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荷塘月色》教案匯編(精選12篇)
關于《荷塘月色》教案匯編 篇1
一、導入
多媒體課件播放一段荷塘月色圖,提問:請兩位學生談他們印象中的荷塘景色。教師引入:我們學習散文重在鑒賞品味語言,理解散文的意境。有人把朱自清先生的寫景文稱為“白話美術文”,這體現了他散文的什么特點?
點撥:繪畫美。第4、5、6節體現了這個特點。現在我們不妨把作者手中的筆看作是攝影機的鏡頭,看看他是從哪些角度來給荷塘拍照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
1.語言鑒賞:
(1)朗讀第4、5、6節,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是如何安排鏡頭的?
第4節:遠→近,上→下,靜→動; 第5節:上→下,正面→側面;
第6節:外→內,遠→近→遠。
(2)學生自由朗讀,教師引導學生細心品味這三段文字,發揮想象力,把“文字看出一幅畫來”(葉圣陶語),讓學生說出感受最深的語句并作欣賞分析。
學生自由發言,暢談自己的感受,要結合具體的句子談。
師生共同探討:整個畫面景色素淡靜謐和諧,有一種朦朧之美,明確是借景抒情,“寧靜”之外境,顯“頗不寧靜”之內心;受用“寧靜”之喜悅,向往自由之人生。
教師明確:作者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帶給人多重的審美感受。一是“通感”,二是“比擬”,三是疊音詞,并結合課文中的例子向學生說明。
(3)讓學生反復朗讀背誦,充分體會文辭的優美。
2.文學層面鑒賞
讓學生背誦自己知道的有關描寫荷花的名句,聯系古代文人如李白、周敦頤、楊萬里等人的詠荷詩文,明確荷花在文人筆下一直是高潔人格的象征,體會作者筆下荷花寄寓之意,體會荷月之美景與作者之品格的相通處。
三、探究:
1.交流活動:根據你的理解為荷塘月色的畫面配上適合情境的樂曲,并且輪流上臺配樂朗誦4、5、6節,表達作者所要表達
關于《荷塘月色》教案匯編 篇2
第一課時:
一.導入。
結合本單元的推薦閱讀,由學生自己向同學推薦自己所讀過的朱自清的散文,導入課文。
二.自主·合作·探究
1. 自讀感知
(1)布置學生課前利用網絡或者書籍查找朱自清的生平作品以及《荷塘月色》的創作的時代背景,在課堂上進行交流,教師結合學生發言適當補充。
(2)整體感知:多媒體課、錄音帶或教師配樂范讀,指導學生反復朗讀,把握全文感情基調;學生自讀,邊讀邊作圈、點。
2. 理清本文的感情線索
(1)引導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討論、交流,找出表明作者情感變化的語句,并歸納出作者情感變化的過程。
(2)明確作者情感變化的過程:頗不寧靜——尋寧靜——暫得寧靜——失寧靜
本文寫到結尾,作者的心情其實并未平靜下來,為何他“心里頗不寧靜”呢?
學生討論,教師指導,可根據當時的背景和作者的經歷性格等分析,有多種原因,但要在文中找到根據。
3. 探究閱讀
(1)結合初中時所學過的朱自清所寫的散文《春》,自由討論:《春》與《荷塘月色》,比較喜歡哪一篇?
(2)當你心情郁悶時如何排遣煩惱心情的?請你向朱自清推薦一種更好的排遣方法。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并記錄發言結果。
關于《荷塘月色》教案匯編 篇3
【教學背景及單元整體設計方案】
11月6日晚上八點多鐘,接到學校通知,第二天區領導要來學校考察,要聽一堂政治或語文課,要求我準備一堂課。
接到通知,我思考著上哪堂課,必修1已經學習完畢,不可能再上。必修2有兩個單元的古詩文,都比較長,而且難度又比較大,也不在考慮之中。最后一個單元是演講單元,但已經決定在督導評估和市教研課時上,也不能上。只能選擇第一單元。
第一單元是寫景狀物的散文,都很經典。一篇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篇是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一篇是陸蠡的《囚綠記》。這幾篇文章要上出彩,感覺比較困難。都是很多老師上了又上的課文了。最后決定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從單元提示來看,重點突出了三個方面,一是學習精巧獨特的藝術手法,一是品味優美雋永的語言,一是把握作者深刻而豐富的情感。
仔細研讀這三篇文章,我覺得從整個單元設計的角度出發,每篇可以有所側重。比如《囚綠記》用到了象征手法,那么這篇課文就著重藝術手法的賞析;《故都的秋》有大量的寫景,當然是著重賞析它的景物描寫,品味它的語言;而《荷塘月色》雖然也有景物描寫,但畢竟只有三段,而作者的淡淡的憂愁的情緒體現在全文各個地方。另外,教學參考上是從三個方面對《荷塘月色》進行教學建議,一是體會作者的情感,一是景物描寫,一是語言品味。
因此,我考慮,上《荷塘月色》,首先從整體上去把握體會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體會他的情感。第二課時再品味語言,分析景物描寫的妙處。況且,我覺得對文章的把握也要遵循整體感知到局部賞析的規律,必須培養學生的整體閱讀意識。而且,學生也容易被他優美的景物描寫假象所迷惑,而不能把握到他真正的情感。另外,朱自清這篇文章很多老師上課的時候就是從景物描寫入手,如果我再這樣上,也很難上出新東西來。不如做一次大膽的嘗試,至于嘗試的結果是成功還是失敗,留待課后再討論了。
【三維目標】
1、體會作者彷徨苦悶又略帶淡淡的喜悅的情感。
2、理清寫作思路,學習作者圓形結構的寫作技巧。
3、培養學生憂國憂民的思想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1、作者苦悶中略帶喜悅的復雜感情。
2、學習圓形結構寫作技巧。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這個單元有幾篇課文?學習重點是什么?
提醒學生把握編者意圖的重要性。寫景狀物散文。
至少三點: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對自然、人生的豐富感受和深刻思考(體會情感),精巧獨特的藝術構思。
學習寫景狀物的散文,必須通過揣摩語言去整體感知文章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走進作者的心靈。今天我們就借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來好好揣摩品味他在文中表達的情感。首先請大家大聲的朗讀,注意,在朗讀《荷塘月色》的時候,你就朱自清!
二、誦讀品味
1、學生自由朗讀,并談感受體會。
2、指導讀法。
三、體會作者情感,學習圓形結構的寫作技巧
1、我們在讀的過程中,有沒有注意到作者直接表達感情的一些句子?請大家找出來。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便覺是個自由的人
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
2、為什么作者一開篇要說自己心里頗不寧靜呢?而作者在荷塘散步的時候又說“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又流露出喜悅的心情,作者到底在這篇文章中表達了怎樣的心情呢?
學生思考并討論分析。
可以要求學生談談自己煩惱的時候有沒有類似的經歷?如:
煩惱──聽mp3──暫時忘記煩惱──最終聽不進,甩掉mp3+bxo
3、圓形結構寫作技巧:
外結構:出家門──賞月色、觀荷塘──回家門
內結構:不寧靜──尋寧靜──得寧靜──失寧靜
4、插入朱自清的介紹:
講到這里,我覺得有必要跟大家介紹一下朱自清。
⑴ 朱自清的祖籍:朱自清有一篇散文叫《我是揚州人》,但其實他不是揚州人,只是從5歲起便定居揚州。他的祖籍,則是誕生過魯迅的浙江紹興。(紹興出名人!)⑵ 朱自清名字的由來。
⑶ 朱自清的才華:學生時代就開始創作新詩,192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1922年發表長詩《毀滅》,引起文壇關注。1924年,出版了詩和散文集《蹤跡》。1928年,朱自清出版的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為杰出散文家的基礎。他在古典文學、語文教育、語言學、文藝學、美學等學科領域都有著很深的造詣和建樹。
《中國青年報》上曾報道一則新聞是《我國30歲以下的教授已有17位》,但早在75年前的1925年,朱自清出任清華大學教授并任該校中文系主任時,年僅27歲!
⑷ 朱自清精神。毛澤東的政論名篇《別了,司徒雷登》中。毛澤東這樣寫道:“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最終,朱自清先生絕食而死,死時年僅48歲。
今天我們學習的《荷塘月色》,我們不僅要看到他優美的景物描寫,更要體會他在優美景物描寫背后深深的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感,而我們也要樹立起民族的憂患意識,努力學習,以便將來為祖國做出相應的貢獻。
四、質疑問難
對本文,你還有什么疑問?
五、作業
仔細品讀4~6段景物描寫段落,就其中某一段,嘗試寫一篇300字的賞析文章。
【教學后記及反思】
第二天通知我,說是聽我的課。上課了,我先給學生講解了本單元的知識目標,就是要學習精巧獨特的藝術手法,品味語言,體會情感。接著我說我們今天就借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來體會他的情感。然后要求學生朗讀課文,并談讀感受,有些學生講到景物描寫的優美,給人寧靜的感覺,馬上有些學生反駁說并非如此,開篇就說不寧靜,可見作者是不寧靜的心情。我順勢就學生的發言,要求大家討論,體會情感。學生課堂發言很積極,有的學生注意到了景物描寫的變化,反映心情的變化,有的找到抒發心情的句子,進行分析。也有的從背景入手進行分析,我覺得學生做的很不錯。時間不知不覺地過去了,還有學生在辯論,我停止了辯論,進行了總結。找出了作者抒發情感的句子,結合背景分析了作者的心情,并且分析了第一段不寧靜體現在哪些句子里。順勢又總結出精巧的構思,即內外圓形結構。最后我介紹了朱自清,說到了他的絕食。說到了他的彷徨痛苦,說到了這篇文章所體現出來的憂患意識。
自我感覺不錯,可以打80分吧。
當然也有不足,比如學生分析到景物描寫的變化時,我如果再引導學生把三段景物描寫各寫了什么找出來,板書出來,進而更深入地體會作者心情的變化,或許更好。比如學生講到“可惜我們早已無福消受了”時,我要求學生把引用的兩首詩歌再讀一讀,然后再去分析這句話的含義就好了(上課時沒有讀)。總體說來誦讀還少了點。最后如果能把表現情感的方法在黑板上板書出來或者要求學生自己總結出來就更好了(上課時只是自己口頭總結了)。
語文老師真不好當,我現在是深有體會了,要上好一堂語文課是真不容易。我進而想到在新課改的前提下,應該如何上語文課的問題。
是不是每堂課都要探究合作?可不可以有老師的灌輸(比如我對學生談到朱自清的一些事跡)?而且可不可以整堂課都是老師講解?可不可以在某些課里有所側重?又如何側重?單元設計如何制定?怎樣才更科學?學期目標又如何體現?尤其是三維目標又該如何實現?課堂評價該從哪些方面入手,是只看一堂課還是要結合整個設計來看?如何把所有課文進行分類,比如哪些課文是“定篇”,哪些是“例文”,哪些是“樣本”,哪些又是“用件”?……
要思考的還很多,要學習的也很多,另外,面對我們的學生,如何從他們的實際情況出發去設計課堂也很值得研究,如何避免課堂的平面滑行也值得探討,如何上出深度更值得去探索。
這學期新課改,聽了很多課,也被聽了很多次課,早就想開這么一個主題帖了,但一直沒有開出來,除了時間原因外,也因為自己的懶惰。
這一次課后,最終讓我下定決心開這個帖子了,我開始了對必修1、2教學的整體反思。
因為在聽課和被聽課過程中,聽到了很多評論,而有些評論我不能夠贊同,比如上出語文味,是不是與思想教育就沖突了?我想語文味到底是什么,恐怕有些專家都不清楚。這一次課,以及后面的《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和《短歌行》,都聽到相似的評價,我會再好好總結的。
我熱切盼望大家能各抒己見,幫助我撥開云霧。
關于《荷塘月色》教案匯編 篇4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一、關于教學對象
本課文教學對象為中專一年級(第一學期)學生。他們入學以來已經學習教材關于閱讀和寫作的部分內容,大致掌握了散文文體的閱讀方法及基本分析方法,熟悉抒情、說理、寫景等散文的各種表達方式,具有一定的閱讀、分析散文的能力;學生在前兩周的學習中,已經學習了側重寫景的散文《村》,也以學習了側重抒情的散文《獨上西樓》,已經具備對寫景散文及對抒情散文的欣賞和分析能力,為欣賞和分析這篇情景融合的散文打下了基礎。
二、關于教學內容
1、教學內容:
中等職業學校通用語文系列教材(提高版)(第一冊)(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部分“閱讀”,第二單元“感知材料 攝取信息”,第四課 《荷塘月色》。
2、課文內容分析:
本課文是現代寫景抒情散文,詞語的解釋和理解比較容易;但本文的寫景抒情都比較細膩和朦朧,對一些字詞的理解必須到位,所以必須先讓學生結合注釋熟讀作品,從而進一步引導學生欣賞和分析作品的景物和情感特色,體味作品的語言風格,激發學生的意象和情感聯想,從而帶領學生進入情景交融的境界。
3、教學重點:
(1)欣賞和分析作者通過運用修辭手法、疊詞等達成的對荷塘月色的成功描寫;
(2)討論理清作者喜與愁相交織的感情線索。
4、教學難點 :
作者在作品中流露的“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相交織”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基本感知寫景抒情散文情景融合的特點;
能力目標:領略情景交融散文的妙處,掌握此類散文的欣賞及分析方法;
情感目標:感受荷塘月色美景。
四、教學策略
1、誦讀與賞析相結合;
2、采用小組討論法進行教學。
五、教學組織形式和方法
本課文安排三個課時完成;
教學媒體:電腦多媒體(課件制作軟件平臺:Microsoft Powerpoint)。
六、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1、朗讀《背影》里的一段文字,讓學生猜課文題目。
2、學生集體回答:《背影》
3、根據學生的回答導出:作家朱自清,簡單介紹。(媒體顯示資料)
《背影》作者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市,生于江蘇省東海縣,1903年隨家定居揚州。北京大學本科畢業后的5年里在江蘇、浙江的一些中學任教。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主要作品有詩集《蹤跡》,散文集《背影》。
4、過渡:
在《背影》中,他刻畫的父親的背影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整篇文章也感人至深。如今,我們又要來學他的另一篇美文《荷塘月色》。
(二)介紹本文寫作背景(媒體顯示)
寫于1927年7月。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朱自清也處于苦悶彷徨中。他在一封信中表白說:“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明白。”帶著這種矛盾的心情,他在一個有月光的晚上,獨自來到他當時住的地方——清華園的一個荷塘邊散步,荷塘月色的美妙及他心中難言的感情促使他揮筆寫下了這一美文。
(三)聽媒體示范朗讀,掃清字詞障礙,預劃重點句,明確學練提示中提出的要點。
1、播放錄音,顯示生字、要點:
生字:蓊(wěng)蓊郁(yù)郁、 彌(mí)望、 裊(niǎo)娜(nuó)、 脈(mò)脈、 梵(fàn)婀(ē)玲、
重點句:由學生自己決定,教師抽查并確定重點句的特征。
要點:感知語義豐富、蘊有內涵的關鍵語句,作為領會作者思想感情的信息依據
2、學生聽錄音、劃字句、思考要點。
3、過渡:
以游記的游蹤為例引導學生考察作者的游蹤(游覽過程)。
(四)分析本文總體架構
1、提問:文章每個自然段寫些什么?
2、學生小組討論,由小組代表回答,教師依回答顯示幻燈片。
3、以幻燈片板書為綱,歸納講述作者的游覽過程。
(幻燈片顯示)游覽過程:(不寧靜)出門——走在小路上(抒發獨處的感受)——欣賞荷塘、月色、荷塘四周景色——憶起江南采蓮舊俗——回到家
4、以游覽過程為依據引導學生概括各段的劃分及寫段意。
5、幻燈片顯示答案: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獨游荷塘的緣起
第二部分(第2、3段)寫小徑漫步,勾勒荷塘輪廓,抒發月下獨處的感受。
第三部分(第4~6段)描寫荷塘月色。為全篇重點。
第四部分(第7、8段)回憶江南采蓮風俗,表現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6、過渡:
文章結構簡單,描寫景致卻不簡單。
(第二課時)
(五)分析本文寫景的妙處:荷塘與月色巧妙結合,渾然一體。
1、學生齊讀4-6段
2、提問。媒體顯示問題,學生思考討論
(1)第4、5、6、段分別描寫什么?
(2)第4段寫了荷的哪些方面?
(3)找出這些段中運用疊字的地方,并試著說明運用這些疊字的妙處。
(4)找出這些段中運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分別說明每句運用的修辭手法是什么。
3、逐題抽學生回答,并在學生回答后媒體顯示答案:
(1)第4、5、6、段分別描寫什么?
明確:第4段寫月下荷塘,第5段寫塘上月色,第6段寫荷塘四周的景色
(2)第4段寫了荷的哪些方面?
明確:荷葉、荷花、荷香、荷波。
(3)找出這些段中運用疊字的地方,并試著說明運用這些疊字的妙處。
明確:田田、亭亭、等等
田田:寫出荷葉的茂盛;粒粒:寫出荷花的晶瑩剔透。
遠遠近近、高高低低:寫出了樹的錯落有致。
本文使用的疊詞不僅傳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時也有一種韻律美。疊詞一般用輕聲的語調來讀,輕柔的語調與輕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種雅而不俗的語言氛圍,而在語音的延長中,語意與情感也是綿綿不絕,令人回味的。
(4)這些段中運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分別說明每句運用的修辭手法是什么。
明確:運用修辭手法的句子有第4段第②③④⑤⑥句、第5段第①③⑥句和第6段第⑤句
4、過渡:
疊詞的運用使文章讀起來瑯瑯上口,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文章優雅精致。
(第三課時)
5、以第4段為例,進一步明確、分析修辭手法運用的妙處(媒體顯示內容)
(1)第②句: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比喻。“舞女的裙”比喻荷葉的風姿。裙與荷葉形狀相似;“亭亭”是高頎的樣子,與“出水很高”相配。荷葉“出水很高”才讓作者聯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寫出了荷葉的動態美。
(2)第③句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地開著,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擬人、比喻。“裊娜”寫荷花飽滿盛開狀,“羞澀”寫荷花含苞待放。擬人的寫法,寫出了荷花的神韻,傾注了作者的主觀情感,可以激發讀者的想象。比喻句形容荷花開得不多,“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
6、學生體會第4段老師分析過的句子的妙處,試分析第5、6段中其他運用修辭手法的句子
7、總結:
課文第4~6段集中寫荷塘月色,如第4段沒有直接寫月,但處處有月,荷葉、荷花與月色相輝映,構成月夜荷塘的美景。作者寫荷花縷縷清香,微風傳送 ,像遠方的歌聲一樣動人心懷,這優雅寧靜的感受,只有在月下荷塘獨處的氛圍中才會有。在朱自清的筆下,荷塘與月色已經水乳交融在一起了。另外,作者描寫荷塘與月色之所以如此成功,又在于巧妙地運用了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
8、過渡:
此文中的景物在作者的筆下真是月朦朧,荷塘朦朧,在這樣的朦朧氛圍里,人也朦朧。
(六)討論作者在文中表現的思想感情。
1、 概述歷來人們對作者思想感情的看法(媒體顯示內容):
歷來人們對此問題看法不同,有以下幾種:
A、表現了閑適的心境,
B、表現愁悶的心境,
C、表現對現實不滿的激憤之情,
D、表現美好生活的向往,
E、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很復雜,既有淡淡的憂愁,也有淡淡的喜悅。
2、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資料和課文的旁注進行小組討論,大組負責人深入本大組各小組進行組織討論,了解各小組討論情況,記錄各小組討論結果并作出總結。
3、教師參加某些組的討論,引導、調控討論過程。
4、各大組負責人指定代表在班上作闡述發言,各大組負責人作總結發言。
5、教師對討論進行總結。
正如課文旁注所說,開篇一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的確是全篇的“文眼”,定下了文章的基調。這“頗不寧靜”,正是作者對嚴酷現實的不滿和苦悶心情的寫照。因此,他才“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這說明作者夜游荷塘,目的是使“頗不寧靜”的心情寧靜下來。而置身于“無邊的荷香月色”,他也的確感到了某種超脫:“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也正是在這淡淡的喜悅之中,那彌望的荷塘,那田田的葉子,那裊娜的花朵,那屢縷縷的清香,那凝碧的波痕,那脈脈的流水,那薄薄的青霧,那淡淡的云影,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與影和諧的旋律……都讓他的心得到了暫時的安寧。然而,這安寧的確只是暫時的,因為,作者心靈深處的惆悵是難以排遣的,所以,當耳邊傳來“樹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聲”時,他便發出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的感嘆。于是,他不由自主地“惦著江南了”,在江南時,雖然只是教中學,但那時候的日子是多么的逍遙自在呀!他多么想回到江南去,可是現實畢竟是現實,“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了,作者便從夢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悶的現實世界,真可謂“華章寫盡池塘色,暫得逍遙悲辛眠。無奈多情延舊夢,荷月如何卻塵心。”
6、過渡:
依討論情況臨時處理。
(七)小結:
1、明確本文主要掌握兩個妙處:
一、寫景的功夫。層次性強、運用比喻、通感、疊字等手法詳細描寫。
二、融情于景的特色。作者要表達的感情籠罩著全文。
2、再次播放錄音,請學生跟錄音小聲讀一遍課文,參照媒體顯示的全文構架,再次體會其中的情和景,并尋找自己還不懂的地方。
3、幻燈片隨著課文泛讀的節奏逐步顯示全文構架:
(一)去荷塘的緣由(心里頗不寧靜) 淡淡的哀愁
路上(路—幽僻;樹—蓊郁;月光—淡淡)
感受:對自由的向往(抒情)
荷葉
荷塘 荷花 朦朧、清幽、淡美
(二) 荷香 (靜、動、博喻、通感)
荷 荷波
塘 流水(瀉);青霧(浮) 淡淡的喜悅
月 月光
色 牛乳(洗);輕沙(籠) 光影和諧
月色 黑影:參差、斑駁
月影
倩影:彎彎、稀疏
樹木(近、低);遠山(遠、高) 遠景、近景
四周
燈光;蟬聲、蛙聲 以動襯靜
(三)聯想江南的采蓮 淡淡的哀愁
4、學生質疑。
5、師生共同商討,解答質疑。
(八)作業 :
1、背誦4-6段,
2、分析體會5、6段運用修辭手法的句子的妙處,
3、預習第2課。
關于《荷塘月色》教案匯編 篇5
一、教材分析
1、課文的特點與地位
《荷塘月色》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詩人、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這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在這篇散文里,作者給我們描繪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麗景象。語言優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本文構思巧妙,寫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寫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將描寫荷塘與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突出優雅、朦朧、幽靜的意境之美。語言優美,恰當地運用比喻、通感的修辭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學生仔細閱讀,反復品味,領悟滲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獨運的構思,以及語言藝術的魅力。
2、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課文四、五、六三段的賞析。通感的修辭手法學生第一次接觸,也是重點之一。難點主要有兩個:一是作者為什么會有“頗不寧靜”的心情,二是寫江南采蓮舊俗的作用。
二、目標分析
(1)情感與態度目標: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悶的心境和潔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懷。
(本文寫于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陷于一片黑暗之中。讀課文理解作者內心“頗不寧靜”的原因。)
(2)知識與能力目標:欣賞作者所描繪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揣摩語言,體會語言的抒情性,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同時,學習本文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3)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教師恰當的提升引導下,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語文課具有開放性。
三、課時安排
兩課時
四、教法分析
借助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讀、賞析——討論——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課前讓學生查找收集資料。倡導教師必要的牽引到放手,到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變,真正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教師適時的啟發點撥,使整個教學導之有序,從而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五、學法分析:
1、學情分析
學生從朱自清的《匆匆》、《春》到《威尼斯》,對語言美、意境美有所領會,但由于我們的學生認識問題膚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們的閱讀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尚在培養形成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他們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具有寧靜的、適宜接納美的事物的心胸 。
2、學習方法:朗讀法、欣賞法、討論法、質疑法等指導學生如何鑒賞寫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語言,體會情景交融的優美意境。
教具的使用:收錄機、朗讀帶、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分析
(一)激趣
1、 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在夏季的一個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輪圓月,我們的主人公心情郁悶,想散散心,于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樣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像一幅靜謐、安詳、優美的圖畫。作者將這幅畫給我們描摹了下來,成為一篇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們讀他的文章就像看到了那幅畫一樣。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詩人、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朱自清先生。
2、簡介作者及時代背景
(二)感知
1、教師配樂范讀課文
學生聽讀,在交流聽讀的感受基礎上確定閱讀的感情基調,在老師指導朗讀方法后,再來齊讀重點段落。
2、 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學生輕聲朗讀,配以輕音樂,對課文語言及課文內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學生自主與文章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過自讀,學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樣設計遵循漸進原理,由淺入深,為品讀課文做好鋪墊。 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發現問題、獲取感受和認識,并用精練準確的語言加以概括。同時教師可提供以下問題供同學思考:
(a)文中所寫的景物有哪些?
(b)文中內容直接與題目相照應的段落有哪些?
(2)分組交流討論各自的認識及相關問題,教師巡回指導,參與交流討論。
(3)教師主導,師生互答。
主導問題:
(a)、文中最能體現作者感情基調的句子是哪一句?
(b)、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種感情是濃還是淡?作者感情發展的脈絡是怎樣的`?(明確這些問題后,從4-5段切入)
(三)品讀--賞析
1、局部研討,欣賞朱自清筆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體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語言特色。
(1)學生朗讀4-5段,借助圖片形象直觀的品味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表達效果,體會語言的美。
(2)賞析月色下的荷塘,品味語言的妙處,體會景物特點。
荷葉,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寫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寫荷香,把荷香若有若無、遠遠才能聞到的這種感覺與渺茫歌聲相通,作者就這樣抓住荷塘景物特點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形象逼真的寫出景物形態美、動態美、靜態美。
此段作者集中筆墨描寫月下的荷塘,但已遠不是平日走過的荷塘了,而是作者心中的荷塘。通過這些景物作者表現了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質和潔身自好,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的情懷。景物描寫融進了作者的感情,景物便有了生命力。
(3)荷塘月光的賞析
1、在第四段分析基礎上由學生自由討論品味幾個動詞的妙用,再次明確通感修辭手法的作用。教師可出示課件幫助學生體會。經過探討,荷塘月光朦朧和諧美便也呈現于眼前
2、小結。教師總結本文語言的特點,點明在柔美和諧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悅之情。
(四)討論
重在理解作者情感, 在閱讀欣賞4—5段基礎上以討論形式完成教學內容。(課件展示)
討論一:
回想4—6段景物描寫的特點,思考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景物特點?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討論二:
結合時代背景思考作者“頗不寧靜”的心情緣于何?
討論三:
作者引用《采蓮賦》《西洲曲》中寫采蓮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五)拓展延伸
(語文學習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應向生活延伸,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引導)
課后練習
學習本文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寫一段景物描寫的文字,抒發自己的某種感情。
七、板書設計(略)
八、教學反思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經典之作,其清新的語言、靈巧的構思、寫景狀物的高超技藝讓人嘆服! 經常聽老師上《荷塘月色》的公開課,沒發現好的使人難忘的好課,自己上來也覺得無趣。一篇如此優美的抒情散文到了老師手里怎么就變樣、變味了呢?
抒情散文不好上,我想是許多老師一致的看法。原因不一:情感不好把握有之,分析不到位有之,不知從何講起有之,等等。而《荷塘月色》是眾多散文中比較難上的一篇,不好找突破口,我上課喜歡找突破口。你從文眼“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開始,但不好繼續講下去,想去開導學生,課堂死氣沉沉。你從作者行程開始,顯得單調膚淺。你從朗讀開始,課堂重點不突出。難,真的難。大多老師上公開課喜歡分析描寫荷香月色的那幾段,因為比較好駕馭。
現細細想來,覺得有幾點值得我好好反思的。
1、語文教學要加強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意之間的聯系,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致力于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這節節課在這方面表現得十分突出,語文教學的多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關鍵的語言文字放在特定的語境中理解、品味、鑒賞,感悟是靈動的,具個性色彩的;配樂朗誦,動畫欣賞隨文入境,營造美的氛圍。研究作者與創作背景,探究作品的寫作意圖與價值取向,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智力發展與思想情操陶冶融為一爐,發揮了語文的實用功能、發展功能、審美功能,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多方面獲得培養。
但學生互動稍顯不足,聽課老師多,學生有些緊張。引導還需要大膽一些。
2、教師視學生為一個個活潑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探究氣氛濃郁,學生個性獲得發展,潛能得到開發。這一節課教學處處以學生為本,以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為本,學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滿足,對語言的揣摩,對文章思想感情的領悟,均能打開思想的閘門,知無不言,又言無不盡,再佐以教師的推敲,因而,精彩紛呈,常閃發智慧的火花。教師始終與學生處于平等的地位,不以“權威”自居,而是作為學習課文的一員,積極參與討論,談自己的閱讀感受。有時要言不煩,意在點睛,給學生以深深的啟迪;有時明說“不過我也不知道,因為這可能永遠是個迷”,(絕非搪塞,而是列舉種種研究成果),意在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繼續學習的空間;有時提出“現在,我能不能也提幾個問題啊”,意在深入開掘,彌補學生探究的不足。教師、教材、學生三維空間碰撞、交融,奏出了美妙、和諧的語文交響樂。
3、教師不僅在各個教學環節中注意循循善誘、逐步深入,探求真知,更在于教師能把自身的文化積淀融合于教學之中,提高課的質量與品味,提升學生的思想情操。對課文作者的總體認識與評價,對課文意義的闡發,對通感收發的比擬,對重點詞句推敲的延伸,對媒體相關報道的評論等,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平日勤于閱讀、積累文化的必然展現。而這些揮灑自如的講解,對學生最有吸引力,感染力,最有啟發性,也是課最能發光的亮點。學生以學為主,教師不學無以為師,教師學識豐厚,學生終生受益。
4、隨著多媒體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語文教學的天地大大拓張了,影像、圖片、音樂、文字資料更是讓語文教學左右逢源,于是在《荷塘月色》教學中我也尋覓了大量的圖片影像資料,有夏日荷葉荷花,有雨中月下荷花,有特寫的荷花,有古詩意境的荷花,現代氣息的荷花,還配上了許多古人詠荷之詩句,還有動態的荷葉荷花影像。有清華園朱自清夜游的荷塘,我精選采用了一些用于《荷塘月色》教學中,學生對那精美的圖片,鮮活的影像確實很感興趣,注意力大部分被畫面所吸引,結果在《荷塘月色》文本的解讀和鑒賞上反而圖片化、淺表化,難以入情入境,體味不出其意境之美,對作者心理的微妙變化,語言的品味也難以披文入情。
關于《荷塘月色》教案匯編 篇6
一、教學目標
1、體會散文精練的語言、形象的比喻,學習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2、欣賞散文靜靜美的同時,感受作者憂國憂民之情。
3、啟發學生思維,引起想象,激發興趣,提高寫作技能。
二、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1、教學重點:情與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2、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賞讀式,多媒體教學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課件
1、背景音樂
2、圖片:荷塘圖、月光圖、荷花圖、星空圖、月下樹影圖、荷葉圖
3、VCD片斷: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斷
4、配樂朗誦錄相片斷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媒體顯示:課題、背景音樂
今天,我們要學習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關于作者我們并不陌生,他的佳作,大家能說出哪些?
(生:《春》和《背影》)
大家知道,朱自清是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他還被譽為什么?
(生:民主戰士)
對。朱自清是一位愛國知識分子,他積極參加民主運動。本文寫于1927年7月,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朱自清處于苦悶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寫道:“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掙扎”的真實寫照。朱自清不愧是一位詩人,他的散文具有詩一般的意境,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荷塘月色》的重點,即文中那靜謐清幽的美流露出是淡淡的哀愁與淡淡的喜悅,情與景在散文中達到完美的結合。
(二)講授新課
讓我們一起先閱讀課文,初步了解一下文中作者的行蹤。哪位同學能復述出作者出家門,去荷塘賞月的行蹤。
(生:作者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晚上在院子里乘涼,想起白天常經過的荷塘,決定去看一看。于是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經過一條小煤屑路,作者來到荷塘,觀賞月下荷塘的美景,看完荷塘,作者又想起《西洲曲》。最后作者回家,推門進去,發現妻已熟睡好久了。)
剛才這位同學復述作者行蹤,還有哪些細節遺漏了呢?
(生補充:作者觀賞荷塘時,在荷塘邊觀賞荷塘里的荷葉、荷花等等,然后觀賞的是月色,最后還觀賞了荷塘四周的景色,這才引起聯想,想到《西洲曲》,剛才沒有把觀賞四周的景物交待清楚。)
同學的發言很好,經過后幾位的補充,我們更為完整了解了作者的行蹤,請看作者是:帶上門出去→沿著荷塘是一條小煤屑路→觀賞荷塘月色看四周→推門進去。
(三)細讀課文
重點賞讀4、5自然段,體會情景交融的寫法。在了解作者之后,我們要進一步知道,文章開頭寫了怎樣的環境,創造出一種什么樣的氣氛,體現一種什么心情?
(生:當時在晚上十分安靜,作者感到孤獨,心情“頗不寧靜”。)
頗不寧靜的心情是文章的文眼,文章開頭寫道“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交待了作者去荷塘的動機,也為全篇所體現的矛盾心理和思想感情定下了基調。與下文關聯的如小路的“幽靜”,夜晚的“寂寞”,路上的“陰深”,月光的“淡淡”,以及惦著江南的“采蓮”等等,象一條無形的綱,連接著全文的網,形成文章的語脈,從而含蓄地抒發作者憂國憂民的情絲,揭示本文的主題。
荷塘小路有什么特點?
(生:路曲曲折折;樹蓊蓊郁郁;月光淡淡;小路上十分幽靜。)
作者心情有無變化?
(生:有變化。開始比較憂愁“心里頗不寧靜”,后來接近荷塘看到美景,有一絲絲淡淡的喜悅“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已”,“便覺是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同學們分析的很好,作者的心情起伏不定。注意“且”字,且:暫時。表達作者對現實不滿,對自由向往,這一部分寫作者去荷塘,在小路上散步,抒發了月下獨處的感受。我們跟隨作者一起來欣賞這“靜靜的美”吧!
賞讀第4段
剛才我們通過畫面,陶醉在月下荷塘的美景,那么作者寫月下荷塘,抓住荷塘中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生:作者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水,用了大量的比喻。)
回答十分準確,作者又是如何對其進行描寫?
(生:作者形容荷葉“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你能說說看荷葉與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何相似點呢?
(生:荷葉與裙子在形狀上十分相似,都是張開著樣子。)
除了張開的樣子相似,還有沒有呢?
媒介顯示:芭蕾舞片斷
(生:噢,還有就是當舞女旋轉起來裙幅舒展飄動,荷葉在微風吹拂下,也有起伏的動態美,相連的荷葉高出水面的姿態與亭亭的舞女的裙樣。)
那么作者如何表現花的呢?
(生:作者用“裊娜”、“羞澀”形容花,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裊娜”女子柔美,“羞澀”嬌羞姿態。寫花像“明珠”、像“星星”,則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花的潔白、明凈、光亮。)
幾個比喻連用,其中本體相同,喻體不同稱為博喻。
媒介顯示:星空圖
作者怎么描寫荷香呢?
(生:比喻,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
這個比喻把嗅覺范圍的“清香”和聽覺范圍的“歌聲”聯系起來。共同點:兩者(花香、歌聲)給人的感覺都是時斷時續,似有似無,因為歌聲在“遠處”、“高樓”上,這個比喻新鮮又能給人豐富的聯想。這種不同感覺的相互溝通和轉移稱為通感。
荷波和荷水又是怎么描述的呢?
(生:“凝碧的波痕”比喻在月光下微風吹過密密的葉子的顏色和姿態,像凝聚起來的碧綠的波紋,靜中有動,特別傳神。水:“脈脈”采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說明荷水滿懷感情。)
第4自然段的采用,比喻、通感、擬人等修辭手法,使眼前景物栩栩如生,柔美動人,給人以具體、生動、鮮明的印象。景物由靜態寫到動態,這一段雖然沒有提及一個“月”字,然而卻處處寫月,處處體現了月下荷塘的景物。
賞讀第5段
對月下荷塘的美景介紹完,作者筆鋒一轉到了荷上月色,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媒介顯示:配樂朗誦第5自然段
繼荷塘之后,文章著重描寫月色是如何展開的?
(生:葉子和花上的投影→灌木叢和柳樹上→總寫在荷塘中的投影。)
用了哪些動詞?好不好?為什么?
(生:“瀉”、“浮”、“洗”、“籠”、“畫”
瀉:月光充沛,從高處落下
浮:霧十分輕,擴散慢
洗:花顏色十分潔白,鮮潤
籠:朦朧不可捉摸
畫:具有創造性的美感)
分析的很好,朱自清不愧為語言大師,精練的動詞,傳神地寫出景物的特點。文章還連續用了三個比喻各突出月光的哪些特色?
(生:“月光如流水一般”,這里刻畫了月光流動、明凈的樣子。
“葉子和花仿佛在牛奶中洗過一樣”,寫出了月色中葉、花呈現出潔白、鮮潤的特點。
“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寫出月光照射下的葉和花的朦朧之美。
月光在灌木叢中和楊柳上的投影為什么一個用“黑影”,一個用“倩影”?
(生:因為灌木叢濃密,在月光下顯得黑糊糊一片。楊柳條稀疏,在月光下顯得很美,這兩個詞準確寫出了不同形象的特點。)
“月光”與“小提琴”有何共同點?如何體會這句話?
(生:這里運用通感。把視覺和聽覺溝通起來,它們的共同點是月色有明有暗,光與影相互配合,琴色有高有低,有急有緩,兩者都給人以和諧的感覺,)
第5段著力描寫月色,先是正面寫,后是反襯,光與影相互襯托,月色美與荷塘美巧妙結合,明與暗十分協調。通過比喻、博喻、通感等修辭手法,描繪了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而作者苦悶的心緒,也在這迷人的景色中暫時得到了解脫。
第6自然段
下面一段寫荷塘四周的月色,以樹為中心對象,還寫了遠山,燈光、蟬聲、蛙聲等等。
文中“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什么意思?
(生:這說明苦悶與寂寞的心情,又涌上作者的心頭,所以熱鬧
一點也沒有感染他,作者由欣賞靜靜的美的同時,又回到了淡淡的哀愁。)
(四)鞏固新課
這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文中描繪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點是月色與荷塘交叉,動的刻畫與靜的刻畫相互交錯,情與景交融,形成一副素雅、朦朧、靜美的畫面。表現作者憂與喜的矛盾心態,抒發作者關心國家命運的感情。
(五)再次欣賞重點片斷
同學們一起體會月下的荷塘,塘上月色的美景,深入體會作者淡淡的哀愁。齊讀第4、5自然段。
媒介顯示:月下荷塘圖 背景音樂
我們深深體會到了散文情景的交融,必須通過一定的手段體現,下面我們就來實踐一下,寫一個抒情小片斷—《雨中校園》。
(六)課堂小練筆
媒介顯示:作文《雨中校園》要求抓住景物特點,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寫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斷。(字數300字左右)
例文:天空在不知疲倦地下著雨,朦朧的雨霧將整個校園輕輕地遮掩了。在這雨霧中,好像一切都那么遙遠、渺茫,就像從濃霧里傳來的笛聲。漆黑的山林里飄出的鳥鳴聲,悠遠而又讓人神往。此時,唰唰的雨聲,錯綜而熱烈,深沉而和諧。
關于《荷塘月色》教案匯編 篇7
第二教時
【教學過程 】
1、第一次聽說朱自清這個名字并對他產生敬意時,顯然不是因為他曾當過中學語文教師,也不僅僅因為他是一名著名的學者、詩人,而是另一個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澤東的著作里。本來朱自清既沒加入國民黨,也不是共產黨人,而是一位有獨立人格的自由知識分子,在硝煙彌漫的戰爭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進入毛澤東的視野的。但是在新中國誕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澤東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寫入了他的政論名篇《別了,司徒雷登》中。毛澤東這樣寫道:“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最終,朱自清先生貧病交加,倒在了蔣家王朝最后一個冬天,也倒在新中國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時候年僅48歲。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載入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史冊!他也因此贏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
當然,寫《荷塘月色》時的朱自清還是一名清華園的教授,但如果我們了解了朱自清后來的命運,我們今天讀《荷塘月色》時,也許會另有一番感受吧。
2、現在該同學們說一說了。同學們能不能交流一下,這篇文章最打動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說理由,只要把有關的語言讀一遍就可以了。
[領悟文章思想感情]請問,你為什么喜歡這一段呢?
“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采蓮賦》對采蓮人的描寫,都是很快樂的。描寫了一種很自由歡樂的生活。
這一段在過去的高中課本里卻是被刪去了的。為什么會刪去呢?該不該刪?這一節與全文的中心并不太吻合嗎?
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是變化的。他開始是不寧靜的,為了尋找寧靜來到荷塘,在這里,他的心情獲得了一種暫時的愉悅。但最終他還是沒有擺脫煩惱。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時而煩惱時而愉悅,最后仍然擺脫不了先是的煩惱。
從哪里可以看出他最終還是沒有擺脫煩惱?
“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引用《采蓮賦》,描寫采蓮時熱烈活潑的生活,本身就說明他因內心的苦悶而產生的對自由快樂的向往。因為作者說“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可見作者的這一段關于采蓮場面的描寫是不能刪去的,因為它恰好反襯出作者對現實生活的失望。
有人把這篇文章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概括為“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是很貼切的,但作者的感情底色是“不寧靜”。
3、作者的心情為什么會“不寧靜”呢?
我也不知道,因為這可能永遠是個迷。但是,正因為這是個迷,所以,它為無數讀者提供了品味、解讀、思考的無限空間。關于朱自清心情“不寧靜”的原因,有人認為是源于對蔣介石4.12政變的憤懣,聯系到朱自清當時的思想背景和這篇文章的寫作時間,這不能說沒有道理;也有人認為是源于作者的思鄉之情,因為結尾作者說“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還有人認為源于作者作為一名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面對人生十字路口而產生的苦悶、彷徨;甚至還有人根據一些史料,認為朱自清的’不寧靜’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諧;如此等等,還有其他的說法。我認為,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必要規定一個權威性的惟一答案,應該允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且也正因為如此,《荷塘月色》將成為一首耐讀的朦朧詩,過去、今天和未來的每一位讀者會因年齡、閱歷、所處時代等等因素,而從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讀出屬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這就是創造性閱讀,這就是閱讀名作的樂趣!
4、“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是不是有點矛盾?
這里作者實際上強調的是“冷靜”和“獨處”,因為“ 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重點還是在后面的“冷靜”和“獨處”。用平時的熱鬧來反襯現在的冷靜,用平時的群居來反襯現在的獨處。因為接下來后面有一句“這是獨處的妙處”。
小結:揣摩語言要聯系上下文。
5、“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的似的。”作者在寫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寫到歌聲了?
這是一種特殊的比喻,錢鐘書先生把它叫做“通感”。請大家看到課文后面的練習二。
舉幾個例子來說明:宋代詞人秦觀有詞曰“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夢與花互比,愁與雨互喻。還有詩人艾青曾寫詩這樣描繪日本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你的耳朵在偵察,你的眼睛在傾聽……”這也是通感。其實,通感并不僅僅在文學作品中才被使用,實際上日常用語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說某位同學的聲音很粗,難道他的聲音是有直徑的嗎?現在每一個同學臉上都呈現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們決不認為我是在說你們的笑臉是抹了糖的吧!
6、“這令我到底掂著江南了”的“這”是指什么?
指流水。前面寫“只不見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怎么又想到流水的呢?由《西洲曲》里的“蓮子清如水”而來。
這是一首情歌。“蓮子清如水”’就是“憐子情如水”的諧音。
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對情感的表現是極富藝術性,含蓄而美。比如劉禹錫的“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情。”而現在的一些流行歌曲,開口是就“讓我一次愛個夠”!你們看,同樣是表現愛情,中國的古典文學詩詞與現在的一些庸俗的流行歌完全是兩種藝術境界!同學們要學會鑒賞真正的美。
7、課文第四段說“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一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既然只有“一絲”,為什么會“像閃電一般”呢?
這里的“一絲”既指程度很輕,也指速度很快,稍不注意,就閃過去了。所以,“像閃電一般”。
8、“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為什么作者要用裙來比喻葉子呢?
荷葉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句中有’亭亭’二字。舞女的裙,有一種舒展、旋轉
的動感,很美。荷葉本來是靜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動的,是舞女的裙。這是以虛寫實,以動寫靜。
9、繼續揣摩:描寫荷花的“裊娜”、“羞澀”、“明珠”、“星星”等詞語,還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等佳句以及作品中疊字運用的妙處。
小結:如果大家繼續品味、繼續推敲和繼續研究,還會有更多感受、更多的發現和更多的問題。這就是揣摩。《荷塘月色》是我們高中學的第一篇課文,同學們可能已經感到了老師的教學特點,同學們千萬不要指望李老師講得有多么精彩,而應該自己參與教學,大家討論研究,共同交流。在我們的語文課上,應該是學生、教室、作家三者平等對話。老師當然也要參與交流,但我的意見只是一家之言,僅供同學們參考。快下課了,下面我就簡單談談我讀這篇課文的感受。
10、總結:我這樣概括我對《荷塘月色》的理解——借景抒情,是閱讀本文時應抓住的一個關鍵。具體說,作者正是借“荷塘月色”之景,抒“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之情。 如許多論者分析的那樣,開篇一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的確是全篇的“文眼’,定下了文章的基調。這”頗不寧靜“,正是作者對嚴酷現實的不滿和苦悶心情的寫照。因此,他才”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這說明作者夜游荷塘,目的是使”頗不寧靜“的心情寧靜下來。而置身于”無邊的荷香月色“,他也的確感到了某種超脫:”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也正是在這淡淡的喜悅之中,那彌望的荷塘,那田田的葉子,那裊娜的花朵,那屢縷縷的清香,那凝碧的波痕,那脈脈的流水,那薄薄的青霧,那淡淡的云影,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與影和諧的旋律……都讓他的心得到了暫時的安寧。然而,這安寧的確只是暫時的,因為,作者心靈深處的惆悵是難以排遣的,所以,當耳邊傳來”樹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聲“時,他便發出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的感嘆。一直到”這到底令我惦著江南了“,一直到”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作者便從夢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悶的現實。
如果說,“借景抒情”表現了作者面對黑暗現實對時代苦悶的排遣;那么,“托物言志”則表達了作者對高潔品格和正直人格的主動追求。近代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來,無論是荷塘還是月色,都不過是自然界的客觀景物,但在朱自清眼里,它們都成了寄托自己思想感情和理想人格的載體。許多論者在分析本文時,多抓住“荷塘月色”的“朦朧”大作文章,認為這反映了作者撲朔迷離、如煙似夢的愁緒,所謂“借朦朧之景抒朦朧之情”。這當然是有道理的,但只說對了一半。自然界的“朦朧之景”多的是,可作者為什么要選取“荷塘”與“月色”來抒情呢?
問題的實質,在于這里的“荷塘”是月下之荷塘,這里的“月色”是荷上之月色。朦朧固然是二者的共同點,但朱自清賴以言志的是二者更鮮明的相通處,這便是“荷”“月”之高潔!所以,在作者筆下,荷葉清純,荷花素潔,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霧,月景如歌……而這一切,無不是作者那高尚純潔、樸素無華品格的象征。作者原名“自華”,后更名“自清”,由此我們可以讀出荷月之美景與作者之品格的相通處,這就是一個“清”字:出淤不染,皎潔無暇!而作者一生都無愧于“自清”二字:清正、清貧、清白、清廉……
只有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出發,我們才能真正領會文章在寫法上的藝術魅力。
朱自清在寫這篇《荷塘月色》時,只是一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他當然不可能想到自己20年后的命運。但是,我們從這篇文章所體現出的高潔品格,卻完全可以理解20年后朱自清所作出的選擇。作為一直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知識分子,他有過苦悶和彷徨,然而他一旦將祖國的命運和自己的命運聯系起來的時候,他就毅然走向了時代的潮流,成了一個堅強的革命民主主義戰士。1946年10月,西南聯大遷回北平后的兩年是黎明前最為黑暗的時期,卻是朱自清一生中最輝煌的時期。面對一個行將滅亡的腐朽政權,貧并交加的他自己毫不猶豫地加入了“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民主斗爭的洪流,并以大義凜然的骨氣,寫下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行壯美的詩句!他瑰麗的詩文成了永遠流傳的文化珍寶,他樸素的名字成了萬代敬仰的人格豐碑!
關于《荷塘月色》教案匯編 篇8
山東定陶一中語文組 劉 方 274100
[教學設想]
《荷塘月色》是一篇美文,也是寫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散文名篇。根據本單元學習重點“揣摩語言”,那么教學本文,應從感受景物的特點入手,來把握作者的感情,進而品味文章的語言之美。品味語言時先讓學生充分地盡情地朗讀,感受和理解語言之美,然后要求每人選擇一段或一兩個句子評點,老師適當給以點撥和引導。引入《楊義評〈荷塘月色〉》和《余光中評〈荷塘月色〉》兩篇觀點相左的文章,讓學生交流討論。課后以“我對《荷塘月色》語言風格的看法”為題寫一篇短評。
[得意之筆]
1.作者借朦朧之景抒朦朧之情,這是不錯的,更重要的是借荷月言己志。在作者的筆下,荷葉清純,荷花素潔,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霧,——這一切,無不是作者那高尚純潔、樸素無華品格的象征。作者原名“自華”,后該名“自清”,由此,我們可以讀出荷月之美與作者之品格的相通之處,這就是一個“清”字:出淤不染,皎潔無瑕!而作者一生都無愧于“自清”二字:清正,清貧,清白,清廉。
(只有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出發,才能真正領會文章獨到的藝術魅力)
2.“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句,比喻形象生動,形神兼備,不僅寫出了荷花的形態美,而且化靜為動賦予了荷葉勃勃生機,展現了荷葉少女般的纖柔嬌美、綽約豐姿。“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一句暗喻高妙,逼真地寫出了月色的迷蒙暗淡,顯示作者漸露憂煩傷感之情。描摹物態,信手拈來自然成文,毫無斧鑿之痕,非大家不能為也。
(用詞設喻之妙,需要品味,更需要聯想)
3.(1)古今中外,許多文學作品都寫到了月光,借月光來抒發自己的某種情思。下面四句都描寫了月光,分別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l.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l.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l.月亮上來了,是一輪燦爛的滿月,它象一面光輝四射的銀盤,從那平靜的大海里涌了出來。
l.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2)下面四句詩,哪一句最符合作者寫《荷塘月色》一文的動機和心情?
l.抽刀斷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l.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l.欲上高樓去避愁,愁還隨我上高樓。
l.剪不斷,理還亂,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精心設計一些高質量題目,有助于能力的遷移)
[思想感片]
朱自清——中國知識分子自畫像
月夜下,荷塘邊,一位教書先生模樣的人,在不停地徘徊,他偶爾駐足望一眼點點荷花,隨即又陷入了沉思。此時月色迷離,夜闌人寂,蟬聲和蛙聲不時傳來,撩撥得人心煩意亂。
——每每讀《荷塘月色》,就想見了這種情景,不禁暗自揣摩朱自清先生的模樣,那一定是一位清秀文弱心細多感的人。及至看到先生的肖像,果如其然,古人曰文如其人,信也夫!
先生的形象無疑就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形象,欲了解中國的知識分子,先生無疑是最好的樣本。
中國的知識分子最多難。
先生才華橫溢,著作等身,但窮困潦倒一生,雖與身處亂世有關,卻足以說明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多蹇。歷代統治者都是五大郎開店,對知識分子既嫉妒又懼怕,再者是輕視,斥之為書呆子,迂腐可笑不諳世事。他們官場上不會阿諛奉承左右逢源,故得不到上司賞識;商場上不會投機倒把坑蒙拐騙,故發不了橫財。清苦寂寞,注定是他們的命運。他們的精神翱翔在科學和理性的高空,而身子卻深陷于齷齪的大地上,靈肉分離苦不堪言。做中國的知識分子,何其不幸哉!
中國的知識分子最清高。
先生作此文時是清華的教授,但日子據說過得很拮據,然而先生人窮志不短,而且歷久彌堅,“情愿餓死,也不吃美國的面粉”,表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寧折不彎的骨氣和正氣。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士可殺而不可辱,頭可斷而魂不死。這種特立獨行高傲無羈的人格,最大地顯示了生命的高貴和尊嚴。伯夷不食周粟,有人視之為傻瓜,但千百年來人們還是把他做為“義”的化身歌而頌之。朱自清做的是自由主義知識分子,有人以此非議之,但事實已經證明,現在的中國最缺乏的正是這樣的人。
中國的知識分子最愛國。
先生教務繁重,兼有家事拖累,經常是身心俱瘁自顧不暇,但他仍密切關注時局發展并為此寢食不安,表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可貴的愛國精神。位卑未敢忘憂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知識分子尤甚。這種愛國情感,仿佛與生俱來至死不悔。內憂外患生死存亡的關頭,挺身而出奔走呼號的是他們;歌舞升平國泰民安的時候,不甘現狀居安思危的是他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今古一脈相傳。他們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以天下為己任,真正是中國各階層中最杰出最優秀的一群人。
中國知識分子,可憐!可敬!可愛!
[一孔之見]
(1)《荷塘月色》整篇文章設喻達14次之多,除少數堪稱佳構外,大多均不足稱道,如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平淡無奇,了無新意,比作剛出浴美人,又有些庸俗不堪,使人想入非非;把荷香比作歌聲,把月影比作名曲,更是牽強附會匪夷所思,世人多以通感視之,認為神奇之至,未免有些夸張。
(2)《采蓮賦》和《西洲曲》引入文中,究竟有何指向,令人無從把握。作者飽受國事家事之憂,意欲尋一別樣天地,以求解脫,解脫不成,便借詩抒懷,這可以理解,可詩中明明表現的是少男少女引逗嬉戲纏綿悱惻的戀情(《采蓮賦》)、女子對心上人的表白和思念(《西洲曲》),莫非朱先生于情感生活上有難言之隱?聯系1927年的社會大背景,又不能這樣理解。前后矛盾,白璧有瑕,實在遺憾。
關于《荷塘月色》教案匯編 篇9
《荷塘月色》說課教案
平和蘆溪中學:葉小敏
一、說教材
《荷塘月色》是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人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第一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文章。高中第一冊的閱讀教學任務是培養學生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本單元承擔著提高學生對中國現當代散文和外國散文的欣賞能力的任務。所以本單元學習重點是在整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品味散文的語言,賞析散文的表現手法。
《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發情懷。文中所寫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寫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處是將描寫荷塘與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突出了物境之美。之所以能如此巧妙,歸功于傳神的動詞,巧妙的疊詞,以及比喻、通感等修辭。我個人認為課文只是借鑒的范例,因此課文分析不必面面俱到而應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細思,從而積累知識,培養能力。所以根據《大綱》要求、本單元學習重點和本文的特點,我擬定本課的學習重點是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而后者也是難點。
二、說教法
散文的本質是審美的,所以散文教學很適合鑒賞活動的展開。本文作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尤其是語言方面有許多值得鑒賞的地方。由此我個人認為本文教學宜在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鑒賞,使學生在掌握知識同時,培養其鑒賞散文的能力。
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往往是作者心靈的絮語,很適合于朗讀,本文就是這樣一篇文章。根據本文的特點和《大綱》要求,教學時要加強誦讀指導,通過誦讀讓學生感受作者心靈的律動,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師生之間的互動是很重要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過程中來,通過自主學習、互相討論、探究學習內容等形式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
三、說目標
1、知識目標:⑴能通過感知全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2、能力目標:⑴培養學生初步鑒賞散文的能力;
⑵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⑶培養學生思維創新能力。
3、德育目標:引導學生通過本文的學習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四、說課時
依照目標分為兩課時:⑴第一課時引導學生通過感知全文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⑵第二課時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五、說準備
1、培養學生預習課文的習慣,布置預習內容。(生字詞、作者生平、寫作背景、全文感知)
2、準備好錄音機、錄音帶、學習目標小黑板。
六、說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設計此環節目的:采用開門見山直入課題方式有利于讓學生明確學習重點、對象及任務,使之有了明確的學習方向。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播放錄音,指導學生誦讀。設計此環節目的:創設情景,引導學生通過誦讀感受作者心靈的律動,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訓練學生用普通話流暢朗讀,落實《大綱》要求。
(四)、檢查預習情況
⒈交流作者生平、寫作背景等資料;
⒉討論交流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感知。
設立此環節目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落實能力目標⑵,同時也為落實知識目標⑴作準備。
(五)先自主思考,再分組討論,限時作答。設立此環節目的:調動學生參與,完成知識目標⑴,落實能力目標⑴、⑶。
(六)小結
(七)布置作業:思考并完成課后練習二、三,為下節課落實知識目標⑵作準備。
第二課時
(一) 出示目標
(二) 引導誦讀,為德育目標作準備。
(三) 檢查作業,為落實知識目標⑵作準備。
(四) 引導學生結合課后練習討論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落實知識目標⑵
(五) 小結
(六) 總結全文,從結構、語言、意境等三方面審美賞析,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落實德育目標。
(七) 布置作業:預習新課。
關于《荷塘月色》教案匯編 篇10
第一課時:
一.導入。
結合本單元的推薦閱讀,由學生自己向同學推薦自己所讀過的朱自清的散文,導入課文。
二.自主·合作·探究
1. 自讀感知
(1)布置學生課前利用網絡或者書籍查找朱自清的生平作品以及《荷塘月色》的創作的時代背景,在課堂上進行交流,教師結合學生發言適當補充。
(2)整體感知:多媒體課、錄音帶或教師配樂范讀,指導學生反復朗讀,把握全文感情基調;學生自讀,邊讀邊作圈、點。
2. 理清本文的感情線索
(1)引導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討論、交流,找出表明作者情感變化的語句,并歸納出作者情感變化的過程。
(2)明確作者情感變化的過程:頗不寧靜——尋寧靜——暫得寧靜——失寧靜
本文寫到結尾,作者的心情其實并未平靜下來,為何他“心里頗不寧靜”呢?
學生討論,教師指導,可根據當時的背景和作者的經歷性格等分析,有多種原因,但要在文中找到根據。
3. 探究閱讀
(1)結合初中時所學過的朱自清所寫的散文《春》,自由討論:《春》與《荷塘月色》,比較喜歡哪一篇?
(2)當你心情郁悶時如何排遣煩惱心情的?請你向朱自清推薦一種更好的排遣方法。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并記錄發言結果。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多媒體.課件播放一段荷塘月色圖,提問:請兩位學生談他們印象中的荷塘景色。教師引入:我們學習散文重在鑒賞品味語言,理解散文的意境。有人把朱自清先生的寫景文稱為“白話美術文”,這體現了他散文的什么特點?
點撥:繪畫美。第4、5、6節體現了這個特點。現在我們不妨把作者手中的筆看作是攝影機的鏡頭,看看他是從哪些角度來給荷塘拍照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
1.語言鑒賞:
(1)朗讀第4、5、6節,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是如何安排鏡頭的?
第4節:遠→近,上→下,靜→動; 第5節:上→下,正面→側面;
第6節:外→內,遠→近→遠。
(2)學生自由朗讀,教師引導學生細心品味這三段文字,發揮想象力,把“文字看出一幅畫來”(葉圣陶語),讓學生說出感受最深的語句并作欣賞分析。
學生自由發言,暢談自己的感受,要結合具體的句子談。
師生共同探討:整個畫面景色素淡靜謐和諧,有一種朦朧之美,明確是借景抒情,“寧靜”之外境,顯“頗不寧靜”之內心;受用“寧靜”之喜悅,向往自由之人生。
教師明確:作者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帶給人多重的審美感受。一是“通感”,二是“比擬”,三是疊音詞,并結合課文中的例子向學生說明。
(3)讓學生反復朗讀背誦,充分體會文辭的優美。
2.文學層面鑒賞
讓學生背誦自己知道的有關描寫荷花的名句,聯系古代文人如李白、周敦頤、楊萬里等人的詠荷詩文,明確荷花在文人筆下一直是高潔人格的象征,體會作者筆下荷花寄寓之意,體會荷月之美景與作者之品格的相通處。
三、探究:
1.交流活動:根據你的理解為荷塘月色的畫面配上適合情境的樂曲,并且輪流上臺配樂朗誦4、5、6節,表達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2.課外拓展閱讀:閱讀朱自清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與《荷塘月色》作比較,并寫出比較心得,分小組進行交流。
關于《荷塘月色》教案匯編 篇11
一 單元課文特點
1.本單元由兩篇散文、一篇雜文和一篇悼詞組成。
2、本單元課文涉及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有的比較隱晦地表達了自己的心情,有的形象地提出自己的主張,有的概括了人物一生的偉大業績,有的在貌似純知識的“東拉西扯"中, 含蓄婉轉地表達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只有認真推敲詞語和句子,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深刻含義。
3、本單元四篇課文中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十分豐富,應該仔細揣摩作者運用修辭手法的妙處所在。
二 單元教學目標
1、本單元的重點教學目標 是引導學生揣摩語言。揣摩語言的實質是在一定的語境中,對語言的深層含義、感情色彩等,進行辯析、品味。在閱讀中只有注意語言,領會關鍵詞 語和關鍵語句的真正內涵和表達作用,理解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才能不斷增強自己的語感。
2、要掌握在閱讀過程中揣摩語言的技巧,學會抓取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并結合語境進行揣摩和理解。
三 單元教學重難點
1、閱讀教學把閱讀分為四個階段,即感知階段、理解階段、表述階段和評價階段。
揣摩教學把閱讀分為四個階段,即感 知階段、理解階段、表述階段和評價階段。揣摩語言屬于第二個階段,即在感知內容的基礎上,在一定的語境中對關鍵詞語和關鍵語句的深層含義、感情色彩和表達作用等進行辯析、品味和理解,以徹底理解文句含義,并依靠自己獨立思考,在感知、表象再創造的基礎上,借助于思維加深對讀物的理解。
2、揣摩語言離不開語境。“語境”是“語言環境”的簡稱。張志公先生說:“所謂語言環境,從比較小的范圍來說,對語義影響最直接的,是現實的語言環境,也是說話和聽話時的場合以及話的前言后語。此外,大至一個時代、社會的性質和特點,小至交際雙方個人的情況,如文化教養、知識水平、生活經驗、語言風格和方言基礎等,也是一種語言環境,與現實的語言對稱,這兩種語言環境可以稱為廣義的語言環境。”前者“現實的語言環境”習慣稱為“內部語境”,后者“廣義的語言環境”習慣稱為“外部語境”。要徹底理解語句含義,必須把語句放到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去反復揣摩思考。
3、揣摩語言還要學會抓取關鍵語句。關鍵語句在文章中有多種表現形式,包括:(1)出現在文章首尾的總結概述語句;(2)有稱代和特指詞語的語句;(3)在文中多次重復出現的語句;(4)運用各種修辭格的語句;(5)使用典故或史料的語句;(6)運用“虛化遷移”手法或詞類活用的語句;(7)語法結構復雜的語句;(8)有特別生動的詞語的語句。
四、單元教學設計
本單元前兩課為教讀課文,后兩課為自讀課文。教讀課文每兩課時完成,自讀課文每課一課時完成。
進行教讀課文的教學,要求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深入思考一些問題;在課堂上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實現探索性的學習。
進行自讀課的教學,更應該體現由學生自己學習的過程。一種形式是學生在課堂上快速閱讀課文,然后按照教師提出的問題展開討論,由教師作出結論。這種方式適合于中等以下水平的班級使用。另一種形式是事先把分析課文的任務交給幾個或幾組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查閱資料,拿出分析意見,在課堂上各抒已見展開討論。教師不要下結論,讓學生對沒有取得統一的意見課下繼續進行思考,在校刊上發表他們的意見。這種方式適合于語文水平和自學能力較高的班級。
一 荷塘月色
課文說明
一 時代背景
《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抒情散文。寫于1927年7月,那時作者在清華大學教書,住清華園西院。文章里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朱自清也處于苦悶徬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參加革命或,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暫時逃避的一法”。
原因是什么 呢?他曾對夫人陳竹隱說過:“我只是在行為上主張一種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義。”又說,“妻子兒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還是暫超然為好”但是他畢竟是一個愛國的民主主義者,面對黑暗現實,又不能安心于這種“超然”。
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說:“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掙扎”的心跡的真實描摹和生動寫照。
二 構思
《荷塘月色》寫的是一個夏夜,作者為了散心,排解苦悶,去觀賞月下荷塘時所見到的景色和此時此際的心情。全篇的“文眼”是開頭的“心里頗不寧靜”一句,盡管文 中一會兒寫“動”,一會兒寫“靜”,一會兒寫“幻覺”,一會兒寫“實感”,一會兒描摹眼前,一會兒展開聯想,“形”確實很散,但始終沒有離開“頗不寧靜”這一“文 眼”。
三 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中籠罩著一層淡淡的哀愁,而《綠》中的狂喜之情非常濃烈。這是什么原因?是由于寫作時代不同。《綠》寫于1924年,這時正是北伐戰爭前夕,五四運動給作者帶來的激情尚未消失。《荷塘月色》則寫在大革命失敗后的1927年,現實的黑暗使作者陷入了彷徨、苦悶之中。
《荷塘月色》流露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作者對當時白色恐怖的嚴酷現實的不滿,以及他苦悶彷徨,希望在一個幽靜的環境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而又無法解脫的矛盾心情。
但對這一問題的理解,歷來說法不一。有的認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抒寫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現凄涼的心境;有的認為本文是借景抒情、表現作者愁悶的心境;有的認為是表現作者欣賞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局守個人的小天地,表現閑適的心情;有的認為它不是抒發作者逃避現實的情緒,而是表現作者對現實不滿的憤激心情;有的認為是表現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于這些看法可引導學生認真思考,各抒己見。對于“反映在這篇課文中作者有淡淡的哀愁,也有難得偷來片刻逍遙的喜悅”這種說法也有不同的意見。有人認為。“實在不能說籠罩全文的是一種淡淡的喜悅,而應該說是一種濃濃的哀愁。我們應該努力去體會作者郁結的煩悶和滿懷悉緒無處訴說的苦衷,把偶然寫到的閑情看作是苦情的反襯,才符合文章的實際,才能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這些不同看法,也可以提供給學生 以引起思考。
四 寫作特點
《荷塘月色〉抒寫的則是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這什么這樣說呢?從朱自清早期散文的獨特風格看,他是一個很擅長情景交融的作家。在〈荷塘月色〉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在寫景中,委婉而曲折地表達了他不滿現實、幻想超脫現實而又無法超脫的苦悶心理。在月光下,在荷塘畔,雖然自我陶醉了,感覺到一種“難得偷來片刻逍遙”的淡淡的喜悅,但仍然夾雜著擺脫不開的淡淡哀愁。
第一部分(第一段):點明頗不寧靜的心境,交代獨游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寫靜謐的環境和自己在這咎環境中獨處的心境,創造出孤寂的氛圍,一開頭就在字里行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第二部分(第2、3段):寫小徑漫步,勾勒荷塘輪廓,抒發月下獨處的感受。幽僻的路、蓊蓊郁郁的樹,淡淡的月光,既簡括地敘述了荷塘周圍的情景,也進一步烘托了作者的內心世界。
“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從壓抑不自由中暫得寬余,欣賞月色的淡淡喜悅。這淡淡的喜悅和上文流露出來的淡淡哀愁,籠罩在下文那詩情畫意的荷塘月色上。
第三部分(第4、5、6段):描寫荷塘月色,是全文重點所在。文章先寫荷塘,次寫月色,再環顧四周,層次分明。
第4段寫荷葉、荷花、荷香和荷波,沒有談月,但處處有月,這些景物都是在月光照耀下的。
第5段寫月色,先正面寫,后反襯。
第6段照應第二段,再寫荷塘四周環境,著重寫樹。
在作者筆下,這是個寧靜而幽美的境地,充滿了詩情畫意。“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仍然擺脫不了那綿綿的愁緒。
第四部分(第7、8段):寫景中人——作者觸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聯想到江南采蓮風俗,表現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古代采蓮盛況的向往,對故鄉的惦念,無非是想把自己從“頗不寧靜的心情”中解脫出來。但是現實 終究是現實,是無法超脫的。正當作者沉浸在遐想之中時,“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作者又回到現實,并與開頭相呼應。統觀全文,內心 的“不寧靜”和環境的“靜美”相反相成,輕淡朦朧的景色和淡淡的喜悅和哀悉融為一體,構成了《荷 塘月色》的特色。
五 語言特色
這篇散文用詞準確生動。
如《荷塘月色》寫“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了和花上”這“瀉”字,再加上“靜靜地”這個修飾語,就準確地寫出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傾瀉,但又是絕無聲響的幽靜。再如“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脈脈”,意思是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來表情達意,這里用來寫流水,流水無聲而好像也有情意了。
這篇散文用了許多疊字,不但傳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時也有一種音韻美。
《荷塘月色》中“蓊蓊郁郁”的樹,“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荷葉,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脈脈”流水,“靜靜”的月光,“薄薄”的青霧……既加強了語意又使文氣舒展,音節和諧。
這篇散文還運用了大量新鮮貼切的比喻。
如寫“荷 葉”,用“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就極為生動,賦予荷 葉動態的美。寫荷花的清香,用渺茫的歌聲作比;寫月光,月影說它們“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把嗅覺、視覺轉化為聽覺,把其中內在的和諧的美表現得恰到好處。
關于《荷塘月色》教案匯編 篇12
作者:朱自清
一、 教學目標
1、 能理解a疊字、b博喻、c通感等的含義和作用,并基本會使用這三種方法;
2、 能理解文章的外圓形結構和內圓形結構;
3、 能理解“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二、 教學內容
1、疊字、博喻、通感
1) 疊字
定義:相同的詞、詞素或音節重疊使用,又叫疊音。
格式: ABAB、AABB、ABB、AAB、AA
作用: 傳神描摹景物特點;增加語言的音樂美:文氣舒展,音節和諧;深入細致地表達思想感情。
2) 博喻
定義:由一個本體,兩個或兩個以上喻體構成的一種特殊的比喻修辭。
作用:“目的是從不同的角度,在一個特定的焦點上,由所有類似的東西反映出的不同光線中去觀察它。”(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中譯本,三聯書店,1984,第215頁)
3) 通感
定義: 一種感覺引起另一種或幾種感覺的心理現象,描寫這種心理現象的方法叫通感修辭。
作用:啟迪人們的聯想,達到感同身受的審美效果。
2、 圓形結構
1) 圓形外結構:文章敘述的時空順序的圓;
2) 圓形內結構:表現作者情感變化的圓。
3、 情景交融
散文、詩歌當中的“情”、“景”是統一的、不可分的。 “景無情不發,情無景不生”(明•范唏文《對床夜語》)。離開主體的“情”,“景”就不能顯現,就成了虛景;離開了客觀的“景”,“情”就不能產生,也就成了虛情。情景相生、情景相融才算有意境,這也是中國古代抒情作品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1) 融情于景:寓意,給自然景物賦予情感內涵。王夫之:“煙云泉石,花鳥臺林,金鋪錦帳,寓意則靈。”
2) 借景抒情:借具體的景物描寫表現細微幽眇的感受過程,達到情感的表現。
三、教學材料
1、疊字、博喻、通感
1)疊字
A典型材料:段4“田田”。a用典,古樂府《江南曲》:“蓮葉何田田”;b從“彌望”的詞義(放眼望去,滿眼都是)看,“田田”當為荷葉分布之廣、之密,但若換成“密密”則顯得擁擠、厚重,而“田田”發an韻,清脆響亮而舒適。
B強化材料:段4的其他8 處疊詞;有名詞“星星”,形容詞“亭亭的”等,副詞“密密地”。
C延伸材料: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尋覓”,動作的延續性;“冷清”,尋覓時的環境和心情;“凄慘戚”專言心情之愁。
2)博喻
A典型材料:段4的“荷花”分別用“明珠”、“星星”、“美人”3個喻體來比喻。(“明珠”言色彩,荷花在月光下白而發亮,又因為“零星地點綴著”,與“一粒粒的明珠”相似;“星星”言分布,寫荷花點綴在“層層的葉子中間”,在綠叢中隱約閃現,與今夜“不能朗照”的“碧天里的星星”何其相似;“美人”言神態,因荷花是“裊娜”、“羞澀”且白而亮的,其神態色澤與“剛出浴的美人”相似。三者分別從不同角度描寫荷花之美。)
B強化材料:民歌:“你的眉兒細又長,好象樹梢的彎月亮;你的眼睛明又亮,好象秋波一個樣;你的臉兒紅又圓,好象蘋果到了秋天”。(多本多喻,是連喻)
3)通感
A典型材料:段4把“清香”喻為“歌聲”;“清香”為嗅覺,“歌聲”是聽覺感知,用一種感覺去寫另一感覺。
B強化材料:心理學“聯覺”。
“香”為“縷縷”“清”香,“歌聲”為“遠處高樓上”“渺茫”之音,似有若無、時斷時續、縹緲不定是其共同點。
C延伸材料:錢鐘書《圍城》:“方鴻漸看唐小姐不笑的時候,臉上還依戀著笑意,象音樂停止后裊裊空中的余音。許多女人會笑得這樣甜,但他們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的柔軟操。”
2、圓形結構
A典型材料:a圓形外結構:文中作者從院中經小徑到荷塘,后又歸來。依時空順序描繪了一幅夜游圖。
b圓形內結構:作者情緒:不靜——求靜——得靜——出靜(詳見課文補充材料)
B延伸材料:“憶江南”刪掉的原因和不刪的理由:
刪掉的原因①編者思想落后,《采蓮賦》有描寫男女艷情的內容;②從題目看,是寫夜間荷塘,而江南采蓮舊事卻是白天的事;③與外結構有關。從作者的行蹤或純寫景的角度看,作者應該從家里出來,沿著小徑到了荷塘,再順著小徑回去才是。但回去時作者不但跳過不寫小徑,還突然來了個“憶江南”,似乎該刪。
不刪的理由①情感上:與“荷塘月色”部分一起把作者的情感一次次推向高潮,使作者情感變化更豐富;②結構上:與“荷塘月色”部分彼此呼應,互為雙璧,使文章表現更豐富,行文更有起伏、層次感,使結構避免了平淡和單一,富有形神合一的立體空間感而更臻精妙,從而使文章更能突現意象的豐滿和思想的深度;③更能體現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C強化材料:圓形內結構與情感變化曲線結構不矛盾的原因
a圓形內結構就作者本不寧靜,后企圖尋求寧靜,但終不能得的心情而言,重在結果;
b情感變化曲線結構表現情感的不斷努力掙扎,重在過程。好像從地上彈起的皮球,雖經幾次彈跳,但終要落回地面。
3、情景交融
A典型材料: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和杜牧的《山行》
前者景物蕭條冷落,充滿哀愁,因為作者是流落天涯的“斷腸人”;后者竭力贊揚寒山秋景,秋景更勝春光,使秋天充滿了生機,因為作者“愛”這傍晚楓林。
B強化材料:文章一開頭就點出了作者的心境:“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即而作者企圖通過努力擺脫這種“不寧靜”,進行了三次努力:
①“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于是披衣帶門夜游荷塘,希望借欣賞美麗清幽、朦朧素淡的荷塘,來撫慰自己的心靈。然而非常遺憾,荷塘月色給作者的僅是片刻的寧靜,那“峭楞楞如鬼一般”的樹色、聒噪的蟬鳴蛙叫,使作者猛然驚醒:“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愁緒再上心頭。
②現實在無法找回寧靜,遂進入了記憶和聯想,“忽然想起南朝采蓮的事情來了”,在虛幻的聯想中,不寧靜的心靈獲得了暫時的平復。但馬上被現實拉了回來,作者面前既沒有“采蓮人”,又“不見些流水的影子”,第二次努力歸于失敗。
③于是思緒飛向作者的故鄉——“我到底惦記著江南了”,然而作者卻經歷了一次沒有結果的努力。最后在“什么聲息都沒有”中回到了家里。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 引入內容1,指向目標1
從題目導入 ,直接進入重點段(4段)的講解。
1) 提問:題目是并列短語還是偏正短語?怎樣理解好?
*并列;但兩個景物并不孤立:荷塘為月下荷塘,月色為荷塘上之月色。
2)請同學找出重寫荷塘月色的部分。
*4、5、6段。
2、1)分析內容1a,基本實現目標1a。
重點分析第4段,學生分析5、6段。
①揭示內容1a,接近目標1a
提問:修飾荷葉為什么要用“田田”一詞?
②強化內容1a,逼近目標1a
提問:本段還有幾處疊字,各是什么詞性?
③延伸內容1a,逼近目標1a
分析《聲聲慢》中的疊字。
2)分析內容1b,基本實現目標1b。
①揭示內容1b,接近目標1b
A提問:描寫荷花用了一個比喻,這個比喻有什么特殊處?
*一本多喻。
B點出“博喻”(或“復喻”)的概念,分析喻體有幾個才算博喻。(博喻特點)
*博者,多也;二夕(月)為多;喻體有兩個就行;
復,二次為復(復); 喻體有兩個就行。
②強化內容1b,逼近目標1b
A提問:新疆民歌《掀起你的蓋頭來》的一句歌詞是不是博喻?
*不是;這叫“連喻”,是多本多喻。
B為什么描寫荷花要用3個喻體?(博喻作用)
3)分析內容1c,基本實現目標1c
①揭示內容1c,接近目標1c
A提問:描寫荷香的“比喻”修辭有什么特殊處?(通感特點)
B口述“通感”定義
②強化內容1c,逼近目標1c
引入心理學概念“移覺”,通過分析描寫“清香”的通感句分析通感的心里基礎——聯想和感覺移借。(通感作用)
③延伸內容1c,拓展目標1c
分析《圍城》中通感句
4)回歸內容1,檢測目標1達成度
讓學生仿照段4的板書分析,板書段5、段6的內容和所使用的方法。
第二課時
1、引入內容2,指向目標2
簡單分析7、8段內容,請同學思考該部分為何在舊教材中被刪掉了?
2、揭示內容2,接近目標2
分析文章圓形外結構,指出“憶江南”與該結構的矛盾。
3、強化內容2,逼近目標2
提問:現在教材中為什么還原了作品原貌?
*可以刪是從單純的空間或純寫景的角度來分析的,而從情感表達的角度來說,不該刪。
1)引入內容3,指向目標3
指出本文非單純寫景散文,而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
2)揭示內容3,接近目標3
①多媒體展示情景交融的分析內容;
②從兩幅“秋日夕照圖”的對比分析,解釋情景交融的內涵。
3)強化內容3,逼近目標3
分析文章的情感變化,畫出情感變化曲線圖,強化情景的交融。
4、延伸內容2、3,拓展目標2、3
1)從情感變化曲線圖分析指出,“憶江南”不該刪的理由;
2)從結構和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兩個方面分析“憶江南”不該刪的理由。
5、回歸內容2,檢測目標2達成度
1)請同學閱讀課文補充材料關于圓形結構的分析(首段),思考:教材中的圓形內結構與前面分析得出的情感變化曲線圖結構是否矛盾,該怎么理解?
2)試用圓形結構或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寫一次自己熟悉的留下過深刻記憶的游記。
五、板書設計
荷 塘 月 色
朱自清
一.解題——并列
二.重點段分析
月光 正寫 樹色 面
清霧 楊柳 點
葉子、花 遠山 遠景
樹影 路燈 近景
蟬鳴蛙叫
三.圓形結構與情感分析
(序曲……第一樂章……………………第二樂章…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