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學習要點(精選16篇)
《小石潭記》學習要點 篇1
《小石潭記》
本文作者柳宗元,唐朝著名文學家。在唐德宗貞元九年考中進士,是一位學識淵博而又年輕的政治家。他參加了王叔文的政治集團,力圖變革。但不久遭到迫害。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永州當時是個非常荒涼的地方,但自然風景很美。柳宗元為了排遣郁悶,去城郊尋勝探幽,搜奇攬勝,把青山綠水作為自己描繪的對象,從中寄托自己的情懷。人們把他在永州寫的八篇散文稱作《永州八記》。《小石潭記》就是其中的一篇。
首先通讀全文,掌握生字的讀音和詞義,了解課文基本內容。
一、讀準字音
篁( ) 冽( ) 坻( ) 嶼( ) 嵁( )
佁( ) 俶( ) 翕( ) 愴( ) 邃( )
二、解詞
水尤清冽 清冽:清澈。
隔篁竹 篁竹:竹林。
佁然不動 佁然:愣住的、靜止的樣子。
為坻 為:動詞,做成,成為。
三、學習本文
1、這篇散文是按怎樣的順序描寫景物的?具體寫了哪些景物?
以游覽的先后次序來描寫的。先寫潭上的大概景象,再寫近處潭中景象,再寫遠望溪流水源之景,最后寫潭上氣氛。具體描寫了石潭、潭水、游魚和溪流。
2、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似與游者相樂。
3、潭上有什么景物?
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4、根據課文內容,說說作者觀魚時的心情是怎樣的?游覽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樣的?
作者對游魚的那種“似與游者相樂”的描寫時心情是快樂的,而“寂寥無人,凄神寒骨”的描寫中流露出凄涼憂傷的心情。
測試
1、填空:
《小石潭記》作者是 ,字 ,唐代河東人,所以世稱 ,曾經在柳州做官,所以又稱 。
2、選出加紅字文言現象不同的一項是( )
A、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B、其岸勢犬牙差互
C、其一犬坐于前
D、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
3、選出不是比喻句的一項是( )
A、聞水聲,如鳴佩環 B、似與游者相樂
C、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D、其岸勢犬牙差互
4、選出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
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
A、(潭)的四面被竹林樹木包圍著,寂寞空曠,沒有別的人。
B、(潭)的四面被竹林樹木纏繞著,靜悄悄的,沒有別的人。
C、(潭)的四面被竹林樹木包圍著,靜悄悄的,沒有別的人。
D、(潭)的四面被竹林樹木環繞著,沒有別的人,感到寂寞。
5、選出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
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
A、我帶著一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
B、跟著一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
C、跟著一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小孩。
D、我帶著一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小孩。
參考答案
1、柳宗元 子厚 柳河東 柳柳州
解析:對文學文化常識的掌握,要靠平時的積累。
2、D
解析:ABC三項中的加紅字都是名詞用作狀語,表示“象……一樣”。
3、B
解析:對常見修辭方法的判斷。B句表示的是一種想象,而不是比喻。
4、C
解析:翻譯文言文要注意結合上下文,要注意句子中的重點字詞。這句話中,“環合”是環繞、包圍的意思,而“寂寥”在這里則沒有寂寞的含義。
5、B
解析:翻譯文言文要注意結合上下文,要注意句子中的重點字詞。這句話中,“隸”是跟從的意思,“小生”則指后輩,年輕人。
中 考 解 析
1、選擇對加紅詞解釋正確的一項( )
①亦不詳其姓字
A.詳細 B.說明,細說 C.詳細地知道
②方其遠出海門
A.正直 B.方才 C.當……時
③人物略不相睹
A.微,一點兒 B.簡單,略微 C.省去
④終亡其酒
A.逃跑 B.死去的 C.失掉
解析:本題是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意思的理解。①中“詳”應是“詳細地知道”, ②中“方”表時間“當……時”,③中“略”指“微,一點兒”,④中“亡”指“失掉,未能喝上。”因此,答案分別為①C、②C、③A、④C。
2、解釋加紅的詞語。
①┍A.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 )
┕B.可百許頭 ( )
┍A.或置酒而招之 ( )
②┝B.其言,茲若人之儔乎 ( )
┕C.無懷氏之民歟 ( )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一詞多義的掌握情況。答案①A.處所 B.表大約接近某個數 ②A.代詞,他(指五柳先生) B.代詞,這 C.結構助詞,的
3、指出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項( )
①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
②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
③宣王說之
④近塞之人有善術者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通假字的掌握。③中“說”通“悅”,高興。因此,答案為③。
《小石潭記》賞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記,是他散文創作中具有高度藝術技巧和最富于藝術獨創性的一個部分。而在他篇數不多的山水游記中,《小石潭記》可以說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全篇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杰出的寫作技巧。因此,《小石潭記》成為被歷代所傳誦的散文名篇。
這篇游記一共可以分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換景”的手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致,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文章一開頭,便引導我們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來到一處竹林,隔著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鳴佩環”是形容流水的聲音的清脆悅耳,猶如玉佩玉環相互撞擊時發出的聲響。文章由景及情,寫來極為自然。“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在濃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條小道來,終于見到一個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既是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同時也充滿了勾人的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地在人們眼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從此往下,作者便把筆力放在了對池潭的精心描寫上。“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小石潭的水格外清涼,而且整個小潭全部是由石頭構成的。整個潭底便是一塊大石頭,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頭翻卷地露出水面。這些石頭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坻”即為水中的高地;“嶼”是小島;“嵁”“巖”都是巖石的各種形態。總之,這完全是一個由各種形態的石頭圍出的池潭,所以,作者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就是作者對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繪了。有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它們纏繞在一起,組成一個綠色的網,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這潭上的描繪僅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致展現在我們面前,令我們愈加覺出小潭的美妙所在。
第二段,作者描寫的是潭水和游魚。這一段,作者采用了與第一段不同的手法,變“移步換景”為“定點特寫”。這是全篇中極為精彩的一段。特別是對水中游魚的描寫,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這是一幅極美的畫面。在水中游動的魚兒,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動。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頭上。從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寫魚,但透過字面,卻令我們不能不對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極深的印象。這種游魚和潭水相互映襯的寫法,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下面,作者進一步對魚兒進行描述。先是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有的魚飛快地竄向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又游到那兒,好像是在與游人一同享受著快樂。讀到這里,我們又不能不從游魚聯想到作者的歡悅心情。這種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寫法正是這篇散文的一個突出特色。
第三段是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過去,一條小溪逶迤而來,形狀像是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像是一條蛇在游動,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兩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錯。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來形容小溪的形狀,用狗的牙齒來形容小溪的兩岸,使我們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寫出了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環抱著密密的竹子和樹木,非常寂靜,見不到人,令人神色凄涼,骨徹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愴幽涼。因為它的境況太幽清了,不適宜讓人長久地呆下去,便題了字后離去。在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寫了一個“靜”字,并把環境中的靜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寫出了一種凄苦孤寂的心境。這無疑是作者被貶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記下與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記》是一篇語言精美,含義豐富,形象逼真的優秀山水游記。它表現了作者那種對于事物的深刻觀察力和獨特體驗,同時也表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繪景物細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們很好地借鑒。
(選自《古代散文鑒賞辭典》,農村讀物出版社1987年版)
《小石潭記》學習要點 篇2
本文作者柳宗元,唐朝著名文學家。在唐德宗貞元九年考中進士,是一位學識淵博而又年輕的政治家。他參加了王叔文的政治集團,力圖變革。但不久遭到迫害。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永州當時是個非常荒涼的地方,但自然風景很美。柳宗元為了排遣郁悶,去城郊尋勝探幽,搜奇攬勝,把青山綠水作為自己描繪的對象,從中寄托自己的情懷。人們把他在永州寫的八篇散文稱作《永州八記》。《小石潭記》就是其中的一篇。
首先通讀全文,掌握生字的讀音和詞義,了解課文基本內容。
一、讀準字音
篁( ) 冽( ) 坻( ) 嶼( ) 嵁( )
佁( ) 俶( ) 翕( ) 愴( ) 邃( )
二、解詞
水尤清冽 清冽:清澈。
隔篁竹 篁竹:竹林。
佁然不動 佁然:愣住的、靜止的樣子。
為坻 為:動詞,做成,成為。
三、學習本文
1、這篇散文是按怎樣的順序描寫景物的?具體寫了哪些景物?
以游覽的先后次序來描寫的。先寫潭上的大概景象,再寫近處潭中景象,再寫遠望溪流水源之景,最后寫潭上氣氛。具體描寫了石潭、潭水、游魚和溪流。 2、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似與游者相樂。
3、潭上有什么景物?
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4、根據課文內容,說說作者觀魚時的心情是怎樣的?游覽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樣的?
作者對游魚的那種“似與游者相樂”的描寫時心情是快樂的,而“寂寥無人,凄神寒骨”的描寫中流露出凄涼憂傷的心情。
測試
1、填空:
《小石潭記》作者是 ,字 ,唐代河東人,所以世稱 ,曾經在柳州做官,所以又稱 。
2、選出加紅字文言現象不同的一項是( )
a、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b、其岸勢犬牙差互
c、其一犬坐于前
d、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 3、選出不是比喻句的一項是( )
a、聞水聲,如鳴佩環 b、似與游者相樂
c、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d、其岸勢犬牙差互
4、選出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
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
a、(潭)的四面被竹林樹木包圍著,寂寞空曠,沒有別的人。
b、(潭)的四面被竹林樹木纏繞著,靜悄悄的,沒有別的人。
c、(潭)的四面被竹林樹木包圍著,靜悄悄的,沒有別的人。
d、(潭)的四面被竹林樹木環繞著,沒有別的人,感到寂寞。
5、選出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
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
a、我帶著一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
b、跟著一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
c、跟著一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小孩。
d、我帶著一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小孩。
參考答案
1、柳宗元 子厚 柳河東 柳柳州
解析:對文學文化常識的掌握,要*平時的積累。
2、d
解析:abc三項中的加紅字都是名詞用作狀語,表示“象……一樣”。
3、b
解析:對常見修辭方法的判斷。b句表示的是一種想象,而不是比喻。
4、c
解析:翻譯文言文要注意結合上下文,要注意句子中的重點字詞。這句話中,“環合”是環繞、包圍的意思,而“寂寥”在這里則沒有寂寞的含義。
5、b
解析:翻譯文言文要注意結合上下文,要注意句子中的重點字詞。這句話中,“隸”是跟從的意思,“小生”則指后輩,年輕人。
中 考 解 析
1、選擇對加紅詞解釋正確的一項( )
①亦不詳其姓字
a.詳細 b.說明,細說 c.詳細地知道
②方其遠出海門
a.正直 b.方才 c.當……時
③人物略不相睹
a.微,一點兒 b.簡單,略微 c.省去
④終亡其酒
a.逃跑 b.死去的 c.失掉
解析:本題是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意思的理解。①中“詳”應是“詳細地知道”, ②中“方”表時間“當……時”,③中“略”指“微,一點兒”,④中“亡”指“失掉,未能喝上。”因此,答案分別為①c、②c、③a、④c。
2、解釋加紅的詞語。
①┍a.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 )
┕b.可百許頭 ( )
┍a.或置酒而招之 ( )
②┝b.其言,茲若人之儔乎 ( )
┕c.無懷氏之民歟 ( )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一詞多義的掌握情況。答案①a.處所 b.表大約接近某個數 ②a.代詞,他(指五柳先生) b.代詞,這 c.結構助詞,的
3、指出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項( )
①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
②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
③宣王說之
④近塞之人有善術者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通假字的掌握。③中“說”通“悅”,高興。因此,答案為③。
《小石潭記》賞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記,是他散文創作中具有高度藝術技巧和最富于藝術獨創性的一個部分。而在他篇數不多的山水游記中,《小石潭記》可以說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全篇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杰出的寫作技巧。因此,《小石潭記》成為被歷代所傳誦的散文名篇。
這篇游記一共可以分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換景”的手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致,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文章一開頭,便引導我們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來到一處竹林,隔著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鳴佩環”是形容流水的聲音的清脆悅耳,猶如玉佩玉環相互撞擊時發出的聲響。文章由景及情,寫來極為自然。“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在濃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條小道來,終于見到一個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既是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同時也充滿了勾人的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地在人們眼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從此往下,作者便把筆力放在了對池潭的精心描寫上。“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小石潭的水格外清涼,而且整個小潭全部是由石頭構成的。整個潭底便是一塊大石頭,在*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頭翻卷地露出水面。這些石頭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坻”即為水中的高地;“嶼”是小島;“嵁”“巖”都是巖石的各種形態。總之,這完全是一個由各種形態的石頭圍出的池潭,所以,作者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就是作者對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繪了。有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它們纏繞在一起,組成一個綠色的網,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這潭上的描繪僅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致展現在我們面前,令我們愈加覺出小潭的美妙所在。
第二段,作者描寫的是潭水和游魚。這一段,作者采用了與第一段不同的手法,變“移步換景”為“定點特寫”。這是全篇中極為精彩的一段。特別是對水中游魚的描寫,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這是一幅極美的畫面。在水中游動的魚兒,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動。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頭上。從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寫魚,但透過字面,卻令我們不能不對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極深的印象。這種游魚和潭水相互映襯的寫法,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下面,作者進一步對魚兒進行描述。先是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有的魚飛快地竄向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又游到那兒,好像是在與游人一同享受著快樂。讀到這里,我們又不能不從游魚聯想到作者的歡悅心情。這種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寫法正是這篇散文的一個突出特色。
第三段是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過去,一條小溪逶迤而來,形狀像是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像是一條蛇在游動,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兩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錯。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來形容小溪的形狀,用狗的牙齒來形容小溪的兩岸,使我們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寫出了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環抱著密密的竹子和樹木,非常寂靜,見不到人,令人神色凄涼,骨徹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愴幽涼。因為它的境況太幽清了,不適宜讓人長久地呆下去,便題了字后離去。在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寫了一個“靜”字,并把環境中的靜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寫出了一種凄苦孤寂的心境。這無疑是作者被貶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記下與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記》是一篇語言精美,含義豐富,形象逼真的優秀山水游記。它表現了作者那種對于事物的深刻觀察力和獨特體驗,同時也表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繪景物細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們很好地借鑒。
《小石潭記》學習要點 篇3
教學目的
1、 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 理清課文的思路結構。
3、學生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重點:目標1、目標2
教學難點 :目標1
教學步驟 :
一、課前三分鐘:(3分鐘)
1、按學號說一則新聞。
2、抽一學生從內容、儀態和技巧方面評價。(目的在于促使學生認真聽講,練習口才,讓說話者也有緊迫感。)
(備學生)如果學生講得不好,教師應給予糾正,學生評價若不知如何說起,
教師要給予指點。
二、創設情景,導入 新課。(1分鐘)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游記,合稱《永州八記》。上學期我們曾學過他寫的《黔之驢》,同學們猜猜看,這位作家是誰?(生答:柳宗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板書課題。)
三、整體感知課文。
(備學生)如果學生未做充分預習,教師要預留時間給學生朗讀課文。檢查預習時,要求學生落實掌握字詞解釋及翻譯。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檢查預習,落實字詞。
投影顯示:
①給下列字詞注音。
A、篁竹 ( ) 清冽( ) 為坻( )
B.為嶼( ) 為嵁(山甚)( ) 佁然( )
C.俶爾( ) 翕忽( ) 差互( )
D.寂寥( ) 悄愴( ) 幽邃( )
②下列句子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全石以為底:(潭)以整塊石頭底。
B.潭中魚可百許頭:潭中的魚可以數出有百多條。
C.佁然不動:(魚影)呆呆的一動不動。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
3.抽查學生朗讀課文,全班學生齊讀課文。
四、教學目標 完成過程。(目標2)
(備學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并通過小組討論完成,其他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如果學生覺得問題較難的話,教師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學生能有機會發表意見。
1.引導討論下列問題。投影顯示以下問題。
①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明確:隔著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一整塊石頭做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③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明確: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游走了,往來很快。
④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明確: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著,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凄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⑤課文是按游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清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明確: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投影顯示)
2.熟讀課文。
五、小結:(1分鐘)
請一學生概括這節課的主要內容。
六、布置作業 。(1分鐘)
1.熟讀并背誦全文。(A)
2.翻譯第二自然段。(B)
3、《掌握語文》(C)
七、說課精要:文章技游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教師可以導游的形式,引導學生理清思路,把握課文內容。輔之以配樂范讀,學生想象畫面結合起來,增強直觀效果。詞語、生字在預習中解決,對文中的一些活用現象不必涉及,只作整體理解即可。八、教學后記:
《小石潭記》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 學習體會寫景抒情的方法。
2、 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教學重點:目標1、目標2
教學難點 :目標1
教學步驟 :
一、課前三分鐘:(3分鐘)
1、按學號說自己最近的所見所聞。
2、抽一學生從內容、儀態和技巧方面評價。(目的在于促使學生認真聽講,練習口才,讓說話者也有緊迫感。)
(備學生)如果學生講得不好,教師應給予糾正,學生評價若不知如何說起,
教師要給予指點。
二、復習舊課,導入 新課。(1分鐘)
上節課我們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課文內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記中的名篇,
歷來膾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樣寫景抒情的,他是怎樣借被遺棄于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
寄喻自己的心情的,這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目標。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和目標的完成過程。
1.指名朗讀課文第一段。
2、引導討論下列問題:
(備學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并通過小組討論完成,其他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如果學生覺得問題較難的話,教師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學生能有機會發表意見。
①第一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請找出來。
明確:寫了篁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于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為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②這一段寫景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用的是先聞其聲,后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板書或投影顯示:
發現小潭
篁竹~水聲~小潭~青樹、翠蔓
隔~ 聞~伐、取、見(動詞準確)
移步換票的寫法
3.全班齊讀第一段。
4.點一個小組讀第二段。
5.討論下列問題:
①第二段寫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寫法?
明確:描寫了潭水、游魚,用的是特寫鏡頭。
②潭水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投影錄像:潭水、游魚畫面。
明確:清澄。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說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里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通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風的時候,用樹枝飄向一邊表示風一樣,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面描寫。
③我們再看看,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作者采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動的畫面,再加上擬人化的手法。先寫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佁然就是呆呆的樣子。潭底石頭上印著清晰的魚影兒,這是靜止的畫面;忽然,一些魚飛快地竄往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游到那兒,非常活躍,這是活動的畫面。這些魚兒,又好像跟游人同樣的快樂,這是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加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會感到快樂似的。
板書或投影顯示:
潭中景物 潭水
游魚、陽光 影子
側面描寫水的清澄 游魚 佁然不動
俶爾遠逝 動靜結合 特寫鏡頭
6、全班齊讀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
8.引導討論以下問題:
(備學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并通過小組討論完成,其他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如果學生覺得問題較難的話,教師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學生能有機會發表意見。
①第三自然段描寫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什么特點來描寫?運用什么修辭方法?
明確: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的,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小溪,就溪身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這里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準確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②如何理解小溪的明滅可見?
明確:因為小溪是那樣曲折,所以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看得見的一段水面反映著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見的一段光亮就滅了。一明一滅,非常精確地寫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投影或板書顯示:
小潭源流
溪身
斗折蛇形
明滅可見
曲折、蜿蜒
岸勢:犬牙差互--參差不齊 比喻
9.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
10.教師范讀第四自然段。
11.討論以下問題:
①第四自然段寫作者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
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靈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寫出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凄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封建社會中進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明確: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投影或板書顯示: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孤凄悲涼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結尾是記錄同游者,是游記常用的一種格式。
四、總結全文。
課文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著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凄苦的情感。
游記里各種描繪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寫法,精練的語言,都值得我們借鑒。至于篇末表現出來的凄苦的心情,那是作者當時所處時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樣的時代已成為歷史的陳跡,跟我們今天的偉大時代完全不合了,對這點我們必須有明確的認識。
五、布置作業 。
1、 背誦全文。(A)
2、《掌握語文》(B)
3、完成課后練習題三(寫感受)。(C)
六、說課精要:
本文教學的重點是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怎樣理解文中的樂與憂是教學的難點。
教師要設計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完成,以解決教學目標 。
七、教學后記:
《小石潭記》學習要點 篇4
學習目標:
1、掌握重點詞語,背誦全文。
2、概括小石潭的特點,學習文章寫法。
3、感悟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學習重點:1、掌握重點詞語,背誦全文。
2概括小石潭的特點,學習文章寫法。
學習難點:體會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一)基礎達標
1.作者作品介紹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唐代河東(今山西運城)人,杰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后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因為他是河東人,人稱,又因終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宗元與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并稱。
2.文體、背景介紹
關于文體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寫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因擁護的改革,被貶為永州司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貶官之后,為排解內心的憤懣之情,常常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山訪水,并通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間共寫了八篇山水游記。
作者寓情于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郁憂傷之情。他所寫的游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3.字音、字形、詞語
自學提示一:請大聲讀課文,給加點字注音,并在空行處寫出本課你遇到的讀音障礙。
自己還不會讀的字
自學提示二:
(1)結合課本注釋和其他工具書,解釋加點詞語的意思。
(2)文言現象
①一詞多義
可:潭中魚可百許頭
明滅可見;不可久居
從: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隸而從者
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過清
差:參差披拂
其岸勢犬牙差互
②詞類活用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
皆若空游無所依。空:
日光下澈。下:澈:
潭西南而望。西南:
斗折蛇行。斗:蛇:
其岸勢犬牙差互。犬牙:
凄神寒骨。凄:寒:
③古今異義。
去:
小生:
④特殊句式:
如鳴佩環
全石以為。
乃記之而去。
不會解釋的詞語
自學提示三:結合課本注釋和其他工具書,通譯全文,并注意重點句子的翻譯。
(1)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3)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自學提示四:用“/”標出下面句子的朗讀節奏
①潭中魚可百許頭②其岸勢犬牙差互
(二)初讀感知
自學提示五:學生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課文是按游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請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二、合作探究
(一)研讀賞析
1圍繞小石潭,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點?寫景用了什么寫法?
2文章開頭寫“心樂之”,結尾又寫“悄愴幽邃”,前樂后憂怎樣理解?
(二)展示交流
以小組為單位選代表展示合作探究問題,師生共同探究,明確答案。
研讀第1題時,逐段分析文章內容,把握景物特點,學習移步換景法、動靜結合、正側面描寫相結合和借景抒情等寫法;研讀第2題,結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延伸(內容必須包含一篇與課文相關的課外閱讀訓練)
閱讀選文,完成文后各題。
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數十步,合營溪②。兩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盤曲,不可名狀。清流觸石,洄懸激注。佳木異竹,垂陰相蔭。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處;在人間,則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
(節選元結《右溪記》)
〔注釋〕①道州:今湖南省道縣。唐時偏僻荒涼,元結曾在此為官。②合營溪:匯入營溪。③敧:傾斜。④嵌:凹陷(又作“張開”)。⑤逸民退士:遁世隱居的人。⑥置州:設置州郡。
(1)、文中描寫溪水的語句是。
(2)、解釋下面加橫線詞在句中的意思。
①南流數十步南:
②不可名狀名:
(3)、面對美景,作者為什么會產生“悵然”的情緒?(用原文回答)
四、布置作業
(一)、請不看課本和資料獨立完成課文背誦.
1.文中寫游魚靜態的句子是:
2.寫游魚動態的句子是:
3.描寫游玩時的凄涼感受的句子是:
4.跟《與朱元思書》一文中的“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寫出了水的清澈見底,透明可愛的句子是:
5.文中寫水聲清脆悅耳的語句:
6.文中側面描寫水清澈透明的語句:
7.寫潭中游魚動靜相宜、靈活有趣的語句:
8.描寫溪流曲折悠遠的語句:
(二)積累整理文言詞語。(重點詞語、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
五、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
柳宗元
發現小潭:篁竹、青樹、藤蔓
景清潭中景物:潭水、游魚
小潭源流:溪身、岸勢抒發在寂寞處境中
的悲涼凄苦的情感
神凄--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小石潭記》學習要點 篇5
下面這篇《小石潭記》教學反思,是之前我在上到這篇文言文的時候寫的,因為意識到這篇課文的重要性,今天來跟大家一起分享下。
中學文言文教學的著力點主要集中在“語言”上,這一點在課堂教學和檢測上表現得十分鮮明,于是在教學中,往往出現教師板著面孔教,學生板著面孔學的現象。學生談古色變,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我很想在揭開文言文教學“嚴肅的面紗”這方面做一些探究。于是在教學《小石潭記》一文時嘗試著進行了情境教學。
《小石潭記》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著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氣氛,借景來抒發自己在貶居生活中悲涼凄苦的情感。我認為像這樣語言優美,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夠激起學生對古典文學的愛好,陶冶他們的審美情操。于是我決定教學本文時以情感人,重點體會文章的寫景抒情的方法。于是我以導游的身份,以課后練習一“發現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氣氛”為線索,引導學生和我一同游覽小石潭。
課前我從網上下載了本文的課件,讓學生分組觀看。課堂上我激情滿懷,聯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談樂和憂的心態變化,引導學生從“動與靜”、“音形色”、“景與情”等角度解讀課文,津津樂道作者高超的寫景藝術。講的時候自我感覺非常良好,同學們也聽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我還精心設計了拓展延伸練習 :當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開發成旅游盛景區,如果請你作為設計師來設計景點,你會怎樣設計?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被點亮了:“幽竹閣”、“玉佩泉”、“翠蔓廊”、“觀魚臺”、“望溪亭”……爭先恐后的'發言,掀起了課堂教學的高潮。
可是第二天早讀,卻發現同學們斷句不準,朗讀尚成問題,更不用說背誦了。對一些字詞理解也有誤,雖然進行了補救,但教學效果很不理想。反思良久,明白了我的失誤在于:
第一、沒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他們畢竟只是初二的學生,又是普通班,基礎薄弱,且缺乏良好的自學習慣; 第二、忽視了文言文教學誦讀這個基本環節,導致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訓練方面缺失,丟掉了最基本的“抓手”。
現代人總會對文言形式的語言感到遙遠而且陌生。這首先從心理上加大了現代人尤其是現代中小學生對文言字、詞、句式和常用語法理解的難度。我們要學習文言文,就必須首先越過這個障礙。這個“越過”絕不是“跨過”,而是“穿過”。也就是說,我們必須通過認知和理解的方式來實現。 這就要求我們要從培養語感入手,增強學生對文言語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義是前提,決不能忽略這個前提。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首先指導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義,讀懂文章內容,養成初步的文言語感。其次我們應該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指導閱讀方法,培養閱讀習慣,形成誦讀能力。通過反復的誦讀,去深入感受文言語言的潛在魅力,去深切體悟文言語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質,能動地縮短現代人與古代書面語言之間的距離。只有增強了語感,學生才會入情入境地品讀文章語言,從而對學習文言文產生濃厚的興趣。這一切學生都必須切切實實地“經歷”才行。
由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學決不能忽視文言字、詞、句式和常用語法理解,必須重視培養語感,增強學生對文言語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學生真正讀懂了課文,才能在學習《小石潭記》這樣富有情韻,語言優美的作品時 ,能積極主動的去思考,去想象,才會在腦海里呈現山水的本真性靈。才會透過語言文字看到活潑的綠色,感受到作者筆下那個空靈、靜謐,甚至有幾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從而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感情。
以上就是《小石潭記》教學反思的全部內容,希望大家多多批評指正。
《小石潭記》學習要點 篇6
教學目的:
1. 誦讀全文,體會作者情感
2. 按照游覽順序,分析課文內容
3. 掌握情隨景生,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重點:
1. 背誦全文
2. 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
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方法:
導讀-點撥-背誦-拓展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想:
本課內容較多,教參建議兩課時學完,我設想利用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大,能調動起學生借助多種感官接受知識的特點,特擬定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進程:
一、導課:
以“黔驢技窮”出自柳宗元的寓言《黔之驢》導入 寫景散文《小石潭記》的學習。 (課件展示:“驢不勝怒,蹄之……”的畫面)
二、預習情況檢測:
1.解釋(課件展示)
潭中魚可百許頭 不可知其源
水尤清洌 以其境過清
2.理解(課件展示)
全石以為底 斗折蛇行 凄神寒骨
三、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課件展示:朗讀錄音)
四、分析課文內容:(朗讀――思考―討論――分析――點撥相結合)
(課件展示:思考: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2.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3.溪流和溪岸有什么特點?)
五、分析寫景順序:(課件展示)
小結: 景色特點:
石奇樹美 水清魚樂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寫景順序:
按照游覽的順序,即:游蹤
發現――近觀――遠望――感受
六、體會并感悟情景交融的寫法:
思考:(課件展示)
1、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到“一切情語皆情語。”那么你能說出作者觀魚時是怎樣的心情?
2、瀏覽重疊最后又是怎樣的心情?
3、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境?
小結:
作者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所以才會有發現小石潭時心樂之,觀魚時覺得魚似與游者相樂的愉悅心情;但這種歡快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便會凄神寒骨,悄愴幽邃,憂傷、悲涼的心境便會自然流露出來。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七、學生自讀、齊讀,進一步體會課文內容及作者情感。
八、檢查學習效果:(課件展示)
背誦向導
從小丘-隔-聞-如鳴佩環-心-伐—下-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坻-嶼-青樹翠蔓……潭中魚-皆若-日光-影-佁然-俶爾-似與……
潭西南-斗折-其岸勢……坐潭上-四面-寂寥-凄神-悄愴-以其境-不可……同游者……
九、小結全文:
本文生動地描寫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寂,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杰出的寫作技巧。
十、知識遷移(課件展示:景物圖片)
要求學生先認真觀察,再嘗試用語言描繪,注意學習作者的寫法。
十一、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
柳宗元
景美 情凄
情景交融
作者地址:陜西省合陽縣城關中學語文組
聯系電話:0913—5520170(13571521255)
作者信箱:
作者郵箱:
《小石潭記》學習要點 篇7
二. 教學目標(一)語文基礎知識目標1. 生字篁竹huánɡ 清洌liè 為坻chí 為嵁kán 佁然yǐ 悄愴chuànɡ 俶爾chù 翕忽xī 幽邃suì 瀑布pù 耳膜mó 倒塌tā 崩裂bēnɡ 強調qiánɡ 震耳欲聾yù lónɡ 2. 多音字 3. 詞語清洌:清澈而寒冷。參差:高低、長短、大小不齊,不一致。佁然:愣住的樣子。俶爾:忽然。翕忽:輕快迅速的樣子。差互:交錯的樣子。黃果樹瀑布:在貴州省鎮寧縣白水河上,為亞洲最大的瀑布。瀑布:泉水從高山直上瀉下來,遠看仿佛掛著的白布。成見:對人對事主觀的固定不變的看法。聲波:能引起人聽覺的振動波,可以在空氣、液體或固體中傳播。也叫音波。魂飛魄散:形容受了極大的震驚,嚇壞了。雄偉:雄壯而宏偉。壯麗:雄壯而美麗。圣經:基督教的經典,包括《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俗不可耐:庸俗的使人受不了。千篇一律:許多文章都一個樣。泛指按一個格式機械地辦事。陳腔濫調:多用陳詞濫調,陳舊的言詞,空泛的論調。靈感:在文藝、科學等活動中,由于有關事物的啟發而突然產生的富有創造性的思路。靈感的獲得是以實踐經驗和知識積累為前提的。 4. 需掌握的文言虛詞 5. 詞類活用心樂之 意動用法,以之為樂。全石以為底 古今異義,把……當作。斗折蛇行 名詞作狀語。凄神寒骨 使動用法。 6. 作者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人。世稱柳河東。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與韓愈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課文選自《永州八記》。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貶謫到永州以后寫的《始得西山宴游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碣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這就是為人稱道的《永州八記》。這些作品,畫廊式地展現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勝景,繼承了酈道元《水經注》的傳統而有所發展。《水經注》是地理書,對景物多客觀描寫,少主觀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則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風景的描繪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遺棄于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郁的心情。于堅,四川資陽人。1934年生于云南昆明。當代詩人,16歲開始當工人,1980年考入云南大學中文系,畢業后到云南省文聯工作,1979年發表處女作《新堂·吉訶德之歌》。于堅是第三代詩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詩歌以反抒情色彩,運用口語、反諷、自嘲等手法探索當代精神生活。他試圖退回到記敘、記錄、記載那些看似最基本簡單的寫作上去,尋求一種可能的最自由的散文寫作。于堅的散文集有《棕皮手記》,《人間筆記》,《棕皮手記·活頁夾》等。 (二)學習目標《小石潭記》 1. 知識與能力:①積累文言詞語,感知古今語言的差異。②朗讀文章,了解內容。 2. 過程與方法:①學習本文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的寫作風格。 ②品味作者簡練生動、準確傳神的語言特色。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文中作者的樂觀的情懷。 《黃果樹瀑布》1. 知識與能力:①掌握本課中的生字詞。 ②能用簡潔的語言復述內容。 2. 過程與方法: ①學習對震耳欲聾的聲音,使人全身濕透的水汽的描寫。 ②理解在作者心目中兩個黃果樹瀑布的形象。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品味作者內心發現的喜悅和體驗的喜悅。 三. 教師建議《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記》一貫的行文風格,觀察入微,描摩細致。肖其貌,傳其神。文章先寫所見景物,然后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再寫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此外,作者還在寫景中傳達出作者貶居生活中孤凄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文章對潭中游魚的刻畫雖只寥寥幾句,卻極其準確地寫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此外,文中寫潭中游魚的筆法極妙,無一筆涉及水,只說魚則“空游無所依”,則水的澄澈透明,魚的生動傳神,都各盡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絕。 《黃果樹瀑布》這篇散文告訴我們,任何有生命的東西,如果被人們千篇一律地復制生產,就會喪失它原有的活力和價值。根據“祖國的大好河山”這一總體概念拍攝的黃果樹瀑布也不例外。“這風景是沒有空間、質量、空氣和細節的,它們僅僅是祖國的驕傲這一概念的所指”。另辟蹊徑,是改變對黃果樹瀑布這一名詞成見的關鍵。作者接近它,首先是那瀑布的聲音,這是圖片無法傳達的東西。接著是承受瀑布的洗禮,使他的“每一個毛孔都張開了,呼吸著水聲,呼吸著潮濕”。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在巨大的水聲中的驚恐、疼痛;在潮濕中的寒冷、收縮”。尤其是作者繞過瀑布,抵達它的后面。他看到“在中國的任何一張關于黃果樹的風景圖片中,都不存在這個地點”。他置身于水流的內部,“看不出絲毫的雄偉、壯麗,沒有任何所指,你看到的就是水猶如玻璃粉碎那樣的運動”。 四. 課文講解《小石潭記》(一)文章思路這篇游記一共分為五段。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換形”的手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致,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第二段,作者描寫的是潭水和游魚。這一段,作者采用了與第一段不同的手法,變“移步換形”為“定點特寫”。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第四段寫出了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最后一段,“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記下與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二)文章主旨《小石潭記》是一篇語言精美,含義豐富,形象逼真的優秀山水游記。它表現了作者對于事物的深刻觀察力和獨特體驗。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但時時流露出一種樂觀。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全篇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杰出的寫作技巧。因之成為被歷代所傳誦的散文名篇。 (三)寫作特點柳宗元的山水游記,是他散文創作中具有高度藝術技巧和最富于藝術獨創性的一個部分。而在他篇數不多的山水游記中,《小石潭記》可以說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全篇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杰出的寫作技巧。“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文章一開頭,便引導我們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來到一處竹林,隔著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鳴佩環”是形容流水的聲音的清脆悅耳,猶如玉佩玉環相互撞擊時發出的聲響。文章由景及情,寫來極為自然。“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僅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致展現在我們面前。“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這是一幅極美的畫面。在水中游動的魚兒,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動。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頭上。從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寫魚,但透過字面,卻令我們不能不對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極深的印象。這種游魚和潭水相互映襯的寫法,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四)課后練習解答第一題三段文字都寫水的清澈透明。三人都以水中游魚襯托水的清澈,吳、麗二人寫得很簡練。柳對游魚寫得較詳,“似與游者相樂”寫出了魚的神態美,游魚的歡快感染了游者,游者的情趣體現在游魚上,真可謂情景交融,物我一體,生動有趣。 第二題1. 通篇用了許多形象的比喻,生動、逼真,使人如臨其境。“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鳴佩環”是形容流水的聲音的清脆悅耳,猶如玉佩玉環相互撞擊時發出的聲響。文章由景及情,寫來極為自然。2. 小石潭的水格外清涼,而且整個小潭全部是由石頭構成的。整個潭底便是一塊大石頭,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頭翻卷地露出水面。這些石頭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坻”即為水中的高地;“嶼”是小島;“嵁”“巖”都是巖石的各種形態。總之,這完全是一個由各種形態的石頭圍出的池潭,所以,作者為它起名曰小石潭。3. 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過去,一條小溪逶迤而來,形狀像是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像是一條蛇在游動,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兩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錯。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來形容小溪的形狀,用狗的牙齒來形容小溪的兩岸,使我們倍感形象逼真。 第三題1. 介詞 全石以為底,賓語前置,“以全石為底”;以:“把”的意思,以為:把……當作。2. 卷石底以出,連詞,表結果連接 3. 介詞 以其境過清。連詞,因為。 《黃果樹瀑布》(一)文章思路全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寫作者對圖片上的黃果樹瀑布和在入口處看到的瀑布都沒有什么特別的感覺。欲揚先抑。第二部分:從“但那時我猛然間聽見了瀑布的聲音”到“這可能意味著死亡,也可能意味著得救”寫“我”從聽覺上,視覺上感受到了一個全新的,富有生命力的“與我在圖片上所知道的那個黃果樹瀑布毫不相干”的黃果樹瀑布。這一部分又分為兩層,三、四自然段寫出了震耳欲聾的水聲和走近瀑布時潮濕的感覺帶給我的巨大的身心感受。五六自然段寫作者從一個獨特的角度——瀑布的背后觀察、傾聽甚至撫摸瀑布的感受。第三部分為最后兩自然段,作者交代這篇文章的確是有感而發。 (二)課文主旨概念,是公共的,大家都一樣,沒有個人的、獨特的體驗,沒有自己的感覺。因此,光 有概念,哪怕是輝煌的概念,仍然是空洞、抽象的,不能成為自己的血肉和靈魂,也就是文 章中所說,是“干癟的”,不可能生動,很難寫成動人的文章。因而,作者在直接接觸黃果樹瀑布,有了自己的感覺,受到感動以后,明確說:“黃果樹大瀑布”作為一直統治著我的一個早已干癟的概念,頃刻間灰飛煙滅。另一個瀑布在我的生命里復活了。課文寫作者對黃果樹瀑布以前間接了解的印象和后來身臨其境的觀感。認識自然景物和認識其他事物一樣,注重實踐,親身體驗,就會獲得真知,從而加深理解,提高認識。 (三)寫作特點 對震耳欲聾的聲音,使人全身濕透的水汽的描寫極具特色。首先,是作者的聽覺。他是在“猛然間聽見了黃果樹瀑布的聲音”以后,“心里一陣激動,黃果樹瀑布原來是有聲音的。這聲音即刻改變了我對黃果樹瀑布這一名詞的成見。”有聽覺和沒有聽覺是不一樣的。在聽覺的直接感受之前,黃果樹瀑布雖然在種種圖片中見到,但那只是間接的視覺感受。雖然人類接受外界信息的百分之八十是通過視覺的,但是,圖片上的視覺,卻是沒有聲音的,沒有震撼力,不能使人激動。而聽覺,雖然在接受外部信息方面只有百分之十五左右,但是比起概念來,卻顯得很生動。同樣是瀑布,一聽到聲音,就不同了,就有一種發現的喜悅:“黃果樹瀑布原來是有聲音的。”這說明聽覺使感覺真切了,拓展了感覺的廣度和深度,沖擊了固定化了的記憶。對這種沖擊,作者用了兩種方法來形容,一種是間接的效果,就是聲音使他發現原來對黃果樹瀑布的感覺是一種“成見”,二是直接的描寫,聽覺中的黃果樹與圖片上的黃果樹,二者原來是“毫不相干”的。其次,作者用相當濃重的筆墨來形容觸覺,但是在這里,作者卻把軀體的感覺寫得這樣淋漓。他顯然用一種非常夸張的話語來表現和瀑布的直接接觸:他強調瀑布的“撫摸”、“拍打”、“親近”、“刺激”,使他的“每一個毛孔都張開了”。這是詩意的語言常用的手法,因為這里的詩意和舒適的感覺是統一的。 (四)課后練習解答第一題 作者自己的解釋是:圖片上的風景是“沒有空間、質量和細節的,它們僅僅是祖國的驕傲這一概念的所指”。而概念,是公共的,大家都一樣,沒有個人的、獨特的體驗,沒有自己的感覺:因此光有概念,哪怕是輝煌的概念,仍然是空洞的,抽象的,不能成為自己的血肉和靈魂,是“干癟的”,不可能生動。至于那些紀念品。作者自己的解釋是:“這些紀念品和拍風景照片的方法一樣、也是按照某種‘旅游紀念品’的統一風格制作的,根本激發不起我的收藏欲。”因此他“不由地生出一種在旅游點必產生的那種似曾相識的無聊感”。主要是表達光有概念是空洞的,要有自己的體驗,沒有特點的統一“說法”是無聊的觀點。第二題 瀑布方面主要是聽覺觸覺,作者感受方面主要是發現的喜悅和親身體驗的喜悅。 從瀑布方面來說,令作者特別激動的,是那些在圖片上所沒有的情景,也是別人很少寫到的聽覺、觸覺上的黃果樹瀑布:一是聲音,“它放射的聲波令我的耳膜鼓了起來”,“最后,是震耳欲聾”;二是令人“全身濕透”的水汽;三是它“懸掛在高原上”,以巨大的落差向下傾瀉沖激,水柱“像龐貝城在火山中毀滅時的大教堂的圓柱那樣崩裂,轟隆倒塌,栽倒在水里,把水砸出了大坑。水在變形,在死亡,在合成,在毀滅,在誕生……”;四是瀑布“實際和山體之間還有著一條縫隙,人可以從那里穿過”。 在作者這方面,主要是充滿了發現的喜悅和親身體驗的喜悅:“黃果樹瀑布原來是有聲音的。”聽覺使感覺真切了,使他發現原來對黃果樹瀑布的觀念是一種“成見”。聽覺中的黃果樹與圖片上的黃果樹,二者原來是“毫不相干”的。親身體驗的聽覺的具體性,它的內涵,它的震撼力,勝過了所有“干癟”的概念。瀑布的水汽,使作者從頭發潮濕直至“像落湯雞一樣里里外外徹底濕透”,他感受到瀑布的“撫摸”、“拍打”、“親近”、“刺激”,使他的“每一個毛孔都張開了”。他感受著“生命在巨大的水聲中的驚恐、疼痛;在潮濕中的寒冷、收縮。”這種與瀑布的直接接觸,成為從宏偉的瀑布獲得的痛快之感,受到沒頭沒腦的沖擊的淋漓之感。這種痛快淋漓之感,激發出一種對于大瀑布的親近感,給人以激動和歡樂。 第三題在作者心目中,有兩個黃果樹瀑布:一個是“干癟”的概念,一個是生動的、震撼人心的感受。把干癟的概念變成撼動人心的感受,關鍵是什么呢?首先,是作者的聽覺。他是在“猛然間聽見了黃果樹瀑布的聲音”以后,“心里一陣激動,黃果樹瀑布原來是有聲音的。這聲音即刻改變了我對黃果樹瀑布這一名詞的成見”。 第四題 本文所寫的是名勝黃果樹瀑布。文章一開頭,就提出一個很尖銳的矛盾:對這個名勝他 早已聞名,知道它屬于祖國大好河山,從圖片上感到它“雄偉、壯麗、萬馬奔騰”,但卻不感到“特別的激動”。在文章結尾處,又回到這個意思上來:本來“黃果樹瀑布”,“是一個俗不可耐的話題,一篇小學生千篇一律的命題為‘春游某某’的習作的題材,一位滿腦袋陳腔濫調的詩人的靈感來源,我有什么話好說呢?”如果真是沒有話說,偏偏為了寫作而找話說,就只能說些套話了。作者到了黃果樹瀑布門口看到它的風景照片時,還感到“無聊”。 這個矛盾,揭示得相當深刻。明知是祖國的大好河山,卻無動于衷。為什么呢?作者自己的 解釋是:圖片上的風景是“沒有空間、質量和細節的,它們僅僅是祖國的驕傲這一概念的所 指”。概念,是公共的,大家都一樣,沒有個人的、獨特的體驗,沒有自己的感覺。因此,光有概念,哪怕是輝煌的概念,仍然是空洞、抽象的,不能成為自己的血肉和靈魂,也就是文章中所說,是“干癟的”,不可能生動,很難寫成動人的文章。因而,作者在直接接觸黃果樹瀑布,有了自己的感覺,受到感動以后,明確說:“黃果樹大瀑布”作為一直統治著我的一個早已干癟的概念,頃刻間灰飛煙滅。另一個瀑布在我的生命里復活了。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45分鐘)一. 給下列帶點的字注音清洌( ) 為坻( ) 為嵁( ) 佁然( )翕忽( ) 俶爾( ) 參差( )( )翠蔓( )人參( ) 啟蒙( ) 類似( ) 經絡( )出差( )幽邃( ) 二. 解釋下列詞語參差:佁然:差互:翕忽:俶爾: 瀑布:成見:聲波:圣經:俗不可耐:陳腔濫調: 三. 把下邊一段課文譯為現代漢語“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四. 根據課文內容填空1. 我看到黃果樹的圖片并不會特別的( ),這和看到祖國的( )、祖國的( )、祖國的( )這些圖片的感受差不多。 2. 那懸掛在高原上的大瀑布,猶如一只彌漫于天地之間的( ),從高處向我( ),撫摸我,親近我,拍打我,刺激我,使我的每一個毛孔都( )。 3. “黃果樹瀑布”作為一直統治著我的一個早已( )的概念,頃刻間( )。另一個瀑布在我的生命里( )了。 4. 瀑布與山體之間有一條( ),人可以從那里( )到瀑布的后面。 五. 閱讀(一)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 ),為( ),為( ),為(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1. 在文中的括號中填寫所缺的語句。2. 解釋下列帶點的詞解釋錯誤的一項 ( )a. 潭中魚可百許頭 (大約) b.斗折蛇行 (像蛇一樣)c. 不可久居 (居住) d.影布石上 ( 映 )3. 翻譯下列句子。①全石以為底。②不可知其源。4. 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作者游覽小石潭的心情有怎樣的變化。5. 找出文中你認為最精彩的句子,并說說理由。 (二)陶醉壺口 ⑴到壺口看瀑布去! ⑵然而,清晨出發時還很高的興致,現在卻漸漸被這漫長的旅途磨損了,加上黃土高原的平淡無奇,車廂內寂靜下來,歌聲笑語也被斷斷續續的鼾聲取代了。 ⑶忽然有人從夢中猛地醒過來,驚呼雨來了。我們也確實聽到隆隆的雷聲。可窗外明明是風輕云淡,沒有變天啊。司機笑著說,那就是壺口瀑布的響聲。真是先聲奪人,車上立刻活躍起來,每個人都側耳傾聽。那聲音好像火車出站,航班起飛,放炮開山。大家的心全被強烈地震撼著,內心的激動從眼神里迸射出來。 ⑷車一停,我們便迫不及待地跳下去,快步走下巖磴,跑過石灘,來到面對瀑布的巨巖邊。只見滾滾黃水從高高的崖頭跌落下來,挾風帶雨,雷霆萬鈞,濺起的水霧飄散在空中,蒸云彌漫,仿佛從水底冒出滾滾的濃煙。水底懸流激蕩,這霧,這云,這煙,全部是黃色,散發著泥土氣息,使這瀑布增加了厚重感,更使那吼聲如洪鐘悶雷,震蕩峽谷,氣吞山河。 ⑸大家聚精會神,不知什么時候云破日出,這瀑布驟然亮起來,閃耀著金屬般的光澤。那升騰的水霧因為陽光的折射幻化出道道彩虹,有的從天際插入,似a ;有的橫臥河上,如b ;有的飄忽游移,c ;有的續續斷斷,d 。 ⑹我默立在瀑布面前,被這氣勢這風采驚得目瞪口呆,任飛濺的水花淋個痛快。我拜倒在這大自然的杰作腳下,不寒而栗,覺得自己這么渺小,驕嬌二氣蕩然無存。我忽然領悟了李白“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境界,光未然、冼星海《黃河大合唱》的靈感,明白了為什么在民族危亡的時刻,東渡抗日的將士們要選在這里誓師出征。 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我走到高處,觀察壺口的構造。黃河從秦晉峽谷來。寬400多米,到這里驟然收縮,僅僅有四五十米,斷崖落差40米,河槽真像一把巨壺,將每秒9000立方米的流量收入。就像詩中所說:“源出昆侖衍大流,玉關九轉一壺收。”壺口以下的河槽很窄,不過一二十米,水急浪高,槽深流遠,當地人稱“十里龍槽”,相傳是大禹治水的時候用龍身穿鑿而成。其實它是憑黃河自身的動力沖刷出來的。龍槽中的河水洶涌澎湃,仿佛一條蜿蜒浮游的黃龍,搖頭擺尾,呼嘯而去,有一種“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恢弘氣概。 ⑻以前,我曾經多次看到過黃河:在青海,它是美妙的一縷;在寧夏,它是平靜的一灣;在鄭州,它是浩蕩的波濤;在山東,它是平穩的漫流;而在這壺口我看到了它性格的另一面,巨大的落差,雄壯的力量,磅礴的氣勢,看到了一條立體的黃河,一條完整的黃河,看到了它漫長的歷史,看到了它豐富的內涵,得到了它的真傳。它的威力在我胸中鼓動,它的雄風在我血管內呼嘯,它的精神在我眼睛里閃動。從今天起,我才成為一個真正的黃河的子孫。 ⑼壺口,天下第一壺,盛滿了西鳳、杜康,盛滿了汾酒、竹葉青,盛滿了陜北的米酒。當年灌醉了李白、王之渙,灌醉了光未然、冼星海,今天又灌醉了我,灌醉了我們大家。 ⑽啊!壺口,在你的懷抱里我陶醉了。 1. 文章標題是“陶醉壺口”,為什么第⑵自然段卻要寫游客興致消減、鼾聲斷續? 2. 如果將“花團錦簇”“撲朔迷離”“彩橋飛架”“長鯨飲澗”4個詞語分別填入第⑸自然段的空缺處,該怎樣安排?請你將答案寫在下面。 a. b. c. d. 3. 第⑶自然段表現了壺口瀑布的什么特點?請用文中的一個詞語回答。 4. 文章結尾一段中說:“壺口,在你的懷抱里我陶醉了。”從全文看,“我”是被什么陶醉的? 5. 請你談一談對第⑼自然段的理解。(任選一個角度) 【試題答案】一. liè chí kān yǐ xī chù cēncī wàn shēn ménɡ sì luò chāi suì二. 參差:高低、長短、大小不齊,不一致。佁然:愣住的樣子。差互:交錯的樣子。翕忽:輕快迅速的樣子。俶爾:忽然。瀑布:泉水從高山直瀉下來,遠看仿佛掛著的白布。成見:對人對事主觀的固定不變的看法。成見:對人對事主觀的固定不變的看法。聲波:能引起人聽覺的振動波,可以在空氣、液體或固體中傳播。也叫音波。圣經:基督教的經典,包括《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俗不可耐:庸俗的使人受不了。陳腔濫調:多用陳詞濫調,陳舊的言詞,空泛的論調。三.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好像都在空中游動,周圍什么也沒有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魚的影子,靜止不動;又忽然向遠處游走,往來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歡樂。四. 1. 激動 長白山 大興安嶺 南海2. 巨手 合攏過來 張開了3. 干癟 灰飛煙滅 復活4. 縫隙 穿過五. (一)1. 坻 嶼 嵁 巖 2. c 3. ①整塊的石頭作為潭底。 ②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4. 作者游覽小石潭之初的心情是歡快的,但一經凄清環境觸發,憂傷、悲涼隨之而來。5. 略(二)1. ①欲揚先抑,使文章波瀾起伏; ②突出壺口給人的驚喜。 2. a. 長鯨飲澗 b. 彩橋飛架 c. 花團錦簇 d. 撲朔迷離 3. 先聲奪人。 4. 壺口的氣勢和風采等,黃河漫長的歷史和它豐富的內涵。 5. 此題答案開放,能從結構方面的作用、語言表達的特色、主題、情感等某個方面提出觀點,說出理由,且合情合理。語言表達流暢即可。
上一篇:《小石潭記》譯文
下一篇:語文版《小石潭記》教案6
《小石潭記》學習要點 篇8
教學目標
1、掌握重點實詞和短語;
2、通過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詞語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重點實詞和短語;
難點:通過推敲、揣摩、細細品味文中詞語和句子,體會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板書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預習:
1、熟讀課文
2、獨立翻譯文章并質疑。
3、正生字、生詞。
一、導入:
出示柳宗元像和《江雪》。
同學們認識這個人嗎?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大家應該很熟悉吧?我們先一起讀讀這首詩。
大家說說,這首詩中最能體現作者情感的是哪個字,為什么?
明確:是“孤”和“獨”。“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在一個十分寥廓、十分冷清、十分孤寂的背景下,有一個人在“釣寒江雪”,這個人就是柳宗元——一個失意的文人、一張失意的面孔、一篇失意的文章。板書:小石潭記。
三、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師:“遠在江湖礪心志,古來貶官多妙文”,柳宗元最好的文章,都是寫于被貶時期。首先,我想請幾位同學讀讀這篇美文,看是否能準確、流利地讀出來?其他同學在文中圈出讀錯的字和難讀的字。
學生齊讀全文。
四、整體感知。
歷史上很多文人都熱衷于模山范水了,以寄情于景。其中寫山水散文游記藝術成就最高的應該是唐朝的柳宗元了,而最能代表柳宗元風格的就是這篇《小石潭記》。下面請大家再仔細讀讀課文,看看作者都寫了小石潭哪些景物?
水石樹魚源岸環境
五、細讀課文,落實重點實詞。
看能否用一個四字詞語來概括小石潭景物的特點,投影:這是一個的小石潭。
(找景物,說特點)
并引用原文說說你的理由,哪些詞語體現了這一特點,你明白這些詞語的意思嗎?
例如:讀完此文,我仿佛看見了一個怪石嶙峋的小石潭。理由是:文中這樣寫道,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我是從“為坻為嶼,為堪為巖”這幾個詞語看出來的。
注意:為,成為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成為水中的高地、小島和高聳不平的巖石。大家一起把這句話讀一讀。
明確:
教師預設:
填詞理由重點講解
樹木青蔥——清樹翠蔓……參差披拂——學生看注解理解
群魚戲水——潭中……似與游者相樂——定點寫景
水清見底——潭中……似與游者相樂——側面描寫
源頭曲折——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斗折蛇行
岸勢崎嶇——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犬牙
環境凄清——坐潭上……悄愴幽邃——學生看注解理解
五、品讀課文,指導朗讀。
剛才同學們用非常精煉的語言概括了小石潭景物的特點,對文中的重點詞句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當年,柳宗元滿懷壯志地參加王叔文等人的“永貞革新”運動,不幸失敗,被貶到偏遠荒涼的湖南永州,那種心境不言而喻。《小石潭記》正好寫于那個時候,下面就讓我們再來讀讀課文,一起感受一下這位仕途失意者的心情。
同學們邊讀邊試著用一個關鍵詞來概括小石潭給你帶來的心理感受,也可以幾個同學小聲議一議。
投影:這是一個讓人感到的小石潭。
(說心情,談感受)
教師結合學生的理解指導品味詞、句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師小結: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后被貶職,他心中抑郁、憤懣,試圖借助山水來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麗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暫時忘記愁苦,但這種快樂畢竟是暫時的,幽深冷寂的環境使他最終還是沉寂在一片憂傷和悲涼之中。板書。
接下來請大家聽聽我來讀這篇課文,看看我是怎樣理解柳宗元的心境的。學生齊讀課文。
六、探究。
請大家思考、討論:柳宗元的處境與眼前的這個小石潭有沒有相似之處?
明確:小石潭固然美麗,可惜人跡罕至,不為人知,我認為正好影射了作者自己身處僻壤、無人賞識、懷才不遇的心情,其實《永州八記》里的幾篇文章都寄予了作者自己的這種情感,大家有機會再去研讀研讀其他的幾篇作品。
七、拓展。
最后用我寫的一首《江城子讀有感》來結束今天的這堂課吧!
江城子?讀《小石潭記》有感
為民報國改革忙
奸人陷,沒忠良
被貶永州,多年愁斷腸
縱有閑情和逸致
獨與雪,釣孤傷
忽見小潭喜心房
水清冽,游魚暢
溪折蛇行,岸邊著文章
歡樂亦不可久居
離別時,又凄涼
自由表達
誦讀全詩
自由品讀詩歌
聽老師介紹
作者和背景
學生朗讀課文
學生思考并討論
學生思考并討論
有感情朗讀
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自由背誦
自由發表自己看法
作業寫一篇寫景游記或散文,可以在文中附上相關圖片
《小石潭記》學習要點 篇9
設計理念:1、走入文本,營造課堂品味文學美的氛圍;
2、啟迪思維,通過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風。
設計靈感:1、隨多媒體的推廣運用,不少語文課都引入音樂,但常常是教師配 好曲子堂上一放,確實能啟發學生感悟,那么反過來,引導學生選擇相應的曲調配上,不也同時引導了學生感悟作品情感嗎?
2、如果可以以曲調感悟,那么以美術、以影視等等其它藝術形式不 也可以幫助解讀文學作品嗎?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為學生合作疏通字詞句義。
本次實錄為第二課時。
授課班級:深圳石巖公學初二(1)班
授課時間:2003年12月17日星期三第一節 授課老師:阮秋紅
師:一提起“藝術”呀,我們總覺得它特—— 生:(紛紛)高雅……還有很高深…… 師:是啊,藝術是高雅的,但藝術也在我們身邊。其實我們接觸過很多形式的藝術,譬如……說說看—— 生:(七嘴八舌)音樂……美術……電視電影……舞蹈……
師:對,別忘記了文學,我們語文課接觸到的文學作品也是藝術,藝術的形式真多,但藝術是相通的,為什么?——因為藝術都是抒寫人的內心情感的。
師:今天我們就嘗試一下,用其它的藝術形式來解讀我們的文學作品。 不知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會:有時我們讀一篇好的作品時,從心靈深處就會響起一首曲,隱隱約約,腦海中會閃現相關的畫面,朦朧或者清晰?(學生點頭默許)我中學時讀柳宗元的游記散文《小石潭記》(邊說邊板書)很喜歡,后來讀起時,總會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過。我想請大家靜靜地、輕輕地吟誦一下這篇文章,看看僅僅是你我心有靈犀一點通,還是作家高超的文學魅力喚起了我們同樣的藝術感受。
生:(自讀課文,且讀得很投入)
師:聽到你心靈的的曲子沒有?……是怎樣的調子?怎樣的節奏?又是怎樣的器樂彈奏出來的? 生(甲):很緩的,很低的。
生(乙):應該是古箏或琵琶或……總之,比較古典的。
生(丙):好像又有歡樂,但并不歡快。
師:三位同學描述的跟你們內心聽到的一樣嗎?(學生點頭) 那么你們是從文中哪些文句讀到的?
生:(紛紛)“心樂之”……“似與游者相樂”……“凄神寒骨”。
師:(出示課件思考題)那么,柳宗元來游小石潭,到底是“樂”還是“凄”? (學生討論,教師提示聯想柳宗元的相關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記》、《江雪》、《黔之驢》)
生(甲):初一時課外背的《始得西山宴游記》開頭就寫“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貶而失落抑郁,應該是“凄”多。
生(乙):他在《江雪》中寫道:“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獨”就是他失意孤獨的寫。
師:是啊,柳宗元與劉禹錫一起參與變革,也一起被貶。還記得劉禹錫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怎么寫的?
生(齊背)“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師;對,劉禹錫被貶到凄涼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運也差不多,被貶來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歲施展才華之時,一呆就是10 年,后又被貶柳州。在永州時,他不被重視,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寫成《永州八記》。如果說,李白是苦悶時“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則是——
生:(齊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師:他是想寄情山水,優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魚兒,的確讓他忘記了憂愁,但畢竟是短暫的,空寂的環境、冰涼的石頭,讓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淡淡的喜,濃濃的愁,緩緩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老師暫時以一首相似的古箏相配,讓我們以這樣的情調一起讀一讀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與哀傷吧。 (生齊讀全文)
[老師板書:《小石潭記》也是一首……曲。(抑郁寡歡的情感)]
師:讀得真好,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態透過文字顯現出來了。音樂幫助我們解讀了文學作品的情感基調了。 其實呀,中國文人太多這種遭遇了:懷才不遇,抱負難施,惟有借文學抒寫出來,柳宗元是一位,我們從文學作品中還了解其它人嗎?
生:(紛紛)李白——王安石——劉禹錫——辛棄疾——李商隱——韓愈——陸游……
師:那是時代的悲劇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們的筆,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灑脫、或大氣……如果有興趣,我想請大家利用課外時間,對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從他們的作品中去走近他們內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氣與堅韌。解讀失意文人應是很有品味的事。 那么,《小石潭記》能不能是一幅畫?
生:可以。
師:有那些景物?
生(紛紛數出)水、石、樹、竹、魚、蔓……
師: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簡潔的文筆就把豐富的景給寫出,譬如,“蒙絡搖綴”四個字,就把什么景物寫出?
生:樹和蔓。
師:對,寫出了樹蔓的自然生長態勢,四個字,或茂盛、或自然,或靜態,或動態,給我們很大的想象空間。而且作者還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鳴佩環”,那種由水聲帶來的快樂也躍然紙上。文中這種例子實在很多。下面我們來試一試,找出你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觸你展開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繪,說給你的同伴聽,然后組里選一個說得最好的,一齊潤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讀。
(生分四人小組活動,或說或寫,老師隨堂指導)
師:瞧,幾個小組都很投入,有的已經寫好了,有的還在不斷地潤色。下面我們請一些同學來把他們的“作品”讀一讀。哪一個組來?
生:我們組選的是“魚”,我們想那兒的魚應是:“它們在清澈見底的水中快活地搖著尾巴。魚兒們似乎與陽光玩著捉迷藏,有的靜靜地倚在巖石上,透過清澈的水,陽光似乎找不到它們。忽然,魚兒們全游開了,透過斑斑駁駁的樹影,它們張開嘴,調皮地對著陽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氣,還不忘了與潭邊陌生的人搖尾問好!”
師:哈,展開了想象,擬人的手法讓小石潭的魚兒也仿佛游進了我們的思維中了。大家注意到了沒有?這一小組的同學多次強調潭水的“清澈”,文中第二段好像并沒有寫呀。
生:(齊答)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實也表現了水之清。
師:同學們真有眼光,這種描寫也叫——
生:側面描寫。
師:對!第一組的同學做得好,還有哪一組?
生:我們選的是“樹林”。“四周的樹林靜靜地佇立著,它們緊緊地挨著、靠著,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臉龐被冷風擁護著,在瑟瑟地顫抖呢?”
師:同學們聽到沒有?這一小組用了幾個動詞來表現樹林的茂盛?
生:(齊)“挨著、靠著”。
師:這兩個動詞除了表現樹林的茂盛外,還可以表現什么?
生:它們在這少有人來的地方好像靠著“挨著、靠著”來互相安慰。
師:第二小組的同學,他這樣品味你們的用詞對嗎?(學生點頭)這從中也傳達出作者的失意之情。寫得真好!再請另一個小組,請選的不是這兩種景物的小組來說說。
生:我們選的是“溪水”,我們這樣寫的:“溪水順著崎嶇的山路彎彎曲曲地流來,一會兒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只聽到潺潺的水聲,但是,延伸而來,穿過了一段山石后,在陽光的照耀下,溪水又熠熠閃光。”老師,我們猜想此時作者也會有感想,不知對不對?
師:什么感想?說說給大家聽。
生:他應該想,人生何嘗不與這溪水一樣,曲曲折折,挫折應該是暫時的,總會也有突破的時候。
師:大家認為呢?
生:有一定道理吧。
師:有些牽強,但很有創意,這是這一小組同學所閃耀出來的思維火花。我們應該給予掌聲吧。(學生鼓掌)我還建議這一小組的同學去參與“柳文化”的研究。“柳文化”中“山水游記”是重要部分。不過老師也有一個問題想大家一起探討的,“小石潭”并非名勝之地,只是幽靜之所,“小石潭”也只是作者給它起的名字,文中寫的景物不少,為什么唯獨以“石”為其命名?“秀竹潭”、“歡魚潭”、“茂林潭”等名可以嗎?
生:因為文中寫道“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師:對,潭以石為底,這是一個原因,還有嗎?
生:“如鳴佩環”應該水沖擊石而發出的。
師:又一位同學閃出了思維的火花,還有嗎?
生:(搶著答)“蒙絡搖綴”中“蒙”與“絡”應是樹、蔓覆蓋、纏繞在石頭上。
生:“影布石上”也是寫石頭。
生:“其岸勢犬牙差互”也是寫岸邊的石頭。
師:很好,作者既然起名為“石”,描寫的筆墨也關注到這上面,潭因石而美。還有嗎? (學生討論后不少舉手)
生:“凄神寒骨”應該是作者坐在石上,寒氣刺骨、“石”的冰涼刺骨。
生:然后由此而感慨身世而內心也凄寒。
師:是啊,潭以石為底,潭因石而美,人由石而感,于是“石”就成為潭之名。看來,作者的筆下是“一切景語——
生:——皆情語”
師:對,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記的一大特色,難怪有人稱贊他是繼《水經注》酈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還甚至稱他為“游記之祖”。
《小石潭記》的確是一幅畫,濃郁的愁、清雅的景,融匯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畫。 那么請我們展現相關的畫面,跟隨著音樂,或背或讀全文。 (學生齊讀) [老師板書:《小石潭記》是一幅……畫(寓情于景的寫法)]
師:多么令人向往的美景。柳宗元畢竟是封建時代的不幸者,今天我們在欣賞他帶給我們藝術美的同時,也想欣賞自然風光。假如要拍攝一部“小石潭”的自然風光片,你是一位攝影師,你如何忠實于原作,把握好你的鏡頭。請小組再次合作,這一次你們是攝制組了,好好地找出作者游覽的線路。 (學生熱烈討論)
師:(引導學生回答)由“篁竹”遠遠的廣鏡頭,逐漸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漸近到特寫潭中魚,然后又把鏡頭再拉遠,“望”潭之源,最后把鏡頭拉高拉遠。 看來柳宗元不僅是一位作家,還是一位導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蹤讓景物也移動變換起來,這叫“移步換景”法。 [教師板書:《小石潭記》也是一部……風光片(游蹤清晰的順序)]
師:老師不是攝影師,只是從網上下載了一些相近的圖片,就讓我們在音樂中,在圖片的變換中,根據提示,試著背誦全文。 (放課件,學生試著背誦)
師:藝術就是這樣,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藝術絕不是難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種形式,藝術是相通的,希望我們同學們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學等藝術的高雅!
《小石潭記》學習要點 篇10
一、給下面的漢字注音①篁( ) ②坻( ) ③嵁( ) ④佁( ) ⑤俶( ) ⑥愴( ) ⑦邃( ) ⑧翕( ) 二、解釋下面加粗的字、詞。 ①水尤清洌________ ②青樹翠蔓________ ③佁然不動________ ④俶爾遠逝________ ⑤往來翕忽________ ⑥斗折蛇行________ ①魚可百許頭_______ ⑤心樂之_______ ⑥其境過清________ 三、按提示寫出相應語句并加以積累。(1)文中寫水聲清脆悅耳的語句: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側面描寫水清澈透明的語句:________________。(3)寫潭中游魚動靜相宜、靈活有趣的語句:__________。(4)描寫溪流曲折悠遠的語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五閱讀《小石潭記》回答下列問題。1本文選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人,著名文學家,他在做永州司馬時寫下了連續性的山水游記多篇,其中《小石潭記》等八篇合稱________。 2.本文第一段描寫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________的手法;第二段寫潭水和游魚,則變換為________的手法;第三段寫潭水來源及岸勢,多用________辭格,摹形狀貌,形象逼真。3.文中描寫小石潭的________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________的特點,全文寓情于景,抒發了作者在寂寞處境中________的情感。4.作者為什么將這個無名小水潭命名為“小石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小石潭溪水的流向是怎樣的?作者觀察景物的立足點是在潭的哪個方位?依據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詩講義一、語言的積累與運用。1.選出下面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 )a.珍羞(xiū) 金樽(zūn) 宗愨(kè)b.投著(zhù) 塘坳(ào) 大庇(bǐ)c.突兀(wù) 瀚海(hàn) 掛罥(juàn)d.風掣(chè) 狐裘(qiú) 岑參(cēn)2.解釋下面加粗的詞正確的一項是( )a.問君何能爾(你) 欲辨已忘言(辨識)b.結廬在人境(廬山) 直掛云帆濟滄海(渡)c.多歧路,今安在(哪里) 瀚海闌干百丈冰(滄海)d.吟鞭東指即天涯(馬鞭) 秋天漠漠向昏黑(漸近)3.默寫或理解性填空。(1)山氣日夕佳,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吟鞭東指即天涯。(3)《飲酒》中體現陶淵明愛菊的名言是_____________。(4)《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表現作者無私奉獻精神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5)《己亥雜詩》中,被后人形容老一輩革命家鞠躬盡瘁精神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6)《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過渡句是_____________。8.談談你對下列詩句的理解。(1)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詩詞欣賞。閱讀《飲酒》回答下列問題(一)1.找出下列句中加粗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結廬在人境(建造) 問君何能爾(這樣,如此)b.心遠地自偏(偏僻) 采菊東籬下(籬笆)c.山氣日夕佳(傍晚) 飛鳥相與還(結伴)d.此中有真意(真心實意) 欲辨已忘言(辨別)2.選出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a.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語言直接道出作者對幽美平靜的田園的喜愛,對車馬喧囂的官場的厭倦。b.三、四句采用問話的形式,借飲酒人之間的對話來表現作者對超塵脫俗境界的追求。c.五至八句描寫田園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歸林飛鳥構成一幅大自然的美麗畫面,表現出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閑自得的心情。d.這首詩是《飲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全詩景、情、理融為一體,意境深遠含蓄,語言樸素自然。3.陶淵明是_____________時代的山水田園詩人。這首詩寫作者隱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4談談你對下列詩句的理解。(1)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閱讀行路難(其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回答下列問題1.解釋下列加粗詞。(1)金樽:________。 (2)珍羞:________。(3)直萬錢:________。 (4)投箸:________。2.解釋下列兩個典故的內容。(1)垂釣碧溪:________________。(2)乘舟夢日邊:________________。3.翻譯下面句子。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歸納這首詩的主旨。 1.解釋詞語。(1)掛罥:________。(2)俄頃:________。(3)漠漠:________。(4)突兀:________。2.概括每段的段意。(1)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四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寫出詩中想像中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翻譯詩句。(1)長夜沾濕何由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歸納這首詩的主旨。答案三.(1)如鳴佩環 (2)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3)佁然不動;俶爾遠逝 (4)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五1.《柳河東集》柳宗元 唐《永州八記》2.移步換景;定點特寫;比喻3.山石、潭水、樹蔓、游魚、溪流、岸勢,清幽、明麗、深遠,悲涼凄苦4.因為這個小水潭完全是由各種形態的石頭圍出的池潭:“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5.小石潭的溪水是由西南流向東北;作者觀賞景物時站在小石潭的東北方向;依據是: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6.這是全文揭示的主旨,畫龍點睛的句子。它虛實相生,由景生情,抒發作者在寂寞處境中悲涼凄苦的情感。古詩講義1.c 2.d 3.(1)(2)略 (3)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4)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5)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6)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4.(1)這是新奇的聯想,既表現詩人的開闊胸襟,又寫出了邊地特有的奇異風光。(2)“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兩句作者為讀者展現了動人景象:一片片飛花離開故枝紛紛墜落,在那一叢叢花樹下堆砌起來,化作紅粉香泥,養護新苗新花。詩人以落花自喻,向春天發誓:我們這片落花啊,決不是無情的廢物。花落歸根,最后化作春泥了,我們也還要去滋潤未來的花,去孕育未來的五彩繽紛的春天。今天用此來表達為了美好事物勇于獻身的精神。二、(一)1.d(“真”為真實人生的真正意義或人生真諦。)2.b 3.東晉 安貧樂道 悠然自得(二)1.(1)酒杯(2)同“饈”,菜肴(3)同“值”,價值(4)筷子2. (1)傳說呂尚未遇周文王時,曾在渭水垂釣,后被重用。(2)傳說伊尹受商湯重用前,曾夢見自己乘船經過日月旁邊。3.總會有一天,我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4.通過正直的人到處碰壁的感慨,反映了封建統治者抑制人才的黑暗狀況,同時也表現了作者積極追求、樂觀自信和頑強地堅持理想的品格。1.(1)掛(2)一會兒(3)陰沉迷蒙的樣子(4)高聳的樣子。2.(1)寫秋風破屋、卷走茅草。(2)寫對“群童抱茅”的感嘆。(3)寫秋雨屋漏,長夜無眠的愁苦。(4)寫詩人推己及人、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 3.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塞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4.(1)這漏雨的漫漫長夜,如何挨到天亮!(2)盡力遮掩天下貧寒之人,讓他們都喜笑顏開!5.這首詩描寫了屋破雨漏、詩人徹夜不眠的苦況,抒發了詩人欲使“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強烈愿望。
上一篇:《小石潭記》目標達成訓練(a、b、c)
下一篇:《黃果樹瀑布》教案1
《小石潭記》學習要點 篇11
《小石潭記》,是唐朝詩人柳宗元作品。《游青溪記》是明代詩人袁中道的作品。下面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帶來《小石潭記》《游青溪記》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小石潭記》《游青溪記》閱讀原文【甲】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節選自柳宗元《小石潭記》)
【乙】青溪之跳珠濺雪,亦無以異于諸泉,獨其水色最奇。蓋世間之色,其為正也間也①,吾知之,獨于碧不甚了然。今見此水,乃悟世間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曉嵐②;比之舍煙新柳則較濃,比之脫籜③初篁則較淡;溫于玉,滑于紈④;至寒至腴,可拊⑤可。
(節選自袁中道《游青溪記》)
【注】①其為正也間也:多為正色(青、黃、赤、白、黑)或間色(綠、紅、紫)。
②嵐:林中霧氣。③籜(tuò):竹筍皮,筍殼。④紈:白色的絲絹。
⑤拊(fǔ):撫摩。
《小石潭記》《游青溪記》閱讀題目10.解釋下面加點詞語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潭中直可百許頭_______________ (2)斗折蛇行_________________
(3)獨于碧不甚了然________________ (4)乃悟世間真有碧色____________
11.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2)青溪之跳珠濺雪,亦無以異于諸泉。
12.在語段(一)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樣的變化,從哪些內容可以看出來? (3分)
13.兩個語段分別是怎樣突出水的特點的?請結合具體內容分析。(4分)
語段【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語段【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石潭記》《游青溪記》閱讀答案10. 共4分,每小題1分, (1)大約(2)像北斗星那樣曲折(3)對(4)明白
11.共4分,每句2分(1)因為這里的環境過于凄清,不能久留,于是題字(記下這里的景致或記住這個地方)后就離開了。(2)青溪的水流激蕩,水花像跳躍的珍珠,又像濺落的雪片,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沒有什么不同的。(抓住關鍵詞:以 乃 跳珠濺雪 諸 )
12 共3分,由樂到憂(1分)從"心樂之""似與游者相樂"可以看出樂;(1分)從"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可以看出憂。(1分)
13. 共4分,一個語段2分,其中方方法l分,具體內容l分。語段甲:用潭中的石、魚、日光、影等從側面進行襯托。語段乙:用“秋天”“晚嵐”“含煙新柳”“脫籜初篁”等比喻水色。(用“含煙新柳”“脫籜初篁”“玉紈”和水進行比較)(意思對即可。)
《小石潭記》學習要點 篇12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全文。
2、整體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凄悲涼的心境。
3、通過對精彩語段的品讀,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對美的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1、體會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2、樹、石、水、魚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教學難點:作者的憂樂情懷
學法指導: 誦讀 合作探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音樂導入,美麗的大自然是改變我們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們感覺身體有些疲倦,如果我們感覺心情有些煩悶,我們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們人類最好的朋友。今天老師就帶你們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兒曾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去過的地方。被貶后的詩人為擺脫抑郁悲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間,有一天他來到了小石潭……
二、作者-、文體簡介 出示圖片
三、整體感知課文
1、教師領讀課文。
2、學生熟讀課文。
3、學生熟讀課文注腳、理解句意。
三、精讀賞析,出示問題,學生思考:
1、課文一共幾個自然段?每一個自然段重點寫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點?
1、四人一組討論:作者在小石潭欣賞時的心情如何?并找出原文有關句子加以說明。
2、作者為何而樂呢?請結合文中內容,談談你的看法。
(1)水聲美、好奇心。
(2)景美而樂。請學生說說作者是如何來描寫景物的?
石:奇特樹:茂盛水:透明(側面描寫)魚:歡快(動靜結合)
3、作者為何而憂呢?(環境:幽深冷寂身世:被貶)
4、全文寫樂與憂有什么關系呢?全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在游玩山水中的歡樂一經凄涼環境的影響,被貶官后的郁悶之情又立刻涌上心頭。(抒發了作者在寂寞處境中的悲涼凄苦的情感。)
四、體驗反思
你學生了這篇文章后有什么收獲?(寫景的寫作方法)
1、借景抒情。
2、動靜結合。
3、側面描寫。
4、抓住景物特點。
五、布置作業;背誦全文
《小石潭記》學習要點 篇13
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樣子,隔著竹林,就能聽到水聲,好象掛在身上的玉珮、玉環相互碰撞的聲音,心里很是高興。于是砍了竹子,開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走便可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整個潭底是一塊石頭,靠近岸邊,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嶼、嵁、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游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象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陽光直射潭底,把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象在與游人一起娛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順著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勢象犬牙般交錯參差,無法看到水的源頭。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我坐在潭邊,四周有竹子和樹林圍繞著,靜悄悄的沒有人跡,使人感到心境凄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由于這地方過于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于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我一起游遠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作為隨從跟著我們來的,有兩個姓崔的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上一篇:潔凈有力 精妙細膩 ——聚焦《小石潭記》的寫景藝術
下一篇:北師大版《小石潭記》《黃果樹瀑布》教案及練習
《小石潭記》學習要點 篇14
一、目標與要求
1.通曉文章大意并背誦全文。
2.了解一些文言實詞與虛詞的用法。
3.理解作者借游記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與導設計
①學法指導
這篇課文內容并不多,但其中不少字和詞不大好認,也不大好懂,因此,先要過文字關,理解各個字同、各個句子了含義,做到能夠通澤全文。然后把重點放在對作者的抑郁憂傷之情的理解上,思考一下,是什么引起作者的憂傷之情,在文中哪些語句中得到體現。同時,還要學習本文的寫法,本文先寫所見景物,然后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這種特寫鏡頭與總寫景相結合的方法是值得借鑒的。
①重點與難點
1.全文的結構層次。
第一部分(1):總寫小石潭全貌。寫了竹、水、潭、石、樹等。
第二部分2一3: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并寫到了小溪的走勢。
第三部分(4):寫幽靜的環境,抒發作者抑郁憂傷的心情。
第四部分(5):補充交待同行的人。
2課文的語言特點。
這篇課文的語言有以下特點:簡潔而又豐富,細致而生動,用短句產生節奏感,讀起來悅耳動聽,字里行間還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
因此,從語言上看,這是一篇難得的好文章。
3.如何準確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這篇游記是作者被貶為永州司馬時所寫,是《永州八記》中的一篇。因為被貶謫,作者的心請常常是憂傷悲涼,欲求解脫卻又無法解脫。
這種情感,從文中的“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造邃中可以看出。
但是,文中表現的又不完全是郁郁寡歡的心情,在抑郁憂愁的基調中,仍可見一些樂意,這從魚兒“似與游者相樂”的描寫中隱約可知。
o問題與方法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從小山丘向西邊走一百二十步,隔著一片竹林,聽見水的聲音,非常悅耳,好像佩在身上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聲音一樣,心中高興而好奇,想看看究意是怎樣的一片水,于是砍倒竹子,辟開一條道,這樣就發現了隔著竹林的小石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小石潭的全貌是:以整塊石頭為底,*近岸邊的部分,有的翻卷過來露出水面;四周樹長得很茂密,高高低低,隨風飄搖;潭水很清,有魚兒游動。
3.“皆若空游無所依”與上文哪句話相呼應?
這句話與上文中的“水尤清洌’相呼應。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作者這樣描寫潭上景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
三、學與練設計
①識記與理解
1.根據拼音寫漢字。
1)近岸,卷石底以出,為chi2,為yu2,為kan1,為yan2。
2)影布石上,yi2然不動。
(3)chu4爾遠逝,往來xi1忽。
2.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1)隔篁竹 (2)參差披拂 3)水尤清冽 (4)悄愴幽邃
3.解釋加點的字。
1)伐竹取道_ (2)蒙絡搖綴_ 3)水尤清冽_ (4)隸而從者_ 4.翻譯。
1)全石以為底 (2)聞水聲,如鳴佩環 3)卷石底以出
①鞏固與掌握
閱讀下面文段,回答問題。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叔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1.解釋加點的字。
其:其岸勢犬牙差互
以其境過清
可: 潭中魚可百許頭
不可久居
2.翻譯下列句子。
1)皆若空游無所依。
(2)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3)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4)凄神寒骨,悄愴幽送。
3.小石潭的景與作者的情是如何統一的?
4.“似與游者相樂”寫到了“樂”,與后文的“凄神寒骨,悄愴幽違”是否矛盾?為什么?
0拓展與遷移
豐樂亭記 歐陽修 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激幽芳而南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游也。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
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送書以其名亭焉。
1.這段文字以議論為主,寫景不多,其中寫四時之景的語句是:
2.從文中找出敘寫“與民同樂”的語句。
3.文中說明人民能夠喜獲豐收、過上安定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4.為什么要取亭名為“豐樂亭”?
[教例簡述]
這是高永祥老師的一個教例(詳見《語文教學之友》1993年第8期)。
教師的發現:文中所描繪或明或暗的景物與“小石潭”的“石”相關聯,特別是人的心境與“石”為聯系得更緊。
教學設計的策劃:以“石”為線,串起對課文的閱讀理解。
教案實施:
教師:文中哪些句子寫了“石”?請說明理由。
學生甲:“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這些句子寫了“石”。
學生乙:甲同學講的是明寫“石”的句子。我覺得“其岸勢犬牙差互”這句是暗寫“石”。句子中的“犬牙差互”不僅摹出了兩岸的形,而且描繪出了兩岸的神。
學生丙:“聞水聲,如鳴佩環”也寫了石。如果“潭”不是“石潭”,它能發出這么悅耳的聲音嗎?
學生丁:“凄神賽骨”也寫了“石”。我看文中的“寒骨”除了寒氣刺骨的意思處,還應有“石”冰涼刺骨的意思。
……
師: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著“石”的氣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說明這個“潭”的確是個“石潭”。“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說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態。“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盡是石的冰涼,不容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優傷、悲涼的心境。
[評析]
嚴格地講,上述的內容只是一個教學的片段,若以以此來處理《小石潭記》的教學,顯得比較單薄。
但教者的這種發現,這種教學設計可以引發我們深層次的聯想。
聯想之一:
教者在此教例中使用的,是一種“整體賞析”的導讀法。
此法適用于精美的短篇。其特點是或從點,或從線,或從面的角度發現課文中能夠構成一個“集合”的知識板塊,然后巧妙設計教學題,引導學生進行咀嚼、體味,從整體上去感受課文的美點及思想內容。
比如《小石潭記》,還可以牽出很多線條,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整體賞析。
①《小石潭記》中的“水”。
②《小石潭記》中的“動”與“靜”。
③《小石潭記》中的“對比”與“烘托”。
④《小石潭記》中的“景”與“情”。
⑤《小石潭記》中的“鏡頭”與“畫面”。
⑥《小石潭記》中的寫景短句。
⑦《小石潭記》中的“樂”與“凄”。
⑧《小石潭記》中的“清”。
聯想之二:
教師對教材有獨到的發現,是一種境界;教師在教學中若能點撥學生建立“發現”的意識,積聚“發現”的勇氣,學到“發現”的技能,則又是一種境界。教師除了引讀、講讀,還應特別注意“教讀”,特別注意教給學生學習的本領。
比如前述教例,教師若能利用些許時間,告訴學生這“一‘石’激起‘千層浪’”的讀法叫做“整體賞析”法,且點撥給學生一些整體閱讀賞析的角度和方法,那么,這個教例就可以稱之為“具有畫龍點晴之妙”的好教例。
《小石潭記》學習要點 篇15
26.《小石潭記》
一、 教材分析
本課位于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本單元入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國山水文學情景交融的特點。《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游、游覽、返回的全過程,觀察入微,描摹細致,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形似寫景,實則寫心。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貶居生活中孤寂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2、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識,能借助工具書、注釋疏通文義,學習對自然景物入微的觀察、細致描摹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理解作者失意被貶,寄情山水得抑郁憂傷的感情;體會作者筆下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設計意圖:依據教學目標 的設計要體現語文學習的整體性特點,要突出學生學習提高的新內容,要明確便于落實和檢測的特點來設計的。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記,其中抓住景物特點,用特寫鏡頭寫景狀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寫作特色,這應是本文學習的重點,另一個重點是疏通文義。本文語言表達含蓄,寓意深刻,對八年級學生來說,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應是學習的難點。
二、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系統的學習了三個單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識的積累,能借助注釋和一定的文言知識初步讀懂課文。學生對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不是很濃厚,在教學文言文時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
三、 教法設想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動的。心理學研究也表明:一節課中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大約為二十分鐘,所以要不斷的變換教法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認為,教學千法,朗讀為本。文言文的教學朗讀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務,所以對重點的突破主要采用誦讀法、質疑法和討論法。在難點的突破上,引導學生結合作家的經歷,寫作背景來達成。教學輔助工具是多媒體。
四、 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閱讀淺近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因此,學習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閱讀法、質疑探究法。在疏通文意時,引導學生對照注釋及借助工具書學習,采用朗讀法,圈點勾畫法,學生的活動形式主要是小組合作、開放式討論。在賞析課文內容時采用探究閱讀法,創造性閱讀法。這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五、 教學過程
1、 導入
以學過的詩《江雪》導入 ,引出唐代詩人柳宗元。
設計意圖:利用已學過的柳宗元的詩導入 ,學生有一種親切感,從情感上拉近與作者的距離,引起共鳴,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
2、走近柳宗元,了解背景
學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資料。學生交流后,多媒體呈現有關柳宗元的資料。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人,世稱柳河東。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聰慧好學,21歲中進士第。他與韓愈、劉禹錫是同事。永貞元年,柳宗元積極參與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活動,但找到保守勢力的反對。革新運動失敗,柳宗元被貶到永州,永州之貶,一貶就是十年。在這期間他寫下了《永州八記》(《始的西山宴游記》《鈷鉧游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澗記》《石渠記》《小石城山記》)《江雪》、《捕蛇者說》等大量詩文。柳宗元的散文與韓愈齊名,堪稱我國歷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記》已成為我國古代山水游記名作。這些山水游記,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郁的心情。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收集資料、整合資料的能力。通過對作家的生平介紹。了解寫作背景,有利于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對難點的突破起到關鍵的作用。
3、整體感知 走近《小石潭記》
(1)朗讀課文
聽讀(掃除文字障礙)——自讀——齊讀
指導:讀準字音,吐字清晰,聲音洪亮;
讀出節奏,停頓正確;
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設計意圖:“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的學習誦讀是極其重要的,誦讀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務。教會學生誦讀文言文的方法。
(2)自讀課文,疏通文意
形式:小組合作學習,結合課下注釋疏通全文,圈點勾畫出疑難詞句,小組內質疑,記錄不能解決的難題,全班討論。教師點撥,強調重點字詞句。
設計意圖:教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師灌輸。引導學生養成查工具書看課下注釋的習慣,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的習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利用小組合作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新課標指出“憑價學生閱讀文言文,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過程,考察他們能否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
(3)課堂檢測 鞏固基礎(重在詞義句義)(利用多媒體出示練習)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3、心樂之
4、以 全石以為底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過清無從致書以觀以中有足樂者
5、清 水尤清冽6、可 潭中魚可百許頭 7、許 潭中魚可百許頭
以其境過清 不可知其源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用現代漢語解釋下列句子
1、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3、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通過練習落實基礎知識。這是文言文教學的一個重點。 4、與柳宗元同游
1、再讀課文,理解課文抓住景物特征寫景的寫法
1)投影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①本文寫景條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們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寫的?
2)自主閱讀3分鐘后,在學習小組內展開討論,小組代表總結發言。教師評價并板書明確,并對第二段重點品讀,嘗試背誦其中的佳句。
設計意圖: 本文是文言文游記中的佳作,作者對小石潭觀察入微,描摹細致,這兩個問題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去探究文章的寫作特點,感受小石潭的幽靜。
2、學做導游,介紹“小石潭”
1)選擇文中自己最喜歡的一處景,設計一段導游詞,允許發揮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興致。
2)請4——5名學生給全班同學導游(時間允許的話可以多請幾位學生)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能就適當的話題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我設計這一環節,既訓練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也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一舉多得。
5、品味文章,與柳宗元對話
1、精讀感悟,體會以景寫情的寫法
1)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暢說優美景色給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自古以來,多少文人墨客對《小石潭記》稱贊不已,
如果你也坐在潭邊,會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進柳宗元
面對如此優美景色,作者卻是如此憂傷,文中的哪一句體現了作者的感情呢?你能不能結合寫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憂郁從何而來呢?(可以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
設計意圖:新課標要求學生 “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而且“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我設計這個環節,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通過對內容的分析,結合作者的背景資料來理解文中包含的情,這就是寓情于景,這樣就突破文章的難點。
6、師生共同總結:
1、這堂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知識?
2、通過對課文的分析及對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啟發?
教師引導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師做總結發言。
設計意圖: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我設計這一環節是為了讓學生回顧本節課學習的要點,鞏固所學的知識。
7、 課外作業
1、根據寫作思路背誦課文:
2、你已學過不少描寫景物的古代詩文,試著把其中描寫山水的名句摘錄下來,并選擇一兩則加以賞析。
設計意圖:記誦積累是文言文學習的重點,故設計第一題作業 。設計第二題意在培養學生對優秀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和對祖國優美山水的審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這是一道拓展性的聯系題。
附板書設計
板書是在學生探究、討論的過程中逐步寫出,此板書設計將文章的寫作順序清晰地表現出來;能很好的幫助學生把握課文內容及寫作方法,并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
發現小石潭: 聞其聲 見其形
潭中景物: 水清(側面描寫) 寫小石潭美景
小石潭記 魚 樂 (動靜結合) 抒孤寂悲涼之情
柳宗元 小潭源頭: 形象比喻 (寓情于景)
潭中氣氛: 幽靜 (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同游之人
《小石潭記》學習要點 篇16
[教學目的]
1. 學習按照一定順序組織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的方法。
2. 體會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3. 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學重點]
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難點 ]
樹、石、水、魚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教學過程 ]
1. 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韓流”導入 。
2. 簡介作者,背景,解題。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曾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后,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他在永粥發現了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下了其中的八處名勝,成為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頗有名的《永州八記》。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郁憂傷之情。他所寫的游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 生初讀課文,圈出生字、生詞。
4. 師范讀課文,生輕聲跟讀,并補充。
參差 寂寥 搖綴 隸 愴
5. 師生共同疏通文意。
(1) 古今異義。
去:(古)離開 (今)前往,到某處
怡然:(古)靜止不動的樣子 (今)癡呆或深思的樣子
小生:(古)年輕人 (今)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2) 一詞多義
以:①全石以為底(介詞,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譯)
③以其境過清(介詞,表原因)
為:①全石以為底(動詞,當“作為”講)
②為坻,為嶼,為堪,為巖。(動詞,“成為”)
清: ①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詞,清澈)
②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
可:①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②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
差:①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②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3) 翻譯
①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③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4) 判斷。“若”“似”“如”都可以用來打比喻,但有時不一定是打比喻。試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聞水聲,如鳴佩環。( ) ②皆若空游無所依。( )
③似與游者相樂。( ) ④天涯若比鄰。( )
[課堂練習]
1.讀,背。 2、翻譯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過程 ]
1. 齊讀課文,把握課文大意。
第一段:寫發現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寫潭水清澈,游魚活潑。
第三段:寫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寫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記下與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 賞讀課文。
(1) 文中哪些句子寫了“石”?請說明理由。
點撥: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著“石”的氣息。“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說明“潭”的的確是個“石潭”。“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說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態。“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盡是石的冰涼,不容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憂傷、悲涼的心境。
(2) 文中哪些句子寫了“水”?請說明理由。
點撥:“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chu而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這句話正面寫出游魚的生動活潑,從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用形象的比喻,寫出了小溪的形狀。
(3) 文中的“動”與“靜”
點撥:①游魚的“怡然不動”及“chu爾遠逝”表現了魚兒的生動活潑。 ②小溪。就小溪身來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用了這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
(4) 文中的“對比”和“烘托”
點撥:①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把“怡然不動”和“chu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出魚的活潑。②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使人感到像是“空”“無”,尤使水清之狀具有實感。
(5) 文中的“景”與“情”
點撥: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對景物描繪中結合著作者自身的遭際,滲透著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聞水聲,如鳴佩環”,但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圍抱,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遭遇相同,觸景傷情。作者離開國都長安來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習慣。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為了擺脫抑郁心情。此刻過于清冷的環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
(6) 文中的“鏡頭”與“畫面”
點撥: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換形”的寫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風光影片,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寫潭水、游魚,采用了“定點特寫”的寫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個字,就活靈活現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魚的美景。
(7) 文中的寫景短句。
3. 精讀課文,鞏固。
(1) 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3) 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4) 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5) 跟作者同游的好幾個人,為什么篇末才能將他們的姓名一一列出?
4. 總結全文。
[課堂練習]
1.課后習題 2、寫熟悉的某處景物,二三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