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級語文的教案(精選4篇)
初中七年級語文的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反復吟詠,熟讀成誦。
2、細細品味,重點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
課型設計
品讀課
預習要求
了解作者及“曲”的有關常識。
教學設想
馬致遠的這首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練,流暢自然,是一首需要反復吟詠、細細品味的佳作。全文僅5句,28字,純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卻做到了簡約與深細相依,靜景與動景相映,景色與情思相融。教學中為避免空洞、枯燥的講解,宜采用多種形式結合的教學方式:通過讓學生誦讀、配畫、改寫等形式來學習課文,讓學生在讀、畫、說、寫中受到熏陶,培養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種新興的體裁就是曲。唐詩、宋詞、元曲互相輝映,成為我國文化藝術中的瑰寶。有誰能說說有關“曲”的常識?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情況并小結,之后投影關于“曲”的常識。
關于“曲”
曲是繼詩、詞而興起的一種古典詩歌體裁。它是配樂歌唱的詩。
曲有散曲與劇曲之分。只供清唱吟詠之用,不進入戲劇的散篇作品,叫散曲;進入戲劇的唱詞,稱劇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兩種。
《天凈沙、秋思》就屬散曲中的小令。
二、誦讀,整體感知內容。
1、課題及作者:
課題由兩部分組成,與詞相似,“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馬致遠,元代戲曲家,有“曲狀元”之稱。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練,是一首需要反復吟詠、細細品味的佳作。
2、學生自由誦讀。
提示:朗讀應講究抑揚頓挫,在朗讀中要想象詩中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與詩人同悲同喜。
3、檢查誦讀情況。
通過抽讀,小組讀了解情況,并對誤讀的地方予以更正。
4、聽范讀。
5、給這首曲配一幅畫。
激趣:有個詞叫“詩情畫意”,說的是具詩畫的意境,詩畫這兩種藝術形式往往融會在一起,即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首好詩就是一幅好畫,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筆為這首詩配上一幅畫(間筆畫)。
(1)學生動筆繪畫,教師巡回觀察。
(2)完成后讓學生互評優劣,并對優勝者予以表揚
(3)出示教師的簡筆畫。(投影在大屏幕上)
6、熟讀成誦。
三、品味,體會獨特的意境和奇特的表現手法。
1、思考:
(1)曲中哪些語句寫景?寫了多少種景物?(用畫出),并用括號括出這些景物特征的修飾語。
(2)文中哪句抒情?抒寫了一種怎樣的情懷?它與曲中的景物描寫有何關聯?
2、品味語言,體會獨特的意境和表現手法。
作者寫景,既不夸張,也不用典,純用白描勾勒,語言凝練,言簡意豐,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請你張開想象的翅膀,翱游其間。
讓學生用“從(詞或句)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或想到了)”的句式說話,品味意境,填補作者留下的藝術空白。
或用“我認為用得好(或寫得好),好在”的句式說話,體會其奇特的表現手法。
學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從“枯藤老樹昏鴉”這句的景物描寫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凋零和凄清。深秋時節,藤蔓枯萎了,樹葉飄落了,只剩下光禿禿的枝丫,樹梢上烏鴉凄厲的叫聲,更增添了悲涼凄楚之感……
從“古道西風瘦馬”這句的景物描寫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長途跋涉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在枯黃連天的野外艱難行進,一陣冷颼颼的秋風襲來,使他不由得打了一個寒噤,倒抽了一口涼氣……
從“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句中,我仿佛感受到了這位游子在異域他鄉的痛苦之情。此刻,太陽快要落山了,烏鴉也歸巢了,他卻不知家在何處,也不知、該向何處去,任馬追著落日,漫無目的地行進……一股憂郁悲愴的思鄉之情涌上心頭,令他肝腸寸斷,痛苦不堪……
我認為“枯、老、古、瘦……”這些表現景物特征的修飾語用得好,好在它們表現了深秋時節這些景物的特征,使各個事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極具表現力。如一個“瘦”字寫出了馬的孱弱。疲憊無力,那騎在馬上的人呢?
對于想象力豐富、語言有獨創性的學生要及時表揚。
3、教師在學生將這首詩的意境和表現手法挖掘夠了基礎上讓學生動筆寫。
將《天凈沙、秋思》改寫成一篇簡短的寫景、抒情散文。
要求:緊扣原作,展開想象,盡量填補作者留下的藝術空白。
4、當堂抽查學生的改寫,并作評價。
初中七年級語文的教案 篇2
《石壕吏》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別”之一。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案石壕吏,我們一同來看看下文。
教學目標:
1. 整體感知課文
2. 揭露官吏的橫暴
3. 同情人民的苦難
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析老婦人的話對表達中心的作用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提綱
1. 介紹背景資料
2. 帶領學生共同翻譯全文,注意重點字詞的講解。(戍、戌、戊等)
3. 分析文章的中心
(1) 對文章第一句話的分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重點加點字的分析)
(2) 對比分析 吏呼一何怒
婦啼一何苦
(3) 對話練習:把吏和婦人的對話補充完整,用現代文的方式,構成對話,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4) 最后一段的寫作意圖(提問:如果去掉后會有怎么的效果?)
二、詳案
1.導入:
陳老師在前面已經講解了杜甫的兩首寫景抒情的詩,大家也了解到杜甫是作為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人們稱道的。那么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亂以后,面對人民遭受的苦難,表示深切的同情。課文主要敘述了差人乘夜來捉人,連衰老的老婦人也被抓去服役的慘事。首先介紹一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可能同學們往往很難理解古代詩詞的意境,古代詩人常寫一些感物傷懷的作品,這時候我們就應該深入了解詩作者的背景資料,去體會創作者當時的所感所想。那么在這里杜甫作為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中晚期的詩集中體現了當時的現實,所以在學習這首詩之前,先介紹一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可以提問:是否有同學在預習的過程中了解了寫作背景?)參考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六十萬大軍包圍安慶緒于鄴城,由于指揮不統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杜甫正由洛陽經過潼關,趕回華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求學生記錄文學常識:《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 《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2.文章逐字講解(齊讀)
(1)第一段:石壕吏(hǎo)暮:傍晚。逾(yú)走(古今異義):跑。行:走。
(2)第二段:呼:大聲吆喝。怒:兇狠。啼:啼哭。苦:痛苦。
(3)第三段:鄴(yè)戍(shù)戌(xū)戊(wù)戍點戌橫戊中空,注意區別。
(可以請同學翻譯,注意幾個重點詞)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活著的不過是茍且偷生,死了的就永遠完結了。存者,活著的,生存的人。且,暫且。已,動詞停止,這里引申為完結。
更,再也。嫗(yù)雖:即使,雖然。(古文解釋填詞規則,有些字可以用把這個字組詞,解釋,例如這里的雖。)衰:衰弱、衰微。備:準備。炊:燒火做飯。(講解的時候某些解釋參考課文中的標注)
(5) 第四段:泣:小聲抽泣,啼哭。咽(yè)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途。(注意與今天的“前途”區別)
3.分析文章的中心
剛剛我們大家一起仔細閱讀了這首詩,那有同學能告訴大家,這首詩的重點是講的什么啊?(參考:以老婦人給吏致詞為重點,也就是本文的第二、三段),那讓我們抓住重點,往前看。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剛剛解釋到暮,回想一下暮是什么意思啊?傍晚!在我們看來傍晚投宿是很正常的,可是在古代由于社會秩序混亂和旅途荒涼等原因,旅客們都“未晚先投宿”,更何況在這個兵禍連接的時代!但是杜甫,卻于夜色蒼茫之時才匆忙地投奔大盤一個小村莊里借宿,這種異乎尋常的情景就有一種暗示性,大家可以想像n種可能,可以提問引發學生的想象。
提問為何作者直接點出吏捉人,而不寫征兵、點兵?(參考:如實描繪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在用一個夜字作捉的時間狀語,含義更豐富。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第二,表明縣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們都已經入睡的黑夜,來了個突然襲擊。
這一句話點名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脫出常規的時代氣氛,為后面老婦的致詞埋下伏筆,也交代了致詞的由來,是事情發展的開端。
(2)吏呼一何怒與婦啼一何苦對比分析
這兩句極其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吏和婦的尖銳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的蠻橫氣勢,并為老婦以下的訴說醞釀出了悲痛的氣氛。婦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聽婦前致詞一句承上啟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時老婦苦啼著回答縣吏的怒呼。
(3)對話練習:把吏和婦人的對話補充完整,用現代文的方式,,構成對話,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等老婦出門看的時候,縣吏便撲了進去,賊眼四處搜索,卻找不到一個男人,撲了個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到哪里去了?快交出來!”老婦泣訴說:“三個兒子都當兵守鄴城去了。一個兒子剛剛捎來一封信,信中說,另外兩個兒子已經犧牲了……”。泣訴的時候,也許縣吏不相信,還拿出信賴交縣吏看。總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的處境是夠讓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來博取縣吏的同情,高抬貴手。不料縣吏又大發雷霆:“難道你家里再也沒有別人了?快交出來!”老婦說:“家里再沒人了!”而在這當兒,被兒媳婦抱在懷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孫子,受到了怒吼的驚嚇,哭了起來,掩口也不頂用。于是縣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謊!不是有個孩子哭嗎?”老婦不得已,這才說:“只有個孫子呢!還吃奶呢,小得很!”“吃誰的奶?總有個母親吧!還不把她交出來!”老婦擔心的事情終于發生了!她只得硬著頭皮解釋:“孫兒是有個母親,她的丈夫在鄴城戰死了,因為要奶孩子,沒有改嫁,可憐她衣服破破爛爛,怎么見人呀!還是行行好吧!”但縣吏仍不肯罷手。老婦生怕守寡的兒媳婦被抓,餓死孫子,只好挺身而出:“我這老太婆雖然已年邁力盡,但請讓我連夜跟你們回衙門,然后好到河陽去當名伙頭軍,等趕到那里也許還來得及為將士們做早飯。”
初中七年級語文的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第四單元主要選的是反映文化藝術方面的文章,而本課則是在學習過《社戲》、《安塞腰鼓》、《竹影》之后的一篇課文,它是著名作家冰心的一篇散文,本文以對卡拉瑪姐妹的贊美之情為感情線索,通過生動細膩的描繪,把異國的文化風情形象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表達作者對卡拉瑪姐妹高超舞技的由衷贊美之情。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自主學習,積累本課中出現的生字詞,如“靜穆”、“惆悵”、“顰蹙”、“粲然”等;
2、情感目標:通過品味優美的語言,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標:要在本課的學習中,感受優美的舞蹈藝術,提高審美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欣賞優美生動的語言描寫。
教學難點:通過反復吟詠作者觀舞后的感受,初步培養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
[教法學法]
本課仍然采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教學法,利用電教媒體,根據設計好的由淺入深的問題進行有效學習,這樣節省了大量的時間,而且在課堂上又能充分發揮小組的作用,把不太理解的問題放在課堂上通過相互解答,進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多媒體播放印度舞蹈的形式,給學生以清新直觀的感受,在播放之前先給學生提出要求:
細心地觀察,而后談談自己的感受,再引出本文。這樣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產生一種共鳴,對舞蹈藝術有初步的感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明確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自主學習,積累本課中出現的生字詞,如“靜穆”、“惆悵”、“顰蹙”、“粲然”等;
2、情感目標:通過品味優美的語言,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標:要在本課的學習中,感受優美的舞蹈藝術,提高審美意識。
三、自主學習:
走近作者:
冰心,原名(謝婉瑩),筆名冰心,福建長樂人,現代著名女作家、兒童文學家。“五四”時,她開始寫小說、詩歌。她的散文語言清新秀麗,自成一體,稱為“冰心體”,影響很大。許多作品被譯成英、法、日、俄等多種文字,主要作品有《寄小讀者》《再寄小讀者》,詩歌《春水》《繁星》等。
初中七年級語文的教案 篇4
名稱:
《狼》
教學目標:
1.通過使用工具書和課文注釋能理解文章基本內容。
2.理解并掌握“苫蔽,顧,假寐,眈眈,洞,遂,黠,犬坐”等文言實詞的含義,并了解古今異義以及詞類活用的文言現象。
3.能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多角度的闡釋自己對文本寓意的理解與感受。
教學重點:
x
教學難點:
x
課時:
一課時
教法,學法:
情景導入法,誦讀教學法(學生自讀,教師范讀,聽課文錄音),小組探究法(我主要用在探究并闡明文本寓意)
學法:小組合作法朗讀法提問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課堂開始時在PPT上播放狼的圖片,邊看邊請學生回答對狼的印象如何?(奸詐,狡猾,團隊合作,聰明,若有學生回答出聰明等詞,教師可以引導說,那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一下狼這篇文章,看看到底是狼聰明還是人聰明)
(二)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1.給下列漢字注音
綴,窘,苫蔽,眈眈,瞑,尻尾,假寐,黠
2,解釋下列文言詞的含義
綴,并驅如故,顧野有麥場,苫蔽,弛擔持刀,眈眈,犬坐,意暇甚,暴起,洞其中,隧入,尻,蓋,黠,禽獸之變詐幾何哉(重點在于解釋詞類活用的文言現象)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要求:語音正確,節奏合理,有感情朗讀
學生自讀(每組派一個代表朗讀)教師課文評價并指導,然后老師范讀,最后聽錄音。
(四)文本研習
1.熟讀課文,梳理故事情節
在前面多次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請學生概括一下這個故事(要求語言簡練,概括全面)
遇狼---懼狼---御狼---殺狼
在此基礎上,請學生提問不懂的字詞,讓其他學生進行解答,發揮大家的積極性,遇到學生回答不出來的,教師再進行講解。
2.深入思考,進行探究
問題一:默讀課文,并劃出文中寫狼的句子,說說這些句子表現了這兩只狼的哪些特點。
貪婪:“綴行甚遠”、“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如故。”
狡猾: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一狼洞其中,意將遂入以攻其后也。
問題二:文中除了寫狼,還寫了屠夫,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3,4自然段,思考文章是通過什么來刻畫屠夫的?請在課本中圈出屠夫與狼搏斗的動作,并分析,你看到了一個的屠夫。
通過動作描寫,第3段的“顧”,“弛”,“持”和第4段的“暴”,“劈”“斃”“轉視”“斷”等動詞,“顧”,“弛”,“持”和第4段的“暴”“劈”“斃”表明屠夫的勇敢和善于抓住時機,轉視表明屠夫的謹慎、小心。
問題三:
(1)兩只狡猾貪婪的狼被屠夫“斃之”,作者對這件事有什么議論?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只增笑耳。
(2)這句話表現出作者什么樣的態度?
盡管狼很狡猾兇殘,玩弄陰謀,但在與人的斗爭中,只會自食其果,因為人有著狼沒有的智慧和力量。
(3)作者在這里只是嘲諷的狼嗎?
作者嘲諷的不僅僅是狼,而是狼所代表的黑暗的惡勢力。面對這樣的惡勢力,我們必須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
問題四:作為一個故事,文章在第四段就已經結束了,為什么還要增加第五段,是否畫蛇添足?以前學過的哪篇文章在文章結構上(先敘述后議論)和本文相似?
這可以說是一種體式,在《聊齋志異》里基本上每篇文章,在敘述后蒲松齡都會發表一下自己的評論了,上學期學過的《傷仲永》,和這這篇文章在結構上類似,都是先敘事后議論,不僅這些,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文章后面就有“太史公曰”,這可以說是一種傳統的格式,只不過蒲松齡做了一些調整。
3.課外拓展閱讀
(1)閱讀《聊齋志異》《狼三則》其中的其他兩則
(2)參看電影《狼圖騰》,深入思考從生態平衡的角度我們今天應該怎樣對待狼,并寫成一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
(3)展開想象力,把本文改編成白話文;同時將兩者進行對比,初步領會本文語言的簡潔凝練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