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怎樣聽到聲音(精選13篇)
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篇1
一、
看到這個題目,也許你會馬上說“當然用耳朵啦!”但俗話說的好“聾子的耳朵——擺設”,什么意思呢?從這句話的字面意思來看,說明我們要聽到聲音,不僅僅要有這個“擺設”,而且必須保證從“擺設”到聽覺神經之間所有的器官和組織都是完好的,即:外界傳來的聲音引起鼓膜振動,這種振動經過聽小骨及其他組織傳給聽覺神經,聽覺神經把信號傳給大腦,人便聽到了聲音。
二、骨傳導
如果聲音在傳向聽覺神經的過程中,出現了諸如鼓膜、聽小骨等的損傷,將會造成非神經性耳聾,不過我們只要想辦法通過其他途徑將振動傳給聽覺神經,人也能夠感知到聲音。
據說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在30多歲時患上了嚴重的耳疾,聽力完全喪失,但是他并沒有向命運屈服,他用牙齒咬住木棒的一端,將木棒的另一端頂在鋼琴的鍵盤上感受旋律,繼續自己的創作。現在同學們聽到的《田園交響曲》就是貝多芬在完全喪失聽力的情況下創作的,這部作品細膩動人,樸實無華,寧靜而安逸,表達了作者喪失聽力以后對大自然深沉的眷戀之情,與《命運交響曲》一起成為最受人們歡迎的交響曲之一。
同學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可能會經歷種種挫折和不幸,但是,只要我們能像貝多芬那樣,不向命運低頭,敢于迎接挑戰,就一定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
那么像貝多芬那樣,讓聲音通過牙齒或者有些通過頭骨、頜骨傳到聽覺神經,引起聽覺的傳導方式叫骨傳導。
我們有這樣的經驗:聽錄音機放出的自己的聲音總覺得不太像,而在別人聽來都認為像,這是這么回事呢?原來從聲帶發出的振動經過牙齒、牙床、上下頜骨等骨頭,傳入我們的內耳。因此,對我們自己來說,聽自己講話是通過骨導方式聽到的。由于空氣和骨頭是兩種不同的傳聲媒質,它們在傳播同一聲源發出的聲音時,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因此,我們聽上去就感到通過不同途徑傳來的聲音的音色有差別,于是就覺得錄音機里放出來的自己錄制的聲音不像自己的聲音了。
三、雙耳效應
有一位老師曾經領著學生做過這樣一個探究活動:讓一個蒙上雙眼的學生坐在教室中央,讓其他學生從教室的不同方向叫這個同學的名字,結果他都能準確無誤的指出說話學生的方位。第二次讓蒙上眼睛的學生同時堵住一只耳朵,然后判斷說話學生的方位,結果不那么準了,甚至錯位很大,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兩只耳朵可以分辨聲源的方向主要有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對同一聲音,兩只耳朵感受到的聲音強弱的不同。假如聲源在右方,則右耳聽到的聲音就比左耳強。這種強弱的差別,在實踐中就形成了辨別方向的感覺。這時,我們會轉動頭顱,直到兩耳聽到同樣響度的聲音位置,此時聲源便處在我們的正前方或正后方。
二是對同一聲音,兩只耳朵感受到的時間又先后。假如聲源在右方,右耳比左耳離聲源近,聲音傳來,右耳先聽到,左耳后聽到。這個聲音到達右耳和左耳的時間差別,同樣在實踐中形成了聲源方向的感覺。時間差別越大,越容易辨別,感覺越準確。
三是兩耳接收到的振動步調不同。
在這幾種情況下,大象比人更有利,因為它的兩只耳朵間的距離比人的大得多。
典型例題:
例1、由于雙耳效應,人們可以確定發生體的位置是由于( )
a對同一聲音,兩耳感受到的聲音強度(大小)不同。
b對同一聲音,兩耳感受到的時間有先后之分。
c對同一聲音,兩耳感受到的振動的步調有差異。
d以上三種原因都存在。
解析:雙耳效應的產生是由于人的兩只耳朵到發聲體的距離一般不同,這就導致了兩耳感受到的聲音的強度不同,聲音到達兩耳的時間不同,兩耳接收到的振動步調也不同。這些差異綜合起來就成為判斷聲源位置的重要基礎。
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篇2
課題:
課時:1課時
知識與技能:
(1)了解人類聽到聲音的過程;
(2)知道骨傳導的原理;
(3)了解雙耳效應及其應用。
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和生活經驗,體驗人是如何聽到聲音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會關心他人,特別是關心殘疾人。
教學重點:
1、
2、
3、
教學難點 :
教 具:
教師:錄音機和錄有兒歌、瀑布聲、砂輪與工件摩擦聲、蛙鳴聲的錄音帶;
音叉、用細線懸掛著的泡沫塑料球;
根據情況:電視機、影蝶機、VCD光盤(可視情況而定)
銅鑼、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學生:橡皮筋、小鼓、薄鋼尺、其他一些能發聲的物體。
課前活動:
在教室內放的音樂————創設情境
導入 新課:
列舉自然界中豐富多彩的聲音—————耳濡目染,感性認識,
實例,提出一系列一聲現象有 激發興趣。
關的問題,由此導入 新課。
進行新課:
一、聲音的產生:
1、指導看圖,同時播放音像 ——— 聲情并茂
2、歸納共同點引出探究內容: ——— 培養歸納、概括能力
3、學生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音叉、橡皮筋、桌子、
鋼尺、聲帶、小鼓、小鑼等)
①明確實驗的目的、實驗方法,
②注重實驗過程中的各種現象,并能歸納表達
③觀察思考、討論作答、舉手發言
4、引導探究的方法:
提出問題→進行假設、猜想→探究實驗→歸納結論
二、聲音的傳播:
1、探究:桌子傳聲 ————— 固體能夠傳聲
2、空氣傳聲:聽到飛機和響聲
3、“真空鈴”演示:——— 實驗推理:“假如沒有空氣”呢?
4、播放錄像“振動的音叉激起的聲波傳入人耳”
指導學生自學“想想議議”
5、演示:液體傳聲
將發聲的門鈴放入水中,還能聽到響聲嗎?
生活現象:水中的魚能被岸上人的說話和腳步聲嚇走。
6、幾種物質的聲速:
認識理解,記住:15℃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m/s.
三、測評與小結:
1、小訓練、小測試,反饋時采用師生共同評講
2、請學生對所學內容小結,養成歸納知識的習慣。
四、作業 :
課后《動手動腦學物理》
附:板書設計 :
第一章 聲現象
第一節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一、聲音的產生: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二、聲音的傳播:
1、聲音靠介質傳播,真空不能傳聲。
介質: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
2、聲音在所有介質中都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3、聲速:
(1)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聲速。
(2)聲音在固體、液體中比在氣體中傳播得快。
(3)15℃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m/s.
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篇3
一、教學目標
·過程和方法:
①能根據現有材料對耳的的構造和作用提出假設。
②能在已有的資料、經驗的基礎上對聲音的傳導途徑提出假設。
③學會搜集、整理信息、資料并通過科學探究活動驗證假設。
·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耳的構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②建立聲音的傳導途徑。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①認識到耳對人們生活的重要性。
②培養對聽力有障礙的人的愛心和同情心。
③培養學生問的交流合作養成與人合作的好習慣。
二、教學準備
課前教師準備好耳的各部分形狀的貼紙,并布置學生搜集有關“聲音在耳朵中是怎樣傳導”的資料。
三、教學過程
1、導入
(1)談話:“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可見,耳朵是我們認識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的一個重要的感覺器官。(直接導入突出耳的重要性)
(2)組織學生討論:關于耳朵的知識你知道哪些?你想研究關于耳朵的哪些問題?
(3)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回答。并提出自己想研究的問題。如:耳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它們都有什么作用呢?
【評析】學生對于耳的現有認識大多只停留在外部特征,以及知道它是一個重要的人體器官等知識上。而耳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各部分都有什么作用,這些知識學生們了解甚少,因此要讓學生在課前搜集、查找相關的資料從而累積資料,在頭腦中留有一定的印象,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這一環節的活動也是為了能使教師更好地掌握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了解的深度和廣度,為教師進行后面的教學找好起點。
(4)帶領學生選擇本節課將要研究的問題。
2、假設耳的結構
(1)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耳的結構是什么樣的?
(2)學生根據收集到的資料交流自己的想法。
(3)小組總結一個耳的結構。
(4)教師發耳的結構的貼紙。
(5)各組把分到的耳的各部分形狀的貼紙試著根據自己組假設的結構拼成耳的形狀。
【評析】教師課前做好了耳的各部分形狀貼紙,讓學生根據貼紙的形狀一邊拼擺一邊和同伴交流想法,并修改自己最初的假設,在“驗證──實踐──驗證”的活動中一步步接近科學的結論。
【注意】教師在設計有關耳的貼紙時可以將有關耳的結構的示意圖復印后分剪,再分別復印。學生會在拼擺的過程中發現當各部分很好地銜接時才會呈現一個完整的耳的結構。
3、認識耳的各部分結構及作用
(1)談話:現在,請每組選一名同學帶著你們組組裝的耳朵到前面來展示。
(2)教師找兩三個小組說說他們小組在剛開始時認為耳的結構是怎樣的,然后在活動過程中是否成功組裝了一個完整的耳,如果沒有成功又是如何修改自己的假設再進行驗證的。
(3)全班同學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搜集到的資料交流討論,弄清耳朵各部分的作用。
4、研究聲音的傳導途徑
(1)談話:根據耳的構造和搜集到的資料你能畫出聲音的傳導途徑嗎?
【評析】有了前一部分的學習再加之學生的資料積累,這一環節的教學教師可以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總結。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討論,依據搜集到的信息資料,畫出聲音傳導的途徑:“聲波──耳廓──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大腦。”這個活動重在培養學生們整和信息的能力。
【說明】在正常情況下,聲波經外耳道振動鼓膜,鼓膜對各種聲音都可共振。鼓膜的振動引起了3塊聽小骨的振動。聽小骨的振動將聲音傳導給耳蝸卵圓窗,使卵圓窗產生了同樣的振動。卵圓窗的振動使螺旋器中的毛細胞產生興奮,興奮由位聽神經傳導給大腦皮層的聽覺中樞,從而使人感知聲音。
(2)讓學生們觀察教材中的圖,說說為什么耳朵是一個奇妙的接收器。
【注意】這個問題只要學生能理解,有自己的解釋就可以,不必要求答案的統一。
【說明】在此有條件的教師可以為學生放映動畫片《貓和老鼠》中一集有關聲音在耳中傳導的動畫,該集動畫片可以更形象地把教材上的圖畫展現在學生們的面前,同時也會使學生更清楚地看到有關耳的各部分結構的作用。
五、認識耳的重要性
1、提問:誰來說說耳朵的重要性?
2、讓學生用手捂住耳朵,教師輕聲說一些話,然后讓學生談談剛剛自己的感受。
【評析】此活動是為了讓學生能夠設身處地地站在一個有聽力障礙的人的角度來感受一下,從而可以使學生有真實的感受,讓學生們理解有聽力缺陷的人的處境,對他們報以愛心和同情心。
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篇4
課題:
課時:1課時
知識與技能:
(1)了解人類聽到聲音的過程;
(2)知道骨傳導的原理;
(3)了解雙耳效應及其應用。
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和生活經驗,體驗人是如何聽到聲音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會關心他人,特別是關心殘疾人。
教學重點:
1、
2、
3、
教學難點 :
教 具:
教師:錄音機和錄有兒歌、瀑布聲、砂輪與工件摩擦聲、蛙鳴聲的錄音帶;
音叉、用細線懸掛著的泡沫塑料球;
根據情況:電視機、影蝶機、VCD光盤(可視情況而定)
銅鑼、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學生:橡皮筋、小鼓、薄鋼尺、其他一些能發聲的物體。
課前活動:
在教室內放的音樂————創設情境
導入 新課:
列舉自然界中豐富多彩的聲音—————耳濡目染,感性認識,
實例,提出一系列一聲現象有 激發興趣。
關的問題,由此導入 新課。
進行新課:
一、聲音的產生:
1、指導看圖,同時播放音像 ——— 聲情并茂
2、歸納共同點引出探究內容: ——— 培養歸納、概括能力
3、學生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音叉、橡皮筋、桌子、
鋼尺、聲帶、小鼓、小鑼等)
①明確實驗的目的、實驗方法,
②注重實驗過程中的各種現象,并能歸納表達
③觀察思考、討論作答、舉手發言
4、引導探究的方法:
提出問題→進行假設、猜想→探究實驗→歸納結論
二、聲音的傳播:
1、探究:桌子傳聲 ————— 固體能夠傳聲
2、空氣傳聲:聽到飛機和響聲
3、“真空鈴”演示:——— 實驗推理:“假如沒有空氣”呢?
4、播放錄像“振動的音叉激起的聲波傳入人耳”
指導學生自學“想想議議”
5、演示:液體傳聲
將發聲的門鈴放入水中,還能聽到響聲嗎?
生活現象:水中的魚能被岸上人的說話和腳步聲嚇走。
6、幾種物質的聲速:
認識理解,記住:15℃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m/s.
三、測評與小結:
1、小訓練、小測試,反饋時采用師生共同評講
2、請學生對所學內容小結,養成歸納知識的習慣。
四、作業 :
課后《動手動腦學物理》
附:板書設計 :
第一章 聲現象
第一節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一、聲音的產生: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二、聲音的傳播:
1、聲音靠介質傳播,真空不能傳聲。
介質: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
2、聲音在所有介質中都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3、聲速:
(1)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聲速。
(2)聲音在固體、液體中比在氣體中傳播得快。
(3)15℃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m/s.
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篇5
1.2 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一、教學目標
1、知道人耳聽到聲音的道理。
2、知道骨傳聲。
3、了解雙耳效應。
二、教材分析
重點:人耳聽到聲音的道理;骨傳聲。
難點:骨傳聲。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是靠哪種形式?
二、引入新課
聲波進入人耳后,經過哪條途徑,最后感覺到聲音?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三、新課教學
1、人耳的構造
聲波 鼓膜振動 聽小骨及其他組織 聽覺神經
大 腦
在整個過程中,任何部分發生障礙,人都會失去聽覺。如果僅只是傳導障礙,但能通過其他途徑傳給聽覺神經,人仍能聽到聲音。
2、骨傳聲
“想想做做”:
(1)將振動的音叉放在耳旁,聽音叉的聲音。
(2)用手指堵住耳朵,聽音叉的聲音。
(3)請同學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將振動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額、耳后的骨頭和牙齒上,聽音叉的聲音。
分析得出:骨頭能傳聲。
失去聽覺的人能靠骨傳導來聽到聲音。
介紹貝多芬的故事。
3、雙耳效應
由學生自習完成。
利用聲音傳到兩只耳朵的時間、強弱及其他特征不同來確定聲音的位置。
四、作業布置
指導書第7頁。
五、課后體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篇6
人靠耳朵聽聲音,那么耳朵通過什么途徑感知聲音呢?
a、外界傳來的聲音引起鼓膜振動,這種振動經過聽小骨及其他組織傳給聽覺神經,聽覺神經把信號傳給大腦,這樣人就聽到了聲音。
b、聲音通過頭骨、頜骨也能傳到聽覺神經,引起聽覺。科學中把聲音的這種傳導方式叫做骨傳導。
聽到聲音
1、下列行為中,不會引起人聽力下降的是
a、大聲播放收音機
b、建筑工地上的機器轟鳴聲
c、輕聲朗讀課文
d、身旁汽車的鳴笛聲
答案:c
2、有關人的耳廓的作用,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人沒有耳廓很難看,所以耳廓主要作用是美觀
b、耳廓是為人遮風擋雨
c、耳廓主要作用是防止雜物進入耳道中
d、耳廓主要作用是收集外界聲波,使人聽聲音更加清楚
答案:d
3、當人用手指將雙耳堵住后,出現的情況是
a、完全失去聽覺
b、對聽覺沒有影響
c、可以聽見外界極微弱的聲音
d、可以聽見外界較強烈的聲音
答案:c
骨傳導練習
1、下列是通過骨傳導感知聲音的是
a、把耳朵貼在桌面上聽手輕輕敲打桌子的聲音
b、用手指將耳朵堵住,聽音*的聲音
c、將振動的音*放在耳朵附近,聽音*的聲音
d、把振動的音*尾部抵在牙齒上聽聲音
答案:d
2、蛇經常將頭貼在地面上,對外界的聲音刺激非常靈敏,但蛇沒有耳朵,你猜想蛇是通過來感知聲音的。
答:骨傳導
理論聯系實際:
1、音樂家貝多芬耳聾后,就是用牙咬信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頂在鋼琴上來聽自己演奏的琴聲,從而繼續創作的。(骨傳導)
2、錄音機里錄下自己的聲音后,再放出來感覺不像自己的聲音,這是為什么?
答:我們平時聽到的聲音,一條途徑是通過空氣;另一條途徑是通過骨傳導。對我們自己來說,聽自己講話是通過骨傳導方式聽到的。因此感覺通過不同途徑傳來的聲音的音色有差別,于是就覺得錄音機里放出來的聲音不像自己的聲音。
【分層訓練】
一.基礎訓練:
1.人靠________感知聲音;外界傳來的聲音引起________振動,再經過聽小骨及其他組織傳給__________,再把聲音的__________傳給__________,這樣人就聽到了聲音.
2.聲音通過__________、__________也能傳給聽覺神經,引起__________,科學把聲音的這種傳導方式叫__________.
3.關于立體聲,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只用一個話筒將舞臺上的聲音播放出來可能是立體聲
b.只用兩個話筒放在舞臺上不同的地方將聲音播放出來才是立體聲,其他都不是
c.聲源處不同位置放的話筒越多,觀眾四周對應的揚聲器越多,通過揚聲器聽到的立體聲效果越好
d.通過劇院的揚聲器聽到的立體聲效果與話筒多少無關,而是與演員的位置有關
4.骨導式助聽器的主要作用是( )
a.為了美觀 b.把聲音傳給耳膜
c.保護人的內耳 d.把聲音給頭骨和頜骨
5.一般人不用堅硬物掏耳朵,是為了防止__________,有時巨大的聲音會使耳膜穿孔,這時會造成__________,可以__________方式感知聲音或借助于助聽器.
6.對于人失去聽覺,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人只要失去聽覺,就不能感知聲音
b.如果因為傳導障礙而失去聽覺的人,只要設法將外界產生的振動傳給聽覺神經,就可以感知聲音
c.聲音可以通過頭骨,頜骨傳到聽覺神經,引起聽覺
二.能力訓練:
7.把機械手表用牙齒咬起來,兩只手掩緊耳朵,你會聽到滴答聲加強了許多倍,這說明了__________.
8.在聲音傳給大腦的過程中,下列部分出現故障會使人失去聽覺的是( )
a.耳廓 b.鼓膜 c.聽小骨 d.聽覺神經
9.有人需要戴助聽器才能聽見聲音,請你分析他可能的病因( )
a.他的聽覺神經損壞了 b.他的鼓膜破裂
c.他的聽小骨損壞 d.他的大腦聽覺區損壞
10.下列屬于骨傳導引起聽覺的是( )
a.堵住耳朵,把振動音*的尾部抵在牙齒上聽到的聲音
b.醫生用聽診器聽取病人的心音
c.用手指堵住耳朵聽取音*的聲音
d.聽耳邊同學的悄悄話
11.人能聽見雙聲道立體聲廣播中的立體聲,主要原因是( )
a.聲音是立體的 b.人耳具有雙耳效應
c.有兩個揚聲器 d.一只耳也可聽見立體聲
12.有關人的耳廓的作用,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人沒有耳廓很難看,所以耳廓主要作用是美觀
b.耳廓是為人遮風擋雨 c.耳廓是為了防止雜物入耳
d.耳廓主要是收集外界聲波,使人聽聲音更加清楚
13.許多武打片中出現過雙目失明而武功高強的人行走自如,跟別人格斗時能知有何種兵器襲來,請問他是憑什么感覺到的?如他在樹林中與人格斗,此時刮起了大風,樹葉嘩嘩作響,則對他有影響嗎?
1.耳朵 鼓膜 聽覺神經 信號 大腦;2.頭骨 頜骨 聽覺 骨傳導;3.c;4.d 5.損壞鼓膜 聽覺障礙 骨傳導;6.a;7.骨能傳聲,且傳聲效果好;8.d;9.b.c;10.a;11.b;12.d;13.憑著雙耳效應感覺到的 有 因樹葉嘩嘩響聲影響對其他聲音的分辨
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篇7
課題
第一章:聲現象 第二節: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學習
目標
知識
目標
了解人類聽到聲音的過程;知道骨導的原理;了解雙耳效應及其應用
能力
目標
通過實驗和生活經驗,體驗人是如何聽到聲音的
情感
目標
學會關心他人,特別是關心殘疾人
學習重點
人耳的構造;
骨傳聲和空氣傳聲
學習難點
聽到聲音的過程。
教具與
媒體
視頻資料,音叉,
教
學
程
序
內容與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
依據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復習提問:
1、聲音是如何產生的?
2、振動的物體一定發聲嗎?
3、聲音是借助于什么向外傳聲的?
4、傳聲介質有哪些?真空能不能傳聲?
引入新課:老師的講課聲大家都能聽到,你想過沒有,為什么你能聽到我的講課聲呢?它應具備什么樣的條件呢?
1、要有聲源;2、要有傳聲介質;3、人耳能感受聲音。前兩個我們上節課已經討論過了,這節課我們通過對人耳朵的學習,認識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二、新課教學
1、提出問題: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呢?
2、猜想與假設:大家猜想一樣,人耳要想能感受聲波的振動,它應該具有什么樣的結構呢?
上節課我們知道,聲音在傳播時是以聲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的,聲波本身就攜帶著大量的聲音信息,
這些信息要能被我們所感受,人耳中應該有什么樣的結構呢?讓同學們每人吹一個氣球,雙手捧起,然后老師在講臺前用較低沉的聲音大聲說話,學生會有什么樣的感受。
總結:人耳中要有一個能接收聲音的“膜”。
3、老師通過幻燈片講解人耳的結構,及聲音是如何被我們感知的。
并板書如下內容:
外界的聲音→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聽覺神經
4、神經性耳聾和非神經性耳聾
由于聽覺神經損壞而引起的耳聾叫神經性耳聾,它不易治愈;如果耳聾是由非神經性引起的,而只是聲音的傳導發生了障礙(如耳膜損壞),叫做非神經性耳聾,它是比較容易治療的。
介紹貝多芬的耳聾就是非神經性耳聾,他是通過骨傳導聽聲音的,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頂在鋼琴上來聽自己演奏的琴聲,從而創做出了大量的樂曲。以此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會關心他人,特別是關心聾啞人的良好思想品質。
5、嘗試用骨傳導聽聲音
方法1、用音叉聽聲音
(1)將敲響的音叉放在耳朵附近,聽音叉的聲音。
(2)用手指將耳朵堵住,把振動的音尾部用嘴咬住,看能否聽到聲音,并比較一下,聲音有什么不同。
方法2、用筆桿聽聲音
(1)先咬住筆桿的一端,用手指彈擊他的另一端,感受聲音的大小。
(2)將牙松開,仍用指彈擊筆桿的另一端,這時再感受聲音,兩次的聲音一樣嗎?
方法3、用錄音機錄下一個學生的聲音用錄音機錄下學生的一段說話聲,然后再放出來,讓全班同學聽,問這位學生:你自己感到錄音機里發出的聲音發生變化了嗎?然后再問全體學生:這是他平時的聲音嗎?
這位學生認為錄音機里的聲音與自己平時的感受會有很大的差別,而其他同學則認為這就是他平時的聲音,這說明這位同學自己聽到的聲音有骨傳導的成分,而通過錄音機錄下的聲音和其他同學聽他平時的說話聲就只有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了,所以他們聽起來是有差別的。
6、雙耳效應
由于聲音傳到人的兩只耳朵時的時刻、強弱及其他特征有時會有不同,人們通過這種微小的差異就能判斷出聲源的方向及位置,這就是雙耳效應。
觀看錄像(雙耳效應)。
7、雙耳效應的小游戲
根據錄像中的介紹,我們也做個小游戲。讓一位同學的一只耳朵堵上,只用一只聽聲音,并且合上眼,找一位同學要他的旁邊拍手,看這位同學對聲源的感覺如何。
如果把堵上的耳朵再放開,用兩只耳朵聽聲音,看他對聲源的感覺有什么變化。
三、小結
四、布置作業
學生回答相應的問題
老師與學生一起得出這三條結論
學生可能有難以解決的表情
感到氣球振動
學生回答
學生舉例
學生做實驗,加以感受
學生感受
學生感受
學生觀看
學生操作
復習鞏固
貼近學生的生活
人耳的結構我們通過探究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得出
低成本實驗
多媒體輔助,增強效果
興趣是通過活動培養出來的,用貝多芬的故事來激勵學生
通過低成本實驗,讓所有學生參與,感到物理就在自己身邊
讓學生對身邊的事物產生興趣,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教室里小,該實驗不易操作,通過錄像可以感知生活中的這種現象
課堂小結
這節課把聲現象與人聽聲音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通過人耳的構造,分析了人聽聲音的過程,引出了耳聾的原因,使人們增強了對殘疾人的認識和了解;通過貝多芬的故事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本上的雙耳效應則讓物理與生活的聯系更緊密了。
教學流程
板書設計
第二節: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一、人耳的結構
二、人耳聽聲音的過程:外界的聲音→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聽覺神經
三、神經性耳聾和非神經性耳聾
四、雙耳效應
課后反思
1、這節課內容少,要多通過增加些學生的親身活動,既能提高興趣,又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2、提倡用學生身邊的物品進行實驗,對他們進行物理其實就在身邊的教育;提倡用高科技手段進行教學,使學生充分感受科技給我們帶來的便利。
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篇8
1、我們能夠聽到聲音,正確的傳播途徑是( )
a、良好的耳朵 介質 物體振動
b、介質 物體振動 良好的耳朵
c、物體振動 介質 良好的耳朵
d、物體振動 良好耳朵 介質
2、上課時,學生聽到老師講課的主要過程是:老師的聲帶_________,使空氣產生_________,再引起學生的鼓膜_________。
3、將振動的音*放在耳朵附近,聽音*的聲音是由空氣傳來的,聲音引起鼓膜_________。用手指將耳朵堵住,再聽音*的聲音是利用_________聽聲音。
4、音樂家貝多芬耳聾后,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頂在鋼琴上聽自己演奏的琴聲,這里利用了_________方式聽聲音。
5、我們聽音樂會的聲音有豐富的立體感,這主要是由于人的聽覺具有( )
a、特異功能 b、有回聲 c、聽覺暫留 d、雙耳效應
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篇9
一、知識網絡
1、人耳的構造
①外耳:耳廓、外耳道
②中耳:鼓膜、鼓室、三塊聽小骨、咽鼓管
③內耳:前庭、半規管、耳蝸(連接聽覺神經)
2、人耳聽聲音的過程:
①外界傳來的聲音→引起鼓膜振動→經聽小骨及其他組織→聽覺神經→大腦聽覺中樞引起聽覺
②骨傳導:頭骨、頜骨→聽覺神經 (傳聲效果更好)
3、雙耳效應
①產生原因:聲源到兩只耳朵的距離一般不同,聲音傳到兩只耳朵的時刻,強弱及其它特征也就不同。
②利 用:準確地判斷聲音傳來的方位
小知識:人類聽覺障礙有兩種方式,一種為傳導性聽覺障礙:即鼓膜、聽小骨受到損壞,若通過其他途徑(骨傳導)將振動傳遞到
聽覺神經,人也可以感知到聲音;另一種為神經性聽覺障礙:聽覺神經受到損壞,一般很難治愈
二、典型例題
1. 人類感知聲音的基本過程是:外界傳來的聲音引起 振動,這種振動經過 及其他組織傳給 再傳給大腦的聽覺中樞,人就聽到了聲音.
2.下面情況中不能通過骨傳導聽到聲音的是( )
a.貝多芬耳聾后,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頂住鋼琴上來聽自己演奏的琴聲
b.聽小骨損傷 c.聽覺神經損壞 d.鼓膜破損
3.用牙輕輕咬住木棒上端,用手指輕輕敲木棒下端,注意聽這個敲擊聲,然后張開嘴使牙不接觸木棒,而保持木棒的位置不變,手指用同樣的力輕敲木棒下端,比較兩次聽到的敲擊聲,這個小實驗能說明什么?
三、點擊中考
1. [2005蕪湖]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感受和經歷:當你吃餅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時,如果用手捂緊自己的雙耳,自己會聽到很大的咀嚼聲,這說明 能夠傳聲;但是你身旁的同學往往卻聽不到明顯的聲音,這又是為什么呢?請從物理學的角度提出一個合理的猜想:
四、培優練習
1. 下列屬于骨傳導引起聽覺的是:( )
a.醫生用聽診器聽病人的心跳
b.同學們在教室里聽到老師的講話聲
c.捂住耳朵,把振動的音*尾部抵在牙齒上聽到的聲音
d.小明聽到小華骨關節運動時發出的聲音
2. 在很多電影院里,為了更好的體現影片的效果,往往在劇場的各個方位都裝有大大小小的音箱,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 )
a.使觀眾聽到的聲音響一些
b.使電影院里各個座位上的噶都能聽到聲音
c.使觀眾聽到的聲音更清楚些
d.利用雙耳效應,讓觀眾感到聲音來自四面八方,產生立體聲效果
3. 助聽器的主要作用是: ( )
a.傳導聲音 b.增大聲音的響度
c.修復人耳中損壞的部分 d.以上說法都正確
6. 課堂上,胖胖在偷偷的吃餅干,第一次他把餅干快速的塞進口中用力咬了一下,他自己聽到很大的“卡嚓”聲,他嚇的驚恐的望著講臺上的老師,發現不但老師沒有任何反應,就連同桌都沒有意識到,看到大家都若無其事,胖胖十分開心,心想吃餅干是不會被發現的,于是他大膽的一塊接一塊的吃得噴香的,直到老師把他抓起來。在這個故事里,我們除了能學道要老老實實做人,不要存在僥幸心理,在課堂上千萬莫違紀,違紀必被捉的道理外,還能說明什么樣的物理知識,請大家說說看.
7.小軍的爸爸是個粗心的人,有一次手機放在房間不知放在哪里,找不到了,這時小軍想到一個辦法幫助爸爸找到了手機,小軍用家里的固定電話不斷撥打手機使手機發出聲音,然后順著手機鈴聲的方位找到了,他運用了什么物理知識?
8.動物在活動時常常忘不了豎起耳朵,并且還不時轉動著頭部,從聲學角度解釋這是為什么呢?
9.不少同學都有單放機和立體聲的耳機,在課余時間聽聽音樂,大有身臨演唱現場的感覺,你能說說立體聲是怎么回事嗎?
10. 聲波傳入人耳的順序是:( )
a.外耳道—鼓膜—耳蝸—聽小骨—聽覺神經
b.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聽覺神經
c.外耳道—聽小骨—鼓膜—耳蝸—聽覺神經
d.以上答案都不正確
11.用錄音機錄下一段自己朗讀課文的聲音,自己和同學一起聽聽這段錄音,你聽到的自己聲音和同學們聽到你的聲音,有什么變化和不同嗎?
12、人 遇到巨大響聲時,為什么要迅速張開嘴巴或閉嘴的同時用雙手堵住耳朵?
13、打雷時聽到連續不斷的 雷聲是連續打雷形成的嗎?為什么?
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篇10
課題: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課時:1課時
知識與技能:
(1)了解人類聽到聲音的過程;
(2)知道骨傳導的原理;
(3)了解雙耳效應及其應用。
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和生活經驗,體驗人是如何聽到聲音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會關心他人,特別是關心殘疾人。
教學重點:
1、
2、
3、
教學難點 :
教 具:
教師:錄音機和錄有兒歌、瀑布聲、砂輪與工件摩擦聲、蛙鳴聲的錄音帶;
音叉、用細線懸掛著的泡沫塑料球;
根據情況:電視機、影蝶機、VCD光盤(可視情況而定)
銅鑼、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學生:橡皮筋、小鼓、薄鋼尺、其他一些能發聲的物體。
課前活動:
在教室內放悠揚的音樂————創設情境
導入 新課:
列舉自然界中豐富多彩的聲音—————耳濡目染,感性認識,
實例,提出一系列一聲現象有 激發興趣。
關的問題,由此導入 新課。
進行新課:
一、聲音的產生:
1、指導看圖,同時播放音像 ——— 聲情并茂
2、歸納共同點引出探究內容: ——— 培養歸納、概括能力
3、學生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音叉、橡皮筋、桌子、
鋼尺、聲帶、小鼓、小鑼等)
①明確實驗的目的、實驗方法,
②注重實驗過程中的各種現象,并能歸納表達
③觀察思考、討論作答、舉手發言
4、引導探究的方法:
提出問題→進行假設、猜想→探究實驗→歸納結論
二、聲音的傳播:
1、探究:桌子傳聲 ————— 固體能夠傳聲
2、空氣傳聲:聽到飛機和響聲
3、“真空鈴”演示:——— 實驗推理:“假如沒有空氣”呢?
4、播放錄像“振動的音叉激起的聲波傳入人耳”
指導學生自學“想想議議”
5、演示:液體傳聲
將發聲的門鈴放入水中,還能聽到響聲嗎?
生活現象:水中的魚能被岸上人的說話和腳步聲嚇走。
6、幾種物質的聲速:
認識理解,記住:15℃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m/s.
三、測評與小結:
1、小訓練、小測試,反饋時采用師生共同評講
2、請學生對所學內容小結,養成歸納知識的習慣。
四、作業 :
課后《動手動腦學物理》
附:板書設計 :
第一章 聲現象
第一節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一、聲音的產生: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二、聲音的傳播:
1、聲音靠介質傳播,真空不能傳聲。
介質: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
2、聲音在所有介質中都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3、聲速:
(1)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聲速。
(2)聲音在固體、液體中比在氣體中傳播得快。
(3)15℃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m/s.
湖北省老河口市薛集中學:劉新建
電話:207
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篇11
八年級物理新人教版教案1.2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1.2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人類聽到聲音的過程.
2.知道骨導的原理.
3.了解雙耳效應及其應用.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實驗和生活經驗,體驗人是如何聽到聲音的 2.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加強物理與生物學科間的交*、滲透和綜合,從而培養學生學科間的綜合能力.
三、德育目標
1.通過學習“我們自己是如何聽到聲音的”,體現了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邊的物理”的思想,從而培養學生聯系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的能力.\1y@
2.學會關心他人,特別是關心殘疾人.
l ●教學重點
l 1.人類聽到聲音的“物理過程”.
2.骨導的原理
●教學難點
通過實驗和生活經驗,體驗人是如何聽到聲音的.
●教學方法
實驗法、討論法、探究法.
●教學用具
音*(若干個)、人耳的構造掛圖、錄音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的情境,引入新課
[師]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了各種豐富多彩的聲音,人們憑借人體的什么器官聽到聲音呢?
耳朵.
[師]那么,耳朵通過什么途徑感知聲音呢?請同學們觀察人耳的結構掛圖,想一想生物課上介紹的人們感知聲音的基本過程是什么?
二、進行新課
[人耳的構造]
[師]出示人耳的構造掛圖.
[生]分組討論人們感知聲音的基本過程..
[師生共同活動]總結上述問題:外界傳來的聲音引起鼓膜振動,這種振動經過聽小骨及其他組織傳給聽覺神經,聽覺神經把信號傳給大腦,這樣人就聽到了聲音.
[生]耳聾是怎么回事?
[師]在聲音傳遞給大腦的整個過程中,任何部分發生障礙(例如鼓膜、聽小骨或聽覺神經損壞),人都會失去聽覺,導致耳聾.
[生]神經性耳聾和非神經性耳聾又是怎么回事呢
[師]由于聽覺神經損壞而導致的耳聾為神經性耳聾;由于聲音的傳導發生了障礙(如鼓膜、聽小骨損壞)而導致的耳聾為非神經性耳聾.
[生]這兩種耳聾能夠治愈嗎?
[師]神經性耳聾不能治愈,非神經性耳聾可以治愈.
[生]助聽器矯正的是哪種耳聾?:
[師]當然是非神經性耳聾,同學們,假如我們聽不到自然界中的各種聲音,我們的生活將會是什么樣子呢?
[生]那樣的話,我們將失去了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我們將生活在一個非常寂靜的世界.
[師]在我們的周圍,有很多人因為各種原因失去聽覺,我們每一位健康的人應該關心、幫助殘疾人,致力于這方面的研究,使這些人恢復聽覺.
[想想做做]
[師]請同學們將振動的音*放在耳邊,聽音*的聲音.
[生]分組操作(兩個學生一組,輪換聽音*的聲音)
[師]在這種情況下,人是如何聽到聲音的?
[生]音*的振動在空氣中激起聲波,聲波由空氣傳入耳內,引起鼓膜的振動,這種振動經過聽小骨及其他聽覺神經,聽覺神經把信號傳給大腦,這樣人就聽到了聲音.
[師]用手指將耳朵堵住,再聽音*的聲音.
[生]聽不到了.
[師]請同學們用手指將自己的耳朵堵住,把振動的音*的尾部先后抵在前額、耳后的骨頭和牙齒上,看看能否聽到音*的聲音?
[生]分組操作.把音*的尾部抵在前額、耳后的骨頭上,能“聽到”較弱的聲音,把音*放在牙齒上體驗,“聽到”的聲音較強.
[師]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道理?
[生]骨能傳聲.
[師]聲音通過頭骨、頜骨也能傳到聽覺神經,引起聽覺.物理學中把聲音的這種傳導方式叫骨傳導.一些失去聽覺的人可以利用骨傳導來聽聲音.例如:音樂家貝多芬耳聾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頂在鋼琴上來聽自己演奏的琴聲,從而繼續進行創作的.他的這種對音樂的執著和剛強的意志,真讓我們健康人為之震撼
[科學世界].
[師]實際中我們如何來確定發聲體的位置呢?
[生]通常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利用眼睛來確定發聲體的位置.
[師]如果將你的雙眼蒙上,能大致確定發聲體的位置嗎?讓我們一起來做一做.
生]結果表明“能”.
[師]這是為什么呢?下面讓我們來介紹雙耳效應.
由于人有兩只耳朵,聲源到兩只耳朵的距離一般不同,聲音傳到兩只耳朵的時刻、強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這些差異就是判斷聲源方向的重要基礎,這就是雙耳效應.
[生]老師,我們明白了:人們可以準確地判斷聲音傳來的方位,是由于雙耳效應的結果.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許多音響設備都是雙聲道立體聲或多聲道立體聲,這又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讓我們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人們平常聽到的聲音是立體的.要想重現舞臺上的立體聲,使我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把兩只話筒放在左右不同的位置(相當于人的兩只耳朵),用兩條線路分別放大兩路聲音信號,然后通過左右兩個揚聲器播放出來, 這樣,就會感到不同的聲音是從不同的位置傳來的,這就是常說的雙聲道立體聲.
如果想得到更好的立體聲音效果,可以在聲源的四周多放幾只話筒,在聽眾的四周對應地多放幾只揚聲器,這樣聽眾就會感到聲音來自四面八方,立體效果就更好.
三、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以下內容:
1.聲音傳播的兩種途徑
(1)空氣傳導
2)骨傳導
2.雙耳效應
四、布置作業
1.把動手動腦學物理第2題寫在作業本上.
2.小論文:助聽器的功能
3.查閱資料了解雙聲道立體聲.
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篇12
《我們怎樣聽到聲音》一課是學生在學過聲音的產生與傳播之后,再來學習了解我們自己是如何聽到聲音的,體現了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邊的物理”的思想。在教學中,我從“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了各種豐富多彩的聲音,人們憑借耳朵聽到這些聲音”,引出疑問:“人耳是通過什么途徑感知聲音的呢?”,“耳聾的人是不是一定無法感知聲音呢?”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引導學生自己閱讀并討論得出“人耳聽到聲音的過程”及“失聰的原因”,讓學生想辦法幫助耳聾的人,培養學生的愛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提出了“為什么有的失聰的人帶助聽器能聽到聲音,有的卻不能呢?”的問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做課本上的“想想做做,”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驗親身體會到“骨能傳導聲音”。而后,他們主動討論,利用這一原理想出了很多幫助非神經性耳聾的人感知聲音的辦法,然后教師介紹“貝多芬耳聾后感知樂曲”及春節晚會聾啞人排練“千手觀音”時感知樂曲的方法,加深學生的印象,接著帶領學生學習“雙耳效應”。
我對本節課最滿意的是:本節課充分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在“人耳聽到聲音的過程”到“骨傳導”這一教學進程中層層深入,絲絲入扣,讓學生提出問題,并讓他們自己動手實驗解決問題,得出結論,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當學生自己成功地獲得“骨傳導”這一知識后,他們很自然地將這一知識運用來幫助殘疾人。整個過程達到了課程目標中對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的要求。
本堂課的不足之處在于:在“雙耳效應”的教學中,由于實驗條件的欠缺,未能讓學生親身體會“立體聲”,可能學生對這一問題的認識還不夠清楚,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想辦法,比如播放錄像或多媒體教室放DVD試音碟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立體聲”,以加深學生的了解。
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篇13
課題: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課時:1課時
知識與技能:
(1)了解人類聽到聲音的過程;
(2)知道骨傳導的原理;
(3)了解雙耳效應及其應用。
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和生活經驗,體驗人是如何聽到聲音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會關心他人,特別是關心殘疾人。
教學重點:
1、
2、
3、
教學難點 :
教 具:
教師:錄音機和錄有兒歌、瀑布聲、砂輪與工件摩擦聲、蛙鳴聲的錄音帶;
音叉、用細線懸掛著的泡沫塑料球;
根據情況:電視機、影蝶機、VCD光盤(可視情況而定)
銅鑼、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學生:橡皮筋、小鼓、薄鋼尺、其他一些能發聲的物體。
課前活動:
在教室內放悠揚的音樂————創設情境
導入 新課:
列舉自然界中豐富多彩的聲音—————耳濡目染,感性認識,
實例,提出一系列一聲現象有 激發興趣。
關的問題,由此導入 新課。
進行新課:
一、聲音的產生:
1、指導看圖,同時播放音像 ——— 聲情并茂
2、歸納共同點引出探究內容: ——— 培養歸納、概括能力
3、學生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音叉、橡皮筋、桌子、
鋼尺、聲帶、小鼓、小鑼等)
①明確實驗的目的、實驗方法,
②注重實驗過程中的各種現象,并能歸納表達
③觀察思考、討論作答、舉手發言
4、引導探究的方法:
提出問題→進行假設、猜想→探究實驗→歸納結論
二、聲音的傳播:
1、探究:桌子傳聲 ————— 固體能夠傳聲
2、空氣傳聲:聽到飛機和響聲
3、“真空鈴”演示:——— 實驗推理:“假如沒有空氣”呢?
4、播放錄像“振動的音叉激起的聲波傳入人耳”
指導學生自學“想想議議”
5、演示:液體傳聲
將發聲的門鈴放入水中,還能聽到響聲嗎?
生活現象:水中的魚能被岸上人的說話和腳步聲嚇走。
6、幾種物質的聲速:
認識理解,記住:15℃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m/s.
三、測評與小結:
1、小訓練、小測試,反饋時采用師生共同評講
2、請學生對所學內容小結,養成歸納知識的習慣。
四、作業 :
課后《動手動腦學物理》
附:板書設計 :
第一章 聲現象
第一節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一、聲音的產生: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二、聲音的傳播:
1、聲音靠介質傳播,真空不能傳聲。
介質: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
2、聲音在所有介質中都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3、聲速:
(1)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聲速。
(2)聲音在固體、液體中比在氣體中傳播得快。
(3)15℃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m/s.
湖北省老河口市薛集中學:劉新建
電話: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