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土地資源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使學生初步了解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和我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點。
2.初步分析并理解我國土地資源分布差異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理解我國土地資源分布差異的原因,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形成合理用地、節約用地、保護耕地的正確的資源觀,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資源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我國土地資源的分布及基本特點。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劇減少等土地資源問題和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意義。
難點:我國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帶來的嚴重后果,對學生進行土地資源的國情國策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形成可持續發展意識。
教學準備
學生:分組搜集有關土地的資料,收集土地資源遭受破壞并造成嚴重影響的資料和新聞報道的實例。
教師: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
教學課時:l課時
--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多媒體)學生齊唱環保之歌《我愛您,媽媽》“我悄悄獻上一束鮮花,獻給您親愛的媽媽,感謝您給我生命,您把我從小養大,媽媽啊,我愛您親愛的媽媽……”
教師:歌聲中的“媽媽”指的是誰?
學生:歌聲中的“媽媽”指的是養育我們的土地。
總結:土地,它給人類提供了山川、萬物、衣食、財富;過去的一切得益于它,它更影響著人類的未來。這就是土地,這就是土地資源。
課堂活動一:知土地
教師:多媒體出示山地林區、草原牧區、平原耕作區、城市的景觀圖
學生:討論四幅景觀圖中土地自然環境和條件的差異以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山區──林地;高原──草地;平原──耕地:城市──建筑用地。
游戲:一學生表演動作,大家一起猜從事的活動及是什么景觀。并說出為什么?
教師:由于自然條件和自然環境的差異,人們對十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徑也就不同,根據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狀況,我們把土地資源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筑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是農業用地,建設用地為非農業用地。
學生小組討論:假設你是“土地專家”。聯系已學過的中國地形、氣候的有關知識,評價我國土地資源對發展農業生產的有利和不利條件并記好筆記(教師巡回指導)
教師:多媒體出示山地林區、草原牧區、平原耕作區、城市建筑區的景觀圖
教師:指導學生讀圖3.9“我國主要士地利用類型的分布”
學生:讀我國主要土地利用類型的分布圖,并聯系中國地形、氣候的有關知識完成課本第74頁課本“活動1”的填表格練習,明確土地資源的利用要受到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的影響。
學生總結
土地資源類型名稱
主要分布地區
季風區和非季風區
干濕地區
主要地形類型
耕地
季風區
濕潤半濕潤地區
平原、丘陵
林地
季風區
濕潤地區
山地
草地
非季風區
半干旱地區
高原
未利用土地
非季風區
干旱地區
沙漠、戈壁、荒山、高寒荒漠、永久積雪和冰川
教師:多媒體出示我國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景觀圖,引導學生完成第74頁“活動2”,認識我國耕地的南北差異,并能夠初步評價我國南北方的水土匹配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學生總結:(1)北方以旱田為主,是水澆地;南方以水田為主。二者澆灌方式不同。因為水資源與土地資源的配置問題,南方水多地少,北方地多水少。水田與旱田的分布大致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與800mm年等降水量線的分布比較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