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語文《登山》教案范文(通用12篇)
小學四年級語文《登山》教案范文 篇1
《登山》是一篇講讀課文,講的是列寧登山看日出走過靠近深淵的小路,自覺鍛煉自己意志的故事。
全文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可分為三部分。先講列寧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隱居在普羅寧。接著講列寧和巴果茨基為看日出走了一條危險的近路,登上山頂,飽覽了日出的壯觀景象。最后講看完日出往回走,列寧仍堅持走危險的小路,并交待了他第二走險路的原因。
課文的重點是列寧兩次走危險的小路。第一次走險路是為了趕上看日出,寫得比較詳細。從“路寬只能容一只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這句話,可以體會到這條路的小和險,這樣的小路很難行走,而且非常危險,只要一失足,就會掉進萬丈深淵。列寧為了看日出,果斷決定走這條小路。
巴果茨基是走過幾次這條小路的,他這次走的時候“背貼著峭壁,扭轉了頭,不去看深淵”,走過最險的地方“輕輕地舒了口氣”,從這里可以看出,他走的時候也是有點提心吊膽的。列寧走險路的表現反映了路很“險”,他“在最險的地方停住了”的時候“頭昏目眩”。“在最險的地方停住了”,說明他有點害怕。但他只是“站立了幾秒鐘,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從這里我們已經可以感受到列寧臨危不懼的品格。
第二次走險路,與第一次相比有幾處不同:1.不必走,而列寧仍舊走;2.列寧先走;3.列寧在最險的地方沒有停下來,毅然決然地走了過去。為什么還要走險路呢?列寧的話解釋了原因。列寧說了三句話。第一句講小路令人望而生畏,列寧坦率地承認自己“害怕它”。第二句講革命者對待害怕的正確態度:“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第三句講革命者要自覺地鍛煉自己的意志。“每時每刻”“隨時隨地”強調了不放過每一個可以鍛煉自己意志的機會。列寧下山時還走那條險路,正是自覺鍛煉自己意志的一個范例。
課文中有一段描寫日出時的瑰麗畫面,這一方面表現了自然景物的美,另一方面也含有“無限風光在險峰”的意思,表達了列寧和巴果茨基歷經險路,正好趕上日出,飽覽美景時的喜悅之情。
教法建議:
1.要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體會小路的險。課文中直接描寫小路“險”的有一個句子,即:“路寬只能容一只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教學時可以讓學生把這個句子畫下來,并通過這個句子具體體會到這條小路的險。只有充分理解了“險”,才能充分認識列寧堅持走這條險路的勇氣和魄力。
2.要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對思考.練習1中的第一小題“列寧第一次走這條近路時害怕嗎?”要使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到列寧是有些害怕的,同時進一步體會到當時的處境是不由人不害怕的。人站在極高極險的地方,頭暈目眩,心慌腿軟等感覺都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列寧沒有在害怕面前退下來,而是戰勝了害怕,勇敢地走了過走,正表現了他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堅強意志品質。
3.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是本組的讀寫訓練重點。把段意連起來是抓課文主要內容的一處常用的方法。思考.練習2要求給課文分段、最納段意,再說說課文主要內容。教學時可以讓學生理解詞句、讀懂自然段的基礎上,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然后把段意連起來。連接段意的時候,幫助學生疏通語言,用通順連貫的語言來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4.本課最后列寧講的一段話,是課文的重點,要引導學生理解。可以先逐句理解,再聯系列寧兩次走險路的情景深入體會,最后再讓學生適當聯系思想生活實際談談感想。
5.本課的生字“剎”“爍”“釋”是翹舌音,“皇”是后鼻音,要指導學生讀準確。“喉”的右半部不是“候”,不要多寫一豎。
以下詞語解釋供教學時參考。
沙皇——俄國過去皇帝的稱號。
深淵——很深的水。
頭昏目眩——眩,昏花。頭發暈,眼發花,課文中的意思是站在高處往下看,發生眩暈的感覺。
毅然決然——堅決地,毫不猶豫地。
重點難點
1.理解課文主要內容。練習用歸納段意的方法抓課文主要內容
2.聯系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會最后一段話的含義。
3.弄明白列寧登山所體現的革命者的品質。
文章結構
全文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可分三部分。
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列寧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隱居在普羅寧。
第二段(第2自然段到“歡快地唱了起來”):講列寧和巴果茨基為看日出走了一條危險的近路,登上山頂,飽覽了日出的壯觀景象。
第三段(從“大約過了一個小時”到結束):講看完日出往回走,列寧仍堅持走危險的小路,并交代了他第二次走險路的原因。
寫作特點
巧用對比贊頌品格。
首先,巴果茨基與列寧走險路的對比。巴果茨基自己幾次走過這條小路,他這次走的時候,“背貼著峭壁,扭轉了頭,不看深淵。”走過最險的地方,“輕輕地舒了口氣”,可見他也是有點提心吊膽。而列寧“在最險的地方停住了”的時候,“頭暈目眩”,但“站立了幾秒鐘,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他“不慌不忙”,“一步步地走過”去了。從對比中進一步贊頌列寧臨危不懼的品格。
其次,以第二次與第一次走險路相對比。巴果茨基說“不必走”,而列寧仍舊堅持要走那條小路。第二次是列寧先走,巴果茨基跟在后面,列寧在最險的地方沒有停下來,毅然決然地走過去。說明列寧比第一次走險路更無所畏懼,意志更堅定了。
解釋說明畫龍點睛。
課文結尾是列寧對巴果茨基問題的解釋,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列寧先坦率地承認自己“害怕它”,但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要“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進一步突出了革命領袖列寧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堅定的革命意志。
中心思想
本文記敘了列寧和巴果茨基登山看日出走過靠近深淵的危險小路的事,表現了列寧自覺地磨煉自己意志的可貴品質。
教學設計示例
14.登山
教學目標:
一、了解列寧兩次登山的經過(走險路),學習他自覺地磨練自己意志的堅強品質。
二、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學習按一定順序寫作的方法。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自學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提示課題
同學們,我今天要介紹一篇好文章給你們,想了解嗎?(板書)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同學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
三、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課文
1.指導朗讀。注重表揚、激勵,激發朗讀興趣。(這一次讀,要比初讀課文時讀得更好、更流利、更有感情。)
2.生談精讀課文之后的感受。
3.鼓勵學生表演課文內容。
①指名上臺表演。
②讓表演的學生評價剛才的表演情況。
(學生自主地進入角色,充分品味文章的內涵。)
4.質疑:同學們還想知道什么?
(學生可能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如:列寧下山為什么還要走那條危險的小路?他第一次走與第二次走有什么不同?課文題目是登山,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在山頂上看到的美麗景色呢?列寧說的那兩句話該怎樣理解?)
5.教師歸納學生的疑難問題。
四、課堂練習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了解列寧兩次登山的經過(走險路),學習他自覺地磨練自己意志的堅強品質。
2.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學習按一定順序寫作的方法。
小學四年級語文《登山》教案范文 篇2
教材分析
這篇講讀課文講的是列寧登山看日出走過靠近深淵的小路,自覺鍛煉意志的故事。
教學目標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了解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學習他自覺磨煉意志的品格。
教學重點難點
聯系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會最后一段話的含義。
教學構想
教學中,通過朗讀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體會小路的險,重點指導學生讀懂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會兩次走有什么不同之處,從而學習他自覺磨煉意志的品格。
教學準備
投影片、錄音機
教學時間
一課時
學生學習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我們學過許多有關列寧的故事,誰來說一說?從中你覺得列寧是個怎樣的人?
今天,我們學習14課,出示課題:《登山》講的也是列寧的故事,又表現了列寧的什么品格呢?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學生自由小聲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讀課文,思考:課文記敘了一件什么事?
三、講讀課文,體會感情。
(一)學習第一段。
1、輕聲讀課文,思考: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列寧為什么要走危險的小路?
3、齊讀第一段。
(二)學習二、三段。
1、默讀課文,畫出描寫小路危險的句子。
2、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說出自己的理由。
3、師生共同歸納。
(1)指名讀直接描寫小路危險的句子,出示投影片,引導學生觀察、體會。
(2)有關這條小路,巴果茨基是怎樣說的?你體會到了什么?
(3)巴果茨基是怎樣通過這條小路的?
A、指名讀相關句子,畫出表示動作的詞語。
B、從這些詞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C、巴果茨基輕輕舒了一口氣,說明什么?
(4)列寧是怎樣走過這條小路的?
4、下山的時候,列寧仍然堅持走小路,第二次走和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1)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
(2)師生歸納。
A、第一次必須走,因為要看日出,時間不夠。第二次是列寧自己堅持要走;
B、第一次走:跟、停、定了定神、碎小的步子移動。第二次走:先走、毅然決然
(三)學習第四段
1、從山上回來,列寧為什么還要走小路?
2、課文最后,列寧講了什么話?這段話每句講什么意思?這段話對你有什么啟發。
3、齊讀第四段,反復朗讀列寧的話。
4、在兩次走小路中間,作者還描寫了一段日出的`景色,寫的非常美,誰愿意讀一讀?(指名讀)為什么寫這一段?(蘊含著“無限風光在險峰”的寓意。)
四、總結全文。
作業設計
1、從查找關于列寧的資料。
2、抄寫自己喜歡的句子。
小學四年級語文《登山》教案范文 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學習他自覺磨煉自己意志的堅強品格。
2.練習用歸納段意的方法抓課文主要內容。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會用“閃爍”、“鍛煉”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聯系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會最后一段話的含義。
2.練習用歸納段意的方法抓課文主要內容。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按“預習”要求,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并通過查工具書,聯系上下文理解新出現的字詞。
(二)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對話形式的自然段適當歸并),再劃分結構段,概括段意,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二、教學重點、難點
概括自然段段意(對話形式的自然段適當歸并),劃分結構段,再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三、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在簡介故事發生的背景中,解釋“俄國十月革命”“列寧”“沙皇(hu2ng)”“波蘭革命者”等詞語(見“資料”)。
1.初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
課文寫了一個“登山”的故事,故事發生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誰在登山?為什么要登山?
2.登山的路是一條怎樣的路?為什么一去一返都要走這條路?課文最后一段話,你怎樣理解?
(二)朗讀課文,正音正字:
1.讀準以下翹舌音:
“剎(ch4)那”的“剎”、“閃爍(shu^)的“爍”、“解釋(sh@)”的“釋”。
2.區別多音字:
“剎(ch4)那”的“剎”,又讀“sh1”的音,如“剎(sh1)車”,是止住的意思。“薄(b$)霧”的“薄”,不要讀成“b2o”的音,“好像有人指揮似(sh@)的”,這里的“似”不要讀成“s@”的音。“咱們得(d7i)每時每刻……鍛煉自己的意志”,這句話中的“得”是需要的意思,不要讀成“d6”和“de”的音。
3.注意以下幾個字的讀音:
“仍(r6ng)舊”的“仍”不要讀成“扔(r5ng)”的音。“有趣(q))”的“趣”不要讀成“q(”的音。
4.注意以下幾個字的寫法:
“歌喉”的“喉”的右偏旁不是“候”,不要多寫一豎。“一步”的“步”的下面不是“少”,不要多寫一點。
(三)按自然段一邊讀一邊畫出概括性的詞語,再歸納自然段段意(對話形式的自然段適當歸并):
第1自然段:列寧為躲避搜捕,隱居在普羅寧。
第2自然段:列寧請巴果茨基作向導上山去看日出。
第3~9自然段:列寧和巴果茨基商量走一條危險的小路。
第10自然段:小路十分危險。
第11~14自然段:巴果茨基在小路上小心移動著。
第15自然段:巴果茨基走過去,列寧緊跟后邊。
第16、17自然段:列寧一步步走過危險的小路。
第18自然段:他們登上山頂,觀看了壯美的日出。
第19~23自然段:回去時列寧仍要走那條小路。
第24、25自然段:列寧先走過小路。
第26、27自然段:巴果茨基走過來問列寧,為什么還要走那條小路。
第28自然段:列寧說革命者應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
(四)解答初讀課文時,“一邊讀,一邊想”的問題(答案要點畫在課文中)。然后,課堂議論,歸并自然段段意,再劃分段落,概括段意。
提醒學生注意:作者為了把一件事情敘述清楚,總要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寫。某一個階段的意思連接得比較緊密,就形成了一個段落。當一個段落過渡到下一個段落時,一般情況下,又可能時間推移了,或地點轉換了,或情節發展了,等等。
第一段(第1自然段):列寧為了躲避搜捕,隱居在普羅寧。
第二段(第2~18自然段):列寧和巴果茨基為看日出抄近走了一條危險的小路,登上山頂,飽覽了日出的壯觀景象。
第三段(第19~28自然段);列寧和巴果茨基看完日出,列寧仍堅持走危險的小路,并且說這是為了鍛煉自己的意志。
根據以上三段段意,歸納出課文的主要內容(重復的詞語可以略去)。自己歸納后再小組討論,最后全班歸納,教師評議。
通讀課文注意語言的速度和感情。對話部分,注意人物說的話和作者的敘述語要分明。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進一步閱讀課文,深入了解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會最后一段話的含義。
(二)結合閱讀課文學會本課新出現的詞語,并會用“閃爍”、“鍛煉”造句。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在進一步閱讀課文中,深入了解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會最后一段話的含義。
三、教學過程
(一)檢查第一課時歸納的課文主要內容。再要求:試用一句表示誰、做了什么的話,把課文主要內容概括出來。
(列寧為了看日出,往返走過一條危險的小路,鍛煉自己的意志。)
(二)《登山》一課,講了列寧為了登山看日出,往返走過一條危險的小路,鍛煉自己的意志的故事。
1.課文第一段交待了故事發生的什么?
(交待了故事發生的時間——俄國十月革命前;地點——普羅寧;人物——列寧,以及列寧隱居普羅寧的原因——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
“隱居”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隱居”?換成“居住”行不行?為什么?
“隱居”是隱蔽在偏僻的地方居住,目的是躲避敵人的搜捕。換成“居住”就沒有躲避的意思了。
2.齊讀第一段,提問:
如果不要這一段,直接從第二段說起,可以不可以?為什么?試著讀一讀,看看。
(沒有這一段不可以:不知道普羅寧是個什么地方,列寧為什么到這里來,故事發生在什么時期,這些都不知道,顯得故事很不完整,給讀者留下不少疑問。)
(三)閱讀第二段:
1.指名讀(或自由讀)第二段,邊讀邊思考:列寧和巴果茨基登上山看日出,為什么要走近路?
(出發晚了點兒,走遠路怕趕不上看日出。)
近路是一條什么樣的路?
(危險的小路)
把寫小路危險的句子畫下來。
(“路寬只能容一只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
2.小路怎樣危險?看看105頁上的插圖,具體說,小路危險在哪里?看后再回答。句子里有個“容”,“容”這個詞在句子里是什么意思?查查字典,看看。
(容納,在這里就是“擱”“放”的意思。“路只能容一只腳”說明路太窄了,窄到只能擱一只腳的寬度。這樣窄的小路,“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稍不小心或心慌意亂,就有掉下深淵的危險。“深淵”,可是很深很深的水啊!)
3.這條危險的小路,巴果茨基是曾經走過的。這次他先通過時,是輕松的嗎?
(不輕松。)
從哪些地方看不輕松?這進一步說明什么?
(巴果茨基“背貼著峭壁”的“貼”;“扭轉了頭,不去看深淵”,免得看了緊張;用“碎小”的步子在“狹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動”。“碎小”“慢慢”“移動”說明因為緊張、害怕而倍加小心。走過最危險的地方,“輕輕地舒了口氣”看到列寧跟在他后面,在最險的地方停住了大聲喊:“往回走!”這又看出巴果茨基非常擔心列寧掉下深淵。從巴果茨基的這些動作、表情看,他走過時,也是提心吊膽的,可見,小路的確是危險的。)
4.那么,列寧是第一次走這條危險的小路的,他表現怎樣?
(列寧跟在巴果茨基后邊,在“最危險的地方停住了。巴果茨基知道列寧“頭昏目眩”了。說明列寧也害怕了。)
但是,列寧面對眼前的危險,盡管“頭昏目眩”了,害怕了,但他又怎樣看待和處理的呢?
(列寧“站了幾秒鐘,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動。”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走過這段危險的小路。”)
“定了定神”、“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過了危險的小路”這又反映了什么?大家議論后共同解答。
(反映了列寧雖然害怕,但他沒有在害怕面前退下來,而是戰勝了害怕,勇敢地走過去,表現了他不畏艱險,面對艱險,勇往直前的堅強意志。)
5.列寧和巴果茨基終于登上山頂了。他們觀看的日出景象怎樣?讀一讀這一自然段。
(日出景象很美,很壯觀。難怪他們冒險前來觀賞。)
6.日出景象究竟怎樣美麗,怎樣壯觀呢?出示小黑板或投影,要求根據課文在這段話的括號里,填上短缺的詞語。再比較填寫的這些詞語是不是可有可無,它們在句子里的作用怎樣?
他們登上山頂,一股( )陽光正好射穿( )的薄霧。遠處( )湖水開始反射出( )亮光。山頂上的雪( )變成粉紅色,( )露珠兒也開始閃爍著光芒。( ),鳥兒們放開歌喉,( )唱了起來。
(所填寫的詞語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必須的。它們在句子里起了形容、修飾的作用。使日出的景象生動、形象,顯出壯觀。不只是看見了陽光、湖水、雪、露珠兒,聽到了鳥兒叫,就覺得優美、很壯觀,關鍵是看到了什么樣的陽光、什么樣的湖水和什么樣的雪,鳥兒叫得怎樣動聽,等等。)
(三)閱讀第三段。一邊讀一邊思考:
1.列寧和巴果茨基看完日出,返回時,第二次走了危險的小路。第二次走跟第一次走有哪些不同?
(跟第一次相比不同的情況有:①巴果茨基說不必走原路,而列寧堅持仍走原來的小路;②走的時候,不是巴果茨基先走,而是列寧先走;③列寧在最危險的地方沒有停下來,毅然決然走過去。)
2.列寧毅然決然地走過去,“毅然決然”是什么意思?查查工具書。
(“毅然決然”是堅決地,毫不猶豫地。)
列寧為什么還要走那條危險的小路呢?當巴果茨基問起列寧時,列寧是怎樣“解釋”的?從課文第三段找出答案來。
(“就是因為我害怕它。”“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咱們得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
3.課堂討論列寧說的三句話。
提示:列寧說的三句話,用了三個句號。每一句話有一個獨立的完整的意思。三句話之間,又都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且一句比一句意義深。
①列寧為什么還要走這條危險的小路呢?回答的第一句:“就是我害怕它。”列寧這樣回答表明什么?
(表明小路的確危險,列寧坦率地承認自己“害怕它”。)
②一般情況,對自己害怕的事情,總要躲避,不去做。為什么列寧對害怕的危險小路不遠離,還要走呢?列寧回答的第二句話,解答了這個問題:“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這句話有什么含義?面對危險的小路,列寧是怎樣沒讓害怕把自己壓倒的?
(列寧面對危險的小路,是“害怕它”了。但他沒有躲避這種害怕,而是迎著危險帶來的“害怕”而上,勇往直前地向“害怕”挑戰了。這是一個革命者對待“害怕”的正確態度。)
③列寧為什么要一次次面對危險和“害怕”,不讓它們壓倒,而是迎著它們而上呢?看看第三句話,能不能回答這個問題:
“咱們得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
這句話的基本意思是什么?
(咱們得鍛煉自己的意志。)
“每時每刻”、“隨時隨地”怎樣理解?
(強調不放過每一個鍛煉自己意志的機會。)
(四)小結:
“登山”這篇課文的中心思想,也就是這篇文章的作者——俄國的霍德扎寫它的目的,就是要通過講述列寧登山的故事,贊揚他自覺地抓住每一個機會,鍛煉自己的意志品質。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難、危險、害怕是怎樣做的?今后有什么打算?簡單地說一說,議一議。
(五)再讀列寧說的三句話,然后再讀一遍課文。布置課下用“閃爍”、“鍛煉”造句。
讀一讀課文原句,進一步理解兩個詞的意思和用法:
1.“閃爍”,是指光亮動搖不定,忽明忽暗。課文原句是描寫山頂上樹叢和草地上的露珠兒,在初升的陽光照映下,光芒一閃一閃,忽明忽暗。
例句:閃爍——入夜,商廈門前的霓虹燈廣告,不停地閃爍著五顏六色的光芒。
2.“鍛煉”是通過體育運動使身體強壯,如:上好體育課,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課文中列寧說的“鍛煉”,是指通過某種活動或斗爭,培養勇敢、堅強和維護集體利益等品格,強調不放過每一個“鍛煉自己的意志”的機會。
例句:鍛煉——學習上會不斷遇到困難,我們要迎著困難去克服它,戰勝它,天長日久,這對我們是個很好的鍛煉。
小學四年級語文《登山》教案范文 篇4
張祖慶(浙江溫嶺)
------------------------------------------------------------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望而生畏”“頭昏目眩”“深淵”等詞的意思;理解課文內容,正確回答課后第一題的三個問題。
情感目標:讓學生懂得時時鍛煉意志對人的成長的幫助與作用。
能力目標:初步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列寧所說的話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整體感知
1.課前師生圍繞名言、格言展開話題,在此基礎上引出列寧對巴果茨基說的一段話:
“我所以要走這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為我害怕它。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們應該每天、每時、每刻,處處鍛煉自己的意志。”
2.引出課題:登山。
3.了解預習情況。
a.這段話是誰說的?(結合課件簡介列寧)
b.列寧在什么情況下說這段話的?(初知課文大意)
二、質疑定向,合作探究
1.自由讀列寧說的話。
2.讀了這段話你最想知道什么?(學生自主提問)
3.教師梳理學生問題,確定主問題:從哪里可以看出這是一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
4.學生合作探究,思考重點問題。
(1)提示學習程序。
尋找合作伙伴--確定學習方式(朗讀、談體會或表演,任選一種方式)--小組合作學習--展示學習成果。
(2)學生自由組合,確定學習方式。
(3)分小組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4)以小組為單位匯報學習成果。
a.表演:表演前適當提問,創設情境。(結合課文理解“巍峨””懸崖”“深淵”等詞)
小組根據課文內容評一評剛才表演時有沒有把路的“險”充分表現出來。著重抓“緊緊貼”“扭向一旁…”“狹窄”“碎小”“舒了一口氣”“險些”“頭昏目眩”等詞句。
b.朗讀:請朗讀小組讀有關描寫小路險的段落,教師進行朗讀指導。
5.小結小組學習情況。
6.課件展示日出美景,配樂范讀15自然段。
7.師生合作有感情讀15自然段,進一步感受日出的壯美,體會登山的樂趣。
三、展開辯論,升華認識
1.引出辯題:列寧是一個革命者,他的神圣職責是領導俄國人民推翻沙皇統治,而現在他卻選擇走這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萬一掉下去,后果會不堪設想……那么列寧究竟該不該走這條小路呢?
2.組織辯論。
a.自由組成正方反方。
b.雙方各自從課文中找充分的理由。
c.展開辯論(教師當辯論會主席,適當點撥)。
3.教師小結。
4.再讀列寧的話。
四、遷移運用,拓展延伸
1.學了課文,大家一定深有感觸,請把自己對列寧說的這番話的理解和對全文的感悟,濃縮成一兩句話。(引導學生學寫格言)
2.布置課外作業 。
課外自由組成學習小組,從相關的課文、課外書以及網站上去搜尋列寧的故事,兩周后召開“感悟列寧”綜合學習報告會。(形式自擬)
小學四年級語文《登山》教案范文 篇5
教學目標:
1、了解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學習他自覺鍛煉自己意志的品質。
2、通過反復朗讀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整體把握。
1、板書課題,指導書寫。
2、誰能把列寧和登山聯系起來說一句話?(能不能把登山的原因補充進去,列寧在登山時有沒有遇到什么特別的事?)
3、課文寫了列寧幾次走小路?
二、初讀課文,談談收獲。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課文中寫列寧兩次走小路的段落。(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時間讀完)
2、談收獲:你讀懂了什么,了解了什么?(找三五個學生)
三、精讀課文,讀悟探究。
1、追問提出“路很險”的學生,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適當地補充介紹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
2、引導學生讀好第10、14段,通過讀悟出險,表現出險。
(四人小組交流讀,比較讀,評價讀等)
3、齊讀第10、14、17段。(適當鼓勵學生)
4、列寧第二次又是怎么走的呢?
(1)通過指導讀第25段,品“毅然決然”。
(2)男生讀第25段。
5、列寧這次登山有什么收獲?
(借助課件,范讀,指導學生讀好第18、28段)
四、回歸課題,總結延伸。
欣賞到壯麗的日出,體會到做人的方法,這些是列寧的收獲,也是我們的收獲,讓我們再讀一讀課文的最后一句話,把它記在心里,帶到生活當中去。
案例背景:
從《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小學語文教學必須重視積累、感悟、熏陶,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重視語文運用能力、語感的培養,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更要重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及探究精神的培養。這一系列要求的提出,僅僅*傳統教學中的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張嘴,是難以完成其使命的,而信息技術中網絡知識以其廣博,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的多樣性與其獨特的表現力與感染力,人與人、人與計算機的互動的靈活性,加之可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等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將最能展現現代小學語文教學廣闊地和美好前景,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的整合可謂“一拍即合”,勢在必成。
《登山》一文,是講列寧登山看日出,走過*近深淵的小路,自覺鍛煉意志的故事。本文通過描寫道路窄小難走,非常危險,然而列寧果斷地走這條近的危險小路,目的是為了烘托列寧不畏艱難,迎難而上的高尚品質。我們可以通過課件展示小路的危險,使學生有更深的體會。文章巧用對比贊頌品格,巴果茨基與列寧走險路的對比和第二次與第一次走險路相對比。說明列寧的無所畏懼和意志堅定。課文結尾是列寧對巴果茨基問題的解釋,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也是本文理解的重點和難點,所以我們通過課件幫助學生在閱讀的時候能入情入境、動心動情,與課文所表達的思想產生共鳴。
案例描述及分析:
一.教學目標
㈠知識與能力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課文形象生動的語言,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
㈡過程與方法
1. 引導學生在充分的讀書中,質疑解疑,知識的呈現隨著解疑完成。
2. 創設情境,使學生與文章人物形成共鳴,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加深感悟和體驗。
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懂得生活中有許多艱難和危險的事情,不應該回避他們,應該挺身向前,戰勝他們。
二.教學重點
1、學習課文形象生動的語言,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
2、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體會列寧為什么兩次走過那條險路。體會課文最后一句話的含義。
三.教學難點
體會課文最后一句話的含義。
四.教學課時:第二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交流激情
1.師:同學們,昨天我們讀了登山的故事,大家都為這句話所感動。課件出示:
“我所以要走這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為我害怕它。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們應該每天、每時、每刻,處處鍛煉自己的意志。”
2.學生有感情地誦讀這句話。
(二)、質疑探究
1.讀了這段話你最想知道什么?(學生自主提問)
2.教師梳理學生問題,確定主問題:
從哪里可以看出這是一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
3.學生合作探究,思考解決問題。
(1)提示學習程序。
尋找合作伙伴--確定學習方式(畫簡筆畫、朗讀、談體會或表演,任選一種或兩種方式)--小組合作學習--展示學習成果。
(2)學生自由組合,確定學習方式。
(3)分小組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4)以小組為單位匯報學習成果。
a.朗讀:請朗讀小組讀有關描寫小路險的語句,
●預計學生朗讀的重點句子有:(課件出示)
①“巴果茨基就朝危險的小路走去。只見他的脊背緊緊地貼著陡峭的懸崖,,把頭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淵,沿著狹窄的小路,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動著。”
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體會。著重抓“緊緊貼”“扭向一旁…”“狹窄”“碎小”等詞句,體會了小路狹窄危險的程度。
根據學生的朗讀教師做如下點評指導:
☆聽聽你的朗讀能不能使同學們感受到小路的危險和心中的緊張?
☆大家從他的朗讀中感受到了嗎?你能再試一下嗎?看來你是感受到了!
☆誰也能用朗讀表達你的心情?
☆請注意你的背后懸崖,你的腳下是深淵,小路只容你一只腳。
【引領學生對文句的感受來進行朗讀的指導,而不從朗讀的純技巧上去處理,從而讀出自己的理解來,讀出自己的感受來,讀出自己的心情來,讀出自己對人物想說的話語來。這才是朗讀指導的正軌。】
②巴果茨基走過最危險的地段以后,輕輕地舒了一口氣。他回過頭來一看,嚇得險些掉進深淵。因為正沿著那條小路前進的列寧突然停住了。他知道列寧感到頭昏目眩了。(課件出示)
(有了以上閱讀感悟的基礎,學生自然會抓住“舒了口氣”“嚇得他險些掉進深淵”“頭昏目眩”等重點語句,體會當時心情,進行合作交流。)
③可是,列寧只站立了幾秒鐘,就又不慌不忙,小心地,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動著身子。(課件出示)(“不慌不忙”、“小心地、“一步一步地”表現了小路的狹窄。)
b.表演:表演前適當提問,創設情境。(結合課文理解“巍峨””懸崖”“深淵”等詞,可以讓學生演示巴果茨基走過險路的情景:把這黑板看成是高山,講臺邊緣是小路,下邊就是萬丈深淵。)那一組來試試?
大家給評一評演得怎么樣?
在評價中,注意引導學生評價表演者是否小心地低頭看路。如不是,問問能這樣做嗎?為什么?
【通過“表演”這一活動形式,既喚醒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使每一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又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從而強化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力,成為探究性學習的主人。】
c. 畫簡筆畫,認識小路的險。學生興趣盎然,紛紛動筆。選派一位學生上臺板畫。數分鐘后,師組織學生交流評議。
d.接下來,采用設置假設問題的方法,加強情感體驗。
如果列寧一不小心,就會怎樣?
學生會猜想:會落入萬丈深淵;會摔得粉身碎骨;會毫無生還希望……
師:聽了你們的體會,我覺得這條路真夠可怕的!
4.在此基礎上,再次朗讀此段。
5.學習觀看日出部分
⑴ 走過險境,向上攀登,出現在眼前的是壯麗的日出景觀。
此時播放日出美景課件,激發學生情感。
⑵ 繼而,設置逆向問題,進一步引發對中心的思索。
如果列寧當時避開這條臨近深淵的險路呢?
鼓勵學生抒發感受,進行創意表達。使學生領悟到只有具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行動,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⑶ 教師總結:是啊,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列寧此時的心情我們最能理解。
(課件出示):
“當他們登上山頂時,一道柔和的陽光,突然射穿黎明前的薄霧。遠處蔚藍色的湖水開始發出耀眼的亮光。山頂上的雪剎那間變成了玫瑰色,矮樹叢和草地上的露水珠兒也開始閃爍著光芒。這時,好像是在誰的指揮下,鳥兒們放開歌喉歡快地唱了起來。”
(師生合作有感情讀15自然段,進一步感受日出的壯美,體會登山的樂趣。)
(三)、辯論升華
1.引出辯題:列寧是一個革命者,他的神圣職責是領導俄國人民推翻沙皇統治,而現在他卻選擇走這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而且是兩次,萬一掉下去,后果會不堪設想……那么列寧究竟該不該走這條小路呢?
2.組織辯論。
a.自由組成正方反方。
b.雙方各自從課文中找充分的理由。
c.展開辯論(教師當辯論會主席,適當點撥)。
3.教師小結。
4.再讀列寧的話。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讀者與作者、文本之間的對話,在學生經過了前面體會文本的情感積蓄后,設置了辯論賽,此時此刻他們急需表達內心的感受,并通過辯論來進一步完成了自己和文本的對話。】
(四)、運用拓展
1.學了課文,大家一定深有感觸,請把自己對列寧說的這番話的理解和對全文的感悟,濃縮成一兩句話。(引導學生學寫格言)
(五).布置課外作業。
1、想象列寧第二次毅然走險路的樣子,寫一寫。
【填補課文的情節空白,圍繞“毅然”寫一段話,拓寬課文情境,尋找寫作題材,既加深了學生對詞語的理解,發展了他們的想象力,又讓學生把課文中學到的語言在運用中得以遷移和內化,提高其表達能力。】
2、課外自由組成學習小組,從相關的課文、課外書以及網站上去搜尋列寧的故事,兩周后召開“感悟列寧”綜合學習報告會。(形式自擬)
【課上好了,不等于學生對文本的感受到此就結束了,對于登山這樣的課文來講,其中情感的陶冶不是一節課就能領會盡然的,在“感悟列寧”綜合學習報告會里再與教師和同學進行交流,給學生提供了更為寬廣的個性化閱讀感悟的空間。】
六.板書
去 要走險路
登山 鍛煉自己的意志
來 還走險路
案例反思
本課采用讓學生層層質疑和在老師的引導下層層解疑的方法進行“教”和“學”的雙邊活動,力求體現“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盡力去解決問題”的教學思路。在內容的處理上,從最后一節入手,最后又歸結到最后一節,并設計了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這樣,使各環節嚴密緊湊,而又生動活潑。教學過程中,通過抓重點句、美讀、表演、畫簡筆畫、講體會等途徑感悟文章的內蘊,并很好的運用了現代教育技術,展示了其獨特的表現力與感染力,幫助學生在閱讀的時候能入情入境、動心動情,與課文所表達的思想產生共鳴。
小學四年級語文《登山》教案范文 篇6
教學目標:
1、了解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學習他自覺磨煉自己意志的堅強品格。
2、練習用歸納段意的方法抓課文主要內容。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聯系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會最后一段話的含義。
2、練習用歸納段意的方法抓課文主要內容。
一、導入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第四課,來進一步了解列寧。
生:(齊)登山
二、新授、感悟
1、 檢測讀文情況,讀完后其他學生給予評價。
師:列寧和巴國茨基在登山時,不就是過一條小路嗎?這是一條怎樣的小路呢?你是從哪看出來的?小組合作交流,做好分工,組織好語言準備匯報。
生:這是一條危險的小路,我們小組是從第6和第10自然段看出來的。請于興陽來讀課文。
生:這是一條驚險的小路,我們小組是從第14、15、17自然段看出來的。請朱立超來讀課文,我們是從這幾段描寫的動詞看出來這條小路是一條驚險的小路。
師:聽了你們的匯報,把老師和其他同學都帶上了那條小路上了,真令人膽戰心驚呀!那面對小路,列寧是怎樣表現的呢?(小組合作交流)
師:當列寧第一次走這條小路時,他是怎樣表現的?
生:匯報 當列寧和巴果茨基登上山頂時,展現在他們我們眼前是怎樣的一幅景象?請同學們讀課文中相關的段落,欣賞美景,在談一談感受。
生:課文第18段,談感受。
師:你們都感覺這景色這么美,那同學們說說此時的列寧心中會有什么想法?
生:說想法。
師:一個小時過去了,列寧和巴果茨基也該回去了,他們有選擇了來時的小路。他們第二次走這條小路的是怎么走的呢?(小組匯報)
生:小組匯報
師:我們知道了列寧和巴果茨基兩次走小路的表現,誰來說一說列寧第一次和第二次走險路有哪些不同?
生:匯報
師:我們來看最后一段,誰來讀一讀?
生:指名讀文 師:那么這一段我們怎么理解列寧說的話?
生:回答
師:同學們都理解的很好,那誰來說一說列寧具有怎樣的精神品質?
生:列寧具有臨危不懼、遇險不驚、從容鎮定的精神品質。
三、擴展
師:我們知道列寧第二次走小路是為了鍛煉意志。課前你們也搜集了很多有關鍛煉意志的人物的故事和名人名言,誰來說一說。
生:積極說
四、總結
同學們搜集的真不少,學習了列寧的這篇登山的故事,我相信同學們也學會了很多,老師希望各位同學都要學習列寧的這種臨危不懼、遇事不驚、隨時隨地都鍛煉意志的品質。
這節課就上到這,下課。
小學四年級語文《登山》教案范文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望而生畏”“頭昏目眩”“深淵”等詞的意思;理解課文內容,正確回答課后第一題的三個問題。
情感目標:讓學生懂得時時鍛煉意志對人的成長的幫助與作用。
能力目標:初步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列寧所說的話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整體感知
1.課前師生圍繞名言、格言展開話題,在此基礎上引出列寧對巴果茨基說的一段話:
“我所以要走這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為我害怕它。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們應該每天、每時、每刻,處處鍛煉自己的意志。”
2.引出課題:登山。
3.了解預習情況。
a.這段話是誰說的?(結合課件簡介列寧)
b.列寧在什么情況下說這段話的?(初知課文大意)
二、質疑定向,合作探究
1.自由讀列寧說的話。
2.讀了這段話你最想知道什么?(學生自主提問)
3.教師梳理學生問題,確定主問題:從哪里可以看出這是一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
4.學生合作探究,思考重點問題。
(1)提示學習程序。
尋找合作伙伴--確定學習方式(朗讀、談體會或表演,任選一種方式)--小組合作學習--展示學習成果。
(2)學生自由組合,確定學習方式。
(3)分小組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4)以小組為單位匯報學習成果。
a.表演:表演前適當提問,創設情境。(結合課文理解“巍峨””懸崖”“深淵”等詞)
小組根據課文內容評一評剛才表演時有沒有把路的“險”充分表現出來。著重抓“緊緊貼”“扭向一旁…”“狹窄”“碎小”“舒了一口氣”“險些”“頭昏目眩”等詞句。
b.朗讀:請朗讀小組讀有關描寫小路險的段落,教師進行朗讀指導。
5.小結小組學習情況。
6.課件展示日出美景,配樂范讀15自然段。
7.師生合作有感情讀15自然段,進一步感受日出的壯美,體會登山的樂趣。
三、展開辯論,升華認識
1.引出辯題:列寧是一個革命者,他的神圣職責是領導俄國人民推翻沙皇統治,而現在他卻選擇走這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萬一掉下去,后果會不堪設想……那么列寧究竟該不該走這條小路呢?
2.組織辯論。
a.自由組成正方反方。
b.雙方各自從課文中找充分的理由。
c.展開辯論(教師當辯論會主席,適當點撥)。
3.教師小結。
4.再讀列寧的話。
四、遷移運用,拓展延伸
1.學了課文,大家一定深有感觸,請把自己對列寧說的這番話的理解和對全文的感悟,濃縮成一兩句話。(引導學生學寫格言)
2.布置課外作業 。
課外自由組成學習小組,從相關的課文、課外書以及網站上去搜尋列寧的故事,兩周后召開“感悟列寧”綜合學習報告會。(形式自擬)
小學四年級語文《登山》教案范文 篇8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一篇講讀課文,講的是列寧登山看日出走過*近深淵的小路,自覺鍛煉自己意志的故事。
本課位于第五單元,教學訓練重點是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但考慮到課文內容較多,而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在本課中只起到了練習和鞏固作用,因此決定將此放于第二課時。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會學習他自覺地磨練自己的品質。
2、練習用歸納段意的方法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會用“閃爍”“鍛煉”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教學重點:
1、聯系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會最后一段話的含義。
2、練習用歸納段意的方法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第二課時)
四、教具使用:
自制課件、小黑板。
五、課時安排: 兩課時。
六、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根據課文內容分段,歸納段落大意,為第二課時抓課文內容做下鋪墊。
2、了解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學習他自覺地磨練自己意志的品質。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目標:溫故知新,導入課題。
1、出示“綠色的辦公室”的圖片
2、導語:十月革命前,列寧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仍堅持革命工作。是什么力量使他克服困難,如此頑強?[略停頓]
3、今天學習一篇同樣背景的關于列寧的課文(板書課題:17.登山,齊讀課題)
(二)檢查預習:
目標:從多方面匯報預習情況,教師可針對此教學過程做適當調整。
步驟:
1、課前,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現在請打開書,快速瀏覽課文,根據書上的語系標記,匯報你的預習情況。
(1)分段;
(2)兩次經過那條危險的小路;
(3)路很危險;
(4)根據預習要求畫出了含義深刻的句子。
[方案一]畫出了(出示小黑板)
這段話在課文中確實有很深的含義,還有哪些同學也畫出了這段話,一起來讀。
[方案二]沒有畫出
預習要求中要求同學們畫出含義深刻的句子,你畫了嗎?
(5)質疑問難
(注:以上幾個小步驟均可打亂,對于同學沒有匯報到的內容,老師可做適當點撥。隨機板書:第一次、第二次)。
2、小結:聽了同學們的預習匯報,老師發現許多同學在課前就做到了一邊讀一邊想,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對于大家共同存疑的地方,可以邊學邊理解,也可隨時提出。
3、過渡:預習匯報中,有幾位同學曾經提到列寧兩次經過了一條危險的小路,請同學們自讀(2-18)自然段,從書中畫出直接寫小路險的句子。
(三)重點學習課文內容:
目標:第二段通過抓住重點詞,體會小路的險,是第一目標;感受到列寧的害怕是第二目標;體會列寧的勇敢是第三目標。第三段,重在分析兩次走過小路的不同,體會列寧話的深刻含義。步驟:
1、學習第二段
(1)哪位同學能夠讀一讀你從書中畫出的句子。(出示“路寬……。”)
(2)自己讀一讀,你從這句話中體會出什么?
(3)重點詞下加點(“容”、“峭壁”、“深淵”)。
(4)結合課件,談理解。
(5)指導朗讀。(個別→齊讀)
2、小結:剛才,我們從課文中直接描寫小路的句子,體會出小路的險。(板書:路險)
3、過渡:這是課文中直接描寫小路險的句子,看看課文,你還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路險呢?
4、出示“巴果茨基……”一段話。
(1)抓住“背貼”、“扭轉”、“不去看”、“碎小”、“移動”這幾個重點詞體會路險。
(2)自己體會讀,感受路險。(自己讀→個別讀)
(3)文中還有寫巴果茨基的句子嗎?體會出什么?(聯系上文“走過幾次”,體會出巴果茨基緊張的心情。)
(4)過渡:小路太險了,已經走過幾次的巴果茨基在經過小路時仍舊那么緊張,那么小心翼翼,這是我們從巴果茨基經過小路時的情景體會出小路的險。還從哪里可以體會出險呢?
5、出示“列寧跟……。”
(1)體會“路險”
(2)列寧害怕了。(自己體會著讀)重點抓住“頭昏目眩”
(3)過渡:小路太險了,列寧頭昏目眩,他害怕了,可是他定了定神,仍然走了過去,從這里你看出什么?(列寧很勇敢)能讀出來嗎?(個別讀→齊讀16自然段)
(注:學生在體會列寧勇敢時,還可以聯系自己。)
(4)小結:經過剛才的理解,我們發現這條小路太險了。走過小路,列寧輕輕地舒了口氣,與巴果茨基向山頂走去。
6、(出示課件:日出時動態景色)教師配樂朗讀,使學生如臨其境。
總結:走過令人膽戰心驚的小路,列寧與巴果茨基站在山頂,欣賞著美麗的景色,他們心中充滿了愉悅。(隨機加上對話表演)他們用勇敢迎來了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真是無限風光在險峰啊!
7、學習第三段
(1)過渡:回去的路上,本不必再走那條危險的小路了,但列寧仍舊選擇了它。列寧這一次走有什么不同呢?請同學們默讀(19-28)自然段,然后展開四人小組討論。
(2)學生邊說,教師隨機板書。
(3)過渡:通過分析列寧兩次經過小路時的不同,我們知道列寧這一次不僅走在前面,而且毅然決然地走了過去。
(4)出示“這一次我先走。……走了過去”。誰能讀讀這句話?
(評讀后,齊讀)
(5)這一次,列寧怎么毅然、決然地走過這條危險的小路呢?書中沒有具體地寫出來,同學們一邊看圖一邊展開想象,補充出來。以四人小組展開討論,由一位同學執筆把它記錄下來。(也可根據圖,注意圖上列寧的神態)
(6)匯報小組討論的結果。
(7)簡單小評之后,以插入語的形式、帶入句子有感情地朗讀。
(8)從列寧兩次經過這條小路的不同表現,你能體會出什么?請同學們用簡單的一兩句話記錄下來。(選取一位同學寫在黑板上,其他學生寫完后,站起來直接讀。)
(9)過渡:同學們剛才所寫的,正是列寧要說的這段話中的真正含義!
(10)哪位同學愿意讀讀列寧說的這段話?(出示“一個革命者……。”)
(個別讀→齊讀,讀時把列寧戰勝困難的勇氣讀出來。)
(四)全文總結
同學們,列寧兩次走過這段危險的小路,正是在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啊![停頓]
十月革命前,列寧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仍堅持革命工作。這需要多么頑強的意志啊!當面對一條令人生畏的小路時,革命者的腳步豈能因害怕而退怯,他戰勝困難,戰勝自我,勇敢地走了過去。因為他堅信:
走過黑暗就是黎明!
克服困難就是勝利!
只有登上險峰才會迎來曙光!
教師(用課件)出示列寧的一句名言:
害怕前進就是后退,應當不顧一切,勇往直前!(學生齊讀)
同學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象列寧一樣迎難而上,勇往直前吧!
七、板書設計:
17 .登山
路險 第一次 必須走 在后 停住
第二次 仍舊走 在前 毅然 決然
(學生板書)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4個生字,理解“深淵”、“望而生畏”、“頭昏目眩”、“毅然”等詞語意思。
2.精讀重點句段,從列寧選的路的“險”中去體會并學習他不讓害怕征服自己的,處鍛煉自己意志的品質。
3.學會自讀自悟的讀書方法,在重點句學習中進行遷移。
4.培養學生欣賞美、感受美的能力。
教學重點
1.重點句的學習中,體會列寧不怕困難,處處鍛煉自己意志的品質。
2.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1.理解最后一段句子的意思。
2.體會讀重音的詞在句子意思表達上的作用。
課前預習
1.自學本課生字、詞語,不懂的做上“_____?”。
2.讀通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3.用標出自認為難以理解的句子。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同學們,你們知道列寧嗎?列寧是一位偉大的革命領袖,俄國十月革命者,列寧多次受到反動派的迫害和打擊。有一段時間,他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就隱居在一個叫普羅寧的小地方。我們今天所學的《登山》這篇課文,講的就是發生在那個時候的那個地方的一個故事。(板書:登山)
二、檢查預習情況。
昨天,老師已布置大家預習,下面先檢查:
1.投影出示:
躲避 剎那間 黎明 若是 脊背 巴果茨基
沙皇 矮樹叢 深淵 鍛煉 懸崖 令人目眩
分別從音、形、義三個角度讓學生提出難點,不能解決的請同學互相幫助;再不理解的在老師幫助下查字典解決。
2.劃分段落
1)默讀課文,根據課后第二題的提示,劃分段落。
按照“選擇上山的路——走危險小路上山——還要走危險小路下山”的過程給課文分段。
2)交流分段結果。
3)討論有爭議的部分歸屬問題。
三、根據質疑,出示最后一小節。
1.質疑:你們在預習過程中,覺得哪些句子不好理解?
學生提出的句子,簡單的,由他自己思考后回答,難的存疑。
【這一環節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預習情況,將難點拋出,目的是為了讓教師的指導能對癥下藥,教學有的放矢。】
2.投影出示:“我所以要走這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為我害怕它。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們應該每天、每時、每刻,處處鍛煉自己的意志。”
1)讓質疑的同學說說不懂在哪里,心里有哪些疑問,其他同學補充。
2)學生提出的問題整理如下:
① 這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是怎樣的路?
② 革命者為什么不應該讓害怕征服自己?那他們又應該怎樣對待困難?
③ 列寧同志為什么說“我們應該每天、每時、每刻,處處鍛煉自己的意志”?列寧同志又是怎樣鍛煉自己的意志的?
3.在學習建議下先解決第一個問題。(板書:險)
【這一環節,讓學生層層質疑,自己設計教學目標,做學習的主人。】
四、學習有關路“險”的句子。
1.自讀課文,從文中找出寫路“險”的詞句,用標出。(自學期間,以四人為合作小組,可以互相討論,并說說原因。)
2.交流。指名讀有關詞句。(隨機板書:深淵)
投影出示:“只見他的脊背緊緊地貼著陡峭的懸崖,把頭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淵,沿著狹窄的小路,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動著。”
① 指名讀句子,其他同學聽后評論好在哪里。
問:你認為哪里讀得好?為什么?有沒了有不足之處?你認為該怎么讀?(板書:陡峭、懸崖、狹窄)
② 再次指名讀,從中悟出重音不一定要重讀,“貼”輕讀,“移動”讀得輕而緩慢。
③ 學生自由試讀,指名讀,小組比賽。
④ 剛才讀出路的“險”,大家想想還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現出路的險,小組討論。
交流中有建議表演的,有建議用自己的話表述的,也有建議用簡筆畫表現的,等等。
⑤ 總結學法:
交流歸納:一是自讀,確定重音;二是精讀,讀出路的“險”;三是用其他方法表現出路的“險”。
【這一部分是寫巴果茨基登山的經過,是本文的重點,難點。以有層次的指導朗讀,讓學生在比較中,體會最能反映出路“險”的詞語,并進行重音處理。好的朗讀能將文章的重點意思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樣做,不光調動學習積極性,而且使學生的思維想廣度和深度方面發展。】
過渡:還可以從哪些地方體會到路的“險”?
交流:嚇得險些掉進深淵……頭昏目眩了。
投影出示:“可是,列寧只站了幾秒鐘,就又不慌不忙,小心地,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動著身子。”
回憶剛才的學法,運用前兩步自學方法學習以上這段話。
交流板書:不慌不忙小心一步一步移動
指名讀句子,齊讀句子。
比較一下,以上兩段話有什么不同?
出示:
只見他的脊背緊緊地貼著陡峭的懸崖,把頭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淵,沿著狹窄的小路,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動著。
可是,列寧只站了幾秒鐘,就又不慌不忙,小心地,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動著身子。
(上一處寫巴果茨基登山,下一處寫列寧登山。)
討論:這篇文章主要人物應是列寧,那為什么要把巴果茨基登山的經過寫得這么具體呢?
(反襯作用。因為巴果茨基已經走過多次,還表現得如此小心翼翼,說明了這條路的險,也更突出列寧同志的勇敢。)
【這個大環節,主問題就是一個“哪些句子反映出路的‘險’”。在重點句的學習中進行學法遷移,學生掌握如何自己讀懂一段話的意思,如何去朗讀好這段話,這就是“授之以漁”。】
六、學習寫晨景一節。
1.列寧和巴果茨基經歷了危險之后,登上山頂,看到的是怎樣一番情景呢?聽錄音配樂朗讀。(交流板書:風光無限)
3.學生自由讀。覺得怎樣讀才美就怎樣讀。(體會列寧成功的喜悅)
4.指名讀,齊讀(配樂)。
【這一部分重在讀的訓練,任何講解都無法取代美讀。在讀的過程中讓他們自己感受美,理解美,達到美的意境。】
七、小結,學寫名言。
1.同學們,列寧同志選擇危險的小路上山,僅僅是為了欣賞山頂的美景嗎?那是為什么呢?重新出示最后一節(板書:征服害怕,鍛煉意志)。
2.寫名言:列寧是偉大的導師,他在文中最后說的那段話已成為教育后人的至理名言,在座的小朋友,也許將來都能成為名人,今天,我們就“未來的名人”。你們能寫幾句對待困難,磨煉意志的話嗎?試著寫下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未來的名人╳ ╳ ╳
【該練習旨在激發學習興趣,通過創造性地運用語言促使對課文中心思想的升華。】
附板書:
登山
風光 無限
狹窄 移動
陡峭 一步一步
深淵 小心
險 不慌不忙
征服害怕 鍛煉意志
本課采用讓學生層層質疑和在老師的引導下層層解疑的方法進行“教”和“學”的雙邊活動,力求體現“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盡力去解決問題”的教學思路。在內容的處理上,從最后一節入手,最后又歸結到最后一節。這樣,使各環節間的結構嚴密緊湊。解疑方式,通過抓重點句、美讀、表演、品讀等途徑感悟句子的內蘊。此外,板書設計既切題,又體現了三條主線:一是巴果茨基登山的經過,二是列寧登山的經過,三是文章的中心。
教學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了解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感受到列寧不讓害怕壓倒自己,每時每刻,鍛煉自己意志的精神,激發學生從小不怕困難,自覺鍛煉自己的意志。
知識要求:學習生字、新詞;了解本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抓住人物言行、神態體會人物品質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能力要求:通過理解語言文字體會小路的險;正確認識自覺鍛煉意志和注意安全之間的關系;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重點難點:正確理解課文最后列寧講的一段話;通過描寫人物的言行、神態、的詞句體會人物的品質。
教具準備:常規、掛圖
教學時間: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
我們學習過的課文中有不少是寫列寧的故事的,還記得有哪些嗎?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題目是《登山》,大家一定很想知道課文講的是一件什么事。
二、 默讀課文,了解內容
1、 邊默讀邊注意帶拼音的生字。注意讀準字音。
2、 畫出自己不理解的詞句,查字典。
3、 標出文章有幾個自然段。
三、 檢查自學情況
理解詞語:沙皇、深淵、巍峨、頭昏目眩、毅然決然
四、 細讀課文,理清結構
1、 課文寫了列寧幾次走小路?
2、 每次走小路的起因、經過、結果各是怎樣的?
3、 老師歸納:第一次是因為要看日出,出發晚了點走小路比較近,列寧走時很害怕,但是走過去了,也看到了日出的美景;第二次走小路是為了鍛煉意志,列寧毅然決然的先走了過去。
五、 自己學習課文
1、 自己讀列寧第一次走小路的部分,把突出小路窄和險的詞語和句子畫下來。討論從哪看出小路窄和險?
2、 學生自由發言。老師適當點撥關鍵詞。
3、 讀列寧第二次走險路的部分,共同討論下面的問題。
回來時可以不走險路了,列寧為什么還要走?
這次列寧走險路的表現得怎么樣?
列寧最后說的一段話是什么意思?
4、 自由發言
老師打出投影分析
5、 讀了十八自然段你感受到了什么?
6、 總結全文,討論問題:
課文贊揚了列寧什么品質?從哪些方面突出他的品質的?你學習課文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小學四年級語文《登山》教案范文 篇9
教學目標 :
1、了解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學習他自覺鍛煉自己意志的品質。
2、通過反復朗讀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
教學過程 :
一、揭示課題,整體把握。
1、板書課題,指導書寫。
2、誰能把列寧和登山聯系起來說一句話?(能不能把登山的原因補充進去,列寧在登山時有沒有遇到什么特別的事?)
3、課文寫了列寧幾次走小路?
二、初讀課文,談談收獲。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課文中寫列寧兩次走小路的段落。(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時間讀完)
2、談收獲:你讀懂了什么,了解了什么?(找三五個學生)
三、精讀課文,讀悟探究。
1、追問提出“路很險”的學生,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適當地補充介紹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
2、引導學生讀好第10、14段,通過讀悟出險,表現出險。
(四人小組交流讀,比較讀,評價讀等)
3、齊讀第10、14、17段。(適當鼓勵學生)
4、列寧第二次又是怎么走的呢?
(1)通過指導讀第25段,品“毅然決然”。
(2)男生讀第25段。
5、列寧這次登山有什么收獲?
(借助課件,范讀,指導學生讀好第18、28段)
四、回歸課題,總結延伸。
欣賞到壯麗的日出,體會到做人的方法,這些是列寧的收獲,也是我們的收獲,讓我們再讀一讀課文的最后一句話,把它記在心里,帶到生活當中去。
小學四年級語文《登山》教案范文 篇10
李 娜
------------------------------------------------------------
一、復習導入
引導同學們共同回顧文章的主要內容。
二、新課
1、質疑引趣。
這是一條怎樣的小路呢?請同學們打開書,自由地讀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一邊讀,一邊想一想,哪句話是直接描寫小路的句子。請你拿出筆,用“—”把它畫出來。
2、引導學生感受小路的險。
(1)請同學們讀出畫好的句子。
(2)出示教學軟件,請同學們觀察小路 小路給你什么樣的印象?
(3)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 要怎樣讀才能讀出小路的險呢?
(4)學生自由練習,交流匯報,老師適時點撥。
3、過渡。
從對小路的直接描寫中我們感受到了小路的險,那么從巴果茨基的哪些話中我們也能感受到小路的險呢?
4、引導學生從巴果茨基的話中體會小路的險。
(1)引導學生畫出巴果茨基的話。
(2)讓學生喜歡讀哪句就練讀哪一句,從巴果茨基的話中體會小路的險。
(3)學生練讀,交流,老師點撥。
5、引導學生從列寧和巴果茨基過小路的情形中體會小路的險。
(1)畫句子。
(2)練朗讀,讓學生在讀中體會,怎樣讀才能讀出小路的險。
(3)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及學生的表演,體會作者用詞的精當。
(4)引導學生從句中談體會。
6、讓學生體會“無限風光在險峰”的道理。
列寧和巴果茨基終于走了這條危險的小路,趕在日出之前來到了山頂,現在就讓我們和列寧、巴果茨基一起去領略一下山頂的美麗景色。(播放山頂的美景)
7、激疑引探,深入體悟。
領略了山上的美景后他們開始往回走,走的還是那條小路,這第一次走和第二次走有什么不同呢?(出示第二次走小路的圖片)
8、讓學生通過研究討論體會列寧堅強的革命意志。
(1)你怎么知道列寧是為了鍛煉自己的意志,請你用列寧自己的話來回答。
(2)誰能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說說列寧為什么還要走那條危險的小路?
三、總結
這節課我們對小路的直接描寫中體會到了小路的險,從列寧和巴果茨基的話中,我們感受到了小路的險,從列寧和巴果茨基過小路的情形之中我們更體會到了小路的險,那么,就在這險情、險景、險境中。更突出了革命者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偉大品格。
四、質疑
(1)引導學生質疑。
(2)教師質疑(依情況而定)。
板書:
17.登山
巴果茨基
峭壁 深淵
列 寧
背 貼
站 立
險
扭 轉
定 神
移 動
移 步
鍛煉意志
------------------------------------------------------------
小學四年級語文《登山》教案范文 篇11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懸崖、深淵、望而生畏”等詞語的意思,體會列寧作為一名革命者不怕困難,勇于正視困難,克服困難的堅強品質。
2、能有感情地朗讀表現小路危險的句子和表現列寧勇敢的句子。
3、懂得不應該讓害怕征服自己,要有勇氣去克服困難,鍛煉自己的堅強意志。
二、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聯系舊知,導入新課
1、課件出示列寧像,介紹列寧。
2、揭示課題:登山
二、初讀感知
1、同桌合作讀,相互幫助正音。思考:讀了這篇課文列寧留給你的印象是什么?
2、反饋。
三、研讀課文
1、再讀課文,把最能體現列寧這一人物品質的詞句劃出來,深入研究一下,看看你能從中體會到什么。
2、交流。
重點抓住以下幾句話:
(1)只見他的脊背緊緊地貼著陡峭的懸崖,把頭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淵,沿著狹窄的小路,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動著。(通過說說、議議、讀讀體會小路之險)
(2)正沿著那條小路前進的列寧突然停住了。列寧感到頭昏目眩了。可是,列寧只站立了幾秒鐘,就又不慌不忙,小心地,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動著身子。(通過讀讀、議議體會列寧的勇敢、臨危不懼)
(3)“可是我,”列寧說,“打算還走那條險路。”
“這一次,我先走。”列寧說完,就毅然走了過去。
(體會列寧自覺鍛煉自己的意志)
(4)“我所以要走這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為我害怕他。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們應該每天、每時、每刻,處處鍛煉自己的意志。
中間結合學生的理解出示華羅庚和荀子的名言。
(5)、有感情的朗讀。
第二課時
1、復習。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理解了什么?
(2)、有感情的朗讀描寫小路危險的句子。
2、繼續學習課文。
列寧和巴果茨基走過那條危險的小路后,及時看到日出嗎?他們看到的是怎樣的一副景象?自由讀,體會。
看日出美景。
再有感情的朗讀。思考:這僅僅在說美景嗎?(感受到經過磨練能有成功的喜悅)
積累詞、句。
3、有感情的朗讀最后一節。對你有什么啟發?在生活中你有什么感到害怕,你以前是怎樣的?現在怎樣想的?
4、總結課文。
5、作業。(1)、完成小語作業本或寫讀后感。
教學分析:
本文記敘了十月革命前,列寧與波蘭革命者馬果茨基一起登山看日出,堅持走*近深淵的小路鍛煉意志。
教學目標: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學習列寧自學鍛煉意志的品質,聯貫系實際與同學交流,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
教學重、難點:了解課文主要內容,體會最后一段話的含義。
課前準備:收集有關鍛煉意志方面的名言警句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嗎?知道關于他的什么事情呢?誰愿意給大家介紹一下?
談學習、生活和工作方面的事,也可說我們學過的有關他的什么文章。
(學生自由發言)
師:那么,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文章又講述了這位偉人的什么故事呢?(板書:14課《登山》)
二、自由閱讀交流收獲
1.自讀課文,根據“閱讀提示”的要求,采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或輕聲讀,或默讀,或邊讀邊畫,或兩人一起讀,讀通文句,了解課文內容。
2.交流自學情況
(1)指名分部分朗讀課文
(2)試著用自己的話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3)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
3.學生質疑,提出不明白的問題。
三、研讀課文談談體會
1.帶著提出的問題,學生自主選擇進行研讀。
2.鼓勵學生放膽地讀和想,把自己的感受、想法記到課本空白處。
3.同桌和小組交流讀書體會。
4.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相機點撥、輔導。
問:(1)列寧兩次是怎樣走過那段危險小路的?
a.找出文中寫列寧上山、下山的部分讀一讀。
b.找兩名學生演示走小路的情景。(兩次走小路,借助想象,進行表演)
通過表演,讓學生感受兩次走小路的不同心情,體會列寧當時的心情。
(2)山頂景色的描寫,體現了一種怎樣境界?
(生:自然景色優美,襯托出列寧和巴果茨基歷險登頂后的喜悅之情。)
師:作者借景抒情,贊美革命者高尚的意志品質,將這段話背下來。
(3)列寧為什么要在走過險路后才肯解釋重走那條路的原因?
(學生回答后,師:列寧是個重實踐的人,說了才做,不如做了再說。這也是我們值得學習的一種品質。)
(4)列寧最后所說的話應該怎樣理解?
“因為我害怕它”,表明列寧毫不掩飾自己的弱點;
“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表明了一個革命者應該具有的敢于和膽怯做斗爭的正確態度;
“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表明革命者不能放棄任何一次鍛煉意志的機會。
(結合課文插圖,朗讀這段話)
四、討論、小結
1.聯系自己的生活實踐,說說你有什么收獲?
2.在生活中,如何做到既鍛煉意志,又注意安全?
五、作業設計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交流收集的有關鍛煉意志方面的名言警句。
六、板書設計
登山(看日出)
去 走了險路
列寧 鍛煉意志
回 還走險路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望而生畏”“頭昏目眩”“深淵”等詞的意思;理解課文內容,正確回答課后第一題的三個問題。
情感目標:讓學生懂得時時鍛煉意志對人的成長的幫助與作用。
能力目標:初步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列寧所說的話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整體感知
1.課前師生圍繞名言、格言展開話題,在此基礎上引出列寧對巴果茨基說的一段話:
“我所以要走這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為我害怕它。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們應該每天、每時、每刻,處處鍛煉自己的意志。”
2.引出課題:登山。
3.了解預習情況。
a.這段話是誰說的?(結合課件簡介列寧)
b.列寧在什么情況下說這段話的?(初知課文大意)
二、質疑定向,合作探究
1.自由讀列寧說的話。
2.讀了這段話你最想知道什么?(學生自主提問)
3.教師梳理學生問題,確定主問題:從哪里可以看出這是一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
4.學生合作探究,思考重點問題。
(1)提示學習程序。
尋找合作伙伴--確定學習方式(朗讀、談體會或表演,任選一種方式)--小組合作學習--展示學習成果。
(2)學生自由組合,確定學習方式。
(3)分小組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4)以小組為單位匯報學習成果。
a.表演:表演前適當提問,創設情境。(結合課文理解“巍峨””懸崖”“深淵”等詞)
小組根據課文內容評一評剛才表演時有沒有把路的“險”充分表現出來。著重抓“緊緊貼”“扭向一旁…”“狹窄”“碎小”“舒了一口氣”“險些”“頭昏目眩”等詞句。
b.朗讀:請朗讀小組讀有關描寫小路險的段落,教師進行朗讀指導。
5.小結小組學習情況。
6.課件展示日出美景,配樂范讀15自然段。
7.師生合作有感情讀15自然段,進一步感受日出的壯美,體會登山的樂趣。
三、展開辯論,升華認識
1.引出辯題:列寧是一個革命者,他的神圣職責是領導俄國人民推翻沙皇統治,而現在他卻選擇走這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萬一掉下去,后果會不堪設想……那么列寧究竟該不該走這條小路呢?
2.組織辯論。
a.自由組成正方反方。
b.雙方各自從課文中找充分的理由。
c.展開辯論(教師當辯論會主席,適當點撥)。
3.教師小結。
4.再讀列寧的話。
四、遷移運用,拓展延伸
1.學了課文,大家一定深有感觸,請把自己對列寧說的這番話的理解和對全文的感悟,濃縮成一兩句話。(引導學生學寫格言)
2.布置課外作業。
課外自由組成學習小組,從相關的課文、課外書以及網站上去搜尋列寧的故事,兩周后召開“感悟列寧”綜合學習報告會。(形式自擬)
《登山》記敘的是列寧在一次登山看日出時,來回兩次走過懸崖上*近深淵的小路的故事,表現出革命導師勇于戰勝困難,自覺鍛煉意志的可貴精神。文末一段列寧說的三句話,是全文的中心所在,教學時,可緊抓這一中心段進行序教學,以收“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一、自學入手,直奔中心
⒈出示自學提要,讓學生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填空本文寫列寧在——的時候,和巴果茨基——次走過——的小路。第一次走是因為——,第二次走是為了——。(2)按照“隱居——走險路——再走險路”的順序給課文分段,并概括段意。⑶找出課文的中心段,畫一畫,讀一讀。
⒉檢查自學情況。(1)投影學生的填空內容,全班評價、矯正;(2)指名回答如何分段,說出段意;(3)讀出課文的中心段。
二:緊扣中心,輻射全文
1.出示第一句話,學習有關段落,感受走險路的驚險和艱難。
(1)投影:“就是因為我害怕它。”
(2)思考:句中的“它”指什么?“它”是怎樣的?列寧怎樣害怕它?以此閱讀課文,引出兩個語段:
語段1:“巴果茨基背貼著峭壁,扭轉了頭,不去看深淵,用碎小的步子在狹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動。走過了最險的地方,巴果茨基輕輕地舒了口氣
教學步驟如下:①畫。要求學生自由讀,邊讀邊畫出描寫巴果茨基歷險情形的字詞:背貼、扭轉、不看、碎小、慢慢、移動、舒。②品。引導推敲品評所畫字詞的內涵:“背貼”說明小路狹窄。“扭頭不看”可見山淵之深。“碎小”、“移動”著力表現行走的艱難。“舒”反襯出原先內心的恐懼,從側面表現小路的險峻,行走的危險,為下文理解列寧的堅強意志作鋪墊。③讀。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感情朗讀,讓學生對走險路的驚險、艱難和恐懼有更深的情感體驗。
語段2:“列寧跟在他后邊,就在最險的地方停住了,他知道列寧頭昏目眩了。”
設問:這一段告訴我們什么?你是怎樣體會到的?讓學生聯系上文,感受到列寧所處的危險境地和內心的極度恐懼。
(3)討論,從“就是因為我害怕它”這句話可以看出什么?(一方面說明小路的確很危險,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列寧正視現實、承認困難的實事求是的態度。)
2.出示二、三兩句話。聯系相關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品質。
(1)投影:“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咱們得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煉自已的意志。”
(2)讓學生帶著以下問題閱讀課文后半部分,看列寧對”害伯”抱有怎樣的態度,從哪里可以看出?“每時每刻、隨時隨地”是什么意思?具體表現在哪里?
①找語句。讀中找出能回答以上問題的語句,再讀一瀆。
②作比較。讓學生完成以下填空:
內容上山下山對
走
小
路
的
態
度列寧 巴果茨基 誰先走 列寧怎樣走過最危險之處 走的原因
③引導品評:討論:下山時,列寧明知山路危險,為什么還主動提出要走這條路,而且還走在前面?結合品析字詞、觀察插圖、展開想象、感情朗讀等手段,讓學生體會到革命導師列寧不避艱險,知難而上的非凡膽識和超人毅力。
⑶齊讀中心段,談談對列寧說的三句話的理解。
三、暢談感想,延伸課外
l、要求學生用幾句話談談學了這篇課文的感想或體會;可以是對列寧品質的贊揚,也可以是對自己的啟發和教育.還可以是今后準備怎樣鍛煉意志的打算。
⒉.讓學生在課外閱讀和日常生活中,搜集勇于戰勝困難、自覺鍛煉意志的人和事.準備在語文活動課上交流。
小學四年級語文《登山》教案范文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望而生畏”“頭昏目眩”“深淵”等詞的意思;理解課文內容,正確回答課后第一題的三個問題。
情感目標:讓學生懂得時時鍛煉意志對人的成長的幫助與作用。
能力目標:初步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列寧所說的話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整體感知
1.課前師生圍繞名言、格言展開話題,在此基礎上引出列寧對巴果茨基說的一段話:
“我所以要走這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為我害怕它。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們應該每天、每時、每刻,處處鍛煉自己的意志。”
2.引出課題:登山。
3.了解預習情況。
a.這段話是誰說的?(結合課件簡介列寧)
b.列寧在什么情況下說這段話的?(初知課文大意)
二、質疑定向,合作探究
1.自由讀列寧說的話。
2.讀了這段話你最想知道什么?(學生自主提問)
3.教師梳理學生問題,確定主問題:從哪里可以看出這是一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
4.學生合作探究,思考重點問題。
(1)提示學習程序。
尋找合作伙伴--確定學習方式(朗讀、談體會或表演,任選一種方式)--小組合作學習--展示學習成果。
(2)學生自由組合,確定學習方式。
(3)分小組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4)以小組為單位匯報學習成果。
a.表演:表演前適當提問,創設情境。(結合課文理解“巍峨””懸崖”“深淵”等詞)
小組根據課文內容評一評剛才表演時有沒有把路的“險”充分表現出來。著重抓“緊緊貼”“扭向一旁…”“狹窄”“碎小”“舒了一口氣”“險些”“頭昏目眩”等詞句。
b.朗讀:請朗讀小組讀有關描寫小路險的段落,教師進行朗讀指導。
5.小結小組學習情況。
6.課件展示日出美景,配樂范讀15自然段。
7.師生合作有感情讀15自然段,進一步感受日出的壯美,體會登山的樂趣。
三、展開辯論,升華認識
1.引出辯題:列寧是一個革命者,他的神圣職責是領導俄國人民推翻沙皇統治,而現在他卻選擇走這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萬一掉下去,后果會不堪設想……那么列寧究竟該不該走這條小路呢?
2.組織辯論。
a.自由組成正方反方。
b.雙方各自從課文中找充分的理由。
c.展開辯論(教師當辯論會主席,適當點撥)。
3.教師小結。
4.再讀列寧的話。
四、遷移運用,拓展延伸
1.學了課文,大家一定深有感觸,請把自己對列寧說的這番話的理解和對全文的感悟,濃縮成一兩句話。(引導學生學寫格言)
2.布置課外作業 。
課外自由組成學習小組,從相關的課文、課外書以及網站上去搜尋列寧的故事,兩周后召開“感悟列寧”綜合學習報告會。(形式自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