè):通“悅”,意思是愉快。 誨女知之乎:同“汝”,人稱代詞“你”。是知也:通“智”,聰明。(古漢語中,有些字可以用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這種語言現象叫“通假”。但由于語言的演變,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間,現在已不同音了,朗讀中要讀本字的音) ③慍(yùn):生氣,發怒。 ④三省(xǐng)吾身:察看,檢查。 ⑤傳(chuán)不習乎:老師傳授的知識。 ⑥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殆(dài):有害。 ⑦弘(hóng)毅:強毅。 ⑧凋(diāo):凋謝。 ⑨矣(yǐ):語氣詞。 (2)句中停頓是句意層次的表現,誦讀中要正確停頓。如“溫故”章用陳述語氣讀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學生分則朗讀,結合課文注釋疏通文義。 教師提示字詞釋義: (1)“學而”章 時習:按一定的時間復習。“時”,副詞,相當于“以時”,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時間”或“及時”。“習”的本義是“鳥數飛”,引申為實習、演習。 “朋”,舊注:同門曰朋。跟現在的“同學”“同班”相近。句中是孔子對弟子說的,“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2)“吾日”章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三”“九”諸字在文言中皆有“多”義,不是確數,下述三事,這是巧合。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誠,誠實。 (3)“溫故”章 溫故而知新“故”,舊的,從前的。 (4)“士不”章 士不可以不弘毅“士”,在《論語》中,多指有抱負或有特殊社會地位的人。“弘”,胸懷寬廣。“毅”,意志堅強。 (5)“知之”章 是知也“是”,先秦時代不作判斷詞用,而是指示代詞,相當于“這”,可譯作“這(就是)”。 (6)“其恕”章 其恕乎“其”,大概,也許。“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4.小組內交流每則文意,領會蘊含。 如有疑難,小組長可向全班同學征求意見,確定答案。 教師抽查學生翻譯難句: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明確:(1)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 (2)在溫習舊知識后,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3)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有(陷入邪說的)危險。 (4)我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5)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5.學生集體大聲、流利、快速地朗讀全文。 6.學生跟著錄音輕讀,嘗試背誦。 四、析讀課文,深層體悟 1.學生試作批注,概括、歸類每則內容大意。 2.積累格言警句和成語。 指導學生運用“__________與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有關”句式說話。如“學而時習之”與學習方法、習慣有關,“人不知而不慍”與個人修養有關。 教師點撥,幫助學生完成分類式學習筆記如下: (1)成語類 溫故知新 見賢思齊 三人行,必有我師 任重道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類 ①談學習態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 ②談學習方法的 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③談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三人行,必有我師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問題研討 (1)“學而”章 此章為儒家壓卷經典《論語》開宗明義第一段。三個“不亦……乎”的反問復迭,盡得一唱三嘆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個人在別人不了解他的情況下總是怨天尤人,這樣的人配稱為君子嗎?聯系孔子經歷,從中感受到孔子怎樣的人格呢? 明確:“君子”,在《論語》中有多個義項:有時指有道德的人;有時指在高位的人。在句中取前義。 孔子一生際遇坎坷,但這位大智者能從理智上保持一種心理平衡,表達出一種坦蕩曠達的氣度,自謂之“不慍”,這種“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的精神足可為百世之師。 (2)“溫故”章 有些老師知道世上許多事情,講起來娓娓動聽,這樣的老師能說是好老師嗎?結合孔子的思想談談。 明確:《禮記·學記》中記錄了孔子這句話:“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這說明了孔子認為只能記誦一些知識,是不能當別人的老師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可以為師”。 (3)“誨女”章 《論語》中這段話非常簡練,也沒有交代說話的背景,而《荀子》書里記子路盛服見孔子的談話背景,就詳細得多,書中說子路穿戴得整整齊齊去見孔子。臉上還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經孔子批評后,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舊。從這個背景看,孔子說這番話的用意是什么? 明確:孔子說這番話的用意是,言行要謹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用現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謙遜的態度,不可強不知以為知。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對此,曾經有過不同看法,聯系生活體驗,談談該怎樣看待。 明確:曾子曾經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學說的兩個方面。孔子用這句話給“恕”下定義,其中包含了相互體諒的意思。 對這一開放性的題目,學生可以各抒己見,有可取則予肯定,說錯了的(有可能誤解句意)要糾正。 (5)“歲寒”章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 明確:何晏集解:“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茍容。”這是借松柏后凋比喻社會現象。 4.學生集體背誦全文。 五、課堂小結 《論語》全書今本485章左右,課文所選的十則主要是語錄體,若干章為一篇,每篇從第一句話中抽2至3個字作篇名,題注里提到的《學而》《為政》《里仁》《述而》等,都是篇名。清朝時有個故事:文學家畢沅在陜西當巡撫,一天到廟里住宿,看一位和尚在念經,就問他:“一部《法華經》共有多少個‘阿彌陀佛’?”和尚說:“我是個蠢人,不知道這個。大人是天上文曲星,聰明得很,一定知道一部《論語》有多少個‘子曰’吧?”畢沅也答不出。因為“子曰”實在太多了,誰也沒有統計過。 過去有句俗話“之乎者也矣焉哉,七字安排好秀才”。這七個字都是最常見的文言虛詞,學習中要加以比較、品味。 六、課堂練習 投影顯示: 1.下列句子朗讀中,停頓處理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B.思而/不學則殆 C.擇其善者/而從之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比較下列各句“而”的不同用法,按A(順接)、B(轉接)分別歸類,將字母填入括號內。 (1)學而時習之( ) (2)人不知而不慍( ) (3)思而不學則殆( ) (4)擇其善者而從之( ) 3.在括號中解釋加粗字,在橫線上解釋整個文句。 (1)溫故知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見賢思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任重道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學而不思則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思而不學則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選出對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A.別人不知道就不惱怒,不也是君子嗎? B.別人不了解,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C.別人不了解就不惱怒,不也是君子嗎? D.別人不了解,我就不怨恨,不是君子嗎? (2)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A.選擇其中善良的跟隨他,其中不善良的讓他改正。 B.選擇他們的優點就學習,選擇他們的缺點(自己如果也有)就改正。 C.看到他們的優點就學習,看到他們的缺點就讓他們改正。 D.選擇他們的優點學習,對他們的缺點加以改正。 5.根據提示,用課文原句填空。 (1)真正有修養的君子應具有的風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強調“三人行,必有我師”的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曰:“______________,不亦說乎?________________,不亦樂乎?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 (《學而》) (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仁以為己任,_______________?死而后已,___________________?” (《泰伯》) 6.《論語》中的許多內容,后來逐漸演化固定為成語,如“溫故知新”“不恥下問”等,請看《論語》中的下列語句各是什么成語的原型。 (1)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2)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3)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4)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5)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 參考答案: 1.B 2.(1)A (2)B (3)B (4)A 3.(1)舊知識 復習舊的知識,能有新的發現。 (2)相同 見到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一樣。 (3)路程 擔子很重,路程又長,比喻責任重大。 (4)走 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 (5)迷惑 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 (6)有害 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有危險。 4.(1)B (2)D 5.(1)人不知而慍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學而時習之 有朋自遠方來 人不知而不慍 (5)任重而道遠 不亦重乎不亦遠乎 6.(1)見賢思齊 (2)盡善盡美 (3)舉一反三 (4)道聽途說 (5)巧言令色 (6)誨人不倦 七、布置作業 (分發講義資料)閱讀文段,回答1~8題。 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②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小子④識之,苛政猛于虎也!” (《禮記·檀弓》) 注釋:①“式”同“軾”,車前的橫木。這里理解為“憑著軾”(表敬意)。②壹似,很像。③舅:公爹。古時女子稱丈夫的父親。④小子:長輩對晚輩的稱呼。 1.解釋下列各句中加粗詞的含義。 (1)孔子過泰山側( ) (2)夫子式而聽之( ) (3)然( ) (4)昔者吾舅死于虎( ) (5)何為不去也( ) (6)小子識之( ) 2.“小子識之”的“識”應讀為_______________。 3.“式而聽之”中的“而”表示( ) A.順接 B.轉接 4.文中的“夫子”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5.婦人當時在墓前哭的是_______________。 6.婦人的丈夫與兒子因何而死? 7.“而曰”前省略了主語,如果補出來,應該是_______________。 8.文中哪句話可作為本文主題?翻譯這句話。 參考答案: 1.(1)經過 (2)婦人的哭聲 (3)是的 (4)從前 (5)離開 (6)這件事 2.zhì 3.A 4.孔子 5.兒子 6.被老虎吃掉。 7.婦人 8.苛政猛于虎。苛酷的統治比老虎還兇猛。 ●板書設計 《論語》十則 《論語》——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
1.以小組為單位,舉行學習情況座談會,讓每位同學談談自己的學習態度和方法,總結出自己的學習名言。 2.學完課文后,哪一點對自己最有啟發,寫篇隨筆,字數、形式不限。 3.開放探究 閱讀文段,請任選一個角度,簡要說說這個故事對你的啟發。(50字左右) 動筒(人名)嘗于國學(國學:京師官學的通稱)中看博士論難(論難:針對對方的論點進行辯論)云:“孔子弟子達者有七十二人。”動筒因問曰:“達者七十二人,幾人已著冠(著冠:成年)?幾人未著冠?”博士曰:“經結無文。”動筒曰:“先生讀書,豈合(豈合:怎么能)不解?孔子弟子著冠有三十人,未著冠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據何文以知之?”動筒曰:“《論語》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豈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無以對。” 可探究:(1)敢于懷疑。 (2)不迷信,不盲從。 (3)要培養創造性思維等。 ●備課資料 一、課文補遺 《論語》中關于學習的主要內容。 《論語》中關于學習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這些思想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關于學習的態度。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其次,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即學習要有踏實的精神,默默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說明學無常師,人應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同時,孔子提倡和贊揚“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體現了孔子嚴謹的治學態度。 其二,關于學習的方法。最著名的莫過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于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鉆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 其三,關于學習的內容。孔子主張學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為自己的學習綱要,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忠誠篤厚,堅守信約。 其四,關于學習的目的。孔為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于“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也就是說,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么用處呢? 二、課文賞析 “學而”章賞析 首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即指“退而修詩書禮樂”。孔子自言“學”,司馬遷謂之“修”。《禮記·檀弓》注:“修,治也。”即研究(如今之謂“治學”)。《說文》:“習,數飛也。”即鳥兒不斷地練飛,這是“習”之本義,此處亦應按本義解,有“演練”之意。儒家講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是必須掌握的六種技能,這當然要學,但更強調的是操作(演練)。故“學而時習之”是指孔子整理六經,制定禮樂。孔子只言“學而時習之,一則自謙,二則示“述而不作”之意。這是孔子作為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學者一生完成的一件大業,是對中華文化的不朽貢獻。孔子是深刻理解自己這項工作的重大意義的,矻矻一已,樂此不疲,故曰“不亦說乎”。 次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指“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朋的本義是學生、弟子。司馬遷描繪了孔子辦學的盛況,孔子則自言其欣悅心境。孔子在中國歷史上開私人講學之先河,通過其成功的教育實踐,提出了豐富、系統的教育思想理論,這是他作為偉大的教育家一生完成的又一件偉業。“不亦樂乎”表現了這位無愧于“萬世師表”稱謂的大師的崇高的敬業精神。 末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指“孔子不仕”事。據《史記·孔子世家》載,此前孔子已經遭受過一次大挫折——齊景公欲用孔子而為晏嬰所阻。陸宗達把“知”釋為“薦舉作官”。“知”還有“知遇,優遇”這一義項,與之相關,可為佐證。《論語》中“知”多有此用法。如“衛靈公”篇:“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先進”篇記弟子侍坐孔子與之言志:“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如哉?”孔子一生際遇坎坷,也常有牢騷,這是孔子的真實處,亦即魯迅先生說的孔子的“可愛”處。但這位大智者能從理智上保持一種心理平衡,表現出一種坦蕩曠達的氣度,自謂之“不慍”,這也是其真實處、可愛處。弟子們認為老師這種“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的精神足可為百世師,為萬世法,值得大書特書,置于篇首。 總之,三句話,概括了孔子一生兩大業績,一種精神。而語錄體在這里又產生了美學效應。不由他人禮贊,而聽“夫子自道”,使讀者后學“想見其為人”;三個“不亦……乎”的復迭,盡得一唱三嘆之妙,使人如聞其聲;短短三句話,創造了一種欣悅灑脫的氛圍,為孔子的形象提供了背景。編纂《論語》的孔門后學以此為先師作全景式的傳神寫照,置于這部經典巨作之首的安排是頗具匠心、妥帖之極的。 三、綜合性學習《漫游語文世界》活動成果展示 1.聚焦古典詩詞名句廣告 當今,廣告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一個重要的方面。不管你是否愿意,只要你打開電視、收音機,翻開報紙,或者走上街頭,步入商場,都會看到或聽到各種各樣的廣告。廣告語言更是以各種方式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這些廣告中,古典詩詞名句廣告格外引人注目。比如李白的“且就洞庭貝余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已成為“白云邊”酒的最佳廣告詞,“吹盡狂沙始得金”則賦予紅金龍香煙以獨特的魅力。這種古典詩詞名句廣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濃厚的民族特色,成為廣告語言中獨具特色的現象。 我們這里所說的古典詩詞名句既包括傳統古典詩詞中的名句,也包括今人仿照古典詩詞而寫的一些舊體詩。一般說來,廣告中引用或仿造古典詩詞名句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1)直接引用,一語雙關。這種廣告語從表面上看是直接引用詩詞的原句,而且詩句的意思沒什么變化。但實際上,這些廣告除了字面的意思之外,更重要的是借這些名句來宣傳其中包含的商品或品牌的名稱。比如: ①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牡丹電視) ②葡萄美酒夜光杯(西安紫玉牌葡萄酒、鋼花高腳玻璃杯) ③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山西杏花村酒) 這種直接引用原詩句的廣告,或者是詩句中包含有商標的名稱,或者是其中涉及到了商品,或者是與商品性能有關。這種方法既保留了原詩的完整性,同時又賦予詩句以新意,其中蘊涵的商品或品牌名稱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更換嫁接,強調主題。這種方式是把古典詩詞名句加以改造,有的是更換其中的部分字詞,有的是在原詩的前面或后面加上一句,目的是為了強調商品名稱。如: ④恨不相逢未“駕”時(中國臺灣自動變速車) ⑤人間重晚晴,共享老來福(老來福口服液) 例④巧妙地將唐代張籍《節婦吟》中的“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中取后一句,將其中的“嫁”改為同音的“駕”,詩的意思,也從原來的表示悲悲切切的感傷情緒一下轉為對變速車的喜愛之情,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這種方法突破了古詩原文的局限,在借用原詩的基礎上,突出了商品的名稱或性能。 (3)仿古套用,名古實今。廣告策劃者覺得已有的詩詞不能滿足現代廣告的需要,因而套用名句的框架結構或仿照古詩詞的平仄自造一句,這樣的廣告很有古典詩詞的韻味,同時又具有現代氣息。 ⑥三十功名創傳奇,八千里路馳江鈴(江鈴牌載重汽車) ⑦空杯尚留滿室香(貴州茅臺酒) 例⑥套用了南宋岳飛將軍《滿江紅》中的“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這一句式,形象地說明了江鈴牌汽車歷史悠久、行駛迅速的特點。例⑦則是仿照古詩的格式,用夸張的手法寫了茅臺酒酒香醇厚、回味綿長的特點,更顯出濃厚的文化品味,給人一種典雅、古樸的感覺。 也有綜合運用以上幾種方法的。比如“海上‘申’明月,雅廬度人生”(海申花園)就借用了張九齡《望月懷遠》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同時又把“生”換成“申”,同前面的“海”構成“海申”。后半句仿造,表明這個廣告的性質特點。 那么,為什么這么多廠家、商家選用古典詩詞做廣告呢?可從以下幾方面分析。 (1)從語言上看,詩歌講究韻律和諧,語言簡潔、精練,廣告借助古典詩詞名句真可謂得天獨厚。如: ⑧心有靈犀一點通,靈通祝愿你成功。(靈通牌電線) ⑨潔花,潔花,飛入尋常百姓家。(“潔花”系列洗滌護膚品) 這兩例廣告語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押韻。借助韻腳,自編的廣告詞和原來引用的古詩名句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融為一體。 (2)從心理上看,廣告的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喚起人們的注意,在記憶中留下印象。經過改造的詩詞名句,在廣告中的含義同原詩中的含義肯定不一樣,這在受眾的心理上會產生新奇感。如: ⑩春來江水綠如蘭。(春蘭空調) 在都市的曠野,憑君傳語報平安。(天津某尋呼臺) 白居易《憶江南》中的“春來江水綠如藍”,“藍”被改為“蘭”,強調“春蘭”這個商標名稱。舊詩被改出了新意,自然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岑參的《逢入京使》中,“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君”本來指遇到的人,而在這個尋呼廣告中,卻巧妙地被用來借指尋呼臺。 (3)從文化上看,這種形式的廣告有助于提高企業的文化品位。古典詩詞中濃厚的文化氛圍,以情動人的特色,使商品生產廠家與廣大消費者的距離進一步縮短,樹立企業在顧客心中良好的形象。 如:悠悠歲月酒,滴滴沱牌情。(沱牌曲酒) (參考2002·2《語文教學與研究》,原作者:泓涌) 2.“校園公益廣告詞”欣賞 (1)“字字含意韻,句句傳真情”——宣傳櫥窗 (2)“求知而來,載知而歸”——閱覽室 (3)“你的愛心,能托起一項事業”——希望工程 (4)“做人講德,用水思源”——自來水 (5)“懶惰者不會在此留下矯健的身影”——鍛煉場 (6)“你的美麗讓我的價值進一步貶低”——花壇寄語折花者 (7)“該出手時莫出腳”——門寄語 (8)“別愛我,我會害了你的”——煙酒寄語 (9)“我的形象全在你舉手投足之間”——墻壁寄語 (選自《語文報》第167期作者:楊必軍) 四、閱讀知識簡介 關于背誦(五) 提示背誦法。背誦時為了避免次序顛倒,互相攪雜,遺漏內容,可以采取提示背誦法。先把內容分成幾個方面,再往下排列大段、小段、要點,然后分別加上小標題,或者用各段的第一句話,乃至起頭的一兩個字作為提示。這樣就可以由少想到多,逐步擴展。 抄寫背誦法。一邊抄課文一邊背誦,抄寫課文能夠幫助記憶,因為抄寫時手腦和諧地工作,再加上口頭背誦,記憶的效果就比較好。俗話說:“看一遍不如讀一遍,讀一遍不如寫一遍。”抄寫課文時還可以熟悉文中的生僻字,這是只讀不寫難于達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