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語言》公開課教學設計(精選13篇)
《大自然的語言》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1
授課班級:八年級( )班
授課時間:2005年12月12日星期一
執教:鄧宣盛
教學目的:
1、品味生動、形象的語言。
2、學會概括文章內容要點。
學習重點:
1、品味生動、形象的語言。
2、學會概括文章內容要點。
教學難點:品味生動、形象的語言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及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品味生動形象的語言
學習過程:
一、課前寫話、引入新課:
請學生描寫當天天氣。并請學生發言。
二、學習課文第1、2、3段——品味語言
[一]研讀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寫四季時抓住了各季節哪些特點?試說一說。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明確:
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發”,繁花“次第開放”;
夏天——“植物孕育果實”;
秋天——“果實成熟”,“葉子漸漸變黃”,“簌簌落下”;
冬天——昆蟲“銷聲匿跡”,到處“衰草連天”,“風雪載途”。
2、我們學過多詩句,都有明顯季節特征,你能不能寫出描寫這四個季節的一兩季詩句。
參考:
春天——幾處早鶯爭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秋天——晴空一鶴云上,便引詩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其中“早鶯爭曖樹”、“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這樣,以它獨特的語言和我們交流,只要認真傾聽,你就能聽懂“大自然的語言”。板書課題。
3、你覺得哪些詞語準確生動地寫出了季節特點?請學生思考,討論,交流。自由發言。
參考:
(1)“萌”字準確地反映了草木開始生長的狀態;
(2)“次第”貼切地表現了花開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氣息;
(3)“漸漸”,確切地表達了葉子枯黃的過程;
(4)“簌簌”,摹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肅殺;
(5)“載”,即充滿,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
[二]、研讀第二自然段。
1、學生齊讀第2 段。
提問:課文中寫道:“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
這句話:也可以改作:“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大自然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趕快割麥插禾。”
請學同們看看這兩句話有什么區別,你認為哪句好,為什么?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1)區別:第一句只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第二句采用排比、擬人的修辭方法。
(2)認為第一句好,句子形式有變化,活潑。第二句子整齊美。
[三]研讀第3段
請一學生朗讀,思考: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
討論明確:
物候——“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人民稱它為物候。”
物候學——“利用物候知識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我們這篇課文,介紹的就是物候學知識,為什么不用 “簡介物候學”,“物候學與農業生產”作標題,而用“大自然的語言”為題呢?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明確: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顯得新穎別致,引人入勝。而另兩顯得呆板、乏味。
三、練筆:二選一
(1)把你課所寫的短文進行再加工。別忘了運用一些修辭方法。(如比喻、擬人、排比)
(2)從下邊詞語中任選五個寫一段話。
蘇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發 銷聲匿跡 周而復始 花香鳥語 草長鶯飛 翩然歸來 風雨載途
教學后記:
《大自然的語言》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動地有條理地說明事物。
2.學習寫讀書摘要。
3.了解物候知識的掌握和物候學的研究在農業上的重要意義,激發觀察大自然的興趣。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學過《春》和《濟南的冬天》這兩篇課文,還記得里面是怎樣分別描寫小草的嗎?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春天,小草“嫩嫩的,綠綠的”;冬天,草色“暗黃”。從“綠綠的”知道春天到了;從“暗*”知道冬天已經降臨。大自然仿佛會告訴我們氣候的信息似的。這是怎樣回事呢?今天學習的《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將給人們解釋其中的道理。
二、通讀全文
同學們課前已經預習了這篇課文,對一些難字難詞也已經查閱過字典詞典,下面一起讀課文中這幾個字詞。
[利用課文“預習提示”內的5 組字詞,讓學生個別讀,齊讀。]
接下來討論下面幾個問題:
1.這篇課文介紹了什么知識?
2.“大自然的語言”比喻什么?
3.對照注解①,說說看,原文標題是《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課文為什么把它改為《大自然的語言》?
[學生發表意見后教師歸納]:課文介紹了物候知識,說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大自然的語言”用來比喻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把大自然中種種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形象地說明了認識它、研究它的重要性。課文把原來的標題改為“大自然的語言”,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情趣,又很新穎,比直接說“物候學”更容易吸引讀者;也更合乎“科學小品”這類文章的特點。
下面再通讀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標上序號(一至十二)
三、理清層次,剖析條理。
說明文要把事理說明得清清楚楚,讓人讀了容易理解,就必須講究條理性。請同學們圍繞課文的中心──物候現象的介紹,劃分段落,簡要歸納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題的基礎上,引導討論,然后歸納:
第一段(一至三段):從一年四季中自然現象的變化說明什么是物候,并進一步說明物候學和它研究的對象。
第二段(四至五段):說明物候觀測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段(六至十段):分項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段(十一至十二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課文中心明確,條理清晰。請再進一步思考;決定物現象來臨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是怎樣安排的?為什么這樣安排?
[討論后歸納]:說明應有條理,即使是并列的幾個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測,而是要以一定的標準理清條理,依恰當的順序逐項說明。課文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是按照從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從空間(七、八、九段)到時間(十段)的順序來安排的,并分別用了“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等詞語,表明四個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學習編寫讀書摘要。
同學們通過幾次通讀課文和討論內容、層次,對課文已經大致理解。在閱讀實踐中,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點,或是為了記錄資料,以備日后使用,我們常常會在大致理解內容之后,做一些讀書摘要。摘要,實質上就是對信息進行篩選,要把文章的要點或主要的內容摘錄在卡片或筆記本上。摘錄的形式,可以是分條的提綱,也可以是濃縮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語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話概括。
今天我們先練習最簡單的讀書摘要:從課文中選出一些重要的語句,分條抄錄在筆記本上,構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圍繞課文第一道練習中的4個小題,從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關的句子下劃一條曲線。第二步,把這些句子分別摘抄在筆記本上,有時可適當調整語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詞語,使表達完整。
[學生練習,完成后相互交換閱看,訂正、補充,加深理解課文內容。再將預先準備的寫有“摘要”的小黑板掛出,供學生參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師做的“摘要”。]
第二課時
一、交流讀書摘要,加深對課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歸納,鼓勵學生向課外閱讀延伸,經常自覺地做讀書摘要]
二、繼續研討寫法。
這篇課文的寫法,除了層次清晰、有條有理這個特點外,還有一個寫法特點也值得理解和學習。說明事物的時候,常常要用舉例子的方法,舉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舉一個,也可舉兩個甚至更多些。這篇課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而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卻舉兩個例子。[學生讀課文]舉兩個必要嗎?為什么?
[學生討論后教師歸納]:說明文中例子舉多舉少是有講究的。讀者容易明白的地方舉一個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要多舉兩個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如果依次類推,就會誤以為春天也一定來得早,一定溫暖,但是事實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連舉了“大連──北京”和“煙臺──濟南”兩個例子加以說明,使人確信無疑。
三、理解語言的生動性。
這篇說明文的語言很生動。生動的說明才能讓人愛讀易懂。先請同學們把第1、2段仔仔細細地輕聲讀兩遍。
同學們自讀后教師范讀一遍,然后掛上預先準備的小黑板;
要求學生通過比較對照,指出上述語句同課文中相應的語句有什么不同,啟發學生了解:兩者表達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課文的語句要生動得多。[討論后歸納]
第1句沒有課文中“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這一句生動。“漸漸回暖”是一般的說法;“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則很自然地運用擬人的寫法。“沉睡”、“蘇醒”兩個詞用得貼切而生動,具體地喻寫了嚴冬的大地和早春大地的不同情態。
第2句沒有課文中“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這一句生動。“飛來了”是一般的動態敘述;而“翩然歸來”是輕松、活潑的動態描寫,而且還包含有親切歡迎回到家來的感情。
第3句沒有課文中“……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這一句生動,“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動態敘述;而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則是具體、生動的描寫,黃葉在秋天紛紛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的鏡頭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第4句沒有課文第二段中幾個原句生動。那幾句緊扣“大自然的語言”,先后用了比喻、擬人的寫法,還模仿布谷鳥的叫聲,寫成催促農民耕作的話“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比直接說“及時耕作”要新鮮、生動得多。
四、復習、復述。
再朗讀課文第一段,結合上下文進一步理解一些詞語的含義。然后與旁邊的同學交換復述課文。
《大自然的語言》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3
文本細讀:
這是一首文筆優美,語言生動活潑的科學兒童詩。文章共十個小節,從動物、植物、氣象這些自然現象中給我們揭示了大自然的語言所蘊含的豐富內容和現象。從最常見的自然現象入手,向我們展示了大自然語言的奧秘:白云高飄,螞蟻搬家,蝌蚪游泳,大雁南飛,昭示了自然界中季節的的更替。魚鱗上的圈圈,“三葉石”“廬山漂礫”則可推算魚兒的年齡,推知史前地質。作者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文本生動而有情趣,文章活潑而簡潔的文字吸引孩子饒有興趣的去讀。在讀中去感受“你看那……”“不就像……”時與大自然的親密之情,讓孩子去體會這有著無窮奧秘的詩句的意蘊和涵義。《大自然的語言》更是一份大自然的召喚書—— 召喚我們走進大自然,去讀懂大自然妙不可言的語言。所以教學中我們以讀為本、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詞句,在讀中對大自然的“語言”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熱愛大自然的情感熏陶。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本課“鱗、嵌、撒”3個生字,會正確書寫“睜、晴、螞、蟻、搬、泳、逗、雁、略、釣、汪、撒”12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段落背誦。
3、引導學生將生活與課文內容結合起來,了解大自然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繼續進行自主識字,提高學生隨文理解詞意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通過朗讀詩歌,指導學生邊讀邊想象,增強對詩歌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現象,積極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
策略與方法:合作交流,讀中感悟。
教學準備:課前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生活、走進圖書王國、走進網上世界,進行活動,尋找大自然的語言,如:春、夏、秋、冬的語言,晴天、雨天的語言,地震的語言,或其它語言,以及一些諺語。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教師先板書“大自然”,指名學生讀。引導學生交流自己對大自然的了解。
2、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大自然中神奇的自然景觀,多姿多彩的花草樹木,調皮可愛的鳥獸蟲魚……給學生以整體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
3、師:看過之后,你最想說些什么?做些什么?
(學生暢所欲言。)
4、師:美麗神奇的大自然多么令人神往,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大自然吧!
5、完成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學生自由讀詩,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問老師、問同學、查字典等。
2、用課件出示文中的生詞,指明讀,開火車讀。
3、用各種形式理解文中詞語。
如:“魚鱗”通過學生的生活經驗或圖片加以理解;
如:“嵌在”、“撒在”等詞語可以結合詩中的具體語境來理解或讓學生根據詞語的不同進行造句的訓練。
(學生有可能會提出其它不明白的詞語,比如:山巔、汪洋、漂礫、妙不可言等,“山巔”可以看圖片;“汪洋”可以通過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漂礫“則由教師讀有關的資料;“妙不可言”可以結合詩中的具體語境來理解)
4、檢查讀文情況:
教師指名學生按小節讀課文,聽者可以習慣性的進行評價。
三、師生對話、品悟詩情。
1、教師引導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想,讀完課文后,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感覺,什么樣的印象或是什么樣的看法。(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2、引導學生交流讀后的感受、印象或看法。
3、引導學生抓住自己觀點的支撐點,即文中語言文字的品位與理解。(學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交流,也可以讀書中的句子)
a:天上的白云是大自然的語言,白云飄得高,明天準是個晴天;
b:地上的螞蟻是大自然的語言,螞蟻搬家,出門要帶雨傘;
c:小蝌蚪一出現,春天就來到了人間;
d:大雁往南飛,就證明秋天就在眼前;(在理解第4、5小節時,讓學生反復朗讀,從中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
e:樹上的年輪也是大自然的語言;
f:魚身上的魚鱗一圈就是一歲,這也是大自然的語言;
g:“三葉蟲”化石嵌在喜馬拉雅山巔,可以告訴我們這里曾經是汪洋的大海;
h:大自然把一塊“漂礫”撒在江南的廬山,告訴大家這兒有過寒冷的冰川;
i:人有語言,大自然也有語言;大自然的語言妙不可言,不愛學習的人從來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遠看不見。
(在學生讀文交流的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直觀理解“逗點”“年輪”“魚鱗”“三葉蟲”“漂礫”,喚起學生對已有生活經驗的回憶,理解大自然的語言。不僅讓學生明白這種現象,理解詞句的意思,感受句子的內容,還能令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對大自然的興趣,在此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朗讀,就能夠讀出真情實感,水到渠成。并引導學生理解“妙不可言”的意思。從而進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規律,激發學生觀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教師可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隨機的板書:
白云高飄——晴天
螞蟻搬家——要下雨
……)
4、怎樣才能發現和懂得大自然的語言?
(學生用自己的話理解,做一個愛學習、細心觀察的人)
5、整體回顧全文,美讀中品位始終所蘊涵的情感。
四、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識字:對于本課出現的生字,要求學生盡量自學,識記。
讀準“撒、鱗、嵌、略”幾字的讀音。
2、指導書寫時,讓學生注意觀察“搬”“撒”的字形結構,注意各部分的書寫比例。“釣”字右半邊是“勺”,不要寫成“勾”。“雁”半包圍結構,注意里面的寫法。
五、拓展延伸,積累實踐
讓學生搜集更多的有關大自然的語言,最好能用詩歌的形式說一說寫一寫。
《大自然的語言》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4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教學目標:
品味本文簡潔,準確,生動,科學的語言。
了解物候的相關知識。
掌握說明文的幾種說明順序和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情趣。
教學課時:兩課時
課前準備:搜集一些農諺。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在生活中,我們人類用語言來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語言嗎?
欣賞圖片1 欣賞圖片2 說說你看到了什么?這些現象在告訴人們什么?
同學們以上說的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語言。這語言到處都有,睜開眼都能發現。請同學們談談自己了解的大自然語言。
像這些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的現象,古代的勞動人們稱為“物候現象”。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大自然,去聆聽她們的語言。
新課講授:
一.察言觀色:學生介紹竺可楨,教師補充。
竺可楨(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紀卓有成就的科學家、教育家,氣象學家,地理學家,被譽為“品格和學問的偉人”。19xx年赴美國留學,1918年獲哈佛大學地學系博士學位。回國后先任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教員、東南大學地學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成為我國近代氣象學和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學校長,在抗日戰爭的烽火硝煙中,在貴州的窮鄉僻壤,他將浙大從一所地方性大學辦成了全國著名的綜合性大學,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寫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與地點》、《我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物候學》等。
二.狼吞虎咽:快速朗讀課文,(1)標出難讀,難記的字,詞。(2)整體感知課文。
【學生上講臺板書】
三.暢所欲言:你從課文中獲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補充)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第1.2.3段)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第4.5段)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第11.12段)
四.細嚼慢咽:朗讀1段,品味語言。
找出這一個自然段,你最喜歡哪些好詞,好句,說說理由。
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
五.摩拳檫掌:欣賞四季圖片(春,夏,秋,冬)選任一季節,用生動,美麗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繪出來。
六.作業:.曲不離口,朗讀并背誦第一自然段。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初試牛刀,同學朗讀上一堂課的小短文,并做評價。
無論是桃紅柳綠的春日還是冰天封地的冬夜,都是大自然的現象。那么學習大自然的語言對我們人類有什么作用呢?它們又是由什么來決定的呢?今天我們繼續來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新課講授:
一.朗讀6-10段,思考,(1)物候現象的決定性因素?(緯度,經度,高下,古今)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介紹物候現象的決定因素的?
(抓住關鍵詞: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明確:主要到次要的邏輯順序或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的邏輯順序。
(2)作者主要用什么說明方法來分別說明這些因素的影響?
明確:舉例子。(找出并分析)例如: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開20天。說明了緯度對物候的影響。但有時為了使說明對象更透徹,可以舉更多的例子。
(3)第10段中,“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可否刪去?為什么?
明確:起限制作用,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科學性。你還能在文中找出體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的地方嗎?
(探討),例如:第一段末:“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準確地說明了存在四季分明的地方。
二,拋磚引玉,《大林寺桃花》
學生齊讀詩歌,理解詩意。
明確: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峰頂。詩人在初夏時節游覽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但詩人卻意外地發現在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詩人曾為春天的逝去而傷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來春天是轉到這里來了。
這首詩正好說明了課文中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高度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
三,七嘴八舌,質疑問難三步曲:
第一步,默讀課文,找出疑難地方,標出。
第二步,四人一組討論問題。
第三步,每組提出“殺手锏”(本組解決不了的問題)全班討論。
若沒有,教師提問:同學們都知道文章介紹了物候現象,那為何要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呢?
四,各顯神通:在生活中,你知道還有哪些獨特的大自然語言嗎?為人類敲響了哪些警鐘?
沙塵暴,海嘯。
《大自然的語言》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5
一、說教材(把握重點,領悟教材)
《大自然的語言》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六冊第九單元“觀察與發現”主題單元下的第一篇文章。它是一首文字淺顯,文筆優美的知識性詩歌,從一些最為常見的現象入手為我們介紹了大自然語言的奧秘。
詩歌具體介紹了7種大自然的語言:白云高飄預示晴天,螞蟻搬家要下雨;蝌蚪游泳春天到,大雁南飛秋天到,魚鱗的圓圈,樹的年輪都是“一圈一歲”,“三葉蟲”推測地質,又可分為表示天氣變化、季度變換、推測年齡、推測地質四個板塊。其中表示“三葉蟲”這個小節是學生難于理解的,是本詩歌的難點。
本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是“觀察與發現”。根據課文的類型,特點及其在教材中所處的位置,教學本課時應重點引發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培養學生關注、探究大自然的意識和能力。同時也要引導學生體會用平實、通俗有趣的語言,解釋介紹深奧的大自然知識的特點。
這首詩歌的教學目標是(詳見教學目標部分)
1、能力目標:學會本課生字詞。
2、語感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掌握朗讀的節奏。
3、情意目標:感悟大自然的神奇,激發學生探究、研究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本詩歌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合理處理教材(長文短講)
(2)重視朗讀訓練,把握詩歌節奏。
(3)利用多媒體,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4)重視自讀自悟。
(5)緊扣單元主題,注重知識的拓展。
教具準備:cai教學輔助軟件
二、說學生
三年級下期的學生,已有預習的習慣和自讀的能力,也有不同方法識記生字的能力與愿望。其次,學生對朗讀課文的興趣比較濃厚,課外閱讀也有一定的質量,興趣廣泛,因此,他們對大自然的語言也比較熟悉,能理解課文內容,還可以適當地對課文內容作出補充,通過學習,能夠將自己平日觀察到的大自然的語言,仿照詩歌的形式進行仿寫。
三、說教法(抓住重點,選擇教法)
為了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宜采用“情境教學”,并輔以cai教學軟件,縮短學生的生活距離,為學生認識大自然的語言感悟大自然語言的神奇,提供直觀視覺,把學生帶入情境。緊扣課后的思考題抓住重點小節。因為課后思考題是大綱對學習這篇課文提出的具體要求。同時把質疑問難貫穿了教學的始終,培養學生帶著問題學、針對問題學、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去觀察生法,發現生活。
四、說學法(自讀自悟,培養能力)
三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再加上這首詩歌文字淺顯易懂,所以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應用“自讀自悟”的方法,抓住關鍵詞句理解內容。先學后教,交互學習,歸納疑點,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帶著教材走向教師。
五、說程序(創設情景、優化程序)
領悟了教材,確定了教法和學法,下面重點說說教學過程的設計:
1、帶入情境讀全詩
用cai課件演示:黃葉紛紛飄落,滿天烏云密布,電閃雷鳴的景象,師問: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學生回答后,師敘:這些都是自然現象,也是大自然特有的語言。在大自然中,這樣的語言還有很多。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詩歌。(板書大自然的語言)請學生讀課題,強調“大自然”,然后請生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2、合理處理教材:
這個環節主要引導學生通過對重點字、詞、句的理解,感悟大自然語言的神奇,但詩歌有9個小節,篇幅較長,要在40分鐘內完成,比較困難,因此我采用分板塊教學的方法。
第一步:學第一小節,初步感知大自然語言無處不有。師問:為什么睜開眼就能看見大自然的語言?引導學生抓住“到處”一詞,用讀的方式告訴大家大自然的語言隨處可見,無處不有。
第二步:小組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過渡:大自然說了哪些話?分小組學習2-8小節,把你喜歡的大自然的語言在小組內多讀幾遍。
教師參與小組小學
第三步:利用直觀手段,長文短講,感悟內容。
師:你最喜歡哪種大自然的語言?把它讀出來。(生說到哪個小節,師講哪一小節。)
當學生說出喜歡第二小節中白云這種語言時,師引導白云告訴我們什么?(晴天)這小節中的“準”能換成哪個詞?(一定、肯定)并指導朗讀。然后師板畫白云,讀生歸納出這是表示天氣變化的語言。師順提問:還有哪種語言也表示天氣變化?學生指出:螞蟻搬家要下雨。請生 齊讀3小節。
為了拓展知識面,教師出示四條表示天氣的諺語,請生讀諺語談感受,并結合《語文天地》內容,請生收集表示天氣的諺語。
當學生說出喜歡蝌蚪游泳時,向學生展示蝌蚪在水中游動的畫面,引導學生想像它們會說些什么?蝌蚪像什么?這時學生興趣高漲,爭相發言。抓住詩歌中“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點?”這個句子進行比喻句,反問句的訓練,指導朗讀,明確比喻要恰當,反問句的語氣更強烈。抓住“大自然在水面寫著”中的“寫”對學生進行擬人句知識的傳授。因此,將第4個小節作為重點,扎實基礎知識的訓練,既理解了課文內容,又內化了語言。
第五小節大雁南飛與第四小節格式相同,所以只需一讀代過,學生知道這兩個小節是表示季節變換的語言就行了。
當學生說到魚鱗上的圓圈這一小節時,cai課件展示魚鱗的圓圈,請生數一數有幾圈:并問:“這幾個圈表示什么?”你為什么這樣說?讓學生在文中找出“一圈就是一歲”。師相機提問:你還知道樹的年齡嗎?請默讀第六小節,畫一畫樹的年齡。隨后請兩生交流畫的情況,在畫中體會樹的年輪也是“一圈一歲”。最后請生完整讀一讀這兩個小節,以讀代講。
第八小節“三葉蟲”化石推測地質是難點,這種漫長的地殼演變學生缺乏感性認識。因此,我采用讓學生先自讀全節,再質疑。然后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和生動的講解相結合,讓學生對地殼的演變有感性認識,從而達到產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第四步:小結詩歌
結合課后練習“大自然用什么跟我們說話?”引導學生根據板書總結出大自然用自然現象跟我們說話。師問:那你覺得大自然的語言怎么樣?(妙不可言)請生帶著贊美的語氣讀第9小節。
抓住“只有……才……”這個句式,讓學生明白只有平時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才能發現更多的大自然的奧秘。
第五步,回歸整體
請生再次感受大自然語言的神奇,齊讀全詩。
3、有機整合教學資源,進行知識拓展。
拓展一:在學完表示天氣變化的語言時,請生讀表示天氣的諺語,說諺語,課后收集這類諺語。
拓展二:結合課后思考題:“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仿寫一節詩歌。”cai課件向學生展示幾幅圖片,讓學生用書上的語言格式,說一說自己的發現。為仿寫打下基礎。
六、說板書(總結板書,強化理解)
板書是微型教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也是語文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恰當的板書能使課堂增添新的活力,同時可以訓練學生思維的概括性,本課的板書既應概文中介紹的大自然的語言,又要突出本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觀察與發現。”所以我是這樣設計板書的:
揭示課題時板書:大自然的語言,在精讀課文,理解內容過程中學生提出哪種大自然的語言,就板畫,并根據學生的總結將語言分類,感受大自然語言的神奇后,板:妙不可言。總結全詩時,板:觀察、發現……。
《大自然的語言》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6
學習目標
1.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義。
2.了解全文的說明結構,準確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種類的“文字”。
3.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4.樹立人類與自然必須和諧相處才能良性發展的觀點,激發學生熱愛自然進而認識和了解自然的熱情。
學習重點
1. 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
2. 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學習難點
1.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并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
2.概括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篩選提示性詞語,進行全面概括。
學習方法
1.朗讀法。2.討論法、點撥法。
3.競賽激勵法。4.涵泳品味法。對語言的理解運用尤須如此。
5.延伸拓展法。擴展運用從課文中學到的物候知識,采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便于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學習過程
一、導語設計
二、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多媒體顯示一年四季從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風景。聲屏顯示課文朗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師提示需要積累的詞語。
多媒體顯示:
3.學生讀課文兩遍,然后根據要求,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意。
多媒體顯示閱讀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
學生分頭篩選信息,然后用課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話概括。請最先完成的同學舉手示意,教師為學生計時。歷時最短的十位同學決出之后,教師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學生展示閱讀成果,最后選出歷時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學,授予他“閱讀小標兵”的稱號。
學生明確:
學生閱讀有困難的大概是第(4)題。教師可提示學生注意一些標志性詞語,如“首先是為了……”“此外還有……”“對于……”“還可以……”“也可以……”“為了……”。這些標志性詞語對信息的篩選、概括很有參考價值。
三、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1.選兩位同學劃分段落層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學評價。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本文的說明順序。
如有不同見解,其余同學可自由質疑或說出自己的理解。
總結:通常采用的說明順序有三種,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邏輯順序也就是事理順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現象到本質、由簡單到復雜。文章四部分內容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第一部分引出說明對象,第二部分對此作具體闡釋,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進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說明的基礎。全文采用邏輯順序,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讀課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說明順序
1.學生齊讀6~10段
2.提問: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整(或互換)?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
五、布置作業
1.收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
2.閱讀下文,回答文后的問題。(教師以文字資料的形式提供給學生閱讀)
什么是智力
什么是智力?有人說,智力涵義包括聰穎、預見、速度,能同時應付很多事件。有人把智力定義為學習、作判斷的能力和想像力。在現代文獻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維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還有人把智力表達得更簡潔,說智力是作猜測,是發現一些新的內在秩序的“出色的猜測”。對許多人來說,就是你不知怎么辦時,無計可施時,慣常的做法不奏效時,所需要的創新能力。
那么人的智力是否高于其他動物呢?這取決于腦的發達程度。腦只有外面那一層——大腦皮層——明顯地與形成“新的聯想”有關。而人的大腦皮層甚至比甜橙皮還薄,大約只有2毫米,僅相當于一枚一角硬幣的厚度。人的大腦皮層布滿了縐褶,但是如果把它剝離下來并將它展開,它的面積大約相當于4張打印紙。黑猩猩的大腦皮層只有1張打印紙那么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大;老鼠的只有郵票那么大。因此,人的智力比動物的智力高很多。
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采用了什么樣的說明順序?
3.第二段運用的說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中兩次用到“大約”一詞,這體現了選文語言的什么特點?
5.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6.本文對“智力”作了五種解釋。請說出你最贊同其中的哪一種,結合實例說明為什么。
參考答案:
1.智力
2.邏輯順序
3.作比較 打比方 列數字
4.準確性、嚴密性。
5.介紹了對智力的多種解釋;并通過人和動物大腦皮層的比較,說明人的智力比動物的智力高很多。
6.略。
《大自然的語言》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7
一、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課文,引發學生留心觀察大自然,觀察周圍的事物的想法,并指導學生在一定的觀察方法指導下力圖有所發現。
2、通過朗讀課文指導學生掌握朗讀的節奏,并讀出詩歌的語氣。從而領略大自然語言的神奇,激發他們探索大自然語言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結合學生的生活世界與想象世界,整合課內外的課程資源,引導學生仿編、創編。在此過程中深入體會本文是如何用平實的、通俗、有趣的語言解釋、介紹深奧的大自然的知識的。
三、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①能解讀大自然語言的自然現象。
2、多媒體課件 ②氣象諺語6條。
四、課時安排:2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揭示主題
1、多媒體展示畫面,給每一幅畫面配上一句解說詞。(電閃雷鳴、公雞打鳴、黃葉紛落、燕子低飛、臘梅花開……一幅幅出示后整體定格在一個大畫面上。)
2、同學們,你們用自己的語言解釋了畫面,其實畫面上,天氣、動物、植物告訴給我們的信息也是語言(板書:語言)這些都是誰的語言?(補充板書:大自然的)。
3、今天,我給同學們帶來一首小詩,寫的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二)師生共創研讀小詩
1、小黑板出示小詩
①誰能把這首小詩讀給大家聽?評議:聽明白了什么?
②既然你讀懂了大自然的這種語言,那你能不能把這一小節再讀給大家聽聽。你肯定白云飄得高高的,明天就一定是個晴天嗎?誰發現過?那請發現這種現象的同學肯定地給大家讀一讀這兩句。
2、在大自然中有趣的語言多著呢!你們快看(大屏幕展示螞蟻搬家)看著這副畫面,結合一旁的提示詞,仿照上一小節,你們能幫我寫出第二小節嗎?自由嘗試,根據匯報出示第二小節(小黑板)。
①你們當中有見過螞蟻搬家的嗎?給大家說說,(聽別人說的也行)。螞蟻搬家真的會下雨嗎?那好,你們知道該怎么讀這一小節了吧?每個人都給自己的同桌讀一遍,看他(她)滿意嗎?
②男女生比一比——師評:(停頓得很好,有節奏感,這么一讀讓我也更明白這大自然的語言)。
3、動物中可不是只有螞蟻會說大自然的語言,更有趣的還在下邊。(出示第三小節)
4、第四小節的畫面已經給大家準備好了,接下來還是你們自己先仿編——根據匯報出示第四小節。
①大自然已經把語言寫在水面和藍天,你們來讀讀吧,看看從這兩個小節中的朗讀中能有什么發現?匯報。(根據學生的回答重點解決:“逗點”,“省略號”各指什么?)
②誰能把兩個小節連起來讀一遍?同學們想想啊,要是你有了什么新發現時,尤其是有趣的發現,心情會怎樣?再讀這兩個小節。
③男女生輪讀,女生讀第三小節,男生讀第四小節。
5、剛才這幾個小節中所說的這些大自然的語言,平常我們留心觀察的同學也時有發現,下邊再說的可能我們就不多見了,還是我來寫大家猜———(板書第五小節)。
①這種大自然的語言你們明白嗎?那誰能給大家說說年輪是怎么回事?畫一畫行嗎?
②其實不光是年輪,我們平常吃的魚身上也有大自然的語言。那我考考大家,請聽題:大自然寫在魚身上的語言是什么?
③請馬上根據提示把這一小節補充完整。
④那現在請大家想想:怎樣把我們明白的這兩種大自然的語言介紹給那些不知道的人?用什么樣的語氣讀呢?自由練,指名讀。
⑤剛才我們所了解的這六種大自然的語言如果讓你用一個詞來形容,怎么說?可是它們還算不上是大自然最神奇的語言,最神奇的在第七小節中呢?(出示:第七小節)。
a.我肯定這一小節中,你們一定有想要弄明白的問題,先讀讀把問題找出來。
b.交流(視學情而定,可能有知道“三葉蟲”“化石”“喜馬拉雅山脈”的同學,就利用差異互相學習)。
c.自然界這么神奇的語言你們都讀明白了,大聲地朗讀給老師聽一聽吧。
6、讀后交流
①讀了這七個小節,關于大自然的語言,你想說點什么?
②所以今后大家千萬別以為人才說話,大自然也有語言,這語言到處都有,睜開眼就能看見。(出現開頭小節)。
③是不是我們每個人都看見了大自然的這些語言,為什么?
④所以課文的最后一個小節,我們要說(出示詩句:)
大自然的語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愛學習的人看不懂,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發現。
齊讀這一小句,說說你的理解。離開課文,用上“只有……才……”你還能說句話嗎?
7、現在這首小詩已經非常完整了,我們把它從頭至尾地朗誦一遍,好嗎?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讀了《大自然的語言》這首詩,大家想一想:大自然這是在用什么跟我們說話?
(二)配樂朗誦
(三)拓展延伸
1、從動物、植物、氣象這些自然現象中,我們可以了解很多的大自然的語言,不信大家讀讀下邊的這些氣象諺語。(選一條說說你從中知道了什么?)
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月暈而風,日暈則雨
燕子低飛蛇過道,大雨不久就來到
東虹日出西虹魚。
早霧晴,晚霧雨。
螞蟻搬家晴必雨,蜘蛛結網雨必晴。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閱讀“語文天地”《地圖上的發現》:
(1)指名分自然段讀。
(2)自學生字、詞語。
(3)讀后交流。
(四)作業設計
1、再搜集一些氣象諺語。
2、你還知道大自然有哪些語言,仿照文中某一小節的寫法,寫一段吧。等大家都寫好了,我們也編一課《大自然的語言》。
3、讀一讀,想一想,再組詞。
流( ) 查( ) 帶( ) 長( )
留( ) 察( ) 戴( ) 常( )
4、抄一抄
搬家 游泳 年輪 思考 妙不可言
《大自然的語言》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
1、了解物候學的內容、意義、規律和發展前景等有關知識,培養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2、學習按照人們認識事物由淺入深、從具體到抽象的一般規律來安排文章順序的方法。
3、掌握舉例子、打比方等說明方法。
4、讀準“翹”“衰”“落”“觀”“差”等多音字。
5、學習說明語言的準確、生動和恰當地運用對偶、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
教學重點:
1、學習生動地有條理地說明事物。
2、學習寫讀書摘要。
3、了解物候知識的掌握和物候學的研究在農業上的重要意義,激發觀察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難點:
本文的邏輯順序及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前面我們學過《春》和《濟南的冬天》這兩篇課文,還記得里面是怎樣分別描寫小草的嗎?[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春天,小草“嫩嫩的,綠綠的”;冬天草色“暗黃”。從“綠綠的”知道春天到了;從“暗黃色”知道冬天已經降臨。大自然仿佛會告訴我們氣候的信息似的。這是怎樣回事呢?今天學習的《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將給人們解釋其中的道理。
[板書課題]
(二)通讀全文。
同學們課前已經預習了這篇課文,對一些難字難詞也已經查閱過字典詞典,下面一起讀讀課文中這幾個字詞。
[利用課文“預習提示”內的5組字詞,讓學生個別讀,齊讀。]
接下來討論下面幾個問題
1.這篇課文介紹了什么知識?
2.“大自然的語言”比喻什么?
3.對照注解①,說說看,原文標題是《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課文為什么把它改為《大自然的語言》?
[學生發表意見后教師歸納]
1.課文介紹了物候知識,說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語言”用來比喻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把大自然中種種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形象地說明了認識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課文把原來的標題改為“大自然的語言”,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情趣,又很新穎,比直接說“物候學”更容易吸引讀者;也更合乎“科學小品”這類文章的特點。
下面再通讀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標上序號(一至十二),用5分鐘時間快讀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練習題中的4個小題,填寫段的序號。
[學生讀、練后簡要討論。]各小題后括號內應填的序號為
第1題(一至三);第2題(四至五);
第3題(六至十);第4題(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層次,剖析條理。
說明文要把事理說明得清清楚楚,讓人讀了容易理解,就必須講究條理性。請同學們圍繞課文的中心——物候現象的介紹,劃分段落,簡要歸納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題的基礎上,引導討論,然后歸納]
第1大段(一至三段):從一年四季中自然現象的變化說明什么是物候,并進一步說明物候學和它研究的對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說明物候觀測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項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課文中心明確,條理清晰。請再進一步思考:決定物候現象來臨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是怎樣安排的?為什么這樣安排?
[討論后歸納]
說明應有條理,即使是并列的幾個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測,而是要以一定的標準理清條理,依恰當的順序逐項說明。課文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是按照從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從空間(七、八、九段)到時間(十段)的順序來安排的,并分別用了“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等詞語,表明四個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學習編寫讀書摘要。
同學們通過幾次通讀課文和討論內容、層次,對課文已經大致理解。在閱讀實踐中,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點,或是為了記錄資料,以備日后使用,我們常常會在大致理解內容之后,做一些讀書摘要。摘要,實質上就是對信息進行篩選,要把文章的要點或主要的內容摘錄在卡片或筆記本上。摘錄的形式,可以是分條的提綱,也可以是濃縮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語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話概括。
今天我們先練習最簡單的讀書摘要;從課文中選出一些重要的語句,分條抄錄在筆記本上,構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圍繞課文第一道練習中的4個小題,從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關的句子下劃一條曲線。第二步,把這些句子分別摘抄在筆記本上,有時可適當調整語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詞語,使表達完整。
[學生練習,完成后相互交換閱看,訂正、補充,加深理解課文內容。再將預先準備的寫有“摘要”的小黑板掛出,供學生參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師做的“摘要”。]
《大自然的語言》摘要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是大自然的語言。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2.物候觀測應用在農事活動,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它對于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里。
3.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四個因素:首先是緯度,第二是經度,第三是高下差異,此外還有古今的差異。
4.物候學研究,首先是為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此外,還利于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第二課時
(一)交流讀書摘要,加深對課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歸納,鼓勵學生向課外閱讀延伸,經常自覺地做讀書摘要〕
(二)繼續研討寫法。
這篇課文的寫法,除了層次清晰、有條有理這個特點外,還有一個寫法特點也值得理解和學習。說明事物的時候,常常要用舉例子的方法,舉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舉一個,也可以舉兩個甚至更多些。這篇課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而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卻舉兩個例子。[學生讀課文]舉兩個必要嗎?為什么?
[學生討論后教師歸納]
說明文中例子舉多舉少是有講究的。讀者容易明白的地方舉一個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舉兩個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如果依次類推,就會誤以為春天也一定來得早,一定溫暖,但是事實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連舉了“大連—— 北京”和“煙臺——濟南”兩個例子加以說明,使人確信無疑。
(三)理解語言的生動性。
這篇說明文的語言很生動。生動的說明才能讓人愛讀易懂。先請同學們把第一、二段仔仔細細地輕聲讀兩遍。
[同學們自讀后教師范讀一遍,然后掛上預先準備的小黑板]
1.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回暖。
2.再過兩個月,燕子飛來了。
3.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掉到地上。
4.杏花開了,就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叫了,該及時耕作。
要求學生通過比較對照,指出上述語句同課文中相應的語句有什么不同,啟發學生了解;兩者表達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課文的語句要生動得多
[討論后歸納。]
第1句沒有課文中“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這一句生動。“漸漸回暖”是一般的說法;“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則很自然地運用擬人的寫法,“沉睡”、“蘇醒”兩個詞用得貼切而生動,具體地喻寫了嚴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態。
第2句沒有課文中“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這一句生動。“飛來了”是一般的動態敘述;而“翩然歸來”是輕松、活潑的動態描寫,而且還包含有親切歡迎回到家來的感情。
第3句沒有課文中“……在秋風中籟籟的落下來”這一句生動,“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動態敘述;而“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則是具體、生動的描寫,黃葉在秋天紛紛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電影的鏡頭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第4句沒有課文第二段中幾個原句生動。那幾句緊扣“大自然的語言”,先后用了比喻、擬人的寫法,還模仿布谷鳥的叫聲,寫成催促農民耕作的話“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比直接說“及時耕作”要新鮮、生動得多。
(四)復習、復述。(略)
備注
1.黑體部分的問題和答案必須抄寫在語文筆記本上。
2.三班和六班的學生參考講過的筆記,原來已經記下來的不用抄寫。原來沒講過的的需要補充在筆記本上。
《大自然的語言》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9
執教:德州市第十中學 宋彥琳
一、導入新課
師:今天我們學習一篇科學小品,題目是《大自然的語言》。先來了解有關科學小品的知識。(多媒體展示科學小品的知識)
一生讀。
師:請同學們注意紅色畫線的詞句。
科學小品有什么特點?(生齊讀)
這節課我們就跟隨我國卓越的科學家
竺可楨到大自然去汲取科學的營養。同時請同學們注意學習科學小品的說明方法。
二、整體感知
師:首先我們來了解文章的說明內容。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誰來說說文章說明了什么?
生:物候、物候學。
師:物候和物候學就是文章的說明對象。那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課文又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的呢?請同學們再速讀課文,勾畫重點,思考這幾個問題。(多媒體展示自讀任務:思考①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②課文從哪幾個方面說明的?)
生邊讀邊勾畫。
師: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
生:鳥語花香、草長鶯飛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師:這幾句話在第幾自然段?
生:第三段。
師:那第一自然段寫了什么?
生:一年四季的景物變換。
師:為什么先寫這些自然現象,再解釋物候、物候學的定義呢?這些自然現象與物候有什么關系呢?
生:這些自然現象舉例說明了什么是物候。為下文寫物候作了鋪墊。
師:同時還可以引起讀者的興趣。
師:解釋了物候、物候學之后,文章又是從哪幾個方面說明的呢?
生:解釋了物候、物候學之后,說明了研究物候學對農業的重要性;然后說明了決定物候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后再次說明研究物候的重要意義。
師:決定物候來臨有哪幾個因素?
生:緯度的差異、經度的差異、高下的差異、古今的差異。
師:(多媒體展示文章結構)請同學們看
屏幕。文章思路非常清晰,全文圍繞物候學
這個中心,先解釋概念,在說明研究的重要
性,然后重點介紹決定物候來臨的四個因素,
并點明研究的意義。這樣寫,由淺入深,層
層深入,條理清楚,讀者也容易理解。
這種結構形式,在科學小品中是很常見的。
三、學習舉例說明
師:一篇好的說明文,光有清晰的思路還不夠,還必須能夠在恰當的地方運用恰當的說明方法。課文主要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生:舉例子、列數字、下定義。
生:還有作比較。
師:《大自然的語言》綜合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其中用得最多的是舉例說明。下面我們就以4、5兩個自然段為例,學習這種說明方法。
請一位同學來朗讀這兩段課文。
師:這兩段說明了什么?
生:說明了物候觀測的重要性。
師:作者用了什么方法證明物候觀測的重要性的?
生:用了舉例子的方法。
師:舉了什么例子?誰來概括一下?
生:北京播種的時間沒有根據物候現象反映的情況而改變,結果遭受了損失。
師:由于沒有重視物候觀測,給農業帶來了損失,一個例子有力的說明了物候觀測的重要性。
下面請大家有剛才的分析方法,與周圍的同學合作,研讀6-9段,畫出運用舉例說明的語句,討論舉例說明的作用。
(生勾畫、討論)
師:誰來說說自己小組討論的情況?
生:這幾段說明了決定物候來臨的四個因素。
師:分別舉了那些例子?
生:說明緯度的影響時,列舉了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
生:說明經度的影響時,列舉了大連的連翹和榆葉梅比北京要遲一星期開花;又列舉了濟南蘋果開花在4月中,而煙臺要到立夏。
生:說明高下的影響時,列舉了華南丘陵把熱帶作物引種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腳反不適宜。
生:說明古今的影響時,列舉了英國1741~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相比,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
師:舉例子有什么作用?
生:讓讀者更容易理解。
師:物候來臨的四個因素是比較抽象的,舉例說明可以化抽象為具體,是事理更容易理解。
四、品味語言
師:接下來我們品味文章的語言。說到語言,我有個疑問,大家看黑板,我們知道,語言是表達思想、傳遞信息的工具,是人類特有的,用在大自然的身上,合適嗎?
生;合適。這使用了擬人的方法。
師:文章的原名是《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選入課本時,編者把名字改為《大自然的語言》,這樣改,有道理嗎?
生:有道理。這樣比較生動形象。
生:這樣也說明了物候研究非常重要。就像研究人的語言一樣。
師:這樣改既體現了物候研究的重要作用,也生動形象,引起讀者興趣。、
師:科學小品的作用是普及科學知
識,所以非常注意語言的生動性。請大
家看屏幕上的兩個句子。比較課文原句
與改句那句好?可以和同學交流交流。
(生討論)
生:原句好。例如“蘇醒”運用擬人方法,生動形象,寫出了大地回春、生機勃勃的景象。
師:大地春回,萬物復蘇。“蘇醒”一詞生動形象。
生:“萌發”這個詞寫出了春天旺盛的生命力。
師:“草木萌發”讓我們聯想到朱自清先生在《春》中寫的——
生:“小草偷偷的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
師: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生:“融化”比“都化了”好“融化”表現了一個冰雪逐漸消融的過程。
生:“次第”用得好。“次第”是一個接一個的意思,寫出了花兒競相開放。
師:正如朱自清先生寫的——“紅的像火……”
生:(齊)“白的像雪,粉的像霞。”
師:“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生:“翩然”寫出了燕子輕快敏捷的身姿,比“回來了”生動。
師:“次第”、“翩然”這些詞都比較典雅,更有表現力。
師:通過品味這幾句話,可以看出,作者通過形象的擬人和典雅的用詞,增添了文章的生動性、吸引力。請同學們自己朗讀1、2自然段,畫出你認為生動形象的語句,分析分析,一會兒與同學們交流。
(生勾畫、討論)
師:誰來說說?
生:我認為“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寫得生動,“孕育”運用擬人,賦予了植物以人的特征。
生:我認為“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都銷聲匿跡”寫得生動,“銷聲匿跡”生動形象。
生:我認為第二自然段很生動。“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運用擬人,讓大自然也有了人的感情。
師:優美的語言需要及時積累,請同學們又最快的速度讀熟第一自然段。
(生朗讀)
師:說明文的朗讀也需要有聲有色。下面我就給大家示范背一下。(多媒體展示四季美景)(師配樂背誦)
師:讓我們有感情的齊讀課文。
五、總結交流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知識?又學會了哪些閱讀方法呢?請總結總結。
生:我了解了許多關于物候的知識。
生:我知道了物候研究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生:我知道了說明文也可以寫得生動形象。
生:我了解了科學小品的一些知識。
師:我們如何閱讀科學小品呢?
生:要品味語言。
生:先要了解說明的內容,分析說明順序,了解說明方法。
師:請大家看屏幕:閱讀科學小品的一般方法:了解說明內容;理清層次結構;研究說明方法;品味生動語言;總結閱讀所得。
六、結語
師:同學們,大自然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它不但絢麗多姿,豐富多彩,而且瞬息萬變,奧妙無窮。我們只有做個細心人,做個有心人,才能讀懂它的語言,才會聽懂它的傾訴,這樣我們人,才能與大自然友好相處,稱為自然家族的合格成員。
師:最后,讓我們在和諧、優美的音樂聲中結束這節課!
《大自然的語言》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10
《大自然的語言》一課是人教版第二冊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課文以詩歌的形式親切、富有童趣的文筆向學生介紹了大自然的三種語言,讓學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現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發兒童對大自然的興趣。低年級的講讀課文區別于中高年級,本課教學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重視朗讀訓練,朗讀是低年級的重點,拿出充足的時間指導學生朗讀。
2、利用多媒體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3、重視自讀感悟,運用啟發性教學原則。
根據課文的特點和結合學生年齡特征,本課的教學要求是:
1、掌握課文生字,知道課文中的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
2、看懂圖意,理解課文,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
3、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學生對大自然的現象缺乏感性認識,有些句子較難理解。
教學設計:
一、生詞引入,解題激趣。
1、出示生詞(語言)誰能把生字讀一讀?這兩個字有什么共同點?(都有兩個“口”)說明和什么有關呢?(嘴巴、說話)
2、cai課件展示公雞打鳴、黃葉紛紛往下落、烏云漫天電光閃,說說都告訴我們什么?引入課題: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板書課題)大自然的語言還有哪些呢,請同學們自己讀讀書,去發現吧!
展示接近學生生活的自然現象揭示課題,使深奧的自然現象變得接近,容易理解。
二、組織初讀,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看拼音把每個字讀準,特別是生字的音,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把句詩讀通。
2、交流生字讀音情況:指名說說哪些生字在讀的時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領讀。
3、交流通讀句子的情況:把你認為讀得最通順的一節讀給大家聽聽,結合交流情況重點指導以下三句。
(1)你如果釣到大魚,魚鱗上有一個個圈圈。(注意輕聲音節)
(2)古老的“三葉蟲”化石,鑲嵌在喜馬拉雅山巔。(注意名稱連讀)
(3)大自然的語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變音讀n音)
(4)正確流利的讀詩句,并說說從詩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用學生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提醒大家讀生字的時候注意什么,讀得最好的一節讀給大家聽,這種方式尊重學生的意個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三、品讀詩句,指導朗讀。
1、自瀆體會,哪一種大自然的語言你最感興趣。
2互動交流、點撥指導。(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進行教學)
(第二小節)
(1)cai課件展示(一個個靜態的“逗點”變成搖著尾巴的“逗點”)這是什么?仔細看看這是什么?
(2)引導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動,招呼朋友多高興呀,它們會說什么呢?你聽了心情會怎樣呢?該怎么讀這句話呢?
這時學生興趣高漲,急不可待想讀書。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展示,讓:“逗點”瞬間變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展現了春天一派生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從而又理解了課文,內化了語言。
(3)自由練讀、指名朗讀、結合點評。
(第三小節)
(1)cai課件展示一條大魚,誰知道這條魚有幾歲?你是從哪句詩看出來?該怎么讀讓大家都知道這種大自然的語言呢?
(2)學生練讀、指名朗讀。
(第四節)
第四節主要講的是三葉蟲化石,告訴我們喜馬拉雅山曾是汪洋一片,這種漫長的地殼演變,學生缺乏感性認識,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和教師生動的講解相結合,讓學生對地殼的演變有感性認識,從而達到產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1)指名試讀,說說這一節告訴我們大自然的什么語言?
教師結合課件講解“三葉蟲”理解“鑲嵌”,簡單介紹“喜馬拉雅山”。
(2)“喜馬拉雅山”是那么高,那么大,可見遠古時候那兒的海又大又深,詩句“那兒曾是汪洋一片”該怎么讀呢
(3)指名試讀、點評指導。
教師在引導學生反復讀的過程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捂,在讀中培養語感,學生在實踐中學會了獨立思考,體會感情。
四、回歸整體,賽讀拓展。
(1)賽讀:把三小節連起來練讀,比比看誰讀得好。
(2)其實大自然的語言到處都有,它們千奇百怪,妙不可言,只有仔細觀察才能發現。齊讀第一小節和最后兩節詩。
(3)拓展:你還知道大自然能告訴我們什么?說給大家聽聽。回家也可以查找有關大自然中還有哪些語言。
好的語文教學,應該是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本課教學意在引起學生對大自然感興趣,激發學生查找資料的愿望。
《大自然的語言》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識記詞語(略)。
2.初步了解一些說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舉例說明的方法。
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能力目標:
1.訓練做讀書摘要的能力。
2.訓練生動形象進行口頭描繪景物的能力。
情感目標:
激發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鉆研科學的熱情和興趣。
教學建議
一、課文主旨
文章通俗生動地介紹了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物候學現象來臨的有關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與知識,提倡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和研究促進農業生產的大豐收。
二、段落結構
本文作者圍繞物候這個中心介紹了四個方面的問題,課文因此也可劃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l—3),說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學及其研究對象。
第二部分(4—5),說明物候研究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逐項說明影響物候現象來臨的各個因素。
第四部分(11—12),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三、層次分明的結構順序
文章首先從一年四季的物候變化談起,用短短百十來字,描寫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況,既生動形象,又高度概括,自然引起讀者的興趣,使人對物候學有了直觀的認識。接著,作者再以具體現象作例,以“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和“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這樣典雅而富有概括性的語言,告訴讀者,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在此基礎上,第三段,作者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從知識到科學,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等問題。這就是由表及里的說明。第四、五段,話題引到農業上,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性。這兩段實際上與文章最后形成了照應。文章接著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緯度、經度、高下差異和古今差異。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條有理;一個設問句下有“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個問題,都有舉例,這樣文章就有說服力,也容易讓人明白。文章最后兩段,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首先”“對于”“還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層意思,有輕有重,突出了物候學在四個方面對于農業的重要意義。最后,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語言”,與課文第一部分照應。全文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深刻的印象。
四、科學性與趣味性的結合
本文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對于一般讀者,尤其是文化層次較低、科學知識較少的讀者來說,物候學不是一門容易懂得的科學。而文章正是要寫給這樣的讀者看的。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充分考慮讀者對象,采取了以下策略。第一,抽象的事物盡量形象化,把豐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現象比做“大自然的語言”,使讀者容易接受。文章取名“大自然的語言”,本身表明這是一篇寓抽象于形象的科普文章。第二,作者在行文中盡量少用專門術語,而用大眾都能理解的詞句來表達,并在闡述每一個問題時都有舉例,把物候學知識介紹得一清二楚,便于讀者掌握。第三,大量運用優美詞語、描寫性語句和修辭手法,使本來枯燥的事情變得生動形象。總之,這是一篇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很強的科普佳作。
五、生動的說明和典雅的用詞
開頭一段將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寫得生動形象,這是一種描寫的方法,給讀者展現了一幅四季風景畫。“大地”“蘇醒”是擬人的筆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兩個結構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個長句,具體描述大地的“蘇醒”,同時給人一片撲面而來的春色。“次第”用得非常典雅。“燕子”是“翩然歸來”,活潑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現在眼前。變黃的樹葉在秋風中是“簌簌”地落下來,有聲有色,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此外,“北雁南飛”“田間草際”“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等詞語,典雅、簡練、生動,富有表現力,如一個個電影鏡頭。“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又是擬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寫活了,為下文用另一個擬人“大自然的語言”做準備。最后,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復始”八個字概括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況,極其簡潔。總之,作者在第一段運用的優美詞語,美不勝收,使人目不暇接,以這些優美詞語為主,又構成一幅幅生動形象的畫面,簡直像一篇寫景散文的開頭。第二段的“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和“花香鳥語,草長鶯飛”兩組詞,一句四字,極其概括、雅致,文氣撲面。這一段更讓人注意的是擬人手法的運用:“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三句話中“傳語”“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無比豐富的物候寫活了。這樣寫的效果,是大大加強了說明的生動性,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六、抓住重點進行教學的有關建議
本文的學習重點是概括要點和學習語言,必須扣住這兩個重點進行教學。概括要點就是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能夠用課文中的話或自己的話概括文章有關的內容要點,比如,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影響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觀測對于農業有什么意義,等等。學過本文之后,對每一個問題的答案,都要使學生能夠用一兩句話概括出來。而學習本文的語言,主要是學習本文生動優美的語言,特別是第一、二段描寫四季景象的語言,要指導學生把它們積累下來,并學會運用。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示例1
一、導入新課
由復習學過的文體導入說明文學習。
二、通讀全文,概括內容
學生自讀課文后議論回答,然后教師明確:本文給我們介紹了有關物候的知識及研究它的意義。
三、劃分結構層次,理解本文說明的條理性
1.本文圍繞著物候這個中心給我們介紹了哪些方面的知識?全文可劃分為幾部分?
學生討論,教師指名回答,然后教師歸納總結:本文作者圍繞物候這個中心給我們介紹了四個方面的問題,課文因此也可劃分為四部分。(略)
2.再問:以上四個部分的說明采用了什么樣的順序?
學生討論,教師提問后小結。作者在介紹物候現象時采用了這樣一種邏輯順序:先提出本文說明的對象是什么,接著說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說明它取決于什么因素,最后說明研究它的意義。這種說明順序符合人對事物的認識規律,同時使得文章很有條理性。這種條理性不僅表現于文章的整體,而且也表現在文章的局部,
3.請大家快速閱讀第三部分“決定物候來臨的因素”,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來說明的?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小結。課文在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時,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說明順序來安排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等詞語。
教師提示:我們讀一部小說,總是先讀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對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的內容全貌做極為簡要和概括的說明。有時我們還經常讀到摘要。摘要,顧名思義就是對原文的要點進行摘錄。寫摘要和寫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點,寫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己的語言對原作的內容全貌作簡要的概括說明,而摘要卻是在不損害原作內容的前提下,摘錄原作的要點,將原作的主要內容準確地按原作的順序寫出來,不摻進自己的觀點和評論,但為使上下文連續,可適當加上一些詞語,原文有的句子太長可取其主要成分。
學生寫完以后,教師把預先準備好的投影儀展示出來,供學生參考。(略)
四、總結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向人們介紹事物本質特點的一種文體。寫說明文應按照一定的順序,使文章有條理性。《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說明文向我們介紹的是物候學的知識,本文從具體、生動的物候景象說起,條理分明地說明了物候現象的特征、成因和意義。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檢查作業。叫學生回答上節課布置的作業。
二、理解本文說明的生動性
1.請三位同學分別朗讀前三段課文。
2.理解題目的含義。問:“大自然的語言”指什么?課文為什么以此為題?
學生討論,回答。第二段結束時說:“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營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第三段開頭又說:“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可見“大自然的語言”是指“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物候現象。作者將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比做大自然的語言,顯得形象生動。課文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作者是經過一番認真構思的。首先在課文第二段中有“傳語”、“暗示”、“唱歌”等詞語,將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動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現象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語言”概括了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給人以形象生動的印象。說明抽象深奧的物候學知識,從生動豐富的自然現象說起,精彩動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風景圖,使人容易對其產生興趣,也符合人們由表及里認識事物的過程。
3.理解課文生動形象說明事物的特點。課文第一段可以說是對題目的解釋和具體化,本段語言的最大特點是什么?哪些詞語用得好?
學生討論回答。本段具體描寫了“大自然的語言”——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語言生動、優美、形象,給我們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圖。寫大地回春,用了擬人手法,“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寫燕子歸來,用“翩然”形容,給人以輕快敏捷的感受。寫秋天植物葉枯落地,用“簌簌”一詞,寫昆蟲用“活躍”和“銷聲匿跡”對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肅殺的秋天之中。這些貼切生動的詞語或狀其具體情態,或概括其總體特征,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受。恰當貼切地解釋了“大自然的語言”。
(4)口頭作文(略)
三、學習舉例說明
1.導入:本文在說明事物時除了條理清楚和生動形象以外,還有一個特點是采用了舉例說明的方法。舉例子可以將一些抽象深奧的事理形象明了地說出來,令人容易明白。請大家將課文中的例子找出來。
學生快速讀課文,尋找文中的例子。教師指名回答。然后補充說明。
2.本文在舉例時常用“例如”之類的用語。請同學們看看,這樣的用語還有多少?有沒有不用的?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教師指名回答,然后明確:這樣的用語,課文中還有“下面是一個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舉了“杏花開和布谷鳥來了”三個例子都沒有用。
3.本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而在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時卻舉了兩個例子,這有必要嗎?為什么?
學生討論、舉手回答。明確:舉例多少應根據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舉或只舉一個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舉兩個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時舉兩個例子很有必要。因為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地區冬天溫和,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來推論,春天會來得早,但事實上是春天反而來得遲,且又寒冷。舉兩個例子說明,才能使人對此確信無疑。
四、總結擴展
1.請學生談談學習本課以后的感受。
2.教師總結。
五、布置作業(略)
擴展資料
一、竺可楨簡介
竺可楨,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領導創建了我國第一個氣象研究所和首批氣象臺站,并在臺風、季風、氣候變遷、農業氣候、物候、自然區劃等方面有開拓性的研究。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地學系,成為當時培養地學英才的搖籃。以求實精神領導浙江大學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長期領導中國科學院工作,積極倡導并組織和參加中國地學、生物學、天文學、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及自然科學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編了《中國自然區劃》、《中國自然地理》等叢書,是我國地理學和氣象學界的一代宗師。
二、物候與物候學
物候,主要指動植物的生長、發育、活動規律與非生物的變化對節候的反應。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動、抽葉、開花、結實、落葉;動物的蟄眠、復蘇、始鳴、交配、繁育、換毛、遷徙等均與節候有密切關系。非生物現象,如始霜、始雪、結凍、解凍等,也屬物候現象。
物候學,也稱“生物氣候學”。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動現象和季節變化關系的科學。
三、二十四節氣名稱的意義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將開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將來臨。
夏至、冬至:古稱“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經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這兩天晝夜相等,正好處在夏至和冬至中間。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增多。
驚蟄:開始打雷,氣溫上升,經過冬眠的動物開始活動。
清明:天氣晴朗,萬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壯生長。
小滿:麥類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但尚未成熟。
芒種:麥類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搶種時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熱的意思,表示這是一年最熱的季節。
處署:“處”是止的意思,表示夏天結束,氣溫開始下降。
白露:氣溫降低,出現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涼。
霜降:開始下霜。
小雪、大雪:開始下雪,至大雪時形成積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節。
四、農諺
農諺是農民長期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所得經驗的概括。一般為通俗的韻語形式,便于記憶,對于傳播生產經驗和解釋農業氣象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中國各地農諺非常豐富。例如:
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
早蚯聞蟬叫,晚蚯迎雨到。
麻雀囤食要落雪。
螞蟻壘窩要落雨。
魚跳水,有雨來。
燕子低飛要落雨。
癩蛤蟆出洞,下雨*得穩。
龜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
泥鰍靜,天氣晴。
豬銜草,寒潮到。
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
探究活動
組織一次物候觀測活動
要盡量把課堂學習與語文實踐結合起來。課外可以讓學生進行一次物候觀測,做好記錄,再寫出相關的文章,組織班上同學進行交流,看誰做得好。
習題精選
閱讀下面的語段,完成后面的練習。
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蘇醒;c.醒悟;d.復蘇)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_________(a.次第;b.連續;c.陸續;d.全部)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_________(a.紛紛;b.刷刷;c.簌簌)的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寒冬。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復始。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這#者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1.在語段中橫線上填上恰當的詞語。
2.解釋詞語:銷聲匿跡 翩然
3.這兩段文字的說明對象是( )
a.物候現象;b.氣候變化;c.物候規律;d.四季景色變化。
4.這兩段文字的說明順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的說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去掉“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這幾個詞語行不行,為什么?
參考答案:
1.b a c
2.銷聲匿跡:這里指消失了鳴叫聲,藏起了形跡。翩然:動作輕快的樣子。
3.a
4.時間順序;舉例子
5.不行。以上情況只限于“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
《大自然的語言》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12
一、積累與運用
1.下列詞語中加著重字注意正確的一項是( )
a.冰雪融化(róng) 孕育(yùn) 翩然歸來(piān) 農諺(yán)
b.簌簌落下(shù) 了解(jiě) 銷聲匿跡(nì) 緯度(wěi)
c.衰草連天(shuāi) 連翹(qiáo)層巒疊嶂(zhàng) 弋陽(yì)
d.風雪載途(zhài) 隧道(suì) 頭暈目眩(xuàn) 窺見(kuī)
2.找出下列各組成語中有錯別字的兩項,將其序號填在括號內。
(1)a.百感交急 b.斤斤計較 c.滿院狼藉 d.昂首闊步( )( )
(2)a.得心應手 b.迫不急待 c.原形畢露 d.令人噴飯( )( )
(3)a.在所不昔 b.談笑風聲 c.難能可貴 d.記憶猶新( )( )
(4)a.哭笑不得 b.以物諭人 c.入木三分 d.花團錦族( )( )
3.選擇恰當的詞語,將其字母序號填在括號內。
(1)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比氣象儀器復雜得多。( )得多。
a.靈驗 b.靈敏 c.靈活 d.靈便
(2)為了便于山區的農業發展,開展山區物候( )是必要的。
a.觀察 b.觀測 c.預測 d.觀望
(3)月亮的影子幫助現代人解開了許多重大的歷史之謎,( )了這些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
a.決定 b.制定 c.確定 d.肯定
(4)影子戲,在這里產生了( )的力量,它戰勝了時間和距離,成為我們手中的一個馴服工具,為我們忠實地服務。
a.神圣 b.神奇 c.神異 d.神秘
4.對《大自然的語言》一文說法正確的兩項是( )
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這句話運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
b.“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相比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開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c.題目“大自然的語言”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
d.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緯度的差異、經度的差異、高下的差異、古今的差異。
5.下列句子順序排列正確的一項是( )
①據推算,我國種大豆的歷史至少有四五千年了。
②我國是大豆的起源地。
③古代把大豆叫做“菽”,秦漢以后逐漸用“豆”字代替“菽”字。
④在許多新石器時代遺址中,都發現大豆的殘留印痕。
⑤許多古書中也有關于大豆的記載。
⑥也是世界上栽培大豆歷史最悠久的國家。
a②⑥④⑤③① b①③⑤④②⑥ c②⑥⑤③④① d①⑤③④②⑥
6.下面是一則廣告,有人對其中六處提出修改意見,這些意見分成四組,最恰當的一組是: ( )
這個工廠經工程技術人員精心研究設計,推出新產品彩色搪瓷浴缸,具有造型美觀,瓷面光滑,色彩鮮艷,質量穩定,經久耐用等特點,適應中、高檔賓館、飯店及現代住宅理想衛生潔具。
(1)“經久”改為“堅固” (2)“潔具”改為“用具”
(3)“適應”改為“適宜作” (4)“理想”前加“的”字
(5)“衛生”前加“的”字 (6)“新產品”后加破折號
a、(1)(4)(6) b、(1)(2)(6) c、(2)(3)(4) d、(3)(5)(6)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話中畫線處的標點,恰當的一組是( )
“畫人畫鬼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①這是郭沫若為蒲松齡紀念館聊齋堂寫的對聯。“畫人畫鬼”,指《聊齋志異》的題材內容②它借狐鬼故事來達到“刺貪刺虐”的目的;“高人一等”,是評價蒲松齡在文學史上的貢獻;“入骨三分”,則概括了他在創作上的成就。今天這節課要學習他的名篇③促織③,讓我們來看看這個評價是否恰當④
① ② ③ ④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二、閱讀理解
(一)閱讀下面文字,然后回答問題。
經度差異是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經度之所以發生影響,是離海洋遠近的關系。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比內陸要遲若干天。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一度,但在大連,連翹和榆葉梅的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又如濟南蘋果開花在四月中或谷雨節,煙臺要到立夏。兩地緯度相差無幾,但煙臺*海,春天便來得遲了。
(1)這段文字說明的內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__句,這段文字是按__________順序解說事理的。
(3)用大連和北京、濟南和煙臺相比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運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說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達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下面文字,回答問題。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1)解釋“據以安排農事”這句話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兩組反義詞語寫在下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將這段文字分為三層。
(4)這段文字中有三處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將表示擬人的三個詞語寫在下面橫線上。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5)是否能將“趕快種谷子”后邊的句號改為分號?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對的畫“√”,錯的畫“×”。
a.能,因為這三句都是擬人句式,內容上沒有什么區別。( )
b.不能。因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鳥是動物,兩種不同類型的物候現象不宜合在一個句子里說。( )
c.不能。因為前者說的是春天的物候現象,后者說的是夏季的物候現象。( )
d.能。因為三句都是在說明物候現象與農事的關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鳥又是同一類事物。( )
(6)本段說明的對象是( )
a.大自然的語言是指杏花開了,桃花開了,布谷鳥唱歌了這類自然現象。
b.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c.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決定農事的安排。
d.要注意觀察氣候與自然現象的關系。
(7)本段扣住“草木榮枯、候鳥去來”舉了哪三個例子說明自然現象與氣候的關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段的說明順序是( )
a.時間順序 b.空間順序 c.邏輯順序
(三)閱讀下面的語段,完成后面的練習。
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蘇醒;c.醒悟;d.復蘇)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_________(a.次第;b.連續;c.陸續;d.全部)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_________(a.紛紛;b.刷刷;c.簌簌)的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寒冬。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復始。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這#者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1).在語段中橫線上填上恰當的詞語。
(2).解釋詞語:銷聲匿跡
翩然
(3).這兩段文字的說明對象是( )
物候現象;b.氣候變化;c.物候規律;d.四季景色變化。
4.這兩段文字的說明順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的說明方法是:
5.去掉“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這幾個詞語行不行,為什么?
三、課外閱讀
氣候的威力(節選)
①人類在與大自然的較量中,最直接、最經常的對手則是變幻莫測的氣候。氣候可以造福于人類,也可以將人類置于死地。因此,人類對于氣候是既乞求,又敬畏;既感激,又恐懼,所以才有“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的感慨。
②然而,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人類在到達南極之前,實際上并不真正了解氣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③就拿風來說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級臺風的風速也不過是32.6米每秒,但10級以上的大風就足以使墻傾屋毀、地動山搖,造成災難性的后果,使人類的生命財產遭受巨大損失。而在南極,風速卻常常可以達到55.6米每秒,有時甚至可達三百多千米每小時!因此,人們把南極叫做“暴風雪之家”,或者稱之為“風極”。這樣的風速對于人類的生存來說,無疑是一種嚴重的威脅。例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隊員福島,走出基地樓房沒有幾步,便被咆哮而來的大風席卷而去,不知去向。直到7年之后,人們才在很遠的地方發現了他的尸體。
④大風的直接后果是導致了極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蘇聯人在他們設在東南極中心地區的東方站里,觀測到了—88.3℃的極低溫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東方站又記錄到了—89.6℃的低溫;同年7月,新西蘭人在他們的萬達站也記錄到了同樣的溫度。這還不是最低溫度。據說,1967年初,挪威人在極點站曾經記錄到—94.5℃的最低溫度。在這樣的氣溫之中,一塊鋼板掉在地上就會摔得粉碎,一杯熱水潑到空中落下來就變成了冰雹。在這種條件之下,人類的生存將會受到多大的威脅和考驗就可想而知了。
⑤南極的氣候不僅表現在狂風和嚴寒上,而且表現在它的變幻莫測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勝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國海軍的運輸機,滿載著準備越冬的人員和物資,從新西蘭飛往麥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飛機都平安地抵達機場。而當第六架飛機只剩下最后40分鐘的航程時,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風,駕駛員被迫緊急著陸。結果,巨大的c-130運輸機被狂風吹得飄飄搖搖,失去了控制,折斷了一個翅膀,撞壞了著陸架。值得慶幸的是,八名人員全部脫險。在南極的活動中,像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
1.本文主要介紹了南極的氣候。請通讀全文,概括出南極氣候的基本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氣候對人類具有兩面性,既可以造福于人類,也可以將人類置于死地。請根據自己掌握的氣候方面的知識,各舉一個氣候造福于人類和給人類帶來災難的例子(要求:舉例典型,表述具體,且不得引用文中的例子)。
(1)造福于人類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給人類帶來災難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采用的主要表達方式是說明,其中文中畫橫線的句子采用的表達方式是___ _____,從內容上看,文中運用畫橫線的句子是為了說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④段中運用的主要說明方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試根據自己的理解說出運用這些說明方法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請根據對本文的理解,順著本文的寫作思路,為本文續寫一個結尾(要求:語言簡明概括,過渡自然,60字以內)。
《大自然的語言》
1.c
2.(1) a b (2) b c (3) a b (4) b d
3.(1) b (2) b (3) c (4) b
4.c
5.a
6.d
7.a
(一)(1)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經度的差異
(2)第一句話 按概括到具體的順序解說事理。
(3)說明經度的差異影響物候的來臨。
(4)舉例子 列數字 作比較
(5)表示沒有例外,這樣就準確地表達了經度對物候的影響。
(二)(1)根據這些來安排農事。
(2)榮枯 去來
(3)……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割麥插禾。||這樣看來……
(4)①傳語 ②暗示 ③唱歌
(5)a.× b.√ c.√ d.×
(6)b
(7)①杏花開了…… ②桃花開了…… ③布谷鳥開始唱歌……
(8)a
(三)1.b a c
2.銷聲匿跡:這里指消失了鳴叫聲,藏起了形跡。翩然:動作輕快的樣子。
3.a
4.時間順序;舉例子
5.不行。以上情況只限于“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
三
1、南極氣候的基本特點是:風大而猛、極度寒冷、變幻莫測。
2、答案示例:(1)新疆某些地區常年多風,當地居民合理地利用風能建立了許多風力發電站,為當地的農牧業生產服務,促進了經濟的發展。(2)我國南方某些地區夏秋季節多雨,往往形成洪澇災害,給人民生活和當地經濟造成巨大的損失。
3、記敘(或敘述)這是為了說明南極風大對人類生存的巨大威脅(或南極大風的威力,大意正確即可得分)
4、舉例子 列數字 這是為了說明南極氣候極度寒冷。
5、南極的氣候確實顯示出不同于其它大陸的威力。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南極氣候將被逐步揭開神秘的面紗,從而造福于人類。
《大自然的語言》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13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教學重點】
一、學習生動地有條理地說明事物。
二、學習寫讀書摘要。
三、了解物候知識的掌握和物候學的研究在農業上的重要意義,激發觀察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同學們,前面我們學過《春》和《濟南的冬天》這兩篇課文,還記得里面是怎樣分別描寫小草的嗎?[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春天,小草“嫩嫩的,綠綠的”;冬天草色“暗黃”。從“綠綠的”知道春天到了;從“暗黃色”知道冬天已經降臨。大自然仿佛會告訴我們氣候的信息似的。這是怎樣回事呢?今天學習的《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將給人們解釋其中的道理。
[板書課題]
(二)通讀全文。
同學們課前已經預習了這篇課文,對一些難字難詞也已經查閱過字典詞典,下面一起讀讀課文中這幾個字詞。
[利用課文“預習提示”內的5組字詞,讓學生個別讀,齊讀。]
接下來討論下面幾個問題:
1.這篇課文介紹了什么知識?
2.“大自然的語言”比喻什么?
3.對照注解①,說說看,原文標題是《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課文為什么把它改為《大自然的語言》?
[學生發表意見后教師歸納]
1.課文介紹了物候知識,說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語言”用來比喻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把大自然中種種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形象地說明了認識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課文把原來的標題改為“大自然的語言”,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情趣,又很新穎,比直接說“物候學”更容易吸引讀者;也更合乎“科學小品”這類文章的特點。
下面再通讀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標上序號(一至十二),用5分鐘時間快讀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練習題中的4個小題,填寫段的序號。
[學生讀、練后簡要討論。]各小題后括號內應填的序號為:
第1題(一至三);第2題(四至五);
第3題(六至十);第4題(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層次,剖析條理。
說明文要把事理說明得清清楚楚,讓人讀了容易理解,就必須講究條理性。請同學們圍繞課文的中心——物候現象的介紹,劃分段落,簡要歸納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題的基礎上,引導討論,然后歸納]
第1大段(一至三段):從一年四季中自然現象的變化說明什么是物候,并進一步說明物候學和它研究的對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說明物候觀測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項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課文中心明確,條理清晰。請再進一步思考:決定物候現象來臨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是怎樣安排的?為什么這樣安排?
[討論后歸納]
說明應有條理,即使是并列的幾個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測,而是要以一定的標準理清條理,依恰當的順序逐項說明。課文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是按照從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從空間(七、八、九段)到時間(十段)的順序來安排的,并分別用了“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等詞語,表明四個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學習編寫讀書摘要。
同學們通過幾次通讀課文和討論內容、層次,對課文已經大致理解。在閱讀實踐中,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點,或是為了記錄資料,以備日后使用,我們常常會在大致理解內容之后,做一些讀書摘要。摘要,實質上就是對信息進行篩選,要把文章的要點或主要的內容摘錄在卡片或筆記本上。摘錄的形式,可以是分條的提綱,也可以是濃縮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語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話概括。
今天我們先練習最簡單的讀書摘要;從課文中選出一些重要的語句,分條抄錄在筆記本上,構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圍繞課文第一道練習中的4個小題,從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關的句子下劃一條曲線。第二步,把這些句子分別摘抄在筆記本上,有時可適當調整語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詞語,使表達完整。
[學生練習,完成后相互交換閱看,訂正、補充,加深理解課文內容。再將預先準備的寫有“摘要”的小黑板掛出,供學生參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師做的“摘要”。]
《大自然的語言》摘要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是大自然的語言。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2.物候觀測應用在農事活動,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它對于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里。
3.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四個因素:首先是緯度,第二是經度,第三是高下差異,此外還有古今的差異。
4.物候學研究,首先是為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此外,還利于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第二課時
(一)交流讀書摘要,加深對課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歸納,鼓勵學生向課外閱讀延伸,經常自覺地做讀書摘要〕
(二)繼續研討寫法。
這篇課文的寫法,除了層次清晰、有條有理這個特點外,還有一個寫法特點也值得理解和學習。說明事物的時候,常常要用舉例子的方法,舉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舉一個,也可以舉兩個甚至更多些。這篇課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而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卻舉兩個例子。[學生讀課文]舉兩個必要嗎?為什么?
[學生討論后教師歸納]
說明文中例子舉多舉少是有講究的。讀者容易明白的地方舉一個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舉兩個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如果依次類推,就會誤以為春天也一定來得早,一定溫暖,但是事實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連舉了“大連——北京”和“煙臺——濟南”兩個例子加以說明,使人確信無疑。
(三)理解語言的生動性。
這篇說明文的語言很生動。生動的說明才能讓人愛讀易懂。先請同學們把第一、二段仔仔細細地輕聲讀兩遍。
[同學們自讀后教師范讀一遍,然后掛上預先準備的小黑板]
1.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回暖。
2.再過兩個月,燕子飛來了。
3.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掉到地上。
4.杏花開了,就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叫了,該及時耕作。
要求學生通過比較對照,指出上述語句同課文中相應的語句有什么不同,啟發學生了解;兩者表達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課文的語句要生動得多
[討論后歸納。]
第1句沒有課文中“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這一句生動。“漸漸回暖”是一般的說法;“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則很自然地運用擬人的寫法,“沉睡”、“蘇醒”兩個詞用得貼切而生動,具體地喻寫了嚴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態。
第2句沒有課文中“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這一句生動。“飛來了”是一般的動態敘述;而“翩然歸來”是輕松、活潑的動態描寫,而且還包含有親切歡迎回到家來的感情。
第3句沒有課文中“……在秋風中籟籟的落下來”這一句生動,“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動態敘述;而“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則是具體、生動的描寫,黃葉在秋天紛紛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電影的鏡頭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第4句沒有課文第二段中幾個原句生動。那幾句緊扣“大自然的語言”,先后用了比喻、擬人的寫法,還模仿布谷鳥的叫聲,寫成催促農民耕作的話“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比直接說“及時耕作”要新鮮、生動得多。
(四)復習、復述。(略)
備注:
1.黑體部分的問題和答案必須抄寫在語文筆記本上。
2.三班和六班的學生參考講過的筆記,原來已經記下來的不用抄寫。原來沒講過的的需要補充在筆記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