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言文教案(通用16篇)
精選文言文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1.讀準每個字的讀音。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根據課后注釋聯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內容。
3.能從課文中體會到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學習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課前準備:
1.布置學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資料。
2.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學習《學弈》)
一、讀通全文,感悟讀法。
1.師: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誦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誦讀。先聽老師范讀課文,再跟老師讀課文。(范讀時做到抑揚頓挫、有聲有色、流暢自如,感染學生,激發誦讀興趣。領讀時有意識地讓學生感悟語速和斷句方法。)
2.學生自由練讀,把不認識的'字注上音,并在練習本上寫兩遍。
3.在學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確讀法后,練習熟讀。
二、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學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學生自讀課文,結合文后的注釋理解每一話,然后說說這篇文章主要講什么內容?
3.同桌互講,相互糾正補充,不懂的記下來。
4.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說全文大意。
三、導悟相濟,突破難點
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
1.把你和同學都讀不懂的句子提出來。(結合學生提問重點理解“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思援弓繳而射之”、“為是其智弗若與”、“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這幾句話。)
(1)討論“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從中能得出一個什么道理?大家談談自己是否有這種經歷和體會。
(2)指名說說“思援弓繳而射之”的意思。你從哪個詞知道射的是“天鵝”呢?(“之”字。)
(3)指名說說“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意思。這句話中的“之”是指哪個人。
師:同學們,你們覺得奇怪嗎?兩個人一起學習,可是學習效果卻不相同。用書上的話說說原因。
指名讀“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師范讀,讓學生體會怎樣讀聽得更清楚,學生指出老師停頓的地方然后試著讀讀。
(4)”為是其智弗若與?”這句意思是什么?
師:哪個詞是第二個人?這句話該怎么讀呢?指名讀,齊讀。
四、流利朗讀,積累語言
課件出示全文及朗讀錄音,生邊看邊跟讀體會語感,然后練習把全文朗讀好,最后師生合作背誦全文。
五、遷移訓練、練讀古文
拓展讀“揠苗助長”、“守株待兔”、“掩耳盜鈴”、“鷸蚌相爭”等淺顯易懂、故事性強又為學生熟知的文言成語故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第二課時(學習《兩小兒辯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孔子嗎?你能講講他的故事嗎?(學生講述,老師結合學生的講述補充孔子的生平,介紹他是一個極有名的學問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這么有學問,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國時,卻被兩個小孩的一個簡單的問題給難住了,你們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難題了嗎?今天我們就學習《兩小兒辯日》。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說說題目是什么意思?(重點理解“辯”字)
二、初讀課文,梳理學法
1.自由讀課文,憑自己的理解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學生對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們是怎樣學習《對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點字詞;二要讀出詩文韻味;三要感悟人文內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讀熟課文,自學理解
1.自由讀課文,找出不認識的字,通過解決。
2.同桌互相讀文,糾正字音。
3.反復讀文,把課文讀熟。
4.學生對照注釋,自己理解課文,記下不懂的問題。
5.按學習《學弈》的方法自學課文,小組內交流學習成果。
四、激勵測試,交流感悟
出示測試題,各小組搶答積分,評出優勝學習小組。
1.回答下列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為:也:
如:此:乎:始出:小兒:
2.兩小兒在辯論什么?(太陽大小?太陽冷熱?太陽遠近?)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引導讀好兩小兒的話,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誦課文,看哪組能讀出古文韻味。
五、深化感悟,明確寓意。
1.各組提出分歧較大的問題以及不懂的問題,同學交流討論。(
(重點引導學生理解這兩個小孩爭的是什么問題,他們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導學生理解兩個小孩是根據不同的感覺說明地面距離太陽的遠近。)Co
C
2.你同意他們的意見嗎?用科學知識解答兩小兒提出的問題。(根據學生回答引導學生課下收集資料,將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
3.這個故事中,你最喜歡誰,為什么?你想對他說什么?
(引導學生肯定兩小兒敢于嘲笑孔子,挑戰權威;或贊揚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4.練習有感情背誦課文。
5.以表演的形式復述課文內容,看哪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準備)
6.向學生推薦閱讀《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興趣。Cod
(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第四小學萬素麗)
精選文言文教案 篇2
閱讀下在的文字,完成16—20題。
陳思王植,字子建。年十歲余,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倩人?”時鄴銅雀臺新成,太祖悉將諸子登臺,使各為賦。植援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性簡易,不治威儀。輿馬服飾,不尚華麗。每時見難問,應聲而對,特見寵愛。太祖征孫權,使植留守鄴,戒之曰:“吾昔為頓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與!”植既以才見異,而丁儀、丁翼、楊修等為羽翼。太祖狐疑,幾為太子者數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文帝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宮人左右,并為之說,故遂定為嗣。植嘗乘車行馳道①中,開司馬門出。太祖大怒,公車令坐死。由是重諸侯科禁,而植寵日衰。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誅修。植益內不自安。(建安)二十四年,曹仁為關羽所圍。太祖以植為南中郎將行征虜將軍,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罷之。
(《三國志?魏書十九?陳思王傳》)
【注】①馳道:也稱御道,專供天子行車之道。②司馬門:即宮門,每門有司馬主管。
16.對下面語句中加點詞義作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信評論
B.每進見難問詰難
C.飲酒不節節制
D.公車令坐死判罪
17.下面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使各為賦
②故遂定為嗣
B.①應聲而對
②而植任性而行
C.①思此時所行,無悔于今
②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
D.①以楊修頗有才策
②于是以罪誅修
18.比較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太祖甚異之
②植既以才見異
③文帝御之以術
④宮人左右,并為之說
A.兩個“異”字意思相同,兩個“之”字指代對象相同。
B.兩個“異”字意思不同,兩個“之”字指代對象不同。
C.兩個“異”字意思不同,兩個“之”字指代對象相同。
D.兩個“異”字意思相同,兩個“之”字指代對象不同。
19.對曹植未能被立為太子的原因,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性簡易,不治威儀。
B.文帝暗用權術對付曹植,矯情自飾。
C.宮女和曹操身邊的人都說曹植的壞話。
D.曹植飲酒不節,終因醉不能受救援曹仁之命。
20.把下面的文字翻譯成現代漢語。
(1)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倩人
譯:
(2)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罷之
精選文言文教案 篇3
一、 設疑自探
1、導入
書海茫茫,讀書要借書,這是常有的事。當你借到一本你所需要的書時,你在激動興奮之后,便會埋頭攻讀,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但對自己已有的書,雖然也是需要學習的,卻缺乏那種興奮感和迫切閱讀的激情。在這方面大概大家都有所體會,這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黃生借書說》就議論了這個問題,看看課文作者提出了什么看法,你和他的認識是否一致?
2、解題
1)課文標題中的“說”,是古文體中的一種,這種體裁的文章往往就社會生活中的某種現象提出作者的看法,觀點是“發人之所未發”的,一般以議論為主,也兼有記敘和抒情的成分。在寫法上講究波瀾起伏,使人感到變化莫測。篇幅一般不長,要做到言簡意賅。它起源于春秋戰國時策士們的游說,到唐代便擴大成為一種通用的文體。我們以前學習過的韓愈的《馬說》,柳宗元的《捕蛇者說》都屬這類文章。
2)黃生名允修,貧而好讀書,袁枚很器重他,也很樂意幫助他。除了借書給他之外,還支援他一部分生活用費。《贈黃生序》中說:“又虞其家之貧,有以累其能也,為羞其晨昏,而以書庫托焉,成生志也。”作者對黃生的學業也深有影響,黃生原想致力考證,袁枚不贊成,希望他跟自己走,學詩文。
3)古代書籍刻印不易,印數不多,得到書比現在難得多,要想博覽就得靠借,但舊時沒有公共圖書館,只得向私人藏書者借。由于有書的人不多,得書又不易,加上私有觀念重,自然不愿借出。還由于當時書借出后損壞甚至丟失的情況也不少,舊時就流傳著“借書一癡”,“還書一癡”的俗語,所以書就更難借了。正因為如此,借來的書就更能激發人們勤奮閱讀。
3、 簡介作者
袁枚還有號簡齋,他生活在號稱封建盛世的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中過進士,做過江寧等地的知縣。33歲辭官,定居南京,在小倉山筑園林,因是金陵織造園林舊址,故改其名“隨園”,又因此自號“隨園老人”,晚年還自號“倉山居士”,過著論文賦詩的悠閑生活。他一生喜愛山水田園,思想比較自由解放,論詩主張抒寫性情,創性靈說,反對模仿古詩文的格調。
4、教師范讀課文,注意下邊加點字的讀音:
強(qiáng)假 惴(zhuì)惴 庋(guǐ)藏 俟(sì) 素 蟫(yín)
詞句補釋:
書非借不能讀:書不是借來的就不會好好地讀。
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強從別人那里借到。夫人,那人。指向別人借書的人。夫,音fú。強假,勉強借來。
惴惴焉摩玩之不巳:忐忑不安地將它玩弄不止。惴惴,音zhuìzhuì,惴惴不安、提心吊膽,憂懼的樣子。摩玩,摩挲 ( suō ) 玩弄,撫弄。
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來掛在高處,收藏起來。“高”形容詞作“束”的狀語,“在高處”。庋,音guǐ,置放;收藏。
姑俟異日觀:姑且等到日后再來看吧。姑,姑且、且。俟,音sì,等候、等待。異日,日后、將來。
故有所覽輒省記: ( 因為迫切地要讀書,又得不到書 ) 所以 ( 凡是 ) 有看過的就記在心里。有所覽,有看到的。輒,就。省記,記在心里。省,音xǐng,明白。
俸去書來,落落大滿:薪俸花掉了,書籍買來了, ( 屋里 ) 到處都堆放滿了。落落,堆集的樣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祿。
素鐔灰絲時蒙卷軸:白色的蠹魚和蟲絲常常沾滿了書卷。素鐔,指書里的蠹蟲。灰絲,指蟲絲。
今黃生貧類予:如今黃生像我 ( 以前 ) 一樣貧窮。類,似,像。
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只是我把自己的書拿出來同別人共用,這和張氏吝惜自己的書 ( 不借給別人 ) 好象不大相同。惟,只是。公,動詞,同別人共用。吝書,舍不得 ( 把 ) 書 ( 借給別人 ) 。
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實在不幸而遇到張 ( 這樣的吝嗇鬼 ) 。然而,既然這樣,那么……。固,本來、誠然、實在。
5 . 辨音
①假jiǎ 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 jià 假期
②省xǐng 故有所覽輒省記 shěng 節省
③juǎn 翻卷 juàn 素鐔灰絲時蒙卷軸
6. 辨義
子不聞藏書者乎 你
子孫棄者無論焉 兒子、兒輩
然天子讀者有幾 然而
非獨書為然 這樣
非獨書為然 是
若業為吾所有 被
為一說 作、寫
然后嘆借者之用心專 接著,這以后
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 這樣說來,那么
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 表強調語氣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地
子孫棄者無論焉 表感嘆語氣
必高束焉 指代書,也可理解為表感嘆語氣授以書而告之曰 代指黃生
吾不得而見之矣 代指書
少時之歲月 的
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 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獨立性
二.讀課文
1 . 讀課文,領悟語旨。
①散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②抽查誦讀情況,重在指導讀出語氣。
③領悟文旨 —— 論述借來的書才能認真讀的道理以勉勵黃生勤奮讀書。
2 . 讀課文,體會語脈。
①首段開門見山,結尾簡明扼要,前呼后應,點明寫本文的緣由。
②中間三段論述“書非借不能讀”的道理,結構嚴密,層次清晰。首先列舉藏有書者不讀書的例子,再以生動的筆法描繪讀自己書和讀借來的書的兩種不同心理,論述“書非借不能讀”的道理。最后以自己親身的經歷和體會,印記“書非借不能讀”的道理。
三、布置作業:將文中加點詞的練習做在練習本上。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就課文內容質疑。體會文章中心。
2、理解文章觀點,背誦課文,并能夠領會學習本文的現實意義。
一. 讀課文,品味語詞。
①第二段中兩個反問句語氣和作用,如將它們改為陳述句,效果有何區別 ?
②“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 ? ”與“天下物皆然”中的“然”詞義相同否 ? 是否都應重讀。
③“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一句中去掉“惴惴焉”如何 ? “摩玩”一詞表達什么感情 ?
④“然后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句中“嘆”與“惜”的含義分別是什么 ? 為什么而“嘆” ? 為什么而“惜” ? 這句話表達作者什么感情 ?
⑤“然則予因不幸而遇張乎,生因幸而遇予乎 ? ”中“然則”一詞刪去有什么不好 ?
⑥為了論證中心論點,作者從哪三個方面作了對比,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
2 . 讀課文,感受語情。
重在體會作者運用多種句式來加強語氣,表達情感的作用以及形象化語言的感染力,與作者情感達到共鳴。
因課時有限,背誦可放在課外。因議論文的背誦較記敘文背誦難度更大,教師應作必要的指導。可采用線索記憶法或分層消化法進行記誦。
二、 本文的結構層次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 ( 第1 - 2段 ) 就黃生借書一事,提出“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接著用擺事實、作類比等方法,列舉藏書不讀書的情形進行論證。首句是統領句,指明以下的話是對黃生說的。
第二部分 ( 第3段 ) 寫自己年幼時和做官以后的切身體會,再次說明“書非借不能讀”,這是用談體會的方法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證。
第三部分 ( 第4段 ) 拿黃生與自己相對比,向黃生提出希望,勉勵黃生珍惜有利條件,勤奮讀書。
第四部分 ( 第5段 ) 照應開頭“授以書而告之”,結束全文,進一步表示對黃生的期望。
三、 質疑討論。理解中心
1. 找出課文中形象表現借書讀書專心、困難的句子,以及有書讀時懶散的情況的句子,并說說這樣寫的作用。
A“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故有所覽輒省記”
寫了年輕時候借書困難,用心之專。
B“素蠅灰絲時蒙卷軸”
與前句對比,寫出了不求進取的懶散狀態。
2 . 課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
“書非借不能讀也”。
3 . 根據中心論點,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自己不必存書,只有借書才能“讀書也必專”呢 ?
作者寫作文的另一個重要意圖,在于借“書非借不讀也”的觀點予以發揮,否定那種耽于安逸、不思進取的行為,勉勵青年們正視客觀困難,創造條件,在逆境中奮發進取。
4。“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的意義?作用?
過渡句,由書及物,說明“書非借不能讀”這一論斷有普遍意義。
5. 從結構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樣論證“書非借不能讀也”這個中心論點的 ?
本文構思嚴密,論證層層遞進。作者的意圖是教育青年人專心讀書,所以一開篇就闡明道理,就黃生借書一事提出“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并逐層加以論證:先分析問題。首先分析藏書者的一般情況,側重說明有書不能讀的原因:再說自己的切身體會,側重說明唯借書才能讀書的道理;在此基礎上進行今昔對比,重提自己過去借書之難,以自己的“不幸”反襯黃生之“幸”。行文至此作者順理成章地提出希望 ( 解決問題 ) ,希望黃生“讀書也必專”,“歸書也必速”。
6 . 從寫作方法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樣論證“書非借不能讀也”這個中心論點的 ?
提示之一:課文第二段從幾個角度論證“書非借不能讀”這個論點 ?
從兩個角度論證:藏書多者,“讀書者有幾” ? 無書而借書讀者,“非夫人之物而強假要,必慮人副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7.“幸”“不幸”“專”怎樣理解?
幸:指學習條件好;不幸:指學習條件不好;專:指勤奮學習。學習條件不好,也要創造條件,勤奮學習。
8.“嘆”“惜 ”表達了怎樣的感情色彩?
感嘆;珍惜。表達作者感嘆光陰可貴,勸勉青少年應該及時努力的思想感情
9. 兩個角度一正一反地對中心進行論證,這是什么論證方法 ?
明確并板書,對比論證。
文中的對比論證還有幾處 ? 這幾處的對比意在分析哪幾方面的問題 ? 作用是什么 ?
歸納: ( 1 ) 天子、富貴家藏書之多與“余”幼時和黃生無書作對比; ( 2 ) 一些人家“祖父”藏書與“子孫”棄書作對比; ( 3 ) 藏書者有書不讀與“余”和黃生無書可讀作對比; ( 4 ) 藏書者與借書者對書的不同態度的對比; ( 5 ) 藏書者與借書者對書的不同心理作對比。 ( 6 ) “余”幼時與借書者對書的不同態度的對比; ( 7 ) “余”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的對比; ( 8 ) “余”幼時之“不幸”與黃生之“幸”的對比。這些對比集中起來說明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藏書者往往不讀書;二是唯借書方能讀書。作者正是在這兩方面事實的基礎上作出“書非借不能讀”這一論斷的。對比論證的'作用是可以使觀點更為鮮明,從而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提示之二:本文是議論文,但從表達上看,是否以說教的方式來訓導黃生呢 ?
討論、歸納并板書:為了論證中心論點,作者先曉之以理,并從藏書者和借書者對書的不同態度、不同心理角度作對比,做到有理有據。為了進一步強調中心,使文章具有感染力,作者又聯系自己的具體實踐,從正反兩面談了“通籍”前后讀書迥然相異的情況,言辭中肯,令人深思。最后作者又發出“生固幸而遇予乎”的感慨,對黃生的愛護和期望之情溢于言表,充分體現了一個長者的態度。這樣就能做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
四、歸納寫作特色
1 . 全文構思嚴密,緊扣中心。開頭開門見山,提出論點:“書非借不能讀”,結尾照應開頭,點明寫本文的緣由。中間三段是重點。首先,舉歷史上的例證,天子、富貴之家和一般藏書家都是以書為裝飾品,實際上并不讀書。然后,用讀自家所有的書和讀借自別人家書的兩種不同心理作對比,來證明“書非借不能讀”。接著,以自己幼年時和當官后的經歷和體會加以印證。最后,以自己當年的貧寒境遇和黃生相對照,使黃生能感到借得到書讀的幸運,以激勵他下苦功讀書。
2 . 文章夾敘夾議,議論層層深入,含蓄有力的表達了主旨。第二段,在舉了三個事例之后,慨嘆“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作者對那些束之高閣、沾滿灰塵的豐富圖書不能盡其用而表示憤慨,并為家貧好讀書的青年鳴不平。第三段,在敘述了自己的經歷和體會后又嘆息“借者之用心專”,但是由于書難借“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這里進一步表達了對來借書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四段,在談了黃生與自己當年相類似之后,委婉的說到黃生機遇好,應該用功讀書。
3 . 運用對比手法。以藏書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姑俟異日觀”的心理,向借書者“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做法、“今日來,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的心理作對比。以“落落大滿,素灰絲時蒙卷軸”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作對比。上述兩個對比,都有力證明了“書非借不能讀”這一論點。第四段,以“張氏之吝書”同“予之公書”作對比,由此引出黃生之“幸”和作者之“不幸”的對比,蘊含著對黃生的厚望。
精選文言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 調動多種朗讀手段,了解《蒹葭》這首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 通過對關鍵詞句的閱讀體驗,了解《蒹葭》的表現手法,初步掌握《詩經》的賞析方法。
3、 通過學習《蒹葭》,感受《詩經》的藝術魅力。
說明:
《蒹葭》作為《詩經》名篇對于高中學生作詩歌鑒賞還是具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進行閱讀鑒賞之前教師要對《詩經》的表現手法有一定的介紹,在這基礎上,通過充分誦讀,對關鍵字詞的反復咀嚼,應該可以幫助學生把握這首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使其初步掌握《詩經》的賞析方法。同時,調動畫面、音樂等多種因素可營造和諧美妙的課堂氛圍,有助于學生情感的融入詩歌的意境中。
教學重點與難點
1、 重點:了解《蒹葭》所表達的思想情感以及表現手法,初步掌握《詩經》的賞析方法。
2、 難點:感受《詩經》的藝術魅力。
說明:
“詩無達詁”,所以對本詩的主題學生可以見仁見智,在教學過程中要強調學生對具體語言個性化的體驗,教師鼓勵學生言之成理即可。對于感受《詩經》的藝術魅力學生較難把握,因此教師點撥和學生自己平時的閱讀體驗相結合來化解難點。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資料準備:歌曲《在水一方》和蒹葭的畫面
提問:你所知道的描繪秋景的詩句。交流自己所積累的描繪秋景的詩句。從歌曲、畫面和古詩句中感受秋的氛圍,為課文的研習做好情感的鋪墊。
課文研習
思想內容朗讀課文:1、把握文中描寫蒹葭、白露、伊人的關鍵詞。2、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中情景
3、概括詩歌主題。朗讀后學生找出描寫蒹葭、白露、伊人的關鍵詞。如蒹葭:蒼蒼—萋萋—采采 (色彩)
白露:為霜—未晞—未已 (形態)
然后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中情景,初步感知詩歌主題。朗讀為學生把握詩歌思想內容打下基礎,并在找關鍵詞和描繪詩中情景的過程中把握本詩思想內容——。一說,愛情詩;一說,明志詩;一說,人生哲理詩。各有其理,古人有言“詩無達詁”,我們可以見仁見智。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企慕思見”之情,“執著追求”之意,“堅貞不渝”之志是不變的。
課文研習
表現手法根據課前對《詩經》表現手法的了解和積累,分析《蒹葭》所運用的表現手法。
提示:從“興”和“情景交融”的角度加以分析。自讀詩歌,找出起興和情景交融的'句子做鑒賞,然后全班交流,互相補充,進一步體會《蒹葭》的意境。這部分的研習是本詩學習的難點,憑個人的能力不能全面掌握,所以互相的交流補充讓學生較全面掌握本詩的表現手法并了解到學習中互助協作的重要性。
賞析詩歌立足于詩歌的思想內容進行賞析
立足于詩歌的表現手法進行賞析學生自選角度對《蒹葭》進行賞析,小組討論,推選一部分進行全班交流。
結束新課
布置作業放歌曲《在水一方》,師生共同探討《蒹葭》對后世詩歌創作的影響。邊欣賞音樂,邊回顧以前學過的相關詩歌,感受《詩經》的藝術魅力。通過探討《蒹葭》對后世詩歌創作的影響,進一步感受《蒹葭》的藝術魅力。
思路點撥
本詩是先秦的詩歌,對于第一次接觸《詩經》的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難度。可以以朗讀為突破口,初讀來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再讀以感受詩歌的畫面美;精讀以感受賦興手法的韻味美。由讀到品,帶領學生走近《詩經》、賞析《詩經》進而學會研讀《詩經》中的一些著名的篇目。
練習舉隅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基本掌握了研習和賞析詩歌的基本方法,請于課后自主研習和賞析《采薇》,并完成研習報告以及500字左右的賞析文。
附:《采薇》研習報告
一、 吟誦全詩,疏通詞句,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中的情景。
二、 詩人通過本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三、 賦、比、興手法在本詩中的具體運用:
四、 《采薇》與《蒹葭》兩詩在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及所運用的表現手法上有何異同點?
五、 請用500字寫一篇《采薇》的賞析文
精選文言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學習理解韓愈闡明全新師道觀念的斗爭精神和“尊師重教”的觀點;
2.學習借鑒本文事理結合論證和對比論證的議論文寫作方法;
3.積累掌握“傳”“師”“道”“受”“固”“從”“也”“則”“于”
“乎”“所以”等詞的用法;
4.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1、介紹背景材料,疏通文字障礙,正確理解課文。
2、歸納“所以、師、于、則、傳、從、也、夫”等詞的義項。
3、培養學生的背誦激情。
教學步驟:
學生通過課前預習,發現疑難,課堂上提出,師生共同研討。
如下為學生課堂上可能提出的問題,教師應準備好。
1、解題:
“說”是古文中的一種文體,屬論說文范疇,一般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師”是本文要著重論述的論題。“師說”,意思是“說說關于從師的道理”。韓愈寫這篇文章是送給他的學生李蟠的,是他35歲時在長安當國子監四門博士時寫的。文章針對當時社會上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痛加針砭。著重闡明教師的作用和從事應采取的態度,有破有立,對我們今天仍有借鑒作用。本文是韓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柳宗元“自魏晉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學生),作《師說》,因抗顏(態度嚴正不屈)而為師。世(世人)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
2、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生三歲而孤,靠兄嫂撫養長大。幼年好學不倦,到十七八歲,學問已有相當扎實的基礎。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登上仕途。以后歷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職,其間有兩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見,被貶官,第二次差一點兒被處死。最后官至吏部侍郎(相當于副部長),故亦稱韓吏部。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為昌黎伯,故又稱韓昌黎。又因死后謚“文”,故稱韓文公。韓愈、韓退之、韓昌黎、韓吏部、韓文公是同一人的許多異稱。
韓愈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績,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倡古文運動,主張恢復先秦、西漢的優美散文傳統,堅決摒棄南北朝以來只講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內容,矯揉造作,華而不實的文風,并提出要創造性地學習古文,反對模仿因襲,人云亦云。(觀點“師其意不師其辭”、“唯陳言之務去”、“唯古文必己出”、“文從字順”)他不僅是古文運動的領袖,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傳誦的優秀散文。他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所以后人稱他的文章為潮水一般(韓潮)。他的文學理論和創作實踐對當時和后代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宋代文學家蘇軾曾譽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為百世師”。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
他所謂“古文”,是和當時流行的重詞藻、輕內容的駢文相對立,即奇句單行,以儒家思想為基本內容,取法先秦兩漢文體的散文。本文是一篇議論文,說為李蟠而作,實際上是抨擊當時那些自恃門第高貴,看不起別人,不肯從師學習,甚至對別人從師也進行嘲笑的士大夫階層。
初中課本選了他的《馬說》一文,借千里馬難遇伯樂,來比喻賢才難遇知己,難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憤懣之情發揮得無余,富有現實意義。
3、詞的多義現象
⑴所以a、表原因。譯為“……的原因”“……的緣故”
b、表憑借或目的。“用來……的”“……的憑借”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②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③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④此世所以不傳也
⑤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
⑵師a、二千五百人為一師,泛指軍隊。例:齊師伐我。《左傳》
b、老師c、效法、學習d、樂官、樂師
⑶也a、句末語氣詞,表示判斷或肯定。b、句末語氣詞,與“何”等詞相應,表示疑問語氣。c、句中語氣詞,表示語氣的停頓,以引起下文。d、副詞。也(后起意義)
⑷于a、介詞。引出動作的處所、時間和對象,可以翻譯為“在”“向”“到”“從”“對于”等。b、介詞。表示比較,相當于“過”。c、介詞。在被動句中引出動作的主動者。
⑸其a、人稱代詞。第一人稱:自己第三人稱b、指示代詞c、句中語氣詞。表示揣測、反問、期望或命令。
⑹傳a、客舍b、傳記。c、注釋或解釋經義的文字d、傳遞e、傳達、傳授f、流傳
⑺之a、到……去。b、第三人稱代詞。c、助詞。相當于“的”d、放在句子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e、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的標志。
韓愈的《師說》一文針對性很強,具有批判現實的精神。學習中,可先參照課文注解和有關背景資料,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和動機。然后,看注釋,通讀課文,了解全文的總體結構和主要觀點,特別要重點理解第一段觀點的新穎和第二段對比論證的有力。在此基礎上,反復讀熟課文直至背誦。背誦時要注意語氣和語句的停頓、詞語的連屬、聲調的抑揚等。如有不正確,則說明在理解上有誤差,應該及時糾正。詞語方面重點要辨析傳、師、道、惑、益、從、也、則、于、乎、所以等的意義和用法。可先做好后面的跟蹤試題。
初中學過韓愈的《馬說》,是講識別人才、愛護人才的,內容和本文有一定的聯系。韓愈宣揚“尊師重教”,也以伯樂自許。學習中,可以回顧復習《馬說》,增強對本文思想內容的理解。
文章的思和路結構:本文是一篇議論文,說為李蟠而作,實際上是抨擊當時那些自恃門第高貴,看不起別人,不肯從師學習,甚至對別人從師也進行嘲笑的士大夫階層。為達使人信服的目的,文章必須既要有理論論據又要有事實論據地提出自己的新觀點,因而作者先從老師的功能角度做演繹推理立論,然后,再以現實存在的不良風氣和孔子從師的言行作歸納推理加深論點。全文結構嚴謹,論證有力,是古代論說文的典范。
結構: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理論論據)演繹推理(觀點)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士大夫恥學于師(反面現象)
歸納推理(觀點)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孔子從師的言行(正面實例)李蟠從師行古道(身邊活例)呼應印證(觀點)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如何理解本文思想的進步性?韓愈在《師說》中的創新,在內容上至少有三點:一是突破了一般人對教師作用認識的局限,從“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受(授)業”,擴大到“傳道”、“解惑”,明確提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個對教師作用的全面而嶄新的界定,在當時是個了不起的進步,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二是針對上層“士大夫之族”的門第觀念,明確提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全新的從師之道的觀念:從師即是學道,惟“道”是問,凡是聞道者無論貴賤長幼都可為師。這是石破天驚的新觀念,開拓了為師者的廣闊領域。三是在“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指導下,從“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的客觀事實出發,推論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嶄新觀點,說明師生關系是相對的,教與學是可以相長的,閃耀著樸素的辯證唯物論的思想光輝。
··如何理解本文的行文氣勢?韓愈的論說文向以氣勢通暢著稱。就本文而言其氣勢來自三個方面:嶄新理論本身的說服力,加上嚴密邏輯的論證力和語言上奇偶駢散結合的表現力,形成文章的奪人氣勢。首段思路是:“古之學者必有師”,師的作用是“傳道受業解惑”,惑則必從師,從師即學道,“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結句大有如截奔馬之勢;全段層層頂接,步步推進,邏輯嚴密,一氣呵成,更是勢不可當。次段緊承首段對師道的論述,連用三個層層深入的對比,從不同側面批判當時士大夫中流行的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批判的語氣也一句比一句加重,由“……其皆出于此乎”的疑問語氣,發展到“吾未見其明也”的責備的語氣,再到“其可怪也歟”的帶有強烈感情的諷刺語氣。這種語氣上的層層遞進,聲勢逼人。三段正面論述“圣人無常師”,以備受尊崇的圣人孔子的無可辯駁的言論和實踐為例,說服力極強。且為一段“古之學者必有師”、二段“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焉”提供有力佐證,一石三鳥,精當無比。結尾又從行古道、嘉今人的角度點明寫作目的,貫通古今,繼往開來,更有高屋建瓴之勢。全文文勢硬轉直接,陡直峭絕:開篇“古之學者必有師”突兀而起,有如橫空出世,已見出奇;中間三個對比,如三峰插天,兀然峭立,直起直落,了不相涉,更見其奇。營造這種雄直峭兀之勢,最為韓愈所長。本文靈活多變的散句,于流暢中含頓挫,參入對偶與排比(本文中指句中詞語的排比),又于靈活中見整齊。奇偶駢散交錯運用,自然配合,錯落有致,亦增勢不少。
1.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評析:劈頭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的論斷,緊接著概括指出師的作用“傳道受業解惑”做為全文立論的出發點和依據。然后句句頂接,推論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同時,一開頭鄭重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就隱然含有對“今之學者”不從師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為第二段埋下了伏筆。本句翻譯時要注意“者……也……”和“所以”在句式中的含義和作用。
運用:(翻譯)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交授學業、解答疑難的。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評析:這一句是在前文已用老師的職能作出了理論論證和用孔子言行作了事實論證之后,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得出了進一步的結論。這個結論,是對“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深化,也是對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進一步批判。說明了師生關系是相對的,教與學是可以相長的。這一句由“是故”引出,用“如是而已”結尾,化繁為簡,既顯見解的深辟透徹,又有一種高瞻遠矚的氣勢。
運用:(翻譯)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先有后,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精選文言文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理解短文《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教學要求
1·把誦讀作為本課教學的重要環節,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鼓勵學生自讀,認真看注釋,弄清大意。
3·疏通文意只限于難詞難句,學生理解就行,不搞機械的串講。
教學重點
理解短文《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教學難點
1·難句譯注
①“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世:世上、世間。
然后,這以后。
世上有了伯樂,這以后(才)有千里馬。
②“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這、這種。
也:語氣助詞,在這里表示語氣的舒緩停頓,可譯為"啊"。
雖:即使。
能:能力,本領。
才美:才能美質,指馬的能力和長處。
外見:表現在外面。
常馬:普通的馬。
安:怎么,哪里。
也:語氣助詞,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問語氣,可譯為“呢”。
這樣的馬啊,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領,(卻)因為吃不飽,力氣就不充足,(因而)出眾的本領也就不能顯露出來。想要它和普通的馬一樣(跑)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2·《馬說》的論點是怎樣的?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么?
分析:首句“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就是本文的論點。提出論點后即舉社會上“伯樂不常有”以致千里馬常遭埋沒的客觀現實,以證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接著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的無知,從反面論證了論點。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馬被埋沒的第二個原因——使用不當。從另一個側面論證了論點。
本文.寫作意圖并不在于論證論點,而是在論證過程中突出了“食馬者”的“不知馬”,作者的真意在于譴責“食馬者”的無知,對在位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表示了極大地憤慨。
課時安排
第1課時:通讀課文,理解課文大意,明確“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
第2、3課時:翻譯課文,理解文章所表達的主題思想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介紹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南陽(現在河南南陽縣)人,唐代著名文學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韓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屬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稱昌黎韓愈,世稱韓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貶官降職,很受壓抑。他的散文創作實踐也體現了這種精神。他是我國文學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韓愈所處的中唐時期,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激烈,許多中下層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都懷才不遇。韓愈本人遭遇也是這樣,因此他對埋沒人才不但不滿,而且加以揭露和抨擊。本文便是他這類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解題
《馬說》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本文是作者《雜說四首》中的第四首,“馬說”這個標題,是后來人加的。“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四、簡介伯樂相馬的故事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
五、通讀課文
1·教師帶讀全文,要求學生注意難字的讀音。
2·學生讀課文,并且討論了解全文大意。
3·討論:
①文中千里馬指的是什么?明確:比喻人才。
②伯樂指的是什么?明確:比喻識人才的人。
③歸納:本文就是通過千里馬和伯樂,隱喻人才和識人才的人的。
六、學習課文
(一)學習課文第1段
1·朗讀課文第l段。
2·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相馬祗駢死槽櫪
3·教師補充講解詞義:
伯樂善于相馬的“相”字怎么解釋?
明確:察看,仔細地看。
“相馬”就是仔細審視、察驗馬的優劣。
駢,并。駢死,并死,成雙成對地死、一個接著一個地死。
槽,是放飼料的食槽;櫪,是系馬、拴馬的馬棚、馬廄,這兩個字合起來可以不分開解釋,用槽櫪借指馬食宿的整個環境,即養馬的處所。
介詞“于”,都可作“在”字講。介詞“"以”,可以作“因為”講。
4·學生逐句讀、譯。
5·教師歸納講析
提問:世上到底是先有馬還是先有對馬的認識?
明確: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的馬來說,應該是這樣的情況。然而對千里馬來說,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從普通的馬群中識別出來,只有一般對待,發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馬,就沒有千里馬。在這里,識馬就成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頭就提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連詞“然后”,表示兩件事情的聯系,后事續前事而起,沒有前事就沒有后事。
世上先要有會相馬的伯樂,然后才能發現千里馬。第二句從反面承接上文,轉入論述。本來千里馬是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是經常有的。表明千里馬多伯樂少。第三句的“奴隸人”并非奴隸,指地位低下不識好馬的養馬人。因為沒有人識得好馬,即使有了好馬,也只是交到他們手中一般地對待。“稱”,著名、著稱、出名。句末“也”字表示陳述語氣。全句說:因此即使有了好馬,也只能在無識的養馬人手里遭受屈辱,直到相繼死在馬廄里,可見由于沒有伯樂,千里馬只落得個平庸地默默無聞地死去的不幸遭遇。
第1段大意:無識馬者則名馬無名。
齊讀第1段。
(二)學習課文第2段
1·朗讀第2段。
2·正音、析義(或辨形):
外見xin(同“現”。)
是,此,這。
且,副詞,猶尚且。
安,疑問副詞,怎么。
3·逐句讀、譯。
4·教師歸納、講析:
第一句:一天能跑千里的馬,一頓有時會吃光一石小米。是說才能、本領特殊,食量也特殊。由于沒有識馬的人,只由喂馬的將它一般地喂養,便顯示不出它的特殊本領來。“而”字是連詞,表示順接,聯系“不知”和“食(喂)”兩個動作。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也”字表陳述語氣,“是馬也”,“也”字表句中語氣的停頓。“且欲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應譯作:而且想要跟普通馬一樣尚且不可能達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提問:跟常馬一樣都達不到,豈不是千里馬不如常馬了嗎?
明確:通常數量的喂養,常馬吃飽了而千里馬遠沒有吃飽;沒吃飽的當然比不上吃飽的,本領自然發揮不出來。這正是說明,于千里馬喂養不得法,便無法顯示它的本領。
第2段大意:無識馬者則干里馬無法日行千里。
5·齊讀第2段。
(三)學習課文第3段。
1·朗讀第3段。
2·學生讀、譯第3段。
3·歸納、講析:
提問:“策之”“食之”“鳴之”是什么句式?
明確:排比句式。總括不識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精選文言文教案 篇7
一、導入
作者及題解
二、朗讀訓練
理解字詞
1.齊讀,
要求:讀準字音、節奏。讀完后師生共同正音正節奏。
2.自由讀一遍,
要求:讀得流利,注意初步體會其中的感情。
3.朗讀接龍,每生讀一句。要求:大聲地讀,讀準字音、節奏,讀得流利。
4.速讀,
理解字詞,學生質疑,師生釋疑。
同時在下一個環節中隨時發現字詞的問題并解決。
三、理解內容,把握主題
1.方仲永是一個怎樣的人?你從哪里得知的?請說出你的結論及依據。.
討論,中間及時引導全面理解方仲永的特點、經歷及結果。
2.一個天生聰明的人最后淪落為“泯然眾人矣”,你認為誰應該為他的淪落負責?
討論,中間及時引導全面理解方仲永的悲劇決不只是他父親一個人造成的。
3.你從方仲永的遭遇中懂得了什么?或者你從方仲永的遭遇中得到了什么啟示?
4.那么,文章作者寫作本文想表達一個怎樣的看法呢?讓我們讀第三段,并聯系文章標題“傷仲永”,討論并概括作者在這些議論里所表達的觀點。
四、小結拓展,思維訓練
1.小結課文.
2.先天的天資與后天的努力究竟哪一點對學習的影響更大?(訓練思維的發散性,言之成理即可)
精選文言文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歸納、整理并檢測本文出現的文言現象,提升古文閱讀能力。
2.過程與方法:
認識燭之武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敵人的外交才能;
通過誦讀、因聲求氣,體會文言文的精妙所在;
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說服秦君,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難點:
1、準確流利、符合人物性格與處境的文言文誦讀;
2、對燭之武說辭藝術性的鑒賞。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曹操有詩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古往今來,有多少志存高遠之士,無論社會、命運對他有多么不公平,但到了緊要關頭,依然會挺身而出,為國家、為蒼生獻出自己的一份光與熱。燭之武就是這樣一個讓我們敬佩不已的人。今天,讓我們繼續學習選自《左傳》的《燭之武退秦師》。
二、檢測文言知識 PPT2-3
三、回顧文本、梳理結構 (板書)
四、鑒賞說辭
從文章的標題可以看出,“說退秦師”是故事的高潮部分。請大家先自讀第三小節說辭部分,思考:燭之武說了什么?又是怎么說的?
明確:以退為進、曉之以弊、誘之以利、巧施離間。
善于利用矛盾(秦晉聯盟的虛偽性);善于分析利弊(為對方著想,誠懇可信);善于揣摩心理(沒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講求語言藝術(敬辭、反問句、判斷句)。
附板書:
燭 秦晉圍鄭
之 以退為進
深明大義 武 臨危受命 曉之以弊
能言善辯 退 誘之以利
秦 說退秦師 巧施離間
師
晉師撤離
小結:孔子說“春秋無義戰”,秦國參戰無非也是利益所趨。燭之武正是深刻而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仿佛置身鄭國之外,處處為秦國著想,放低姿態、不卑不亢,委婉曲折,層層深入,句句在理,聲聲入耳,直抵秦伯內心深處。
五、因聲求氣
如此一段精妙絕倫的說辭,希望大家自由朗讀,深入其中,讀出興味。
2-3生讀,互評。師相機指點。師范讀,再齊讀。
小結:唯有抓住文章外在之“聲”,才能把握其內在之“氣”。因聲求氣,才能更好地品味文章的精妙所在。
六、分析人物形象
1、通過學習,你覺得燭之武是一個怎樣的人?
明確:由說辭——能言善辯;
由牢騷(不僅無損人物形象,而使其更加豐滿、有血有肉)、臨危受命——深明大義。(板書)
2、再來看看歷史上對他的記載PPT5
《史記》里有簡單的幾句:“鄭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間令使謂秦穆公”。“人”“使”二字讓燭之武成了“無名英雄”。
《東周列國志》里說:燭之武“須眉盡白,佝僂其身,蹣跚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無不含笑”。
佚之狐對他的評價是“口懸河漢,舌搖山岳”。
你有什么想說的嗎?(生暢所欲言)
小結:其貌不揚、懷才不遇的燭之武卻是這樣一位深明大義、能言善辯的人。散落在各種史書里的記載也豐滿了人物形象,讓我們更加客觀、全面、公正地認識真正的燭之武。
七、結束語: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那些鮮活的身影依然留在我們心頭。像燭之武這樣識大體、顧大局,臨危受命而又不辱使命的勇士,是國家的脊梁!讓我們以古人為鏡,勉勵自己吧!
八、作業布置:課本96頁1-3中相關內容。
精選文言文教案 篇9
一、激趣引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孔子嗎?你能講講他的故事嗎?(學生講述,老師結合學生的講述補充孔子的生平,介紹他是一個極有名的學問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這么有學問,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國時,卻被兩個小孩的一個簡單的問題給難住了,你們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難題了嗎?今天我們就學習《兩小兒辯日》。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說說題目是什么意思?(重點理解辯字)
二、初讀課文,梳理學法
1.自由讀課文,憑自己的理解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學生對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們是怎樣學習《對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點字詞;二要讀出詩文韻味;三要感悟人文內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讀熟課文,自學理解
1.自由讀課文,找出不認識的字,通過解決。
2.同桌互相讀文,糾正字音。
3.反復讀文,把課文讀熟。
4.學生對照注釋,自己理解課文,記下不懂的問題。
5.按學習《學弈》的方法自學課文,小組內交流學習成果。
四、激勵測試,交流感悟
出示測試題,各小組搶答積分,評出優勝學習小組。
1.回答下列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為: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兒:
2.兩小兒在辯論什么?(太陽大小?太陽冷熱?太陽遠近?)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引導讀好兩小兒的話,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誦課文,看哪組能讀出古文韻味。
五、深化感悟,明確寓意。
1.各組提出分歧較大的問題以及不懂的問題,同學交流討論。(
(重點引導學生理解這兩個小孩爭的是什么問題,他們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導學生理解兩個小孩是根據不同的感覺說明地面距離太陽的遠近。)CoC
2.你同意他們的意見嗎?用科學知識解答兩小兒提出的問題。(根據學生回答引導學生課下收集資料,將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
3.這個故事中,你最喜歡誰,為什么?你想對他說什么?
(引導學生肯定兩小兒敢于嘲笑孔子,挑戰權威;或贊揚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4.練習有感情背誦課文。
5.以表演的形式復述課文內容,看哪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準備)
6.向學生推薦閱讀《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興趣。
精選文言文教案 篇10
學習目標
(1)了解“說”的有關知識和作者。
(2)通過朗讀領會課文的主要內容,并背誦課文。
(3)結合工具書、課堂練習題、文下注釋、逐句理解課文。
(4)理解本文運用對比方法闡明“書非借不能讀”道理的寫法,珍惜今天優越的學習條件。
學習過程:
一、明確目標(自讀目標,明確本節課的方向,課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課前熱身(充分利用提前學習學案的時間,對課文進行預習,感知。)
(一)背景說明及人物介紹(圈劃出你認為重要的信息,并摘錄到書上)
1、作者簡介袁枚(1716-1798),字子才,號簡齋、隨園主人,清朝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著名詩人。乾隆時考中進士,曾任江寧(今江蘇江寧)等地知縣。辭官后居住在南京小倉山,筑隨園,生活華奢。他的詩風格清新靈巧,大都描寫日常生活。著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子不語》等。2、作品簡介(1)內容:這篇“說”就青年黃允修向作者借書一事發表議論,提出“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勉勵青年人努力為自己創造學習條件,奮發向學。(2)“說”:是古代一種文體,可以發表議論,也可以記事,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
3、相關背景
古代書籍刻印不易,印數不多,得到書比現在難得多,要想博覽就得靠借,但舊時沒有公共圖書館,只得向私人藏書者借。由于有書的人不多,得書又不易,加上私有觀念重,自然不愿借出。還由于當時書借出后損壞甚至丟失的情況也不少,舊時就流傳著“借書一癡”,“還書一癡”的俗語,所以書就更難借了。正因為如此,借來的書就更能激發人們勤奮閱讀。
(二)課文預習
1、掃清字詞障礙,掌握重點字詞(看拼音寫漢字或給加點字注音)
枚( ) 齋( ) 俟( ) 輒( ) 俸 ( ) 吝 ( )
惴惴( ) 摩玩( ) 庋藏( ) 素蟫( )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釋。#FvJ2Iw'L0
3、嘗試朗讀課文,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三、課堂探究
(一)自主學習(先自主學習以下問題,疑難問題在題號上做出標記。)
1、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標記。
(1)一詞多義
然:然天子讀書者有幾?
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
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
子:子不聞藏書者乎
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
為:為一說
若業為吾所有
非獨書為然
焉: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
之:吾不得而見之矣
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
隨園主人授以書而告之曰
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
富: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
有張氏藏書甚富
而:隨園主人授以書而告之曰
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
歸而形諸夢
生固幸而遇予乎
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2)詞類活用
汗牛塞屋
庋藏焉
歸而形諸夢
其切如是
唯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
(3)重點詞語解釋
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必高束焉,庋藏焉。
家貧難致
歸而形諸夢。
故有所覽輒省記。
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
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
(4)特殊句式----指出文言句式并翻譯:
A書非借不能讀也。
B若業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C為一說,使與書俱。
(5)古今異義詞
1) 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
祖父 無論
古義: 今義:
古義: 今義:
2) 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
夫人
古義: 今義:
3) 子不聞藏書者乎然天子讀書者有幾
子
古義: 今義:
(5)在理解詞義的基礎上,逐字逐句翻譯課文,有不懂的標記出來。
2、課文內容理解
1)《黃生借書說》選自《_______》,作者是_______(朝代)的_______,字________,號_________,又號_________。
2)“說”是古代的一種 的文體,課題的“說”是 意思。
3)課文中的第一人稱代詞有 ,寫出3個自己所學過的第二人稱代詞:
4)開頭開門見山,提出論點:“ ”,結尾照應開頭,點明寫本文的緣由。
中間三段是重點。作者從三個方面作了對比。這三個方面的對比是① ② ;③ 。
首先,舉歷史上的例證, 、 和 都是以書為裝飾品,實際上并不讀書。
然后,用 和 的兩種不同心理作對比,來證明“書非借不能讀”。
接著,以 和 加以印證。
最后,以 和黃生相對照,使黃生能感到 ,以激勵他下苦功讀書。
(二)合作研討(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趕快參加吧!)
小組長組織組員研討自主學習時解決不了的問題。
(三)展示講解(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抓住機會,亮出風采!)
由已經掌握的學生或老師在黑板前進行必要的講解,其他學生補充質疑。
四、鞏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煉,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一)前三段的中心論點是A.天子讀書者有幾B.書非借不能讀也C.富貴人讀書者有幾D.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
(二)為了說明藏書者不讀書這種現象,作者舉出了哪些例證?
(三)體會下邊兩句話的含義,然后作題:1.然后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1)“借者”是指:A.作者本人B.黃生C.泛指家貧無力購書的人D.借給別人書的人(2)“可惜”的意思是:A.應當珍惜B.值得惋惜C.使人嘆息D.讓人可憐2.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讀。(1)“知幸與不幸”說明的是:A.說明兩人的遭遇不同B.希望黃生懂得借書的艱難C.強調自己的“公書”和張氏的“吝書”截然不同D.說明幸福與不幸福的辯證關系(2)“歸書也必速”的意思是:A.希望黃生盡快地還書B.暗示黃生不要把書轉借別人C.勸勉黃生勤奮地讀書D.提示黃生讀書的速度必須要快(四)解釋下面句中加點詞的用法:1.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有幾?2.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生固幸而遇予乎!(五)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A.本文就黃生允修借書一事發表議論,先曉之以理,后動之以情。B.與結尾一句“為一說,使與書俱”相照應的一句是開頭說的“授以書而告之”。C.“說”這種文體內容是記敘性的,篇幅一般都很長。D.本文運用了例證法,正反對比論證法。
附1:課文翻譯 年輕人黃允修來借書。我把書借給他,并告訴他說:“書要不是借來的就不會好好的讀啊。你沒有聽說過(那些)藏書人(不懂書的事)嗎?《七略》《四庫》,是皇帝的藏書,但是(自古以來)皇帝肯讀書的有幾個呢?牛淌著汗拖來塞滿屋的書,這是富貴人家的藏書,但是富貴之家的人肯讀書的(又)有幾個?其余像祖輩、父輩積藏許多書而兒子、孫子丟棄掉的情況,就更不用說了。不只是書籍是這樣,世間的事物都是這樣。不是那人自己的東西,而是勉強借了來的,必定擔心人家催著要,就忐忑(tǎn tè)不安的摩挲撫弄不止,(心里)說:‘今天存放在我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見到它了。’如果已經為我所有,必定(會)捆起來放在高處,收藏起來,說什么‘暫且等改日再看吧’等等。“我小時候愛好讀書,(但)家里窮,很難得到書讀。有個姓張的人家,藏書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給我,回來以后我夢中還出現向他借書的情形。那種迫切求書的心情,竟然達到這樣的程度。因此,只要看過的書就認真的去領會,牢牢的記在心里。做了官以后,官俸花掉了,書籍買來了,到處都堆放滿了。(由于長期不翻閱),以至白色的蠹蟲和蟲絲,時常沾滿了書本。這樣一來我才慨嘆借來的書看得是多么用心專一,并且感嘆少年的時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如今姓黃的年輕人像我從前一樣貧窮,他借書(苦讀)也像我從前一樣;只是我慷慨借書給人和那姓張的吝惜自己的書,舍不得借給人,這一點好像不大相同。既然如此,那么是我實在倒楣而碰上姓張的呢,還是黃生實在幸運而遇到我呢?懂得(借到書的)幸運和(借不到書的)不幸,那么他讀書一定很專心,而他還書也一定會很快。寫了這一篇借書說,把它和書一起(交給黃生)。
精選文言文教案 篇11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教師談話: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它言簡意賅,記錄了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不少文言文還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兩篇融知識性、趣味性與哲理性于一體的文言文。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成語導入:專心致志這個成語你熟悉嗎?誰能講講它的意思。專心致志這個成語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學弈》。(板書:學弈)
介紹孟子資料: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現山東鄒縣)人。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學大師,被尊稱為亞圣,后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來是善的,都具有仁、義、禮、智等天賦道德意識。提出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論點。《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
3.釋題:弈指什么?學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來專指下圍棋,學弈就是學下圍棋。現在的對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圍棋。)
4.引導學生就課題質疑,及時歸納整理并板書:(1)誰學下棋?(2)怎么學下棋?(3)學得結果怎么樣?(4)《學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5.課前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誰能給大家講一講《學弈》這個故事?
二、初讀課文,讀通句子
1.教師范讀課文,努力做到讀得有聲有色,流暢自如(最好能背誦)。從而感染學生,激發其誦讀興趣。
2.讀后學生評價,及時歸納出朗讀文言文的要點:一是讀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頓要得當。老師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頓符號,以對學生朗讀有所幫助。
3.學生模仿教師自由練讀,讀通讀順為止。(教師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反復朗讀)
4.同桌互讀課文,互相正誤。
5.教師運用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如指名讀、賽讀、齊讀等,直到讀熟為止。
三、精讀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對照文后注釋,自己嘗試弄懂每句話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內容,遇有困難教師及時幫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釋惑,合作學習,討論每句話的意思,也可向教師請教。教師及時就文中比較難理解的詞句進行指導: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與是通假字,同歟,表示疑問或反問,跟嗎呢相同;弗若,不如;為是其智弗若與,在這句話里,為應讀第四聲;然,這樣。
3.學生對照注釋,講解自己對文中語句的理解,教師及時講解學生理解中的難點。
(《學弈》參考譯文:弈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里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他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精選文言文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以虛詞,實詞翻譯為切入口,落實文言文復習,文言文教案。
2.在學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譯的一般原則、技巧的基礎上,加強基礎知識的鞏固,指導學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譯的方法技巧。
【教學重點難點】
1.抓關鍵詞句(關鍵詞語、特殊句式),洞悉得分點。
2.借助積累(課內文言知識、成語、語法結構、語境等),巧解難詞難句。.
3.在學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譯的一般原則、技巧的基礎上,加強踩點得分意識,以難詞難句為突破口,指導學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譯的方法技巧。
【教學設想】
1.依據福建省考綱對文言文的要求著重落實18個虛詞和120個實詞的意思,4種文言句式的運用,常見的通假字的運用。
2.高考的文言文閱讀是源于課本而又高于課本的,作為高考的第一輪復習,由課內拓展到課外,以課內文段閱讀為材料進行復習,通過"積累--遷移--鞏固"的復習原則,逐一落實考點內容。
3.在學生掌握了"信、達、雅"三字翻譯目標和"六字翻譯法"的基礎上,針對學生在文言翻譯中的盲點,力圖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出解決翻譯疑難的技巧,并通過訓練驗證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學生能舉一反三,從而增強文言文翻譯的信心。
4.為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動學生積極參與,在教學中,讓學生變換角色,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模式,完成教學內容,提高課堂復習效率。
【教學時數】
6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高考對文言文的要求及主要題型
教學重點:
1、讓學生從整體上了解高考文言文的幾種題型
2、在學習中發現自己在翻譯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一、導入:
這節課我們進入高考文言文閱讀古文翻譯專題的復習。文言文是對學生古漢語知識的綜合能力的考查。近幾年來,高考文言文翻譯題的分值基本保持不變,共計15分,設兩至三題選擇題,每題3分;設一道翻譯題,每題兩到三句,此題為9分。那么針對于這些題型,怎么做好復習呢?
二、考綱闡釋:
高考語文《考試說明》對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的能力層次均為B級。分別要求做到"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也為B級。這部分題目學生感覺難度最大。
三、文言文翻譯五步法:
1.先將古今漢語語義基本一致的地方抄寫下來,將比較容易理解的內容對譯出來,然后將現代漢語無法翻譯或不需要翻譯的地方刪去。以便將完全不懂的地方突顯出來。
2.將不懂的詞語放到原句中去揣測,大致推斷出它的意思。
3.統一整理答案,注意前后協調和語句的暢通,保持原文語氣。
4.按照翻譯要求,寫出譯文。
5.將譯文放到原文中加以檢查,并作必要的修改。
四、范例解析
將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莊宗與梁軍夾河對壘。一日,郭崇韜以諸校伴食數多,主者不辦,請少罷減。莊宗怒曰:"孤為效命者設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鎮,令三軍別擇一人為帥,孤請歸太原以避賢路。"…俄而崇韜入謝,因道之解焉,人始重其膽量。
天成、長興中,天下屢稔,朝廷無事。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訪以外事,道曰:"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
譯文:①不久郭崇韜進來(向莊宗)謝罪,通過馮道化解了與莊宗的沖突。
②陛下憑借最高道德來承受天命,上天用豐收的年成來顯示吉祥。
解析:
第一句:"俄而"應翻譯成"不久";"謝"意思是"道歉謝罪",不要翻譯成"感謝";"因"是"通過"的意思。"因"一般不作因為講,而常作因此于是講,如在《齊桓晉文之事》中有:"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
第二句:第一個"以"是"憑借"的意思,是介詞;后一個以是"才",是連詞,教案《文言文教案》。"年"是"(好的)收成",在《齊桓晉文之事》有:"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瑞雪兆豐年"
五、了解有關文言文翻譯的常識
1、標準
簡言之三個字:信(準確)、達(通順)、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譯一般只涉及信和達。
2、原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直譯",就是嚴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譯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詞造句的特點,力求風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譯",則是按原文的大意來翻譯,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達方法。一般說來,應以"直譯"為主,輔以"意譯"。高考文言文翻譯也主要考"直譯"。
3、直譯的方法--"留"、"換"、"刪"、"補"、"調"、"貫"六個字。
六、文言文翻譯標準:
"信"要求忠實于原文,用現代漢語字字落實、句句落實直譯,不可以隨意增減內容。
例: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六國滅亡,不是武器不鋒利,戰術不好,弊病在于賄賂秦國。
"達"要求譯文表意明確、語言通暢、語氣一致。
例:以勇氣聞于諸侯。
憑勇氣聞名在諸侯國
憑著勇氣在諸侯中間聞名
"雅"要求用簡明、優美、富有文采的現代漢語把原文的內容、形式以及風格準確的表達出來。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樣(兇狠殘暴)的人。
七、文言語句翻譯方法歸納
1、保留法(留):
㈠人名(名、字、號等)、地名、官職名、年號、國號等專門稱謂。
㈡度量衡單位、數量詞、器物名稱。
㈢古今意義相同的詞。
例題1:
①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
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師說》)
③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屈原列傳》)
④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過秦論》)
⑤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為巴陵郡太守。
2、替換法(換):即用現代漢語詞匯替換古代漢語詞匯
㈠古代的單音詞換成現代漢語的雙音詞。
㈡古今異義、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
例題2:
①請略陳固陋:請讓我大略的陳述自己固執鄙陋的意見。
②故予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名而為之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記》)
予:我。斯:這。徒:只。記:記載
明:使…明了。匹夫:百姓。社稷:國家。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出師表》)――先帝不認為我地位低微,見識淺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廬來探望我。"卑鄙"一詞古今漢語都常用,但詞義已轉移,所以譯文用"地位低微、見識淺陋"來替換它。"顧"今天不常用,譯文用"探望"來替換。
對古今意義相同,但說法不同的詞語,翻譯時要換成現代通俗的詞語。如:
④齊師伐我。
這句中的"師",要換成"軍隊";"伐",要換成"攻打"。
⑤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這句中的"吾",要換成"我";"嘗",要換成"曾經";"終",要換成"整";"思",要換成"想";"須臾",要換成"一會兒"。
3、刪減法(刪):刪除沒有實在意義、也無須譯出的文言詞。對象:僅起結構作用,沒有具體意義的虛詞。
情況:①句首發語詞。②句中停頓或結構作用的詞。③句末調節音節的詞。④偏義復詞中的襯字。
例題3:指出下面各句中加點詞的用法
①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
②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③魏王怒公子之盜其兵符(《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孟子見梁襄王》)
⑤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⑥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⑦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⑧戰于長勺,公將鼓之。(《曹劌論戰》)――長勺這個地方與齊軍交戰,魯莊公將要擊鼓(命令將士前進)。(之,句末語氣助詞)
⑨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這句中的"之",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中獨立性,不譯
4、增補法(補):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現代漢語不能省略的成分補上。包括主語省略、動詞后賓語的省略、介賓省略、介詞省略等。
例題4:在下列句中準確的位置寫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號表示出來:
①(桃花源中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桃花源記》)
②豎子,不足與(之)謀(《鴻門宴》)
③今以鐘磬置(于)水中(《石鐘山記》)
④尉劍挺,廣起,奪(之)而殺尉(《陳涉世家》)
⑤無以,則王乎(《齊桓晉文之事》)
(如果)不能不說,那么還是(說說)如何行王道吧。
5、調整法(調):將古代漢語句子中語序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進行調整,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對象是文言文中倒裝句,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介詞結構后置等。
例題5: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注意語序的變化。
①甚矣,汝之不惠!(主謂倒裝)
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賓語前置)
③宋何罪之有?(賓語前置)
④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介詞結構后置)
⑤石之鏗然有聲者(定語后置)
⑥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這是賓語前置句,譯時要調為"動+賓"語序。、
⑦大王來何操?
這句是賓語前
精選文言文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會寫7個生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伯牙鼓琴》。
2、結合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文言文中詞句的意思;聆聽音樂,感受伯牙和鍾子期的知音之遇。
3、體會音樂和繪畫藝術的奇妙。
教學重點:根據伯牙的琴聲,大膽想象,體會藝術之美
教學難點:理解文言文中字詞的意思和用法進而理解整句和文章意思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伯牙鼓琴
課時目標:
1、會寫3個生字,讀準“湯”字在文中的讀音。
2、理解“鼓”“志”“巍巍”“湯湯”的意思,不要把“太山”寫成“泰山”;正確、流利、有節奏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感受音樂表達的不同情緒,分享聽音樂的心得。
教學過程:
一、音樂導入,激發興趣
1、上課之前我們先聽點音樂,聽完后說說都聽到了什么聲音。(教師播放音樂)
教師及時評價:知音樂者,也;會傾聽者,也;懂音樂者,也。
2、談話導入: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和音樂有關的文言文,講述的是發生在兩千多年前春秋時期的一個故事,誰來讀一讀這個課題?
二、板書課題,解題
1、板書課題《伯牙鼓琴》
2、解題:①“伯牙鼓琴”是什么意思呢?(伯牙彈琴,鼓是彈的意思)
②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是我們學習文言文的一個重要方法。
三、初讀文本,讀通課文
1、師:請同學們按照老師的要求自讀課文
①讀準字音,注意在恰當的地方停頓,可以用“/”標記。
②讀出情感和文言文的節奏及韻味。
2、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3、教師先示范朗讀,然后學生自讀,教師評價。
四、理解文言文
1、學生自學,然后小組討論,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出示:
(1)有注釋的字詞就借助注釋來理解,沒注釋的就聯系上下文或者用自己的話來理解補充;再者,借助工具書,也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
(2)理解文言文中關鍵詞語的意思,理解整篇文言文的意思。
(3)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五、品讀“情”——高山流水遇知音
1、學到這里,你知道伯牙和鍾子期是什么關系嗎?用一個詞來表達。(板書:知音)什么叫知音?
2、疑問:他們是怎么成為知音的呢?是什么讓他們走到了一起?
3、從哪兒看出伯牙和鍾子期是知音?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找到相關的語句,勾畫下來。
①透過伯牙的琴聲,你看到了什么?你會怎樣贊嘆?
②現在請帶著贊嘆的語氣再來讀一讀。
③老師讀前半句,你們讀后半句。
4、既然說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聲中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巍巍大山、洋洋江河,他的琴聲中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呢?
5、小組討論,出示課件5:
志在明月,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志在清風,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風。”
志在,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乎若。”
引導學生想象畫面,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說句子:皎皎明月、徐徐清風、裊裊炊煙、依依楊柳、潺潺流水、皚皚白雪、綿綿春雨、隆隆雷聲、淙淙流水……
6、伯牙彈什么鍾子期都能懂得、都能明白,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他們真是心靈相通,這就叫——知音。
六、相遇相知。
1、伯牙當時是楚國著名的音樂家,你說他還會缺少贊美嗎?他為什么獨把鍾子期當作知音?
2、終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鍾子期!面對如此善聽的子期,面對這樣難得的知音,伯牙是一種怎樣的心情?他會對子期說什么?
3、“知我者,子期也!”你覺得這時的伯牙與子期還僅僅只是音樂方面的朋友嗎?
4、知音歡聚,一定非常歡樂、非常融洽,再讀課文,感受知音歡聚的融洽與歡樂。
七、知音之死
(出示句子)學生讀:“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1、你能用現代漢語說說這句話的意思嗎?(伯牙把琴給摔破了,決定終身不再彈琴,因為他認為世上,再沒有值得他為之彈琴的人了。)
2、什么叫終身?(一輩子)
3、師:是的,伯牙悲痛欲絕,他認為再也沒有像子期一樣的知音了,于是來到了鍾子期的墳前寫下了這首短歌。師朗誦,全班朗誦。
4、想象一下,假如你來到子期的墳前,面對一塊冰冷的墓碑、一抔無情的黃土,你想說些什么?
5、通過朗讀體會伯牙的傷心之情。
師:你能體會到伯牙的傷心嗎?按照你的理解,再來讀讀這個句子。
八、回顧全文,品味音樂
1、這就是千古流傳的《伯牙鼓琴》,這就是感人至深的《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為了紀念他們,后人做了一曲《高山流水》來紀念他們!讓我們聆聽樂曲,打開書再一次回味這個故事,把它刻在你的心間,讓我們試著背一背這篇文章。
2、總結:同學們,“相識滿天下,知心有幾人?”所以,當你有了知音,一定要“珍惜”!
九、作業布置
背誦課文;搜集表現知音良朋的詩文和名言名句。
精選文言文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道德目標:認識活板的發明對人類文化發展的深刻影響及重大意義,激發民族自豪感。
2.情智目標:
①感情目標:
②認識目標:1、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
2、學會整理歸納文言文中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同義詞及通假字等文言現象。
【教學時間】 ( 第一 學時)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感情調節
1、由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導入新課。
2、板書課題
3、釋題并簡介作者
(二)自學
自學內容(一)走進文本,疏通文意
自學方法1、朗讀課文
要求:1、注意讀準字音;2、讀出節奏。
(1)給下面加粗的生字注音。
昇( )煬 ( ) 砥( ) 貯( ) 燔( ) 訖( )
又為活板( ) 薄如錢唇( ) 蠟和紙灰( )
數十百千本( ) 更互用之( ) 以紙帖之( )
予群從( )
(2)給下列句子劃分節奏。
已 后 典 籍 皆為 板 本
其 上 以 松 脂、蠟和 紙 灰 之 類 冒之
則 以 一 鐵 范 置 鐵 板 上
以 備 一 板 內有 重 復 者
用 訖 再 火 令藥 熔
其 印 為 予 群從 所 得
2、對照注釋,翻譯課文。
要求:借助書下注釋和工具書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識,解釋文言實詞和虛詞,翻譯課文。將自學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在小組中討論解決,不能解決的以小組為單位提出,集體解決。
方法指導:留、換、增、刪、調。
(三)當堂檢測(歸納總結):
1、通譯全文。
2、通假字
(1)活板 板通
(2)已后典籍皆為板本 已通
(3)若止印三二本 止 通
(4)文理有疏密 文 通
3、詞類活用
(1)名詞作狀語
A、板印書籍
B、火燒令堅
C、木格貯之
(2)名詞作動詞
A、則以紙帖之
B、用訖再火令藥熔
4、一詞多義:
(1)為
唐人尚未盛為之
已后典籍皆為板本
又為活板
每字為一印
滿鐵范為一板
未為簡易
每韻為一帖
不以木為之者
其印為予群從所得
(2)印
板印書籍
每字為一印
(3)就
持就火煬之
瞬息可就
(4)帖
則以紙帖之
每韻為一帖
(5)其
其法
其上以松脂……
按其面
其印自落
其印為予群從……
(6)火
火燒令堅
持就火煬之
用訖再火令藥熔
(7)之
唐人尚未盛為之
之類冒之
持就火煬之
更互用之
則以紙帖之,木格貯之
旋刻之
不以木為之者
以手拂之
(四)作業:
1、歸納總結本文的重要實詞、虛詞。
2、翻譯課文。
3、預習:
(1)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活板的制作過程嗎?
(2)在說明活板制作技術時,采用的順序是什么?(結合文中句子歸納)
(3)活板有什么顯著特點?體現在哪里?
精選文言文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掌握疏通課外文言文大意的方法;
2、幫助學生養成課外文言文閱讀的好習慣;
3、激發學生閱讀課外文言文的興趣;
教學準備
1、學生先交流關于學習課外文言文的意義和困惑,以便課前交流;
2準備好周末作業;印發關于疏通課外文言文技巧的學案資料;
3、做好教學課件
一、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我們已經進行課外文言文專題訓練一個半月了,大家是否想過:究竟我們學習課外文言文有何重要意義呢?
(學生思考)
何映瑤:因為這對于我們今后的語文學習奠定一個厚實的基礎;
章 帆:因為能激發我們的愛國的熱情;
師:沒錯,課外文言文中蘊含了豐富的知識和人生哲理,這是我們了解中國幾千年優秀的文化知識的一條重要途徑,所以,我們要加強課外文言文知識的學習,積累語文素材,提高我們的文化文學涵養。
2、師: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同學們在學習課外文言文的過程中,有沒有碰到比較棘手的困惑與難題呢?
葉幸然:我覺得最難的就是怎樣停頓語句;
李雅倩:我覺得最困惑的一點就是很多的聞言詞匯不太理解;
林紀川:我想,最大的障礙就是怎樣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師:同學們都說得很好,其實,我們如果能夠將課外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文的話,也就是說,最大的困惑就是怎樣疏通理解課外文言文的大意,那么,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疏通課外聞言文言文的大意。
二、以例文《范仲淹有志于天下》來教學
1、師:首先,請同學看到所印發的資料《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大家先一起來大聲地朗讀一遍,注意速度稍微慢一點。
(學生齊讀,老師事后進行字音訂正與朗讀評價)
2、師:請根據課文自由地進行一次大意的翻譯,特備是將不懂的地方進行標記,方便待會進行解答。
學生:出聲地進行翻譯,動筆標記字詞等疑難問題,然后提問:
何嘉敏:請問老師:參知政事是什么意思?
3、師:這是古代的一種官位名稱,可以直接翻譯就行。
劉泓鑫:“后天下之樂而樂也”怎么理解?
4、師:也就是說在天下人快樂之后再快樂,“也”字是語氣助詞,無需翻譯出。
5、師:其實,在翻譯過程中總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問題,下面老師教會一點方法給大家,請先看到學案資料,并同時打開課件進行講解。
(學生看幻燈片資料并及時做筆記)
師:基本方法兩個:直譯和意譯。○1直譯法(常用)對號入座,直接翻譯的方法○2意譯法 根據大意進行禮節性翻譯,一般是針對于特殊句式,如倒裝句: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就采用意譯的方法,否則,翻譯出啦很別扭。
師:在具體翻譯過程中需要用到下列具體方法:簡稱為六字真經
留(古今同義的、人名、地名官名等)
刪(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如“也”)
補(單音節詞換雙音節詞、補省略的主語等)
換(古今異意、通假字等)
調(調換語序,如倒裝句等)
變(靈活變通的意譯法)
7、師:同學們看看課文《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我們找出一些具體的實例來學習這幾種方法,先請同學們找出能夠直接保留的例子:
學生:范仲淹、鄧州、參知政事等等
師:說得很好,這些人名、官名等就可以直接保留翻譯,你無需知道鄧州具體指那里,你就指導是一個地名,這樣,它至少不會對你的理解造成障礙。
師:再找出一處用“刪”的方法來理解的例子?
何映瑤:劉泓鑫剛才提到的“后天下之樂而樂也”中間的那個“也”字就是。
師:其實,翻譯當中用得最多的還是“補”的方法,也就是說將古代的單音節字詞補充成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字詞,請同學們到課文當中去找找。
麥致豪:“家貧無依,少有大志”可以理解成:家庭貧窮沒有依靠,少年時就有遠大的志向,這就是用“補”的方法來翻譯的。
師:以上三種方法用得最多,至于“調、換、變”的方法就比較少點,同學們根據定義去學會運用就可以了。
三、運用以上方法來疏通理解《狡猾的蝙蝠》
1、師:剛才我們大家已經通過課件資料和文段的實際運用鍛煉來學習了一些關于疏通課外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下面我們再來通過一篇文章《狡猾的蝙蝠》來鞏固提高。
2、師:首先,請大家先大聲地齊讀一遍課文,注意朗讀的節奏停頓。
(學生齊讀課文,之后,老師及時地就朗讀進行點評)
3、師:請同學運用我們剛才所學過的方法技巧來疏通這個寓言故事。盡量地采用直接翻譯的方法。
(學生自行地翻譯課文,并標記出有疑難問題的地方)
4、師:請同學們來交流一下剛才翻譯的情況,盡量說到:那個地方運用何種方法進行
翻譯的。
陳鎮藝:“麒麟”等三種動物的名稱都直接保留就行
黃靖忠:“鳳責之曰”中的“責”意思是責怪、責備,運用的是將單音節字詞補充為雙音節的字詞。
鄧綺琪:“吾有足,屬于獸,賀汝何用?”一句中的“吾、汝”的意思是:我、你,這里運用的是將古今異意的字換成現代漢語中詞語。
歐陽煥:“如今世上惡薄”的“惡薄”怎么理解呢?
師:可以理解為險惡敗壞的意思,這里需要根據上下文來進行理解性翻譯,也就是說需要自己的靈活變通,以此來理解句子的大意。剛才同學們都說得非常好,但是我們也要知道:并不是光靠以上的“六字真經”的翻譯方法就可以完全解決課外文言文的疏通理解的,這還需要我們要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下面我們一起來學會一些關于課外文言文的閱讀理解的良好的習慣。
5、師:同學們要記住老師的話:學習除了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技巧之外,還需要養成
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學習課外文言文而言,需要哪些良好的學習習慣呢?老師給大家用四句話來簡單概括:敢于挑戰,學會猜測,加強積累,注重停頓。
學生:老師,請您具體給我們解釋一下這四句話的深刻含義。謝謝!
6、師:課外文言文肯定是有一定難度的,有難度的肯定就需要我們去挑戰,首先必須要有勇氣,如果一碰到課外文言文就感覺難或苦不堪言,這從心理上就失敗了,所以,先要有一顆去挑戰困難的心態;其次,在一篇課外文言文中,大部分是我們能夠理解出來的,但是也肯定有一小部分是需要我們去結合學過的知識和上下文進行合理化的猜測,這其實也是很有以一定的事情。當然,也并不是說通過今天一節課就能夠幫我徹底解決問題,這需要我們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加強文言文的字詞積累,多去朗讀,并注意朗讀的節奏停頓,因為停頓節奏的正確將在不同程度上決定著你對這各句子的正確理解。
四、教學總結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大家一起學習了關于怎樣疏通課外文言文大意的方法指導,我相信一定會給大家的課外文言文的學習帶來較大的幫助,當然,在今后,我們還需學習關于怎樣來斷句、怎樣揣摩文言文中心等相關的訓練,總之,希望同學們學會老師所教給的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多去鉆研探索,加強積累,更多地了解我國古代優秀的傳統文化。
精選文言文教案 篇16
設計理念:
本課的創意在于文言文的演讀活動。這是一篇以對話描寫為主的散文,形象含于語言之中,人物的語氣表情等值得揣摩聯想。因此,要求學生認真朗讀課文,注意語調變化,通過對話內容與對話環境體味人物形象,進行表演式閱讀活動。
教學步驟:
一、教學鋪墊。
1.介紹《戰國策》導入。
2.講述春秋戰國故事,了解時代背景。
二、讀課文。
采用分層朗讀方法。
(一)將課文讀準。
注意以下讀音:
械 牒 荊國 麋鹿 公輸盤 魚鱉黿鼉 雉兔鮒魚 敝輿 守圉
(二)將課文讀順暢,把握重音和語氣停頓。
注意以下句子:
①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
③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猶文軒之與敝輿也。
④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三)將課文讀懂。
1.教師范讀。學生聽記。
2.學生試讀。教師辨正。
3.學生再讀課文與注釋。
4.學生、教師對譯、互譯課文。
注意以下內容:
①掌握詞語意思
子墨子九距之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輸盤詘 ……
吾義固不殺人 然,胡不已乎 吾知所以距子矣 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②重點翻譯下列句子
夫子何命焉為?
宋何罪之有?
胡不已乎?
胡不見我于王?
此為何若人?
必為有竊疾矣。
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
雖殺臣,不能絕也。
三、演讀課文。
1.概括墨子勸阻楚國攻打宋國的三個步驟。
2.學生講述課文故事。要求不遺漏課文內容。
3.重點把握下面句子的語氣:
①公輸盤曰:“吾義固不殺人。”
②公輸盤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③王曰:“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
④公輸盤詘,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4.讀好下面的疑問句。
①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
②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③子墨子曰:“胡不見我于王?”
5.讀出下面排比句子的特點。
①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余,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
②鄰有敝輿而欲竊之;舍其錦繡,鄰有短褐而欲竊之;舍其粱肉,鄰有糠糟而欲竊之。
③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猶文軒之與敝輿也。荊有云夢,犀麋鹿滿之,江漢之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宋,所謂無雉兔鮒魚者也,此猶粱肉之與糠糟也。荊有長松文梓楠豫章,宋無長木,此猶錦繡之與短褐也。
6.用想象的方法,為每個句子加上神態、動作、語氣變化,說明理由。
如:
公輸盤(關切地笑問)曰:“夫子何命焉為?”
子墨子(憤怒地)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殺之。”
學生試著變化讀課文。
7.學生用想象擴展的方法講述故事。
8.學生分角色表演故事。
四、課堂小結。
人物評點
設計理念:
故事中的三個人物,形象鮮明。可以通過人物的語言描寫,把握言外之意,揣摩人物的性格特點,完成對人物形象的探究。采用評點的方法。
教學步驟:
一、揣摩人物語言。
抓住人物最具有特點的語言,分析人物的心理及其說話時的潛臺詞。
學生選擇個性化人物語言進行揣摩評點,老師點引。
如:
墨子:“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殺之。”——一見面就提出無禮要求,借以引出公輸盤的所謂“義”。如果對方答應,則可以指責他的無義;如果對方反對,則借此引出對方戰爭的無義。可謂用盡心計。
公輸盤:“吾義固不殺人。”——對于墨子的要求,公輸盤當然拒絕,以免落下無義的罵名。對照他協助楚王的行動,可以看出他的虛偽。
楚王:“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雖然理屈,但詞不窮。楚王以造好云梯作為借口,實質上是憑借楚國強大的實力,威脅墨子:盡管你說的有道理,但你又能把我怎樣?顯示出楚王的蠻橫無禮。
二、分析人物細節。
學生結合語言評點,抓住細節分析,老師歸結。
如:
墨子:墨子并沒有直接勸說楚王,而是抓住他的謀士公輸盤,所以,先對公輸盤施加壓力,讓他背上不講道義的罪名,借以對楚王間接地施加壓力。這不愧為一種非常成功的迂回戰術。這個細節,充分顯示墨子的高超論辯技巧。
公輸盤:對于墨子的言論,表面上折服,卻以已經答應了楚王為由進行退卻,可見公輸盤的圓滑。
楚王:同樣,對墨子的對策口頭上認同,但骨子里還是不服,用已經找到對抗的方法相威脅。這一細節充分表現楚王的仗勢威逼的性格。
三、概括人物性格。
結合以上評點和人物身份的不同,各用一句話評點人物形象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