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語文《將相和》經典教案范文(通用17篇)
小學四年級語文《將相和》經典教案范文 篇1
1.掌握生字詞;
2.能抓住人物特點,理清各段之間的聯系及各段與整篇的關系,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務求理解的讀書習慣;
3.懂得遇事要從國家利益出發,顧大局,識大體,講團結。
【教學重點】準確概括人物特點,理清各段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各段與整篇文章的關系。
【預習提示】本文篇幅較長,但故事情節并不難懂,語句也不難讀,歷史故事也為學生喜聞樂見,預習時要能理解字詞,熟練地讀通課文,并考慮課后作業 問題。課堂教學的有限時間要重點用于概括人物特點和搞清聯系上。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在預習的基礎上,從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組織分段,仔細閱讀第一大段;開始接觸第二大段。
教學步驟 :
一、啟發談話
1.題解。
2.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3.提示學習課文的要求。(學習方法)
①寫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點。
②課文是由三個獨立完整的故事結構而成,寫的是兩個人物間發生的事,學習時還應抓線索以理解三個故事是怎么聯系在一起的。
二、指導分段
1.通讀全文,考慮分段要求。
2.討論分段。重點研究二、三兩段間過渡段的歸屬,要從內容和邏輯關系上理解。
三、講讀第一大段
1.輕聲朗讀,讀后說出小標題,寫誰。
2.理出故事的情節(起因,經過、結果)。
3.討論:從三層內容的敘述看出藺相如是怎樣一個人。
4、形成的板書:
22.將相和
5.小結。
①這個故事為什么叫“完璧歸趙”?藺相如為什么能完璧歸趙?
②挖掘藺相如的思想品質。
③設疑。這個故事與下文有什么聯系,與全文有什么關系。(圍繞線索考慮)
④歸納學法(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抓人物特點)。
四、用學習第一大段的方法學習第二大段,考慮怎樣理清情節,抓人物特點
五、作業
繼續閱讀二、三兩段,并思考學習第一大段結束時的設疑問題。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仔細閱讀第二、三兩大段;搞清三個故事間的聯系及三個故事與整篇的關系。
教學步驟 :
一、復習檢查
1.學習本文的要求(學習方法)。
2.第一大段的主要內容及藺相如的特點。
二、講讀第二大段
1.說出本段寫了一個什么故事,是寫誰的。
2.默讀,并理清故事情節,抓人物特點。
3.討論:澠池會上發生了什么事,藺相如是如何斗爭的?表現了藺相如什么品質?趙國勝利的原因是什么?
4.思考,暫不作答。這個故事還是寫藺相如,與其他故事有什么聯系,與“將相和”有什么關系。
三、講讀第三大段,先小聲朗讀后討論
①這是一個什么故事。主要寫誰,故事的情節是怎樣的?
②從藺相如對廉頗的步步退讓中,進一步看出他有什么特點,他為什么能這樣做。
③廉頗為什么能負荊請罪,廉頗這個人有什么特點?
④故事的結果怎樣。
四、討論(搞清聯系)
1.課文的結構特點,是由三個相對獨立的故事組成,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是怎樣的,它們與全文的關系又是怎樣的。
2.總結本課學習方法。
3.練習歸納中心思想。
4.形成板書:
22.將相和
一、完璧歸趙 抓人物特點
藺相如 勇敢機智 忠貞愛國 抓線索、聯系
二、澠池之會 ↓
藺相如 不顧個人安危 和的重要
三、負荊請罪 失和的原因
廉頗 知錯就改 言和的基礎
五、作業
1.熟讀全文,歸納中心思想,歸納人物特點。
2.復習生字,練習要求聽寫的詞語。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復習上兩節課內容,朗讀全文,歸納中心思想;歸納人物特點;鞏固字詞。
教學步驟 :
一、復習各部分內容及小標題,進一步明確各部分間,各部分與整篇的關系
二、通讀全文,準確歸納中心思想及人物特點
1.中心思想:課文突出地表現了藺相如勇敢機智、顧全大局和廉頗知錯就改的品質,以及他們從國家利益出發,加強團結的精神。
2.人物特點:
三、字詞練習
1.講講對“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兩個成語的理解,練習造句。
2.聽寫詞語。(見課后作業 3)
四、作業
1.復習本文,重點復習人物特點和文章各部分的內在聯系,以及學習類似文章的方法。
2.預習下文,要會讀,并考慮課后問題。
[評:《將相和》是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的題材是寫人物的,詳細具體地敘述了戰國時期趙國的廉頗與藺相如由失和到言和的事,突出地表現了藺相如勇敢機智,顧全大局,注意團結的品質,也贊揚了廉頗知錯認錯的精神,說明遇事要從國家利益出發,顧大局識大體和加強團結。從教材特點和讀寫訓練的任務考慮,教學這篇課文要教給學生“抓住人物特點”的學習方法。這篇文章在結構上是很有特點的,課文按順序寫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這三個故事都很完整,可以相對獨立。但組合在一起,它們又有著密切聯系的,與整篇也是密切相關的。教學時,要體現“大綱”的精神,即“……隨著年級的升高,要幫助學生了解課文中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聯系,段落和整篇課文的聯系……。”所以從特點考慮,教給學生“抓聯系”也是相當重要的。
此外,大綱還指出,講解課文要處理好部分和整體的關系,一般地說,可以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順序進行教學。根據這個要求,我們在“整——分——合”課堂教學結構上,做了一些嘗試。
下面談談在處理這篇教材中如何著力體現以上觀點的。
整,要從整篇入手,要求學生對整篇文章首先有個總的印象。學習《將相和》一文,通過預習,初步閱讀,學生應該了解課文是歷史故事,寫的是戰國時期,趙國的藺相如與廉頗言和的事。
整,還指在下面的進一步一部分一部分地分析時要有“整體”觀念,處處著眼于整篇文章,有一條線索貫穿始終,不能把一課分析成幾段書。
這篇文章是以什么為線索寫的呢?很明顯,課題《將相和》將引起讀者如下思考:將相有過什么矛盾,為什么要講和,為什么又能言和?可見講和的原因,失和的原因,言和的基礎,是貫穿文章的線索,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抓住這條線索去閱讀理解,搞清三個故事是怎么聯系在一起的,搞清三個故事與整篇《將相和》是什么關系,通過這樣的分析使學生對整篇文章有完整的深刻的認識。
分,指分析,有內容的分析與結構的分析。要知道各個部分的內容,還要理清本部分與其它部分的聯系以及本部分在課文中的地位、作用,即與整篇文章的關聯。所以分析時要著眼于聯系,達到融會貫通,避免孤立地、片面地看問題。可見,分析的指導思想還是一個“整體”觀念。
學習一篇文章,在知道其主要內容之后,就要進一步了解,課文寫的具體內容是什么,怎么寫的等。即了解本課寫了三個相對獨立的小故事,著重寫人物性格品質。第一、二兩個故事是寫藺相如完璧歸趙及在澠池會上,第三個故事寫了廉頗負荊請罪,將相言和。那么,將相言和,前兩個故事都沒有涉及到,是第三個故事直接點明的,前兩個故事有沒有寫的必要呢?它們與第三個故事有什么聯系,與將相和有什么關系,三個故事是怎么組合成一篇文章呢?這些問題要在閱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特別是這篇課文篇幅雖長,但不難讀,故事情節也好理解,歷史故事也為學生喜聞樂見。可是真正務求理解,達到“大綱”的要求并不容易。怎么思考呢?要教給要領,從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上考慮,即什么事引起的將相不和(失和的原因),為什么將相應該講和(將相人物的重要決定了將相和的意義),為什么又能夠言和(和好的條件,兩個人一致的思想品質)。這樣一分析,就覺得前兩段不僅不能沒有,而且很重要。
具體地分析,《完璧歸趙》,是寫藺相如的,表現了藺相如勇敢機智的特點。它與其它故事的聯系,與整篇文章《將相和》的關系是怎樣的呢?首先,它發生在下一個故事《澠池之會》之前,藺相如由于完璧歸趙立功而被封為上大夫,這正是下次被封為上卿的基礎,而做上卿又導致將相不和,是失和的間接原因;其次,這個故事不僅表現了藺相如勇敢機智的特點,而且表現了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挺身而出不畏強暴與秦王據理力爭,說明了藺相如具有愛國主義的思想,為后面的對廉頗的忍辱退讓打下了基礎,使他對外寸步不讓、針鋒相對,與對內步步退讓、忍辱回避,完好地統一在一個思想基礎之上,這正是所以能言歸與好的思想基礎;第三,從下文可以看出趙國屢次獲勝,秦國不敢輕舉妄動均與藺相如有關。這次勝利可以充分看出一點,藺是一個難得的人材,舉足輕重,他們的講和至關重要。所以這一故事必不可少,它是將相不和的內容的鋪墊,將相言和的思想基礎的體現,還是將相講和的意義所在。
《澠池之會》仍然主要寫藺相如,但也很明顯地點明了廉頗的作用。在澠池會上藺相如不顧個人安危與秦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維護了趙國的尊嚴,又一次表現了他的勇敢機智與忠貞愛國,并被提升為上卿。由于職位高過了廉頗,引起了廉頗的不服氣,所以《澠池之會》繼《完璧歸趙》之后,寫出了將相不和的直接原因,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從另一方面看,小小的趙國,在繼《完璧歸趙》之后,澠池會上再次獲勝,是“將相講和”的結果,說明趙國不受外辱,將相必須講和,而為了國家利益,將相配合,體現了將與相的忠貞愛國之心。因此,這個故事是將相失和的原因,又是將相和好的意義的進一步實踐說明,同時又是將相言和的思想基礎的又一次充分體現,這一故事也不多余。
《負荊請罪》是緊扣課文題目的,直接講了將相失和到言和,突出地說明將與相固然重要,但比他們個人更重要的是他倆之間的團結,這是完璧歸趙、澠池之會的必然結果。藺相如的話使廉頗的翻然悔悟,由于有前兩個故事就很有基礎,順理成章,令人信服。而忠貞愛國的共同思想是他們解決矛盾的堅實的思想基礎,因而也是這篇文章的核心所在,分析人物,分段講讀,都不能離開這一核心。
三個相對獨立的故事,就是這樣,緊緊圍繞講和的意義,失和的原因,言和的基礎聯系成整篇《將相和》的。
這樣,就從整體出發,把各部分有機地聯系起來,不僅理解了課文內容,還了解了他們之間的邏輯聯系。這在語文能力的培養上具有培養理解能力、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和認識能力的意義,可以實現讀寫結合,語思(思維)統一,還自然而然地進行了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和顧大局、講團結、勇敢機智、知錯就改等品質教育。
把整體分成部分,再把各部分綜合成整體,這一分析綜合的方法,是思維的基本方法,也是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我們的所謂“合”,就是指從整體到部分再回到整體,即在講清聯系之后對中心思想的歸納。《將相和》講到最后,就理解到課文是寫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突出地表現了藺相如從國家利益出發,顧全大局,加強團結的優秀品質。這是他們的共同特點。因為是寫人的文章,性格特點又是怎樣的呢?也應綜合歸納,藺相如是足智多謀、臨危不懼。廉頗是豪爽直率、知錯就改。到此,閱讀教學全過程結束。
這樣教學,學生的認識在逐步深化,在教師的指導下,經過一番思維,對課文內容由感性的浮淺的認識上升到比較本質的、深刻的認識。所以,“整—分—合”教學過程 體現了學生認識規律及學習語文的規律。這篇課文教學的最終意圖還在于根據文章特點,訓練學生思維。學習一種讀書方法,培養學生務求理解、融會貫通的讀書習慣。久而久之的訓練,使學生能舉一反三。即“自能讀書,不待老師教;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因此,改革教法、研究學法、教會學生讀書,也是我們著力探討的一個問題。
此外,“大綱”還指出,“講解課文要講求實效,不同的年級要有不同的要求。根據不同的課文,針對不同的對象,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據此,我們在教學方法上,還進行了“抓重點一課一得,抓特點一課一法”的探索。根據重點訓練項目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把抓人物特點,抓故事線索,搞清聯系做為本課教學重點,就是出于這種考慮。尤其是在搞清聯系的訓練上,這篇課文是一個十分典型的例子。寧可在讀的訓練等方面弱一點,也得全力保證。要抓重點有失有得,不能貪多求全。還要抓特點,不同教材,當然還包括不同學生,甚至不同擅長的教師,要采取不同的教法,逐步形成教學的特點。課課如此,一個教法,往往事倍功半。]
(梁彩霞)
小學四年級語文《將相和》經典教案范文 篇2
【設計理念】
《將相和》一文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從故事中我們可知,兩人物既有個性,又有共性。個性品質:藺相如的機智勇敢、臨危不懼、顧全大局等,廉頗的知錯就改等;共性品質:他們都以國家利益為重,愛國。個性的品質學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質學生把握還是有一定難度。為此,我把豐滿人物形象作為本課教學的最終目標,摒棄對課文內容、故事情節的繁瑣分析,將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讀、悟、演,去豐滿人物形象,領悟人物的個性品質和共性品質。這一過程充分體現語文學習的趣味性、主體參與性和創造性原則。
【教學過程】
一、在反復讀課文,讀通、讀熟、讀好的基礎上,借助成語游戲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填空練習:
“將”→(廉頗)→(大將軍)→(元帥)“相”→(藺相如)→(宰相)→(總理)“和”→(同心協力)
2、“人物開花”成語游戲:
(填出可以用在這兩個人物身上的成語——課內、課外的成語都可。)
以上這兩個練習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對兩位人物的形象有一個初步的印象,對課文內容也有個基本了解。所以在教學這一內容時,給足時間讓學生自讀、自學課文,找出有關的詞語填寫。通過遞等式形式和游戲方式,學習了詞語,積累了成語,也了解了課文,充分體現語文的趣味性原則,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
二、借助過渡句理清三個故事之間的基本關系
1、學習單元提示,學生通讀課文找到文章過渡句,結合上面對“和”的理解,引出了哪三個故事?
這一環節側重讀的訓練,以讀懂為基礎,向讀深、讀透發展。把學會讀書作為一個訓練訓點來抓:因為讀書能力是語文素養基本內容之一。
2、細讀三個故事,自學討論,理清每個故事的前因后果,學生參與板書。
3、在找到三個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指導學生朗讀,領會每個故事之間的因果聯系。
三、借助名言豐滿人物形象
1、出示“宰相肚里能撐船”的名句,圍繞這句話對藺相如這個人物形象展開討論。
2、出示“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句,圍繞這句話對廉頗這個人物形象展開討論。
以上的討論與練習旨在使這兩個人物形象更加鮮明。凝聚,給學生一個整體的形象。通過練習,學生不僅看到了藺相如和廉頗的個性品質,而且悟出他們的共性品質,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名言、成語的運用,亦能提高語文知識的積累,開拓學生思維,充分體現語文的開放性。
3、根據課文內容對對子:如:宰相肚里能撐船,將軍背上能負荊。
填空練習:因為藺相如(顧全大局)、廉頗(知錯能改),更因為他們都有(精忠報國)的精神,所以他們能化干戈為玉帛,(同心協力)保衛趙國,他們文武雙全,真是趙國的(無價之寶)。
四、借助課劇形式,展現人物形象
通過上面三方面的學習,學生對兩個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認識,但是要想真正領悟品質還需要一個內化的過程。為此,我大膽地請同學自編、自演課本劇,把做的過程放給學生。學生可以從中選擇一個故事或一個角色進行表演,不必強求要達到什么效果,學生理解的深淺也可以不一。因為作為表演的同學來說,實踐了一次,本身就多一次體驗;對于觀演的同學來說,又有了一次很真切,很實在的感悟。
小學四年級語文《將相和》經典教案范文 篇3
課時目標:
1、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愛國思想。
2、運用抓住人物言行研究的方法,感受人物形象。
3、有感情地朗讀人物語言描寫,通過朗讀感悟,初步體會和為貴的道理。
教學重點:重點感受藺相如勇敢機智、顧全大局的性格特征;初步感受廉頗居功自傲、知錯就改的性格特征。
教學過程:
一、導入,整體感知
1、揭題:這節課咱們繼續我們的歷史文化之旅,請大家齊讀課題。
2、交流:我們已經預習了課文,老師想知道在這次歷史之旅中,你“遇”到過哪些人,“碰”到了哪些事,對課文有了哪些簡單了解。(板書:藺相如 廉頗)
3、小結:課文圍繞“藺相如”、“廉頗”這兩個人物,通過“完璧歸趙”“澠池會見”和“負荊請罪”這三個小故事,記敘了將相由“不和”到“和”的經歷。
二、切入,直擊沖突處
1、文中有個句子讓我們感覺到了將相的不和,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把這個句子找出來。
2、出示句子:“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
3、自由讀句子,你讀出了什么?
4、交流,在交流過程中指導朗讀。(引導學生感受廉頗的氣量狹小、居功自傲、耿直爽快、英勇無敵的多維形象)
5、在老將廉頗看來,藺相如的官職做的比他大,就靠著一張嘴。對此你有什么看法?(板書:嘴 ?)
6、我們就來看看藺相如的這張“嘴”, 看看這張“嘴”有何特別之處?
三、品讀,感受藺相如
(一)研讀“完璧歸趙”,感受“無我”
1、默讀文章第一部分,畫出“完璧歸趙”中這張“嘴”說了什么,是怎樣說的,讀了之后想想你有了怎樣的感受。
2、交流,找出藺相如說的話。(其中有個轉述句,要學生試著改為藺相如直接說的話。)
3、比讀一、三句:
出示句子:
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
⑴對比著讀一讀藺相如說的這兩句話,你發現它們有什么矛盾的地方嗎?(藺相如先對趙王信誓旦旦地承諾“一定把璧送回來”,現在卻對秦王說“腦袋和璧就一塊撞碎在這柱子上”,這是怎么回事?)
⑵“理直氣壯”什么意思?他為什么敢“理直氣壯”地威脅秦王?(引導學生感知藺相如有敏銳的洞察力,他看出秦王沒有以城換璧的誠意和十分喜愛和氏璧,體會藺相如的機智,持璧在手,底氣充足。)他不理直氣壯行嗎?
⑶你覺得藺相如這個人怎么樣?
⑷指導朗讀。你來“威脅”秦王試試看。
4、比讀二、四句:出示句子: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
⑴我們再來對比著讀一讀藺相如說的這兩句話,你又發現了什么?
⑵交流。(引導學生認識藺相如都是在騙秦王。)
⑶藺相如為什么要騙秦王呢?你讀出了什么?
⑷指導朗讀。現在,我就是秦王,和氏璧在我手中,誰能從我這騙去?
5、品讀第五句:
出示句子:
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決不失信。不然,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
⑴讀一讀,你又讀出了什么?
⑵“大大方方”怎樣理解?
⑶當藺相如“大大方方”地說完這番話,等待他的很可能是什么?為什么?
⑷面對強大而不講理的秦王,面對很可能到來的死亡,藺相如為什么能做到“大大方方”呢?(引導學生體會,已經完成了趙王交給的任務,不辱使命的藺相如此刻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⑸來咱們一起放聲讀一讀,讀著讀著,立在你心中,站在你眼前的是怎樣的一個人?
6、討論:藺相如把生死都置之度外,他為的是什么?
7、小結:為了保住國家的利益,藺相如能夠忘卻個人的生死,讓我們記住,藺相如這個為了國家利益而“無我”的人(板書:無我)
(二)研讀“澠池會見”,感受“無畏”
1、接下來,我們品讀“澠池會見”中的那張“嘴”, 請大家自由讀文章第二部分,看看這時站在你眼前的又是一個怎樣的藺相如?
2、交流:這時站在我們眼前的又是一個怎樣的'藺相如?你是從哪讀出來的?
3、出示句子:藺相如說:“您現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
4、你從哪里感受到藺相如的勇敢無畏?
5、指導朗讀。現在你就是機智勇敢的藺相如,你來逼逼不可一世的秦王。
6、思考:藺相如為什么再次把生死置之度外,用命去逼秦王擊缶?
7、師述:為了維護國家的尊嚴,藺相如能夠不顧個人的安危,讓我們記住,藺相如這個為了維護國家的尊嚴而“無畏”的人(板書:無畏)
8、齊讀。讓我們一起勇敢地逼逼秦王。
(三)研讀“負荊請罪”,感受“無私”
1、仔細讀讀“負荊請罪”中的這張“嘴”,從藺相如的話語中你又有什么新的發現?
2、出示句子: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呀!”
3、“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把這個句子換個說法。
4、敢騙秦王、敢逼秦王的藺相如為什么要避著不如秦王厲害的廉頗呢?他到底怕什么?(引導學生認識“將相不和,趙國危矣”)
5、他時刻想到的是什么?
6、指導朗讀。
7、師述:為了保持國家的安定,藺相如時刻想到的是趙國、趙國,讓我們記住,藺相如這個為了保護國家的安定而“無私”的人吧。
8、我們再來看看廉頗的話,藺相如真的“就靠一張嘴”嗎?從這張嘴的背后你又讀出了什么?
9、師述:藺相如靠的那僅僅是一張嘴啊,他是以他的生命做代價去騙秦王,去逼秦王。盡管他沒有出入刀光劍影的戰場。但他用他的唇槍舌劍,他靠他的“無我”“無畏”“無私”為趙國保住了利益,維護了尊嚴,保持了安定!
四、回歸,感受廉頗
1、讀了“負荊請罪”這個故事,你對廉頗有了新的認識嗎?(板書:知錯就改)
2、“負荊請罪”什么意思?這里有個細節“脫下戰袍”,“戰袍”對將軍意味著什么?廉頗為什么要脫下這身象征著榮譽、身份和地位的戰袍?
3、廉頗為什么“負荊請罪”?(引導學生感受廉頗的愛國)
五、總結,體會和為貴
1、因為愛國,戰功赫赫的廉頗將軍能負荊請罪,也因為愛國,勇敢機智的藺相如雖不怕秦王,卻處處避著廉將軍。因為他們知道,和則萬事興,和則國家強,和為貴啊!(板書:愛國)
2、齊讀最后一句話。從此以后,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小學四年級語文《將相和》經典教案范文 篇4
讀《將相和》有感
浙江省建德市航頭鎮中心小學 施勝浩
今天,我學習了《將相和》這篇課文,講述的是藺相如與趙國之間的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藺相如。
藺相如是趙國的一位大臣,他能夠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挺身而出,帶著“和氏璧”來到秦國,在秦王沒有誠意拿城換璧的時候,他能機智地取回璧,并以死相逼,最后“完壁歸趙”。在澠池會上,藺相如先國后己,又一次捍衛了自己國家的尊嚴,最后又以寬厚的胸襟與廉將軍和解了矛盾。藺相如的這種行為不得不讓人嘆為觀止,他的那種處處為國家著想,先國后己的品質深深地打動了我,我也將奮發圖強,積極進取,我建設祖國貢獻出我的微薄之力。
【指導教師:李駿驊】
讀《將相和》有感
浙江省義烏市江東第一小學六年級⑵班 陳媛媛
《將相和》是一個歷史故事,所講的是秦趙兩國之間的矛盾沖突,今天我們就學習了這個有意思的歷史故事。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四個,分別是:藺相如、廉頗、趙王和秦王,我對這四個人物都有些意見和看法。
就先從秦王開始說吧。我認為秦王屬于那種爭強好勝、唯我獨尊的人。就拿拿城換璧這件事來說吧,明明是趙王得了個無價之寶,可秦王卻寫信要求用15個城換趙王的璧。秦王也太目中無人了,根本不顧慮別人會怎么想,就做出這樣的行動,讓人覺得有點橫行霸道的感覺。
再說趙王,雖然他是戰國末期七個比較大的諸侯國之一,但我認為他是一個缺少主見、一遇到緊急情況就手足無措的人。做一個皇帝,不但要有智慧,還要有謀略和主見。遇事首先要冷靜下來,好好地思考,這樣才像皇帝,不會有失皇帝風范。在澠池會上,秦王這樣侮辱他,他居然還沒有藺相如的反應快,所以我說他是個遇到緊急情況就手足無措的人。
廉頗,是一個多么憨厚的人,一個知錯就改、坦率正直的人。廉頗起先為了個人的名利而鬧,有居功自傲的缺點。但他后來能知錯就改,一位堂堂的大將軍,一旦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便不顧個人榮辱,毅然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去向藺相如請罪,這種誠懇、坦率、直爽的性格,作為古代將軍,實在不可多得。
最后再說藺相如,每一個看了這個故事的人都會說他是個勇敢機智、顧全大局的人。因為藺相如面對秦王不但沒有膽怯,反而更加理直氣壯、義正言辭。特別是在給璧舉行典禮時說的那些話,表現出了他那種人璧共存的凜然正氣。
瞧,這個世界的人就是這么眾相百生。朋友們,你們想做哪一種人呢?
小學四年級語文《將相和》經典教案范文 篇5
教學目標:
1、能在閱讀中獨立認識本課生字。能讀準詞語“澠池、鼓瑟、擊缶、上大夫、上卿”的音;能在語境中理解“勃然變色、聲色俱厲、負荊請罪”等詞語的意思。
2、能了解“將相和”的故事,能借助提示簡要概括“澠池之會”的內容,知道澠池之會的功勞是二人通力合作的結果;能轉述“負荊請罪”中將相二人的話,體會“和”的含義。能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嘗試有感情地朗讀關鍵語句。
3、感受藺相如在澠池之會上的智勇雙全,面對廉頗挑釁時的寬闊胸襟;感受廉頗知錯就改的勇氣;體會兩人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愛國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1、能了解“將相和”的故事;能轉述“負荊請罪”中將相二人的話,體會“和”的含義。
2、感受藺相如在澠池之會上的智勇雙全,面對廉頗挑釁時的寬闊胸襟;感受廉頗知錯就改的勇氣;體會兩人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愛國之情。
學生準備:
預習課文,查找關于廉頗、藺相如的歷史資料。
教學過程:
一、理解課題,整體感知。
1、揭示課題:《將相和》
2、理解課題:課題中將指誰?相指誰?和是什么意思?從課題知道課文講什么?
3、默讀全文,了解“不和”的原因。
(澠池之會上,藺相如又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了上卿。職位比廉頗高。)
4、指導朗讀廉頗的話,引入澠池之會。
出示句子: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的頭上。我碰見他,非得叫他下不了臺!
二、深入文本,品讀感悟
●澠池之會
1、自瀆3——8小節,想想:澠池之會這個故事圍繞哪些人?寫了一件什么事?
2、根據提示簡要概括澠池之會的內容,介紹樂器“瑟”和“缶”。
3、再讀3——8小節,劃出藺相如說的話,聯系上下文想想他問什么這樣說?
4、理解藺相如說的兩句話,能有感情地朗讀并體會人物性格特點。
出示句子:“聽說大王善為秦聲,請為趙王擊缶。”
“你我現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應,我就跟你拼了。”
理解句子:
句一:“聽說大王善為秦聲,請為趙王擊缶。”
(結合學生的交流,隨即聯系前文秦王的話和第二節藺相如勸趙王赴澠池會的內容。)
句二:“你我現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應,我就跟你拼了。”
(師補充《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的內容)
(能從藺相如的話中知道他這么說、這么做的'原因,感受藺相如在秦王面前不甘示弱、大智大勇)
指導朗讀
5、小結:藺相如是不是沒有能耐,就憑一張嘴呢?看來廉頗說錯了。
●負荊請罪
1、齊讀廉頗的話,并指名轉述。
出示句子:“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的頭上。我碰見他,非得叫他下不了臺!”
(提示學生在這里轉述要有稱呼,用敬語。)
2、自由讀10——14小節,找找:藺相如聽到這話怎么做?怎么說的?
3、理解藺相如說的話,能有感情地朗讀并正確轉述
出示句子:“秦王我都不怕,我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兩個鬧不和,別人不是就有機可乘了嗎?”
4、過渡:原來藺相如對外不甘示弱;對內卻處處示弱。不是因為怕,而是以國
5、聯系上下文說說:廉頗“不應該”什么?于是他怎么做?
6、理解“負荊請罪”的意思,感受廉頗知錯就改的勇氣。
出示句子: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親自來到藺相如門上。
用一個成語概括就是:負荊請罪。“負”的意思就是:背。
7、想象說話
廉頗二人見面會說什么?展開合理想象。
三、總結全文、合為一體。
從此兩人結為知己,同心協力保衛趙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你、負荊請罪,這三個小故事結合在一起構成了著名的歷史故事——《將相和》。
小學四年級語文《將相和》經典教案范文 篇6
一、寫出這一課的成語。
二、把下面的成語補充完整。
萬( )千( ) 連( )不( ) 波( )壯( )
一( )身( ) 心( )手( ) 波( )洶( )
水火( )( ) 膘肥( )( ) 虎視( )( )
三、將下列歷史人物填到相應的成語旁邊。
趙括 諸葛亮 祖逖 藺相如 廉頗 勾踐 曹植 荊軻
初出茅廬——( ) 紙上談兵——( ) 臥薪嘗膽——( )
聞雞起舞——( ) 完璧歸趙——( ) 草船借箭——( )
負荊請罪——( ) 圖窮匕見——( ) 煮豆燃萁——( )
四、照樣子,寫詞語
例:大方——大大方方 客氣——客客氣氣
浩蕩——( ) 世代——( ) 日夜——( )
請再寫幾個類似結構的詞語:
五、閱讀答題
和氏璧
古書《韓非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戰國時期,楚國有個名叫卞和的人,住在荊山腳下。
有一天,他去見楚厲王,說是在荊山上找到一塊罕見的美玉,特地來奉獻給大王。楚厲王左看右看,覺得這不過是一塊比較光滑的普通石頭,認為卞和在戲弄他,是欺騙君王。一怒之下,砍掉了卞和的左腳。厲王死后,武王接位。卞和跛著一條腿,再一次入宮去獻玉。誰知武王同樣不識貨,又砍掉了他的右腳。
楚文王即位以后,有人報告,說卞和抱著一塊寶石跪在荊山腳下痛哭,哭了三天三夜,連眼睛都哭出血來了。文王就派人去問,是不是因為前兩位國君砍了他的雙腳而委屈難受?卞和說:“我不是為失去雙腳難過,我痛心的是寶玉被當作石頭,一片忠誠卻成了罪名。”楚文王召見了他,命人將玉石一琢磨,果然是一塊熠熠閃光的美玉。文王十分感動,因為這塊寶石是卞和奉獻的,就命名為“和氏壁”。
“和氏壁”傳到楚威王時,被賜給了一位有功的丞相。后來,丞相府遭賊人盜竊,寶玉被偷走,賣到趙國,到了趙惠王手里。
秦滅六國以后,這“和氏壁”又到了秦始皇手里。秦始皇命丞相李斯刻上“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作為傳國之寶。從此以后,這玉璽成了皇權的象征,似乎誰得到它,誰就有資格當皇帝。所以后來諸侯爭雄,打進皇宮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尋找這顆“傳國玉璽”。
秦末,項羽和劉邦爭雄,漢高祖劉邦首先攻入咸陽。取得了這顆玉璽,把它作為漢王朝的國寶,代代相傳。至西漢末年,大司馬王莽篡奪了漢朝的政權,逼得孝元太皇太后交出玉璽。太皇太后氣得將玉璽摔在地上,這件國寶被砸掉了一個角。據說,王莽后來叫工匠用黃金鑲補了。再后來呢,這寶物就不知去向了。
1.簡要說說“和氏壁”名字的由來。
2.簡單歷數短文中所介紹的和氏璧的流傳過程。
卞和→( )……→( )→( )→小偷→( )……→( )……→( )……→孝元太皇太后
【字詞薈萃】
1、讀拼音,寫詞語。
hào zhào nuò yán dǎn qiè wán bì ɡuī zhào
( ) ( ) ( ) ( )
lì jí zhū wèi fù jīnɡ qǐnɡ zuì lǐ zhí qì zhuànɡ
( ) ( ) ( ) ( )
2、形近字組詞。
璧( ) 臣( ) 袍( ) 荊( )
壁( ) 巨( ) 胞( ) 刑( )
3、寫出下列詞語的反義詞。
反義詞:稱贊—— 拒絕—— 熱情——
【句段集錦】
填空。
靦腆 謙虛
1、她太( )了,一見陌生人就臉紅。
2、他學習成績名列前茅,還經常向別的同學請教,真是一位( )好學的學生。
愛戴 愛護
3、列寧十分( )書。
4、周總理是一位深受人民( )的好總理。
【課文鏈接】
先讀課文,再填空。
課文由 、 、 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小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又緊密聯系,其中 是 的發展, 、
的結果又是 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課外延伸】
閱讀:
歧路亡羊
戰國時期,有位著名的思想家,名叫楊朱。有一天,楊朱的鄰居跑丟了一只羊,于是全家出動尋找,又來請楊朱的僮仆幫助追尋。楊朱問道:“僅僅是丟了一只羊,為什么需要這么多人去找?”
鄰居說:“村外的岔路太多了,所以人去少了不行。”于是楊朱就讓僮仆和鄰居一起去找羊。
過了半天,找羊的人陸續都回來了。楊朱問鄰居:“羊找到了嗎?”
鄰居垂頭喪氣地說:“跑丟了,沒有找到。”
楊朱又問:“怎么會找不著呢?”
鄰居回答:“岔道太多了,岔路之中又有岔路,誰知道跑到哪條路上去了呢?所以找不著了。”
“哦,是這樣……”楊朱深思好久,整天沒有笑容。他的學生見他這樣,感到很奇怪,不解地問:“丟了一只羊,并不是一件大事,況且羊又不是老師您的,您為什么這樣悶悶不樂呢?”
楊朱回答說:“我并不是為一只羊而悶悶不樂,而是由這件事聯想到我們學習和研究學問的事。如果我們在學習方面,東抓一把,西抓一把,不能專心一致,也會像在岔路上找羊一樣,結果一無所獲。”
(1)“歧路”指 。“亡羊”的意思是 。
(2)楊朱悶悶不樂的原因是:
(3)寫話:
讀了這篇課文,你受到了什么啟發?請把你的感想寫下來。
小學四年級語文《將相和》經典教案范文 篇7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詞,理解“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等詞語的意思。
2、初步認識過渡句,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質,懂得“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和為貴”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藺相如和廉頗忠于國家、顧全大局的高尚品質。懂得“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和為貴”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師(板書課題):同學們,上節課我們預習了課文《將相和》,誰來說說課題的意思?(武將和文官和好)
2、既然是“和好”,說明將相以前有過“不和”,他們為什么不和了呢?看看廉頗是怎么說的?
⑴ 生讀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頗說的話,指名讀:“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去!”
⑵ 指導朗讀:讀書要讀得“聲情并茂”,老師教大家一個方法:邊讀邊揣摩廉頗當時的心理,想象他說話時的表情,動作,這樣自然而然就讀得“聲情并茂”了。想不想試試?
⑶ 生自由練讀后指名讀,師生共同評議。
3、找到將相矛盾的焦點了嗎?(師生討論交流)
4、小結:
在廉頗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經百戰,屢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藺相如只會耍嘴皮子,沒什么真本事。竟然爬到他頭上去了,心里就不平衡,不服氣。那么藺相如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的嘴到底厲害不厲害?官到底該不該升?這就是咱們要重點研究的問題。
二、新授
1、我們先來看“完璧歸趙”這個故事。請大家自由讀課文,找到描寫藺相如面見秦王說話時表現的兩個詞語,做上記號。
⑴ 生自由讀文。
⑵ 請兩位同學將詞語板書到黑板上。(理直氣壯 大大方方)
2指名讀“理直氣壯”,理解詞意,指導讀出詞語的味道來。
3、引讀:藺相如理直氣壯地說──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個城……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
4、藺相如的理“直”在哪里?請大家默讀2到8自然段,劃出重點句,組織好語言,替藺相如來擺擺這個理。(師生共同討論交流)
5、導讀:
是啊,拿城換璧是你秦王提出來的,我把和氏璧給你送來了,你卻不交城。理由充分,說話才有氣勢。藺相如理直氣壯地說──
(生讀“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個城……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
有理有據,所以藺相如面對的雖然是虎狼之國的秦王,卻仍然毫無懼色,言語中字字擲地有聲。藺相如理直氣壯地說──
(生齊讀“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個城……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
6、討論交流:藺相如真的撞嗎?
(引導:秦王對和氏璧是愛不釋手,藺相如已看在眼里。這是藺相如使的“金蟬脫殼”之計。)
7、除了金蟬脫殼之計,藺相如還用了幾個計。請大家接著讀書,看看誰能讀出來?
(生讀書后交流,師相機引導: “緩兵之計、瞞天過海、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等 )
8、過渡:和氏璧完好無損地回到了趙國。藺相如心里的一塊石頭總算落地了。所以到了舉行典禮的那一天,他進宮見了秦王才會──(師指板書“大大方方”,生齊讀)
9、引讀:藺相如大大方方地說──
“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
10、討論交流:藺相如難道不怕秦王殺他嗎?這可是欺君之罪呀!請大家再讀藺相如的話,揣摩一下秦王當時的心理。
(相機指導: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殺了藺相如也沒有用。反而落下不講信用的惡名,讓天下人恥笑。)
11、導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藺相如已經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會殺他,所以才會大大方方地說──
(生齊讀“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
12、你們讀出一個怎樣的藺相如來?(不畏強暴 機智勇敢)
13、小結:
藺相如憑著過人的機智和超人的膽識,用他的那張嘴和秦王針鋒相對。不僅“完璧歸趙”,還讓秦國沒有理由對趙國動兵。你們說說,他這張嘴厲害不厲害?
(擦去黑板上“厲害”后的“?”,改為“!”)
14、和氏璧完好無損地回到了趙國,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氣氣地送回了趙國。咱們懸著的心總算可以放下來了。讓我們靜下心來想想:藺相如決定接受趙王讓他帶璧入秦的使命時,他心里有把握嗎?請大家讀書,找出文中的句子來。
“我愿意帶著這塊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⑴ 指名讀后自由讀。
⑵ 你們又讀出一個怎樣的藺相如來?(交流:“自信、胸有成竹”,相機指導朗讀)
15、總結提升:
“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一切盡在掌握。這就是大智大勇的藺相如。正是有了這樣的大智大勇,才敢帶璧入秦,最終完璧歸趙,不辱使命。(板書:不辱使命)
16、同學們,如果你是趙王,面對這樣一個擁有大智慧的人才,要不要給他升官?
(師擦去黑板上“升”后的“?”,改為“!”)
三、復習檢查
進一步指導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四、課堂小結
藺相如憑著過人的機智和超人的膽識,用他的那張嘴和秦王針鋒相對,不僅“完璧歸趙”,還讓秦國沒有理由對趙國動兵。正是有了這樣的大智大勇,藺相如才敢帶璧入秦,最終完璧歸趙,不辱使命。
五、作業
1、朗讀課文。
2、預習第二個小故事:澠池之會。
【板書設計】
將(廉 頗) 負荊請罪
→ 不和 →和
相(藺相如)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
小學四年級語文《將相和》經典教案范文 篇8
各位老師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18課《將相和》的第一課時的教學設想。
首先,我來說說對教材的理解。
《將相和》這篇課文以戰國時期為大背景,以藺相如的言行活動為主要線索,選取了“完璧歸趙”“澠池會見”“負荊請罪”三個典型故事,寫出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好的經過,贊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愛國的高貴品質,也贊揚了廉頗勇于改過的精神。從而告訴人們“和”的重要性。
其次,再來說說教法與學法。
鑒于《將相和》這篇課文的脈絡和主題都很清晰,結合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課程目標應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這一理論,我決定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與能力:認識7個生字,會寫9個字;理解課文主要內容。
2.過程與方法:通過用小標題概括文中的三個小故事的方式,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并理解故事情節;通過師生間的交流與探索,幫助學生理清三個故事間的聯系。
3.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通過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轉變過程,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品悟“和”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以此為跳板,了解中國的“和”文化。
為了達到以上教學目標,我在課堂教學中將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原則,采用“品讀詞句”“以讀為主”等語文學習方法,努力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下面就著重來談談我的具體教學思路。
整堂課我分成二大環節,即“走近《將相和》”、“走進《將相和》
一、走近《將相和》,引出和的概念
為了在教學伊始就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我用前面學過的《晏子使楚》的故事背景導入課文,先讓學生談談讀后的感想,引出“和”的概念,然后相機板書課題“將相和”。
接下來就是把時間交給學生,首先讓學生充分地讀課文。在學生初讀課文時,為了讓他們做到讀與思相結合,我布置了閱讀過程中的要求:
①、疏通文中的生字和生詞;
②、試著用小標題來概括三個故事的主要內容。
在充分朗讀之后,通過詞語填空的方式對學生生字詞的學習進行檢查,著重檢查指導學生對生字音形的準確把握,如“璧”字寫的時候既要注意字形,又要注意字的結構,要力求寫勻稱。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讀讀這些詞語。
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我始終覺得中華文化的傳承,應該且必須是從識字寫字開始的!課堂教學也不例外。所以可以這樣說:識字寫字永遠是我們語文教學的起點!
緊接著,通過交流小標題對學生的概括能力進行訓練。
二、走進《將相和》
以矛盾沖突為切入點,即抓住“和”字組織教學。
《將相和》的題眼在“和”字上,作者的思路是將相由不和到和好。教學時,我首先用逆推式方法提問,揭示矛盾,直奔中心。“將相為什么不和”一問,把學生的思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打破了從頭學起的老框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廉頗對藺相如的錯誤評價上。課件出示廉頗的話,然后質疑:藺相如真的像廉頗說的那樣,光靠一張嘴嗎?自然導入第一、二個故事的學習,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前兩個故事的學習帶上了問題,有了明確的目的性。然后再通過一、二個故事的讀議把藺相如為了維護國家尊嚴,機智勇敢,不畏強暴的形象樹立起來,廉頗的錯誤說法不批自倒。
為了幫助學生弄明白這一問題,我將課堂充分放手交給學生,具體通過引導學生品讀感悟藺相如“勇敢、機智和愛國”,放手讓學生去抓文中關鍵的語句,并通過“有感情地讀”來體會藺相如的人格特點。
1、體會藺相如的“勇敢機智”
當藺相如看到秦王并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時,他就理直氣壯地說了這么一段話:“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其中的“撞”字就是一個很好的抓點,這一“撞”,足以表現出藺相如的勇敢無畏!機智過人!
2、領悟藺相如的“愛國”
為了讓學生的思想在課堂中活躍起來,所以第9自然段我采用了師生討論的教學方式,拋出問題。學生可以暢所欲言,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看法,教師在尊重學生答案的同時,聯系課文第17自然段中藺相如與秦王的對話,在此基礎上適時引導學生感受藺相如的不怕犧牲的愛國主義精神。
小結:藺相如屢為趙國立功,受到了重封,他本應該受到文武大臣的敬仰,不料卻引起了廉頗的不滿。課件再次出現廉頗的話,激化矛盾。
三、再來說說我的板書設計,“不和→和”,簡簡單單一條線,一目了然!它既向學生晰地呈現出了《將相和》一文的行文思路,這樣做,是為了逐層遞進,拉近學生與秦、趙兩國,與藺相如、廉頗之間的距離,通過文本的細讀,使學生深入理解矛盾沖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最后升華到一定的認知高度。
四、最后,有必要說一下,由于是第一課時,學生對課文內容不太熟悉,因此我努力做到“以讀為主”,課堂中我兩次讓學生讀課文,并給足充分的時間。我覺得“讀”永遠是最好的語文實踐。讀字,讀詞,讀句……讀文化!在這一節課中,我始終沒有忘記這一點!
附:板書設計
18、將相和
<完璧歸趙
不和
澠池之會
和 負荊請罪 (為了趙國的利益)
小學四年級語文《將相和》經典教案范文 篇9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理解課文內容,從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對敵不畏強暴,機智勇敢和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的好品質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2、能力目標:一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二借助課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三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系;四是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五是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系;六是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情感目標: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品質。
教學重點:
1、抓關鍵詞句,品味人物言行,準確概括人物特點,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進一步訓練學生語感及其它語文能力。
2、借助課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各段與整篇文章的關系。
教法方法:
討論交流、活動體驗等
教具準備:
投影儀、課本劇等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第26課《將相和》,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課文中講了哪三個小故事,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板書: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將”指的是誰?“相”指的是誰?“和”是什么意思?我們知道了將相從不和到和,上課時有同學質疑“將相為什么不和,為什么又要和好,又是怎樣和好的”。下面我們一起深入探討。
二、交流自學
“小小辯論會”
引導學生討論喜歡文中的哪一個人物。并說明為什么?
1、喜歡藺相如。因為他機智勇敢,不畏強暴,顧大局,識大體,為國家的利益著想,深謀遠慮。
板書:機智勇敢 不畏強暴
2、喜歡廉頗。他知錯就改 勇于認錯
教師總結:這兩個人物都具有美好的品質,大家都喜歡。但為了交流方便,下面我們就“完璧歸趙”這個故事先交流一下你們的學習收獲和體會。
三、學習“完璧歸趙”
理解“完璧歸趙”領會學習方法。(大屏幕出示)
1、具體說明在“完璧歸趙”這個故事中,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藺相如是個機智勇敢,不畏強暴的人?
(1)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 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2)藺相如到了秦國,進宮見了秦王,獻上和氏璧秦王聽他這么一說,就把璧交給了藺相如。
(3)藺相如捧著璧,往后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你并不想交換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 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說著,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看圖,抓住藺相如的動作、神態、語言描繪一下。
我們在讀這一部分的時候,就要把藺相如的大義凜然和勇敢機智的精神讀出來。自由讀,指讀。
(4)“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秦王只好跟他約定了典禮的日期。”
(5)從“大大方方”這個詞可以看出藺相如勇敢。結合第九自然段,講講你對這段話是怎樣理解的?
2、理解最后一句話:“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教師小結:秦王本想殺了他,本想愚弄趙國,可是反而被藺相如捉弄了,他現在是啞巴吃黃連有口說不出了。這句話僅僅是寫秦王的心理嗎?(突出了藺相 如的聰明機智)可見作者用詞是多么的巧妙。
自己練習讀一讀,體會藺相如的聰明才智。
3、藺相如所做的一切是為了什么?(為了趙國的利益和尊嚴)
過渡:為了國家的利益,為了國家的尊嚴,藺相如鋌而走險與秦王進行了機智勇敢的斗爭,既做到了完璧歸趙,又使秦王處于被動的局面,為趙國立了大功, 受到了趙王的重用,封他為上大夫。我們看看藺相如在幾年之后的澠池之會上有 什么表現?
四、學習“澠池之會”
總結學習方法。(大屏幕出示)
1、在澠池之會上藺相如又有什么表現?具體談一談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1)過了幾年,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趙王和大臣們商議說:“去吧,怕有危險;不去吧,又顯得太膽怯。”藺相如認為不能示弱,還是去的好,趙王才 決定動身,讓藺相如隨行。
(2)當秦王讓趙王鼓瑟,并叫人記下來時。藺相如非常生氣,他走到秦王面前,說:“請您為趙王擊缶。”
(3)“您跟我現在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你拼了。”
最后秦王被逼無奈,只好為趙王擊了一下缶。藺相如也叫人記了下來,說在澠地會上,秦王為趙王擊缶。
2、同學們想一想,澠池之會這場斗爭秦趙兩國是打成了平局,還是決出了勝負?為什么?
(如果學生爭執不下時,老師可作兩點提示:一、秦國比趙國力量強大;二是秦王是一國,而藺相如則是趙國的一名大臣。)
教師補充:“瑟”是古代的一種弦樂器,聲音悅耳動聽。“缶”是古代的一種打節奏的樂器,形狀像個瓦罐子,聲音單調。這兩種樂器比起來,秦王顯得更丟人。
3、教師小結:同學們都能認真讀書,積極思考,很好。的確,澠池會上的斗爭是趙國占了上風。那么這場斗爭的勝利應該歸功于誰?
過渡:藺相如機智勇敢地與秦王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又一次維護了國家的尊嚴,為趙國立下了大功。可見藺相如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藺相如在這場斗爭 之后,被封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廉頗不服,廉頗和藺相如開始不和,也就引出了課文的第三個故事“負荊請罪”。
五、學習“負荊請罪”
1、你覺得廉頗是個什么樣的人,為什么?
2、你覺得藺相如是個什么樣的人,為什么?
3、“負荊請罪”是什么意思?
圖片顯示(大屏幕顯示)
4、學生表演“負荊請罪”的故事。
六、拓展延伸
“和好”消息傳到趙王那里,趙王會怎樣說?(指多名學生說)學生試創作 “詔書”
小學四年級語文《將相和》經典教案范文 篇10
杜衛忠
教學目標 (情感、知識、技能):
1、認識過度句與過渡段,初步了解過渡句(段)的作用
2、學會8個生字,理解32個詞語的意思能說出其中5個成語意思
3、進一步學習通過人物的語言,行為理解課文,概括人物特點的讀書方法
4、了解藺相如機智勇敢,不畏強暴的斗爭精神,顧全大局的品質,以廉頗勇于改過的品德,懂得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重點:
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態、心理活動,概括人物特點
難點:
如何正確評價廉頗
教學準備:
戰國末期七國草圖,錄音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學習推敲課題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為學習過渡句、段打好基礎
2、學習推敲言行理解概括人物特點的讀書方法。了解藺相如機智勇敢,才智超群,不胃強暴,維護國家利益的斗爭精神
4、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并努力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發現問題的能力,發展思維、特別是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
一、查閱資料(3分)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13課《將相和》,一起把課題念一下。生齊讀課題:13、《將相和》這是一個歷史故事,對我們大家來說,并不是很熟悉。因此呢,上星期,老師布置大家認認真真地去預習了這一課,同時呢,也可以上網去查尋一些有關將相和的資料。今天,老師先給大家一個展示交流的機會。請大家把自己查到的資料上來交流一下,好不好?(學生交流查閱的資料。)
二、揭題、審題、了解課文主要內容.2分
1、課題中“將”指-“相”指-“和”的意思是-從“和”字可以看出什么?
2、那么我們想象一下,他們是什么原因是他們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們言歸于好呢?我們把課文打開,請同學們快速地把課文讀一下,想象一下這個問題?
(整體感知課文)
三、學習第一個故事“完璧歸趙”。24分
1、推敲小標題,聯系課文第3小節,朗讀你發現了什么?(任務難,看出藺相如才智超群)小結學法:聯系上下文
2、聽錄音第8小節
要求:邊聽邊想,你覺得藺相如是個怎樣的人?你從哪里看出來,把你認為最能反映藺相如品質的句子劃出來。(言行為主)
3、交流
出示重點句:
他理直氣壯地說:“......”
(1)齊讀,你有什么問題要提?可圍繞“理直氣壯”詞提問(“理直氣壯”是什么意思?藺相如騙回了和氏璧,為什么還理直氣壯?)
(2)聯系上下文讀一讀,說一說
(3)用“理直氣壯”的語氣讀一讀
(4)藺相如要把璧撞碎,真會撞嗎?從這里可以看出藺相如怎樣?秦王會讓他撞嗎?你從哪里看出來?
(5)、朗讀
4、聽錄音第9節
出示重點句:
到了舉行典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送藺相如回國
(1)重點討論:
①藺相如把和氏璧,送回趙國去了,后果會怎樣?那藺相如為什么還大大方方?對比秦王態度
②重點段意思討論
如果有誠意-先交城
不然無誠意-不交城
殺了我也沒用不講信用
得不到璧
(2)朗讀指導
(3)小組方法,口答段意
(4)人物評論:你覺得藺相如是一個怎樣的人?(有什么長處)
三、課堂練習。5分
1、藺相如之所以說這塊璧有點小毛病,騙回和氏璧是因為———。
2、用“之所以.....是因為......”聯系第二個故事,進行說話訓練
四、布置作業 。6分
1《作業 本》1、2、4
2、預習另外兩個故事
板書:
學習方法:
1、抓住重點詞句
2、聯系上下文
以將相和,完璧歸趙
藺相如語言
{行動機智勇敢
教后感:
《將相和》一課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因年代久遠,內在聯系復雜,課前教師先讓學生查閱有關資料,初步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及人物的情況,并做到適當摘錄,以豐富學生知識,為學文作好鋪墊。學生掌握了第一手資料,教師課堂又給他們創設一個展示、交流的機會,在課前短短幾分鐘里,學生各抒己見,使學生獲取多方面的知識信息,這樣,既為順利地讀懂課文打下了基礎,又培養了學生主動查閱資料的好習慣。學生的主動性得到了很好的發揮。
小學四年級語文《將相和》經典教案范文 篇11
【課堂實錄】
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大體了解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這三個小故事,也知道了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藺相如和廉頗,藺相如和廉頗各具有什么品質呢?你是從哪里體會到的?這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重點。現在先請同學們分小組邊讀書邊思考,并在書上做上記號。
(學生思考并在小組內議論,教師巡視。)
反思:課堂一開始讓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學生學習有目的性。
師:誰愿意來說說藺相如具有什么品質。
(生爭先恐后。)
生:藺相如是個勇敢機智的人。
生:他是個很厲害的人。
生:我覺得藺相如是一個很愛國的人。
生:我覺得他是一個寬宏大量的人。
……
師:同學們都說得很好,文中是如何來表現藺相如這些品質的呢?
生:我是從“完璧歸趙”中藺相如的語言和動作體會到他是個勇敢機智的人。
師:請讀出具體的句子。
生:藺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
師:如果這時藺相如說:“秦王,你不守信用,把璧還給我。”秦王會給他嗎。
生:(齊)不會。
師:所以藺相如想了個什么辦法?
生:說這塊璧上有點兒毛病,把璧騙回來。
師:這怎能叫“騙”呢?這塊璧原來就是趙王的啊。誰的行為才是“騙”呢?
生:秦王的行為才是“騙”。
生:對,秦王事先給趙王的信中說愿意拿十五座城換璧,可當他手中拿著璧的時候卻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這行為才是真正的“騙”。
師:你們說得真好。秦王不守信用,可以用貶義詞“騙”來形容,那么我們應該用個褒義詞來概括藺相如的所作所為。
生:勇敢機智。
反思:教師細心聽取學生的回答,即使回答是錯誤的。有時錯誤的回答往往是設疑的切入口。在這里用“騙”作為切入口,引導學生體會詞語的感情色彩,從而使學生領悟藺相如與秦王的一堡一貶。
師:還有很多褒義詞可以用來概括藺相如的所作所為。
(學生沉默。)
師:教師及時點撥:我們還可以用足智多謀、隨機應變等詞來概括藺相如的行為。
反思:在課堂中,教師注意抓住時機,引導學生積累語言。豐富了學生的語積累。
師:這一句話通過對人物語言和動作的描寫來表現人物的特點。
(生根據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放聲朗讀。)
反思:在學生自己感悟的基礎上來讀,更能培養學生的語感。
師:文中還有哪些地方表現出藺相如勇敢機智?
生:藺相如捧著璧往后退了幾步,靠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說完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這段話也體現了藺相如的勇敢機智。
師:藺相如會不會真的撞到柱子上去呢?
生:(齊)不會,他只是嚇唬秦王。
生:他答應趙王會把璧安全送回去。
師:同學們都認為藺相如不會撞上柱子,那秦王認為藺相如會不會撞上柱子?
(學生紛紛點頭。)
生:秦王認為藺相如會撞上去。因為課本里面寫到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連忙說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來地圖,把允諾劃歸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藺相如看。并約定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來換璧。
師:如果這時秦王硬逼的話,會怎樣?
生:藺相如會撞上柱子。因為藺相如是不會把璧給秦王的,干脆與璧同歸于盡。
生。藺相如會撞上柱子,結果撞死了。
生:藺相如撞上柱子后沒死,但卻被殘暴的秦王殺了。
反思:完璧歸趙的故事的結局大家都很清楚:藺相如沒撞在柱子上。學生的思維受到了束縛。在這里我設計了“秦王認為藺相如會不會撞在柱子上”這個問題。這樣換個角度提問,使課堂氣氛活躍了。
師:我們中國有句古話:“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我們可以用哪些詞來概括藺相如的品質?
生:視死如歸。
生:不畏強權。
生:臨危不懼。
生:英勇無畏。
……
師:想像當時的情形,把這段話讀讀。
(生讀。)
師:課文中還有好哪個地方也能看出他的勇敢機智、視死如歸。
生:藺相如看秦王這侮辱趙王,生氣極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說:“請您為趙王擊缶。”藺相如說:“您現在我只有五步遠。您要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
師:藺相如為什么一定要秦王為趙王擊缶呢?
生:我覺得藺相如請秦王為趙王擊缶是要讓秦王明白:秦國和趙國是平等的。他真的是勇敢機智、視死如歸。
生:他這樣維護了趙國的尊嚴,他真是勇敢。
師:藺相如說這句話的語氣的態度是堅決的,請同學們試讀。
(老師示范。)
師:藺相如除了勇敢機智、視死如歸的品質外,還具有哪些品質。(生沉默)
師:請各小組讀第三個小故事,討論討論。
(生讀書,并在小組討論。)
師:請各小組分別來說說。
生:雖然他知道廉頗妒忌自已,但他還是以大局為重,沒有與他針鋒相對。廉頗跟他比起來,就差遠了。
師:很好,藺相如真是個識大體的人。
生:雖然廉頗起先是錯了,但誰能無過呢,他認識到錯誤后也能主動找藺相如認錯,所以我覺得他知錯能改的品質是很可貴的。
生:我覺得廉頗還具有英勇善戰的品質。正因為有他,秦王才會擊缶,才不敢拿趙王怎樣。
……
師:對,從第二個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廉頗英勇善戰、知錯能改。也可以看出藺相如是個識大體的人。
師:這幾個同學敢于提出自已的見解,說得真好,值得我們大家學習。
《將相和》中,藺相如和廉頗是兩個同樣熠熠生輝的人物,他們的故事之所以千古流芳,除了他們的機智或英勇善戰外,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們那種顧全大局,勇于認錯、熱愛祖國的偉大精神,讓我們再來讀讀幾千年前那些感人至深的話吧。請生齊讀最后兩段。
師:老師覺得課文中“負荊請罪”的結局寫得不具體,同學們能不能把這個故事的結局補充得豐滿些。有興趣的同學利用課余時間來完成。(下課。)
【自評文章】
一、將相和是一篇篇幅較長的課文
教學時,我抓住重點,長文短講,省時高效地突破重點達到教學目標。一開始上課,我就讓學生明確這一堂課的重點是:了解課文如可表現藺相如和廉頗的品質的,然后放手讓學生去自學自悟,在學生充分自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來體會人物的品質。
二、在課中,我相機誘導,啟發學生思維
我注意抓住時機采用循循善誘的方法,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獨立解決問題。如:學生說藺相如把和氏璧“騙”回來,這是我在備課時所沒想到的。但是,我知道學生已經明白藺相如是在用計,只是用詞不當。我就進一步問學生:這璧原來是誰的?并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會詞語的感情色彩,從而讓學生正確領會作者對藺相如和秦王一褒一貶。
三、在課中,我鼓勵學生創新
中備課時,我設計了“藺相如會向柱子下撞嗎?”這個問題,本以為會在學生中引起爭論,可學生都一致認為,藺相如不會撞上柱子,學生的思維被已知的結果束縛住了。怎么樣才能使學生沖出思維的樊籬,敢于發表不同的意見?這時,我又設計了這樣的問題:秦王認為藺相如會不會向柱子上撞呢?這個問題使學生擺脫了定向思維,課堂氣氛也活躍了。
小學四年級語文《將相和》經典教案范文 篇12
一、教學目標
(一)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二)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復述“負荊請罪”這個故事。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理解三個故事的原因和結果。
(二)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
三、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
1.找人說一說這篇課文講了幾個小故事,分別是什么故事?(教師借機板書)
2.再請同學說一說是怎么分的段。
(二)交代一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三)學習課文第一大段。
1.齊讀第1自然段,同時要求學生思考:這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
通過讀書,學生馬上知道這是在向我們交待時代背景。
這一句話看似簡單,其實非常重要。因為它是后面三個故事的總起因。教師一定要讓學生理解它的重要性。
2.接著請同學們默讀第一大段。同時想一想:這個故事是怎么發生的?經過怎樣?結果又如何呢?
通過默讀,學生知道:
起因:秦國自以為強大,想騙取趙國的寶物和氏璧,趙王很著急。
經過: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不畏強暴的精神與秦王斗智斗勇。
結果:藺相如“完璧歸趙”,被封為上大夫。
3.再默讀這一大段。同時思考:
(1)秦王說愿意拿十五座城換和氏璧,趙王為什么非常著急?
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教師一定要讓同學聯系文章的第一句去思考,“秦國最強”中的“最強”是最為強大的意思,“常常進攻別的國家”說明秦國以強欺弱,非常專橫。然后再讓同學想一想趙王為什么著急。同學們如果認真讀書就會發現第3自然段直接介紹了趙王著急的原因。因為趙王深深地知道秦王以城換璧是假的,只不過想把無價寶騙到手,如果趙王把和氏璧送去給秦王,秦王當然不會像信上說的那樣把15座城給趙王,只能是白白吃虧,輕易地就讓秦王占到了便宜。但如果不按秦王信中說的那樣去做,又怕秦王以此為借口派兵進攻,到時遭殃的還是趙國。正是因為如此,所以趙國的群臣才束手無策,趙國因想不出兩全其美的對策才著急。
(2)正在為難的時候,有人說有個藺相如勇敢、機智,也許能解決這個難題。請同學們想一想:藺相如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這對表現人物品質有什么作用?
聯系上文,同學們知道藺相如是在趙王與眾臣“為難”的時候出現的。因為大家都覺得很為難,而藺相如知難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機智勇敢的精神。
(3)面對這個難題,藺相如是怎么說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讀一讀藺相如說的話,體會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點?
教師在引導學生讀第6自然段的時候,先抓住“想了一會兒”這個詞,使同學們理解他在想什么,其實他不是在想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能不給秦王發兵制造機會。接著讓同學反復讀一讀藺相如說的話,抓住“愿意去”。體會出藺相如的勇敢。然后分析了兩種可能性和兩種動作。“如果真的……換,就給……”、“如果不肯……一定……送回”,這兩句話運用了兩個復句,都是假設關系的,說明他把問題分析得非常透徹,對策也設計好了。“一定”一詞讓我們看出了藺相如的胸有成竹。最后體會“理屈”,就是“理虧”的意思。這也是藺相如故意造成的一種局面,迫使秦國不能出兵,也使趙國由現在這種左右為難的被動局面,轉成主動的局面。這些地方充分說明了藺相如的深謀遠慮,也表現出了他超人的智慧。
(4)輕聲讀第8自然段,想一想,藺相如是如何與秦王展開斗爭做到完璧歸趙的?
①藺相如看到秦王無誠意拿城換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說的,表現了他什么品質?
在指導學生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教師一定要先讓學生體會出秦王是怎樣喜歡和氏璧的。通過讀第8自然段的第二句話,學生馬上會找出“雙手捧”、“一邊看一邊稱贊”這說明和氏璧的確是個價值連城的寶貝,連見多識廣的秦王都這樣愛不釋手,更可知它的價值。“絕口不提”一詞讓學生理解它的意思,再體會一下,秦王“騙寶”的丑惡嘴臉一下子暴露在我們面前。這也是在藺相如動身前大家早就估計到的。正是因為有了充分的準備,所以藺相如才會有下面的表現。
看到秦王無意拿城換寶,藺相如想出了寶玉有瑕的辦法把玉要回。他先是“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這一言一行,充分表現了他的機智。秦王聽他這么一說,也就把和氏璧又交給了藺相如。這時藺相如捧著璧,往后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這一部分要抓住“捧”、“退”、“靠”、“站”這幾個動詞,體會藺相如的機智和勇敢。接著再讀藺相如的話,先抓住“理直氣壯”,讓同學理解他的勇敢;他的一番話,又表現了他不畏強暴,機智勇敢的斗爭精神。
在秦王假意應允以城換寶以后,相如又是怎么做的呢?讀了第8自然段最后幾句話我們就知道了,他要求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把和氏璧交出來。
針對第一道小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讀、思、議、品味重點詞句。如三次說話:第一次,假借指“毛病”要回玉,說明他機智;第二次,“理直氣壯”揭穿騙局,說明他勇敢;第三次,“大大方方”講明原因,說明他機智勇敢。另外,抓住“捧、退、靠、舉、撞”等動詞,去理解其機智、勇敢的品質。
藺相如是真的要捧著寶玉撞柱子嗎?他要求舉行典禮的目的是什么?
由于對上文有了較深的理解,同學們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應允是真。因為前面講過秦王對寶玉愛不釋手,所以他絕不會眼看著寶玉被藺相如抱著撞碎在柱子上,這也是藺相如機智之處。他要求舉行典禮,其目的有兩個,一種就是真的造成這種聲勢,讓世人都知道秦與趙國以城換寶;另一個目的是拖延時間,好派人把寶玉及時送回國。
通過對以上問題的討論,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藺相如的認識。
③面對藺相如,秦王為什么處處表現得很被動呢?
這個問題的設計,其實是想讓同學們了解到藺相如勇敢、機智,而秦王則理屈、貪婪,所以處處被動。
教師歸納:秦王愛寶,絕口不提給城;相如假說有瑕,把玉要回。秦王怕玉碎,假意答應讓城。相如一面要求典禮,一面暗中派人把寶送回。最后,秦王不得不放藺相如回國。
(5)這場斗爭的結果怎樣呢?
讀了第10自然段,同學馬上回答出:“完璧歸趙”。這時教師板書這個成語,讓同學結合課文內容說說是什么意思。
(6)教師小結:剛才,我們學習完了完璧歸趙這個故事,我們是怎么學的呢?我們先讀課文,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然后通過讀、畫、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品質。下面咱們仍舊按這種方法學習后面兩個故事。
(四)學習課文第二大段,默讀,思考。
1.這段主要講了一些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誰?還提到誰?
2.找出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并用自己的話簡單地概括出來。
事情的起因是:趙王赴秦王之約,去澠池相會,并帶相如一起赴約。
事情的經過是:澠池會上,相如勇斗秦王。
事情的結果是:他們順利返回趙國,趙王封相如為上卿。
3.細讀課文,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
(1)秦王約趙王澠池會見,趙王為什么決定不下,藺相如對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表現了他的什么品質?
(2)澠池會上,秦王逼趙王鼓瑟,趙王為什么不好推辭?“推辭”是什么意思?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說的?畫出重點詞句。從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質?
澠池會上,秦王讓趙王為他鼓瑟,趙王因為懼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辭。“推辭”的意思就是謙讓不干的意思。于是為秦王鼓了瑟。而秦王卻得寸進尺,還讓人把這件事記錄下來。很顯然,這說明同為大王,秦王與趙王是不平等的,秦王可以憑借自己強大的勢力指揮趙王,而趙王的地位就低于秦王,這對趙國當然是個奇恥大辱。因此,在這關系到國家榮辱的關鍵時刻,藺相如挺身而出,與秦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
在學習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抓準描寫藺相如的句子,通過反復朗讀、體會,使學生理解藺相如不畏強暴、機智勇敢的精神。可抓住“生氣極了”、“跟您拼了”等詞語,讓學生體會出藺相如為維護國家的尊嚴,抓住秦王怕死的弱點,以死相拼,迫使秦王為趙王擊缶,藺相如也叫人記錄下來。這種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做法,維護了國家的尊嚴,粉碎了秦王的陰謀,表現了他機智、勇敢的精神。
秦王又沒有占到趙王的便宜,他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準備,只好放趙王回去了。
(3)澠池之會的結果怎樣?廉頗起了什么作用?
澠池之會。趙國又占了上風,藺相如又立新功,封為上卿,這是澠池之會的結果。這里藺相如當然起了決定作用,但廉頗的功勞也不能忽視。因為在背景介紹時同學們已經了解到,廉頗是一位英勇善戰的大將軍,他為趙國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戰功。秦王之所以放趙王回去,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廉頗在邊境做好了準備,萬一有什么情況,廉頗會拼力殺過來,保護趙王的,到時危險的是秦王。因此說,趙王安全回國,廉頗的作用也不容忽視。
(4)給這個小故事加個小標題。
教師可告訴學生,加小標題,可以把故事高度概括成2個字,也可用故事發生的地點來概括,因此這個故事可以概括為“澠池之會”。
(5)教師小結:過渡。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藺相如大智大勇,連連立功,職位比老將廉頗都高了,這樣就引起了“將”和“相”之間的什么問題呢?學生可能說是“矛盾”,也可能說是“不和”,于是教師隨機板書“不和”。那么,在處理這場內部矛盾中,藺相如又是怎樣說的?怎樣做的呢?從中能體會出他的什么品質呢?請同學們自學第三大段。
(五)自學第三大段。
因為這篇文章的三個小故事結構相同,學生又有了前面學習的方法,因此自學起來不會很困難。
1.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讀課文。畫出有關的重點詞句,談出自己的體會,隨后教師檢查、指導。
2.檢查自學情況。
(1)這一大段主要寫了誰和誰?寫了他們的什么事?
文章這一段主要寫了廉頗和藺相如,寫了他們由不和到和好的經過。
(2)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怎樣?
事情的起因是:藺相如的職位比廉頗高,廉頗不服氣,總想尋機羞辱藺相如。
事情的經過是:藺相如處處避讓,并對下人講清了避讓的原因。
事情的結果是:將相和好。
(3)藺相如為什么要避讓廉頗?從這兒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質?
(4)“負荊請罪”是什么意思?廉頗為什么會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呢?從中你能看出他的什么好品質呢?
從詞的本意上講,“負荊請罪”就是背著荊條請求責罰、賠禮道歉的意思。
因為廉頗居功自傲,與藺相如鬧不團結,而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處處避讓廉頗。他的那些深明大義的話和處處避讓的行為深深地感化了廉頗,使他覺得自己心胸狹窄、羞愧難當。于是去向藺相如負荊請罪。
從廉頗的這些舉動,我們也不難看出,廉頗勇于認錯,知錯就改,也同樣有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好思想。
(5)哪一個詞最能概括將相和好?如何理解這個詞呢?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讓學生體會到藺相如不計個人恩怨的品質,接著找出“同心協力”一詞,讓學生理解詞意,最后說出他們和好的根本原因都是以國家利益為重。
(6)這個故事可用什么做小標題?
待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負荊請罪。
(六)總結全文,揭示中心。
總結,揭示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表現了藺相如顧全大局,注重團結,機智勇敢的品質和廉頗勇于改過的精神。
(七)了解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系。
本文由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相聯系,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八)復述“負荊請罪”這個小故事。
學生在復述之前,教師可引導學生先列個提綱,然后再給出一些關鍵性的詞語和運用的好的語句,最后讓學生進行復述。
最后教師小結:復述不是背誦,同學們可以根據故事的梗概進行。
(九)作業
1.熟讀課文,學習人物的精神。
2.練習復述“負荊請罪”這個故事
附:板書設計
將相和
靠一張嘴 官職高
廉頗 藺相如(機智 勇敢)
顧全大局
小學四年級語文《將相和》經典教案范文 篇13
自從多媒體走進我們的課堂,不僅給老師帶來了許多方便,更重要的是給山村的孩子帶來了一個全新而豐富的世界。通過多媒體,孩子們縱覽課文涉及的祖國河山,目睹了千百年來偉人的容顏,感受了“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意境。總之,在這個生動形象、豐富多彩的世界里,孩子們的眼界開闊了,了解的知識豐富了,對語文的興趣提高了。所以老師喜歡用,學生也樂意上。但《將相和》的課堂效果和課后反思,讓我認為:多媒體課上,同樣要給孩子多留下點想象空間。
《將相和》是一篇經典課文,課堂上不僅要讓學生了解相關的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要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學習人物知錯就改、顧全大局的氣度和精神境界。用多媒體上課再好不過,其中關于《完璧歸趙》、《澠池相會》和《負荊請罪》三個場面的flash動畫、課文朗讀,讓整節課精彩豐呈。針對第三則故事,在精彩鏡頭之后,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
(1)請兩位同學小試身手:表演“負荊請罪”,并發揮豐富的想象,想象當時人物的語言,想象他們可能會說些什么。
(2)假如趙王看見這個場面,趙王可能會怎樣說?
(3)假如廉頗的手下人看到這個場面,他又會怎樣說?
(4)假如趙國的老百姓知道這件事,又可能怎樣說?
問題展示后,要求小組合作探討,五分鐘后各小組派代表表演匯報。五分鐘后,匯報成果令我興奮,更讓我驚訝:孩子們的想象力之豐富,真讓我這個做老師的自愧不如!
孩子們那些奇特絕妙而又合情合理的想象表演,讓我真切的認識到:多媒體課上,給學生留下想象的空間,對他們來說是多么重要!
豐富的想象,是孩子們走向天堂的階梯;豐富的想象,是孩子們心靈飛翔的翅膀,無論教學條件多么優越,教學手段多么先進,定不能剝奪孩子們想象的空間。尤其多媒體課上,教師應多留點這樣的空間,這樣,既能激發學生超越知識之上的智慧和靈感,又讓學生體驗到了突破課文知識束縛的快樂和滿足,從而讓學生煥發出了一種生命的靈性與才情。而且這樣做,在無形之中又回歸了新課標理念下素質教育的要求與目的,何樂而不為?
《將相和》一文是十冊語文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的重點是借助重點句來理解課文。因此在課文的教學中我采用的以下幾點教學方法:
一、借助過渡句,理清三個故事之間的基本關系。
1.學習單元提示,學生通讀課文找到文章過渡句,結合上面對“和”的理解,引出了哪三個故事?
和 不和 和
(完璧歸趙) (澠池之會) (負荊請罪)
發展 原因
(這一環節側重讀的訓練,以讀懂為基礎,向讀深、讀透發展。把學會讀書作為一個訓練訓點來抓:因為讀書能力是語文素養基本內容之一。)
2、細讀三個故事,自學討論,理清每個故事的前因后果,學生參與板書。
3、在找到三個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指導學生朗讀,領會每個故事之間的因果聯系。
二、讓學生在開放作業中學會合作。
開放式作業要打破作業內容和形式的封閉性,要突破單純注重知識和智力的局限,就不能拘泥于教材,而應根據教材拓展延伸,內容要豐富多彩,形式要靈活多樣,特別要重視小組的集體學習。
1、展開想象,補充課文的空白內容。
出于表達中心的需要,教材中有些地方的敘述比較簡略,有的形成空白,教師可以抓住這些簡略進行補充練習。教學《將相和》時,我讓學生補寫廉頗負荊請罪時的神態、言行以及藺相如的態度。這些練習處在特定的情境中,內容又與課文緊密相連,故學生很樂于展開自己的想象,也易于學生接受。
2、課內外結合,開展辯論。
學習了《將相和》之后,我精心設計一道辯論題:究竟藺相如的職位應該不應該比廉頗的職位高?要求學生課后準備,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我欣喜地看到,學生都在積極地為辯論賽做準備,他們翻閱圖書雜志,上網查找
資料,合作擬定發言提綱,分組討論交流,推薦參賽選手,樂此不疲。辯論賽進行得很激烈,通過辯論,同學們更加深刻認識到:將相和,國則安;將相不和,國則危。大敵當前,將相以國家利益為重,共同抗秦,實乃千古流傳的佳話。更有學生能聯系班級實際、社會現實談齊心協力、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學生在這些活動中積極性很高,在準備與研討過程中學生鞏固了課本知識,學會了互相合作鍛煉實踐能力,這種開放式作業通過合作完成,較好地消除了學生對作業的枯燥感、無奈感、讓更多的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三、借助課本劇形式,加深人物形象。
通過上面幾方面的學習,學生對兩個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認識,但是要想真正領悟品質還需要一個內化的過程。為此,我大膽地請同學自編、自演課本劇,把做的過程放給學生。學生可以從中選擇一個故事或一個角色進行表演,不必強求要達到什么效果,學生理解的深淺也可以不一。因為作為表演的同學來說,實踐了一次,本身就多一次體驗;對于觀演的同學來說,又有了一次很真切,很實在的感悟。
《將相和》評課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是閱讀實踐的主體,只有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用他們自己的思維與情感和文本作者進行充分的對話,學生才會有對語言文字的獨特理解,對文本情感的自我感悟,才能有真實的體驗,繼而才會有自然的情感的流露。這堂課,教師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再通過自悟自讀,給學生自主讀書的機會。教師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對學生的理解給予表揚,讓學生的心靈自由飛翔!同時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深化了情感,而且提高了朗讀水平。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正是強調讀的重要性.因此,給朗讀以時間上的保證,給朗讀以方法上的指導,允許孩子們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化的理解,使朗讀成為語文課堂的熱點,有效地提高朗讀質量。
評課人:章彬彬
任老師為了更好的讓學生理解課文,將這個故事改編為課本劇來演,由學生自由組合,積極參與。給人印象最深的是“秦宮獻璧”這段戲,小演員演得十分逼真,面對秦王絕口不提換城之事,飾藺相如的學生,手捧玉璧,理直氣壯斥責秦王,他的語言,動作將藺相如的隨機應變,勇敢機智,不畏橫暴充分表現出來了;而飾演秦王的學生,也生動的再現了秦王理屈詞窮,無可奈何的放回藺相如地尷尬丑態。
評課人:師長纓
任老師本節課發揮了學生的創造性針對教材實際和學生的年齡特點,采用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拓展了語文學習的渠道。打破了教師問,學生答的常規教法,它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調動了學生參與語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
《將相和》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編的。
藺相如和廉頗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輝的人物。藺相如因“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頗之上,這是將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實質上緣于廉頗的錯誤認識: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言辭無禮,充滿不滿情緒。理解廉頗這段話,是一個重點也是難點。講讀時,我以“藺相如是不是只靠一張嘴就能爬到廉頗頭上去的。”來誘發學生思維。經過學生的思考和議論,他們慢慢地認識到:藺相如能完璧歸趙維護趙國的利益;在澠池會上不畏橫暴,維護了趙王的尊嚴,他的確是一位智勇雙全的英雄,不管膽識還是能力都比廉頗強,官比廉頗大理所當然,同時也說明趙王善于用人的具體表現。這樣誘發思維的問點,問在將相不和的矛盾之處,問在課文的重點之中。它不僅提揭示文章主題,直奔課文的中心,還把學生引向課文的思路,訓練了學生捕捉事物矛盾的能力,實現了從現象到本質的物質認識。
小學四年級語文《將相和》經典教案范文 篇14
【說教材分析】
《將相和》這篇課文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而成的一篇歷史故事。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記敘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三個小故事相對獨立且又互相聯系。藺相如在“完璧歸趙”中臨危受命,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面對秦王,他審時度勢,機智勇敢地與秦王周旋,最終不辱使命,趙王封他為上大夫。在“澠池之會”上,秦王令趙王鼓瑟欲辱趙王,被藺相如識破,不惜以死相拼,逼秦王為趙王擊缶,維護了國家尊嚴。歸國后,趙王拜藺相如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心里失衡,欲找機會羞辱藺相如,導致了將相之間的不和。藺相如無病請假、路遇躲避,他 “為了趙國利益”忍辱負重、顧全大局的精神最終感動了廉頗。廉頗“負荊請罪”,將相重歸于好。
細品全文,文章篇幅雖長,但巧妙的運用過渡句來承上啟下,將三個小故事有機的聯系在一起,使得整篇文章脈絡清晰,指向明確。文中著力描繪了人物的言行,刻畫出了藺相如不畏強暴、機智勇敢和廉頗知錯能改的人物形象,謳歌了他們忠于國家、顧全大局的高尚品質。縱觀全文,藺相如“完璧歸趙”,不辱使命,在 “澠池之會”為捍衛國家尊嚴不惜以死相拼,面對廉頗的羞辱而忍辱負重以及后來廉頗的“負荊請罪”,這些“豪舉”的產生都源于“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和為貴”這一思想基礎。古人云“天地之氣,莫大于和”,在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的新形勢下,《將相和》這個故事無疑被賦予了新的歷史意義。
【說教學目標】
綜上所述,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制定為:
1、學會本課生字詞,理解“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等詞語的意思。
2、初步認識過渡句,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質,懂得“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和為貴”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藺相如和廉頗忠于國家、顧全大局的高尚品質。懂得“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和為貴”的道理。
【說教法、學法】
1、教法:
抓題眼,帶動對整篇課文的閱讀,是本課在教法上的一大特色,也是對“長文”進行“短教”的理想方法。為了避免將三個“相對獨立”的小故事教成“絕對孤立”,我將視覺撥向課題中的“和”字,有“和”必有“不和”,將矛盾的焦點聚焦到藺相如的“嘴”上。在教學中緊緊扣住藺相如的言行,采用“讀議結合、讀演結合、讀寫結合”的方法,步步為營,逐層推進。在讀中展開對話過程,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力求把藺相如這一人物形象定格在學生眼前,將“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和為貴”的思想植根于學生心中。
2、學法:
讀議“完璧歸趙”──讀演“澠池之會”──讀寫“負荊請罪”
【說教學過程】
下面主要說說“完璧歸趙”的教學過程:
板塊一:找準矛盾焦點,形成探究主題:
1、(板書課題)同學們,上節課我們預習了課文,誰來說說課題的意思?
2、既然是“和好”,說明將相以前有過“不和”,他們為什么不和了呢?看看廉頗是怎么說的?
⑴ 生讀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頗說的話,指名讀:
“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去!”
⑵ 指導朗讀:
讀書要讀得“聲情并茂”,老師教大家一個方法:邊讀邊揣摩廉頗當時的心理,想象他說話時的表情,動作,這樣自然而然就讀得“聲情并茂”了。想不想試試?
⑶ 生自由練讀后指名讀,師生共同評議。
3、找到將相矛盾的焦點了嗎?(師生討論交流)
4、小結:
在廉頗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經百戰,屢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藺相如只會耍嘴皮子,沒什么真本事。竟然爬到他頭上去了,心里就不平衡,不服氣。那么藺相如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的嘴到底厲害不厲害?官到底該不該升?這就是咱們要重點研究的問題。
板書:
嘴 厲害? 官 升?
設計意圖:由課題入手,有“和”必有“不和”。引導學生直接切入到課文第十六自然段廉頗的語言,在感情朗讀中理清將相矛盾的焦點,形成探究主題 ──藺相如的“嘴”到底厲害不厲害?官到底該不該升?“牽一發而動全身”,力求收到“提綱挈領,百毛皆順”之功效。
板塊二:緊扣人物語言,豐滿人物形象:
1、我們先來看“完璧歸趙”這個故事。請大家自由讀課文,找到描寫藺相如面見秦王說話時表現的兩個詞語,做上記號。
⑴ 生自由讀文。
⑵ 請兩位同學將詞語板書到黑板上。(理直氣壯 大大方方)
2、指名讀“理直氣壯”,理解詞意,指導讀出詞語的味道來。
3、引讀:藺相如理直氣壯地說──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個城……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
4、藺相如的理“直”在哪里?請大家默讀2到8自然段,劃出重點句,組織好語言,替藺相如來擺擺這個理。(師生共同討論交流)
設計意圖:“閱讀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其中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有效對話是基礎。此處引導學生潛心會文,替藺相如擺理。理擺透了,氣才能壯。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又為下面的感情朗讀以及對話的展開奠定了基礎。
5、導讀:
是啊,拿城換璧是你秦王提出來的,我把和氏璧給你送來了,你卻不交城。理由充分,說話才有氣勢。藺相如理直氣壯地說──
(生讀“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個城……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
有理有據,所以藺相如面對的雖然是虎狼之國的秦王,卻仍然毫無懼色,言語中字字擲地有聲。藺相如理直氣壯地說──
(生齊讀“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個城……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
6、討論交流:
藺相如真的撞嗎?
(引導:秦王對和氏璧是愛不釋手,藺相如已看在眼里。這是藺相如使的“金蟬脫殼”之計。)
7、除了金蟬脫殼之計,藺相如還用了幾個計。請大家接著讀書,看看誰能讀出來?
(生讀書后交流,師相機引導: “緩兵之計、瞞天過海、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等 )
8、過渡:
和氏璧完好無損地回到了趙國。藺相如心里的一塊石頭總算落地了。所以到了舉行典禮的那一天,他進宮見了秦王才會──(師指板書“大大方方”,生齊讀。)
9、引讀:藺相如大大方方地說──
“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
10、討論交流:
藺相如難道不怕秦王殺他嗎?這可是欺君之罪呀!請大家再讀藺相如的話,揣摩一下秦王當時的心理。
(相機指導: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殺了藺相如也沒有用。反而落下不講信用的惡名,讓天下人恥笑。)
11、導讀: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藺相如已經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會殺他,所以才會大大方方地說──
(生齊讀“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
12、你們讀出一個怎樣的藺相如來?(不畏強暴 機智勇敢)
13、小結:
藺相如憑著過人的機智和超人的膽識,用他的那張嘴和秦王針鋒相對。不僅“完璧歸趙”,還讓秦國沒有理由對趙國動兵。你們說說,他這張嘴厲害不厲害?
(擦去黑板上“厲害”后的“?”,改為“!”)
設計意圖:這一板塊教學由“理直氣壯”和“大大方方”這兩個關鍵詞語入手,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既避免了傳統閱讀教學逐段講解的弊端,又增加了學生思維的跨度。將學生思維引向深入的同時,藺相如“機智勇敢、不畏強暴”的形象在學生心中豐滿起來。
板塊三:回歸課文開頭,提升人物精神:
1、和氏璧完好無損地回到了趙國,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氣氣地送回了趙國。咱們懸著的心總算可以放下來了。讓我們靜下心來想想:藺相如決定接受趙王讓他帶璧入秦的使命時,他心里有把握嗎?請大家讀書,找出文中的句子來。
“我愿意帶著這塊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⑴ 指名讀后自由讀。
⑵ 你們又讀出一個怎樣的藺相如來?(交流:“自信、胸有成竹”,相機指導朗讀)
2、總結提升:
“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一切盡在掌握。這就是大智大勇的藺相如。正是有了這樣的大智大勇,才敢帶璧入秦,最終完璧歸趙,不辱使命。(板書:不辱使命。)
3、同學們,如果你是趙王,面對這樣一個擁有大智慧的人才,要不要給他升官?
(師擦去黑板上“升”后的“?”,改為“!”)
設計意圖:“藺相如決定接受趙王讓他帶璧入秦的使命時,他心里有把握嗎?”這一問題將學生引入到同文本的更深層次的對話之中。在指導學生讀悟的過程中,將一個“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的大智大勇、不辱使命的藺相如立在學生面前。
【說板書設計】
將(廉頗) 負荊請罪
→ 不和 → 和
相(藺相如)完璧歸趙──澠池之會
板書設計揭示課文的主要內容,展現文章脈絡和故事之間的因果關系。簡潔明晰。
小學四年級語文《將相和》經典教案范文 篇15
《將相和》是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的題材是寫人物的,詳細具體地敘述了戰國時期趙國的廉頗與藺相如由失和到言和的事,突出地表現了藺相如勇敢機智,顧全大局,注意團結的品質,也贊揚了廉頗知錯認錯的精神,說明遇事要從國家利益出發,顧大局識大體和加強團結。
在這一課教學中,我著重完成兩個任務,首先一條就是了解“將”和“相”從“和”到“不和”的發展過程和內在的原因。在教學時讓學生抓住“藺相如靠的是否就是一張嘴”這樣一個問題,按照故事的發展,讓學生一步步體會到藺相如機智勇敢、顧全大局的品質。而最后之所以“將”“相”和是因為廉頗、藺相如都愛國的關系,所以最后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第二個就是理解三個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結果以及這三個故事之間的相互因果聯系,這篇文章在結構上是很有特點的,課文按順序寫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這三個故事都很完整,可以相對獨立。但組合在一起,它們又有著密切聯系的,與整篇也是密切相關的。所以從特點考慮,教給學生“抓聯系”也是相當重要的。
最后進行總結評價的時候,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原則,引導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在充分交流、探究的基礎上進行集體匯報自己的體會和收獲。在匯報時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想說什么就說什么,作為教師的我既遵循學生的思路但不脫離教學重、難點,注意激發學生的內心感受,使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增強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使廉頗、藺相如的光輝形象都已深深地印入學生的心里。
小學四年級語文《將相和》經典教案范文 篇16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10個生字。掌握“隆重、典禮、絲毫、抵御、侮辱、
拒絕、和氏壁、完璧歸趙”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理解課文內容,從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對敵不畏*,機智勇敢和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的精神以及廉頗知錯就改的好品質中到啟示和教育。
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
了解“將”和“相”從“和”到“不和”的發展過程和內在的原因。
(二)難點
理解三個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結果以及這三個故事之間的相互因果聯系。
教學過程:
一、揭題質疑
1.出示課題。理解:“和”,就是和好。
2.質疑激趣。看到課題,你們想知道什么?
二、初讀感知
1.帶著問題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三、理清層次
1、課文中有幾個小故事?找出每個故事相應的自然段。
2、給每個小故事加一個小標題。
3、三個故事之間有什么聯系?
4、第一自然段是寫什么?齊讀。簡單介紹歷史背景。
《將相和》這個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離現在已經有兩千多年了。當時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國家并存,秦國大,要統一中國,不斷向其他六國進攻。趙國的東面是比較富強的齊國,西面是的秦國。趙國處在兩大強國之間,因此在軍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直接關系到國家的興亡。今天我們要學的“將相和”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期。
四、深入研讀
1.你覺得廉頗和藺相如由和轉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課文中哪里開始寫到了不和。
“我廉頗功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去!”
(1)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從廉頗的話中能讀懂些什么?(廉頗內心的不滿……)
(2)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2.這樣下去,廉頗和藺相如遲早有一天會鬧僵,到那時,趙國可能將國將不國了。你現在的任務是勸服正在氣頭上的,什么也聽不進去的廉頗。為了勸好,老師建議大家讀讀全文,看看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張嘴,沒什么能耐?
3.出示學習提示:
(1)一邊讀一邊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藺相如并不僅僅靠一張嘴,他是有能耐的。
(2)先劃出重點句子或重點詞揣摩人物特點,并感情朗讀,然后采用擺事實或講道理的方法,來說服廉頗。
(3)從藺相如的語言、動作來體會藺相如的特點;也可以從趙王和秦王的表現跟藺相如作對比,從而體會藺相如的特點
4、自學課文。
5、交流自學情況。
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張嘴,他有什么能耐?
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指導幾個重點句子的理解。
(1)“藺相如看到這種情形,直到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大王,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說著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讀這段話,從中你發現了藺相如得什么特點?從哪里看出來的?
“……我指給您看”這是有謀;
“我的腦袋和璧就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這是有勇。
②體會藺相如在說這些話時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讀藺相如說的話。
(2)“藺相如一看秦王這樣侮辱趙王,生氣極了……藺相如也叫人記下來,所在澠池上,秦王為趙王擊缶。”
①讀讀這段話,想象當時的情境。
②從這里可以看出藺相如得什么特點?(舍身救主不畏權勢)
五、知識拓展
用一段誠懇的話勸勸氣頭上的廉頗。
課堂小結:
《將相和》這篇課文由“完璧歸趙”、“澠池相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盾的發生、發展、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系。在教學上,我把三個故事結合起來,在整體感知課文后,設計這樣的教學過程:藺相如為什么和廉頗不和?廉頗是怎樣對大家說的?藺相如真的象廉頗說的那樣嗎?
練習與作業:
1、寫生字詞。
2、按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復述“完璧歸趙”和“澠池相會”這兩個故事。
板書設計:
18.將相和
隆重、典禮、絲毫、抵御、侮辱、
拒絕、和氏壁、完璧歸趙
教學反思:
《將相和》這篇課文由“完璧歸趙”、“澠池相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盾的發生、發展、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系。在教學上,我把三個故事結合起來,在整體感知課文后,設計這樣的教學過程:藺相如為什么和廉頗不和?廉頗是怎樣對大家說的?藺相如真的象廉頗說的那樣嗎?再讓學生仔細研讀前面兩個小故事,找出相關的語句反駁廉頗的話。然后采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勸勸廉頗。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有利于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在充分的時間保正下去自讀自悟。體會藺相如的性格特征和弄清三個故事的內在聯系這兩個教學目標也完成了。但是沒有在40分鐘內完成教學任務。有效的利用40分鐘,提高課堂效率,是我今后的努力目標。
小學四年級語文《將相和》經典教案范文 篇17
【主題概述】
本節《將相和》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構成,教學本文,應著重引導學生弄清故事的內容和故事之間的關系,初步了解文中任務特點。新的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本課設想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在盡可能大的閱讀空間內,自主感知閱讀材料,通過多種渠道獲得相關信息,學生有更多自主權利,學生、教師、廣義教材之間可以形成多向的信息交流,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語文素養。本節課設計以下幾個環節:
一、交流搜集的相關信息
學生在預習課文時對感興趣的問題通過讀、思、查的方法,獲取與本課內容相關的信息,課堂交流后,有助于進一步的閱讀。
二、課堂自悟感知
這一環節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材料深入領會。不強求領悟所呈現的全部語言材料,也不強求對部分語言材料達到一致的領悟深度。這一環節中學生閱讀的方法大致有:朗讀體味、默讀揣摩、點線勾線、文字筆記、圖畫再現等。
三、課堂討論
討論性閱讀是自主、開放式閱讀教學最主要的形式。學生經過準備性閱讀和自悟性閱讀兩個階段,積累了一定的閱讀體會,他們急于把自己的閱讀所得呈現出來,一方面檢驗自己所得是否正確,一方面又要提出疑問求得解決,這時,教師竭盡全力為學生提供討論的時間和方式,及時引導學生進入討論狀態。本堂課先是小組討論,每一個學生在小組討論中或讀或說,人人發言;接著小組間交流,每組組長可自己總結發言,也可指定其他同學總結發言,對某一問題哪位學生見解深刻,再請那位學生闡述;最后是自由發言,哪位學生還有獨到的見解,再在全班交流。討論中學生有補充,有糾正,有爭論,真正體現閱讀課堂的自主開放。
【精彩課堂實錄】
一、交流資料
師: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是《將相和》。大家對歷史故事特別感興趣,希望同學們在今天的課上有突出的表現。先請大家把收集到的有關本課的資料交流一下。
生:我從《歷史簡明》上查到了關于藺相如的資料:藺相如,趙惠文王名臣,奉命帶和氏璧入秦,當庭力爭,使原璧歸趙。趙惠文王20年,公元前279年,秦趙澠池之會,使趙王未受辱,因功位上卿,位在廉頗之上,頗出言不遜,揚言必辱之。相如以國家安危為重,處處忍讓,終使廉頗愧悟,負荊請罪,隨成至交。
師:你的這段材料選自《歷史簡明》,含有文言文的內容,我們把文章學完以后,你再來把這段材料介紹給大家,會讓我們感受到漢語的魅力──這么長的課文,用你這幾句話就概括了。
生:我從《中華上下五千年》上收集到關于和氏璧的簡歷:公元前283年,趙惠文王得到一塊玉璧,相傳為楚國人卞和采到的,所以被人們稱為“和氏璧”,此璧幾經坎坷才被發現是一塊世上無雙的無價之寶。玉璧到了惠文王手里更是被萬分珍愛。
師:你讀了課文想了解和氏璧到底是什么東西,是不是?
生:我從《新編中華上下五千年》查到和氏璧顏色光澤、純潔無瑕,夜間生光,冬季溫暖,近旁可以不生火爐;夏季涼爽,百步之內不近蚊蠅。
師:哎呦,很長時間以來,我只知道和氏璧是圓形的、中間有孔的玉。還不知道這塊璧有這么奇妙的特點!你今天找到相關材料了。正因為剛才三位同學說的,和氏璧這么好,還含著這樣一個故事,所以文中有一個詞可以形容它,哪個詞?
生:無價之寶!
師:還可以用書上沒有的哪一個成語來形容?
生:還可以用“價值連城”來形容。
師:從課文中什么內容可以看出來?
生:我從“秦王寫信給趙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換這塊璧”看出來的。
生:我收集到一些關于藺相如和廉頗的資料,由于比較長,我就不讀了,下課的時候大家可以找我來了解一下。
(學生還搜集了時代背景、文章出處、和氏璧如何到趙王手里等資料,可見課前學生檢索了大量的資料信息。)
二、初讀了解課文
師:下面進行第二項,說一說這篇課文講了哪幾個小故事?
生:三個故事可以分別用三個小標題概括。第一個小故事可以用“完璧歸趙”概括;第二個故事可以用“澠池之會”來概括;第三個故事用“負荊請罪”概括。
師:怎么概括出來的?說說看。
生:請大家把書翻到64頁第十自然段,看“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從這里可以看出第一個故事是“完璧歸趙”。(師:從文中概括性的句子看出來的。) “過了幾年,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澠池是這次會見的地點,所以可將第二個故事概括成“澠池之會”。(師:是根據地點來概括的。)根據“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這句話可將第三個故事概括成“負荊請罪”。(師:根據人物行動概括的。)
生:我也是用同樣的三個小標題概括這三個故事的。“讀寫例話”中的“……也不會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這三個故事了……”這句話直接說出了三個故事,我是從這里看出來的。
師:你很聰明,方法很快捷,不過最好能通過讀具體的課文內容來概括。這樣更有助于提高你的閱讀能力。
三、自讀思考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研究同學們提的一個問題,就是“藺相如為什么能做到‘完璧歸趙’?”圍繞這個問題,大家可以采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你可以是朗讀,可以是默讀揣摩,也可以勾勾畫畫。如果你覺得不吐不快,可以在書上作筆記。
(學生各自讀課文并思考。)
師:同學們都讀過了,想發言的舉手示意一下。
下面,請你圍繞剛才思考的問題,將自己想要說的內容在小組交流一下。
(學生分小組交流、討論,教師相機了解、指導。)
四、小組匯報
師:圍繞同學們提的“藺相如為什么能做到‘完璧歸趙’?”大家采用了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朗讀,默讀揣摩,勾勾畫畫,文中筆記等等,而且在各自的小組中進行了交流,下面進行班級交流。請各組的組長先匯報一下。
生:我們組推薦李樂同學代表我們組發言。
生:我們組的同學經過討論,認為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歸趙,這完全歸功于他的機智和勇敢。我們在課文第八與第九自然段找出的原因比較多。具體有以下這幾處:“藺相如說:‘這塊璧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藺相如用這么巧妙的辦法從秦王手中理所當然地要回了和氏璧。(師:要回了和氏璧。)第二處是“他理直氣壯地說了秦王一通,然后又用自己的腦袋和璧一塊撞碎在柱子上……”這種辦法來逼迫秦王用十五座城池和他換璧。(師:要撞璧。)第三處是“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這是藺相如用了“緩兵之計”,拖延時間,為的是讓手下帶著和氏璧偷偷送回趙國。我們組的王若玨同學對這一點理解得比較深,下面請他說說。
生:我認為這一處充分體現出了藺相如的機智。當時,和氏璧在秦王的手中,藺相如看出秦王絲毫沒有拿城池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對他說這璧有點小毛病,要指給秦王看。藺相如用這么巧妙的辦法氏和氏璧又回到了自己的手中。而且我認為藺相如對秦王說這句話的時候語氣一定是柔和的。
師:那你來讀讀看。(生朗讀)
生:我和王若玨同學有同感。但我覺得像藺相如這樣的愛國使臣,是不會向秦王低三下四、奉承拍馬的。
師:也就是對王若玨同學朗讀的語氣不贊同,是嗎?
生:是的。我覺得應當是柔中帶剛的語氣。
師:那你來試試看!(生朗讀)
生:我想大家都知道當時秦國最強,趙國實力相對較弱。藺相如說話的時候,只有用比較柔和的語氣,秦王聽了才會信以為真,聽得比較高興,才會把和氏璧交給他。
師:這樣,你們兩位同學再把這句話讀一讀。如果我們大家是秦王,你感覺自己更愿意聽了誰的話后會把璧交給她。(生2、生3分別讀句子,其他同學認真聽。)
師:大家更愿意將璧交給誰呢?
生齊:王若玨同學。
生:在討論的時候,我有一個疑問:藺相如在準備撞柱的時候,難道他就不怕秦王真的逼他撞嗎?如果秦王真的逼他撞,他會怎么做呢?
師:這個問題很值得討論,我們稍后研究。
生: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歸趙,有很多的原因,我們要為第一組補充。這一點在第六自然段,我們組的張元說出來的。
生:我認為藺相如能成功“完璧歸趙”,與他所做的充分準備十分不開的。他在還沒有去秦國之前就分析了兩種可能性和兩種對策:“我愿意帶著和氏璧道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成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他想到了怎樣使秦國理屈,使秦國沒有動兵的理由。這充分體現了藺相如的深謀遠慮,他對于能夠“完璧歸趙”顯得胸有成竹。
師:老師對你說的“深謀遠慮”這個詞特別感興趣,我將他寫在黑板上。
生:剛才他們兩個組談到的內容,我們組都談到了。而且我們還在課文第九自然段找到了一個重要的原因。關于這一點,李英杰同學談得比較透徹,我們請他談一談。
生:我認為這一點很重要:“藺相如知道,秦王絲毫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一回到賓館,就叫手下人化了裝,帶著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趙國去了。”在這句里, “抄小路”很能體現藺相如的機智,“抄”是走近路的意思。藺相如之所以叫手下人抄小路有兩個原因:一是不讓自己的行動被秦國人發現;二是能盡快將和氏璧送回趙國。
師:我特別欣賞的是你抓住關鍵字詞理解課文內容。
生:我想就剛才的內容補充一點:藺相如叫人化了裝也很重要。否則,或許一出門就被秦國人抓住了。
五、自由發言
師:下面開始,圍繞“藺相如為什么能做到‘完璧歸趙’?”這個問題自由發言。
生:我從“藺相如捧著璧,往后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看出了藺相如的機智。因為從圖上可以看出藺相如身邊就是秦國的大將軍,如果藺相如直接站在秦王身邊說這一番話,一定會被搶走璧,到那時,他自己的性命也會不保。而藺相如往后退了幾步,靠近柱子站定就不同了。這樣既可以保住和氏璧,也可以讓秦王信以為真。
師:你這種讀書的方式很好。不僅讀了課文中的文字,還聯系到文中的插圖思考。
生:我覺得藺相如說的一段話很有作用。藺相如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藺相如說璧的毛病為“小毛病”,容易使秦王相信毛病很小,不易察覺,才會讓藺相如指給自己看。否則秦王也許想我怎么沒看出來,可能會對藺想如產生懷疑。而且藺相如對秦王說“指給你看”也容易使秦王不生疑心。
師:哦,你也是抓住文中關鍵的字詞理解的。
生:我從藺相如舉起璧要朝柱子上撞可以看出他的機智。因為如果藺相如只說話嚇秦王,而不做動作的話,會讓秦王認為他是只“紙老虎”。相反,當藺相如做出要撞的動作時,秦王才會真正被嚇住。我覺得藺相如對秦王說這段話時態度會非常堅決。
師:有一個詞已經告訴了你藺相如的態度。知道是哪個詞嗎?
生:是“理直氣壯”。
師:試著這樣讀讀這句話。(生讀這句話)
師:我們就是要這樣用心去體會藺相如的理直,用聲音來表現氣壯。因為藺相如說得越堅決,秦王才會對他要撞璧深信不疑。我們一起通過讀來感受一下。
(生齊讀體會。)
師:剛才同學們說了這么多。我們回到剛才一位同學提的問題就是:藺相如在準備撞柱的時候,難道他就不怕秦王真的逼他撞嗎?如果秦王真的逼他撞,他會怎么做呢?
生:我想秦王是不會讓藺相如撞柱的。從“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贊”。藺相如正是抓住秦王愛璧的心理,才會這樣要挾秦王的。
生:秦王肯定不會讓藺相如撞柱。因為秦王很喜歡這塊價值連城的璧,不會輕易就毀掉它。而且秦王用十五座城換璧,并不是誠心的,只是相騙取和氏璧罷了。如果讓藺相如撞死在秦國,別人就會說秦王因為沒有得到和氏璧而逼死趙國的使臣,到時秦王就成了天下人的笑柄。
生:我也覺得秦王不會逼藺相如撞柱。因為從前面內容可以得知藺相如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秦王一定不會因為這個人給天下人留下議論的話柄。
師:你從哪里知道藺相如是個名不見經傳的人?
生:我從“正在為難的時候,有人說有個藺相如,他勇敢機智,也許能解決這個問題。”“有個藺相如”意思就是好像不怎么出名。他們是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才想到藺相如的。
生:老師,藺相如在典禮那天大大方方地對秦王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了,他就不怕秦王殺他嗎?
師:就是,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了,悄悄溜走算啦!行嗎?
生:藺相如根本就不會怕秦王。因為璧已經回到了趙國,自己心中已經無牽無掛。
生:我想藺相如要是不出席典禮,趙國就理屈了,作為使者,藺相如絕不會溜回趙國。否則,他就有辱趙國的顏面了。藺相如對秦王說的這段話也應當體現他作為趙國使臣的風范,同時也應當表現出他大無畏的精神。
師:那你試著讀一讀。(生朗讀)
師:同學們都聽出了一國使者的風范了吧!既有那種和氏璧被送回趙國后的了無牽掛,又有對秦王的毫無畏懼之情。嬉笑怒罵,皆在其中。
【說課與評析】
聽了劉老師的課,我覺得耳目一新。當今我們的課堂是沉悶的,是高耗低效的。我們大家都覺得要轉變,關鍵在課堂上怎么體現呢?大家平時的討論也都形成了一個共識,課堂應該是以學生為主人的。但怎樣上課,學生才真正是課堂的主人呢?劉老師用他的課堂實踐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回答。這節課我感到學生是主人,孩子們是興致勃勃,侃侃而談。學生是輕松的、愉快的,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學習是開放的,老師解除了對他們的一些封鎖,限制,讓孩子們在課堂上做他們樂于做的事情,而又在這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到知識,得到發展。從老師來看是灑脫的,輕松的,課上得如行云流水一般。從師生之間來看是融洽的,是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老師是引導者,合作者,又是鼓勵者。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組織和鼓勵中,一步步地獲取知識,一步步地向前發展。課堂上學生是主人翁體現得非常突出。
這節課之所以有這樣的突破,首先取決于劉老師的觀念。他的課明確地告訴我們,現代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關系應該是怎樣的,教師要弄清所處的位置和作用。他很注意教是為了學的,順應學生的學習,真正為學生服務。他不是那種把“水”倒給學生的組織者,他是把學生組織起來,讓學生自己去“倒水”,去“找水”,一起去開掘叮叮咚咚的清泉。學生以這篇課文為載體,在生活中到處去搜集信息,他們有的找的是文章中講到的物,和氏璧是怎么得來的,是什么樣的,又是怎么到趙國去的;也有人找的是人,藺相如是怎樣一個人,為什么推薦他去出使的等;有人找的是事;有人找的是背景;有人找的是這篇文章的出處……學生到處“找水”,視野開闊,與封閉在課文中學習效果是不一樣的。這樣的組織和安排是一種學習方式的變化,不完全是接受性學習,孩子們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尋求。孩子們為了學習這篇課文去尋求各方面知識的時候,他們看到知識的海洋,當尋找到自己所需的東西后,他們對這篇課文有興趣了,對語文有興趣了,對尋求知識的活動有興趣了。今天的課展示的,學生想去找,想來讀,想來交流,孩子們興致勃,不是我們所追求的境界嗎?
討論性的讀他分為三個小層次。先是小組討論,給每個學生有了一個發表自已意見的機會,孩子們在小組中各抒己見。他強調孩子們在別人說的時候認真聽,平常也是這么訓練的。他反對假議,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合作、競爭的學習氛圍。第二個層次是把小組討論的在全班匯報。有推薦出來的代表說集體討論的概況,又推薦發言突出的同學作典型發言,有點有面,對在小組討論的學生拓寬了視野。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又向前推進了一步。第三層次是自由論壇。有了前兩個層次的鋪墊,這時候學生由于有了前面的“碰撞”,所以發言更高了一個層次。在這過程中老師是組織、引導并和孩子們一道去獲取知識。
劉老師是把自己放在一個鼓勵者的位置。看一個老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得如何,就是看教師是否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劉老師的鼓勵是誠懇的,是熱情的,是及時的,他的鼓勵又是有分寸的。而不是鼓勵學生就是一味地廉價地表揚學生,也不是對學生的回答不置可否。鼓勵應該是讓學生感覺到在某一個方面得到肯定,進而產生成功的歡愉。劉老師的鼓勵有的是對學生學習行為上的肯定,有的是對學生學習熱情上肯定的,有的是對學生學習態度上肯定的,有的是對學生學習思考后回答的結果上肯定的,而且用詞很具體恰當。
總之,什么叫觀念轉變,什么叫自主開放的課堂,劉老師在探索,而且取得了喜人的成績。既給了我們概念上的理解,又給了我們課堂實例。讓我們從中得到很好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