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樹教案(精選7篇)
行道樹教案 篇1
一.整體感知:
行道樹的形象就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樹的自白,抒寫奉獻者的襟懷,贊美奉獻者的崇高精神。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這是一個人生哲理,這篇短文就是表達這個哲理的。
行道樹認識到,自己的事業是神圣的事業。為什么神圣呢?社會需要、人們需要的事業就是神圣的事業。居民需要新鮮空氣,行人需要綠陰,城市需要迎接太陽,行道樹甘愿立在城市的飛塵里,從事神圣的事業。
行道樹認識到,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他們甘愿自我犧牲。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他們拋棄了優越自在的生活條件,總是一身煙塵。跟城市歡度夜生活的人們相比,他們寂寞、孤獨、苦熬。他們還時時為城市的污濁而憂愁。
行道樹認識到,為神圣事業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他們為自己的奉獻而自豪快樂。
一切神圣的事業都是這樣,需要你為此承受犧牲,但是為人們的幸福而犧牲個人幸福的人,他們是神圣的,他們也是幸福的,這種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二.引導學生自讀《行道樹》,抓住一個哲理性語句,從三個方面把握課文內容。一個哲理性語句就是:“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
三個方面就是:為什么行道樹的事業是神圣的?行道樹忍受了哪些痛苦?“深沉”的含義是什么?“神圣”“痛苦”“深沉”是全文三個關鍵詞,抓住這些,全文就能融會貫通,把握住精神實質。
引導學生自讀《行道樹》,注意兩個對比,體會他們的自我犧牲精神 一個對比,是行道樹與原始森林同伴的對比,要準確理解所謂“墮落”;一個對比是,行道樹與沉浸于夜生活歡樂之中的市民的對比。注意兩個對比,可以體會“痛苦”二字,體會他們的自我犧牲精神。
三.質疑與提問。
——為什么行道樹認定自己的事業是神圣的事業?
——行道樹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為什么“自己選擇”這種命運?
——怎樣理解“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為什么說是“深沉”?
——語句上幾處疑難:“墮落”“悲涼的點綴”“憂愁”的含義。
四.問題研究:
1.“墮落”一詞是從什么意義上說的?
“墮落”的用法確實跟我們的語感不能相合,怎么說是“墮落”呢?下文明明說,“這種命運事實上是我們自己選擇的”,那怎么說“墮落”呢?查詞典,“墮”,落、掉。“墮落”的一個義項是淪落、流落。行道樹離開了家,離開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飛塵里,生活條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墮落是在這個意義上說的。
2.為什么說“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這一句前面說“充滿車輛與煙囪的城市”,車輛、煙囪不斷制造煙塵,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習慣于污濁了,他們并不珍惜清新。樹木的感覺是非常鮮明的,在他們看來,城市充滿煙塵,實在令人悲涼,一行綠樹只是點綴,改變不了悲涼的局面,所以說“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3.末句說“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為什么憂愁?憂愁什么?
上文說,“或許所有的人都早已習慣于污濁了,但我們仍然固執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濁嚴重損害著市民的健康,遺憾的是,人們竟然習慣了,麻木不仁了,不想辦法治理污染。行道樹盡管盡力制造清新,但是畢竟有限,改變不了大局,他們為城市空氣污染而憂愁,為市民健康而憂愁。
行道樹教案 篇2
主要內容:
第六課《理想》第七課《行道樹》
學習重點:
《理想》
1、學習課文,把握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和理解《理想》的哲理。
《行道樹》
1、學習“行道樹”——這無私奉獻者的精神。
2、了解“托物言志”的寫法。
知識講解:
一、 基礎知識
1、正確朗讀下列詞語中的劃線字:
蛻變tuì 倔強jué 洗濯zhuó 玷污diàn扒竊pá 詛咒zǔ 寂寥liǎo 夸耀yào脊梁jǐ 貪婪lán怨恨yuàn鬢發bìn
2、辨別下列詞語的讀音和形體的異同:
蛻變——退化 倔強——堅強 洗濯——洗滌 玷污——沾染扒竊——盜竊詛咒——咒罵寂寥——寂寞 夸耀——夸贊裝飾——莊稼
3、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1) 倔強:剛強不屈,固執。
(2) 玷污:弄臟,污損。多用作比喻。
(3) 詛咒:原指迷信的人祈禱鬼神加禍于所恨的人,現指咒罵。
(4) 寂寥:寂靜而空闊。
(5) 可望不可即:只能遠遠看見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觸。
(6) 行道樹:指種植在道路兩旁的樹木。
(7) 墮落:思想行為變壞或往壞的方向變。本文指行道樹離開了原始森林,生活條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
(8) 點綴:加以襯托或裝飾,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本文指對被污染的城市的一點改觀。
(9) 繁弦急管:各種各樣歡快的音樂聲。弦,指弦樂器。管,指管樂器。
(10) 紅燈綠酒:即“燈紅酒綠”,形容繁華熱鬧的夜生活。
二、 重點分析
1、閱讀新詩《理想》,把握主要內容。
什么是理想?人們說:理想是對未來的美好設想。如:辦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的中國人民的理想是什么?祖國獨立、民族解放。今天,我們積極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國人民的理想是什么?強國富民,振興中華。詩人流沙河極大地贊美理想:希望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努力奮斗。
2、《理想》共有12節,每一節主要寫什么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1節用了四個比喻:由“石”到“火”,由“火”到“燈”,由“燈”到“路”——理想是前進的方向。
第2節詩是寫:理想有時代性,理想有層次性(如:饑寒、溫飽、文明)。社會不斷進步,理想也不斷提高。
第3節:人類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如:從溫飽到文明,從安定到繁榮。理想是人類不斷奮斗的精神動力。)
第4節:理想的實現,并不很切近,往往要經過多次挫折和失敗。(理想的實現,具有艱巨性、長期性。)
第5節:理想給人力量:使人樂觀、給人斗志、增人活力。(理想使人有滿懷希望的情懷、不屈不撓的斗志、壯心不已的活力。)
第6節:為崇高社會理想而奮斗,將獲得幸福。(理想不是黃金夢,顧不得種種個人利益。)
第7節:胸懷理想、為理想而奮斗的志士,享受著歡樂、品嘗著艱辛。(理想所追求的是社會的溫飽、文明、安定、繁榮等等,不是個人榮譽。所以,社會給你的榮譽,只不過是副產品。“寂寥”寫出了懷有崇高理想的人,往往不被人理解的處境。)
第8節:理想對人生的意義: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使平凡的人變得偉大。(所謂“大寫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偉大的人。)
第9節:理想使人走上正軌,奮發向上。(罪人、浪子有了理想,就能恢復良知,重新做人。)
第10節:理想要堅定,信心不動搖。(這也是一種考驗。)
第11節:失去理想,人生將沒有意義。(對應第八節“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偉大”。)
第12節:希望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努力奮斗。(今日“抽芽、開花”,明日“濃蔭、甜果”。)
3、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怎樣理解“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這兩句詩的含義?
詩人所說的“理想”,是崇高的社會理想,是為社會進步、為多數人謀利益的理想。擁有為理想而奮斗是幸福的,是一種獲得;而這一切又是以犧牲個人利益為前提的,要舍棄“小我”,所以又是一種犧牲。
(2)怎樣理解“理想使你倔強地反抗著命運”這句詩的含義?
因為,理想會使人充滿斗志,頑強不屈的奮斗的。因而面對不幸和厄運,有了理想,就能相信厄運是可以戰勝的,前途是光明的,就會不屈不撓的奮斗。所以,理想可以使你倔強地反抗著命運。
4、《理想》的脈絡是怎樣的?
總說理想的意義(第1節)——理想的歷史意義(第2、3節)——理想的人格意義(第4、5、6、7節)——理想的人生意義(第8、9、10、11節)——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斗。
5、新詩《在山的那邊》和《理想》有共同的主題嗎?找出這兩首詩中內涵相同的詩句。
共同的主題是:都抒寫了理想的意義。
相同的詩句:①關于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長的,每一次的失望是折磨人的有:《在山的那邊》——“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理想》——“但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可望不可即,折磨著你那進取的心。”②關于理想的實現給人帶來美好的新生活。《在山的那邊》——“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的你眼睛……”《理想》——“理想開花,桃李要結甜果;理想抽芽,榆楊會有濃陰。”
6、行道樹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義?
行道樹的形象就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7、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借行道樹的自白,抒寫奉獻者的襟懷,贊美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8、問題探究:
(1) 為什么行道樹的事業是神圣的?
因為社會需要、人們需要的事業就是神圣的事業。居民需要新鮮空氣,行人需要綠蔭,城市需要迎接太陽,行道樹甘愿立在城市的飛塵里,從事神圣的事業。
(2) 行道樹忍受了哪些痛苦?
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們拋棄了優越自在的生活條件,總是一身煙塵。跟城市歡度夜生活的人們相比,它們寂寞、孤獨、苦熬。它們還時時為城市的污濁而憂愁。
(3) 行道樹“能把深沉給予我們”中的“深沉”的含義是什么?一切神圣的事業需要你為此承受犧牲,但是為人們的幸福而犧牲個人幸福的人,他們是幸福的,這種幸福,是深沉的幸福。
9、本文的`行道樹和奉獻者是如何聯系在一起的?
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是散文領域里傳統的表現手法,本文是借行道樹的自白,來抒寫奉獻者的襟懷,贊美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首先,行道樹離開了原始森林,拋棄了優越自在的生活條件,總是一身煙塵。奉獻者舍“小我”、犧牲個人幸福,為人們的幸福而辛苦忙碌、努力奮斗。
其次,行道樹和奉獻者一樣,他們跟城市歡度夜生活的人們相比,他們都會感到寂寞、孤獨、苦熬,往往不被人重視、不被人理解。
第三,他們所從事的事業是神圣的事業,是為人們的幸福而犧牲個人的幸福,他們同樣享受著深沉的幸福。
鞏固訓練
1選出下列詞語中讀音全對的一組
蛻變tuì 倔強jué 洗濯zhuó 玷污diàn扒竊bá 詛咒zǔ 寂寥liǎo 夸耀yào脊梁jǐ 貪婪nán怨恨yuàn鬢發bìn
洗滌tiáo墮落duò 墜落zhuì 包袱fu
2找出下列詞語中有錯誤的一組
A蛻變——退化 倔強——堅強 洗濯——洗滌
B玷污——沾染扒竊——盜竊詛咒——揍罵
C寂寥——寂寞&n
行道樹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①理解行道樹的形象,揣摩形象而又含蓄的語言。
②學會抓住議論性的文眼,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③聯系自身生活實際,體會行道樹無私奉獻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渲染氣氛------歌曲《好大一棵樹》
二.直接導入,板書課題。
三.出示目標(教師出示,學生靜觀半分鐘)
四.反復朗讀,實現目標
一讀課文,認準字詞,積累詞匯:(5分鐘)
①朗讀方法:教師與學生合作范讀。
②自學指導:品味朗讀,感受朗讀的語氣語調;在文中圈注關鍵詞語,疑難字與易錯字注音;自己查閱字典和注釋理解關鍵詞語含義,互相交流討論;組長抽查部分同學掌握情況。
③重點字詞:墮落點綴貪婪冉冉紅燈酒綠繁弦急管
④檢查方法:重點詞語領讀;連詞成篇。(星級評價)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理解形象:(10分鐘----目標1)
①朗讀方法:齊讀。
②自學指導:朗讀中遇到形容行道樹品格的詞語大聲重讀;運用聯想,將自己想象成行道樹,以情入文,設身處地,感受行道樹的胸懷和品格;讀出感情,讀出領悟。
③檢查方法:結合課文內容,參照范例,采用第一人稱介紹行道樹的形象,尤其要注意原因的解讀。
參考示例:我是一棵憂愁而又快樂的樹。我為人們不珍惜我的勞動、不珍愛生存的環境而憂愁,我為能替人類作貢獻而快樂。
④預設答案:我是一棵無怨無悔的樹。
我是一棵不被別人理解的樹。
我是一棵能承受痛苦的樹。
(學生可能還可從其他方面來說,只要合理,即以肯定。)
⑤問題評價:讀后搶答,小組競爭的方法。(最敏捷思維;最佳回答)
三讀課文,品味語言,闡發感悟:(10分鐘——目標1.2)
①朗讀方法:自由朗讀,選擇性朗讀
②自學指導:
a.有感情朗讀課文,勾畫自己最喜歡的語句
b.把喜歡大聲有感情讀給伙伴聽,交流自己喜歡的原因(傳神的關鍵詞語,運用的寫作手法,帶給人的震撼與啟示,充分利用原文原句解決問題)
c.標注出共同的疑難,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③班內交流,教師點撥:(展示或者質疑,先朗讀后分析)
④重要問題預設:(引導突破問題4與5)
行道樹教案 篇4
一、導入
同學們剛剛進行了描寫一種植物外形的訓練。老師在評改時,發現許多同學都描寫了樹,有大榕樹、木菠蘿樹、扁桃樹、玉蘭樹等等。大家把這些樹的外形都寫得很美,而且形態各異,現在請同學們看黑板。(板書課題:行道樹)
二、朗讀、理解、品味、感悟
1、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初步感知“這是一列……的樹”。
老師板書:一列憂愁快樂的樹。
2、深入理解和品味:
⑴ 學生默讀,獨立質疑和探究文章內容,初步理解內容和品味語感。
⑵ 質疑提問,相互交流,討論辯析,品讀文章,加深理解。
⑶ 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展開聯想,加深對主題的體會過程。
⑷ 學生談對行道樹的感情,加深感悟,為評讀做準備。
老師板書:無私奉獻的人(形象)
神圣痛苦深沉(人生哲理)
3、感情抒展導讀,展現語感品味:
⑴ 請一位學生選讀一段,學生自由評讀,感受語感。老師評讀,以強調語感印象。
⑵ 老師讀一段,學生自由評讀,加深語感品味,儲蓄感情,以備朗讀體驗。
⑶ 女生朗讀一段,男生評讀。體現集體朗讀的整體美,充分體現語感,飽滿感情。
⑷ 全班齊讀,通過感情渲泄,以達到與作者情感共鳴的目的。
三、小結并拓展思維
1、由學生進行學習收獲總結。
2、請學生構思一幅畫,談談用怎樣的線條和色彩來表現心中的行道樹,并寫上一句有關行道樹的心里話。
行道樹教案 篇5
【教學設計A】
創意說明:本設計擬用主問題探究法,即用一個大容量的問題來統帥兩文的教學。同時針對兩文的主旨和風格,對教材作了靈活處理,深教細教《行道樹》,淺教淡化《第一次真好》,避免課堂上因平均使力而造成的固定節奏。
教學步驟:
一、探究主問題:這兩篇小散文,你更喜歡哪一篇?深入鉆研課文后,作出有理有據的回答。
學生獨立思考,然后作答,鼓勵發表不同意見,提倡有價值的爭論。明確兩文特色:
從內容上說,《行道樹》贊美的是無私奉獻者的崇高精神,《第一次真好》抒寫的是人生體驗;從表現的哲理上說,前文讓人明白奉獻是一種犧牲,也是一種快樂,后文告訴人們嘗試第一次需要勇氣,但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從藝術魅力上說,前文富有感染力,后文富有親和力;從傳情效果上說,前文含蓄,后文直白;從語言表達上說,前文是內心獨白式,是詩意的抒情,后文是寓理于事式,是敘議結合……
二、探究分問題一:《行道樹》讀起來極優雅動人,你認為原因有哪些?
學生討論,合作學習,然后作答。
明確:有很多原因。如:
①形象選擇高妙——行道樹本身就是城市里一道亮麗的風景,況作者還喻它為無私奉獻者,的確惹人喜愛。
②形象烘托巧妙——作者為行道樹設置了一種獨特的背景氛圍,使描寫主體始終處于鮮明醒目的位置上,如烘云托月。
③作者構思奇妙——用行道樹形象與原始森林同伴、與沉浸于夜生活歡樂之中的市民對比,贊美了無私奉獻者的崇高精神,還有諸多對比隱在文中,如墮落與高尚、神圣與庸俗、深沉與膚淺、痛苦與歡樂、黑夜與朝霞、喧鬧與孤獨、污濁與清新、憂愁與快樂等等,發人深思。
④語言表達精妙——作者善用富含感情的詞語達意,善用轉折句層層翻新,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三、探究分問題二:《第一次真好》所闡述的一些觀點你贊同嗎?結合課文及自己的親身體會來談。學生可就“第一次的感覺真奇妙”“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等有感而發的句子設問探究。學生各抒己見,能以理服人就行。
四、小結。
【教學設計B】
創意說明:許多篇幅較短的散文有文眼,如果教學時能引導學生找準這些關鍵詞或關鍵句,然后順藤摸瓜,帶動全篇教學,定能事半功倍。這是教法,同時也是學法。
教學步驟:
一、讀課文前的導語,導入課文。
二、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感受《行道樹》中的抒情和《第一次真好》中的事理。
三、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找出文章的關鍵詞句,深入理解課文。結合課后練習,引導學生重點理解《行道樹》中的哲理句——“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和直接抒情句——“立在城市的飛塵里,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快樂的樹”的深刻含義,重點弄清《第一次真好》中“好”的積極意義。
四、回頭再答導語所提出的問題。
【教學設計C】
創意說明:本設計觀照語言的讀寫訓練。《行道樹》優雅的敘述、詩意的抒情,適合于朗讀。《第一次真好》中的事例很能勾沉起學生對往事的回憶,適合替換式的改寫,這樣設計兼顧了兩篇短文自身的特點。
教學步驟:
一、學習《行道樹》,強調訓練點——讀。
1.聽配樂朗讀,要求想象行道樹形象,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讀,要求理解行道樹形象的意義,理解詞語含義,理解文章的哲理。
3.感情朗讀,要求體味文章精美的語言和詩意的表達。
4.配樂誦讀,要求讀出韻味,讀出美感。
二、學習《第一次真好》,強調訓練點——寫。
1.讀課文,了解課文先敘事后點示道理的結構。
2.替換式改寫,用你親身經歷的某個感人精彩的第一次替換文中的事例。
3.范文交流、評點。自主參與交流,修改,定稿。
【資料整合平臺】
課文擴讀材料
梧 桐
張曉風
其實,真正高大古老的梧桐木,我是沒有見過的。
也許由于沒有見過,它的身影在我心中便顯得愈發高大了。有時,打開窗子,面對著滿山蓊郁的林木,我的眼睛便開始在那片翠綠中尋找一株完全不同的梧桐,可是,它不在那里。想象中,它應該生長在冷冷的山陰里,孤獨地望著藍天,并且試著用枝子去摩挲過往的白云。在離它不遠的地方有山泉的細響,泠泠如一曲琴音。漸漸地,那些琴音嵌在它的年輪里,使得梧桐木成為最完美的音樂木材。
我沒有聽過梧桐所制的古琴,事實上我們的時代也無法再出現一雙操琴的手了。但想象中,那種空靈而縹緲的琴韻仍然從不可知的方向來了,并且在我夢的幽谷里低回著。我又總是想起莊子所引以為喻的鳳鳥鹓鹐,“夫鹓鹐,發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一想到那金羽的鳳鳥,棲息在那高大的梧桐樹上,我就無法不興奮。當然,我也沒有見過鹓鹐,但我卻深深地愛著它,愛它那種非梧桐不止的高潔,那種不茍于亂世的逸風。
然而,何處是我可以棲止的梧桐呢?
它必定存在著,我想——雖然我至今還沒有尋到它,但每當我的眼睛在窗外重重疊疊的巒嶂里搜索的時候,我就十分確切地相信,它必定正隱藏在某個濕冷的山陰里。在孤單的歲月中,在渴切的等待中,聆聽著泉水的弦柱。
使用建議:此文與《行道樹》同出于張曉風之《林木篇》,都是寄情于物類散文,都是張曉風詩意散文中的優美篇章,但狀物不同,象征意義也不同。此文可作為課文比較參照的對象,課堂使用。
行道樹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的幾個詞語。理解課文中的幾個重點句子。
2、認識行道樹的特點,了解作者贊美的是一種什么精神。
3、結合生活實際,體驗付出的同時也有收獲。培養學生為人為己的人文精神。
教學重點:
1、認識行道樹的特點,了解其精神。
2、體會付出的同時也有收獲。
教學時數:
一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同學們,今天我們來欣賞**同學畫的一幅畫,請同學們用一句話概括出畫面的內容。(生答:畫面上有一條馬路,旁邊有很多花草樹木。)不錯,哪位同學能說得再具體一些呢?(生答:畫面上有一條彎曲的馬路,路旁有許多行道樹。)說的太好了,你喜歡這些行道樹嗎?同學們,你們喜歡嗎?(喜歡!)為什么喜歡呢?是喜歡**同學畫得好呢?還是喜歡行道樹本身呢?好!讓我們一同走進中國臺灣女作家張曉風為我們描繪的行道樹(板書課題)看看我們所喜歡的行道樹是怎樣的一種樹。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2、繼續默讀課文,思考:行道樹有什么特點?為什么說“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快樂的樹”?
3、請同學們把自己在自讀過程中找到的行道樹的特點和“憂愁”、“快樂”的內容寫到黑板上。人人都可以上去寫,寫完以后還可以上去補充。在各自的答案后面寫上自己的名字。
4、根據學生寫上去的情況,分析、評價、歸類。師生一起討論,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需要修改的,哪些是不對的,哪些是照抄原文的,哪些是用自己話概括的。指導學生怎樣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然后明確作者在贊美的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
5、小組討論:怎樣理解“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這句話?你對行道樹的精神怎么看的?教師指導:可以把這句話分開來,分別理解“神圣的事業”、“痛苦”、“深沉”的含義,再把它們合起來理解,對行道樹的精神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
6、各個小組派代表發言交流,再明確這句話的含義,明確對行道樹精神應該有什么樣的看法。
7、讓學生再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共同解決。
三、賞讀課文,領悟美感
教師配樂朗讀課文,學生一邊欣賞、一邊再次感受文章的語言美、形象美、內涵美、然后集體賞讀課文。
四、課堂練習:
花草樹木本無情,只因觀察者充滿感情地觀察,萬物才有了靈性。請你帶著情感去觀察某一事物,然后以這一事物的口吻寫一段話。
行道樹教案 篇7
○教學內容
教學《行道樹》:
①理解行道樹的無私奉獻精神。
②反復朗讀課文,體會形象化的語言。
○教學設計
導入
同學們,漢語是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它最豐富、最準確、最鮮明、最生動。在漢語的寶典里,有許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詞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擠出來的是牛奶”“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等。這些話表面好像在寫動植物,其實是有其象征意義的。有一首詞寫道:“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你們知道這首詞寫的是什么嗎?你們知道它的深刻含義嗎?今天,我們來學習張曉風的短文《行道樹》,看看馬路兩旁的行道樹有什么象征意義。
朗讀課文
教師指導學生掌握朗讀的發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問題。
識記字詞(包括《第一次真好》)
整體感知
①自讀,發現問題
讓同學們獨立閱讀,調動自己的學習經驗,歸納學習本課應重點掌握的知識點,提出疑難問題,做好記錄。
②討論,篩選、整理
四人小組討論,交流發現的問題。比較淺顯的,組內討論解決;集中疑難問題,準備課堂發言。
③課堂討論,確定思考題
小組代表發言,提出問題。教師進行組織、引導和調控,將思考題逐漸集中到以下幾個方面:
a.行道樹的形象體現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業是什么事業?為什么說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行道樹的“深沉”主要表現在什么方面?
[有關提示]神圣的事業必須以自我犧牲為代價。從個人利益角度講,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練使奉獻者具備了以苦為樂的品質,這便是“深沉”。
c.怎樣理解“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
研討與賞析
鼓勵學生多角度提出疑難問題和值得深究的問題,進行討論。提出的問題盡量深刻一些。教師引導學生結合作者的寫作目的,體會這篇課文的現實意義,進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從哪些方面刻畫了行道樹的形象?
[提示]自我犧牲、奉獻人類、心系社會……
②怎樣理解“站在這雙線道的馬路邊,這無疑是一種墮落”?
③“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表現了行道樹怎樣的思想感情?同時揭示了怎樣的社會現狀?
[有關提示]保護環境還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④為突出行道樹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提示]采用了對比手法:a.與同類的優越處境對比;b.與人類的無知行為對比。
⑤你認為哪些語言描寫最生動,最能突出行道樹的形象?試分析說明?
讓學生體會形象化的語言。學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樣的,蕪雜的,教師要幫助學生突出重點,明確中心。
拓寬與延伸
鼓勵學生結合現實和自己的經歷,談學習感受。
①現實生活中有像行道樹一樣具有奉獻精神的人嗎?怎樣看待他們的價值?
②本文的現實意義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過行道樹的自白表現出來的。但有人說像在發牢騷,你怎么看?
提示:決非發牢騷,而是強烈的呼喚。呼喚更多的奉獻者為社會造福,為人類造福呼喚人們尊重奉獻者的辛勞,保護自己的生存環境。
④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受到哪些啟發?
教師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了很好的討論和研究,對無私奉獻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應該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從任何意義上講,我們都應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自然。讓我們像行道樹一樣,盡自己的微薄之力,點綴美好的社會,也使自己的人生在無私的奉獻中大放光彩。
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相關作業
②預習《第一次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