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初中生物教案(通用17篇)
《細菌》初中生物教案 篇1
《細菌》是第五單元第四章第二節的內容,本節課主要對細菌的發現、形態結構、營養方式和生殖等知識進行了介紹,學好本節課可為后面學習真菌和病毒打下一定的基礎。通過本節課的實際教學,我有以下認識:
1.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漲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學生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使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上課開始,教師應有意識的為學生創設和所受內容相關的生動有趣的教學情景,使學生帶著強烈的學習欲望進入角色。這節課開始,我首先利用多媒體有關日本對中國實行細菌戰的報告,并用低沉的語調引起學生的注意:“細菌戰奪走了許多中國人的寶貴的生命,那么細菌為什么這么厲害呢?“細菌是什么樣子的?”,“是誰發現了細菌?”,“細菌都是對人類有害的嗎?”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為探知細菌創設了良好的開端,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情感教育。
2.善用多媒體
本節課中關于細菌的發現以一大段文字進行介紹,如果讓學生通過閱讀文字來獲取知識既提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達不成知識目標。但是我通過多媒體將巴斯德的鵝頸瓶實驗進行視頻在現,一下就將學生的心收了回來,也該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利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彌補了傳統教學方式的直觀感、立體感和動態感等方面的不足,使一些抽象、難懂的內容變得易于理解和掌握,取得傳統教學方法無法取得的效果。
3.注重前后知識的聯系
在學習細菌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了動植物細胞的結構,所以在本節課學習了細菌的結構后,我通過組織學生對比細菌和動植物細胞結構的不同,分析推理得出新知識,如由細菌沒有葉綠體推出細菌的營養方式以及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這樣既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也起到鞏固知識的作用。
本節課也存在許多的不足,課堂時間分配的不夠合理,課上隨機應變的能力較差,語言不夠精煉等,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漸漸的改進。
《細菌》初中生物教案 篇2
本節課是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師生共同在活動中完成的教學活動,以改變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首先從學生已經知道的細菌和真菌的種類入手:你知道的哪些細菌和真菌是對人體有害的?哪些是有益的?同學們想到的往往是害處,然后鋒頭一轉,細菌和真菌對人類還是有好處的,本節課的引入簡潔明快,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
由于我們是農村的學校,饅頭的制作在家都見過父母操作的過程,所以比較積極、活躍,上起來較輕松。課前讓學生準備了一些包裝袋,先從準備的包裝袋入手,有哪些保存食品的方法。在學生介紹其它保存食品的方法時,如冷凍、冷藏、紫外線、防腐劑,可以讓學生討論哪些保存食品的方法不利于人類的健康,還可充分利用學生所帶的包裝袋,看看包裝袋上的配料里,是不是含有常見的防腐劑,并提醒學生盡量少吃含有防腐劑的食品,達到關愛人類健康的情感目標。
總的來說,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達到了,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也較密切,學生的參與面較廣,也注意了對學生評價這方面的問題。但是有些教學設計在細節方面還要再完善一下,盡量避免出現小失誤。
《細菌》初中生物教案 篇3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很高興有這個和大家一起交流、學習的機會。我參評的課件課題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四章第二節《細菌》。我們都知道,細菌的個體非常微小,通常情況下是無法用肉眼觀察到的,尤其是細菌的生殖過程更是很難通過語言來描述,在本節課選擇課件形式運用多媒體教學就比較容易完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分析
本節內容是第四章《分布廣泛的細菌和真菌》的第二節,本章教材的引入是從細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分布開始的,然后分別介紹細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教學內容是按照從宏觀到微觀的順序呈現。教材在本節以科學探究的過程為脈絡安排內容,講述細菌的發現過程,提供了多幅電子顯微鏡下細菌的圖片,引導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結構特征,側重引導學生自己去通過與動植物細胞進行比較,來歸納出細菌的主要特征,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中獲得基礎知識,發展相關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我在制作課件時都著重體現了這些方面。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描述細菌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標
嘗試通過與動植物細胞作比較,推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細菌的發現過程和巴斯德實驗,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
認同飯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細菌形態結構的特點
教學難點: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
(四)教法與學法
初二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知識水平,思維和學習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發展,但知識儲備欠缺,生活體驗不足,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還不夠成熟,尤其是我們學校的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學習興趣低,針對學生的這種情況,我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和動畫演示巴斯德實驗、細菌生殖過程等形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更加形象、直觀。
二、教學過程(課件演示過程)
本節通過讓學生體驗無法用肉眼觀察到周圍細菌直接引入新授內容細菌的發現,在制作課件時對文字的出現用自定義動畫作效果體現了課件的審美性。在這張幻燈片里我突出了兩個知識點一個是列文虎克制作顯微鏡發現細菌、一個是巴斯德通過曲頸瓶實驗證實細菌不是自然產生,在介紹時我分別用了兩個超鏈接一個是圖片一個動畫演示實驗,不僅體現課件的科學性,也幫助同學們了解認識細菌的發現過程,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
第二張幻燈片介紹的是第二部分內容細菌的形態和結構,這部分也是本節的重點,由于細菌個體微小,只有用高倍顯微鏡或電鏡才能看到,所以我在這里設計里三種不同電鏡下不同形態細菌的圖片,并分別就不同形態舉出了實例,比如肺炎球菌、白喉桿菌等,接下來我提出了三個問題,“第一、細菌的結構有什么特點?”在問號處我做了鏈接,鏈接到細菌結構模式圖,并在模式圖中對鞭毛和莢膜這兩部分結構分別鏈接了錄象,是學生建立更直觀、立體的認識。最終總結出細菌的結構特點。第二個問題是細菌的結構與動、植物細胞有什么不同點,在這部分我鏈接了細菌的結構與動、植物細胞的結構,我把他們放在一張幻燈片中容學生們比較,并培養他們總結歸納的`能力,分別填寫比較表格,通過比較也解決了第三個問題“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突破本節難點。
第三部分是細菌的生殖這部分我除了在幻燈片中呈現書中給出的細菌分裂生殖的電鏡照片,還加入了細菌的生殖過程的錄象,并在這部分設計完成書中的技能訓練,不僅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解決了本節的難點,讓他們知道細菌生殖速度之快,從而認同飯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使學生對細菌生殖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接著再介紹芽孢的形成結合前面所學,就使學生們對細菌的哪些特點讓它們分布如此廣泛這個問題迎刃而解。
在新授部分完成后就要對學生課堂所學及時鞏固、練習、評價,在這里我設計了小競賽讓同學們自己出題互相提問,又出了三道習題讓學生們在課堂中完成鞏固練習。體現了課件的實效性。
以上就是我本節課件的全部內容。我深知課件不是簡單的書本內容的照搬,它重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的知識點的提煉與體現,幫助教師順利完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用最簡潔的文字與最直觀的表達方式給學生呈現出本節的內容,把課件制作與錄象片相結合,充分運用好多媒體這一現代化教學手段來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這也是我在制作課件時所遵循的原則。請各位評委老師多提寶貴意見。
謝謝大家!
《細菌》初中生物教案 篇4
興趣是學習知識的前提,對于微觀世界學生是具有濃厚的求知欲的。所以,在細菌的學習中,充分利用學生的興趣,指導他們自己進行實驗探究觀察微觀世界,可以實現主動獲取知識的目的。學以致用是學習的目的,把知識的學習貫穿于對生活現象的剖析中,可以有效地避免知識和生活的脫節,也有利于降低學習難度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對于微觀世界,學生是缺乏深入了解的,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了解程度是影響知識掌握程度的關鍵。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一切結論的得出都源于實驗。為了強化這一理念,本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自主進行了探究實驗,還努力創設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探究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創新意識,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能力。另外,還通過形象、直觀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使知識更易于被學生接受,既培養了學生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足之處是學生雖然對動手實驗感興趣,但缺乏良好的實驗預習習慣,許多學生有邊看課本邊做實驗的習慣,不利于教學時間的準確控制,影響實驗教學的效果。
《細菌》初中生物教案 篇5
在講課過程中主要為了強化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歸納總結能力這一理念,本節課的教學中,努力創設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問題的歸納總結,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創新意識,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能力。
另外,還通過形象、直觀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使知識更易于被學生接受,既培養了學生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讓學生思考,然后進行歸納總結,不足之處是學生雖然對多媒體課堂感興趣,但不利于教學時間的準確控制,影響實際教學的效果。學以致用是學習的目的,把知識的學習貫穿于對生活現象的剖析中,可以有效地避免知識和生活的脫節,也有利于降低學習難度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對于微觀世界,學生是缺乏深入了解的,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了解程度是影響知識掌握程度的關鍵。新課程理年指導下的課堂教學,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強調學生的探究過程和情感體驗具有很強的開放性,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我覺得在課堂上既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情感體驗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高效主動地學習,以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
又要注意學生所回答的問題如不正確不要及時給予否定,以免打消他的積極性失去學習興起及及時總結他們回答的問題,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并以教育契機隨機應變及時引導有時會收到出人意料的好效果。這就是我上完這節課的體會。
《細菌》初中生物教案 篇6
《細菌和真菌的分布》這節課,我的整體思路是:首先讓學生能夠區分細菌和真菌菌落,我認為準備實物更能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所以我就準備了發霉的西紅柿、洋蔥、饅頭等發霉的食物,西紅柿和洋蔥的好處是雖然發霉,但很硬實,不至于讓學生反感,菌絲體也很清楚。饅頭的好處是它的菌落豐富,各種顏色的菌落都很明顯,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區分細菌和真菌。第二,培養基的制作,這個環節很簡單,但對探究《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是必不可少的條件,這一環節也是以往教學最容易忽視的環節,原因是瓊脂一般實驗室沒有,而且制作培養基感覺也很麻煩,但通過親身實驗配置,沒有想象的那么難,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情。第三,探究實驗的操作,有了培養基這個探究實驗就很容易操作了,遺憾的這個實驗不能在本節課上看到實驗結果,所以我利用培養好的細菌和真菌展示結果,來提升實驗的可信度,如果學生能夠看到自己的實驗結果,效果會更好。我認為這個實驗對學生灌輸探究實驗的方法更重要,以往探究實驗學生很難想到對照實驗,所以這節課對強化對照實驗是一個很好的素材,應該把握好,所以沒有探究前我就通過習題,為幼兒園老師想辦法,教育小朋友養成飯前洗手的好習慣,強化學生設置對照實驗。這樣探究實驗中的對照實驗能夠深深滲入學生頭腦中。我認為這個探究實驗更大的作用是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使情感、態度、價值觀滲入學生心中。
本節課的不足是教學過程中語言功底薄弱,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教師講的比較多,引導學生創造能力的發揮沒有達到預設的目標。在觀察細菌和真菌的區別時,每個小組都能提供培養基培養的細菌和真菌,教學效果會更好。
《細菌》初中生物教案 篇7
六年級是我剛接手的年級,對于這個年級的學生,我在二年級的時候帶過一學期,但是由于已經四年多了,對于學生的情況不是十分的了解。在上課的時候,講清楚了我們的要求之后,我準備邊熟悉學生邊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活動。
雖然我已經給同學同學介紹過要積極的攜帶老師布置的作業及資料,但是在教學中學生還是不能夠按時攜帶相關的資料進行學習。而這兩個班的情況又稍微有些不同。其中一班的同學有連個女生進行收集和攜帶資料,二班的又有較多的學生進行攜帶相關的資料,大約是5-6個學生。但是對于全班都是40多名的班級來說,這個比例實在太少了。因此學生激發學生和引導學生積極的進行收集材料以便進行學習活動。
1.表揚和鼓勵收集和分享資料的學生。對于這些上課積極將自己的搜集的資料分享給全班同學的同學進行鼓勵和表揚,這樣能夠對于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鼓勵,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幫助學生提高學生的成就感和認同感。這樣學生就在下次的學習就能夠更為積極的進行學習。
2.對于沒有積極的聽課而且沒有收集學習材料的同學給予積極的交流談話。在談話的過程中,了解學生沒有進行進行收集原因,并且探究學生上課沒有聽取學生分享的資料的原因。這樣學生找出自己的學習中的不足,以便學生積極的進行下一步的學習。
3.為了更好的組織學生進行資料的收集和分享,任務的布置進行了細化。首先對于學生我們進行分組,同時對于布置的學生在課下完成的任務,我積極的進行了詳細的布置。在布置的過程中,讓學生積極的進行分工,這樣學生就能夠較為明確的自己的學習和收集資料的任務。
4.想做一個”懶“老師。我想過去的兩節課我是在有些太勤快了。我想在上課的過程中,需要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分享、探究,總結、匯報。這樣學生就會逐步的學習會學習了。因此這樣的學習需要老師組織學生在課下積極的進行課上的學習準備。從而鍛煉他們的學習能力。
《細菌》初中生物教案 篇8
本節課力求通過學生在課下自習,并完成學案,在課上通過學生的小組合作討論教師有力的指導,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使生物課堂能真正達到促進學生全面,和諧、主動、自由和充分發展的目的。
一、在教學中注重學生認真閱讀教材解決問題
由于本節課涉及到微生物技術方面的概念與操作,學生幾乎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儲備。因此在課堂上我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來總結出特點及操作方法。以彌補部分學生預習時走馬觀花,應用時模模糊糊的現象。如,在學生做學案前,我們給了同學2分鐘的時間閱讀了教材。根據教學目標畫出重難點,并把不懂得在課本做好標記。這樣提高了課堂效率,也培養了學生在學習中依托教材,尋找問題答案的好習慣。
二、創設合理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創設生動的問題情境能將有效提高學生科學探究興趣,為學習者與知識間架起有效的橋梁。如,在導入新課時,我用身邊的實例,在夏天經常看到饅頭長了一些“毛”,這是真菌中的霉菌,另外,在我們的周圍還有許多肉眼看不見的細菌,那么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是怎樣存在的呢?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學生領悟到細菌和多數真菌較“小”“分布廣”的特征。再比如,學生對培養細菌真菌的一般方法只有從書上簡短的幾行文字中有個大致印象,而后面探究活動中學生要具體應用這些方法步驟。我認為學生平時沒有這方面的知識積累。因此在教學中上學生小組合作討論時教師加以指導,教師既為后面學生的探究學習掃清障礙,又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由于時間有些緊張,這節課中設計方案展示環節討論的不夠充分,只展示了兩個小組。并且組間評價展開的也不充分。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注意時間的合理安排。
《細菌》初中生物教案 篇9
一、說教材:分四個方面
(一)首先是教材地位分析
本節內容是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細菌和真菌》的第二節,本章教材的引入是從細菌和真菌的分布開始的,是在學生學習了植物和動物以及生態系統的組成之后進行的教學,為后面真菌的學習作了鋪墊,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
(二)其次是教材內容
雖然學生對某些細菌引起的疾病等有一定的了解,但對細菌的繁殖、結構特點、營養方式的知識,缺乏認識,難以理解。因此,教學內容是按照從宏觀到微觀的順序呈現的,從學生最熟悉的環境啟發他們進入微觀的環境中去。教材在本節以科學探究的過程為脈絡安排內容,講述細菌的發現過程,引導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結構特征,側重引導學生自己通過與動植物細胞進行比較,來歸納出細菌的主要特征,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中獲得基礎知識,發展相關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同時,學習本節課是為后面討論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起了鋪墊的作用。
(三)再是課程標準:
生物課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提高生物科學的核心素養,而生物科學的核心素養是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這是生物科學的最終目標,《細菌》是初中生物課程標準十大一級主題下的第八個一級主題生物多樣性的內容,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調查和資料的收集、處理、交流等活動,幫助學生領悟各類生物和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并積極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活動,在二級主題《生物的多樣性》中,課程標準是這樣要求的:描述病毒和細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們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四)最后是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和以上內容,把課程目標轉化為課時目標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描述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2)關注細菌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2、能力目標
通過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嘗試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
3、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細菌的發現過程和巴斯德實驗,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認同飯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細菌形態結構的特點;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
難點:細菌的生殖及分布廣泛的原因。
二、說學生
初二學生已經具備了植物、動物、細胞結構和生態系統方面的知識,形象思維能力較強,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對細菌的發現史、形態結構較為陌生。因此,展示一些常見的細菌圖片,制作多媒體動畫效果,讓他們對細菌有一個感性認識。為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運用直觀性原則,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面向全體學生,以問題為導向,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挑戰,學生才能主動參與,使全體學生能保持較大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己描述現象,表達總結,從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說教法
本節課采用自主學習、直觀教學、比較、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等方法來實施這節課的教學;制作多媒體,插入相關圖片、動畫演示等形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教學更加形象、直觀。
四、說學法:
遵循先學后教的原則,先讓學生自學課本,找出疑難問題,然后逐步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從而歸納知識要點,得出結論,突破重難點。
五、說教法過程及策略
(一)新課導入:
從生活實例出發,提問:在你吃飯前,媽媽總是先讓你洗手去,這是為什么呢?你的課桌上、書上、鋼筆上有細菌嗎?通過簡單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細菌并不陌生,其實自己時時刻刻在與細菌打交道,進而提出問題“細菌是一類什么樣的生物?”“你了解細菌嗎?”引起學生對本節課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二)新課教學
教師提出學習要求,在學生自學期間,教師巡視指導個別學生,發現學生中出現的問題,大概了解學生自學情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1、細菌的發現:從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入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問:細菌從哪里的啊?是誰先發現了它們?(列文虎克、巴斯德)巴斯德是怎樣從實驗中總結細菌是本來就存在的呢?(鵝頸瓶實驗),引起學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然后讓學生討論,讀了這個故事,你對科學的發現有什么新的認識?通過交流使學生情感得到升華。
2、細菌的形態和結構:這部分是本節的重點。由于細菌個體微小,只有用高倍鏡或電鏡才能看到。所以,在這里設計用多媒體展示電鏡下三種不同形態細菌的圖片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歸類總結,再根據細菌的不同形態具體舉出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例子,如大腸桿菌、肺炎球菌等。接下來提出三個問題,首先提出“細菌的結構有什么特點?”,在上呈現細菌結構模式圖,讓學生一一指認對應的結構名稱,以加深學生對細菌結構的認識,培養他們的觀察、表達能力,讓學生建立直觀的認識,最終總結出細菌的結構特點。第二個問題是“細菌的結構與動、植物細胞有什么不同點?”在這部分把三種細胞的結構圖放在一張幻燈片中讓學生們比較,并培養他們總結歸納的能力,通過比較討論也解決了第三個問題“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分析比較推理的能力,又突破了本節難點。
3、細菌的生殖:這里除了呈現細菌分裂生殖的電鏡照片,還插入了細菌的生殖過程的視頻,并在這部分設計完成書中的技能訓練,通過這樣的設計,不僅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解決了本節的難點,讓他們知道細菌生殖速度之快,從而認同飯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使學生對細菌生殖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接著再介紹芽孢的形成,強調芽孢是休眠體,不是生殖細胞,然后討論:為什么細菌的分布十分廣泛?學生討論完后教師總結:
(1)進行分裂生殖速度快,數量多。
(2)能形成休眠體芽孢,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力,而且還能四處飄散,落在適宜的環境中,又能萌發成細菌。
(3)細菌的個體十分微小,極易被各種媒介攜帶,之后再設計學以致用—走進生活這個環節,以問題為導向,設計三個問題,用細菌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同時也起到檢測目標、評價、教學一致性是否達成的作用。
(1)自然界中,為什么不會有大量的動植物遺體堆積?
(2)為什么食品放在冰冷的地方可以保存較長時間?
(3)外科醫生在手術前,都要對手術器械進行消毒,是以殺死細菌為標準進行消毒的嗎?
(三)課堂小結,達標檢測
學生積極參與歸納、總結,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接著進行練習鞏固,檢測基礎知識學習情況,最后讓學生聯系現實生活,做到學以致用,體現生物學價值。
六、說板書設計
1、細菌的發現
荷蘭人—列文虎克—顯微鏡
法國人—巴斯德—微生物學之父
2、細菌的形態結構
(1)形態:球狀桿狀螺旋狀
(2)結構
基本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集中區
特殊結構:莢膜(保護)、鞭毛(運動)
(3)營養方式:異養
3、細菌的生殖
方式:分裂生殖
芽孢:細菌的休眠體
《細菌》初中生物教案 篇10
《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這一節在教學安排上是兩個課時,本節課是第一個課時。本節課我認為我的亮點之一在于新課的導入方式。我首先讓學生以接力賽的形式說出前面已經學習過的細菌和真菌的名稱,然后讓學生說出哪些細菌和真菌是對人體有害的?哪些是有益的?同學們想到的往往是害處,然后鋒頭一轉,細菌和真菌對人類還是有好處的,整節課都圍繞著為細菌和真菌“平反昭雪”而進行。這種導入方式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就充滿了強烈的求知欲望。
亮點之二在于學習細菌、真菌與食品制作這一個知識點上,課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發酵現象的實驗,課堂中讓制作較成功的學生說說他們的制作方法以及看見的實驗現象,然后通過動畫讓學生觀察現象,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生動化,便于學生掌握發酵現象的原理。
亮點之三在于講解細菌、真菌與食品的保存這一知識點時,我課前讓學生準備了一些包裝袋,先從準備的包裝袋入手,有哪些保存食品的方法。然后我準備了p73頁觀察與思考中的圖片,讓學生小組討論后選擇一個向大家介紹保存方法及原理。在學生介紹其它保存食品的方法時,如冷凍、冷藏、紫外線、防腐劑,可以讓學生討論哪些保存食品的方法不利于人類的健康,還可充分利用學生所帶的包裝袋,看看包裝袋上的配料里,是不是含有常見的防腐劑,并提醒學生盡量少吃含有防腐劑的食品,達到關愛人類健康的情感目標。
總的來說,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達到了,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也較密切,學生通過演示實驗培養了相互之間的協作能力,而且在實驗過程中向學生強調了科學的嚴謹性,學生的參與面較廣,也注意了對學生評價這方面的問題。但是有些方面還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做,還要再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設計在細節方面還要再完善一下。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要努力做到的。此外,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要多像其他老師學習,不管是剛工作的還是工作了幾年的,他們都有我要學習的東西,這一點我最近感觸很深。對教材也要更深的去挖掘,不能只浮于表面。
《細菌》初中生物教案 篇11
本節課設計很科學,自主閱讀期間學生解決了絕大多數知識上的困惑,通過閱讀后的組內幫扶、知識梳理,強化、鞏固了基礎知識。
本節合作交流環節重在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的培養,通過問題“比較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異同”、問題“根據細菌的結構推測細菌和營養方式”培養學生比較分析能力;通過問題“假設你手上有100個細菌,其繁殖速度為30分鐘一氏,在沒有洗手的情況下,4小時后你手上的細菌數目是多少?”培養學生解讀、分析數據的能力;通過問題“外科大夫手術之前,要進行嚴格的消毒,手術時還要戴消過毒的口罩和手套”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能力。
存在的不足:
孢子與芽孢的區別學生自主學習時理解不夠到位,通過教師精講,能清楚孢子是生殖細胞,芽孢是細菌的休眠體,但接觸到實際應用問題的時候,仍不能靈活應用。
《細菌》初中生物教案 篇12
第二節 細菌課題: 細菌(知識、能力、品德)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能說出細菌的形態結構。通過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推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知道細菌的生殖方式。的能力目標通過觀察與思考,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通過計算手上的細菌,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情感目標通過了解細菌發現過程和巴斯德的實驗,認同科學發展與技術進步密切關系。(重點、難點)教 材 分 析一、重點:細菌的形態結構細菌的營養方式,生殖方式二、難點:能通過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推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板書設計示意框圖(第一課時)第二節:細菌細菌的發現:法國人巴斯德,巴氏消毒法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1、細菌的形態:桿狀、球狀、螺旋狀
2、細菌的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無葉綠體)、未成形細胞核細菌的生殖:分裂生殖,芽孢時序教學操作過程設計(重點寫怎么教及學法指導,含課練、作業安排)一、情境導入:用生活實例引出細菌的發現:“夏天吃剩的肉湯過一段時間會變質,我們知道是因為里面有了細菌,那么,細菌是從哪里來的?”“手上如果不洗,就會有許多細菌。那么細菌又是從哪里來的?”二:課前預習:細菌個體是不是很微小,人的肉眼看得見嗎?用什么儀器可以看見細菌?細菌很小,為什么分布卻十分廣泛?三、合作探究:1、提問:“夏天吃剩的肉湯過一段時間會變質,我們知道是因為里面有了細菌,那么,細菌是從哪里來的?”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分組討論,了解細菌的發現過程和巴斯德實驗,思考:你對科學發現有什么新的認識?巴斯德要是沒有雄厚的知識基礎,能作出這個簡單而精彩的實驗嗎?并指導學生和自己的學習實際相聯系,使學生認同知識的學習,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的道理。2、細菌的形態如何:“細菌很小,究竟有多小?我們能不能看見它?”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利用課件指導學生觀察與思考。指出:“細菌的個體十分微小,十億個細菌堆積起來才有一顆小米粒那么大。”“人的肉眼看不見細菌,只有高倍顯微鏡或電鏡才能觀察到細菌的形態”。指導學生通過對比幾種不同形態的細菌,說出細菌的幾種形態:桿狀、球狀和螺旋狀等。3、細菌的結構怎樣?它和動植物細胞相比,有什么不同?提問引入:“細菌有不同的形態,那么這些不同的形態的細菌其內部結構是不是也不同?”指導學生觀察課件,觀察順序可由外到內,看各有什么結構?再將細菌的結構圖與動植物細胞的圖片放在一起,讓學生仔細觀察看有什么不同,觀察順序還是由外到內。并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寫。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細菌植物細胞動物細胞4、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先復習動物細胞是什么營養方式,細胞是什么營養方式?為什么不同?植物細胞內有葉綠體,能夠自己制造有機物,是自養方式;而動物細胞內無葉綠體,無法自己制造有機物,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是異養方式。再對照細菌的細胞結構,根據細胞內有無葉綠體,來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再提示學生思考,既然細菌是利用現成的有面物來生活,那么,在生態系統中,它處于什么地位?5、細菌的生殖方式提問:細菌非常小,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條件,如適宜的水分、溫度、有機物豐富,有的還需要有氧。為什么細菌分布卻十分廣泛,可以說無處不在呢?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觀察圖片,并討論其原因。播放細菌生死的錄像。提問,讓學生總結出細菌的生殖特點。細菌是以什么方式進行生殖的?適宜的時候,多長時間分裂一次?當環境不良時,細菌會形成什么結構?細菌為什么會無處不在?6、技能訓練:計算細菌的數目,進行衛生習慣的培養。四、達標反饋1.細菌的發現者是( )。a.荷蘭人列文虎克 b.英國人羅伯特·虎克c.法國人路易斯·巴斯德 d.沃森2.下列各項中,不屬于細菌細胞特點的是( )。a.個體是單細胞的 b.細胞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c.細胞中有成形的細胞核 d.細胞中沒有成形的細胞核3.芽孢是細菌的( )。a.分泌物 b.休眠體 c.后代 d.生殖細胞4.用罐頭來保存食物是根據( )的實驗發明的。a.達爾文 b.列文虎克 c.巴斯德 d.弗萊明5.外科手術器械和罐頭食品的消毒,都要以能夠殺死( )為標準。a.球菌 b.桿菌 c.螺旋菌 d.芽孢6.下列關于細菌的說法正確的是( )。a.都有鞭毛,生活在水中 b.都有莢膜,都能形成芽孢c.肺炎雙球菌是多細胞的生物體 d.金黃色葡萄球菌菌落中的每個細菌都是獨立生活的7.細菌有三種基本形態,例如能引發咽喉炎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呈 ,大腸桿菌呈 ,小螺菌呈 。8.細菌的以下特點與它們的廣泛分布有關:(1)細菌的個體 ,極易為各種媒介攜帶;(2)進行 生殖,速度快,數量多;(3)能形成休眠體 ,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力,而且還能四處飄散,落在適宜的環境中,又能萌發成 。教學后記在觀察細菌的形態和結構時,教師可以有目的地介紹一些與學生身體健康有關的細菌,如肺炎球菌、大腸桿菌等。在進行觀察與思考活動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對比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區別,描述出細菌的基本結構特點。同時要讓學生在討論中交流對“細菌營養方式”的推測。在學生已經了解了細菌是通過分裂完成生殖后,教師可以利用技能訓練的內容,加深學生對“細菌個體小但數量很多”這個說法的認識。在學生了解了細菌是如何度過惡劣環境的內容后,可引導學生完成練習第一、二題的討論和交流。然后,讓學生回憶人的呼吸等內容,思考并回答練習第三題,發展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細菌》初中生物教案 篇13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了解生態系統及細菌和真菌知識的基礎之上,而進行的一節生物教學活動。是我經過多次講課后,總結經驗教訓所設計,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教師提出播放視頻,直奔主題,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饒有興趣的問題去思考、探討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實踐著主動學習的學習方式。然后讓學生舉出發生在自己身上或自己身邊的細菌和真菌使人和動物患病的例子。使學生明白細菌和真菌對人類和動植物的影響,這部分內容的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在“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共生”的教學中,更注重讓學生借助實物、圖片、文字和視頻,在教師的引導下,分組探討根瘤等共生現象的形成機理及意義,并進一步討論了發生在動物和人體內的共生現象及其作用。
在“評價實驗方案”的技能訓練中,特別注重學生對實驗設計的科學性進行反思,這是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環節。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對三個實驗方案的評價、分析,明白了各個實驗方案可行或不完善的理由,更有利于培養學生設計實驗方案的能力。
本節課通過學生參與不同形式的多個活動,來學習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體現著新課標所倡導的學生主體參與、探究及合作式等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時,也引導學生如何去預防某些疾病,學會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細菌》初中生物教案 篇14
活動目標
知道不衛生的食品不能吃,如果吃了不衛生的食品會生病。
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
初步了解預防疾病的方法。
活動準備顯微鏡。
活動過程
1、請幼兒用顯微鏡看不潔食物上的細菌。告訴幼兒如果吃了不干凈的食物,這些細菌也會跑到我們體內。
2、請幼兒說說哪些食物是不干凈的。如小攤上賣的食物、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物、過期的食品等。
3、小朋友不要買小攤上的食物,(教案出自:教案網)因為路上來往的車輛使塵土飛揚污染了食物。另外,小攤上有些食物沒有經過衛生檢驗。有些小朋友喜歡賣小攤上的食物,這是很不衛生的。
4、小朋友知道如何判斷食物是否過期?
5、購買食物時要注意看它的保質期,如果超過保質期,就不要購買,也不要吃過了保質期的食物。
6、小結:幼兒吃東西時一定要注意它是否衛生,不衛生的東西不能吃。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缺點是:對學生的放手力度不夠,總擔心學生學不會,吃不透,老師講解過多,以后應更著重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另外本節課學生的活動量不足,如果能夠讓學生親自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到細菌的形態結構估計效果會更好,但也比較費時間,課堂上不容易掌控。
《細菌》初中生物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細菌和真菌的菌落,認識菌落的外觀形態,辨別被細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
2、通過學生介紹,分析培養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細菌、真菌培養的一般操作過程,嘗試進行相關的實驗操作;
3、探究細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實驗結果,歸納適宜細菌真菌生存的環境條件;
4、根據所學知識,對其他小組的實驗結果進行預測,并闡述自己的論據,培養相關的科學素養;
5、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生物學現象,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開拓創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細菌和真菌的培養的實驗操作過程、設計探究細菌和真菌分布的實驗方案,通過觀察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狀況總結適宜細菌和真菌生長的條件。
2、難點:利用事實說明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狀況,總結適宜細菌和真菌生長的條件。
課前準備
1、變質的水果等食物、發霉的食物、感染細菌和真菌的花卉
2、生長有細菌和真菌菌落的平板培養基或斜面培養基實物
3、空白培養基以及配置培養基所需要的藥品;
4、放大鏡
5、有條件的可配備實物投影儀
6、有條件的可組織學生興趣小組,進行配置培養基和培養菌落的實驗
教學設計
本節教學分為兩課時。
課時一: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導入:用肉眼可以觀察到細菌和真菌嗎?
觀察細菌和真菌的菌落
引導學生產生興趣,提供實物
細菌和真菌的培養過程
興趣小組同學介紹配置培養基和接種、培養細菌的過程
引導學生分析培養基成分,總結歸納實驗操作的要點
我們的周圍有細菌和真菌嗎?如果有,它們喜歡呆在哪里?
觀察生活中的細菌和真菌,討論設計探究活動方案,課后實施自己的探究方案
提供實物,引導學生產生興趣;組織學生討論和交流自己的探究方案
課時二: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導入:我們周圍的環境中,哪里細菌、真菌比較多?
學生展示探究實驗結果
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
適宜細菌和真菌生活的條件
分析適宜細菌和真菌生活的條件
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歸納和總結
利用現有知識預測實驗結果
利用現有知識,預測實驗結果,并闡述自己的理由
提供實驗方案和結果,組織學生辯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
教師:我們大家都知道,在我們周圍的環境里,存在很多細菌,可誰也沒有真正看見過。為什么呢?
學生回答:它們太小了,要用顯微鏡看。
教師:在我們的生物小組里,同學們卻用肉眼觀察到了細菌的生長。他們是怎么看到的呢?請生物小組的同學介紹一下:
主要教學過程:
學生:首先,我們看到的不是細菌,是細菌大量繁殖后形成的菌落。
我們先制作了培養基。我們把牛肉膏、蛋白胨、鹽、瓊脂和水加熱混合。
教師:對不起,打斷一下。哪位同學能分析一下,培養基里為什么需要牛肉膏?
學生:牛肉膏應該是營養物質。
教師:還有什么成分屬于營養物質嗎?
學生:蛋白胨、鹽。
有的同學提出瓊脂,在同學中引起了爭議。經過閱讀課本和興趣小組同學的說明獲得了答案。
學生:瓊脂是凝固劑。
學生繼續匯報:配置好培養基后必須高溫滅菌,否則細菌就長得到處都是了。滅菌后趁熱分裝在培養皿和試管中,試管和培養皿也要滅菌。等培養基凝固后,我們將其暴露在空氣里,細菌就落到培養基上,這是接種。然后將接種后的培養基放到溫暖的培養箱里培養,細菌就大量繁殖形成一個個菌落。
教師:為大家展示學生們培養的細菌和真菌菌落,請同學們觀察這些菌落有什么不同。
學生:有的光滑,有的長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平,有的是綠色、黑色、米色、黃色等。
教師:根據課本中的描述,你能從菌落形態、大小和顏色區分出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嗎?
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上指認細菌和真菌的菌落。
教師:我們已經認識了細菌和真菌的菌落,那么在我們周圍,那些地方細菌真菌比較多呢?各個小組可以根據自己感興趣的課題設計實驗方案,限時5分鐘,小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方案,同學們投票選出最感興趣的選題,中選的小組將從老師這里領取兩個配置好的培養基,繼續進行自己的探究實驗。
學生:討論實驗方案,展示自己的設計思路,投票評選最有科學性的、最吸引人的實驗方案。
教師:雖然這一次我們只有三個小組獲得了老師提供的實驗材料,但其他同學可以利用自己家里現成的材料來培養細菌和真菌。下節課希望大家都能參與展示自己的實驗結果。
課時2:
教師:上節課后同學們按照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分別進行了實驗,下面就請同學們將實驗的結果展示給大家看看,并進行簡短匯報。
學生:我們比較了廁所和食堂空氣里的細菌。實驗方案是:準備兩個同樣的培養基,一個放在廁所中央的地面上,一個放在食堂中央的地面上,打開蓋暴露在空氣中三分鐘,蓋上蓋放在培養箱里培養。這是我們組的實驗結果,(通過食物投影儀展示)。
我們看到在廁所里接種的培養基中,菌落數目明顯高于食堂中的,說明廁所里的細菌比食堂里多。我們推斷的原因是:廁所中人的糞便含有很多細菌,而且打掃的程度沒有食堂里好。食堂經常用洗滌劑進行擦洗和消毒,所以細菌就比較少。
教師:分析得很好,人本身就是細菌的攜帶者,清潔劑和消毒劑都可以減少細菌的分布。但是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雖然在廁所里接種的培養基中,菌落數目明顯高于食堂中的;但如果只計算霉菌的菌落數,食堂中的霉菌菌落又明顯高于廁所中的。這是為什么呢?
學生:食堂里吃的多。營養多。
《細菌》初中生物教案 篇16
在課堂教學中,現在很多教師認為探究性學習是以學生活動為主,這樣就可以把課堂交給學生,教師的責任減輕了,他們往往會忽略了過程的指導,只重視表面的熱鬧花哨,教學過程很少有教師準確的富于指導性的引導、點撥和評價,只有探究性活動的形式表現而沒有師生間、學生間的實質性交往和真實的思維碰撞。基于以上的認識,本節課在探究性學習各個環節中,我注重發揮引導者、合作者、促進者的作用。
例如我在這節課開始,導語是這樣設計的,我們認識了細菌的菌落,那么細菌的結構是怎樣構成的?
引導學生產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緊接著又出示學習目標,給學生引導一個學習的方向。整個課堂教學通過學生的觀察、分析、討論等各種學習方法來獲取知識,并在小組合作討論中認真聽取學生的發言,對學生不懂得和講不明白的以及不太清楚的我認真給予提示。
例如在觀察與思考中的討論
1.細菌的結構有什么特點?
學生不太明白我就讓學生畫出動植物的細胞的結構圖比較一下就明白了,并總結細菌沒有的和有那些特出結構,這樣學生就能總結出細菌的結構的特點是“具有細胞壁,沒有細胞核和葉綠體,有遺傳物質--DNA”。
2.試根據細菌的結構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是怎樣的?
我就提示:“植物細胞中的葉綠體有什么作用,細菌的細胞沒有葉綠體那他是如何只生活的呢?學生根據我的問題就能討論出它的營養方式是異養”。同時我也注重了生物學科的特點,適當的抓住機會來培養學生養成良好衛生的習慣。
總之,在教學中要認真備課找準重難點,還要找準突破重難點的方法,在討論中教師要認真準備引導學生討論的問題,還要隨機應變發揮教師課堂引導作用,引導學生去學習去討論。教師必須對自身角色進行重新審視與定位,轉變教學策略,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職能,成為學生心中最好的引路人和旅伴。
《細菌》初中生物教案 篇17
《洗手趕走細菌》打開水龍頭,淋濕小小手。擦擦小肥皂,相對搓搓手。手心對手背,相互搓一搓。互握大拇指,相互轉轉轉。指關節彎彎腰,掌心上面來搓搓。手腕洗一洗,龍頭沖一沖。關緊擦干凈,細菌全跑掉。
目的:
1、了解細菌的多樣性,知道細菌對人體的益處和害處。
2、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
準備顯微鏡,幼兒用書流程:
1、了解細菌的特點。
2、請幼兒用顯微鏡看不潔食物上的細菌,告訴幼兒如果吃了不干凈的食物,這些細菌就會跑到我們身體里面。
3、請幼兒說說哪些食物是不干凈的。不干凈的食物如變質的食物、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物、過期的食物等。
變質的食物、不衛生的食物、過期的食物都不能吃,因為這些食物都不符合衛生標準,人吃了會生病。
二、細菌的分類。
看幼兒用書提問:圖片上都有什么?
細菌分有害菌和有益菌,左邊圖中是食物放壞了,變質了,長細菌了,吃了會生病,這種細菌叫有害菌;右邊的圖中畫有酸奶、葡萄酒、面包、饅頭等食物,這些食物中的細菌對身體有好處,可以幫助消化,這種細菌叫有益菌。
三、找細菌,學分類。
請幼兒說一說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細菌,是有益菌還是有害菌。如沙子里、廁所里、蛋糕里等。
四、學習正確的洗手方法。
1、教師:生活中到處都有細菌,如果我們吃東西時沒有洗手或洗得不夠干凈,就會把細菌吃進肚子里,會肚子疼,會生病。
2、學習"五步洗手法"。
"濕":打開水龍頭,將手淋濕后關緊。
"搓":打肥皂或洗手液,手心手背搓干凈。
"沖":打開水龍頭,把手沖干凈。
"捧":用手捧水沖水龍頭后,關緊水龍頭。
"擦":用自己的毛巾把手擦干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