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背影》為例談方法問題(精選16篇)
以《背影》為例談方法問題 篇1
一、方法問題
尋求一致性還是矛盾性
社會學的方法,例如,講《荷塘月色》,說是“四·一二”大屠殺以后,知識分子的苦悶,不能同流合污,又不能直接投身革命的矛盾心情。
這個說法,不能說錯,但是,也不能說有多對,因為,
第一,這與作品有些關系,并不是作品的真正內容,作品寫的是“獨處”的“自由”,孤獨的美好;這里的自由不是政治概念,而是倫理概念。
第二,這樣說,不能說明作品的藝術特點,例如,本文對于詩意的追求。文章內部的不平衡,哪些地方特別好,哪些地方比較一般。
第三,如果滿足于作品與現實的一致,那么,作為一種普遍的方法,是不是行得通。如,拿來分析冰心的詩就無從下手。
第四,例如,拿來分析《背影》,就更難辦了。《背影》反映了什么樣的社會現實呢?
第五,方法問題,這種說法的特點,是尋求作品內容與社會現實之間的一致性的,這里就有一個原則問題了,從方法論來看,究竟是分析作品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性還是尋求作品與現實之間的統一性?
由此可見:
1.光是尋求作品社會意義是不夠的,不能成為一種科學的、深刻的方法。
2.即使找到了社會現實意義,也并不能滿足教學要求。因為背影的藝術特點,是不能從這種方法中得到解釋的。
3.從理論上來說,所謂分析就是分析矛盾。
a.從文學創作來說,就是現實與藝術的矛盾、差異,而不是統一、等同,如果統一等同了,就沒有藝術可言了,藝術就成了對于現實的照抄,作家就沒有創造的功勞了。
b.從藝術本身來說,不同形式的不同規范,同一形式的不同風格創造,都是以差異為特點的,也就是以矛盾分析為基礎,而不是從統一性中所能獲得的。
4.最重要的是,從分析矛盾的操作性來說。
第一,矛盾是內在的,尤其是經典性作品,往往是天衣無縫的,因而,關鍵不在于要求分析矛盾而在于揭示矛盾。而矛盾是潛在的,不是浮在表面上的。
第二,從方法的操作性來說,不能滿足于一篇一篇孤立地講作品,應該把作品放在一系列的作品的比較中,來觀察差異,以便找出矛盾的切入口。如果是單篇地分析,沒有現成的作品可比,就要用一種方法,叫做還原法,(現象學的還原)來找出作品與對象之間的矛盾。
第三,通常使用的方法的缺點是,滿足于作品與表現對象的統一性。空喊分析,而不能揭示矛盾。孤立地闡釋單篇,就是能夠進入分析層次,不在與相似的、同類的、異類的作品的差異中揭示矛盾,就是勉強“分析”,也是淺層次的。
二、可比性:同中求異和異中求同
我們往往只是被動地注意作者寫了什么,而沒有去主動地想象他沒有寫什么。
魯迅說過:寫作的方法,不但在作者已經寫出的東西中,所有寫出來的東西,都只是顯示了:應該這么寫,而要真正懂得寫作的門道,還要懂得,不應該那么寫,不懂得不應該那么寫就不會真正懂得應該這么寫。
這個問題可以從幾個層次上來闡釋:
A.從最淺的層次上來說,就是文本“細讀”。美國的新批評流派的講究,不研究作家的生平和思想,只講究作品(文本),我們自發地運用的基本上就是這個方法,但是人家那么做并不是十分完善的。加之我們對人家的優點也沒有什么理解,有的甚至連新批評的細讀都不知道。
B.從更高層次上來說,我們感到新批評也有個毛病,就是往往拘泥于文字的隱喻、含蓄啦之類的,歸根到底,也只是把目光集中在人家已經寫出來的東西上面,而沒有注意到,文章的妙處,每每是文章省略了的、回避了的地方,應該把回避的和渲染的,弱化的和強化的結合起來,才能找到深刻的切入矛盾的起點。
在這二者中,特別是弱化的和回避的,是深刻理解文章的關鍵。
C.這不僅僅限于對作者在一篇文章中藝術手法的選擇,為什么這樣寫不那樣寫,而且在于在一系列文章中,為什么這一篇文章中這樣寫,而不是另外一篇文章的方法,不管是同一作者還是不同作者,都是很值得研究的。
D.這就要求教師有一種起碼的講究,就是科學的抽象能力,從操作來說,就是提高可比性,把本來不可比的,提高層次,成為可比的。最基本的,就是異中求同和同中求異的抽象能力。只有具備了這種能力,就是在相同的文章中發現其不同的東西,在不同的文章中發現了相同的東西,才能進入具體分析的境界。否則就只能在形象表面,甚至外面徘徊。
結論:有了這種能力,教師就有了主動性,就有了研究能力,沒有這種能力,就沒有主動性,也就沒有研究能力。這就是對教師的素質的挑戰,缺乏這樣的素質就不能在閱讀過程中,化被動的閱讀為主動的閱讀。
抽象的理論是枯燥的,為了把問題說得清楚一點,以一個文本,來進行細胞形態的解剖。
就《背影》而言,我們采用了發展了的、有別于新批評的“細讀”法:
1.注意不寫什么,弱化什么,省略什么,割舍什么。
2.“還原”:把未經作者加工的原生的現象想象出來和作者藝術加工過的作品加以比較,這和現象學的“還原”原則有一致之處,不是被動地接受文學形象的現成樣子,而是想象把目前現成的觀念或者解釋“懸擱”起來,想象出、推導出本來,在原初狀態,它應該是個什么樣子。
這樣就可以提出問題,不是一般的問題而是創作論上的問題:
為什么不寫人的正面而寫背影?
如果回答,因為背影最突出,因為背影最為感人,這是同語反復。因為我要問的是為什么背影最為感人,而你說,因為它很感人,所以它就感人,這不但等于什么也沒有說,而且還把對于思考的要求降低了。
從現象到現象的滑行,而且還很滿足,就造成了麻木。
我們中學乃至大學老師往往就被這種表面的思想習慣所蒙蔽了。這是一種自我蒙蔽,舒舒服服地把自己思考的自由給剝奪了,一點點被強制的痛苦都沒有。
用法國思想家福柯的話來說,就是現成的話語,它有一種力量,障蔽著我們的創造性的思維。這種話語有一種權力的性質。讓你在無意識里受它的統治。所謂素質的提高就是要有意識地打破它的統治。恢復思想的創造力。用西方文論家的語言來說,就是“去蔽”。
對于教學和研究來說,就是科學的抽象力,具體分析的能力,也就是原創性。
關于思考和研究的方法,至少有七點可講:
a.《背影》沒有寫主人公的面容,沒有強調言語和表情。
b.光是有了這一點,還不夠深刻,還要比較;關鍵在于尋求矛盾、差異。
矛盾差異不是自然地突出在你面前的,蕪雜和混亂的現象把它掩蓋了。
為什么紛亂,蕪雜7因為沒有聯系,或者叫做無序。
為什么沒有聯系7因為,各自獨立,沒有在一點上統一起來。
沒有聯系的東西,如果在一點上統一了,就可以比較了。
c.找到同一性,異中求同,就是一個人的抽象力的最起碼的表現,有了抽象力就可以提高可比性。
可比性有兩類:
d.一是同類之比,最容易,如《荔枝蜜》,就可以拿來與秦良玉的“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來比。可是,可比性很少有現成的:寫父親的經典幾乎沒有。如果硬要比一比的話,可以拿羅中立的《父親》油畫來比。那是一張臉,布滿了滄桑。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父親,作者對父親的感情也是不一樣的。這種不一樣就是個性,就是時代烙印,就是藝術品的生命。
同類之比,往往有現成的可比性,難度是比較小的。
e.二是異類之比。
不同類的只要提高一個層次就可以比較了。
如《荔枝蜜》本來好像和《背影》是沒有可比性的,但是把抽象性的層次提高,把具體性的成分排除掉,就可以與《背影》相比:都是寫無條件的奉獻精神的。有了一點相通,就可以進入比較深入的分析:一個是寫對社會無條件的奉獻,一個是寫對兒子的無條件的奉獻。
不管多么不同,只要在一點上求得相通就可以比較了。世界上很少現成可比的東西,也沒有絕對不可比的東西。
f.科學的抽象,要跨越的第一個障礙是事物和感性的差異;感性是具體的,但,是表面的,膚淺的,因而要進入抽象的層次,抽象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它是深刻的。要從膚淺的層次進入深刻的層次,就是要把不同的、感性的東西舍棄掉,把共同的、抽象的東西概括出來。科學抽象的最起碼的要求是從感性之異中求得理性的抽象之同。
比如,西瓜、飛機、書本,從感性上來說,是不同的,但從理性上來說,它是相同的,它們都是商品。從感性上來說,細菌、砂子、電視機,是相去甚遠的,但是從抽象角度來說,它們都是物質,是屬于同一范疇。
就文學作品來說,和《背影》現成相同的作品沒有,就采取異中求同的辦法。
但是,能不能從感性上不同的作品中,提出理性上共同的東西,這就是對于異中求同的能力和魄力的考驗。比如,《背影》不同于冰心的《笑》,冰心就寫了三個笑,三種不同的笑,但是同樣寫愛的價值。在寫人的局部方面是相同的。還有一點,冰心寫的是,孩子和婦女、母愛的溫情。和朱自清所寫的,在親情上,在人與人之愛上,是相通的。
但是,這樣的異中求同的層次是比較低的。光指出這兩篇文章有相同之處,并沒有解決什么問題;還要在這個切入點上深入下去。
g.這就進入到第二個,也就是更為高級的,同中求異的層次。
寫笑比較容易成功,而寫《背影》相對比較難。
為什么?因為這是抒情散文,通常是講究詩意的,而詩意是講究美化的。面容,笑是比較容易美化的,而背影卻是不容易美化的。通常寫母愛的文章多如牛毛,而寫父愛的卻異常罕見。朱先生的難度比較大。因而取得成功的程度、經典性也超過了《笑》。
三、情感有無特征
1.父親對兒子的深厚的情感的特點是:在開頭不但沒得到理解,反而被誤解,覺得可笑。
這種方法,在章法上叫做欲揚先抑。這沒有什么特別的創造。
楊朔的《荔枝蜜》,就是這樣的寫法。
這里的功夫,在于朱先生寫得不做作,很從容,沒有過分地強調和夸張。
2.后來兒子被感動了,這就有了特點:
a.被感動的原因不是像楊朔那樣一種崇高偉大的精神,也沒有刻意營造強烈的詩意。
b.文章,雖然總體上說,也是抒情的,詩意的,但是關鍵的動作,導致兒子感動到自我譴責的,卻并不是那么崇高,至少不是那么美妙的動作。這些個動作,很是笨拙。并不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兒子去買橘子,可以更利索,而父親的動作既沒有更高的實用性,從表面上看,也沒有詩意。
c.所用的語言和手法,并不是詩意的描繪。不像在《荷塘月色》中(注意,這是在用異類相比的方法)那樣,用了那么多的排比句法,那么多的美麗的比喻,還用了很復雜的詩意的技巧,比如:通感(光和影的旋律,像小提琴上奏出的名曲,花香像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但是《背影》基本上是敘述,也許可以稱之為“白描”。
d.然而就是這些沒有用處的動作,卻使作者和讀者感動了。
沒有詩意的變成了很有詩意的,沒有實用的價值,變成了很有情感(審美)價值的,這從美學理論上說,就是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之間的錯位,或者要有較高的審美價值,也就是藝術性,就得要情感超越實用理性。
e.更加重要的是:當作者被感動得流下了眼淚,父親自己卻沒有感到自己有什么了不得之處。
四、橫向和縱向的比較
在我們講授的過程中,已經廣泛地運用了比較的方法,如和《荷塘月色》的比較,二者都是追詩情的,是異中求同的層次。
同中求異的層次,則是指出《荷塘月色》是追求大自然環境的美化,對自我感情的美化,甚至連獨處的孤獨都是一種自由的美。
《背影》則是親情的美化,不過表面上是某種程度上的“丑化”,然后過渡到相當程度上的美化和詩化。
這種比較的方法不僅僅適用于朱先生的作品,可以說是適用于一切文學文本。
用還原的方法包括歷史的還原,進入了歷史語境,就使本來沒有聯系的作品發生了聯系,有了可比性。在同樣的歷史時期,當然有可比性,有的文本具有現成的可比性,如《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和《荷塘月色》同樣是沒有直接的社會政治情緒,著重于個人情懷的,又都有一種對于異性的吸引力的拒斥,但又抑制不住潛在的“騷動”。也有一些是沒有現成的可比性的,如《背影》和朱先生早期的一些作品《梅雨潭的綠》之類。這就要提高抽象度,使其在更高的層次獲得可比性。如兩篇作品都抒情,但《背影》的最佳處在敘述而《梅雨潭的綠》則在排比的直接抒情。從時間上來說,是橫向的比較。還有一種縱向的,也就是歷史的比較。如,朱先生早期的作品比較華彩,而到了晚年卻力求樸素,把情感轉向比較深沉的內涵了。這就提供了另一種境界,懂得多種境界及其發展轉化,對于我們的寫作和欣賞無疑提供了更開闊的天地,寫作起來,就有了更多的選擇。
五、還原方法的具體運用
《荷塘月色》中最關鍵的一句是“那時最熱鬧的要算是樹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鳴,不過,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這就明明白白地告訴讀者,他并沒有把荷塘月色全都寫進去,只是寫了和他情感相通的一個方面。否則就不能取得《荷塘月色》的和諧和意境。
從《背影》中也可以看出作者的省略,作者的回避(如有一個材料說,他是在家鄉工作了,工資卻被爸爸去拿了,而不愉快,才促成了他寫這一篇表示懺悔的文章)。從文章中看,寫到父親與他的矛盾,“觸他之怒”,“待我不如往日”,“我的不好”,都含含糊糊。被省略了,被淡化了。
從這里,可以得到一種啟示,文章的好處不但在于他強調了什么,而且在于他省略了什么。這一點對于欣賞有好處,對于寫作更有好處。只有知道要省略什么,不寫什么才能有自己的個性,才能找到自己,有了自己的特殊的感覺和情感,才會知道應該寫什么,強化什么淡化什么。
摘自《語文講堂》
以《背影》為例談方法問題 篇2
背 影
益陽市六中初中部教師胡超眾
[教學目標 ]
(一)知識能力訓練點 : 體味并準確理解文章所表達的父子深情。 (二)能力訓練點 : 1、通過體會父子情深,品味樸實、飽含深情的語言,從而提高學生品味語言的能力和從寫作中精選材料、謀篇布局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文中所表現的父子之間的深厚感情,理解語文與家庭生活的關系。 [教學重點]
理解文章具體描寫父親“背影”的細節,體味作者為之感動落淚的表層和深層原因;體會選擇“背影”作為表現主體的美學意義。 [教學準備] 課件用FLASH制作,開頭放的《背影》歌曲、父親給兒子買橘子的朗讀及動畫、一首贊頌父愛的詩歌、拓展遷移的背景動畫《懂你》歌曲等。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課文 放《背影》歌動畫。
二、作者介紹
1.作者介紹。 2.曾在朱自清逝世四十周年時為他題詞。 三、預習測評 給加點的字注音 四、整體感知 思考問題:(放背景音樂) 1、本文寫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全文共寫到父親幾次背影?表達了什么中心?
五、思考討論
(一)思考討論一:父疼子
1、在送行過程中,父親為兒子做了哪些事? 2、其中哪一件事最讓你感動?為什么? 3、朗讀,分析這異步分(放朗讀動畫)
思路: A.父親的穿戴、走路的姿勢、爬月臺動作 B、品味父親送行時說的幾句話
(二)思考討論二:子愛父
1、兒子理解了父親的深情嗎?為什么?談談你的看法。
兒子理解了父親的深情,四次流淚,兩次自責。兒子對父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兒子從不理解到理解、體諒、感動、思念。真切理解,真誠感激
六、溫馨提示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比較中西方父愛的不同方式
七、拓展遷移 放背景動畫《懂你》 學生討論發言: 讀了本文,你不會不想到父母平時對自己的許多鐘愛,甚至有些是自己本來不怎么在意的事情,這時也會浮現出來,令你動心,乃至流淚,甚或慚愧。 八、作業 布置 請同學們回到家里,用你自己獨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親人表示你對他們理解,對他們給予你的無微不至的關懷的感激。給父母夾一次菜,給他們寫一張紙條,為他們倒一杯水,向他們道一聲辛苦。
課件部分文字材料: 1、《背影》歌詞: 火車就要開了,我就要走了,離別就要來了,話怎么說呢。眼看天氣秋了,葉子在哭了,轉身是背影了,你就進了往事了。我知道這以后,以后的以后,可能再見不到你了,只是那時候,極不愿意承認這念頭,于是你轉身后,轉身了以后,那背影在這么多年以后,還能夠鮮活的,在我的眶眶中微微顫抖,微微顫抖。
2、為《背影》題詞: 背影名文四海聞,少年波老更情親。 清芬正氣傳當世,選釋詩篇激后昆。
3、《背影》第6自然段原文: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里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4、溫馨提示: (1) 一封辛酸父親的來信 親愛的兒子: 盡管你傷透了我的心,但你終究是我的兒子。雖然,自從你考上大學,成為我們家幾代里出的唯一一個大學生之后,心里已分不清咱倆誰是誰的兒子了。從扛著行李陪你去大學報到,到掛蚊帳縫被子買飯菜票甚至教你擠牙膏,這一切,在你看來是天經地義的,你甚至感覺你這個不爭氣的老爸給你這位爭氣的大學生兒子服務,是一件特沾光特榮耀的事。 的確,你考上大學,你爸媽確實為你驕傲。雖然現今的大學生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但這畢竟是你爸媽幾十年的夢想。我們那陣,上大學不是憑本事考的,要看手上的繭子和出身成分,有些人還要用貞操和人格去換。這也就是我們以你為榮的原因。然而,你的驕傲卻是不可理喻的。在你讀大學的第一學期,我們收到過你的3封信,加起來比一份電報長不了多少,言簡意賅,主題鮮明,通篇字跡潦草,只一個“錢”字特別工整而且清晰。你說你學習很忙,沒時間寫信,但同院里你高中時代的女同學,卻能收到你洋洋灑灑幾十頁的信,而且每周一封。每次從收發室門口過,我和你媽看著你熟悉的字,卻不能認領。那種痛苦是咋樣的,你知道嗎? 后來,隨著你讀二年級,這種痛苦煎熬逐漸少了,據你那位高中同學說,是因為你談戀愛了。其實,她不說我們也知道,從你一封接一封的催款信上我們能感受到,言辭之急迫、語調之懇切,讓人感覺你今后畢業大可以去當個優秀的討債人。 當時,正值你媽下崗,而你爸微薄的工資,顯然不夠你出入卡拉OK酒吧餐廳。在這樣的狀況下,你不僅沒有半句安慰,居然破天荒來了一封長信,大談別人的老爸老媽如何大方。你給我和你媽心上戳了重重一刀,還撒了一把鹽。最令我傷心的是,今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學收費通知,虛報學費。這之前,我在報紙上已看到這種事情。沒想你也同時看到這則新聞,一時間相見恨晚,及時嫻熟地運用這一招,來對付生你養你愛你疼你的父親母親。雖然,得知真相后我并沒發作,但從開學到今天,兩個月里,我一想到這事就痛苦,就失眠。這已經成為一種心病,病根就是你—————我親手撫養大卻又倍感陌生的大學生兒子。不知在大學里,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識和社交閱歷之外,還能否長一丁點善良的心?
一位辛酸的父親
(2)贊頌父愛的詩歌: 你就像一棵大樹,我是樹底下的幼草,風來了——您為我擋著,雨來了——您為我遮著,您是我永遠的依靠,祝天下所有的父親都快樂!
5、《懂你》歌詞 你靜靜地離去 一步一步孤獨的背影 多想伴著你 告訴你我心里多么地愛你 花靜靜地綻放 在我忽然想你的夜里 多想告訴你 其實你一直都是我的奇跡 一年一年風霜遮蓋了笑顏 你寂寞的心有誰還能夠體會 是不是春花秋月無情 春去秋來你的愛已無聲 把愛全給了我把世界給了我 從此不知你心中苦與樂 多想靠近你 依偎在你溫暖寂寞的懷里 告訴你我其實一直都懂你 多想告訴你 你的寂寞我的心痛在一起
以《背影》為例談方法問題 篇3
背影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個特征在特定的環境下進行細致描寫的特點。
2.理解關鍵詞語在表達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3.準確認讀課文下注詞語,并掌握它們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先由學生講述自己感受到的父母之愛,為本課的教學奠定基礎。再讓學生熟讀課文,對課文內容有了整體感知后,抽取重點段落進行詳盡地分析。在教學的最后階段對學生進行作文訓練,并引導其欣賞羅中立的名畫《父親》。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文中流露的父子情深,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教學重、難點及示教學突破
◆重點
1.對父親背影描寫的效果與作用。
2.體會文中樸實的語言中所飽含的深情。
3.分析本文的剪裁,感受本文詳略得當的敘事特點。
◆難點
作者的寫作極其“誠實”,引導學生加以體會。
◆教學突破
作者在描寫父親的背影時,用了多個動詞,這些詞將父親頹唐的老境和我對父親的憐惜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對這些詞加以分析。另外,對作者的心理作深入探討就會體會到作者是在“誠實”的寫作,這正是這篇文章感人的重要原因。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1.查閱資料,掌握作者情況及作品背景。2.對名畫《父親》的相關資料應有所了解。學生準備預習課文,準確認讀課文下注詞語,并掌握它們的意思。
教學步驟
(第1課時)
第一課時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1.導入 課文,介紹背景資料 1.敘述事件,進入新課學習2.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2.朗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3.引導學生深入理解 3.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脈絡
一、導入 課文(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師:同學們,一個月的寒假剛剛過 去,大家一定和父母親人們在一起 渡過了一個快樂的新年,感受到了 濃濃親情。請大家回憶一下,你父 母疼愛你的哪件事深深地感動了你 呢? ‘ 抽學生講述。2.師:很好,剛才大家講了讓自己最感 動的事。本課描寫的是“背影”,是 讓作者望而淚下的父親的背影。它 到底是怎樣的呢?3.板書課題,介紹作者情況及作品背 景。 1.積極思考,回憶父母對自己的關愛。 踴躍發言,講述最讓自己感動的事, 注意情節的完整性。 2.聽了教師的話,均感到好奇:背影有 什么好寫的呢?看著背影就能落 淚,可能嗎?對新課學習產生興趣。 3:仔細聽教師講述,作相應記錄。
二、朗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抽幾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要求讀 出感情。2.讓學生默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人物、事件、地點。 1.分段朗讀課文,初步感受文章的感 情基調。2.默讀課文,在文中劃出相關語句。
(2)不能理解的詞句。 (3)自己認為感人的地方。 (4)寫背影的語句。
三、深入理解(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師: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兒,常常出 現在開頭或結尾。這篇文章的文眼 是什么?2.師:這篇文章主要寫什么?我、父 親、我和父親之間還是我的家庭困 難?3.師:文章一共寫了父親幾個背影? 請試著概括一下。 ’ 4.其中寫得最詳細的背影是在什么情 況下見到的?5.與學生共同理清文章脈絡,將內容 板書。(見課末板書設計 ) 1.生:是課文第一句話,“我最不能忘 記的是他的背影。” 2.生:文題是背影,寫父親的愛子之 情,還有我對父親的眷戀。 3.生:一共寫了四個。 惦記背影(思念父親) 刻畫背影(望父買橘) 惜別背影(父子分手) 再現背影(別后懷念)4.生:父親買橘子的背影。 一 5.討論發言,理清文章脈絡。
四、本課小結
本課由學生講述自己感受到的父母之愛導入 課文,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有了感情基礎。隨后學生通過反復閱讀知曉了文章內容,在教師指導下理清了文章脈絡,對文中滲透的濃濃愛意有了較為切實的感受,為后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五、課末板書設計 參考
背 影
朱自清
開篇破題惦記背影(思念父親)l事情經過悲涼氣氛(別時家境)2~3
鋪墊背影(細心關照)4-5望父買橘刻畫背影(望父買橘)6父子分手惜別背影(父子分手)結尾抒懷再現背影(別后懷念)7
教學步驟
(第2課時)
第二課時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1.重點研讀第6段 1.感受文中樸實語言所飽含的深情2.閱讀理解2、3、4、5段 2.進一步感受父親對“我”體貼入微的關懷3.輔導學生完成隨堂練習 3.完成隨堂練習
一、重點研讀第6段(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抽一個學生朗讀第6段。2.師:課文哪兩個地方著重寫了父親 的背影? 3.組織學生討論:在父親過鐵道買橘 子的過程中,作者用了一些極富表 現力的詞語來作細致描寫,請把這 些詞找出來加以體會,并說說這段 描寫在文中有什么效果?4.師:我看到父親的背影,為什么“淚很 快流下來了”,又為什么怕父親看見? 1.充滿感情的朗讀。2.思考回答。 生:一是父親買橘子爬月臺的時候; 另一個是父親送我時下車往回走, 混入人群的時候。3.在討論過程中注意感受文中關鍵詞 的作用及樸實語言所飽含的深情。 注意文中動詞和形容詞的表意作 用,重點體會“攀”、“縮”、“傾”等詞 的表達效果。4.生:作者領會到父親的愛,禁不住淚 流滿面,卻又怕父親看見擔心。
5.組織學生討論:課文中“我”總共流 了幾次淚?分別是在什么情景下流 的,表明了什么? 抽學生回答,將內容板書。(見課末 板書設計 )6.師:父親為什么“心里感到很輕松似 的”? 點撥:父親覺得總算盡自己的能力 為兒子做了件事,因而感到輕松。7.師:在送別過程中父親說了幾句話, 是哪幾句,這幾句話有何意味? 點撥:這些話蘊含著許多憐惜、體貼 和依依不舍之隋。 5.積極參與討論,在教師指導下朗確 答案。 6.用心體會。 7.生:“不要緊,他們去不好!”“我買幾 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 動。” “我走了,到那邊來信!”“進去 吧,里邊沒人。”
二、閱讀理解2、3、4、5段(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讓學生細讀第2、3、4、5段。 2.師:“我”與父親見面的背景如何?。 抽學生回答,將內容板書。(見課末 板書設計 )3.師:4、5段中的哪些事情體現了父親 對我無微不至的關懷?我當時感受 到這種關懷了嗎? 讓學生找出文中心理描寫的語句, 重點探討“我”前后心理的變化。 4.師:“其實我那時已20歲,北京已來 往過兩三次。”這句話有何作用? 1.細讀相關段落,感受父親對兒子體 貼入微的關懷。2.生: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 了。 3.生:父親本打算讓茶房陪我上車,后 來終究不放心,決定自己去。送我 上車時特地選了一個靠近車門的位 置,又囑咐茶房照顧我,并再三叮囑 我路上要小心,這些都表現了父親對我的關懷。4.研討這句話的作用。
三、完成隨堂練習(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抽學生完成隨堂練習一,了解學生 對本課字詞的掌握情況。2.導人隨堂練習二,先讓學生獨立思 考,說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加以明 確。 1.借助工具書或查閱相關資料完成字 詞練習。 .2.獨立思考重點字詞在文中的含義, 在教師指導下深入體會。
四、本課小結
本節課著重對課文第6段進行了分析,引導學生感受到了作者樸實、細膩的描寫中所蘊含的深情,分析了一些動詞、形容詞等在描寫中的表達效果。另外,本節課還對課文的前半部分進行了分析,使學生對文中的父子之情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五、課末板書設計 參考
背 影
朱自清
三次流淚:
悲哀之淚(見父親睹家境想祖母)
感動之淚(望父買橘 父子離別)
傷心之淚(再現背影 淚光瑩瑩)
見面背景:
t祖母死了
父親失業
教學步驟
(第3課時)
第三課時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1.指導學生寫作 1.用樸實細膩的描寫來刻畫人物
2.引領學生品析名畫 2.品析《父親》,培養藝術鑒賞力,得到美的熏陶
以《背影》為例談方法問題 篇4
背影
教學目標 :
1·掌握生字詞“藉、簌、逛、躊躇、橘、蹣跚”等。
2·感受文章所表達的父子情。
3·學習本文平實的語言和傳神的細節描寫。
理解文章具體描寫父親“背影”的細節,體味作者為之感動落淚的原因。
教學器材:準備兩張桌子。
課前預習
基本要求:
1·默讀、朗讀課文。
2·查字詞典,為有關字詞注音釋義。
3·畫出文中疑難詞句。
4·文中最能感動你的地方在哪里?為什么會感動你呢?
第一課時
一、課文導入 :
同學們,今天我們—起欣賞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大家課前或者以前都曾經閱讀過這一名篇,對之一定都會有或多或少的感受,比如感情上的被打動,思想上的被影響,寫法上的受教益。今天我們進一步地研究探討,當會有更多更深的不同層面的收獲。
二、作者介紹:
朱自清(1898-1948) ,字佩弦。祖籍浙江紹興,主要作品有《朱自清散文集》。我們熟知的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
三、生字詞檢查。
狼藉 簌簌
橘
逛
躊躇
蹣跚 頹唐
瑣屑 舉箸
三、老師范讀或錄音范讀,或者請一同學朗讀課文, 其他同學思考:課文中令你最為感動的是什么?
一般情況下,學生的回答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文中“父親”對兒子的無私。
②文中兒子對父親的理解。
四、請同學們找找課文中寫到“我”的幾次流淚?
(四 次)
進一步思考:課文中對于“我”面對父親的“背影”,“淚很快地流下來”寫得很詳細,那么,“我”流淚是因為什么原因呢?
一般來說,可以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
①對父親的感激:父親不顧年事已高、行動不便,為“我”穿鐵道、爬月臺買橘子;
②對父親的理解:父親不放心茶房,親往為“我”送行,干叮嚀萬囑咐,不厭其煩,表現出中老年人的“迂”,這都是對兒子的憐愛之情,不是他人所能比的;
③對父親艱難生活的同情:買橘子時的瞞跚艱難,一下子引發“我”的聯想,家庭生活的重壓何時才能解除,父親的這種艱難還得延續支撐;
④對父親未來生活的憂慮:父親漸顯老態,但還得繼續生存掙扎以維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計,今后他又怎樣生活,從身體到心理的逐漸變化,做兒子的又能幫助多少呢?
⑤對自己誤解乃至責怪父親的深深懺悔:對父親特殊時刻所表現出的照顧關心,不僅不領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棄,但當為自己艱難買橘的過程特別是“背影”映現,自己終于內疚、愧悔,無聲的譴責,借助有形的“淚水”表現了出來。
(以上答案視學生具體情況解答)
五、簡單小結課文,再讀課文,感受文中的父子情深。
第二課時
一、繼續第一課時中的有關問題進行討論,并加以小結。
二、引導學生繼續探討課文內容:
文章除描寫了自己見父親買橘的“背影”而落淚的情景外,還描述了自己另外兩次“落淚”的情形。這兩次落淚尤其是最后一次是由于什么原因?表現出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加以總結。
第一次流淚是在交代家境衰敗的情況下,見著父親,面對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這次掉淚表現出觸境傷情的悲哀。這一次掉淚,引出父親的在文中為數不多的重要話語:“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略。”
父親的這幾句話表達了豐富的感情。這里有父親對兒子的體貼和勸慰,也流露了父親在逆境中的淡淡的哀愁,同時,也可以看出父親內心深處不甘受命運擺布、不怨天尤人的自我寬解、自求振作的復雜心情。
后一次的流淚是在讀到父親來信中的那種感傷之詞時,出現了“晶瑩的淚光”。這是在離開父親兩年多的“現在”。兩年前車站離別時的情景還如在目前,“背影”的觸動和震撼使自己在生活工作之外,更多了對日漸蒼老的父親的掛念,這種掛念且與日俱增;而忽然之間讀及父親的來信,父親言語平淡中流露出的無奈和凄惶,讓作者從無形聯想及當年車站月臺上“背影”的有形,于是,思緒萬端,無以為報、無力回天、無可奈何等情感涌上心頭,所以流淚也就無法避免了。
三、簡單小結:這樣說來,通過父親的“背影”來勾連情節,貫穿本文始終的情感可以分析為兩個方面:
(1)父親對兒子的萬般體貼關愛;
(2)兒子對父親的真切理解和真誠感激。
那么,對于這樣的文章,我們能不能這樣進行概括?(真情真感真文 )
四、我們所讀的這篇文章曾經使很多人讀之落下感動的淚水,并且在第一階段讀之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在此,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個原因,這樣真切感人、催人淚下的情感到底是怎樣表達出來的?在這兒,請同學們先來觀看一場同學們的表演。
人物:請一和父親的身形相似的學生來進行表演。
道具:兩張桌子。一張為鐵道,一張為月臺。
表演:讓一個學生先坐在桌子上,慢慢探身下去,再走幾步,緩緩爬上月臺。
要求:請同學們仔細觀看,然后找出文中這一情節的語句。自己加以朗讀,仔細體會。
再請一朗讀較好的同學有表情朗讀這一段內容,另一同學再表演一遍,其他同學仔細感受。
就剛才同學們看到的情景,自由進行討論,發表你的看法:你有什么感受?
3.在同學有所感有所言之后,提出以下問題:①這段描寫有沒有什么華美的語句?②有沒有用什么特別的技巧、方法?③你覺得理解困難嗎?④你覺得描寫困難嗎?⑤如果在你的生活中也出現這樣的情形和過程,你能描寫出來嗎?
根據同學們的回答,教師進行總結這篇文章為什么能使人感動的原因。
①樸實無華的語言
②客觀寫實的白描
③細致入微的細節
④事情的真實
⑤觀察的仔細
⑥情感的真摯
再讀課文,體會本文在寫法上的一些特點。
小結:學了這篇課文之后,我們知道:好文章并不一定需要華麗的語言,只要你平常善于觀察,善于體會,就一定會寫出好文章來。學了這篇課文后,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寫一篇表現生活中的真情的作文。比如:父愛、母愛、友誼等等。
以《背影》為例談方法問題 篇5
教學過程:
2. 《背影》
[預習導引]
1. 目標點擊
(1)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詞,會讀、會寫、會理解。
(2)感受并理解文中表達的父子之間真摯的情感。
(3)學習選擇生動細節,運用質樸語言表情達意的方法。
(4)理解文章前、后兩部分寫家境慘淡和父親頹唐對表達父子情深的作用。
(5)理解真實、真情是寫好文章的基礎。
2. 學法指導
(1)借助工具書,掃清文中字、詞障礙。
(2)通過關于“背影”的幾個細節,特別是買橘子的細節描寫,感受人物的感情。
[文題資訊]
1. 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原籍浙江紹興,現代著名的作家和學者。他有著作27種,共約190萬言,包括詩歌、散文、文藝批評、學術研究等。大多收入《朱自清文集》,他的散文很有名,如《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背影》《綠》《春》《荷塘月色》等,其中《背影》和《荷塘月色》《春》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樸素、縝密、清雋沉郁,以語言洗煉,文筆清麗而著稱,極富有真情實感。
2. 背景資料
本文定于1925年10月,朱自清談寫作動機時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里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里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寫的這篇文章只是寫實。”惟其“寫實”,才體現了這篇文章的價值。
文章寫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讀書時經歷的事。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狀況是:軍閥割據,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斗,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廣大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作者當時雖未站到革命立場,投入反帝反封的斗爭中,但作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識分子,必然會感到社會的壓抑,產生一種落寞凄涼的情緒。作者的家庭,因著社會的黑暗而日趨窘迫,“光景很是慘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親,先是“賦閑”,后為了找差事而“東奔西走”,乃至老境“頹唐”,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奔波勞碌,前途烀#筆錄枘眩秤銎嗖業南質怠t謁切耐妨腫乓徊悴簧⒌某鈐疲繽惱濾硐值幕野檔幕鰲t謖庖槐塵吧希髡咝闖齙惱嬤俊⑸畛痢⒏腥酥遼畹母缸又喚鍪欠銜頤敲褡迓桌淼賴碌囊恢執車拇空娑呱械母星椋腋缸踴ハ嗵逄乇鶚歉蓋自諶諢懔誦了嵊氡骨樾韉母缸又校性詼蛟嗣媲暗惱踉投勻飼櫚〉木墑賴賴目拐k淙徽庵皇竊茍慌降姆純梗不嵋鶉嗣塹耐欏⑻就錟酥燎苛業墓裁?/p>
3. 題目解說
文章以文中記敘的重點“背影”為題,一方面指明記敘的對象,另一方面又是全文的一條敘事線索。
4. 知識鏈接
《背影》是一篇散文名作。1925年問世以來,傳誦八十年而不衰,主要在于一個“真”字和一個“巧”字,巧妙地選取視角去寫人記事,平中見奇;真實地記敘生活,真切地表達感情,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共鳴和認可。
[字詞詳解]
1. 字音認讀
差(chāi)使 簌簌(sù sù) 迂(yū)腐 拭(shì)
頹(tuí)唐 瑣屑(xiè) 舉箸(zhù)
蹣跚(pán shān) 賦(fù)閑 躊躇(chóu chú)
2. 詞語補注
虧空:①支出超過收入,因而欠人財物。②所欠的財物。文中取②義。
頗:很。
躊躇:猶豫。
警醒:睡眠時易醒,睡不熟。
蹣跚: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課文詳解]
1. 內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以記人敘事為主的文章,重點記敘作者與父親在南京浦口車站送別的情景,細致而動情地描寫了父親買橘子時的背影。
全文以“背影”為線索,開門見山、點題。接著寫祖母去世、慘淡的家境,為后文寫父親翻過月臺為兒子買橘子時的背影蓄勢。然后濃墨重彩極寫父親為年輕的兒子買橘子的背影,這里的動作細節描寫極為感人。如動詞:“攀”、“縮”、“微傾”、“放”、“爬下”等,讀來令人落淚。父親在祖母去世、家境慘淡、失業、略顯老態的情況下,親自送兒子上車,還囑咐這,囑咐那,還邁著蹣跚的步子,翻過月臺親自為兒子買橘子,表達了父親對兒子的愛,也表現了兒子對父親發自肺腑的尊敬和熱愛。文章在結尾處又在“晶瑩的淚光”中重現背影,更強化了背影在自己心中的分量,又深化了父子之間的真摯情感,同時又照應了開頭,寄托了兒子對年邁體衰的父親的無盡思念。
2. 主題思想
文章通過對父親過鐵道攀月臺買橘子時的背影的細致而動情的描寫,生動地表達了父子之間真摯的深情。
3. 結構圖示
4. 句段品鑒
(1)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一半為了喪事,一半為了父親賦閑。
品析:這里交待家中慘淡的光景,為后文寫父親的背影作鋪墊。背影出現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下才感人。
(2)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馬大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品析:這段話從外貌和動作細節方面,對父親的背影進行了細致的刻畫,突出了一個“老”字,一個邁入老境的父親,不讓年輕的兒子動步,卻親自為兒子買橘子,突出了父親對兒子真切的愛。
(3)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
品析:動作描寫。父親是故意裝輕松,其實從身體到心里,都不輕松。這樣做是要“我”放心去求學,不要擔心家里。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真摯的愛。
[研討探究]
1. 寫作特色
(1)視角獨特,細節生動感人。
本文雖然全文飽含著父子之情,但最集中最感人的還是在于車站送別時父親買橘子的那個背影,它不僅使作者終生銘記,而且讓每一個讀者心靈震撼,不能忘懷。
時值冬日,父親“穿著黑布馬大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蹣跚”,已顯老態,再者又是個胖子,可想而知,父親的行動是多么不便,買橘子必須經過鐵路,翻月臺,一來一去,對于父親來說多么困難。而父親執意要去,上月臺,只能“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一句話一個特寫鏡頭,讓父親吃力而艱難的樣子呈現在我們眼前,而父親對兒子的真摯的愛自然流露在我們面前,我們無不為之感動。“背影”讓作者終生難忘,讓讀者都禁不住潸然淚下。
作者沒有對父親的面部進行描寫,沒有敘述一般過程(如買橘子的情形),單選“背影”這個獨特的視角,運用細節描寫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2)語言質樸,飽含感情。
父子之間的關系是純潔的,感情是真摯的,父子之間的事也是最普通、最平凡的,因此,表達父子之情無需華麗的詞藻,無需張揚的夸飾。本文就是運用了質樸的語言,表達真摯之情的典范之作。無論是對事情的記敘,還是對語言的描寫,都是樸實無華而又飽含感情。如“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不要緊,他們去不好”“進去吧,里邊沒人。”等,語言再樸實不過了,但父親對兒子的關愛卻表現得淋漓盡致。
2. 重點難點
“背影”為何如此感人?
把“背影”置于一個特定的環境去寫,這是“背影”感人的原因之一。祖母去世,父親“賦閑”在家,“變賣典故”“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悲慘的事一樁接一樁。父親“蹣跚”的步態,“肥胖”的身姿,已顯老態,可他執意要替“年已二十歲”的兒子買橘子,可是買橘子要過鐵路,攀上一米多高的月臺對父親來說是多么艱難啊!作者用眼睛,用心靈去觀察父親這一艱難的過程,用細節描寫的方法刻畫了催人淚下的背影,這“背影”讓作者終生難忘,時時記起,這“背影”使讀者也禁不住流淚。
一個“真”字,也是“背影”感人的原因。全文語言樸素,沒有華麗的詞藻,但是作者筆下的“背影”就是感人,究其原因就是一個“真”字。文中不論是敘事,還是描寫都突出了這個字。如寫父親買橘子時的背影,買橘回來后的動作、語言等,還有執意要自己親自送兒子到車站,說“他們去不好。”,到車站他“忙著”、“送我”、“揀定”、“囑我”、“又囑”這些動作、語言描寫,沒有夸飾,就像是繪畫里的白描一樣,讓人感到真實而感人。
[課本習題解答]
一、
不忘背影 回家奔喪 南京勾留 車站送別 別后情景
二、
提示:既要談到父親對兒子的關愛,又要談到兒子對父親的敬意和感激,注意文章描寫的角度,是從兒子的眼中所見和心中所感去寫父親的背影的。
三、
開頭寫不能忘記背影,開篇點題,又貫穿全文,并能引起懸念。說明“背影”所體現的父愛在作者心中深刻而永恒的記憶。結尾寫又看見背影,同樣是說作者時刻銘記著父親的關愛之情,在結構上也與開頭和題目相照應。
四、
1. 在家境衰落的時候,父親的心情本來就很難過,卻反過來勸慰“我”,并鼓勵“我”,表現了父親對兒子一片關愛之情。
2. 父親當時急于謀事,在生存的巨大壓力之下,憂心如焚,但是兒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兒子路上有什么閃失,所以最后決定還是由自己親自送。
3. 父親已經把成年的兒子送上車,已經是無微不至了,兒子也勸父親可以走了,而父親還覺得沒有盡夠心意,執意要去給兒子買橘子,過鐵道,攀月臺十分艱難,父親自己明白,但為了兒子,父親心甘情愿吃苦受累。還生怕兒子跟出來,忘了行李。父親對兒子真摯的愛真是感人。
4. 是否順利到達?做父親的有諸多擔心和掛念,一切只有“那邊來信”才知分曉。
5. 這是父親走了幾步,又“回頭”說的話,既提醒兒子沿途注意行李,又體現了父親對兒子的關照和愛意。
五、略
3. 《我們和青春對話》
[預習導引]
1. 目標點擊
(1)體會“走進青春”的感悟和遐想,做好心理準備,勇敢地迎接青春的叩門。
(2)理解本文生動形象、含義豐富的詩歌語言。
(3)學習新詩的朗誦。
2. 學法指導
反復朗讀,體會詩歌中的形象和含義豐富的語言。
[文題資訊]
1. 作者簡介
畢國瑛,女,山東人。當代詩人。
2. 背景資料
作者1980年在上海師范專科學校結業,留校在附小任教6年。1986年調上海少年報社《童話報》編輯部任編輯。
3. 題目解說
題目《我們和青春對話》就向我們預告該詩是以對話形式展開的,還告訴我們對話的雙方是誰,對話的內容是什么。
4. 知識鏈接
關于青春的幾則名言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岳飛《滿江紅》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
——毛澤東
青年是人類的希望。
——巴金《秋》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也。
——李大釗《“晨鐘”之使命》
一個人的年輕時代是詩的時代。
——安徒生《瓶頸》
[字詞詳解]
1. 字音認讀
染(rǎn) 蔚(wèi) 澀(sè) 慕(mù) 遐(xiá)
2. 詞語補注
憂郁:憂傷,愁悶。
遐想:悠遠的思索或想像。
無憂無慮:沒有憂愁,沒有顧慮。
朦朧:不清楚;模糊。
[課文內容講解]
1. 內容分析
這是一首熱情洋溢、生動形象的現代詩,表達了剛剛告別少年時代,新奇地踏上青春綠洲的少男少女們向往青春,盼望青春體驗,決心勇敢地走進青春的熱烈情懷。
全詩共10節,可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寫告別少年,走進青春。“曾經”“戴上”,“而今”“告別”,正說明才從少年步入青年,“有點驚慌有點盼望”,準確地寫出了既十分向往又擔心準備不足的真實心態。“還想看一看”“還想聽一聽”,寫出了對少年生活的留戀,“卻又忘不了”“青春在眼前”,既說明青春的到來是人生成長的必然,又說明“我們”已經能夠理性地面對現實,接受青春。
第二部分是寫初入青春,期待體驗。作者先寫出了對青春的遐想,想像青春是多么地富有朝氣、活力和風采,青春是多么有光彩、蓬勃和力量。接著寫期待走進青春,去體驗生理的發育,知識的積累,情感的豐富和思想的成熟,體驗把社會責任扛在肩上。然后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走進青春,將經歷自然的生命歷程和人生的種種體驗,這一切無法拒絕、無法回避。最后寫迎著青春的召喚,邁著期待的步伐,我們走出無知和幼稚、在青春里成長,增長知識、才干,學會思考,樹立責任意識和憂患意識。
第三部分是寫面對青春,勇敢地走進去,堅持走下去。“我們想悄悄地改變你/讓你別再朦朧別再朦朧”是說體驗青春,認識青春。兩個“依然”表明“我們”將從青春里吸取營養,積累財富。“我們走進你/是為了讓我們美麗”表達了我們期望走進青春,使自己的身體發育、思想成熟、情感豐富的愿望;“我們走進你/是為了不忘你的美麗”,是說走進青春是為了終生銘記人生的這一段最美好的時光,并使自己終生從中受到教益。
2. 主題思想
這首詩以熱情洋溢、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了少男少女們向往青春,盼望體驗青春,決心勇敢地走進青春的熱烈情懷。
3. 結構圖示
4. 句段品鑒
(1)有點驚慌有點盼望
品析:形象而生動寫出剛步入青年時期的那種十分向往而又準備不足的心態。
(2)還想看一看身后的少年
還想聽一聽童年的歌謠
品析:用質樸的語言,寫出了青年們對少年生活的留戀之情。
(3)走進無法解釋的羞澀
走進人人羨慕的美麗
品析:生動而含蓄地寫出了青春期的發育帶給人們心理上的羞澀感和身體上的美感。
[研討探究]
1. 寫作特色
(1)運用“對話”形式,抒寫青春遐想。
這里的“對話”并不是一問一答,而是面對青春的思考、期待和遐想。“對話”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獨白,主要是前五節,抒寫“我們”面對青春,走進青春的遐思和感悟,既有留戀,又有期待;既有幾分等待,又有幾分迫切。另一種是傾訴,將青春擬人化,用第二人稱,向對方傾訴,“我們”雖然已經勇敢地進入,又有幾分擔心;既要真切地體驗青春,又要“永葆青春”,讓青春成為人生財富的復雜情懷。
(2)生動形象、含義豐富的語言。
詩中有很多意思都不是直接表達出來,而是運用生動、形象、含蓄的語言委婉道出。例如:走進春的浪漫夏的奔放/走進秋的惆悵冬的遐想,不僅寫出了一年四季的不同特點,更是形象地寫出了青春所具有的人生豐富多彩的生活和情感體驗。又如“走進悄悄觀忘過的夏日海灘……”這些詩句,都形象地寫出了對于走進青春,積累知識、豐富情感等方面的熱切期待。含義豐富也是本詩語言的特點之一。精練簡潔、言少意豐,本來就是詩歌語言的特征,這首詩在很多地方較好地體現了這一點。如“我們走進去/就被染成晶亮的翠綠”,是說走進青春就會具有青春的朝氣和活力,青春的美麗和風采。又如“我們走進你/是為了讓我們美麗/我們走進你/是為了不忘你的美麗”,既表明青春時期“我們”會發育、豐富、成長,又說明青春對于人生的意義重大,一輩子都可以從中受益,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2. 重點難點
如何通過詩的生動、形象、含蓄的語言來理解詩意?
第一,反復有感情地朗讀,注意詩的韻律和節奏,注意重讀。如讀第1-2節,可以用平穩的語言讀得緩慢些,讀3-7節,要帶著喜悅的口吻,高興的心情去讀,有時要讀得緩慢些,有時要讀得急促些。第8-10節用平穩的語氣來讀。
第二,通過理解詩句的意思來理解詩意。如“這翠綠的迷人的青春……”我們知道,綠色代表生命,綠色也表示富有生機,這樣一想,我們就知道這句話是說青春是有朝氣、活力的。又如“走進春的浪漫夏的奔放,走進秋的惆悵冬的遐想”,不僅寫出了一年四季的不同特點,更是形象、生動含蓄地寫出了青春所具有的人生豐富多彩的生活和情感體驗。如“——走出混沌/——走出無憂無慮”這兩句,我們首先要理解“混沌”“無憂無慮”是什么意思,弄懂重點詞義后那么這兩句詩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即在青春時期,我們要走出無知和幼稚,增長知識和才干,學會思考。
[考點指津]
例:詩講究的是一個“情”字,請說說下列詩句表現了“我們”什么樣的“情”。
走進綿綿無盡的/——憂國憂民。
考點說明:我們知道詩要有“情”,畫要有“意”,我們讀詩就要緊扣詩的語言及形象,深入探究詩句所表現出來的“情”。
名師點撥: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結合上下文,弄清句意,再探究它所體現出來的“情”。
參考答案:走進青春,“我們”成了有理想、有知識、有才干、有思想的青年,“我們”得為自己的祖國的前途和命運著想,甚至擔憂。這句話表達了“我們”決心擔負起建設強大的國家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課本習題解答]
一、
第一部分(1-2):告訴少年,走進青春。
第二部分(3-7):初入青春,期待體驗。
第三部分(8-10):勇敢走進去,走下去。
二、
1. 表現了對少年生活的留戀之情。
2. 形象地描繪出了青春的朝氣、活力和風采,寫出了青春的光彩、蓬勃和力量,表達了對青春的向往之情。
3. 抒發了期待走進青春,去學習新的知識,去探究新的領域的愿望。
4. 歌頌了青春的魅力,表達了我們渴望走出無知幼稚的心情。
5. 表達了“我們”期望走進青春,使自己的身體發育,思想進步,情感豐富的愿望;走進青春將會受到終生教益的熱切希望。
三、略。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45分鐘)
2. 《背影》
[識記與積累]
1. 給加點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狼jí( ) 簌簌( )( ) 躊躇( )( )
舉zhù( ) 瑣屑( ) tuí( )唐
pán shān( )( )
2. 選出釋義有誤的一項( )
a. 賦閑:指在家休息 慘淡:凄慘不景氣。
b. 勾留:短時間停留 躊躇:猶豫的意思。
c. 迂:言行守舊,不合時宜 頹唐:衰頹敗落。
d. 觸目傷懷:看到不好的情況,心里感到悲傷。 瑣屑:細小而繁多(的事)。
3. 根據課文填空。
他用兩手( )著上面,兩腳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 ),顯出努力的樣子。
4. 文中幾次寫到“背影”,它們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文解讀•感悟體驗]
5. 文章記敘了哪些事情?哪件事詳寫?為什么要詳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章的語言樸實無華,但讀來感人,這是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品味•拓展提高]
黃 土
鄒志安
我的父親是一個極普通的農民,勞動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黃土。黃土長了莊稼,卻并不為太多的人注意。全中國老一輩的大多數農民都是這樣。
他死于肺心病。這是嚴重威脅勞動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國農民在平時,是不大主動去醫院檢查身體的,即有病躺倒,還要拖磨。我父親民國十八年遭年饉時去南山背糧,走冰溜子,回來時凍掉了十個腳指甲,并且扎下了病根。以后一直半生咳嗽,而從不看病吃藥。直到死前幾個月,在我強迫下才去醫院作了平生第一次心電圖。醫生打比方說:“機器運轉一生,主機已經磨損,太缺少修復和保養了!”為了挽救,吃“心脈寧”一類比較貴的藥。他問:“一瓶多少錢?”聽說要三元多,半天沉默不語,后來就說:“不要買藥了,我不要緊。”當我不在時,就偷偷停止服藥。他一定計算過:一瓶藥的價值要買近二十斤鹽,要讓兒媳們勞動好多天。
他平生也就只知道勞動。繁重的勞動使他累彎了腰。不知創造了多少財富,自己卻舍不得亂花一分錢。有一次我給了他兩元零用錢讓他買點好吃的,半年后他還在身上裝著。在重病期間他出現了譫語,凈念叨“把豬喂了沒有”“把鋤頭安好”“麥黃了就快收”之類。臨死時他默默流淚,留戀這個世界——他為之灑盡汗水然而仍不富裕的世界。
父親從來無是無非,關心而弄不明白各種國家大事,可以說在精神上是貧困的。富有者被給予,貧困者被剝奪,那么他是被剝奪了:從前因為貧困而沒有機會接受文化教育,后來倒是不斷地接受各種政治教育,而終于都沒有弄明白。但他顯然沒有遺憾過,因為他有勞動,因此而填補了一切缺憾。巧者勞矣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但他還有所求——祈求世事不亂,有安穩的日子。
他現在去了!黃土上勞動一生,最后回到黃土里去。黃土是博大寬容的,無論善與惡,最終收容了所有的人。
那時我跪在泥水里為他送行。我曾經想到過:他活了七十七歲,已很不易;而我們周圍能活七八十歲的老人又實在太少,不是老人們不想活,也決非兒女們不孝順,實在是因為生活水平太差。那么,盡快發展生產,改善人民生活,則是兒女們挽留老人多駐一時的最好的方法了。哭也徒然,哀也無助。死者長已矣,生者當勉力。
將軍和領導人死了,會有無數悼文,因為他們功勛昭著。一個普通勞動者死了,我們撒下這一把黃土,并期望世人能夠容納。
7. 該文為什么以“黃土”為題?請談談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文章緊扣“普通”一詞,寫了父親哪些事?突出了父親什么樣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巧者勞矣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你認為文中的父親屬于哪種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饉( ) 嗽( ) 譫( )
[發現創新]
11. 《背影》和《黃土》都是寫父親的,請談談兩文中父親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我們和青春對話》
[識記與積累]
1. 給下列詞中加點字注音。
惆悵( )( ) 混沌( )( )
朦朧( )( ) 苦澀( )
遐想( ) 晶亮( )
2. 辨別下列形似字,先注音,后組詞。
[課文解讀•感悟體驗]
閱讀詩的第三、四節,然后做下列習題。
3. 從總體上看,這兩節寫的是什么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作者為什么把青春說成是“翠綠的迷人的青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品折“我們走進去/就被染成晶亮的翠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品味•拓展提高]
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
何其芳
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
我歌唱早晨,
我歌唱希望,
我歌唱那些屬于未來的事物,
我歌唱正在生長的力量。
我的歌呵,
你飛吧,
飛到年輕人的心中
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對于生活我又充滿了夢想,充滿了渴望。 所有使我像草一樣顫抖過的
快樂或者好的思想,
都變成聲音飛到四方八面去吧,
不管它像一陣微風
或者一片陽光。
輕輕地從我琴弦上
失掉了成年的憂傷,
我重新變得年輕了,
我的血流得很快,
6. “歌唱”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為少男少女們歌唱”實則是_________________。
7. 全詩揭示主題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全詩的感情基調為__________,應讀出_____________的情緒。所押的韻為_________,韻腳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最后一節中“夢想”和“希望”的含義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四節詩分別應該把握怎樣的尺度來朗讀?在橫線上填上正確項的序號。
a. 真摯熾熱 b. 舒緩欣慰 c. 情不自禁 d. 深情祝福
第一節_________ 第二節_________ 第三節_________ 第四節_________
[發現創新]
11. 詩的想象力奇特、豐富,結合課文試舉例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試題答案】
2. 背影
1. 略
2. a
3. 攀 縮 微傾
4. 文中四次寫到父親的背影。第一次寫背影,開篇點題,引起懸念;第二次寫的是父親買橘子時的背影,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的真摯情感;第三次寫的是混入人流中的父親的背影,表達作者對父親的尊敬和熱愛之情;第四次寫的是“晶瑩的淚光中”所想到的背影,與開篇呼應,強化了背影在自己心中的分量,又深化了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
5. 不忘背影 回家奔喪 南京勾留 車站送別 別后情景 其中車站送別寫得最詳細,因為作者所寫的父親的背影,就是在車站送別時,父親為兒子買橘子時,兒子所看見的父親的背影,這背影使作者終生難忘,并時常記起,每次記起禁不住淚流。這個背影也使讀者感動,因為它凝聚著父子深情。
6. 見寫作特色
7. 因為“黃土”隨處可見,再普通不過,父親“也是一個極普通的農民”,所以要用“黃土”做題目。
8. 文章緊扣“普通”一詞,寫了父親這幾件事:①有病舍不得花錢治;②舍不得吃;③父親從來無是無非。突出了父親節約、勤勞的性格特征。
9. 不能說父親是無能者,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10. jǐn sòu zhān
11. 相同點:兩文的父親是愛子女的。
不同點:二者的身份不同,所以他們身上的一些特點也不同。比方說《黃土》中父親過于節約,沒有文化,只知道勞動;而《背影》中父親是個文化人,他的言行舉止跟前者不大相同,如借錢辦了喪事后,還要送兒子去求學,還要給兒子買橘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 我們和青春對話
1. 略
2. 略
3. 寫出“我們”對青春的遐想
4. 綠給人以生機、活力,說青春是“綠色的迷人的青春”,是說青春充滿生機、充滿朝氣、充滿活力和風采。
5. 我們走進青春,就像是走進了一個神奇的世界,“就被染成晶亮的翠綠”,想像奇特,形象地描繪出了青春的朝氣、活力和風采。
6. 贊美 歌唱延安、歌唱延安青年、歌唱自己告別過去后的新生活、新世界。
7. 對于生活我又充滿了夢想,充滿了渴望。
8. 明快 熱情奔放(或積極昂揚) ang 唱、望、方、想、光、上、傷、望
9. 對理想,對光明的向往與追求
10. cdba
11. 提示:詩中有很多詩句富有想象力,不僅要舉出例子,還要說明這種想象在表達詩意上起到什么作用。答案略。
以《背影》為例談方法問題 篇6
葉圣陶談《背影》
這篇文章把父親的背影作為主腦。父親的背影原是作者常常看見的,現在寫的卻是使作者非常感動的那一個背影,并不是平時看見的。那末,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看見那一個背影,當然非交代明白不可。這篇文章先要敘明父親和作者同到南京,父親親自送作者到火車上,就是為此。
有一層可以注意:父子兩個到了南京,耽擱了一天,第二天渡江上車,也有大半天的時間,難道除了寫出來的一些事情以外,再沒有旁的事情嗎?那一定有的,被朋友約去游逛不就是事情嗎?然而只用一句話帶過,并不把游逛的詳細情形寫出來,又是什么緣故?緣故很容易明白:游逛的事情和父親的背影沒有關系,所以不用寫,凡是和父親的背影沒有關系的事情都不用寫。凡是寫出來的事情都和父親的背影有關系。
這篇里敘述看見父親的背影而非常感動,計有兩回:一回在父親去買橘子,爬上那邊月臺的時候;一回在父親下車走去,混入來往的人群里頭的時候。前一回把父親的背影仔細描寫:他身上穿什么衣服,他怎樣走到鐵道邊,穿過鐵道,爬上那邊月臺,都依照當時眼見的寫出來。在眼見這個背影的當兒,作者一定想到父親不肯讓自己去買橘子,仍舊是把自己當小孩看待,這和以前的不放心讓茶房送,定要他親自來送,以及他的忙著照看行李,和腳夫講價錢,囑托車上的茶房好好照應他的兒子等等行為是一貫的,中間含蓄一股愛惜兒子的深情。作者又一定想到父親為著愛惜兒子,情愿在鐵道兩邊爬上爬下,做一種幾乎不能勝任的工作,這真是除了永遠感激以外再沒有什么可說的事情。以上這些意思當然可以寫在文章里頭,但是不寫也一樣,讀者看了前面的敘述以及對于背影的描寫,已經能夠領會到這些意思了。說話要沒有多余的話,作文要沒有多余的文句。既然讀者自能領會到,那末明白寫下反而是多余的了,所以作者不寫,只寫了自己流淚完事。后一回提到父親的背影并不描寫,只說“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這一個消失在人群里頭的背影是愛惜他的兒子無微不至的,是叮嚀再三舍不得和他的兒子分別的。但是現在不得不“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去了,做兒子的想到這里自然起一種莫名其妙的心緒,也說不清是悲酸還是惆悵。和前面所說的理由相同,這些意思也是讀者能夠領會到的,所以作者不寫,只寫了“我的眼淚又來了”完事。
到這里,全篇的主旨可以明白了。讀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情,那就等于白讀。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呢?就是把父親的背影作為敘述的主腦,從其間傳出父親愛惜兒子的一股深情。
文章里記載父親的話只有四處,都非常簡單。并不是在分別的那一天,父親只說了這幾句簡單的話,只因這幾句簡單的話都是深情的流露,所以作者特地記載下來,在作者再三勸父親不必親自送去的當兒,父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在到了車上,作者請父親回去的當兒,父親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在買來了橘子將要下車的當兒,父親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在走了幾步回過頭來的當兒,父親說:“進去吧,里邊沒人。”這里頭含蓄著多少憐惜、體貼、依依不舍的意思,誰都辨別得出。我們讀到這幾句話,不但感到了這些意思,還仿佛聽見了那位父親當時的聲音。
其次要說到敘述動作的地方。敘述一個人的動作當然先得看清楚他的動作。如不看清楚,憑什么來敘述呢?既然看清楚了,還得選用最適當的話寫出來,這才能使讀者讀了之后,宛如看見了這些動作。這篇里敘述父親去買橘子,從走過去到回到車上來,動作很繁復。作者所選用的話都很適當,排列又有條理,使我們在宛如看見了這些動作以外,還覺得那位父親真做了一番艱難而愉快的工作。還有,所有敘述動作的地方都是實寫,唯有附加在“撲撲衣上的泥土”以下的“心里很輕松似的”一語,是作者眼光里看出來的,是虛寫。這一語很有關系,把上面的“撲撲衣上的泥土”的動作,襯托得非常生動,而且把父親情愿去做這一番艱難工作的心情完全點明白了。
有幾處地方是作者說明自己的意思的:在敘述父親要親自去送的當兒,就說自己“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了。在敘述父親和腳夫講價錢的當兒,就說自己“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在敘述父親鄭重叮囑車上茶房的當兒,就說自己“心里暗笑他的迂”。這些都有襯托的作用,可以見到父親始終把作者看做一個還得保護的孩子,所以隨時隨地給他周妥地照顧著。至于“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那時真是太聰明了”,那是事后省悟過來的時候作者責備自己的意思。“聰明過分”“太聰明了”,換一句話說就是“一點也不聰明”。為什么一點也不聰明?因為當時只知道批評父親的行為而不能夠體貼父親的心情。
這篇文章通體干凈,沒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個“的”字、一個“了”字,也是必須用才用。多讀幾遍,自然有數。如果讀得合乎自然語調,人家聽了一定很滿足很愉快,因為他聽見了一番最精粹的說話。
以《背影》為例談方法問題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學習用截取法,構建文章,明確文章的線索,體會父子情深,品味樸實、飽含深情的語言,從而提高學生品味語言的能力和從寫作中精選材料、謀篇布局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這是一篇敘事紀實散文。學習本文,閱讀方法上以朗讀訓練為重點;內容探究上,以學生自學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寫作練習上,學習運用截取法來敘事抒情的訓練。引導學生用“整體感知、重點研讀、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模式來掌握內容,領悟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味文中血濃于水的濃濃親情,從感情的聚焦點——背影中發掘深深的父愛,陶冶學生愛我親人、愛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體會樸實、飽含深情的語言,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點——背影抒發的真摯親情。學習敘事中的選材方法——截取法。
難點
明確“背影”是課文的明線,“父子深情”是課文的暗線,二者和諧統一,結構文章的特點;體會文章余音裊裊、情思綿綿的意蘊。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教學流程設計
一、 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1.“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如果說 母愛如涓涓溪流滋潤著我們的心田, 那么父愛便是一首永遠不老的歌,時時震撼著我們的心靈!有一首歌名字叫《父親》,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共同沐浴這份深深父愛。
2.生活中“父親就是那登天的梯,父親就是那拉車的牛”!父愛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無私、深沉的愛!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便是一篇體現父子之情的典范作品。(板書課題:背影)請同學們把課文朗讀一遍。
二、指導學生談讀課文后的體會和感埽獻魈驕?nbsp;
1.文中共有幾次寫到“背影”?給你感觸最深的是哪一次?文章為何以“背影”為題?
(1)四次寫到“背影”:點題的背影、買橘子的背影、分別時的背影、想念中的背影。
(2)感觸最深的“背影”:買橘子的背影。
(3)“背影”貫串全文始終。
2.有感情的朗讀買橘子的背影分析作者是怎樣細致刻畫這一“背影” 的?你認為用得最生動的動詞有哪些?
(1)感情基調:舒緩、深沉。
(2)買橘子時的背影的刻畫:外貌描寫、動作描寫。
(3)幾個生動的詞語運用:蹣跚、探、 攀、縮、傾。
小結:父親年紀大了。但為了給兒子買幾個橘子,不顧掉下月臺的危險, 艱難的“攀”著、“縮”著,“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份濃濃的愛子之情,又怎能不令人感動得淚流滿面呢?
3.同學們有感情的朗讀本段,熟讀成誦。再次體會父親的愛子深情。
三、品味語言,感悟主旨
1. 文中父親的話語不多,請找出最讓你動情的父親的話語,談談你的體會。
(1)“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 絕人之路!”體會:擔心兒子過分悲痛,寬慰兒子。
(2)“不要緊,他們去不好!”體會:放心不下,愛子情切。
(3)“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體會:擔心兒子旅程口渴,眷眷深情溢于言中。
(4)“我走了,到那邊來信!”體會:l臨別囑咐,惦念兒子旅途的平安。
(5)“進去吧,里面沒人!”體會:擔心兒子,細心關照。
小結:這些簡短的話,含義豐富。 有離別的愁苦,有對兒子不諳世情險惡的擔心,有對未來的憂慮,也有經濟拮據的難言之隱。我們似乎聽到了那位父親拳拳的愛子之音,多好的父親啊!
2.文中有幾處,作者的淚在無聲的流,請找出來細心品味。
(1)第一次流淚:家境慘淡,悲哀的淚。
(2)第二次流淚:望父買橘,感動的 淚。
(3)第三次流?目:“背影”消逝,惜別的淚。
(4)第四次流淚:思念父親,傷心的淚。
小結:“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的四次流淚,情思綿綿,強烈地撞擊著我們的心扉,在朦朧的淚光中,那份永恒的父子深情在無盡地蔓延一…
第二課時教學流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積累語言
1. 設置情境,導人新課:情是一個永遠不老的話題,在許多文學作品中都通過抒情的筆調寫出了濃濃親情,你積累的有關父愛深情的優美句子有哪些?我們一起交流賞析一下吧!
(1)“父愛像一把大傘,總在有雨的日子里擎著!”
(2)“父愛是一座大山,挺拔偉岸;父愛是一片汪洋的海,濃郁深遠!”
(3)“父親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盞明燈,在我迷路的時候,照亮我的行程!”
2.有選擇的投影學生積累的優美句子,交流背誦。
小結:同學們摘記的句子中都融入著濃濃的情意,希望同學們多積累背誦,你的語言也會靚起來。
二、合作探究,明確文章的線索
上節課的學習中,我們領略到了名篇的風范。像其他散文一樣,《背影》也有它明確的線索,試試看,能發現嗎?
(1)“背影”在文中共出現了四次:文章開頭,點出背影;父親買橘子,刻畫背影;父子分手,分別背影;文章結尾,照應背影。結論:文章的明線一背影。
(2)文章開始引出回憶;而后渲染濃重的悲涼氛圍;接下來的送別,更是直接表現父子情深;結尾思念,催人淚下。
結論:文章的暗線——父子深情。
小結:文章通過“背影”將各部分材料巧妙地組織起來,并成功地表達了作者的感情,照應了標題,使文章貫穿一氣,渾然一體,所以說“背影”是文章的明線;同時文章處處涌動著摯熱的情感,所以說父子深是文章的暗線。兩條線索一條主外,一條主里,和諧統一,結構文章。
三、語言訓練,探究“選材構思法一截取法”的片段寫作練習
1.現在我們來學習攝取閃光瞬間的選材構思法——截取法。《背影》之所以成為廣為傳誦的佳作,還緣于作者精巧的選材構思。作者以新穎獨到的視角,截取人物狀態中最鮮明、最動人的瞬間——背影來構建文章。請同學再讀課文,深人體會這一特色。
2.現在請大家口頭表達,寫作交流。
(1)我們沐浴在愛的陽光下,能截取最讓你感動的瞬間,說說你的父親嗎?
(2)請同學們將父親最精彩的瞬間融人你的情感,寫下來。
(3)交流寫作心得。
本課小結
《背影》是一篇優美的敘事紀實散文。作者截取了生活中最鮮明的片段——父親的背影,通過特寫;抒發了濃濃的父子深情。文章語言樸實,飽含深摯的情感,只有細心玩昧才能真正有所領悟。文章精巧的選材構思法——截取法,也是值得我們好好借鑒學習的!
板書設計
背影 朱自清
點題的背影 父親對兒子的摯愛 悲哀的淚
買橘子的背影 感動的淚
分別時的背影 惜別的淚
想念中的背影 兒子對父親的深情 傷心的淚
文章的線索:明線一背影;暗線一父子深情。
文章的選材構思法:截取法。
以《背影》為例談方法問題 篇8
下面是初中語文的說課稿范文《背影》歡迎大家閱讀!
《背影》說課稿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背影》選自我國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朱自請的一篇著名的記實散文。一直作為語文教材的傳統課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因為它寫出了一種異常真誠與至誠的父子之愛,反映了我國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正如季羨林先生所說:我覺得,讀朱自請先生的《背影》,就應該把眼光方遠,遠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然后才能真正體會這篇名文所蘊涵的真精神。閱讀這篇散文,我們可以感受到父子親情——父親對兒子疼愛和兒子對父愛的感念。這是人間至情。這也是家庭美德,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
2、教學目標: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該課的特點以及所教班級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走近作者,認識生字、生詞。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點展示人物心靈的寫作方法;散文的特點及散文的選材。能力目標:學習在平實的敘述、抒情中蘊藏著的極為精巧的構思;關鍵語句含義的理解
情感目標:,認真體會文中所表現的父子之間的深厚的感情,理解語文與家庭生活的關系。
3、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初中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篇文章很適合朗讀,要讓學生多讀。讀出文中的感情,使學生自己能夠受到感動。所以我把該文教學重點定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深情,激發孩子理解父母、熱愛父母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語文課程標準還要求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把握文章結構。初二學生,他們的閱讀范圍還不是很廣,掌握的閱讀技巧不是很多。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點展示人物心靈的寫作方法;如何理解文中父親那個不怎么優美的背影?學生還無能為力。因此,我把此當作本文的教學難點。
說教法。
4、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難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我采用以下的方法及教具進行教學:(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進行朗讀評價的教學方法。(2、激發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
(3、將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體驗想結合,激發創新思維的學習方法。
5、教學用具:多媒體。選擇以上教法的依據: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初中學生必須達到一定的閱讀能力。因此,教師在選擇教法上必須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據此,我在教學該課時主要采用朗讀的方法,教師不必過多的講解,作者的感情讓學生在讀中慢慢感受出來,以達到教學目的,而不是一上來就分析文章,以至把整篇文章分得支離破碎,使學生失去了閱讀興趣。只有在朗讀中學生才會自主地去發現問題,“合作、探究”地去解決問題。
6、說學法: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和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據此,教學該課我確定了以下學法指導及能力培養:(1自主收集資料,增加課外閱讀量的方法,讓學生養成預習的習慣。(2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3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進家庭,走向社會而獲取知識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二、說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情趣:導入新課的開場白是十分重要的,好的導語,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我設計的導語是:同學們,人們常說,“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象個寶,沒媽的孩子象棵草。”可是在我們生活中,有一個人也時時刻刻在關心、愛護、影響著我們,那就是父親。在生活中你的父親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在成長的歷程中他對你有什么影響?你怎樣評價你的父親呢?1、由導語引出的三個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2、自由發言,鼓勵學生多發言。3、教師小結,引出新課。(此設計能讓學生思維活躍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也能讓學生與課文中的主人公達成感情上的共鳴,從而幫助同學們理解課文內容。)
(二)檢查預習情況,明確學習目標:1、生字、生詞的練習。(運用多媒體顯示出來)2、讓學生介紹收集到的朱自清的有關資料3、檢查朗讀情況,并讓學生作出評價。(此設計是為了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他們自己收集資料,查閱工具書的興趣,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從而完成教學目標。是學法1的實施。)
(三)啟發誘導,合作探究1、配樂朗讀此文(運用多媒體),讓學生注意朗讀的要求和技巧。2、整體把握文章,讓學生談聽后的感受。3、把握文章脈絡,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4、文中出現了幾次“背影“?著重寫的是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看見的背影?5、本文通過車站送別表現了父子間的什么的感情?6、體味文中父親的幾句話。(以上設計的問題由學生自由討論,自由發言。此設計是為了讓學生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進一不理解作者的感情,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和閱讀興趣。完成教學目標2 。)
(四)教師小結,布置作業:熟讀全文,進一不感知課文內容。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我設計了如下導語)同學門,上節課我們理清了作者的寫作思路,也感受到了一位普通的父親對兒子的一片深親,今天我們繼續探討這篇課文。
(二)明確目標1、抓住“背影”這一感情的聚焦點展示人物心靈的寫法。2、領會樸實的語言風格。3、繼續感受父子情深。
(三)自主合作,探究質疑(用多媒體顯示下列問題)1、文中四次“背影”的描寫哪一次給你留下的映象最深?為什么?2、體會父親親爬月臺時的幾個動詞。3、文章為什么不寫父親的正面,而寫父親的背影呢?4、作者看到父親的背影,竟然感動得流淚,你相信嗎?5、你認為文章是通過選取什么角度來表現“父愛”這一主題的?(此設計意在拓寬學生的思路,在師生質疑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是突破重點、難點的重要一環,是對學法2的指導,從完成教學目標2。)
(四)學生朗讀課文,分組討論,就文中不解之處質疑。(教師點撥)(此設計是讓學生養成自主提問,合作解決問題的習慣,是學法2的進一步指導,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五)布置作業:讓學生回家后多了解爸媽,體會他們子女的關愛。
(六)總結全文,滲透思想教育,完成教學目標。
附板書設計一 附板書設計二
背影 朱自清 難忘背影 —— 點題
圈點批注字詞、名句、段落層次、疑問 父 描寫背影 —家境:禍不單行父親疼愛兒子
見面的背景 禍不單行祖母死了,回家奔喪 子 別前背影: 細心關照兒子憐愛父親
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失業)家中光景慘淡 情 買橘子背影: 體貼周到
開頭 深 再現背影: 思念
四個背影 去買橘子時
告別時
淚光中的
三次流淚 第一次見父親,睹家境,想起祖母悲哀
第二次見背影感動
第三次別父親
第四次想背影
以《背影》為例談方法問題 篇9
《背影》一文關于“淚”共寫了四次:第一次寫見到父親,看到滿院狼藉,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第二次寫望父買橘,“淚很快地流下來了”;第三次寫父親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眼淚又來了”;第四次則是接讀父親來信,在“晶瑩的淚光”中又見到父親背影。四次所寫的流“淚”,雖都是動情所致,但特寫的環境不同,流淚的含義不同,因而用詞不同,彼此不能互換,更不能省卻。
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深刻領會:第一次的“淚”,為祖母亡故,老父解職,家境慘淡,因百感交集而“簌簌地流下淚來”,為“背影”渲染了悲涼的氣氛。第二次的“淚”是父親為買幾個橘子,不顧年紀大、手腳笨,攀上爬下,沾泥帶土,被其深厚、真摯的愛激動得“淚很快地流下來了。”一個“快”字說明動情之深,反應之速,襯托出父親在特定的環境下,給作者留下的“背影”,印象是很深的,也是最難忘的。第三次的“淚”,是在父親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的時候,離情別緒,悲傷惆悵,使得“眼淚又來了”。一個“又”字,反映出作者悲其家境慘淡,感其父子情深,嘆其相見無期,達到了情不能自已的境地。第四次的“淚”,是接讀父親來信時,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到了八年前分別時的父親“背影”,更不知何時才能相見。追憶往事,惦念老父,相見無期,悲感交集,其淚的含義該是多么深沉、復雜啊!
近些年來,常見的教學參考書,多從父親四次背影和四句話著手分析,這對抓住全文主線,突出文章主旨,理解“背影”含義,無疑是非常必要的,但如再能引導學生認真分析、領會該文四次所寫的“淚”,使他們理解每次所寫“淚”的不同境地和不同含義及其對“背影”的襯托作用,必將對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寫作技巧和學會選用詞語是會有很大幫助的。
摘自《江西教育》2003/23
以《背影》為例談方法問題 篇10
這篇文章把父親的背影作為主腦。父親的背影原是作者常常看見的,現在寫的卻是使作者非常感動的那一個背影,并不是平時看見的。那么,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看見那一個背影,當然非交代明白不可。這篇文章先要敘明父親和作者同到南京,父親親自送作者到火車上,就是為此。
有一層可以注意:父子兩個到了南京,耽擱了一天,第二天渡江上車,也有大半天的時間,難道除了寫出來的一些事情以外,再沒有旁的事情嗎?那一定有的,被朋友約去游逛不就是事情嗎?然而只用一句話帶過,并不把游逛的詳細情形寫出來,又是什么緣故?緣故很容易明白:游逛的事情和父親的背影沒有關系,所以不用寫,凡是和父親的背影沒有關系的事情都不用寫,凡是寫出來的事情都和父親的背影有關系。
這篇里敘述看見父親的背影而非常感動,計有兩回:一回在父親去買橘子,爬上那邊月臺的時候;一回在父親下車走去,混入來往的人群里頭的時候。前一回把父親的背影仔細描寫:他身上穿什么衣服,他怎樣走到鐵道邊,穿過鐵道,爬上那邊月臺,都依照當時眼見的寫出來。在眼見這個背影的當兒,作者一定想到父親不肯讓自己去買橘子,仍舊是把自己當小孩看待,這和以前的不放心讓茶房送,定要他親自來送,以及他的忙著照看行李,和腳夫講價錢,囑托車上的茶房好好照應他的兒子等等行為是一貫的,中間含蓄一股愛惜兒子的深情。作者又一定想到父親為著愛惜兒子,情愿在鐵道兩邊爬上爬下,做一種幾乎不能勝任的工作,這真是除了永遠感激以外再沒有什么可說的事情。以上這些意思當然可以寫在文章里頭,但是不寫也一樣,讀者看了前面的敘述以及對于背影的描寫,已經能夠領會到這些意思了。說話要沒有多余的話,作文要沒有多余的文句。既然讀者自能領會到,那么明白寫下反而是多余的了,所以作者不寫,只寫了自己流淚完事。后一回提到父親的背影并不描寫,只說“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這一個消失在人群里頭的背影是愛惜他的兒子無微不至的,是叮嚀再三舍不得和他的兒子分別的。但是現在不得不“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去了,做兒子的想到這里自然起一種莫名其妙的心緒,也說不清是悲酸還是惆悵。和前面所說的理由相同,這些意思也是讀者能夠領會到的,所以作者不寫,只寫了“我的眼淚又來了”完事。
到這里,全篇的主旨可以明白了。讀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情,那就等于白讀。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呢?就是把父親的背影作為敘述的主腦,從其間傳出父親愛惜兒子的一股深情。
文章里記載父親的話只有四處,都非常簡單。并不是在分別的那一天,父親只說了這幾句簡單的話,只因這幾句簡單的話都是深情的流露,所以作者特地記載下來。在作者再三勸父親不必親自送去的當兒,父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在到了車上,作者請父親回去的當兒,父親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在買來了橘子將要下車的當兒,父親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在走了幾步回過頭來的當兒,父親說:“進去吧,里邊沒人。”這里頭含蓄著多少憐惜、體貼、依依不舍的意思,誰都辨別得出。我們讀到這幾句話,不但感到了這些意思,還仿佛聽見了那位父親當時的聲音。
其次要說到敘述動作的地方。敘述一個人的動作當然先得看清楚他的動作。如不看清楚,憑什么來敘述呢?既然看清楚了,還得選用最適當的話寫出來,這才能使讀者讀了之后,宛如看見了這些動作。這篇里敘述父親去買橘子,從走過去到回到車上來,動作很繁復。作者所選用的話都很適當,排列又有條理,使我們在宛如看見了這些動作以外,還覺得那位父親真做了一番艱難而愉快的工作。還有,所有敘述動作的地方都是實寫,惟有附加在“撲撲衣上的泥土”以下的“心里很輕松似的”一語,是作者眼光里看出來的,是虛寫。這一語很有關系,把上面的“撲撲衣上的泥土”的動作,襯托得非常生動,而且把父親情愿去做這一番艱難工作的心情完全點明白了。
有幾處地方是作者說明自己的意思的:在敘述父親要親自去送的當兒,就說自己“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了;在敘述父親和腳夫講價錢的當兒,就說自己“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在敘述父親鄭重叮囑車上茶房的當兒,就說自己“心里暗笑他的迂”。這些都有襯托的作用,可以見到父親始終把作者看做一個還得保護的孩子,所以隨時隨地給他周妥地照顧著。至于“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那時真是太聰明了”,那是事后省悟過來的時候作者責備自己的意思。“聰明過分”,“太聰明了”,換一句話說就是“一點也不聰明”。為什么一點也不聰明?因為當時只知道批評父親的行為而不能夠體貼父親的心情。
這篇文章通體干凈,沒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個“的”字、一個“了”字,也是必須用才用。多讀幾遍,自然有數。如果讀得合乎自然語調,人家聽了一定很滿足很愉快,因為他聽見了一番最精粹的說話。
(摘自《文章例話》)
以《背影》為例談方法問題 篇11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摯自然見長。“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于學生領悟文中滲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嘗試讓學生走進深深的父愛,學會感恩身邊給予我們關愛的每一個人:
(一)抓住背影、朗讀圈劃
文章的標題是“背影”,父親給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現,可以視作貫穿文章的主線。“背影的表現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寫對象的內在精神”,分析課文時,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關鍵。所以,我通過反復朗讀、圈劃,欣賞歌曲,引導學生體會了父親無微不至的愛,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二)課外拓展、體會寫法
“細微之處見真情,抓住人物的某一細節,多次展開描寫”,這是這篇散文最大的特色。我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選擇"背影"這樣的角度來命題立意,并用它來組織材料呢?然后小結:抓住細節描寫能達到藝術視角的創新,可以給讀者以自由想象的廣闊天地,并且最能體現父親對兒子的愛。隨后,我發了一片課外閱讀《父親的巴掌》,此文與《背影》有異曲同工之妙。它是抓住“父親巴掌”這一細節來體現父親對我的愛。在課堂中,我緊緊抓住細節描寫這一主線,貫串整個教學,教學思路非常清晰。課內學習、課外拓展,學習的容量增加了,所學的知識也及時得到了鞏固。
(三)連接生活、暢談心聲
不同的父親,愛的方式各有不同。最后一環節,我讓學生暢談心聲,說說在自己的經歷中,父親的哪些細節令人難忘。通過小組討論,推選1-2人上臺演講,全班交流,預期使全課達到高潮。但可惜,下課的鈴聲已響起,只能把這一精彩的環節放在第二節課,繼續討論。最后,我告訴大家:
至愛親情是我們擁有的無上的財富。一桌準備好的飯菜,一件放在床頭的衣服,一個鼓勵的微笑,一句體貼的話語,都凝聚著親人對我們的期望和關懷。正像父親的背影一樣,永遠感動著我們。請大家回到家里,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向父母、親人表示你對他們理解,對他們給予你的無微不至的關懷的感激。給父母夾一次菜,給他們寫一張紙條,為他們倒一杯水,向他們道一聲辛苦……
學會理解,學會感恩,是現在的學生所缺乏的。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同時也要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我認為這堂課的成功之處就在于此。
范例四
一節課下來,整體上感到能夠把“以生為本”作為教學設計的主導。讓學生在情感上獲得豐收,學生們能夠積極參與、勇敢的說出心里話,發出內心真實的呼喊。但在抓文本上,明顯不夠,盡管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理解去演短劇,去唱歌,但缺乏老師的有效調控和引導,語文學科的語文性沒得到很好的落實,課堂上對課文關鍵的句子段落的處理也不太理想。
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定教,是現代教學思想的重要體現。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人。教師只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學生有著巨大的發展潛能,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使他們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逐漸形成獨立學習、自主發展的能力。
杜郎口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平臺,也帶給我理念上的根本轉變,沒有穿新鞋走老路,而是踏踏實實的在走自己的路,走學生學會學習的路。課堂上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流利的口語表達、豐富的情感體驗也讓我初步嘗試到以生為本的教學模式帶來的快樂。
范例五反思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有幾點體會:
(1) 讓語文課堂充滿人文關懷。我們的語文教學應結合學生的生活與升華體驗,讓在學生自主研讀閱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自主表達,學生的發言有亮點。例如:讀到“爸爸為我買橘子”這一部分的時候,有的學生就說:“這真是一個偉大的爸爸,為了兒子,再苦再累也不怕!”但也有的學生認為:爸爸的作法不可取,因為兒子也已經是大人了,就應該讓他自己去.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學的生命就在于讀書的過程中,以文本為出發點,引導學生融入自我的體驗和感覺,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世界,引發新的共鳴和思維,創造出新的境界,感悟出新內容,從而讓我們的語文教學體現出深刻的人文關懷。
(2)教學的過程是一個師生互動的學習與交流的過程。新課程的理念認為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的學習過程,它是有著生命意義的師生的共融共進的歷程,是生機勃勃和五彩繽紛的。在讓學生自主選擇內容時,有的學生認為”車站送別”一節感人,有的則覺得”爸爸為我買橘子”一部分更讓人感動.同樣,讓學生暢想表達為什么感動時,學生同樣有著不同的感覺和見解。如本課要感悟課文父愛時,學生從幾個描寫父親的簡單語言和動作中體會了父愛的偉大,從而讓我們的學生體會到了語言的魅力。
(3)激情和富有感情的語言能激發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當然這種語言是發自于教師的內心的,是心中的真情實感的體現,而非教師為激懷而抒情,也不是矯揉造作,更不是嘩眾取寵式的無聊言語。教師的語言要有啟發性,富有創造性,并適當的幽默,讓學生能主動的接近你。新課程的理念認為教師要樹立強烈的親和力,其實教師的親和力主要是得益于教師的語言的運用。如本課教學中,當學生自主選擇時,大多數學生的選擇是“父親為我買橘子”一部分,于是深情地說:同學們,你們的選擇使我想起一句話:“可憐天下父母”,接下來請學生飽含感情朗讀課文中描寫父親的語句。如此一講不知不覺的受感染,從而引發學生投入地讀文。
⑷、立足文本與超越文本。新課標中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應用的領域……提高學習效率。因此,超文本閱讀與應用是新時期語文教學的亮點。比如在完成書本知識的介紹后,在安排作業時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樂,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構思,進行寫景片段描寫,最后教師小結:大家筆下的春天都一樣的美好,另人向往,春天帶給人萬千遐想,充溢著蓬勃的生機,但是“春歸如過翼,一去無蹤”,春天是難以持久的,生命的春天也是短暫的,因此,我們應該珍惜青春,立志奮進。語言教學中要回歸人的“生活世界”,就必須將生活的情趣帶入我們的語文課堂,將充滿無限的生機、平等和諧的意趣流入的心田,才能營造主體學習的氛圍,讓學生在個性發揮的基礎上自由地提問、自由地發表意見、自由地選擇學習方法和學習內容,增強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在語文教學中要回歸人的“生活世界”,就必須將生活的情趣帶入我們的語文課堂,將充滿無限的生機、平等和諧的意趣流入師生的心田,才能營造主體學習的氛圍,讓學生在個性發揮的基礎上自由地提問、自由地發表意見、自由地選擇學習方法、學習內容。
以《背影》為例談方法問題 篇12
教學目標 :
1•掌握生字詞“藉、簌、逛、躊躇、橘、蹣跚”等。
2•感受文章所表達的父子情。
3•學習本文平實的語言和傳神的細節描寫。
教學重難點:
理解文章具體描寫父親“背影”的細節,體味作者為之感動落淚的原因。
教學器材:準備兩張桌子。
課前預習
基本要求:
1•默讀、朗讀課文。
2•查字詞典,為有關字詞注音釋義。
3•畫出文中疑難詞句。
4•文中最能感動你的地方在哪里?為什么會感動你呢?
第一課時
一、課文導入 :
同學們,今天我們—起欣賞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大家課前或者以前都曾經閱讀過這一名篇,對之一定都會有或多或少的感受,比如感情上的被打動,思想上的被影響,寫法上的受教益。今天我們進一步地研究探討,當會有更多更深的不同層面的收獲。
二、作者介紹:
朱自清(1898-1948) ,字佩弦。祖籍浙江紹興,主要作品有《朱自清散文集》。我們熟知的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
三、生字詞檢查。
狼藉 簌簌
橘
逛
躊躇
蹣跚 頹唐
瑣屑 舉箸
三、老師范讀或錄音范讀,或者請一同學朗讀課文, 其他同學思考:課文中令你最為感動的是什么?
一般情況下,學生的回答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文中“父親”對兒子的無私。
②文中兒子對父親的理解。
四、請同學們找找課文中寫到“我”的幾次流淚?
(四 次)
進一步思考:課文中對于“我”面對父親的“背影”,“淚很快地流下來”寫得很詳細,那么,“我”流淚是因為什么原因呢?
一般來說,可以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
①對父親的感激:父親不顧年事已高、行動不便,為“我”穿鐵道、爬月臺買橘子;
②對父親的理解:父親不放心茶房,親往為“我”送行,干叮嚀萬囑咐,不厭其煩,表現出中老年人的“迂”,這都是對兒子的憐愛之情,不是他人所能比的;
③對父親艱難生活的同情:買橘子時的瞞跚艱難,一下子引發“我”的聯想,家庭生活的重壓何時才能解除,父親的這種艱難還得延續支撐;
④對父親未來生活的憂慮:父親漸顯老態,但還得繼續生存掙扎以維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計,今后他又怎樣生活,從身體到心理的逐漸變化,做兒子的又能幫助多少呢?
⑤對自己誤解乃至責怪父親的深深懺悔:對父親特殊時刻所表現出的照顧關心,不僅不領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棄,但當為自己艱難買橘的過程特別是“背影”映現,自己終于內疚、愧悔,無聲的譴責,借助有形的“淚水”表現了出來。
(以上答案視學生具體情況解答)
五、簡單小結課文,再讀課文,感受文中的父子情深。
第二課時
一、繼續第一課時中的有關問題進行討論,并加以小結。
二、引導學生繼續探討課文內容:
文章除描寫了自己見父親買橘的“背影”而落淚的情景外,還描述了自己另外兩次“落淚”的情形。這兩次落淚尤其是最后一次是由于什么原因?表現出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加以總結。
第一次流淚是在交代家境衰敗的情況下,見著父親,面對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這次掉淚表現出觸境傷情的悲哀。這一次掉淚,引出父親的在文中為數不多的重要話語:“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略。”
父親的這幾句話表達了豐富的感情。這里有父親對兒子的體貼和勸慰,也流露了父親在逆境中的淡淡的哀愁,同時,也可以看出父親內心深處不甘受命運擺布、不怨天尤人的自我寬解、自求振作的復雜心情。
后一次的流淚是在讀到父親來信中的那種感傷之詞時,出現了“晶瑩的淚光”。這是在離開父親兩年多的“現在”。兩年前車站離別時的情景還如在目前,“背影”的觸動和震撼使自己在生活工作之外,更多了對日漸蒼老的父親的掛念,這種掛念且與日俱增;而忽然之間讀及父親的來信,父親言語平淡中流露出的無奈和凄惶,讓作者從無形聯想及當年車站月臺上“背影”的有形,于是,思緒萬端,無以為報、無力回天、無可奈何等情感涌上心頭,所以流淚也就無法避免了。
三、簡單小結:這樣說來,通過父親的“背影”來勾連情節,貫穿本文始終的情感可以分析為兩個方面:
(1)父親對兒子的萬般體貼關愛;
(2)兒子對父親的真切理解和真誠感激。
那么,對于這樣的文章,我們能不能這樣進行概括?(真情真感真文 )
四、我們所讀的這篇文章曾經使很多人讀之落下感動的淚水,并且在第一階段讀之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在此,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個原因,這樣真切感人、催人淚下的情感到底是怎樣表達出來的?在這兒,請同學們先來觀看一場同學們的表演。
人物:請一和父親的身形相似的學生來進行表演。
道具:兩張桌子。一張為鐵道,一張為月臺。
表演:讓一個學生先坐在桌子上,慢慢探身下去,再走幾步,緩緩爬上月臺。
要求:請同學們仔細觀看,然后找出文中這一情節的語句。自己加以朗讀,仔細體會。
再請一朗讀較好的同學有表情朗讀這一段內容,另一同學再表演一遍,其他同學仔細感受。
就剛才同學們看到的情景,自由進行討論,發表你的看法:你有什么感受?
3.在同學有所感有所言之后,提出以下問題:①這段描寫有沒有什么華美的語句?②有沒有用什么特別的技巧、方法?③你覺得理解困難嗎?④你覺得描寫困難嗎?⑤如果在你的生活中也出現這樣的情形和過程,你能描寫出來嗎?
根據同學們的回答,教師進行總結這篇文章為什么能使人感動的原因。
①樸實無華的語言
②客觀寫實的白描
③細致入微的細節
④事情的真實
⑤觀察的仔細
⑥情感的真摯
再讀課文,體會本文在寫法上的一些特點。
小結:學了這篇課文之后,我們知道:好文章并不一定需要華麗的語言,只要你平常善于觀察,善于體會,就一定會寫出好文章來。學了這篇課文后,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寫一篇表現生活中的真情的作文。比如:父愛、母愛、友誼等等。
以《背影》為例談方法問題 篇13
【教學設計】
1、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敘事散文,其語言質樸,飽含真情。主要圍繞特定環境中“背影”的描寫,來表現父親的愛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教學適合采用自主參與活動的教學方式,實施探究性學習,掌握自主式學習的方法。教師首先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通過閱讀感悟這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在教學中,以“情”為切入口,采用朗讀教法,要求學生在誦讀中體味出文章中所蘊含的父子深情──父親愛兒子,兒子理解懷念父親。
2、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采用圈點批注、朗讀、討論、質疑、課堂練習等方式使學生動腦動手。為增大課堂教學的容量和提高效率,采用多媒體課件。
3、在學生感悟文章真情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品味生活,感悟親情,這樣,便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題,培養學生熱愛生活、關心生活、感悟親情的生活習慣,激發學生寬容仁愛、勤奮學習的熱情。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味洋溢在字里行間的人間至情。
2、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以及學習抓住人物特征刻畫人物的方法。
3、珍愛親情,增進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培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味洋溢在字里行間的人間至情。
2、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以及學習抓住人物特征刻畫人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學習在敘述和描寫中抒發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上課之前,先讓我們來欣賞一首動聽的歌曲《父親》。
(屏幕顯示《咱爸咱媽》的主題曲《父親》的畫面。)
師:在父母的辛勤哺育下,我們一天天地長大,但是,父母卻一天天的老去,同學們,你是否注意到:皺紋正一天天地爬上了父母的額頭;銀發也在不經意間從父母頭上冒了出來;他們的腰身已變得不再挺拔……有人說:“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母愛”,可當我們面對著蒼老而可敬的父親時,他的眼神、他的手勢無一不在向我們展示著他對我們的愛,我們也不由得而升騰起一種尊重之情。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位普通的父親,認識父親那高大、感人的背影,感受濃濃的父子親情。
二、作者介紹
師:那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背影》的作者。
(屏幕顯示作者照片、簡介及為朱自清題詞的圖片,同學讀。)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作轉向散文,同時開始了古典文學的研究。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壇上著名的散文作家。曾在朱自清逝世四十周年時為他題詞。這是對朱自清一生的學識品格和人生追求的高度概括和真實寫照。毛澤東同志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寫到:“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三、默讀課文,質疑探究
師: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屏幕顯示問題組)
1、本文四次出現“背影”,請找出相關句子,并說說他們的作用。
2、作者重點刻畫的是哪一次,這與其他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畫有什么不同之處,對我們寫作有什么啟示?
3、作者在文中流了幾次眼淚,能說說原因嗎?
(各小組組長組織討論,教師巡回指導。)
師:同學們討論很熱烈,氣氛活躍,下面我們就來交流一下。
生:我覺得第一個“背影”揭示了文章的核心內容,并設下懸念,給讀者留下無窮無盡的廣闊的想像空間。
師:你說得很好。請問本文的開篇屬于我們作文教學中講過的哪種形式的開頭?
生:設置懸念式。
師:很好。看來作文中你常用這種開頭形式。
生:第二次背影是父親過鐵道爬月臺買橘子時作者所看到的,它最能體現父親對兒子的愛。
生:我認為這是一個令人感動的、令天下兒女都感動的“背影”,催人淚下,感人至深。
師:可以看出你很激動,他父親爬月臺買橘子的舉動已深深地感動了你。
生:我覺得此時朱自清先生感動之情淹沒一切。他第一次真正理解到了父愛的真諦,第一次頓悟到了父愛的存在,所以他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
師:誰能說說第三次出現的“背影”。
生:第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告別后,兒子眼望著父親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濃濃的依戀情緒由然而生,不禁又掉下淚來。朱自清在頓悟到父愛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理解父親對自己無微不至的關懷照顧,即將分別格外依戀。
師:他分析得精彩極了 ,讓我們為他鼓掌。
生:我認為此處惜別的“背影”,寫得非常精妙,作者把它放在人流中來寫,距離由近到遠,視線由顯而隱,并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給我們留下無窮的想像空間。
師:你這是從寫作手法角度理解的。
生:作者想到父親謀生的艱難時,更會為父親擔憂,難免會辛酸、惆悵。這樣父親怕兒子路上有閃失擔憂,兒子為父親的前程擔憂,從中我們能體會父子深情。
師:你的分析更深刻,點明了文章的主旨。
生:第四次出現的“背影”,是在文章的結尾,兒子讀著父親的來信,在晶瑩似的淚光中再現父親的“背影”,這是思念中的“背影”。
師:分析不錯,因為此時朱自清已身為人父,更能理解做父親的不易,尤其是看到父親在信中所說的“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的話后,思念之情更是不能自已。
師:我們再來討論第二個問題,作者重點寫的是哪一次背影,對我們的寫作有什么啟示呢?
生:作者詳寫的是望父買橘的“背影”,因這一情節感人至深,最能體現父親的愛子之情,所以詳寫。
師:說的好,這個鏡頭表現了父親愛兒子的深厚感情,那我們來齊聲朗讀一下,好嗎?
生齊讀。
師:請同學們反復朗讀第六自然段,來體會蘊涵在其中的父子深情。
生自由朗讀五分鐘。
師:請同學們看屏幕,做一下有關本段的練習。看哪個小組做得快?
(屏幕顯示第六段的內容及課堂練習)
1、劃出描寫父親穿戴和動作的詞語。
2、這里作者為什么要仔細描寫父親的穿戴?
3、“蹣跚”形容了怎樣的狀態?
4、本段運用了哪些刻畫人物的方法?
(四人小組討論,教師巡回參與。對學生的理解教師要予以肯定,以此鼓勵他們主動思考問題。)
師:有疑問的地方可以提一下。
師:看來,同學們已經在下面解決了。“蹣跚”可是一個關鍵詞,父親走平路尚且困難,月臺爬上爬下就更吃力了。那誰能說說本文對我們的寫作有什么啟示?
生:我認為應該圍繞中心來選材,能突出中心的材料要詳寫。這一情節是全文的重中之重,最能體現父親對兒子的關愛,最能突出中心,所以應該詳寫。
生:刻畫人物要抓住特征,本文著重寫了父親的外貌、動作、語言值得我們學習。
師:說得都有道理。任何文章都是由材料構成的,那些與中心聯系最緊密的理應不惜筆墨。我們在作文時應留心身邊的事,認真觀察和體驗生活,寫事要寫最感動的事,寫過程要寫最動情的瞬間。那我們現在來討論第三個問題。
生:第一次流淚是在作者從北京趕到徐州跟父親一起奔喪,見到那“滿院狼藉的東西”,觸目傷懷,才不禁潸然淚下,這是悲傷的眼淚。
生:第二次流淚是在看到父親買橘子不易的時候,被父親的愛子之深深地感動了。
師:是啊,祖母去世,父親失業,變賣典質還舊債,又借新債辦喪事,在這禍不單行的日子里,父親出外謀事,兒子離家讀書,真是一次悲傷的離別。父親在車站中對兒子的一番照料,對兒子的深情,“我”當時竟未能領悟到,以為都是平凡瑣事,“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直到我看到父親買橘子時的背影,才深深地領會到真正的父愛。因為只有在這個時候,在這父子即將遠別的特定情境下,父親那熟悉的穿戴,才那樣引起作者的注目;他那勞碌奔波的背影,才那樣感人至深,給作者留下難忘的印象。 “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是淚眼模糊中的背影,這是愛子敬父感情升化的背影。 人非草木,作者怎能不為之流淚?
生:第三次流淚是在父子分別后,作者望著父親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的時候。作者為父愛感動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對父親格外依戀,想到父親前程艱難,又格外難過、辛酸。
師:分析得很透徹。
生:最后一次流淚是在讀到父親來信中的那種感傷之詞時,出現了“晶瑩的淚光”。這是思念之淚。
師:這是在離開父親兩年多的“現在”。兩年前車站離別時的情景還如在目前,“背影”的觸動和震撼使自己在生活工作之外,更多了對日漸蒼老的父親的掛念,這種掛念且與日俱增;當讀及父親的來信,父親言語平淡中流露出的無奈和凄惶,讓作者不由想到當年車站月臺上父親的“背影”,于是,心中感慨萬千,流淚也就無法避免了。
師(小結):請同學們看屏幕,我們來梳理一下上面的主要內容。背影 朱自清 (敘事散文)
線索
背 開頭設疑── 點出背影 第一次流淚: 悲 傷
望父買橘── 刻畫背影 第二次流淚: 感 動
父子分手 惜別背影 第三次流淚: 惜 別
影 結尾思念── 再現背影 第四次流淚: 思 念
家境慘淡 父親失業
祖母去世
禍不單行 變賣典質
借錢辦喪
四、領會主旨,情感升華
師:你們寫父親或母親是要表現父子或母子深情,那本文要表達什么思想感情呢?
生:表現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
師:有沒有不同意見。
生:我認為不全面,表現父親對兒子的愛只是一個方面,盡管是主要方面,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還有兒子對父親的愛。也就是說,表現父子情深。
師:好。請同學們看屏幕。
屏幕顯示: 背 影 流 淚
父 愛 子 子 愛 父 師:那誰能說說文中的父親的形象。
生:他對兒子的關懷真是無微不至,他是一位慈父的形象。
生:我總覺得這一父親形象少了一點男子漢應有的陽剛之氣。
師:真的是這樣嗎?誰有不同的看法?
生:我認為這一“慈父”形象的背后,有陽剛的一面。比如父親的話語“事已至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這句話是對兒子的勸解和安慰,表現了父親堅強的一面。
師:父親怕家庭的變故會影響兒子的學業,表面上在寬慰兒子,實際上他把悲痛壓在了心底,不讓兒子看到,這是一個多么堅強的父親啊!請同學們齊讀這句話,注意讀出堅定的語氣。
(生齊讀。)
五、品味語言(學生指出句子后,師生共同體味父親言語里面蘊涵的深厚感情。在學生自主、探究、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加以適當引導、點撥)
師:本文的語言是十分樸實的,特別是父親的話,話不多,卻含義豐富。請找出父親送兒子上車過程說的四句話,體會語言特色以及所表達的憐愛兒子的深情 。
生:“不要緊,他們去不好!”父親擔心茶房照顧不周,還是自己去放心。
師:這句簡短的話里包含著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深摯的愛。
生:“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他自己步履蹣跚,還要為兒子過鐵道買橘子, 這句話寫出了父親對兒子的關懷和體貼 。
生:“我走了,到那邊來信。”這句話寫出了父親對兒子的擔心兒子。
生:“進去吧,里頭沒人。”父親擔心行李的安全。
師:同學們說的都不錯,請同學們看屏幕。
(屏幕顯示)
“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擔心茶房照顧不周到)
“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擔心兒子長途乘車口渴,主動提出為兒子買橘子,關懷體貼十分周到.)
“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惦記著兒子是否路途平安)
“進去吧,里頭沒人。” (怕兒子離開座位后丟失行李,體貼關心)
師(小結):這四句話沒有華麗的辭藻,語言樸實,但一言一語都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關心體貼之情,誰說父愛不細膩,誰說父愛不偉大,這就是偉大的父愛!
六、拓展遷移
師:父母愛子女之心,無微不至,父母愛子女之事,可寫的事情成千上萬。本文以小見大,將父親對兒子的摯愛全部凝聚在這個背影里。讀了本文,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的感動過,也許是一次送別,也許是一次談話,也許是一份特殊的禮物,也許是……請你敘述一次讓你最為感動的事吧。寫在習作本上,等下節課我們交流一下。
七、感受深情(屏幕顯示背景動畫《懂你》)
師:同學們,我們都生活在幸福的家庭中,至愛親情是我們擁有的無上的財富。父母給予我們的愛是無可比擬的,請大家在感受親情的同時,珍惜它,匯報它。讓我們一起隨著這首《懂你》再次品味親情,讀懂親情吧。
以《背影》為例談方法問題 篇14
《背影》是作者于1925年10月在清華大學任教時寫的,它描寫了在祖母亡故回家奔喪之后與父親在車站上別離時的情景。全篇文字洗練,意境深邃,雖以記事為主,但充滿著溢于言表的真摯感情。同時,雖取材于家庭平淡瑣事,卻能于細微處見精神。作者憑著自己敏銳的洞察力,看透了時代和社會的沉疴,將哀傷和憤懣凝聚于筆端,淋漓盡致地勾勒出父親的背影,描繪出自家光景慘淡的圖畫。在這幅圖畫中展示了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在中外反動派的殘酷壓榨下朝不保夕的苦況,深刻地反映了這一時期處在社會下層的小私有者日趨破產的真實生活。
文章劈頭一句就開宗明義,落筆點題,顯得干凈利索,沒有閑筆。“不能忘記”的前邊再加上一個“最”字,表明父親的背影在作者心靈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記,蘊含著千絲萬縷的父子溫情。全文從這個“最”字發端,用追敘的手法,再現兩年前作者終生難忘的往事。
點題之后,但作者接下去并沒有緊鑼密鼓地直接寫背影,而是宕開一筆,從祖母去世的那年冬天寫起。這樣寫,一方面能攫住讀者的心,另一方面,主要是為下文描述事物、抒發胸臆作鋪墊。祖母的死,父親的失業,變賣典質還虧空,又添新債辦喪事,這接二連三的災難劈頭蓋腦地襲來,小小的家庭能經受得了嗎?寥寥幾筆,給整幅畫面敷上了慘淡的、衰敗的、哀傷的灰冷色彩,從而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調。
由于家庭的猝然變故,父親即使有三頭六臂,能呼風喚雨,也無法振興家業,恢復原有的生活水平。父親在“我”悲傷至極、簌簌落淚之時,以“天無絕人之路”的話來勸慰“我”,也用來聊以自慰。一般而論,人若處在貧困潦倒和無可奈何之中,往往寄幻想于外力的恩賜,希望化險為夷,又重新踏上坦途。父親被生活所逼迫,懷著“天無絕人之路”的僥幸心理,到南京去找差事。但是,由于帝國主義的瘋狂掠奪,封建主義的殘酷壓迫,又加上軍閥的連年混戰,使得廣大人民在死亡線上掙扎。在餓殍盈野,難民云集的時勢下要想找個差事,那真是比登天還難啊!他父親為謀事得求爺爺拜奶奶,忙得不可開交,故說定不送行,權且叫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這對“我”也算是夠關心的了。后來父親又不放心,躊躇再三,執意決定還是親自送“我”去,“我”兩三回阻止也不頂用。到了浦口車站,父親忙著為“我”照看行李,又為“我”雇請腳夫,還親自送“我”上車,并揀定一張座位。已經照顧得如此細致周詳,父親還有點牽腸掛肚,于是又不厭其煩地向“我”囑咐一大堆像叮囑從來未出過遠門的稚童那樣的話語,以至“我心里暗笑他的迂”,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作者如此細針密線地描繪父親的行動、語言、性格,突出了父親對“我”的體貼和關懷,把一個慈父的形象真真切切地樹立起來了。
父親的形象更為感人的地方,表現在他老態蹣跚地為“我”來回買橘子,那真摯而灼熱的感情達到了最高點。人非木石,作者怎能不為之多次流眼淚。
父親是一個上了年紀的人,又是一個胖子,加之穿著臃腫,行動起來該是多么困難。他“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我們看到他這種艱難的、毫不利索的動作,實在于心不忍,為之難過。他為什么這樣完全丟掉了作為尊嚴的父親的架子,心甘情愿地在大庭廣眾之中爬上爬下呢?原來是為了買橘子給兒子。前人有云:“子騎父作馬,父愿子成龍。”在這里我們又找到了最好的注腳。再看下邊的兩個細節吧:父親抱著朱紅的橘子往回走,“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下,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他把橘子放下又抱起,一點也不怕麻煩。他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父親用幾番辛苦買來的橘子,連一個也不品嘗,全部留給兒子受用,并因此感到很輕松。在父親的心目中,兒子就是一切了!直到分手時,父親又對兒子叮囑:“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最后又幾步一回頭,囑咐我:“進去吧,里邊沒人。”這時還一直為兒子在旅途上的安全而分心。這樣一位至情至善、愛子如命的父親,當他的背影消失在來來往往的人群里的時候,作者當然潸然淚下了。
那么,父親是不是一直這樣疼愛著兒子呢?請看作者最后一段回憶父親近幾年來的印象吧。近幾年來,盡管“我”和父親勞碌奔波,家中光景還是江河日下。由于家道中落,父親老境頹唐,免不了產生“觸目傷懷”“情郁于中”的哀傷情緒。中外反動勢力的敲骨吸髓,使父親喝夠了人生苦酒,滿腹怒氣,又能夠向誰發泄?向社會吧,弄得不好會招致飛天橫禍。向親友吧,大家都在逆境里過日子,何必去勾動別人的隱痛呢。但是,滿腔郁怒如魚鯁在喉,不吐不快,因此,家庭便成了他發怒的惟一場所,“待我漸漸不同往日”,在感情上產生了隔膜。所有這些,難道能去責難父親嗎?當然不能!父親是出于無可奈何,促使父親這樣做的,是當時的罪惡的社會。“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于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這幾句照應開頭,父子倆雖相隔千山萬水,但心有靈犀一點通。特別是父親,不僅惦記著兒子,而且還惦記著孫子。讀到這里,我們才了解父親百般愛“我”的全部用意。近兩年來父親之愛“我”,除了人的本性之外,社會給他無情的壓力和磨難,也是一個極重要的因素。父親在貧窮拮據之中,回顧自己一生的坎坷歷程,原來尚能“獨立支持”的小康之家,隨著時間的流逝,竟“一日不如一日”以致破產了。這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書呀!痛定思痛,既不敢回首往事,又不敢瞻望前途。希望在哪里?光明在哪里?飽嘗人生痛苦與目睹世態炎涼的父親,只得靠兒孫們出人頭地,寄殷切希望于未來了。
在文章的結尾,我們又看到了作者淚光晶瑩,嘆息不已。這與其說是針對父親的,毋寧說是針對下層社會里千千萬萬的破產貧民的。
在文藝創作上,一個高明的作家應是獨具慧眼,苦運匠心,所描寫的社會現象不停留于外表,而是如解衣剝筍,鞭辟入里,從一家一戶而看到整個社會,從一滴水反映出大千世界,這才是藝術的典型。我們縱觀《背影》全文,作者所精心刻畫的僅是父親背影這個動態形象,但由于委婉曲折地反映了當時的灰暗的社會世態,竟構成了千千萬萬破產的小私有者家庭的縮影。這正是作品的社會意義之所在。《背影》在當時影響極大,以后又備受推崇,看來是很有道理的。《〈背影〉破產家庭的縮影》(唐嗣德)
《背影》是作者于1925年10月在清華大學任教時寫的,它描寫了在祖母亡故回家奔喪之后與父親在車站上別離時的情景。全篇文字洗練,意境深邃,雖以記事為主,但充滿著溢于言表的真摯感情。同時,雖取材于家庭平淡瑣事,卻能于細微處見精神。作者憑著自己敏銳的洞察力,看透了時代和社會的沉疴,將哀傷和憤懣凝聚于筆端,淋漓盡致地勾勒出父親的背影,描繪出自家光景慘淡的圖畫。在這幅圖畫中展示了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在中外反動派的殘酷壓榨下朝不保夕的苦況,深刻地反映了這一時期處在社會下層的小私有者日趨破產的真實生活。
文章劈頭一句就開宗明義,落筆點題,顯得干凈利索,沒有閑筆。“不能忘記”的前邊再加上一個“最”字,表明父親的背影在作者心靈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記,蘊含著千絲萬縷的父子溫情。全文從這個“最”字發端,用追敘的手法,再現兩年前作者終生難忘的往事。
點題之后,但作者接下去并沒有緊鑼密鼓地直接寫背影,而是宕開一筆,從祖母去世的那年冬天寫起。這樣寫,一方面能攫住讀者的心,另一方面,主要是為下文描述事物、抒發胸臆作鋪墊。祖母的死,父親的失業,變賣典質還虧空,又添新債辦喪事,這接二連三的災難劈頭蓋腦地襲來,小小的家庭能經受得了嗎?寥寥幾筆,給整幅畫面敷上了慘淡的、衰敗的、哀傷的灰冷色彩,從而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調。
由于家庭的猝然變故,父親即使有三頭六臂,能呼風喚雨,也無法振興家業,恢復原有的生活水平。父親在“我”悲傷至極、簌簌落淚之時,以“天無絕人之路”的話來勸慰“我”,也用來聊以自慰。一般而論,人若處在貧困潦倒和無可奈何之中,往往寄幻想于外力的恩賜,希望化險為夷,又重新踏上坦途。父親被生活所逼迫,懷著“天無絕人之路”的僥幸心理,到南京去找差事。但是,由于帝國主義的瘋狂掠奪,封建主義的殘酷壓迫,又加上軍閥的連年混戰,使得廣大人民在死亡線上掙扎。在餓殍盈野,難民云集的時勢下要想找個差事,那真是比登天還難啊!他父親為謀事得求爺爺拜奶奶,忙得不可開交,故說定不送行,權且叫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這對“我”也算是夠關心的了。后來父親又不放心,躊躇再三,執意決定還是親自送“我”去,“我”兩三回阻止也不頂用。到了浦口車站,父親忙著為“我”照看行李,又為“我”雇請腳夫,還親自送“我”上車,并揀定一張座位。已經照顧得如此細致周詳,父親還有點牽腸掛肚,于是又不厭其煩地向“我”囑咐一大堆像叮囑從來未出過遠門的稚童那樣的話語,以至“我心里暗笑他的迂”,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作者如此細針密線地描繪父親的行動、語言、性格,突出了父親對“我”的體貼和關懷,把一個慈父的形象真真切切地樹立起來了。
父親的形象更為感人的地方,表現在他老態蹣跚地為“我”來回買橘子,那真摯而灼熱的感情達到了最高點。人非木石,作者怎能不為之多次流眼淚。
父親是一個上了年紀的人,又是一個胖子,加之穿著臃腫,行動起來該是多么困難。他“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我們看到他這種艱難的、毫不利索的動作,實在于心不忍,為之難過。他為什么這樣完全丟掉了作為尊嚴的父親的架子,心甘情愿地在大庭廣眾之中爬上爬下呢?原來是為了買橘子給兒子。前人有云:“子騎父作馬,父愿子成龍。”在這里我們又找到了最好的注腳。再看下邊的兩個細節吧:父親抱著朱紅的橘子往回走,“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下,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他把橘子放下又抱起,一點也不怕麻煩。他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父親用幾番辛苦買來的橘子,連一個也不品嘗,全部留給兒子受用,并因此感到很輕松。在父親的心目中,兒子就是一切了!直到分手時,父親又對兒子叮囑:“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最后又幾步一回頭,囑咐我:“進去吧,里邊沒人。”這時還一直為兒子在旅途上的安全而分心。這樣一位至情至善、愛子如命的父親,當他的背影消失在來來往往的人群里的時候,作者當然潸然淚下了。
那么,父親是不是一直這樣疼愛著兒子呢?請看作者最后一段回憶父親近幾年來的印象吧。近幾年來,盡管“我”和父親勞碌奔波,家中光景還是江河日下。由于家道中落,父親老境頹唐,免不了產生“觸目傷懷”“情郁于中”的哀傷情緒。中外反動勢力的敲骨吸髓,使父親喝夠了人生苦酒,滿腹怒氣,又能夠向誰發泄?向社會吧,弄得不好會招致飛天橫禍。向親友吧,大家都在逆境里過日子,何必去勾動別人的隱痛呢。但是,滿腔郁怒如魚鯁在喉,不吐不快,因此,家庭便成了他發怒的惟一場所,“待我漸漸不同往日”,在感情上產生了隔膜。所有這些,難道能去責難父親嗎?當然不能!父親是出于無可奈何,促使父親這樣做的,是當時的罪惡的社會。“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于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這幾句照應開頭,父子倆雖相隔千山萬水,但心有靈犀一點通。特別是父親,不僅惦記著兒子,而且還惦記著孫子。讀到這里,我們才了解父親百般愛“我”的全部用意。近兩年來父親之愛“我”,除了人的本性之外,社會給他無情的壓力和磨難,也是一個極重要的因素。父親在貧窮拮據之中,回顧自己一生的坎坷歷程,原來尚能“獨立支持”的小康之家,隨著時間的流逝,竟“一日不如一日”以致破產了。這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書呀!痛定思痛,既不敢回首往事,又不敢瞻望前途。希望在哪里?光明在哪里?飽嘗人生痛苦與目睹世態炎涼的父親,只得靠兒孫們出人頭地,寄殷切希望于未來了。
在文章的結尾,我們又看到了作者淚光晶瑩,嘆息不已。這與其說是針對父親的,毋寧說是針對下層社會里千千萬萬的破產貧民的。
在文藝創作上,一個高明的作家應是獨具慧眼,苦運匠心,所描寫的社會現象不停留于外表,而是如解衣剝筍,鞭辟入里,從一家一戶而看到整個社會,從一滴水反映出大千世界,這才是藝術的典型。我們縱觀《背影》全文,作者所精心刻畫的僅是父親背影這個動態形象,但由于委婉曲折地反映了當時的灰暗的社會世態,竟構成了千千萬萬破產的小私有者家庭的縮影。這正是作品的社會意義之所在。《背影》在當時影響極大,以后又備受推崇,看來是很有道理的。《〈背影〉破產家庭的縮影》(唐嗣德)
《背影》是作者于1925年10月在清華大學任教時寫的,它描寫了在祖母亡故回家奔喪之后與父親在車站上別離時的情景。全篇文字洗練,意境深邃,雖以記事為主,但充滿著溢于言表的真摯感情。同時,雖取材于家庭平淡瑣事,卻能于細微處見精神。作者憑著自己敏銳的洞察力,看透了時代和社會的沉疴,將哀傷和憤懣凝聚于筆端,淋漓盡致地勾勒出父親的背影,描繪出自家光景慘淡的圖畫。在這幅圖畫中展示了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在中外反動派的殘酷壓榨下朝不保夕的苦況,深刻地反映了這一時期處在社會下層的小私有者日趨破產的真實生活。
文章劈頭一句就開宗明義,落筆點題,顯得干凈利索,沒有閑筆。“不能忘記”的前邊再加上一個“最”字,表明父親的背影在作者心靈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記,蘊含著千絲萬縷的父子溫情。全文從這個“最”字發端,用追敘的手法,再現兩年前作者終生難忘的往事。
點題之后,但作者接下去并沒有緊鑼密鼓地直接寫背影,而是宕開一筆,從祖母去世的那年冬天寫起。這樣寫,一方面能攫住讀者的心,另一方面,主要是為下文描述事物、抒發胸臆作鋪墊。祖母的死,父親的失業,變賣典質還虧空,又添新債辦喪事,這接二連三的災難劈頭蓋腦地襲來,小小的家庭能經受得了嗎?寥寥幾筆,給整幅畫面敷上了慘淡的、衰敗的、哀傷的灰冷色彩,從而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調。
由于家庭的猝然變故,父親即使有三頭六臂,能呼風喚雨,也無法振興家業,恢復原有的生活水平。父親在“我”悲傷至極、簌簌落淚之時,以“天無絕人之路”的話來勸慰“我”,也用來聊以自慰。一般而論,人若處在貧困潦倒和無可奈何之中,往往寄幻想于外力的恩賜,希望化險為夷,又重新踏上坦途。父親被生活所逼迫,懷著“天無絕人之路”的僥幸心理,到南京去找差事。但是,由于帝國主義的瘋狂掠奪,封建主義的殘酷壓迫,又加上軍閥的連年混戰,使得廣大人民在死亡線上掙扎。在餓殍盈野,難民云集的時勢下要想找個差事,那真是比登天還難啊!他父親為謀事得求爺爺拜奶奶,忙得不可開交,故說定不送行,權且叫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這對“我”也算是夠關心的了。后來父親又不放心,躊躇再三,執意決定還是親自送“我”去,“我”兩三回阻止也不頂用。到了浦口車站,父親忙著為“我”照看行李,又為“我”雇請腳夫,還親自送“我”上車,并揀定一張座位。已經照顧得如此細致周詳,父親還有點牽腸掛肚,于是又不厭其煩地向“我”囑咐一大堆像叮囑從來未出過遠門的稚童那樣的話語,以至“我心里暗笑他的迂”,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作者如此細針密線地描繪父親的行動、語言、性格,突出了父親對“我”的體貼和關懷,把一個慈父的形象真真切切地樹立起來了。
父親的形象更為感人的地方,表現在他老態蹣跚地為“我”來回買橘子,那真摯而灼熱的感情達到了最高點。人非木石,作者怎能不為之多次流眼淚。
父親是一個上了年紀的人,又是一個胖子,加之穿著臃腫,行動起來該是多么困難。他“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我們看到他這種艱難的、毫不利索的動作,實在于心不忍,為之難過。他為什么這樣完全丟掉了作為尊嚴的父親的架子,心甘情愿地在大庭廣眾之中爬上爬下呢?原來是為了買橘子給兒子。前人有云:“子騎父作馬,父愿子成龍。”在這里我們又找到了最好的注腳。再看下邊的兩個細節吧:父親抱著朱紅的橘子往回走,“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下,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他把橘子放下又抱起,一點也不怕麻煩。他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父親用幾番辛苦買來的橘子,連一個也不品嘗,全部留給兒子受用,并因此感到很輕松。在父親的心目中,兒子就是一切了!直到分手時,父親又對兒子叮囑:“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最后又幾步一回頭,囑咐我:“進去吧,里邊沒人。”這時還一直為兒子在旅途上的安全而分心。這樣一位至情至善、愛子如命的父親,當他的背影消失在來來往往的人群里的時候,作者當然潸然淚下了。
那么,父親是不是一直這樣疼愛著兒子呢?請看作者最后一段回憶父親近幾年來的印象吧。近幾年來,盡管“我”和父親勞碌奔波,家中光景還是江河日下。由于家道中落,父親老境頹唐,免不了產生“觸目傷懷”“情郁于中”的哀傷情緒。中外反動勢力的敲骨吸髓,使父親喝夠了人生苦酒,滿腹怒氣,又能夠向誰發泄?向社會吧,弄得不好會招致飛天橫禍。向親友吧,大家都在逆境里過日子,何必去勾動別人的隱痛呢。但是,滿腔郁怒如魚鯁在喉,不吐不快,因此,家庭便成了他發怒的惟一場所,“待我漸漸不同往日”,在感情上產生了隔膜。所有這些,難道能去責難父親嗎?當然不能!父親是出于無可奈何,促使父親這樣做的,是當時的罪惡的社會。“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于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這幾句照應開頭,父子倆雖相隔千山萬水,但心有靈犀一點通。特別是父親,不僅惦記著兒子,而且還惦記著孫子。讀到這里,我們才了解父親百般愛“我”的全部用意。近兩年來父親之愛“我”,除了人的本性之外,社會給他無情的壓力和磨難,也是一個極重要的因素。父親在貧窮拮據之中,回顧自己一生的坎坷歷程,原來尚能“獨立支持”的小康之家,隨著時間的流逝,竟“一日不如一日”以致破產了。這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書呀!痛定思痛,既不敢回首往事,又不敢瞻望前途。希望在哪里?光明在哪里?飽嘗人生痛苦與目睹世態炎涼的父親,只得靠兒孫們出人頭地,寄殷切希望于未來了。
在文章的結尾,我們又看到了作者淚光晶瑩,嘆息不已。這與其說是針對父親的,毋寧說是針對下層社會里千千萬萬的破產貧民的。
在文藝創作上,一個高明的作家應是獨具慧眼,苦運匠心,所描寫的社會現象不停留于外表,而是如解衣剝筍,鞭辟入里,從一家一戶而看到整個社會,從一滴水反映出大千世界,這才是藝術的典型。我們縱觀《背影》全文,作者所精心刻畫的僅是父親背影這個動態形象,但由于委婉曲折地反映了當時的灰暗的社會世態,竟構成了千千萬萬破產的小私有者家庭的縮影。這正是作品的社會意義之所在。《背影》在當時影響極大,以后又備受推崇,看來是很有道理的。
以《背影》為例談方法問題 篇15
聽著他們的話,我反思自己的課:
1、整堂課我始終注意學生的動態,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我是他們學習過程中的拐杖、學習過程的組織者、促進者,參與者。這一點我做到了。這要謝謝陳大偉教授給我的片言片語的指點:“注意學生的反應,用學生生成的問題教學。”
2、導入新課自然,環環相扣,像一條順勢而下的溪流,水到渠成的流到課文的深處,流到課堂的結尾。整節課很完整。
3、第一次使用多媒體教學,不是很熟練。加之,學校里沒有遙控器,每次來到學生當中活動后,又要走回到黑板前,動鼠標才能展示課件。這樣來回浪費了一點時間,導致拖堂。以后要多多運用多媒體教學。
4、至于要不要歌聲,關鍵就是看學生的感受需不需要。學生是學習主體,學生學習需要的一切多媒體都是好樣的。如歌聲促進了學生情感的升華,有什么不好?多媒體就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它與教學內容是有機的組合,而不是各自分離。直觀、提示、促進、升華。
5、至于美學教育在時間不夠的情況下要不要砍去?我認為,素質教育以育人為先,教育工作者先育人,再教書。“德智體美”“德”為首。一個沒德的人,知識越多越反動。雖然下課了,那我就用下課幾分鐘也對學生進行了一次德育教育,又促進了課堂結構的完整,有什么不可?思想品德的教育是滲透到每一節語文課堂中去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度的統一是我每一節語文課都認真對待的事。
以《背影》為例談方法問題 篇16
《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作品,文章不長,但是其中蘊含的感情很深。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朱自清《背影》閱讀題及答案,歡迎大家閱讀。
背影
朱自清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里里很輕松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頭看見我,說:“進去吧,里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背影》閱讀題:
11.想像一下,父親“抱了朱紅的橘子望回走”是不是也很“不容易”。同樣的“不容易”,作者為什么要略寫這細節?(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朱自清的文章樸素自然,卻能產生極大的感染力,它的好處要細心玩味才能夠體會。請以“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這句為例,說說你的看法。(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背影》閱讀答案:
11.①從全文看,課文的標題是“背影”,文章的重點是寫父親的背影,父親的慈愛、老態龍鐘、步履艱難都集中在這個點上。父親“抱了朱紅的橘子望回走”是正面看到的形象,不是背影,所以要略寫;
②從詳略安排的角度看,前面詳寫了父親過鐵道時的背影,這里也應該略寫。
12.這一處作者用樸實的語言抒寫胸臆,寫得十分感人。望著父親消逝的背影,離情別緒涌上心頭。“混入”形象地表現出父親的背影在人群中逐漸消失的情形,透過這個詞語,我們似乎可以看見“我”一直在望著、找著,久久不忍離開。“再找不著了”,則更流露出一種悵然若失的痛苦。
拓展閱讀:《背影》賞析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與《悼亡婦》,被稱為“天地間第一等至情文學”。 他能夠在淡淡的筆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沒有半點矯柔造作,而有動人心弦的力量,特別是《背影》,表達了作者對其父朱鴻鈞的深情和絲絲的懷念,深深感動著每一位讀者,并長期以來,一直作為現代經典散文被收錄在中學、大學語文課本中。
但是,近來,有些人在網上對先生的這篇美文大加指責,并斥之為病態文學,叫囂應當把斯文從中學、大學的語文課本中裁掉等等。看罷這些人在網上發布的文字,我心中不免有些凄惶,也有幾番哀嘆,眼前也不由得浮現出一群赤膊叉腰,張口唾沫四濺,閉嘴白沫滿唇,翹足延頸,當街謾罵的潑婦形象來。如果按照這些人的說法去衡量,中國五千年來的璀璨文化藝術幾乎無不是病態的文化藝術,都入不了他們的法眼了。而他們自己卻又拿不出一篇,或者一件,他們自己的非病態的作品來供人們一飽眼福,這又是為什么呢?于是,我不僅聯想起魯迅先生“戰士戰死了的時候,蒼蠅們所首先發見的是他的缺點和傷痕,嘬著,營營地叫著,以為得意,以為比死了的戰士更英雄”(《戰士和蒼蠅》)的話來,并以此饋贈那些當街叫囂的潑婦們。
一、寫作背景:
《背影》一文,寫于一九二五年。斯文乃追憶其八年前的一件往事。講述作者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念書期間,得知祖母去世后,從北京趕到徐州與父親一道回揚州老家奔喪。辦完喪事后,其父到南京找工作,而作者則回北京念書,父子倆在今南京市浦口區惜別的情景。此文后來收在了開明書店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中。它是自清先生早期一篇極為有名的文章,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的散文杰作。作者僅以一千五百字描寫了一個生活片斷,卻能感人至深,膾炙人口,自清先生的寫作技巧,焉不敬服人哉!
二、思想主題:
通過對父親在車站給兒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熱愛和兒子對父親百般的懷念。
本文作于,寫的是作者在北大讀書時的一段經歷。而在這一時期,中國的社會狀況是:軍閥割據,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斗,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廣大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作者當時雖未站到革命立場,投入反帝反封的斗爭中,但作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識分子,必然會感到社會的壓抑,產生一種落寞凄涼的情緒。作者以自己的家庭為例,講述了其家庭因社會的黑暗而日趨窘迫,“光景很是慘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親,先是“賦閑”,后為了找差事而“東奔西走”,乃至老境“頹唐”。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奔波勞碌,前途渺茫,謀事艱難,境遇凄慘的現實。在他們心頭籠罩一層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現的灰暗的基調。在這一背景下,作者寫出了真摯、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愛,不僅是符合我們民族倫理道德的一種傳統的純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體貼,特別是父親在融匯了辛酸與悲涼情緒的父子之愛中,含有在厄運面前的掙扎和對人情淡薄的舊世道的抗爭。雖然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會引起人們的同情、嘆惋乃至強烈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