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教案上冊(精選12篇)
七年級語文教案上冊 篇1
一、教學
(一)目標
1、理解恰當的對說明物特征的作用。
2、復習分類說明的方法。
3、進一步和鞏固說明順序的知識。
(二)能力目標
培養觀察能力和積累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1、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和。
2、諺語這種語言的形式美。
二、重點難點
重點:打比喻、分類別的說明方法。
難點:
1、比喻、擬人、排比、對比、引用等大量修辭方法的運用及作用。
2、課文的主體部分,即看云識天氣這部分,由于云層、光彩的種類繁多,變化復雜,一時難于分辨,所以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一個難點。
三、師生互動活動
1、進行說的,其中還可以培養觀察能力。
2、聽,描述可能出現的畫面。
3、分小組討論,進行制表。
4、搜集有關識別天氣的諺語,班上交流,并建立一個小天氣預報站。
四、教學步驟
導入新課
先放一段音樂,請們描述一下畫面:陰云密布,狂風大作,大雨點砸在盆上叮當響,人們四下奔跑的聲音,雞鴨亂叫聲。從這段描述中,我們看到的是暴雨來臨時的場面,由什么的變化引起了雨的到來?對,是云、風的到來引起的,所以說,云的變化就能暗示天氣變化。(訓練學生聽、說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講述云和天氣關系的課文——《看云識天氣》。
(一)明確目標
1、理清作者的寫作思。
2、理清看云識天氣。
3、打比喻、分類別的說明方法。
(二)整體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具體、生動地介紹了云的形態、變化及云上的光彩現象同天氣的關系,說明了怎樣看云識天氣。
(三)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
(1)從上看,這是說明什么的文章?
說明云和天氣關系的文章。
(2)從題目上看,你還能讀出什么來?
體裁說明文,說明順序:邏輯順序
2、讀課文,第1段老師范讀,第2段全班齊讀,第3、4兩段分別由兩名女同學朗讀,第5段、第6段分別由兩名男生朗讀,第7段全班男生齊讀。
3、劃分段落,概括段意。
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從而說明為什么可以看云識天氣。
部分(第2—6段):具體介紹云的形態變化,云上的光彩現象同天氣的關系,從而說明怎樣看云識天氣。
第三部分(第7段):說明看云識天氣的意義和局限性。
4、這樣分段,體現了什么說明順序?邏輯順序(由現象到本質)。
5、第1段,回答下面各題。
(1)這段的結構是怎樣的?(總分總)
(2)如何分層?
第一句是第一層,最后一句是第三層,中間是第二層。
(3)第一段中哪些照應“姿態萬千”,哪些內容照應“變化無常”?
“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有的像一張大棉絮,滿滿地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峰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這些內容與“姿態萬千”相照應。
“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才還是白云朵朵,燦爛;一霎間卻又是烏云密布,大雨傾盆”這些內容與“變化無常”相照應。
6、分組討論制表,把同學們分成三個組,第一組閱讀第3段,討論并制出晴天云彩簡表;第二組閱讀第4、5段,討論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層變化簡表;第三組閱讀第6段,討論并制出云彩識天氣簡表
7、同學交流如何看云識天氣。
8、由多媒體演示云和天氣的變化,并伴隨音樂,同學們看著畫面進行復述。
9、再速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卷云、卷積云、積云、高積云是天氣晴朗的象征;卷層云、高層云、雨層云,積雨云,這些云低而厚密,是陰雨風雪的預兆,”這是什么說明方法?說明方法是分類別。
(2)“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這是什么說明方法?
說明方法是打比方。
10、本文的說明方法是分類別、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來。
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的有:
(l)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有的像一張大棉絮,滿滿地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峰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
(2)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
(3)卷云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風吹過水面引起的粼波。
(4)還有一種像棉花團似的白云,叫積云。
(5)遠遠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著云著太陽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層毛玻璃,朦朧不清。
分類別:光彩有暈、華、虹、霞。
(四)、擴展
這篇課文緊扣題目進行說明,層次十分清晰:首先說明春云可以識天氣。因為云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氣變化的“招牌”。再說怎樣看云識天氣。這是全文的重點,寫得詳細、縝密,從高層云依次說到低層云,從象征晴朗天氣的云,依次說到帶來暴風雨的云,又從云的形態特點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再說到云的光彩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在說明中,從現象入手,進而觸及事物的本質。云的形態和光彩是現象;云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就是本質。云的種類很多,但說明層次不亂,先說什么,再說什么,后說什么,有助于把“春云識天氣”的事理說清楚。最后畫龍點睛,說明看云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擬題訓練,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閱讀課文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組擬題,互作答案。
總結全文、點題,同時說明了看云識天氣的局限性。
(五)布置作業
在課外,練習看云識天氣。試著根據天空中的云彩形狀,判斷一下當天或第二天的天氣情況,把結果寫在教室后墻的黑板上。
七年級語文教案上冊 篇2
教材分析
詩歌在表達的主題和感情上往往顯得豐富而含蓄,因此造成在欣賞和理解上的因人而異,但我們不能就此忽視對詩歌主旨的把握。《在山的那邊》主題相當集中、明確,表達的是信念與理想在人生追求中具有的巨大意義。如果片面強調個人感悟,而置理解上出現的偏差于不顧,反而不能真正達到欣賞詩歌的目的。
學情分析剛進入初中的學生對初中語文的學習還處于一個適應期.初中語文與小學語文在學習方法上與知識結構上有很大的區別.就學習方法而言,小學語文的學習,主要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借助工具書學習,初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初中語文要求學生能獨立借助工具書學習,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從知識結構而言,小學語文注重字、詞、句、段的積累和運用,初中語文在此基礎上注重課文的閱讀與分析本課是詩歌,它的意蘊深刻,學生難以理解。
教學目標
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認知)
2、整體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和感情。(能力)
3、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人生。(情感、態度、價值觀)
教學重點
重點: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難點:詩歌的主旨的明確。
要解決好這兩個學習重點,,一是要指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二是教師要有重點地選擇實例引導,在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要相機點撥。
教學方法讀——講——讀——賞——讀。“講”,清除文字、詞語等障礙,整體把握內容和感情。
“賞”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品味語言。
課堂討論——評述、質疑。
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句子,并說出理由;然后師生相互質疑。
課前準備提供群山、大海的圖片。
教學內容朗讀課文,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教學過程
—、預習
1.找出課文中的生字詞,查字典,給這些生字詞注音并解釋,掌握這些詞語的運用。
(1)癡想(chī):
(2)隱秘:隱蔽,不外露。
(3)鐵青: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
(4)凝成(nng):凝結成。
(5)誘惑(yu):吸引,招引。
(6)喧騰(xuān):喧鬧沸騰。
(7)漫濕:水滿濕潤。
(8)枯干(kū):失去水分,沒有水。
(9)一瞬間(shn):一眨眼之間。
七年級語文教案上冊 篇3
一、教學目標
①理解寓言的含義。
②正確地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
③感受優美的語言,學習精美的表達。
二、教學重點
①理解寓言含義。
②學習精美的表達。
三、課前準備
①查字典、詞典,掃除字詞障礙。
②預習課文內容。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教學《白兔和月亮》:
①介紹寓言。 ②解讀寓意。
③引導學生自相對照,把握人生態度。
二、教學設計
人們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與失將會伴隨我們今生今世。有俗語說:“有得必有失。”其實,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隨遇而安,得失不驚,心寬體胖,處世瀟灑;癡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亂心迷,生身受累。我們應當怎樣把握自己的人生態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鏡子。 .
1、出示課題。
2、介紹寓言
3、朗讀
4、疏通文意,感受語言。
5、整體感知
①感知內容
a.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設計目的:掌握課文內容。要求學生完整地復述課文。
b.白兔賞月的心態前后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
設計目的:了解身份的改變對于心態的影響。第一問,要求學生用課文中的相關詞語回答。
c.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為什么會患得患失?
設計目的:理解占有欲在作祟。
d.這則寓言給了我們一個什么啟示?
設計目的:理解寓意。
以上問題難度不大,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略加點撥,學生可以自己完成。
②感知語言
這則寓言的語言很精美,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品味、賞析。
例如,“慧心”“風韻”“閑適”“繃”等用詞很精當。對稱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無憂無慮地嬉戲,或是心曠神怡地賞月”“烏云蔽月,她便緊張不安,惟恐寶藏丟失;滿月缺損,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搶劫。”
除讓學生分析上述詞語的.妙用之外,還可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其他有關的詞句再作分析,并讓學生試著仿寫。
6、問題研究
①找出故事情節中的兩次轉折。
把握結構。
②白兔最終要求諸王之神撤銷決定說明了什么?
讓學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
③這則寓言提到了人類有什么含義?
寓言的諷刺意義。
辯證思維
擁有財產就一定患得患失嗎?而一無所有才心安理得嗎?
自我反思
①我們應從白兔身上學到什么?
②你是否有過患得患失的現象?原因是什么?
③我們應怎樣把握自己的人生態度?
7、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相關作業。
②預習《落難的王子》。
七年級語文教案上冊 篇4
教學重點:
掌握文言實詞,翻譯背誦全文
理清起承轉合的寫作層次
教學難點:
感受作者的高尚人格和儒家士大夫的自尊自信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你心中理想的居所是怎樣的?
2、劉禹錫被貶謫時,受到排擠欺壓,居住于一間陋室,他的心態可能是怎樣的呢?
二、朗讀指導、落實字詞
1、教師范讀、學生朗讀
2、圈劃出不理解的字詞,查字典落實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整體把握
1、陋室“陋”還是”不陋”?評判的依據是什么?
物質——陋
精神——不陋
作者的態度——不陋
作者評價的依據——主人品格的高下
2、朗讀課文,作者是分幾個層次表現陋室因為主人品格而不陋的?
為課文劃分層次
四、逐層理清
起
層次1、 作者是怎樣開篇的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是為了說山道水嗎?
重點在于“仙”“龍”
(2)“仙”“龍”有暗指什么?體現作者怎樣的心理?
暗指作者自己,對自己品德高于庸俗常人的自信
精神志向不因為現實而受局限
(3)用怎樣的情緒朗讀這一句?
(4)通過類比引入主題
承
層次2、作者是怎樣承接主題展開表現的。
方面1
環境幽雅:(1)展開想象,說說這是怎樣的環境?
(2)“上”“入”兩字是什么用法,這樣用給人怎樣的感受?
(3)“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兩句可能暗示什么?
方面2
交往風雅:(1)“鴻儒”指什么?“白丁”指什么?
(2)“談笑有鴻儒”與“苔痕上階綠”是否矛盾?
(3)想象作者寫這兩句話的時候心理活動是怎樣的?
情趣高雅:(1)什么叫“素琴”?什么叫“金經”?
(2)“素琴”“金經”意在說明什么?
(3)“可以調素琴“與”無絲竹之亂耳“是否矛盾?
(4)“無案牘之勞形”表現作者追求怎樣的生活狀態?
轉
層次3、作者宕開一筆的突轉效果
(1)、寫自己的陋室、表現自己心志、精神追求,作者卻為何宕開一筆寫“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是不是把話題扯遠了,偏題了?
(2)寫諸葛亮、揚雄的兩句話刪去對作者的思想的表達有沒有影響?
(3)補充:道家隱逸與儒家隱逸的不同
窮固獨善其身,不忘兼濟天下的自強樂觀,儒家的使命意識
合
層次4、八面生風,虎虎有生氣的結尾
《論語》: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總結全文呼應開頭
(1) 引用孔子的話的作用僅僅是再次強調陋室不陋嗎?
(2) “孔子云”只是一個巧合嗎?
(3) 儒家的道德力量的源泉——《論語》
小結: 本文雖然短小,但結構層次鮮明,體現了中國寫文章強調“起承轉合”的特點。
用清晰的思路表現了作者安貧樂道、追求高尚人格的精神。
五、拓展練習
1、拓展閱讀: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juàn)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qīn)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wù)見(xiàn)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這篇文章朗讀時候有怎樣的感受?
2、這是一篇韻文,要反復朗讀,感受體會音韻之美
朗讀指導:找出對偶句,中國人喜愛的對稱美
句式整散結合,和諧靈動
圈劃押韻的字詞,感受音韻美
情趣高雅、自得其樂的語調
《陋室銘》復習要點
一、解釋加點詞的含義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名:出名,著名 靈:靈驗,神奇
2、斯是陋室:斯:這 。
3、惟吾德馨: 馨:香氣,這里指品德高尚。
4、無絲竹之亂耳:絲竹:這里指奏樂的聲音。亂:使……亂。
5、無案牘之勞形:案牘:官府的文書。勞形:使身體勞累 勞:使……勞累
6、何陋之有?:何:什么。 之:賓語前置的標志
7、調素琴: 調:彈奏 素琴:不加裝飾的琴
8、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鴻儒:博學的人。 白丁:平民,這里指沒有什么學問的淺薄的人
二、譯句
1、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譯: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雙耳,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勞累。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譯:這(雖)是間簡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它簡陋了。)
3、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譯;(來到室內)談笑的是學識淵博的人,往來的沒有知識淺薄的庸人。
4、孔子云:“何陋之有?”譯: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5、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譯:苔蘚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里。
三、理解性默寫:
①《陋室銘》一文作者認為陋室不陋的原因(或點明全文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可以從正面寫實,表現室主人從容淡靜,兩個“無”字從反面虛寫表現室主人對世俗生活的厭棄。)
③文中描寫\'陋室\'環境清幽、恬靜、雅致,令人賞心悅目的語句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④表現陋室主人交往人物不俗的句子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陋室銘》文言文復習
一、作者及相關簡介
劉禹錫(772-842),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唐順宗時,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和藩鎮割據勢力。失敗后,屢遭貶謫,本文即作于此間。
《陋室銘》選自《全唐文》,是作者在和州刺史任上寫的。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通常用韻文寫成。
二、文章思想內容
本文起首四句,以正襯發端,用有仙之山,有龍之水比喻陋室,自然引出正題:頌揚陋室。點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再通過對陋室環境的描寫,交友及室主人所做之事的敘述,表現了作者的情懷,后又以諸荀、揚雄自比,充分表現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三、中考鏈接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詞。
有仙則名:出名。/有龍則靈:靈異。/斯是陋室:這。/惟吾德馨:只;香氣,這里指品德高尚。/苔痕上階綠:長上。/草色入簾青:映入。/談笑有鴻儒:大儒,學識淵博的人。/往來無白丁:平民,這里指沒有學問的人。/可以調素琴:彈奏。/閱金經:這里指佛經。/無絲竹之亂耳:琴瑟,簫管等樂器。這里指奏樂的聲音。/無案牘之勞形:官府的公文;形體,身體。
2、翻譯下面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這是簡陋的房子,只是(由于)主人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
②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中。
③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沒有(嘈雜的)樂聲擾亂雙耳,沒有官府的公文勞累身心。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3、用課文原名回答下列問題。
①本文的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描寫陋室環境幽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③寫室中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④寫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的句子是: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4、這段文字從哪幾個方面表現陋室不陋?請你用自己的話概括。
答:作者從室外環境之幽雅、室中人交往之雅和室中事的情趣之雅三個方面,表現了陋室不陋。
5、作批注是學習古詩文的一種好方法。請仿照①句的批法,任選一個角度為②句作批注。
①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以名人高雅居天之驕子襯托自己居室的高雅。)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反問句式,突出主旨。
6、“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對于作者這種交友方式,你有何看法?
示例一:這種交友方式可取,我們就是要與那些有知識,有學問的人交往,這樣才能不斷進步。
示例二:這種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7、下列各組加點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C)。
A、斯是陋室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 B、無案牘之勞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有龍則靈 學而不思則罔 D、可以調素琴 皆以美于徐公
8、“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上”和“入”用在這里有何好處,這句寫出了環境怎樣的特點?
示例:對偶擬人“上”“入”二字生動傳神,化靜為動,使景物有生氣,而且流露了作者對這景色的喜愛之情。
9、“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一句運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為什么要這樣寫?
示例:運用類比的手法。用古名賢之室類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賢自況,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賢的志趣和換負。
10、歷史上或現實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請舉例。
示例:床頭屋漏,雨腳如麻的杜甫草堂。
凈潔無塵,以木板方磚做書架的錢鐘書的書齋。
11、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你如何看詩本文作者所表達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提示:只要圍繞“物質生活再豐富,也需要高尚的精神生活”來回答就可以。
七年級語文教案上冊 篇5
教學目標:
1、初步掌握古代詩歌的朗讀技巧,背誦詩歌。
2、理解并掌握詩歌中字詞的釋義。
3、品味鑒賞詩歌,感受古代詩詞的藝術魅力,培養學生鑒賞詩詞的能力。
4、通過反復誦讀,體會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悟詩詞中雋永的意蘊。
教學重點、難點:
1、初步掌握古代詩歌的朗讀技巧,背誦詩歌。
2、通過反復誦讀,體會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悟詩詞中雋永的意蘊。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詩歌小常識
1、按內容:
送別詩、抒情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物詩、戰爭詩、敘事詩
2、按形式:
①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
②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
格律詩分為絕句(每首四句)和律詩(每首八句),字數有五言和七言。律詩注重格律,對偶工整。每一首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四部分。
③詞
④曲
二、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王灣:唐代詩人。生卒年、字號均不詳。洛陽(今屬河南)人。現存詩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這首詩是他這次途徑北固山去游吳中,“江春入舊年”,快到除夕的時節,雖然江南山水如畫,但時近年關,遠離家親人,旅次北固山下,船下江水東逝,頭頂南雁北歸,不能不催人鄉關何處之思,于是寫下了這首傳 世佳作。這首詩格調壯美,意境開闊,預示了盛唐詩歌健康發展的前景。
三、朗讀:停頓按意義單位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四、理解詩詞大意
首聯: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游客在青山之外,航船在綠水中前行。
頷聯: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潮水平緩,兩岸之間江面寬闊,風平浪靜,一片白帆高高懸掛
頸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褪去,江面上已散發出春天的氣息。
尾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家鄉的音訊什么時候能到達呢?希望北歸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陽。
五、簡要概括詩中四句話的內容。
1、首聯寫旅途所見的大江兩岸的景色。
2、頷聯寫春潮涌張、江水浩渺,波平浪靜、視野開闊的景色。
3、頸聯寫在江上行舟即天亮時的景色。
4、尾聯用“鴻雁傳書”集中表達作者思鄉之情。
六、描繪: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湖水平緩,兩岸之間江面寬闊,風平浪靜,一片白帆高高懸掛。(寫景名句,以大景傳小景之神。)
賞析:"平”、“闊”、“正”、“懸”四個字用得好,“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勢。這四個字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景物闊大和作者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
七、“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歷來被人稱道。請選擇一角度,作簡要賞析。
1、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時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表現了時光匆匆、光陰荏苒,身在他鄉的游子頓生思鄉之情。
3、把“日”、“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現了作者積極、樂觀、向上的思想感情。
4、“生”“入”用了擬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5、兩句詩對偶工整,形象生動。
八、用自己的話描述“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所展現的畫面。
在殘夜將盡未盡之際,一輪紅日已經從海上冉冉升起,舊年還未過去,江面上春天已悄然而至。
九、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哪兩句詩句集中表達了這種感情?
明確:思念故鄉之情。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十、請從內容和感情的角度,談談你對“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的理解。
詩人希望北歸的大雁捎一封家書到洛陽,表達了濃濃的鄉愁。
十一、主旨
本詩寫詩人泊船北固山下時所見江南的'景色及感受,抒發了詩人思鄉之情。
十二、寫作手法
1、寓情于景,即景生情。詩人善于借用景物特征表達情思。如“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中的“闊”字,抓住了江湖這一景物特征;“生殘夜“入舊年”中的“生”與“入”,寫拂曉日出,突出表現江南早春的特征,表現了詩人的思鄉之情。寫法生動、傳神。
2、景中出情,景中出理。“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中“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交替,但“日”“春”卻具有新生美好事物的品質。作者本意說理,但寫景抒情的句子里卻蘊含理趣,妙不可言。
3、語言清新,意境開闊。詩人用淡雅的文字描述了途中大江兩岸的青山綠水,為讀者勾畫出一幅江南舟行圖,表現出江南風光壯美的一面。
十三、作業。
十四、板書設計:
首聯:青山綠水難掩旅途的抑郁之情
頷聯:寫景名句,以大景傳小景之神。
頸聯:哲理名句,時序變遷,季節更替
尾聯:主旨句,思鄉之情
七年級語文教案上冊 篇6
學習目標:
1、了解《石壕吏》的寫作背景。
2、通過朗讀、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的作者情感。
3、培養學生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人文素養。
設計思路: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敘事詩,反映的是安史之亂時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達了作者對民生疾苦的同情,對朝庭無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我把引導學生體味《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的作者情感作為重點,通過“朗讀疏通整體感知---揣摩模擬人物心理---短劇表演點評”一層層由淺入深體味詩歌的內容、主題、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多次多元的對話達到對文本的深透理解,培養學生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人文意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出示圖片,問:戰爭給老百姓帶來了什么?
(這是現代戰爭帶給老百姓的傷害,我們今天要學習一首古詩《石壕吏》,去感受中國古代老百姓在戰爭中的命運。)
二、了解《石壕吏》的背景。學生交流有關的資料:
三、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1、 自由朗讀,力爭讀出詩歌的感情
2、 朗讀自己喜歡的詩句,并說說理由
3: 寫了一個什么故事?
4、 解了故事的內容,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讀課文。(悲憤沉郁)
四、研讀課文,明確主題
1、課文題目是《石壕吏》,全文圍繞那兩個字展開的?捉人
2、捉人情景的概括描寫的句子?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表現出“吏呼”咆哮如雷,“婦啼”悲傷凄苦,又體現了詩人強烈憎惡差吏、深刻同情老婦的感情)
3、差吏是在一直靜聽老婦的苦啼申訴而沒有怒呼咆哮嗎?
分析老婦的三次痛苦申訴,想象并虛擬差吏的怒呼。
第一次申訴:“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著且偷生,死者長已矣。”表明老婦的三個兒子都上了戰場,兩個兒子已經戰死,她家已為那場戰爭作出巨大犧牲,論理論情都不應再到她家捉人了。老婦沉痛地申訴這些,意在喚起差吏的惻隱之心,高抬貴手。但是差吏不為所動,繼續怒呼,逼著要人,逼出老婦進一步的苦啼申訴。
(喚起差吏的惻隱之心嗎?會怎樣怒呼?)
第二次申訴:“室中更無人,惟有轆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表明老婦家中只有個吃奶的小孫子一個孤兒,和因乳孫而未去的衣服破爛的一個寡媳,家庭情況倍極凄慘。老婦申訴這些,意在喚起差吏的憐憫之情,網開一面。但是兇狠差吏仍然不為所動,繼續怒呼,逼著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婦說出下面的話
(得到官吏的可憐、同情嗎?會怎樣怒呼?)
第三次請求:表現出老婦為了避免年邁丈夫、乳孫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請應役了
本詩在藝術表現手法上運用了“藏問于答”,如“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概括了雙方的矛盾,但并沒明寫吏的蠻橫兇暴,而是從老婦的致詞中暗示出來。(本詩在藝術表現上,不僅運用了藏問于答的手法,而且文章精煉。陸時雍稱贊這篇詩“其事何長!其言何簡!”就是指這一點說的。僅用二十四句,就寫出了典型性很強的環境、人物和情節,在驚人的廣度與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與沖突,從而體現了同情人民的思想傾向,這的確是難能可貴的。)
五、為什么詳寫老婦的痛苦申訴?
描繪出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表露了作者對時局的憂慮,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官吏的橫暴,
六、小結
師:托爾斯泰“戰爭請孩子和女人走開”這里年老體衰的老婦人都抓去服役了,這足見戰爭的殘酷,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什么呢?生:告訴人們要反對戰爭,愛好和平。
師:對。(動情地)戰爭會給人民帶來數不盡的疾苦,道不完的災難。我們要珍惜和平,保衛和平,讓白鴿飛遍全球,讓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七、帶著對詩歌的理解試背詩歌,這節課上到這里。下課。
《石壕吏》教學反思
《石壕吏》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杜甫詩三首》中的第三首,是杜甫的一首敘事詩,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根據單元目標的要求,以及本課內容、思想、寫作上的特點,我確定本課目標:通過朗讀,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作者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培養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人文素養。其中重點放在對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和體會語言特點兩方面。
但是學習《石壕吏》,有一定的難度,主要因為杜甫的詩歌大多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現實,這與青少年的人生閱歷有些距離,再加上這首詩本身寫得比較巧妙,使用了“藏問于答”的表現手法,感情表達比較隱晦,理解有些難度。因此,我的教學設計以“讀”為主線,以“品”為中心。以讀為主,讀中品味,讀中理解。我把引導學生體味《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作者情感作為重點,通過“朗讀詩歌——解讀詩歌——問讀詩歌---改寫詩歌等環節,一層層由淺入深體味詩歌的內容、主題、人物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多次多元的對話達到對文本的透徹理解,培養學生關注民生、心系百姓的崇高思想。
在教學中,我的教學主導思想確定為:以情感人,以讀促講。讀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對于文言文來說讀尤為重要。因此,我在教法上采用了熟讀為先,講中有讀,讀中促講的辦法。具體做法是:用“字不離句,句不離篇”的辦法反復誦讀、以讀帶講、以讀促講,因為抓住了“讀”就抓住了語文教學的要領。范讀,生讀,互評,小組展示讀,二部輪讀,齊讀等方式,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記憶,為進一步的分析鑒賞作準備。通過朗讀來引導學生品味、記憶、積累文言詞語,提高品讀詩歌的能力。在探究過程中,我采用了自主、合作的方法,體現在兩方面:1.自主。學生根據預習,記錄下自己的收獲和疑問。這樣就給了學生一個表現自我的機會 ,同時教師也可以有的放矢,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提高教學效果。2.合作。對于一些疑難問題讓學生來合作討論解決,集思廣益,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合作能力,體會集體的力量,合作的快樂。例如:官吏只出現了兩次,卻以《石壕吏》命題,原因何在?老婦的致詞是由官吏一步步逼出來的,你同意嗎?通過拓展想象,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在參與體驗中理解了詩作的思想內容,從而再現詩作意境,品味蘊含在詩歌字里行間的感情,使學生對本詩的理解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表達能力;深入挖掘人物,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習更生動;同時了解了“藏問于答”的手法,突破重點,體會了作者語言精練的特點。
應該說,本節課的教學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實現了預期教學目標,學生獲得了有關品讀古詩歌的規律性方法,取得了較好的課堂效果。我覺得本課的成功,主要在于真正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設置情境,激發興趣。作為一首敘事詩,本文的敘事性強,情節完整,很適合表演;而且,生動形象地表演,可以很快地將學生帶入故事所講的情境之中,在身臨其境地表演情境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所以,我在多種形式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假如你是導演,如果把這首詩改編成一出戲,你會安排幾個場景?說說你的思路。并且,隨即組織學生進行表演。之后,針對表演,完成“聽婦之苦”、“觀吏之怒”、“察作者之情”的深層解讀,效果不錯。層層深入的.流程,學生不但讀透了文本,讀懂了作者,更站在情感的天秤上審視了自我。
二、合作品詩,相信學生。相信學生對文本的解讀能力,放開手讓學生去挖掘文外之意。品詩,這一教學環節是關鍵,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環節。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詩歌中的關鍵字詞句入手,抓住詩中物象,自覺地運用聯想和想象,通過對人物、事件的品味、感受、再現詩中形象,感悟其創設的意境,在體會詩的意境中感受詩人的情感。如詩中開頭就有“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句,含義豐富,你是如何理解的?為什么說“老翁逾墻走”老翁留下老嫗獨自逃走是否對?其作用是什么?第二自然段““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作用是什么?故事的結局是第四自然段“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究竟是誰在哭?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讓學生相互討論,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這樣的小組搭配,確有好處,可以使學生全員,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這也是老師在有意識地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在此環節中,我觀察到學生們討論熱烈,參與的熱情很高,學生們有話說,敢于說。討論后,我并沒有給出固定答案,而是對每位發言的學生給予一定的認同,并引導其他小組去補充,孩子們的思考漸漸深入,答案漸漸豐厚。學生幾乎“暮”、“村”、“吏”、“夜”、“捉人”、“逾墻”、“走”一字都未放過,敏銳地發現了其背后潛在的臺詞。從中感悟出詩人就是通過短短幾句話,幾個物象,展現了安史之亂,給平民百姓的帶來學生深重的災難,表達了作者對民生疾苦的同情,對朝廷無能黑暗的批判。
教學總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這節課當然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設置的問題不夠精簡,有些問題的設置過于隨意,對于學生課本劇的表演缺少技術指導,在語言品讀方面不夠細致,等等,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努力改正、完善。
本課的教學使我深刻的領悟到:學生是一種不可忽視的課程資源。現在的學生富有個性化的生活經驗,奇異多彩的想法,出人意料的探索結果,往往超出預想的設計。面對新情況,教師應努力使自己所掌握的課程資源與學生所提供的充滿個性化的課程資源共融。語文教學只有以對話為土壤,才能開出真情感受的花朵。唯有在對話中,語文教學才能走向學生心靈。
《石壕吏》同步練習
一、給下列詞語注音
岱( ) 眥( ) 簪( ) 逾( )
二、文學常識填空
1.杜甫(712~770),字________,別號________,朝偉大的詩人。
2.杜甫的詩作在總體上反映了________朝由________而________的變化過程,號稱“詩史”。
3.《 》寫于所謂“開元盛世”,其時詩人才二十四五歲;《 》和《 》則寫于“安史之亂”前期,詩人已到中年。
三、默寫
1.岱宗夫如何?________。
2.________,渾欲不勝簪。
3.暮投石壕村,________。________,老婦出門看。
4.夜久語聲絕,________。天明登前途,________。
四、解釋下列句中加粗詞語
造化鐘神秀( ) 決眥( )
家書抵萬金( )( ) 渾欲不勝簪( )
五、閱讀
①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②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⑤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⑥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1.解釋下列詞語。
附書至( ) 新戰死( ) 未去( ) 猶得( )
2.形似字注音并組詞。
(1)戍( )________ 戌( )________ 戎( )________
(2)衰( )________ 哀( )________ 衷( )________
3.為選段劃分為三層,并概括出層意。
第一層:
第二層:
第三層:
4.用原文回答問題。
(1)說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_
(2)說明戰爭之慘烈:________________
(3)說明戰爭破壞嚴重:________________
(4)表現老婦喪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_
(5)能概括全詩內容的:________________
5.本段文字正面描寫老婦人“致詞”,層層訴說、凄苦至極,側面寫
“________”,揭示主題。
六、閱讀下詩,回答問題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注:劍外:四川劍閣以南,指梓州一帶。唐朝都城長安在劍閣東北。當時以長安為中心,所以劍閣以南稱劍外。薊北:現在河北省北部和北京市一帶。那里當時是安史叛軍的根據地。
1.解釋下列詞語。
(1)妻子:
(2)縱酒:
2.詩中哪句點明了“聞訊”的地點?
3.詩中哪個詞語揭示了全詩的主題?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思想感情?
4.詩人聽到消息后,百感交集。詩中是如何描述這一點的?試做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一、dài zì zān yú
二、1.子美;少陵野老;唐;現實主義 2.唐;盛;衰 3.望岳;春望;石壕吏三、1.齊魯青未了 2.白頭搔更短 3.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 4.如聞泣幽咽;獨與老翁別
四、鐘:聚集; 眥:眼角; 書:信; 抵:值; 渾:簡直。
五、1.書:信;新:最近;去:離開;猶得:還能夠。 2.(1)戍shù,戍守;戌xū,壬戌;戎róng,戎馬一生。 (2)衰shuāi,衰老;哀āi,悲哀;衷zhōng,無動于衷。3.①②③‖④⑤‖⑥第一層:三男戍邊,二男戰死。第二層:家中情況。第三層:老婦自請服役。 4.(1)三男鄴城戍 (2)二男新戰死 (3)出入無完裙 (4)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5)聽婦前致詞 5.安史之亂
六、1.(1)妻子和兒女 (2)縱情飲酒 2.劍外忽傳收薊北 3.“收薊北”;抒發了詩人欣喜若狂的心情,表現了詩人渴望國家統一和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4.當詩人一聽“收薊北”的消息后,“初聞涕淚滿衣裳”——歡喜得淚流滿面,以淚寫喜,更是喜極而泣、悲喜交集的最生動的寫照。“漫卷詩書喜欲狂”——由流喜淚而呈喜態,寫出了此時此刻詩人內心難以用語言表達的狂喜之情。“白日放歌須縱酒”——由呈喜態而放聲高歌、縱酒痛飲。“青春作伴好還鄉”——這里由欣喜若狂到迫切思歸。最后兩句仍然寫“還鄉”,是想像中具體的回家路線,更讓人想見詩人歸心似箭的急切而喜悅的心情。全詩喜始喜終,一貫到底,給人以強烈的快意。
七年級語文教案上冊 篇7
十二濟南的冬天老舍
指導思想及教學目標:
1、通過反復誦讀,整體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作者思路。。
2、分析語言特色,體會作品優美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掌握寫景狀物的一般方法,并進行片段描寫。
4、精彩語段要求背誦。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1、導入:可由朱自清的《春》自然導入,也可請學生談談自己對冬天的感受導入,也可由古代名家詩句導入。
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2、默讀
3、詞語教學:讀背“讀一讀、寫一寫”結合課文辨析字型字意。
4、朗讀課文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5、初步誦讀課文。閱讀時進行課文的整體把握,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問題:
——課文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這些景物各有何特點?濟南冬天的總體特點是什么?各段描寫之間有何關聯?
6、全班集體研討,各抒己見,互相補充,明確課文主要內容,并且依照課文的脈絡文理,用自己的語言復述濟南的冬天的主要內容。
7、朗讀全文。
8、背誦其中精彩語段。
9、作業。
第二課時
1、復習舊課,3分鐘完成《課課練》一、二、三大題,鞏固詞語。
2、體會本文優美的語言,分析其中的精妙之處,學習語言分析的一般方法。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仔細揣摩,盡量能口頭表達,教師從旁點播、補充,可以用《春》當中學到的知識來啟發學生。
——你喜歡文中哪些優美的語句?為什么喜歡?用簡潔的語言來分析。
——文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試分析其作用。并模仿舉例。
——你認為好的`語言應當具備哪些特點?應當如何品位語言的精妙之處?在文字表達上應注意些什么?
3、比較閱讀:通過和《春》的比較,小結歸納出景物描寫的一般方法。由學生自己合作、探究完成,教師以實例點播,盡量不要告訴學生現成答案。
4、自由朗讀《春》和《濟南的冬天》兩篇課文,體會大師筆法。
5、語段訓練:完成課后練習三,進一步把握景物描寫的一般方法。交流改進。
6、有感情地朗讀背誦精彩語段,感悟體會,加深印象。
7、課后練習:
——完成《課課練》。
——進一步補充完善
七年級語文教案上冊 篇8
活動目的:
1、激發學生的文學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2、培養學生搜索、審美與語言表達能力,感受文學的魅力。
3、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互助合作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小小手抄報的創作
2、小小手抄報的評比
課前準備:
1、指導學生分小組(4人/組)創作小小文學手抄報。
2、將學生創作好的手抄報張貼到教室內,供學生品評。
教具準備:多媒體、投影儀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活動
同學們,上節課老師指導大家分小組動手編輯小小文學手抄報,各小組都能按時完成,并張貼到教室后黑板報上,要求各位同品評,這個任務完成了嗎?
(學生自豪地齊說:完成了!)
二、進行活動
1、看一看
老師指導學生使用投影儀按小組序號分別展示手抄報。
2、說一說
①這樣吧,我們請每小組推選一個代表,把你們組創辦的手抄報給大家介紹一下,好嗎?可以從手抄報命名的含義、創作的設想、欄目的安排與組員的分工等方面進行介紹。
多媒體(呈現):命名的含義、創作的設想、欄目的安排、組員的分工
投影儀:依次呈現各小組編輯的小小文學手抄報
②按小組的順序,學生代表依次到講臺前介紹(掌聲不斷響起)
③教師小結:同學們創辦的手抄報內容豐富多樣,有古文賞析、成語小故事、名人名言、讀后感、自創詩歌、散文、名家簡介、英語小幽默、趣味數學等。每一位代表不僅向大家介紹了手抄報命名的含義、創作的設想、欄目的安排、組員的`分工,有的還著重介紹了他們這一小組認為創辦最好的欄目,使同學們又獲得了一次學習提高的機會。
3、評一評
①大家相互間評一評,看看哪一小組的手抄報能獲得:最佳報名命名獎、最佳欄目組織獎、最佳排版合理獎、最佳書寫整潔獎、最佳圖案設計獎與綜合最優獎
多媒體(呈現):最佳報名命名獎、最佳欄目組織獎、最佳排版合理獎、最佳書寫整潔獎、最佳圖案設計獎與綜合最優獎
②各小組代表到講臺前展示,其余同學口頭評比。
4、決一決
①俗話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位同學評比的審美觀可能不盡一致,這樣老師為每個同學準備了一份決賽表格,請在座的認真填寫,作為決賽的依據,希望大家客觀如實的填寫。
獎項
最佳報名命名獎
最佳欄目組織獎
最佳欄目組織獎
最佳書寫整潔獎
最佳圖案設計獎
綜合
最優獎
組別
②安排學生統計,根據統計結果宣布相關獎項,并授予各項獎的獎品(軟面抄)。
③教師小結:剛才大家的評論都有一定的道理,老師覺得我們每一小組的報紙辦得都不錯,各有特色。從每一份手抄報中,老師看得出大家通力合作的精神。當然,我也希望大家能夠從這次展示活動中,吸取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學習中,更加精誠團結,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來。大家有這個信心嗎?
(學生高呼:有!)
三、總結活動
在這節活動課上,同學們展示的各具匠心的“小小文學手抄報”,是各小組成員團結合作的成果,從大家熱情的笑臉上,老師看出了同學們對文學的熱愛。那么,在今后的學習中,讓我們一起在文學的海洋中暢游吧!
讓我們由衷的喊出我們今天這節課的主題——“我愛文學”(多媒體呈現,學生齊聲讀)。
四、布置作業
學習其他小組手抄報的優點,完善本組的作品,下周再次評比。
七年級語文教案上冊 篇9
二)
童趣
一、學習目標
①背誦、翻譯全文。
②理解作者的精神體驗“物外之趣”。
③領悟作者的奇思妙想,豐富自己的想像力。
二、學習重難點
①掌握文言詞句,
②感悟“物外之趣”。
三、課前準備
①預習課文,了解大意。
②掌握字詞。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①反復朗讀,疏通文意。
②理解課文內容。
二、自學設計
1、導入
同學們,兒童是天真爛漫的,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馬”這個成語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們知道其中“竹馬”是什么意思嗎?李白有詩云:“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其中“竹馬”就是小孩子將竹竿跨在襠下當作馬來騎。這種想像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文學家沈復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們許多兒時的回憶,許多奇思妙想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
板書課題。
2、作品、作者簡介
3、教師導學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代漢語一脈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難學。學習文言文是為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又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關鍵在于培養語感。一是要熟讀、背誦;二是要用心領悟;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匯。
學習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視朗讀背誦。在朗讀時,要很好地把握語氣和節奏,要大聲地讀,讀出點文言味兒來,讀出文章的主旨。
4、朗讀課文
采用多種形式反復誦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朗讀方法上,教師要在語音、語氣、節奏、感情等方面給學生以指導和點撥。
解釋詞義,疏通文意
①默讀課文,揣摩課文內容,試著解釋下列加點的字詞。搞不清的四人小組討論,合作解決。
a.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b.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c.昂首觀之,項為之強。d.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
e.果如鶴唳云端。f.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g.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h.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i.昂首觀之,項為之強。j.徐噴以煙。
k.以草為林。l.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②在教師的幫助下,試著讓學生將課文譯成現代漢語。
③反復朗讀課文,并讓學生試著劃分朗讀節奏。
三、作業
①完成“研討和練習”二。
②寫復述課文內容的提綱。
③思考題:課文中所說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為什么會產生“物外之趣”?這對你有什么啟發?
第二課時
一、教學內容
①理解課文中表現的“物外之趣”。
②認識“物外之趣”這一精神體驗的意義。
二、自學設計
1、檢查作業
復述、背誦、翻譯課文。
2、研讀與賞析
①教師導學
a.這篇課文的主旨是什么?
b.請概括地說出作者記敘了哪幾件“物外之趣”?
②合作探究
四人小組討論,教師適時啟發、點撥、引導。
a.參考注解,試說說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的樂趣。它是一種精神體驗。應該理解到,作者把原來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奧妙無窮而樂在其中,這便是“物外之趣”。這表明作者在幼年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b.你認為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創造出來的。
3、體驗與反思
a.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試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鼓勵同學們敞開述說,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圍繞中心暢談體會,做好評價。
b.討論:這篇課文對你有怎樣的啟發?
[提示]聯想和想像是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點,勇于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于開拓的人。
c.你認為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提示]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富于聯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發現美、認識美。
答案不求統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創意的回答,教師要給予熱情鼓勵。
多角度思考
“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么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蛤蟆處死?
提示:a、珍惜生命。b、處置有度
三、作業
a、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
b、 將“體驗反思b”寫成300字的短文。
四、小結
同學們,《童趣》是一篇饒有興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發我們很多美麗的聯想和想像。其實世界上許多重大的發明,
都是在聯想、想像甚至幻想中產生的。少年兒童有著天生的好奇心,我們應當把它充分開發出來,使我們的生活、學習更加
多姿多彩。同時希望同學們能逐漸引起對文言文興趣,多多積累文言詞匯,為今后學習文言文打好基礎。
五、板書設計
自然景物
思維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聯想和想象
群鶴舞空
怡然稱快
草叢、蟲蚊、土礫
森林、野獸、丘壑
怡然自得
癩蛤蟆
龐然大物
大快人心(鞭打、驅趕)
六、信息反饋:
七年級語文教案上冊 篇10
我的信念
瑪麗·居里(?)
教學目標
①理解課文內容。
②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③品味平實而富于哲理的語言
教學重點
①梳理課文內容。
②歸納居里夫人的人格特點。
③品味平實且富于哲理的語言
課前準備
①預習課文,疏通文意。 ②搜集居里夫人的有關資料。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同學們,說起居里夫人,我們大都知道她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鐳,推動了核科學的發展。但關于她的人格,也許我們知道的并不多。愛因斯坦曾說過:“在像居里夫人這樣一位崇高人物結束她的一生的時候,我們不要僅僅滿足于回憶她的工作成果對人類已經做出的貢獻。第一流人物對于時代和歷史的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大。即使是后者,它們取決于品格的程度也遠超過通常所認為的那樣。”
今天我們來學習居里夫人的自傳體散文《我的信念》,或許對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
二、研讀課文 (疏通文意,品味語言,識記字詞。)
1、教師導學
本文內容龐雜,頭緒紛繁,重在梳理。教師應引導學生首先按順序搜集、篩選信息,而后概括綱要,最后歸納整理。這樣,舉一綱而萬目張,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①默讀,搜集、篩選信息
讓學生獨立默讀、思考,試著讓學生用四字短語歸納居里夫人的行為特點。
討論歸納:
堅忍不拔 樹立信心 執著勤奮 集中目標 獻身科學
探討真理 生活簡單 重大發現 保持安寧 不圖財富
珍惜時間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熱愛生活 沉醉科學
②概括綱要,歸納整理
(全班討論,將有關信息分門別類,從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板書:
探討真理 保持安寧 集中目標
思想理念{不圖財富 環境需求{追求自由 工作態度{樹立信心
沉醉科學 珍惜時間 堅忍不拔
執著勤奮
2、重點研讀
①研讀內容
指導學生重點研讀有關詞語、句子、語段,品味平實而富于哲理的語言。教師應讓學生自己找出相關內容,采用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方式,討論解決。訓練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思考題備案):
a.“或許是因為有某種力量在鞭策著我”中的“某種力量”指什么?
b.解釋“在科學方面我們有對事業而不是對財富的興趣”的含義。
c.“我們都認為不能違背我們純粹研究的觀念”中“純粹研究的觀念”指什么?
d.“人類需要講究現實的人……但是,人類也需要夢想家”一句,“講究現實的人”是什么人?“夢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從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這樣的“夢想家”?
e.“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個自由國家中,以一個自由學者的身份從事研究工作”中的.“奢望”可否改換成“希望”?為什么?
f.“在他猝然長逝以后,我便學會了逆來順受。”聯系上下文,談談“逆來順受”在句中的確切意思。
g.為什么作者說,科學家也應當是“一個小孩兒”?這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態?
h.“我從沒把這種權益視為理所應當”中的“這種權益”指什么?
問題設置比較多,教師可根據需求取舍。
②品味語言
a.教師指導學生體會、品味語言。理解這種樸素而平實的語言風格。不重文采,而重寫實,是傳記類作品的特點。如果學生感到有難度,教師可引導學生與文學作品語言作比較,就容易理解了。
b.找出課文中帶有哲理性的句子,試著進行賞析。
參考:
◆生活對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類需要講究現實的人……但是,人類也需要夢想家。
◆科學本身就具有偉大的美。
◆一位從事研究工作的科學家,不僅是一個技術人員,而且是一個小孩兒。
三、教師小結
讀了這篇文章,就如同與偉人對話。我們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動。如果說我們過去沒有生活目標,現在我們明確了人生;如果說我們過去一味貪圖安逸,現在我們學會了艱苦;如果說我們過去只能依賴他人,現在我們懂得了奉獻;如果說過去我們意志薄弱,現在我們擁有了信念。讓我們在居里夫人的光輝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獻給人類的進步事業。
四、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
②居里夫人放棄了鐳的專利,卻兩次成為諾貝爾獎金的獲得者。對此,你怎么看?寫成300字的小文章。
五、教后反思:
七年級語文教案上冊 篇11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懷念》是部編教材新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所選的文章以親情為主題,以不同的生活為背景,抒發了同樣感人至深的親情。學習本單元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得到多方面的教益。
作為敘事性散文作品,《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能夠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中的意義和作用。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秋天的懷念》選自《史鐵生作品集》,這是一篇飽含深情的懷念的散文,作者通過回憶自己癱瘓時,身患絕癥的母親忍受著病體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護他、照顧他的事情,歌頌了偉大而無私的母愛,表達了對母親的懷念之情。
二、學情分析:
這節課的教學對象是剛升入初中的七年級學生,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樂于探究,尤其是對新事物的好奇心比較重,他們樂于發言,課堂上能與老師保持良好的互動,與同學積極合作、共同學習。但是也存在情緒不穩、浮躁等問題。鑒于他們的生活經驗所限,對于特殊境遇下如何體會深沉無私的母愛會有所困難。可能會遇到:理解問題、分析問題不夠深刻,語言表達不夠準確等問題。這都需要教師從不同層面給予合適的引導。
三、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課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及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已有知識及存在的問題,我確定了下列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知識與能力: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旨。
過程與方法:通過母親的“好好兒活”,分析母親的形象,理解母愛的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由我是怎樣“好好兒活”的.,聯系學生生活體驗,引發我們應該怎樣“好好兒活”的思考。
教學重點:通過對母親的語言神態等描寫的品味,分析母親的形象,理解母愛的內涵。
教學難點:由我是怎樣“好好兒活”的,聯系學生生活體驗,引發我們應該怎樣“好好兒活”的思考。
四、教法學法
(一)教法的運用:根據文章內容和學生的特點,我主要采用以下四種方法進行教學,以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1、閱讀感知法:遵循閱讀的整體性原則,引導學生反復閱讀文本,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2、問題引導法:用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讀文本,引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3、啟發式教學:以啟發、點撥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同時利用小組合作,促進生生間、師生間的互動。
(二)學法的滲透:教是為了不教,本節課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滲透學法。
1、品評賞析法:學習過程中,對文中精彩的語句、段落進行品評、賞析、積累。
2、討論交流法:通過問題的引導,讓學生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3、小組合作法:隨著自主、合作、探究成為語文學習的新方式,小組合作學習成為了一種新的學習組織形式。通過小組合作,學生能夠交流學習體會,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五、
在對教材和學生分析的基礎上,依據“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基本原則,本節課主要設計了以下六個教學環節: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配樂朗誦《我與地壇》片段,引導學生體會兒子對母親的愛,進入主題,這篇書寫著母親對兒子愛的《秋天的懷念》。呈現片段:
那時的我,作為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為母親著想,我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她有一個長到歲上忽然截癱了的兒子,這是她的兒子;她情愿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可這事無法代替;她想,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確信不能僅僅是活著,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終于能找到——而這樣的母親,注定是上活得最苦的母親。
設計意圖:聯系本單元的內容,喚起學生曾有的情感體驗,通過朗讀,為下文的學習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好情感鋪墊。
(二)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在課前預習的前提下閱讀文章,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本環節設計的主要問題是:
1、作者在秋天懷念的是誰?
2、為什么會在秋天懷念?
要求:邊讀邊在文中劃出相關的語段,了解文章的情節。
設計意圖: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自主閱讀,主動學習,做到“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同時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簡潔準確表達的能力。
(三)品讀課文,分析形象
通過熟讀、品讀文章,理解文章所蘊含的情感,以深入理解文章,解讀人物。
本環節設計的主要問題是:
1、母親是怎樣“好好兒活”的,分析母親的形象。
2、母親是怎樣教導我要“好好兒活”的,理解母愛的內涵。
要求:品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母親動作,語言和神態的詞句,用不同的符號標出,并圈出重點詞,仔細品味母親“好好兒活”的含義,然后小組一起交流學習成果。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熟讀、品讀文章,體會作者的情感,教師補充背景,增進學生對寫作背景的了解,進而討論交流、分析鑒賞文中母親的形象,母愛的內涵,增強學生語言的感悟能力,以達到深入理解文章的目的。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積累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和分析方法,感悟博大深沉的母愛,突出教學的重點問題。
(四)再讀課文,引發思考
在分析完人物形象的基礎上,教師補充文章的寫作背景知識,讓學生再讀文章,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而引發思考。
本環節設計的主要問題是:
1、我是怎樣“好好兒活”的?
2、我們應該怎樣“好好兒活”?
要求:在文中找出相關語句、段落,帶著感情誦讀,思考。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朗讀中加深理解“好好兒活”的含義,把握文中“我”是怎樣“好好兒活”的?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結合學生自身的生活體驗,思考當下我們應該怎樣做到“好好兒活”,從而突破教學的難點問題。
(五)重讀課文,知識拓展
通過學生再讀文章,了解文章在敘述方式上的特點,從而拓展知識。
本環節設計的問題是:
1、了解敘述方法——“插敘”
2、文中插敘的內容和作用
要求:朗讀課文,從文中找出插敘的內容,思考其作用。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敘事性散文常用的敘述方式,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在日常寫作中掌握插敘這種方法技巧。
(六)布置作業,讀寫結合
1、閱讀史鐵生的名篇《我與地壇》。
2、學了這篇文章,你對母愛有什么新的認識?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你對母愛的理解。
七年級語文教案上冊 篇12
對象分析:
青少年學生正處于身心發育、發展階段,對自然界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這篇課文將帶著學生走進科學的領域,去傾聽科學家矢志探索的心律,品味那石破天驚的奇思妙想,從而激起勇攀科學高峰的熱情。
教學設想與目標:
這是一篇介紹科學家伽利略的文章。作者真實地記敘了科學家伽利略在科學道路上不斷探索的事跡,表現了科學家們矢志探索的精神和奮斗不息的足跡。
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了解課文涉及到的相關知識,如:伽利略生活的背景、比薩斜塔、亞里士多德的影響等,使學生增長知識;還要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激起同學們勇攀科學高峰的熱情;另外,再引導學生領會知識創新的重要性,努力創新。
教學重點:1.了解課中涉及到的相關知識,豐富知識背景。
2.了解科學知識的重要性,激發勇攀科學高峰的熱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投影。
你知道牛頓其人嗎?(簡述其人其事:牛頓英國偉大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自然哲學家。蘋果落地的事情。)
評價:他是科學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推動了我們人類的進步,可他的偉大正來自于平凡的生活。這正如牛頓所說:“無窮無盡的知識之海,我不過是個海邊撿貝殼的小童。”
2、我們今天知道他,都是因為他發現了萬有引力。因為其事而知其人。
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伽利略其人其事。
二、展開
3、出示伽利略投影。你認識他嗎?你在哪認識他的?
(聯系《兩個鐵球同時落地》,伽利略偉大的意大利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被世人稱為“近代科學之父”。復述課文,導入《斜塔上的實驗》。)
4、找出文中斜塔上實驗的部分內容,然后說說它們內容上都寫到了什么?(快速閱讀“實驗”部分,理解課文。)(交流自學結果)
質疑、釋疑:這是一個怎樣的實驗?為什么要做這個實驗?實驗的結果怎樣?人們對伽利略的態度?
5、你相信伽利略的實驗結果嗎?
伽利略的實驗結果證明了他的發現是正確的,我們今天也知道他的發現是正確的。下面我們一起來做一下伽利略著名的自由落體實驗。(同桌合作,一人做一人看,觀察比較結果準備當堂交流。學生上臺演示。)
如果我用一張紙和橡皮的實驗,結果會怎樣呢?啟發學生進行探究。(高一物理毛錢管實驗:在真空條件下可行。)老師送給同學們一句話:“科學的每一項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膽的幻想為出發點。(杜威)”如果你能關心生活,生活同樣也會回報你。
6、但是在當時的人們對于伽利略的偉大發現卻持不同態度。閱讀課文,找出人們對伽利略此次實驗的態度。
(笑、罵——威脅說——將威脅付諸行動:噓哄笑)
人們對科學的態度其實就告訴我們當時不講科學之風盛行。(聯系課文背景:亞里士多德集中古代知識于一身,在他死后幾百年中,沒有一個人象那樣對知識有過系統考察和全面掌握。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書,對后來的哲學和科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影響。恩格斯稱他是“最博學的人”。但是當時的人們卻全盤相信亞里士多德,把他奉為神明。)
7、他在生活中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并堅持頂住壓力用實驗來證明了科學正確。他獲得了成功,但他的成功之路上布滿了荊棘。他身上散發出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探討他的性格特征。
8、他的精神在文中什么地方還有所體現,請找出來并簡述。
三、結語
9、在伽利略身上,同學們肯定受到很深的啟發。你能從伽利略的事跡中總結出幾條關于知識創新的經驗,并用簡潔的語句表達出來。
相信你只要如此去做,你也會成功的。
10、今年我們學校創建省示范初中,學校環境美化了,學校文化氛圍更濃厚了,標語、名人名言可以處處見到,相信同學們肯定能從中汲取養分。如果現在要用的畫像布置校園,你認為可以放哪?為什么?(說明理由:物理實驗室、圖書館等)出示樣本,模仿寫介紹詞
《斜塔上的實驗》教學反思
《斜塔上的實驗》是亨利?托馬斯、達納?李?托馬斯二人寫的一篇關于伽利略生平的人物傳記節選。全文并沒有按照時間順序來寫,而是按照“擺動掛燈的啟示——孩子和學生時代——比薩斜塔上的實驗”的思路展開,描述了伽利略發現擺的規律、自由落體定律的經過和他孩童、學生時代時的情況,表現了他不輕信權威,堅持用實驗來檢驗理論與探索新理論的科學思想和熱愛科學、勇于創新、甘為科學奉獻終身的精神。在對課文進行簡單的分析感知之后,讓學生把文中的兩個實驗找了出來,對斜塔上的實驗也就是自由落體運動的實驗進行重點的分析。從語言方面進行剖析,找出表現主人公的`句子,從而分析出主人公的勇于探索、注重實踐、有迷信權威、熱愛科學的精神品質。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學生對于伽利略的精神概括的詳細具體,但是學生課前預習以及上課時過分依賴參考書,缺乏自己的思考,導致回答問題時思維受到束縛,甚至背離了問題,影響了課堂進度。除此之外,學生之間的交流、討論時間過少。
總之,通過《斜塔上的實驗》這一課,我又進一步認識到了自己課堂教學中的不足,我將更加努力,進一步完善教學中的不足。
《斜塔上的實驗》讀后感
今天我再次讀了語文課本上的《斜塔上的實驗》,覺得深受啟迪。因為它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勇于嘗試,才會獲得成功
它主要講的是這么一件事:伽俐略在教堂油燈的擺動下好象發現了什么,于是他回家拼命地做實驗。但他被許多學生和教授嘲笑,最終證明他的發現機會來臨了。他在斜塔上完成了這個實驗,發現了自然定律。
這個故事很是耐人尋味。你瞧,那些反科學的人總是循規蹈矩按照前人的思維想問題,而伽俐略卻不同,他善于發現,敢于嘗試新事物,最終獲得這個珍貴的自然定律。這就告訴我們:對于一些事物,我們要去仔細探索去發現,并勇敢的去嘗試!
在我的生活中曾經歷過這么一件事:有一次,我拿了一本書看,發現上面有一個很有趣的話題——在蛋白上寫字。我處于好奇,決定去嘗試一下。我拿了一個生雞蛋,一些醋和冷水。先在毛筆上倒一點醋,再在雞蛋殼上寫一個“三”字,然后把雞蛋放入沸騰的水里煮熟,最后我剝掉了蛋殼卻發現蛋白上根本沒有字。我沒有放棄這個實驗。接下來我又進行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實驗……最后,我才發現要等醋字干了才能煮。
由上面的故事我得知要勇于嘗試,才會有獲得成功。年輕的朋友,們讓我們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