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稼先魯教版七年級語文優秀教案(通用2篇)
鄧稼先魯教版七年級語文優秀教案 篇1
設計說明
本文以中華幾千年文化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的民族為情結,50年朋友深情為基調,用飽含感情的語言介紹了一位卓越的科學家、愛國者,是一篇可讀性極強的文章。品讀本文,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且能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對名人的敬仰之情。由于文章篇幅較長,我采用學生“自選內容,分工負責,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內容分解,運用'整體感知--局部深入--整體感悟'的教學模式探究學習。
教學目標
I知識與能力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解文章主題。
2、抓住文章語言進行整體把握。
3、培養學生在語文實踐中運用語言的能力。
II過程與方法目標:
1、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合作學習為主)。
2、小組學習,責任分工。
3、朗讀法、討論法等。
III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在名人的感染中升華自己的愛國情懷;
2、樹立遠大志向,立志報效祖國,唱響“我的中國心”。
課前準備
利用微機課,在老師的指導下上網查閱資料。
(1)科苑精英——鄧稼先
(2)“兩彈一星”功勛榜
(3)《吊古戰場文》的譯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課文
影像創設情景多媒體放映“任人宰割”的中國實況,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爆炸的實況。
話語激情導入那為改變中國屈辱史,使原子彈、氫彈成功爆炸,為此做出巨大貢獻的就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鄧稼先,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去探尋這位名人的足跡,去品味他的靈魂,去感悟他的精神
二、快速瀏覽整體感知
學生瀏覽課文,思考:
1、文章在形式上有什么特別之處?
2、結合每段小標題,了解各段主要內容。
學生自由匯報。
三、合作學習局部深入
1、本文是由“板塊”拼接而成,教學中采取化整為零,小組自選內容,分工合作的方式。文章的六個板塊,分配給六個小組進行自主探究。
(友情提示,參考學習內容)
(1)勾畫出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和一些好的詞語,研討品析。
(2)感情朗讀重點語句,優秀文段。
(3)想想文段與主要人物鄧稼先的關系(或文段寫了一個怎樣的鄧稼先)。
2、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教師巡視適時參與研討。
3、全班按段交流,師生共同總結,提煉文段重點,指導品讀研討。
(1)朗誦品析“任人宰割”的句子。(出示地圖與圖片);
“中國人站起來了”的句子;中國發射原子彈(現在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下那激動人心的一刻。出示原子彈、氫彈爆炸電影及神舟5號圖片)。
(2)朗讀“我不能走”一節中的重要句子。想想表現了鄧稼先怎樣的精神品質?
(3)作者引用《吊古戰場文》、《中國男兒》有什么用意?
(4)為什么把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對比著寫?
4、學完全文,你讀到了一個的鄧稼先。
(1)小組討論總結,上講臺自由板書。
(2)通過各個小組的匯報,我們似乎看到了一個立體式的鄧稼先,鄧稼先是憑著什么取得了這樣大的成就呢?(繪心形圖寫板書——中國心)
一顆心,一顆紅彤彤的中國心,透過這顆心,我們看到了:
一個鮮為人知的鄧稼先,
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鄧稼先,
一個才智超群、意志堅強的鄧稼先,
一個身先士卒、甘于奉獻的鄧稼先,
一個影響了人類歷史、樹立了民族尊嚴的鄧稼先……
四、拓展延伸升華主題
1、同學們,我們也是炎黃的子孫,我們也擁有一顆澎湃的中國心。現在,讓我們一起唱響自己的“中國心”,讓我們的靈魂與鄧稼先靠得更近,讓我們的心與祖國貼得更緊。
(播放MP3《我的中國心》,學生自由跟唱。)
2、你的心澎湃了嗎?(學生答),或許吧,面對茫茫戈壁、面對一堆堆“粗估”參數,鄧稼先沒有退縮,在鄧稼先的一生中,給我們留下了一句了不起的名言,請同學們閱讀課前查閱的鄧稼先資料,找出這句名言,寫在本課題目的下邊?
(學生閱讀資料并交流)
3、學生給鄧稼先寫“墓志銘”。
(老師示例:朋友,此墓中長眠著的老人,是一個“大寫”的人;一個“站立”的人。他用他那“大寫”的智慧,用他那“站立”的志氣,在中國的大地上“站立”起了兩朵“大寫”的蘑菇云。從此,讓中國“大寫”,讓中國人“站立”。他,就是兩彈元勛——鄧稼先。)
【結束語】
“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這句鄧稼先臨終前的遺言(板書),今天依舊響徹在我們的耳畔。鄧稼先,用他的樸實的語言和滿腔的熱血,詮釋了一個大寫的中國人,讓我們感受到了一顆熱情澎湃的中國心。鄧稼先,用他忠厚純正的品質,身先士卒,甘于奉獻的精神鑄就蕩氣回腸的中國魂,讓我們踏著這位名人的足跡,去開拓、創造祖國美好的明天!
《鄧稼先》教學反思
《鄧稼先》一文的作者也是科學家,與鄧稼先有著五十年的友情。他寫鄧稼先大氣磅礴,始終以一百多年的中國近代史為背景,把鄧稼先放在國際大舞臺上來寫,顯示作者博大深遠的視野,并且最大限度地凸現了一個立體的光芒四射的鄧稼先的形象。鄧稼先為民族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長期以來卻鮮為人知。因此,精心設計導語就非常重要。只有這樣,才能拉近學生與“兩彈元勛”的距離。
整個教學過程呈三個板塊,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與認知規律,更符合新課改的理念。該課的教學流程按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緯度的教學目標來設計,并將三個緯度的教學目標有機地整合,可操作性較強,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誦讀課文,品味語言,從中感悟,受到熏陶,進而上升為語言感受能力的培養,鮮明地突出了注重知識,注重過程,同時還十分注重方法的特點,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學習語文知識,形成語文能力,提升人文精神,這正是當前語文新課改革應大力倡導的`一種做法。
鄧稼先魯教版七年級語文優秀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熟悉課文內容,了解文中所寫人物的崇高品質和鮮明的性格特征。
2、體會文章運用小標題,使文章層次清楚的手法。
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文中所寫人物的崇高品質和鮮明的性格特征。
2、文中環境描寫及其作用。
課前準備
收集鄧稼先的事跡,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
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
1、談話導入:
一百多年以前,甲午戰爭和八過聯軍的時代,恐怕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史上最黑暗、最悲慘的時代,那是中華民族任人宰割的時代,是有亡國滅種危險的時代,血雨腥風的歷史告訴我們:落后就要挨打。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想在世界之中站穩腳跟,在國際的大舞臺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須擁有自己的核武器。19xx年的10月16日下午三時,烈焰翻滾的蘑菇狀煙云向人們宣告:中國人任人欺凌的時代結束了!對這一轉變作出了巨大貢獻的,有一位長期以來鮮為人知的科學家――鄧稼先。
2、介紹鄧稼先的主要事跡:
鄧稼先,安徽人,核物理學家。為祖國的國防科技事業,隱姓埋名28年,在戈壁荒漠艱苦創業,先后領導完成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的理論方案和一系列的模擬試驗,為“兩彈”的研制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二、整體感知
1、學生熟悉課文,朗讀課文。
2、學生自學生字詞,教師指導。
3、掌握課文結構,簡要概括每部分內容。
三、師生互動
1、結構特點
(1)本文由一個引子和冠以小標題的三個部分組成。
引子:(引起正文的文字)從20世紀40年代末美國研制原子彈有許多科學家“失蹤”寫到鄧稼先,引出他那一段失蹤的經歷。
第一部分:“要放一個‘大炮仗’”。寫鄧稼先先接受使命,參加原子彈研制工作,從此銷聲匿跡。
第二部分:“艱苦創業的年月”。寫鄧稼先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克服重重困難,完成原子彈的理論設計,為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成功作出了重大貢獻的事跡。
第三部分:“這里就是戰場”。寫鄧稼先再接再厲,為氫彈的研制成功付出了巨大代價的事跡。
(2)提問:按小標題安排文章層次,可以以時間、空間為序,也可以以人物性格為序,本文的小標題以什么為序?
回答:以鄧稼先參與“兩彈”的研制工作的過程為序。
(3)本文的三個小標題的位置可以互換嗎?為什么?
明確:不能互換,因為本文是以鄧稼先參與“兩彈”研制工作的過程為序,先寫接受任務,再寫研制原子彈,進而寫到氫彈的研制。
2、人物通訊多注重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現人物的思想品質,如果僅僅敘述故事的情節、過程而忽略了寫人,就與人物通訊手要求相悖,因此,這三個部分中,在敘寫過程的同時作者牢牢抓住人物精神和性格特征,以典型事例來寫,這樣人物就鮮活起來了。
第一部分:寫他的崇高使命感和愛國主義感情。主要寫他接受任務時的復雜心情,和妻子徹夜長談的情景。
第二部分:寫他的工作態度和敬業精神。主要寫他克服困難,“一切從頭干起”,終于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
第三部分:寫鄧稼先再接再厲,為氫彈的研制成功付出了巨大代價事跡。重點寫他作為一名組織者和參加者身先士卒,哪里危險就出現在哪里文章先概括敘述他與同伴的艱苦努力,詳寫在一次地下核試驗前,他與大家冒著刺骨寒風和零下三十多度嚴寒排除故障的故事,以用開慶功會時因過度勞累而暈倒、搶救一夜蘇醒后問的第一件事,突出了他“把自己的一生獻給祖國”的崇高精神。
3、環境描寫,烘托人物。
本文多處寫到核武器研制的艱苦環境。作者寫環境的艱苦對表現人物的崇高精神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四、課堂小結
人物通訊的特點:
人物通訊與一般的記敘文相比,要求所舉事例絕對真實,不僅敘述故事情節,還應著重刻畫人,注重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現人物的思想品質。
五、作業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都希望祖國日趨強大,那么,從現在開始會怎么做呢?
(板書)
引子:(引出正文)
接受使命,參加研制:重點寫激動心情。(愛國情懷,崇高使命)
扎實敬業,完成設計:重點寫敬業精神。(扎實嚴謹,艱苦創業)
再接再厲,無私奉獻:重點寫獻身精神。(身先士卒,獻身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