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通用5篇)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篇1
【設計思想】
體現“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這一教學理念,讓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從中找出問題,解決問題,總結規律。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2.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能在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習的興趣;
2.通過探究活動,獲得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學會用觀察、比較、列表的方法進行歸納和總結。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對科學的興趣,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拉近生活、社會、科技與物理的距離;
2.樂于參與觀察、實驗、制作等科學實踐;
3.滲透科學、技術、社會(sts)教學的指導思想。
【教學準備】
凸透鏡、光屏、蠟燭、火柴、放大鏡、刻度尺、小水電筒、金魚缸、小金魚1條、水。
【教學重點】
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
【教學難點】
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教學過程】
一、創設物理情景進行猜想,引入新課
觀察現象:我們通過金魚缸的側壁來觀察缸中游動的小金魚,會看到什么現象?
學生觀察后會回答:由于金魚缸和水組成了一個放大鏡,所以看到的小金魚比實際的放大了。
提出問題:隔著放大鏡看物體,物體總是放大的嗎?
學生實驗,觀察現象后回答:不是。物體有時會放大,有時又會變小,像還會由正立變倒立。
從前面我們的學習中知道:
1.照相機照相時,物體離照相鏡頭比較遠,成的是縮小,倒立的實像。
2.投影儀投影膠片時,物體離投影儀比較近,成的是縮小,倒立的實像。
3.放大鏡看物體時,物體離放大鏡很近,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虛像。
啟發學生猜想:凸透鏡所成的像可能與物體距凸透鏡的距離有關。
那么凸透鏡能夠成像,所成的像有什么特點和規律呢?我們這節課就用實驗來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二、實驗探究
(一)課題板書: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二)同學們用桌上準備好的實驗器材進行實驗。
實驗準備:
1.測定凸透鏡的焦距f并做好記錄。
方法:平行光聚焦法,小手電筒代替平行光源。
2.指導學生將實驗器材按如圖所示擺放。
要求:將凸透鏡、蠟燭、光屏放在同一直線上。
調整凸透鏡、蠟燭、光屏的高度,使它們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提出問題,進行探討:
如何使物體所成的像呈現于光屏上?
學生思考會回答:調整物體,光屏到凸透鏡的距離。
實驗過程中應記錄哪些現象和數據。
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物距),像到凸透鏡的距離(像距),像的大小,倒立或正立,像的虛、實。
實驗要求:
1.態度認真,一絲不茍。
2.光屏上的像一定要明亮,清晰。
3.多次進行測量,仔細觀察,做好記錄進行實驗。
學生每2人一組按如下步驟進行實驗探究:
1.把蠟燭放在較遠處,使物距u>2f,使燭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實像,觀察實像的大小和正倒,測出物距和像距u(像到凸透鏡的距離)。
2.把蠟燭向凸透鏡移近,使物距在2f和f之間,即2f>u>f,重復以上操作,進行觀察和測量。
3.繼續移近蠟燭,使物距u<f,在屏上還能得到蠟燭的像嗎?怎樣才能觀察到蠟燭的像?是虛像還是實像?觀察像的大小、正倒、測出物距,估測出像距。
按上述計劃操作,把數據和觀察結果填入下表中。
透鏡焦距f=_____cm
物距與焦距關系
物距u/cm
像的性質
像距u/cm
實虛
大小
正倒
u>2f
u>2f
2f>u>f
2f>u>f
u<f
u<f
教師巡回指導,及時發現問題并對學生啟發和引導。
三、交流評估
1.各小組送交自己的實驗記錄結果,進行投影展示,表述發現的現象和規律。
2.引導學生相互交流,開展評估,各述己見。
四、歸納和總結
通過本節課同學們的探究,我們得到如下規律:
投影展示:
1.u>f時成實像,u<f成虛像,焦點是實像和虛像的分界點。
2.u>2f時成縮小實像,u<2f時成放大實像,二倍焦距點是成放大實像與縮小虛像的分界點。
3.成實像時,當物距減小,像距變大,像變大;物距增大時,像距變小,像變小。
4.成實像時,像與物在凸透鏡異側,成虛像時,像與物在凸透鏡同側。
5.實像是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可顯示在光屏上,虛像是實際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的交點,不顯示在光屏上。
五、課后延展
1.商家制作的泡有人參或海馬的酒瓶為什么設計成較圓的凸形?
2.照相時,使用的長焦鏡頭有什么作用?
3.取兩只老花鏡片(凸透鏡),一只手握住一個通過鏡片看前面的物體,你會有什么新的發現?
六、布置作業
課本p68頁,1.2.3題。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篇2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是人教課標版八年級物理第三章第三節的內容,以下是關于《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是人教課標版八年級物理第三章第三節的內容,它是第三章的重點內容,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本章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是第一節透鏡、第二節生活中透鏡知識的延伸,又是第四節眼睛和第五節顯微鏡和望遠鏡的理論基礎。
通過前面的小孔成像實驗和平面鏡成像實驗、以及生活中的透鏡的學習,學生已經建立凸透鏡成像概念,能區分實像和虛像,從而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八年級的學生正處于物理的啟蒙階段,,對探索凸透鏡成像規律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他們的身邊事物入手,引起學生興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目標:了解凸透鏡成像規律。
2、過程與方法方面目標:通過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主要過程與方法;體會如何從日常生活有關的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知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體會物理知識和生活密切相關,通過觀察、實驗體會到科學實事求是的精神。通過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
三、重難點
重點: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以及在生活中的應用。
難點:在科學探究中收集數據,以及實驗數據的處理和分析的方法。
四、教法、學法
說教法:觀察和實驗是學生認識物理世界、獲取物理知識的重要途徑,是發展學生智力的前提條件。所以,在凸透鏡成像規律研究的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分析問題、總結問題的能力,采用探究性教學法。
說學法:
教學生觀察、分析、歸納實驗的方法。教學活動中啟發學生思考。
教具準備:
光具座、凸透鏡、蠟燭、光屏、火柴
五、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引發猜想
教師手持一張精美的圖片在教室中前后走動,學生用凸透鏡觀察圖片,思考并回答:“你觀察到什么性質的像,是在什么情況下觀察到的?”接下來讓學生用另一個焦距不同的凸透鏡,與前一透鏡豎著并排放置,同時觀察圖片。通過以上體驗活動,學生從感悟到凸透鏡成像是有規律的。提出猜想。
2、設計實驗,操作記錄
(1)組織討論實驗方案
提出猜想后,驗證假設,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物、鏡不動,光屏前后移動時,光屏上所成像會變模糊,通過觀察學生感悟到物、鏡一定時,清晰像的位置是一定的,為學生實驗做好鋪墊,教師再示范光屏上成清晰像的操作要領。
根據所給實驗器材和相關實驗操作要領,組織學生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經過展示和討論確定實驗方案后,把學生分為三大組,給各大組焦距不同的透鏡,學生進行實驗時,觀察成縮小倒立像、放大倒立像、正立放大像時的物距和像距。數據記錄在學案上的表格中。
(2)進行實驗、收集數據。
(3)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實驗后,各組匯報實驗數據,教師將實驗數據統一輸入Excel表格進行多組數據的處理,現以四組過去學生實驗數據為例,通過對表格中物距排序的處理,根據數據引導學生思考,透鏡不同,焦距不同,所以分界點不同,進而由學生歸納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歸納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后,針對物體在一倍焦距處、物體在兩倍焦距處成什么像,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推理。物距大于2f成放大的像,小于2f成縮小的像,則2f處成等大的像。
3、小結、作業
由學生歸納小結本課學習內容。
思考凸透鏡成像規律在生活中的應用。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篇3
第三節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理解凸透鏡的成像規律。
2、知道凸透鏡成放大、縮小實像和虛像的條件。
能力目標:
1、能在探究活動中,初步獲得提出問題的能力。
2、通過探究活動,體驗科學的全過程和方法。
3、通過對凸透鏡成像現象的觀察分析,總結出凸透鏡成像規律,并用列表的方法歸納出凸透鏡成放大或縮小、正立或倒立、實像或虛像的條件。培養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研究凸透鏡成像的實驗,以及對其成像規律的分析有意識地滲透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2、通過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規律。
3、注意培養學生樂于參與觀察、試驗、制作的興趣。
4、通過照相機的教學,使學生基本掌握照相機的使用,使學生會用照相機拍自然風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理解和認識。
教學難點:指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建立起實驗與物理模型之間的必然聯系。
教學方法:實驗法、觀察法、探究法、討論法。
教學準備:凸透鏡、蠟燭、火柴、光屏、刻度尺。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設計二次備課
一、引入新課
[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照相機投影儀里面都有凸透鏡,放大鏡本身就是凸透鏡,并且照相機能使景物在相片上成倒立的像,所成的像比物體小,投影儀能把小的膠片上的畫面放大到屏幕上,供大家觀看,這就說明所成的像比物體大,是倒立的;放大鏡能把小小的物
體放大,使我們看清楚它們,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你們想進一步了解它們嗎?想了解什么?
[生甲]凸透鏡在什么條件下成正立的像,什么情況下成倒立的像?
[生乙]什么情況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況成縮小的像?
[生丙]什么情況下用光屏能收到像,什么情況下在光屏上不成像?
[生丁]什么條件下像與物在凸透鏡兩側,什么條件下在同側?
[師]同學們提出這么多問題,說明同學們認真思考了,這樣非常好,既然提出問題,我們就要解決它。現在,我們就根據上節學的知識大膽猜測,通過實驗和探究活動來解決。
二、新課教學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生甲]照相時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比投影儀上膠片到凸透鏡的距離大,看來像是放大還是縮小的與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有關。
[生乙]照相時底片到凸透鏡的距離比投影儀的屏幕到凸透鏡的距離小,看來像是放大還是縮小的與像到凸透鏡的距離有關。
[生丁]照相機中鏡頭的凸透鏡比投影儀鏡頭小,看來像是放大還是縮小的與凸透鏡的大小有關。
[生戊]照相機和投影儀的物體和像在凸透鏡的兩側,放大鏡的像與物體在同側。這說明像成倒立和正立與像和物在同側還是兩側有關系。
[生己]放大鏡要看清物體,離物體的距離一般要比照相機、投影儀中凸透鏡離物體的距離小,說明物體成正立、倒立的像與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有關。
[師]同學們猜想得很好。現在逐一討論看看有沒有哪個能排除掉。
[生甲]像是放大還是縮小與凸透鏡的大小有關,可以排除。因為有的放大鏡直徑比照相機鏡頭直徑小,也能成放大像,再有攝影師拿大焦距的鏡頭比投影的鏡頭大,成的像還是縮小的,所以可以排除掉。
[師]他說的很好。我們鼓掌表示鼓勵。現在我們設計實驗來驗證上面的猜想是否正確。
[學生們討論,制定實驗方案,教師巡回指導]
[師]現在我們桌子上有光具座(上面的座可以插蠟燭、光屏、透鏡,能來回移動,從刻度尺上能觀察出它們之間的距離關系)、蠟燭(做物體用)、光屏(白色的硬紙板作屏)、凸透鏡(焦距在10~20cm之間),先測出凸透鏡的焦距。
[生甲]讓凸透鏡在陽光下來回移動,找著最小、最亮的點,用刻度尺量出亮點與凸透鏡的距離,這就是這個凸透鏡的焦距。
[生乙]也可以讓凸透鏡離燈光5m以外,找亮點,測定出凸透鏡的焦距。
[師]好,現在測凸透鏡的焦距。
學生們測出焦距,開始進行探究實驗。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篇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2.過程與方法
(1)能在探究活動中,初步獲得猜想與假設的能力。
(2)通過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和方法。
(3)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2)樂于參與觀察、實驗、制作等科學實踐活動。
二、教學重點:
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探究過程。
三、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設計實驗,分析數據,歸納總結,得出規律。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光具座、凸透鏡、蠟燭、光屏、火柴。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師:我們已經學習了《生活中的透鏡》這一節,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凸透鏡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
生:有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等。
師:我手里有個照相機,會使用照相機的同學請舉手!請你給一位同學先拍一張全身像、再拍一張較大的半身像。其他同學觀察照相機和被照同學的距離有沒有變化。
(學生拍照后,教師利用電腦將兩張照片展現在大屏幕上。)
師:這兩張照片的大小不同,可能是因為剛才拍照時什么發生了改變引起的?
生:被照的同學和照相機之間的距離發生了變化。
師:我們再做兩個實驗:請同學們拿起自己手中較大的凸透鏡,先靠近課本看書上的字,再伸直手臂看大屏幕,觀察兩次成像情況。
(學生實驗后,請一位同學說出這兩次觀察到的現象有什么不同。)
師:剛才實驗時凸透鏡兩次成像不同,可能是由于什么條件不同造成的?
生: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不同。
(二)進行新課
師: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叫“物距”,像到凸透鏡的距離叫“像距”。
板書:【提出問題】 凸透鏡所成像的大小、虛實、正倒可能跟什么因素有關?
生:可能跟物距有關。
生:可能跟凸透鏡的焦距有關。
板書:【猜想】 ①可能跟物距有關;
②可能跟凸透鏡的焦距有關。
師:同學們的猜想都非常好,我們今天用實驗只研究一下凸透鏡所成的像跟物距的關系。
板書:【設計實驗】
師:我們現在要用實驗研究凸透鏡成像的大小、虛實、正倒跟物距的關系,需要哪些器材?
生:需要凸透鏡、蠟燭、光屏、刻度尺;
師:實驗時你要刻度尺測量什么?
生:測量物距、像距。
師:還要觀察什么?
生:觀察像的大小、虛實、正倒。
師:要研究凸透鏡成像的大小、虛實、正倒跟物距的關系,需要控制什么因素不變?改變什么?
生:控制凸透鏡的焦距不變,改變物距的大小。
師:下面請各小組同學之間相互討論一下,你們小組準備設計一個怎樣的實驗方案來探究?
(學生討論,請一位代表回答。)
師:同學們設計的方案非常好!注意,實驗時要想在光屏中央得實像,應將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放在同一條直線上;要先確定物距,再來回移動光屏進行觀察,至光屏上獲得清晰的像為止。
師:請各小組成員共同設計一個實驗記錄表格。
(學生討論、設計實驗表格,并投影展示,教師指導學生修改、補充。)
凸透鏡焦距f=10㎝(a組)
序號 物距與
焦距的關系 物距
u/cm 像的性質 像距
v/cm
虛實 大小 正倒
① u>2f
② u>2f
③ 2f>u>f
④ 2f>u>f
⑤ u<f
⑥ u<f
凸透鏡焦距f=5㎝(b組)
序號 物距與
焦距的關系 物距
u/cm 像的性質 像距
v/cm
虛實 大小 正倒
① u>2f
② u>2f
③ 2f>u>f
④ 2f>u>f
⑤ u<f
⑥ u<f
師:這個實驗探究的目的是:凸透鏡所成的像跟物距大小的關系。各小組的組長負責分工:選兩位同學進行實驗操作;選一位同學填寫實驗表格(先將“物距”這一列按從大到小的順序設計好具體數值,再根據觀察到的現象進行記錄);同時所有同學觀察實驗現象,并分析成像規律。
(學生根據實驗表格依次完成6次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學生展示實驗結果,并根據實驗結果,分析、討論凸透鏡所成的像跟物距的關系。)
板書:【分析和結論】: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①、 像的大小:
當u>2f 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當2f>u>f時,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②、 像的虛實:
當u>f 時,成實像;
當u<f 時,成虛像。
③、凸透鏡所成的實像都是倒立的,虛像都是正立的。
④、凸透鏡成實像時,物距減小,像距增大,像變大。
師:你的猜想正確嗎?
生:正確。
(教師展示凸透鏡成像現象。)
(三)鞏固練習:
①下列三幅動畫在生活中分別有什么應用?(課件展示)
②攝影師用焦距不變的照相機給一位同學照了一張全身像,再想給他照一張半身像,照相機和這位同學間的距離應怎樣變化?
(四)歸納小結:
請同學們談談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五)布置作業:
請同學們在課余時間用實驗探究一下“凸透鏡成像的虛實、大小、整倒跟焦距有什么關系”。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篇5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課標版八年級物理第三章第三節《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方法、教學程序四個方面來說這節課。
一、教材分析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們先來看一看《透鏡及其應用》這一章的教學設計思路,主線:凸透鏡的基本知識——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凸透鏡的應用。可見凸透鏡成像規律是本章的重點。
課程標準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過程,不僅了解了凸透鏡的成像規律,而且也初步了解實驗——分析——歸納的科學探究方法。在探究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對凸透鏡的成像規律進行猜想,初步設計方案,組織學生用實驗探究的方法,得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由此可見這是一節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好課例。
教材中對于實驗探究是這樣安排的:先給出或測出凸透鏡的焦距,再讓學生觀察u>2f、2f>u>f、u
(二)分析學生情況
1.知識儲備
初中二年級的學生對于凸透鏡不太了解,對凸透鏡的成像規律知道的就更少。第二節 “生活中的透鏡”,介紹了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三種光學儀器,通過這些光學儀器的成像實例使學生建立凸透鏡成像概念,同時通過前一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明確了什么是凸透鏡所成的像、凸透鏡所成的像有什么特點、什么是物距、什么是像距等物理概念,這就為本節的教學做好了知識上的儲備。
2.技能儲備
通過前面的小孔成像實驗和平面鏡成像實驗,學生已經能區分實像和虛像,同時也具備了利用刻度尺讀取數據的能力。學生對于蠟燭的使用非常熟練,從技能上為這節課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3.學習心理
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實驗和分析歸納能力,對探索凸透鏡成像規律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實驗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最好方法,通過實驗,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完成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認識。
(三)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的分析,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方面的目標是:了解凸透鏡成像規律。
2.過程與方法方面的目標是:①通過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主要過程與方法。②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目標是:①樂于參與觀察、實驗、制作等科學實踐。②通過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欲。
4.重點和難點
本節重點放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上。因為這是學生在物理課上經歷的第二次探究實驗,學生對于科學探究的全過程缺乏經驗,因而把它作為重點。
把難點放在科學探究中實驗數據的處理和分析上,對于實驗探究學生處于起步階段,記錄數據后,分析這些數據歸納得到結論,是學生比較陌生的,因而此處確定為難點。
二、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
三、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引發猜想
1.學生體驗一:教師手持一張精美的中央電視塔圖片在教室中前后走動,學生用凸透鏡觀察圖片,思考并回答:“你觀察到什么性質的像,是在什么情況下觀察到的?”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在老師創設的情景中進行自主探究,親身感觸到凸透鏡成放大的像還是縮小的像與物距有關,引發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猜想。
2.學生體驗二:讓學生用另一個焦距不同的凸透鏡,與前一透鏡豎著并排放置,同時觀察圖片,學生通過對比,得出所觀察到的像是不同的,進而引發學生對凸透鏡的成像可能與透鏡焦距有關的猜想。
通過以上體驗活動,學生從中感悟到凸透鏡成像是有規律的,物距和焦距都會影響到所成的像,由此完成猜想。
(二)設計實驗,操作記錄
1.制定實驗方案
提出猜想后,在制定具體的實驗方案時,考慮到學生從未接觸過光具座,教師先展示器材介紹構造(投影),再示范調節透鏡和光屏的高度,使它們的中心與燭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在光屏上找到像;此時提出三個問題讓學生思考:(1)怎樣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2)怎樣觀察虛像? (3)如何測物距和像距?
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物、鏡不動,光屏前后移動時,光屏上所成像會變模糊,通過觀察學生感悟到物、鏡一定時,清晰像的位置是一定的,為學生實驗做好鋪墊,教師再示范光屏上成清晰像的操作要領。
對于如何觀察虛像,可以示范當物由遠及近靠近凸透鏡時,光屏無論怎樣移動都不成像,這時把眼放在光屏這一側,透過凸透鏡觀察蠟燭,成虛像,與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相同。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養成積極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去除實驗中可能影響學生探究的干擾因素,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完成探究實驗。
根據所給實驗器材和相關實驗操作要領,組織學生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經過展示和討論確定實驗方案后,把學生分為三大組,給各大組焦距不同的透鏡,學生進行實驗時,觀察成縮小
倒立像、放大倒立像、正立放大像時的物距和像距。數據記錄在學案上的表格中。
此環節的設置主要是因為學生處于實驗探究的初級階段,對于表格的設計會有一定的差異,為了后面的教學能夠順利展開,此處直接在學案中給出實驗記錄表格。
2.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
學生實驗,記錄數據,教師巡視,輔導實驗。
3.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實驗后,各組匯報實驗數據,教師將實驗數據統一輸入Excel表格進行多組數據的處理(投影),現以四組過去學生實驗數據為例,通過對表格中物距排序的處理,使學生很明顯的發現放大、縮小的分界點及虛實像的分界點,此時教師再說出凸透鏡的焦距是10厘米,讓學生歸納出物在什么范圍內,凸透鏡成什么像,學生自然會把10厘米、20厘米作為分界點,這時實驗中使用凸透鏡焦距為5厘米的學生們會不認可這一結論,學生們會建議再處理另一大組的數據,結果找到的分界點是5cm和10 cm,根據數據引導學生思考,透鏡不同,焦距不同,所以分界點不同,進而由學生歸納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此環節的設計主要是因為學生雖然能夠通過實驗數據的分析找到兩個分界點,但如何從數據中分析出成像的性質與焦距有關,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通過教師的引導對比不同大組的數據找到與焦距的關系,培養了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帶給他們的成功與快樂。
歸納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后,針對物體在一倍焦距處、物體在兩倍焦距處成什么像,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推理。物距大于2f成放大的像,小于2f成縮小的像,則2f處成等大的像。
此環節的設計使得學生探究出的凸透鏡成像規律更加完整。
(四)小結
由學生歸納小結本課學習內容。
(五)當堂鞏固
用一個試題來鞏固所學。
以上是我說課的內容,希望各位評委和老師批評指正,謝謝!(本文獲北京市2019年初中教師基本功大賽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