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日本的歷史轉折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俄國1861年改革及其歷史意義;幕府統治危機,日本明治維新及其歷史意義等基本史實。
二、能力目標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俄國1861年改革的進步性和局限性”,培養學生辯證地分析問題和全面地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日本明治維新與同一時期發生的中國戊戌變法的異同,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認識歷史現象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這兩次改革的資產階級性質,認識到它們在本國歷史上產生的重大影響,從而理解改革對社會進步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一是俄國1861年改革及其歷史意義;二是日本明治維新及其歷史意義。
教學難點:一是在教材內容比較簡約的情況下,教師如何通過精心設計和引導,使學生感知這兩次改革促使俄國和日本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從而成為本國歷史上重大的轉折點;二是通過引導學生探究“俄國1861年改革的進步性和局限性”,教會學生全面、正確地評價歷史事件的方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從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已有哪些國家建立并鞏固了資產階級政權?
學生:英國、美國、法國。
教師指出:這三國完成歷史轉折的過程中,都發生了戰爭,都采用了暴力革命的手段。當資產階級的政權建立并鞏固之后,由于它們在政治上比封建制度先進,在科技上發明成果累累,在經濟上迅速富裕起來,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體現出全方位的優越性,形成了資本主義時代潮流,世界各國必然要被卷入進來。今天要了解的俄、日兩國的歷史轉折,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
講授新課:
一、俄國廢除農奴制
教師讓學生閱讀本目教材內容。
教師提問:19世紀中期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情況如何?
學生:速度緩慢,水平落后。
教師:農奴制怎樣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
學生:農奴沒有人身自由——生產效率極低;農奴生活水平低下——市場難以擴大;農奴時常發動起義——社會動蕩不安。
教師講述:19世紀中期,俄國的農奴制危機非常嚴重。一方面它嚴重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另一方面農民暴動嚴重威脅著沙皇和貴族地主的統治。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1861年簽署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這實際是在保護貴族地主利益的前提下,以沙皇為首的農奴主實行的改革。
教師: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俄國國務會議最后審查改革方案時說:“諸位會深信,凡能夠維護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這個改革方案有哪些主要規定?
學生: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再也不許地主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農奴在獲得“解放”時,可以得到一塊份地,但必須出錢贖買。
教師:改革方案的主要規定怎樣促進資本主義發展?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農奴獲得人身自由——提供資本主義勞動力;收取份地贖金——增加資本主義發展的資金。
教師提問:1861年改革的性質是什么?
學生:是沙皇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教師提問:這次改革的歷史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