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教案(精選17篇)
一年級數學教案 篇1
一、教學內容
認識100以內的數。
教材分兩大段七小段安排:
1.認數:①認識幾十和一百(P24~26)②整十數的加、減口算(P27~28)③認識幾十幾(P29~31)④幾十加幾和相應的減法(P32~34)
2.數的大小比較:①100以內數的順序(P35~36)②比較數的大小(P37~38)③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日常用語表示兩數的相差狀況(P39~41)
另外還安排了單元復習(P42~43)和實踐活動“我們認識的數”(P44~45)。
二、教材編寫特點和教學建議
1.創造性地安排教學內容。
從上面談到的兩大段、七小段的內容安排來看,與傳統教材顯然不同,具體表現在以下四點:
(1)先認識整十數再認識幾十幾。這樣安排便于學生了解幾十幾的組成,可以了解幾十幾介于哪兩個整十數之間,可以培養學生的數感。
(2)認數和計算相結合。這樣安排好處有二:①可以加深對數的組成的理解,因為這些口算都是以數的組成為根據的;②為以后的加減計算打基礎,以后的加減計算歸根到底都要進行這兩種基本計算。
(3)中間安排百數表承上啟下。由于前面認數是先認識整十數再認識幾十幾,對100以內數的數序還沒有完整認識,所以中間安排百數表以承上。另外百數表是自然數列的一部分,而在自然數列中后邊的數比前邊的數大,這一規律就成了比較數的大小的依據,所以又起了啟下的作用。
(4)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增加了用日常用語表示數量相差狀況的內容,以培養學生的數感。
2.借助直觀認識計數單位和兩位數的數值。
(1)借助直觀有什么好處?
①多數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能按順序從1數到100,但對這些數的實際數值未必了解,也就是缺乏數感。對于較小的數建立數感的最好方法是數實物。觀察實物建立數值表象。
②逐步認識計數單位、十進關系和數位。
學生對數值的認識不能停留在以1為單位認識數值的多少上,應逐步建立更大的計數單位,并認識相鄰單位間的十進關系,逐漸學會用大小單位相結合來表示數的大小,書寫出來就要用到數位,所以在認數過程中要逐步擴大對計數單位和數位的認識。而這些新的認識又離不開直觀手段。
(2)教材上是怎樣用直觀材料表示數值和十進關系的?
主要的直觀材料有兩種,一種是小棒,另一種是計數器。前者是純直觀具體,后者是半具體半抽象。利用小棒是在已經直觀認識1捆是10根的基礎上,先認識幾捆就是幾十,10捆捆成1大捆,認識10個十是一百(P24),再認識幾捆另幾根就是幾十幾(P29)。這樣借助小棒的多少,學生很容易感受數值的大小。每部分內容在用小棒表示后馬上引入計數器,計數器的優點是它已經引入了數位,利用了十進制,這是它抽象性的一面,每位上珠子的多少,又能表示這個數位上單位的多少,這是它具體性、直觀性的另一面,所以在認數時離不開計數器,教材在計數器上標出了計數單位,并用文字敘述了數位順序。
此外在練習中還用一串珠子表示1個十,一摞木塊表示1個十,一筒羽毛球表示1個十,增加十的表象,特別是P25第3題,P30第3題,讓學生自己把小球、五角星圈一圈先構建計數單位十的模型,再利用模型數數,這些都能加深學生對計數單位的認識。
(3)教學這部分內容時除了讓學生經歷由直觀到抽象的認數過程外還應特別注意兩點:
①要突破幾十九添一后是多少這一難點。
學生數數時數到幾十九下邊往往數不對是幾十,也就是在拐彎處出問題。教材對這一難點的突破很重視,P29專門安排了三十九添上1是四十這一內容,教學時要讓學生動手操作,特別是經歷把10根再捆成1捆及原來有3捆又添1捆成4捆這一過程,真正理解39添1為什么是40,這不僅是數數的需要,也是以后進位加計算的基礎。
②要重視數的組成的教學。
了解數的組成不僅是感受數值大小的需要,也是今后四則計算理解算理的基礎。教材十分重視數的組成,P25第2題直觀認識幾個十是幾十,P26第5題則抽象地認識整十數和100的組成。P30例題除利用計數器學習寫數外,重點也放在數的組成上,P31第5、6題,P34第1題借助直觀練習幾十幾的組成,P34第2題則抽象地利用數位知識寫數。
3.妥善組織計算教學。
(1)整十數的加減要提倡算法多樣化,使學生理解算理。教材的例題了三種算法。一是十個十個地數;二是利用數的組成,進行單位個數相加;三是利用知識遷移,3+2=5,30+20就等于50。減法也要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2)幾十加幾和相應的減法教學時要注意兩點:①在觀察畫面的基礎上引升到以兩位數的組成進抽象的數學思考。如30+4,如果不看圖,怎樣想?30是3個十,4是4個一,3個十和4個一合起來是34,所以30+4是34;又如34-4,34是3個十和4個一合成的,-4就是去掉4個一,只剩3個十,就得30。但不要求學生死記此推理過程。②要注意教學加、減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告訴學生并要求學生記住。
4.利用百數表的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
教材在呈現百數表時有三點創新:
(1)讓學生自己把百數表填完整,這有利于學生掌握數序。
(2)讓學生觀察百數表發現規律,這不但能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還能加深對數的意義的.理解。
(3)讓學生用不同的框在百數表中框數,進而根據框中的一個數猜另外三個數。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使學生把握數序規律。
教學時要按照教材的編排意圖切實地組織學生參加上述學習活動。
5.緊密聯系現實生活安排比較數的大小的內容。
(1)讓學生利用已有經驗,自選策略比較數的大小。
P37的例題選材來自于兒童心中的現實生活,不但能激發學習興趣,而且能激活現實生活中已有的比較數的大小的經驗。
在進行46和38的比較時讓學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自選策略進行比較。書上呈現兩種方法。一種是利用估計的方法從數的組成上去比,把46看成四十幾,38看成三十幾,四十幾比三十幾多;另一種是利用數序比,從小到大數46在38后面,46大。此外學生還可能運用的比較方法有:以40作中介來比,46比40大,38比40小,所以46比38大;上升到法則來比,46十位上是4,38十位上是3,4比3大,所以46比38大。這些比較方法都很好,都是學生的思考,都能弄清道理。
教學時要讓學生自己思考比較方法,并相互交流,互相啟發,提高數學思考的水平,但不宜講法則,不必統一比較方法。
(2)關于用日常用語表示兩個數的相差狀況的教學。
把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日常生活用語列入教學內容能培養學生的數感,能使數學內容緊密地聯系生活實際。
教學時應注意三點:①要在具體的情境中體會這些詞語的含義。教材在例題中教學多一些、少一些,在“試一試”中教學少得多,在“想想做做”中教學多得多,這樣教學當然是可以的。也可以在例題中增加小狗做85個,然后兩兩比較,在具體的情境中體會四個詞語的含義。②不要對四個詞語在數量上予以界定。這些詞語不是嚴格定義的數學概念,不好量化。一般是給定兩個數,讓學生說相差狀況,或給出相差狀況后在幾個給定的數中選數,不安排讓學生找比20少得多和少一些的數之類的練習,因為如果出現10、11等,很難說清楚。③要尊重學生的用語,如多一些,學生表達為多一點點,多得很少都是可以的,不過課本上的四個詞語學生要理解。
6.重視數感的培養。
前面提到的借助直觀認識數值,了解數的組成,認識數的順序,比較數的大小,用日常用語表達兩數的相差狀況,都是在培養學生的數感。此外教材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數感的安排還有:
(1)聯系現實生活認數、讀數。
如認識運動服號碼,了解數的序數意義(P26⑦),數教室里的桌子、椅子的張數(P30①),看病時的就診號碼(P36④),春游時選擇車輛(P42⑤)。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用100以內的數說話,說家人的年齡,在校園里走走看看,數物體的個數,數一段路走幾步(P44~45),等等,這些練習可以加深學生對數的意義的理解,可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可以使學生逐漸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生活,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從而增強數學應用意識。
(2)初步認識單數和雙數,練習五個五個地數數。
P41③安排了在1~30的數中從2開始隔一個圈一個初步認識雙數和單數,接著安排學生利用單、雙數找門牌號,這項內容不僅是解決某些生活問題的需要,也使學生對數的奇偶性初步感知,為以后有關知識的學習作些鋪墊。教材在P30②安排了五個五個地數香蕉,P42③讓學生對應鐘面上的數字填寫小格數,既練習五個五個地數數又為以后學習鐘面認識打基礎。人們數散放的東西時往往五個五個地數數,安排這項內容體現了重視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3)安排估計和猜數的內容。這表現在三個方面:
①判斷一個數接近哪個整十數。P37①判斷“六十幾比六十大還是小?比七十呢”,使學生認識到六十幾介于60和70之間,P41①在90~100的某幾個數中判斷哪個數最接近90,問97接近90還是100?93呢?P42②問46接近50還是接近40?44呢?這樣的練習為以后的估算打基礎,因為估算時需要把一個數看成整十、整百、整千數計算,當然這也在培養學生的數感。
②組織猜數游戲。P26⑧猜兔子有幾十只,P43⑧猜兩位數。一個學生想好一個數寫出來蓋位,讓另一個學生猜,寫數的學生不斷地根據猜出的數給予提示,值到猜對為止。可以輪換進行,并比賽誰猜的次數少,學生很感興趣,漸漸地學生就有了猜數的策略,逐步縮小區間。
③估計物品的數量。P45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先猜蠶豆、花生米、黃豆的粒數,再數數,培養估計能力。
一年級數學教案 篇2
認識人民幣這一單元的教學內容與過去元、角、分的教學內容相比有較大的突破。過去的教材以學生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和會進行簡單的計算為主。現在的教學內容是在認識人民幣的基礎上學習使用人民幣,在買東西的過程中進行簡單的計算。在教材編寫方面,過去的教材把學生認知起點定格為零,脫離購物活動教學人民幣的知識。現在的教材尊重并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在認幣、換幣和取錢、付錢、找錢等活動中掌握人民幣的知識和簡單的購物技能。
下面是本單元教材的內容結構:
小面值人民幣(1元、1角、1分) 相鄰單位間的進率
5角、2角,5分、2分 小面值換幣,小金額付錢與找錢
大面值人民幣(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大面值換幣,較大金額的付錢與找錢
實踐活動(在自辦的小小商店里進行購物活動 解決實際問題,積累購物經驗)
從表中可以看到,教材編排是很有層次的。先教學小面值的人民幣,再教學大面值的人民幣,是合理的認知線索。先教學1元、1角和1分,因為它們是人民幣的主幣,元、角、分是人民幣的單位;后教學其他面值的人民幣,這些都是輔幣,分別由若干個1元、1角或1分組成的。還安排了許多換幣、付錢、找錢等使用人民幣經常進行的活動,能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利用已有經驗,設計多種活動,幫助學生逐步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
學生在生活中都見過人民幣,對人民幣或多或少有一些認識,部分學生還有購物的經驗。
教材充分利用這些資源,組織本單元的教學,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知識。
第68頁利用小朋友在商場門口的畫面,引出本單元的課題。前后共3次提問你認識下面的人民幣嗎,引導學生觀察各種面值的人民幣,在交流中互補,在合作中學習,避免了教師講、學生聽的單一教學方式。想想做做第69頁第1題、第71頁第1題根據價錢把物品與相應面值的人民幣用線連一連,不僅再次認識人民幣,而且聯系物品的價錢,感受了人民幣的面值。
教材沒有對元、角、分間的進率采用灌輸式教學。第68頁插圖中筆記本1元錢,引導學生認識到付10角也是可以的,從生活經驗中提煉出1元=10角,并類推到1角=10分。再通過第69頁的圖示,幫助學生理解進率。
在學生知道1元=10角以后,教材通過試一試在換錢活動中鞏固進率。1張1元幣可以換2張5角幣,5張2角幣可以換1張1元幣,因為2個5角與5個2角都是10角,也就是1元。第72頁第3題先通過1張5元幣可以換5張1元幣,體會幾元就是幾個1元。然后進行大面值人民幣的換錢活動,讓學生聯系已有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行思考,并驗證換的錢是否正確。有了換錢的經驗,才能在購物時合理付錢。
2、付錢的方案往往有多種,要看自己有哪些面值的人民幣,從而靈活選擇比較簡便的方案。
買東西要付錢。教材第70頁想想做做第3題,讓學生思考從1張5角幣、2張2角幣、5張1角幣里怎樣拿出5角錢。這道題取錢的方案很多,可以取同一種幣(1張5角或5張1角),也可以取幾種幣合起來(2張2角與1張1角、1張2角與3張1角)。第5題怎樣付8角錢的問題能使學生明白,付錢時要根據自己有哪幾種面值的人民幣,并選擇比較簡便的方案。付幾種不同面值的錢是比較難的,第70頁第2題和第71頁第2題為此作了鋪墊。
第70頁第4題1元錢可以買哪幾樣東西、第73頁第6題可以怎樣付錢、第7題10元錢可以買哪些東西等問題能讓學生知道,付出的錢可以剛好與所購物品的價錢相同,也可以略多于物品的價錢,同時還要根據自己有哪些面值的人民幣靈活地確定付錢方法。如果付出的錢多于物品的價錢,應該找回一些錢。為此,教材里安排了一些算找回多少錢的練習。如第70頁第4題、第72頁第4題。
教材讓學生在付錢的問題中進行簡單的判斷和推理,發展思維能力。第72頁第5題提出買1個單價48元的足球,都付10元的人民幣,應該付幾張的問題,再次體會應付的錢不能少于、盡量接近物品的價錢。這題如果付40元顯然是不夠的,付60元是不合理的。第73頁第8題也以付錢經驗為基礎,在尋找正確答案的過程中還要進行簡單的計算。
3、在購物活動中經歷買東西的過程,積累經驗。
認識人民幣的教學,課堂應該是開放的。初步學會使用人民幣是本單元的教學要求,參加購物實踐是認識人民幣的最好方式。第73頁第9題引導學生走進商店了解物品的價錢,觀察他人的購物過程,體會買東西時的主要活動,為自己購物作準備。
《小小商店》是一次實踐活動,有兩部分內容: 一是在購物環境中回答幾個問題(第74頁)。這些問題涉及買東西時經常進行的計算、估計和判斷,都是買東西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二是在教室里辦一個小小商店,大家都來買東西(第75頁)。商品由學生帶來,價錢由學生規定,買什么由學生自己選擇。幾名學生當營業員,負責收錢和找錢,其他學生當顧客。教材中你能和同伴說一說買東西的經過嗎這一問題是學生參加小小商店的購物活動后,對買東西過程的回憶和反思,能幫助學生積累生活經驗。
一年級數學教案 篇3
一、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能用符號和詞語描述數的大小
2、過程方法:在動手操作中感知兩量間的大小
3、情感態度: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重點:熟練應用〈、〉、=
難點:應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體育老師剛才跟我說要組織幾次跑步比賽,男生和女生跑接力賽,誰愿意參加?
二、新知
1、師選三名女生四名男生說:認我已經選好了準備比賽。
2、讓生發現還不能比,因為男生女生的人數不一樣。
3、師板書:43引出“〉”、“33<44=4
一年級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比較兩數多少的方法。
2.使學生初步學會解答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的應用題,初步培養學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算下面各題。
16-7 13-9 17-8
12-5 6+13 12+4
2.比多少。
比 比
教師:用一個對一個的方法想。
二、新授
教學例6。
1.出示例題。指名讀題。知道小雪、小華各套中多少個?
2.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可以怎么解決?
3.讓學生自己擺學具,比多少。
出示:小雪套中7個,小華套中12個。教師:請大家用擺小棒的方法,第一行擺小雪的個數,第二行擺小華的個數。學生動手擺小棒,并向學生說明小雪和小華的個數要一個對一個地擺,這樣便于觀察。
提問:哪一行擺得多?并指出小華比小雪多的個數,說出小華比小雪多了幾個。
教師邊提問邊檢查學生擺得是否正確,再指定一、二個學生擺給大家看一看。然后,教師根據學生擺的情況,啟發學生思考,小華比小雪多得的個數,就是小華比小雪多擺了幾個。
4.教師:剛才我們用擺小棒的方法,知道小華比小雪多擺了5根小棒,就表示小華比小雪多套了5個。那么大家想一想,這一道應用題告訴我們的條件是什么,要我們求的問題又是什么?
教師:要求小華比小雪多套幾個,應該怎樣想呢?(就是要求小華比小雪多的部分)
教師:用什么方法計算?
5.請學生列式:12-7=5(個)
口答:小華比小雪多套中5個。
三、鞏固練習
1.完成P21頁的.“做一做”。
2.方民家收了8棵大白菜,15棵小白菜。小白菜比大白菜多多少棵?
四、小結
今天我們學的應用題里,告訴我們兩個數,要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首先要分清哪個數比較多,再想比較多的數是哪兩部分組成的,從它里面去掉和另一個數同樣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另一個數多的,用減法計算。
五、板書設計:
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的應用題
12-7=5(個)
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的應用題用減法計算
一年級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使學生初步了解加法的含義。
2、使學生口算得數是2、3的加法。
3、認識“+”和“=”這兩個符號,學會讀加法算式。
(二)能力訓練點
1、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圖意,培養學生視圖能力。
2、啟發、引導學生講述圖畫內容,學會說三句話,培養說話能力。
3、通過擺學具,理解加法含義,培養動手操作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1、在講解加法含義中,滲透集合(并集)思想。
2、引導學生講述圖畫內容時,可指導學生做合并起來的手勢,既幫助理解圖意,又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征,提高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1、使學生加深了解加法含義。
2、較熟練地口算得數是2、3的加法,并知道計算的根據。
3、認識“+”和“=”,會讀算式。
教學難點
1、理解加法含義。
2、引導學生說思維過程。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請同學們擺出1根小棒,2個三角形,3個圓。說一說各用數字幾表示,并在學具下面寫一寫。
2、動手將2個三角形分成兩堆,再把3個圓片分成兩堆,說一說2、3的組成。
3、看課本10頁的跳棋圖,想一想,□里應該填幾,填上數后再想一想為什么。并把這幾個數的組成,寫在黑板上。
二、探究新知
1、直觀演示,引出加法。
(1)先出示(或顯示)小朋友左手的氣球,問,這是幾個氣球?用數字幾表示。
再出示(或顯示)右手的氣球,問,這是幾個氣球?用數字幾表示?
(2)現在把左手1個氣球和右手1個氣球合在一起。(邊說邊移動氣球,直到合在一起),一共是幾個氣球?
(3)引導學生口述題意。左手里的1個氣球,右手里的1個氣球,合起來一共是幾個球?
(4)講述。(指圖)左手里的1個氣球和右手里的1個氣球,合起來一共是2個氣球。說簡單一些就是,1和1合起來是2。(指導做兩手合起來的手勢)1和1合起來就是1和1加起來,怎么表示呢?就是在1和1中間寫上“+”(板書加號),讀作“1加1”。“+”表示合起來,學生試讀。
(5)“1+1得幾?”學生回答后說明,1加1得2,得幾也可以用一個符號“=”表示。(在1+1后面寫上“=”)“=”是等號(板書等號)。指“1+1=2”說,這是一個完整的加法算式,讀作“1加1等于2”也可以讀作“1加1得2”。
(6)[小結]這道題是把左手里的1個氣球與右手里的1個氣球合起來一共是幾個氣球?(邊說邊做手勢)合起來也就是加起來,所以這道題要用加法計算。
2、指導看圖,理解圖意。
(1)教學10頁中間左圖。
①用磁力板、幻燈片或電腦顯示邊演示邊講。原來有兩個小朋友在做游戲(在兩個小朋友外面圈一個圈),又跑來1個小朋友(也在一個小朋友外面圈一個圈),合起來一共是幾個小朋友?(再在3個小朋友的外面圈一個大圈)
②引導學生邊說邊用手勢表示題意。
③要求一共有多少個小朋友,必須把幾和幾合起來?說明,把2和1合起來,就是把2和1加起來,寫成算式“2+1”。
④“2加1得幾?”學生回答后,教師在“2+1”后面板書“=3”。
⑤領讀算式“2+1=3”。學生自己讀兩遍。
⑥指導學生看教科書第10頁相應的圖。說明教科書中的圖和剛才看的意思是一樣的。只不過是最后顯示的圖也叫結果圖。意思也是“原來有2個小朋友,又跑來1個小朋友,一共是幾個小朋友?”
⑦引導理解算式。剛才是看著圖知道2加1得3,如果沒有圖可以怎么想呢?因為2和1組成3,所以2加1得3。
(2)教學第10頁右圖。
①(指圖)這幅圖表示什么意思?引導學生說出:“原來有1只小貓玩球,又跑來2只小貓,一共有幾只小貓?”
②求一共有幾只小貓?要把幾和幾合起來?用什么方法算?怎樣列式?
③引導學生在黑板上寫算式“1+2=3”。
④看到“1+2=3”你是怎樣想的?
3、整理小結。
(1)剛才我們看到的這3幅圖,第一幅圖是要把1和1合起來,第二幅圖是要把2和1合起來,第三幅圖是把1和2合起來。這三幅圖都是表示把兩個數合起來,求一共是多少?都要用加法計算。
(2)齊讀黑板上的3個算式。
4、動手操作,理解加法含義。
(1)先擺1個三角形,再擺1個三角形,一共幾個三角形?這是把幾和幾合起來,怎樣列式?得多少?
(2)先擺1個圓,再擺2個圓,一共是幾個圓?這是把幾和幾合起來?怎樣列式?得多少?請把得數填在教科書上的□里。(第10頁下圖)。再讀一遍算式。
三、鞏固發展
指導完成教科書12頁做一做。
(1)12頁1
引導邊做手勢邊說圖意。“原來有1只小狗,又來了2只小狗,一共有幾只小狗?”求一共有幾只小狗?用什么方法計算,怎樣列式?把得數填在□里。
(2)12頁1
①說圖意。原來有2本書,又拿來1本書,一共有幾本書?
②說一說“1+2=3”你是怎么想的?
(3)12頁2,填得數。填完后,說說為什么這樣填?
(4)12頁3,這是2和3的組成。它與我們今天學的加法有密切的關系。因為我們做加法時,想的就是數的組成。在□里填上合適的數,而后訂正。
四、全課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都學會了什么?
五、布置作業
1、復習2、3的組成。
2、用小棒擺一擺1+1=1+2=2+1=
3、說一說這幾個算式得幾,你是怎么想的?(邊說邊做手勢)
一年級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在“數學樂園”的一系列活動中,復習鞏固10以內數的順序,序數和基數;鞏固10的組成,10以內的加減法計算。
2.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合作意識,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 的興趣和信心;
3.在實踐中培養學生初步分析數據,提取數學信息的能力,形成簡單的統計觀念。
教學過程:
一、闖迷宮
1.激趣。
師:同學們,認識他們嗎?(cai播放1~9九個數字娃娃的小動畫)
數字娃娃今天特地邀請我們班同學到數學樂園參加游戲比賽。有沒有興趣?
生:有!!!
師:數字娃娃說,只要闖過他們擺的迷宮,大家就可以進數學樂園。敢不敢接受挑戰?
生:敢!!!
2.觀察迷宮,明確規則。
師:數學娃娃擺了一個什么樣的迷宮呢?
生:有1到9個數字,有兩個出口。
師:按照什么順序才能走出迷宮呢?誰知道?
學生發言(按照從1到9的順序)。
師:指給大家看看吧。
(一個學生上臺劃出路線圖,展示給學生。)
師:對。只有按照從1到9的順序,才能走出迷宮見到數字娃娃。如果不按順序,就會被困在迷宮里,也到不了數學樂園了。
3.獨立闖迷宮,展示成果。
師:誰有不同方法路線走出迷宮?把它劃在自己的課本上。看看自己最多能找出幾條路。
(學生在自己課本上用筆劃出路線,教師觀察學生操作情況。)
師:走出迷宮的同學請舉手。到這里來指給大家看看吧。
(學生到黑板上劃一劃,說一說。)
師: 誰和他不一樣?來。
(學生劃出不同路線圖。)
4.肯定方法的多樣,闖出迷宮。
師: 大家找到了這么多條路,都能順利走出迷宮。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都是按照從1到9的順序。數字娃娃要帶大家去數字樂園了。走吧。
二、說組成,得門票
師:請大家閉上眼睛,一起從1數到9……到了。(cai出示“數學樂園”畫面)
進數學樂園還要有門票的。怎么辦呢?
哈哈,原來早就給大家準備好了,在這里呢。(教師出示準備好的一沓類似門票的空白卡片。)只要說對一個關于數字的組成,就可以得到門票。有信心嗎?
生:有!!!
師:屏幕上出現哪兩個數字,就說一個關于它們的組成。比如2,6。
生:2和6組成8。
師:還能怎么說?
生:6可以分成2和4。
師:都可以。
師:我們來“開火車”。哪列“火車”順利到站,他們小組就可以拿到門票。“小火車,……”
生(齊接兒歌):“……開起來,一開開到我這來。”
(cai隨機出現一組組的兩個數字)
學生用開火車的形式一個接一個說數的組成。
(游戲順利完成的,卡片以小組為單位發到各個學生手中。)
三、驗門票,進樂園
1.寫算式。
學生用水彩筆在空白卡片上寫一個算式,不寫得數。
2.同桌互換。
把寫有算式的卡片和同桌互換。
3.驗門票,進樂園。
學生按小組,挨個讀出門票上的算式,說得數,投入寫有對應數字的票箱,其余學生做裁判。計算正確投遞正確的學生進入“數學樂園”。
四、排排坐,選隊員
1.教師發指令,選拔學生。
師:同學們經過這么多考驗,終于順利來到數學樂園了。等不及要參加游戲比賽了吧?
可是,比賽規定只要十個男同學,十個女同學。怎么辦呢?還是考考大家,通過考驗了才能參加比賽。
師:請同學們坐整齊了,聽到口令作出反應,又快又對的就能參加比賽。準備好了嗎?
一年級數學教案 篇7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小朋友們!你們喜歡動物朋友嗎?今天我們一起到森林里去看看動物朋友。
(出示主題圖)
師:今天森林里可真熱鬧!你們知道今天是誰的生日嗎?
生:是大象過生日。
師:讓我們齊唱一首《生日歌》,祝大象爺爺生日快樂!
生:(唱歌,有的還站起來表演動作)
師:我代表大象爺爺謝謝大家的祝福!
二、主動探索,經歷過程
1、統計客人情況。
師:你從圖上看到了些什么?
生1:大象家來了很多客人。
生2:我看到小狗、小豬和小猴都來了。
生3:我看到兩棵大樹,有4只小猴子爬在樹上。
生4:我看到有一只小狗在媽媽袋袋里。
生5:我看到有的動物手里還拿著鮮花。
師:大家觀察很仔細。從圖上看,大象家來的客人比較多,排列得有些亂,不容易一下子看出來各有多少。你能想個好辦法讓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來了哪些客人,它們各有幾個嗎?
生:我們讓小狗家站在一起,讓小猴家站在一起,讓小豬家站在一起。
師:這個辦法好!我們先來把客人分一分類。
師:老師這里準備了這些小客人的頭像,我們來給它們排一排隊。
(請六個學生上臺自由組成二人小組合作排小動物。一個人指著圖上的一只動物,另一個人就拿一個它的頭像貼在黑板上。)(老師提供的動物頭像是有多余的,供學生選擇。)
生排列的結果如下:
狗狗狗狗
猴猴猴猴猴
豬豬豬
師:三種小動物的隊伍都已經排好了,誰來數一數它們分別有幾只。
生:小狗有4只,小猴有5只,小豬由只。
師:(根據學生數的結果板書:)
(4)只狗狗狗狗
(5)只猴猴猴猴猴
(3)只豬豬豬
師:看著這張圖,你還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小猴家來了最多。
生2:我知道小豬家來的最少。
生3:我知道大象家一共來客人12個。
生4:我還知道小猴比小狗多1只。
生5:小猴比小豬多2只。
師:像剛才這樣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過程,我們可以把它叫做統計。
通過剛才的統計我們比較清楚地知道了大象家來客人的情況。
(板書課題:統計,并注上拼音)
2、統計鮮花情況。
師:在這張圖上,我們還能統計什么?
生1:可以統計大象收到的鮮花。
生2:可以統計動物們穿衣服的情況。
生3:可以統計哪些動物在樹上,哪些在樹下。
生4:還可以統計哪些動物在大象的左邊,哪些在右邊。
師:我們就來統計一下大象收到鮮花的情況。
生:(小組活動:在每個小組的桌子上都有一張作業紙,一個1號信封,里面放著大象收到的五種顏色的鮮花。請小組合作,先按照顏色分一分類,再把同一種顏色的花排一排,貼在虛線方框內,最后數一數各有幾朵,填在括號里。)
師:(巡視指導,把各組的作業貼在黑板上,師生共同評價各小組的作業)
學生作業中有的小組把花橫著排列,有的小組豎著排列,還有一個小組是斜著排列的(見下一頁),老師也肯定了他們獨特的排列方法。
師:經過這樣的統計活動,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大象收到黃花3朵,紅花5朵,綠花4朵,紫花2朵。
師:你還能提出什么樣的問題?
生1:大象收到的哪種顏色的花最多?哪種最少?
生2:大象一共收到多少朵鮮花?
生3:紅花比黃花多幾朵?
生4:紫花比綠花少幾朵?
生5:大象最喜歡哪種顏色的鮮花?
紫黃綠紅
紫黃綠紅a
黃綠紅aa
綠紅aaa
紅aaaa
一年級數學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在生活情境中認識左右,感知左、右的位置關系,能用左、右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
2、經歷觀察、操作活動的過程,初步掌握判斷左、右位置的方法。
3、體會位置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認識左右的必要性。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建立左右的標準,初步掌握判斷左、右位置的方法。
難點:能正確用左、右來描述物體的位置。
三、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上下前后的的位置關系,大家掌握的也很不錯,現在老師考考大家,有沒有同學知道還有哪些方位啊?
生:左右。
師:平時老師和大家說,上下樓梯應該從哪邊走啊?
生:右邊
師:我們這節課就開始學習左右。現在大家看看圖片上的這位同學應該從哪邊走啊?(展示圖片)。
(學生指出從哪邊走,指對的給予表揚,指錯了請其他同學再說)
師:現在讓我們一起舉起左手,認識一下左手,再舉起右手,大家仔細觀察一下左手和右手有什么區別(請同學單獨說)
引導學生說出左手和右手手指的順序不同。
(二)活動中感知,認識左和右
師:同學們觀察的很仔細。那么我們思考一下,我們的兩只小手平時用來做什么呢?
生:右手寫字、吃飯,左手壓書。
師:左右手師一對好朋友,它們配合起來可以幫我們做很多事情,你身上還有這樣的“左”和“右”的好朋友嗎?快來找一找。
生:左腿和右腿,左眼和右眼,左腳和右腳等等。
師:大家說的很對,下面大家和老師一起來做個游戲好嗎?
師:請幾位同學到臺前來做游戲,他們要聽老師說的話做動作,大家看看這幾位同學做的對不對,錯的最多的同學,我們請他為大家表演一個節目。
游戲開始
師:摸摸你的左耳,摸摸你的右耳,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抬抬你的左腿,抬抬你的右腿。(請表演錯誤最多的同學表演節目)
師:我們再來做一個游戲,老師請幾位同學說一說他的前后左右分別是哪幾位同學,從前往后說他是第幾人,從左往右數他是第幾人。
老師先做一次示范,再讓學生起來說。
師:出示一張和教室座位一樣的圖片,每一位同學都可以在圖中找到自己相應的位置,請幾位同學找出自己的位置。
四、課堂練習
數學書P12第4題。
五、課堂小結
師:大家想一想我們今天學習了什么,一共學習了幾個位置。
《左右》教學反思
《左右》這節課,我精心設計了讓學生用眼觀察,動口表達,動手操作,用心思考的游戲活動。學生始終在老師創設的具體場景中輕松、愉快的學習左右的空間位置關系。
下面是我對《左右》的教學反思:
一、創設情境,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廣泛的教學活動經驗。
課堂教學中,在設計、安排和組織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應當有意識的體現探索的內容和方法,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按照學生的特點,轉化為讓學生能夠親自參加的活生生的教學活動。
二、游戲帶給學生愉悅的情感體驗
這節課中,我利用游戲活動讓學生增強成功感,使學生心中充滿激動和挑戰,獲得內心的充實和滿足。
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大多數學生可以掌握所學的新知識,有一些同學對新知識的掌握還不夠。這說明我這節課的設計還存在問題,需要做進一步的改進。這方面我會更加努力。
一年級數學教案 篇9
教學內容:“一共有多少”。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經驗,理解加法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在觀察、操作的活動中,探索5以內數的加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從具體的情境中提出加法問題并解答。
教學重點:理解加法的意義及計算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難點:理解加法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鉛筆情境)。
師:今天老師請到了咱們數學王國里的一位好朋友跟咱們大家一起來上這節數學課,大家想知道她是誰嗎?
生:想!
師:好!請同學們看大屏幕,(先出示圖1)同學們快看,大家還記得她嗎?
生:記得,是笑笑!
師:嗯!同學們真棒!那大家快看看,笑笑手里拿著什么東西啊?
生:鉛筆。
師:非常好!再請大家仔細地看一看笑笑是怎樣拿鉛筆的呀?
生1:笑笑一只手拿了3支鉛筆,另一只手拿了2支鉛筆。
師:說得真好!(接著出示圖2)同學們再看,從這幅圖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2:笑笑把她兩只手上的鉛筆合到了一起。
師:說得真棒!接下來請大家數數“當笑笑把兩只手上的鉛筆合到一起之后,她的手里一共有多少支鉛筆”。
生:一共有5支鉛筆。
師:好!同學們真棒!接下來請同學們用自己的小棒代替鉛筆跟著老師也像笑笑這樣來表演一下!
生:(師和生一起模仿笑笑場景,邊做邊說:一只手里有3根小棒,另一只手里有2根小棒,把兩只手里的小棒合到
一起,一共有5根小棒)
師:恩!同學們剛剛表現得都很棒!個個精神都很飽滿!希望接下來同學們能夠表現得更加好!
師:說到這里,可能已經有同學猜到了,咱們今天這節數學課的課題就是《一共有多少》
板書課題:《一共有多少》
師:接下來請同學們跟著老師到公園去看一看,去看看那里的小熊貓們都在干些什么。
二、講授新課。
1、觀察情境圖,描述圖意(熊貓情境)
師:同學們請看,熊貓們都在干什么呢?
生3:有3只熊貓在吃竹子,有2只熊貓在玩皮球。
師:恩!說得真棒!
師:老師接下來用圓片代替熊貓,把它們請到咱們的黑板上來好嗎?
生:好!
師:接下來請同學們想一想:“公園里一共有多少只熊貓?”
師:這個問題你們都會解答嗎?
生:一共有5只熊貓。
師:很好!咱們同學都很棒!一下就說出來答案。咱們現在就一起來看一看,是不是一共有5只熊貓。(將2個圓片
移到3個圓片處,即把它們合起來,再請同學們跟著老師一起數一數)
師:看來咱們同學剛才都答對了!真棒!
師:老師還有一個問題,大家愿意幫幫老師嗎?
生:愿意!
師:恩!很好!看來咱們同學都很樂于幫助別人。其實啊!老師是在想,可不可以用咱們的數字去解決咱們剛才的
那個問題呢?
生:可以!
師:恩!同學們很棒!首先咱們來看,吃竹子的3只熊貓可以用哪個數字來表示呢?(點名回答)
生4:用數字3來表示。
師:恩!很棒!那玩皮球的那2只熊貓又應該用哪個數字表示呢?
生5:用數字2來表示。
師:恩!說得真好!接下來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熊貓咱們是怎么做得呀?
生:把吃竹子的這3只熊貓和玩皮球的那2只熊貓合起來。
師:誒,大家想想,該怎么合呢?(誒!對了,要用到咱們數學里的一個符號“+”)
師:大家認識這個符號嗎?
生:認識,加號(板書)
師:恩!合起來之后一共就有5只熊貓。(板書“=5”)
師:大家請看,這是一個加法算式,大家能把它讀出來嗎?(指導學生齊讀兩遍“3加2等于5”)
師:好了!大家想一想,3+2=5這個加法算式,除了可以表示咱們公園里的熊貓之外,你還能想到什么?(生自由說
一說)
師:恩!同學們都很棒!看來咱們同學們剛才的知識都掌握的不錯,下面老師可要出題考考大家了,請同學們看清
楚哦。
2、擺一擺,算一算
師:(出示課本第24頁“擺一擺,算一算”題目),讓學生們用小棒結合圖中的情境擺一擺,說一說。
三、練習鞏固(課本第25頁練一練第1、2題)請學生翻開書獨立完成。
四、課堂小結
師:到這里,咱們今天這節數學課就快要結束了,誰來說一說:“今天這節數學課你有哪些收獲?”
一年級數學教案 篇10
教學內容:
數一數
課型:
新授課
教學目標:
1、創設情境幫助學生了解學校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通過數數活動,初步了解學生的數數情況。
重點:
了解學校生活
難點:
數數活動
教學準備:
2-3頁的教學掛圖,1-10數字卡一套。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小朋友們,從今天開始,你們就是小學生了,要與老師一起學習很多的數學知識。數學知識是很有用的',學會它你就能增長本領,會解決許多生活中的問題。你們會從1數到10嗎?與老師一起一邊伸手指一邊數數。看圖數數。
二、激發興趣。
1、出示教科書2-3頁彩圖。小朋友們,你們看,這是一所美麗的鄉村小學。大家看看這里都有一些什么呢?
2、數圖中的數量。
(1)小朋友們認真地數一數,這里有幾面國旗?用數字幾表示。
(2)生答有一面國旗,一位老師可以用數字“1”表示。
3、認讀1-10各數。10個數都數完后,教師讓學生讀一讀這些數。
4、數教室里的實物。這幅圖上有這么多事物的數量能用數來表示,那么我們身邊的事物能不能用這些數來表示呢?
三、小結:今天我們一起數了美麗的鄉村小學里的人呀,紅旗呀,花和鴿子等許多東西,還數了我們身邊的門窗,鉛筆等事物,小朋友們還可以數一數我們校園里的事物。
四、請用火柴棒從1擺到10。
五、作業:開心數數
六、板書:數一數
一年級數學教案 篇11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第二冊《認識圖形》36頁—37頁
教材分析:
學生對圖形已經有了大量的感性經驗,聯系生活中的實例開展教學,有助于孩子們更好地認識圖形。在教學中,應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從常見的物體出發,讓學生認識和了解常見的平面圖形,體現“面在體上”的設計思路。為了形象生動,通過物體給這些圖形拍個照片,為學生創設了操作、探索和思考的情境,豐富學生對圖形的感性認識,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設計理念:
1、努力給學生現實的、有意義的、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
2、數學活動中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形式,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
教學目標:
1、在操作活動中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體會“面在體上”
2、體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發展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
教具準備:
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
教學過程:
(用不同顏色的圖形紙貼出來的)
哇,好漂亮!是不是給我們的獎品呀?
探索新知
1、師:今天,咱們班來了新朋友,大家想和它們交朋友嗎?交新朋友時,你們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新朋友叫什么名字?”
“我想知道新朋友長得什么樣?”
“我想知道新朋友家住在哪兒?”
“我想知道我的新朋友有什么愛好?”
……
那大家想和這里的圖形交朋友嗎?那你知道它們叫什么名字嗎?
2、生說師把圖形貼在黑板上
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
3、它們長什么樣呢?
“長方形是長長的;
正方形是四條邊一樣長,方方的;
三角形有三個角;
圓沒有角圓圓的。”師獎勵學生圖形,
說得真棒,這個獎品“長方形”送給你。
4、那它們住在什么地方呢?(生面面相覷)
請大家拿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木塊,用手摸摸它們的面。
“老師、老師,正方形住在這兒。”(師點點頭,獎給生一個正方形)
“老師、老師,長方形住在我書的上面。”(師獎給生一個長方形)
……
5、我們給這些新朋友拍拍照片好嗎?
“沒相機,怎么拍呀?”
師:有鉛筆和白紙嗎?(師示范了一個)生拿著積木,鉛筆、白紙,描了起來,然后剪下來,師啟發學生還用印泥印出長方形、正方形、圓和三角形。
6、其實,這些圖形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家,我們的教師就有很多。你們能給你們剪下來的圖形找到自己的新家嗎?
“找到新家后,就把這些圖形貼的那些物體的面上。”
墻壁上、門窗上、開關上、鐘面上、流動紅旗上,水桶上、地面上……點綴了一層。
7、全課小節,并板書課題。
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教案 篇12
[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時間教學的起始單元,主要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結合實際初步學會看鐘表,體會鐘表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為今后進一步學習有關時間的知識打下基礎。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有:認識鐘面、認讀“整時”、“半時”、“幾時剛過”和“快到幾時”。
[教學目標]
1.結合現實情境初步認識鐘表,能正確認讀“整時”和“半時”,會辨認“幾時剛過”和“快到幾時”。
2.在認識鐘表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3. 建立初步的時間觀念,養成按時作息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認識“整時”和“半時”是本單元的重點,認識“幾時剛過”和“快到幾時”是教學難點。
[課時安排]2課時
信息窗——老師的關愛
[教學目標]
1.認識鐘表,知道鐘面上的短針叫“時針”,長針叫“分針”。
2.使學生初步認識鐘面,會看鐘面上整時數。會讀、會寫整時、幾時半。
3.使學生建立時間概念,從小養成有規律作息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的行為習慣。
[教學重、難點]
認識“整時”和“半時”是重點,認識“幾時剛過”和“快到幾時”是難點。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信息窗、自主練習3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老師再給大家猜一個謎語:一匹馬兒三條腿, 日夜奔跑不停息。嘀嘀嗒嗒提醒你, 時間一定要珍惜。看看能不能猜出它是誰?(鬧鐘)今天咱們就來認識一下鐘表。
二新授
(一)教學第一個紅點標示的內容
1. 情境圖
鐘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有一天放學后下起了大雨,王老師很擔心同學們是否安全回家,于是便打電話給同學,問一問他們是什么時間到家的,鐘表告訴了我們,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2.認識鐘面
(1)出示鐘面,先看一下鐘面,你從鐘面上都看到了什么?
(2)鐘面上有兩根針,那么你知道它們的名字嗎?誰愿意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呢?(“鐘面上的短針叫時針,長針叫分針”。)
(3)鐘面上還有12個數字。
(4)自己動手來指著你的鐘表盤上的兩根針,來說一說它們的名字。
3.認識“整時”
(1)剛才我們認識了鐘面,現在我們來看一下,同學們都是幾點到家的。
(2)王老師首先打電話給小力,“小力是什么時間到家的?”我們需要看一下表。觀察小力回家時的鐘面:時針指在哪里?分針指在哪里?
(3)現在是幾時呢?你是怎樣知道的?(鐘面上長針指著12,短針指著5,就是5時。)
(4)這就是整時,對于整時來說,如果分針指在12上,時針指在幾上就是幾時。
(5)補充:整時的兩種寫法①5時②5:00
(6)做幾個小練習:讀時間、撥時間。
(二)教學第二個紅點標示的內容
小云、小青和小力,誰最先到家?我們首先要知道他們三人分別是什么時候到家的,然后才能進行比較。
1.認識“半時”
(1)我們先來看看小云的回家時間,先觀察這個鐘面上時針和分針分別指在哪里?(時針指在兩個數5和6的中間,分針在6上)那現在是什么時間?
(2)自己在學具上撥一撥。
(3)我們習慣說5點半,但在數學上說5時半,如果分針指在6上,時針轉過幾就是幾時半。
2.認識“快到幾時”
(1)我們再來看看小青是幾時到的家?觀察鐘表,時針、分針分別指在哪里?
(2)分針接近12,說明什么?那現在是快幾時了?
(3)如果分針指在接近12的數上,時針指著幾就是快幾時。
3.認識“幾時剛過”
(1)最后我們來看一下小林是幾時到家的?分針和時針分別指在哪里?
(2)分針指在剛過12的數上,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剛過。
4.誰最先到家?
比較一下,這四位同學誰最先到家?把書上的時間填寫完整。
補充:順時針、逆時針
(三)練習
1.同位兩個人,一個撥鐘表,一個說出鐘表的時間,比一比誰說得最準。
2.給鐘表畫指針。
三小結
我們今天學習了四個表示時間的方法,他們分別是:“整時”、“半時”、“快到幾時”和 “幾時剛過”。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自主練習1、2、4、5、6、我學會了嗎?和“豐收園”
[教學過程]
一自主練習
1.自主練習1:用水彩筆涂色
8時的涂紅色,11時半的涂藍色,快1時的涂黃色,2時剛過的涂綠色。自己涂色,集體訂正。
2.自主練習2:認一認,說一說
(1)看圖講一講小紅在什么時間做了哪些事?
(2)說一說你一天的安排。
(3)珍惜時間,養成有規律的作息時間。
3. 自主練習4:填一填
說出每幅圖呈現的時間,他們在做什么?按時間的順序編一個小故事,教育學生要孝敬老人。
(1)小剛和爸爸、媽媽幾時出門?
(2)他們快幾時來到了食品專柜?
(3)他們幾時剛過來到了奶奶家?
(4)他們幾時半吃的晚飯?
4. 自主練習5:你發現了什么?
(1)說一說這兩幅圖的鐘表上的指針有什么相同?
(2)小朋友在做什么?周圍的環境有什么區別嗎?這兩幅圖是一天中同一時間發生的事嗎?
(3)引導學生理解一天中相同的時間出現兩次,一早一晚,一天有24小時。
5. 自主練習6:先連一連,再編一個數學小故事。
(1)看圖觀察,這三幅圖畫的是什么事?
(2)你能按照時間先后的順序把圖與鐘表連接起來嗎?
二我學會了嗎?
在下面四個時刻觀察旗桿的影子,你發現了什么?在小組內交流一下。
三“豐收園”
通過“你覺得自己又有哪些新收獲?”、“在學習過程中你認為自己表現得怎樣?”、“哪些方面比較滿意?”、“哪些方面還需要繼續努力?”、“與小伙伴的合作怎樣?”這些問題,以小組為單位說一說自己經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有哪些收獲,并把相應的綠蘋果涂紅。
一年級數學教案 篇13
目標
1.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體會兩位數進位加法的含義,感受計算與生活的聯系.
2.探索并掌握兩位數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培養估算意識.
3.創設發新書的真實情境,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
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理解進位加法的算理.
課前準備
小棒 課件
教學過程
活動一:發新書
(一)創設發新書的情境,引入新課. 【演示課件發新書】
師:今天我們一起先來認識一位新朋友小明!他是新華小學一年級(1)班的一名同學。他可是一個特別關心集體的人,班里的事情他總是搶著做!你們瞧,他又在忙什么?
師:同學們說對了,他在幫老師給同學們發新書!他好像在想著什么!你們看出來了嗎?
生:他在想這些書夠不夠!
生:他們班男生有18人,女生有19人,他一共抱來40本書,每個同學發一本也不知道夠不夠?
師:同學們,你們觀察的真仔細,那你們說夠嗎?
(設計意圖:通過介紹新朋友引入新課,通過引導學生看圖,培養觀察能力和語言的表達能力,同時進行熱愛集體的思想教育.)
(二)利用情境,引入新課,提出并解決問題.
師: 同學們一致認為夠了,那你們是怎么想的呢?
生1:假如他們班的男生和女生都是有20人,這些書就正好,可是他們班男生和女生都不到20人,所以肯定夠了!還剩下兩本呢!
生2:我們班的男生和女生都是19人,我還知道我們班一共有38個人,如果把書給我們都夠了,那他們班比我們班人少,也一定夠!
師: 同學們說的都很有道理,實際上,小明抱來40本新書,發給同學們每人一本,他想知道這些書夠不夠?其實,只要算出來班上的人數,就能知道40本書夠不夠。一共有多少人?你能根據這個數學問題列個算式嗎?
生:18+19=?
師: 結果是多少?你是怎樣想的?先自己試一試,再和你們小組的伙伴說一說.
師: 那么,19+18 到底等于多少?我們該怎么算呢?老師相信你一定有辦法!
(三)學生匯報:
生1:我是十位和十位上的數相加10+10=20,個位和個位上的數相加,9+8=17;再把這兩個得數加在一起就是一共多少人,20+17=37.
生2:我是用19先和18的十位上的10相加,19+10=29,29再和剩下的8相加,29+8=37.
生3:我是先把19看成20,這樣算起來會覺得簡便一些,用20+18=38;把19當成20來算,多加了1個,這樣算出38后,要把這多加上的一個給減去,38-1=37.
師:這些都是不錯的口算方法,你喜歡用哪一種方法就可以用哪一種方法來口算,相信除了這些方法,你一定還有別的好方法,不妨在課后告訴你的小伙伴!
師:還有別的方法嗎?
生:我們還可以用學具盒中的小棒!
師:同學們試一試吧!
師:有同學提議:我們也可以用豎式來計算,怎么樣?自己有信心做對嗎?好,試試看吧! (生自己動手用豎式來計算.)
師:誰愿意和大家說一說,你是怎樣算的?
生敘述自己豎式計算的過程,教師對滿十進一的寫法進行指導。
師:怎么樣?和你想的一樣嗎?如果做對了,就快為自己鼓鼓掌吧!你真棒!如果讓你自己完成幾道題還能行嗎?
(設計意圖: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先進行估算,培養了學生的估算意識,學生的方法還是很多樣的!隨后,一起解決到底怎樣計算這個問題,學生通過擺一擺、說一說、想一想、算一算等活動,進行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能促使他們實現知識的遷移。在探究計算方法時,利用小棒突破難點,讓學生通過操作活動獲得直觀體驗,鼓勵算法多樣化,發展學生創新意識.)
一年級數學教案 篇14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結合現實情境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過程,學會用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
2、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會看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能根據表中的數據,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3、在與同伴合作統計的過程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產生學習統計的興趣。
教學難點:學會看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
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設計意圖:
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說:“數學是現實的,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再把學到的數學應用到現實中去”。因此,在設計本節課時注意密切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從現實中尋找學生學習的素材,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就存在于周圍的世界中,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具體的設計思路如下:
1、數學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圍繞新課標的這一具體要求,力圖讓學生在熟悉、親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統計,處處有數學。
2、數學活動化,讓學生學習動態的數學。為了讓學生真正投入到統計的過程中,為此創設了擺一擺、畫一畫、分一分、排一排的活動氛圍,從活動中初步感受數據收集、整理、分析的全過程,從而形成統計觀念。
3、數學問題化,讓學生學習思考的數學。注意在課中引導學生用精確的數學語言描述數據,根據數據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充分拓展思維,深化對統計意義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師:孩子們,從小到現在我們的身體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誰能說說自己的身體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學生積極發言,“長高了、長胖了、……。”
看,大頭兒子也來參與咱們的發言了,(課件演示:大頭兒子唱著歌向同學們走來,最后,露出兩顆掉了的門牙笑著問候大家),誰發現大頭兒子的變化了?(換牙了)
有換牙經歷的孩子說說自己換了幾顆牙?
生:匯報自己的換牙數量
師:面對全班換牙的情況,你最想了解什么?
生:換幾顆牙的人最多?換2顆牙的有幾人……
【評析:身體的變化是兒童每天都在親身經歷的事情,其中換牙又是本階段的孩子必經的一件事,這樣從學生最切身的體驗入手,引發了學生的共鳴,學生從多個角度發現并講述自己的成長變化,興趣盎然!為了把學生發展的思維暫時收攏,并且保證興趣不減,課中引入了大頭兒子,這樣不到1分鐘的情境創設,給孩子們帶來的卻是思維的融合貫通!于是把焦點集中在了對換牙的討論上,同時體會到了統計在生活中的存在。】
一年級數學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能利用“一個加數增加,而另一個加數同時減少同樣的數,和不變”和“被減數和減數同時加上或減去同樣的數,差不變”的規律進行巧算。
2。培養學生的計算策略。
3。激勵學生去探究規律和奧秘,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重點難點:
培養學生靈活巧算的能力。
教學用具: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師:小朋友們,請你仔細觀察這些題,你能發現這幾組題中的秘密嗎?
生:第一組,第一加數每次增加10,第二加數不變,和每次增加10。
第二組,第一加數每次減少1,第二加數每次增加1,和不變。
第三組,被減數每次減少1,減數每次減少1,差不變。
師:你們都發現了這些題的秘密,真厲害!
我們今天就要來用這些小秘密!看看能不能利用這些秘密使我們的計算更加簡便。
二、新授與探究
師:看,小胖他們看到一座美麗的海島,他們要解決棧道上的數學題,才能登上海島去游玩。我們和他們一起去試一試吧!
探究一
出示:26+18=□問:26加18怎樣算可以容易一些呢?
學生討論,請你用以前學過的方法,嘗試解答
師:仔細觀察這一組算式,你有什么發現?
根據學生回答小結
①一個加數增加1,另一個加數減少1,和不變。
②一個加數增加2,另一個加數減少2,和不變。
③將一個加數變成整十數就容易了。
師:對,做加法時,將一個加數變成整十數就容易了。這就是“巧算”。
(出示課題:巧算)
小結:在兩數相加時,我們可以把最接近整十數的那一個加數變成整十數,另一個加數相應變化,這樣進行計算會變得更容易。
探究三
1、哪一種方法更容易計算?
出示:82-67=□-□=師:小朋友們,這道題要怎么巧算呢?
生1:82-67=80-65生2:82-67=85-70師:這兩種都正確,那么你們覺得那一種更容易計算呢?
生:第二種。(請同學們說說理由)
2、師:我們再來看看,這第二種方法是怎么巧算的。
師:你又發現了什么?
小結
①被減數與減數同時增加與同時減少1,差不變。
②被減數與減數同時增加與同時減少3,差不變。
師:你們為什么覺得第二種方法容易計算呢?
生:因為第一種方法在計算的時候,我們還要考慮退位,而第二種方法是不需要退位的,好算一點。
師:對呀。我們將減數變成整十數就容易了。
3、師:試一試
歸納規律
1、被減數與減數同時增加或減少相同的數,差不變。
2、把減數變成整十數就容易多了。
師:小朋友們真厲害!已經掌握了巧算的方法,我們現在就去海島上看一看還有什么題目等著我們!
三、練習與鞏固
1、師:請小朋友們用今天學到的巧算的方法,合理的運用,挑選六道小題中的三題完成。
分組完成六道算式。
師:加法的巧算方法與減法的巧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生:加法:將一個加數變成整十數就容易了。
減法:將減數變成整十數就容易了。
2、師:這堂課小朋友們都學得很好,現在我們就來做個比賽。
比一比,看誰先拿到紅旗。
請做的最快的四名學生匯報答案,并給予小紅旗。
師:你們都是小能手,請接受獎勵。
四、課堂小結
加法:將一個加數變成整十數就容易了。
減法:將減數變成整十數就容易了。
一年級數學教案 篇16
教學目的:
1、熟練數出8和9,會正確讀寫,并能用這些數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和位置。
2、使學生會比較他們的大小,熟練地掌握8和9的組成。
3、培養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正確熟練地讀出數量是8、9的物體的個數,會讀寫8和9。
2、難點:掌握9以內數的順序,會比較9以內書的大小,掌握8、9的組成。
教學準備:掛圖、生備學具,點子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看圖寫數
一共有幾朵花?
2、再添上一朵花,現在一共有幾朵花?(8朵)如果再添上一朵是幾朵呢?(9朵)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8和9的認識。
二、新課教學
1、創設情境,認、讀、數8和9。
(1)、出示主題圖。學生觀察后,提問:圖里講了一件什么事?
畫面上畫了些什么,與哪些數字有關,請同桌的同學互相說一說。(8位小朋友,9個人,2個小桶,2個噴壺,2把小鏟,8棵樹,1塊黑板,黑板前有9盆花,9只蝴蝶,8朵花…..)
(2)、請大家用小木棒擺出和花一樣多的數量,再添上一枝是多少?
出示計數器,請大家撥7個珠子,再添上幾個是8個呢?幾個珠子,再添上1個是9個呢?
2、數的順序。
出示直尺圖。問:第一段從什么數開始?再看7后面的一個數是幾?8后面的一個數是幾?
全班看直尺上的刻度,從0讀到9,再從9倒數到0。
3、數的比較。
(1)、7和8比較大小。
①、學生動手擺,第一排每個同學擺7根小木棒,第二排每個同學擺8根小木棒,比一比,哪一排多?哪一排少?
②、學生動手寫:第一排小木棒的個數用數字幾表示?那第二排呢?7和8比較,誰大,誰小?
8比7大應該用什么符號?7比8小應該用什么符號?
8>77<8
(2)、8和9比較大小。
①、學生動手擺,第一排每個同學擺8個圓片,第二排每個同學擺9個圓片,比一比,哪一排多?哪一排少?
②、學生動手寫:第一排小圓片的個數用數字幾來表示?第二排呢?8和9比較,誰大,誰小?
9比8大應該用什么符號?8比9小應該用什么符號?
9>88<9
4、認識8和9的基數與序數的含義。
(1)、讓學生找到教科書P54的蝴蝶圖,按要求用彩筆給蝴蝶涂色。
(2)、通過給蝴蝶涂上不同的顏色,讓學生更具體地感受幾和第幾意義的不同。
5、指導書寫。
(1)、指導8的書寫。
首先讓學生看教科書P53的黑體字8,問學生8字像什么?然后看教科書P54中8的書寫順序圖,再出示田字格小黑板,邊板演邊講解:8字是一筆寫成。從田字格的左半格右上方起筆,自上而下,先寫一個S字,接著自下而上過S字腰間,與起筆字處連接,一筆寫成。最后,請同學看著黑板上的“8”字書空,再讓學生用食指在桌面上練習寫“8”。
(2)、指導9的書寫。
9字是一筆寫成,它的上部像0,它的豎像個1,上半部這個0要寫在上邊的小格里,注意要圓滑,不能有棱角,寫到0的起筆處,再往左下方寫斜豎,一直到下線為止。學生在教科書P54的寫字格里描寫9。
(3)、完成教科書P54的“8”、“9”書寫練習。
6、操作感悟,學習8和9的組成。
三、鞏固練習
1、口答:
(1)、一個數大于7,小于9,這個數是幾?
(2)、9的前面第4個數是幾?
(3)、比6大,比9小,這個數可能是幾?
2、作業:把數字8和9寫在作業本上(各寫5行)
四、全課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又認識了8、9兩個數字朋友。希望同學們回到家里找一找有關數字8和9的物品,明天來學校后……
(讓學生暢所欲言,引導說出本節課所學內容。
五、板書設計:
8和9的認識
789
7<8,8>7
8<9,9>8
7<9,9>7
一年級數學教案 篇17
教學內容:練習課(P648T至12T)
教學要求:
1、讓學生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的口算方法,能迅速的熟練的進行口算。
2、進一步培養學生從小做事認真、仔細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能熟練的口算,提高心算能力。
教學準備:口算卡
教學過程:
一、基礎練習:
1、看卡片開火車,說出結果
23+775+98+23
56+950+548+5
79+542+505+44
2、聽算,全班計算,后集體訂正
9+276+276+30
9+3014+654+5
36+546+333+7
3、指名說一說:9+30和36+5你是怎么樣算的?
還有不同的計算方法嗎?
二、自主練習
1、獨立完成練習十一的第8題。
要求:1、先口算,在填空。
2、指明說出計算方法。
3、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算的?
2、游戲——小小郵遞員
比一比,哪個郵遞員送的又快又準!
讓學生在游戲中鞏固兩位數加一位數的計算方法。
3、練習十一第10題,6連續加6,每次加的結果寫在橫線上。
要求:1、小組里口說結果。
2、說說,你是怎么算的?你是怎么想的?
3、仔細計算,獨立解答,后集體訂正。
三、作業設計
練習十一的第11題,
要求:1、先說出圖意,看圖你知道了什么?
2、獨立計算。
聯系十一的第12題。
注意:先計算在比較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