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教案設計(精選10篇)
石壕吏教案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石壕吏》的寫作背景。
2、通過朗讀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的作者情感。
3、整體感知課文,了解杜甫詩歌“詩史”的特點。
4、培養學生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人文素養。
【教學重點】
重點分析老婦人的話對表達中心的作用。
【課前準備】
關于戰爭的圖片及關于石壕吏的資料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戰爭圖片,問:戰爭會帶來什么?
(通過這個問題導入今天的古詩——《石壕吏》)
二、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讓學生嘗試圈點疑難字詞)
注意重點字詞:
逾墻走:越過墻逃跑 一何:多么
戍:防守 附書至:捎信回來
新:最近 絕:沒有
幽咽:隱約、輕聲地哭。 猶得:還可以
2、給文章定朗讀基調:寫了一個什么故事?朗讀語氣該是怎樣?
明確:(悲憤沉郁)
3、投入感情再次朗讀課文。
【設計意圖:本人感覺詩歌的學習必須從朗讀入手,好的朗讀是進入“情”的關鍵,進入“情”后才能更好的理解認識作品。因此這個環節是本節課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激發學生興趣和下個教學環節的重要鋪墊。】
三、研讀課文,明確主題
1、思考:全文圍繞那兩個字展開的?
明確:捉人
2、為什么捉人?捉何人?老婦人又是怎樣的一個人(文章中是怎樣描述的)?
明確:打仗抓人;抓壯年男子;“老嫗力雖衰”(看圖)
3、為何連這樣一個年老力衰的老夫人都不放過?(多媒體展示寫作背景)
明確:通過了解背景后重點介紹杜甫是將途中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求學生復習文學常識:《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 《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再者結合當時時代背景介紹杜甫的詩為什么稱是“詩史”。
4、主要內容分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頭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1) 第一段交待了什么內容?
明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開端。
(2)研討:a、為何吏要夜捉人?
表明縣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們都已經入睡的黑夜,來了個突然襲擊。
b、用一個成語來形容當時的時代氣氛。
兵荒馬亂 雞犬不寧
總結;一段為后面老婦的致詞埋下伏筆,也交代了致詞的由來,是事情發展的開端。
(3)吏呼一何怒與婦啼一何苦對比分析
這兩句十分形象地寫出了吏和婦的尖銳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強烈的對照;兩個“一何”更加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的蠻橫氣勢,并為老婦以下的訴說醞釀出了悲痛的氣氛。婦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聽婦前致詞一句承上啟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時老婦苦啼著回答縣吏的怒呼。
【設計意圖:這個部分是全詩的開端,本人在這里介紹了作者的寫作背景及設計一些簡單的小問題,目的是讓學生能準確的把握住當時的時代氣氛,初步感知吏呼一何怒與婦啼一何苦。】
四、即興發揮,深入理解
(1)、把吏和婦人的對話用現代文的方式陳述(意圖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2)、讓同學進行即興表演,揣摩人物形象。(意圖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總結:這二、三兩段是本文的重點,就是老婦致詞的內容,事件在這里也達到了高潮。
(3)最后一段的寫作意圖(提問:如果去掉后會有怎么的效果?)
夜久表明老婦哭訴時間長,可以看出縣吏的兇狠。如聞二字一方面老婦這家的凄苦絕望,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詩人以關切心情傾耳細聽,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兩句,收盡全篇,于敘事中含有無限深情。老婦被帶走后這家到底會怎樣?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是事件的結局。
(4)、總結性研討:
a、吏和老婦的形象。
明確:吏(蠻橫 兇狠)婦(凄苦 悲傷)
b、文章結構
明確:開端(1)致詞的由來
發展、高潮(2—3)致詞的內容
結局(4)致詞的結果
【設計意圖:這部分本人認為老婦與吏的對話是本節課的重點,所以設計了兩個帶有趣味性的學生展示環節,目的是在互動中化繁為簡,從而使二者的形象直觀的呈現出來。再者結尾部分通過本人啟發性的情感引導來培養學生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人文素養。】
五、小結
通過這首“詩史”詩,我們可以想象下老婦被帶走后在軍中的生活,再試著想想孤苦伶仃的老翁又會是什么樣子?他們還能再見面么?因此,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不易,望大家珍惜。
六、作業
1、背誦。
2、續寫。
石壕吏教案設計 篇2
教學目的:
1.朗讀《龜雖壽》和《石壕吏》這兩首詩。
2.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培養學生對祖國古代文化的興趣。
教學重點:
目標1 目標2
教學難點 :
目標2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內容:
一、預習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老驥(ji) 伏櫪(1i)逾墻走(yu)鄴城戍(shu)
老嫗(yu)幽咽(ye)翁媼(ao)
教學過程
一、課前三分鐘 (課外閱讀讀后感)3'
二、創設情景導入 新課。
請一學生背誦上一單元學的一首古詩,以次導入 新課。
三、正課
(-)龜雖壽
1、聽錄音朗讀這首詩。(目標1)
2.教師簡介作家作品
本首詩選自《樂府詩集》,是《步出復門行》中最后一章。作者曹操,字孟德,沛國游縣(今安徽省亳縣)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步出夏門行》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龜雖壽》表現了作者的雄心壯志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3、教師評點:(完成目標2)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意思是神靈的龜雖然是長壽的動物,但也有死亡的時候,騰蛇雖能興云駕霧,最終也會死亡后化為灰塵。這兩句借神龜騰蛇起興,說明作者明知人的壽命終有期限,而任何英雄也難免要死,但他絲毫不因此而頹喪。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意思是千里馬老了,伏在馬槽里,但它仍舊有馳聘千里的雄心。有雄心壯志的人雖到晚年,更應該老當益壯,不放棄自己的理想。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治之福,可得永年。
意思是人的壽命的長短,不完全決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保持長壽。對事在人為抱有信心和樂觀精神。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是配樂時加上去的。
這首詩指出生命是有限而寶貴的,所以人們應當不斷地發揚積極進取的朝氣建立功業。在結語中,作者還指出事在人為,命運可以改變。這種積極奮發、老當益壯的精神是很可貴的。
4、學生齊讀。
(二)石壕吏
1.聽錄音,學生自由朗讀。(目標1)
2.作家作品簡介
《石壕吏》選自《杜工部集》。758年,為平息安(祿山)史(思明)之亂,唐將郭子儀、李光粥等九位節度使,率兵二十萬圍攻安慶緒(安祿山的兒子)所占的鄴郡(現河南省安陽縣)。勝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來援軍,加上后軍內部矛盾重重,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敵人兩面夾擊之下,后軍全線崩漬。郭子儀等退守河陽(現河南省孟縣西),并四處抽丁補充兵力。杜甫這時剛好從洛陽回華州,途經新安、石壕、渲關等地,根據自己目睹的事實,寫了一組詩《三史三別》,《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這首詩,敘述差變乘夜捉人,連衰年老婦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表示深切的同情。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居長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官致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詩人。在文學史上,他把現實主義傳統推向了一個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階段,對后世文學創作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有《杜工部集》。
3、教師評點(目標2)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開頭四句是全篇的第一部分,寫故事發生。四句各寫一人,各自身份、舉動和彼此關系,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預示將有一場災難降臨。
交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寫故事的展開。在差役怒呼、老婦苦蹄聲中,一個飽受戰禍的家庭的種種不幸,一步步展示出來。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第一層:從老婦自敘家事可知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說明兵役之苛酷;三男已死二男,可見戰爭之慘烈。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活著的人茍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遠地去了。可見戰爭使百姓民不聊生。老婦希望以自家處境來搏得縣吏的同情,高抬貴手。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完裙。
差史并不領會老婦人的哭訴,仍然通老婦家出差役。老婦人只得回答,家里沒有男人了(隱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孫子和喂奶的母親,寡媳衣不蔽體,貧困可知,也見得戰爭破壞之嚴重。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差吏仍是追問不放。老婦自請赴役,仍從掩護老翁出發。力雖衰而請赴役,并請即刻動身,故作懇切,凄苦之情溢于言表。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騷亂終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深夜,仍聽到抽泣之聲,也許是寡媳.在哭泣,也許是更多的人在哭泣。詩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時,只跟老翁告別。一夜之間,經此巨變,凄苦、悲憤,盡在不言中。
石壕村這一戶人家,三男被征,兩男戰死,衰年老婦又被抓走服役,留下老翁、寡娘、幼孫三人,在兵荒馬亂中將何以度日?等待老嫗的又將是怎樣的命運呢?詩人的心,是與受苦受難的勞動大眾息息相通的。詩人抨擊石壕吏的兇暴氣焰和冷酷無情,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表示深切的同情。
四、學生齊讀,若有不明白自由提問。
五、小結
這兩首詩,《龜雖壽》為樂府詩,《石壕吏》為歌行體古詩。《龜雖壽》抒發了作者積極奮發、老當益壯的豪情。《石壕吏》抨擊石壕吏的兇暴氣焰和冷酷無情,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表示深切的同情。
六、布置作業 。 1`
A、 背誦古詩。
B、 完成課后練習一、三。
C、 把《石壕吏》改寫成一則故事。
七、說課精要:古詩較難理解,因此以教師講解為主。
八、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預習
背誦前兩首詩,朗讀后三首詩。
教學過程
一、課前三分鐘 (課外閱讀讀后感)3'
二、抽查背誦。
三、正課
(三)相見歡
1.聽錄音后,學生自由朗讀這首詞。
2.教師簡介作家作品。
《相見歡》選自《南唐二主詞》,作者李煜 (937-978),五代時南唐國主,世稱李后主。975亡國降宋,后被毒死。
相見歡,詞牌名,又作烏夜啼。這首詞是李煌降宋以后寫的,借以表達他的亡國哀思。
3.教師點評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上片寫景,用寂寞清秋的夜色烘托一個皇帝變為囚徒孤寂愁苦的心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另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下片用一個具體的比喻,把離愁比喻成亂麻,剪不斷,理還亂。這離愁,不是一般的暫離故鄉,而是亡國之愁。作者由一個皇帝變成一個囚徒,屈辱的現實生活,迫使他體驗到一般人所嘗不到的生活滋味。這個比喻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切身感受的無可解脫的愁苦。
這首詞寫出一個亡國的皇帝成為囚徒后切身感受。黃昇《后來諸賢絕妙詞選》卷一題往:此詞最凄惋,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
4、學生齊讀這首詞。
(四)《觀書有感》
1.學生集體朗讀這首詩,注意朗讀節奏、感情。
2、教師簡介作家作品
這首詩選自《朱文公文集》,作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學家。
3.教師點評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開句用一個比喻,把半畝方塘比喻成一面剛打開的鏡子。突出水的清亮。第二句寫天光和云影一齊映人水塘,不停地晃動,暗示活水不停地流動。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作者問水塘為什么如此清澈,因為有源頭的活水不斷地流來。詩表面上寫水塘清因有活水來,實際上是比喻作文章如何來的新的材料、新的主題、新的構思、新的手法、新的語言,要靠平時不斷的積累。從生活中積累,從詩書中積累。只有不斷的積累沉淀,才能寫出好文章。設喻巧妙。
(五) 清平樂
1.集體朗讀這首詩,注意朗讀節奏、感情。
2.教師簡介作家作品
《清平樂》選自《稼軒長短句》,作者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南宋偉大的愛國詞人。
3.教師點評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寫農家房屋矮小及房屋旁溪邊的自然景色。如水墨畫,幾筆勾出農舍及周圍環境寧靜清幽。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既然有環境描繪,必有人物點綴。作者從帶醉意吳吉入筆,寫出一對白發翁姐說著柔媚的吳語互相打趣。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農家兒忙著各自的農活;最可愛的是頑皮、淘氣的小兒子,也在溪頭剝蓮蓬。一個臥字寫出小兒頑皮、淘氣的動作。
這首詞描繪了一幅農家耕樂團。刻畫了農家信然自樂的生活景象。也表現作者對人民生活的關切。語言清新、活潑、流暢。
4、學生自由朗讀,若有不明之處提出來,集體解決。
四、小結
《相見歡》是詞,寫出一個亡國的皇帝成為囚徒后切身感受的無可解脫的愁苦。《現書有感》用水塘清因有活水來比喻作文章要善于從生活中從書本中吸收營養。《清平樂》描繪農家治然自樂的生活景象,也表現作者對人民生活的關切。
六、布置作業 。 1`
A、背誦這三首詞。
B、默寫詩詞五首。
C、根據自己喜歡的一首詩或詞,寫一段賞析的文字。
七、說課精要:古詩較難理解,因此以教師講解為主。
石壕吏教案設計 篇3
一.題解:
1.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別號少陵,唐代偉大的詩人,原籍襄陽。他和李白并稱“李杜”,代表著唐代詩歌的兩座高峰。少年時刻苦讀書,具有宏大的政治理想,曾到河南、山東、江蘇、浙江一帶游歷。中年以后來到京城長安,希望能抒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安史之亂起,任左拾遺,有很多時間在兵荒馬亂中流亡。公元759年,到達四川,在成都定居過一個時期,曾擔任過工部員外郎的掛名差使,因此人稱“杜工部”。公元768年,他離開四川,在湖南、湖北一帶漂泊,最后病死在湘江舟中。他的詩歌立足于現實,廣泛而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歷史面貌,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譴責了統治階級的荒淫殘暴,提示了社會的矛盾,是一面時代的鏡子,被人們稱為“詩史”。
在藝術上,他各種詩歌體裁都運用得非常成功,表現手法豐富多彩,風格沉郁悲壯,語言瑰麗精練,成為我國古代現實主義的詩歌的高峰,在文學史上起著繼往開來的作用。其代表作品有《兵車行》《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有《杜工部集》
2.背景介紹
領讀注釋①
二.范讀課文
1.正音:逾墻走鄴城戍老嫗泣幽咽
2.學生讀課文
三.參看注釋,理解詩句的含義,把握重點詩語的解釋。
四.按事件的發生、發展和結局給課文分段。
五.分析:
1.這首詩中刻畫了哪兩個主要人物?
2.敘事的線索是什么?
3..寫作方法?
(1)圍繞主題組織材料。全詩緊扣吏促人、婦訴苦,與這兩者無關或關系不大的事情一概不寫。
(2)明寫和暗寫相結合。
(3)條理清楚,結構完整。
作業:改寫成記敘文。
改寫要求:1.人稱:第一、第三都可
2.變換表達方式:將直接敘述改為人物對話。
3.人物不變。
4.順序不變。
5.主題不變。
6.聯系背景,構建生活場景。
注意事項:
7.字數不少于500字。
石壕吏教案設計 篇4
知識目標
1.反復朗讀,同時在梳理完讀音后注重文言實詞與虛詞的積累.
2.通過翻譯感知主要內容,并理清作者寫作思路。
能力目標
1.熟讀成誦。
2重點分析老婦人的話對表達中心的作用,學習通過敘述故事、刻畫人物反映社會現實、表達思想感情的寫作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石壕吏》認識戰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
2.揭露官吏的橫暴,同情人民的苦難
學習者特征分析(學生對預備知識的掌握了解情況,學生在新課的學習方法的掌握情況,如何設計預習)鑒于學生文言功底薄弱,加之對文言文的排斥,所以還是以文言基礎為準。布置以下預習作業:
1.查詢作者相關資料,了解作者的經歷,收集作者的故事,明白此詩的背景來歷。
2.梳理字音,自行對照標注進行文言實詞和虛詞的字詞翻譯。
3.匯成連貫的句子翻譯。(不會翻譯的或有問題的地方進行標注)
提前背誦。
4.全班分為兩大組,根據本課內容自行準備一個短劇。四、教學過程(設計本課的學習環節,明確各環節的子目標)教學過程:
作者導入
1.讓學生講述與杜甫有關的小故事(慢則一則,快則兩則)。
2.讓學生說說我們所學過的杜甫的作品有哪些。
3.讓學生簡單介紹杜甫(提示:尤其要有最基本的文學常識)及作品背景來歷
教師補充明確: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六十萬大軍包圍安慶緒于鄴城,由于指揮不統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杜甫正由洛陽經過潼關,趕回華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整體感知
1.聽朗讀,梳理字音及節奏,之后學生齊讀課文。教師點撥后用幻燈片明確。(在本課最后還要進行朗讀提升:有感情的朗讀)。
2.要求學生看課文注解,理解全文大意,整體感知。教師出示重點文言詞匯進行提問并最后明確于幻燈片。
3.教師提問
(1)《石壕吏》講述了一件什么樣的事?學生回答后教師點撥明確。
明確:它講的是唐肅宗乾元二年,唐朝窮兵黷武,為補充兵力以平定安史之亂,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
(2)《石壕吏》作為敘述詩,其敘述的時間,地點,人物,前因,后果分別是什么?搶答形式進行。
(3)根據內容如何進行分段。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并分析如此分段的原因,對所有課文分段的技巧進行
分析詩歌
第(1)段
征兵作戰一般都要健壯的青年,然而一句“老翁逾墻走”卻又告訴了我們什么?
學生暢所欲言,言之有理教師均予以肯定,并提示學生一定要聯想。最后教師明確于多媒體。
第(2)段
1.對于征兵一事,老嫗的哭訴有哪些?這些哭訴內容又說明了或是反應了什么?請同學們在回答相應詩句時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其他同學評價。老師點評。
2.面對老嫗的哭訴,官吏有什么反應?在對話中,酷吏和老嫗的形象是怎樣的?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明確。
石壕吏教案設計 篇5
教學目的
1.學習通過敘述故事、刻畫人物反映社會現實、表達思想感情的寫作方法。
2.學習通過寫景、定物抒發感情的寫作方法。
3.認識戰亂給人民帶來的嚴重災難,體會自然風光、名勝佳處各具獨特美景。
教學設想
1.《石壕吏》這首敘事詩,敘述官吏夤夜捉人,老婦啼訴語言和她的被捉,表現出老婦一家的悲慘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亂給人民造成的嚴重災難,體現了詩人對苦難人民的深刻同情;引導學生體會詩篇敘述故事始末、記敘人物語言的表現力量,體會詩篇的社會意義和融合于敘述之中的詩人的感情。
2.其余四首詩都屬抒情詩的范疇。這四首詩分別以恰當寫作方法寫景、寫物,表現出描寫對象的特征,抒發了詩人特定的感情,引導學生體會各首詩具體描寫的表現力量,體會詩人的感情。
本課安排三個課時進行教學。《石壕吏》,一課時;《敕勒歌》、《秋浦歌》,一課時;《曉出凈慈寺送田子方》、《錢塘湖春行》,一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差吏夤夜捉人的兇殘,老婦形象的凄苦,她家遭遇的悲慘,詩篇社會意義的深刻,詩人對苦難人民的同情。
教學過程
1.由教學過的贊美古代巾幗英雄的《木蘭詩》,引出將教學的反映戰亂中人民苦難的《石壕吏》(板書詩題)。
2.結合注釋①簡介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和詩人情況。
這首詩創作于唐肅宗乾元年(759)。當時唐軍60萬在鄴城被叛軍打敗,&127;唐王朝為了補充兵力,便在四處大肆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亂爆發以后,曾被叛軍俘虜,夾在難民當中奔走,和人民一起負荷著時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貼得更緊。這一年,他從華州往洛陽探視,在返回華州途中親見差吏將老人、少年、結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統統抓去當兵,心情沉痛激憤,就創作出了《三吏》、《三別》。這組詩篇鏡子般地反映了當時的戰亂社會現實,《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3.要求學生參看注釋,理解詞義、句意、全詩大意。
4.指定學生一人朗讀全詩。
要求讀音準確,讀出節奏。
5.引導學生分析這首詩。
(1)指定學生朗讀第1段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一段。
①第1段第一句在詩篇中起著什么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暮投石壕村”,由詩人投宿地點,點明故事發生的地點,表明詩人目擊耳聞了故事的始末(板書:目擊耳聞)。
②哪一句是關鍵句?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有吏夜捉人”是詩篇的關鍵句。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經表明差吏強抓老百姓當兵;前面又加上一個“夜”字,更表明差吏時常抓人,以致白天難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來搞突然襲擊,兇狠殘酷。這一句揭開了故事的序幕,故事也循此而展開(板書:兇殘夜捉揭開故事序幕)。
③三、四句表明了什么情況?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表明差吏夜間抓人,連老翁也一樣抓走,已經屢見不鮮;所以老翁夜間一聞捶門聲音,就顧不得年邁體衰、腿腳不靈,趕緊爬墻逃走,而由老婦出門應付。這深刻地揭示出戰禍連綿、差吏殘酷抓人、人民睡臥不得安寧的情景,揭示了老婦一家悲慘遭遇的社會環境。
(2)指定學生朗讀2、3段后,引導學生分析這兩段。
①第2段兩句詩的用詞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體現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127;在這兩段中起著什么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一“怒”,一“苦”,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兩個“一何”,加強了感情色彩:既表現出“吏呼”咆哮如雷,“婦啼”悲傷凄苦,又體現了詩人強烈憎惡差吏、深刻同情老婦的感情。這兩句詩統領著第3&127;段老婦苦啼申訴的記敘(板書:苦啼申訴)。課本編者把這兩句詩獨立成段,也是意在強調吏之怒、婦啼之苦和統領后文的作用。
②第3段只是敘述了老婦的苦啼申訴。&127;差吏是在一直靜聽老婦的苦啼申訴而沒有怒呼咆哮嗎?這是一種什么寫法?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差吏決不是一直靜聽老婦的苦啼申訴而沒有怒呼咆哮。這里是實寫老婦的苦啼申訴,虛寫差吏的怒呼咆哮,以實現虛,在老婦苦啼申訴的幾層意思之間暗含著差吏的怒呼咆哮。
③老婦的苦啼申訴包含幾層意思?從中體現著什么樣的進程?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老婦的苦啼申訴包含三層意思,從中體現著老婦不斷苦啼申訴,差吏不斷怒呼咆哮的進程。
④第一層申訴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表明老婦的三個兒子都上了戰場,兩個兒子已經戰死,她家已為那場戰爭作出巨大犧牲,論理論情都不應再到她家捉人了。“且偷生”,表明“存者”也生命毫無保障,更無生趣;“長已矣”,表露了對死去親人的無限哀思。老婦沉痛地申訴這些,意在喚起差吏的惻隱之心,高抬貴手。但是差吏不為所動,繼續怒呼,逼著要人,逼出老婦進一步的苦啼申訴。
⑤第二層申訴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表明老婦家中只有個吃奶的小孫子一個孤兒,和因乳孫而未去的衣服破爛的一個寡媳,家庭情況倍極凄慘(板書:家庭凄慘)。老婦申訴這些,意在喚起差吏的憐憫之情,網開一面。但是兇狠差吏仍然不為所動,繼續怒呼,逼著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婦說出下面的話。
⑥第三層申訴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表現出老婦為了避免年邁丈夫、乳孫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請應役了(板書:被逼自請應役)。
(3)指定學生朗讀第4段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一段。
①這一段前兩句的遣詞造句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從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聲,暗示出老婦已被捉走(板書:老婦被捉)。“夜久”,反映出差吏不滿足于捉走老婦,百般威逼,老婦再三啼請自己應役的漫長過程,“如聞”,表現出詩人一直在關切傾聽幕慘劇的發展,徹夜未能入睡。
②后兩句的遣詞造句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呼應開篇的“暮投”,一個“獨”字,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婦雙雙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個相送,老婦已被去承擔那根本不應由她承擔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慘心情都無法表述。言簡意深,凄情綿綿無盡(板書:慘別老翁凄情綿綿無盡)。
(4)引導學生分析這首詩的寫作特點,社會意義。
詩人怎親以目擊耳聞者的身份寫出這首詩?產生著什么樣的藝術效果?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開篇句“暮投石壕村”,為以目擊耳聞者身份敘述故事作好了鋪墊;結尾段“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表明一直在關切傾聽故事的發展:表明了詩人確是故事的目擊耳聞者。除中間主體部分用兩個“一何”表達憎惡差吏、同情老婦的強烈感情以外,通篇都只是平實地敘述故事情節、人物語言,再沒有什么議論抒情的詩句。通過故事情節、人物語言,展現出老婦一家的悲慘遭遇,塑造出老婦的凄苦形象,控訴了官府捉人的兇狠殘酷,反映了黑暗滲淡的戰亂現實,表現了對苦難人民的深刻同情(板書:反映戰亂現實同情苦難人民)。
6.指定學生一人朗讀全詩。
要求緩急得當,讀出沉痛凝重的感情。
布置作業
背誦這首詩,進一步品味平實敘述當中的深刻內涵。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敕勒川蒼茫富饒美好風光的勾勒。《秋浦歌》中李白抒發愁緒的藝術手法。
教學過程
1.由教學過的敘事詩引到教學抒情詩,引出《敕勒歌》(板書詩題)。
2.先要求學生參看注釋閱讀這首詩,再指定學生朗讀,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1)這首詩可分幾層?哪一句是詩篇的關鍵句?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分三層,前兩句、次兩句各為一層。“風吹草低見牛羊”是詩篇的關鍵句。
(2)第一層點明了什么?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敕勒川,陰山下”,點明了詩篇的描寫對象及其地理位置,表現出敕勒川背負雄偉陰山,氣勢壯闊(板書:背負陰山氣勢壯闊)。
(3)第二層運用什么修辭方法勾畫出什么樣的境界?體現了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第二層以“穹廬”設喻,表現出那高遠的天空就像一個無限大的蒙古包籠蓋著遼闊大地一樣,形象地勾畫出天連草原、草原接天的無垠境界(板書:境界無垠)。用“穹廬”——牧人自己的家設喻,具有濃郁的民族色采,體現了詩篇主人公對敕勒川的親切、愜意感情(板書:設喻親切)。
(4)第三層前兩句和上層以及下句之間構成了什么樣的關系?&127;末句和前寫景物之間體現著什么樣變化?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天蒼蒼,野茫茫”,承接上層,回環描寫天地,以“蒼蒼”表現出天之高渺,以“茫茫”表現出地之無際,為下句的出現作好了充分的鋪墊。在這樣充分鋪墊之后,才引出“風吹草低見牛羊”這個關鍵句,表現出在那無邊無際的草原上,和風吹來,牧草低俯,出現了一大群、一大群的牛羊。這畫面和前寫景物聯系起來,由靜轉動,靜中有動,體現了勃勃的生機。牧草的豐茂,牛羊的肥壯,牧人的歡欣,都深含在這一句描寫之中了(板書:草茂畜肥生機勃勃)。
(5)這首詩描寫出了什么樣的風光?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首詩大筆勾勒出祖國塞北雄渾壯闊、優美富饒的草原風光,抒發了詩人——牧人熱愛家鄉的自豪感情(板書:勾勒雄渾富饒草原風光&127;抒發熱愛家鄉自豪感情)。
(6)指定學生朗讀這首詩。
要求讀出雄渾氣勢、自豪感情。
板書設計
3.由寫景抒情詩《敕勒川》引出詠物抒情詩《秋浦歌》(板書詩題)。
(1)簡單指出:這首詩創作于天寶十三年,&127;其時李白已被腐朽權貴排擠出長安10年。這10年中,他漫游飄泊各地,不但政治抱負無從施展,生活也時常發生困難。《秋浦歌》就是在這樣遭際當中創作出來的。
(2)先要求學生參看注釋閱讀這首詩,再指定學生朗讀,&127;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①這首詩抒發什么感情?通過寫什么物抒發這種感情?是分幾層寫物的?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抒發愁緒:通過寫白發抒發愁緒;是分兩層寫白發的;前后兩句各為一層。
②第一層怎樣描寫白發?兩句之間體現著什么樣的關系?哪個字是關鍵字?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白發三千丈”,極度夸張,夸張得讓讀者大出意外,會覺得詩人想入非非。“緣愁似個長”,因為滿心的`愁緒使得白發像這樣的長。心愁則發長,讀到次句,也就會覺得首句的極度夸張雖然大出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了。愁得都“白發三千丈”了,詩人的愁緒該有多么濃重!兩句,由外部白發寫到內心愁緒,由表象寫出內因;關鍵字是個“愁”字,不但這兩句的力量全都集中在一個“愁”字上,“愁”字也貫串全詩(板書:極度夸張愁緒濃重)。
③第二層怎樣寫白發?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秋霜”喻寫出頭發之白。心愁則發白,愁得頭發都像“秋霜”一樣白了,進一步表現了愁緒的濃重。詩人在這里沒有用“眼前明鏡里,頭發似秋霜”這類的陳述句,而是用了表示驚訝的疑問句。這樣以疑問的句式寫出比喻的內容,就更表現了激憤的感情,流露出對當時社會現實的不滿(板書:比喻疑問感情激憤)。
④這首詩表現出詩人的愁的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首詩表現出詩人的愁緒雖然非常濃重,卻不哀傷,奔放無羈;在抒發愁緒當中,更表現出感情激憤、痛恨權貴、決不屈服(板書:愁緒濃重絕不哀傷感情激憤痛恨權貴)。這也正是李白其人和他的很多詩篇的風格特點。
(3)指定學生朗讀這首詩。
要求讀出激憤感情。
布置作業
背誦并進一步品味這兩首詩。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
西湖春景的盎然生意和詩人欣然觀景的恬靜感情,西湖盛夏的濃艷景色和詩人欣然觀景的贊嘆感情。
教學過程
1.由教學過的詠物抒情詩《秋浦歌》,引出寫景抒情的《錢塘湖春行》(板書詩題)。
2.簡單指出:這首詩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作品。詩人曾因得罪權貴而被貶為江州司馬,受到嚴重打擊,思想上由“兼濟天下”轉為“獨善其身”。這時,他為避免在朝為官受到黨爭之禍,主動要求而得外任杭州刺史,心情恬靜。
3.先要求學生參看注釋閱讀這首詩,再指定學生朗讀,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1)這首詩第一、二句寫出了什么內容?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一句照應詩題,點明了春行的處所——描寫的對象。二句用“初”修飾“平”,表現出湖水新漲的態勢,透露出了早春的氣息(板書:點明處所透露早春氣息)。
(2)第三、四句運用哪些關鍵詞語描寫出了什么樣的風光?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這對偶句,“鶯”、“燕”兩種美好禽鳥對舉(板書:鶯燕對舉)。用“早”修飾“鶯”,前面又冠以“幾處”,表明鶯的數量尚少;用“新”修飾“燕”,前面又加上“誰家”,表明燕的數量猶稀;表現出了早春的特征。早鶯“爭”暖樹,描寫出春寒料峭、鶯聲婉轉、互爭暖樹的景象;新燕“啄”春泥,描寫出濕泥松軟、燕語呢喃、筑巢育雛的景象。從而描寫出了生意盎然的早春風光(板書:風光生意盎然)。
(3)第五、六句運用哪些關鍵詞語描寫出了什么樣的圖景?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這對偶句,香花和芳草并列(板書:花草并列)。用“亂”修飾“花”,表現出香花繁茂,姹紫嫣紅;用“淺”修飾“草”,表現出芳草初生,鮮嫩碧綠。在“欲迷人眼”前面加上一個“漸”字,在“能沒馬蹄”前面加上一個“才”字,描寫出香花將愈開愈艷麗,芳草將越長越茂盛,生機無限的早春圖景(板書:圖景生機無限)。
(4)第七、八句和前面的詩句構成了什么樣的關系?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這兩句再次照應詩題,寫出詩人緩步行走所至,在前面描寫一處景色的基礎上,蕩開筆鋒,轉而寫到別處。“最愛”二字表明,寺北亭西固然鳥語花香,春色喜人,湖東景色更是別具風姿,引人入勝。從而塑造出了詩人自身緩步觀景、欣然陶然的形象(板書:緩步行走欣然陶然觀景)。
(5)這首詩創造出什么樣的意境?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首詩描寫西湖早春風光,塑造出詩人自身欣然陶然觀景的形象,創造出春色喜人、生意盎然的意境,抒發了喜愛早春風光、恬靜閑適自得的感情(板書:喜愛春光恬靜閑適)。
4.指定學生朗讀這首詩。
要求讀出欣然陶然、恬靜閑適的感情。
板書設計
5.由描寫西湖早春景色的《錢塘湖春行》引出描寫西湖盛夏景色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板書詩題)。
6.先要求學生參看注釋閱讀這首詩,再指定學生朗讀,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1)這首詩可分幾層?各寫出了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分兩層:前兩句為一層,贊嘆西湖六月風光;后兩句為一層,描寫西湖六月風光(板書:先贊嘆后寫景)。
(2)這樣結構詩篇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風光和其他時節大不相同。詩人步出凈慈寺,一看眼前景色,不由脫口贊嘆。這贊嘆不但振起下兩句的寫景,而且吸引讀者欣賞下文的寫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似與天接的蓮葉呈現出一望無際的碧綠,朝陽映照下的荷花顯得特別艷紅,描繪出了一幅朝陽旭照、紅碧交輝的濃艷圖景。這樣先贊嘆,后寫景,突出了景色的濃艷引人。讀者讀了寫景的詩句,自要回味前面贊嘆的語言,產生了一種耐人回味的藝術效果(板書:圖景濃艷耐人回味)。
(3)指定學生朗讀這首詩。
要求讀出舒緩語氣,贊美感情。
板書設計
布置作業
背誦并進一步品味這兩首詩。
石壕吏教案設計 篇6
一、教學目標
根據本單元的教學要求以及本文特點和地位,我把本文教學目標定為:
1、認知目標: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想象和聯想的能力 體會本文的精煉語言
3、情感目標: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感情
4、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是準確流暢地背誦本文,教學難點是培養學生的想象和聯想的能力
二、教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3分鐘)
導入新課:公元755年,唐朝發生了由盛轉衰的一場大叛亂,歷史上叫安史之亂它給人民帶來了無比深重的災難請看影片ppt2
(背景音樂)同學們,“安史之亂”這四個字一定會刺痛你的眼睛因為那是一場生靈涂炭、哀鴻遍野的戰亂,那是一個浸泡眼淚、鋪滿鮮血的時代在這個苦難的時代里,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用記錄歷史的真實筆錄,用憂患蒼生、悲天憫人的圣人情懷寫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別我們今天要來學習杜甫的三吏、三別中流傳最廣的一篇——《石壕吏》ppt3
請看三幅對聯: ppt4
(1)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世上瘡痍,詩中圣哲
(2)滿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國,草堂猶是杜陵春
(3)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
(二)走進作家、了解背景(3分鐘)
請問:這三幅對聯所指的人物是誰?(杜甫)大家都說是杜甫,請圍繞對聯說說理由(由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材料圍繞對聯介紹作者)
附: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Ppt5
他的詩歌風格沉郁頓挫,語言瑰麗精確,成為我國古代現實主義詩歌的高峰,杜甫則被后世尊為“詩圣”
他的詩作今存1400多首,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這轉折過程中的種種社會現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譴責了統治階級的殘暴,揭示了尖銳的社會矛盾,歷來被譽為“詩史”
請問:杜甫在什么情況下寫的《石壕吏》?(生答)ppt6
杜甫就在安史之亂的年代里唐肅宗乾元元年(759)春,郭子儀等率領的六十萬大軍被包圍于安慶鄴城,由于指揮不統一,被史思明軍打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候,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經過此處,就其所見所聞進行了高度的藝術概括,寫成了著名的《石壕吏》
(三)整體感知全詩(8分鐘)
1.請聽一聽:配樂朗讀《石壕吏》Ppt7
2.請看一看;下列漢字的正確讀音:ppt8
吏:lì 鄴:yè 戍:shù 咽:yè 嫗:yù 泣:qì
3.請讀一讀:配樂朗讀《石壕吏》Ppt9
4.請理一理:故事情節:ppt10
時間順序:(暮、夜、夜久、天明)
事件:(開端:有吏夜捉人、發展:聽婦前致詞、高潮:請從吏夜歸、結局:獨與老翁別)
詩人的行蹤:(投宿、住宿、告辭)
5.請想一想:這篇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明確:主要敘述了官吏夜晚來捉人,連衰老的老婦人也被抓去服役的慘事
(四)語文實踐:戲劇表演(理解課文、培養想象)(20分鐘)
請演一演:根據內容,結合體會,加以想像,展示你的才能!這是我的舞臺, 秀出我的風采! ppt11
1、明確活動目的要求ppt12
全班分為四組,每組至少兩人以上
(1)組內全員參與
(2)想象豐富,有創意,合情合理
(3)補充一些事實已經發生卻被詩人隱去的故事情節
(4)表演符合人物身份
(5)配合默契
表演時,一組表演,另外三組的每一個同學根據文意和要求評分,滿分是五分三組的評分結果相加為該組表演的總得分
2、疏通文意,組織表演
各組準備,然后小組合作交流排練
首先,疏通文意, 理解詩歌內容Ppt13
(1)要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己疏通理解文意,提出疑難,共同解決
(四人小組合作,提出疑難,共同解決)
(2)齊讀詩歌,
其次,當好編導Ppt14
請選擇你最感興趣的兩個人物,給文中人物設計一份出場簡歷
導:歷史,就是一串串真實的故事杜甫是編劇,我們也可以作導演如果你是導演,請選擇你最感興趣的兩個人物設計一份出場簡歷表根據故事情節進行編排人物出場簡歷表
文中人物 出場時間 出場道具 主要事件或關鍵動作
杜 甫 暮 天明 投 登 別
老 婦 夜 拐 杖 看、啼、致詞
老 翁 夜、天明 / 逾、走
吏 夜 佩刀、棍棒等 捉、呼
同學們編好劇是演好劇的前提,課文是詩歌的形式,要編出來,得好好地領會文學的留白藝術Ppt15
點撥:留白,顧名思義,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應的空白畫畫需要留白,予人以想象之余地寫詩也是如此,給讀者留下一些思考,想象的空間這種以無勝有的留白藝術,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它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境界我們閱讀時要仔細體會
請想一想:Ppt16
(1)“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綱,以下情節,都從這里生發出來夜的景色可以根據故事內容合理想象同樣,“暮”、“夜久”、“天明”都可以合理想象出來
(2)老婦的“致詞”是一口氣說下去的嗎?據此想象吏與老婦對話的情景Ppt17
引導學生理解作者運用藏問于答的手法在《桃花源記》中陶淵明使用于答
明確:老婦的話不是一口氣說下去的從“致詞”的十三句詩多次換韻,(“u”,“i”.“en”、“u”四個韻),明顯地表現出多次轉折,暗示了縣吏的多次“怒”多次“呼”,一再逼問實際上“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不僅發生在事件的開頭,而且持續到事件的結尾對吏與老婦對話的情景,要充分想象,都是可以的
(3)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未寫泣者是誰,我們能推知是誰嗎? Ppt18
明確:從“獨與老翁別”中知道老婦已被捉走.老翁已經歸家,那么那位吞聲飲泣,不敢放聲痛哭的,自然是給孩子喂奶的年輕寡婦了
第三,分角色排練 Ppt19
第四,表演
3、點評(以課文為參照)
學生評分,培養鑒賞評價能力
評分標準,客觀、公正,并且言之有理、持之有據
主題,作者感情
請談一談:故事表現的主題是什么?ppt20
明確:全詩通過對有吏夜捉人的形象地描繪,揭露了官吏的殘暴,反映了戰爭給人民的苦難
詩人在詩中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對戰爭給老百姓帶來巨大的災難深切同情,對統治者壓迫老百姓的殘暴行徑極度憎恨
(五)拓展:
1杜甫憂國憂民的詩句還有哪些? ppt21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2這個故事反映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那么,你如何看待戰爭和平呢? Ppt22
戰爭會給人民帶來數不清的疾苦,道不完的災難,我們要珍惜和平,保衛和平,讓白鴿飛遍全球,讓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六)背書比賽,事半功培(3分鐘)
A、形式男與女的比賽,組與組的比賽
B、進行比賽
結束語:讀《石壕吏》,要讀到情難自抑,涕淚滿襟,你才真正讀懂了“詩史”的含義;讀杜甫,要讀到悲天憫人、憂患蒼生的情懷,你才真正讀懂了“詩圣”的份量!ppt23
同學們,讓我們帶著對課文、對杜甫的深刻理解,再一次齊誦課文
(背景音樂)學生在朗讀中結束新課
教師寄語:ppt24國家不幸詩人幸,賦到滄桑詩更工從來發動侵略引起戰爭都是統治者的過失或罪惡然而他們的過失往往要百姓來承擔勝,百姓苦;敗,百姓苦但愿歷史進入二十一世紀,文明戰勝野蠻,世界鑄劍為犁,讓三吏三別的慘狀從地球永遠絕跡吧!
(七)作業:ppt25
1.背誦并默寫全文
2.把《石壕吏》改寫成一篇記敘文
[提示]石壕史和老婦人是詩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運用想象來刻畫他們各自的動作、語言和神態;還要補充一些事實上已經發生卻被詩人隱去的故事情節
石壕吏教案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領會詩歌的豐富內涵和精美語言,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和詩歌的修辭方式。
2、充分理解杜甫詩歌的思想內容,感受作者人格的偉大
3、改寫并表演詩歌,體味詩歌語言凝練、內涵豐富的特點。
教學設想:
學生反復誦讀,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難點:體會老婦的話對表達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學程序與策略:
一、導入(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王朝從此走向衰落,759年唐軍在鄴城大敗,數十萬人死傷殆盡,唐軍退守河陽,到處抓人以補充兵源。詩人被迫離開洛陽,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看到的盡是妻離子散、離家別土的悲劇,著名的“三吏”“三別”就是根據這段經歷寫成的。
二、準確朗讀詩歌
1、略微補充些文學常識(古體詩、“三吏”“三別”)
2、聽范讀,注意節奏起伏
3、注音:吏逾鄴戍咽嫗泣
4、自由朗讀課文一遍
三、疏通詩意、把握內容
1、速讀詩歌,解釋重要詞語,理解詩意
2、提出疑難,共同討論解決
3、分別用一個對偶句概括詩歌內容和主旨(討論)
四、品味語言,體會感情
朗讀詩歌,尋找詩中意味深長的詞句并分析意境(練習)
五、體驗反思
1、有人認為老婦的話不是一口氣說出來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問出來的。試據此想象吏與婦對話的情景。
2、如果你當時在場,你最想對差吏說的一句話是什么?
六、小結、布置作業
1、閱讀杜甫“三吏”“三別”的另外五篇文章,用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石壕吏》改寫成劇本
[提示]石壕吏和老婦人是詩中的主要人物,要立于善于運用想像來刻畫他們各自的動作、語言和神態。
石壕吏教案設計 篇8
一、導入新課
學生齊背《望岳》《春望》。
今天,我們學習《石壕吏》。(板書文題)
二、播放背景音樂,朗讀詩歌,創設學習氛圍。
1.教師配樂朗讀《石壕吏》,提示學生這是一首古體詩,應注意停頓、節奏、語調。
2.學生自由讀。
3.選一位學生朗讀,其余學生點評。
4.全班齊讀。
三、引導學生深入詩的意境,把握本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1.寫作背景簡介。
多媒體顯示: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陽,看看戰亂后的故鄉。可是不到兩個月,形勢發生逆轉,唐軍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守河陽,河陽一帶又騷動起來。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詩人這時被迫離去,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婦們的愁眉苦臉,所聽到的是別家出征時的哭聲。著名的“三吏”“三別”就是根據這番經歷寫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構思巧妙、情節生動而流傳最廣。
2.學生默讀詩歌,借助注釋,整體感知詩意。
3.引導學生發揮聯想和想像,再現詩中的情節。
選兩位學生口述浮現在腦海中的畫面,發動其他同學補充,共同豐富畫面、情節。
4.理清情節發展脈絡,指導學生背誦。
(1)提問: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理清故事情節,并概括詩歌的思想內容。
明確:這是一首敘事詩,其主體部分是老婦人的“致詞”。詩的前四句寫“致詞”的由來,也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最后四句是結局和尾聲,暗示老婦已被抓走。老婦致詞又可分為兩層:5~16句老婦人敘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婦人主動請求從軍。
多媒體顯示:
(2)學生根據思路提示,讀詩,嘗試背誦。
(3)提問:詩中有幾個人物形象?他們各有什么特點?
學生明確:老嫗、石壕吏。老婦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動從軍,有敢于承擔苦難的精神。石壕吏開頭出現,中間便隱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蠻橫,兇暴無比。
(4)教師引導學生歸納詩歌的思想內容并分析詩歌流露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明確:全詩通過詩人的見聞,詳寫老婦的痛苦申訴,描繪出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揭露了官吏的橫暴,表露了作者對時局的憂慮,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5)學生聽讀配樂朗誦,深深體味詩作的思想情感。
5.賞析本文巧妙獨特的構思藝術。
提問:有人說:《石壕吏》中老婦的“致詞”全都是吏步步緊逼出來的。你同意這個說法嗎?為什么?
學生思考,交流。
明確:這首詩寫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情節其實并不簡單,但詩人只用120個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現了情節發展的全過程,精練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這歸功于詩人巧妙獨特的構思。從詩題上看,主要人物應是差吏,但詩人對他用了暗寫,一出現只用“吏呼一何怒”來點出他的威勢,此后就讓他轉入“幕后”。對老婦則用明寫,把她所說的話寫成一篇“抒情獨白”。仔細品味,就會發現老婦的話句句都是差吏逼出來的。情節中可能隱去了吏的“怒”“呼”。差吏一進門就問“汝家有男丁否”,老婦答曰“三男鄴城戍……”;再問“尚有他人否”,答曰:“室中更無人……”;最后差吏仍逼著要人不已,老婦只好“請從吏夜歸”。總之,差吏的“怒”“呼”貫穿在老婦陳情的全過程中,其兇橫殘暴不言而喻。
四、學生自主質疑,深入理解詩意,進入探究階段。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1.詩人同情老婦的遭遇,為何總是一言不發,難道他不該上去義正辭嚴指責官吏嗎?臨行獨與老翁別,似乎也沒有安慰的表示,如何理解詩人的沉默?
2.“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幽咽”的人是誰?
3.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孫母”而帶走“力雖衰”的老婦的原因是什么?
4.石壕吏為何不抓杜甫?
先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教師酌情給予點撥。
五、學生齊背詩歌,或抽查背誦
六、課堂小結
杜甫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詩人,郭沫若稱頌他:“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在杜甫的詩中,“三吏”“三別”抒寫民間疾苦最為深刻,杜甫風格沉郁頓挫,主要是因為他的作品抒寫了一種憂國憂民的情懷。詩人的心與受苦受難的勞動大眾息息相通,詩人的脈搏和著民眾的脈搏一起跳動,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詩人。
七、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石壕吏》。
2.閱讀《登岳陽樓》,感受詩人深沉而廣闊的胸懷。
登岳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參考答案:
這首詩是詩人第一次登上岳陽樓,面對洞庭湖水,產生萬千感慨。詩中飽含著詩人對窮途潦倒生活的深沉慨嘆:對終生壯志未酬的激憤與哀怨,對祖國多災多難現實的憂愁與焦慮。詩人由個人的不幸遭遇,聯想到萬方多難的社會現實,由小天地轉入大天地,由個人的悲傷轉向“戎馬關山”的家國之痛,反映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深情,并以“憑軒涕泗流”之情態與開篇“今上岳陽樓”所見的壯闊氣魄構成照應之勢,表現了一位偉大愛國主義詩人的深沉而廣闊的胸懷。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一、寫作訓練
1.古詩中多用對偶句。對偶又叫“對仗”,俗稱“對對子”,是把兩個結構相同、字數相等、意義相關的短語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辭方法。找出杜甫《春望》中的對偶句,仔細體會它們在結構上的特點,并模仿寫一兩組對偶句。
2.改寫《石壕吏》。
注意發揮合理想像,補充出詩中表達跳躍的部分,運用記敘、描寫、議論等方式。
二、關于舉辦“古詩文朗誦賞析會”的設想
內容是小學、初中一二冊上學過的詩詞文,賞析內容自己按理解準備。要求用清晰、響亮的聲音結合各種語文手段完善地再現作品的意境并完成對作品的賞析。
三、開放探究
閱讀《春夜喜雨》,回答問題。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問:題目《春夜喜雨》,詩中卻無一“喜”字,結合詩句分析,“喜”字表現在何處?
參考答案:
詩人盼望這樣的“好雨”,喜愛這樣的“好雨”,雖詩中無一“喜”字,但“‘喜’意都從罅縫里迸透”(浦起龍《讀杜心解》)。詩人正在盼望春雨“潤物”的時候,雨下起來了,于是一上來就滿心歡喜叫“好”。第二聯所寫,顯然是聽出來的。詩人傾耳細聽,聽出那雨在春夜里綿綿密密地下,只為“潤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著覺。由于那雨“潤物細無聲”,聽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門去看。第三聯所寫,分明是看見的。看見雨意正濃,就情不自禁地想像天明以后春色滿城的美景。其無限喜悅的心情,又表現得多么生動。
石壕吏教案設計 篇9
學習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詞匯,熟讀、背誦詩歌。
2、理解詩歌內容和主題思想。
3、體會作者在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通過比較,了解杜甫詩歌風格的變化。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內容和主題思想。
教學難點:通過比較,了解杜甫詩歌風格的變化。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直接進入新課講解。(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1、誦讀。
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感情。
(提示是古體詩,應注意停頓、節奏、語調)
(1)學生自由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
(2)聽讀課文錄音。
(3)選一學生讀,師生點評。
(4)全班齊讀。
2、感知詩意。
方法:從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到詩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1)、解釋字詞的意思。(學生搶答)
投:投宿逾:越過一何:多么附書至:捎信回來
新:最近戍:防守已:停止猶得:還能夠
絕:沒有了幽咽:形容低微、斷續的哭聲
(2)學生質疑字、詞、句的意思。
(3)理解文意。
出示圖片,學生討論。
1、這首詩寫了一件什么事?你把這件事告訴大家。
2、寫了哪些人物?你認為這些人怎么樣?想一想: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三、質疑
1、學生自由質疑。(從詩的情節內容入手)
2、教師引導問題,加深對詩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如:1、詩人同情老婦的遭遇,可一言也未發,最后走時也沒對老翁表示安慰,你是如何理解詩人的沉默?
2、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孫母”,而帶走“力雖衰”的老婦,原因是什么?
3、石壕吏為何不抓杜甫?
四、探究
1、作者親身經歷了這件事,你感覺到他的心情如何?我們應用怎樣語氣來讀呢?
2、學生齊讀。
3、你認為這首詩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可從內容、構思、語
言上分析)
①情節生動
②構思巧妙
③語言精練
4、與《望岳》詩比較。(從內容、構思、語言上進行比較)
5、這首詩與前面的《望岳》比較,風格完全不同,想想:一個作者寫出兩篇完全不同風格的作品,為什么?
①圖片:唐代兩幅畫面。
②歸納: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學創作的源泉。我們的寫作素材要來自于生活,我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反映
源泉
板書:文學生活
③杜甫的詩歌反映生活,揭露社會現實,所以有“詩史”之稱。讀杜甫的詩可以了解當時的社會現實。
五、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1、《石壕吏》這首詩的內容和主題思想
2、了解了杜甫詩歌的不同的風格。
3、知道了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學創作的源泉。
六、作業
1、閱讀杜甫詩歌,進一步理解他詩歌內容和風格。
2、背誦本詩。
石壕吏教案設計 篇10
[設計說明]
學生所處時代和生活環境與杜甫筆下《石壕吏》的生活世界有很大差距,如何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之能夠沉浸到文本里面,有所感受,有所觸動?這是教讀《石壕吏》的困難所在。通常的做法有很多,比如可以讓學生在疏通文字障礙之后編演課本劇。但是據我看來,即使一些頗為流行的課本劇視頻,學生的表演也大多與文本真實情感有很大的隔膜,結果演下來,即使好看,學生也往往還是浮于文本理解的表面。因此,我覺得教讀《石壕吏》應該緊緊圍繞文本自身,通過背景資料的介紹與提示,以及反復的“文本接觸”,包括誦讀——實際上誦讀的效果本身就很能看出誦讀者對詩歌的理解程度,讓學生漸次深入文本,深化其對詩歌的理解層次。
基于上述考慮,我在《石壕吏》第二課時,設計了五個環節的教學內容:
“聽讀”意在通過學生傾聽音頻資料,對詩歌所敘故事有一個完整的印象,對詩歌中出現的人物有一個大致的判斷,對詩歌的情感基調有一個初步的感覺。——當學生在默聽誦讀時,頭腦中應該能夠浮現出一幅幅“電影畫面”,即使他與畫面中人物及其命運還有相當的距離,但配樂的誦讀有助于帶動他們入情入境。
“品讀”是理解詩歌的主要環節,也可以逐句析解,但在這樣的理解活動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理解的個性就難以展現。所以,我設計了一個“主活動”(或“主問題”)——讓學生“各用一組詞語概括人物形象,或表達自己對人物形象的感受與判斷”,當學生在選擇詞語表述自己的感受和判斷時,實際上他應該已對詩歌有了相當的理解,雖然這理解有可能會出現偏差,但偏差本身也能說明問題,而且可能是最需要解決的、生成性的課堂問題。有關詩歌理解的重要問題,諸如背景資料,詩人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及其相關作品,重要詩句、重要語詞(如“一何苦”的“苦”,“獨與老翁別”的“獨”等)的理解等等,都可在這一環節一并解決。
“誦讀”環節意在通過學生誦讀來展現其對詩歌理解的狀況——情感把握、人物理解以及語言感覺等是否準確、到位、敏銳。在這一環節中,學生一方面要誦讀,一方面還要評價其他同學的誦讀。前者是感性的“入乎其內”,后者是理性的“出乎其外”。為這一活動提供支持的就是前兩個環節的教學活動:“聽讀”提供了范例,“品讀”促進了理解。
“議讀”旨在發現和交流學生在前述學習活動——聽、品、讀——中生成的問題或疑惑。這是一個機動的安排。比如“富有同情心的杜甫,為什么沒有勸止石壕吏的行為?”等問題也許會讓學生產生疑惑——事實上這類問題對推進學生對詩歌的深入理解很有價值。當然這類問題也許在“品讀”中已經涉及。
“讀寫結合”的方式本來有很多,常見的寫法如讓學生填補人物的心理活動描寫。我之所以設計了“轉換敘事角度重述故事”,是因為這是一首敘事詩,“敘事”應該是從讀到寫的遷移重點。詩歌是從詩人杜甫的視角看過去的,雖然詩人杜甫內心的情感是含蓄的潛藏在字里行間,但我們讀《石壕吏》能真切的體會得到。如果從老婦、老翁或石壕吏的視角重述故事,這些人物的內心活動就有可能從隱到顯,以另一種方式顯現出來。——通過轉換角度敘事實際上需要學生“填補人物的心理活動”。共3頁,當前第1頁123
教學活動的結構化是不少教師還沒有注意到的一個問題。如果課堂活動之間彼此關聯不大,孤立性太強,這節課的“活動結構”可能是散亂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可能因此受損。我設計的五個教學環節,前面的教學活動是后面的教學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它們之間層層推進,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結構化的教學活動系統。
當然,這樣的教學設計只是課堂教學之前的一個預設,當我們面對具體的、個性化的學生群體時,還會遇到各種種樣的生成性的問題(或難題),這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加以調整。
[教學目標]
1、了解杜甫的相關作品及其憂國憂民的情懷,了解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
2、學習詩歌通過敘述和對話刻畫人物形象的寫法,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情感;(重點)
3、感受并同情底層人物命運的悲慘,體會詩人復雜矛盾的心理活動,反思造成這一悲慘現實的社會原因。(難點)
[教學內容]
導入:明朝學者陸時雍在評《石壕吏》時這樣說:“其事何長!其言何簡!”,說詩人杜甫用極其精練的語言給我們講了一個比較復雜的故事,請同學們先聽范讀,在聽讀時不妨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到底是誰的故事、怎樣的故事呢?
1、聽讀——
提醒學生邊聽邊想象人物、整理情節,準備復述故事。
提示:復述時請注意:時間、地點、人物、情節。
(可以讓學生在聽讀同時在書上圈劃相應的重點字詞,可以根據范讀也可以據自己理解來劃。這樣可為下一步的誦讀做好準備。)
過渡:故事中都有哪些人物呢?
(學生邊說,老師邊板書:“我”、差使、老翁、老婦、孫母、孫子——按故事人物的出場順序)
2、品讀——
各用一組詞語概括人物形象,或表達自己對人物形象的感受與判斷,并結合課文談談理由。也可以此帶動對詩歌的理解,解決閱讀鑒賞的基本問題,如詩句理解等。(有關背景等知識可隨機講解)
差役:涉及到的語句“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深夜偷襲,如狼似虎,兇神惡煞,氣勢洶洶,盛氣凌人,飛揚跋扈,可恨,可惡,可氣。設問:石壕吏為什么這么兇惡?有沒有可能不兇惡?
老嫗:涉及到的語句“老婦出門看、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出門周旋,驚恐萬分,可憐,可敬,敢于出頭,富有犧牲精神,顧全大局。設問:老婦“苦”在何處?她是不是真的勇敢?是誰把她逼向勇敢?
老翁:涉及到的語句“老翁逾墻走、獨與老翁別”——倉皇翻墻,逃跑避難,可憐,慚愧,無奈。問:他的逃走是懦弱、畏縮嗎?如果他知道差役連老婦都抓的話,他還會逃走嗎?
孫母:涉及到的語句“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如聞泣幽咽”——悲慘,家破人亡,衣不蔽體也是食不果腹,夫離婆散。
孫子:涉及到的語句“惟有乳下孫”——可憐。他對眼前所發生的一切一無所知,他長輩們所期盼的美好生活對他來說還太過久遠啊。
“我”即作者杜甫:天黑時分投宿到石壕村的一戶人家。涉及到的語句“暮投石壕村、夜久語聲絕、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無奈、不滿、沉痛、悲哀、同情——對捉人無奈,對差役的兇悍不滿對朝廷無能的不滿,對戰爭對人民造成的災難同情之余有沉痛有悲哀。設問:詩人為何沒有出來橫加阻攔或仗義執言?是懦弱嗎?大敵當前,國家岌岌可危,征兵也是無奈之舉,這也是詩人既憂國、又憂民的思想矛盾所在:一方面國難當頭,需要補充兵力資源;一方面百姓生活極其困苦,且已無兵可征。
小結:是戰亂給人民帶來了如此深重的苦難,朝廷的無能是悲慘現實的根本原因。詩人杜甫憂國憂民的沉重情緒讓我們感同身受。
以上我們通過具體語句的分析加深了對人物對詩歌的理解,下面請同學們自己誦讀。
假使你就是詩歌中的“當事人”——作者或老婦等,你會怎么想,怎么說?怎么做?
3、誦讀——
注意特定身份的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心理活動與言行表現,以及作者對不同人物的情感態度。
學生個別讀。
提示:個別語句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思想感情,如“老翁逾墻走”一句應讀出恐慌,語速稍快,“吏呼一何怒”應讀出差役的氣勢洶洶,語氣加重,“婦啼一何苦”應讀出老婦的凄苦,語速稍慢,“夜久語聲絕” 、“獨與老翁別”應讀出作者的復雜情緒等。
過渡:下面請同學們就人物形象、思想內容、語言表達或具體詞句的理解等方面質疑。
4、議讀——
細節討論與質疑問難。交流閱讀中遇到的疑難和困惑,主要探討一些相關的疑點。
提示:
(如學生提不出問題,教師來提,如:故事發生的季節是“春天”,在一個應是生機勃勃,萬物勃發,春意盎然的季節,卻是發生了一個如此悲慘的故事,兩相對照無意中是個反襯啊。若“品讀”這個環節已經大部分解決了這些問題,則這一環節可略過)
5、讀寫結合——
這是敘事詩,敘事者即是杜甫自己——故事的展開是從杜甫的視角看過去的。請同學們嘗試轉換敘事角度重組故事。
(1)如果從老婦的角度敘述故事,應該怎么敘述?
(2)如果從老翁的角度敘述故事呢?
(3)如果從石壕吏的角度敘述,又會怎樣?(是不是所有的`差役都是這樣橫暴無禮?)
提示:交流并評價重組的故事,看看是否合情合理?
(這是第一課時的作業,考慮到課上的時間問題,放到課下完成,課上用來交流。可能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并不能很好的把握課文,但通過改寫可以促進他的理解,同時初讀的體驗也是很寶貴的。)
[作業]
必做:
1、背誦并默寫《石壕吏》。
2、修改自己改寫的《石壕吏》,讓它更能貼近我們的理解。
選做:課下閱讀“三吏”、“三別”。共3頁,當前第3頁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