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消逝的仙湖的優秀教案(精選2篇)
五年級消逝的仙湖的優秀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1、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培養概括能力。
2、掌握羅布泊消逝的原因,感悟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
3、探究生態環境遭破壞的深沉原因,汲取歷史教訓,愛護生態環境,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
重點、難點
①了解報告文學的特點。
②理解本文運用對比、擬人、列數據等方法表現詣的寫作方法。
③體會課文的基本理念(生態意識、環保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
預習
學習“讀──讀,寫──寫”。
2、關于羅布泊,《辭海》上是這樣說的:
蒙古語稱羅布諾爾,意為“匯入多水之湖”。古稱蒲海、鹽澤、洛普池、澤。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里木盆地東部、若羌縣東北部。孔雀河從北面注入。呈葫蘆形,面積3 006平方公里,湖面海拔768米。由于河流改道及上游灌溉引水,湖水逐漸枯淺和干涸。沿岸鹽澤廣布。
3、閱讀課文,了解文章的寫作思路。
要比較具體地把握課文內容,可以做一份內容提要,就下面幾個問題畫出要點。
──今日羅布泊是怎樣一個地方?關鍵詞是:
──過去羅布泊是怎樣一個地方?關鍵詞是:
──羅布泊為什么消亡?關鍵詞是:
──同樣的悲劇還有哪些?關鍵詞是:
4、本文是一篇報告文學。報告文學兼有文學和新聞兩種特點。新聞的特點要求真實,文學的特點則要求藝術加工,講究形象性、抒情性。報告文學不同于調查研究報告,是富有文學性的。
整體感知:
一、羅布泊過去是什么樣子,現在又變成了什么樣子?試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并歸納一下變化的原因。(本題要求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培養概括、歸納能力。問題的三個方面,提示了整體把握的入手處,啟示我們要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先要把課文內容分析為幾個基本的方面,然后分別提要。)
過去:
現在:
變化的原因:
二、文章的字里行間充滿了強烈的憂患意識,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引用數據,找出幾個這樣的句子,體會一下它們各自的作用。(本題抓住課文表達方式的特點,作了適當提示,讓我們揣摩富有表達效果的句子。)
直抒胸臆的句子(舉例):
引用數據的句子(舉例):
三、本文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問題研究
1.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深層原因是什么?為什么人們會制造悲劇,自討苦吃?(這個問題要抓住重點片段“問題出在近30多年……渾然一體”,探究深層含義,從中獲得啟發。)
2、課文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振聾發聵的力量?(從根本上、從寫作手法、修辭手法、表達方式上探究。)
根本上:
寫作手法:
修辭手法(舉例):
表達方式(舉例):
五年級消逝的仙湖的優秀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積累詞語,掌握“蕭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的讀音、字形、詞義并學會運用。
⑵了解報告文學的文體特征。
⑶了解羅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
2、能力目標:
⑴引導同學運用設問、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體掌握課文內容,培養同學篩選信息、概括要點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⑵揣測語言,體會課文語言的真實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強語感,豐富語言積累。
⑶運用課文的理念,聯系實際,考慮關注環境問題,培養同學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
培養同學的生態意識、環保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引導同學關注生態問題。
【教學重點】
1、了解羅布泊的過去和現在,并歸納變化的原因。
2、理解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深層原因,明確我們在西部開發中該吸取哪些教訓。
【教學難點】
1、品讀課文,揣測語言,體味其真實性、形象性、抒情性。
2、探究造成羅布泊消逝的深層原因,總結教訓。
【教學方法】
1、文獻法:
課前收集并整理有關羅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資料,上課初始全班交流,圖示投影顯示,文字資料或朗讀或投影,增強對課文的感性認識。
2、合作探究法:
引導同學參與教學各個環節,充沛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體驗法:
角色虛擬,“假如你是108歲高齡的羅布老人熱合曼,見證了羅布泊的百年滄桑,你將向人們訴說什么?”要求同學展開想象,拓展思維,憧憬表達。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西北地區地圖、相關圖片
【課時布置】
1課時。
【教學過程】
資料展播;朗讀課文,積累詞語,整體感知文意;熟讀課文,理清行文思路,探求文章的寫作軌跡,整體掌握課文內容;品讀課文,從寫法上探究,體味文章的真實性、形象性、抒情性,理解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延伸想象,拓展思維,憧憬表達。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教師出示西北地區地圖,指導同學查找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克拉瑪干沙漠、塔里木河、羅布泊的地理位置。
同學們,請看這里的顏色,這是沙漠的標志,而地名卻叫“羅布泊”。
“泊”就是湖泊,羅布泊原本是一個湖,而且是一個非常美麗的仙湖,如今卻成了荒漠。是什么原因使羅布泊發生了如此大的變故?請讓我們帶著問題走進《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
設計二:
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南部的羅布泊,曾為我國第二大內陸湖,因地處塔里木盆地東部的古“絲綢之路”要沖而聞名于世。昔日的羅布泊是牛馬成群、樹林環繞,河流清澈的生命綠洲,而今卻變成了一望無際的茫茫戈壁灘。是誰造成了這樣的悲劇?
二、資料展播
同學展示課前收集的資料、圖片,可由投影顯示。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圖”“西北地區地圖”“茫茫大戈壁”“青海湖”“月牙泉”“探險樂園羅布泊”“沙漠風光圖”等。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同學聽讀,整體感知:
教師提示需要掌握的詞語:
蕭瑟(xiāo sè):形容冷落、凄涼。
和煦(hé xù):溫暖。
干涸(hé):(河道、池塘等)沒有水。
吞噬(shì):吞食;并吞。
裸露(lù):沒有東西遮蓋。
滄海桑田:大海變成農田,農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2、同學熟讀課文:
3、教師提問:
同學們,課文題目“羅布泊,消逝的仙湖”給我們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呢?
明確:
羅布泊,原本是非常美麗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
提問:
針對題目,你能提出哪些問題?
明確:
羅布泊曾是一個怎樣的仙湖?什么時候消逝的?為什么會消逝?現在的羅布泊是什么樣子?羅布泊的消逝帶來怎樣的惡果?同樣的悲劇還有哪些?
4、同學帶著問題默讀課文,圈點勾畫,篩選關鍵語句,概括文意,歸納要點。
明確:
羅布泊過去是廣闊、美麗、充溢生機的湖泊,羅布泊周邊是牛馬成群、樹林環繞、河流清澈的生命綠洲。
羅布泊消逝于20世紀70年代。
消逝的原因有兩個:
一是20世紀20年代塔里木河曾經人為改道,導致下游干旱缺水;
二是盲目濫用塔里木河水資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羅布泊斷水,生態環境徹底破壞。
現在的羅布泊變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楊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見飛鳥,令人恐懼。
羅布泊的消逝是因為生態環境遭受人為破壞,迅速惡化;沙漠在擴張。
同樣的悲劇還在上演,青海湖湖水下降,陸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縮小,有干涸之勢。
5、教師總結:
文章從今日羅布泊的荒漠景象寫起,接著上溯歷史上的美麗景象,然后著重說明羅布泊消逝的緣故,又具體展現今日羅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廣之,說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頹勢,篇末發出拯救生態環境的強烈呼吁。
四、合作研討,深層探究,突破難點
1、同學齊讀12、13段(問題出在近30多年……渾然一體)
2、提問:
造成羅布泊消逝的深層原因是什么?應吸取怎樣的教訓?對西部大開發應提出哪些忠告?
同學討論:
明確: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庫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排水,‘四盲’像個巨大的吸水鬼,終于將塔里木河抽干了……”,“盲目”,就是目光短淺,急功近利,只圖眼前利益,不顧久遠利益,頭腦里根本沒有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盲目”,就是目光狹小,只圖本地區利益,不顧整體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規律,不懂生態平衡,不懂上游將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就會干涸,羅布泊就會干涸,周邊生態環境就會嚴重惡化,乃至沙化。
當年“塔里木河兩岸人口激增”,擴大耕地,開采礦藏,也是開發。現在西部大開發也同樣是開發,一定要注意克服盲目性,尊重自然規律,維護生態平衡,抓好生態環境的維護和建設。
五、品讀課文
從寫法上探究體味文章的真實性、形象性、抒情性,理解文中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
教師提示:
本文是一篇報告文學,報告文學兼有文學、新聞兩種特點,新聞要求真實性,文學要求有形象性、抒情性。試探究這篇報告文學是怎樣把羅布泊的今昔情景寫得歷歷在目,把羅布泊消逝的原因說得明明白白的,為什么能使讀者對羅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體會文章獨特的表達效果。
請同學們自由選擇句子評析,試用替換法揣測文句。
自主學習效果展示:
1、體味真實性:
文章敘述事實、列舉數據真實可靠。
如:《漢書·西域傳》記載了……另據史書記載……
如:“幾十年間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庫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處,建抽水泵站400多處,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一萬多立方米”。一系列數據具體、確鑿,充沛說明人們是怎樣盲目地拼命地濫用塔里木河水資源的。正是這種盲目行為,造成了羅布泊的荒漠化。
“青海湖,50年間湖水下降了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陸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數千年風沙未能掩埋的甘肅敦煌月牙泉,近年來卻因當地超采地下水,水域面積從50年代的1.1652萬平方米縮小至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大有干涸之勢”,作者引用具體數據,告訴人們同樣的悲劇仍在繼續,呼吁人們行動起來,制止生態惡化。
2、感受形象性:
具體表示在對比、擬人、排比手法的運用。
⑴對比手法:
集中表示在三、四自然段。作者對比羅布泊的今昔,讓人知道羅布泊并非從來如此。
昔日這里曾是美麗的仙湖和繁華的綠洲。作者將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鮮明而具體的描寫,顯示了巨大的反差,造成了文勢的跌宕,發生了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⑵擬人手法:
如寫胡楊林,“那奇形怪狀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軀,似在標明胡楊在生命最后時刻的掙扎與痛苦,又像在向誰伸出求救之手!”賦予胡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蕩,為人類自身盲目破壞生態環境而痛惜不已。假如替換為“一棵棵胡楊樹,只剩下奇形怪狀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如寫羅布泊,“站在羅布泊邊緣,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滄海桑田的痕跡,你會感到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與無奈。”同樣賦予羅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假如替換成“站在羅布泊的邊緣,你會看到一片荒漠,看到滄海桑田的痕跡”,那就遜色多了。
⑶排比:
如:“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庫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連用四個“盲目”,遺憾之情,譴責之意呼之欲出。
⑷注重想象描繪:
如:“當年張騫肩負偉大歷史使命西出陽關,當他踏上這片想象中荒涼蕭瑟的大地時,卻被它的美麗驚呆了。映入張騫眼中的是遍地的綠色和金黃的麥浪,從此,張騫率眾人開出了著名的絲綢之路。”注重想象描繪,形象生動地再現了羅布泊當年的美麗。如替換成“據史書記載,羅布泊水域遼闊,周圍萬頃綠地,絲綢之路就經過這里”,比較一下,效果如何?
3、體會抒情性:
理解作者的憂患意識:
(多媒體顯示)
體會下列句子的思想情感:
⑴此時此刻,我們停止了說笑。那一片巨大的黃色沙地深深地刺痛著我們的心,使我們個個心情繁重。
⑵這出悲劇的制造者又是人!
⑶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將成為荒漠的地方!
同學細細體會,并相互交流。
明確:
⑴直抒內心痛苦而繁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羅布泊的慘狀,強化了生態被破壞的悲劇。
⑵一針見血地指出羅布泊的消失是人為地破壞生態的惡果,具有強烈的譴責意味,指責悲劇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⑶發出了拯救生態環境的強烈呼聲,表達了強烈的環保意識、憂患意識,振聾發聵。
同學齊讀評析過的語句,仔細體味其形象性、抒情性。
六、課堂小結
地球是我們人類共有的家園。家是一個溫馨的字眼,是靈魂的棲息地,是幸福的源泉,是生生所系。假如家沒有了,那我們還剩下什么?請看看我們自身的雙手,是發明,還是毀滅?請看看我們自身的雙眼,是熱切地期盼,還是無助和茫然?讓理性回歸吧,讓智慧插上理性的雙翅,讓睿智趕走狂熱,我們有理由相信:天會更藍、樹會更綠,水會更清……羅布泊的悲劇將不會再重演。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從自我做起,做一個環保小衛士,鐵肩擔道義,妙手繪藍圖。
七、延伸想象,拓展思維,憧憬表達
1、實物投影,展示108歲高齡的羅布老人熱合曼的圖片。
2、憧憬表達:
假如你是世紀老人,你該如何向人講述羅布泊的百年滄桑?
教師提示:
⑴ “我”與羅布泊同齡,共百歲。
⑵ “我”的生長史就是羅布泊的坎坷史。
⑶從出生到20歲,斯文·赫定發現仙湖,想象要豐富,要有情調,用擬人化的口吻最好。
⑷從20歲~60歲,緊扣兩次改道,“四盲”危害,重點講人類對羅布泊的破壞。
⑸從60歲~100歲,扣“我”的少年、青年時代的美好記憶,尋找回來的世界,思念、牽掛、魂牽夢繞的故鄉山水。
⑹我要回報羅布泊。
3、同學考慮,并自由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