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第二定律教案(精選7篇)
牛頓第二定律教案 篇1
“翻轉課堂”革命性地顛覆了教師的教學理念,迅速成為全球教育工作者關注的一個熱點。但是,由于我校學生中寄宿生偏多,現有的教學設施還不足以使每個教室都配備教學網絡,讓每個學生都配備手持終端設備(如平板電腦),這導致“翻轉課堂”的推廣舉步維艱。因此,針對我校現有的教學設施,經過長時間的摸索實踐,我校創建了高中物理教學的新模式——“教學翻轉”教學模式。學生在課前通過微課視頻或導學案進行自主學習,而原來學生課后做作業的活動轉移到了課堂上,通過師生及生生間的協作探究及深度交流共同完成知識的內化過程,構建高中物理互動式高效課堂。
1 教學翻轉,改革教師的教學理念
我校物理教研組實踐的“教學翻轉”教學模式,秉承“翻轉課堂”的教學思想,“翻轉”了“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兩個教學環節,課下獲取知識,課堂上完成“知識內化”過程。對于“教學翻轉”,其核心問題是“導學內容”和“自主練習”等內容的精心設計與創建,使學生學知識在課前,內化知識在課堂。這不僅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模式,對習慣于傳統教育的教師而言,也是一種自我挑戰。
實例:在學習高中物理《牛頓第二定律》一節時,對于牛頓第二定律的推導,筆者設計成微課視頻或者導學案的形式,讓學生自主推導和學習。
筆者在課前先利用微課視頻播放賽車、普通小汽車、滿載貨物的貨車加速運動的錄像,啟發學生思考:加速度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通過觀看錄像,學生總結出加速度的大小跟物體所受的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然后,通過導學案引導學生進行牛頓第二定律公式的推導。學生根據提示自主探究,推導出牛頓第二定律的公式,并進行適當的訓練。
在“教學翻轉”的物理課堂上,教師的作用由原來的“課堂主角”轉變為“課堂的主導”。課前教師要明確學習目標,預設問題,確定分階段目標;在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適時點撥,把握課堂走向;在小組活動時間,教師要細致地籌謀安排,讓課堂上的小組活動充實又有效;在總結提升階段,教師要滲透學科思維,歸納學習方法;在課堂練習過程中,教師要仔細觀察,及時發現最需要幫助的學生,并給予一對一的及時幫助。
因此,“教學翻轉”對教師的要求大為提高。在“教學翻轉”的物理論文上,教師首先要更新教學理念。設計微課或導學案時,要注重引導性和啟發性,引導學生探究知識。在設計任務單時,任務要設計得具有階梯性和可操作性,不可用考試題目代替問題。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導致一部分教師難以迅速適應,學校就有必要對教師群體圍繞教學理念、教學手段、教學流程、角色轉換等方面進行培訓,使之迅速適應“教學翻轉”的新型教學理念和模式。
2 教學翻轉,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在傳統課堂上,基本上只有課外作業是學生自主完成的。而在“教學翻轉”教學模式中,無論是視頻導學、熱身訓練還是知識梳理,都是學生自主構建、協作完成的。在課前微課或導學案的自學過程中,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和進度,自主選擇學習時間、地點和內容。難點問題學生可以多看幾次視頻或導學案,難以理解的問題學生可以留在上課時與同學及教師探討。在課堂上,有較多的時間是學生小組討論、自主練習等學生的個體行為,而問題診斷、合作探究和反饋評價等環節,學生的參與度都非常高。較之傳統課堂,“教學翻轉”教學模式更加注重學生的個體行為,學生具有高度的自主性,有更多的時間去發展自身的高階能力。
實例:在學習高中物理《牛頓第二定律》一節時,學生通過微課或導學案的學習對牛頓第二定律先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在課堂上,教師提供實驗器材讓學生進行實驗設計。此時,學生可能思維高度發散,提出各種各樣的猜想和思路。教師需要總結學生的猜想和思路,并組織學生進行實驗設計。
實驗方案1:有些學生選取了長木板和打點計時器進行實驗(如圖1所示),平衡摩擦力后,改變小盤中砝碼的質量,通過打點計時器測量小車的加速度。
實驗方案2:有些學生的實驗設計是用夾子夾住小車1和小車2后端的細線(如圖2所示),同時松開一下再同時夾緊,位移之比就是加速度之比,來探討加速度與小車質量之間的關系。
“教學翻轉”教學模式將理論知識的學習放在課前。因此,在物理課堂上有充分的時間供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及知識建構。學生通過實驗設計,對牛頓第二定律有了進一步的深入認識。每個學生都通過思考對實驗進行了設計和操作,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大大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高中物理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的物理課堂不再局限于課本上單方面的知識傳授,它開始由封閉走向發散,由單一走向多元,由靜態走向動態。“教學翻轉”教學模式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方式,突出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互動性,變被動聽講為主動參與學習,注重構筑多維物理教學空間,全方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和發展,真正落實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
3 教學翻轉,激發學生思維碰撞
在“教學翻轉”教學模式中,課堂上進行的小組活動是“教學翻轉”教學模式成功開展的有力保障。怎樣讓小組活動有效并且高效地進行,讓學生在小組活動過程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科素養,是“教學翻轉”教學模式需要面對的問題。
“教學翻轉”將學習過程放在課前,在課堂上學生就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實驗和小組討論,學生的思想得以交流,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對問題進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能透過現象揭示本質,通過一般發現特殊,在討論和再認識的過程中,提高自身思維的深刻性。
實例:在學習高中物理《牛頓第二定律》一節時,學生發現在實驗過程中實驗方案具有一定的缺陷,有一定的誤差。如何改進實驗設計,學生進行了激烈的討論,通過小組討論及組間交流,學生針對傳統的實驗提出了改造方案。
改造方案1:利用氣墊導軌和光電門進行實驗設計(如圖3所示)。氣墊導軌可以大大減小摩擦力,光電門可以較為精確地測量滑塊的加速度。
改造方案2:利用DIS實驗儀器進行實驗設計(如圖4所示)。通過位移傳感器和計算機可以較為精確地測出小車加速度的大小。
在“教學翻轉”的物理課堂上,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討論和交流。討論是為了使答案明朗化,知識清晰化,從而突破重點和難點。交流的過程是組內、組間互通有無的過程,可以是素材、方法、技能等多方面的交流。學生通過不斷的討論進行思想的交流和探討,碰撞出靈感的火花。
小組討論和交流的過程是“教學翻轉”的物理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的小組討論和交流的過程可以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同時讓學生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提升學生與人溝通和團隊協作的能力。另外,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時,可能會犯一些典型錯誤。“教學翻轉”可以通過小組討論一起找出錯誤的本源,并通過討論總結出正確的解答方案。在尋找他人錯誤的過程中,可以促使學生積極參與、互相啟發,使思維的深刻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達到訓練思維深刻性的目的。
4 教學翻轉,構建物理高效課堂
有效教學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教學理念,是指在遵循教學活動客觀規律的前提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教師的教學行為直接影響課堂的教學有效性。高效課堂是有效課堂的最高境界,其主要特征就是輕負擔、低消耗、全維度、高質量。“教學翻轉”秉承“先學后教”的教學理念,較之傳統課堂,“教學翻轉”的物理課堂將概念學習放在課前,課堂上有更多的時間去發展學生的高階能力,以達到有效、高效的教學目標。
實例:在學習高中物理《牛頓第二定律》一節時,筆者組織學生通過微課或導學案學習、自主推導公式、實驗設計、動手實驗、小組討論及交流、實驗改進等程序探究牛頓第二定律,改變了原有的單純灌輸式的教學方式,為教師在課堂上“節約”了可用于互動活動或解決更多問題的時間。實施“教學翻轉”教學模式,把知識傳授的過程移到課外,讓學生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學習新知識,課堂上則成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思想和思維方式交流的場所,小組交流與討論則達到了“思則清、辯則明”的目的。“教學翻轉”的物理課堂,教師給予了學生更多的學習空間,賦予了學生更多的學習自由,通過互動式的教學方式,使課堂教學效率大為提高。
“教學翻轉”教學模式就是要徹底改變學生單一、被動的接受,高度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動手操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更好地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教學翻轉”的互動式高效物理課堂,強調師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激勵、共同探討、教學相長,強調生生之間相互幫助、相互監督、相互啟發、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師生之間互教共學,形成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多邊互動的課堂教學結構,使所有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有機會充分展現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相互交往的教育、發展功能,達到高效課堂的教學目標。
“教學翻轉”教學模式的實踐雖然才剛剛起步,但取得的成績是鼓舞人心的。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教學翻轉”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手段和形式,只是一種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要根據教學的需要而定,不必強求每節課必做。“教學翻轉”這一革命性的教學理念,昭示著傳承千年的教育的本質屬性依然在當今時代熠熠生輝,那就是順應學生的思維發展,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塑造學生的獨特個性。“教學翻轉”教學模式必將推進新一輪的高中物理教學改革的開展,構建起高中物理互動式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崔偉.關于“學練翻轉”的物理教學探討——《摩擦力》的課堂實踐為例 [J].教學月刊:中學版,20xx(12):5—8.
牛頓第二定律教案 篇2
一、“牛頓第二定律”教學中的情景設置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利用多媒體播放視頻:劉翔110米欄奪金情景。
參照畫面,提問:決賽時,劉翔將自己身上手表、項鏈等東西都摘了下來,穿上最輕的跑鞋,這樣做有何原因?
結論:質量越小,運動狀態越容易改變,也就是說在相同的情況下,物體獲得的加速度就越大。
視頻展示生活中的實例,創設物理情境,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集中注意力。
2.大膽提問,進行推理
提問:與物體加速度相關的因素有哪些?引導學生去分析和思考。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
3.設置生活情景,分析各種關系
(1)與物體所受外力的關系
①與物體受到的外力有關。例如,騎自行車用力剎車時,用的力越大,車越容易停下來,即阻力越大,自行車減速的加速度越大。
②與物體受到的外力無關。例如,用大小不一樣的力推大石頭,推不動,運動狀態不變,加速度為零。
③與物體受到的合外力有關。例如,用大小不一樣的力推大石頭,推不動,是因為大石頭同時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所受合外力為零,因此加速度也為零。
(2)與物體質量的關系
與物體的質量有關。例如,人分別用相同的力推自行車和摩托車時,自行車比較容易加速啟動,而摩托車則較難。也就是說在相同的情況下,質量較小的自行車獲得的.加速度較大。
(3)與運動速度的關系
二、“牛頓第二定律”教學中的實驗安排
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研究方案。包含實驗器材的選用、操作流程、數據計算和采集等。學生設計實驗方案要嚴謹而規整,教師可以就每一組不同情況作針對性指導。擇優選取代表性設計方案,并派代表上臺介紹設計思路并進行演示,組織全班學生討論,互相啟發,互相補充,集思廣益,完善方案。
1.小車運動典型案例
器材:小車;紙帶;電火花打點計時器;細線;刻度尺;鉤碼;小桶;長木板;砝碼;天平;墊木。
目的:研究小車運動狀態,分析原因。
3.特殊說明
通過實驗探究和數據整理采集,引導學生從實驗誤差、實驗操作等方面來分析比較兩種方案的差別。在教師引導下,共同確定用“滑塊運動案例”進行實驗研究,教師要利用課件著重講解實驗的具體步驟和注意事項。得出結論:滑塊運動方案誤差較小。
牛頓第二定律教案 篇3
【教材地位與作用】
本節內容是在上節實驗課程“探究加速度、質量與力的關系”的基礎上進行知識的探究和總結,在知識上要求知道決定加速度的因素、理解加速度、質量、力三者關系;要求經歷探究活動、嘗試解決問題方法、體驗發現規律過程。牛頓第二定律將力學和運動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具體的、定量的回答了加速度和力、質量的關系,是動力學中的核心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內容。
【學情分析】
在學習這一節內容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力、質量、加速度、慣性等概念;知道質量是慣性的量度、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會分析物體的受力;通過上一節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知道了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這些都為本節學習準備了知識基礎,牛頓第二定律通過加速度把物體的運動和受力緊密的'聯系在一起,使前三章構成一個整體,是解決力學問題的重要工具,應使學生明確對于牛頓第二定律應深入理解,全面掌握。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理解加速度與力和質量間的關系。
(2)理解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知道定律的確切含義。
(3)能運用牛頓第二定律解答有關問題。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歸納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
(1)滲透物理學研究方法的教育。
(2)認識到由實驗歸納總結物理規律是物理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3)培養學生嚴謹思考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重點】
理解牛頓第二定律
【教學難點】
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
【教學策略】
回顧與思考→創設物理情景→分組討論→老師講解→總結規律。
【教學流程圖】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知識回顧】
回憶上節課探究的a與F、m關系。向學生提問:回憶上節實驗探究課內容,控制變量法的應用?我們研究了哪幾個物理量?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能用公式反應他們之間的關系嗎?回憶上節課知識,集體回答。回憶上節課探究的a與F、m關系。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問題1、神舟六號飛船返回艙返回時為何要打開降落傘?
問題2、賽車在開出起跑線的瞬間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引導學生思考2個問題。
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賽車比起一般的家用汽車質量上有什么不一樣?這一設計是為什么?同學間分組討論、各小組派代表回答問題。通過這個問題,學生容易聯想到質量越小,運動狀態越容易改變,所以加速度和物體質量、合外力有關。 【新課過程】
牛頓第二定律:
1、內容:物體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公式:F=ma?
設問:力的國際單位是什么?它是如何規定的呢?構建物理模型,提出關注的細節。
講解:K是比例常數,那k應該是多少呢?
教師總結:力是使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力的國際單位是1N=1kg、m/s2。學生分組討論分析。
學生自己總結后作答,不完整的地方由其他同學補充。通過上節探究的a與F、m關系,運用實驗數據總結規律,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尊重物理事實的精神
3、對該定律的特性進行說明,這樣學生對牛頓第二定律才會有進一步認識。
六大特性:
①因果性(力是產生加速度的原因),= 2 GB3
②矢量性(a、F都是矢量,a的方向由F決定,力的分解和合成遵循平行四邊形法則),= 3 GB3
③瞬時性(合外力消失,即a消失),= 4 GB3
④相對性(牛頓第二定律只適用于慣性系),= 5 GB3
⑤獨立性(物體的各個力都能產生獨立的,= 6 GB3
⑥同一性(a與F與同一物體某一狀態相對立)。提問:牛頓第二定律有哪些特性?
在相對理解牛頓第二定律的基礎上,對表達式F=ma的六大性質結合形象例子進行探討。
根據學生的提出的相關特性的疑問舉例說明。學生討論,嘗試并且回答老師提出的特性。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提出相關特性的疑問。對牛頓第二定律的特性進行探究,能夠加深學生對牛頓第二定律本質上的理解,使前面所學知識連貫起來,這對牛頓定律的解題或是實際運用過程中有很大的幫助。
4、做題需要方法,按照一般的做題思路,授予學生解題步驟。
①確定研究對象;
②對研究對象進行正確的受力分析或是運動情況進行分析;
③根據公式并結合題給條件(注意發現挖掘隱含條件)解出所求的物理量。
例題:一個物體,質量是2 kg,受到互成120°角的兩個力F1和F2的作用。這兩個力的大小都是10N,這兩個力產生的加速度是多大?
課堂訓練P104習題1、2、3老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得出解題步驟,并做適當的補充說明。
牛頓第二定律教案 篇4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牛頓第二定律的文字內容和數學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義及相互關系、
3、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牛頓”是怎樣定義的
4、會用牛頓第二定律的公式進行有關的計算、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上節課實驗結論的總結,歸納得到物體的加速度跟它的質量及所受外力的關系,進而總結出牛頓第二定律,體會大師的做法與勇氣、
2、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滲透物理學研究方法的教育、
2、認識到由實驗歸納總結物理規律是物理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3、通過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能深切感受到科學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重點
牛頓第二定律的特點、
教學難點
1、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
2、理解k=1時,F=ma、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師:利用多媒體播放上節課做實驗的過程,引起學生的回憶,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再一次體會成功的喜悅,迅速把課堂氛圍變成研究討論影響物體加速度原因這一課題中去、
學生觀看,討論上節課的實驗過程和實驗結果、
師:通過上一節課的實驗,我們知道當物體所受的力不變時物體的加速度與其所受的作用力之間存在什么關系?
生:當物體所受的力不變時物體運動的加速度與物體所受的作用力成正比、
師:當物體所受力不變時物體的加速度與其質量之間存在什么關系?
生:當物體所受的力不變時物體的加速度與物體的質量成反比、
師:當物體所受的力和物體的質量都發生變化時,物體的加速度與其所受的作用力、質量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呢?
[新課教學]
一、牛頓第二定律
師:通過上一節課的實驗,我們再一次證明了:物體的加速度與物體的合外力成正比,與物體的質量成反比、
師:如何用數學式子把以上的結論表示出來?
生:a∝
師:如何把以上式子寫成等式?
生:需要引入比例常數k a=k
師:我們可以把上式再變形為F=kma、
選取合適的單位,上式可以簡化、前面已經學過,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其實,國際上牛頓這個單位是這樣定義的:質量為1 kg的物體,獲得1 m/s2的加速度時,受到的合外力為1 N,即1 N=1 kgm/s2
可見,如果各量都采用國際單位,則k=1,F=ma
這就是牛頓第二定律的數學表達式、
師:牛頓第二定律不僅描述了F、m、a的數量關系,還描述了它們的方向關系,結合上節課實驗的探究,它們的方向關系如何?
生:質量m是標量,沒有方向、合力的方向與加速度方向相同、
師:對,我們如何用語言把牛頓第二定律表達出來呢?
生:物體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
師:加速度的方向與合外力的方向始終一致,我們說牛頓第二定律具有同向性、
【討論與交流】
(多媒體演示課件)一個物體靜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從某一時刻開始受到一個方向向右、大小為5 N的恒定外力作用,若物體質量為5 kg,求物體的加速度、若2 s后撤去外力,物體的加速度是多少?物體2 s后的運動情況如何?
學生進行分組討論
師:請同學們踴躍回答這個問題、
生:根據牛頓第二定律F=ma,可得a= ,代入數據可得a=1 m/s2,2 s后撤去外力,物體所受的力為零,所以加速度為零、由于物體此時已經有了一個速度,所以2 s以后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師:剛才這位同學說2 s后物體不再受力,那么他說的對不對呢?
生:不對、因為此時物體仍然受到重力和水平地面對它的支持力、
師:那么在這種情況下的加速度又是多少呢?
生:仍然是零,因為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為零,牛頓第二定律中物體所受的力是物體所受的合力,而不是某一個力、
師:非常好、以后我們在利用牛頓第二定律解題時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即用物體所受的合力來進行處理、
【課堂訓練】
討論a和F合的關系,并判斷下面哪些說法不對,為什么、
A、只有物體受到力的作用,物體才具有加速度
B、力恒定不變,加速度也恒定不變
C、力隨著時間改變,加速度也隨著時間改變
D、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隨即消失
答案:ABCD
教師點評:牛頓第二定律是表示力的瞬時作用規律,描述的是力的瞬時作用效果是產生加速度、物體在某一時刻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由該物體在這一時刻所受到的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來決定的當物體所受到的合外力發生變化時,它的加速度隨即也要發生變化,F=ma對運動過程的每一瞬間成立,加速度與力是同一時刻的對應量,即同時產生、同時變化、同時消失、這就是牛頓第二定律的瞬時性、
師: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即使再小的力也可以產生加速度,那么我們用一個較小的力來水平推桌子,為什么沒有推動呢?這和牛頓第二定律是不是矛盾?
生:不矛盾,因為牛頓第二定律中的力是合力、
師:如果物體受幾個力共同作用,應該怎樣求物體的加速度呢?
生:先求物體幾個力的合力,再求合力產生的加速度、
師:好,我們看下面一個例題、
多媒體展示例題
【例1】 一物體在幾個力的共同作用下處于靜止狀態、現使其中向東的一個力F的值逐漸減小到零,又逐漸使其恢復到原值(方向不變),則
A、物體始終向西運動
B、物體先向西運動后向東運動
C、物體的加速度先增大后減小
D、物體的速度先增大后減小
生1:物體向東的力逐漸減小,由于原來合力為零,當向東的力逐漸減小時,合力應該向西逐漸增大,物體的加速度增大,方向向西、當物體向東的力恢復到原值時,物體的合力再次為零,加速度減小、所以加速度的變化情況應該先增大后減小、
生2:物體的加速度先增大后減小,所以速度也應該先增大后減小、
生3:這種說法不對,雖然加速度是有一個減小的過程,但在整個過程中加速度的方向始終和速度的方向一致,所以速度應該一直增大,直到加速度為零為止、
師:對、一定要注意速度的變化和加速度的變化并沒有直接的關系,只要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的方向一致,速度就一直增大、
多媒體展示例題
【例2】 某質量為1 000 kg的汽車在平直路面上試車,當達到72 km/h的速度時關閉發動機,經過20 s停下來,汽車受到的阻力是多大?重新起步加速時牽引力為2 000 N,產生的加速度應為多大?(假定試車過程中汽車受到的阻力不變)
學生討論解答
生:物體在減速過程的初速度為72 km/h=20 m/s,末速度為零,根據a= 得物體的加速度為a=-1 m/s2,方向向后、物體受到的阻力f=ma=-1 000 N、當物體重新啟動時牽引力為2 000 N,所以此時的加速度為a2= =1 m/s2,方向向車運動的方向、
師:根據以上的學習,同學們討論總結一下牛頓第二定律應用時的一般步驟、
生:1、確定研究對象、
2、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和運動情況,畫出研究對象的受力分析圖、
3、求出合力、注意用國際單位制統一各個物理量的單位、
4、根據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學規律建立方程并求解、
師:牛頓第二定律在高中物理的學習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希望同學們能夠理解牛頓第二定律并且能夠熟練地應用它解決問題、
【課堂訓練】
如圖4-3-1所示,一物體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斜面向上滑動,滑到頂點后又返回斜面底端、試分析在物體運動的過程中加速度的變化情況、
圖4-3-1
解析:在物體向上滑動的過程中,物體運動受到重力和斜面的摩擦力作用,其沿斜面的合力平行于斜面向下,所以物體運動的加速度方向是平行斜面向下的,與物體運動的速度方向相反,物體做減速運動,直至速度減為零、在物體向下滑動的過程中,物體運動也是受到重力和斜面的摩擦力作用,但摩擦力的方向平行斜面向上,其沿斜面的合力仍然是平行于斜面向下,但合力的大小比上滑時小,所以物體將平行斜面向下做加速運動,加速度的大小要比上滑時小、由此可以看出,物體運動的加速度是由物體受到的外力決定的,而物體的運動速度不僅與受到的外力有關,而且還與物體開始運動時所處的狀態有關、
[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
1、牛頓第二定律:F=ma、
2、牛頓第二定律具有同向性、瞬時性、同體性、獨立性、
3、牛頓第二定律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
[布置作業]
教材第85頁問題與練習、
[課外訓練]
1、設雨滴從很高處豎直下落,所受空氣阻力f和其速度v成正比、則雨滴的運動情況是
A、先加速后減速,最后靜止 B、先加速后勻速
C、先加速后減速直至勻速 D、加速度逐漸減小到零
2、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物體所受合外力為零,物體的速度必為零
B、物體所受合外力越大,物體的加速度越大,速度也越大
C、物體的速度方向一定與物體受到的合外力的方向一致
D、物體的加速度方向一定與物體所受到的合外力方向相同
3、一個物體正以5 m/s的速度向東做勻速直線運動,從某一時刻開始受到一個方向向西、大小為3 N的恒定外力作用,若物體質量為5 kg,求:2 s末物體的速度、
4、如圖4-3-2所示,底板光滑的小車上用兩個量程為20 N、完全相同的彈簧秤甲和乙系住一個質量1 kg的物塊、在水平地面上當小車做勻速直線運動時,兩彈簧秤的示數均為10 N、當小車做勻加速直線運動時,彈簧秤甲的示數變為8 N、這時小車運動的加速度大小是
圖4-3-2
A、2 m/s2 B、4 m/s2
C、6 m/s2 D、8 m/s2
參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分析雨滴的受力情況,發現雨滴受豎直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空氣阻力,重力的大小方向不變,空氣阻力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所以物體的加速度a= 應該逐漸變小最終為零,此時雨滴的速度最大,以后雨滴做勻速運動、
2、答案:D
3、分析與解答:由于物體受到恒定外力是向西的,因此產生恒定加速度的方向也是向西的,與物體初速度方向相反,故物體應做勻減速直線運動、
由牛頓第二定律可知:a= = m/s2=0、6 m/s2
由勻減速直線運動公式可知:2 s末物體速度為
v2=v0-at=(5-0、6×2) m/s=3、8 m/s
方向向東、
4、解析:因彈簧的彈力與其形變量成正比,當彈簧秤甲的示數由10 N變為8 N時,其形變量減少,則彈簧秤乙的形變量一定增大,且甲、乙兩彈簧秤形變量變化的大小相等,所以,彈簧秤乙的示數應為12 N、物體在水平方向所受到的合外力為F=T乙-T甲=12 N-8 N=4 N、
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得物塊的加速度大小為a= = m/s2=4 m/s2、
答案:B
說明:無論題中的彈簧秤原來處于拉伸狀態或壓縮狀態,其結果相同、同學們可自行通過對兩種情況的假設加以驗證、
板書設計
3 牛頓第二定律
內 容 物體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
表達式 F=ma
說 明 (1)同向性:加速度的方向與力的方向始終一致
(2)瞬時性:加速度與力是瞬間的對應量,即同時產生、同時變化、同時消失
(3)同體性:加速度和合外力(還有質量)是同屬一個物體的
(4)獨立性:當物體受到幾個力的作用時,各力將獨立地產生與其對應的加速度,而物體表現出來的實際加速度是物體所受各力產生加速度疊加的結果
活動與探究
探究活動的主題:牛頓第二定律發現的過程、
探究過程:
步 驟 學生活動 教師指導 目的
1、 到圖書館、上網查閱有關牛頓發現牛頓第二定律的書籍 介紹相關書籍
2、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根據查閱的資料,確定文章主題和內容 解答學生提出的具體問題
3、相互交流活動的感受 對優秀文章進行點評
牛頓第二定律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牛頓第二定律是動力學的核心規律,是第四章牛頓運動定律的中心內容,更是本章的教學重點。本節在第二節實驗探究結果的基礎上分析得出牛頓第二定律,它具體的、定量的回答了運動物體速度的變化率,即加速度和力、質量的關系。牛頓第二定律通過加速度將物體的運動和受力緊密聯系,使前三章構成一個整體,這是解決力學問題的重要工具。此定律是聯系力與運動的橋梁,所以本節課的教學在整個教材教學中處于相當重要的地位。
二、重點、難點
在確定本節的重點、難點時我認為不只是讓學生停留在掌握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更應注重學生認識到牛頓第二定律在現實生活中應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該定律來解決實際問題。故重點是理解并運用牛頓第二定律;難點是通過簡單應用正確理解牛頓第二定律的內涵。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需要,確定本節課的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掌握牛頓第二定律的文字內容及數學表達式;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義及相互因果關系;知道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牛頓"的定義;會用牛頓第二定律的公式進行有關計算。
2、過程與方法
以實驗為基礎歸納出物體的加速度跟它的質量、所受外力的關系,進而總結出牛頓第二定律;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定律的探索過程,滲透物理學研究方法;體驗物理方法的魅力;從認識到實驗歸納總結出物理規律并加以運用,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樹立學好物理學科的信心。
四、教法與學法
"教無成法,但教要得法",高一學生創造力比較欠缺,對于利用已有的知識創造出新理論的能力很弱,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把握還不是很準確,數學推理能力較弱,根據實驗數據總結歸納規律能力不強。牛頓第二定律的數學表達式雖簡單完美,記住也不難,但要全面、深入理解該定律中物理量的意義和相互聯系,牢固掌握定律的物理意義和廣泛的應用前景,尤其對于我們偏遠地區的城步苗鄉學生來說是較為困難的。何況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與生活密切相連的科學,因此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應運用講解、討論、分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并從學生的認識心理出發,采用設問引入——自主探究——分析討論——交流合作——得出規律——鞏固練習加強應用的教學程序。讓學生觀察與提問相結合,自主探究與交流合作相結合,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并根據學生的認知效果適當講解、引導、糾錯、分析,對牛頓第二定律的數學表達式的物理內涵加以深化。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首先利用多媒體觀看火箭升天、運動員劉翔在110米欄比賽的起跑、奧運會上女子100米賽跑的起跑等錄像資料,然后引導學生討論他們的速度變化快慢即加速度由哪些因素決定?進而讓學生回顧上節實驗的結論,共同探討物體的加速度與其所受的外力、質量存在怎樣的關系?(目的:通過實際生活現象分析,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通過探討加速度與物體所受外力、質量的關系來完成牛頓第二定律探究任務的引入)
(二)新課進行:
先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回答下列問題:
1、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應該怎樣表述?
2、它的比例式如何表示?
3、各符號表示什么意思?
4、各物理量的單位是什么?其中,力的單位"牛頓"是如何定義的?
(要求學生討論分析相關問題,記憶相關的知識)過渡:上面我們研究的是物體受到一個力作用的情況,當物體受到幾個力作用時,上述規律又將如何表述?
學生討論分析后教師總結:物體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目的:培養學生發現一般規律的能力)
實例探究與鞏固練習
討論a和F合的關系,并判斷下面哪些說法對不對?為什么?
A、只有物體受到力的作用,物體才具有加速度。
B、力恒定不變,加速度也恒定不變。
C、力隨著時間改變,加速度也隨著時間改變。
D、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隨即消失。
E、物體在外力作用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當合外力逐漸減小時,物體的速度逐漸減小。
F、物體的加速度大小不變一定受恒力作用。
教師總結:力是使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力與物體的加速度具有矢量性、瞬時性和獨立性,牛頓第二定律是由物體在恒力作用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的情形下導出的,但由力的獨立作用原理可推廣到幾個力作用的情況,以及應用于變力作用的某一瞬時。
牛頓第二定律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掌握牛頓第二定律的文字內容和數學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義及相互關系
3、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牛頓“是怎樣定義的。
二、教學重點
1、知道決定物體加速度的因素、
2、加速度與力和質量的關系的探究過程
三、教學難點
1、理解牛頓第二定律各個物理量的意義和聯系
2、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
四、教學方法
在探究過程中,滲透科學研究方法如:控制變量法、實驗歸納法、圖象法等
五、教學過程
1、知識回顧
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變化,即產生加速度。
問學生:加速度的大小與那些因素有關呢?
學生回答:力還有物體質量
思考:力是促使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原因,力似乎“促使”加速度的產生。質量是物體慣性的量度,而慣性是保持物體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所以質量似乎是阻礙“加速度”的產生。
猜想:加速度可能與力、質量有關系。
結合實際:
小汽車:質量小,慣性小,啟動時運動狀態相對容易改變。
火車:質量大,慣性大,動力大,啟動時運動狀態相對難改變。
2、回憶課本所研究的內容
(1)、質量m一定,加速度a和力F的關系。
處理數據:得出結論:當m一定時,a和F成正比,
即:a F
SHAPE MERGEFORMAT
(2)、力F一定時,加速度a和質量m的關系
SHAPE MERGEFORMAT
得出結論:當力F一定,加速度a和質量m成反比,即:a 。
3、引出牛頓第二定律
通過大量實驗和觀察到的事實都能得出同樣的結論,由此可以得出一般性的規律:物體加速度的大小跟它所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這就是牛頓第二定律。
牛頓第二定律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章教科書將牛頓第二定律的探究實驗和公式表達式分成兩節內容,目的在于加強實驗探究和突出牛頓第二定律在力學中的重要地位。牛頓第二定律的首要價值應該是確立了力與運動之間的直接關系,即因果關系。如知道了物體的受力情況,物體的運動狀態及其變化就完全確定了。這應該是人類在認識自然過程中取得的重要思想成就。
本節內容首先在上節課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分析說明,提出了牛頓第二定律的具體內容表述,得出牛頓第二定律的數學表達式。從SHAPE MERGEFORMAT到SHAPE MERGEFORMAT,到F=kma,再到最后得出F=ma,其中蘊含有豐富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性目標。因此,更要注重對學生思想觀念和心理的影響,即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學在認識自然上的本質性、深刻性、有效性。教科書突出了力的單位1N的物理意義,它是為后面學習單位制的內容準備的。引導學生進行必要的討論。本節最后通過兩個例題介紹牛頓第二定律應用的基本思路,它們也是學習、理解牛頓第二定律的基本組成部分。
【學情分析】
在學習這一內容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力、質量、加速度、慣性等概念;知道質量是慣性的量度、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會分析物體的受力。已具備一定的實驗操作技能,學生對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了解,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學生學習積極主動,對學習物理有較濃厚興趣;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樂于探究自然界的奧秘;敢于堅持正確觀點,勇于修正錯誤;喜歡和同齡人一起學習,有將自己的見解與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掌握牛頓第二定律的文字內容和數學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義和相互關系。
3、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牛頓”是怎樣定義的。
4、會用牛頓第二定律的公式進行有關的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1、以實驗為基礎,歸納得到物體的加速度跟它的質量及所受外力的關系,進而總結出牛頓第二定律。
2、認識由實驗歸納總結物理規律是物理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實驗探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新精神。
2、滲透物理學研究方法的教育,體驗物理方法的魅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探究加速度和力、質量間的關系的過程并總結牛頓第二定律。
2、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
教學難點:
1、牛頓第二定律的意義。
2、理解k=1時,F=ma。
【教學方法】
1、啟發引導、實驗探究、合作交流。
2、通過實例的分析、強化訓練,使學生理解牛頓第二定律的意義。
【教學用具】
牛頓第二定律演示器、小車(兩個)、鉤碼(50g若干)、細線若干、三角板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環節教學內容學生活動
導入新課同學們上節課在實驗室做了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的實驗,同學們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了嗎?有沒有得出什么結論?下面先請同學們在黑板上畫出a—F和EMBED Equation、DSMT4圖象。
教師同時用牛頓第二定律演示器演示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
實驗結論:加速度與力成正比、與質量成反比
新課教學
新課教學
一、牛頓第二定律
通過對同學們上節課實驗結論的.分析總結,同學們能不能簡單的概括一下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
那我們都學習過,加速度是矢量,那么在牛頓第二定律里加速度方向如何?
那么我們完整的牛頓第二定律定義:
物體的加速度大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牛頓第二定律可以用比例式來表示
EMBED Equation、DSMT4
則
或者
上式是一條比例式,如果寫成等式又如何表達?
表達式:F=kma
式中K是比例系數,F指的是物體所受的合力。
二、力的單位
同學們在初中已知道力的單位是牛頓,但同學們知道一牛頓的力有多大嗎?
由F=kma
當k=1時,F=ma
取m=1kg a=1m/s2
則:F=ma=1kg×1m/s2 =1kg·m/s2
kg·m/s2就是力的單位。我們規定1kg·m/s2為一個單位的力,為了紀念牛頓,我們就把一個單位力的稱為1牛頓,所以1N=1kg·m/s2,意思就是一牛頓的力相當于把質量為1kg的物體產生1 m/s2的加速度所需的力。
所以當m,a取國際單位時,K=1,牛頓第二定律就表述為:F=ma
定義:物體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質量成反比。
加速度方向與物體所受作用力方向相同。
因為在這三個因素中,質量是標量,力和加速度是矢量
同學起來回答:
F=k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