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公開課教案(通用15篇)
《比例》公開課教案 篇1
正比例和反比例是在同學學習了比和比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讓同學結合實際情境認識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知識與技能方面的教學目標是:經歷從具體實例中認識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過程,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義,學會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正比例、反比例都是表示兩個相關聯的變量之間關系的一種數學模型,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一種量隨著另一種量的變化而變化。本單元的教材分“成正比例的量”和“咸反比例的量”兩個局部,先教學正比例的認識,再教學反比例的認識。在同一節課里引導同學探索兩種量在變化過程中存在的規律,并用關系式表示出規律,有助于同學掌握正比例、反比例概念的實質,因此我們抓住知識的內聯與實質規律,重組正比例、反比例教學:把認識成正比例的量和認識成反比例的量的兩個例題整合起來,布置在一節課里進行教學,讓同學在同一實例的情境中,感悟、體會并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義。
重組教材,創編文本。將教材中的例1(結合生活中的實例認識成正比例的量)和例3(結合生活中的實例認識成反比例的量)整合成同一問題情境下有前后聯系的兩道例題:保存原教材中的例1,引導同學認識成正比例的量;根據例1的情境,創編新的.例2,替代原教材中的例3,引導同學認識成反比例的量。將教材中的例2(認識正比例圖像)放到認識正比例、反比例之后進行教學。
抓住實質,內聯教學。成正比例的量的實質規律是“比值一定”,成反比例的量的實質規律是“積一定”,引導同學探究發現這兩種實質規律是教學的主要任務,教學時應掌握好這一點。本設計將例1和例2整合到同一情境下,從同學熟悉的時間、速度和路程這三個量之間的關系動身,引導同學對比研究,在觀察、討論交流中發現:①例1和例2中的兩種量都是相關聯的量,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一種量隨著另一種量的變化而變化。②例1中兩種相關聯的量的變化方向是相同的,一種量擴大(或縮小),另一種量也隨著擴大(或縮小);例2中兩種相關聯的量的變化方向是相反的,一種量擴大,另一種量反而縮小。③例1中擴大、縮小的規律是“比值一定”,例2擴大、縮小的規律是“積一定”。這樣抓住正比例、反比例的實質和聯系進行教學,有助于同學加深對正比例、反比例意義的理解,從整體上掌握各種量之間的比例關系。
對比練習,溝通聯系。同學對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有了一定的認識后,還需要一定的練習。為了協助同學逐步提高判斷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能力,本設計中的練習分三個層次:一是判斷咸正比例的量的練習;二是判斷成反比例的量的練習;三是正比例、反比例對比練習,成比例的量與不成比例的量的對比練習。比較和辨析,有助于同學更好地掌握正比例、反比例概念的實質
《比例》公開課教案 篇2
整理和復習
教學要求: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能區分比和比例。
2、使學生能正確理解正、反比例的意義,能正確進行判斷。
3、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知識整理
1回顧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形成支識網絡。
2我們學習哪些知識?用合適的方法把知識間聯系表示出來。匯報同學互相補充。
復習概念
什么叫比?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區別?
什么叫解比例?怎樣解比例,根據什么?
什么叫呈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關系?什么叫反比例的關系?
什么叫比例尺?關系式是什么?
基礎練習
1填空
六年級二班少先隊員的人數是六年級一班的8/9一班與二班人數比是( )。
小圓的半徑是2厘米,大圓的半徑是3厘米。大圓和小圓的周長比是( )。
甲乙兩數的比是5:3。乙數是60,甲數是( )。
2、解比例
5/x=10/3 40/24=5/x
3 、完成26頁2、3題
綜合練習
1、A×1/6=B×1/5 A:B=( ):( )
2、9;3=36:12如果第三項減去12,那么第一項應減去多少?
3用5、2、15、6四個數組成兩個比例( ):( )、( ):( )
實踐與應用
1、如果A=C/B那當( )一定時,( )和( )成正比例。當( )一定時,( )和( )成反比例。
2、一塊直角三角形鋼板用1/200的比例尺畫在紙上,這兩條直角邊的和是5.4它們的比是5:4,這塊鋼板的實際面積是多少?
《比例》公開課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1、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本節教材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著重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正比例與反比例是比較重要的兩種數量關系,學生理解并掌握了這種數量關系,可以加深對比例的理解,并能應用它們解決一些含正、反比例關系的實際問題。同時通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可以進一步滲透函數思想,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2、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比和比例的有關知識,常見的數量關系(常見的數量關系是學生理解正、反比例意義的重要基礎)而新教材沒有都將常見的數量關系形成關系式,也增加了這節課的教學難度。讓學生有畫折線統計圖的經驗,所以基本能自己動手畫出正比例關系的圖像。
教材分析:
對比新舊教材,我們不難發現新教材在保留原來表格的基礎上取而代之的是兩種量的變化有什么規律?”這一個更開放、更具挑戰性的問題。這一問題更能提供讓學生有足夠研究的空間與思維想象的空間,以及創造性的培養。舊教材中的3個小問題實際上就是正比例概念的三層含義(兩個量必須相關聯;一種量隨著另一種量的變化而變化;相關聯的兩個量的比值一定)。舊教材這樣編排的目的是讓學生帶著這3個問題觀察表格,發現表格中的兩個量的變化規律。雖然這樣的編排能讓學生明確觀察方向,少走彎路,及時的發現變化規律,但是這樣的數學學習體現不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學生只是按照教師的指令在行動。而新教材的編排目的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如何更好的組織、引導學生在沒有3個小問題的幫助下也能發現其中的變化規律呢?新教材的這一變化對我們一線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入研讀教材,理解教材編寫意圖,準確把握教學目標,是有效完成這節課的前提。教材精簡了例題,教材不再對研究的過程作詳細的引導和說明,只是提供觀察研究的素材與數據,出示關鍵性的結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以體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
設計理念:
教材的改動是為了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尋找出表中的規律,而不是像原來那樣按照事先設計好的問題去回答。但是如果一開始馬上放手讓學生去尋找規律,學生會感到盲目,不知從何入手,那勢必會造成合作學習的低效。新課程標準在修改稿中指出: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帶著問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基于以上對教材內容的分析,因此,在教學中,我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努力為學生創設充足的觀察,分析、思考,探索、交流與合作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成正比的量的特征、初步滲透函數思想,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充分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
2、努力實現扶與放的和諧統一,共同構建有效課堂。學生能自己解決的決不包辦代替:學生可能完成的,充分相信學生,發揮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優點,讓學生有一個充分體驗成功展示自我的舞臺;學生有困難的,給予適當引導,拒絕無效探究,提高課堂效率。
教學目標: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將該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
1、幫助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用字母 表示變量之間的關系,加深對正比例的認識。
2、通過觀察、比較、判斷、歸納等方法,培養學生用事物相互聯系和發展變化的觀點來分析問題,使學生能夠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獲得積極的數學情感體驗,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
重點難點:
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重難點處理
學生能在具體的情景中理解和體會成正比例的量的規律,但要他們用很專業的數學語言來描述,還是比較困難的,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語言的表達能力,組織能力,歸納能力有限,考慮問題也有局限性。不管是哪個層次的學生都或多或少存在著,當他們將各自的想法整合起來,基本能得出較為完整的結論。比如,什么叫兩種相關聯的量,學生也很難得出,也沒有探究的價值,所以由教師直接講授,而對于他們之間的規律,則由學生自己來隨意表述,當他們將各自的想法整合起來,通過共同歸納、概括,合作交流,得出較為完整的結論時,能讓學生深深體會到自己的價值和合作學習的'高效。
教學過程:
說教學策略和方法,引入新課。
首先提供情景素材,接下來教師引導,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的能力,學生自主探究成正比例的量這個環節分為了四層:觀察—討論―—再觀察—再討論,一環扣一環教學,分小組合作交流讓學生充分參與,學生在反復觀察、思考,討論、交流的過程自己建立概念,深刻的體驗使學生感受到獲得新知的樂趣。
本環節將書中的表格分兩層呈現,首先出示表格,讓學生觀察,研究變量,感受是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這量種量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接著引導學生研究定量,出示表格1、表格2,讓學生計算正方形的周長、面積,讓學生體會周長和邊長的比值相等、面積與邊長的比值不相等。感受變量、常量,此時可能部分同學還是模糊的,所以進一步讓學生自己討論:周長和邊長這兩種變化的量具有什么特征?面積和邊長兩種變化的量又具有什么特征?學生討論匯報后,可引導學生歸納:正方形的周長、面積都隨著邊長的變化而變化,它們是兩種相關聯的量;邊長增加、周長(面積)也增加,周長(面積)降低、邊長減少,但周長和邊長的比值總是一定的,而面積與邊長的比值不是相等。所以,周長與邊長能成正比例,面積與邊長不成正比例, “周長、邊長”之間的這種關系,從而自主歸納出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學:這里的周長和邊長是成正比例的量,周長和邊長成正比例關系。僅有例題的首次感知還不能形成正比例的概念,增加一個與例題不同的情景素材,為學生進一步積累感性認識。如果說例1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補充做一做就應該放手,讓學生獨立經歷正比例關系的判斷過程,再次感知正比例關系。學生能夠列舉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的例子是學生是否真正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的一個重要依據,學生能說出更好(估計優生部分可以,但不能說出這時也不必追問,教師接著引導學生用字母式y/x=k(一定),加深對正比例的認識。
最后,通過練習讓學生來鞏固今天的新知,由于很多的練習都滲透到了新授的教學過程中,因此,練習的設置較少,重點是讓學生在正反例的對比中,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比例》公開課教案 篇4
設計模式:“激趣—自主—創新實踐”教學模式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人體的基本結構;身體各部分之間的比例;成年男女體形的差異。
2、能力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探索、實踐、創新能力;通過臨摹、寫生鍛煉學生的人物速寫能力。
3、態度情感價值觀: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美術的興趣,通過了解人體的完美,感化學生的情感世界,陶冶情操,讓學生在完美中感受現實世界。
教學分析
1、教材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為繪畫課,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美術課不在僅僅傳授知識,更重要是用藝術美凈化靈魂和審美、美術感受及繪畫能力的培養。本節課主要以測量實驗、臨摹寫生為主,教材在本節課中起輔助作用。
2、重點和難點:
重點:解人體的基本結構;身體各部分之間的比例;成年男女體形的差異。
鍛煉學生的人物速寫能力。
難點:人物速寫技法、技巧及速寫線條的把握。
3、教學方法與手段:
以學生為主體,通過以多媒體演示、欣賞、測量、比較、臨摹、寫生與教師示范相結合,創造性參與活動的綜合形式結合教學,指導學生在參與測量實驗活動中獲得人體結構與比例的知識,從欣賞中獲得美的感受,從臨摹寫生中鍛煉學生的人物速寫能力,體現以學生的主體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學用具:直尺、掛圖、鉛筆、橡皮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考激發興趣
1、教師出示腦筋急轉彎小題目:“有一種動物早晨四條腿,中午兩條腿,晚上三條腿。”
2、由學生的回答“人”導入新課,“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一下有關人的問題。”
“人是社會活動的主體,也是美術作品的`主要表現對象。”
3、通過多媒體出示多幅中外有關人體的繪畫作品,教師并簡單講解。
4、教師引導“這些作品中的人物都十分完美,那么人體為什么這么完美呢?”
5、“人體之所以完美是因為人體的各部分都是按照和諧對稱和嚴格的結構、比例關系組合而成的”師生問好
二、講授新課自主探究、互動交流
1、出示人體圖片,讓學生觀察并分組討論人體可以分為幾部分?2、教師對學生的答案進行點評,總結出正確的人體結構。
人體的基本結構:
頭部、軀干、上肢、下肢(出示人體結構圖示)
學生觀察、討論并總結答案。
觀看人體結構圖示
通過觀察、討論、總結培養學生選擇信息和自主學習的方法。
二、講授新課自主探究、互動交流
3、教師口述問題:
(1)、我們在測量課本的長寬時用什么做單位?
(2)、在測量教室的長寬時用什么做單位?
(3)、那么在測量人體的比例時用什么做單位呢?以人頭的高為一個單位(讓學生猜測,教師引導。)
4、教師出示測量題目:
(1)、人站著的身高有幾個頭高?
(2)、人的軀干有幾個頭高?
(3)、人的上肢下肢有幾個頭長?(學生分組測量,記錄)5、教師與學生共同分析測量結果,總結出正確結果。
(1)、人站著的身高有7.5個頭高。
(2)、人的軀干有2.5個頭高。
(3)、人的上肢3個頭長,下肢有4個頭高。通過實際測量、記錄鍛煉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知識
6、出示兩幅成年男女的人體圖片,讓學生觀察兩者的體形的差異?學生觀察圖片,討論兩者的體形的不同之處。(教師提示可以從頸、肩、腰、臀觀察。
7、教師與學生共同分析觀察討論結果,總結出正確結果。
(1)、成年男人體腰粗頸粗,肩寬臀窄,軀干呈倒梯形。
(2)、成年女人體腰細頸細,肩窄臀寬,軀干呈正梯形。學生回答
三、創作展示、拓展升華
1、上面我們學習了人體的結構、比例、體形,對于人體有了較深的了解,下面我們就來用繪畫來描繪一下人物,通常一般用速寫來表現。(出示人物速寫圖片)
2、教師講解人物速寫的繪畫步驟:
(1)、大致確定人體的基本結構與比例關系。
(2)、以較輕的筆觸,簡略勾出人物的大體結構和基本形體。學生欣賞圖片,教師講解。通過欣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進一步深入描繪,直自完成。
3、教師引導學生臨摹課文插圖
4、教師示范并講解速寫的有關技法技巧
5、教師指導學生分組進行人物速寫練習(寫生)學生進行速寫練習四、鞏固新知、激勵點評
1、教師對學生作品進行點評
2、鞏固新知:
(1)、人體可以分哪些基本結構?
(2)、身體各部分之間的比例?
(3)、說一說成年男女體形的差異?學生針對教師點評對作品修改
五、作業運用所學的人體結構和比例的知識,用鉛筆為同學畫一幅全身立姿像。
《比例》公開課教案 篇5
1、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P32~34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目的:
1、使同學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能正確判斷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
2、通過引導探究、概括歸納、討論、合作學習,培養同學籠統概括能力。
3、使同學初步感知事物間是相互聯系、變化發展的。
教學重點;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
應用比的基本性質判段兩個數能否成比例,并正確的組成比例。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復習鋪墊
1、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上學期我們學過的比的知識,誰能說說什么叫做比?并舉例說明什么是比的前項、后項和比值。
教師把同學舉的例子板書出來,并注明比的各局部的名稱。
2、我們知道了比的前后項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們會求比值嗎?教師板書出下面幾組比,讓同學求出它們的比值。
12:16
4.5:2.7
10:6
同學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問:哪兩個比的比值相等?
(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師說明:因為這兩個比的比值相等,所以這兩個比也是相等的,我們把它們用等號連起來。(板書:4.5:2.7=10:6)像這樣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這就是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比例的意義)
二、引導探究,學習新知
1、教學比例的意義。
(1)出示P32例1。
每面國旗的長和寬的比分別是多少?指名分別算出一面國旗長和寬的比。
2.4:1.6
60:40
15:10
每面國旗長和寬的比值有什么關系?(都相等)
5: =2.4:1.6
60:40=15:10
2.4:1.6=60:40
象這樣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也可以寫成:= =
(2)我們也學過不同的兩個量也可以組成一個比,如:
一輛汽車第一次2小時行駛80千米,第二次5小時行駛200千米。列表如下:
時間(時)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指名同學讀題。
教師:這道題涉和到時間和路程兩個量的關系,我們用表格把它們表示出來。表格的第一欄表示時間,單位“時”,第二欄表示路程,單位“千米”。
這輛汽車第一次2小時行駛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時行駛多少千米?(邊問
邊填寫表格。)
“你能根據這個表,分別寫出第一、二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嗎?”教師根據同學的回答,板書:
第一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200:5
讓同學算出這兩個比的比值。指名同學回答,教師板書:80:2=40,200:5=40。讓同學觀察這兩個比的比值。再提問:你們發現了什么?”(這兩個比的比值都是40,這兩個比相等。)
教師說明:因為這兩個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們用等號連起來組成比例。(板書:80:2=200:5)像這樣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著比例式4.5:2.7=10:6提問:“誰能說說什么叫做比例?”引導同學觀察是表示兩個比相等。然后板書: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讓同學齊讀一遍。
“從比例的意義我們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幾個比組成的?這兩個比必需具備什么條件?因此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關鍵是看什么?假如不能一眼看出兩個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辦?”
根據同學的回答,教師小結: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比例是由兩個相等的比組成的。在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時,關鍵是看這兩個比是不是相等。假如不能一眼看出兩個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別把兩個比化簡以后再看。例如判斷10:12和35: 42這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先要算出10: 12=,35: 42=,所以10:12=35:42。(以上舉例邊說邊板書。)
(3)比較“比”和“比例”兩個概念。
教師:上學期我們學習了“比”,現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義,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區別呢?
引導同學從意義上、項數上進行對比,最后教師歸納:比是表示兩個數相除,有兩項;比例是一個等式,表示兩個比相等,有四項。
(4)鞏固練習。
①用手勢判斷下面卡片上的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能,就用張開拇指和食指表示;不能就用兩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
0.8:0.4和0.3:0.6
同學判斷后,指名說出判斷的根據。
②做P33“做一做”。
讓同學看書,不抄題,直接把能組成比例的兩個比寫在練習本上,教師邊巡視邊批改,對做得不對的,讓他們說說是怎樣做的,看看自身做得對不對。
③給出2、3、4、6四個數,讓同學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舉全)。
④P36練習六的第1~2題。
對于能組成比例的四個數,把能組成的'比例寫出來。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
第4小題,給出的四個數都是分數,在寫比例式時,也要讓同學寫成分數形式。
2、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1)教學比例各局部的名稱。
教師:同學們能正確地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局部的名稱是什么?請同學們翻開教科書P34,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項、外項、內項。
指名讓同學指出板書中的比例的外項、內項。
(2)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師:我們知道了比例各局部的名稱,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質呢?現在我們就來研究。(在比例的意義后面板書:比例的基本性質)請同學們分別計算出這個比例中兩個內項的積和兩個外項的積。教師板書:
兩個外項的積是80×5=400
兩個內項的積是2×200=400
“你發現了什么?”(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板書:80×5=2×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這樣的呢?”讓同學分組計算前面判斷過的比例式。
通過計算,大家發現所有的比例式都有這個一起的規律,誰能用一句話把這個規律說出來?
最后教師歸納并板書出: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并說明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假如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質又是怎樣的呢?”(指著80:2=200:5)教師邊問邊改寫成:=
“這個比例的外項是哪兩個數呢?內項呢?”
“因為兩個內項的積等于兩個外項的積,所以,當比例寫成分數的形式,等號兩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的積怎么樣?
同學回答后,教師強調:假如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質就是等號兩端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積相等。
3.鞏固練習。
前面要判斷兩個比是不是成比例,我們是通過計算它們的比值來判斷的。學過比例的基本性質以后,也可以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判斷兩個比能不能成比例。
(1)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3:4和6:8能不能組成比例。
(2)P34“做一做”。
三、鞏固深化,拓展思維
1、說說比和比例有什么區別?
2、填空
5:2=80
)
2:7=(
):5
1.2:2.5=(
):4
3、先應用比例的意義,再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那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1)6:9和9:12
(2)1.4:2和7:10
(3)0.5:0 .2和:
4、下面的四個數可以組成比例嗎?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2 、3 、4和6
四、全課小結,提高認識
通過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知識?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么?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做什么?
五、課堂練習,輔助消化
P36~37第3~6題。
六、課外補充,拓展延伸
1、判斷。
(1)假如3×a=5×b,那么5:a=3:b。
(2):和:中,能與:組成比例的是: 。
(3)在一個比例中,兩個外項分別是7和8,那么兩個內項的和一定是15。
2、用、8、 、12四個數分別作為比例的項,你能組成幾個比例?
3、請你用20以內的四個合數組成一個兩個比的比值都是的比例。
《比例》公開課教案 篇6
設計說明
本節課教學的正比例是數學中比較重要的兩個量的關系,它比較抽象、難理解,是今后學習反比例及初中學習函數知識的基礎。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及學情實際,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有效利用教材圖表,增強對相關聯的量的形象感受。
教學伊始,在復習鋪墊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表。在觀察中,使學生發現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隨著邊長的變化而變化及變化規律,充分體會到什么是相關聯的量,為進一步學習正比例知識打下基礎。
2.科學調動多種感官,增強對知識形成過程的體驗。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利用更多的大腦通路來處理學習信息,建立起對知識與技能的深刻記憶,成為學習的主人,就能促進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本設計努力為學生創設動眼、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使學生在觀察、操作、分析、比較、討論、交流中,不斷探究相關聯的兩個量之間的關系,逐漸發現其中的規律,體會正比例的意義。
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關注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
因為正比例表示的是兩個相關聯的量之間的關系,是學生接下來學習反比例及今后進一步學習函數知識的重要基礎。所以,本設計十分重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通過創設具體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并結合熟悉的情境及數量關系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正比例的認識
⊙復習導入
1.引導回顧。
師:什么是相關聯的量?請舉例說明。
(學生匯報)
2.導入新課。
師:兩個相關聯的量之間肯定存在著某種關系,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正比例就是表示兩個相關聯的量之間的關系的,這種關系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進入今天的學習。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舊知,進一步理解相關聯的量,為在新情境中探究兩個相關聯的量之間的變化規律作鋪墊。
⊙探究新知
1.借助圖表,進一步感知相關聯的量。
面積/cm2
小組合作探究,交流下面的問題:
(1)上面是正方形周長與邊長、面積與邊長之間的變化情況,把表格填寫完整,并說說你分別發現了什么。
(2)同桌合作填表。
(3)仔細觀察表格,討論:正方形的周長是怎樣隨著邊長的變化而變化的?正方形的面積是怎樣隨著邊長的變化而變化的?
預設
生1:我從表中發現正方形的邊長增加,周長也增加。
生2:我從表中發現正方形的邊長擴大到原來的幾倍,周長就隨著擴大到原來的幾倍。
生3:我從表中發現正方形的周長總是邊長的4倍。
生4:我從表中發現正方形的邊長增加,面積也增加。
……
(4)比較: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的變化規律和正方形的面積與邊長的變化規律有什么異同?
預設
生1:相同點是都隨著邊長的增加而增加。
生2:不同點是周長隨邊長變化的規律與面積隨邊長變化的規律不同。
生3:在變化過程中,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的比值一定,都是4。
生4:在變化過程中,正方形的面積與邊長的比值是一個不確定的值。
《比例》公開課教案 篇7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十二冊第二單元第30-31頁。
教學目標:
1.讓同學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過觀察、操作與交流,體會比例尺實際意義,了解比例尺的含義。
3運用比例尺的有關知識,通過丈量、繪圖、估算、計算等活動,學會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4同學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的意識,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同學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的習慣。
教學重點:正確理解比例尺的含義。教學難點:運用比例尺的有關知識,通過丈量、繪圖、估算、計算等活動,學會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過程:
一、獨立探究、合作生成
教師:請同學們在自身紙上畫出長9米,寬7米的教室地面來。
同學1
有同學會發出質疑)哪有那么大的本子?不夠畫怎么辦?
同學2:可以利用前面所學的知識----圖形的放縮,把教室的長和寬都縮小一定的倍數在紙上表示出來。
教師:你的想法很對,跟笑笑同學的想法一樣(用課件出示第31頁笑笑家的平面圖),在這幅圖上你們發現了什么新問題?
同學:在圖的右下方有“比例尺1:100”
教師:觀察真仔細!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
1同學討論。
2同學匯報:
同學1:圖上1厘米長的線段表示實際100厘米。
同學2: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1/100。
同學2:表示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100倍。
3揭示比例尺的意義。
教師:比例尺是表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這就是今天要學習的新知識——比例尺(板書課題)
二、自然生成、進行應用
1教師補充板書: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2教師:你們在什么地方看到過比例尺?
同學1:在中國地圖上。
同學:在世界地圖上。
同學:在房屋設計圖上。
……
2教師:比例尺1∶300是什么意思?(注重意思的.多樣化)
同學交流(略)
3認識比例尺特征:
(1)課件出示中國地圖的比例尺、世界地圖的比例尺……
教師:通過觀察,你們發現比例尺有什么特點?
同學:地圖上的比例尺一般寫成前項是1的比
4、運用知識,嘗試解決問題:
教師:現在請大家量一量平面圖中笑笑臥室的長是( )厘米,寬是( )厘米。
算一算笑笑臥室實際的長是( )米,寬是( )米,面積是( )平方米。
(1) 同學獨立完成。
(2) 匯報算法
同學1:先量出臥室的長5厘米,實際長=5厘米×100=500厘米=5米
同學2:量出臥室的長4厘米,實際寬=4厘米×100=400厘米=4米
同學3:臥室的實際面積是5×4=20平方米
三、解決問題、鞏固提高
1、算出笑笑家的總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2、在家長臥室南墻正中有一扇寬為2米的窗戶,在平面圖上標出來。
3按比例尺是1:200,畫出我們教室的平面圖。
四、總結深化、活化知識
這節課大家有哪些收獲?
五、研究性作業
1完成第30頁的考慮題。
2、試畫自身家庭的住宅平面圖,并計算一下每個房間的面積。
《比例》公開課教案 篇8
數學教案設計是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下面要為大家分享的就是比和比例教案,希望你會喜歡!
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
學法引導: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討論、計算、探究、驗證等方法研究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重點: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
應用比例的意義或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并能正確地組成比例。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復習鋪墊
同學們,今天數學課上有很多有趣的問題等待你們來探索和發現,希望大家都能有收獲。大家有沒有信心?
1、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上學期我們學過的比的知識,誰能說說什么叫做比?并舉例說明什么是比的前項、后項和比值。
教師把學生舉的例子板書出來
2、老師也準備了幾個比,想讓同學們求出他們的比值,并根據比值分類。
2:3 4.5:2.7 10:6
80:4 4:6 10:1/2
提問:你是怎樣分類的?
教師說明:因為這兩個比的比值相等,所以這兩個比也是相等的,我們把它們用等號連起來。(板書:兩個比相等4.5:2.7=10:6 12:16=3/5:4/5 80:4 =10:1/2)像這樣的式子叫做比例。這就是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比例的意義)
二、引導探究,學習新知
1、教學比例的意義。
(1)教學例題。
先出示教材上的四幅圖,請同學說說圖的內容。找一找四幅圖中有什么共同的東西。再出示四面國旗長、寬的尺寸。
師:選擇其中兩面國旗(例如操場和教室的國旗),請同學們分別寫出它們長與寬的比,并求出比值。
提問:根據求出的比值,你發現了什么?(兩個比的比值相等)
教師邊總結邊板書:因為這兩個比的比值相等,所以我們也可以寫成一個等式
2.4∶1.6 = 60∶40 像這樣由兩個相等的比組成的式子我們把它叫做比例。
師:在圖上這四面國旗的尺寸中,還能找出哪些比來組成比例?
比例也可以寫成分數形式:4.5/2.7= 10/6請同學們很快地把黑板上我們寫出的比例,改寫成分數形式。
(2)引導概括比例的意義。
同學們,老師剛才寫出的這些式子叫做比例,那么誰能用一句話把比例的意義總結出來呢?(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比例的意義。)
(3)判斷。舉一個反例:那么2:3和6:4能組成比例嗎?為什么?
“從比例的意義我們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幾個比組成的?這兩個比必須具備什么條件?因此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關鍵是看什么?(看兩個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兩個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辦?”(根據比例的意義去判斷)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小結: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比例是由兩個相等的比組成的。在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時,關鍵是看這兩個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兩個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別把兩個比比值求出來以后再看。
(4)比較“比”和“比例”兩個概念。
教師:上學期我們學習了“比”,現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義,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區別呢?
引導學生從意義上、項數上進行對比,最后教師歸納:比是表示兩個數相除,有兩項;比例是一個等式,表示兩個比相等,有四項。
(5)反饋訓練
用手勢判斷下面卡片上的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
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 0.8:0.4和4:2
2、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1)自學課本,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稱,理解各部分的名稱與各項在比例中的位置有關。
( 2 )檢查自學情況:指名說出黑板上各比例的內外項。
(3)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
師:在比例的內外項之間,存在著一個有趣的特性(比例的基本性質),大家想不想研究?(板書:比例的基本性質)請同學們分別計算出這個比例中兩個內項的積和兩個外項的積。教師板書
兩個外項的積是4.5×6=27
兩個內項的積是2.7×10=27
“你發現了什么?”(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板書:4.5×6=2.7×10
(4)計算驗證,達成共識。
師:“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這樣的性質呢?”讓學生分組計算判斷前面的比例式,發現所有的比例式都有這個共同的規律。
(5)引導小結比例的基本性質。
師:通過計算,大家,誰能用一句話把這個規律概括出來?
教師歸納并板書: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師:“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質又是怎樣的呢?”(指著4.5/2.7=10/6) “這個比例的外項是哪兩個數呢?內項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強調: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質就是等號兩端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積相等。
(6)判斷。前面要判斷兩個比是不是成比例,我們是通過計算它們的比值來判斷的。學過比例的基本性質以后,也可以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判斷兩個比能不能成比例。
反饋訓練: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3:4和6:8能不能組成比例。
三、鞏固深化,拓展思維。
(一)判斷
1.兩個比可以組成一個比例。 ( )
2.比和比例都是表示兩個數的倍數關系。 ( )
3.8:2 和1:4能組成比例。 ( )
(二)、用你喜歡的方式,判斷下面那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1) 6:9和 9:12 (2)14:2 和 7:1
(3) 0.5:0 .2和 5:2 (4)0.8:0.4和0.3:0.6
(三)填空
(1)一個比例的兩個外項互為倒數,則兩個內項的積是( ),如果其中一個內項是2/3,則另一個內項是,如果一個比例中,兩個外項分別是7和8,那么兩個內項的和一定是。
(2)如果2:3=8:12,那么,x=x。
(3)寫出比值是4的兩個比是、,組成比例是。
(4)如果5a=3b,那么,a:b=:( )
(四)下面的四個數可以組成比例嗎?如果能,能組成幾個?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2 、3 、4和6
拓展題:猜猜括號里可以填幾?
5:2=10:( ) 2:7=( ):0.7 1.2:2.5=( ):25
四、全課小結,提高認識
通過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知識?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么?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做什么?
五、布置作業。
練習六2、3、5
《比例》公開課教案 篇9
教學內容:
教材第84頁例4,練習十七第2、4----7題。
教學目標 :
1、理解正、反比例的意義。能正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能熟練地運用比例來解決有關問題。
2、經歷交流、討論、練習等學習過程,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事物之間的聯系和發展變化的規律,提高學生運用比例來解決有關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用發展變化的觀點來分析問題的能力,滲透函數思想。
教學重點:
掌握正、反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
正確判斷兩種量成什么比例。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明確學習任務
出示課題
二、正、反比例的意義
1、例4:你是怎樣判斷兩種量成正比例還是成反比例的?
正比例
①兩種相關聯的量;
②其中一種量增加,另一種量也隨著增加,一種量減少,另一種量也減少;
③兩種量的比值一定。
反比例
①兩種相關聯的量;
②其中一種量增加,另一種量反而減少,一種量減少,另一種量反而增加;
③兩種量的積一定。
2、你能用字母表示正、反比例的關系嗎? =k(一定) 成正比例
y =k(一定) 成反比例
三、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成什么比例?
①速度一定,路程和時間。
②正方形的邊長和它的面積。
③訂《少年報》數量和所需錢數。
④小明從家到學校,行走的速度和時間。
⑤圓的周長和半徑。
⑥圓的面積和半徑。
四、用比例解決問題。
1、說一說用比例解決問題的步驟。
2、舉例:修一條公路,全長12km,開工3天修了1.5km。照這樣計算,修 完這條公路一共需要多少天?
A.兩種相關聯的量是什么?
B.兩種量成什么比例?說明理由,寫出等量關系式
C.設未知數X,列出比例式
D.解比例并檢驗
五、知識應用
獨立完成練習十七第2、4----7題。
六、課堂總結
回顧本節課的學習,說一說你有哪些收獲?
板書設計:
比和比例(二)
A.認真審題,找出兩種相關聯的量;
B.判斷兩種量成時難免比例;用比例解決問題的過程、步驟
C.設未知數X;
D.列出比例式(含有未知數);
E.解比例、檢驗。
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先讓學生回憶,重溫小學階段正、反比例的意義及用比例知識解決問題的有關知識并進行系統整理,配合相關的練習題,讓學生進行訓練,加深學生的理解提高學生運用比例來解決有關問題的能力。
《比例》公開課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 經歷從實際問題抽象出反比例函數的探索過程,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2. 理解反比例函數的概念,會列出實際問題的反比例函數關系式。
3. 使學生會畫出反比例函數的圖象。
4. 經歷對反比例函數圖象的觀察、分析、討論、概括過程,會說出它的性質。
教學重點
1、 使學生了解反比例函數的表達式,會畫反比例函數圖象
2、 使學生掌握反比例函數的圖象性質
3、 利用反比例函數解題
教學難點
1、 列函數表達式
2、 反比例函數圖象解題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一、作業檢查與講評
二、復習導入
1.什么是正比例函數?
我們知道當
(1) 當路程s一定,時間t與速度v成反比例,即vt=s(s是常數)
(2) 當矩形面積一定時,長a和寬b成反比例,即ab=s(s是常數)
創設問題情境
問題1:小華的爸爸早晨騎自行車帶小華到15千米外的鎮上去趕集,回來時讓小華乘坐公共汽車,用的時間少了。假設自行車和汽車的速度在行駛過程中都不變,爸爸要小華找出從家里到鎮上的時間和乘坐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之間的關系。
分析 和其他實際問題一樣,要探求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就應先選用適當的符號表示變量,再根據題意列出相應的函數關系式.
設小華乘坐交通工具的速度是v千米/時,從家里到鎮上的時間是t小時.因為在勻速運動中,時間=路程÷速度,所以
從這個關系式中發現:
1.路程一定時,時間t就是速度v的反比例函數.即速度增大了,時間變小;速度減小了,時間增大.
2.自變量v的取值是v>0.
問題2:學校課外生物小組的同學準備自己動手,用舊圍欄建一個面積為24平方米的矩形飼養場.設它的一邊長為x(米),求另一邊的長y(米)與x的函數關系式.
分析 根據矩形面積可知
xy=24,即
從這個關系中發現:
1.當矩形的面積一定時,矩形的一邊是另一邊的反比例函數.即矩形的一邊長增大了,則另一邊減小;若一邊減小了,則另一邊增大;
2.自變量的取值是x>0.
三、新課講解
上述兩個函數都具有的形式,一般地,形如(k是常數,k≠0)的函數叫做反比例函數(proportional function).
說明 1.反比例函數與正比例函數定義相比較,本質上,正比例y=kx,即,k是常數,且k≠0;反比例函數,則xy=k,k是常數,且k≠0.可利用定義判斷兩個量x和y滿足哪一種比例關系.
2.反比例函數的解析式又可以寫成:( k是常數,k≠0).
3.要求出反比例函數的解析式,只要求出k即可.
實踐應用
例1 下列函數關系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數?
(1)已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12cm2,它的一邊是acm,這邊上的高是hcm,則a與h的函數關系;
(2)壓強p一定時,壓力F與受力面積s的關系;
(3)功是常數W時,力F與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s的函數關系.
(4)某鄉糧食總產量為m噸,那么該鄉每人平均擁有糧食y(噸)與該鄉人口數x的函數關系式.
例2 當m為何值時,函數是反比例函數,并求出其函數解析式.
例3 將下列各題中y與x的函數關系與出來.
(1),z與x成正比例;
(2)y與z成反比例,z與3x成反比例;
(3)y與2z成反比例,z與成正比例;
例4 已知y與x2成反比例,并且當x=3時,y=2.求x=1.5時y的值.
分析 因為y與 x2成反比例,所以設,再用待定系數法就可以求出k,進而再求出y的值.
例5 已知y=y1+y2, y1與x成正比例,y2與x2成反比例,且x=2與x=3時,y的值都等于19.求y與x間的函數關系式.
小結
一般地,形如(k是常數,k≠0)的函數叫做反比例函數(proportional function).
要求反比例函數的解析式,可通過待定系數法求出k值,即可確定.
練習2
1.分別寫出下列問題中兩個變量間的函數關系式,指出哪些是正比例函數,哪些是反比例函數,哪些既不是正比例函數也不是反比例函數?
(1)小紅一分鐘可以制作2朵花,x分鐘可以制作y朵花;
(2)體積為100cm3的長方體,高為hcm時,底面積為Scm2;
(3)用一根長50cm的鐵絲彎成一個矩形,一邊長為xcm時,面積為ycm2;
(4)小李接到對長為100米的管道進行檢修的任務,設每天能完成10米,x天后剩下的未檢修的管道長為y米.
2.已知y與x-2成反比例,當x=4時,y=3,求當x=5時,y的值.
3.已知y=y1+y2, y1與成正比例,y2與x2成反比例.當x=1時,y=-12;當x=4時,y=7.(1)求y與x的函數關系式和x的取范圍;(2)當x=時,求y的值.
4.已知一個長方體的體積是100立方厘米,它的長是ycm,寬是5cm,高是xcm.
(1)寫出用高表示長的函數式;
(2)寫出自變量x的取值范圍;
(3)當x=3cm時,求y的值.
5.試用描點作圖法畫出問題1中函數的圖象.
上節的練習中,我們畫出了問題1中函數的圖象,發現它并不是直線.那么它是怎么樣的曲線呢?本節課,我們就來討論一般的反比例函數(k是常數,k≠0)的圖象,探究它有什么性質.
二、探究歸納
1.畫出函數的圖象.
解 1.列表:這個函數中自變量x的取值范圍是不等于零的一切實數,列出x與y的對應值:
2.描點:用表里各組對應值作為點的坐標,在直角坐標系中描出在京各點點(-6,-1)、(-3,-2)、(-2,-3)等.
3.連線:用平滑的曲線將第一象限各點依次連起來,得到圖象的第一個分支;用平滑的曲線將第三象限各點依次連起來,得到圖象的另一個分支.這兩個分支合起來,就是反比例函數的圖象.
上述圖象,通常稱為雙曲線(hyperbola).
提問 這兩條曲線會與x軸、y軸相交嗎?為什么?
畫出反比例函數的圖象
1.這個函數的圖象在哪兩個象限?和函數的圖象有什么不同?
2.反比例函數(k≠0)的圖象在哪兩個象限內?由什么確定?
3.聯系一次函數的性質,你能否總結出反比例函數中隨著自變量x的增加,函數y將怎樣變化?有什么規律?
反比例函數有下列性質:
(1)當k>0時,函數的圖象在第一、三象限,在每個象限內,曲線從左向右下降,也就是在每個象限內y隨x的增加而減少;
(2)當k<0時,函數的圖象在第二、四象限,在每個象限內,曲線從左向右上升,也就是在每個象限內y隨x的增加而增加.
注 1.雙曲線的兩個分支與x軸和y軸沒有交點;
2.雙曲線的兩個分支關于原點成中心對稱.
以上兩點性質在上堂課的問題1和問題2中反映了怎樣的實際意義?
在問題1中反映了汽車比自行車的速度快,小華乘汽車比騎自行車到鎮上的時間少.
在問題2中反映了在面積一定的情況下,飼養場的一邊越長,另一邊越小.
三、實踐應用
例1 若反比例函數的圖象在第二、四象限,求m的值.
分析 由反比例函數的定義可知: ,又由于圖象在二、四象限,所以m+1<0,由這兩個條件可解出m的值.
解 由題意,得 解得.
例2 已知反比例函數(k≠0),當x>0時,y隨x的增大而增大,求一次函數y=kx-k的圖象經過的象限.
例3 已知反比例函數的圖象過點(1,-2).
(1)求這個函數的解析式,并畫出圖象;
(2)若點A(-5,m)在圖象上,則點A關于兩坐標軸和原點的對稱點是否還在圖象上?
例4 已知函數為反比例函數.
(1)求m的值;
(2)它的圖象在第幾象限內?在各象限內,y隨x的增大如何變化?
(3)當-3≤x≤時,求此函數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例5 一個長方體的體積是100立方厘米,它的長是y厘米,寬是5厘米,高是x厘米.
(1)寫出用高表示長的函數關系式;
(2)寫出自變量x的取值范圍;
(3)畫出函數的圖象.
說明 由于自變量x>0,所以畫出的反比例函數的圖象只是位于第一象限內的一個分支.
小結
本節課學習了畫反比例函數的圖象和探討了反比例函數的性質.
1.反比例函數的圖象是雙曲線(hyperbola).
2.反比例函數有如下性質:
(1)當k>0時,函數的圖象在第一、三象限,在每個象限內,曲線從左向右下降,也就是在每個象限內y隨x的增加而減少;
(2)當k<0時,函數的圖象在第二、四象限,在每個象限內,曲線從左向右上升,也就是在每個象限內y隨x的增加而增加.
五、課堂練習
1.在同一直角坐標系中畫出下列函數的圖象:
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數,且當x=3時,y=8,求:
(1)y和x的函數關系式;
(2)當時,y的值;
(3)當x取何值時,?
3.若反比例函數的圖象在所在象限內,y隨x的增大而增大,求n的值.
4.已知反比例函數經過點A(2,-m)和B(n,2n),求:
(1)m和n的值;
(2)若圖象上有兩點P1(x1,y1)和P2(x2,y2),且x1<0< x2,試比較y1和 y2的大小
四、課后作業布置
課后練習卷一份
六、課后教學反思
《比例》公開課教案 篇11
設計說明
本節課主要學習用比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遵循“學會應用才能真正實現數學的價值”的理念,為學生創設輕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親身去體會、觀察、發現、探索。因此,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關注以下兩個方面:
1.合理復習,有效鋪墊。
溫故而知新,用比例知識解決正、反比例問題的關鍵是先讓學生能夠正確找出兩種相關聯的量,然后判斷它們成什么比例,最后利用正、反比例的意義列出方程。所以利用比例知識解決相關問題之前,先給出一些數量關系,讓學生判斷成什么比例,不但很好地復習了舊知,也用正、反比例知識解決了教學難點,為學生探究用比例知識解決問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巧妙引導,拓展思維。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因為在學習這部分知識之前學生已經會解決生活中的有關歸一、歸總的實際問題,所以教學教材例題時,先引導學生用學過的方法解決問題,再引導學生用比例知識解決問題,這樣既有利于學生理解、掌握用比例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又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確保數學活動的有效性。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復習鋪墊,引入新課
1.復習鋪墊。
課件出示:(1)一輛汽車行駛的速度不變,行駛的時間和路程。
(2)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行駛的速度和時間。
提出問題:①每道題中各有哪三種量?②其中哪種量是不變的?③哪兩種量是相關聯的?相關聯的量成什么比例?(生討論后解答)
2.引入新課。
生產、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也可以應用比例知識來解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用正、反比例知識解決問題。(板書:用比例解決問題)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學習例5,用正比例知識解決問題。
(1)課件出示教材61頁例5主題圖。
(2)學生讀題思考,并匯報題中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
預設
生1:已知條件是張大媽家上個月用了8 t水,水費是28元。李奶奶家用了10 t水。
生2:所求問題是李奶奶家上個月的水費是多少錢。
(3)指名完整敘述題意。
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出示例5:張大媽家上個月用了8 t水,水費是28元,李奶奶家用了10 t水。李奶奶家上個月的水費是多少錢?
(4)討論、交流。
師:例5的問題可以用什么方法解決?
預設
生1:可以用算術方法解決。先用28÷8求出每噸水的價錢,再求出10 t水的價錢,列式為28÷8×10。
生2:可以用比例方法解決。設李奶奶家上個月的'水費是x元,用正比例知識解答。
師:為什么可以用正比例知識解答?
預設
生:因為用水的噸數和水費是兩種相關聯的量,且水費和用水的噸數的比值(也就是每噸水的價錢)是一定的,所以可以用正比例知識解答。
師:如何運用正比例關系列方程解答?
預設
生:解:設李奶奶家上個月的水費是x元。
=
8x=28×10
x=
x=35
答:李奶奶家上個月的水費是35元。
(5)拓展練習。
王大爺家上個月的水費是42元,上個月用了多少噸水?
(學生獨立完成后匯報交流)
《比例》公開課教案 篇12
教學要求:
1.使學生認識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一幅平面圖的比例尺。
2.使學生感受數學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教學重點:
認識比例尺的意義。
教學難點:
求一幅平面圖的比例尺。
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
1.填空
1千米=米1米=分米1分米=厘米1厘米=毫米
30米=厘米15千米=厘米300厘米=分米
2.解比例(口述過程)
5/x=1/4x/60=1/20
二、自主探究:
教學比例尺的意義
1.出示一張校舍平面圖。
說明:這是學校的平面圖,它是按照我們所學的比例知識,按照一定比例縮小后畫在圖紙上的。圖里所量出的長度叫圖上距離,與圖上對應的地面上的長度是實際距離。(再舉例說明,并板書: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2.出示例1
讓學生算出結果。指名口答.老師板書解題方法和結果。再讓學生說說求這個問題時要注意什么問題?(統一單位)提問:從求出的結果來看,你知道這張平面圖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是多少?(板書: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
3.比例尺的意義。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經常要用到數學。像上面這樣的問題,就通過數學方法,把實際的大小按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畫了出來。在繪制地圖和其他平面圖時,我們把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叫做這幅圖的比例尺。(板書:叫做比例尺)提問:什么是一幅圖的比例尺?根據黑板上這句話想一想,比例尺是怎樣得到的?(板書: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上面題里平面圖的比例尺是多少,(板書:1:50000)你現在知道比例尺是用什么形式表示的嗎?強調比例尺是一個比。說明為了計算簡便,通常把比例尺寫成前項為l的比,這種比例尺叫做數值比例尺。
4.線段比例尺。
提問:你知道上面所述的比例尺表示的具體意義嗎,(1厘米表示實際距離50000厘米,也就是500米)說明比例尺還可以用線段來表示。提問:誰來說一說這幅線段比例尺表示的具體意義。
三、組織練習
1.判斷下面這段話中,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為什么?
(1)圖上長與實際長的比是1/400。
(2)圖上寬與實際寬的比是1:400。
(3)圖上面積與實際面積的比是1:160000。
(4)實際長與圖上長的比是400:1。
讓學生做在作業本上,小組交流,再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么內容,(板書課題)你學到了什么?在本節課的學習中有什么體會?
《比例》公開課教案 篇13
【學習目標】
1、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過觀察、操作與交流,體會比例尺的實際意義,了解比例尺的含義。
3、運用比例尺的有關知識,通過測量、繪圖、估算、計算等活動,學會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4、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的意識,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的習慣。
【教學重點】
正確理解比例尺的含義。
【教學難點】
運用比例尺的有關知識,通過觀察、操作與交流,體會比例尺的實際意義,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畫圖產生疑問、引入新知
1、畫圖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在上新課前先來畫一畫圖,請同學們翻開課堂練習本,拿出尺子。
請在本子上畫出一條長5厘米的線段。
請在本子上畫出一條長12厘米的線段。
請大家在本紙上畫一條長1米的線段。(生面有難色)
師:怎么不畫了?有什么疑問嗎?(本子沒有1米長)那該怎么辦呢?
(把1米長的線段縮短后,畫在本子上)(生畫)
2、引入新知
師:說一說,你是怎么畫的?(生:10厘米、5厘米、或1厘米長的表示(板書)
師:看來同學們的表示方法各不相同,像2厘米、5厘米、10厘米這些在圖上畫出的線段的長度,我們叫“圖上距離”,而這1米就叫“實際距離”。
師:但是如果把黑板上的數據1米擦去,只把本子上的2厘米、5厘米線段圖給別人看,別人能知道你表示的實際距離是1米嗎??那么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紹一位新朋友,它就是《比例尺》!(板書)
二、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義
1、理解比例尺意義
師:大家請看笑笑同學就根據比例尺的知識畫出了他家的平面圖,你看他圖中的比例尺是?你知道1:100是什么意思嗎?同學們思考一下,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說一說(生思考交流)
生匯報:1表示圖上距離、100表示實際距離
圖上的1厘米的線段,表示實際的100厘米,
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100倍。
師:對,圖上的1厘米,表示實際的100厘米,因此比例尺實際上就等于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板書: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生讀一讀
2、生活中的比例尺
師: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有見過比例尺?)黃老師也收集了一些,請同學們看一看(出示各圖,分別讓學生讀出圖中的比例尺并說出它們表示的意義)
3、自己寫一個比例尺
師:現在你們自己在本子上寫一個比例尺,并向同桌說一說它表示的意思
生匯報
4、總結比例尺的特點
師:我們現在初步的認識了比例尺,你有沒有發現比例尺有什么樣的特點?(生說)總結:是一個比;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是統一的;比例尺的前項一般為1
三、運用知識,嘗試解決問題。
1、解決第2小題
師:同學們,笑笑按比例尺1:100畫出了她家的平面圖,他想帶我們看看他的臥室,請大家把書翻到30頁,先請大家量出他臥室長寬的圖上距離是多少吧?(課件)
(1)量出笑笑臥室的長和寬
師:你們量出了笑笑臥室長是?寬是?那你們算出笑笑臥室實際的長和寬嗎和面積嗎?(課件出示)試一試,并把你的解題思路寫在練習本上。
(2)算出笑笑算一算笑笑臥室實際的長是米,寬是米,面積是平方米。
a:學生獨立完成。(師巡視)
b:學生匯報計算方法。(展示儀展示)
小結回顧
想一想,我們剛才在求笑笑臥室面積的過程中都經歷了哪些程序?(先量出圖上距離,在求出實際距離,然后才能算出面積)
2、解決笑笑家的總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先讓學生討論一下,再匯報方法,然后再計算
學生匯報計算方法。(展示儀展示)
3、解決第4題
師:笑笑在設計圖時還遇到了難題,我們一起來幫幫她吧!
(課件出示在父母臥室的南墻正中有一扇寬為2米的窗戶,在平面圖上標出來。)
(1)分析題意,讓學生說一說(這道題什么意思呢?誰來說一說)
(1)學生交流想法。
(2)學生獨立完成。
生1:2米=200厘米200/100=2厘米
生2:200÷100=0。02米0。02米=2厘米
師:同學們的表現都非常的出色,笑笑還為我們出了道難題,大家敢于應戰嗎?
4、解決第5題
(課件出示:笑笑的臥室長4米,畫在圖紙上,她用8厘米表示自己臥室的長。)
1、圖上1厘米表示的實際距離是多少厘米?
2、她畫的平面圖的比例尺是多少?
生:小組合作、討論、探究、反饋匯報。
四:全課總結
師:通過前面的學習,你能談談自己的收獲
《比例》公開課教案 篇14
學情分析:
掌握各部分量占總數量的幾分之幾,能熟練地按已知一個數求它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求各部分量的新方法。
教學難點:
能根據實際情況,判斷各部分量之間應該按怎樣的比例來分配。
教學重點:
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征及解題方法.教學難點: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實際應用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按一定比例來分配一個數量的意義,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征和解題方法;
2、培養學生應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通過實例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
教學策略:
引導學生將比轉化成分數、份數,指導學生試算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作調查;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看題目:“比的應用”,你想知道什么?
2、小小調查員:前幾天,我已經請同學們去作了課外調查,看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比的知識。下面,請匯報一下你調查到的信息。
3、小結:通過調查,我們已經初步感受到比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聯系。今天,我們就隨一位小朋友:小明一起去看看,比在生活中有什么用處?
二、新課
1、配置奶茶
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來了一位客人。剛巧爸爸媽媽有事出去了。于是小明就做起了小主人,親自招待這位王叔叔。
師:請客人坐下后,一般要干什么?(泡茶)對,這是待客的基本禮儀。小明打算親手配制一杯又香又濃的奶茶,招待王叔叔。
(1)奶茶中,奶和茶的比是2:9。看了這句話,你知道了些什么?
(2)小明想要配制220毫升的奶茶,
(a)先要解決什么問題?(奶和茶各取多少毫升?)
(b)請你先獨立計算一下,奶和茶各取多少毫升?
(4)評價
(a)請你談談你對這些不同解法的看法?你比較喜歡哪一種解法,為什么?
(b)其實,這些方法都很好。不過,第(b)種解法是我們今天所學到的一種新方法。它是“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的問題,我們把它叫做“按比例分配”。(顯示課題,齊讀)
2、計算電費
(1)剛才小明就按大家計算的結果給王叔叔配制了一份奶茶。王叔叔在小明家坐了一會兒,剛巧看到桌子上放著一張電費的清單。原來,“小明家和另外兩戶居民合用一個總電表。九月份共應付電費60元。”(顯示)王叔叔想看小明這個小主人合不合格,就問小明:“你們家上個月交了多少元電費?”
(a)你覺得小明家應付多少元電費?你是怎么想的?
(b)你為什么不同意他的想法?(不公平)
(2)其實小明這個小主人,當得還是挺合格的。他告訴王叔叔,他們三戶居民都裝了分電表。上個月用電情況是這樣的:(顯示下表)
(3)同學們,你們能幫小明算一算嗎?
3、分配獎金
我們運動隊的隊員們每天都進行刻苦訓練。辛勤的汗水終于換來了豐收的果實。在前不久舉行的全市中小學生運動會上,他們奪得了第三名的優異成績。下面是運動員的參賽項目個數和得分情況:(顯示表格)
學校決定共給這幾位同學1200元的獎金。假如讓你來分配,你將怎么分配這些獎金呢?
(5)小結:到底學校會怎么獎勵運動員們,我們下午見分曉。不過,不管以怎樣的形式獎勵運動員,重要的不在于獎金的多少,而在于對他們平時的刻苦訓練以及賽場上的奮力拼搏的一種肯定。
三、課堂小結
今天這堂課我們學習了“按比例分配”,你有什么收獲?
《比例》公開課教案 篇15
教學時間:
3月20日
教學內容:
P50–5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比的意義,了解比與除法、分數的關系。
2、使學生初步理解、掌握比的基本性質,并能應用這一性質化簡比。
教學過程:
一、準備練習:
1、求下列各比的比值。
15212:201:1:1.5:2.52123
2、在里填上適當的數。
3=÷=:43×415÷36====4124×20÷5
第1題: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第2題:
2、引入:
除法有商不變性質,分數有基本性質,那么比有沒有類似的性質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方面的知識。
二、教學新課:
1、用比較的方法討論比和除法的關系。
除法
分數
比被除數除號(÷)除數商分子前項分數線(—)比號(:)分母后項分數值比值
⑴、根據分數和除法的關系,啟發學生填寫表中“分數”一欄中各空格,觀察此表,
得到比和分數的關系;
⑵、比、分數、除法之間又有什么區別呢?(除法是一種運算;分數是一種數;比是
兩個數相除,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關系。三者之間不是同一種概念,所以講三者
的關系時,只能用“相當于”,不能用“等于”。)
⑶、板演:把下面各比化成分數形式,并讀出來。
15:4=16:125=7:1=
⑷、除法的除數、分數的分母都不能為“0”,為什么?6:5=
比的后項能不能為“0”,為什么?
2、比的基本性質。
⑴、回答:求比值:
3612:4=3=36:2=312
⑵、引導學生觀察思考:
①、這三道題什么地方相同?
②、第2個比的前項和后項與第1個比的前項和后項比有什么變化?
③、第3個比的前項和后項與第1個比的前項和后項比有什么變化?
⑶、比值有沒有變化?后前項又是怎樣變化的?
⑷、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的“比的基本性質”(揭題),請同學們閱讀P52紅框中字,讀
后問:
①、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質?在比的基本性質里面哪幾個詞最重要?為什么?(都、
相同、比值、不變)
②、“零除外”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不能都乘以或除以0?(都乘以或除以0后比
的后項就為0了。)
3、化簡比。
⑴、應用比的基本性質可以把比化成整數比。
①、什么叫整數比?
②、下面哪些是整數比?哪些整數比最簡單?為什么?
6:1012:210.3:0.40.25:1
113:54:73:4:45
教師小結:
像3:5、4:7、3:4等這些整數比,比的前項和后項都是整數,而且這兩個數是互質數,,我們稱這樣的比為“最簡整數比”,化成最簡整數比簡稱“化簡比”。
⑵、怎樣化簡比呢?(自學課本P52例1、例2)
小結:
整數比化簡的方法是把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都除以它們的最大公約數。
分數比化簡的方法是先把前、后項同時都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數。
三、鞏固練習:
化簡下面各個比:
33590.25:1.25:0.25:1410120.03
四、小結:
今天你學會了什么?
五、作業:
P511P522---4
教學反思:
教學從復習除法商不變性質和分數基本性質開始,再讓學生明確比、除法和分數的聯系與區別之后,自然過度到比的性質的推斷上來。有的學生很快說出了比的基本性質,并且思維縝密,連限制條件都考慮全面,多數同學都很快理解并記住了比的基本性質,順利完成了知識遷移。個別同學能理解定義,但語言敘述不完整。
教學采用的猜想、驗證的教學方法費時較多,原因是部分同學對自己的猜想缺少驗證方法而束手無策,在少數同學用數字來驗證時,他們才若有所悟。這種單一的驗證方式,與我所設想的用除法商不變性質或分數基本性質來驗證相去甚遠。這一環節的展開也使后面的知識學習和基本技能訓練顯得倉促,可見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出來的,得經過實際操作,在實踐中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