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戰爭
第三課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同學們對甲午中日戰爭有—個較為全面利客觀的了 解,包括黃海大戰、鄧世昌的主要事跡、《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與影響等。并逐步領悟這場戰爭在教材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通過引導學生對教材的深人分析,培養他們運用史料分析歷史問題、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充分運用電化教學手段(投影,錄像等),加強教學的直烈性和感染力;并 以詩歌貫穿教學的始終。
采用講述法與啟發式、討論探究式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從多角度探討問題,有效地開展師生雙邊恬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增強他們的歷史使命感。使他們認識到日本的侵略、沒落的封建制度和國力的衰弱是中國牛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根本原因:認識到
抗擊外來侵略、捍衛民族尊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重點和難點
重點:鄧世呂的主要事跡:《馬關條約》的內容和影響。
難點:《馬關條約》與中國民族危機加劇的關系。
導入新課
詩人聞一多曾寫過這樣一首詩: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中國臺灣。我胸中還氳氤著鄭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城一戰。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這首詩可制成投影片或幻燈片,效果更好些)。
這里的“夏日”象征著哪個國家,豐饒的中國臺灣又是怎樣樁它割占的呢”(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這就要追溯到近代史上又一次交鋒——甲午中日戰爭。
學習新課
第3課 甲午中日戰爭(板書)
1.戰爭起因(板書)
自19世紀中期起,中國與口本同樣面臨著西方列強的侵略。口本很快就明白了國力是說話的資本,開始了鼎新自強的改革。同樣受西方的沖擊,,》國與日本的反應卻大相徑庭。很
長時間里,中國為“天朝”觀;念所羈,根本不屑于了解外部世界,在落后的同時也成為了更多國家侵略的對象。其中也包括了日本。
改革后的日本有著強烈的擴張要求,它的野心是“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于四方”。到了19世紀90年代,它的政治、軍事實力大大增強,加快了擴張的步伐。
但就地理位置而言,日本面臨怎樣的狀況?(學生回答后, 教師指出)欲達成統治天下的目標,首先要吞并周邊,征服中國,而跳板就是朝鮮。
日本以幫助平息“內亂”為名,悍然出兵朝鮮,并占領了朝鮮國都漢城。隨后襲擊同樣幫助平息“內亂”的清軍,拉開丁中口戰爭的序幕。
這場戰爭發生在哪一年’為什么叫“甲午中日戰爭”呢,(學生回答后.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這一戰爭的爆發是日本“蓄謀已久”和“精心策劃”的。
2.戰爭經過(板書)
中日這場戰爭一共打了8個月,比較重要的戰役課本中涉及了哪幾次?
a黃誨人戰(板書)
9月17日,戰火迅速蔓延到了鴨綠江口,中日兩國的王牌之師一北洋艦隊和聯合艦隊在黃海大東溝附近狹路相逢,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