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物理上冊《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精選12篇)
八年級物理上冊《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篇1
【設計思想】
本節是學生接觸物理的第一節,它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學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感悟到物理學的美,激發出學生學習物
理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觀察比較、歸納總結的能力和探究意識、創新意識,就成為這節課首要解決的問題。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難點,落實新課標的精神,我在教學策略上發生了三個轉變:
1)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
2)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
3)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
“興趣是人類最好的老師”,只有充分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智慧活動的積極性,才能使學生自主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所以,讓“課堂充滿生活活力”就成為設計重點,因此在教學過程 中創設了三個教學情景:一是通過播放器播放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命運交響曲》,同時展示與之相一致的聲波圖形,并介紹貝多芬的生平,讓學生感悟到聲音的美好,并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二是通過播放一些有趣的發聲現象、介紹錄音的基本原理等知識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振動發聲的特點,并激發他們對自然現象的學習、研究興趣;三是通過提出問題——猜想——實驗得結論——再提問——再猜想——再實驗的教學過程 ,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其中,從多角度進行細致研究,并體會到科學探究的一些方法。
二、 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個學生只能通過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讀書、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實驗才能真正吸收知識,這是別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改變的。因此結合物理學科的特點——以觀察和實驗為主,設計了一個教師演示實驗、三個學生實驗和一個自學環節。一是通過學生發音、制作發聲器,在制作中去揣摩、比較得出發聲體在振動這一結論;二是演示真空鈴的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比較得出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三是學生根據問題自主設計實驗并嘗試實驗,最后歸納得結論;四是讓學生自學聲速這一部分知識并相互交流。以上的體驗學習,貫穿于教學始終,力圖使學生自己的輸入成為主要的教學內容資源,并成為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同時,通過以上的體驗學習,讓學生感受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喜悅,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并逐步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創新意識。
三、 強調學生的合作學習
一位科學家用了10年時間進行調查,想知道學習哪方面的知識永遠不會被社會淘汰?調查結果是與人相處的能力。因此教學過程 不僅僅是一個認知過程,也是一個學生學習交往和合作的過程。在兩個學生實驗及上臺交流展示活動中,通過同桌互相學習,小組間合作,從而形成全班共同學習的動態組合立體交叉網絡結構,促進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學生小組之間往復的、多通道、多層次的信息交流,在這種全方位相互交流、相互學習中,學生不僅學會了知識和方法,而且學會了彼此間的協作,同時也培養了同學間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團隊精神。
總之,通過本節課將努力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活動中學習、在美的熏陶中學習,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
【教學目標 】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2、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思維和想象能力;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用語言表達物理知識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促進師生間的情感互動,達到共同討論、共同參與、共同嘗試的民主融洽的教學氛圍;并通過學生的探索實驗,培養同學間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團隊精神;
2)通過鼓勵學生大膽嘗試不同的實驗方法和解決問題的途徑,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通過列舉大自然中發聲的事例,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激發學生對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重點】
學生對科學探究過程的體驗,并能體驗中歸納總結出結論。
【教學難點 】
通過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并大膽嘗試來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意識。
【教學結構】
創設情景,導入 目標——自主探索,實踐體驗——表達交流,總結歸納。
【教學模式】
“活動——實驗”的探索模式。
【教學儀器】
1)教師演示實驗的全套器材
2)學生實驗的器材
3)多媒體、圖片、模型
【教學過程 】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教學流程圖】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八年級物理上冊《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篇2
課時:1課時
知識與技能: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需要介質傳播,以及固體、液體、氣體都是能夠傳播聲音的介質。
(3)知道聲速跟介質的種類和介質的溫度有關。
過程與方法:
1、運用觀察和實驗來探究聲音產生的實質,以及探究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2、通過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科學抽象能力。使學生掌握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學中師生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逐步養成自覺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學態度。
2、通過合作和交流,培養學生主動參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以及聲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
3、聲速與介質種類以及介質溫度有關。
教學難點:
聲音在介質中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教具:
教師:錄音機和錄有兒歌、瀑布聲、砂輪與工件摩擦聲、蛙鳴聲的錄音帶。
音叉、用細線懸掛著的泡沫塑料球。
根據情況:電視機、影蝶機、VCD光盤。(可視情況而定)
銅鑼、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學生:橡皮筋、小鼓、薄鋼尺、其他一些能發聲的物體。
課前活動:
在教室內放悠揚的音樂————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列舉自然界中豐富多彩的聲音—————耳濡目染,感性認識。
實例,提出一系列一聲現象有激發興趣。
關的問題,由此導入新課。
進行新課:
一、聲音的產生:
1、指導看圖,同時播放音像———聲情并茂。
2、歸納共同點引出探究內容:———培養歸納、概括能力。
3、學生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音叉、橡皮筋、桌子、鋼尺、聲帶、小鼓、小鑼等)
①明確實驗的目的、實驗方法。
②注重實驗過程中的各種現象,并能歸納表達。
③觀察思考、討論作答、舉手發言。
4、引導探究的方法:
提出問題→進行假設、猜想→探究實驗→歸納結論。
二、聲音的傳播:
1、探究:桌子傳聲—————固體能夠傳聲。
2、空氣傳聲:聽到飛機和響聲。
3、“真空鈴”演示:———實驗推理:“假如沒有空氣”呢?
4、播放錄像“振動的音叉激起的聲波傳入人耳”。
指導學生自學“想想議議”
5、演示:液體傳聲
將發聲的門鈴放入水中,還能聽到響聲嗎?
生活現象:水中的魚能被岸上人的說話和腳步聲嚇走。
6、幾種物質的聲速:
認識理解,記住:<?15℃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m/s。
三、測評與小結:
1、小訓練、小測試,反饋時采用師生共同評講
2、請學生對所學內容小結,養成歸納知識的習慣。
四、作業:
課后《動手動腦學物理》
附:板書設計:
第一章聲現象
第一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一、聲音的產生: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二、聲音的傳播:
1、聲音靠介質傳播,真空不能傳聲。
介質: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
2、聲音在所有介質中都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3、聲速:
(1)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聲速。
(2)聲音在固體、液體中比在氣體中傳播得快。
(3)15℃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m/s。
八年級物理上冊《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篇3
課題 :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課時 :
1 課時
知識與技能 :
( 1 )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
( 2 )知道聲音需要介質傳播 , 以及固體、液體、氣體都是能夠傳播聲音的介質;
( 3 )知道聲速跟介質的種類和介質的溫度有關。
過程與方法 :
1 、運用觀察和實驗來探究聲音產生的實質,以及探究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2 、通過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科學抽象能力;使學生掌握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
1 、通過教學中師生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逐步養成自覺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學態度。
2 、通過合作和交流,培養學生主動參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 :
1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以及聲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
3 、聲速與介質種類以及介質溫度有關。
教學難點 :
聲音在介質中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教 具 :
教師:錄音機和錄有兒歌、瀑布聲、砂輪與工件摩擦聲、蛙鳴聲的錄音帶;
音叉、用細線懸掛著的泡沫塑料球;
根據情況:電視機、影蝶機、 VCD 光盤(可視情況而定)
銅鑼、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學生:橡皮筋、小鼓、薄鋼尺、其他一些能發聲的.物體。
課前活動:
在教室內放悠揚的音樂 ———— 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
列舉自然界中豐富多彩的聲音 ————— 耳濡目染,感性認識,
實例,提出一系列一聲現象有 激發興趣。
關的問題,由此導入新課。
進行新課 :
一、聲音的產生:
1 、指導看圖,同時播放音像 ——— 聲情并茂
2 、歸納共同點引出探究內容: ——— 培養歸納、概括能力
3 、學生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音叉、橡皮筋、桌子、
鋼尺、聲帶、小鼓、小鑼等)
①明確實驗的目的、實驗方法,
②注重實驗過程中的各種現象,并能歸納表達
③觀察思考、討論作答、舉手發言
4 、引導探究的方法:
提出問題→進行假設、猜想→探究實驗→歸納結論
二、聲音的傳播:
1 、探究:桌子傳聲 ————— 固體能夠傳聲
2 、空氣傳聲:聽到飛機和響聲
3 、“真空鈴”演示: ——— 實驗推理:“假如沒有空氣”呢?
4 、播放錄像“振動的音叉激起的聲波傳入人耳”
指導學生自學“想想議議”
5 、演示:液體傳聲
將發聲的門鈴放入水中,還能聽到響聲嗎?
生活現象:水中的魚能被岸上人的說話和腳步聲嚇走。
6 、幾種物質的聲速:
認識理解,記住:
三、測評與小結:
1 、小訓練、小測試,反饋時采用師生共同評講
2 、請學生對所學內容小結,養成歸納知識的習慣。
四、作業:
課后《動手動腦學物理》
附:板書設計 :
第一章 聲現象
第一節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一、聲音的產生: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二、聲音的傳播:
1 、聲音靠介質傳播,真空不能傳聲。
介質: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
2 、聲音在所有介質中都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3 、聲速:
( 1 )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聲速。
( 2 )聲音在固體、液體中比在氣體中傳播得快。
八年級物理上冊《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篇4
【設計思想】
本節是學生接觸物理的第一節,它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學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感悟到物理學的美,激發出學生學習物
理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觀察比較、歸納總結的能力和探究意識、創新意識,就成為這節課首要解決的問題。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難點,落實新課標的精神,我在教學策略上發生了三個轉變:
1)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
2)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
3)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
“興趣是人類最好的老師”,只有充分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智慧活動的積極性,才能使學生自主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所以,讓“課堂充滿生活活力”就成為設計重點,因此在教學過程 中創設了三個教學情景:一是通過播放器播放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命運交響曲》,同時展示與之相一致的聲波圖形,并介紹貝多芬的生平,讓學生感悟到聲音的美好,并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二是通過播放一些有趣的發聲現象、介紹錄音的基本原理等知識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振動發聲的特點,并激發他們對自然現象的學習、研究興趣;三是通過提出問題——猜想——實驗得結論——再提問——再猜想——再實驗的教學過程 ,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其中,從多角度進行細致研究,并體會到科學探究的一些方法。
二、 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個學生只能通過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讀書、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實驗才能真正吸收知識,這是別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改變的。因此結合物理學科的特點——以觀察和實驗為主,設計了一個教師演示實驗、三個學生實驗和一個自學環節。一是通過學生發音、制作發聲器,在制作中去揣摩、比較得出發聲體在振動這一結論;二是演示真空鈴的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比較得出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三是學生根據問題自主設計實驗并嘗試實驗,最后歸納得結論;四是讓學生自學聲速這一部分知識并相互交流。以上的體驗學習,貫穿于教學始終,力圖使學生自己的輸入成為主要的教學內容資源,并成為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同時,通過以上的體驗學習,讓學生感受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喜悅,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并逐步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創新意識。
三、 強調學生的合作學習
一位科學家用了10年時間進行調查,想知道學習哪方面的知識永遠不會被社會淘汰?調查結果是與人相處的能力。因此教學過程 不僅僅是一個認知過程,也是一個學生學習交往和合作的過程。在兩個學生實驗及上臺交流展示活動中,通過同桌互相學習,小組間合作,從而形成全班共同學習的動態組合立體交叉網絡結構,促進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學生小組之間往復的、多通道、多層次的信息交流,在這種全方位相互交流、相互學習中,學生不僅學會了知識和方法,而且學會了彼此間的協作,同時也培養了同學間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團隊精神。
總之,通過本節課將努力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活動中學習、在美的熏陶中學習,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
【教學目標 】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2、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思維和想象能力;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用語言表達物理知識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促進師生間的情感互動,達到共同討論、共同參與、共同嘗試的民主融洽的教學氛圍;并通過學生的探索實驗,培養同學間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團隊精神;
2)通過鼓勵學生大膽嘗試不同的實驗方法和解決問題的途徑,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通過列舉大自然中發聲的事例,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激發學生對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重點】
學生對科學探究過程的體驗,并能體驗中歸納總結出結論。
【教學難點 】
通過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并大膽嘗試來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意識。
【教學結構】
創設情景,導入 目標——自主探索,實踐體驗——表達交流,總結歸納。
【教學模式】
“活動——實驗”的探索模式。
【教學儀器】
1)教師演示實驗的全套器材
2)學生實驗的器材
3)多媒體、圖片、模型
【教學過程 】
【教學流程圖】
八年級物理上冊《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篇5
一、單元(成章)教材分析:
1、體現初中物理的啟蒙性,注意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2、突出物理的學科特點,引導學生體會物理實驗是獲取物理知識和學習科學探究活動的重要手段。
3、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親身感受到,注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科學探究,培養學生親近物理和熱愛物理的情感,樹立能夠學好物理的信心。
4、學生對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過程的探究
5、利用實驗去探索影響聲音特性的原因。
6、噪聲控制的途徑
7、了解現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知識的應用。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對學生進行化物理學習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熏陶和培養,引導學生學習科學探究的辦法方法。
2、學生對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過程的探究
3、利用實驗去探索影響聲音特性的原因。
4、噪聲控制的途徑
5、了解現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知識的應用。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科學研究的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等方面的教學。
2、設計探究的實驗,‘驗證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又是如何傳播的。
3、利用所學知識對聲現象的分析、解釋。
4、噪聲的危害以及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5、設計探究的實驗,驗證聲音的三個基本特性與什么因素有關。
三、課時安排:
本章共6節,計劃用9課時
引言科學之旅1課時
第一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1課時
第三節聲音的特性2課時
第四節噪聲的危害和控制1課時
第五節聲音的利用1課時
第一章單元復習與檢測1課時
八年級物理上冊《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 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3)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2、過程與方法:
(1)初步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使他們能初步學會有目的的觀察;
(2)能利用常見的器材進行實驗探究;會描述實驗現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據信息歸納科學規律;
(3)在學習過程中領悟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感受自然界聲音的美妙與有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培養學生團結合作、主動與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見解的精神;
(3) 初步認識科學對人類社會和生活的實際意義,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聲音產生的原因,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難點:引導學生觀察、探究聲音傳播的條件以及解釋生活中的聲傳播現象。
教學準備
音叉(包括小錘和音箱)兩個、塑料桶一個(里面盛有水)、兩個鐵塊
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教師播放事先錄制好的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聽見的聲音;
(2)教師:從本節課開始,我們將研究自然界中聲音的有關知識。同學們自己想知道哪些有關聲音方面的知識?
(3)教師有選擇地摘錄學生提出的問題,并確定本節課研究的主題。
2、問題一: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1)音叉、尺子,怎么讓它們發出聲音?
(2)你們是如何讓物體發聲的?你們觸摸發聲的物體時,有什么感覺?
(3)思考: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有什么不同?物體發聲時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4)摸著自己的喉嚨數1到10,體會手上的感覺,說出感覺。
(5)教師:是不是物體發聲就一定在振動?
(6)教師:(小結)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7)教師:物體的發聲現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學們介紹一些比較奇特的發聲方法嗎?比如動物。(聲源的概念)
3、問題二:聲音是怎樣向遠處傳播的?
(1) 聲音是靠什么傳到人耳中的?
(2)課本上的想想做做
(3)教師:從以上的活動中你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固體可以傳聲)。你們還可以想出生活中的其他事例或者實驗方案來支持固體可以傳聲這個觀點嗎?
(4)液體是否也可以傳聲呢?
(5)空氣可以傳聲嗎?列舉事實說明。
(6)教師:通過剛才的學習,同學們對聲音的傳播有了怎樣的認識,能否用自己的語言歸納一下?
(7)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傳播聲音的介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或氣體,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4、問題三:聲音在空氣中是怎樣傳播的。
提出聲波概念。
5、問題四: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嗎?
(1)提出問題:平時我們說話時,一張口,馬上就聽到聲音了。那么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嗎?你怎么知道的?
(2)對著高墻或山崖喊話,能馬上聽到回聲嗎?(講解回聲的知識)
(3)雷電時,為什么總是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呢?
(4)共同歸納: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也就是聲音是以一定的速度傳播
(5)介紹資料、指導讀表:《一些介質中的聲速》
(6)學生討論:在讀表的過程中,發現了什么特點?(教師指導)
a.15oC時,V聲=340米/秒 25oC時,V聲=346米/秒
b.傳播速度與溫度有關
c.一般情況下:V固>V液> V氣
> 課堂小結
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
3.聲音在介質(空氣)中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4.聲速: 15oC時,340m/s(空氣)
板書設計:
一、聲音的產生
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二、聲音的傳播
1.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介質: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
2.聲音在空氣中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的
3.聲速:
(1)15oC時,V聲=340m/s
(2)傳播速度與溫度有關
八年級物理上冊《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篇7
一、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l 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l 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l 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2、 過程與方法
l 通過觀察與實驗的方法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是如何傳播的?
l 通過學習活動,鍛煉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l 通過教師、學生雙邊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l 注意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于與其他同學合作的意識。
二、 設計思想
以從生活走向物理,努力構建合作、探究的課堂文化為基本指導思想。導入上緊扣書中彩圖,以大象間是如何交流的?作引入,展開部分以探究為主要體系,構建課堂雙主體。通過學生自己探究和觀察以及教師演示,使學生從多角度明白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三、 教具準備
音叉、小槌、橡皮筋、玻璃鐘罩、抽氣機、收錄機。
四、 教學過程設計
讓學生看P10大象的圖,讓學生思考,討論:
1、 關于大象你了解多少?(大小、種類、生活習性等)
2、 你認為大象之間如何進行交流?
閱讀P11文字。學生討論:猜測大象可以用人類聽不到的聲音進行交流中的聲音指的是什么聲?
3、 你知道還有哪些動物能產生人類聽不到的聲嗎?
4、 你知道哪些動物能聽到人類聽不到的聲嗎?
這些問題學過這一章后就可以解決了。
用收錄機播放一段美妙的音樂。引出課題聲音是如何產生和傳播的.?
[一]、聲的產生
(探究)讓學生自己做各種活動,使物體發聲。
(演示)敲響音叉,觀察發聲的音叉。
張緊的橡皮筋,用手指撥動,使其發聲。
觀察課本P12四張圖。
由學生自己觀察、思考、總結發聲物體的共同特征。在此基礎上得出結論。
結論: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想想議議)觀察P13插圖,教師介紹:
蟬是通過腹部的發聲器官發出聲音。只有雄蟬才會鳴叫,因為雄蟬腹部有發音器官,而雌蟬沒有,在腹部只有接收聲音的器官。
[二]、聲音的傳播
(探究)聲怎樣從發生的物體傳播到遠處?
聲要傳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東西來作媒介?
1、 把兩張課桌緊挨在一起。一個同學輕敲桌面,另一個同學把耳朵貼在另一張桌子上。
2、 兩張桌子離開一個小縫,再試一試。
(這里也可以事先布置學生制作土電話,實驗方法如上。)
總結:聲音可以在固體中傳播。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演示)將一只小電鈴放在玻璃鐘罩里,接通電源,然后用抽氣機逐漸抽去玻璃鐘罩內的空氣,最后停止抽氣,讓空氣重新進入玻璃鐘罩內,請學生觀察現象。
總結:聲音可以在氣體中傳播。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問:聲音在空氣中是怎樣傳播的?
(教師稍作介紹(以水波作比較),略)
總結:聲音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的。
(想想議議)請學生設計聲音在液體中傳播的小實驗。或找出事實來支持你的說法。
例:(1)人潛入水中后仍能聽見岸上的講話聲;(2)魚在水中可以感受到岸上風吹草動。
總結:聲音在液體中也能傳播。
小結: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以上通過自己探究固體傳聲,教師演示氣體傳聲,學生設計液體傳聲,使學生明白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三]、聲速
自然界中的許多現象可以說明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例如:雷聲、回聲等,田徑比賽時,在遠處先看到發令槍的煙霧,后聽到槍的聲音,也是很好的例子。
聲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聲速。
(學生閱讀P15小數據,找出其中的規律。)
總結:聲速跟介質的種類有關,還跟介質的溫度有關。
15℃時空氣中的速度是340米/秒。
本課小結:略
五、 課后探究與實踐
1、給你以下器材:秒表一個、聽診器一套、塑料保鮮袋一個、大燒杯一只和一些水。你能設計一個說明聲音能在液體中傳播的實驗嗎?說出你的方法并動手試一試。
2、動手實驗:
【器材】火柴盒、尺子和棉線1米左右.
【步驟】
(1).把棉線的一端穿進火柴盒,連在盒內的火柴桿上,另一端拴在尺子上,如圖1.
(2).一位同學手拿火柴盒緊貼在耳朵上,同時堵住另一只耳朵;另一同學用手指甲在靠近拴線的尺子一端劃動,這時把火柴盒貼在耳朵上的同學將會聽到______,它是由______產生的,同時觀察一下拉緊的棉線,發現______,這說明聲音是通過______傳到這位同學耳朵里.分析聲音由聲源(振動的刻度尺)傳到這位同學耳朵里的過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設計一個測量聲速的方法并實際測量。
八年級物理上冊《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篇8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是學生接觸初中物理的第一節,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學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感悟到物理學的美,激發起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初步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觀察比較、歸納總結的能力和探究意識、創新意識,就成為這節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難點,落實新課標的精神,我在教學策略上努力實現三個轉變:
(1)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
(2)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
(3)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總之,通過本節課將努力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活動中學習、在美的熏陶中學習,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
2.教學內容及教材特點:《聲現象》這一章主要是通過對生活、生產中豐富多彩的聲現象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聲音是怎樣產生和傳播的?聲音有哪些特性?人們是怎樣利用和控制聲音的?本章特別注意使學生了解聲音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等方面的應用和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結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加強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初步的實驗操作技能,使學生初步學會有目的的觀察;
(2)使學生能利用常見的器材進行實驗探究,會描述實驗現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據信息歸納科學規律;
(3)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領悟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4)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用語言表達物理知識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感受自然界聲音的美好與有趣,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知識。
(2)通過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用不同的實驗方法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通過教師、學生雙邊的教學活動,促進師生間的情感互動,營造共同討論、共同參與、共同嘗試的民主融洽的教學氛圍;并通過學生的探索實驗,培養同學間相互合作、探討交流、共同探索的團隊精神。
【教學重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聲音產生的原理和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因為只有了解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原理,才能從本質上理解對它的控制與應用,這是進一步學習本章其它內容的前提,這個前提的掌握與否是本章后續學習的關鍵,是實現本章教學目標的基礎。
【教學難點】
本節課教學的難點是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因為僅僅依靠學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難認識到這一點,只有借助于實驗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而學生剛剛接觸物理知識,認知能力相對薄弱,易于形成難點。
【教法與學法】
本節課教學屬于知識探究性教學。本節課擬采用誘思探究→實驗論證的教學方法。在教師的導控下創設教學情境,提出探究的問題,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并通過親自動手及分組實驗來進行論證,通過小組交流進行歸納總結,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
以上這些,可以概括為:創設情景→導入目標→自主探索→實驗論證→表達交流→總結歸納。
【課時安排】1課時
【實驗器材】:
1.教師演示實驗器材:真空鈴實驗裝置。
2.學生探究實驗器材:鼓、鑼、音叉、共振音叉、懸掛有乒乓球的鐵架臺、發聲體(小收音機、兩個塑料袋)、水槽兩個、水、CuSO4溶液、白紙、氣球、樹葉、四季潤喉片瓶子等。
學生分組實驗器材:
第一組:共振音叉。
第二組:發聲體(小收音機、兩個塑料袋)、水槽兩個、水、CuSO4溶液。
第三組:長鋼管。
3.多媒體課件
【課堂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5分鐘)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了聲音的世界里,在我們的周圍有各種各樣的聲音──優美動聽的音樂令我們心曠神怡,可惡的噪聲卻可能干擾我們正常的學習、生活,使我們心情煩躁。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些有關聲音的知識呢?好,那么就請允許我做一名導游,伴隨同學們來探究聲音知識的寶庫吧!
通過Windows操作系統自帶的媒體播放機播放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向學生展示樂曲的波形圖,使學生感到驚奇;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一些常見的聲音,請學生思考這些聲音都是由什么物體發出的,從而使學生產生疑問,活躍思維。接下來,再通過聲波槍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從而順利引入新課。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和各種各樣的聲音打交道,但是,你可能不會想到,聲音居然會和現代戰爭中的高科技聯系在一起。目前,美國加州的一家公司已經成功研制出一種新式武器──聲波槍,它可不是普通的槍,因為它發射的不是子彈,而是一種能量強大的聲波,而且它專門用來襲擊人類,被襲擊者往往會感到胸悶、頭痛、休克甚至死亡。如果說機槍大炮來得更光明磊落的話,聲波槍則顯得有些暗箭傷人。為什么呢?因為聲波槍所發射的聲波不在我們人耳的聽力范圍之中,它看不到、聽不見也摸不著,來去無蹤。不知道同學們聽到這則消息后心里會不會感到緊張?我們暫且不去考慮美國人要拿聲波槍去對付誰,但是,面對可能到來的傷害,我們能夠束手無策嗎?大家有沒有防御聲波槍的好辦法?作為十幾歲的初中生,我們還沒有能力去主動進攻,那么,我們今天就象科學家一樣去探究一下防御聲波槍的好辦法。
這時,便將學生帶入了一個有趣的物理情境。教師接著提示:
《孫子兵法》上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聲波槍如此厲害,要想有效地防御它,我們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聲波?聲波是怎樣產生的.?它又是如何傳播到我們身邊來的?
板書:第一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二、實驗探究講解新課(35分鐘)
1.通過探索性活動探究聲音的產生(7分鐘)
這個活動過程分三個步驟進行:探索性活動──小結──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動(3分鐘)。
教師向學生介紹桌上的器材,特別是音叉以后,組織學生活動:怎樣利用桌上的器材并使它們發出聲音?比比看,誰的發聲方法多,誰的發聲方法最有創意。
在活動過程中要求學生:
體驗:你是如何讓物體發聲的,你用手指觸摸發聲的物體時,有什么感覺?
思考:①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有什么不同?②物體發聲時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動: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使物體發聲,教師參與討論,適當給予提示或引導。然后請學生代表上臺表演研究結果,對獨特的發聲方法表示贊賞和鼓勵。
共同體驗:摸著自己的喉頭,說一句話,體會手上的感覺。
(2)小結(1分鐘):在以上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總結物體發聲的原因,即: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板書:1.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3)交流(2分鐘):物體的發聲現象真是太多了,哪位同學能向大家介紹一種比較奇特的發聲方法?
注意:交流有趣的發聲方法時,如果學生難以調動,教師可提出有趣的發聲問題讓學生討論。例如:①動物的發聲方法:鳥類是怎么發聲的?蟬是怎么發聲的?蚊子和蒼蠅發出的“嗡嗡”聲是怎么回事?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②同一物體不同的發聲方法:怎樣讓一個氣球發出不同的聲音來?人體除了聲帶外,還可以怎樣發音?
(4)聯系生產、生活實際,及時鞏固所學知識(1分鐘)。
振動可以發聲,如果將發聲體的振動記錄下來,需要時再讓物體按照記錄下來的振動規律去振動,就會產生與原來一樣的聲音。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早期機械唱盤表面的放大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唱片表面上一圈圈不規則的溝漕,當唱片轉動時,唱針隨著劃過的溝漕振動,這樣就把記錄的聲音重現出來。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還發明了用磁帶和激光唱盤記錄聲音的方法。
2.通過類比引出聲波的概念(2分鐘)
教師重復剛才得出的結論,提出新的問題:振動物體所發出的聲音是如何向遠處傳播的?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水波的形成與傳播過程。引導學生思考:水滴落入水中時出現了什么現象?水波是怎樣產生的?(水滴使平靜的水面發生了振動,形成了水波。)能否以水波作一個類比,思考一下:振動物體所發出的聲音可能會以什么形式向遠處傳播?
板書:1.振動物體發出的聲音以聲波的形式向外傳播。
2.創設情境、提出假設,通過分組實驗加以驗證,從而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35分鐘)
(1)提出問題,激發思維(4分鐘)
有了上面這些知識,我們現在就來研究一下怎樣防御聲波槍。假如聲波槍所發出來的聲音正無聲無息地向我們襲來,我們怎樣才能把自己保護起來呢?注意:聲波槍所發出來的聲音我們人耳聽不到,但它卻仍然能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傷害。
教師動員學生大膽猜想:用什么樣的方法才能防御聲波槍?
學生可能提出的辦法有:
①用隔音材料做成盾牌(教師評議:聲波槍所發出的次聲波很特殊,它在傳播的過程中損耗很少,用一般的材料很難吸收,到現在還沒有攻克。)
②將聲波槍發出的聲波反射回去(教師評議:把次聲波反射回去或想辦法對它進行干擾,從理論上講是可行的,但是,我們這些中學生暫時還沒有能力去進行研究。)
③潛入水中,用水隔住聲波槍發出的聲波。
④進入真空,用真空隔住聲波槍發出的聲波。
⑤用固體物質隔住聲波槍發出的聲波。
(2)分析方案,提出假設(2分鐘)
教師引導學生對同學們提出的方法加以分類,區別對待(前兩種方法盡管偏離了我們的課堂研究方向,教師也要向學生簡要解答一下,并予以鼓勵,以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把學生的思路引導到探究哪些物質可以傳播聲音上來,根據學生提出的方法進行假設:
假設一:固體不能傳播聲音。
假設二:液體不能傳播聲音。
假設三:氣體不能傳播聲音。
假設四: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3)分組實驗,驗證假設(5分鐘)
教師提問:同學們的猜想是不是一定正確呢?不是,那么你打算用什么辦法來驗證呢?動手實驗。現在我們就分成三組來研究這個問題:第一組驗證固體能否傳播聲音,第二組驗證液體能否傳播聲音,第三組驗證氣體能否傳播聲音。
教師分組發放實驗器材,同時提醒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要相互協作,搞好配合。
教師提示:不管我們研究的是哪一個問題,都要盡量避免其它因素的干擾。例如在驗證固體能否傳播聲音時,要盡量避免液體、氣體影響到我們的實驗;同樣,在驗證液體能否傳播聲音時,要盡量避免固體、氣體對我們實驗的影響。這種研究方法在科學上叫做控制變量法。
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4)相互交流,得出結論(5分鐘)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請各小組推薦1-2名代表,從三個方面交流實驗感受。(1)你的假設是什么?對不對?(2)你是如何驗證的?(3)你的結論是什么?同學們在說的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也可以創造性地利用老師提供的器材,或者想出其它辦法,只要能驗證自己的假設就可以了。
學生代表交流驗證過程時,教師給予適當引導,并與學生一起總結出結論:聲音能夠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叫介質。
板書:3.聲音能夠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
(5)聯系生活,鞏固新知(5分鐘)
氣體可以傳播聲音。我們的周圍充滿了空氣,空氣為人類和動物傳遞信息提供了便利條件,因此,地球上的動物大多數都具有聽覺。而月球上沒有空氣,登上月球的宇航員就只能通過無線電交流。
液體也可以傳播聲音。在河邊釣魚的人最怕別人在旁邊追逐打鬧,唐代詩人胡令能的詩《小兒垂綸》中寫道: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意思是說:一個小孩兒學大人們釣魚,側著身子坐在水邊的青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叢中。聽到有人問路連忙遠遠地招手,因為害怕驚跑了魚而不敢回答。
固體也能夠傳播聲音。據說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在30多歲時患上了嚴重的耳疾,聽力完全喪失,但是他并沒有向命運屈服,他用牙齒咬住木棒的一端,將木棒的另一端頂在鋼琴的鍵盤上感受旋律,繼續自己的創作。
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讓學生感受美妙的旋律。
八年級物理上冊《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以及固體、液體、氣體都是能夠傳播聲音的介質;
3.知道聲速跟介質的種類和介質的溫度有關。
過程與方法
1.運用觀察和實驗來探究聲音產生的實質,以及探究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2.通過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科學抽象能力,使學生掌握初步研究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學中師生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逐步養成自覺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學態度。
2.通過合作和交流,培養學生主動參與且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點難點】
重點: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以及聲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
3.聲速與介質種類以及介質溫度有關。
難點:聲音在介質中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鼓,音叉,紙屑若干,盛有水的燒杯,鐘罩,抽氣機,鬧鈴,氣球。
學生準備:音叉、紙片、梳子、乒乓球、水杯、小鈴鐺、廣口瓶、聲音芯片。
【教學設計】
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1)教師播放自然以及生活中常見的某些聲音。
例如:電鈴聲、鋼琴曲片段、工廠的電焊聲、叢林中的鳥語、夏日的蟬聲、瀑布聲等。
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能聽出剛才都是什么聲音?是哪些物體在發出聲音?
學生回答
教師:從本節課開始我們將研究自然界中聲音的有關知識。同學們自己想知道有關聲音的哪些方面的知識?
學生回答
教師在贊賞肯定的同時有選擇地摘錄學生提出的問題,并確定本節課研究的主題就是學生剛才提出的問題中的某幾個,并說明其他的問題會在以后的學習中逐漸探索,也可以課后去查找資料,自己先行研究。
教師明確教學的研究目標:
(1)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2)我們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3)聲音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的?
(4)聲音傳播的快慢。
探究性活動一
這個活動過程分為三個步驟進行:探索性活動——小結——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動。
組織學生活動:怎樣利用桌上的器材,讓它們發出聲音,比比看,誰的方法多,誰的發聲方法有創意,介紹桌上的器材,特別是音叉。
活動過程中要求學生:
體驗:你是如何讓物體發聲的,你觸摸發聲的物體時,請體會感覺。
思考:
①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有什么不同?
②物體發聲時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動: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發聲,教師參與討論。然后教師請學生代表上臺表演研究結果,對獨特的發聲方法贊賞和鼓勵。并對上述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共同體驗:摸著自己的聲帶,說一句話。體會手上的感覺,說出感覺。
學生得出結論:振動的物體能發出聲音。
問題:是不是物體發聲就一定在振動?
活動:敲打桌子
思考:聽到聲音,卻看不見桌子的振動,你能想出什么辦法來證明桌子的振動?
演示:擊鼓
問題:鼓面在振動嗎?如果在振動,你如何證明,能否讓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動?說出你的方法。
演示:敲擊音叉
問題:你能想出什么辦法來證明音叉在振動?
從上述事例中你能否總結出一種“驗證難以覺察的物體振動”的方法?
2.小結:在以上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總結物體發聲的原因,即物體發聲是由于物體的振動引起。
3.交流:物體的發聲現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學們介紹一些比較奇特的發聲方法嗎?比如動物間有趣的交流方式。
說明:
1.學生的發聲活動是在開放的互動式形式中進行,教師在學生的交流匯報中應盡可能多地讓學生展示發聲方法,匯報體驗和感受,例如學生把發聲的音叉接觸水面可激起水花,利用樹葉吹奏發聲等,更應該鼓勵,并讓學生在現象中歸納問題的本質。如果學生不能對桌上的器材進行實驗,教師可做一定的提示和演示。
2.交流有趣的發聲方法時,如果學生難以調動,教師可提出有趣的發聲問題讓學生討論。例如,
①動物的發聲方法:蟬是怎么發聲的?蚊子和蒼蠅發出“嗡嗡”聲是怎么回事?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等等。
②同一物體不同的發聲方法:怎樣讓一個氣球發出不同的聲音來?人體除了聲帶外,還可以怎樣發聲?能否一試?可讓學生討論發言,增加學生對學習物理的興趣。
探究性活動二
情景創設:醫生的聽診器,心臟跳動或者肺部的聲音是靠什么傳到人耳中的?
猜想:聲音的傳播可能需要什么東西作媒介。
做個最簡單的小實驗驗證一下你的猜想。就用我們的課桌當作傳聲物。這個實驗需要提供什么條件?(聯想醫生聽到病人身體器官運動的條件)如何操作?學生討論后回答。教師也可提示:發聲體(源)……人耳(接收體),中間為傳聲物體(課桌)。
活動:兩個學生合作,一個學生輕敲桌面或抓桌子,另一個學生把耳朵貼在桌面上聽。感受聽到的聲音。再把兩張桌子分開一條縫,進行實驗,前后對比。
從以上的活動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固體可以傳聲)你還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實例或者實驗方案來支持固體可以傳聲這個觀點嗎?(讓學生舉例,例如小學里曾經制作的土電話、“隔墻有耳”)
問題:那么液體是否也可以傳聲呢?
討論:你能否用桌上的`器材設計一個簡單的小實驗來體驗一下?如果你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能否舉一些生活實例來證明你的觀點?(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這時,讓學生利用桌上的器材進行設計和探究,在設計實驗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對照固體傳聲的小實驗,提出問題:用什么做發聲物體比較簡單?傳聲物是什么?該把發聲物體放在什么地方比較合適?
活動:方案設計好以后,學生利用桌上的器材進行實驗。教師輔導。并讓學生列舉生活實例。
問題:空氣可以傳聲嗎?列舉事實說明。①聽到鈴聲;②聽到人的說話聲;③聽見腳步聲;等等。
進一步猜想:如果連空氣都沒有呢?聲音能不能傳播呢?為了證明這個猜想,最好做實驗試一試。
聯想:大家一起出謀劃策,想一想這個實驗怎樣做?怎樣實現沒有空氣的狀態?學生會很自然地聯想到需要提供一個真空的環境,然后把一個發聲體(例如小電鈴)放入這樣的環境里,前后對比。思路理清楚后,由于實驗器材的局限性,這個實驗由教師演示,讓兩個學生上臺輔助,學生進行觀察對比:
(1)抽去空氣前和抽氣后鈴聲的對比。
(2)抽氣后再通入氣體,兩種情況鈴聲的對比。及時糾正猜想的謬誤,最好推理得出“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的正確結論。
引導:通過剛才這一段的學習,同學對聲音的傳播有了怎樣的認識,能不能請個代表用自己的語言歸納一下。
學生: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傳播聲音的物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氣體。
聲波
問題:聲音在空氣中如何傳播呢?
多媒體演示水波的運動。
問題:1.誰能描述一下你看見了什么?(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斷地向四周擴散)
2.水面上為什么出現了水波?
3.我手中有一張紙,怎樣才能讓它發出聲音?
學生體驗:抖動手臂,引起紙的振動,發出聲音。
問題:1.紙的振動,會影響到周圍的空氣嗎?
2.水滴使水面振動,發出聲音,以水波的形式傳播;振動的紙發出聲音,在空氣中會以什么形式傳播呢?我們可不可以用水波類比一下呢?
播放多媒體聲波動畫讓學生有初步的認識,并提出聲波這個概念。
學生閱讀課文了解人耳聽到聲音的過程。
聲速以及估測
情景:有時候在電影里看見這樣的畫面,演員的口形與觀眾聽到的話不是同一時間的,聽到的聲音要比演員的口形慢半拍,這說明聲的傳播需要一定的時間。我們把聲音在每秒鐘傳播的距離叫聲速。
多媒體顯示:聲速表。快速地熟悉聲音在空氣、水、鋼鐵中的傳播速度。
問題:在一根空的長鐵管的一頭敲一下,在另一頭可以聽到幾次聲音?(搶答并說出理由)如果要想在另一頭聽到三次敲擊聲,你該怎么做?
學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過程中體會傳聲速度與傳播時間的關系。
說明聲速不僅與介質的種類有關,還與介質的溫度有關。
問題:如果我們想知道聲音在室溫狀態下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應該怎么辦?說出實驗方案。
引導:要測聲速,必須知道哪些量?你準備用什么辦法解決這些量?需要用到哪些器材?
組織學生討論,要求每組想出一個測量聲速的方法。
學生討論交流。
說明:在設計實驗的時候,要注意實驗方案的可行性。聲源離人耳的距離適當,不宜過近。測時間的工具也盡可能準確。當然學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實驗方案,只要原理得當,應該給予鼓勵。
回聲
問題:
1.如果對著山崖大喊一聲,會發生什么現象?
2.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由此引入回聲的概念
問題:如果對著教室的墻大喊一聲,有回聲產生嗎?
學生討論:聽到回聲的條件
學生總結:1.回聲到達人耳應比原聲晚0.1 s以上。
2.如果相差不到0.1 s,回聲和原聲混在一起,使原聲加強。
思考:1.開山放炮時為什么能聽到隆隆不絕的響聲?
2.人在屋里說話為什么比在曠野里聽起來響亮?
多媒體播放“天壇的聲學建筑”
多媒體展示音樂廳、琴房的圖片
思考:為什么是這樣的結構?
學生回想音樂教室墻壁的構造,閱讀課文,了解聲音遇到柔軟多孔的物體會被吸收。
【課堂小結】
讓學生總結本節所學的內容(用多媒體給出)
1.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2.知道聲速及相關的應用。
【布置作業】
1.復習課文,理解聲速的含義。
2.課本P38-39:作業1-6題。
【教學板書】
第一節 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1.聲音的產生:聲音(sound)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聲音的傳播:聲音靠介質傳播,氣體、液體、固體都可以傳聲,真空不能傳聲。
3.聲音傳播的快慢:空氣(15 ℃)中聲速是340 m/s;聲音在固體中傳播得快,液體中次之,在氣體傳播得慢。
4.回聲
【教學反思】
這節的知識點相對其他章節比較簡單,關鍵是要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課堂教學要以培養興趣為出發點,以鍛煉思維和提高能力為根本,精心設計實驗,創設物理情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并適時地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通過課堂教學,學生在課堂上參與的積極性很強,并且通過音叉、鼓前后兩次實驗的對比,對“化細微為顯著”的研究方法印象很深刻。在探究介質問題時,還要注意做好鋪墊,讓學生說出實驗的方法和步驟,要恰當地鋪設臺階,適時引導,讓學生覺得實驗過程是他們自己設計的,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八年級物理上冊《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篇10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 》(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一節)
2.教材內容特點;
⑴.重視與日常生活和技術應用的聯系
⑵.重視科學探究活動
⑶.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⑷.教材內容呈現多樣化
⑸.本節內容與老教材的區別:老教材中“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和“聲音靠介質傳播”是通過對演示實驗結果進行歸納得出的,本節內容這兩個結論是由學生自己通過探究實驗得出的。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創新能力、交流合作精神,更注重理論與實際相聯系。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⑵.知道聲音需要在介質中傳播,以及固體、液體、氣體都是能夠傳播聲音的介質。
⑶.知道聲速跟介質種類和介質溫度有關。
2.過程與方法
⑴.運用觀察和實驗來探究聲音產生的實質,以及探究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⑵.通過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科學抽象能力;使學生掌握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通過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逐步養成自覺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學態度。
⑵.通過合作和交流,培養學生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以及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聲速與介質種類及介質溫度有關。
2.難點:聲音在介質中以聲波形式傳播。
四、教學準備
1.教具:
⑴.多媒體聲音文件(悠揚的音樂、瀑布聲、砂輪與金屬的摩擦聲、青蛙叫聲),
⑵.音*,泡沫塑料球、銅鑼、盛水玻璃水槽,
⑶. 媒體展示(動畫、視頻)和習題精選(鏈接“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資源”)。
2.學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發聲的物體。
五、教學過程
■課前活動
在教室里播放媒體音樂,讓學生欣賞音樂,陶冶情操。
■導入新課
列舉自然界中豐富多彩的聲音實例,提出一系列與聲現象有關的問題,由此導入新課。
讓學生加深對豐富多彩的聲現象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習興趣。
【備注】創設情境,讓學生對耳濡目染的聲現象產生研究的興趣。
■ 進行新課
(一)、聲音的產生
【教師活動】
指導學生觀察教材插圖1.1--1,
在學生觀察的同時,依次播放與插圖描述的聲現象所對應的聲音文件。
【學生活動】
讓學生歸納出四幅圖的共同點,以此為基礎,引出探究的課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學生歸納出:都有物體在發聲。
【備注】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
【教師活動】
指導學生進行探究。
【學生活動】
明確實驗目的和實驗方法,四人一組做實驗,并歸納出實驗結果: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教師活動】
提問檢查學生探究的結果,引導全班學生對結果進行評估。
【學生活動】
學生舉手答問,其他學生評估。
【備注】學生初次進行探究,需要加強指導,同時注意培養學生評估能力與交流合作能力。
【教師活動】
演示:音*實驗
鏈接“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動畫“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備注】教師掌握遠程教育資源的整合技能。
【學生活動】
觀察、思考。
【教師活動】
反饋練習(一)
引導學生分析圖1、1—1描述的幾種聲現象各是什么物體振動產生的。
【學生活動】
討論、作答。舉手發言。
【教師活動】
指導學生討論教材p13“想想議議”,讓學生回答討論結果。
【學生活動】
學生熱烈討論,相互交流。
【教師活動】
指導學生自學教材p13第3段:機械唱片的原理,要學生找出生活中有類似原理的物品。
【學生活動】
自學教材,并列舉實例。
【備注】指導學生用所學知識分析自然現象,引導他們觸類旁通,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二)、聲音的傳播
【教師活動】
指導學生自學教材p14中的探究“聲音怎樣從發聲物體傳到遠處”的基本內容,思考科學探究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并指導學生按教材要求進行固體傳聲的實驗,讓學生判斷實驗結果是否證實了猜想和假設。
【學生活動】
自學并積極思考,進行分組實驗,并相互討論,交流作出判斷。
討論、作答。
【備注】讓學生初步感悟科學探究的幾個基本要素,初步培養探究能力。
【教師活動】
反饋練習(二)
以“聽到飛機聲”為實例,讓學生做出“空氣是傳聲介質”的假設,并讓學生設計出檢驗假設的實驗。
【學生活動】
作出假設,完成實驗的初步設計。
【教師活動】
演示:真空鈴實驗 (鏈接“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資源”視頻“真空鈴實驗”)
讓學生根據實驗結果判斷假設是否正確。
【備注】讓學生接識多媒體。
【學生活動】
觀察、思考、作出判斷。
【教師活動】
播放動畫:振動的音*激起聲波傳入人耳;指導學生自學教材p15第1自然段。鏈接“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動畫“聲音的傳播。”
【學生活動】
觀看媒體展示,自學教材,初步體會“聲音是一種波。”
【教師活動】
指導學生討論教材p15中的想想議議:聲音能在液體中傳播嗎?讓學生匯報討論結果。
【學生活動】
分組討論、交流,舉手匯報討論結果。
【教師活動】
演示:液體傳聲實驗
讓學生綜合前面的幾個實驗結果,歸納出介質包括固體、液體和氣體。
【學生活動】
觀察實驗現象,總結實驗結果。
綜合、歸納,舉手發言。
【教師活動】
從實驗著手引入聲速概念,介紹聲速單位。指導學生閱讀教材p15中的“幾種物質的聲速”,布置閱讀思考題。
要求學生分組設想出測量聲速的方法,在全班交流。
【備注】因測量聲速需要較大的空間,無法在教室內完成,故只在課內交流設想。
【學生活動】
分組討論、集體交流。
(三)、信息反饋與知識小結
1.課堂小測試。鏈接“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資源”中“習題精選”
2.測試反饋,師生共同講評。
3.請學生小結。
【備注】及時小結,讓知識系統化。
【學生活動】
做測試題。
檢測學習效果。
從知識、方法兩個角度小結。
(四)、知識鞏固
作業布置:課本p16t1、t3
六、板收設計(多媒體投影)
第一章 聲現象
第一節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一、 聲音的產生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二、 聲音的傳播
1.聲音靠介質傳播,真空不能傳聲。
介質: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
2.聲音在所有介質中都以聲波形式傳播。
3.聲速
⑴.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聲速。
⑵.聲音在固體、液體中比在氣體中傳播得快。
⑶.150c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m/s。
八年級物理上冊《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1、知道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的傳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見的聲現象。
重難點
(重)1、學生對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過程的探究。
(難)2、設計探究的實驗。
3、聲現象的分析、解釋。
教學過程
活動流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知識補充
一、導入新課
讓學生觀察課本第12頁圖片,讓同學說說有什么現象?它們有什么共同特征?
二、進行新課
1.聲音的產生
(1)教材所給的四幅圖,從不同的方面給出了聲音產生的情況,讓學生發現物體發聲時的共同特征。
(2)實驗探究,總結發聲體的共同特征。
方案一:讓學生用橡皮筋做實驗。兩人一組,一人將橡皮筋拉長,另一人用手撥動橡皮筋,觀察橡皮筋:
①能聽到什么?同時注意觀察此時橡皮筋處于什么狀態?
②當震動停止的時候,還能聽到聲音嗎?
方案二:讓學生用刻度尺做實驗。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將其另三分之一緊壓在桌邊,另一手撥動伸出端,讓學生觀察尺子振動情況:
①聽到什么?此時的尺子處于什么狀態?
②當振動停止的時候,還能聽到聲音嗎?
(討論)閱讀課本P13想想議議,教師解釋:
蟬的發聲器官在腹部,它是以振動鼓膜的方式發聲,再經過其他部位的共鳴,便能將聲音傳播到很遠。所以,蟬的發音既不是翅膀的振動發聲也不是腹部摩擦發聲。
物體振動發聲的現象真是太多了,同學們能列舉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發聲現象嗎?
A、吹口琴的聲音,是由于氣流的沖擊,琴內的彈簧片發生振動發出的.
B、悠揚的`薩克斯聲是由于氣流通過管時,使管內空氣柱振動而發出的.
C、吹口哨聲是口腔內空氣振動產生的.
D、炎熱的夏天,響亮的蟬鳴是蟬的發音肌收縮時,引起發音膜的振動而產生的.
E、氣球爆炸聲是氣球膜的振動引起周圍空氣的振動而產生的.
F、聲勢浩大的瀑布聲是水撞擊石頭,引起空氣的振動發出聲音.
(3)知識小反饋
①人在說話唱歌時,用手放在喉嚨附近,便可以感到喉嚨在;打鼓時用手輕觸鼓面,也可以感覺鼓面在;用手按住鼓面,使鼓面停止振動,發生也就了,這些事實證明聲音使由物體的而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
2.聲音的傳播
(1)情景設置:觀看教材圖1.1-5宇航員在太空用無線電波交談,教師提出問題:你知道宇航員之間是通過什么進行交談的?它們為什么不能直接進行交談呢?聲音的傳播有什么條件嗎?
(2)探究活動:
①(固體傳聲實驗)用課桌做實驗,一只耳朵貼在桌子上,另一只耳朵堵上。另一個同學在桌子的一端敲打桌子。
②同學閱讀p15“想想議議”并距離回答。
(3)聲波
既然聲音能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那么同學知道聲音在這些介質中是怎么傳播的嗎?閱讀P15內容。
(4)知識小反饋
②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
B、聲音可以在鋼軌中傳播
C、聲音可以在海水中傳播
D、聲音可以在真空中傳播
3.聲速
(1)情景設置當你面對著障礙物大喊一聲,過一會兒能夠聽到你的聲音,你知道這是什么原因嗎?
其實,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的,我把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做聲速,聲速描述聲音們傳播的快慢。
閱讀課本p15“小資料”,并比較聲音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的傳播速度。
(2)聲速公式:v=s/t。其中v表示聲速單位是/s(讀作米每秒);s表示距離,單位是(米);t表示時間,單位是s(秒)
完成p16“想想做做”
(3)知識小反饋
①、敲一根長長的鐵管,能聽到幾次響聲?分別是從那里傳來的?
②小明對著高山大喊了一聲,經過3秒后聽到了自己的回聲,則小明離大山的距離大約是多少?(v=340/s)
4、本節知識小補充
(1)回聲
回聲是由于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發生反射形成的,人耳能區分回聲和原聲的時間間隔為0.1秒。
計算:能聽到回聲的最短距離是多少?
已知:v = 340 / s, t = 0.1 s
求:s
解:s=v t / 2 = 340 / s × 0.1 s / 2 s = 17
答:能聽到回聲的最短距離是17 。
(2)雷電
打雷和閃電同時發生,我們總是先看見閃電,后聽到雷聲,為什么?光速比聲速快
對學生活動結果進行點評
板書設計
第一章聲現象
第一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一、聲音的產生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二、聲音的傳播
1.聲音靠介質傳播,真空不能傳聲
介質: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
2.聲音在所有介質中都以聲波形式傳播
3.聲速
(1)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做聲速。
(2)聲速公式:v=s/t。其中v表示聲速單位是/s(讀作米每秒);s表示距離,單位是(米);t表示時間,單位是s(秒)
(3)聲音在固體、液體中比在氣體中傳播得快
(4)15℃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s。
4.回聲人耳能區分回聲和原聲的時間間隔為0.1秒;能聽到回聲的最短距離是17 。
教學小結
小結本節內容,明確目標,強調重、難點
作業設計
1.“動手動腦學物理”中的1、3、4、5.
2.完成配套練習冊中相應的內容。
八年級物理上冊《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篇12
課程標準:
通過實驗,認識聲的產生和傳播條件。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必須依靠介質。
2.知道固體、液體、氣體都是能夠傳播聲音的介質,了解在不同的介質中聲音的傳播速度是不同的,聲音在固體和液體中的傳播速度比在空氣中快。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發聲現象,能簡單地描述所觀察到的發聲體的共同特性,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對比和概括能力。
2.通過聲傳播的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初步的在觀察現象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3.讓學生參與實驗探究,初步學習實驗探究的方法,體會科學探究的重要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本節學習,讓學生知道我們生活在聲的廣袤空間中,聲音可以表達豐富多彩的情感,通過聲音可以獲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學生初步領略聲音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從而引起對聲音的好奇,激發求知的欲望,逐步養成自覺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學態度。
3.通過合作和交流,培養學生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點與難點:
聲音產生的條件、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是這一節的重點。
聲音在介質中以聲波的形式傳播是本節的難點。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演示實驗器材:廣口瓶、橡皮塞、抽氣機,電子發聲體,土電話、吉他等。
3.分組實驗器材:音叉、鼓、鑼等。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教 學 意 圖
(一)課前活動
在教室內播放悠揚的音樂。
欣賞音樂、琴詩,陶冶情操。
創設情境。
(二)導入新課
1.用多媒體展示多種聲音。
觀察畫面與聆聽相關的聲音。
讓學生對耳濡目染的聲現象產生研究的興趣。
2.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它是怎么被我們聽到的?
深入思考,進行猜想。
讓學生知道聲音是傳遞信息的一種形式,觀察圖后讓學生思考、討論一些問題,把學生帶入聲的世界,在討論中切入本節課題: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三)探究聲音的產生
1.給學生提供“制造”聲音的器材:音叉、鼓、鑼等,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進行實驗探究:讓音叉、鼓、鑼等發聲,并觀察聲音產生伴隨的現象。
在老師的鼓勵、引導下,學生合作探究,直接觀察和觸摸感受發聲的物體在振動,引導學生討論。
2.讓學生試一試:敲一下鼓(或音叉、鑼),馬上用手按住鼓面會發生什么現象?想一想,這是為什么?
學生進行探究,得出結論:發聲體振動停止,聲音消失。
進一步認識聲音的產生,培養歸納能力。
3.引導學生得出結論: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通過觀察、分析,總結出結論。
通過觀察、體驗與對比、概括,建立聲音和振動的關系。
4.介紹弦樂器和管樂器:彈奏吉他、展示自制管樂器,并播放使用自制管樂器演奏視頻。
讓學生在發出聲音的同時,用手捂住自己的聲帶處,再次感受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鞏固和驗證: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指導學生用所學知識分析自然現象。
(四)聲音的`傳播
1.提出問題:我在這說話,我的聲帶在這振動,聲音怎么傳到你的耳朵里了?
學生思考:我們之間有什么,是什么把聲音傳過來的?
誘導學生自己得出:聲音在空氣中能夠傳播。
2.設想一下,如果沒有空氣,你還能聽到我講話的聲音嗎?
深入思考和聯想。
讓學生提出猜想,引導他們提出證明猜測正確性的方法。
3.演示:真空不能傳聲的實驗。
觀察實驗現象。
通過探究,讓學生初步認識聲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4.引導學生得出結論:聲音可以在氣體中傳播,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通過根據已有的知識對傳聲的原因,進行猜測和討論。
廣口瓶內發生器聲音的變化說明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不能在真空傳播。
5.演示實驗并得出結論:聲音可以液體中傳播。欣賞《小兒垂釣》和“水上芭蕾”。
觀察實驗現象,總結實驗結果,觀察與思考。
提高觀察、分析和總結能力。
6.學生實驗并得出結論:聲音可以在固體中傳播。
學生輕敲桌子一端,耳朵貼近桌面另一端聽聲音。
探究固體傳聲,初步感悟科學探究。
7.試用“土電話”,強化固體可以傳聲。
讓一學生“接聽土電話”并進行課堂討論和小組發言。
初步培養學生發現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實質的能力和實驗設計能力。
8.歸納結論:聲音的傳播是需要介質的,它既可以在氣體中傳播,也可以在固體和液體中傳播。
綜合、歸納,舉手發言。
系統總結規律。
9.聽覺的形成:播放視頻:人耳的結構和動畫(聽覺的形成)。
觀察與思考。
了解人耳的結構和為什么能聽到聲音。
(五)聲速
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看書。
學生閱讀課文(第38頁),了解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并總結規律。
啟發學生從閱讀中找出規律。
(六)小結
提出問題: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思考、交流,談收獲、體會等。
通過合作、交流,及時小結,讓知識系統化。
(七)課堂練習
出示練習題
閱讀、思考,舉手答題。
應用所學知識解答問題。
(八)布置作業
延伸興趣
課后第2、3題
當堂完成
鞏固所學知識
(九)板書設計
第一節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一、聲音的產生(氣體、液體、固體)中傳播。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真空不能傳聲。
二、聲音的傳播三、聲音的速度
聲音以聲波的形式在介質空氣中:340m/s(1標準大氣壓、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