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精選14篇)
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當前突出的環境問題有大氣污染、白色污染、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等,人類正著力于相應的環境保護行動。
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加深對有關環境問題的理解
教學重難點:
加深對人與環境關系的認識,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責任感。
課前準備:
配合教學用的錄像、照片及其他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除了垃圾和水污染之外,人類還面臨著其他一些環境問題。目前,我們面臨著哪些環境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怎么做?
二、關于大氣污染:
1、說一說當地的空氣質量狀況,簡要說說原因。
2、閱讀教科書中有關大氣污染狀況和原因的內容,請學生談一談感想。
3、討論,哪些做法污染大氣?人們采取了哪些措施?教師介紹一些空氣質量好的旅游、名勝地,簡要說明那里為什么空氣質量好。介紹幾個著名的空氣污染嚴重的城市,并分析其原因。
4、說一說,我自己能做些什么?
關于白色污染:
1、出示一些白色污染嚴重地區的圖片,討論分析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2、閱讀教科書中有關白色污染的內容,談一談感想。
3、討論,我們平時的行為在加劇白色污染嗎?我們以后應該怎么做?
4、人們想出了什么應對措施?比較、認識可降解塑料。教師介紹可降解塑料的制造原理和使用效果。
三、關于物種滅絕速度加快:
1、欣賞教科書插圖中的珍稀動植物。你認識他們嗎?請學生介紹他熟悉的珍稀動植物教師給予補充說明。
2、他們為什么稀少?閱讀教科書,了解人類活動對這些動植物生存的影響。
3、人類現在采取了什么措施?教師介紹我國幾個自然保護區的情況。
4、討論,人類的活動對環境起著怎樣的影響?理解人類活動對環境的正反兩方面影響。
板書設計:
5、環境問題和我們的行動
環境問題:大氣污染、白色污染、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等
樂觀、積極地對待 。
現 狀 原 因 對 策
大氣污染
白色污染
物種滅絕
速度加快
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使用工具能夠觀察到許多用肉眼觀察不到的細節
過程與方法:使用放大鏡觀察身體結構的細部和活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認識到使用工具觀察擴大了人們的視野,可以觀察到更細小的物體
2、 發展使用放大鏡觀察昆蟲的興趣。
【教學重點】能通過放大鏡觀察到更多關于昆蟲的細節
【教學難點】用圖或文字記錄放大鏡下的昆蟲肢體及生活習性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昆蟲或昆蟲器官標本、放大鏡
教師演示器材:有關昆蟲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或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一、奇特的身體構造
1、科學家故事導入:
師:在地球上有一個龐大的昆蟲家族,它們種類數量繁多,每一種都有著特殊的身體構造與特有的生活習性,由于它們個頭太小,常常被我們忽略。但有一些執著的研究者,他們常與這些小家伙為伍并以觀察它們的生活為樂。比如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他用整整一生的時間在田野里對昆蟲進行觀察,發現了許多昆蟲的趣事,寫出了著名的《昆蟲記》。現代的研究者運用更為先進的攝影設備對昆蟲世界進行拍攝,讓我們來看看攝像機鏡頭下的奇妙的昆蟲世界吧!(師播放有關昆蟲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
2、用肉眼觀察昆蟲肢體
1) 師:昆蟲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們能發現些什么?把你們的發現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 分組觀察:提供給學生各種昆蟲的標本或昆蟲肢體的標本。
3、用放大鏡觀察昆蟲肢體
1) 師:這些家伙比較小,讓我們用上放大鏡,看看會有什么新的發現,同樣把你的發現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 交流觀察發現:學生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自己的觀察記錄,交流自己組的觀察發現。通過觀察發現,輔之以學生的相關課外知識,豐富學生對昆蟲世界的了解,激發學生研究昆蟲世界的興趣。教師事先也可以準備一些關于昆蟲資料,在學生交流時用以補充。
二、昆蟲的生活習性
1、閱讀第6頁觀察實例:蚜蟲和它的天敵——草蛉
2、課外觀察實踐:選擇一種昆蟲作為你們的觀察對象,看看它們是如何吃食、活動、筑巢……把你們的發現記錄下來。可供觀察的昆蟲(供參考):蒼蠅、蚊子、蝴蝶、螞蟻、蟑螂、蚱蜢、蚜蟲、瓢蟲、蜜蜂……
板書設計:
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奇特的身體構造:復眼——由小眼組成
觸角——形狀結構各異
足——密布細毛,有鉤爪
……
實踐活動:借助放大鏡觀察昆蟲的生活
教學后記:
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水污染主要是人類的活動引起的。
過程與方法:
1、調查家鄉水環境污染和治理情況。
2、學習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增強保護家鄉水環境的責任感。
2、水污染嚴重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
【教學重點】調查家鄉水環境污染和治理情況。
【教學難點】學習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教學準備】
1、教師課前實地踏勘家鄉可供學生考察的河流、池塘或湖泊,選定地點。
2、有關家鄉水域狀況的錄像或照片。
3、采集水樣的瓶子,放大鏡或顯微鏡。
【教學建議】
本課活動的開展最好是跟學校或者少先隊取得聯系,一起組織活動,特別要做好安全工作,并在后續活動中做好學生考察報告的撰寫。
【教學過程】
一、制訂計劃:
1、談話導入:
家鄉自然水域里的水有沒有受到污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污染……要真正了解家鄉的環境狀況,就要去實地考察,考察是科學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這一次,我們將一起到去考察家鄉的自然水域,地點就定在。
2、討論:考察前我們應做些什么呢?考察時要注意什么?(確立考察主題,設計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案,注意安全等。)
3、小組討論制訂考察計劃。
計劃包括這些內容:目的、地點、時間、器木才、考察程序、考察內容、人員分工、注意事項……
可參考教材84面的樣稿。
二、實地考察:
1、組織學生實地考察、取樣。考察地點宜離學校較近。考察過程強調紀律。
2、考察時先看水域周圍是什么樣的環境,有沒有廢水排放;再看看水的顏色怎樣,水里有沒有動植物,水面有沒有污染物,最后取一瓶水樣,帶回學校進行檢驗觀察。
3、對采回的水樣進一步觀察。
(1)把水樣靜置一段時間后,看有沒有雜質沉淀下來,雜質是什么?
(2)用顯微鏡檢驗水中有沒有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生物?
三、觀察討論:
1、回學校后,按照教材85面的“我的考察報告”提示觀察水樣,填寫報告。
我的考察報告
水域名稱
地點
水域周圍的環境
有沒有污水排到水里
水中生活著什么生物
水面上漂浮著什么雜物
水質情況
顏色
氣味
是否渾濁
水中雜物
其他
2、與自然水和生活污水比較,判斷家鄉的自然水域是否已被污染?如果已污染,分析原因,如果未污染,討論為什么?
3、請學生就如何保護家鄉的水環境提一提建議。可以組織學生撰寫相關的環保小論文。
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小蘇打和白醋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質。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質的一種氣體。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實驗、分析和閱讀資料得出正確結論。
情感態度價值觀:
懂得只有足夠的證據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得出科學結論需要嚴密的邏輯推理。
【教學重點】小蘇打和白醋的混合實驗以及產生氣體的判斷。
【教學難點】對于實驗的合理推想和論證。
【教學準備】小蘇打、白醋、火柴、蠟燭、玻璃片
【教學過程】
一、觀察小蘇打和白醋導入:
1、材料員領取教師事先準備好量的小蘇打:觀察特點,描述,記錄特征,判斷物品(事先不告訴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又能聯系生活)板書:小蘇打
2、領取白醋,觀察描述,記錄特征,判斷。板書:白醋
二、混合小蘇打和白醋實驗
1、過渡提出問題:如果我們將這兩中物質混合在一起,會是怎樣的狀況呢?為什么?說說理由。
2、學生討論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學了解)那就讓我們用實驗來看究竟會怎樣吧!
3、實驗:
A我們該怎樣做這個實驗呢?
B混合的比例大約多少呢?可以參閱課本。
C仔細觀察發生現象(看、聽、摸等)
4、實驗交流:在實驗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現象發生?(重點引導氣泡的產生、來源和性質)
三、驗證產生氣體
1、推測:究竟產生了什么氣體?怎么驗證你的設想?教師對于學生猜想和驗證方法作出評價和調整。(重點是和空氣的區別。顏色、輕重、是否含有氧氣能等)
2、引導實驗一:燃燒的細木條放杯內,看到什么現象?說明什么?
3、引導實驗二:將收集氣體倒在正在燃燒的蠟燭上面。看到什么現象?說明什么?
4、根據實驗所得信息,再次判斷產生的氣體,并說明為什么。
5、小結并延伸閱讀:并不是僅僅因為以上我們驗證的兩個特點就可以斷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質,但是經過科學家的大量研究證明就是二氧化碳,它還存在很多地方。閱讀33頁,思考科學家是怎樣確定氣體成分的?
四、小結:
今天我們做了有趣的混合實驗,通過小蘇打和白醋的混合,產生氣體二氧化碳,相對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來講,是一個有趣的化學變化。
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質會是什么呢?課外搜集。
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由于觀察工具的改進,使人類觀察的范圍擴大,發現了僅靠肉眼無法發現的自然界的許多秘密。
2、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生活的改善。
過程與方法:
1、總結人類在觀察工具開發及探索范圍擴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圖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
2、根據學習主題查閱相關資料,并進行整理歸類、交流。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熱愛科學技術,敬佩人類在探索微小世界過程中不斷追求和善于追求的精神。
2、知道我們周圍還有許多沒有被發現的物質及自然界的秘密。
【教學重點】知道人類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
【教學難點】收集整理資料,并進行展示交流
【教學準備】課前布置學生進行相關專題的資料收集,安排多媒體教室讓學生進行匯報交流。運用多媒體的學生需在課前將匯報材料放到教室電腦的桌面上,并進行試演示,以節省準備時間。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語
這一單元,我們經歷了人類對微小世界的認識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學會使用了兩種工具——放大鏡和顯微鏡。
讓我們用流程圖來表示人類在認識微小世界上的發展過程(師一邊解說,一邊板書):
在放大鏡發明前,我們用“肉眼”觀察我們周圍的世界,那時我們所能觀察到的便是螞蟻等較小的動物。使用放大鏡最多能放大25倍,能使我們看到更細小的東西,看到更多的細節,如印刷品及屏幕上的合成色彩的色斑。而顯微鏡的使用則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了細胞和微生物,光學顯微鏡最大的放大倍數為1500倍左右,分辨率達到0。02微米。電子顯微鏡的最大放大倍數為1000000倍,分辨本領達到30埃。掃描遂道顯微鏡放大倍數為3億倍,分辨率可達0。1埃。在人類的不懈努力在觀察工具越來越先進,我們在微小世界領域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卓著的,下面就請各組同學為大家介紹人類在微小世界領域的成果。
(n是納米,u是微米 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納米)
二、各組匯報展示
1、課前布置學生分醫學、農業、電子、冶金、生物學……等不同領域尋找相關資料。
2、資料內容可以是人類對微生物、細胞、晶體、電子等微小物質的最新發現、研究成果及對它們的利用。
3、將收集到的資料根據自己所學的專題進行整理歸類,然后以書面或電子作品的方式進行展現。可以是文字、圖片或圖文結合。也可以是錄音、錄相等音像內容。錄音、錄像及電子作品需當堂展示,書面作品如有時間可以展示。時間緊張的話可在教室里張貼。
4、在展示匯報的過程中,匯報的小組可與下面的同學進行互動,可以提問或回答在座同學問題的方式進行。
三、總結
1、聽了看了各組的展示內容,大家有什么想法?(讓學生自由地發表感想,感嘆微小世界的神奇,感嘆人類的不懈努力與聰明智慧)
2、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生活的改善。但目前人類所看到的還只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我們周圍還有許多沒有被發現的物質及自然界的秘密,對此我們人類探索的腳步是不會停歇的……
板書設計:
微小世界和我們
肉眼 能看清螞蟻等較小的動物
放大鏡 能看清小于1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東西
光學顯微鏡 能看清細胞和微生物
電子顯微鏡 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組成物質的原子、分子
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能夠有依據的自行劃分人的生命周期。
2、知道可以將人的一生分為幼年期、青春發育期、成年期和老年期
3、體會到人在嬰幼兒期和老年期需要特殊照顧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知道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劃分為幾個時期
難點:能夠有依據的自行劃分人的一生
教學過程:
導入: (聽你們的老師說咱們班是學校的智慧之班,我來到這里上課感到非常高興,不過要想讓我承認你們的智慧我還要簡單的考驗你們一下)
1、你們喜歡聽故事嗎?那么同學們聽老師給你們講故事,但是要仔細聽,因為我有問題要問
古希臘曾記載著這樣一個神話故事,說是在庇比斯城外的峭崖上有一個名叫斯芬克斯的人面獅身的女妖。她向每個路過峭崖的庇比斯城人提出一個謎語:有一種動物,在開始的時候用四條腿走路,后來用兩條腿走路,最后用三條腿走路。在一切生物中這是唯一的用不同數目的腳走路的生物。腳最多的時候,正是速度和力量最小的時候。
對于這個謎語,凡猜中者即可活命,猜不中者一律被吃掉,可過路的庇比斯城人全部被吃掉了,這時聰明勇敢的俄狄浦斯路過此地,會見了女妖,并猜出了謎底。
(在俄狄浦斯說出答案之前,誰想試著猜一下)
(哇!同學們不簡單啊,竟在俄狄浦斯之前猜出了這個秘密真不愧是智慧之班)
(但是能告訴老師你為什么這樣認為嗎?)
說的真好,這正人啊,在人生早晨的時候,人是軟弱無助的孩子,他用兩手兩腳爬行,在生命的中午,他成為壯年,用兩只腳走路;到了老年,臨到生命的遲暮,他需要扶持,因此住了拐杖,作為第三只腳。”
2、從這個謎語我們可以看出俄狄浦斯把人的一生分成了哪幾個階段?(板書幼年、成年、老年)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人生之旅》(板書課題)
思考一下,人在這幾個階段的特點是什么?
二、劃分人生
1、對于人生我們還可以有不同的劃分方法,除此之外,如果要你把人的一生劃分為若干時期,你準備怎樣劃分?
2、劃分之前,同學們先看一個短片,只有幾秒,但是概括了人的一生,所以你們一定要瞪大眼睛仔細看,不要錯過人物的每一個變化。
3、下面同學們根據剛才的短片和我分給你們手中的圖片,小組內觀看、討論、交流,一會兒把你們小組的劃分結果和理由由小組長匯報給我。
4.學生匯報討論結果,每種結果只要大家同意劃分依據就可通過。
5、同學們劃分的真不錯,可是我們人生的每個階段應該做些什么呢?
6、同學們現在處于人生的哪個時期呢?知道這個時期的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嗎?課前老師讓你們搜集了你最喜歡的科學家年少的小故事,請幾位同學給大家介紹一下。
7、這幾位科學家年少時的故事給了你什么啟示?
說得好,這就是我們每個人必須經歷的人生,我們總感覺今天和昨天沒有什么變化,甚至是身邊的長輩,也是在不經意間才發現了他的皺紋,他的銀發,如果每年與父母合一次影,幾年后,也許我們會有新的感悟。
三、看組圖,學生觀察圖片
1、談話:我們再來看這組照片,認識嗎?你有什么發現或感想?
2、我們發現周杰倫個子越來越高了,你們想不想長高?想不想知道長大后你會有多高?
3.老師教給你預測方法好不好?課件展示預測方法。
4、下面同學們選擇自己認為最可靠的方法計算一下,其中公式是老師發給你的第一張表,表1是第二張,表2是第三張。
5、對你的身高滿意嗎?
6、同學們把表收起來吧,老師把它送給你,你可以給親戚或鄰居家的小朋友預測一下。
7、其實預測結果并不是絕對的,有很多因素會改變身高,如后天的生活環境、鍛煉和營養等。
8、看同學們的表情就知道我們都期待著能長得更高些,個子高了強壯了有什么好處?
9、同學們說的都很好,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長大后我們不再讓父母去照顧我們了,而且可以去照顧別人了,對嗎?那我們都應該去照顧誰?
10、只有自己的親人需要你去照顧嗎?在人生之旅中,哪些階段的人需要照顧?
11、孟子曾經說過一句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知道是什么意思嗎?
12、所以我們應該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去照顧需要幫助的人。
四、總結:
課就上到這里,這節課你都學到了什么?暢談收獲
五、作業(寫一份調查報告)
1、你們家里或鄰居家里有嬰兒嗎?他們的父母是怎樣照顧他們的?
2、你家里或者鄰居家有老年人嘛?在你眼里,他們是什么樣的?
3、把你的觀察和想法寫下來。
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 、能夠依據生活中各種現象,對能量及其形式做出合理的解釋。
2 、能夠制作火箭及其發射器裝置。
3 、能夠設計出能力大小與物體運動關系的實驗方案。
4 、能夠選者自己擅長的方式(語言、文字、圖表、模型等)表書研究能量知識的過程和結果。
5 、能夠在研究過程中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
知識與技能:
1 、知道能量能使物體工作或運動。
2 、知道能量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3 、知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使物體做不同的工作或運動。
4 、知道能量大小對物體運動有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愿意合作與交流。
2 、意識到能量對于人類和自然界的活動有著重要作用。
二、教學重點:
知道能量能使物體工作或運動。
三、教學難點:
能控制變量研究能量對于物體的影響。
四、教學準備:
卷尺筒芯、吸管、橡筋、尺子、筆、膠帶。
五、課時安排:
二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 、讀詩:神奇的能量。
2 、過渡:從這節課開始我們一起踏入能量世界。
二、初步建立能量的概念
1 、出示 P42 頁的圖片。
2 、提問:這些物體靠什么“工作或運動”?
3 、學生看圖分組討論。(認同的觀點進行記錄)
4 、師生小結:什么是能量。
5 、討論:能量看得見嗎?
你能做個小實驗證明給大家看。
6 、小結。
三、認識各種形式的能量和作用
1 、過渡:生活中存在著各種能量,它們又有什么作用?
2 、小組比賽: 說說能量,講講它的作用。
3 、畫卡通:能將一種能量表現出來,并能反映出作用。
4 、學生繪畫。
5 、展評,思考:這種能量會給物體帶來什么樣的變化?
這種變化你還在其它地方見過嗎?
6 、提問:如果這個世界,我們這個社會沒有能量會怎樣?舉例。
7 、小結。
四、探究能量大小與物體運動的關系
1 、過渡:出示小水車,用怎樣哪些方法可以讓它轉的更快?
2 、學生上臺演示并說出方法。
3 、思考:這個實驗我們有沒有用到能量?
4 、過渡:通過實驗我們再一次證明了能量就在我們身邊,能讓物體運動起來,那能量的大小與物體運動有什么樣的關系呢?讓我們通過下面實驗來進行研究。
5 、制作火箭和發射器。
教師說明制作方法及具體步驟。
學生制作。展評。
6 、設計方案。
我們利用這套裝置來研究什么?
(橡筋拉深后產生的能量與火箭發射高度的關系)
這個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通過它來了解能量大小與物體運動的關系。)
設計研究方案(預測、實驗步驟、實驗結論等)。
學生匯報研究方案。實驗中我們還注意什么問題?
7 、學生分組實驗,教師指導。
8 、學生匯報實驗過程及實驗結論。
9 、小結。
五、鞏固應用
1 、什么是能量?
2 、太陽能熱水器工作需要哪些能量。
六、布置作業
1 、本課習冊學習傳真機部分。
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青少年生長發育主要特點及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的基礎上,對生命延續內容的深一步探究活動。學生通過研究自己的身體特征與家人有哪些相似和差異,并對部分動植物進行觀察研究,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遺傳的,認識遺傳和變異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生命科學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科學精神。 教學目的:
1、認識遺傳和變異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
2、引導學生全面細致地觀察人體特征,進一步提高比較分析和推理能力;
3、在觀察中培養學生認真求實,嚴謹細致的科學態度。
重點難點:
了解什么是人體的遺傳和變異現象,并知道遺傳和變異生物界普通存在的生命現象。
教學準備:
1、有關多媒體課件
2、教師事先收集全班同學及其父母的單身照片、全家福照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出示課件:小動物和植物的圖片
學生觀察,有什么發現?
學生匯報:它們長得很像。
生:它們一模一樣
2.師: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出示課題“我像誰”)
二、探究活動
(一)指導學生認識什么是遺傳和變異
1、找一找自己的身體特征與家人的異同點?
出示課件:從特征看,有些人是直發,有些人是卷發;有些人是雙眼皮,有些人是單眼皮;有些人有耳垂,有些人沒有耳垂等等。
多媒體出示讓學生找到屬于自己特征與父母的特征。(完成表格)
生匯報
出示圖片找出人物的相同特征
教師結合學生的發現匯報,進一步提出問題:“動植物中有沒有剛才我們發現的這樣現象呢?”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等諺語。
2、引出:
生物的形態特征或生理特性傳給后代的現象叫遺傳。
(板書:遺傳)
師講解:為什么有的雙胞胎長得那么像,有的卻并不很像?
學習:遺傳基因是指攜帶有父母親生理特征信息的遺傳物質,控制生物個體的性狀表現,包括性別、性格、外貌等等。
3、變異
出示圖片師:有什么發現?生匯報
引出:生物的親代與子代之間以及子代的個體之間在形態特征或生理特性上的差異,叫變異。(板書:變異)
(二)指導學生認識遺傳和變異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現象。
學生觀察圖片。
學生匯報結果。
對以上結果,你有什么想法?
教師適時小結:遺傳和變異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現象。
三、自由活動
生物的變異和遺傳對于我們有哪些影響?是有害還是有利?
1.學生分組討論。
2.學生匯報。
3.出示圖片講解。
4.教師總結。
四、總結回顧
生匯報
五、拓展活動
1.課后查閱一些有關遺傳和變異現象的資料。
板書設計:
我像誰
遺傳 變異
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9
一、教學目標
1.知道化學變化會伴隨各種現象,根據這些現象可以初步判斷物質是否發生化學變化。
2.知道硫酸銅溶液和鐵釘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質。
3.繼續學習“假設—檢驗”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方式。
4.分辨現象與證據的關系,體會證據支持結果的重要性。
5.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生活,及時記錄的習慣。
6.讓學生認識到人們認識化學變化是不斷進步的。
二、教學重點、難點重點:
化學反應伴隨的現象。
難點:硫酸銅和鐵反應的實驗。
三、教學用具學生準備:
每組半杯硫酸銅溶液、兩枚鐵釘、鑷子、記錄單。
教師準備:教學課件。
四、相關資源
知識解析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mp4。
五、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展示火柴燃燒、加熱白糖、淀粉遇碘、鐵釘生銹等化學變化。
提問:這些都屬于什么變化?預設:化學變化。
提問:為什么說它們都發生了化學變化呢?預設:都有新物質生成。
過渡:化學變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質生成,很多現象可以幫助我們判斷物質是不是發生了化學變化?化學變化一般伴隨哪些現象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化學變化伴隨哪些現象。
新知講解:知識點一:觀察硫酸銅溶液與鐵釘的反應,展示:硫酸銅粉末(白色或灰白色)、硫酸銅溶液(藍色)。
講述:硫酸銅粉末是白色的,但是配制成溶液后變成了藍色。
提問:白色的硫酸銅粉末配制成溶液后為什么變成了藍色呢?講述:硫酸銅溶液為天藍色溶液,呈弱酸性,俗稱膽礬、石膽、藍礬。因為水中含有銅離子而呈現藍色。在現實生產生活中,硫酸銅常用于煉制精銅,與熟石灰混合可制農藥波爾多液。硫酸銅屬于重金屬鹽,有毒,成人致死劑量0.9g/kg。若誤食,應立即食用大量牛奶、雞蛋清等富含蛋白質食品解毒。
展示:展示硫酸銅和鐵釘。
提問:有哪位同學能說一下硫酸銅溶液和鐵釘都有什么特點呢?預設:硫酸銅溶液為藍色,鐵釘為銀色,且有金屬光澤。
過渡:如果我們將鐵釘放入硫酸銅溶液中,會有什么現象呢?請同學們按照下列步驟進行操作。
展示:展示步驟:
仔細觀察鐵釘和硫酸銅溶液,并將其特點記錄下來。
用鑷子夾住鐵釘,將半截鐵釘浸入硫酸銅溶液,觀察它們的反應。
兩分鐘后取出,仔細觀察液體和鐵釘有什么變化。
提示:注意手指不要沾到硫酸銅溶液,如果不小心沾到,立即用清水沖洗。
組織活動:請同學們分組進行實驗。
學生活動:學生按照步驟進行實驗。
教師活動:教師巡回指導。
提問:現在請同學們分組說一說你們都觀察到了什么現象?總結:反應前反應后硫酸銅藍色顏色變淺(顏色變綠)鐵釘銀色,有金屬光澤有紅色物質附著提問:硫酸銅溶液和鐵釘發生了的反應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預設:發生了化學變化。
講述:硫酸銅溶液和鐵釘發生了化學變化,因為產生了新的物質銅和硫酸亞鐵溶液。有新物質生成,所以是化學變化。由此我們又一次得出了化學變化伴隨著顏色的改變。
知識點二: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過渡:在我們周圍,有很多變化都在進行著。物質的化學變化往往伴隨種種現象,請同學們仔細回憶都有哪些現象?展示:火柴燃燒、加熱白糖、白醋和小蘇打反應等。
提問:請同學們說一說這些化學變化伴隨了哪些現象?預設:火柴燃燒發光放熱、加熱白糖的過程中顏色發生改變、白醋和小蘇打反應伴隨的現象是產生氣體。
總結:同學們回答的都很好,化學變化還伴隨一個現象就是有沉淀生成,這將在我們以后的學習中學到。
提示:需要同學們注意的是,有發光放熱或氣體產生的現象的不一定是化學變化,例如燈泡通電發光就是物理變化,而燒水過程中也會有氣體生成,但它只是水的狀態改變,并沒有新物質生成。
總結:我們通過一個視頻來了解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
展示:展示知識解析: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
插入知識解析: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mp4。
課堂小結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鐵和硫酸銅溶液反應發生的是化學變化,化學變化的過程中常常伴隨的現象有發光放熱、顏色改變、生成氣體、生成沉淀等。
板書設計6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改變顏色發光發熱產生氣體產生沉淀
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人們在生活中會產生大量成分復雜的垃圾,這些垃圾一經丟棄會給環境帶來污染。
過程和方法:調查統計家庭中一天產生垃圾的名稱、重量和種類。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認識到每個人每天都會產生垃圾,這些垃圾對環境會造成破壞。關注垃圾的去向,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難點:布置學生按要求帶垃圾來進行稱重測量。
重點:引導學生對垃圾產量大帶來的問題進行討論。
教學準備:
1、布置學生提前收集家庭一天的垃圾,做好分類和稱重統計。
2、收集垃圾堆、垃圾場的圖片和垃圾污染的圖片。
3、教師準備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課前布置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布置:安排同學把自家一天的垃圾做分類統計工作。(學生可以視頻記載,但一定要事實求是。教師把自家垃圾利用微課做分類和稱重演示。)因垃圾的危害,及保護環境需要讓家長幫助孩子完成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
二、一天垃圾的分類、稱重和填寫記錄表
1、我們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與此同時,也產生了許多垃圾。我家一天會有多少垃圾?垃圾里有些什么?教師微課展示自家“垃圾的分類和稱量”情況。
2、學生展示填寫“我家一天產生的垃圾統計表”。
三、關于垃圾的討論
1、請學生說說各種垃圾的來源。
2、教師匯總統計全班所有家庭產生垃圾的總重量。
3、學生匯報后填寫表格,計算平均每人每天產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閱讀有關垃圾量資料,分組交流你對垃圾產量的一些想法。
5、全班交流,明確以下幾點:
(1)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會產生大量的垃圾。
(2)各類生產、商業活動,學校學習等均會產生大量的垃圾。
(3)大量的垃圾丟棄后,會造成環境嚴重污染,從而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健康。
(4)垃圾必需要科學的處理,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5)垃圾的處理是一件費時費力消耗資源的工作,并且處理垃圾的過程會對環境有二次傷害。
四、課堂小結:
懂得的與垃圾相關的知識,思考如何解決垃圾問題。
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11
一單元 生物的演變
(4)教師提問:你們怎么知道形成共識的內容是正確的?怎樣解決存在的爭議?
(3)觀察活動需要熬夜進行,怎樣才能堅持完成觀察活動?
(4)匯報討論結果,教師簡單板書。
第二課時
一、 指導思想:
鄂教版六年級下學期科學教案(三單元)
4.學生自由舉手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適時組織大家進行評價,最終將這些觀點統一起來。
5.學生分組實驗體會太陽熱量對水循環的重要作用。
四單元 無限宇宙
(5)教師談話:你們形成的共識都是正確的嗎?存在的爭議到底誰的看法對?
18 運載火箭教學目標
自由研究
教學目標
1.能夠選擇適合自己研究的主題,自由組合形成合作小組,并針對問題提出研究方案,即明確做什么和如何著手做。
2.能根據自己搜集的.資料動手辦一份小報,懂得搜集資料是科學學習的的一種重要的方式。
3.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研究活動結果,與同學進行交流、評議。
4.擴展學習與本單元科學教學內容相關的基礎知識。
5.愿意提供自己的研究資料和發現,與他人分享研究成果,體驗合作的愉快。
6.能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和評議。
教學準備
1.搜集與自由研究主題相關資料和圖片。
2.白紙一張,鉛筆、彩色筆、剪刀。
教學建議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播放視頻或閱讀一段有關宇宙單元的。
2.分析:
(1)這些資料描述了哪些內容?
(2)哪些是我們已經學習了解過的內容?哪些是新知識?
(3)通過《無限宇宙》單元的學習,我們都知道些什么?
(4)還想了解哪些內容?(教師可一一列舉出來)
3.整理和分類:
針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可依次整理成書上的8個主題:我們的地球;我的太陽;銀河迢迢;
“神舟”飛船;月球,你好;天上星星知多少;“長二捆”,真棒!我駕飛船去巡航。如果有其他主題可另分成一類。
二、自由組合,選擇研究主題。
1.問題:要想知道更多有關宇宙方面的問題,我們有哪些方法?
2.集體交流。
3.每個同學自由選擇感興趣的研究主題,形成合作小組。
4.提出要求:
每個合作小組按照確定的主題,進一步查閱資料,辦一張圖文并茂的科普小報。
三、制定計劃,合作研究。
1.討論:怎樣才能結合自己的研究主題辦好一份圖文并茂的科普小報?分小組討論,小組匯報討論結果,其他小組可補充。
2.教師小結辦報步驟:
(1)根據主題每個同學分頭搜集相應的圖文資料;
(2)對搜集到的資料和圖片進行分析、歸類、整理,篩選出辦報素材;
(3)版面設計,根據篩選出來的辦報素材進行排版,做到內容豐富,擺放美觀;
(4) 粘貼圖文資料,并進行加工和美化,完成小報。
3.分小組制定研究計劃。
4.匯報交流。
四、布置作業。
課后搜集相關主題的圖文資料。
第二課時
1.交流個人搜集的圖文資料,并進行整理和篩選。
2.學生自己辦報,教師巡視。
二、展示與評議。
1.討論:
各小組已經按要求辦好了科普小報了,那我們怎樣向其他同學展示和介紹我們的作品呢?可以用哪些方式?
2.分小組討論,設計展示方案。
3.分小組展示科普小報。
4.集體交流與評議。
三、總結與交流。
1.集體交流:
(1)通過辦小報這項研究活動,你知道了哪些天文知識?有哪些感受?
(2)欣賞了各個小組的科普小報后,你又了解到哪些天文知識?
(3)通過集體評議各組的科技小報,你對自己的作品有什么想法?
2.提問:
在這次活動中你覺得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3.教師小結:通過這次“自由研究”活動,大家都有很大的收獲,希望大家回家后繼續學習宇宙知識,了解更多的宇宙奧秘。
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12
過程與方法:
●能夠主動探究積極發現,開展拓展性活動。●能夠在解釋過程中比較變量。●能夠在解釋中獲得新結論或新發現。
科學知識:
●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義。●感受溫室效應及空氣有質量、水的傳熱、空氣動力、熱脹冷縮等原理及其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樂于拓展,增強本領,豐富知識。●進一步增強對科學的興趣和研究科學的熱情。
教學準備:
尺子、報紙若干、一次性紙杯、一次性快餐盒、試管、金魚、酒精燈、吸管、塑料瓶、墨水、橡皮泥、透明膠帶、熱水、水槽等。
教學步驟:
1、從三年級到六年級,我們已經學習了不少的科學知識,掌握了一些科學探究本領。
2、其實,像這種利用所學的知識和本領對生活中的現象進行解釋,對問題進行探究就是一種“拓展(開拓發展之意《現代漢語詞典》)”,古人曾說過“舉一反三”和“聞一之十”也是同樣的道理。
3、讓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解釋書上的現象。
瓶中的草為什么和外面的長的不一樣呢?
4、學生將自己的解釋填寫在活動記錄上。
5、先小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6、總結:像這樣用所學的知識對現象和問題進行的解釋就是一種對所學內容的拓展。
7、學生利用準備好的器材動手探究,并將自己的發現和解釋記錄下來。
(1)兩人小組完成尺挑報紙的實驗
(2)四人小組完成金魚在試管中存活的實驗
(3)每人單獨完成氣墊汽車的實驗
(4)演示瓶子吹泡泡的實驗
每一個實驗的過程中都要要求學生進行初步地假設—仔細地觀察—認真地思考—自己的解釋—討論與交流。
8、像這樣在探究活動中運用學過的知識和技能也是一種拓展。
9、你還能對生活中發現的哪些現象,利用我們學過的知識去解釋呢?
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知道生物是不斷演變與進化的,了解進化的歷程、規律和趨勢,鄂教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化石)。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知道化石的一般成因。
2.能根據已有知識和經驗,應用觀察、比較、演繹推理等科學方法探究化石的相關問題。
3.通過學習,對與化石相關的問題產生興趣。
教學準備
相關的課件或圖片(暴龍頭骨化石、圓頂龍頭骨化石圖片;鴿子、鷹的圖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單元導入。本課時是《生物的演變》的第一課時。安排一個頭腦風暴式的討論,調查學生關于生物的演變已有的知識和經驗。
⑴了解學生關于生物演變的認知基礎。利用"人們是通過什么了解遠古時期的生物呢?生物是怎樣進化的?進化的證據是什么?生物為什么會進化?"引導學生談出自己關于進化、化石等知識的前概念。
⑵收集學生對生物的演變最感興趣的問題,并把問題記錄下來。
⑶指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探究問題的最佳方法。我們應該做學習的主人,主動探究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請大家思考應怎樣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答案。
2.導入新課。了解生物的演變,必須研究化石。關于化石你們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興趣的問題?提煉出"什么是化石?化石有什么作用?化石是怎么形成的?"等問題,用于展開后面的教學。
3.解讀"化石"概念極其作用。
⑴用"你見到過化石嗎?化石看起來象什么?化石是什么?"等問題幫助學生理解課本上的化石概念。
⑵探討化石的作用。當今學生見多識廣,適當引導,學生可以許多獨特的見解。
化石是研究生物演化時的重要依據,是推算地質年代的基礎,化石能估算化石年代,重現當時的自然環境,有很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許多造型美觀的化石即是自然遺產,又是天成的藝術品,除了科學研究之外,化石的審美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也很大。
化石還有經濟上和工業上的用途。化石經常用來協助礦物和石油的勘探,微體生物的化石對于石油地質工作者作為指示化石特別有用,化石還有多種醫用價值,龍骨、瑚珀、玉器等都有獨特的醫用價值。
4.了解化石的成因。課本的幾幅圖較好地反映了化石形成的一般原因。教師可能需要回答的是,圖片中原始森林的植物是什么。遠古時期原始森林的植物也是不斷演變的,早期出現的是菌藻植物、孢子植物,接著裸蕨植物、石松植物茂盛,后來蘇鐵類、銀杏類、松柏類等裸子植物發展壯大。課本中圖片顯示的為桫欏、水松等原始植物,其中化石為桫欏葉化石。由于化石的形成與沉積的泥沙層層覆蓋有關,所以化石一般保存在沉積巖中。
5.通過認識有代表性的幾種化石了解化石的種類、特點及其關于化石的其他信息。
⑴看一看課本3頁分別是什么生物的化石。
關于這幾種化石,你還知道一些什么?
⑵這幾種化石與桫欏葉化石有什么不同?
(下面內容選擇學習)
⑶利用網絡查一查,化石有那些種類?這幾種化石分別屬于哪一類?他們分別由古代生物的遺體、遺跡還是遺物所形成?
桫欏葉化石屬于實體化石,由植物遺體形成。
苔蘚化石、三葉蟲化石、尖齒特爾馬葉化石屬于模鑄化石,由生物遺體在地層或圍巖中留下的印模或復鑄物。
琥珀昆蟲化石屬于特殊的化石。
另外,有學生熟悉的由遺物形成的恐龍蛋化石,學生可能會提到,教案《鄂教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化石)》。教師還可以補充講一講什么是遺跡化石、化學化石。
6.學習應用已有的化石知識,推想魚是怎樣變成化石的。要求學生對化石的種類、特點及成因試圖作出解釋,通過交流整理出一個令大家比較滿意的說法。這一部分關鍵是指導學生應用已學的知識,將所學的知識具體化,能應用到實際生活和研究中,解決實際問題。
魚化石的形成要經過三個階段。
很久很久以菌,江河湖海中生活著魚。
魚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積的泥沙覆蓋。由于水底空氣被隔絕,又有泥砂覆蓋,魚的尸體不會腐爛。
經過億萬年的變動,又長期與空氣隔絕,還受到高溫高壓的作用,尸體上覆蓋的泥砂越來越厚,壓力也越來越大。又過了很多很多年,魚尸體上面和下面的泥砂變成了堅硬的沉積巖,夾在這些沉積巖中的魚的尸體,也變成了像石頭一樣的東西,這就是"魚化石"。
7.布置學生查閱古代生物化石本及其相關信息。
第二課時
第二課時的內容主要是引導學生學習了解人類研究化石的研究方法和科學技術,探究古生物的外形特征、食性、活動特點及其當時的生活環境等。
檢查學生搜集、查閱古生物資料的情況。
1.以"化石能告訴我們什么?"導入新課。讓學生懂得化石中蘊涵著豐富的古生物信
息,我們應該通過觀察、使用各種恰當的技術手段研究化石所攜帶的信息。
⑴請學生看一看課本4頁的兩個恐龍頭骨化石分別是什么恐龍,仔細觀察其牙齒有什么不同特點。
⑵根據其牙齒的不同特征,推測它們分別吃什么。
小結:具有鋒利尖銳牙齒的是兇猛的暴龍頭骨化石,由于其長有鋸齒邊緣的長牙齒,暴龍是肉食性恐龍中最為殘暴的恐龍。
長著相對扁平,象勺子一樣牙齒的是圓頂龍頭骨化石,圓頂龍是草食動物,它吃蕨類植物的葉子以及松樹,性情溫順,與同類友好相處。
2.引導學生回憶,所學習的生物中還有哪些生物的形態特征與其食性、運動等生活習性有關。
這時可以組織學生充分利用以前的知識和實物標本,再對鴿子和鷹進行一次比較。主要比較鴿子和鷹的不同點:
⑴身體的大小不同,鷹的身體比鴿子的身體大,鷹的翅膀也比鴿子的翅膀寬。
所以它們的運動雖然相似,但有差異,飛行的能力不同,鷹比鴿子飛得更快、更高。
⑵嘴的形態不同,鷹的嘴是鉤狀的,鴿子的嘴沒有鉤;足的形態不同,鷹的足比較大、有長而呈鉤狀的爪,鴿子的足比較小,爪比較短,不呈明顯的鉤狀。所以它們的食物不同,鷹吃兔子、小鳥、鼠類等肉食,鴿子吃糧食、草籽等植物性食物;
⑶性情不同,鷹兇猛,鴿子溫順。
3.必須讓學生了解,對化石的研究,除了一般的觀察、測量、生理生化實驗外,還必須借助現代科學技術復原出古生物的外形,這使我們更清楚地了解到相關古生物的外形特征。圖中提到的兩種動物化石及其復原圖分別為:
⑴內蒙古扎賚諾爾松花江猛瑪象,它是我國最大的古象化石,化石全長9米,身高4.7米。
⑵遼寧西部北票中華龍鳥化石的發現,一舉打破了德國在早期鳥類化石方面的壟斷地位。
3.圍繞"你還知道哪些古生物?這些古生物的外貌是怎樣的?"的話題,學生在小組內自由交流自己搜集的古生物資料,然后由幾個小組的代表展示圖片,講解交流。
4.講解活化石。學生容易列舉尚存的古生物的例子:我國現在還存在的銀杏、蘇鐵、大熊貓、白鰭豚、中華鱘等,這些生物幾千萬年甚至億年后還是老樣子,與原來的生物很相似,變化不大,被稱為活化石。
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14
過程與方法: ●能從書刊、影視等途徑搜集有關生物適應環境的事例;●能將動、植物的形態結構與它們的生存環境相聯系,探究有利于生存的本領;●能對動、植物生存本領進行評議,并有所啟發與創新。
科學知識:●知道同類生物在適應環境方面的具體事例;●知道一些生物適應環境的事例;●知道動、植物的生存本領是與其生存的環境密切相關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動、植物生存本領的神奇與偉大;●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珍愛生命;●樂于進行發明創造,改善生活。
教學準備:搜集有關動物捕食、安家、保護自己等本領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導入
1、播放《變色龍》錄像。
2、談話: 在剛才的畫面上看到了什么?
3、提問: 它有什么本領?有什么作用?
4、動物們的哪些本領是有利于生存的?
5、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6、談話: 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有利于動物生存的本領。
二、 給動物的本領分類
1、談話: 大家剛才了解了很多動物的生存本領,我們來給它們分類。
2、集體討論。
3、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捕食安家保護自己
4、談話: 上課前大家已經找到許多關于動物生存本領的資料,給資料分分類,可以根據找到的資料和自己的興趣自由分組。
5、學生自由分成捕食、安家等小組。
6、小組互相交流并討論。
三、 交流信息,探討有利于動物生存的本領
1、各小組分組匯報(形式自選),交流補充。
(1) 各種動物怎樣捕食?捕食的本領與生存的環境有什么關系?
(2) 各種動物怎樣安家?安家的本領與生存的環境有什么關系?
(3) 各種動物有哪些保護自己的高招?
2、交流、補充還有哪些生存的本領。
3、討論: 受動物生存本領的啟示,想到哪些可以改善人類生活的新方案?
(1) 分組討論設計方案。
(2) 用圖、語言或簡單實驗、制作介紹方案。
四、 鞏固、延伸
每組利用課余時間嘗試設計、實施自己的新方案,做出作品或設計圖進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