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數學能夠區分兩個物體的長短教案(通用2篇)
中班數學能夠區分兩個物體的長短教案 篇1
活動名稱:
貪吃蛇
活動目標:
1.能夠區分兩個物體的長短
2.體驗數學游戲的快樂
3.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進行排序會有不同的結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4.樂意參與活動,體驗成功后的樂趣。
活動準備:
用卡紙做的小蛇頭飾2個
活動過程:
1.認識長短
教師伸出同一只手的中指和食指。
教師:小朋友們跟老師一起做,看看這兩個手指有什么不一樣。這兩個手指的長短不同,這根手指長(伸出中指),這根手指短(伸出食指)。
教師請幼兒伸出雙手,引導幼兒觀察手指間長短的差異,并進行總結。
教師引導幼兒繼續觀察教室里的物體,鼓勵他們大膽說說什么是長的,什么是短的。
2.游戲:貪吃蛇
教師:小朋友們跟老師一起玩一個游戲,游戲的名字叫貪吃蛇。
教師先選出一位小朋友做裁判,在游戲結束后比較隊伍的長短。
教師讓幼兒隨意站在教室各個位置,選出兩個小朋友做蛇頭(戴頭飾),教師喊開始時,這兩個小朋友從同一起點出發,讓他們去碰站在教室里的其他小朋友,被碰到的小朋友成為它的蛇身(被碰到的小朋友可以拉著前一個小朋友的衣服),一分鐘后教師喊結束,比較兩隊的長短,教師加以指導。(可循環多次進行游戲,每次選出不同的幼兒做裁判)
有效提問:
1.這兩根手指有什么不一樣?
2.什么東西是長的,什么東西是短的?
3.哪條小蛇長,哪條小蛇短呢?
有用詞匯:長的、短的
活動建議:
活動延伸:可提供一些用于鏈接或拼插的玩具,讓幼兒進行長短練習。
區角活動:在區角處提供長短不一的物體或玩具,讓幼兒加深對長短的認識。
家園共育: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有意識的引導孩子觀察日常生活中的物品,通過對比判斷長與短。例如:媽媽的頭發是長的,寶寶的頭發是短的;爸爸的手指是長的,寶寶的手指是短的等。
教學反思:
通過本次教學活動,讓我了解了孩子對數學都很薄弱,為了能夠使他們對數學感興趣,我準備在以后的數學活動中多加游戲,做到讓幼兒在玩中樂、玩中學的目的。真正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不斷提升幼兒的自主探究能力。
中班數學能夠區分兩個物體的長短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認識變形的長短,鞏固比較長短的方法
2、大膽猜想并驗證變形物體的長短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指導比較長短的方法
物質準備:課件、各種變形的操作材料(魔尺、毛根、毛線、電線、折紙等),輕音樂
活動重、難點
重點:掌握比較長短的方法
難點:當物體的形狀發生變化時(很難比較出原來的長與短)。可以展開并對齊一端進行比較。
活動過程:
一、導入師幼一起做動物模仿操,引發幼兒興趣,并引導幼兒初步感知長短
兒歌:長耳朵兔子蹦蹦跳,短耳朵貓咪喵喵叫
長尾巴猴子真淘氣,短尾巴山羊到處跑
長鼻子大象要睡覺,太吵太吵睡不著
大象氣的一跺腳,小動物們趕快跑
二、活動開展
1、出示圖片長頸鹿一家,觀察長頸鹿的不同?
師:(出示三團毛線)天氣冷了,長頸鹿一家想用毛線織圍巾,想請小朋友幫
他們選擇適合的毛線,請你們看看,選一選?
幼兒大膽猜想……
師:我們應該用什么方法來檢驗小朋友的是否對呢?
幼兒驗證變形物體的長短
師小結:當物體的形狀發生變化時,很難比較出原來的長與短,可以展開并對齊一端進行比較。
2、幼兒操作活動:(音樂)
師:出示記錄單,請幼兒按要求記錄最長、最短
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幼兒大膽講解操作結果,教師評價
師幼總結:當物體的形狀發生變化時,很難比較出原來的長與短,可以展開并對齊一端進行比較。
活動延伸:
生活經驗:為長頸鹿一家選擇最近的路回家
活動結束:師幼到戶外尋找變形的物體進行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