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詩詞五首(精選15篇)
25詩詞五首 篇1
教學目標
1.激發學生閱讀和欣賞詩詞的興趣,引導學生初步反握欣賞詩詞的方法,逐步培養學生整體感知的能力。
2.了解五首詩詞所表現出的詩人情懷,學習詩詞中一些不同的表現手法,領會詩詞所具有的深厚的藝術表現力。
3.了解與這些詩詞有關的文學常識。
重點、難點
1.整體把握和感知詩詞的方法
2.語感的培養和表現手法的學習
教學設想:詩詞的考查重點以默寫為主,所以對于詩歌本身的分析可作簡要要求,以學生自主探索、查找資料為輔,檢查背誦為主。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滁州西澗 約客
教學過程
一、 預習
二、 學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1. 朗讀感知
2. 作者作品簡介
杜甫作為一個熱愛祖國而又飽經憂患的詩人,聽到“安史之亂”接近平定,不禁驚喜欲狂,沖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詩
3. 理解詩句
4. 了解內容
? 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主要寫作者聽到官軍收復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悅,收拾行裝還鄉。
?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欣喜若狂
? 作者的這種心情是通過哪些詞句表達出來的
明確:“忽傳、初聞、卻看、漫卷”表達了作者聽到勝利的喜訊后的感情的變化,從樂極流淚到歡快欲狂。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愛國之情,出自對人民的生活的關心和同情。從中表達了作者博大的胸懷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5. 小結
杜甫一聽到官軍收復河南河北的消息就那樣歡快,這決不僅是因為詩人從此可以結束流離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為從此祖國可以重歸統一,人民可以免受戰亂之苦。這首詩抒發了詩人因多年戰亂被平后,祖國重新統一而無比歡快的心情。
三、 學習《滁州西澗》《約客》以學生為主
1. 朗讀詩歌
2. 作者簡介
3. 詩歌分析
學生根據查找的資料分析詩歌。
四、 課堂背誦指導與檢查
齊讀課文,背誦
第二課時 如夢令 菩薩蠻
教學過程
一、 復習、背誦
二、 學習《如夢令》
1. 學生試分析賞讀
交流自己所得資料,整體把握李清照這一獨特的女詞人和這首詩的情感內容
2. 小結
這是一首小令,通過女主人與侍女的對話,反映出女主人對生活的細膩的關注與分析,表現了女主人關切生活,熱愛自然。
寫法上比較別致。“卻道”一句寫出了“卷簾人”觀察上的粗疏與感情上的淡漠,恰好襯托出女主人的細膩與情思的深婉。“應是”一句,用詞準確,又恰當地使用了借代與擬人兩種修辭手法,極富創造性。很好地表達了女主人的惜花之情。
三、 學習《書江西造口壁》
1. 作者簡介
2.朗讀
3.分析詩歌
上片從江水落筆寫懷舊之情,作者著眼于四十年前金兵入侵給人民造成的苦難,并由此而聯想到淪陷的中原長期未能收復,曲折地揭示了南宋王朝的無能,“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形象地表現了作者的這種心情。
下片即景抒情。“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感受深刻,構思新穎,這兩句說明,青山可以遮斷人的視線,但卻阻攔不住人們對中原的關懷與想念之情。末尾以鷓鴣的悲鳴反映了作者壯志難酬的悲憤心情。
四、 朗誦詩歌。
五、 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
25詩詞五首 篇2
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古代詩詞。
2.了解各首詩詞的主要內容。
3.體會各首詩詞所表現的情志或意趣。
重點難點
1.重點
1)朗讀背誦古代詩詞。
2)了解備首詩詞的主要內容。
2.難點:體會各首詩詞所表現的情志或意趣。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對照課文注釋理解詩歌《漢江臨眺》《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和
詞《烷溪沙》的主要內容和寫作特色。
二、導入
古詩詞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因為作家眾多、題材廣泛、形式豐富而
素負盛名。王維的(漢江臨眺)是五言律詩,寫景歷歷如畫;李白的(宣
州謝跳樓餞別校書叔云)是首古風,情感奔放曠達;晏殊的詞(烷溪沙》
則是婉約詞的代表作。
三、正課
1.朗讀(漢江臨 眺)。
2.作者簡介
這首詩是選自《王右丞集》作者王維701—761,字摩潔,太原祁
(現在山西祁縣)人,唐代詩人。九歲屬辭,有俊才,博學多藝。開元間
進士及第。官至尚書右丞,善書畫,通音律。蘇拭稱:“昧摩潔之詩,詩
中有畫;觀摩潔之畫,畫中有詩。”有(王右丞集)傳世。
3.賞析
楚國接連著三湘流水,
荊門通往各條河流。
江水仿佛從天地外流來,
青山在水氣中時隱時現。
州郡城鎮好似漂浮在南方的江水上,
波濤洶涌好像震撼著遠處的天空。
襄陽真是風清日麗的勝境,
就留給我這山翁醉酒觀賞吧。
詩歌抓住了江南水鄉的特點,首兩句先寫襄陽的地理位置,接著四
句描繪水都風光,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壯麗的山水畫卷。其中“流”“有無
中”“浮”“動”又把這山水寫活了,似有醉翁觀景的妙處。真不愧為“詩
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大手筆。末兩句寫出觀景人的心境和對襄陽美景
的贊嘆。朗讀這首詩,我們不禁會聯想到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中的詩句“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兩個山水田園詩人竟有異曲同工
之妙。
4.朗讀《宣州謝跳樓餞別校書叔云入
5.作者簡介
李白 7O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
水附近*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亞。他誕生于中亞的碎葉,五歲時隨
父遷居四川彰明縣的青蓮鄉。李白年輕時,即漫游全國各地。曾經至
長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讒去職。晚年漂泊東南一帶,最后病死于當
涂。其詩多強烈抨擊當時的黑暗現實,深切關懷時局安危,熱愛祖國山
河,同情下層人民,鄙夷世俗,蔑視權貴;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飲酒求
仙、放縱享樂的消極思想。他善于從民間吸取營養,想象豐富奇特,風
格雄健奔放,色調瑰瑋絢麗,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偉大的浪漫主
義詩人。現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詩九百多首。
6.解題
這首詩是天寶末年李白游宣州(今安徽宣城)登謝公樓所作。題一
作(陪侍御叔華登樓歌人謝眺樓是南北朝時,南齊詩人謝眺任宣城太
守時所建,又稱謝公樓或北樓,唐末改名為“疊蟑樓”。李云是當時有名
的散文家,官秘書省校書郎,是李白的族叔。全詩意氣豪放,語辭慷慨,
強烈地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苦悶,同時也流露了消極避世的思想。
7.賞析
詩一開端便直抒胸臆,把自己心中的郁結盡情吐出。“昨日之日”
與“今日之日”,是指許許多多棄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
也就是每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時光難駐,心煩意亂,憂憤郁悒。這正是
詩人長期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藝術概括。憂憤之深廣、強烈,正反映
出天寶以來政治的日趨腐敗和李白個人遭遇的愈趨困窘。
三、四兩句突然一轉為出境界:面對著遼闊明凈的秋空,遙望萬里
長風吹送鴻雁的壯美景色,不由得激起的暢飲高樓的豪情逸致。這兩
句在讀者面前展現出一幅壯闊明朗的萬里秋空圖畫,也展示了詩人豪
邁闊大的胸襟。
五。六兩句承高樓餞別分寫主客雙方。上句贊美李云的文章有剛
健道勁的建安風骨,下旬以“小謝”自指,說自己的詩像謝眺那樣,具有
清新秀發的風格。這兩句自然關合了題目中的“謝眺樓”和“校書”。
七*兩句進一步渲染雙方的豪興,說彼此都懷有豪情逸興、雄心
壯志,酒酣興發,更是飄然欲飛,想登上青天攬取明月。這一豪情壯志
不僅是詩人酒酣之時的興之所至,更是他崇高理想和遠大抱負的真實
流露,反映了他因對現實不滿而對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這兩句筆
酣墨飽,既與詩的開端相吻合,又淋漓盡致地把“長風萬里”的境界推向
了昂揚的情緒高潮。
然而,詩人從幻想中回到現實里,就更強烈地感覺到理想與現實的
矛盾,更加重了內心的煩憂苦悶:’‘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詩人的愁思洶涌,恰似謝眺樓前滾滾東流的宛溪水,刀斬更流,酒澆更
愁,詩人極欲擺脫憂愁,可又無計可除。此兩句寫餞別時的感嘆,為全
詩的又一大轉折。
最后兩句,寫餞別時作者的自明心跡:“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
弄扁舟”,這里兼有放浪不羈倔然不仕兩層意思,也流露了消極避世的
思想。
李白的可貴之處在于,盡管他精神上飽受著苦悶的重壓,但并沒有
因此放棄對進一步理想的追求,詩中仍貫注著豪邁慷慨的情懷,顯示著
一種雄壯豪邁的氣概。思想感情的瞬息萬變,波瀾迭起和藝術結構的
騰挪跌宕,跳躍發展,在詩中完美地統一起來,而自然與豪放的語言風
格也和諧地結合了起來。
8.朗讀(浣溪沙〕注意正音。
9.作者簡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臨川(今江西臨川)人。十四歲時以神
童招試,賜同進士出身。官至大學士同平章事,封臨淄公。當時的名臣
范仲淹、富粥、歐陽修等人均出其門。他是北宋初期的主要詞人。
晏殊在政治上是一個志得意滿的達官貴人。他的詞往往是結合宴
游之余的消遣之作,內容狹窄,襲五代綺麗詞風,抒寫春花秋月的閑愁。
含情凄婉,音調和諧,工于造語,有些詞語雖經精心雕琢而無鑿痕。詞
風和婉明麗,風流蘊藉。著有(珠玉詞人
10.解題
這是晏殊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小令。它語言圓轉流利,明白如話,意
蘊卻虛涵深廣,能給人以一種哲理性的啟迪。
作者在對酒當歌之時,自然而然地觸發了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
的回憶,并即景興感。但所感者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擴展到整個
人生,其中不僅有理念活動,還包含著某種哲理性的思考:一切必然要
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時仍然會有美好事
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重現畢竟不
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動的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首詞的出名,和這一聯工
巧而渾成、流利而含蓄的對句很有關系。在用虛字構成工整的對仗、唱
嘆傳神方面表現出詞人的巧思深情。
11.賞析
這是晏殊的名篇之一,而詞意僅僅是寫悼惜春殘,感傷年華的飛逝
而已。
開頭“一曲新詞酒一杯”,歌詠的是自己富貴閑適的生活。他是一
位達官貴人,詩酒是其生活的重要內容。“一曲新詞”表明詩人尤喜填
詞,而且常常飲酒助詩興。“去年天氣舊亭臺”,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流逝
的感慨。“夕陽西下幾時回于’是就眼前景來抒寫情懷。在落日的余暉
中,常常使人產生暮年之慨/’幾時回”是無疑而問的設問句,抒發了詩
人感慨年華將逝之情。
下片緊承上片,“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中的“花落”。
“燕歸”是眼前景,“無可奈何”、“似曾相識”是詩人主觀的感情。“無可
奈何”表達了悼惜的情感,“似曾相識”表達了對時光流逝的感傷。這兩
句屬對工巧流利,意致纏綿,語調諧婉,為后世傳誦的名句。
結句寫詩人看到眼前花落、燕歸的暮春景色之后惆悵的感情更為
強烈了,于是在小小的庭院內、有落花余香的小路上獨自徘徊,流連忘
返。“香徑”與上句“落花”相呼應,小路上到處是落花的幽香,可見花落
之多。“獨”字突出了形影相吊,孤寂冷落。“徘徊”一詞通過人物的動
作,又強調了詩人傷感惆悵的情緒。其時作者是志得意滿的達官貴人,
他的愁悶傷感并非游子思鄉的離愁別恨,也非動亂時代亡國喪家的愁
與恨,只不過是富貴閑人的一種淡淡的花月之愁罷了。這首詞之所以
傳誦久遠,主要是因為詩人善于以工麗的詞語描寫景物,文情并茂,音
調和諧,創造了情致纏綿,凄婉雋麗的意境。
四、小結
這三首古詩詞內容、藝術特點和作家風格各不相同。(漢江臨眺)
描寫襄陽的自然風光,作者善于運用自然而又精練、準確、富于特征性
的語言,塑造出完美鮮明的形象。表現了濃郁的詩情畫意。
(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全詩意氣豪放,語辭慷慨,強烈地抒發
了詩人懷才不遇的苦悶,同時也流露了消極避世的思想。
(浣溪沙)則是婉約派詞風的代表作。詞作閑雅而有情思,語言婉
麗.音韻和諧。意蘊深廣,能給人以一種哲理性的啟迪。
五、作業
1背誦這三首古詩詞。
2.完成課后練習一上JJ題。
3.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一、默寫王維(漢江臨眺入
二、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二.波瀾動遠空2.小園香徑獨徘徊
3.對此可以酣高樓4.欲上青天、明月
三、簡答。
1“夕陽西下幾時回”表現作者什么樣的心理?
答:
2.“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這句詩好在哪里。
答:
第二課時
一、預習
1.朗讀〈江城子·密州出獵》《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2.對照課文注釋,理解這兩首詞的主要內容和寫作特色。
二、導入
與晏殊婉約詞風相反,蘇拭和辛棄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這兩
首詞又是他們的代表作,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這兩首詞。
三、正課
1.檢查背誦前三首古詩詞。
2.朗讀(江城子·密州出獵L注意正音。
3.作者簡介
蘇拭,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
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進士。神宗元豐二年1079)御史李定、舒
宜等摘引他的某些詩句,說他誹謗新政,被捕入獄。釋出后,貶為黃州
團練副使。哲宗元祐元年(1068)回京做了翰林學士等官。不久,出任
杭州等州知州。紹圣元年 ( 1094)因為“元祐黨人”,先后貶至嶺南的惠
州(今廣東省惠陽縣)海南的瓊州(海南島人直至徽宗即位1100)年,
才遇赦北歸。次年病于常州(今江蘇省常州市人 在他歷任地方官時,
作過一些搶救河險,興修水利,救濟災荒等有益于人民的事情。
蘇軾的創作標志著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最高成就。他是唐宋八大
家之一,散文辨析說理,精到透辟,富有氣勢,后人有“韓潮蘇海”之說。
他的詩歌,題材廣闊,風格多樣,意境深邃,富有情味。他的詞擺脫崎麗
宛轉之風,擴大了詞的題材,沁人耳目,又不拘格律束縛,在詞的發展史
上創立了豪放一派。有(蘇東坡集)傳世。
4.解題
這首詞寫于在密州做官的第二年(1075)全詞借“出獵”抒發了作
者保衛邊疆打擊敵人的報國熱情。
5.賞析
這首詞借寫“出獵”表現了作者要求保衛邊疆,隨時準備抗擊遼與
西夏貴族統治集團侵攏的決心。上片寫出獵的盛況,寫得有聲有色。
下片寫渴望效命邊疆的豪情壯志,氣概非凡/’鬢微霜,又何妨”,作者不
僅不服老,還希望朝廷能夠“遺馮唐”,讓自己去“射天狼”,消弧邊患,一
個英姿煥發的形象躍然紙上。
這首詞風格豪放,對當時流行的以柳永為代表的抒寫柔媚情趣的
婉約詞風有較大突破,獨成一家。
6.朗讀(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注意正音。
7.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南宋歷城(今山東濟南)人,
出生時金人已占領家鄉十二年。1161年,他組織兩千人參加了耿京領
導的農民抗金起義軍。
南渡后的辛棄疾進呈過《美芹十論》《九議》等恢復中原的大計,但
朝廷均未予采用,只委派他一些閑散官職,最后在江西鉛山抑郁而死,
年六十八歲。
辛棄疾發揚了蘇軾的詞風,后世以“蘇、辛”并稱,是文學史上杰出
的豪放詞人。著有(稼軒長短句》
8.解題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給陳詞甫作一首雄壯的詩歌,寄給他。陳
同甫:即陳亮,同甫是他的字。陳亮也是南宋詞人。宋光宗紹熙四年
1193)考取進土第一名,授鑒書建康府判官,未赴任而卒。為人才氣超
邁,喜談兵,論政重事功,思想出入王霸之間,具有積極的用世精神。生
平主張抗金最力;在他的作品中,,處處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思想。
9.賞析
辛棄疾的這首投贈之作自稱“壯詞”,全篇以“壯”語貫穿始終。作
者根據他三十年前抗金的戰斗經歷和他矢志恢復中原的理想,運用浪
漫主義手法,在詞里描繪了一個幻想中雄壯兵營生活畫面。首句“醉里
挑燈看劍”形象地顯示出殺敵的壯志。“夢回”以后,寫綿延的兵營中響
起了號角聲,軍樂聲、戰旗飄揚,兵士飽餐,這一切有聲有色地描繪了沙
場點兵的壯盛軍容。下片“馬作的盧飛快”兩句寫自己希望能夠馳騁沙
場,沖鋒陷陣。想象著實現“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的壯
志。然而現實卻是“可憐白發生”,為壯志難酬表示極大的憤慨。前九
句寫得酣暢淋漓,反襯了這一句的分量,正是對茍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
有力批判。
四、小結
蘇詞具有開闊的境界和奔放的風格,他把詞從“娛賓遣興”的工具
發展為獨立的抒情藝術。(江城子·密州出獵)抒發作者慷慨報國的愛
國主義激情,出色地塑造了一個洋溢著“酒酣胸膽尚開張”的豪情,懷抱
著“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壯志的詩人自我形象。
辛詞也是豪邁派的代表作,在詞中我們感到的是想要力挽狂瀾,熱切
希望恢復祖國河山的壯志豪情,表現了他深沉的壯志未酬的憂憤之情。
豪放派詞意境開闊,在內容上能把自己的命運同國家民族的命運
聯系起來,一掃那樣只把日情鬧愁、離情別緒作為詞的推一抒寫主題,
開拓了詞的題材,表現慷慨縱橫、自由奔放的藝術風格。
晏殊和李清照都是“婉約派”詞人,所寫詞的題材多限于個人生活,
日情閑愁,離情別緒。風格上語言清新自然,和婉明麗,風流蘊藉,音調
和諧,藝術形象概括力強。
五、作業
1.完成課內練習一、4、5題第二題。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一、默寫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二、簡答。
1.(江城子·密州出獵)的下片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答:
2.(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的最后一句“可憐白發生”抒
發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答:
第一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一、略 二1.震動2.來回走動
3.盡情暢飲4.同“攬”,摘取 三J.抒發了詩人感慨年華將逝
之情。2.詩人的愁思洶涌如流水,刀斬更流,酒澆更愁。詩人極力
想擺脫憂愁,但實際上愁上加愁,無計可除。這句詩寫出了詩人極度憂
愁的感情。
第二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一、略 二 1 慷慨報國的愛國主義激情。2.報國無門,壯志難
酬的無奈之情。
25詩詞五首 篇3
東方實驗中學:曹榮華
教學內容
教材148—152頁。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點實詞。
2.通過朗讀體會古詩文語言的音韻美,體會作者立意行文、遣詞造句的獨到之
處。
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復誦讀,體驗感悟;來調動學生體會作者立意行文、遣詞造句韻獨到之
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重視古詩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培養學生愛家愛國愛大自然的感情。同時在積
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體會古詩文的意境,加強對詩詞主旨的理解。
難點_
學生對詩歌的多元認識。
教學突破
古詩文教學應抓住讀,通過不同形式的讀,培養學生熱愛古詩文的感情,同時在
讀中加上教師適當的點拔,讓學生感悟詩中的意境。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錄音機,磁帶,幻燈片,多媒體教具,布置預習。
學生準備
預習詩文,搜集一些關于大自然的詩。
教學步驟
(第1課時)
第1課時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1.導入 學習《飲酒》 1.自由發言
2.朗讀指導 2.自由朗讀
3.小結轉引,導入 學習《次北固山下》 3.聽講記錄
4.點拔意境 4.感悟詩的意境
一、激情導入 、自由發言(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你們喜歡在田野中漫步嗎?你喜歡農
村生活嗎?請談談你的理由。今天,我
們來學習陶淵明的《飲酒》,看看他們農
村生活是怎樣的。 自由談論,表現出對大自然的熱愛。
二、朗讀指導、自由朗讀(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放錄音,提要求:注意斷句及字的重
音,正確把握作者的感情。
2.請大家把這首詩朗誦一遍
3.提示重點詞句。
(1)從詩中你看到了一個什么樣的
詩人形象?(可從生活的環境,詩人
的表現等方面說明)
(2)這一形象表現了他怎樣的志趣。
1.聽錄音,注意斷句及重音。
2.自由朗讀,感悟詩意,并體會作者的
思想感情。 3.結合提示感悟詩意。小組討論,合 作。
(1)從詩中可以看出詩人是一位不
慕名利,恬淡自然的人。
(2)表現了詩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對農村淳樸生活的熱愛。
3.教師提供詩人的簡介,詩的背景資
料。
4.指導背誦。 3.結合資料談自己對詩的感悟,加強對
詩的理解,對詩人的了解。
4.試背。
三、小結轉引,學習《次北固山下》(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上面我們學習了陶淵明的《飲酒》,
這是一首田原詩的代表作,下面我
們來學習唐代詩人王灣的《次北固
山下》,看他又描繪了一副什么圖
畫。
2.介紹王灣的生平。補充介紹五言律
詩的基本知識。 1.聽教師講述,進入下首詩的學習。
2.聽講,記錄。
四、點拔意境(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播放錄音,要求注意停頓及重音。
2.思考:作者在客游他鄉時的感情是
怎樣的呢?
3.從這首詩中你可’以看出詩人此時此
刻的心情是怎樣的?從哪句可以看
出。
緊抓“殘夜”、“舊年”、“鄉書”、“歸
雁”來體會。
4.展開你豐富的想像,假設你便是詩
人,把你此時所見所聞所感,用你生
花的妙筆表達出來。 1.聽錄音,正確把握詩的感情。
2.結合問題,自由讀詩。
3.感悟詩意,通過合作、討論、談自己
的理解。
4.放飛想像,動筆寫作,讀小作。
四、本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了兩首關于大自然的詩,由于詩人所處的位置不同,他們所抒發
的感情也不同。但大自然卻都讓我們變得心胸開闊,恬適無欲。
五、板書設計 參考
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結合《愛蓮說》一文,談談你心目中的陶淵明。
練習設計
◆隨堂練習設計
1.“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兩句刻畫了詩人自己的形象,請說說這是一個怎
樣的形象。“采菊”這一動作中包含著詩人怎樣的志趣7.
2.說說“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兩句景物描寫的含義。
◆個性練習設計
從課外搜集一此關于大自然的詩句。談談你對它的感悟。
教學探討與反思
將詩人的其他作品聯系起來學習,對學生理解文本有很大的幫助。
教學步驟
(第2課時)
第2課時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1.情境導入 1.激情入境
2.指導析讀 2.賞析詩歌
3.指導自讀 3.體味賞析’
一、情境導入 、情入境(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導語 :一年四季,周而復始,那么四季中
的秋季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2.那么假如你正身處于異地,面對此景,你
的感受又是什么呢?聽音樂磁帶,借題,
發揮。
3.即興創作秋季小詩。 1.學生概括:體現凄涼、蕭條、冷
落等詞語即可。
2.閉上眼睛聽節奏,想像創造秋
季的內容。
3.試創作小詩。
二、指導析讀賞析詩歌(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與《天凈沙》對比,學習其中的意境倉ij作。(引
出板書)
2.介紹其背景情況,學生再讀古詩;體會那種身
在異地斷腸人的心境,并試著背誦。
3.再引:其實在此情景中也發生了另一件驚天
動地的事,_場激烈的戰爭打響了,將軍壯士
為了報答皇帝的恩寵,奮勇殺敵,不惜犧牲自
己的生命。現在我們學習一下。
(引出板書)
4.放錄音,體會其中激烈緊張的氣氛。
1.背誦《關凈沙》感受意境。
2讀詩歌,體會詩歌所描繪的
情景及抒發的情感。
3.學習詩歌《雁門太守行》。
4.聽朗讀錄音,感受詩歌的
氣勢及所抒發的情感。
5.詩句導讀。(師略加提示,生展開想像,自覺
體會其中的意境)
6.結合分析,再讀再感受文中的意境。
(師作個別輔導)
7.背誦《雁門太守行》和《天凈沙》。 5.逐句理解字面意思。
6.大聲朗讀詩歌,再現意象
與雄渾的意境。
7.試背課文?
三、體味賞析自讀體昧(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引語:秋天里的詩感情委婉曲折,熱
烈奮進,但陽春三月,柔風吹拂的季
節,感受又會是什么呢?讓我們一
起來欣賞一下《早春呈水部張十八
員外》。
2.出示問題:
(1)詩中寫了什么景?其各自的特
點是什么?
(2)人們是如何來評價這個季節的? 1.結合課下注釋自學。體會作者的思
想感情,感悟詩中的意境,背誦全
時。
2.賞析詩歌;理解詩意、感受情境,體
味詩境。
四、本課小結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表達了作者對早春的喜愛。《雁門太守行》以色示物,
以色感人,以色傳情。《天凈沙》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于
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五、板書設計 參考(略)
本課總結
《飲酒》是陶淵明歸田后所作,是詩人酒后偶然的提詠,借以寄興抒懷,并非單詠
飲酒。《次北固山下》借助長江風景的描寫,寫出詩人的鄉愁鄉思,即景生情。《早春
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表達了作者對早春的喜愛。《雁門太守行》作者以色示物,以色
感人,以色傳情。《天凈沙》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于漂泊
的凄苦愁楚之情。
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通過其中一首詩來看作者,以“我讀懂了 ”為題作文。
練習設計
◆隨堂練習設計
背誦全詩。
◆個性練習設計
將其中一首詩改寫成一個歷史故事。
教學探討與反思
加強誦讀訓練,引導學生在誦讀過程中加深對詩詞的理解。補充一些作家作品
的相關資料,對學生的學習會更有益。
作者郵箱:
25詩詞五首 篇4
詩詞五首
一、教學目標
(一)了解詩歌朗讀的技巧。
(二)通過咀嚼詩歌的語言,體會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反復誦讀,品味詩歌的意境美。韻律美。
二、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指導朗讀五首詩詞
二.學生運用工具書,結合注釋輕聲朗讀五首詩詞。
(1)以《次北固山下》為例,簡介古詩朗讀停頓的兩種劃分方法。
1)技音節劃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口——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2)按意義單位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口——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3)小結:同一首詩,可以有不同的讀法,我們現在讀古詩一般采用按意義單位停頓的讀法。
4).教師范讀五首詩詞,或放錄音。學生在書上畫出停頓,注意讀準字音。
車馬喧(XUdn)見(沖卜南山潤如酥(Sn
塞(sdi)土燕脂(ydnzhi)凝夜紫(ZT)
提攜(x治)
5)指名朗讀五首詩詞,教師注意給學生正音,并在正確停頓方面作具體指導。
6)學生自由朗讀五首詩詞,要求字音、停頓正確。
二、研讀《飲酒》
在詩歌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不少流派,“田園詩派”就是其中之-。舊時代的一些詩人,對現實不滿,退避山野,隱居鄉村,通過對自然景物及田園風光的歌詠,抒發情懷。這類詩稱為田園詩,這類詩人稱為田園詩人。陶淵明就是晉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園詩人。他的詩自然樸素而韻味雋永。下面我們就來品一品他的《飲酒》詩。
解題:《飲酒》詩都是陶淵明在酒后寫的,共20首。課文所選的是其中的第5首。這首詩大約寫于作者歸田后12年(417年),詩人通過眼前景物的敘寫,說明“心遠地自偏”的道理,表達了作者從自然景物中尋得樂趣的恬適之情和豐富的精神生活。
3.咀嚼詩句:
學生結合注釋了解詩意,學生質疑,師生合作討論解決疑難問題。如:
(1)既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為什么“而無車馬喧”呢?
——“車馬喧”是指世俗往來的紛擾,并不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車馬喧鬧的聲音。所以,當詩人“心遠”時,也就是說詩人精神超脫凡俗時,自然也就不熱衷于世俗的往來,因而即使身居鬧市,也就像居住在偏遠安靜的地方。開頭的四句詩,表達了詩人鄙棄追名逐利之心的人生態度。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領會到“真意”,卻忘了該怎樣表達,詩中的“真意”是指什么? ——這里的“真意”是指詩人遠離世俗,過著從容閑適的歸隱生活的樂趣。
( 3)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通過眼前景物的敘寫,說明“心遠地自偏”的道理,表達了詩人遠離世俗,過著從容閑適生活的樂趣。
4.品味玩賞:
(1)這首詩為什么讀來瑯瑯上口,富有音樂美?(誦讀,討論解決)
——這首詩的朗讀停頓大體相同而略有變化,偶句押韻,因而讀來有緩有急,和諧悅耳。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的“見”能不能改為“望”?為什么?
——不能改。“見”寫出了詩人在東籬旁采摘菊花,無意中看到郁郁蔥蔥的南山時,心中的那種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而“望”是眼睛盯著看的意見,用這個字,詩句就變得平淡無味了。
(三)歸結閱讀古詩的過程、方法(板書)
把握停頓,反復誦讀。
了解作者,知曉風格。
咀嚼詩句,體會情感。
品味玩賞,張揚個性。
(四)布置作業
1.背誦《飲酒》詩。
2.誦讀余下的4首詩詞。查閱有關作者的資料。
第二課時
一、導入 新課,回憶閱讀古詩的過程方法,引導學生有步驟地學習本課其余四首古詩詞。
二、朗讀四首古詩詞。
1.首先讓學生自由誦讀四首古詩詞,然后指名讓四位學生分別誦讀,并說明如此誦讀的理由。(兩種朗讀停頓皆可)。
2.請四位學生介紹四首詩詞的作者,引導學生相互補充,教師適時點撥。注意比較四首古詩詞在體裁上的區別。(《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詩;《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是一首七言絕句。《雁門太守行》是一首樂府舊題詩。《天凈沙·秋思》是一首散曲。
3.引導學生理解詩句,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l)學生對照注釋理解詩句的含義,通過小組討論和質疑,解決疑難問題。
(2)讓學生通過自學自行說出詩句的大意,用師生合作補充的形式,完成對四首詩詞內容的理解。
(3)讓學生歸結四首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師適時點撥。
——《次北固山下》描寫了詩人客游他鄉的羈旅之情,表現了作者放眼山水的寬闊博大的胸襟,說成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情和博大的胸襟;《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突出表現了詩人對早春的喜愛之情;《雁門太守行》贊頌了戍邊將土的戰斗意志和誓死報國的決心;《天凈沙·秋思》抒發了游子思鄉的凄苦愁楚之情。
4.引領學生品味四首古詩詞。這四首詩詞,堪稱古詩詞中的精品。請學生自由發言,說說喜歡其中的哪些詩或哪些詩句,并說說為什么喜歡。(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是為了培養學生欣賞、審美詩歌的能力,鼓勵學生張揚個性。因此,只要學生說得合情合理就應該給予肯定和表揚,說得不盡合理之處,教師要以鼓勵的口吻,適時指出。)
(三)布置作業
1.完成“思考與練習Th”。
2.背誦四首古詩詞。
※ 怎樣閱讀古詩
1.把握停頓,反復誦讀。
2.了解作者,知曉風格
3.咀嚼詩句,體會情感。
4.品味玩賞,張揚個性。
25詩詞五首 篇5
《詩詞五首》教案2 詩詞五首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 使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并能默寫這五首詩詞和曲。體會蘊涵在詩詞中的感情和思想。
2、 領會詩的意境和語言形式特點。指3、 導學生把握古代詩詞的多種體裁。
過程與方法
布置預習,讓學生先大致預習一遍,記下其中的難點,然后進入講解。方法可采用點播法、誦讀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領略詩的優美意境、語言美。
2、 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3、 培養對古代優秀文化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 讓學生反復2、 誦讀五篇作品,3、 在誦讀中體會文章的意境和語言風格。
4、 理解詩歌的獨特表達手法。通過多讀多背,5、 培養和增強學生對古詩詞的語感和悟性。
難點:
1、 領會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詩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響理解的一個重要因素。
教學突破
多媒體綜合教學法、誦讀法、點撥法問答法的綜合運用。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對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相當了解。
學生準備:
預習這五篇作品,準確認讀文中字詞,初步感受作者感情。并在疑難之處作標記。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研討《采薇》 1、通過誦讀、回答問題等方式學習
2、學習《十五從軍征》 2、通過誦讀、回答問題等方式學習
3、研讀《送別》 3、細心體會此詩的意境和藝術特點
一、學習《采薇》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 師:同2、 學們都能背誦哪些詩歌呢?詩歌是一種純文學的代表,3、 也是張力很強,4、 容量很大的體裁。這課有五首作品,5、 有古詩,6、 有樂府詩,7、 有七言絕句,8、 也有詞和曲。內容涉及敘事、寫景抒情、諷刺等很多方面,9、 下面我們就進入具體的學習。 10、 轉入《采薇》的學習,11、 先范讀,12、 再指13、 導學生朗讀,14、 要求解決:《詩經》是一部什么樣的詩集。 15、 引導學生感受詩的思想內容。注意: (1、)對詩句含義適當講解,不宜做繁瑣分析。(2、)讓學生自己去體會,不懂處提問解決。(3、)思考:將“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對比有何意義? 1、背誦自己能想起的詩歌,對課文產生興趣。 2、文注釋,認真閱讀《采薇》,讀詩的整體印象有一個大概的把握,反復讀課文,做到當堂背誦, 16、 理解詩的意境,17、 和詩的形式上的美感及古詩特點。 明確:對于家鄉的懷念和對長年在外戍守的無奈。
二、學習《十五從軍征》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 介紹樂府詩的特點和內容。 2、 范讀《十五從軍征》,3、 注意讀準字音。引導學生分析這首詩中同4、 樣描寫士兵,5、 在手法上有什么不同6、 之處? 點撥:前詩更中于對情景的描寫以反襯哀傷心情。 這首詩通過一個老兵的自述揭露了當時兵役制度的黑暗,抒發了對現實的不滿和控訴。 1、 了解與此詩內容相關的知識。 2、 學生誦讀這首詩,3、 體會隱藏在詩歌背后的思想感情。
三、學習《送別》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 介紹這首詩在藝術上的特點。 2、 讓學生朗讀此詩,3、 并講述詩的大意。 4、 引導學生分析這首詩。 (1、)這首詩歌在寫景上有什么特點? 點撥:形象 (2、)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點撥:對友人依依不舍,還沒分別就盼歸的心情。 1、 認真讀詩,2、 體會詩的形象性。 3、 發揮自己的想象力,4、 設想一下揚花漫天飛舞的景象,5、 這時去為友人送別,6、 會有一種怎樣的心情。 7、 用自己的話描述這首詩所描繪的情景。用心體會作者寫景的技巧和借景抒情的手法。
四、小結:這課學習的三首詩的主角都是士兵,在詩中都通過對景物與人物動作心情的描寫,表達了對現實的不滿。《送別》是送人著急作,寫的是遠行人的思念之情。在寫景狀物上三首詩各有特點,一個是有暖景和冷景做對比彰顯相反的兩種心情;一個是對故園的荒涼,親人的凋零進行細致的刻畫,讓人倍感凄涼;一個是對春天楊柳揚花的描寫,但懷人之情躍然紙上。
第二課時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研析《清平樂》 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及作品內涵
2、學習《朝天子 詠喇叭》 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及作品內涵
1、 研析《清平樂》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 講解詞的基本常識。 2、 介紹辛棄疾的基本情況,3、 以及這首詞的創作背景。 4、 范讀《清平樂》,5、 注意讀準字音。 6、 引導學生分析這首詞。 問:這首詞在寫作風格上有什么特點? 點撥:辛的詞雖然以大題材入詞為主,但作者寫了不少描寫農村生活的佳作,這首詞就是其中之一。 1、 作好記錄 2、 聽教師介紹 3、跟讀,注意節奏的變化以及詞中的難字 4、體會作者怎樣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的。
2、 學習《朝天子 詠喇叭》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n
[1] [2] 下一頁
《詩詞五首》教案2bsp; 1、 背景知識介紹 (1、)散曲知識介紹 (2、)作者的基本情況及作品背景 2、 要學生誦讀課文,3、 設置問題,4、 引導學生掌握重點字詞,5、 理清文意,6、 體會作者感情。 7、 組織課堂討論:作者巧妙地借詠喇叭諷刺了哪些現象? 1、 仔細聽,2、 了解相關知識,3、 作好記錄。 4、 誦讀課文,5、 理清文意,6、 領會作者巧妙的諷刺技巧和形象的語言,7、 并體會作者蘊涵在作品中的感情。 8、 積極進行討論,9、 并品味這種諷刺產生的藝術效果。
3、 小結:《清平樂》用純粹的白描手法,4、 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把著家老小的不同5、 面貌和情態描寫的3惟妙惟肖,6、 活靈活現,7、 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真實的反映了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實安逸的農村生活。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新悅目的感覺,8、 構思巧妙、新穎、色彩協和、鮮明,9、 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朝天子 詠喇叭》是一曲諷刺散曲,10、 全曲用近乎口語化的語氣,11、 借托對喇叭的嘲諷,12、 表達了對統治階級的控訴。
13、 練習設計
1、 隨堂練習設計 :背誦這幾首詩詞
2、個性練習設計:進行比較式學習,歸納總結詩詞的特征
上一頁 [1] [2]
25詩詞五首 篇6
教學目的
1.感受古代詩詞的藝術魅力,培養學生誦讀和鑒賞古詩詞的能力。
2、體會詩人抒發的情懷,領悟詩詞中雋永的意蘊。
教學重難點
1.感受詩詞中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2.培養學生對蘊涵在詩詞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領悟。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反復誦讀吟詠,要求當堂背誦這五首詩詞。
2.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賞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可結合運用比較法(換詞、移位等)理解課文。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 設計
自上初中以來,我們已學過20余首古代詩詞,其中以唐詩宋詞居多。我們對律詩和絕句的有關知識也有了一些初步了解。請同學們回顧一下學過的律詩和絕句,說說二者有哪些區別。(只須說出最主要的特點,不必全面歸納。學生回答后教師適當加以補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五首古代詩詞,請同學們翻到第30課,將這五首詩詞瀏覽一遍,看誰能很快說出哪是律詩,哪是絕句,哪是詞。(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
請同學們先看看閱讀提示。(學生看完后教師板書課題)
二、第一首《渡荊門送別》
(一)解題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沿江東下途中所作。詩人乘船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游覽。課文閱讀提示認為這首詩“是詩人青年時期出蜀贈給送別的友人的詩”,但也有學者認為“詩無送別意”,“送”的主體是“故鄉水”,即故鄉水“送別”詩人遠行。此說也并非沒有道理。
(二)研習課文
1.指名試讀這首詩,教師評點后再范讀。
2.學生反復朗讀,對照注釋初步理解詩意,提出質疑。
3.結合學生質疑掃清詞語障礙。(均為注釋所未注明,若學生未提出,教師亦應講解。)
渡遠:乘船遠行。
云生:云彩興起。此句寫白天的情景。
故鄉水:指流經四川的長江水。作者從5歲起便隨父到四川,在那里度過了青少年時代,因此常在詩中稱四川為故鄉。
4.品析鑒賞。
問:“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展現了一幅怎樣的景象?烘托出詩人怎樣的心境?
學生討論后教師小結:詩人展現出映入眼簾的雄闊景象。一望無際的平野,頓使人眼界開闊;滔滔奔涌的長江,氣勢是那樣雄壯。這也正是詩人開闊的胸懷、開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氣的形象寫照。
問:詩中是怎樣以時空的變換來描繪江天的美景的?
使學生領會:“月下”句寫夜晚,描繪近景,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猶如天上飛下的一面明鏡。“云生”句寫白天,描繪遠景,仰望天空,變幻無窮的云彩在日光下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
問:詩人已為荊門山外的美景所陶醉,為什么卻“仍憐故鄉水”?
使學生領會:作者雖然難以掩飾自己見到楚地美景的興奮和激動,但也忘不了曾經養育過自己的故鄉。初次離別故鄉,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呢?“仍憐”二字飽含游子的思鄉之情。
賞析“萬里送行舟”:此句成功地運用擬人手法,以故鄉的戀子情來烘托詩人的思鄉情。詩人把故鄉看作送別游子離鄉的母親,其構思之獨到實令人稱嘆。
5.學生朗讀全詩,當堂背誦。
三、第二首《秋詞》
(一)解題
《秋詞》原有二首,此為第一首。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悲秋的傳統,大多數詩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嘆寂寥和凄涼,而劉禹錫這首詩卻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筆調,抒寫了一種對秋天的全新的體驗。
(二)研習課文
1.指名試讀課文,教師指點:前一句可讀得低沉,后三句應一句比一句高昂。學生再讀。
2.學生對照注釋初步理解詩意,提出質疑。
3.學生質疑,掃清詞語障礙。
春朝(zhāo):春日,春天,與“秋日”相對應。
引:引發。
4.晶析鑒賞。
問:詩人表現“秋日勝春朝”,不寫秋天如何秋高氣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寫萬里晴空孤單的一鶴排云沖霄的景象,這與“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使學生領悟:萬里晴空展現出一幅開闊景象,更顯出“一鶴”矯健凌厲、奮發向上的氣勢。顯然,這只鶴是孤單的,但正是這只鶴的頑強奮斗,沖破了秋天的肅殺氛圍,使人精神為之抖擻。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詩情到碧霄”。
體會“便引詩情到碧霄”的意蘊,古人云:詩言志,詩情即志氣。人果真有志氣,就會奮斗不息,便不會感到寂寥。“一鶴排云上”所體現的奮斗之志與詩人的情志已融為一體,畫意與詩情相互映襯,相得益彰,讓人覺得其詩情好像與鶴一起直沖云霄。此可謂詩情畫意的完美結合。
5.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四、第三首《赤壁》
(一)解題
赤壁,地名,一在今湖北省蒲圻縣,為三國時吳國周瑜大破曹操的古戰場,俗稱武赤壁。一在今湖北省黃州,傳說中曾誤認為是周瑜大敗曹操之處,俗稱文赤壁。杜牧這首詩是在黃州寫的,時為黃州刺史。詩人以地名為題,實則是懷古詠史之作。
(二)研習課文
1.指導學生朗讀全詩。前兩句系平靜的敘說,語調宜平緩,后兩句突發議論,語調應有所提高,但因系假設而得出的結論,不宜讀得過于高昂。
2.學生對照注釋理解全詩,并講解這首詩的大意。
詩的大意:折斷的戟埋入沙中但鐵卻未被銹蝕,我把它拿起來磨光洗凈認出這是東吳破曹時的遺物。假如當初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恐怕大喬和小喬都被關進銅雀臺中了。
3、品析鑒賞。
這首詩敘事十分平實,但想像卻十分奇絕。可啟發學生思考:詩人的想像奇在何處?
其一,赤壁之戰時周瑜巧借東風取得抗曹勝利,而詩人也巧借“東風”對那段歷史加以評述。可謂一箭雙雕。
其二,詩人不從正面寫周瑜如何通過火燒戰船打敗曹操,而從反面落筆,指出假使當時東風不給周郎以方便,那么,結局就會改變。這就更能突出東吳獲勝的重要原因。
其三,詩人不用“國破人亡”之類的詞語用結,而以“銅雀春深鎖二喬”代指相反的結局,充分體現了詩歌形象思維的特點。由于“二喬”是東吳統治集團中最高階層的貴婦人,她們的身份和地位代表著東吳作為一派政治力量的尊嚴。東吳一旦滅亡,她們的處境便可想而知。這種以小見大的構思方法足見詩人的別具匠心。(只要能談出一定的見解即可,如不能認識到上述幾方面,教師可適當作一些講解。)
4.學生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第二課時
一、課前檢查
背誦前三首詩。
二、第四首《過零丁洋》
(一)解題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宋理宗時中狀元,官至丞相,封信國公。臨安危急時,他奉命至元營議和,因據理抗爭而被拘,后脫險逃出,并率兵抗元,兵敗而被俘。在拘囚中,經敵人多方折磨,百般誘降,但臨死不屈,終被元軍殺害。他是偉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愛國詩人。
這首詩寫于文天祥被俘第2年。(見課文注釋)
(二)研習課文
1.教師范讀后指導學生朗讀。注意韻腳均為后鼻音,全詩應讀出悲壯的感情(后兩句宜讀得高昂)。
2.學生對照注釋理解詩意,提出質疑。
3.結合學生質疑疏通詩意。因注釋較詳細,不必在文字上多花功夫,可作如下補充:
一經:指《五經》中的一種,《五經》即《詩》《書》《禮》《易》《春秋》。宋朝科舉考經義,可在《五經》中選一經。“起一經”是說作者由科舉出身。第三聯(頸聯)運用了雙關的修辭手法。前一個“惶恐”和“零丁”均為地名,后一個“惶恐”和“零丁”取實義。
4、品析鑒賞。
這首詩重在領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可引導學生就以下問題展開討論:詩人怎樣表達國家面臨危亡的沉痛心情?怎樣把個人的遭際和民族的命運聯系在一起?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確:詩人以“山河破碎”感嘆國家的危亡,“風飄絮”表現出自己心已破碎;而“身世浮沉”則將個人艱難困厄的遭際與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浮沉”與“破碎”,“雨”和“風”等兩才相呼應。
結合課后練習三,談談對“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答案不求統一,鼓勵學生談出新意。
5.學生朗讀全詩并當堂背誦。
三、第五首《浣溪沙》
(一)解題
蘇軾這首詞寫在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期間。雖然政治上失意,生活亦陷入困頓,但他仍對人生抱樂觀的態度。他游蘄水清泉寺,看到眼前的自然風光,尤其是“溪水西流”之景象,不由產生感慨,寫下了這首詞。
蘇軾不僅在詩歌創作上首開宋代詩歌新風氣,而且是豪放詞派的創始人之一。其詞作個性鮮明,風格豪邁,視野開闊,意趣橫生。《浣溪沙》是其中膾炙人口的一首。
(二)研習課文
1.教師范讀后指導學生朗讀。正音:“少”音shào,年少之意。朗讀“誰道人生無再少”句應鏗鏘有力,末句要讀出其中的勸慰之意和昂奮之情。
2.學生對照注釋理解這首詞的大意,提出質疑。
3.結合學生質疑,掃清詞語障礙。
尚:尚且。 休:不要。
4.品析鑒賞。
問:這首詞就表達方式而言,上下闋有什么不同?明確:上闋為描寫,狀景中流露出愉悅之情;下闋議論兼抒情,寫出了作者由眼前之景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這首詞中的人生哲理絕非憑空產生,而是作者的有感而發。說說“誰道人生無再少”之感慨由何引發,二者是怎樣聯系起來的。
學生討論后教師小結:“誰道”句系由作者看到的“溪水西流”而引發。本應東去的溪水尚且能向西流,人生為什么不能青春永駐呢?詞中的“少”宜理解為精神之“少”,抒發了作者老當益壯的豪情,表現出他對人生的積極態度。
5.學生誦讀全詞并當堂背誦。
6.課堂訓練。
按課后練習四的要求對“對子”。
朗讀并背熟五首詩詞。學生互查,教師當堂抽查。
四、布置作業
1.屬對練習:古、生、前、浮
2.讀劉禹錫《秋詞》之二,想想與課文所選《秋詞》有何異同,寫一篇閱讀筆記。
山明水凈夜來霜,
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
豈如春色嗾人狂。
注:嗾(sǒu)人狂:使人發狂。嗾:數,使。
(設計者:楊先武)
25詩詞五首 篇7
教案示例
重點:
①把握每一首作品怎樣融情于景,通過創造出一種意境來表達自己的胸襟、情懷或生活情趣的。
②把握關鍵詞的準確詞義,體味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
難點:
理解詩歌的意境。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觀滄海》
(一)作家作品簡介
(二)題解: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
(三)朗讀詩歌指導:先范讀再由學生試讀。
(四)指導學生評析詩句。
逐句分析,先由學生分析,再由教師歸納。
重點落實以下問題:
1.全詩12行,除開頭兩行外都是寫景,說說開頭兩行的作用。
2.區分一下哪幾行寫實景,哪幾行寫想象之景——虛景。
3.寫實景中有動有靜,分析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歸納: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這是繼承《詩經》中直陳其事的寫法,顯得很質樸。
第二層(“水河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海水蕩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實景。
第三層(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是寫詩人的主觀感受,是從兩個“若”字看出來的。
4.海是很難寫的,可是讀了這首詩,我們每個人大概都會感到海的偉大。這首詩究竟好在哪里呢?
(五)小結全詩的寫作特色,并請同學們帶著感情,再次朗誦這首詩歌。
(六)齊讀齊背,抽查個別背誦。
二、《次北固山下》
(一)作家作品簡介
(二)朗讀這首詩
(三)指導學生評析詩句,整體把握詩的內容。
1.詩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見的,為什么詩一開頭就提到“客路”呢?
2.“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詩人在何時何地見到的景象?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圖景嗎?”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
3.“江春入舊年”一句中“舊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時間?
4.為什么詩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書呢?
5.名句分析。“海日”兩句從章法上看,有導出結尾一聯的作用,這就是說,它跟詩人的鄉愁有關,這樣說有根據嗎?這兩種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嗎?
6.這種鄉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請你體會其中的道理。
(四)當堂背誦。 由于詩的意境美、語言淺近而音韻和諧,應當比較易于成誦。
三、《望岳》
(一)作家作品簡介。
(二)指導學生評析詩句。
重點討論下列問題:
1.詩題叫《望岳》,可見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
2.“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么不同?
3. 泰山之北為故齊地,之南為放各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話是什么意思呢?詩人這樣寫有什么用意?
4.“造化”兩句。問:“神秀”,指英靈之氣,這是古人的說法。試聯系前面一句說說這句的意思。
5.“陰陽”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6.“蕩胸”兩句。大意已見注釋。問:這兩句寫詩人望岳所見,試作具體描述。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7. “會當”兩句。絕頂,極頂,指玉皇項。問: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全都看到)眾山小”,這說明了什么?
(三)背誦指導。
第二課時
四、《如夢令》
(一)作家作品簡介
(二)教師領讀這首詞。
(三)指導學生評析課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這首詞所敘述的事發生在哪一個季節?
它是詞人當天寫的嗎?為什么詞人經常想到這件事呢?
(四)練習背誦。學生試背后,教師略說讀的節奏,再領讀一次,務求節奏鮮明。
(五)繼續討論,深化理解。
1.這首詞記的是女詞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獨自去的嗎?
2. 為什么會“誤入”呢?還有別的原因沒有?
3. 什么時候發現“誤入”的?
4.既誤人,慢慢劃出去,不也行嗎?
5. 你能想象出“爭渡”的情景嗎?
6.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完整地敘述這件事的經過。
(六)教師再次領讀。
(七)小結
五、《西江月》
(一)作家作品簡介。
(二)題解
這首詞有個題目“夜行黃沙道中”,黃沙,即黃沙嶺,在江西省上饒縣西,辛棄疾退隱上饒帶湖期間,經常行經風景優美的黃沙進中。
(三)教師領讀全詞一至二遍,著力培養學生的節奏感,也可讓學生試讀。
(四)指導學生解析課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 詞人這次夜行的路程長不長?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
2.路長,為什么要夜行?這時是什么季節?
3. “說豐年”的是誰?
4.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來敘述上片的內容。
5.下片一開始就說“七八個星天外”,這意味著什么?
6. “兩三點雨山前”,雨不大嘛,詞人著急么?
7.詞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對這條路熟悉么?
8.再看最后兩句,注釋里的話跟詞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為什么要用倒語?
9.補充解釋:詞中常常出現倒語,有的出于表達內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韻的需要,更多的是兩種需要兼而有之,這兩句就是這樣。
10. 由學生創造性地表述下片內容間參照上片的表述方式。
(五)小結這首詞的寫作特點
教案點評:
以朗讀帶動教學,在朗讀中加深對詩詞的理解。
25詩詞五首 篇8
一、學習目標:
1、領悟詩詞佳句,感悟所表達的真摯情感和所創設的美妙意境
2、積累詩詞名句
二、重點難點:
重點:感悟詩詞表達的真摯情感和創設的美妙意境
難點:培養良好的誦讀習慣
三、教學課時:(二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導入:
一篇好的文章中往往引用許多詩詞名句,增加了文章的色彩。我們也要掌握一些詩詞名句,這對于提高文學修養,增強寫作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因此,要養成好的誦讀習慣。今天學習的古詩詞五首就需要我們背誦的。
(二)、誦讀方法:
一是有讀一首背一首的習慣,學完一首馬上背誦;二是要理解詩詞內容,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三是學會斷句、停頓,不破讀;四是有一邊誦讀一邊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情景的習慣,在想象中誦讀。如果在今后兩年的時間里切實養成了這樣的習慣,就可以說是極大的成功——這將給以后的詩歌鑒賞訓練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并可以提高寫作能力。
(三)、講授新課:
第 一 首:離 京
一、作者、背景簡介:
龔自珍,字爾玉,又字璱人,號定庵。清代的思想家、文學家。其祖、父皆為進士,在北京做官。他目睹清王朝的昏庸腐朽,曾寫到“官吏士民狼艱狽厥,不士不農不工不商之人十將五六,又或餐煙草,習邪教,取誅戮或凍餒以死,終不肯治一寸之絲,一粒之飯以益人。”認為清王朝是“衰世”。他屢試不第,38歲才中進士,只做了幾任小京官,后辭官。他在政治上反對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專制,要求進行社會改革,是近代改良主義的先驅者;他的詩氣勢磅礴,具有浪漫主義色彩。
一八三九年,龔自珍辭官南歸,后又北上接眷屬,在南北往返途中,寫下了短詩315首,題為《乙亥雜詩》。本詩是第一首,寫他被迫辭官,離開北京時所抒發的感想。
二、范讀:
三、詩意講解:
“浩蕩離愁白日斜”寫出了詩人離開京城時的感情。詩人究竟愁什么呢?詩人離京時,正是鴉片戰爭的前一年,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與封建勢力同流合污,辭官回鄉;但是他仍然為國家的命運憂愁,為封建統治階級的命運憂愁。“浩蕩”本指水勢浩大,在這里喻“愁”,李煜曾有詞寫到“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詩人以李煜亡國被囚之愁自詡,可見憂愁之深。詩人為了襯托離愁,特別把離京時間選在了傍晚,馬致遠散曲“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用晚景襯托離愁。詩人通過喻、襯把愁表現得淋漓盡致。
“吟鞭東指即天涯”本句雖無愁字,但也能表現詩人離京之愁。天涯是指詩人家鄉——杭州,馬鞭一揮,離京遠去,直至天涯 ,很難再回京城,用夸張的手法,表現離別之愁,傷懷之意,含而不露。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筆鋒一轉,由抒發離別之情轉入抒發報國之志。并反用陸游的詞“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落紅,本指脫離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沒有感情的東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麗的春花成長。不為獨香,而為護花。表現詩人雖然脫離官場,依然關心著國家的命運,不忘報國之志,充分表達詩人的壯懷,成為傳世名句。
四、名句欣賞: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落花有情,死而不已,化做春泥也護花。詩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達自己雖前途不暢也不忘報國的情懷。
五、板書設計:
離 京
龔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學家
浩蕩(比喻)—離愁—(襯托)日斜
落紅 ——————————— 護花
(自比)
脫離官場 —————— 不忘報國
第 二 首 : 夜 雨 寄 北
一、作者、背景簡介: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谿生。25歲中進士,曾做過幾任小官,因受牛、李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所作詩很著名,尤其“詠史”和“無題”最著名。本詩是客居四川時所作。
二、范讀:
三、詩意講解: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詩人終身潦倒,四處漂泊,此時正在四川做幕僚,與親人團聚遙遙無期,第一句就用問答的形式,表現自己對親人的思念和不能團聚的無奈。然后,以景襯情,用自然景物的描寫襯托自己愁苦的心情,秋雨綿綿,以使池塘漲滿,孤燈只影,更能引起對親人的思念。李清照詞說“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地,怎一個愁字了得。”也是用夜雨抒情,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剪燭”,可見談話時間之長;“共”,更能見關系之親密;“西窗”, 西,鳥在巢上,日在西方而鳥棲,故以為東西之西,后用此指家中,并非實指西面之窗。詩人由實轉虛,設想日后相逢,窗下剪燭,促膝暢談此時的巴山夜雨、吟詩 寄北的情景。以會晤的歡愉,襯托客居的寂寞,不僅使思念之情表達的更深刻,而且把思念轉化成對未來的希冀,格調更高,情味更濃。
四、名句欣賞: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如今常用“剪燭西窗,共話夜雨”來表達懷念同窗老友,盼望有時再聚之情。
五、板書設計:
夜 雨 寄 北
李商隱——唐代詩人
歸期難定 思念 剪燭西窗
巴山夜雨 深長 共話夜雨
(孤寂思念) (擬想會晤)
六、作業:
背誦這兩首詩,理解名句含義。
第 二 課 時
第 三 首 :聞 王 昌 齡 左 遷 龍 標 遙 有 此 寄
一、作者、背景簡介:
李 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著名詩人。青年時曾漫游全國各地,后應詔入京,三年后離開,長期游歷,安史之亂時,因參加王璘幕府,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 晚年漂泊。李白思想教復雜,總有報國之志,但一生遭遇坎坷曲折。他是繼屈原之后的最偉大浪漫主義詩人。本詩是李白聽到王昌齡遭貶遠調時寫給他的,表達了對 他的同情。
二、范讀:
三、講解詩意: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首句寫景兼點時令:景物描寫獨取漂泊不定的楊花,泣血悲啼之鳥子規,渲染一種哀愁氣氛,融情于景,既有漂泊之感,又有離別之恨。“楊花落盡”正是春天季節,詩人沒有選取明媚春光,而是用楊花描寫此時景物,可見獨具匠心。“過五溪”可見遷謫之荒涼,道路之遙遠、艱難,詩人雖無悲痛之語,悲痛之意自見。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此 句為抒情:抒發了對好友的不幸遭遇擔心與關懷之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隨好友到龍標。詩人馳騁豐富 的想象,用本來無知無情的明月作信史,代轉自己的一片情意。如此寄愁心與明月常相隨,不僅表現牽掛友人命運之心無時不在,而且有此情此心明月可以做證的意 味,感情真摯,膾炙人口。
四、名句欣賞: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共有三層意思:一是自己充滿愁思,而相隔兩地,只有托之于明月;二是惟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見;三是只有依靠他才能寄予,別無他法。后人常用來表達對遠方摯友的慰問。
五、板書設計: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 白——唐代詩人
我 ———— 月 ———— 君
(寄) (隨)
愁 心 相 伴
第 四 首 :錢 塘 湖 春 行
一、 作者、背景簡介: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29歲中進士,官左拾遺,翰林學士等,因上書言事,被貶江州、杭州、蘇州等地刺史,后以刑部尚書致仕,晚年閑居。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創作大量諷喻詩,他的詩平易通俗,深入淺出,流傳廣泛。本詩于被貶為杭州刺史時所作。
二、范讀:
三、講解詩意:
1、詩人是騎馬游西湖的,所以詩里提到了“行”,但詩里寫游蹤跟散文不一樣,是用不著作細致交代的,要仔細想想才看得出來,說說詩人的游蹤。 從孤山的北面到湖東的白堤。
2、我們說這首詩寫的是早春景象,從哪些地方表現出來的呢?
早鶯、新燕、亂花、淺草。
3、“湖面初平”寫的是怎樣的景象?
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與堤岸平。
4、為什么說“云腳低”?
杜甫有詩云“日腳下平地”,形容太陽落山;李賀有詩云“露腳斜飛濕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狀。腳,有下垂義。“云腳”,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顯得低了,這是早春景象。
5、“幾處早鶯”有什么含義?為什么“爭暖樹”?
寫不多;如多,當用“處處”;余寒猶在,鳥兒也想曬太陽因此爭暖樹。鶯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鶯燕不多,故為早春。
6、為什么說“亂花迷眼”?
詩人在馬上觀花,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紅,便有迷亂之感。這樣寫暗切題中“行”字。
7、淺草有什么用意?
草初生,故“淺”,也是早春景象;“沒馬蹄”,也是暗切題中“行”字。
8、詩人最喜愛的是什么?
在白沙堤的綠楊陰里按轡徐行,開頭只指出方位,“湖東”,面積太大了,為什么詩人“最愛”呢?到最后才點出白沙堤和它的景物特征。
9、詩中哪句是寫遠景,哪句是近景?
1、 2句是遠景;其余是近景。
10、哪句是仰視,哪句是俯視?
3、4是仰視;5、6是俯視觀察景物的。
11、總結:
這首詩的題意主要在一個“行”字上,“行”字寫得好,才能見出騎馬游春的樂趣。但西湖面積太大,行程太長,所以詩人只截取其中一段來寫——從孤山寺的北面寫起,至白沙堤止。開頭寫“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見之景;中間寫游程中所見;最后用“綠楊陰里”寫白沙堤之景,這樣,讀這首詩,我們自然就有了隨著詩人飽覽西湖早春是色的感覺。詩人善于抓特征,突出了早春特征;并從不同角度描寫景物,為我們描繪出一幅西湖早春圖。
四、名句欣賞: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此句集中了幾種典型事物,描繪了清新明快的早春風光。
五、板書設計:
錢 塘 湖 春 行
白居易——唐代詩人
孤山寺(起點)
水面——初平 遠
云腳——低垂 行
早鶯——爭
新燕——啄 高 蹤
亂花——迷 近
淺草——沒 低
白沙堤(終點)
第 五 首 :清 平 樂 、村 居
一、作者、背景簡介: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21歲時參加義軍,后投南宋,主張收復失地,為當朝統治者所忌,43歲起閑居20多年。辛棄疾是南宋偉大的愛國主義詞人,他的詞內容廣泛,境界開闊,是豪放派的集大成者,為后世產生巨大影響。本詞是他閑居時所作。
二、范讀:
三、分析詩歌構思、寫法,討論下列問題。
1、開頭兩句寫景,描會了哪些景物?有何特點?
茅舍、小溪、青草,這些農村中司空見慣的小景,將它們組合成一個畫面。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富于田園特色的環境。
2、后六句寫人,寫了哪些人物的哪些活動?為什么這樣構思?
通過翁媼醉酒后打趣閑淡,大兒鋤草,中兒編織雞籠,小兒臥剝蓮蓬的簡單情節安排,寥寥幾筆描畫出一幅富于田園特色的生活景象,做到“人”與“景”的融合,表現了農村和平安寧、自然樸素的生活,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3、 小結:
這首詞在表現手法上,不事雕琢而純用白描,寫人物的活動富于變化,寫白發翁媼,先聞其聲:寫大、中、小兒后見其人。寥寥幾筆,如實描摹,寫出—家兩老三少的活動,全詞只攝取了一個很平常的生活畫面,如同一幅素描,卻寫得生趣盎然。
四、板書設計:
清 平 樂 、村 居
環境: 茅舍、小溪、青草———— 清新優美
翁媼:醉飲、吳音、媚好
大兒:鋤豆
人物: 中兒:織籠 各得其所
小兒:剝蓮
生活: ———————— 和平安適
五、作業:
課后練習1、2、3題。
后記:詩歌的教學一定要注重朗讀訓練,多讀成誦。
25詩詞五首 篇9
第24課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并能默寫這五首詩詞和曲。
2.能力目標:體會蘊涵在詩詞中的感情和思想。領會詩的意境和語言形式特點。指導學生把握古代詩詞的多種體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略詩的優美意境、語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對古代優秀文化的興趣。
【教學要點】
重點:讓學生反復誦讀五篇作品,在誦讀中體會文章的意境和語言風格。理解詩歌的獨特表達手法。通過多讀多背,培養和增強學生對古詩詞的語感和悟性。
難點:領會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詩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響理解的一個重要因素。
【教學設想】
布置預習,讓學生先大致預習一遍,記下其中的難點,然后進入講解。方法可采用點播法、誦讀法。
【教學步驟】
五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采薇》。
【導入新課】
(從中國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詩導入。)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里,大陸在那頭。
這是中國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長于斯的家園,每個人都擁有融于自己的血脈的故土親情。對故土的情結對一個人的影響常常是終生的,有時甚至讓人魂牽夢繞,蕩氣回腸。為什么?讓我們到我國文學的源頭和西方文學的源頭中去體驗一下這種美好的情感吧!
【新課探究】
一、解題:了解《詩經》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相傳為孔子所編定而成。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XX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詩經》所錄,均為曾經入樂的歌詞。《詩經》的體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分為風、雅、頌三類。
①風,即“國風”,是各國土樂,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風》詩是從周南、召南、魏、唐、秦、陳、檜、曹、等15個地區采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是周朝王畿之樂,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時代較早,以歌頌為主的詩,共31篇;時代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貴族的雅樂稱“小雅”,共74篇。
③頌,是專門用于宗廟祭祀的音樂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功業的。
所謂《詩經》“六義”,其中風、雅、頌,是指體例分類來說的;賦、比、興,是就表現手法而言。關于賦、比、興, 所謂“賦” 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這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兩種情況。“比” 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詩經》中的“興” 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大約最原始的“興”,只是一種發端,同下文并無意義上的關系,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賦、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是構成《詩經》民歌濃厚風土氣息的重要原因。《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由于其內容豐富、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后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常常采用重章疊唱的形式,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詩經》是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一個光輝的起點。
二、整體感知
1.這是一首描寫久戍邊防的士兵生活及其歸途中感悟傷時的詩。全詩采用倒敘的寫法,既通過戍卒的回憶和追述,來刻畫戍卒急欲回家和繼續在外抗敵的矛盾心。一邊是溫暖的家,一邊是受外族入侵的國家,家難以舍棄,國也要保衛,戰士的心理就是這么矛盾。家當然要,但國也要,兩者都要,這樣全部的辛苦和苦痛就落在了戰士心上。《采薇》就把戰士們的這種辛苦和苦痛表現得淋漓盡致,當然詩中也流露出了對統治者憤怒不平的情緒和士卒不可言喻的傷感。最后一章,把一個戍卒久役歸來的悲喜交集的“今”“昔”之感,和盤托出,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具有動人心魄的魅力。
2.自行誦讀,當堂成誦。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3.翻譯,盡量由學生補充、訂正,教師適時加以啟發、指點。
譯文: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道路泥濘難行走,又渴又饑真勞累。滿心傷感滿腔悲。我的哀痛誰體會!(想我當年出征日,楊柳春風真美麗。如今歸來返故里,卻是雪花紛飛時。行路遲緩路漫漫,又渴又餓不勝寒。無限傷悲在我心,誰人知曉嘆伶仃。)
解釋加點字
載饑載渴(又))雨雪霏霏(下雪)
4.了解作品主旨
問:《采薇》一詩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答: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問:你認為哪些詩句最能表現這種情感?
答: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三、課文分析,句段詳解
前兩句寫士卒歸鄉途中撫今追昔,回首往事,寫的是回憶之景,“依依”一詞既寫出了楊柳隨風搖曳之狀,又表現出戍卒對家鄉依依難舍的眷戀之情。
三四句寫眼前之景,抒發了歸人濃烈的思鄉之情。陰霾的天氣、紛紛揚揚的雪花有力地烘托出人物沉重抑郁的心境。
前四句形象鮮明,特征突出,對比強烈,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五六兩句寫戍卒歸程之艱難及其心力交瘁的境況。
最后兩句寫自己內心的悲傷。直抒胸臆,感天動地,叩人心扉,戍卒痛定思痛時的無限悲傷頓時彌漫紙上。
全詩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士卒們歸途撫今追昔,因痛定思痛更加悲傷。
四、寫作特點(結合《關雎》,《蒹葭》來介紹)
1.巧用疊字疊句,如:依依、遲遲、霏霏等,或抒憂憤感情,或描摹事物狀態,或繪自然景物的特征,都非常準確優美,富有形象性和表現力,聲調和諧,增強了節奏感,增添了詩的韻味和語言的藝術感染力。
2.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五、布置作業:
1.詞類活用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雨,名詞作動詞,下雨/雪。雨雪猶“落雪”。)
2.一詞多義
載:①記錄,記載。如:史載田橫事。②年。如:五載復還。③裝載。如:有好事者船載以入。④ “又”。如: “載渴載饑”。
思:①思考。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②思念,掛念。如:已行,弗不思也。③句末語氣助詞,無義。如: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3.名句理解
(1)詩中寫出依依難舍的眷戀之情的千古名句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2)詩中寫景的句子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3)直抒胸臆,寫出戍卒痛定思痛時的無限悲傷的一句: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4.背誦詩文。
【小結】
經過出生入死的戰斗之后,戰爭的幸存者終于踏上了歸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沒有寫士卒勝利后的喜悅,而是營造了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場景,寫的是歷經磨難之后內心深處的凄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歸鄉的路依然那么艱難。
首四句,歷代傳誦不已,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齋詩話》里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讀罷全詩,我們仿佛看見一個身心憔悴的戍卒,冒著大雪,沿著泥濘的小路慢騰騰地走向畫面深處,走向大雪濃重的遠方。只給我們留下一個孤獨的背影,一聲幽怨的嘆息。
【板書設計】
采薇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眷戀之情 對 融情于景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沉重抑郁 比 寓情于景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心力交瘁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無限悲傷 —— —— 直抒胸臆
詩中主要描寫戍邊士卒的生活。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十五從軍征》。
【導入新課】
上一首詩使我們了解了士卒的生活。這一節課我們繼續學一首反映古代士卒歸鄉情形的詩篇——《十五從軍征》.
【新課探究】
一、介紹樂府詩的特點和內容
樂府最早是音樂機關的名稱,漢武帝時擴充為專司歌舞的機關,并兼有采詩的職能。這些采集來的民歌,后來就叫做“樂府詩”(或叫“漢樂府”),成為繼《詩經》、《楚辭》后的又一種新詩體。
兩漢樂府詩大多“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班固語),繼承了《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廣泛地反映了兩漢的社會面貌,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和思想感情,漢樂府最突出的藝術特色是它的敘事性,語言樸素自然。
樂府詩自漢經魏晉六朝至隋唐,有一個發展演化的過程。漢代樂府詩大都入樂,每個篇名各有傳統的內容。魏晉以后,文人擬作,或依舊曲填新詞,或用古題詠時事、有的入樂,有的不入樂。內容上突破原來傳統。音韻、節奏上漸趨整齊,推動了五言詩、七言詩的出現和發展。唐代文人進一步沖破古題、古調的藩籬,另立新意,抒寫新事,形成一種“新題樂府"。到中唐時,自居易,元縝等人力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并創作了大量“新題樂府”,諷喻朝政,針砭時弊。
《樂府詩集》分為十二類:郊廟歌辭,燕射歌辭,橫吹曲辭,鼓吠曲辭,相如歌辭,清商曲辭,歌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近代曲辭,雜歌謠辭,新樂府辭。漢樂府民歌則主要保存在“相和、鼓吹、雜曲”三類中。
二、范讀《十五從軍征》,注意讀準字音。
冢zhǒng 竇dòu 雉zhì 舂chōng 羹gēng 貽yí
三、朗讀全詩,疏通意思
十五從軍征 《樂府詩集》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譯文:
十五歲就應征去參軍,八十歲才退伍回故村。路上他碰到一個鄉鄰,問“我家里還有什么人?” “遠遠看過去是你家,松樹柏樹中一片墓墳。” 近前看兔子從狗洞里出進,野雞在屋脊上飛去飛來。院子里長著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環繞著井臺。捋些野谷舂米來做飯,摘下葵葉煮湯算是菜。湯和飯一會兒都做好了,獨自一人吃得很悲哀。走出大門向著東方張望;老淚縱橫灑落在征衣上。
四、分析內容
詩的開頭,統攝全篇、韻長旨遠,寫出了封建兵役制度的極端不合理:“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一個芳年稚齒、未諳世事、生氣勃勃的少年,轉瞬成了一個龍鐘老態的皤然衰翁。那漫長的六十五年的歲月是在哪里,是怎樣度過的呢?作者沒有寫,卻以此把讀者帶進了深沉綿遠的詩的意境,同主人公一起去體味接下去作品所描寫的愴神寒骨,冰冷嚴酷的現實。“十五、八十”是一種夸張的手法,極言從軍之久,旨在揭露兵役制度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一個“從軍征”的“征”字,概括了主人公六十五年的戎馬生涯;一個始得歸”的“始”字,準確、精到地傳達了主人公六十五年晝思夜家,愁腸幾斷,盼歸不得,年朽力衰方得回轉家園的亦悲亦喜,說不清是悲是喜的復雜心情。作者沒有絮絮描述這個老士兵六十五年南北征戰、殺敵立功、九死一生的驚心動魄的往事。那些,對于年及八旬、日日沙場、夜夜枕戈、鄉音久絕的主人公來說,早已習以為常、無甚新鮮了。或者說那些或足自慰或不堪回首的往事,與他此時此地急切渴望知曉家況的心情相比,實實微不足道、不勞掛齒了。平平常常的十個字,突出了主人公不平凡的特殊經歷和當時心境心情,創造了足以籠罩全詩的氛圍。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主人公的思想脈絡由六十五年的征戰生活進入邈邈曠野、漫漫古道,對親人家園的現狀由茫然無際的想象到急切的、盼知又怕知的詢問,讀者由開頭兩句詩展開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頭問話聲中收束。同沒有詳述主人公六十五年的征戰生活一樣,作品也省去了對他餐風宿露、匆匆趕路、與鄉親邂逅相遇的驚喜的描摹,一句“家中有阿誰”的追問,推出了作品的聚光點——家。“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六十五年了,豈敢奢望闔家無恙、親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萬幸了。所以他只問,家中還有誰僥幸茍活人世呢?
可是,“鄉里人”的回答卻如站在冰天雪地里當頭澆下的一盆冰凌未澌的水:“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這動亂的年月,我可親可愛的親人們啊,竟無一幸存者嗎?滿懷希望,滿腹衷情,六十五年的風霜雨雪,六十五年積壓心底的感情,向誰傾訴、向誰表達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壘壘墳冢嗎?這一句描寫遠望中的家,是一片荒涼的景象。
擺在他面前的現實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遙看到近見,滿眼更加凄涼破敗的景象。作者沒說室空無人,而是抓住野兔見人鉆進家畜窩中自以為得所,野雞驚飛落到屋內梁上自以為安的情景;作者沒有直書庭園荒蕪雜亂,只攝取了井邊、中庭隨意生長的葵菜和谷物兩個“鏡頭”,人去屋空,人亡園荒,更其形象,倍傷人心神。你看,一個風塵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經炊火融融、庭園整潔的“家”的面前,孑然一身,形影煢煢,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無一親人相迎的家,竟然比想象的還不堪十倍、百倍……這是怎樣一種情境,將掀起讀者怎樣的感情波瀾呢?作者沒有直接抒寫渲染感情,作品卻收到比直接抒情更強烈的抒情效果。以具體形象的情景,展現凄涼的氛圍,反應戰爭的殘酷無情。
有些迷蒙、有些渾噩、有些凄愴的老人,象對“松柏冢累累”不聞不見一樣,對荒涼的家園的感觸也變得麻木了。于是,他默默無言地舂去成熟的谷子的皮殼,采下冬葵嫩嫩的葉子。而當飯熟羹沸時,他才恍然想起不知該給誰吃。家中空無一人,老翁舉目無親,其凄楚心情可想而知。深刻感受到兵役制度給人民帶來的災難。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門,向東方看去,他也許還抱著希望,他看到了誰?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許看到了久別的親人?也許什么也沒有看。他茫然地從幻想中走出來,面對此情此景,著實叫人痛苦至極,潸然淚下。他已不能象年輕人那樣嚎啕大哭,只有那凝聚著六十五年的艱辛、六十五年的思念、六十五年的盼待、六十五年的沙場風塵、六十五年人世滄桑的老淚,撲簌簌落到滿布征塵的衣襟上。 “淚落沾我衣”五個字,飽和了多么豐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內涵啊!詩至結尾,作者、讀者的感情濃度都達到了頂點。
全詩突出寫了“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的老士兵的形象,也著力刻劃了“家”的形象,同時只寫了一筆的“鄉里人”的形象也很鮮明。飽經風霜、蒼老惶切的老人,無須顧忌、直言不諱的鄉親,衰草古柏荒墳的家園,共同構成了一幅真實動人的具有社會意義的主題的畫面,典型地反映了漢代社會現實的一個側面。尤其是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襯的敘寫,把作品的主題和藝術水平都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還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沒有服兵役的親人們,墳上松柏都已蔥蔥郁郁,可以想見他們生前貧寒凄苦的生活還不如每時每刻都可能犧牲的士卒;作品具體寫的是主人公為國征戰六十五載卻有家歸不得,等到歸時卻又無家可歸的不幸遭遇和慘痛心情,而他的不幸與那些茍生且不能只有走進靜默、暗濕、冰冷的墳墓的親人們相比,他又是“幸運者”了。這樣,作品就不僅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惡,不僅僅表現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當時整個社會現實的黑暗,表現了比個人不幸更深廣的全體人民的不幸和社會的凋敝、時代的動亂,使作品的主題得到了升華。全詩寫得既含蘊簡潔,又深湛凝重,內容的取舍剪裁,結構的布置安排,都恰到好處,獨具匠心,很好地收到了“意在言外”、主旨盡在言與不言中、意境深遠、韻味綿長的藝術效果。
詩中刻畫了一個善良、年邁力衰,退役歸來、痛苦、迷茫的士兵形象。作者寫此詩的目的是針對當時社會戰爭頻繁和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
老兵的生理活動過程:從軍歸來,急切盼望回家,渴望與家人重逢;得知家破人亡之后,倍感悲傷;看到家中破敗凄涼景象,老兵感到凄楚孤獨;獨自一人,孤苦伶仃,其痛苦之情無法形容。
五、比較閱讀
引導學生分析這首詩中同樣描寫士兵,在手法上與《采薇》有什么不同之處?
點撥:《采薇》運用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寫法,對情景的描寫以反襯哀傷心情。這首詩則以寫實為主,通過記敘表現人物感情,通過一個老兵的自述揭露了當時兵役制度的黑暗,抒發了對現實的不滿和控訴。
【布置作業】
1、 名句理解
(1) 反映我國古代兵役制度不合理的句子: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2)極言從軍之久,濃縮了兵役生活的種種艱辛與痛苦的句子: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3)描寫老兵家中荒涼破敗景像的句子: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2. 解釋字詞:
八十始得歸(始:才) 松柏冢累累(冢:墳墓) 不知貽阿誰(貽:贈送,送)
兔從狗竇入(竇:洞)
3.背誦全詩
【小結】
《十五從軍征》,以敘述為主,借老翁所見所為所感,盡情抒寫了他的悲涼凄楚之情。暴露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奴役和迫害。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當時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實、深刻、令人感憤,催人泣下。
【板書】
歸家——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從軍之久
所見——遠望:松柏冢累累——滿目荒涼
近看: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凄涼破敗
所為——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 ——孤獨痛苦
所感——不知貽阿誰?淚落沾我衣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送別》。
【導入新課】
這一節課我們學習的這首詩的主角仍是士兵。大家仔細朗讀并鑒賞這首詩。
【新課探究】
一、解題
《送別》一詩為隋末人所作,作者已不可考。從字面上看,這是一首送別詩。也有人把它理解為影射、譏諷隋朝統治者的詩,詩人以“楊柳”的“楊”諧音“隋煬帝楊廣”之“楊、煬”,表達了百姓對統治者的痛恨。
二、認真讀詩,體會詩的形象性。
1.細讀。
送別 無名氏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2.讓學生朗讀此詩,并講述詩的大意。
楊柳青青柳條垂地,楊花飛舞漫天柳絮。折柳相送楊花散盡,借問征人何時歸來。
三、引導學生分析這首詩。
1.這首詩歌在寫景上有什么特點?
點撥:形象
2.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點撥:對友人依依不舍,還沒分別就盼歸的心情。
3.頭兩句極力渲染楊柳、楊花鋪天蓋地之勢,借此烘托出揮之不去、難以割舍的離別之情。
4.后兩句寫楊花尚有飛盡之時,反襯出征人歸期難料,從而更加重了離別的悲涼氣氛。
5.這首詩抓住了具有象征意義的事物——楊柳,通過描寫、渲染,抒發了離愁別緒。另一種理解:該詩影射、譏諷隋朝統治者,表達了老百姓對統治者的憎惡。
6.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設想一下揚花漫天飛舞的景象,這時去為友人送別,會有一種怎樣的心情。用自己的話描述這首詩所描繪的情景。用心體會作者寫景的技巧和借景抒情的手法。
四、布置作業
1.字詞解釋
楊柳青青著地垂(著zhuó:接觸,貼近)
漫漫:到處都有,遍布的樣子。
行人:出征的人。
柳條折盡:“折柳”是古人表示送別的一種象征。詩中表明思念之深,戀戀不舍。
2.名句理解
(1)表達了百姓對統治者詛咒的一句: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2)直接抒發思念依戀之情的詩句: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3.收集描寫楊柳的古代詩句。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
4.背誦全詩。
【課堂小結】
這課學習的三首詩的主角都是士兵,在詩中都通過對景物與人物動作心情的描寫,表達了對現實的不滿。《送別》是送人著急作,寫的是遠行人的思念之情。在寫景狀物上三首詩各有特點,一個是有暖景和冷景做對比彰顯相反的兩種心情;一個是對故園的荒涼,親人的凋零進行細致的刻畫,讓人倍感凄涼;一個是對春天楊柳揚花的描寫,但懷人之情躍然紙上。
【板書設計】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極力渲染楊柳、楊花鋪天蓋地之勢,借此烘托出揮之不去、難以割舍的離別之情。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借楊花尚有飛盡之時,反襯出征人歸期難料。
主旨:借楊柳抒發離愁別緒。
第四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清平樂 村居》。
【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反映農家生活情趣的詩詞——《清平樂 村居》。
【新課探究】
一、解題
1.唐詩、宋詞、元曲都是我國古典文化的瑰寶。這是一首詞,詞有它自己特殊的表現形式。詞有各種格式,每一種格式有一個名稱。“清平樂”是詞牌名,“村居”是題目。
2.作者
辛棄疾,南宋偉大的愛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有《稼軒長短句》。于蘇軾并稱“蘇辛”,同為豪放派詞人。
3.背景
辛棄疾是我國宋代著名的愛國詩人,一生主張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對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隱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饒地區),在這期間他寫了許多恬靜安逸的田園的詩詞,我們今天學的這首詞就是那時候寫的。
二、初讀,整體感知:
過渡:《清平樂 村居》這首詞寫的是什么呢?
1.自讀。請同學們自己反復讀讀課文,細細看看課文中的插圖,想一想,這首詞描寫了什么地方什么樣的情景?
2.聽讀。我們來聽聽錄音朗讀,然后模仿錄音朗讀。
注意讀音:媼ǎo
3.學生再練讀。
4.指名讀。
清 平 樂
村居
作者: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5. 學生朗讀全詞,體會作者怎樣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的。
三、細讀,理解詞意:
過渡:同學們,詞和詩一樣,語言十分精練。我們要想理解這首詞講了什么意思,必須得弄明白每個字、詞的意思,并展開豐富的想象,想象詞所描繪的情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1. 自學思考,疏通詞意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長滿了茵茵綠草。一陣吳音,絮絮叨叨,還帶著幾分醉意,親切,美好!這是誰家,一對白發蒼蒼,公公,姥姥。
大兒子,在小溪東岸,豆地里鋤草。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手藝可巧!小兒子,躺在溪邊剝蓮蓬,一個逗人喜愛的頑皮佬。
2. 逐“片”討論:
⑴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開篇即描繪出江南的田園風光:農舍,溪流,綠草如茵。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這兩句引出人物:一對慈眉善目、散淡安閑的老人。
上闋:展現的是田園情趣,悠閑自在而美好的生活。
(2)過渡:一對白發夫妻操著吳音正在親密地聊天,他們為什么感到這樣幸福呢?請同學們細細閱讀下片。
作者是怎樣寫出孩子們的可愛的呢?(大兒子在河東豆地鋤草,二兒子在編織雞籠,最喜歡的是頑皮的小兒子,在河邊伏著剝蓮蓬取蓮子。)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寫三個兒子的行動,刻劃他們的形象。小兒剝蓮蓬吃的那種活潑天真的神情狀貌,最有趣了!一個“臥”字,童真畢現,童趣盎然,平添無限情趣。
下片:勾勒出農家生活的畫面:有的田間勞作,有的在家忙碌,充滿生機,充滿希望。
3.配樂朗讀。
這首詞在寫作風格上有什么特點?點撥:辛的詞雖然以大題材入詞為主,但作者寫了不少描寫農村生活的佳作,這首詞就是其中之一。
四、展開想象,描述詞境。
過渡:同學們讀得真好!是的,這戶人家雖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圍的環境很美——“溪上青青草”,這戶人家翁媼之間——“醉里吳音相媚好”,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多幸福的鄉村生活啊,那對白發夫妻陶醉了。作者辛棄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這樣的畫面之中,創作了這首詞。
老師也感覺到“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一句最有情趣,兩位老人會聊些什么呢?先展開想象,然后小組內討論一下,等一會請同學上臺表演。
指名學生表演,其它同學補充,提示:鄉村的田園生活是那么的恬靜、那么的安逸,難怪辛棄疾充滿了向往。
小結: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詞也一樣。作者用精煉、生動的語句,通過寫景與敘事,創造了具有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描繪了一幅寧靜、悠閑的鄉村生活圖。這樣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歡、而且非常的——熱愛、向往、羨慕。
五、布置作業:
1.字詞解釋
相媚好:互相說喜歡要好的話。媚好:悅耳,動聽
翁媼:老頭和老太太,翁:年老的男性;媼:年老的女性
無賴:頑皮
2.名句理解
詞中寫小兒頑皮淘氣的童真童趣的詩句: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3.背誦課文。
【小結】
同學們,宋詞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一顆閃亮的明珠,一朵艷麗的奇葩,每首宋詞都仿佛是一副絢麗多彩的畫,一曲委宛動聽的歌。一段綿長不絕的情。相信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今后一定會在宋詩中盡情遨游,來感受我國古代文學的藝術魅力。
《清平樂》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把著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的3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真實的反映了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實安逸的農村生活。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新悅目的感覺,構思巧妙、新穎、色彩協和、鮮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板書】
上闋——寫江南的田園情趣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景物描寫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人物描寫
下闋——寫江南的農家生活
大兒鋤豆溪東——田間勞作
中兒正織雞籠——家中忙碌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童趣橫生
主旨——描繪了一幅清新、恬淡的田園生活畫面,表達了詩人閑適的心情和對田園生活的欣賞。
第五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朝天子•詠喇叭》。
【導入新課】
背誦前面幾首詩導入。
【新課探究】
一、背景知識介紹
1.作者的基本情況
王磐,字鴻漸,號西樓,明代著名散曲家。
2.解題
《朝天子•詠喇叭》是一首散曲,表面是吟喇叭,實質是借物詠懷。諷刺和揭露明朝宦官狐假虎威、殘害百姓的罪惡行徑。“朝天子”是曲牌名,“詠喇叭”是題目。
二、學生誦讀課文,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掌握重點字詞,理清文意,體會作者感情。
朝天子 詠喇叭
王磐 pán
喇叭,鎖哪,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聲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見的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的水盡鵝飛罷!
文意參考:
喇叭呀,嗩吶,別看你吹的曲子少,調門卻很大。來往的官船穿梭如織,雜亂如麻,全仰仗你這喇叭來抬高身價。當兵的聽了愁眉不展,老百姓聽了擔驚受怕。哪里還顧得分辨大官小官,是真是假?眼見得這喇叭,吹得這家破產那家遭殃。只吹得河水干枯鵝飛走,黎民百姓家破人亡!
三、組織課堂討論
1.內容分析
喇叭,鎖哪,曲兒小,腔兒大。
——先寫“吹”之聲。一個“腔”字,道出了喇叭和宦官的共同特征,把那些貪官污吏的丑惡本質刻畫得入木三分。
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聲價。
——寫“吹”的功用。“亂如麻”三字則把宦官酷吏橫沖直撞的驕橫神態描摹殆盡。一個“抬”字出神入化,與“喇叭”、“嗩吶”相呼應,諷刺格外尖刻辛辣。
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見的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的水盡鵝飛罷!
——寫“吹”的惡果,表達對“吹”的憎恨。
2.整體把握
全曲以“吹”字貫穿始終,表面上句句是詠喇叭,實際上句句是在揭露宦官敲詐百姓的罪行,活脫脫勾畫出一群宦官趾高氣揚、專橫跋扈的丑惡嘴臉。
3.主旨
這首散曲表面是吟喇叭,實質是借物詠懷,在戲謔中寄憎恨之情,于詼諧里寓抨擊之意。諷刺和揭露明朝宦官狐假虎威、殘害百姓的罪惡行徑,表達了人民的痛恨情緒。
四、作業與練習
1.字詞解釋
鵝飛罷(罷:完,盡)
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那里:哪里 甚么:什么 共:和)
2.名句理解
形象地寫出了宦官為非作歹,老百姓被搜刮得傾家蕩產的句子是:眼見的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的水盡鵝飛罷!
3.背誦全詩。
【小結】
誦讀課文,理清文意,領會作者巧妙的諷刺技巧和形象的語言,并體會作者蘊涵在作品中的感情。品味這種諷刺產生的藝術效果。
《朝天子 詠喇叭》是一曲諷刺散曲,全曲用近乎口語化的語氣,借托對喇叭的嘲諷,表達了對統治階級的控訴。
【結構板書設計】
吹之聲——曲兒小,腔兒大
吹之功用——全仗你抬聲價
吹之惡果——軍愁,民怕。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水盡鵝飛
主旨——寄憎恨之情 寓抨擊之意
【教學總結與反饋建議】
25詩詞五首 篇10
教學重點:熟讀和背誦。
教學難點:理解內容,體會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 入
同學們,唐詩、宋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是我們應該學習和繼承的優秀文化遺產。進入初中以來,我們已經學過二十多首古典詩詞,其中包括13首唐詩,4首宋詞,通過背誦和賞析,從中汲取了許多營養。今天我們學習,主要是唐詩和宋詞,首先學習前三首。
播放錄像《唐之韻》,簡介唐詩偉大成就,介紹李白、劉禹錫和杜牧。
二、誦讀
老師配樂范讀,學生多種方式朗讀。讀三首詩,五遍。
三、了解內容
借助文底注釋、工具書,理解詞語,了解詩歌大意。
渡遠:遠渡。 楚國:楚地。 平野:平原。
大荒:廣闊無際的原野。 仍憐:更愛。
排云上:直沖云霄,排,沖擊。
碧霄:青天。 折戟:折斷的戟。 銷:銹蝕。
將,拿起。 認前朝:認出是東吳破曹時的遺物。
四、理解詩的意境,內容。
《渡荊門送別》
介紹創作情況:
李白青少年時期是在蜀中度過的,把蜀地當作自己的故鄉,所以他有不少詩篇反映出對蜀中生活的懷念之情。這一次從三峽出蜀,面對江漢平原,眼界大開,心曠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寫下了這首廣為傳誦的五言律詩。
學生談對詩歌內容結構的理解。
總 結:
詩歌從乘舟遠游寫起,第一、二句點題:詩人遠離四川,乘船沿江游覽楚地。
中間四句對仗,描寫景物,描繪長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壯闊氣象:長江出山,水面寬廣,景象雄奇,使人頓感前程開闊。清晨,玉兔西沉,有如天上飛下的一面明鏡;朝云簇生,云層里出現海市蜃樓奇觀。寫景層次分明,且景中寓情,既反映出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尋求理想的志向與熱情,又充溢著詩人對故鄉的深深依戀與摯愛。
結尾二句,詩人發出由衷的心聲:這長江是故鄉的水啊,所以它才不遠萬里把我送到江漢平原。詩人抒發了愛祖國、愛自然、愛故鄉的深摯的感情。詩中寫的長江之水,是來自故鄉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荊門山送別詩人,把李白送入了更加廣闊的天地之中。在這一描寫中,表現了初離蜀地的詩人對家鄉的深深依戀。
本詩中間四句對偶工穩,“平野”對“大荒”,“天鏡”對“海樓”,佳句佳對。賦予了江水以人的濃厚的感情,這水情意真摯地把詩人送到楚國。這真是詩意盎然,情景交融。
背誦這首詩。
《秋詞》
介紹作者。
學生討論詩歌內容和寫法。
總結:
詩人以其奔放的熱情和曠達的胸懷,通過生動的畫面描繪和贊美秋天,表現出昂揚奮發的精神面貌。
第一、二句,詩人一反千古以來逢秋必悲的感情基調,熱情贊美秋日富于生氣,勝過萬物萌生的春天。
第三、四句,描寫晴空鶴翔圖。萬里無云,一只白鶴奮翅高舉,排云直上,它那矯健的身姿,使得詩人也不禁詩情勃發,壯志凌霄。這白鶴正是詩人不屈不撓,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的真實體現。
全詩充滿著奮發向上的積極精神,表現了詩人政治失意時仍然不愿隨波逐流的操守,想象新奇,意境悠遠,詩情深厚。
《赤壁》
介紹詩人情況。
學生討論詩歌內容和寫法。
總結:
這首詩懷古詠史。
第一、二句,敘述憑吊赤壁古戰場所見所感。由古戰場殘留的斷戟,激發起想象當年赤壁鏖兵的壯闊場景,以前朝舊物興思古之情,聯想到決定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戰以及那次重大戰役中的主要人物。
第三、四句,發出議論,假想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那么東吳的大喬、小喬便將被擄,關在曹操的銅雀臺上了。“銅雀春深鎖二喬”,是一種形象而富有情致的寫法,用來象征虛想中的東吳孫氏政權敗亡的結局,因為二喬都出于東吳最高統治階層門第,吳國不亡,她們是不會受辱的。詩人認為,如果不是借助東風的力量,周瑜未必能在赤壁之戰中取勝,周瑜的勝利不過是僥幸而已。詩人對赤壁之戰的結果表示了自己的看法。曹操雖然失敗,但未必不是英雄。不以勝敗論英雄,強調人生際遇在人生命運中的重要性,正是這首詩的核心思想。杜牧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詩人在這里明諷周瑜,暗譽曹操,實際上是在借助史實抒發自己內心的抑郁不平之氣。
這首詩能以小見大,通過鮮明的形象發表看法,評價歷史,是其藝術表現上的獨到之處。
五、總結擴展
這三首詩雖然題材不同,表達的感情不同,但是有一點是相似的,那就是三位詩人善于用獨特新穎的視角觀察和分析問題,閱讀三首詩既要了解各自的內容和寫法,又要善于比較,體會它們的共性。
六、布置作業 :背誦默寫三首詩。
七、板書設計
渡荊門送別
第七句 — 第八句 收 束: 抒發思念故鄉的深情
秋 詞
赤 壁
過零丁洋
浣 溪 沙
25詩詞五首 篇11
教學目標: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點實詞。
2.通過朗讀體會古詩文語言的音韻美,體會作者立意行文、遣詞造句的獨到之
處。
教學重難點:
體會古詩文的意境,加強對詩詞主旨的理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激情導入、自由發言
你們喜歡在田野中漫步嗎?你喜歡農村生活嗎?請談談你的理由。今天,我們來學習陶淵明的《飲酒》,看看他們農村生活是怎樣的。
二、朗讀指導、自由朗讀
1.放錄音,提要求:注意斷句及字的重音,正確把握作者的感情。
2.請大家把這首詩朗誦一遍
3.提示重點詞句。
(1)從詩中你看到了一個什么樣的詩人形象?(可從生活的環境,詩人的表現等方面說明)
(2)這一形象表現了他怎樣的志趣。
3.教師提供詩人的簡介,詩的背景資料。
4.指導背誦。
三、小結轉引,學習《次北固山下》
1.上面我們學習了陶淵明的《飲酒》,這是一首田原詩的代表作,下面我們來學習唐代詩人王灣的《次北固山下》,看他又描繪了一副什么圖畫。
2.介紹王灣的生平。補充介紹五言律詩的基本知識。
四、點拔意境
五、本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了兩首關于大自然的詩,由于詩人所處的位置不同,他們所抒發
的感情也不同。但大自然卻都讓我們變得心胸開闊,恬適無欲。
第二課時
一、 情境導入、情入境
1.導語:一年四季,周而復始,那么四季中的秋季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2.那么假如你正身處于異地,面對此景,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聽音樂磁帶,借題發揮。
3.即興創作秋季小詩。
二、指導析讀賞析詩歌
1.與《天凈沙》對比,學習其中的意境倉ij作。(引出板書)
2.介紹其背景情況,學生再讀古詩;體會那種身在異地斷腸人的心境,并試著背誦。
3.再引:其實在此情景中也發生了另一件驚天動地的事,_場激烈的戰爭打響了,將軍壯士
為了報答皇帝的恩寵,奮勇殺敵,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現在我們學習一下。
4.放錄音,體會其中激烈緊張的氣氛。
5.詩句導讀。
6.結合分析,再讀再感受文中的意境。
7.背誦《雁門太守行》和《天凈沙》。
三、體味賞析自讀體味
1.引語:秋天里的詩感情委婉曲折,熱烈奮進,但陽春三月,柔風吹拂的節,感受又會是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2.出示問題:
(1)詩中寫了什么景?其各自的特點是什么?
(2)人們是如何來評價這個季節的?
四、本課小結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表達了作者對早春的喜愛。《雁門太守行》以色示物,
以色感人,以色傳情。《天凈沙》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于
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25詩詞五首 篇12
教案示例
重點:
①把握每一首作品怎樣融情于景,通過創造出一種意境來表達自己的胸襟、情懷或生活情趣的。
②把握關鍵詞的準確詞義,體味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
難點:
理解詩歌的意境。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觀滄海》
(一)作家作品簡介
(二)題解: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
(三)朗讀詩歌指導:先范讀再由學生試讀。
(四)指導學生評析詩句。
逐句分析,先由學生分析,再由教師歸納。
重點落實以下問題:
1.全詩12行,除開頭兩行外都是寫景,說說開頭兩行的作用。
2.區分一下哪幾行寫實景,哪幾行寫想象之景——虛景。
3.寫實景中有動有靜,分析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歸納: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這是繼承《詩經》中直陳其事的寫法,顯得很質樸。
第二層(“水河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海水蕩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實景。
第三層(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是寫詩人的主觀感受,是從兩個“若”字看出來的。
4.海是很難寫的,可是讀了這首詩,我們每個人大概都會感到海的偉大。這首詩究竟好在哪里呢?
(五)小結全詩的寫作特色,并請同學們帶著感情,再次朗誦這首詩歌。
(六)齊讀齊背,抽查個別背誦。
二、《次北固山下》
(一)作家作品簡介
(二)朗讀這首詩
(三)指導學生評析詩句,整體把握詩的內容。
1.詩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見的,為什么詩一開頭就提到“客路”呢?
2.“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詩人在何時何地見到的景象?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圖景嗎?”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
3.“江春入舊年”一句中“舊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時間?
4.為什么詩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書呢?
5.名句分析。“海日”兩句從章法上看,有導出結尾一聯的作用,這就是說,它跟詩人的鄉愁有關,這樣說有根據嗎?這兩種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嗎?
6.這種鄉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請你體會其中的道理。
(四)當堂背誦。 由于詩的意境美、語言淺近而音韻和諧,應當比較易于成誦。
三、《望岳》
(一)作家作品簡介。
(二)指導學生評析詩句。
重點討論下列問題:
1.詩題叫《望岳》,可見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
2.“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么不同?
3. 泰山之北為故齊地,之南為放各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話是什么意思呢?詩人這樣寫有什么用意?
4.“造化”兩句。問:“神秀”,指英靈之氣,這是古人的說法。試聯系前面一句說說這句的意思。
5.“陰陽”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6.“蕩胸”兩句。大意已見注釋。問:這兩句寫詩人望岳所見,試作具體描述。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7. “會當”兩句。絕頂,極頂,指玉皇項。問: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全都看到)眾山小”,這說明了什么?
(三)背誦指導。
第二課時
四、《如夢令》
(一)作家作品簡介
(二)教師領讀這首詞。
(三)指導學生評析課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這首詞所敘述的事發生在哪一個季節?
它是詞人當天寫的嗎?為什么詞人經常想到這件事呢?
(四)練習背誦。學生試背后,教師略說讀的節奏,再領讀一次,務求節奏鮮明。
(五)繼續討論,深化理解。
1.這首詞記的是女詞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獨自去的嗎?
2. 為什么會“誤入”呢?還有別的原因沒有?
3. 什么時候發現“誤入”的?
4.既誤人,慢慢劃出去,不也行嗎?
5. 你能想象出“爭渡”的情景嗎?
6.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完整地敘述這件事的經過。
(六)教師再次領讀。
(七)小結
五、《西江月》
(一)作家作品簡介。
(二)題解
這首詞有個題目“夜行黃沙道中”,黃沙,即黃沙嶺,在江西省上饒縣西,辛棄疾退隱上饒帶湖期間,經常行經風景優美的黃沙進中。
(三)教師領讀全詞一至二遍,著力培養學生的節奏感,也可讓學生試讀。
(四)指導學生解析課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 詞人這次夜行的路程長不長?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
2.路長,為什么要夜行?這時是什么季節?
3. “說豐年”的是誰?
4.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來敘述上片的內容。
5.下片一開始就說“七八個星天外”,這意味著什么?
6. “兩三點雨山前”,雨不大嘛,詞人著急么?
7.詞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對這條路熟悉么?
8.再看最后兩句,注釋里的話跟詞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為什么要用倒語?
9.補充解釋:詞中常常出現倒語,有的出于表達內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韻的需要,更多的是兩種需要兼而有之,這兩句就是這樣。
10. 由學生創造性地表述下片內容間參照上片的表述方式。
(五)小結這首詞的寫作特點
教案點評:
以朗讀帶動教學,在朗讀中加深對詩詞的理解。
25詩詞五首 篇13
教學目標
1. 背誦這五首詩詞
2. 理解這五首詩詞的意境
3. 品味字句
重點、難點
1. 重點:背誦
2. 理解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使至塞上》、《泊秦淮》、《無題》
一、賞析《使至塞上》
王維,字摩詰,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又稱“詩佛”官至尚書右丞,故稱“王右丞”早年的邊塞詩寫得粗獷豪放,和他晚年清新飄逸的山水詩迥然不同。
賞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詩人以傳神的筆墨刻畫了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試想,那茫茫無邊的沙漠,只有用一個“大”字才能狀其景觀;在這純一色、荒涼的背景之上,那烽火臺燃起的一股濃煙,既顯得孤單,又格外醒目,也只有“孤煙”二字方能狀其神韻。“孤煙”之后隨一“直”字使景物一下子變得挺拔堅韌、剛直有力。“長河落日圓”,蒼茫的沙漠,只有黃河貫其間。視野所及,大漠無邊無際,“長”字便自然涌上心頭。而“長河”之上,是那一輪圓圓的落日,這里的“圓”與“直”都用得逼真傳神,無怪乎《紅樓楚》里說“合上羽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觀。要說再找兩個字來換這兩個字,竟再也找不出兩個字來”。
二、 賞析《泊秦淮》
建康(南京)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過城中流入長江,兩岸酒家林立,是當時豪門的游樂場所。
杜牧前期頗為關心政治,對當時百孔千瘡的唐王朝表示憂慮,他看到統治集團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鎮的擁兵自固,看到邊患的頻繁,深感社會危機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這種憂時傷世的思想,促使他寫了好些具有現實意義的詩篇。《泊秦淮》也就是在這種思想基礎上產生的。當他來到當時還是一片繁華的秦淮河上,聽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曲,便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詩。詩中說,金陵歌女“不知亡國恨”,還唱著那《后庭花》曲。其實,這是作者借陳后主(陳叔寶)因追求荒淫享樂終至亡國的歷史,諷刺晚唐那班醉生夢死的統治者不從中汲取教訓,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懷和深切憂慮。
這詩在語言運用方面,也頗見工夫。如首句七個字卻勾畫出一幅生動的秦淮河的迷蒙夜景,大可以看出語言的精練、準確、形象。末二句,上句明白如話,樸素自然;下句卻運用了淺顯的典故,以表達他深沉的感情,頗為雅麗清新。這一切,都使得這首詩顯得詞來清麗,畫面鮮明,風調悠揚,富有藝術勉力。
三、 賞析《無題》
簡析:
就詩而論,這是一首表示兩情至死不渝的愛情詩。然而歷來頗多認為或許有人事關系上的隱托。起句兩個“難”字,點出了聚首不易,別離更難之情,感情綿邈,語言多姿,落筆非凡。頷聯以春蠶絳臘作比,十分精彩,既纏緬沉痛,又堅貞不渝。接著頸聯寫曉妝對鏡,撫鬢自傷,是自計;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計人。相勸自我珍重,善加護惜,卻又苦情密意,體貼入微,可謂千回百轉,神情燕婉。最終末聯寫希望信使頻傳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終境逢生,別有洞天。春蠶兩句,千秋佳絕。
第二課時
一、《浣溪沙》
晏殊,字同叔, 臨川(今屬江西)人。七歲能文,十四歲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宋仁宗時官至同平章事兼樞密使,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名臣皆出其門下。卒謚元獻。他一生富貴優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臺、花前月下,而筆調閑婉,理致深蘊,音律諧適,詞語雅麗,為當時詞壇耆宿。有《珠玉詞》。
這是晏殊詞中最為膾灸人口的篇章。詞的上片通過對眼前景物的詠嘆,將懷舊之感、傷今之情與惜時之意交織、融合在一起。“一曲新詞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對酒當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飲涵詠之樂。的確,作為安享尊榮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習于問津、也樂于問津的娛情遣興方式之一。然而在作者的記憶中,最難忘懷的卻是去年的那次歌宴。“去年天氣”句,點出眼前的陽春煙景既與去年無異,而作者置身的亭臺也恰好是昔日飲酒聽歌的場所。故地重臨,懷舊自不可免。此句中正包蘊著一種景物依舊而人事全非的懷舊之感。在這種懷舊之感中又糅合著深婉的傷今之情。這樣,作者縱然襟懷沖澹,又怎能沒有些微的傷感呢?“夕陽西下”句,不僅是惋惜時光的匆匆流逝,同時也是慨嘆昔日與伊人同樂的情景已一去不返。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種企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紆細心態。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筆法申發前意。“無可奈何”二句,屬對工切,聲韻和諧,寓意深婉,一向稱為名對。唯其如此,作者既用于此詞,又用于《示張寺丞王校勘》一詩。上句對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對巢燕的歸來興懷舊之感。人間生死,同花開花落一樣,不由自主,所以說“無何奈何”。舊地重游,前塵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說“似曾相識”。滲透在句中的是一種混雜著眷戀和悵惆,既似沖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悵觸。因此,此詞不但以詞境勝,還兼以理致勝。后來蘇軾的詞,就大暢此風了。
二 、欣賞《水調歌頭》
1.對照小序部分簡介詞作背景,讓學生了解創作時間及創作原因。
2.初讀全詩,感知內容。
(1) 學生讀書下注釋。
(2) 由學生迅速自讀課文。
(3) 點一生朗讀(學生點評后,教師總結點評)
(4) 全班齊讀
3、 疏通全文
(1) 學生對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記下讀不懂、有問題的地方。
(2) 小小組交流問題
(能小組內解決的自主解決,不能解決的有組長整理提出)
(3) 全班交流、解決問題
(4) 打出全文注釋,學生自主整理在課本上。
(5) 問:對照注釋你認為詞的上下闋主要寫了什么?兩者聯系何在?
(上闋——望月寫景;下闋——懷人抒情。兩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問:詞中哪些是實景?哪些是虛景?
(6) 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哪些詞句上?你如何理解?
4、 能力訓練
(1) 什么是聯想?什么是想象?
(2) 文中哪處是聯想?哪處是想象?
(3) 看圖一,發揮聯想,你能聯想到什么?
(4) 看圖二,發揮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
5、 問:比較《十五夜望月》,你喜歡哪一篇?講講理由。
6、音樂欣賞
(1) 播放王菲的 《水調歌頭》
(2) 第二遍播放,學生輕聲跟唱
7、 學生總結
(1) 一生總結本課教學思路
(2) 由學生總結學習本課的收獲
三、背誦
四、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
25詩詞五首 篇1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作家作品以及詩詞的背景。
過程與方法:1.進一步了解詩歌朗讀的技巧,并運用朗讀知識反復詠讀五首詩歌。
2.通過對詩歌語言的品味欣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古詩文的意境,加強對詩詞主旨的理解。
教學重點:對詩歌語言的品味欣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體會古詩文的意境,加強對詩詞主旨的理解
《飲酒》
一、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世稱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晉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詩人、辭賦家、散文家。曾出任彭澤令,郡里派督郵到縣里來,縣吏讓他束帶迎接,他說:“吾不愿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就離職回鄉,歸隱田園,并寫下很多詩來表現這種生活,而且這些詩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稱他為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對唐朝的王維、孟浩然等人影響很大。他的作品現存詩120多首,散文6篇,辭賦3篇。
主要作品有《歸去來辭》、《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
二、朗讀詩歌,賞析品位。
1. 本詩分為兩層。
1—4句為第一層,講作者因為能夠超脫現實紛擾,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覺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靜了。
5—10句為第二層,說明欣賞美麗的自然景物,能獲得無限的意趣。
2. 思考:作者居住在眾人聚居的地方,為何沒有車馬喧囂的煩惱?為何生活如此安靜、心靈如此安寧?
提示:因為心境超脫世俗,不為名利所惑,不慕官場榮祿,因而“心遠地自偏”(平和的心態必然擁有平和的生活)。
3.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怎么理解?“采菊”這一動作包含著詩人怎樣的志趣?
提示:在東邊的籬笆下,詩人在采擷菊花,正在陶然心醉悠閑地采菊,偶一抬頭,無意間望見了悠遠的南山。心曠神怡之際對人生真諦若有所悟。這兩句是千古名句,刻畫了詩人自己悠閑自得的形象,“采菊”這一動作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著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周敦頤在《愛蓮說》中把菊花稱為“花之君子”,采菊,實際上是自我高潔的表現。
4. “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可否改為“看”、“望”等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提示:蘇東坡曾說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見山,初不用意而境與意會,故可喜也”。
5.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兩句是什么描寫?有何深刻意義?跟前兩句的人物描寫有何關系?
明確:這兩句詩的深刻含義是:鳥飛倦了,也知還家,可有些人呢?為什么還要奔波于齷齪的官場之中,不肯接受這種美好的歸宿呢?不思返歸這優美寧靜的大自然的懷抱呢?“相與”指“成群”,這時我們隱隱可知詩人不光在勉勵自己“還”,還在規勸其他人,不妨也“還”吧。
這兩句雖是寫景,實是抒情悟理,與上兩句寫人是緊密相關的,首先是悟理——飛鳥尚知還,人亦更知還,用飛鳥相與還的現象類比出人應“歸真返樸”。而這個“理”,正好為兩句的“悠然”的行為提供了哲理基礎。由此可見,這幾句寫人寫景,水乳交融,互為表里。
6. 《飲酒》最后兩句應怎樣理解?
7. 這首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陶淵明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的思想在當時有什么積極意義和消極意義?
明確: a、陶淵明棄官歸隱,潔身自好,追求恬靜的田園生活,完善獨立的人格,渴望自由,總的特點是“淡泊”,“獨善其身”。
b、棄官歸隱,潔身自好,獨善其身,在當時來說,是對黑暗官場的一種反叛,因此,有其積極意義。
c、但是,要改造社會,要清除污穢,不能單靠“歸隱”與“獨善”,應該兼濟天下,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從這點來說,陶淵明的退隱思想也有其消極的一面。
《次北固山下》
一、作者簡介
王灣,生卒年不詳,只知道他是洛陽人,唐代詩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進士,以后曾往來于吳、楚間,終洛陽尉。這首詩是他在吳、楚期間寫的。
二、解題
詩題中的“次”字,解作“經過”,這是從頷聯察知的:詩人所乘之船是在江中行駛的。
三、賞析詩歌
1.“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詩人在何時何地見到的景象?
提示:在天將明未明之時,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長江之中見到的景象。
2.“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兩句詩有何深刻含義?
提示:字面意思是:“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詩人重在寫景,但景中卻蘊含了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對比殘夜,江春對比舊年,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舊事物之中,并將取代舊事物,“日(旭日東升)”、“春(春回大地)”都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因此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3.如何理解“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提示:鄉書即家書,指詩人寄給洛陽家中的信;舊謂鴻雁可以傳遞書信,故詩人有托書于歸雁之意。詩人面對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時光流逝,油然而生別緒鄉愁。何以寄托?這時,他舉頭望見了北歸的鴻雁,于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北歸的大雁啊,煩勞你們飛過洛陽的時候,替我問候一下家里人。思鄉之情托于北歸的大雁,更顯其情濃。
四、作者思想感情
這首寫景詩描寫了作者客游他鄉的羈旅之情,表達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寬闊博大的胸襟。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一、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朝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官至吏部侍郎,謚號“文”。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其散文在繼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氣勢雄健,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這首小詩是寫給水部員外郎張籍的。張籍在兄弟輩中排行十八,故稱張十八。這首詩詠早春,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點,將初春草色與滿城“煙柳”做對比,突出了詩人對早春的喜愛,能給讀者無窮的美感和趣味。
二、賞析詩歌
這是一首描寫和贊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絕句。首句點出初春小雨,以“潤如酥”來形容它的細滑潤澤,準確地捕捉到了它的特點。造句清新優美。與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緊承首句,寫草沾雨后的景色。以遠看似青,近看卻無,描畫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朧景象。可與王維的“青靄入看無”、“山色有無中”相媲美。
三、四兩句對初春景色大加贊美:“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這兩句意思是說: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東西,遠遠超過了煙柳滿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寫春景的詩,在唐詩中,多取明媚的晚春,這首詩卻取早春詠嘆,認為早春比晚春景色優勝,別出新意。
這首小詩,詩人只運用簡樸的文字,就常見的“小雨”和“草色”,描繪出了早春的獨特景色。刻畫細膩,造句優美,構思新穎,給人一種早春時節濕潤、舒適和清新之美感。
三、這首詩所揭示的道理
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時節就是在它萌生的階段,它正朝著極盛方向前進,給人以希望和盼頭。
《雁門太守行》
一、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字長吉,中唐著名詩人。河南福昌人,唐宗室后裔,遠祖是唐高祖李淵的叔父李亮。18歲到東都洛陽,以《雁門太守行》拜見韓愈,備受贊賞,遂聲名遠揚。21歲參加河南府試,被薦舉進士,但遭小人的嫉妒和攻擊,說李賀父名晉肅的“晉”與進士之“進”同音,犯家諱,依據禮法慣例,應避諱不得參試。李賀被迫放棄了考進士的權利,斷絕了仕途之路,以后他一直陷于抑郁痛苦之中。后經人推薦,到長安任從九品的太常寺奉禮郎小官,地位卑微,李賀不堪屈辱,任期未滿就告病辭官。年僅27歲,就病卒家中。
今存詩240余首,藝術上,他熔鑄了前代積極浪漫主義的傳統,以奇特的想象,濃艷的色彩,瑰麗奇峭的語言,形成了他幽冷濃艷、虛幻荒誕的獨特風格,在中唐詩壇上獨樹一幟,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有《李長吉歌詩》傳世。他的詩歌在唐詩中別出一格,被稱為“長吉體”。
二、賞析詩歌
首句于“云”上著“黑”字,已感氣氛沉重。而這“黑云”又“壓城”以至壓得“城欲摧”,明顯有象征意義。“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會用以象征我軍而是象征敵軍。敵軍壓境圍城如此兇猛,則我軍只有殺出重圍,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鱗開”,在色彩和形象上與上句形成強烈對比,明含欣喜、贊美之情,當然是指我軍。始而黑云壓城,適度圍逼,既而黑云崩潰、紅日當空,我軍將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猶如片片金鱗,耀人眼目。就是說已經殺出孤城,擊敗敵兵。
一、二兩句寫圍城與突圍。以下八句寫乘勝追殺,直至兵臨易水。“角”,古代軍用樂器。《北史•齊安德王延宗傳》有“吹角收兵”的記載。聯系上下文看,“角聲滿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虛寫實。在讀者想象中展現敵退我追的壯闊場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應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從突圍至此,已過了較長一段時間,雙方互有殺傷。“塞上胭脂”緊承“角聲”、“秋色”描繪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見戰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強化了這種聯想。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臨易水,敵軍自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隨,敵軍倘要渡水,便可能全軍覆沒,因而只能背水一戰。“陷之死地而后生”,想到韓信的背水陣,就知道追兵面臨的形勢何等嚴峻!鼓聲不起,主將誓死,正是這種嚴峻形勢的反映。至于快戰的結果如何,卻讓讀者去想象。
詩人運用特殊的藝術手法表現獨特的藝術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虛見實、以聲顯形、以部分代全體,給讀者留下了過于廣闊的想象空間,所以讀者的理解因人而異。
陸游說:“賀詞如百家錦納,五色眩耀,光彩奪目。”這首詩就是用黑、黃(金)、紅、白、紫等濃艷色調描寫緊張悲壯的戰斗場面,色彩反差較大,對比很鮮明強烈,與詩中激蕩著的悲壯情調相得益彰。
黃金、白玉,其質地和色澤,都為世人所重。“龍”,是古代傳說中的高貴動物,“黃金臺”,是求賢若渴的象征。詩人選用“玉龍”和“黃金臺”造型設色,創造出“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的詩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將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惜為國捐軀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賢才的美德,都給讀者以強烈而美好的感受。
三、小結
詩人選取三個畫面描寫軍旅生活:一個在白天,表現官軍戒備森嚴;一個在黃昏前,表現刻苦練兵;一個在中夜,寫官軍出其不意的襲擊敵人。尾聯以抒寫官軍全體將士心愿的方式表現了詩人堅定的政治立場:維護中央集權反對藩鎮割據。詩中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構成色彩斑斕的畫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傳情,作者簡直就是一個高明的畫家。
《天凈沙•秋思》
一、作者簡介:
馬致遠(約1251~1321),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字千里,號東籬,大都(北京)人。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四人以雜劇并稱“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漢宮秋》,是元雜劇中優秀作品之一。
二、文體知識:
元曲,包括雜劇和散曲兩部分。
雜劇是戲劇。
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兩部分。小令是單個的曲子,跟現代的歌詞大致相近,是按曲調創作的,常用于寫景、抒情。散套,又稱為“套曲”、“套數”,適宜敘述比較復雜的內容。
天凈沙,曲牌名。秋思,秋天的思念。《天凈沙•秋思》是一首小令。
三、賞析:
“在一株枯藤纏繞的老樹枝頭,幾只烏鴉守在巢邊‘哇哇’怪叫”,就將一幅蕭瑟肅殺的深秋景致展現在讀者眼前,緊緊扣住了讀者的心弦。“藤”、“樹”、“鴉”,本是郊野司空見慣的景物,并無特別之處,可一旦與“枯”、“老”、“昏”結合匹配,一股蕭瑟肅殺之氣立即從字里行間油然升起,籠罩在讀者心頭。
“小橋流水人家,”詩人筆鋒一轉,讀者的視線也跟著帶向遠方,一組充滿和平安詳生活氣息的圖畫展現在讀者面前,這既是對遠處風景的詩意描繪,也表現了漂泊的詩人對悠閑恬靜的田園生活的向往與渴望。
“古道西風瘦馬。”詩人筆鋒一收,又將我們從美好的憧憬與向往中拉回到無奈的現實里來:古道蕭索、西風凋零、瘦馬宛然,無論情愿不情愿,喜歡不喜歡,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浪跡天涯的孤行苦旅還得繼續。
“夕陽西下”:落日西逝,暮靄籠罩,顛沛勞頓的詩人今夜會宿在何處?明日還將去往何方?“斷腸人在天涯”, “傷心的旅人,在遙遠的異鄉漂泊流浪。”是傷心?是孤寂?是悲哀?是無助?還是無奈?又似乎是兼而有之。這既是詩人對人生際遇的感懷與嗟嘆,也是對當時黑暗現實的有力質問和無情揭露。
思考:
1. 為什么要用“古道西風瘦馬”,而不用“古道清風瘦馬”呢?
提示:西風吹在人身上有點清冷,肯定會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這時心情極度傷感,用這種景物就能很好地襯托出作者此時悲涼的心情,清風給人的感覺是一種舒適的感覺,和作者此時的心情明顯不相吻合。
2. “枯藤老樹昏鴉”和“古道西風瘦馬”能使人感受到一種蒼涼和傷感,那么“小橋流水人家”插在其間是否協調呢?
提示:協調,因為黃昏時分烏鴉歸巢,而游子卻遠在天邊,對家鄉的思念之情難以自禁。別人有家,盡享溫馨,而自己卻有家不可歸。那種傷心欲絕之情也就不言自明了。這里又采用了反襯的手法。
3. 作者通過怎樣的場景來表現作者的傷心之情?
提示:用一系列的景物描寫,枯藤纏繞著老樹;黃昏時分,上面棲息了晚歸的烏鴉;一座小橋橫臥潺潺流水之上;波光里映出幾戶人家的房宇;荒涼的古道上,西風颯颯,一匹瘦馬踽踽獨行;那肝腸寸斷的游子,遠在天邊遙望著故鄉。作者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過自然景物的鮮明形象,濃重的深秋色彩,刻畫得淋漓盡致。
四、小結:
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動的表現了一個長期流落異鄉的人的悲哀。這首小令句法別致,前三行全由名詞性詞組構成,一共列出九種景物,言簡而義豐。“斷腸”二字為詩眼。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于飄泊的凄苦愁楚之情。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過眾多自然景物的鮮明形象,濃重的深秋色彩,刻畫得淋漓盡致。因此,此曲被后人稱為“秋思之祖”。
教學反思:
25詩詞五首 篇15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朗讀《龜雖壽》和《石壕吏》這兩首詩。
2.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培養學生對祖國古代文化的興趣。
教學重點:
目標1 目標2
教學難點 :
目標2
教學時間:二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老驥(ji) 伏櫪(1i)逾墻走(yu)鄴城戍(shu)
老嫗(yu)幽咽(ye)翁媼(ao)
教學過程
一、課前三分鐘 (課外閱讀讀后感)3'
二、創設情景導入 新課。
請一學生背誦上一單元學的一首古詩,以次導入 新課。
三、正課
(-)龜雖壽
1、聽錄音朗讀這首詩。(目標1)
2.教師簡介作家作品
本首詩選自《樂府詩集》,是《步出復門行》中最后一章。作者曹操,字孟德,沛國游縣(今安徽省亳縣)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步出夏門行》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龜雖壽》表現了作者的雄心壯志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3、教師評點:(完成目標2)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意思是神靈的龜雖然是長壽的動物,但也有死亡的時候,騰蛇雖能興云駕霧,最終也會死亡后化為灰塵。這兩句借神龜騰蛇起興,說明作者明知人的壽命終有期限,而任何英雄也難免要死,但他絲毫不因此而頹喪。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意思是千里馬老了,伏在馬槽里,但它仍舊有馳聘千里的雄心。有雄心壯志的人雖到晚年,更應該"老當益壯",不放棄自己的理想。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治之福,可得永年。
意思是人的壽命的長短,不完全決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保持長壽。對事在人為抱有信心和樂觀精神。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是配樂時加上去的。
這首詩指出生命是有限而寶貴的,所以人們應當不斷地發揚積極進取的朝氣建立功業。在結語中,作者還指出事在人為,命運可以改變。這種積極奮發、老當益壯的精神是很可貴的。
4、學生齊讀。
(二)石壕吏
1.聽錄音,學生自由朗讀。(目標1)
2.作家作品簡介
《石壕吏》選自《杜工部集》。758年,為平息安(祿山)史(思明)之亂,唐將郭子儀、李光粥等九位節度使,率兵二十萬圍攻安慶緒(安祿山的兒子)所占的鄴郡(現河南省安陽縣)。勝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來援軍,加上后軍內部矛盾重重,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敵人兩面夾擊之下,后軍全線崩漬。郭子儀等退守河陽(現河南省孟縣西),并四處抽丁補充兵力。杜甫這時剛好從洛陽回華州,途經新安、石壕、渲關等地,根據自己目睹的事實,寫了一組詩《三史三別》,《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這首詩,敘述差變乘夜捉人,連衰年老婦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表示深切的同情。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居長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官致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詩人。在文學史上,他把現實主義傳統推向了一個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階段,對后世文學創作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有《杜工部集》。
3、教師評點(目標2)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開頭四句是全篇的第一部分,寫故事發生。四句各寫一人,各自身份、舉動和彼此關系,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預示將有一場災難降臨。
交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寫故事的展開。在差役怒呼、老婦苦蹄聲中,一個飽受戰禍的家庭的種種不幸,一步步展示出來。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第一層:從老婦自敘家事可知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說明兵役之苛酷;三男已死二男,可見戰爭之慘烈。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活著的人茍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遠地去了。可見戰爭使百姓民不聊生。老婦希望以自家處境來搏得縣吏的同情,高抬貴手。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完裙。
差史并不領會老婦人的哭訴,仍然通老婦家出差役。老婦人只得回答,家里沒有男人了(隱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孫子和喂奶的母親,寡媳衣不蔽體,貧困可知,也見得戰爭破壞之嚴重。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差吏仍是追問不放。老婦自請赴役,仍從掩護老翁出發。力雖衰而請赴役,并請即刻動身,故作懇切,凄苦之情溢于言表。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騷亂終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深夜,仍聽到抽泣之聲,也許是寡媳.在哭泣,也許是更多的人在哭泣。詩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時,只跟老翁告別。一夜之間,經此巨變,凄苦、悲憤,盡在不言中。
石壕村這一戶人家,三男被征,兩男戰死,衰年老婦又被抓走服役,留下老翁、寡娘、幼孫三人,在兵荒馬亂中將何以度日?等待老嫗的又將是怎樣的命運呢?詩人的心,是與受苦受難的勞動大眾息息相通的。詩人抨擊石壕吏的兇暴氣焰和冷酷無情,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表示深切的同情。
四、學生齊讀,若有不明白自由提問。
五、小結
這兩首詩,《龜雖壽》為樂府詩,《石壕吏》為歌行體古詩。《龜雖壽》抒發了作者積極奮發、老當益壯的豪情。《石壕吏》抨擊石壕吏的兇暴氣焰和冷酷無情,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表示深切的同情。
六、布置作業 。 1`
A、 背誦古詩。
B、 完成課后練習一、三。
C、 把《石壕吏》改寫成一則故事。
七、說課精要:古詩較難理解,因此以教師講解為主。
八、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預習
背誦前兩首詩,朗讀后三首詩。
教學過程
一、課前三分鐘 (課外閱讀讀后感)3'
二、抽查背誦。
三、正課
(三)相見歡
1.聽錄音后,學生自由朗讀這首詞。
2.教師簡介作家作品。
《相見歡》選自《南唐二主詞》,作者李煜 (937-978),五代時南唐國主,世稱李后主。975亡國降宋,后被毒死。
相見歡,詞牌名,又作"烏夜啼"。這首詞是李煌降宋以后寫的,借以表達他的亡國哀思。
3.教師點評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上片寫景,用寂寞清秋的夜色烘托一個皇帝變為囚徒孤寂愁苦的心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另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下片用一個具體的比喻,把離愁比喻成亂麻,剪不斷,理還亂。這離愁,不是一般的暫離故鄉,而是亡國之愁。作者由一個皇帝變成一個囚徒,屈辱的現實生活,迫使他體驗到一般人所嘗不到的生活滋味。這個比喻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切身感受的無可解脫的愁苦。
這首詞寫出一個亡國的皇帝成為囚徒后切身感受。黃昇《后來諸賢絕妙詞選》卷一題往:"此詞最凄惋,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
4、學生齊讀這首詞。
(四)《觀書有感》
1.學生集體朗讀這首詩,注意朗讀節奏、感情。
2、教師簡介作家作品
這首詩選自《朱文公文集》,作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學家。
3.教師點評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開句用一個比喻,把半畝方塘比喻成一面剛打開的鏡子。突出水的清亮。第二句寫天光和云影一齊映人水塘,不停地晃動,暗示活水不停地流動。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作者問水塘為什么如此清澈,因為有源頭的活水不斷地流來。詩表面上寫水塘清因有活水來,實際上是比喻作文章如何來的新的材料、新的主題、新的構思、新的手法、新的語言,要靠平時不斷的積累。從生活中積累,從詩書中積累。只有不斷的積累沉淀,才能寫出好文章。設喻巧妙。
(五) 清平樂
1.集體朗讀這首詩,注意朗讀節奏、感情。
2.教師簡介作家作品
《清平樂》選自《稼軒長短句》,作者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南宋偉大的愛國詞人。
3.教師點評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寫農家房屋矮小及房屋旁溪邊的自然景色。如水墨畫,幾筆勾出農舍及周圍環境寧靜清幽。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既然有環境描繪,必有人物點綴。作者從帶醉意吳吉入筆,寫出一對白發翁姐說著柔媚的吳語互相打趣。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農家兒忙著各自的農活;最可愛的是頑皮、淘氣的小兒子,也在溪頭剝蓮蓬。一個臥字寫出小兒頑皮、淘氣的動作。
這首詞描繪了一幅農家耕樂團。刻畫了農家信然自樂的生活景象。也表現作者對人民生活的關切。語言清新、活潑、流暢。
4、學生自由朗讀,若有不明之處提出來,集體解決。
四、小結
《相見歡》是詞,寫出一個亡國的皇帝成為囚徒后切身感受的無可解脫的愁苦。《現書有感》用水塘清因有活水來比喻作文章要善于從生活中從書本中吸收營養。《清平樂》描繪農家治然自樂的生活景象,也表現作者對人民生活的關切。
六、布置作業 。 1`
A、背誦這三首詞。
B、默寫詩詞五首。
C、根據自己喜歡的一首詩或詞,寫一段賞析的文字。
七、說課精要:古詩較難理解,因此以教師講解為主。
八、教學后記:
<-- #EndEditab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