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機(精選13篇)
照相機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凸透鏡成放大、縮小實像和虛像的條件
2.的原理
能力目標
1.培養實驗能力
通過正確組裝、調整實驗儀器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2.培養分析概括能力
通過對凸透鏡成像現象的觀察分析,總結出凸透鏡成像規律,并用列表的方法歸納出凸透鏡成放大或縮小、正立或倒立、實像或虛像的條件.
3.培養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利用凸透鏡的三條特殊光線,用作圖法解決凸透鏡的成像問題,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原理的分析逐步培養運用所學基礎知識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4.通過觀察與實驗,就像和影、實像與虛像的成因,初步學習分析與綜合的思維方法.
分析,就是對各種相關現象分別進行研究,找出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找出最主要、最本質、帶決定性的因素.并在分析的基礎上,把通過對各種現象分析得到的結論以及相關因素聯系起來進行研究從而得到較為完整的認識.例如對實像、虛像的認識是在分析小孔成像、平面鏡成像、凸透鏡成像(三種情況)的基礎上,找出它們的共同點是由光形成,有光進入眼睛引起人們的視覺,因而與影有著本質的不同.但它們的不同點是,實像由實際光線會聚形成,虛像是由反射(折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相交形成,因而決定了它們的顯像方法也不相同.這就是在分析基礎上的綜合,綜合指導下的分析.在物理學習中,形成概念,掌握規律離不開分析與綜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將有助于今后的學習.
德育目標
通過研究凸透鏡成像的實驗,以及對其成像規律的分析有意識地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通過的教學,使學生基本掌握的使用,使學生會用去拍自然風景名
勝,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既是上節內容《光的折射》基礎上的應用講述,又是第四節課《幻燈機放大鏡》的對比課.重點是物體在2倍焦距以外凸透鏡的成像規律教學.教材首先安排學生做實驗,觀察凸透鏡成縮小實像的情況和條件.在實驗的基礎上得出凸透鏡成倒立、縮小實像的條件.并說明這個像是物體射向凸透鏡的光通過凸透鏡會聚成的,是實像.然后在此基礎上講的原理.說明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膠卷相當于光屏,被拍攝景物到鏡頭的距離大于二倍焦距,所以在膠卷上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最后簡單介紹了調焦、選擇光圈等知識和上的這些重要組成部分,增加學生的實際知識.
教法建議
本節是學生通過探索性實驗得出凸透鏡成像規律,進而理解它的應用,因此,本節課采用的教學方法建議為實驗法、討論法、探索法.
教學設計示例
一、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教學說明
1.凸透鏡的成像規律是一個連續的變化過程,讓學生從這一物理現象變化全過程的高度來分析這一物理現象,有助于加深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認識.
2.由于本實驗要求學生同時觀察和考慮的內容比較多,如凸透鏡的焦距、凸透鏡焦點的位置、2倍焦距的位置、物體的位置、像的位置,同時還要觀察像的性質.對于一個初二的學生來講容易在觀察某一內容時忽略觀察其他內容,或者雖然觀察了但是頭腦中沒有反映出其他的內容,這樣就很難從整體上把握整個物理變化過程,為此在本節實驗設計中采取兩個辦法.
(1)每進行完一個內容的實驗(如物體位于2倍焦距以外),要求同學畫圖從理論上進行分析,并逐步形成物體在這個范圍內成像的物理模型、然后由教師利用復合投影的燈片進行分析.從而使學生在實驗現象與物理模型之間建立起必然的聯系,從而加深對這一物理過程的認識和理解.
(2)在真實實驗的基礎上可用計算機模擬物體從2倍焦距以外移到2倍焦距的過程.直接觀看凸透鏡成像的整個動態變化,從而對凸透鏡成像形成一個宏觀的整體的認識(也可通過投影或畫圖進行).
3.為便于操作,也為使學生對實驗現象形成深刻的認識從而為探索規律打下基礎,實驗前應要求學生在光具座透鏡兩側的標尺上明顯的標出與焦距和2倍焦距等長的位置以便在實驗中能迅速準確的找到應找的位置,并對物、像所處位置形成深刻的印象.
二、凸透鏡的成像規律教學說明
要教育、引導學生不要死記硬背凸透鏡的成像規律,要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它.掌握它的途徑有三個
1.認真完成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通過實驗獲得深刻的感性認識.
2.采用作圖法,作出凸透鏡在具體情況下的成像光路圖,從而在頭腦中形成凸透鏡成像的物理模型,并形成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
3.將實驗現象、物理模型與平時應用的實際有機聯系起來,以加深理解和記憶.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具學具準備
光具座、凸透鏡、蠟燭,火柴、光屏、投影儀、放大鏡.
五、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一)復習上節課講的內容.
(二)完成“研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學生分組實驗.
1.完成分組實驗
2.利用凸透鏡的特殊光線,運用作圖法來研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
3.每完成一個階段的實驗及相應的理論分析后,討論、研究在實踐中哪些光學儀器是運用這一原理制作(工作)的.
(三)分析、研究凸透鏡成像的變化過程及變化規律.
(四)師生討論如何正確使用.
六、教學過程設計
1.引入課題
方案:用計算機向學生展示各種精美的照片和各種型號的,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繼而引入新課.
2.新課教學
學生實驗:向學生指明這節課要研究物體位于2倍焦距以外(畫出板圖)凸透鏡的成像情況(包括像的位置,像的性質(指像與物比是放大還是縮小、像是倒立還是正立、是虛像還是實像)).用u來表示物體到透鏡的距離,用v表示像到透鏡的距離、f表示焦距.
物距(u)像距(v)像的性質應用(板書)
教師介紹儀器、演示一下使用方法,并重點強調以下幾個問題
(1)告訴學生凸透鏡的焦距
(2)把透鏡放在標尺中央,從透鏡的位置開始在左右兩邊的標尺上用粉筆標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
(3)通過實驗研究物體在某一位置的成像情況.略調整一個物距和光屏位置,看像發生什么變化
(4)利用凸透鏡的特殊光線(兩條就可以),用作圖法研究凸透鏡在同一位置的成像情況.
教師講完后,問同學們有無問題,然后宣布開始第一個實驗,將物體(蠟燭)放在2倍焦距以外.
學生開始實驗,教師在同學中間巡視并進行指導.學生實驗結束,教師組織提問、進行總結.
當把蠟燭放在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時,在透鏡另一側,一倍焦距與2倍焦距之間,在屏幕上出現一個倒立、縮小的像,由于像可以用屏接收,所以是實像.
如果略改變一下物距,物體向透鏡方向移動,像變大.
利用凸透鏡的特殊光線,運用光路圖研究凸透鏡成像情況:將下圖用投影儀打在幕布上,教師邊指示圖形邊講解.
平行于主軸的光線被凸透鏡折射后經過焦點,通過焦點的光線被凸透鏡折射以后平行于主軸射出,兩條折射光線在透鏡另一側1倍焦距與2倍焦距之間的位置相交于一點,AB發出的無數條光線經透鏡折射后組成了AB的像 ,由于是由實際光線會聚形成,所以是實像.
教師簡單介紹工作原理,用投影打出相應的光路圖,分析物體從2倍焦距以外向1倍焦距移近的過程中,凸透鏡成像的變化情況(有條件可用計算機模擬).說明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膠卷相當于光屏,被拍攝景物到鏡頭的距離大于二倍焦距,所以在膠卷上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最后簡單介紹調焦、選擇光圈等知識和上的這些重要組成部分,增加學生的實際知識.
3.總結
分析的工作原理,研究凸透鏡成像問題.
探究活動
【課題】關于膠卷的感光度
【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市場上常見的膠卷的規格,在某種照度的條件下,它們使用上有何差別.
【備注】
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
2、發現新問題.
照相機 篇2
授課人
張偉
單位
大慶二十五中
授課時間
授課
題目
第六章光的折射第三節照相機
授
課
目
標
知識目標
1.掌握凸透鏡成縮小實像的條件
2.照相機成像的原理,
3.了解照相機的結構,的使用方法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和物理知識和應用能力
通過信息技術的使用鍛煉學生多方位發展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
重點
凸透鏡成縮小實像的條件
教學
難點
物距變化時像及像距的變化
教學
用具
光具座、凸透鏡、蠟燭、光屏、信息技術應用設備
教學
方法
實驗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組織教學
學生活動
備注
教
學
策
略
教
學
策
略
一、引入新課:
播放視頻,從人們旅游觀光時使用照相機拍攝留念,提出問題:照相機是怎樣把人的影像留下來的?從而引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1.組織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
目的:研究物體放在凸透鏡二倍焦距以外時在凸透鏡鏡中成像規律
實驗方法:(1)保持凸透鏡、燭焰、光屏中心在同一直線并在同一高度上
(2)將蠟燭放在二倍焦距以外某處,移動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現一個清晰像,觀察像的大小、倒正、像距的大小
(3)將蠟燭由遠處逐漸向二倍焦距處移動,觀察像的大小、像距的大小的變化
實驗結論:(1)當u>2f時,f
(2)當蠟燭向2f處移動時,物距減小、像距變大、像變大。
2.學生得出結論后,教師總結:利用多媒體展示凸透鏡成像規律,使學生對凸透鏡的成像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
3.照相機
(1)利用信息技術演示照相機成像的原理
(2)展示照相機的實物說明照相機的結構。
(3)說明照相機調焦環的作用
(4)說明照相機的光圈和快門的作用
4.小結本節內容
5.練習:
6.作業:
三.板書設計
第三節照相機
一、凸透鏡成像規律1
目的:研究物體在二倍焦距以內時在凸透鏡中成像規律
結論:(1)當u>2f時,f
(2)當蠟燭向2f處移動時,物距減小、像距變大、像變大
二、照相機原理及其它
1、原理:
2、結構及各部分作
用:調焦環,快門,
光圈
四、課后反思:
學生觀看視頻后在教師引導下提出問題
學生操作實驗
學生總結規律
學生閱讀后發現問題
學生小結本節的收獲
學生自我、相互評價
照相機 篇3
授課人
張偉
單位
大慶二十五中
授課時間
授課
題目
第六章光的折射第三節
授
課
目
標
知識目標
1.掌握凸透鏡成縮小實像的條件
2.成像的原理,
3.了解的結構,的使用方法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和物理知識和應用能力
通過信息技術的使用鍛煉學生多方位發展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
重點
凸透鏡成縮小實像的條件
教學
難點
物距變化時像及像距的變化
教學
用具
光具座、凸透鏡、蠟燭、光屏、信息技術應用設備
教學
方法
實驗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組織教學
學生活動
備注
教
學
策
略
教
學
策
略
一、引入新課:
播放視頻,從人們旅游觀光時使用拍攝留念,提出問題:是怎樣把人的影像留下來的?從而引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1.組織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
目的:研究物體放在凸透鏡二倍焦距以外時在凸透鏡鏡中成像規律
實驗方法:(1)保持凸透鏡、燭焰、光屏中心在同一直線并在同一高度上
(2)將蠟燭放在二倍焦距以外某處,移動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現一個清晰像,觀察像的大小、倒正、像距的大小
(3)將蠟燭由遠處逐漸向二倍焦距處移動,觀察像的大小、像距的大小的變化
實驗結論:(1)當u>2f時,f
(2)當蠟燭向2f處移動時,物距減小、像距變大、像變大。
2.學生得出結論后,教師總結:利用多媒體展示凸透鏡成像規律,使學生對凸透鏡的成像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
3.
(1)利用信息技術演示成像的原理
(2)展示的實物說明的結構。
(3)說明調焦環的作用
(4)說明的光圈和快門的作用
4.小結本節內容
5.練習:
6.作業 :
三.板書設計
第三節
一、凸透鏡成像規律1
目的:研究物體在二倍焦距以內時在凸透鏡中成像規律
結論:(1)當u>2f時,f
(2)當蠟燭向2f處移動時,物距減小、像距變大、像變大
二、原理及其它
1、原理:
2、結構及各部分作
用:調焦環,快門,
光圈
四、課后反思:
學生觀看視頻后在教師引導下提出問題
學生操作實驗
學生總結規律
學生閱讀后發現問題
學生小結本節的收獲
學生自我、相互評價
照相機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凸透鏡成放大、縮小實像和虛像的條件
2.的原理
能力目標
1.培養實驗能力
通過正確組裝、調整實驗儀器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2.培養分析概括能力
通過對凸透鏡成像現象的觀察分析,總結出凸透鏡成像規律,并用列表的方法歸納出凸透鏡成放大或縮小、正立或倒立、實像或虛像的條件.
3.培養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利用凸透鏡的三條特殊光線,用作圖法解決凸透鏡的成像問題,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原理的分析逐步培養運用所學基礎知識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4.通過觀察與實驗,就像和影、實像與虛像的成因,初步學習分析與綜合的思維方法.
分析,就是對各種相關現象分別進行研究,找出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找出最主要、最本質、帶決定性的因素.并在分析的基礎上,把通過對各種現象分析得到的結論以及相關因素聯系起來進行研究從而得到較為完整的認識.例如對實像、虛像的認識是在分析小孔成像、平面鏡成像、凸透鏡成像(三種情況)的基礎上,找出它們的共同點是由光形成,有光進入眼睛引起人們的視覺,因而與影有著本質的不同.但它們的不同點是,實像由實際光線會聚形成,虛像是由反射(折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相交形成,因而決定了它們的顯像方法也不相同.這就是在分析基礎上的綜合,綜合指導下的分析.在物理學習中,形成概念,掌握規律離不開分析與綜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將有助于今后的學習.
德育目標
通過研究凸透鏡成像的實驗,以及對其成像規律的分析有意識地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通過的教學,使學生基本掌握的使用,使學生會用去拍自然風景名
勝,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既是上節內容《光的折射》基礎上的應用講述,又是第四節課《幻燈機放大鏡》的對比課.重點是物體在2倍焦距以外凸透鏡的成像規律教學.教材首先安排學生做實驗,觀察凸透鏡成縮小實像的情況和條件.在實驗的基礎上得出凸透鏡成倒立、縮小實像的條件.并說明這個像是物體射向凸透鏡的光通過凸透鏡會聚成的,是實像.然后在此基礎上講的原理.說明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膠卷相當于光屏,被拍攝景物到鏡頭的距離大于二倍焦距,所以在膠卷上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最后簡單介紹了調焦、選擇光圈等知識和上的這些重要組成部分,增加學生的實際知識.
教法建議
本節是學生通過探索性實驗得出凸透鏡成像規律,進而理解它的應用,因此,本節課采用的教學方法建議為實驗法、討論法、探索法.
教學設計示例
一、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教學說明
1.凸透鏡的成像規律是一個連續的變化過程,讓學生從這一物理現象變化全過程的高度來分析這一物理現象,有助于加深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認識.
2.由于本實驗要求學生同時觀察和考慮的內容比較多,如凸透鏡的焦距、凸透鏡焦點的位置、2倍焦距的位置、物體的位置、像的位置,同時還要觀察像的性質.對于一個初二的學生來講容易在觀察某一內容時忽略觀察其他內容,或者雖然觀察了但是頭腦中沒有反映出其他的內容,這樣就很難從整體上把握整個物理變化過程,為此在本節實驗設計中采取兩個辦法.
(1)每進行完一個內容的實驗(如物體位于2倍焦距以外),要求同學畫圖從理論上進行分析,并逐步形成物體在這個范圍內成像的物理模型、然后由教師利用復合投影的燈片進行分析.從而使學生在實驗現象與物理模型之間建立起必然的聯系,從而加深對這一物理過程的認識和理解.
(2)在真實實驗的基礎上可用計算機模擬物體從2倍焦距以外移到2倍焦距的過程.直接觀看凸透鏡成像的整個動態變化,從而對凸透鏡成像形成一個宏觀的整體的認識(也可通過投影或畫圖進行).
3.為便于操作,也為使學生對實驗現象形成深刻的認識從而為探索規律打下基礎,實驗前應要求學生在光具座透鏡兩側的標尺上明顯的標出與焦距和2倍焦距等長的位置以便在實驗中能迅速準確的找到應找的位置,并對物、像所處位置形成深刻的印象.
二、凸透鏡的成像規律教學說明
要教育、引導學生不要死記硬背凸透鏡的成像規律,要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它.掌握它的途徑有三個
1.認真完成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通過實驗獲得深刻的感性認識.
2.采用作圖法,作出凸透鏡在具體情況下的成像光路圖,從而在頭腦中形成凸透鏡成像的物理模型,并形成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
3.將實驗現象、物理模型與平時應用的實際有機聯系起來,以加深理解和記憶.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具學具準備
光具座、凸透鏡、蠟燭,火柴、光屏、投影儀、放大鏡.
五、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一)復習上節課講的內容.
(二)完成“研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學生分組實驗.
1.完成分組實驗
2.利用凸透鏡的特殊光線,運用作圖法來研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
3.每完成一個階段的實驗及相應的理論分析后,討論、研究在實踐中哪些光學儀器是運用這一原理制作(工作)的.
(三)分析、研究凸透鏡成像的變化過程及變化規律.
(四)師生討論如何正確使用.
六、教學過程設計
1.引入課題
方案:用計算機向學生展示各種精美的照片和各種型號的,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繼而引入新課.
2.新課教學
學生實驗:向學生指明這節課要研究物體位于2倍焦距以外(畫出板圖)凸透鏡的成像情況(包括像的位置,像的性質(指像與物比是放大還是縮小、像是倒立還是正立、是虛像還是實像)).用u來表示物體到透鏡的距離,用v表示像到透鏡的距離、f表示焦距.
物距(u)像距(v)像的性質應用(板書)
教師介紹儀器、演示一下使用方法,并重點強調以下幾個問題
(1)告訴學生凸透鏡的焦距
(2)把透鏡放在標尺中央,從透鏡的位置開始在左右兩邊的標尺上用粉筆標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
(3)通過實驗研究物體在某一位置的成像情況.略調整一個物距和光屏位置,看像發生什么變化
(4)利用凸透鏡的特殊光線(兩條就可以),用作圖法研究凸透鏡在同一位置的成像情況.
教師講完后,問同學們有無問題,然后宣布開始第一個實驗,將物體(蠟燭)放在2倍焦距以外.
學生開始實驗,教師在同學中間巡視并進行指導.學生實驗結束,教師組織提問、進行總結.
當把蠟燭放在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時,在透鏡另一側,一倍焦距與2倍焦距之間,在屏幕上出現一個倒立、縮小的像,由于像可以用屏接收,所以是實像.
如果略改變一下物距,物體向透鏡方向移動,像變大.
利用凸透鏡的特殊光線,運用光路圖研究凸透鏡成像情況:將下圖用投影儀打在幕布上,教師邊指示圖形邊講解.
平行于主軸的光線被凸透鏡折射后經過焦點,通過焦點的光線被凸透鏡折射以后平行于主軸射出,兩條折射光線在透鏡另一側1倍焦距與2倍焦距之間的位置相交于一點,AB發出的無數條光線經透鏡折射后組成了AB的像 ,由于是由實際光線會聚形成,所以是實像.
教師簡單介紹工作原理,用投影打出相應的光路圖,分析物體從2倍焦距以外向1倍焦距移近的過程中,凸透鏡成像的變化情況(有條件可用計算機模擬).說明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膠卷相當于光屏,被拍攝景物到鏡頭的距離大于二倍焦距,所以在膠卷上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最后簡單介紹調焦、選擇光圈等知識和上的這些重要組成部分,增加學生的實際知識.
3.總結
分析的工作原理,研究凸透鏡成像問題.
探究活動
【課題】關于膠卷的感光度
【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市場上常見的膠卷的規格,在某種照度的條件下,它們使用上有何差別.
【備注】
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
2、發現新問題.
照相機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凸透鏡成放大、縮小實像和虛像的條件
2.的原理
能力目標
1.培養實驗能力
通過正確組裝、調整實驗儀器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2.培養分析概括能力
通過對凸透鏡成像現象的觀察分析,總結出凸透鏡成像規律,并用列表的方法歸納出凸透鏡成放大或縮小、正立或倒立、實像或虛像的條件.
3.培養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利用凸透鏡的三條特殊光線,用作圖法解決凸透鏡的成像問題,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原理的分析逐步培養運用所學基礎知識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4.通過觀察與實驗,就像和影、實像與虛像的成因,初步學習分析與綜合的思維方法.
分析,就是對各種相關現象分別進行研究,找出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找出最主要、最本質、帶決定性的因素.并在分析的基礎上,把通過對各種現象分析得到的結論以及相關因素聯系起來進行研究從而得到較為完整的認識.例如對實像、虛像的認識是在分析小孔成像、平面鏡成像、凸透鏡成像(三種情況)的基礎上,找出它們的共同點是由光形成,有光進入眼睛引起人們的視覺,因而與影有著本質的不同.但它們的不同點是,實像由實際光線會聚形成,虛像是由反射(折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相交形成,因而決定了它們的顯像方法也不相同.這就是在分析基礎上的綜合,綜合指導下的分析.在物理學習中,形成概念,掌握規律離不開分析與綜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將有助于今后的學習.
德育目標
通過研究凸透鏡成像的實驗,以及對其成像規律的分析有意識地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通過的教學,使學生基本掌握的使用,使學生會用去拍自然風景名
勝,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既是上節內容《光的折射》基礎上的應用講述,又是第四節課《幻燈機放大鏡》的對比課.重點是物體在2倍焦距以外凸透鏡的成像規律教學.教材首先安排學生做實驗,觀察凸透鏡成縮小實像的情況和條件.在實驗的基礎上得出凸透鏡成倒立、縮小實像的條件.并說明這個像是物體射向凸透鏡的光通過凸透鏡會聚成的,是實像.然后在此基礎上講的原理.說明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膠卷相當于光屏,被拍攝景物到鏡頭的距離大于二倍焦距,所以在膠卷上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最后簡單介紹了調焦、選擇光圈等知識和上的這些重要組成部分,增加學生的實際知識.
教法建議
本節是學生通過探索性實驗得出凸透鏡成像規律,進而理解它的應用,因此,本節課采用的教學方法建議為實驗法、討論法、探索法.
教學設計示例
一、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教學說明
1.凸透鏡的成像規律是一個連續的變化過程,讓學生從這一物理現象變化全過程的高度來分析這一物理現象,有助于加深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認識.
2.由于本實驗要求學生同時觀察和考慮的內容比較多,如凸透鏡的焦距、凸透鏡焦點的位置、2倍焦距的位置、物體的位置、像的位置,同時還要觀察像的性質.對于一個初二的學生來講容易在觀察某一內容時忽略觀察其他內容,或者雖然觀察了但是頭腦中沒有反映出其他的內容,這樣就很難從整體上把握整個物理變化過程,為此在本節實驗設計中采取兩個辦法.
(1)每進行完一個內容的實驗(如物體位于2倍焦距以外),要求同學畫圖從理論上進行分析,并逐步形成物體在這個范圍內成像的物理模型、然后由教師利用復合投影的燈片進行分析.從而使學生在實驗現象與物理模型之間建立起必然的聯系,從而加深對這一物理過程的認識和理解.
(2)在真實實驗的基礎上可用計算機模擬物體從2倍焦距以外移到2倍焦距的過程.直接觀看凸透鏡成像的整個動態變化,從而對凸透鏡成像形成一個宏觀的整體的認識(也可通過投影或畫圖進行).
3.為便于操作,也為使學生對實驗現象形成深刻的認識從而為探索規律打下基礎,實驗前應要求學生在光具座透鏡兩側的標尺上明顯的標出與焦距和2倍焦距等長的位置以便在實驗中能迅速準確的找到應找的位置,并對物、像所處位置形成深刻的印象.
二、凸透鏡的成像規律教學說明
要教育、引導學生不要死記硬背凸透鏡的成像規律,要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它.掌握它的途徑有三個
1.認真完成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通過實驗獲得深刻的感性認識.
2.采用作圖法,作出凸透鏡在具體情況下的成像光路圖,從而在頭腦中形成凸透鏡成像的物理模型,并形成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
3.將實驗現象、物理模型與平時應用的實際有機聯系起來,以加深理解和記憶.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具學具準備
光具座、凸透鏡、蠟燭,火柴、光屏、投影儀、放大鏡.
五、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一)復習上節課講的內容.
(二)完成“研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學生分組實驗.
1.完成分組實驗
2.利用凸透鏡的特殊光線,運用作圖法來研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
3.每完成一個階段的實驗及相應的理論分析后,討論、研究在實踐中哪些光學儀器是運用這一原理制作(工作)的.
(三)分析、研究凸透鏡成像的變化過程及變化規律.
(四)師生討論如何正確使用.
六、教學過程 設計
1.引入課題
方案:用計算機向學生展示各種精美的照片和各種型號的,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繼而引入新課.
2.新課教學
學生實驗:向學生指明這節課要研究物體位于2倍焦距以外(畫出板圖)凸透鏡的成像情況(包括像的位置,像的性質(指像與物比是放大還是縮小、像是倒立還是正立、是虛像還是實像)).用u來表示物體到透鏡的距離,用v表示像到透鏡的距離、f表示焦距.
物距(u)像距(v)像的性質應用(板書)
教師介紹儀器、演示一下使用方法,并重點強調以下幾個問題
(1)告訴學生凸透鏡的焦距
(2)把透鏡放在標尺中央,從透鏡的位置開始在左右兩邊的標尺上用粉筆標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
(3)通過實驗研究物體在某一位置的成像情況.略調整一個物距和光屏位置,看像發生什么變化
(4)利用凸透鏡的特殊光線(兩條就可以),用作圖法研究凸透鏡在同一位置的成像情況.
教師講完后,問同學們有無問題,然后宣布開始第一個實驗,將物體(蠟燭)放在2倍焦距以外.
學生開始實驗,教師在同學中間巡視并進行指導.學生實驗結束,教師組織提問、進行總結.
當把蠟燭放在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時,在透鏡另一側,一倍焦距與2倍焦距之間,在屏幕上出現一個倒立、縮小的像,由于像可以用屏接收,所以是實像.
如果略改變一下物距,物體向透鏡方向移動,像變大.
利用凸透鏡的特殊光線,運用光路圖研究凸透鏡成像情況:將下圖用投影儀打在幕布上,教師邊指示圖形邊講解.
平行于主軸的光線被凸透鏡折射后經過焦點,通過焦點的光線被凸透鏡折射以后平行于主軸射出,兩條折射光線在透鏡另一側1倍焦距與2倍焦距之間的位置相交于一點,AB發出的無數條光線經透鏡折射后組成了AB的像 ,由于是由實際光線會聚形成,所以是實像.
教師簡單介紹工作原理,用投影打出相應的光路圖,分析物體從2倍焦距以外向1倍焦距移近的過程中,凸透鏡成像的變化情況(有條件可用計算機模擬).說明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膠卷相當于光屏,被拍攝景物到鏡頭的距離大于二倍焦距,所以在膠卷上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最后簡單介紹調焦、選擇光圈等知識和上的這些重要組成部分,增加學生的實際知識.
3.總結
分析的工作原理,研究凸透鏡成像問題.
探究活動
【課題】關于膠卷的感光度
【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市場上常見的膠卷的規格,在某種照度的條件下,它們使用上有何差別.
【備注】
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
2、發現新問題.
照相機 篇6
(一)教學目的
1.理解什么是實像。通過實驗、觀察,理解物體在凸透鏡二倍焦距之外能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知道當物體靠近凸透鏡時,像距變大,像也變大。
2.知道的原理。知道上調焦裝置、光圈、快門的作用。
(二)教具
學生實驗器材:凸透鏡(焦距已知)、光屏、蠟燭、米尺、火柴、粉筆。
教師用:。
(三)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出課題
同學們外出秋游,總想照張相留個影,你想知道是怎樣給你留影的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這方面的知識。(板書課題)
二、講授新課
1.學生分組實驗:研究凸透鏡成倒立、縮小實像的條件。
按下列步驟進行:
①用粉筆在桌面上畫約1米長的直線。在直線中間某一位置標出凸透鏡的位置O。根據已知的凸透鏡焦距,用刻度尺在直線上標出凸透鏡兩側的焦點F及二倍焦距處P。如課本圖6-16。
按課本圖6-16,把凸透鏡、蠟燭、光屏放在畫好的直線上。點燃蠟燭,調整它們的高度,使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沿直線移動蠟燭,使蠟燭到凸透鏡的距離遠大于二倍焦距。沿直線移動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現明亮、清晰的燭焰的像。
請同學們觀察,光屏上的像與物體比較是倒立還是正立?像與物體比較是放大了還是縮小了?像在凸透鏡的哪一側?用刻度尺量出像成在什么位置? 觀察完以后,教師講解:光屏上的像是怎么形成的呢?照課本圖6-17說明像是燭焰發出的光經過凸透鏡折射后折射光會聚成的,是實際光線會聚成的,所以叫實像。實像能用光屏接收到。這個像與平面鏡成的像是不同的。平面鏡成的是虛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要往鏡子里看才能看到。
接著引導學生小結實驗結果: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大于二倍焦距時,在凸透鏡另一側得到一個倒立、縮小的實像。讓學生閱讀課本方框中“凸透鏡成縮小實像的條件”的一段話。教師在黑板上板書。
②再讓學生做一次實驗:把蠟燭移向凸透鏡,仍保持距離在二倍焦距。移動光屏,找到像的位置。用刻度尺量一量像到凸透鏡的距離有什么變化?觀察像是否仍然是倒立的?與上一次實驗得到的像比較,大小有什么變化?
移動蠟燭,縮小與凸透鏡的距離,再做一次。觀察像的情況是怎樣變化?
再將蠟燭移到離凸透鏡的距離等于二倍焦距的地方,移動光屏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用刻度尺量出像到凸透鏡的距離,觀察像是否倒立。和物體比較,像的大小怎樣?
實驗觀察結束,先讓學生回答觀察結果。教師再進行小結:當物體(燭焰)逐漸靠近(或遠離)凸透鏡時,像逐漸變大(或變小),像離凸透鏡距離也變大(或變小)。當燭焰離凸透鏡的距離等于二倍焦距時,得到的是倒立、等大的實像(黑板板書)。
2.講解的原理
教師:我們做完實驗得出結論了。現在就可以回答本課開始時提出的問題了。
出示,教師講解: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膠片相當于光屏。拍攝景物時,使景物到鏡頭的距離遠大于二倍焦距。調節鏡頭與膠片的距離,使倒立、縮小的實像剛好成在膠片上。膠片上的感光物質被感光。感光后的膠片用化學藥水沖洗成底片。用底片再洗印出照片。教師在黑板上畫出課本上圖6-18的成像光路圖。
3.簡單介紹的主要構造及使用
①對實物逐一介紹調焦裝置、光圈、快門及它們的作用。講解如何根據景物離的遠近正確調節焦距,根據景物的明暗程度選擇適當的光圈大小及曝光時間長短。
②空機進行操作示范。講解照相的全過程。
三、小結本課內容
本課重點內容是凸透鏡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的條件。同時強調什么是“放大”、“縮小”、“變大”、“變小”,什么是“正立”、“倒立”。
完成本節課文后的練習1、2。
討論:給某同學照相時,要得到較大的像,該同學離鏡頭是遠些還是近些?
四、作業
1.復習本節課文。
2.課本章后習題第8題前半題,第10題第1橫行。
照相機 篇7
第三節 (1課時)
(一)教學目的
1. 理解什么是實像。通過實驗、觀察,理解物體在凸透鏡二倍焦距之外能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知道當物體靠近凸透鏡時,像距變大,像也變大。
2. 知道的原理。知道上調焦裝置、光圈、快門的作用。
(二)教具
學生實驗器材:凸透鏡(焦距已知)、光屏、蠟燭、米尺、火柴、粉筆。
教師用:。
(三)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出課題
同學們外出秋游,總想照張相留個影,你想知道是怎樣給你留影的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這方面的知識。(板書課題)
二、講授新課
1. 學生分組實驗:研究凸透鏡成倒立、縮小實像的條件。
按下列步驟進行:
①用粉筆在桌面上畫約1米長的直線。在直線中間某一位置標出凸透鏡的位置O。根據已知的凸透鏡焦距,用刻度尺在直線上標出凸透鏡兩側的焦點F及二倍焦距處P。如課本圖6-16。
按課本圖6-16,把凸透鏡、蠟燭、光屏放在畫好的直線上。點燃蠟燭,調整它們的高度,使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沿直線移動蠟燭,使蠟燭到凸透鏡的距離遠大于二倍焦距。沿直線移動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現明亮、清晰的燭焰的像。
請同學們觀察,光屏上的像與物體比較是倒立還是正立?像與物體比較是放大了還是縮小了?像在凸透鏡的哪一側?用刻度尺量出像成在什么位置?
觀察完以后,教師講解:光屏上的像是怎么形成的呢?照課本圖6-17說明像是燭焰發出的光經過凸透鏡折射后折射光會聚成的,是實際光線會聚成的,所以叫實像。實像能用光屏接收到。這個像與平面鏡成的像是不同的。平面鏡成的是虛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要往鏡子里看才能看到。
接著引導學生小結實驗結果: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大于二倍焦距時,在凸透鏡另一側得到一個倒立、縮小的實像。讓學生閱讀課本方框中“凸透鏡成縮小實像的條件”的一段話。教師在黑板上板書。
②再讓學生做一次實驗:把蠟燭移向凸透鏡,仍保持距離在二倍焦距。移動光屏,找到像的位置。用刻度尺量一量像到凸透鏡的距離有什么變化?觀察像是否仍然是倒立的?與上一次實驗得到的像比較,大小有什么變化?
移動蠟燭,縮小與凸透鏡的距離,再做一次。觀察像的情況是怎樣變化?
再將蠟燭移到離凸透鏡的距離等于二倍焦距的地方,移動光屏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用刻度尺量出像到凸透鏡的距離,觀察像是否倒立。和物體比較,像的大小怎樣?
實驗觀察結束,先讓學生回答觀察結果。教師再進行小結:當物體(燭焰)逐漸靠近(或遠離)凸透鏡時,像逐漸變大(或變小),像離凸透鏡距離也變大(或變小)。當燭焰離凸透鏡的距離等于二倍焦距時,得到的是倒立、等大的實像(黑板板書)。
2. 講解的原理
教師:我們做完實驗得出結論了。現在就可以回答本課開始時提出的問題了。
出示,教師講解: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膠片相當于光屏。拍攝景物時,使景物到鏡頭的距離遠大于二倍焦距。調節鏡頭與膠片的距離,使倒立、縮小的實像剛好成在膠片上。膠片上的感光物質被感光。感光后的膠片用化學藥水沖洗成底片。用底片再洗印出照片。教師在黑板上畫出課本上圖6-18的成像光路圖。
3. 簡單介紹的主要構造及使用
①對實物逐一介紹調焦裝置、光圈、快門及它們的作用。講解如何根據景物離的遠近正確調節焦距,根據景物的明暗程度選擇適當的光圈大小及曝光時間長短。
②空機進行操作示范。講解照相的全過程。
三、小結本課內容
本課重點內容是凸透鏡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的條件。同時強調什么是“放大”、“縮小”、“變大”、“變小”,什么是“正立”、“倒立”。
完成本節課文后的練習1、2。
討論:給某同學照相時,要得到較大的像,該同學離鏡頭是遠些還是近些?
四、作業
1. 復習本節課文。
2. 課本章后習題第8題前半題,第10題第1橫行。
(四)說明
1. 本節課學生要進行分組實驗,應在實驗室遮光條件下進行。
實驗時,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要大致在同一高度。凸透鏡和光屏一般是裝在金屬桿上的,不好調節。它們的中心高度相近。主要是調整燭焰的高度。
2. 有條件的,可用光具座在遮光條件下做學生實驗。用光具座學生操作方便。需指出的是用光具座改變物距時是移動凸透鏡,不是移動蠟燭。不論是移動凸透鏡還是蠟燭,目的是相同的,都是改變燭焰到凸透鏡的距離。
3. 小結成像條件與變化時,要向學生強調指出:①所謂放大、縮小是像的大小與物體大小比較。②變大、變小是物距不同時,像與像的大小比較。③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的上下位置與物體的上下位置比較是否顛倒,并不是生活中的“倒立”、“正立”。上述概念學生經常搞錯。
4. 學完本節后,有些同學會對使用感興趣。可以在課外活動中開設專題講座或在物理興趣小組里安排專題內容,介紹如何根據拍攝時的具體景況和要求調節焦距、光圈和快門。如有條件,可讓學生自帶進行實地拍攝練習。教師給予必要的指導。這樣做既可以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又能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照相機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凸透鏡成放大、縮小實像和虛像的條件
2.的原理
能力目標
1.培養實驗能力
通過正確組裝、調整實驗儀器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2.培養分析概括能力
通過對凸透鏡成像現象的觀察分析,總結出凸透鏡成像規律,并用列表的方法歸納出凸透鏡成放大或縮小、正立或倒立、實像或虛像的條件.
3.培養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利用凸透鏡的三條特殊光線,用作圖法解決凸透鏡的成像問題,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原理的分析逐步培養運用所學基礎知識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4.通過觀察與實驗,就像和影、實像與虛像的成因,初步學習分析與綜合的思維方法.
分析,就是對各種相關現象分別進行研究,找出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找出最主要、最本質、帶決定性的因素.并在分析的基礎上,把通過對各種現象分析得到的結論以及相關因素聯系起來進行研究從而得到較為完整的認識.例如對實像、虛像的認識是在分析小孔成像、平面鏡成像、凸透鏡成像(三種情況)的基礎上,找出它們的共同點是由光形成,有光進入眼睛引起人們的視覺,因而與影有著本質的不同.但它們的不同點是,實像由實際光線會聚形成,虛像是由反射(折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相交形成,因而決定了它們的顯像方法也不相同.這就是在分析基礎上的綜合,綜合指導下的分析.在物理學習中,形成概念,掌握規律離不開分析與綜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將有助于今后的學習.
德育目標
通過研究凸透鏡成像的實驗,以及對其成像規律的分析有意識地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通過的教學,使學生基本掌握的使用,使學生會用去拍自然風景名
勝,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既是上節內容《光的折射》基礎上的應用講述,又是第四節課《幻燈機放大鏡》的對比課.重點是物體在2倍焦距以外凸透鏡的成像規律教學.教材首先安排學生做實驗,觀察凸透鏡成縮小實像的情況和條件.在實驗的基礎上得出凸透鏡成倒立、縮小實像的條件.并說明這個像是物體射向凸透鏡的光通過凸透鏡會聚成的,是實像.然后在此基礎上講的原理.說明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膠卷相當于光屏,被拍攝景物到鏡頭的距離大于二倍焦距,所以在膠卷上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最后簡單介紹了調焦、選擇光圈等知識和上的這些重要組成部分,增加學生的實際知識.
教法建議
本節是學生通過探索性實驗得出凸透鏡成像規律,進而理解它的應用,因此,本節課采用的教學方法建議為實驗法、討論法、探索法.
教學設計示例
一、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教學說明
1.凸透鏡的成像規律是一個連續的變化過程,讓學生從這一物理現象變化全過程的高度來分析這一物理現象,有助于加深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認識.
2.由于本實驗要求學生同時觀察和考慮的內容比較多,如凸透鏡的焦距、凸透鏡焦點的位置、2倍焦距的位置、物體的位置、像的位置,同時還要觀察像的性質.對于一個初二的學生來講容易在觀察某一內容時忽略觀察其他內容,或者雖然觀察了但是頭腦中沒有反映出其他的內容,這樣就很難從整體上把握整個物理變化過程,為此在本節實驗設計中采取兩個辦法.
(1)每進行完一個內容的實驗(如物體位于2倍焦距以外),要求同學畫圖從理論上進行分析,并逐步形成物體在這個范圍內成像的物理模型、然后由教師利用復合投影的燈片進行分析.從而使學生在實驗現象與物理模型之間建立起必然的聯系,從而加深對這一物理過程的認識和理解.
(2)在真實實驗的基礎上可用計算機模擬物體從2倍焦距以外移到2倍焦距的過程.直接觀看凸透鏡成像的整個動態變化,從而對凸透鏡成像形成一個宏觀的整體的認識(也可通過投影或畫圖進行).
3.為便于操作,也為使學生對實驗現象形成深刻的認識從而為探索規律打下基礎,實驗前應要求學生在光具座透鏡兩側的標尺上明顯的標出與焦距和2倍焦距等長的位置以便在實驗中能迅速準確的找到應找的位置,并對物、像所處位置形成深刻的印象.
二、凸透鏡的成像規律教學說明
要教育、引導學生不要死記硬背凸透鏡的成像規律,要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它.掌握它的途徑有三個
1.認真完成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通過實驗獲得深刻的感性認識.
2.采用作圖法,作出凸透鏡在具體情況下的成像光路圖,從而在頭腦中形成凸透鏡成像的物理模型,并形成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
3.將實驗現象、物理模型與平時應用的實際有機聯系起來,以加深理解和記憶.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具學具準備
光具座、凸透鏡、蠟燭,火柴、光屏、投影儀、放大鏡.
五、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一)復習上節課講的內容.
(二)完成“研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學生分組實驗.
1.完成分組實驗
2.利用凸透鏡的特殊光線,運用作圖法來研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
3.每完成一個階段的實驗及相應的理論分析后,討論、研究在實踐中哪些光學儀器是運用這一原理制作(工作)的.
(三)分析、研究凸透鏡成像的變化過程及變化規律.
(四)師生討論如何正確使用.
六、教學過程 設計
1.引入課題
方案:用計算機向學生展示各種精美的照片和各種型號的,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繼而引入新課.
2.新課教學
學生實驗:向學生指明這節課要研究物體位于2倍焦距以外(畫出板圖)凸透鏡的成像情況(包括像的位置,像的性質(指像與物比是放大還是縮小、像是倒立還是正立、是虛像還是實像)).用u來表示物體到透鏡的距離,用v表示像到透鏡的距離、f表示焦距.
物距(u)像距(v)像的性質應用(板書)
教師介紹儀器、演示一下使用方法,并重點強調以下幾個問題
(1)告訴學生凸透鏡的焦距
(2)把透鏡放在標尺中央,從透鏡的位置開始在左右兩邊的標尺上用粉筆標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
(3)通過實驗研究物體在某一位置的成像情況.略調整一個物距和光屏位置,看像發生什么變化
(4)利用凸透鏡的特殊光線(兩條就可以),用作圖法研究凸透鏡在同一位置的成像情況.
教師講完后,問同學們有無問題,然后宣布開始第一個實驗,將物體(蠟燭)放在2倍焦距以外.
學生開始實驗,教師在同學中間巡視并進行指導.學生實驗結束,教師組織提問、進行總結.
當把蠟燭放在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時,在透鏡另一側,一倍焦距與2倍焦距之間,在屏幕上出現一個倒立、縮小的像,由于像可以用屏接收,所以是實像.
如果略改變一下物距,物體向透鏡方向移動,像變大.
利用凸透鏡的特殊光線,運用光路圖研究凸透鏡成像情況:將下圖用投影儀打在幕布上,教師邊指示圖形邊講解.
平行于主軸的光線被凸透鏡折射后經過焦點,通過焦點的光線被凸透鏡折射以后平行于主軸射出,兩條折射光線在透鏡另一側1倍焦距與2倍焦距之間的位置相交于一點,AB發出的無數條光線經透鏡折射后組成了AB的像 ,由于是由實際光線會聚形成,所以是實像.
教師簡單介紹工作原理,用投影打出相應的光路圖,分析物體從2倍焦距以外向1倍焦距移近的過程中,凸透鏡成像的變化情況(有條件可用計算機模擬).說明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膠卷相當于光屏,被拍攝景物到鏡頭的距離大于二倍焦距,所以在膠卷上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最后簡單介紹調焦、選擇光圈等知識和上的這些重要組成部分,增加學生的實際知識.
3.總結
分析的工作原理,研究凸透鏡成像問題.
探究活動
【課題】關于膠卷的感光度
【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市場上常見的膠卷的規格,在某種照度的條件下,它們使用上有何差別.
【備注】
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
2、發現新問題.
照相機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凸透鏡成放大、縮小實像和虛像的條件
2.的原理
能力目標
1.培養實驗能力
通過正確組裝、調整實驗儀器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2.培養分析概括能力
通過對凸透鏡成像現象的觀察分析,總結出凸透鏡成像規律,并用列表的方法歸納出凸透鏡成放大或縮小、正立或倒立、實像或虛像的條件.
3.培養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利用凸透鏡的三條特殊光線,用作圖法解決凸透鏡的成像問題,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原理的分析逐步培養運用所學基礎知識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4.通過觀察與實驗,就像和影、實像與虛像的成因,初步學習分析與綜合的思維方法.
分析,就是對各種相關現象分別進行研究,找出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找出最主要、最本質、帶決定性的因素.并在分析的基礎上,把通過對各種現象分析得到的結論以及相關因素聯系起來進行研究從而得到較為完整的認識.例如對實像、虛像的認識是在分析小孔成像、平面鏡成像、凸透鏡成像(三種情況)的基礎上,找出它們的共同點是由光形成,有光進入眼睛引起人們的視覺,因而與影有著本質的不同.但它們的不同點是,實像由實際光線會聚形成,虛像是由反射(折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相交形成,因而決定了它們的顯像方法也不相同.這就是在分析基礎上的綜合,綜合指導下的分析.在物理學習中,形成概念,掌握規律離不開分析與綜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將有助于今后的學習.
德育目標
通過研究凸透鏡成像的實驗,以及對其成像規律的分析有意識地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通過的教學,使學生基本掌握的使用,使學生會用去拍自然風景名
勝,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既是上節內容《光的折射》基礎上的應用講述,又是第四節課《幻燈機放大鏡》的對比課.重點是物體在2倍焦距以外凸透鏡的成像規律教學.教材首先安排學生做實驗,觀察凸透鏡成縮小實像的情況和條件.在實驗的基礎上得出凸透鏡成倒立、縮小實像的條件.并說明這個像是物體射向凸透鏡的光通過凸透鏡會聚成的,是實像.然后在此基礎上講的原理.說明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膠卷相當于光屏,被拍攝景物到鏡頭的距離大于二倍焦距,所以在膠卷上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最后簡單介紹了調焦、選擇光圈等知識和上的這些重要組成部分,增加學生的實際知識.
教法建議
本節是學生通過探索性實驗得出凸透鏡成像規律,進而理解它的應用,因此,本節課采用的教學方法建議為實驗法、討論法、探索法.
教學設計示例
一、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教學說明
1.凸透鏡的成像規律是一個連續的變化過程,讓學生從這一物理現象變化全過程的高度來分析這一物理現象,有助于加深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認識.
2.由于本實驗要求學生同時觀察和考慮的內容比較多,如凸透鏡的焦距、凸透鏡焦點的位置、2倍焦距的位置、物體的位置、像的位置,同時還要觀察像的性質.對于一個初二的學生來講容易在觀察某一內容時忽略觀察其他內容,或者雖然觀察了但是頭腦中沒有反映出其他的內容,這樣就很難從整體上把握整個物理變化過程,為此在本節實驗設計中采取兩個辦法.
(1)每進行完一個內容的實驗(如物體位于2倍焦距以外),要求同學畫圖從理論上進行分析,并逐步形成物體在這個范圍內成像的物理模型、然后由教師利用復合投影的燈片進行分析.從而使學生在實驗現象與物理模型之間建立起必然的聯系,從而加深對這一物理過程的認識和理解.
(2)在真實實驗的基礎上可用計算機模擬物體從2倍焦距以外移到2倍焦距的過程.直接觀看凸透鏡成像的整個動態變化,從而對凸透鏡成像形成一個宏觀的整體的認識(也可通過投影或畫圖進行).
3.為便于操作,也為使學生對實驗現象形成深刻的認識從而為探索規律打下基礎,實驗前應要求學生在光具座透鏡兩側的標尺上明顯的標出與焦距和2倍焦距等長的位置以便在實驗中能迅速準確的找到應找的位置,并對物、像所處位置形成深刻的印象.
二、凸透鏡的成像規律教學說明
要教育、引導學生不要死記硬背凸透鏡的成像規律,要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它.掌握它的途徑有三個
1.認真完成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通過實驗獲得深刻的感性認識.
2.采用作圖法,作出凸透鏡在具體情況下的成像光路圖,從而在頭腦中形成凸透鏡成像的物理模型,并形成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
3.將實驗現象、物理模型與平時應用的實際有機聯系起來,以加深理解和記憶.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具學具準備
光具座、凸透鏡、蠟燭,火柴、光屏、投影儀、放大鏡.
五、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一)復習上節課講的內容.
(二)完成“研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學生分組實驗.
1.完成分組實驗
2.利用凸透鏡的特殊光線,運用作圖法來研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
3.每完成一個階段的實驗及相應的理論分析后,討論、研究在實踐中哪些光學儀器是運用這一原理制作(工作)的.
(三)分析、研究凸透鏡成像的變化過程及變化規律.
(四)師生討論如何正確使用.
六、教學過程 設計
1.引入課題
方案:用計算機向學生展示各種精美的照片和各種型號的,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繼而引入新課.
2.新課教學
學生實驗:向學生指明這節課要研究物體位于2倍焦距以外(畫出板圖)凸透鏡的成像情況(包括像的位置,像的性質(指像與物比是放大還是縮小、像是倒立還是正立、是虛像還是實像)).用u來表示物體到透鏡的距離,用v表示像到透鏡的距離、f表示焦距.
物距(u)像距(v)像的性質應用(板書)
教師介紹儀器、演示一下使用方法,并重點強調以下幾個問題
(1)告訴學生凸透鏡的焦距
(2)把透鏡放在標尺中央,從透鏡的位置開始在左右兩邊的標尺上用粉筆標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
(3)通過實驗研究物體在某一位置的成像情況.略調整一個物距和光屏位置,看像發生什么變化
(4)利用凸透鏡的特殊光線(兩條就可以),用作圖法研究凸透鏡在同一位置的成像情況.
教師講完后,問同學們有無問題,然后宣布開始第一個實驗,將物體(蠟燭)放在2倍焦距以外.
學生開始實驗,教師在同學中間巡視并進行指導.學生實驗結束,教師組織提問、進行總結.
當把蠟燭放在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時,在透鏡另一側,一倍焦距與2倍焦距之間,在屏幕上出現一個倒立、縮小的像,由于像可以用屏接收,所以是實像.
如果略改變一下物距,物體向透鏡方向移動,像變大.
利用凸透鏡的特殊光線,運用光路圖研究凸透鏡成像情況:將下圖用投影儀打在幕布上,教師邊指示圖形邊講解.
平行于主軸的光線被凸透鏡折射后經過焦點,通過焦點的光線被凸透鏡折射以后平行于主軸射出,兩條折射光線在透鏡另一側1倍焦距與2倍焦距之間的位置相交于一點,AB發出的無數條光線經透鏡折射后組成了AB的像 ,由于是由實際光線會聚形成,所以是實像.
教師簡單介紹工作原理,用投影打出相應的光路圖,分析物體從2倍焦距以外向1倍焦距移近的過程中,凸透鏡成像的變化情況(有條件可用計算機模擬).說明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膠卷相當于光屏,被拍攝景物到鏡頭的距離大于二倍焦距,所以在膠卷上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最后簡單介紹調焦、選擇光圈等知識和上的這些重要組成部分,增加學生的實際知識.
3.總結
分析的工作原理,研究凸透鏡成像問題.
探究活動
【課題】關于膠卷的感光度
【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市場上常見的膠卷的規格,在某種照度的條件下,它們使用上有何差別.
【備注】
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
2、發現新問題.
照相機 篇10
授課人
張偉
單位
大慶二十五中
授課時間
授課
題目
第六章光的折射第三節
授
課
目
標
知識目標
1.掌握凸透鏡成縮小實像的條件
2.成像的原理,
3.了解的結構,的使用方法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和物理知識和應用能力
通過信息技術的使用鍛煉學生多方位發展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
重點
凸透鏡成縮小實像的條件
教學
難點
物距變化時像及像距的變化
教學
用具
光具座、凸透鏡、蠟燭、光屏、信息技術應用設備
教學
方法
實驗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組織教學
學生活動
備注
教
學
策
略
教
學
策
略
一、引入新課:
播放視頻,從人們旅游觀光時使用拍攝留念,提出問題:是怎樣把人的影像留下來的?從而引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1.組織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
目的:研究物體放在凸透鏡二倍焦距以外時在凸透鏡鏡中成像規律
實驗方法:(1)保持凸透鏡、燭焰、光屏中心在同一直線并在同一高度上
(2)將蠟燭放在二倍焦距以外某處,移動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現一個清晰像,觀察像的大小、倒正、像距的大小
(3)將蠟燭由遠處逐漸向二倍焦距處移動,觀察像的大小、像距的大小的變化
實驗結論:(1)當u>2f時,f<v<2f,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物像異側。
(2)當蠟燭向2f處移動時,物距減小、像距變大、像變大。
2.學生得出結論后,教師總結:利用多媒體展示凸透鏡成像規律,使學生對凸透鏡的成像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
3.
(1)利用信息技術演示成像的原理
(2)展示的實物說明的結構。
(3)說明調焦環的作用
(4)說明的光圈和快門的作用
4.小結本節內容
5.練習:
6.作業 :
三.板書設計
第三節
一、凸透鏡成像規律1
目的:研究物體在二倍焦距以內時在凸透鏡中成像規律
結論:(1)當u>2f時,f<v<2f,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物像異側。
(2)當蠟燭向2f處移動時,物距減小、像距變大、像變大
二、原理及其它
1、原理:
2、結構及各部分作
用:調焦環,快門,
光圈
四、課后反思:
學生觀看視頻后在教師引導下提出問題
學生操作實驗
學生總結規律
學生閱讀后發現問題
學生小結本節的收獲
學生自我、相互評價
照相機 篇11
(一)教學目的
1.理解什么是實像。通過實驗、觀察,理解物體在凸透鏡二倍焦距之外能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知道當物體靠近凸透鏡時,像距變大,像也變大。
2.知道的原理。知道上調焦裝置、光圈、快門的作用。
(二)教具
學生實驗器材:凸透鏡(焦距已知)、光屏、蠟燭、米尺、火柴、粉筆。
教師用:。
(三)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出課題
同學們外出秋游,總想照張相留個影,你想知道是怎樣給你留影的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這方面的知識。(板書課題)
二、講授新課
1.學生分組實驗:研究凸透鏡成倒立、縮小實像的條件。
按下列步驟進行:
①用粉筆在桌面上畫約1米長的直線。在直線中間某一位置標出凸透鏡的位置O。根據已知的凸透鏡焦距,用刻度尺在直線上標出凸透鏡兩側的焦點F及二倍焦距處P。如課本圖6-16。
按課本圖6-16,把凸透鏡、蠟燭、光屏放在畫好的直線上。點燃蠟燭,調整它們的高度,使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沿直線移動蠟燭,使蠟燭到凸透鏡的距離遠大于二倍焦距。沿直線移動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現明亮、清晰的燭焰的像。
請同學們觀察,光屏上的像與物體比較是倒立還是正立?像與物體比較是放大了還是縮小了?像在凸透鏡的哪一側?用刻度尺量出像成在什么位置? 觀察完以后,教師講解:光屏上的像是怎么形成的呢?照課本圖6-17說明像是燭焰發出的光經過凸透鏡折射后折射光會聚成的,是實際光線會聚成的,所以叫實像。實像能用光屏接收到。這個像與平面鏡成的像是不同的。平面鏡成的是虛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要往鏡子里看才能看到。
接著引導學生小結實驗結果: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大于二倍焦距時,在凸透鏡另一側得到一個倒立、縮小的實像。讓學生閱讀課本方框中“凸透鏡成縮小實像的條件”的一段話。教師在黑板上板書。
②再讓學生做一次實驗:把蠟燭移向凸透鏡,仍保持距離在二倍焦距。移動光屏,找到像的位置。用刻度尺量一量像到凸透鏡的距離有什么變化?觀察像是否仍然是倒立的?與上一次實驗得到的像比較,大小有什么變化?
移動蠟燭,縮小與凸透鏡的距離,再做一次。觀察像的情況是怎樣變化?
再將蠟燭移到離凸透鏡的距離等于二倍焦距的地方,移動光屏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用刻度尺量出像到凸透鏡的距離,觀察像是否倒立。和物體比較,像的大小怎樣?
實驗觀察結束,先讓學生回答觀察結果。教師再進行小結:當物體(燭焰)逐漸靠近(或遠離)凸透鏡時,像逐漸變大(或變小),像離凸透鏡距離也變大(或變小)。當燭焰離凸透鏡的距離等于二倍焦距時,得到的是倒立、等大的實像(黑板板書)。
2.講解的原理
教師:我們做完實驗得出結論了。現在就可以回答本課開始時提出的問題了。
出示,教師講解: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膠片相當于光屏。拍攝景物時,使景物到鏡頭的距離遠大于二倍焦距。調節鏡頭與膠片的距離,使倒立、縮小的實像剛好成在膠片上。膠片上的感光物質被感光。感光后的膠片用化學藥水沖洗成底片。用底片再洗印出照片。教師在黑板上畫出課本上圖6-18的成像光路圖。
3.簡單介紹的主要構造及使用
①對實物逐一介紹調焦裝置、光圈、快門及它們的作用。講解如何根據景物離的遠近正確調節焦距,根據景物的明暗程度選擇適當的光圈大小及曝光時間長短。
②空機進行操作示范。講解照相的全過程。
三、小結本課內容
本課重點內容是凸透鏡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的條件。同時強調什么是“放大”、“縮小”、“變大”、“變小”,什么是“正立”、“倒立”。
完成本節課文后的練習1、2。
討論:給某同學照相時,要得到較大的像,該同學離鏡頭是遠些還是近些?
四、作業
1.復習本節課文。
2.課本章后習題第8題前半題,第10題第1橫行。
照相機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凸透鏡成放大、縮小實像和虛像的條件
2.的原理
能力目標
1.培養實驗能力
通過正確組裝、調整實驗儀器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2.培養分析概括能力
通過對凸透鏡成像現象的觀察分析,總結出凸透鏡成像規律,并用列表的方法歸納出凸透鏡成放大或縮小、正立或倒立、實像或虛像的條件.
3.培養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利用凸透鏡的三條特殊光線,用作圖法解決凸透鏡的成像問題,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原理的分析逐步培養運用所學基礎知識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4.通過觀察與實驗,就像和影、實像與虛像的成因,初步學習分析與綜合的思維方法.
分析,就是對各種相關現象分別進行研究,找出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找出最主要、最本質、帶決定性的因素.并在分析的基礎上,把通過對各種現象分析得到的結論以及相關因素聯系起來進行研究從而得到較為完整的認識.例如對實像、虛像的認識是在分析小孔成像、平面鏡成像、凸透鏡成像(三種情況)的基礎上,找出它們的共同點是由光形成,有光進入眼睛引起人們的視覺,因而與影有著本質的不同.但它們的不同點是,實像由實際光線會聚形成,虛像是由反射(折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相交形成,因而決定了它們的顯像方法也不相同.這就是在分析基礎上的綜合,綜合指導下的分析.在物理學習中,形成概念,掌握規律離不開分析與綜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將有助于今后的學習.
德育目標
通過研究凸透鏡成像的實驗,以及對其成像規律的分析有意識地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通過的教學,使學生基本掌握的使用,使學生會用去拍自然風景名
勝,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既是上節內容《光的折射》基礎上的應用講述,又是第四節課《幻燈機放大鏡》的對比課.重點是物體在2倍焦距以外凸透鏡的成像規律教學.教材首先安排學生做實驗,觀察凸透鏡成縮小實像的情況和條件.在實驗的基礎上得出凸透鏡成倒立、縮小實像的條件.并說明這個像是物體射向凸透鏡的光通過凸透鏡會聚成的,是實像.然后在此基礎上講的原理.說明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膠卷相當于光屏,被拍攝景物到鏡頭的距離大于二倍焦距,所以在膠卷上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最后簡單介紹了調焦、選擇光圈等知識和上的這些重要組成部分,增加學生的實際知識.
教法建議
本節是學生通過探索性實驗得出凸透鏡成像規律,進而理解它的應用,因此,本節課采用的教學方法建議為實驗法、討論法、探索法.
教學設計示例
一、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教學說明
1.凸透鏡的成像規律是一個連續的變化過程,讓學生從這一物理現象變化全過程的高度來分析這一物理現象,有助于加深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認識.
2.由于本實驗要求學生同時觀察和考慮的內容比較多,如凸透鏡的焦距、凸透鏡焦點的位置、2倍焦距的位置、物體的位置、像的位置,同時還要觀察像的性質.對于一個初二的學生來講容易在觀察某一內容時忽略觀察其他內容,或者雖然觀察了但是頭腦中沒有反映出其他的內容,這樣就很難從整體上把握整個物理變化過程,為此在本節實驗設計中采取兩個辦法.
(1)每進行完一個內容的實驗(如物體位于2倍焦距以外),要求同學畫圖從理論上進行分析,并逐步形成物體在這個范圍內成像的物理模型、然后由教師利用復合投影的燈片進行分析.從而使學生在實驗現象與物理模型之間建立起必然的聯系,從而加深對這一物理過程的認識和理解.
(2)在真實實驗的基礎上可用計算機模擬物體從2倍焦距以外移到2倍焦距的過程.直接觀看凸透鏡成像的整個動態變化,從而對凸透鏡成像形成一個宏觀的整體的認識(也可通過投影或畫圖進行).
3.為便于操作,也為使學生對實驗現象形成深刻的認識從而為探索規律打下基礎,實驗前應要求學生在光具座透鏡兩側的標尺上明顯的標出與焦距和2倍焦距等長的位置以便在實驗中能迅速準確的找到應找的位置,并對物、像所處位置形成深刻的印象.
二、凸透鏡的成像規律教學說明
要教育、引導學生不要死記硬背凸透鏡的成像規律,要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它.掌握它的途徑有三個
1.認真完成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通過實驗獲得深刻的感性認識.
2.采用作圖法,作出凸透鏡在具體情況下的成像光路圖,從而在頭腦中形成凸透鏡成像的物理模型,并形成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
3.將實驗現象、物理模型與平時應用的實際有機聯系起來,以加深理解和記憶.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具學具準備
光具座、凸透鏡、蠟燭,火柴、光屏、投影儀、放大鏡.
五、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一)復習上節課講的內容.
(二)完成“研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學生分組實驗.
1.完成分組實驗
2.利用凸透鏡的特殊光線,運用作圖法來研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
3.每完成一個階段的實驗及相應的理論分析后,討論、研究在實踐中哪些光學儀器是運用這一原理制作(工作)的.
(三)分析、研究凸透鏡成像的變化過程及變化規律.
(四)師生討論如何正確使用.
六、教學過程設計
1.引入課題
方案:用計算機向學生展示各種精美的照片和各種型號的,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繼而引入新課.
2.新課教學
學生實驗:向學生指明這節課要研究物體位于2倍焦距以外(畫出板圖)凸透鏡的成像情況(包括像的位置,像的性質(指像與物比是放大還是縮小、像是倒立還是正立、是虛像還是實像)).用u來表示物體到透鏡的距離,用v表示像到透鏡的距離、f表示焦距.
物距(u)像距(v)像的性質應用(板書)
教師介紹儀器、演示一下使用方法,并重點強調以下幾個問題
(1)告訴學生凸透鏡的焦距
(2)把透鏡放在標尺中央,從透鏡的位置開始在左右兩邊的標尺上用粉筆標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
(3)通過實驗研究物體在某一位置的成像情況.略調整一個物距和光屏位置,看像發生什么變化
(4)利用凸透鏡的特殊光線(兩條就可以),用作圖法研究凸透鏡在同一位置的成像情況.
教師講完后,問同學們有無問題,然后宣布開始第一個實驗,將物體(蠟燭)放在2倍焦距以外.
學生開始實驗,教師在同學中間巡視并進行指導.學生實驗結束,教師組織提問、進行總結.
當把蠟燭放在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時,在透鏡另一側,一倍焦距與2倍焦距之間,在屏幕上出現一個倒立、縮小的像,由于像可以用屏接收,所以是實像.
如果略改變一下物距,物體向透鏡方向移動,像變大.
利用凸透鏡的特殊光線,運用光路圖研究凸透鏡成像情況:將下圖用投影儀打在幕布上,教師邊指示圖形邊講解.
平行于主軸的光線被凸透鏡折射后經過焦點,通過焦點的光線被凸透鏡折射以后平行于主軸射出,兩條折射光線在透鏡另一側1倍焦距與2倍焦距之間的位置相交于一點,AB發出的無數條光線經透鏡折射后組成了AB的像 ,由于是由實際光線會聚形成,所以是實像.
教師簡單介紹工作原理,用投影打出相應的光路圖,分析物體從2倍焦距以外向1倍焦距移近的過程中,凸透鏡成像的變化情況(有條件可用計算機模擬).說明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膠卷相當于光屏,被拍攝景物到鏡頭的距離大于二倍焦距,所以在膠卷上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最后簡單介紹調焦、選擇光圈等知識和上的這些重要組成部分,增加學生的實際知識.
3.總結
分析的工作原理,研究凸透鏡成像問題.
探究活動
【課題】關于膠卷的感光度
【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市場上常見的膠卷的規格,在某種照度的條件下,它們使用上有何差別.
【備注】
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
2、發現新問題.
照相機 篇13
活動目的:
1. 培養幼兒的快速反映能力。
2. 培養幼兒的肌肉控制能力。
活動過程:
1.小朋友齊步走向操場,練習隊列隊形。
2.教:我們小朋友很喜歡照相,對嗎?在照相的時候要怎么樣呢?(盡量保持最好的造型,站在原地不動)等一下我就要請小朋友來和我一起來玩這個照相的游戲,好嗎?
3. 游戲規則:教師或者請一個小朋友來當照相機,小朋友自由活動,當照相機說:“照相啦!”小朋友就要擺出最好的造型,站在原地不動,保持5到10秒種,可以反復游戲,小朋友也可以兩人一組,互相玩這個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