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語文八年級上冊單元說明·第三單元
課程教材研究所 賀敏 |
本單元所選課文以建筑園林、名勝古跡為主題,文體類別上側重于說明文。《課程標準》7~9年級閱讀目標中沒有關于閱讀說明文的要求,只是提出“在閱讀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而在寫作目標中提出“寫簡單的說明文,做到清楚明白”。《課程標準》5~6年級的閱讀目標中則有“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而沒有提出對寫作的要求。可知,《課程標準》把閱讀說明性文章的要求主要放在九年義務教育的中年級階段,把寫作說明性文章的要求放在高年級階段。由于學生在中年級階段所學的說明性文章較為簡單,對有關說明文的文體特點和要求也知之甚少,所以我們在本冊教材中設置了兩個說明文單元,以期完成《課程標準》的有關目標。實驗教材與修訂教材相比,對說明文的要求已大大降低了。
下面就教學本單元提一些建議與設想。
一、關于閱讀教學
(一)在比較中認識說明文的文體特征。
說明文是客觀地說明事物的一種文體,目的在于給人以知識,或說明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或闡明事理。為了避免概念化傾向,教師不要一上來就把有關知識一股腦兒地塞給學生,而完全可以將知識的傳授建立在學生的感性經驗的基礎上,力求降低學生的接受難度。例如,在教學本單元第一課《中國石拱橋》時,可以讓學生在初讀課文后,回憶前面學過的記敘文和抒情意味比較濃的課文,在比較中發現說明文和它們的不同之處,如沒有貫穿首尾的故事,不以濃郁的感情打動人,不注重細致人微的描寫、刻畫等。然后在學完課文后,和學生共同總結說明文的文體特征。
(二)要把閱讀說明文應該注意的各方面分別落實到各篇課文的教學中。
《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和《故宮博物院》都是比較典范的介紹事物的說明文。本套教材中,此前雖然曾選編過一些說明類文章,如《看云識天氣》《綠色蟈蟈》《馬》等,但并沒有把它們當作說明文來教學,所以在教學本單元時要對閱讀說明文的有關要求作一些介紹。在教學各篇課文時,要求可各有側重。如教學《中國石拱橋》時,可以強調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并讓學生注意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教學《蘇州園林》時,可以一方面再次強調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征,一方面介紹說明方法;教學《故宮博物院》時,則側重于介紹說明順序。這樣根據各篇課文的特色所做出的任務分工,能夠使教學任務化整為零,便于學生把握。
1.說明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中國石拱橋》一文邏輯順序很清晰,先談石拱橋的一般特點,再概括介紹中國石拱橋的總體情況,接著以趙州橋、盧溝橋為具體實例來說明中國石拱橋在歷史上曾取得的輝煌成就。文章在介紹趙州橋、盧溝橋時,處處強調了石拱橋“不僅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的特點,使讀者產生鮮明的印象。教師可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注意:說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如果說明事物時東拉西扯,不圍繞事物的特征進行,那么被說明的事物就會顯得面目不清,說明的目的也就沒有達到。說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在《蘇州園林》一文中也有充分的體現。文章首先指出蘇州園林的共同點: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此后就分別從各個方面對蘇州園林的這個共同點作具體解說。
2.說明順序。
與記敘文有記敘的順序類似,說明文也有說明順序。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中國石拱橋》和《蘇州園林》都采用的是邏輯順序,它們都是先指出事物的特點,接著或是以具體實例或是分別從幾個方面加以說明。《故宮博物院》則按照空間順序來介紹。《故宮博物院》沿著游覽參觀路線,按照從南到北的順序有主有次地介紹故宮的建筑物和建筑布局。教學中,在學生初讀課文后,即可讓他們填寫“研討與練習”第一題中的示意圖,借此他們對本文的說明順序就會有所認識,教師再加以明確即可。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便于把握課文內容。
3.說明方法。
常用的說明方法有下定義(作闡釋)、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分類別、畫圖表、列數字、引用等。教師不必解釋這些說明方法的名稱,只要就每個類別舉一兩個典型例子,學生也就能心領神會了。隨后可以讓學生也分別就這些說明方法舉實際應用的例子(有的說明方法在所學的課文里不見使用,則可以從課外的文章里找),在課堂上就一些比較精彩的實例討論、交流,總結使用說明方法的好處。《蘇州園林》課后的“研討與練習”第三題就是針對說明方法設題的。《中國石拱橋》課后的“研討與練習”第一題的第3小題是“根據課文內容和插圖,畫出趙州橋的示意圖,標上相應的數據”,這其實也是讓學生注意作者在介紹趙州橋時,使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
4.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
說明文講求科學、如實地介紹事物,闡明事理,給讀者以正確的知識,沒有根據的隨意推測或斷定都是不允許的。當然,說明文里內容失實的情況有時是因為作者掌握的知識不正確,有時則因為行文問題,這里我們主要談行文問題。
《中國石拱橋》是一篇科普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周密體現得較為突出。課后的“研討與練習”第二題是從文中摘出一些語句,讓學生注意里面的加點詞語對語句所表達的意思所起的限制作用。
《橋之美》和《說“屏”》都是帶有一定說明性的小品文。《橋之美》先指出在畫家眼里,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和作用就是“橋之美”,然后舉正反實例來具體說明這個看法。從這個角度看,本文近似于一篇闡述事理的說明文。不過,文章用大量描寫與抒情的語句構成,所以我們又難以把它劃歸說明文。事實上,選編這篇文章的一個目的是把它和《中國石拱橋》形成對照。《中國石拱橋》里在介紹盧溝橋時有一段描寫:“每個柱頭上都雕刻著不同姿態的獅子。這些石刻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有的像注視行人,千態萬狀,惟妙惟肖。”把這段描寫和《橋之美》里面的描寫相比較,就會發現它仍然顯得粗疏、不夠細致,主觀感情色彩也淡化得多,而這正是說明文里的描寫性文字的特點。
《說“屏”》簡單介紹了屏風的功能與種類,對如今屏風的使用提出批評。閱讀全文,給我們的印象是,本文并非著眼于介紹屏風自身,而在于提出期望:我們今天應更好地使用屏風。不少學生可能沒有見到過屏風實物,教師可以提供一些圖片,學生有了直觀印象后,本文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可以讓學生自學課文,教師不必過多講解。
學習本單元,要調動學生的想像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藝術審美能力等。《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等都力圖將有關事物的各方面知識清楚明白地告訴讀者,讀者若能發揮想像力,在頭腦中形成事物的具體形象,那么再接受作者介紹的知識時就容易多了。而在總結課文中所介紹事物的特點、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的過程中,鍛煉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學習《橋之美》《蘇州園林》《說“屏”》,又從不同角度對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提出了要求。
建筑園林、名勝古跡的建造者們往往不為人所知,它們以實物的形式記載著集體的智慧和汗水,令后人面對它們時肅然起敬。中國歷史悠久,文化豐富、發達,中國的建筑、園林、名勝古跡獨具特色,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譽。學習本單元,可以了解中國傳統園林、建筑之一隅,激發學生熱愛和保護祖國文化的感情。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切忌架空,大唱高調,而可以通過以下兩個途徑進行。
(1)體會文章中蘊涵的作者的感情。《中國石拱橋》的字里行間洋溢著自豪感。如“我國的石拱橋……有許多是驚人的杰作”“趙州橋……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橋”“趙州橋高度的技術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等。《故宮博物院》也是如此,如“故宮建筑群規模宏大壯麗,建筑精美,布局統一,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獨特風格”“這樣宏偉的建筑群,這樣和諧統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驚嘆”等。這種通過體會作者的感情來對學生進行熏陶感染的方式,既訓練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又進行了思想情感教育。
(2)可以在教學本單元之前或之后,讓學生搜集有關趙州橋、盧溝橋、蘇州各名園及故宮的圖片和資料,在班上展覽,并加以簡要而生動的文字說明。通過這項活動,既可以使學生開闊眼界,獲得更豐富的知識,又喚起他們對祖國美好風物的熱愛。
二、關子寫作和口語交際
本單元的寫作要求是寫作簡單的說明文。和課文學習相結合的寫作與口語交際活動見于《蘇州園林》和《故宮博物院》的課后“研討與練習”里。《蘇州園林》的“研討與練習”第四題設了兩個小題供選擇:1.你從課文中領會到哪些欣賞中國園林的方法?2.寫一篇文章,介紹你游玩過的一座園林,200字左右。第1小題要求在較好地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總結,得出自己的看法,從而使學習完本文后留存到大腦中的信息更具有價值。此題最好采用口頭表述的形式,屬于口語交際的訓練,要求學生表述得清楚、有條理。第2小題是寫作訓練。除了園林外,也可以介紹城鎮、村莊乃至街道、小區等。對于學生來說,按照空間順序來安排寫作順序較為合適,而《蘇州園林》一文并不是按照空間順序來介紹某一座園林的,所以教師需要向學生事先介紹有關說明順序的知識,并強調寫作說明文的有關要求。《故宮博物院》一文“研討與練習”第三題是“查找有關圖片和資料,更詳細地了解故宮的建筑和布局,然后采用與本文不同的順序口頭介紹故宮”,此題要求在搜集資料的基礎上進行口語交際練習。對于一座建筑物或一個建筑群來說,可以采用的比較合理的說明順序并不多,介紹故宮,除了本文使用的說明順序以外,還可以采用以三大殿為中心點,再分別介紹它前后左右的建筑物的說明順序。設計此題的一個目的是讓學生注意說明文的說明順序,同時也是對他們求異思維的訓練。教師其實也可以將此題再加以改造,如讓學生介紹故宮某一座建筑物或某一方面的情況,這樣學生可能會覺得自己搜集到的資料更有了用武之地,興趣也會被充分調動起來。
綜合性學習“說不盡的橋”的第三項活動中的第1項、第2項都是寫作說明文的訓練。其中第2項更接近于寫作應用說明文(關于應用說明文,下面再略講一講)。而第3項的活動成果雖然是以報告的形式呈現,但在活動過程 中需要進行一些調查,其中必然包括對行人或周圍人群的隨機口頭調查,這就是很好的口語交際機會。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提問明確,善于傾聽,反應及時,將話題引向深人,這樣從被調查者那里獲得的訊息才比較有意義。同時,也要注意態度上要誠懇,有禮貌,不要對被調查者指手畫腳甚至橫加指責。第四項活動有兩項小活動,一個是小型討論會,一個是小型報告會,前者主要是論辯形式,后者主要偏于陳述,當然,也要準備回答同學可能會提出的質疑。
三、關于綜合性學習
綜合性學習“說不盡的橋”分為四項活動,第一項是從科學的角度來了解橋;第二項從文化的角度了解橋;第三項從日常生活出發,讓學生注意觀察、思考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和現象;第四項側重于訓練想像能力。這四項活動目的明確,便于操作,建議全部采用。
兩點建議:
1.本單元的課文內容比較簡單,學生不難理解。為了避免學生在學習說明類文章時常容易產生的枯燥感,教師在教學時不要花費太多時間講解課文內容,可以結合課后練習,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容及說明文的一些應該注意的方面,再另外補充一些語段或文章來和課文作比較閱讀,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說明文。
2.說明文的材料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如解說詞、序言、條例、規章、規則、劇情簡介、商品介紹、聲明、實驗報告、廣告等,可以讓學生搜集幾例,在課堂上進行交流,這樣,學生既可了解到說明文資源的豐富性,又對說明文的重要性產生了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