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精選15篇)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用1~6各數表示物體的個數,知道1~5的數序,能認讀1~5各數,建立初步的數感。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體驗與同伴互相交流學習的樂趣。
4、讓學生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4~16頁
教、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1~5的數字卡片、點子圖;學生準備1~5的數字卡片、5個小圓片、5根小棒。
從現實中抽象出數
1、師:小朋友們,你去過動物園嗎?你們瞧,(課件演示)在一個天氣晴朗的早晨,老師和同學們來到了野生動物園。(課件出示14~15頁主題圖),這里有這么多可愛的小動物!跟你的小伙伴講一講,你看到了什么?分別有幾個?
[創設學生喜歡、熟悉的情境野生動物園激發兒童主動探究的欲望。]
學生小組內交流,并且教師參與到個別組的交流中,引導學生按不同事物類型分類數數,并且進行有序觀察。
[通過教師參與,滲透分類觀察的方法。]
2、學生匯報。
3、老師根據匯報情況適時把卡片1~5貼在黑板上進行認讀。
同時讓學生找出自己的數字卡片,并擺在桌子上。
[通過小組交流、認讀數字卡片以及找出自己的數字卡片等活動,逐步抽象出數。]
反饋實踐
1、談話:老師說一個數字,你能用小棒表示出來嗎?你還能用其他方式表示嗎?
[從抽象的數中再回到實踐中去,讓學生通過擺學具進一步體會數的基本含義,使學生在豐富的操作和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數的概念,發展數感。]
2、談話:老師拿出3個蘋果,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和老師同樣多的蘋果數嗎?
請告訴你的小伙伴你是用哪種方式來表示這個數的。
3、同桌之間考一考,教師參與到個別組的活動中。
感知數的順序
1、逐次感知1~5的順序。
課件演示,學生跟著擺。
學生先擺1個圓片,再擺1個是幾?這個2是怎么得來的?再擺1個得到幾個?
依次感知3、4、5的來源。
[通過親自擺一擺,讓學生感知每一個數都是在前一個數的基礎上添1得來的。]
2、整體感知。
a.出示點子圖,你來給它們5個排排隊。
請兩名學生上臺擺,其他學生在下面自己動手擺。
[點子圖則讓學生整體感知數與數之間的橫向聯系。]
b.擺好后提問:5的前面一個數是幾?3的前面一個數和后面一個數各是幾?
然后同桌間互問互答。
c.讓學生從1數到5,再倒著數一遍。
開放性活動
1、聯系生活,豐富聯想。
談話: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能用1~5表示?用你自己的話來告訴你周圍的小伙伴。
[通過學生進行有關數的表述,加深學生對數的概念的理解,讓學生體會身邊處處有數學。]
a.小組交流,教師參與到活動中,并適時指導,注意表述的廣泛性。
b.請把你的想法告訴大家。
學生匯報。
c.教師小結: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數量為1、2、3、4、5的物體,看來只要小朋友們認真觀察,你會發現在我們的周圍有好多的數學問題。
2、猜數游戲。
提問:
a.這個數在2的后面,可能是幾?還可能是幾?
b.這個數在4的前面,有可能是幾?
c.這個數在3的后面,而且在5的前面,可能是幾?還有可能是其它數字嗎?為什么?
[利用這個游戲引導學生逐步建立良好的數感,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3、張開想象的翅膀,創造學生心中的美麗世界。
師:用你們桌子上的圓片、小棒、卡片等擺出你喜歡的圖形,并跟你的小伙伴說說你擺的是什么?用什么擺的?用了幾個?
[此活動是為了初步建立數與圖之間的聯系,并且讓學生體驗與同伴交流的樂趣。]
小組活動,老師到學生中間參與活動。
總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先互相說說,再告訴老師和大家。
[匯報學習成果式的總結,是創造性教學的最終基本環節。]
教學設計說明
1、創設情境,把學生生活中的問題轉化為數學研究的對象。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并最終服務于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們把生活中的問題變為數學研究的對象,學生就會感到親切,產生對數學的情感,進而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
2、優化數學活動,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轉變為學生可以體驗的數學事實。
對于剛入學的小學生來說,深入地理解1~5各數的基數含義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需要把這些抽象的數學概念變成學生看得見的數學事實,采用直觀、形象、生動的教學方法深入淺出地教學,就能卓有成效地幫助學生建立起這些抽象的概念。同時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創新意識、探索能力和情感得到了和諧發展。
總之,在教學中,如果我們能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再用學的數學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就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學生的學習就能得到情感體驗。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2
分一分教學簡單的分類活動。分類是把研究對象按某種標準分成幾部分。按照某一標準,凡分在同一部分的物體,都具有相同點;凡分在不同部分的物體,都具有相異點。分類和比較是相隨相伴的,分類離不開比較,分類能促進比較。所以,教材在比一比之后及時安排分一分的教學。分類也是認識事物、現象本質特征的思維方法,沒有分類就沒有整體與部分,就沒有加減乘除;沒有分類就無法研究幾何形體,也無法進行統計。
本單元把學生熟悉的物體作為分類的對象,如食品、玩具、書本、動物、交通工具、樹葉等。大多數學生都知道這些物體的名稱、用途和特點,通過分一分的活動,初步體驗簡單的分類,學習分類的方法。
1.例題的教學重點是體會分類的思想。
例題呈現一幅商店里擺放商品的圖片,其中的'許多商品不僅擺放得整齊,而且是相同的商品擺在一起,不同的商品分開擺放。讓學生觀察這些商品是怎樣擺放的,并思考這樣擺放的好處,從中初步體會什么是分類、為什么分類和怎樣分類。盡管教學中不出現分類這個詞語,也能實現這種數學思想的教學目的。
例題的教學要通過你能說說商店的物品是怎樣擺放的嗎這個問題,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畫面。首先看到圖中把玩具、書、食品分別放在三個柜上。而且在玩具中,把兩種車放在最上面一層,盒裝的其他玩具放在另兩層;在書中,童話、數學書、英語書是分開放的;餅干、油、面粉三種食品也是各擺一層。然后體會為什么這樣擺放,對相同的物品擺在一起,不同的物品分開擺放有什么好處的交流,要充分一點。
2.想想做做是有層次地安排的。
想想做做讓學生進行簡單的分類活動,從分類的標準惟一或多樣、分成兩類或三類兩個方面有層次地安排。前兩道題的分類標準都是惟一的,讓學生在分一分的活動中體會同一標準下的分類結果是惟一的。第1題的標準是題目中明確告訴學生的在水中生活,教學時要注意三點: 一是讓學生準確理解能在水中生活的意思。狗雖然會游水,但不在水中生活;青蛙雖然經常在岸上,它能在水中生活。二是如果有學生不認識的動物,應該告訴他們。三是圈出有關的動物并校對后,還要讓學生說說11個動物分成幾部分,是按什么分的;其中一部分動物怎樣,另一部分怎樣,從而體會分類。第2題分一分的標準是通過它們各在哪里行駛加以提示的。先讓學生逐一說說名稱和用途,各在哪里行駛,然后思考應該按什么分,分幾部分,哪幾部分。在分的時候,可以畫不同的記號。如陸地上行駛的車輛下面都畫?,水上行駛的船只下面畫○,天空飛行的飛機下面畫△。第3題學生可以按形狀或者顏色把樹葉分成三類,體會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得到不同的結果。第4題的分類標準是開放的,讓學生確定,進一步體會不同標準下的分類結果是多樣的。可以按性別分,可以按衣服顏色分,還可以按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分第5題引導學生以分類的思想整理書包和房間,既培養良好的習慣,又感受分類在生活中的應用。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91~92頁。
【教材簡析】
鐘表的認識是第一冊新增的學習內容,本節課是第一課時,要求學生認識鐘面,會看整時,并初步建立時間觀念。在課前的了解中,我發現有好多孩子都驕傲地捋開袖子向我展示他漂亮的手表,有的是有分針和時針的,也有的是電子表。雖然一部分學生不能迅速準確地看時間,但都了解鐘面內容,認識整時。因此,本節課除了讓學生用自己的已有經驗來理解知識外,主要學習任務定位在:
1. 貼近生活,感受數學與生活的魚水之親。
2. 重視動手操作,在主動探究中獲取新知識。
【教學目標】
1. 知道鐘面上有時針、分針、12個數,并結合生活經驗會看整時。
2. 培養學生遵守時間、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3. 活動過程中培養觀察能力、歸納表達能力及合作交流意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初識鐘表
(一)聽音樂《在鐘表店里》
師:你聽到了什么聲音?
生:好像是敲鐘的聲音。
生:是寺廟里和尚敲鐘的聲音。
師:我們聽到的是鐘表店里的聲音,這節課我們就來和鐘表兄弟們交朋友。
板書:認識鐘表。
[抓住學生的年齡特征,以聽一段美妙的音樂為切入點,引發學生的親切感,在聽、猜、議中營造積極、活躍、民主的學習氛圍,利于孩子們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二)看主題圖,感受生活中的知識應用
師:聽完了音樂,我們去小紅家看看。
(課件展示:時針和分針走到7點整,小女孩起床了。)
師: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見小女孩起床了。
生:我發現墻上的鐘滴答滴答到7點時,小女孩就起床了。
生:早上7點時,爸爸就催小紅起來上學了。
師:小紅每天早上都在7時準時起床,在數學里,我們通常把7點說成7時,我們也要學習小紅,遵守時間,按時起床、上學。
二、認識鐘面
(一)看鐘面
(以小組形式觀察、討論,每組一個實物鬧鐘。)
師:剛才小朋友通過看鐘,知道小紅是7時起床,那我們今天要認識的鐘表兄弟的臉上到底有些什么呢,請組長拿出鬧鐘,我們一起來觀察鐘面。
(二)說鐘面
生:我們看到有三根針在工作,我們還知道它們叫時針、分針和秒針。
(請這一組到投影儀下指出三根針)
師:那誰能告訴大家三根針分別是怎樣的?
生:短短胖胖的是時針,再長一點的是分針,最長的走得最快的是秒針。
師:哦,今天我們得委屈一下秒針弟弟,我們暫時不去理他,先來和時針和分針交朋友,好嗎?
生:我還看到鐘面上有12位數字寶寶。
生:老師,我們組發現鐘上有一格格的東西。
歸納小結:鐘面上有12個數,長長的針叫分針,短短的叫時針。
(課件畫面鐘的12個數,時針、分針閃動。)
三、認識整時
(一)會看整時
1. 教師在鐘上撥一個時刻5時。
師:你知道這是幾時嗎?你是怎么看的?
生:5時,我看到時針在5上嘛。
生:他講得不好。先要看分針指在12上,然后我發現時針指著5,就說明是5時。
師歸納:很多小朋友都會看,真能干!
當長長的分針指12,時針指5,就是5時。
(教師貼上5時的鐘面,板書:5時)
2. 鞏固:教師撥2時、12時,分別問學生表示幾時。
(二)會撥整時
1. 師:我們每天在上午10時開始上第三節課,請你在自己的學具鐘上撥出10時。
(反饋:投影下展示操作結果。)
師:你是怎么撥的?
生:我先把分針撥到12上,再撥時針指著10。
2. 師:請同桌兩個小朋友一個撥,另一個說出是幾時;也可以一個小朋友說自己喜歡的時刻,讓另一個小朋友撥一下。
反饋,抽2對同學展示活動過程。
[基于知識點的淺顯,在教學中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怎樣看、撥整時,由感性到理性,自然流暢,不僅突出了學生的主位地位,而且培養了觀察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會認電子表
1. 創設生活情境。
師:今天早上老師要在7∶00上班,到校門口時看了一下手機(課件顯示手機7∶00閃動),你知道老師有沒有遲到?你是怎么想的?
生:沒有遲到,剛剛好。
生:沒有。手機上說現在就是7時。
師:你是怎么看的?
生:中間兩個小圓點,后面有兩個0,說明是剛剛好,沒有多出來,前面是7,就是7時。
師:你的意思是說小圓點后面兩個0,是表示整時,對嗎?
生:是的。
師:這位小朋友知道的知識可真多,對的。我們在看手機上這樣的時刻時,中間有兩個小圓點,如果后面是00,那么前面寫著幾就是幾時。
板書:7∶00 7時
(課件顯示電子表 11∶00 1∶00)
師:你知道這表示幾時?
2. 聯系生活。
師:你還在哪里看到過這樣表示時間的?
生:我的電子表上。
生:我爸爸的電腦上也有。
生:我們家的VCD上也有。
生:我發現新的83路車上也有這樣的鐘。
師:老師在生活中也發現了許多這樣表示時間的。
(投影展示一些票據如船票、超市收銀單、銀行結賬單等)
[讓數學走近生活實際,讓生活走進數學課堂如老師有沒有遲到?你還在哪里見過?促使學生聯想,在生活經驗中搜集信息,體驗到數學存在于生活之中,感悟數學的作用,體驗數學的樂趣。]
(四)游戲:找朋友
用錄音機放音樂:《找朋友》
師:請每一小組內表示同一時刻的小朋友走到一塊兒握手。
內容:
抽一小組,和他們一樣的小組驕傲地拍兩下手。
[游戲雖簡單,但有音樂情境,有思考選擇,有活動體驗,同樣也被孩子們樂于接受。三種形式的時刻表示方法也得到了鞏固強化。]
四、快樂數學大轉盤,聯系生活中的一天
轉盤制作:
師:老師看到冬冬的一篇日記,記著一天里他干了些什么,請你們小組合作又分工,看看日記,然后根據畫面撥出鐘上的時刻,最后把日記寫完整。
小組看、撥、轉、寫,忙得不亦樂乎。抽一小組反饋結果。
師:你覺得你們組這樣做怎么樣?
五、初步了解時針一天轉兩圈
師:星期天,明明和英英發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讓我們先來聽一個電話。
師:猜一猜,兩人會不會按時見面?為什么?
小組討論:
生:我想會的。他們說好時間又說好在什么地方。
生:我想不會。有可能明明遲到了。
師:那實際情況又是怎樣的呢?讓我們再來聽一個電話。
師:從剛才這件事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下次和別人約會時,要說清楚是什么時候。
生:8點鐘有上午的,也有晚上的。
生:一天中有兩個8時。
課件顯示時針走一圈。
師歸納:一天里時針要走兩圈,有上午的8時,然后到了中午、下午、傍晚,又有了晚上的8時。想想,冬冬的日記上還應該補充一些什么?在下課后把它完成。
[錄音中新奇的故事情節一下子吸引了學生,會與不會兩種意見爭論不休時,再聽結局,通過這一扣人心弦的生活中熟悉、具體的誤會,使學生明白地感受到時針一天走兩圈。]
六、總結,實踐應用
(一)知識梳理
師:今天你有什么收獲嗎?
鐘表兄弟在嘀嗒嘀嗒地跑步,時間就這樣一秒一秒地過去了,再也不回來了,我們從小要珍惜時間,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二)學以致用
師:用今天新學的知識,為自己設計一個快樂星期天。
[讓學生運用已學的知識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既激發了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又培養了用數學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設計說明】
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學會看整時,初步認識鐘面。教材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由于時間和時刻都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因此,根據學習內容的自身特點,根據課標精神,我在設計教學時力求體現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聯系生活;合作交流,人人參與。具體的有以下幾個特點。
1. 精心設計情境,促使學生主動參與。
教學實踐表明:教師只有精心創設教學情境,誘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為學生學習作好充分的心理準備,他們才能主動探索,進而獲取知識。
(1)看手機,學會看電子表:孩子們在生活中經常接觸到手機、電腦、電視,對∶00這樣表示時間的電子表很熟悉。因此我想到了一個看手機判斷老師是否遲到的活動。一來貼近生活,學生在生活中碰到過,學習后能為生活服務,二來通過具體事件豐富學生對時間的感性認識。
(2)看冬冬的日記,玩數學大轉盤:新理念下,大膽而創造性地處理教材,甚至是重組或改編教材,是教師的業務權利。我對92頁生活中的一天進行了加工,再創造,把整個內容科學、周密地設計成一個轉盤。看日記決定畫面撥鐘看鐘補充日記,整個活動呈現科學性、有趣性、多樣性。在這個游戲情境中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興趣盎然地進行了多個知識點的訓練。
(3)明明和英英的約會故事:能不能按時見面?為什么?讓學生在具體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過具有挑戰性問題的思考、討論,自然而然地了解一天中時針轉兩圈,有上午幾時和下午幾時之分。我想,這兩個生動的電話,學生可能一下子忘不了吧,我的教學難點之一就迎刃而解了。
2.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人人參與。
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的全面、持續發展。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者是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以自己的方式來理解事物。
如認鐘面這一環節中,小組內觀察鬧鐘的鐘面上有些什么,人人都參與觀察、表達、交流,感性地接觸到鐘面,然后在反饋中自由地說,盡情地說,再從小朋友自己的語言中拉出所要學習的中心內容。
再如:92頁教材結合小朋友一天的生活來鞏固對整時的認識,我想到了轉盤和日記,利用小組合作優勢,強調人工協作,有不同意見商量磨合,每個學生都是主人,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
3. 重視動手操作實踐。
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課標倡導的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動手實踐,根據學習知識的性質特點,結合大量的操作活動來學習。
如摸一摸鐘面觀察;在人手一個的學具鐘上操作;同桌兩人互撥互說;轉動畫面撥時刻;練習書寫時刻。在這些活動中,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做數學,及時反饋交流,讓操作與思維聯系起來,讓操作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源泉。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教材第27頁例1及練習七1、2、3題的內容。
教學目標:
1、初步感知分類的意義,學會分類的方法。
2、學生通過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觀察能力,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3、初步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
4、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探究新知
1、引入
[教師:這是小明的家(比較凌亂),你看,小明正在找自己的帽子,可怎么也找不到,你知道為什么嗎?
教師:我們幫他整理一下房間吧。教師隨學生的回答利用課間幫助小明逐一歸類、整理成整潔的房間。
教師:小明再找帽子能很快找到嗎?怎么找?
教師:為什么這次很快找到了?]
小結:剛才我們所做的就是分類。分類擺放物品能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整潔、方便,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分類與整理。師板題分類與整理。
2、感知分類
出示例1:六一兒童節就要到了,小朋友們買了許多氣球,看多漂亮!
[師問:這些漂亮的氣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書形狀、顏色)
你們都看到了什么?可以怎樣分類呢?]
揭示課題,生活中把一樣的東西放在一起就叫分類。
(板書課題:分類)
3、鞏固發展體驗分類
(1)按形狀來分一分,怎樣記錄分的結果呢?
[學生分組活動,分一分并想辦法記錄分類結果。]
討論匯報
[展示分類的結果。并討論:你喜歡哪種記錄結果的方式,為什么?]
板演分法。
小結:雖然大家記錄結果的方式不同,當仔細觀察整理的結果,你有什么發現?
教師:記錄的形式多樣,為什么整理的結果相同?
[教師結合不同的呈現方式,引動學生分析數據哪種氣球最多?那種氣球最少?使學生讀懂各種呈現方式,體會不同成像方式的特點。]
①邊數邊畫;
②先分,再數一數;
③圖和數相結合。
(2)還可以怎么分?
[按顏色分類計算,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結果。
學生分組活動后展示分類結果。]
教師組織交流、評價:你覺得他做的怎么樣?說說理由。
(3)在對比中討論
教師:剛才我們分的都是這些氣球,為什么分類的結果不一樣呢?
[教師:無論結果怎么樣。什么應該是不變的?]
二、小結
[教師:通過給氣球分類,我們知道了什么是分類,學會了怎樣分類。下面我們就用所學會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三、鞏固提升發散創新
1、課件出示練習七1、2、3題,學生集體完成。
[在匯報第2題時,可讓學生回答:從圖上你分別知道了什么?同樣的一組圖片為什么分類的結果不一樣?從而讓學生在對比中繼續推在同一分類標準下分類結果的一致性與不同分類標準下分類結果的多樣性。]
2、開放練習拓寬思路(分正方體)師:同學們拿出你們的另外一袋學具,請給這些物品分類。學生小組活動(4分鐘)匯報交流。
四、課堂小結
今天同學們都學到了哪些知識?這些知識對你有什么幫助?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會數數、讀數、寫數,初步體會數序的含義。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
3.情感目標:在已有的生活經驗上體會數的意義,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
教學重點:
正確數出物體的個數。
教學難點:
正確書寫數字。
教具準備:
數字卡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一)引入。
1、開學這幾天,你認識了幾個新朋友?能給大家介紹介紹嗎?
2、有認識一位新朋友的嗎?誰認識了兩位新朋友?有更多的'嗎?這2個新朋友是誰?
3、板書: 1 2 3 4 5
二、嘗試探索。
(一)教師提問
1、你是怎樣知道這些物體的數量的?(數出來的)
2、你是怎樣數的?
(二)指名數一數,說一說。
1、小組討論:你認為怎樣數數比較好?為什么?
2、小組合作:數出鉛筆盒里文具的個數。(指名展示,全班交流。)
3、如果你想請你的新朋友到家里做客,你準備怎樣做?
(1)我準備拿2個洋娃娃請好朋友玩。
(2)我準備拿4輛小汽車請好朋友玩。
(3)我準備拿5把玩具槍請好朋友玩。
(三)揭示課題。
1、剛才同學們準備了那么多的玩具,你們真是一個好客的小主人。同時我也聽出來了,你們說出了許多數量是1 、2、3、4、5的物體。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內容。
2、板書:玩具 (1、2、3、4、5)
(四)指導書寫。
1、我們會數出數量是1、2、3、4、5的物體,這些數該怎么寫呢?
2、指名板書。
3、你們覺得他們寫的怎么樣?
4、出示田字格及示范字。
5、讓我們一起來練習怎么寫的。
6、你認為哪兒寫的比較好?還有什么不足之處?
三、總結。
說說這節課你最高興的事是什么?
板書設計:
玩具
1—5的數的認識與書寫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
1、使學生通過自己喜歡的情境學習數據整理,激發學習興趣感知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
2、使學生感受、經歷數據的整理過程,學會用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初步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統計表,能正確填寫統計表,能從中獲得簡單統計的結果。
3、重視培養學生的分散思維能力和與人合作的交際能力。
4、初步培養學生的有序觀察、有條理思考的習慣和應用的意識,體驗與同伴合作的歡樂。
教學準備:小紅花、大象卡通圖、果樹。
教學重點:
經歷收集和整理數據的過程,初步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統計表。
教學難點 :
感受、經歷數據的整理過程,能正確填寫統計表,認識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教學過程 :
一、課前談話,激發興趣。
1、今天,教室里來了許多聽課的老師,我們應該跟他們說什么?(老師好)
2、這節課,老師把小朋友們分成5個小組來共同學習。還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你們最喜歡的小紅花,比比看哪個小組得到的小紅花最多,大家有信心嗎?
二、 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1、(出示大象卡通圖)小朋友們,瞧,今天誰來到我們班級和我們一起學習?你們喜歡它嗎?你們應不應該向大象爺爺問聲好呢?
2、小朋友真有禮貌! 大象爺爺為了感謝大家,決定帶小朋友們去他的神奇果樹園摘水果吃。(出示果樹)這些果樹可真神奇啊!樹上長滿了蘋果、梨、西瓜、桃子、草莓,小朋友想吃嗎?每人摘一個自己最喜歡吃的水果。
3、讓學生摘自己喜歡的`水果。師:怎樣才能很快地看出同學們喜歡的水果的個數呢?
4、讓學生貼水果。通過貼水果的活動,初步感知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
5、集體探討交流回答下列問題。
(1)蘋果比梨多個。
(2)蘋果比香蕉少個。
(3)全班最喜歡吃的同學最多。
三、合作探究,體會領悟。
師:出示(課本第101頁的圖)有計算機、電腦、算盤、鉛筆的圖片。
1、從圖中,不好看出一共有幾種物品,我們一起來給它們分類,排一排、比一比找你喜歡的東西。
2、 小組合作把物品整理在準備的卡紙上,指名板演。
3、 學生討論、操作后各組展示作品并匯報整理的過程。
4、比較整理后的圖和整理前的圖。
師:看了這張圖,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計算機有兩個。
生2:我知道電腦有五臺
生3:我知道算盤有三把。
生4:我知道鉛筆有三枝。
5、能不能用我們學過的比多比少的知識說說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電腦比計算機多三臺。
生2:我知道了算盤、鉛筆比電腦少二臺。
6、小結。
師:小朋友有這么多發現,都是通過我們自己動手分一分、排一排得到的。這是一種很好的統計方法。(板書課題:統計)這樣統計,我們一下子就清楚地知道了圖中的物品多少的情況。
四、統計圖形應用聯系
師:看102頁練一練第一題。
這些是我們學過的圖形,看大家能不能找出相同的圖形把這個統計圖畫完整,回答所給的問題?看誰做得最快最好,看誰是最棒的。
1、小組自己討論試著做,然后集體糾正。
2、擇優錄取,選出最優秀的學生。
五、鞏固應用、拓展延伸
1、統計學習小組得到“小紅花”的情況,給予評價鼓勵。
2、學會了統計,課后你們準備統計什么?回家后選擇一個項目進行統計,然后與同學互相交流。
六、總結評價
1、師:今天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2、你想對你的同學、對老師、對自己說些什么?
七、作業
做課本第101頁練一練的2-4題。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通過數數活動,初步了解學生的數數情況,使學生初步學會數數的方法。
2.幫助學生了解學校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5頁內容。
教具學具準備
第2~3頁彩圖(或相應多媒體課件),第4~5頁彩圖,10以內的數字卡片。
教學設計
談話引入課題
[剛步入課堂,學生會出現緊張情緒,首先運用輕松的談話,可以拉近師生的距離,然后轉入了解學生的數數情況,輕松自然。
小朋友們,從今天開始,你們就是小學生了,要與老師一起學習很多的數學知識。數學知識是很有用的,學會它你就能增長本領,會解決許多生活中的問題。大家想不想學好數學?
我們平時很多時候要用到數數,大家會從1數到10嗎?誰來數一數?
伸出兩只小手,互相數一數同桌小朋友有幾根手指。
與老師一起一邊伸手指一邊數數。
[此處安排數手指的活動,利于學生了解(或熟悉)點數的方法。使全體學生做好參與數數活動的準備。
看圖數數
1.激發觀察興趣。
出示教科書第2~3頁彩圖。
[掛圖也可以制成多媒體電腦課件出示。先引導學生看圖自由發現,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后引導學生按數量的多少數,并從數數的過程中抽象出數。引導學生發現個數相同的可以用同一個數來表示。
小朋友們,你們看,這是一所美麗的小學校。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小朋友們高高興興地上學來了。大家看看這里都有一些什么?把你的發現告訴同桌的小朋友。
誰來說一說這幅圖上都有些什么?還有什么?
2.數圖中的數量。
(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小到大數圖中的數量。
小朋友們認真地數一數,這里有幾面國旗?
(配合學生回答,貼一面國旗圖。
一面國旗,就可以用數字1表示。
(同時在圖右邊對應貼出數字卡片1。
教師領讀,學生自己小聲讀。
小朋友們再找一找,圖中還有哪些也可以用數字1來表示?
(數字2的教學與上面過程相似。)
[給學生展示的機會,既讓學生體驗成功,又利于培養學生主動發言、交流的好習慣。]
小朋友們再數數看,你又發現了什么?有多少?
(配合學生的回答,依次貼出教科書4~5頁上的各圖片及對應的數字卡片。)
數到數量是3以上的人或物時,可以讓學生說說是怎么知道其數量的。教師可以讓學生到前面給大家數一數,全班學生判斷是否數對了。
認讀1~10各數
10個數都數完后,教師先領讀各數,然后同桌兩個小朋友互相讀一讀。
[同時,促使每個學生都有收獲和提高。
可以打亂順序指數讓學生讀。
數身邊的實物
[此處安排學生數身邊事物的數量,將數與學生身邊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這幅圖上這么多事物的數量能用數來表示,那么我們身邊的事物能不能也用這些數來表示呢?
你有幾個鉛筆盒?幾枝鉛筆?
第一行有幾位同學?幾位男同學?幾位女同學?
我們教室有幾扇窗戶?幾枝日光燈?
你的右邊有幾位同學?左邊有幾位同學?
黑板的上邊貼了幾個字?
小結
今天,我們一起數了美麗的小學校里面的紅旗、花、樹木和鴿子等許多東西,還數了我們身邊的門、窗、鉛筆等事物。下課后,小朋友們還可以數一數我們校園里的事物。放學后,再數數路上看到的.或回家后家里的一些事物。把你的發現告訴同學、老師或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好不好?
[這一環節,先對本節課數數活動進行總結,然后將數數活動延伸到課外。這樣有助于學生不斷地發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逐步培養熱愛數學、熱愛生活的情感。]
教學設計說明
數一數一課是一年級學生入學學習數學的第一課。為了使學生了解學習數學的重要性,一上課,運用了輕松的談話方式喚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在教學時,先對學生的數數情況進行初步的了解。接著為學生出示鮮艷的掛圖(或形象的多媒體課件),吸引其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教學活動按照先引導學生數圖中事物的數量,再抽象出數,然后再回到數數活動中進行,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10以內各數的認讀,采用多種方法,分步驟地練習與反饋,便于全面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最后,引導學生數一數身邊事物的數量,將數與學生身邊的實際緊密相聯,體現數學的廣泛性。最后的小結,既對本節課學習活動進行了總結,又進一步將活動擴展到課外,使數學學習走出課堂。
專家評析
這節課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培養學生的觀察興趣。
新課開始,李老師用親切簡短的談話,把學生引入數數活動。隨著美麗校園畫面的展開,教師以大家看看這里都有什么?把學生請進畫中。同時,以把你的發現告訴同桌的小朋友的安排,留給學生隨意觀察、自由交流的活動空間。無拘無束的觀察和交流給學生帶來樂趣。在這個基礎上,老師請學生說一說這幅圖上都有些什么?并追問還有什么?促使學生全面、認真地觀察畫面。然后,讓學生帶著任務去觀察,數一數各種事物的數量。由讓學生觀察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到提出任務讓學生觀察,看的是同一幅圖,活動要求不同,學生就有新鮮感、有興趣。李老師把培養學生的觀察興趣置入了多次觀察美麗校園圖的活動之中,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活動逐步產生觀察興趣。
2.緊密聯系實際,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身邊。
通過數學學習,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身邊,是《標準》中特別強調的一點。雖然這是學生入小學學習的第一節數學課,從知識和技能要求方面看,幾乎無數學要求。但是,李老師十分重視這節課,緊密聯系實際組織數數的教學活動。首先,老師有意識地把數數活動引向學生身邊。如,讓學生數身邊的實物。接著,老師有意識地把數數活動引向校園里,引向校外。如,李老師請小朋友課后數一數我們校園里的事物,放學后數一數路上看到的或家里的一些事物。并請小朋友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同學和老師,告訴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教學中,學生從數畫面上的事物,到數教室內的事物,再數到校園內、數到校外讓學生在數數活動中不斷感受到生活中處處要用到數,數學就在身邊。由此對數學產生親切感,產生學好數學的愿望。數數活動,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走出書本,走出課堂,走進了生活。這樣,學生感知數學與生活聯系的同時,不斷促使學生產生愛學校、愛老師和同學、愛家人、熱愛生活的情感。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8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5頁、26頁例題及做一做,第27頁練習三第5、6、7、8題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演示,使學生知道減法的含義;能正確讀出減法算式;使學生初步體會生活中有許多問題要用減法來解決。
2.通過對比練習,使學生初步感知差和減數之間的關系,同時初步滲透函數思想。
3.通過學生操作、表述,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初步的數學交流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知道減法的含義。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在波光粼粼、美麗的小湖里有3只美麗的鶴在快樂地歌唱,過了一會兒,1只鶴展開翅膀飛走了,湖面上還有幾只鶴?
教師出示3只紙鶴,再慢慢移走1只紙鶴)。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交流體會。
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一)、3-1
1、(教師出示3只紙鶴,再慢慢移走1只紙鶴)。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交流體會。
2.學生跟隨教師拿出自己折好的3只紙鶴,動手操作演示,3只鶴飛走1只鶴,就是從3只里面去掉1只,要用減法計算,用“-”號表示去掉,去掉后剩下是幾就用數字幾表示,也就是得數是幾。教師邊說明邊板書等式:3-1=2。(學生體驗減法的含義,也可用擺圖片操作,并表述含義。)
3.學生試讀算式。教師啟發學生說出其他能用3-1=2表示的事例。學生舉例說說其他能用減法表示的事例。
【設計意圖:在教師語言描述的優美情境中,用紙鶴實物演示,學生感覺更直觀親切,并能親自參與演示,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加深了學生對減法的認識。】
(二)、4-2
1、教師出示4只氣球,慢慢放走2只氣球,還剩下幾只氣球?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嘗試解決問題。
2、引導學生說出4-2=2的含義,齊讀算式。
(三)、動手操作,體驗減法含義。
(1)做一做的左圖
①教師示范,邊操作邊說明含義。
②學生操作,表述含義。
③說明圖中表示去掉的方法。(虛線、劃線)
(2)做一做的右圖(2、3)
學生獨立看圖操作,表述含義。
(四)、5-2
1.創設情境、生成問題:草地上雨后長出5只蘑菇,小白兔采走了2只。讓學生敘述情景,并試著提出問題。教師引導啟發學生提出“草地上還有幾只蘑菇?”的問題。學生提問題時教師應多給與鼓勵。接著問:該怎樣列式?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5-2=?教師提問:5減2得幾?你是怎樣算的?
2.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1)、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2)、學生分組交流想法,教師巡視指導。然后讓不同想法的學生說一說自己算的過程。
(3)、匯報、展示、交流。不論是點數法還是用數的組成計算,教師都給與鼓勵。接著提問:如果不看圖,不數指頭,你會算嗎?引導學生用數的組成來計算:5可以分成2和3,所以5-2=3。
【設計意圖:采用學生喜歡的小白兔采蘑菇的形象,這樣學生很高興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教師啟發引導下,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獨立思考初步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案,再在小組內交流,形成集體的智慧。最后在全班展示交流,共同優化。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主動探究故事中的數學問題,教師對學生的'多種算法都給與鼓勵,保護了學生思維的多樣性,然后通過比較、引導學生發現用數的組成計算減法較簡單。】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第26頁做一做讓學生說出減法算式的含義
2.出示課件1,動態顯示:荷葉上原來有4只青蛙,“撲通”跳到水里1只。草地上原來有4只羊,一會兒跑走2只,草地上還剩下幾只羊?
學生說說題意,再列式,交流算法。
3.出示課件2,學生說圖意:1、架上原來有4只絲瓜,摘下2只,架上還有幾只?2、消防池里有5把鐵楸然后學生列式完成,小組交流訂正。
4.學生拿出自己準備好的5只紙鶴,你能用這5只紙鶴,擺出幾種不同的減法算式嗎?擺擺試試,看誰擺的多。
5.聯系生活,豐富聯想
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事例,并用減法算式表示。
【設計意圖:鞏固練習中的第1題,是基本練習,進一步鞏固學生對減法的認識。第2、3題采用課件演示,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練習第4題發揮學生的主動探索能力,讓學生嘗試用5只紙鶴擺不同的算式,發散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對減法的認識。第5題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來源于生活】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這節課同學們的表現非常棒,說一說這節你都學到了什么?
教師結合學生表現對本課作小結。回家想一想,看一看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減法
板書設計:
減法
3-1=2
減號
3減1等于2
4-2=2
5-2=3
教后反思:
在本次課中,我首先設計了三個讓學生動口、動手的對口令活動,學生很有興趣,積極參與,復習了5以內數的組成,為本次課運用數的組成計算5以內減法做好準備。然后我用語言描述,并用紙鶴演示:“湖里的3只鶴飛走了1只,還有幾只?”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減法的意義。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拼擺的過程中去感受8的組成。
2.引導學生通過聯想,看到一組組成,會想到另一組組成。
3.讓學生在參與學習中提高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增強小組合作交流的意識。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55頁。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一套,1~8的數字卡片;學生每人準備8個小五星,1~8的數字卡片。
教學設計
復習導入
1.復習:同學們,請你們想一想,上節課我們認識了哪兩個數?請你打手勢表示下面各題圓圈中該填什么符號。
7○8 8○9 8○6 9○5
2.引入:下面我們再來猜一猜。
a.一個數比9小,這個數可能是幾?
b.一個數,它既比9小,又比7大,你知道這個數是幾嗎?
c.上節課,我們不但認識了8,而且還學會了8的寫法。這節課就讓我們來進一步認識8,了解8是怎樣組成的。
(板書課題:8的組成)
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1.創設情境(課件演示)。
星期六,老師要帶我們一(1)班的學生去綠城廣場踢足球,準備帶8個小足球去,可是用一個網兜又裝不下,于是呀,老師就把它們分別裝在兩個網兜里。你知道老師可能會怎樣分裝這8個小足球嗎?
[從現實生活入手,創設情境,提出要解決的問題,由問題的刺激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較好地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去解決新問題。再者教師創設這種情境,是有意識地拉近抽象的'數學問題和生活實際兩者的距離,使數學走進生活的同時,也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問題。另外,學具具有可操作性,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建立在形象思維之上,把靜態的數學知識建立在動態的思考之中,可以較好地幫助學生理解知識。]
2.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a.請你拿出8個小五星來代替8個小足球,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們分成兩堆。分分看,并把分的結果記錄下來。
b.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把你分的結果在小組里匯報,教師巡視,聽取匯報。
c.請小組選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本組意見,其他小組做補充。(學生邊回答,教師邊用多媒體課件展示)
d.根據學生匯報,教師板書如下:
e.讓學生根據板書,再把8的組成完整地擺一遍。
[教學中以學生為主,教師只是起到了引導的作用,不包辦代替學生,而是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使學生的思維不受限制和約束。無論從創設情境的課堂引入,還是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交流都體現了教師要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的基本框架,這也正是我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方向。]
3.小組討論,鞏固新知。
a.剛才,同學們通過分五角星,知道了8的組成有這么多,可是要把這么多的組成都記下來,可真不容易。請同學們再觀察一下黑板上的內容,你能想辦法減少一些記憶的內容嗎?同桌互相說一說。找幾個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想法,教師要引導學生說出:看一個,記兩個,看到就想到。這樣只記住4個即可:
b.通過大家的一致努力,同學們知道了1和7、2和6、3和5、4和4組成8。由1和7組成8,想到7和1組成8,由2和6組成8,想到6和2組成8,由3和5組成8,想到5和3組成8。我們只要記住1和7組成8、2和6組成8、3和5組成8、4和4組成8就可以了。你們覺得這樣記憶好嗎?請四人小組合作一下,試著用這個辦法來迅速記住8的組成,看誰最先會背。
c.請幾位最先舉手的小朋友來背8的組成,背完后,教師問:你是怎樣記的?
d.指導學生看書答疑:這節課所學的知識在書上55頁,請同學們看一下,還有什么問題嗎?
反饋練習
1.師生舉數字卡片來對8的組成。(如,師舉1,生舉7。)
2.同桌兩人打手勢來對8的組成。
3.填空。
[教師設計開放性的題目,給學生一個比較充分的思考空間,培養學生肯于鉆研、善于思考的科學態度,同時也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課堂小結
這節課,通過同學們自己的努力,找到了8是怎樣組成的,并且學會只要記住一組,就會聯想到另外一組。
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在認識8、9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新課引入時,我采用了創設一個生活情境,讓學生去思考,其目的是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并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探究知識時,我本著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由原來單一的教師講、學生聽轉向小組合作學習、討論、動手操作等多種形式進行教學。新授部分中,我設計了三個教學環節即動手操作,探究新知;小組討論,鞏固新知;反饋練習,強化新知。在第一個教學環節中,我采用了讓學生邊動手操作邊記錄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發現8是怎樣組成的,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在第二、三的教學環節中,我采用了啟發、引導學生討論的方法,通過組織四人小組討論、同桌互相交流等方式,營造了民主和諧的學習氣氛,使學生人人都動口、動腦參與學習,在探求知識的過程中,領悟到了好的學習方法,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看鐘表上的半時。
2.培養學生遵守時間、珍惜時間的良好生活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整時與半時的區別,半時的兩種寫法。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鐘表模型、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
1.出示明明起床、吃飯、讀書、運動的圖片。
2.提出問題。
A.同學們,勤勞的明明要寫一篇日記,他還沒有學過鐘表的表示法,你能幫幫它嗎?你能正確的說出鐘面上的時刻嗎?
生:明明早晨6點就起來了。
B.他在什么時刻吃早飯呢?這個時刻以前我們沒有學過,你知道嗎?
生:7時半。
C.那么明明是在什么時刻開始讀書的呢?
生:他在8時半讀書。
D.下午明明他們有一節體育課,你知道明明踢球是在什么時刻嗎?
生:3時半他在踢球。
揭示課題:明明是個很守時的孩子,他每天6時起床,7時半吃飯,8時半讀書,3時半踢球。
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半時。(板書)
[運用多媒體動畫課件創設情景,溝通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來激發孩子們的興趣,集中他們的注意力,為學習新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課件出示3時半鐘面。
A.你能說出這是什么時刻嗎?請用你的學具鐘表,依照圖上鐘面撥一撥。
B.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四人小組討論一下。
學生自主匯報:時針指向3和4中間,分針指向6,就表示3時半。
3.依次出現4時半、10時半、7時半
請小朋友們觀察,并動手撥一撥,說一說。
A.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我們發現4時半、10時半、7時半它們的分針都指向6。
B.半時和整時分針指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生:整時它的分針都指向12,半時它的分針都指向6。
總結得出:幾時半的時候,分針總是指向6,時針總是指在兩個數的中間。
4.引導學生觀察半時的寫法。(討論)
整時有幾種表示法?想一想半時的電子表表示法應該是怎樣的呢?
生歸納:電子表的半時用30表示。點左邊是幾,點右邊是30,就表示幾時半。
[通過動手撥一撥,觀察、互相交流,找到半時分針與時針指的位置的特征,使學生充分了解時針、分針在半時時候的指向。]
三.實踐應用
1.想一想你自己的生活,說一說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幾時半都在做什么,加深對半時的認識。
完成小英的作息表。
2.游戲活動
A.教師說出幾個時間,讓學生用鐘表學具撥一撥。
B.同桌合作,一個說時刻,另一個撥出來,相互交換。
3.讓學生任意撥一個你最喜歡的時刻,并說一說這個時刻你在干什么?(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后,鼓勵同學們上臺講一講自己最喜歡在那一時刻干什么?
[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和應用意識,同時,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知識中的樂趣。有學好鐘表的欲望。]
四、全課小結
今天大家都學會了新本領。我們可以一起來幫助小蜜蜂完成它的日記了。
同學們,我們認識了鐘表,知道了時間是很寶貴的,希望小朋友們像明明一樣做一個遵守時間和珍惜時間的好孩子。
五.拓展創新
為自己設計一個快樂的星期六。
[讓學生通過設計星期六的活動,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活動中經歷2、3、4、5各數分與合的學習過程,體會分與合的思想并能從3、4、5各數的一種分法推想出另外一種分法。
2.能夠熟練應用分與合。
3.培養學生初步的合作學習的意識和動手實踐的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合作、操作,讓學生自主探究出2、3、4、5各數的分與合。
教學難點:
5的分與合。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老師拿3只桃子拿在一只手上。
如果用兩只手來拿,每只手都不能空,你打算怎么辦?指名學生上講臺演示,并說一說兩只手各拿了幾只。
2.提問:你還有其它方法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想法進行操作。
3.講述:通過自己動手,我們可以發現很多數學問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在自己動手拿一拿、擺一擺中學習新的數學知識:分與合。(板書:分與合)
二、實踐操作,學習新知
1.教學4的分與合:
(1)依次出示4只桃、2只盤子
談話:這里有4只桃,如果要把它們放在2只盤子里,請你想一想,可以怎樣放?
請你用小棒代替4只桃子,自己動手擺一擺。
(2)引導思考:根據你的擺法,能說一說4可以分成幾和幾嗎?
請學生上臺一邊說自己的擺法,一邊演示桃子是怎么分的。(教師板書學生說的4的分的式子)
(3)提問:動一動自己面前的小棒,你能得出4的其它分法?可以和你的同桌說一說4的其它分法。
(4)提問:4有這么多種分法,如果讓你說出4的所有分法,一個不漏掉,你會按怎樣的順序說?學生獨立思考后,在小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請每個小組選出一位代表進行匯報。
(5)討論:你知道幾和幾合成4?可以根據黑板上4的分的式子來說4的合成。
2.教學5的分與合
(1)(張開左手手掌)請小朋友像老師這樣豎起你的左手,現在有幾個手指豎著?你能把自己豎著的5個手指分成兩部分嗎?那么5可以分成幾和幾?一共有多少種分法呢?你打算用什么方法一個不漏的找出5的所有分法?
(2)下面就請同桌的兩個人一起來分手指,想5的分與合。交流后組織反饋:5可以分成4和1,5可以分成3和2,5可以分成2和3,5可以分1和4。 5可以分成1和4,5可以分成2和3,5可以分成3和2,可以分成4和1。對能按照一定順序說的和使用聯想方法的學生給予鼓勵。
(3)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有次序地記住5的所有分法。
三、鞏固練習
1、“想想做做”第1、2題
談話:大家已經知道了4、5可以分成幾和幾。那么2可以分成幾和幾,3又可以分成幾和幾呢?請你們用小棒先擺一擺,和同桌說一說,再在書上填一填。學生獨立完成,集體反饋。
2、“想想做做”第3題
談話:小火車上的數還沒填完,你會填嗎?學生做完后,同桌檢查,全班反饋。
3、“想想做做”第4、5題
(1)引導學生:你能看出圖形排列的規律嗎?請你接著畫。
(2)請大家在“日”字格里寫數,看誰寫得最好看。
四、全課總結
通過今天這節課,你知道了什么?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12
教學目的:
1.在具體操作活動中,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實際意義,逐步發展解決問題的意識。
2.初步掌握“10”的加減法,并能正耐
3.發展有條理的思考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操作活動,初步理解得數是10 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
難點:整理出10的加減法,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教具準備:課件,計數器。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師:同學們,小雞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小動物,今天這些小雞也走進了我們的課堂。
(課件出示:教材第43頁情景圖)
師: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問題?
師:說得非常好,誰能列式解答?
二、探究新課
1.10的加減法。
師:這些小雞跑到盤子那開始吃食了,同學們再仔細看看,又能發現什么?
師:說說你想知道的問題是什么?
師:同學們想知道的問題這么多呢,大家幫著解決一下吧,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2.10的組成。
學生小組合作在計數器上撥10個珠子,然后分成兩部分,
看有哪些分法?填在教材第43頁的表格里。
3、鞏固練習
課本44頁的“練一練”
三、課堂總結。
板書設計:
小雞吃食(10的加減法)
1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0 9 8 7 6 5 4 3 2 1 0
作業設計:
連一連,合成10
② ⑦ ⑤
① ⑨
⑥ ④
⑤ ⑧ ③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創設情境幫助學生了解學校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2、通過數數活動,初步了解學生的數數情況,使學生初步學會數數的方法。
3、通過數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5頁內容。
教具學具準備:
教科書第2~3頁的教學掛圖(或掛圖制成多媒體課件),1~10數字卡片一套。
教學設計:
啟發談話,激發興趣
小朋友們,你們跨入小學的校門感覺新鮮嗎?上學了,你已經是一個小學生了。從現在起,你將和老師一起在這所學校,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共同學習、生活,探討許多數學問題,學習很多的數學知識,大家高興嗎?讓我們來相互認識一下。
[以談話的形式開始。師生相互介紹,老師簡單介紹本校情況,幫助學生了解學校生活,使學生消除陌生、膽怯的心理,對學校、老師產生親切感,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1、師生相互介紹。
2、教師簡單介紹我們的校園及小學生活。
3、打開第1頁,老師有感情地朗讀“編者的話”,講講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以及數學的用處。我們平時很多時候要用到數數,大家會從1數到10嗎?誰來數一數?
伸出兩只小手,互相數一數同桌小朋友有幾根手指。
與老師一起一邊伸手指一邊數數。
數一數
激發觀察興趣。
出示教科書第2~3頁掛圖(或掛圖制成多媒體課件),出現一所“美麗的鄉村小學”情境圖。
[此處從情境入手,能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加學習數學的信心,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小朋友,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嗎?
生:知道,學校。
師:對,這是一所美麗的鄉村小學。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小朋友們高高興興地來上學了。大家看一看,這里都有一些什么?
生1:這里有一位老師,還有很多小朋友。
生2:這里有一座大樓。
(二)數圖中的數量
(1)小朋友們認真地數一數,這里有幾面國旗?(配合學生回答,貼一面國旗圖(2)師:一面國旗,就可以用數字“1”表示。(同時在圖右邊對應貼出數字卡片“1”。)
(3)教師領讀,學生自己小聲讀。
(4)小朋友們再找一找,圖中還有哪些也可以用數字“1”來表示?
(5)小朋友們再數數看,你又發現了什么?有多少?
三、認讀1~10各數:
1、10個數都數完后,教師先領讀各數,然后同桌兩個小朋友互相讀一讀。
2、可以打亂順序指數讓學生讀。
(三)數身邊的事物
認讀1~10各數:
1、10個數都數完后,教師先領讀各數,然后同桌兩個小朋友互相讀一讀。
2、可以打亂順序指數讓學生讀。
數身邊的事物:
師:這幅圖上這么多事物的數量能用數來表示,那么我們身邊的事物能不能也用這些數來表示呢?
你有幾個鉛筆盒?幾枝鉛筆?
第一行有幾位同學?幾位男同學?幾位女同學?
我們教室有幾扇窗戶?幾枝日光燈?
你的右邊有幾位同學?左邊有幾位同學?
黑板的上邊貼了幾個字?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14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23頁例題及“做—做”,完成練習三的第1~3題。
【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加法的意義,認識“+”號和“=”號,能正確讀出加法算式,能通過操作計算5以內數的加法。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看圖說數字。
2.示圖(幻燈片)
師:同學們認真觀察這幅畫,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了小熊在打鼓。
生2:我看到了5只小動物在跑步比賽,小兔跑在最前面。
生3:我還看到一只小鳥在喊。
師:這只小鳥說了些什么呢?
教師領讀,學生讀:一二三四五”……
[一幅生動活潑的畫面很快吸引了學生,打開“你看到了什么?”這一話題,學生像小鳥歸巢一樣嘰嘰喳喳說開了,想表現的欲望非常強。一組朗朗上口的順口溜不僅使學生掌握了舊知,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果這一幅圖制作成課件,配以動態展現,效果就更好了。
二、探究新知
1.引題。
師:請同學們注意觀察,這時的情況發生了什么變化?(老師反復操作活動片,如右圖)
生1:小狗和小貓趕上了小兔。
生2:現在小狗、小貓和小兔排在一起跑。
生3:原來小兔跑在最前面,現在小狗、小貓和小兔一起跑在最前面。
師: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 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貓跑在一起,就是合起來的意思 (老師一邊說一邊用手勢表示合起來)。
它們合起來有幾只?
生:它們合起來有3只。
師:你們知道這是用什么方法計算出來的嗎?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來認識它。
(板書:加法)
[通過演示,學生發現“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貓跑在一起”,引出“它們合起來有3只”,很自然地產生“用什么方法計算出來的”,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而且使學生明白了加法原來就在身邊。]
2.直觀演示,感知含義。
師: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貓合起來用數字表示,就是幾和幾加起來?
生1:1和2加起來等于3。
師:×同學真聰明!在數學上,1和2加起來,用“+”表示,等于3,用“=3”表示。
板書: 1 + 2 = 3
加號 等號
讀作:1加2等于3。
教師領讀,學生讀。
師:我們今天認識了兩個新朋友,你準備怎么記住它們?
生1:加號像一個+字架,等號像一雙筷子。
生2:我是這樣記的:原來就有一橫,后來又有一豎,它們合起來就成了加號啦,上下兩橫一樣長,是相等長的就是等號。
師:同學們的想法形象又神奇。
[學生張開想像的翅膀,提出了那么多新穎別致的'想法,有從形象上,也有從含義上的,這不僅對加號和等號有了進一步的理解,而且培養了學生豐富的想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觀察畫面,體會含義。
讓學生看書上氣球圖。
師:誰來說說這幅圖的意思?
生:3只紅氣球,1只藍氣球,合起來有 4只氣球。
師:與同桌一邊說一邊用手勢表示,并且討論怎樣列式計算。
根據回答板書:3+1=4。
讓學生讀一遍算式。
[反思:我覺得這一環節處理得不恰當,教師一步一步牽著學生走,固定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學生對加法已有初步認識,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討論、探究。]
4.發散聯想,理解含義。
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生1:我媽媽給我買回1個本子,我爸爸又給我買回2個本子,我一共有3個本子,1+2=3。
生2:我們家有2個大人,1個小孩,一共有3個人,2+1=3。
生3:我們學校一年級有3個班在二樓,1個班在三樓,一年級一共有4個班,3+1=4。
生4:我們教室講臺上面有1盞燈,我們座位上面有4盞燈,一共有5盞燈,1+4=5。
[從學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學生學得主動積極,思路豐富多彩,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在這里體現得淋漓盡致。]
三、鞏固提高
1.動手操作。
(1)第23頁“做一做”。
學生一邊擺一邊說,然后一學生上臺在磁性黑板上演示。
(2)看算式,擺小棒。
2+1 1+1 2+2
教師出示口算卡,學生用小棒擺,同桌互相相檢查。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15
課標內容
“輕重”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比較大小、高矮、長短、厚薄等基礎上開展的又一次體驗活動。教科書在安排上體現了三個層次:說一說--掂一掂--稱一稱。第一層面是通過觀察、操作、嘗試體驗“輕”、“重”、“最輕”、“最重”的含義,使學生在實踐中認識知識,在探索中辯析易錯概念;第二個層面是練習,在練習中充分注意到問題的開放和答案的不惟一性,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教學目標
1、通過說一說、掂一掂、稱一稱的活動,逐步加深對輕重的體驗與理解,學會一些比較的方法,體會輕重的相對性;通過實踐活動感受到光靠看一看、掂一掂不能準確地比出物體的輕重,從而認識到借助工具確定輕重的必要性和精確性。
2、鼓勵學生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初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操作能力、推理能力,滲透等量代換的思想。
3、培養學生認真仔細觀察的良好習慣;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生活與數學的聯系。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學會比較的方法;教學難點是滲透等量代換的思想。
教學方法
直觀教學法情境教學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儀、天平稱等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輕重
1、師:星期天到了,小動物們都在公園里玩耍,它們玩得可高興了,我們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么動物?它們在干什么?(出示主題圖)
學生回答后,引導學生觀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蹺蹺板,從這幅圖中,你知道了什么?(小熊重、小猴輕)你是怎么知道小熊重,小猴輕的?
師:從中你還能看出誰輕誰重?
師小結:小朋友的眼力真行!通過觀察可以看出誰輕誰重。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輕和重。
(板書課題輕重)
2、你還能看看就能說出你身邊的物體誰輕誰重嗎?(可以是教室里看到的也可以是想到的)
二、實踐操作,發展認知
1、掂一掂
(1)師展示兩個一模一樣的墨水瓶盒子,請你們看看這兩樣東西,誰輕誰重?
學生的意見不統一。師:那怎么辦呢?有什么辦法可以證實誰的猜想是正確的呢?
有學生提出用手就可以,那怎么用手?指生表演。
師:噢,原來你想用手掂一掂。那好啊,你來掂一掂吧。
請幾個學生掂一掂,而后說出的結果一致。
師:一樣的盒子,為什么這個會重些呢?讓我們來看一看。(有一盒子是空的)
(2)你們想不想掂一掂,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數學書誰輕誰重?與同桌的同學互相說一說,再交換東西掂一掂。
(3)教師小結:有些物體用眼睛看不能準確地判斷誰輕誰重,我們就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比出誰輕誰重。
(4)小實踐:再選擇桌上的其他東西掂一掂,比一比,與同學交流一下。
2、稱一稱
(1)出示重量接近的一個蘋果和一個梨。
(2)猜一猜:誰輕誰重?
掂一掂:誰輕誰重?
師:不管是猜一猜,還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怎么辦呢?誰又能想出什么好辦法呢?
(3)小結討論:你們能想出哪些辦法?
(4)出示天平秤。介紹在天平上比較輕重的方法,教師把蘋果和梨分別放在天平的兩邊,讓學生觀察,現在你知道蘋果和梨誰輕誰重嗎?
(5)分小組活動。
拿出你們身邊的學習用品,選擇其中的兩樣,先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后稱一稱,說說誰輕誰重。
(6)教師小結:從剛才的比較蘋果和梨誰輕誰重,我們發現要想準確地知道誰輕誰重,稱一稱是最好的辦法。
(7)出示一大塊塑料泡沫和一小塊鐵。
先說一說:誰輕誰重?為什么?再掂一掂、稱一稱。
明確:比較輕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輕,一定要實際掂一掂、稱一稱才能確定誰輕誰重。
三、鞏固練習,深化認識
1、出示練一練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說說怎樣判斷的。
2、第2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引導學生說出一個西瓜和兩個菠蘿一樣重,說明一個西瓜就比一個菠蘿重,如果學生不能理解,可用實物演示一下。
3、第3題
讓學生在小組內說說誰最輕?誰最重?為什么?
4、第4題
這道題具有一定的難度,不要求所有的學生都能獨立完成,可先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思考的過程,再引導學生分析。
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和心理特特征,創設生動的學習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由動物世界回到現實生活,體會“輕重”無處不在,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在“掂一掂”這個環節中,通過猜想、推測、實踐等探究活動,把教師的“教”變為學生的“探”,通過學生掂自己的物品,別人的物品,積累輕重的感性認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解決實際問題。
在“稱一稱”這個環節中,通過設疑--討論--操作--深化,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領悟比較物體輕重的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想出辦法解決面臨的新問題,對學生而言是一種可貴的成功體驗。
練習設計分為三個層次:獨立完成的、合作討論的、指導完成的。通過三種練習形式,練習不同層次的題,難易結合,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對于較難的題目,通過討論交流,也能順利完成,達到數學目的。在練習中不限制學生的思路,讓學生盡情表達,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