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上冊《靜夜》教學設計
一、導入 新課
《天上的街市》寫的是美麗的夜景引發了作者無盡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麗、幸福、自由的生活圖景,抒發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今天我們來學習郭沫若寫的另外一首詩《靜夜》,也是寫于1921年,在日本留學時的一個夜晚,面對朦朧的月色,引發了詩人的聯想和想像,抒發了詩人無盡的情懷。
二、朗讀課文
①教師范讀,可配背景音樂:鋼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讀節奏、重音。
學生邊聽邊注意老師朗讀的聲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節奏的強弱和語氣的輕松舒緩。
②學生模仿,自由朗讀課文,然后再集體朗讀。
三、探究學習
(一)小組討論,理解內容與寫法。
1、 首詩寫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點?
2、 這首詩的兩個小節之間有著什么內在聯系?
3、 這首詩的結構與《天上的街市》有哪些異同?
4、 你最喜歡詩中的哪些句子?為什么?
(二)通過班級討論交流,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明確:
1、第一節寫的是:月光──松林──白云──疏星。這些景物構成的景象:月光朦朧,籠罩著松林大地,團團的白云遮掩著月亮和星星。給人的感覺是──朦朧、恬靜的美
第二節寫的是:天河──海霧──鮫人──流珠。給人的感覺是——空靈、美麗。突出了夜晚的“靜”。
2、第一小節是寫景(實寫),第二小節是想像(虛寫)。第一節的景物描寫,是想像的基礎,而沒有了第二節的想像,第一節的景便沒有活力,沒有生氣。有了第二節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無奇的景變得空靈、美麗。
3、兩首詩的結構大致相同,都是先寫景,以寫景為基礎,再展開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寫景部分由“街燈”、“明星”的聯想把讀者的視線由人間轉到天上,為第二小節具體描繪“天上的街市”做了鋪墊。而《靜夜》則是靠第二小節的“天河何處”結束寫景,轉而想像的。
4、本小題屬于開放性題目,可重點引導學生多角度思維,
A、如喜歡第一小節的詩句,可扣住寫景的細膩形象,像“籠罩”一詞,寫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朧而又神秘。“漏出了幾點疏星”的“漏”,寫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團團白云,而白云之間的空隙里,有隱約可見的閃爍的幾顆星星。
B、如喜歡第二小節的詩句“天河何處”,則可以抓住詩人跳動的思緒,由普通的鄉間夜景一下子把讀者的思緒帶到了廣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詩的境界得以拓寬和提升。但緊接的“遠遠的海霧模糊”又把讀者剛剛放飛的心緒往回收攏,模糊的海霧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
C、如作者著一“海”用得好。因白云茫茫如海,即為云海;在月光下的云海朦朧不清,如霧一般,故為海霧。詩人再由“海”產生了聯想,引出海中的神話故事。
D、而喜歡后兩句的則又可以把思維轉到想像的角度,為什么流珠?喜極而泣?傷心落淚?抑或無窮思念? 表達了一種什么感情呢?……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學生先看注釋,教師補充:鮫人,亦作“蛟人”。神話傳說中的美人魚。張華的《博物志》中還說:“鮫人從水出,寓人家積日,賣綃將去,從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滿盤,以與主人。” 傳說中鮫人所織的綃叫“鮫綃”。《述異志》:“南海出鮫綃紗,泉室(指鮫人)潛織,一名龍紗, 其價百余金,以為服,入水不濡。”這個神話傳說中,最美的、最神奇的就是眼能泣珠,故作者既想像出鮫人,自然就會聯想到她的神奇本領。可這到底表達一種什么感情呢?)
在學生討論基礎上歸納:
這首小詩,寫于詩人留學日本期間,聯系當時的背景,和詩人的處境,我們可以感受到,當時,作者既有對現實的失望,也有對祖國、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在這月華滿天的時刻,詩人雖然寫的是鮫人在對月流珠,其實是詩人自己在對月流淚。詩人此時的哀傷、無奈、惆悵,化作了粒粒淚珠,以此來抒發自己的悲傷、思念之情。作者寫鮫人,目的是寫自己的情感,但通過這樣的聯想和想像,既含蓄,又優美。可概括為:一個凄美的故事,抒發了作者對現實的失望,對祖國、家鄉、親人的思戀之情。
四、拓展訓練。
1、指導學生研討課后練習二,發揮聯想與想像,任選一句續寫句子。
a.牽牛花開放了……
b.我不在父母身邊的時候……
c.月光照在地上……
d.籠中的小鸚鵡……
2、用自己的話描述這首詩的想像世界。可讓學生對鮫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選擇《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話加以描繪。
這個練習也屬于開放性的,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說,互相補充,培養學生聯想與想像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
五、總結課文
1、讓學生反復朗讀,當堂背誦。
2、教師小結。
“鮫人在岸,對月流珠”的故事,激發了我們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啟示我們,多關注身邊的生活,熱愛生活吧,你會發現生活是多么美好!
六、布置作業
1、想像練習。 根據自己的家鄉的某一處歷史遺跡、風景名勝編寫故事,或根據自己掌握的民間故事進行整理(拓展寫作)。
2、推薦閱讀:郭沫若詩集《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