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幼兒教學活動教案(通用5篇)
學前教育幼兒教學活動教案 篇1
一、教案目標:
1、幼兒知道的名稱,理解的內容。
2、幼兒學習的角色對話。
3、培養幼兒對童話作品的興趣。
二、教案準備:
1.自制大型圖書
2.活動教具:紅萍果、紅旗、草莓、紅花、紅蠟筆、紅西瓜
三、教案過程:
1、教師出示大圖書,《太陽的顏色》,引起幼兒興趣。
(1)教師指太陽問:“這是什么?”(這是太陽)
(2)教師問:“這太陽有顏色嗎?”(這太陽沒有顏色)
今天,老師給你們講一個,的名稱叫《太陽的顏色》。
2、教師操作大圖書講述一遍,邊講述,邊提問,發揮幼兒想象
第一頁
教師講述:“的名稱叫《太陽的顏色》。(幼兒跟讀名稱)小兔畫了一個又圓又大的太陽,可是找不到適合的顏色涂色,怎么辦呢?
第二頁
(1)教師講述:藍藍的大海阿姨說:“小白兔,我給你的太陽涂上藍色吧。”
(2)提問:小朋友太陽是藍色的嗎?(不是)聽聽,小兔是怎樣回答的?
(3)教師講述:小兔說:“不行不行,太陽不是藍色的”。
(4)幼兒學習小兔對話
第三頁
(1)教師講述:綠綠的大樹爺爺說:“小白兔,我幫你的太陽涂上綠色吧。”
(2)幼兒學習大樹爺爺的對話
(3)提問:太陽是綠色的嗎?(不是)
(3)教師講述:小白兔說:“不行不行,太陽不是綠色的。
學前教育幼兒教學活動教案 篇2
玩玩紙
設計意圖:
紙,雖然是幼兒平時常見的一種物品,但幼兒并不對各種紙的特性及用途進行探索,在認識紙的過程中,非常有必要給幼兒創設一個能充分探索、嘗試、感知的活動,以引起幼兒探索紙的秘密的興趣。
活動目標:
⒈激發幼兒探索紙的秘密的興趣,體驗發現的快樂。
⒉讓幼兒感知不同紙張在水里的變化,能用語言與同伴交流探索的過程與結果。
⒊讓幼兒嘗試通過探究、討論客觀的記錄事實。
活動準備:
⒈師生共同收集砂紙、卡紙、牛皮紙、面巾紙、電光紙、手工紙、報紙、瓦楞紙等。
⒉水盆5只,抹布5塊。
⒊記錄紙幼兒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⒈引導幼兒觀察紙的外形有哪些不同之處,讓幼兒初步感知紙的不同類型,并讓幼兒根據生活經驗猜測且指出不同紙張的不同用途。
引導詞:你們桌子上的紙看起來有哪些地方不一樣?摸一摸有什么地方不一樣?猜一下,它們都能做什么用?
⒉請幼兒先猜測紙遇到水會怎樣,然后用桌子上的操作材料一一實驗,說出不同的紙遇到水后的不同反映。
猜猜——各種紙遇到水以后會變成怎樣。
找找——哪些紙可能會爛,哪些紙可能不爛,將手中的紙分一分。
試試——一張張將紙放入水里,驗證剛才猜想的結果。
議議——紙怕不怕水。
引導詞:如果紙到水里去了會怎樣?所有的紙到了水里以后都一樣嗎?
⒊請幼兒討論為什么有的紙怕水有的紙不怕水,教幼兒要愛惜紙張。
比比——哪些紙(不)爛,哪些紙爛的慢(快),哪些紙不怕水。
講講——將探索過程中的發現講給大家聽一聽。
小結:我們用的紙有的很怕水,一沾水紙就壞了,我們在用的時候一定要小心,尤其是我們的書本。
⒋引導幼兒討論不同紙的不同用途。
想想——不同的紙有什么不一樣的用處。
⒌以小組為單位,請幼兒記錄自己觀察的結果。
記記——將自己的發現用記錄紙記錄下來。
⒍與
幼兒一起處理泡壞的紙,收拾桌面結束活動。
學前教育幼兒教學活動教案 篇3
教學內容及學情分析
幼兒通過自己動手調制泡泡水,以及老師演示調制泡泡水的過程,使幼兒初步感受到水的特性,知道洗滌用品溶解會產生泡泡,并用自己調制的泡泡水吹泡泡,體會一起吹泡泡的快樂。
活動目標
1.嘗試用洗滌用品調出泡泡水,知道洗滌用品在水里能溶解會產生泡泡。
2.體驗自己動手制作泡泡水,與同伴一起吹泡泡的快樂。
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洗滌用品在水里能溶解會產生泡泡和體驗自己動手制作泡泡水的快樂;
難點是在掌握洗滌用品上的用量上,幼兒把握的不好。
活動準備
1.肥皂,洗衣粉,洗潔精,洗手液等常見洗滌用品;2.人手一杯水和一根攪拌棒,吹泡泡的工具;3.音樂《吹泡泡》;4.調制好的泡泡水一瓶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老師這有一瓶神奇水,它能變出很多的泡泡。”(教師演示,提高幼兒的興趣。)
“你們想要這瓶神奇水嗎?”(想)“可是老是這只有一瓶,怎么辦呢?”(自己動手制作)
小朋友們快動動你們的小腦筋想一想,這瓶神奇水是怎么調制出來的。(里面加了洗衣粉;里面加了洗潔精等)由于幼兒在家都玩過,因此幼兒很快答上來了。
二、幼兒自己動手調制神奇水,老師觀察。
1、讓幼兒從四種洗滌用品中選擇一種進行調制。
“老師這有四種洗滌用品,請選擇你覺得能調制出神奇水的一種進行調制,請小朋友大膽的嘗試。”
2、幼兒嘗試自己調制的神奇水能否吹出泡泡。(個別提問,神奇水是否調制成功)
三、請幼兒講述自己的調制過程。
1、讓調制不好的幼兒講述。
2、讓調制好的幼兒講述。
3、分別提問:加入了多少洗滌用品?有沒有攪拌?
4、讓幼兒進行比較,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
5、教師小結:在加入洗滌用品時,不能加的太少,加太少了就不起泡了;洗滌用品沒有容化也是吹不出泡泡的。
四、教師進行調制神奇水,邊說邊進行。
第一步,往水中加入適量洗衣粉或其它洗滌劑;(對于適量一詞幼兒不明確,教師可根據水的多少,來規定要加多少洗衣粉。)
第二步,用攪拌棒在水中輕輕攪拌,使洗衣粉溶解。
提問:
1、洗衣粉去哪了?(溶解)幼兒對溶解很難理解,可以解釋為衣粉和水混在一起了,洗衣粉不見了,我們就說他是溶解了。
2、我們用到了什么工具?(攪拌棒)
3、攪拌棒有什么用處?(讓洗衣粉溶解的快)
第四步,用吹泡泡的工具吹出大大的泡泡。
五、引導幼兒明確自己與老師的不同之處,讓幼兒按照步驟再次進行調制神奇水。
注意:
1、調制的時候要注意洗滌用品不能吃;
2、攪拌時不要把水弄灑
3、吹泡泡的時候嘴巴不要離杯子太近,不要對著小朋友吹。
六、幼兒隨《吹泡泡》音樂,自由吹泡泡。體驗玩泡泡的快樂。
提醒幼兒玩完后要把剩下的神奇水倒掉,以免弄灑,把杯子收好,不要亂扔。
活動延伸:課后可以進行吹泡泡比賽,比一比誰吹的有多又大,從而延伸到如何才能吹的又多又大。
活動反思
幼兒對本次活動很感興趣,對此也帶來了一些煩惱,在老師講調制步驟時,幼兒只顧玩自己的,而不去聽老師講課,這一環節還需努力。
學前教育幼兒教學活動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不同的玻璃片,引起幼兒對周圍物體現象的探索興趣。
2、初步培養幼兒自己嘗試動手制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圖片:小花貓
2、三塊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長方形紙、玩具望遠鏡、雙面膠。
活動過程
1、創設情景,激發幼兒興趣。
(1)觀察桌上放著的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
(2)小花貓圖片
請幼兒分別用這三塊玻璃片去看小花貓圖片。
(3)提問:透過這三塊玻璃片看到的圖片是不是跟原來的一樣大?
(大了、小了、和原來一樣)。
2、啟發、探索。
(1)為什么透過三塊玻璃片看同樣的東西,大小不一樣呢?
(2)請小朋友用手摸摸,用眼看看,這三塊玻璃片是不是一樣?
(3)教師示范并告訴幼兒:“先摸玻璃片兩面的中間,再摸邊緣是不是一樣,
然后把玻璃片豎起來用眼睛看。”
3、師幼進一步探討平、凸、凹玻璃片。
(1)請幼兒取出中間和周圍一樣厚薄的玻璃片,
告訴幼兒這是“平玻璃片”
(2)請幼兒取出中間厚、周圍薄的玻璃片
告訴幼兒這是“凸玻璃片”
(3)請幼兒取出中間薄、周圍厚的玻璃片
告訴幼兒這是“凹玻璃片”
4、幼兒動手操作、體驗平、凹、凸三種玻璃片的作用。
(1)請幼兒分別用平、凹、凸三種玻璃片去看周圍的事物,講講有什么不同.
(平:—樣大;凸:放大;凹:縮小)。
(2)教師小結:玻璃片真有趣,用不同的玻璃片看到的東西不一樣。
科學家真會動腦筋,他們利用不同的玻璃片,制造出各種各樣的東西,玻璃片的作用可真大呀!
5、嘗試制作望遠鏡,教師巡回指導。
(1)請幼兒用玩具望遠鏡看一看周圍事物,引起幼兒制作興趣。
(2)請小朋友動手把長方形紙卷成筒,把凹玻璃片放在紙筒后面,凸玻璃片放在紙筒前面,
望遠鏡就做成了。教師重點指導雙面膠的用法。
(3)請幼兒用自己制作的望遠鏡再一次看一看周圍事物的變化,
進一步了解望遠鏡的作用并享受自己動手制作的樂趣。
(教師提示望遠鏡的作用。如看文藝演出、看體育比賽、看風景、解放軍瞭望。)
活動延伸
幼兒自由玩耍自制望遠鏡,對周圍事物進一步探索。
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有趣的規律
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有趣的規律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發現物體的排列規律,嘗試用符號記錄規律。
2、激發幼兒對物體排列規律的興趣,
活動準備:
斑馬圖片;條形旗圖片(規律為ABCABC);每人一盒水彩筆、一張白紙;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發現規律。
1、教師身穿條紋上衣,吸引幼兒注意。
師:“老師的上衣圖案是怎么樣的?”
2、出示斑馬圖片,引導幼兒觀察花紋規律。
3、出示條形旗圖片,引導幼兒發現規律。
二、啟發幼兒用符號記錄規律。
師:“我們發現了這么多規律,怎么樣把它們記錄下來呢?”
1、幼兒討論記錄方法。
2、確定簡潔的記錄方法——用簡單的符號記錄規律(如:010101、□○□○□○)或用物體的主要特點進行記錄(如:藍白藍白藍白)。
3、幼兒嘗試用自己的符號記錄。
4、幼兒互相交流記錄結果的含義。
三、啟發幼兒尋找生活中的規律,并嘗試進行記錄。
四、幼兒相互交流經驗。
延伸活動:
引導幼兒尋找生活中的各種規律事物及規律現象。(如:人行橫道、星期的輪回規律、四季的輪回規律等)
學前教育幼兒教學活動教案 篇5
今天在匆忙中結束了第四次跟進式研討,在中四班的第二個活動開展。通過這四次的活動,從中也思考過很多,對于一個個環節也想有稍作變幻的想法,但對于環節處理方面的細致,總覺得還是不夠成熟,在這幾次的活動中,思考過這首詩歌生動描述了一只不愿意與人交流、不愿開口說話的怪脾氣烏龜,由于故事呈現的字面意思是相反的表現手法,在這點上,想讓幼兒從正面的角度去領會“不愛說話”帶來的壞處,但在實際的教學活動過后,總會覺得這里那里存在著不足的方面:
●回應方面
對于幼兒回應方面,有些是事先設想好了,有些還是缺少隨機應變的靈活引導,教師提問的有效性,運用方式的有效性,都是促進各個環節進程與深挖其內涵的關鍵,這很需要教師的巧妙引導。特別是烏龜與蝸牛、青蛙分別相遇時的對話,由于烏龜的怪脾氣是“不愛說話”,這里設想讓孩子站在烏龜的位置,假設你是烏龜,聽到了蝸牛的'勸告后,怎么跟它說,在此環節中,我嘗試著將手中烏龜的指偶讓孩子拿著進行講述對話,可是沒有考慮到一點:我手里的這只烏龜在之前出示的時候,已經告知孩子們,這是一只不愛說話的怪脾氣烏龜。這里想讓孩子們說,想變幻下之前的方式,想讓幼兒能更形象的扮演,提高積極的參與性,但這里畢竟還是疏忽了這只一開始就呈現的烏龜,反而效果不佳。
●課堂節奏方面
在活動一開始的時候,自己靜心整理了思路,把環節梳理了下,自己心里提醒著節奏的緊湊性,在教學環節中,自己也想時刻提醒著自己要緊湊,但在活動過后,仍發現還缺少緊湊和效率,對于孩子們發散的思維方式,對其拿捏,掌握其節奏的快慢、收放方面還很不夠。
一個活動,在一次次的嘗試中,在不斷改進中,思考的方面似乎比起之前多了,從顧及自身如何去開展活動發展到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課堂效果、尋找問題,越來越覺得自己很多方面還遠遠的不足。
認識粗細(數學)
活動要求:認識、比較物體的粗細,懂得“粗細”的比較是相對的。
活動準備:教師演示用的4種不同粗細的物體(小棒、牙簽、蠟筆和水彩筆)
幼兒標作材料人手一份(能力強的為7種不同粗細的物體,能力中等的為5種不向粗細的物體,能力差的為3中不同粗細的物體)(牙簽、小棒、蠟筆、記號筆、水彩筆)
活動過程:
一、認識粗細
1.請幼兒用自己盒內的東西穿木珠
提問:你在玩木珠的過程中發現什么了?(牙簽、小棒穿進,蠟筆等沒穿進)
2.尋找原即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小棒、牙簽細,蠟筆粗)
3.小結:原來東西有粗和細之分。
二、比較粗細
1、出示小棒
師:剛才我們玩了穿木珠的游戲,有的東西穿進去了,而有的東西沒有穿進,那么小棒剛剛穿進了,它是粗的還是細的?
(1)若回答細的,則出示牙簽,讓幼兒比較
(2)若回答粗的,則出示蠟筆,讓幼兒比較
那么這支筆到底是粗還是細。
2.得出結論:一樣東西是無法比較粗細的,要兩樣東西才能比較出租和細。
三、利用粗細不同的物體排序
師:你們盒子里的東西有粗有細,那么我們來幫他們排上隊
1.幼兒操作任意排
2.提問
(1)你是怎么排的?(從粗一細,從細一粗)
(2)你是怎么排出來的?
3、師生共同小結
(1)先找出最細的,然后找出最粗的,剩下的兩個進行比較、依次排隊。
(2)從盒中先找出最細的,放在第一,然后再在盒中找出最細的,放在第二,反復運用這個方法依次排隊
4、請幼兒采用互換方法比較一種方法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