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語文第六課《老山界》教案范文(精選14篇)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六課《老山界》教案范文 篇1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熱愛長征的革命傳統。
2、理解一些詞語的含義,賞析精彩的語段。
[重點難點]
1、重點:學習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記敘事件、安排層次的方法。
2、難點:理解生動描寫對表達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教學時數]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介紹作者
陸定一,生于1906年,江蘇無錫市人。曾任八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國務院副總理。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長征時,在紅軍第一方面軍“紅章”縱隊政治部宣傳部工作。
2、導語
二萬五千里長征,歷時一年,震驚中外。英勇的紅軍戰士克服了重重困難,越過了萬水千山,勝利到達陜北。同學們,你們知道紅軍翻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是哪一座嗎?那就是老山界。這座山高三十里,懸崖峭壁,十分險峻,可我們的紅軍戰士卻勇敢地翻過去了。大家想聽聽這段故事嗎?那就請親身經歷過這次翻山戰斗的一位老紅軍給我們講述吧。
二、放朗讀錄音,學生速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話概括故事內容。
討論、明確:紅軍長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三、探究學習
㈠明確順序安排
1、寫文章首先得有條有理、順序清楚。本文以什么為順序呢?(時間變化、地點轉移)
2、要求學生在文中找出表明時間、地點的詞句。
㈡了解事件經過。填表說明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
時間地點人物活動
第一天上午
傍晚
天黑
夜黑
半夜
第二天黎明以后
下午
㈢理清結構層次。
1、提問:記敘一件事,文章結構一般如何安排?交代起因,記敘經過,說明結局。
2、本文是不是這樣安排的呢?
大致如此。分三部分:交代決定翻越老山界(第一自然段);記敘翻越老山界的經過(2—33段);說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4段)。
四、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四。
第二教時
一、復習舊課
二、繼續學習課文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作者以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為順序記敘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同時我們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難翻的山。其“難”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㈠引導學生細讀課文,全面思考。
走路難、睡覺難、吃飯難、處境難
㈡對于這些困難,課文是怎樣描述的?(要求學生跳讀、勾劃、概括)。
走路難:懸崖峭壁、山高路險。睡覺難:路窄石硬、寒氣逼人
吃飯難:糧食奇缺、肚子饑餓。處境難:敵人追擊、槍聲密集。
㈢面對這般重重困難,我們的紅軍戰士是如何對待的呢?
打趣逗笑、奮勇登山。酣然入夢、觀賞夜景。
鼓著勇氣、繼續前進。毫不畏懼、嘲笑敵機
㈣這些描述表現了紅軍戰士怎樣的思想性格?
頑強的意志、樂觀的精神
㈤首尾兩段的作用。
1、文章主要記敘翻山的艱難,首尾兩段說了這個意思沒有呢?
2、研讀首段:
⑴首段交代了些什么?
高度(三十里高)名稱(土名叫老山界)
⑵交代高度起什么作用?
說明山難翻(暗示中心意思)。
⑶文題為何用土名“老山界”?(聯系與瑤民攀談一段)
通俗親切:暗示紅軍是人民的軍隊。
3、研讀尾段。
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細加體會。
三、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二。
第三教時
一、復習舊課
二、繼續學習課文,揣摩生動描寫
1、 本文把紅軍戰士的頑強意志和樂觀刻畫得具體形象,靠的是什么?
生動的描寫。
2、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的?
行動、語言、場面、景物
3、揣摩行動描寫
行動描寫貫穿全篇,只要求學生抓住幾個典型細節加以領會。
4、揣摩語言描寫
細讀文中的語言描寫,表現了紅軍的什么精神?
如“別掉隊、做烏龜、頂著天、哈哈笑”等,表現了相互鼓勵,豪邁樂觀。
5、揣摩場面描寫
⑴找出最典型的場面描寫。 “之”字奇觀
⑵作者是怎樣描繪這一奇觀的?
著重于觀察的立足點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場面的雄奇壯觀。
⑶這樣描寫表現了紅軍戰士的什么精神?
烘托出紅軍英勇豪邁的英雄氣魄。
6、揣摩景物描寫
⑴找出最精彩的一段。
半夜醒來觀賞夜景(所見所聞)
⑵“見”主要寫了哪些景物?以什么為序?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⑶所“見”景象給人什么感受?“聞”突出了什么特點?
莊嚴、奇偉。寂靜
⑷可作者描寫的卻是各種“聲響”,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不矛盾。以動寫靜,角度巧,效果好。(進一步要求學生談談自身感受)
⑸這些聲音有何特點?采用什么方法寫出?
遠、近、大、細;比喻、擬人(山泉嗚咽)
⑹這段景物描寫對表現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氣逼人、刺入肌骨,渾身打顫,而紅軍戰士卻能平心靜氣地欣賞眼前景、細聽耳邊聲,可見紅軍戰士的鎮定與豪邁。這是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的形象刻畫。
三、小結
本文真實、生動地敘述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全過程,寫出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紅軍不怕困難、艱苦奮斗的堅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四、布置作業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六課《老山界》教案范文 篇2
教學目標:
1、對應生活學習理解生字生詞和含義深刻的語句。
2、閱讀課文,感悟生活,認識紅軍翻越老山界的戰斗生活情景,學習紅軍勇于戰勝艱難險阻的頑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3、探究課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學習作者觀察生活認識生活的方法,運用作者按時間順序反映生活的方法表現生活,培養學生表現生活的能力。
4、品味生活,品味語言,學習運用課文樸實、優美、凝煉的語言反映生活,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水平。
教學重點:
閱讀課文,感悟生活,認識紅軍翻越老山界的戰斗生活情景,學習紅軍勇于戰勝艱難險阻的頑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難點:
探究課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學習作者觀察生活認識生活的方法,運用作者按時間順序反映生活的方法表現生活,培養學生表現生活的能力。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多媒體揭示本課目標,讓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1分鐘)
長征途中有許多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同學們都知道一些,可你們知道紅軍翻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是哪一座嗎?那就是老山界。這座山高三十里,懸崖峭壁,十分險峻,可我們的紅軍戰士卻勇敢地翻過去了。大家想聽聽這段故事嗎?今天,我們學習《老山界》,了解了解這個故事。
2、本堂課的學習目標:(1分鐘)
1)、對應生活學習生字生詞,理解生字生詞反映的生活情景。
2)、閱讀課文,感悟生活,認識紅軍翻越老山界的戰斗生活情景,學習紅軍勇于戰勝艱難險阻的頑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二、指導學生自讀課文,感悟生活。多媒體顯示下列內容。(2分鐘)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生活,注意節奏和停頓。
2、出示小黑板或多媒體展示生字生詞,自學自讀2分鐘,對應生活再現詞語反映的生活情景,對照解釋換一種方式表達詞語反映的生活情景,理解生詞。
3、閱讀課文,感悟生活,自主探究“課文反映什么生活”的問題,并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課文反映的生活,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和作者思想感情,準備交流。
4、探究問題,進一步感悟生活,理解課文內容和作者思想感情
1)紅軍翻越老山界有哪些困難?2)文章寫我們和瑤民攀談,維護瑤民利益有什么深意?3)行軍途中,“我”還做了哪些工作?
三、學生自讀、自主感悟生活,老師巡視、督促,鼓勵學生多問,培養學生勤學多問的習慣。(10分鐘)
學生根據自學指導自讀課文、自讀注釋、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感悟生活、質疑提問,老師指導答疑,準備對話交流,但關于作者和寫作背景就不交流了,提供材料(材料附后)讓學生自讀一下就行,不要不放心學生。
四、和諧交流,共同提高。(30分鐘)
1、檢查朗讀,學習朗讀。先品聽朗讀錄音,后指名學生朗讀,并點評。
2、交流學習生字生詞,對應生活理解生字生詞。
1)多媒體或小黑板顯示生字,指名學生讀準生字,并糾正錯誤讀音。
驚惶(huāng)繳(jiǎo)租
嗚咽(wūyè)咀嚼(zǔjiáo)
骨碌(gūlu)渾身打著顫(zhàn)
2)、多媒體顯示生詞和解釋,讓學生對照解釋盡量用自己的語言,配合動作表情說說生詞反映的生活情景,檢查學生理解詞語情況。
苛捐雜稅:指繁重的捐稅。
生平:有生以來;平生。
峭壁:陡直的山崖。
矗立:聳立,高高的直立。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擊。
酣然入夢:甜美、暢快地入睡。
絕壁:極陡峭不能攀援的山崖。
身手:本領。
3共同感悟生活,解決“課文反映什么生活”的問題,讓學生說說課文反映的生活,說說自己的認識和感悟,同時老師追問。學生發言和老師追問略。師生對話,思想交鋒后,根據預設要點統一認識。預設要點如下:(思想交鋒后,多媒體顯示內容要點)
課文反映紅軍克服重重困難翻越老山界的情景,反映紅軍有組織有紀律維護老百姓利益的情景,重點反映紅軍星夜翻山和露宿山腰的情景,反映紅軍的頑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了促進學生思考,追問:紅軍部隊翻越老山界和你個人翻越老山界有什么異同?大家發言,共同探究,思想交鋒略。
4、共同探究自讀問題:1)紅軍翻越老山界有哪些困難?2)文章寫我們和瑤民攀談,維護瑤民利益有什么深意?3)行軍途中,“我”還做了哪些工作?共同探究,思想交鋒后,統一認識。預設要點如下:(同樣,思想交鋒后,多媒體顯示預設要點)
1)紅軍翻越老山界的困難有:山高路險,懸崖峭壁走,路難;夜宿山腰,寒氣逼人,睡覺難;糧食奇缺,肚子饑餓,吃飯難;槍聲密集,敵人追擊,處境難。
2)文章寫我們與瑤民攀談,是為了消除瑤民對我軍的誤解,為了證明紅軍和國民黨軍隊有本質的不同,是為了發動群眾,宣傳群眾,依靠群眾,是為人民群眾謀利益,為人民群眾而戰斗的思想境界的表現。這是紅軍戰斗的宗旨。紅軍長征的深遠意義就在于長征途中紅軍宣傳了自己,讓人民群眾相信紅軍,支持紅軍,贏得民心。這是紅軍長征的最大收獲。
3)“我”不僅要和大部隊一樣翻山越嶺,而且和瑤民攀談,聯絡群眾,打探路程,爭取民心,還一路寫標語,宣傳鼓動,維護軍隊紀律,維護行軍秩序,督促部隊前進,喊口號,演說,幫助病員和運輸員等。可見,“我”的事真不少,功勞真不小。
五、結語,布置作業。(1分鐘)
1、抄寫生字生詞。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多媒體揭示本節課學習目標。(2分鐘)
1、感悟生活,探究課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學習理解課文反映生活的方法。
2、探究課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學習作者觀察生活認識生活的方法,運用作者按時間順序反映生活的方法表現生活,培養學生表現生活的能力。
3、品味生活,品味語言,學習運用課文樸實、優美、凝煉的語言反映生活,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水平。
二、自學指導,多媒體顯示以下內容,讓學生自學起來任務明確。(2分鐘)
1、探究問題:課文是怎樣反映生活的?理解課文反映生活的方法。
2、點對點遷移運用,運用課文按時間順序反映生活的方法表現生活,培養學生認識生活表現生活的能力。
3、品味下列語言,學習運用課文樸實、優美、凝煉的語言反映生活,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水平。
(1)向上看,火把在頭頂上一點點排到天空;向下看,簡直是絕壁,火把照著人的臉,就在腳底下。
(2)遠遠地還聽見敵人飛機的嘆息,大概是在嘆息自己的命運:為什么不到抗日的戰線上去顯顯身手呢?
(3)我們完成了任務,把一個堅強的意志灌輸到整個縱隊每個人心中,饑餓、疲勞甚至受傷的痛苦都被這個意志克服了。
(4)難翻的老山界被我們這樣笨重的隊伍戰勝了。
三、學生自學、自主感悟生活,解決“課文怎樣反映生活”的問題,老師巡視、督促,鼓勵學生質疑提問,培養學生勤學多問的習慣。(10分鐘)
學生自讀、感悟、提問,老師指導答疑,師生準備交流。
四、和諧交流,共同提高。交流后,多媒體顯示預設要點。(30分鐘)
1、共同探究課文反映生活的方法,發動學生說說課文反映生活的方法進行交流。學生發言,老師追問,思想交鋒后,統一認識。預設要點如下:
1)本文按時間順序反映紅軍翻越老山界的情景,反映一天半時間發生的事情。課文反映的是一個部隊翻越高山的情況,不是一個人的爬山情況,因此情況比較復雜,如不按時間順序反映生活是很難把紅軍翻越老山界的情景反映清楚的.。但文章并沒有平鋪直敘,而是懸念疊生,前后呼應,虛實結合,張弛交錯,妙趣橫生。如下午才動身,沿著山溝向上走的時候,不知道前面為什么走不動,使人疑惑不解,頓生懸念;第10段里說“打聽前面的路程……我們現在還沒到山腳下呢。”這里筆鋒一轉,懸念產生。第28段里又說“我以為30里的山就那么一點”,其實“還有20多里很陡的山”,這樣形成懸念,突出老山界陡峭。懸念的產生使文章趣味良多,突出了文章主旨。
文章前后呼應主要有兩處。一是“我”在瑤家了解到雷公巖上山30里,下山15里,夜里翻山時發現“簡直是絕壁”,第二天看到雷公巖“果然陡極了,幾乎是90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來寬”。文章這樣多次點明雷公巖的陡峭,前后呼應,突出雷公巖的陡峭,突出紅軍勇于戰勝困難的精神。二是文章多次提到饑餓,沒吃飽,也前后呼應,突出翻越老山界的艱難和紅軍的頑強意志。
文章張弛交錯,紅軍過雷公巖一段是緊張的,特別是星夜翻山和露宿山腰的情景濃墨重彩,而和瑤民攀談那一段卻是溫馨的,飛跑下山那一段卻是輕松的。可見文章雖然按時間順序反映生活,但筆法十分靈活。
2)文章用第一人稱的寫法,通過“我”的見聞和言行貫穿全文,把“我”作為線索,反映頭緒繁多的生活情景。文章開始寫道部隊走不動,“我們”趁機和瑤民攀談,消除瑤民對咱軍隊的誤解,打聽路程,寫標語,砍竹子做火把,接著重點描寫夜里行軍的情景和半夜醒來的情景,黎明準備出發,督促部隊前進,寫標語,喊口號,演說,幫助病員和運輸員。不多久到了雷公巖,驗證了瑤民的話。快到山頂,我已經落得很遠了,因為一路都要寫標語等。這時又交代后衛部隊正在和敵人開火,聽到敵機的“嘆息”,點明紅軍翻越老山界是在敵人圍追堵截的情況下進行的,更突出翻越老山界的艱難。到山頂已經是下午兩點多鐘。下山時,我們一氣兒跑下去。這些情景都是通過“我們”來貫穿全文,把復雜的戰斗生活情景反映出來的。
2)文章不僅通過平實的敘事,而且通過生動的描寫來反映生活。如星夜爬山的場面描寫得有聲有色,十分生動,把紅軍戰士高昂的斗志、樂觀的精神渲染得極為感人,使人深深地感到紅軍確實是一支無高不可攀的英雄部隊。露宿山腰的場景巧妙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如明喻、對偶、博喻、排比等,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2、品味語言,學習理解蘊含豐富的語句。品味語言的方法是把語言反映的生活情景想象再現出來進行感悟和玩味,并說說語言反映生活的巧妙之處。這種方法和理解字詞、課文的方法是一脈相承的。重點品味下面四句話的含義:
(1)向上看,火把在頭頂上一點點排到天空;向下看,簡直是絕壁,火把照著人的臉,就在腳底下。
(追問:假使你在現場,向上看,向下看后感覺如何?思想交鋒后,統一認識:火把“排到天空”,“就在腳底下”,必然使人感覺山太陡峭了,感覺紅軍太高大了,但如果不設身處地替紅軍想想,是感覺不到的。)
(2)遠遠地還聽見敵人飛機的嘆息,大概是在嘆息自己的命運:為什么不到抗日的戰線上去顯顯身手呢?
(追問:敵機怎么會嘆息呢?思想交鋒后,統一認識:說明敵機沒有用武之地,既不能奈何紅軍,又不能上前線抗日,表明國民黨士兵對打內戰的極端不滿。
(3)我們完成了任務,把一個堅強的意志灌輸到整個縱隊每個人心中,饑餓、疲勞甚至受傷的痛苦都被這個意志克服了。
(追問:翻越老山界的意義何在?思想交鋒后,統一認識:翻越老山界的意義不在翻越老山界本身,在于通過翻越老山界,培養了紅軍戰勝困難的堅強意志;在于通過翻越老山界,紅軍排除萬難北上抗日的意志更加堅定了。此句妙在把紅軍翻越老山界的意義深刻地揭示出來了。)
(4)難翻的老山界被我們這樣笨重的隊伍戰勝了
(追問:“笨重的隊伍”怎么理解?思想交鋒后,統一認識:作為一個隊伍,必然有一些裝備,思想要統一,行為要一致。行軍中要督促部隊前進,寫標語,喊口號,演說,幫助病員和運輸員等,還要聯絡群眾,擺脫敵人等。部隊的事務太繁多了,簡直可以說是太“笨重”了。)
3、點對點遷移運用,培養學生表現生活的能力。
這篇課文按時間順序以“我”的見聞言行貫穿全文的反映生活的方法很值得大家學習。今天我們就以《春游》為題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篇文章反映班級組織的一次集體春游活動。文章要把春游繁雜的情景反映清楚,必須有主有次,虛實結合,張弛交錯,敘事描寫結合。春游雖然沒有紅軍翻越老山界艱難,但如何克服來自自身和自然方面的各種困難,如何培養堅強的意志,如何培養不怕困難,團結合作的精神,如何發揮春游的作用,如何體驗紅軍的艱難戰斗生活等,寫作時應認真考慮,認真構思,合理巧妙地安排文章的結構層次。
五、結語,布置作業。(1分鐘)
1、背誦課文“半夜里……不知什么時候又睡著了”一段和第13-19段,揣摩生動的描寫。
2、完成點對點遷移運用作文《春游》。
3、課后自由閱讀有關長征作品一篇,做好筆記,準備交流。
附:
介紹作者
陸定一,生于1906年,江蘇無錫市人。曾任八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國務院副總理。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長征時,在紅軍第一方面軍“紅章”縱隊政治部宣傳部工作。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六課《老山界》教案范文 篇3
【教學目標】
1、掌握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文章層次的方法。
2、生動的描寫對表達中心的作用。
3、感悟紅軍戰士不怕困難的堅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1、掌握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文章層次的方法。
2、感悟紅軍戰士不怕困難的堅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課時安排】
2 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掌握生字詞。
2、掌握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文章層次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紅軍長征路上有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正是紅軍精神的真實寫照。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研讀《老山界》一文(板書),進一步感悟革命先輩的堅強意志和樂觀主義精神。
二、揭示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掌握生字詞。
2、掌握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文章層次的方法。
三、檢查預習
注意劃線字的注音和寫法
蜷縮( ) 嗚咽( ) 點綴( )
澎湃( ) 咀嚼( )
籬笆( ) 酣然入夢( ) 苛捐雜稅( )
四、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出示自學提綱:
⑴《老山界》記敘紅軍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按時間順序記敘的,請你找出表示時間的詞語。
⑵ 老山界是紅軍長征翻越的第一座難走的山。“難”體現在哪幾方面?請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回答。
⑶ 面對困難,紅軍戰士以什么態度面對,是如何克服的,體現了紅軍戰士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語句回答)
2、討論明確
⑴ 時間順序:
“下午才動身——天色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腳——滿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時候——到了山頂,已經是下午兩點多鐘——直到宿營地”。
⑵ “難”體現在:
① 山路險峻,懸崖峭壁 —— 走路難
② 要在一尺多寬的陡峭山路上睡覺 —— 睡覺難
③ 饑餓 —— 吃飯難
④ 傷病員多,敵人追擊 —— 處境難
⑶ 表現了紅軍戰士不怕艱難險阻的頑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3、紅軍是一支人民的軍隊,他是在宣傳群眾并同敵軍作戰中前進的,他始終代表了人民的利益。試從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
五、小結
寫作特色其一:掌握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文章層次的方法。
六、布置作業
朗讀全文,熟讀描寫的段落。
板書設計: 老山界
決定翻山
時 走路難
間
翻山經過 睡覺難 不怕困難的堅強意志
順 吃飯難 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序 處境難
翻山以后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六課《老山界》教案范文 篇4
一、 教學設計
(一) 設計思路
《老山界》(蘇教版八年級上冊課文)這篇文章選自《泄づ┖煬諞環矯婢ふ骷恰罰且黃匾瀆跡媸檔匭鶚雋順ふ魍局瀉煬健暗諞蛔炎叩納健鋇墓適隆w髡唄蕉ㄒ唬?960—1996)在長征途中任紅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長,他以樸實優美、真摯細膩的筆觸進行記敘描寫,條理清晰,內涵豐富,寫法新穎,很適合中學生學習。
根據文章內容的歷史背景和寫作特色及其表現中心思想的手法,在教學時,應將理清文章線索,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學習按時間推移和地點轉換進行敘事的方法作為教學重點;將體味紅軍樂觀頑強的精神、學習通過精彩的環境描寫來表達思想感情作為教學難點。
學生在學課文之前,自行查找并閱讀有關“長征”的歷史資料,觀看2001年央視拍的《長征》,讓學生了解長征這一歷史事件,從中感受長征的偉大意義和其中紅軍留給后人的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這樣,有了情感鋪墊,學生較易進入課文情境。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學習、討論交流、總結歸納、探究發現,達到充分學習的目的。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樂觀、積極進取的精神和鍛造探究問題品味文章的能力。
(二) 教學準備
1. 課前準備:觀看《長征》片段,感受長征精神。
影片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了解歷史并感受那個年代的艱苦歲月,這樣學生較易進入課文情境,體味和品析文章所蘊涵的思想感情。討論交流的時候,問題和課文精華就可以水到渠成出來了。
2.預習課文并查閱有關長征的背景資料。
(三)教學步驟
1.自主學習、討論交流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由朗讀或默讀課文,整體感知全文;理清課文線索,把握全文內容;掌握文中生字詞,并畫出自認為好的詞、句、段;找出文中不理解的或有疑問需要討論的地方,圈點批注。按照循序漸進的步驟進行教與學。
(1) 鞏固舊知,自然過渡
讓學生齊背本單元剛剛學過的毛澤東的《七律-長征》,鞏固舊知,自然過渡到本課的學習。
(2) 了解作者情況,明確寫作背景。
學生在查閱資料時了解到陸定一是參加過長征的人,教師提示:親身經歷的事情,寫起來特別真實而細膩,注意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感情,作者的感想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反映了當時紅軍的真實感受。
(3)整體感知全文內容,理清課文敘事脈絡。
學生自由朗讀或默讀課文,整體感知全文內容后,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解決問題。本步驟設計主要圍繞三方面展開。
a. 這篇課文是什么體裁?找出記敘的六要素。
明確體裁是記敘文,找出六要素包括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這是閱讀記敘文的閱讀方法,是把握課文內容的首要步驟。學生可合作在文中快速找到答案,從中可培養學生閱讀記敘文的良好習慣,提高閱讀效率。
b. 找出表示時間推移、地點轉換的語言標志。
這篇課文敘事有一個明顯特點:順序清楚,有條不紊。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很快地在原文中找出時間變化的標志及其相應的表示地點轉移的詞語,認識到本文的敘事順序:順敘。這樣學生進一步明確了課文的敘事脈絡。教師適時提示:學習本文的敘事寫作方法: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來安排文章的層次結構。
討論話題:紅軍翻越老山界用了多長的時間?從中你能發現什么?
引導學生從文中的時間變化歸納出翻越老山界的時間:整整一天時間。學生討論并自由發言,從中看到老山界之險峻難走,認識到紅軍頑強不屈的精神品格和樂觀的生活觀念。
c. 閱讀課文,找出相關的語句,概括紅軍在翻越老山界時遇到哪些困難?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后,討論交流,通過自己的語言概括紅軍翻越老山界四方面的困難:走路難、睡覺難、吃飯難、處境難。教師引導學生過程中有意識地提高學生概括課文內容的能力。
討論話題:紅軍戰士面對困難的態度如何?
學生聯系課文中具體的語句思考,并互相討論交流,然后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適當點撥(從細節描寫、語言描寫等入手,如與瑤民攀談并送之與米、紅軍戰士的語言描寫及作者自身的真切體會等)。本步驟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的基礎上,感受長征的革命傳統,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有意識地培養其分析問題的能力,也為下步設計奠定基礎。
2、研讀賞析
讓學生大聲朗讀自己認為精彩的片段,并把喜歡的原因和同學交流。(同學交流后,由學生代表在全班發言交流。這樣,充分營造一個自由輕松而有研討氛圍的環境,讓學生在其中思維活躍,積極發言并提高學生鑒賞文章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學生主要歸納為二個精彩片段。
(1) 精彩片段一賞析
討論話題:我們想象一下“只見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跟星光連接起來……”這一奇觀,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導學生體會戰士的風趣語言,感受紅軍在困難面前的幽默和樂觀,看出紅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從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2)精彩片段二賞析
討論話題:a星夜登山作者的立足點在哪里?選擇了怎樣的觀察方法和觀察角度?調動了什么感官進行觀察?觀察什么?怎樣用生動的語言進行描述?
b 凍的感覺,凍醒了,凍得怎樣?勾畫關鍵詞。
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如何觀察、反映生活,研讀生動描寫的段落。讓學生理解到作者
的所見所聞既表現征途生活的艱苦,又有樂觀情趣。本步驟設計的意圖是希望通過分析和賞析精彩片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并能養成“苦中也有樂”的良好心態。
3、歸納總結
(1) 學生用自己的話復述文章內容(鼓勵學生創意地表達)
(2) 讓學生同位間討論本課的寫作藝術
目的是培養學生及時總結歸納學過的知識并通過自己的語言表達加深對課文的深層理解,教師也可及時從中了解到自己的教學效果,以便不斷改進教學質量。
最后,教師以前面學過的毛澤東詩作結: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難——閑)
二、 精彩片段
師:“天色晚了,肚子餓了,許多人煩得叫起來,罵起來”“山下有人送飯上來,不管三七二十一,搶了一碗就吃。”有人認為,這些描寫是非常真實、生動的,但也可見紅軍中有不文明、不守秩序的現象,你是怎么看到呢?
生:紅軍也是有血有肉的,餓了,急了,罵一兩句,搶飯碗吃,這是很自然的事,不能說是不文明。
生:我覺得這種行為只是個別人的行為,不能代表整個紅軍隊伍。
師:你們說得都有道理,能從實際出發看問題,作者正是用這種真實的筆觸進行敘事描寫,使文章顯得真實可信,而紅軍的形象也顯得栩栩如生。
師:文章3~10自然段花了大量篇幅寫與瑤民“攀談”的事,這不是離題了嗎?
生:這是作者真實地敘事的表現。
生:紅軍為了宣傳,以取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生:讓讀者看到紅軍愛民的一面。
師:同學們理解得不錯,紅軍不是為長征而長征的,它是為了根本改變人民受苦受難的。紅軍愛民的思想讓我想起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話,你們知道嗎?
生:(齊)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師:聰明,在這里作者運用了陪襯的手法來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師:大家細心體會“半夜里……不知什么時候又睡著了”這一段,充滿詩情畫意,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這一段作者的所見所聞集中寫出了什么?
生:所見寫出了山勢的高峻、陡峭。
生:所聞是作者在靜夜所聽到的那些細微的聲響。
師:所見突出了環境的艱苦,那么所聞你們能用一個詞形容當時作者的真切感受嗎?
生:寂靜或恬靜
師:那為什么作者寫了聲響呢?
生:呃,只有在寂靜的環境里才能聽得到細微的聲響,而且由于是山谷很深,反響回蕩,聲音自然比較響。
師:作者寫靜卻寫了動,這是什么寫法?你能說出這種寫法的例子來嗎?
生:是以動寫靜,側面描寫的手法。例子:教室里很安靜,連一根針掉在地上的聲音也聽得見。
生:還有就是王唯的一句詩: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師:非常好的例句!我們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把深夜的山谷聲響寫得如此富有詩意,試體會這段景物描寫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生:可以看出作者樂觀的生活情趣。
師:不錯的,捕捉到這些細微的聲響,既要一定的自然條件,比如寂靜,更要一個以苦為樂、心態平和的人才能體會到這優美的境界。正如秋夜的月亮,有人看到團聚,而有人看到了凄涼。“眼中月是心底月”,你們能明白其中的意味嗎?
生:有什么樣的心境就有什么樣的景物。
生:就是老師說過的“一切景語皆情語”。
師:很好。羅丹有一句著名的話“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
生:(齊)“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師:正是。我們要學會在生活中發現美,在大自然當中感受美,學會欣賞美,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美,用自己的行動去創造美!我們能欣賞別人的優點,學會贊美別人,并把別人的優點變為自己的優點,這就是創造美的行動!
師:那么這段景物描寫對表現主題有什么作用?
生:表現了山的高大險峻,這樣更突出了翻山的艱難。
生:突出了紅軍的樂觀主義精神和蔑視困難的英雄氣概,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師:老師也是這樣理解的,我們理解文中的深層含義,往往要聯系文章主旨進行分析。在以后的閱讀理解中,我相信你們會做得更好的!
三、 教學反思
根據這篇課文特定的歷史背景,我在課前利用多媒體進行了充分的情境創設,激蕩起學生的感情;引導學生挖掘文章內在的思想性,體會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廣度,把思想精華牢牢抓住,揭示闡發,啟發學生深思并聯系、擴展,增添感情濃度和知識趣味性;盡量發揮課堂教學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識、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響,融思想、語言、認識能力、素質培養于一爐。我深深感到:首先教師上課要有激情(首先要讀透文本,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學生),要有深厚的文學底蘊,這樣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學生;其次要會靈活地創造教學情境,用生動的語言、動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學生,在這過程中變換提問的角度,引導學生咀嚼品味語句、交流討論問題,從中訓練學生讀寫聽說的能力;再次就是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教材中優美的語言、鮮活的紅軍戰士形象、新穎的寫作手法(如以動寫靜)、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為樂、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奮發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導學生發現生活的美,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行動去創造美!還有就是要利用好適當時機,拓展有關的內容,在知識傳授過程中打開學生的思路,放開學生的手腳,“歡迎質疑”、“歡迎發表與教材的不同見解”、“歡迎發表與老師不同的見解”,鼓勵其獨立思考、暢所欲言,這樣有利于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充分發揮。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六課《老山界》教案范文 篇5
教學目的:
1、學習和掌握按時間順序、地點轉移記敘事情的方法,以及用生動的描述,貼切的比喻表達中心的寫作手法
2、學習紅軍戰士不怕艱難險阻的頑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1、按時間順序、地點轉移記敘事情的方法
2、用生動的描述,貼切的比喻表達中心的寫作手法
教學方法:自學式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預習提示
中央紅軍長征,從1934年10月開始,到1935年IO月結束,是為了突破國民黨“圍剿”,爭取北上抗日而進行的戰略大轉移。這篇課文寫的是紅軍于1934年冬翻越長征途中第一座難爬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老山界,位于廣西東北和湖南新寧邊境。
一、學生通讀全文
閱讀這篇課文,注意課文的記事順序,劃出描述山勢險峻和表現作者在山上過夜的細膩感受的一些生動句子,想想文章為什么這樣寫。并注意學習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二、查工具書,掌握下邊加點的字的讀音:
驚惶、欺侮、嗚咽、咀嚼、酣然入夢、矗立、蜷、陡、落得很遠、苛捐雜稅。綴。
三、 填表說明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
時間 地點 人物 所做的事情
第一天 下午
傍晚
天黑
上半夜
半夜
第二天 黎明
下午
四、指導學生復述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
第二課時
一、 分析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1)點題,概括介紹老山界。
第二部分(2—32)敘述翻山的經過。
第三部分(33)指出老山界是紅軍長征中所走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
二、 分析文章的寫作特點:
1、 抓住事物的特點,寫得具體、逼真、動人。
2、 在寫法上,前面埋下伏筆,作好鋪墊,后面處處呼應,層層相連。
3、 圍繞中心,多方面描寫景物,使中心思想突出、深刻。
三、課堂練習(解決難點)
1、判斷下列加點字注音的正誤。
驚惶(huāng) 繳(jiǎo)租 欺侮(fu) 嗚咽(wūyiè)
咀嚼(zǔjiáo) 骨碌(gūlu) 渾身打著顫 (chàn)
2、紅軍翻山遇到的許多艱難險阻,可以分為哪幾個方面?是怎樣對待的?
3、寫寂靜,可以以靜寫靜,也可以以聲寫靜。這篇課文既說“寂靜”,又說“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聲響”,正是以聲寫靜。恰恰因為靜極了,才聽到一般聽不到的聲音;恰恰因為聽到了一般聽不到的聲音,才說明實在是靜極了。你在生活中曾有這樣的感受嗎?試用一二百字寫出來,練習用比喻。
4、描寫景物要注意觀察景物的立足點和角度。課文第一次寫火把,立足點在,——觀察角度是仰視;第二次寫火把,立足點在,——觀察角度是既有( )視,又有( )視。找出你最喜歡的一張照片,說說攝影者是站在什么位置,從什么角度照的。
5、聯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語句,回答問題。
(1).她的房子和籬笆都是枯竹編成的,我們生怕有人拆下來當火把點,就寫了幾條標語,用米湯貼在外面顯眼的地方,告知我們的部隊不準拆籬笆當火把。
(如果把“生怕”改成“怕”,把“不準”改成“不要”,行嗎?為什么?)
(2).遠遠地還聽見敵人飛機的嘆息,大概是在嘆息自己的命運:為什么不到抗日的戰線上去顯顯身手呢?
(飛機會“嘆息”嗎?這里為什么用“嘆息”?)
(3).難翻的老山界被我們這樣笨重的隊伍戰勝了。
(“笨重”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4).我們完成了任務,把一個堅強的意志灌輸到整個縱隊每個人心中,饑餓、疲勞甚至受傷的痛苦都被這個意志克服了。
(這“意志”指什么?)
(5).男人大概是因為聽到過隊伍,照著習慣,到什么地方去躲起來了。
(刪去“照著習慣”行不行?為什么?)
四、布置作業 :背誦“半夜里……不知什么時候又睡著了”。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六課《老山界》教案范文 篇6
教學目標:
學習運用細膩描寫生動表達文章主旨。
教學重點:
準確分析細膩描寫的句子運用的具體方法。
教學難點:
全面概括細膩描寫的多層方法。
教學過程:
一、熟讀文本找細節
默讀課文,勾畫出細膩描寫的句子,想象作者翻越老山界的情景。
1、滿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來了。從山腳向上望,只見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跟星光接起來,分不出是火把還是星星。這真是我生平沒見過的奇觀。
2、“不要掉隊呀!”
“不要落后做烏龜呀!”
“我們頂著天啦!”
大家聽了,哈哈地笑起來。
3、除此以外,就是寂靜。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聲響,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極洪大的又是極細切的,像春蠶在咀嚼桑葉,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像山泉在嗚咽,像波濤在澎湃。
二、活用技法析細節
自由朗讀出示的三個句子,多角度進行賞析。
1、描寫對象是“火把”,“之”字的形容準確傳神,具有生動的畫面感,形象地寫出山路的陡峭,側面表現紅軍行程的艱難。用“奇觀”來評價,蘊含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運用語言描寫,每句末以感嘆詞和感嘆號收尾,有強調意味;每句獨立成段再次強調,同時由個體到群體,紅軍戰士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品質溢于字里行間。
3、描寫對象是聲音。一是運用對比——寂靜與聲響,遠與近,大與小。二是將聽覺的感覺暗暗與前面視覺的感覺相貫通——星星“跟我們這樣地接近”,這是“極遠的又是極近的”。三是以一組極富抒情性的比喻作結,句子短小而整齊,形象豐富又生動,易于引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
三、啟發思維總細節
本文將敘述和描寫有機地結合起來,選擇的句子是“登山時、中途休息”的三個節點,從“物”“事”“人”三個角度進行細膩的描寫,其中運用到了多感官描寫,語言描寫,對比,比喻。在句式上有排比式的短句,有獨立成段的短句。這些技法值得大家借鑒學習。
教學反思:
本節微課主要是復習學過的細節描寫的方法,再次讓學生感受它生動形象表現主題的效果。七年級學生在記敘文的閱讀和寫作上已經具備一定的經驗和基礎,但在具體的教學中發現整體運用的自覺性還有所不足。在閱讀時,對文句的賞析易出現遺漏;在寫作時,易就事論事,語言直白淺顯,缺乏布局和描寫習慣。因此根據微課的特點,選擇文本中較具有借鑒性的三個句子,由學生獨立思考,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完成賞析,落實教學重點。教學難點主要由教師完成,交給學生綜合運用的方法,培養學生技法整體運用的意識,以便在寫作中更好地謀篇布局,增加作品的生動性,吸引讀者的閱讀,同時落實相關的語文核心素養。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六課《老山界》教案范文 篇7
教學目標:
1、掌握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文章層次的方法。
2、生動的描寫對表達中心的作用。
3、感悟紅軍戰士不怕困難的堅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1、掌握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文章層次的方法。
2、感悟紅軍戰士不怕困難的堅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課時安排:2 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掌握生字詞。
2、掌握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文章層次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紅軍長征路上有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正是紅軍精神的真實寫照。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研讀《老山界》一文(板書),進一步感悟革命先輩的堅強意志和樂觀主義精神。
二、揭示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掌握生字詞。
2、掌握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文章層次的方法。
三、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出示自學提綱:
⑴《老山界》記敘紅軍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按時間順序記敘的,請你找出表示時間的詞語。
⑵ 老山界是紅軍長征翻越的第一座難走的山。“難”體現在哪幾方面?請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回答。
⑶ 面對困難,紅軍戰士以什么態度面對,是如何克服的,體現了紅軍戰士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語句回答)
2、討論明確
⑴ 時間順序:
“下午才動身——天色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腳——滿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時候——到了山頂,已經是下午兩點多鐘——直到宿營地”。
⑵ “難”體現在:
① 山路險峻,懸崖峭壁 —— 走路難
② 要在一尺多寬的陡峭山路上睡覺 —— 睡覺難
③ 饑餓 —— 吃飯難
④ 傷病員多,敵人追擊 —— 處境難
⑶ 表現了紅軍戰士不怕艱難險阻的頑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3、紅軍是一支人民的軍隊,他是在宣傳群眾并同敵軍作戰中前進的,他始終代表了人民的利益。試從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
四、小結。
寫作特色其一:掌握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文章層次的方法。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感悟課文
1、作者描寫紅軍夜里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有兩處景物描寫,找出來讀一讀。
(1) 第 13--19 節 (2) 第 23 節
2、作者說:“這是我生平沒見過的奇觀”,“奇”在哪里?
“之”字火把連到天上 仰望
山路難行 火把在頭頂上一點點排到天空
火把照著人的臉,就在腳底下 俯視
3、半夜里醒來,作者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辭?
星星
視覺 山峰 由遠及近 比喻
山谷
4、作者除了從視覺方面寫所見到的景,還從聽覺方面寫了所聽的各種聲響。用了哪些比喻?
像春蠶在咀嚼桑葉 細切而極近的
不可捉摸的聲響 像山泉在嗚咽
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 洪大而極遠的
像波濤在澎湃
5、生朗讀、感悟、背誦。
6、品味劃線詞的作用。
(1)男人大概是因為聽到過隊伍,照著習慣,到什么地方去躲起來了。
反映了瑤民長期遭受軍閥的欺壓,每有軍閥部隊通過,就擔心人丁被抓,財產被搶,因而不得不“躲起來”的嚴酷現實。
(2)她的房子如籬笆都是枯竹編成的,我們生怕有人拆下來當火把點,就寫了幾條標語,用米湯貼在外面顯眼的地方。
生怕:很怕
顯眼:明顯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
起強調作用,表現了紅軍對瑤民利益的關切和保護。
(3)不知道前面為什么走不動,等了好久才走了幾步。
第2、20節是指因山路難走,隊伍被堵住了。
第29節是因又餓又累,極度疲乏而無力再走。
(4)我們完成了任務,把一個堅強的意志灌輸到整個縱隊每個人心中,饑餓、疲勞甚至受傷的痛苦都被這個意志克服了。
指紅軍為北上抗日,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而爭取勝利的堅強意志。這是紅軍長征的思想基礎和力量源泉。
(5)遠遠地聽見敵人飛機的嘆息,大概是在嘆息自己的命運,為什么不到抗日的戰線上去顯身手呢?
紅軍用嘲笑的口吻諷刺敵人,反映了他們對自己戰斗能力的確信。
二、總結課文。
本文真實、生動地敘述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全過程,寫出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紅軍不怕困難、艱苦奮斗的堅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三、作業。
背誦第22節。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六課《老山界》教案范文 篇8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熱愛長征的革命傳統。
2、理解一些詞語的含義,賞析精彩的語段。
[重點難點]
1、重點:學習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記敘事件、安排層次的方法。
2、難點:理解生動描寫對表達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教學時數]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導語
二萬五千里長征,歷時一年,震驚中外。英勇的紅軍戰士克服了重重困難,越過了萬水千山,勝利到達陜北。同學們,你們知道紅軍翻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是哪一座嗎?那就是老山界。這座山高三十里,懸崖峭壁,十分險峻,可我們的`紅軍戰士卻勇敢地翻過去了。大家想聽聽這段故事嗎?那就請親身經歷過這次翻山戰斗的一位老紅軍給我們講述吧。
二、在學生預習課文的基礎上,整體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話概括故事內容。
討論、明確:紅軍長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三、探究學習
㈠明確順序安排
1、寫文章首先得有條有理、順序清楚。本文以什么為順序呢?(時間變化、地點轉移)
2、要求學生在文中找出表明時間、地點的詞句。
㈡了解事件經過。填表說明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
時間 地點 人物 活動
第一天 (上 午 傍 晚 天 黑 夜 黑 半 夜)
第二天 (黎明以后 下 午)
㈢理清結構層次。
1、提問:記敘一件事,文章結構一般如何安排?交代起因,記敘經過,說明結局。
分三部分:交代決定翻越老山界(第一自然段);記敘翻越老山界的經過(2—33段);說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4段)。
一、作者以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為順序記敘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但翻越老山界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其“難”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㈠引導學生細讀課文,全面思考。
走路難、睡覺難、吃飯難、處境難
㈡對于這些困難,課文是怎樣描述的?(要求學生跳讀、勾劃、概括)。
走路難:懸崖峭壁、山高路險。 睡覺難:路窄石硬、寒氣逼人
吃飯難:糧食奇缺、肚子饑餓。 處境難:敵人追擊、槍聲密集。
㈢面對這般重重困難,我們的紅軍戰士是如何對待的呢?
打趣逗笑、奮勇登山。 酣然入夢、觀賞夜景。
鼓著勇氣、繼續前進。 毫不畏懼、嘲笑敵機
㈣這些描述表現了紅軍戰士怎樣的思想性格?
頑強的意志、樂觀的精神
㈤首尾兩段的作用。
1、文章主要記敘翻山的艱難,首尾兩段說了這個意思沒有呢?
⑴首段交代了高度(三十里高) 名稱(土名叫老山界) 說明山難翻(暗示中心意思)。 用土名“老山界”?(聯系與瑤民攀談一段) 通俗親切:暗示紅軍是人民的軍隊。
尾段。 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細加體會。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
二、繼續學習課文,揣摩生動描寫
1、 本文把紅軍戰士的頑強意志和樂觀刻畫得具體形象,靠的是什么? ——生動的描寫。
2、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的? ——行動、語言、場面、景物
3、揣摩行動描寫
行動描寫貫穿全篇,只要求學生抓住幾個典型細節加以領會。
4、揣摩語言描寫
細讀文中的語言描寫,表現了紅軍的什么精神?
如“別掉隊、做烏龜、頂著天、哈哈笑”等,表現了相互鼓勵,豪邁樂觀。
5、揣摩場面描寫
⑴找出最典型的場面描寫。 “之”字奇觀
⑵作者是怎樣描繪這一奇觀的?
著重于觀察的立足點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場面的雄奇壯觀。
⑶這樣描寫表現了紅軍戰士的什么精神?
烘托出紅軍英勇豪邁的英雄氣魄。
6、揣摩景物描寫
⑴找出最精彩的一段。
半夜醒來觀賞夜景(所見所聞)
⑵“見”主要寫了哪些景物?以什么為序?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⑶所“見”景象給人什么感受?“聞”突出了什么特點?
莊嚴、奇偉。 寂靜
⑷可作者描寫的卻是各種“聲響”,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不矛盾。以動寫靜,角度巧,效果好。(進一步要求學生談談自身感受)
⑸這些聲音有何特點?采用什么方法寫出?
遠、近、大、細; 比喻、擬人(山泉嗚咽)
⑹這段景物描寫對表現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氣逼人、刺入肌骨,渾身打顫,而紅軍戰士卻能平心靜氣地欣賞眼前景、細聽耳邊聲,可見紅軍戰士的`鎮定與豪邁。這是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的形象刻畫。
三、小結
本文真實、生動地敘述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全過程,寫出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紅軍不怕困難、艱苦奮斗的堅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四、布置作業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六課《老山界》教案范文 篇9
怎樣備好一節課?這是每位教師每天都思考的一個問題。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但我覺得殊途同歸,最終要落實到一點——緊扣課標 把握教材,我認為只有這樣,一節課才不至于落空,學生才能有所收獲!就拿我講授《老山界》一課為例,我覺得整體設計和教學實踐都比較成功。
一、依據課標確定教學目標并設計教學
語文課標中說:“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一門學科”那就要求我們在備課的時候充分考慮“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老山界》這篇文章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從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出發,著重讓學生理解記敘文的篇章結構,我讓學生找出課文中能夠表現時間、地點和人物活動的詞語,從而讓學生理解文章的記敘順序;從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出發,著重讓學生理解紅軍長征中頑強的意志和革命的樂觀精神,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紅軍在翻越老山界時都遇到了哪些困難,他們是怎樣對待的?學生很快從文本中找到答案,在后面的'教學拓展中,讓學生想一想:新時期還需要發揚長征精神嗎?就水到渠成了。
二、把握教材是備課和教學設計前提和保證
拿到一篇文章必需深入的研究文本,老師只有對文本爛熟于心才能優化教學設計,才能在教學中有的放矢,學生才能學有所獲。比如:在《老山界》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決定要翻一座30里高的瑤山”“作者為什么要用‘30里’來形容山的高度呢?”學生很快明白老山界山高路遠崎嶇不平的特點,有助于學生理解下文的內容。
總之,在教學中我們要緊緊把握住兩個基本點——課標和教材,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才有“綱”可循,有“度”可把,才能把語文教學落到實處!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六課《老山界》教案范文 篇10
《老山界》教學案例
中山市板芙一中 李莉
一、 教學設計
(一) 設計思路
《老山界》(蘇教版八年級上冊課文)這篇文章選自《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它是一篇回憶錄,真實地敘述了長征途中紅軍翻越“第一座難走的山”的故事。作者陸定一(1960—1996)在長征途中任紅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長,他以樸實優美、真摯細膩的筆觸進行記敘描寫,條理清晰,內涵豐富,寫法新穎,很適合中學生學習。
根據文章內容的歷史背景和寫作特色及其表現中心思想的手法,在教學時,應將理清文章線索,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學習按時間推移和地點轉換進行敘事的方法作為教學重點;將體味紅軍樂觀頑強的精神、學習通過精彩的環境描寫來表達思想感情作為教學難點 。
學生在學課文之前,自行查找并閱讀有關“長征”的歷史資料,觀看2001年央視拍的《長征》,讓學生了解長征這一歷史事件,從中感受長征的偉大意義和其中紅軍留給后人的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這樣,有了情感鋪墊,學生較易進入課文情境。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學習、討論交流、總結歸納、探究發現,達到充分學習的目的。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樂觀、積極進取的精神和鍛造探究問題品味文章的能力。
(二) 教學準備
1. 課前準備:觀看《長征》片段,感受長征精神。
影片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了解歷史并感受那個年代的艱苦歲月,這樣學生較易進入課文情境,體味和品析文章所蘊涵的思想感情。討論交流的時候,問題和課文精華就可以水到渠成出來了。
2.預習課文并查閱有關長征的背景資料。
(三)教學步驟
1.自主學習、討論交流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由朗讀或默讀課文,整體感知全文;理清課文線索,把握全文內容;掌握文中生字詞,并畫出自認為好的詞、句、段;找出文中不理解的或有疑問需要討論的地方,圈點批注。按照循序漸進的步驟進行教與學。
(1) 鞏固舊知,自然過渡
讓學生齊背本單元剛剛學過的毛澤東的《七律-長征》,鞏固舊知,自然過渡到本課的學習。
(2) 了解作者情況,明確寫作背景。
學生在查閱資料時了解到陸定一是參加過長征的人,教師提示:親身經歷的事情,寫起來特別真實而細膩,注意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感情,作者的感想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反映了當時紅軍的真實感受。
(3)整體感知全文內容,理清課文敘事脈絡。
學生自由朗讀或默讀課文,整體感知全文內容后,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解決問題。本步驟設計主要圍繞三方面展開。
a. 這篇課文是什么體裁?找出記敘的六要素。
明確體裁是記敘文,找出六要素包括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這是閱讀記敘文的閱讀方法,是把握課文內容的首要步驟。學生可合作在文中快速找到答案,從中可培養學生閱讀記敘文的良好習慣,提高閱讀效率。
b. 找出表示時間推移、地點轉換的語言標志。
這篇課文敘事有一個明顯特點:順序清楚,有條不紊。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很快地在原文中找出時間變化的標志及其相應的表示地點轉移的詞語,認識到本文的敘事順序:順敘。這樣學生進一步明確了課文的敘事脈絡。教師適時提示:學習本文的敘事寫作方法: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來安排文章的層次結構。
討論話題:紅軍翻越老山界用了多長的時間?從中你能發現什么?
引導學生從文中的時間變化歸納出翻越老山界的時間:整整一天時間。學生討論并自由發言,從中看到老山界之險峻難走,認識到紅軍頑強不屈的精神品格和樂觀的生活觀念。
c. 閱讀課文,找出相關的語句,概括紅軍在翻越老山界時遇到哪些困難?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后,討論交流,通過自己的語言概括紅軍翻越老山界四方面的困難:走路難、睡覺難、吃飯難、處境難。教師引導學生過程中有意識地提高學生概括課文內容的能力。
討論話題:紅軍戰士面對困難的態度如何?
學生聯系課文中具體的語句思考,并互相討論交流,然后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適當點撥(從細節描寫、語言描寫等入手,如與瑤民攀談并送之與米、紅軍戰士的語言描寫及作者自身的真切體會等)。本步驟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的基礎上,感受長征的革命傳統,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有意識地培養其分析問題的能力,也為下步設計奠定基礎。
2、研讀賞析
讓學生大聲朗讀自己認為精彩的片段,并把喜歡的原因和同學交流。(同學交流后,由學生代表在全班發言交流。這樣,充分營造一個自由輕松而有研討氛圍的環境,讓學生在其中思維活躍,積極發言并提高學生鑒賞文章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學生主要歸納為二個精彩片段。
(1) 精彩片段一賞析
討論話題:我們想象一下“只見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跟星光連接起來……”這一奇觀,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導學生體會戰士的風趣語言,感受紅軍在困難面前的幽默和樂觀,看出紅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從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2)精彩片段二賞析
討論話題:a星夜登山作者的立足點在哪里?選擇了怎樣的觀察方法和觀察角度?調動了什么感官進行觀察?觀察什么?怎樣用生動的語言進行描述?
b 凍的感覺,凍醒了,凍得怎樣?勾畫關鍵詞。
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如何觀察、反映生活,研讀生動描寫的段落。讓學生理解到作者
的所見所聞既表現征途生活的艱苦,又有樂觀情趣。本步驟設計的意圖是希望通過分析和賞析精彩片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并能養成“苦中也有樂”的良好心態。
3、歸納總結
(1) 學生用自己的話復述文章內容(鼓勵學生創意地表達)
(2) 讓學生同位間討論本課的寫作藝術
目的是培養學生及時總結歸納學過的知識并通過自己的語言表達加深對課文的深層理解,教師也可及時從中了解到自己的教學效果,以便不斷改進教學質量。
最后,教師以前面學過的毛澤東詩作結: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難——閑)
二、 精彩片段
師:“天色晚了,肚子餓了,許多人煩得叫起來,罵起來”“山下有人送飯上來,不管三七二十一,搶了一碗就吃。”有人認為,這些描寫是非常真實、生動的,但也可見紅軍中有不文明、不守秩序的現象,你是怎么看到呢?
生:紅軍也是有血有肉的,餓了,急了,罵一兩句,搶飯碗吃,這是很自然的事,不能說是不文明。
生:我覺得這種行為只是個別人的行為,不能代表整個紅軍隊伍。
師:你們說得都有道理,能從實際出發看問題,作者正是用這種真實的筆觸進行敘事描寫,使文章顯得真實可信,而紅軍的形象也顯得栩栩如生。
師:文章3~10自然段花了大量篇幅寫與瑤民“攀談”的事,這不是離題了嗎?
生:這是作者真實地敘事的表現。
生:紅軍為了宣傳,以取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生:讓讀者看到紅軍愛民的一面。
師:同學們理解得不錯,紅軍不是為長征而長征的,它是為了根本改變人民受苦受難的。紅軍愛民的思想讓我想起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話,你們知道嗎?
生:(齊)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師:聰明,在這里作者運用了陪襯的手法來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師:大家細心體會“半夜里……不知什么時候又睡著了”這一段,充滿詩情畫意,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這一段作者的所見所聞集中寫出了什么?
生:所見寫出了山勢的高峻、陡峭。
生:所聞是作者在靜夜所聽到的那些細微的聲響。
師:所見突出了環境的艱苦,那么所聞你們能用一個詞形容當時作者的真切感受嗎?
生:寂靜或恬靜
師:那為什么作者寫了聲響呢?
生:呃,只有在寂靜的環境里才能聽得到細微的聲響,而且由于是山谷很深,反響回蕩,聲音自然比較響。
師:作者寫靜卻寫了動,這是什么寫法?你能說出這種寫法的例子來嗎?
生:是以動寫靜,側面描寫的手法。例子:教室里很安靜,連一根針掉在地上的聲音也聽得見。
生:還有就是王唯的一句詩: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師:非常好的例句!我們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把深夜的山谷聲響寫得如此富有詩意,試體會這段景物描寫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生:可以看出作者樂觀的生活情趣。
師:不錯的,捕捉到這些細微的聲響,既要一定的自然條件,比如寂靜,更要一個以苦為樂、心態平和的人才能體會到這優美的境界。正如秋夜的月亮,有人看到團聚,而有人看到了凄涼。“眼中月是心底月”,你們能明白其中的意味嗎?
生:有什么樣的心境就有什么樣的景物。
生:就是老師說過的“一切景語皆情語”。
師:很好。羅丹有一句著名的話“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
生:(齊)“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師:正是。我們要學會在生活中發現美,在大自然當中感受美,學會欣賞美,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美,用自己的行動去創造美!我們能欣賞別人的優點,學會贊美別人,并把別人的優點變為自己的優點,這就是創造美的行動!
師:那么這段景物描寫對表現主題有什么作用?
生:表現了山的高大險峻,這樣更突出了翻山的艱難。
生:突出了紅軍的樂觀主義精神和蔑視困難的英雄氣概,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師:老師也是這樣理解的,我們理解文中的深層含義,往往要聯系文章主旨進行分析。在以后的閱讀理解中,我相信你們會做得更好的!
三、 教學反思
根據這篇課文特定的歷史背景,我在課前利用多媒體進行了充分的情境創設,激蕩起學生的感情;引導學生挖掘文章內在的思想性,體會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廣度,把思想精華牢牢抓住,揭示闡發,啟發學生深思并聯系、擴展,增添感情濃度和知識趣味性;盡量發揮課堂教學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識、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響,融思想、語言、認識能力、素質培養于一爐。我深深感到:首先教師上課要有激情(首先要讀透文本,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學生),要有深厚的文學底蘊,這樣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學生;其次要會靈活地創造教學情境,用生動的語言、動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學生,在這過程中變換提問的角度,引導學生咀嚼品味語句、交流討論問題,從中訓練學生讀寫聽說的能力;再次就是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教材中優美的語言、鮮活的紅軍戰士形象、新穎的寫作手法(如以動寫靜)、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為樂、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奮發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導學生發現生活的美,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行動去創造美!還有就是要利用好適當時機,拓展有關的內容,在知識傳授過程中打開學生的思路,放開學生的手腳,“歡迎質疑”、“歡迎發表與教材的不同見解”、“歡迎發表與老師不同的見解”,鼓勵其獨立思考、暢所欲言,這樣有利于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充分發揮。
于2004年11月1日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六課《老山界》教案范文 篇11
一、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瑤民(yáo) 歇腳(xī) 軍閥(fá) 繳租(jiǎo)b.苛捐(kē) 欺侮(wǔ) 攀談(pān) 煮粥(zhōu)c.盛飯(shéng) 峭壁(qiào) 骨碌(gū) 咀嚼(jué)d.點綴(zhuì) 澎湃(bài) 疲倦(juàn) 傾斜(qīng)二、各組均有一個錯別字,請在錯字下畫線,并在括號內訂正a.懸涯峭壁 野馬奔馳 酣然入夢 渾身緊張( )b.不可捉摸 故弄玄虛 刺入饑骨 苛捐雜稅( )c.殺生成仁 勇敢無畏 大顯身手 歪風邪氣( )d.美好景致 大義凜然 寒風凜洌 扶危濟困( )三、分析句中加粗詞語的表達作用1.告知我們的部隊不準拆籬笆當火把。不準:________________。2.肚子很餓,氣力不夠,但是必須鼓著勇氣前進。鼓:________________。四、請在下面的橫線上,緊接上文再寫兩個句子,要求與上文句子的話題、句式、修辭手法相同沒有一本書的家,是沒有一朵花的花園。沒有一本書的家,是沒有一只鳥的樹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據新華社北京2002年5月26日電)城市路牌上的地名為什么要用漢語拼音標注,可否改成英文?民政部近日就此接受記者采訪時強調,地名標志是領土主權的象征,用漢語拼音標注地名,事關國家領土主權和尊嚴,用英文等外文拼寫地名標志,在中國是被禁止的。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民政部的明確態度和理由。(不超過3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成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a.向書本學習,向老師學習,向同學學習,我們要的就是這種誨人不倦的精神。b.快速奔跑,勇敢搶斷,巧妙傳接,如此高超的球技,實在叫人眼花繚亂,扼腕嘆息。c.雖然正是初夏,各廠商對飲料消費市場早已虎視眈眈。d.參加招聘的人太多,他本不抱希望,接到錄用通知時,他高興得淚如泉涌。七、閱讀《老山界》選段,回答問題滿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來了。從山腳向上望,只見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跟星光接起來,分不出是火把還是星星。這真是我生平沒見過的奇觀。……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頭頂上一點點排到天空;向下看,簡直是絕壁,火把照著人的臉,就在腳底下。1.“這真是我生平沒見過的奇觀”一句表達作者什么心情?句中的“奇觀”指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步一步”包含什么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這兩段景物描寫,暗示了老山界山路的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老山界山勢的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4.讀第二段景物描寫,填寫下列內容。觀察點:________________觀察角度:先________后________5.這兩段景物描寫的表達效果是( )a.使人們對登山奇觀留下深刻的印象。b.使人們對行軍隊伍拉得很長留下深刻的印象。c.使人們對紅軍不怕山高路險的革命豪情留下深刻的印象。d.使人們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形勢留下深刻的印象。八、閱讀下文,回答問題她曾壯懷激烈地死去。如今又悄悄地回來了。避開熙熙攘攘的鬧區,專走行人寥落的里巷小路。結果,還是吃驚地發現:她——蘇燕,已經成了這座城市的英雄。畫家以她作畫,詩人為她寫詩,作家正在搜集她的事跡寫報告文學。市委禮堂前的空地上,停滿了車子。灰的,藍的,黑的,大的,小的。她故意問看車的老頭:“伯伯,里邊演什么好戲,停下這么多車?”“呔,姑娘,不作興這樣問……在開追悼會呢,連市長都戴上了黑套套。”“眼下,老干部的追悼會開得真不少。”她裝模作樣地說。“鬧兩岔了,這是蘇燕的追悼會!沒聽說過?咳咳,該知道了呀!這位姑娘是會計,揭發城建局長貪污巨款的事。往上告不準,就寫了血書跳江。”老人動了感情,抹著眼淚,哽咽地說:“多好的烈女啊……咱這小城自古就愛出烈女。”哀樂,[ ]在大廳里緩緩地流動,空氣中充溢著悲壯和( )。蘇燕捏著一朵小白花,低頭擠進人群,傾聽新上任的局長致的悼詞:“蘇燕同志,你用年輕的生命,喚醒了我們保衛‘四化’成果的警覺性……”感情像湍急的水流,半年前的往事嘩嘩地奔涌在思維的大海。她一次次地寫信、上訪、告狀。面對著驚人的漠然和( ),她給省里和中央寫了血書,決心以死醒世。她爬上高高的山崖,痛苦地閉上雙目。巨大的江流在山腳下蜿蜒東去。“為了除去丑的,就一定得毀滅美的嗎?”悲壯地發問,在這一瞬間,驚醒了自身。她返身下了山……“……安息吧,親愛的蘇燕同志!”她哭得如淚人。愿望實現了,惡人得到惡報。對自己的評價有多高啊,可自己不是烈女。“也許自己原本不用那樣做的。”她一邊哭,一邊想,可是又有所懷疑,“假如當初不那樣,現在也會這樣嗎?”1.“她曾壯懷激烈地死去。”這句話具體指哪件事?(答案不超過12個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什么原因使蘇燕“如今又悄悄回來了”?(用文中的一句話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從記敘的順序看,第8自然段屬于________敘部分。它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4.第7自然段的方括號中恰當的喻體應是( )a.如泣如訴 b.如沉重的鉛液 c.如流淌的小溪 d.如凝重的嘆息5.第7自然段和第8自然段的兩個圓括號中依次填入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a.肅穆 無動于衷 b.嚴肅熟視無睹c.肅穆 熟視無睹 d.嚴肅無動于衷6.文中哪句話最能透視全文的中心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一、b 二、a.崖 b.肌 c.身 d.冽三、1.“不準”態度嚴厲,來不得半點含糊,充分表現紅軍的嚴明紀律。2.“鼓”含有戰勝自身某些弱點,從而迎戰艱難險阻的意思,表現了紅軍的堅毅、頑強和無畏精神。四、略五、為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尊嚴,禁止用英文等外文拼寫地名標志。六、c 七、1.表達作者豪邁、喜悅的心情“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跟星光接起來,分不出是火把還是星星”2.包含每一步都走得很小心、很艱難的意思 3.曲折 陡峭 4.“之”字拐的路上 仰視俯視 5.c八、1.蘇燕告狀不準,以死醒世。2.為了除去丑的,就一定得毀滅美的嗎?3.插補充交代了事情經過 4. b 5. a 6.假如當初不那樣,現在也會這樣嗎?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六課《老山界》教案范文 篇12
一、 教學設計
(一) 設計思路
《老山界》(蘇教版八年級上冊課文)這篇文章選自《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它是一篇回憶錄,真實地敘述了長征途中紅軍翻越“第一座難走的山”的故事。作者陸定一(1960—1996)在長征途中任紅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長,他以樸實優美、真摯細膩的筆觸進行記敘描寫,條理清晰,內涵豐富,寫法新穎,很適合中學生學習。
根據文章內容的歷史背景和寫作特色及其表現中心思想的手法,在教學時,應將理清文章線索,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學習按時間推移和地點轉換進行敘事的方法作為教學重點;將體味紅軍樂觀頑強的精神、學習通過精彩的環境描寫來表達思想感情作為教學難點。
學生在學課文之前,自行查找并閱讀有關“長征”的歷史資料,觀看2001年央視拍的《長征》,讓學生了解長征這一歷史事件,從中感受長征的偉大意義和其中紅軍留給后人的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這樣,有了情感鋪墊,學生較易進入課文情境。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學習、討論交流、總結歸納、探究發現,達到充分學習的目的。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樂觀、積極進取的精神和鍛造探究問題品味文章的能力。
(二) 教學準備
1. 課前準備:觀看《長征》片段,感受長征精神。
影片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了解歷史并感受那個年代的艱苦歲月,這樣學生較易進入課文情境,體味和品析文章所蘊涵的思想感情。討論交流的時候,問題和課文精華就可以水到渠成出來了。
2.預習課文并查閱有關長征的背景資料。
(三)教學步驟
1.自主學習、討論交流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由朗讀或默讀課文,整體感知全文;理清課文線索,把握全文內容;掌握文中生字詞,并畫出自認為好的詞、句、段;找出文中不理解的或有疑問需要討論的地方,圈點批注。按照循序漸進的步驟進行教與學。
(1)鞏固舊知,自然過渡
讓學生齊背本單元剛剛學過的毛澤東的《七律-長征》,鞏固舊知,自然過渡到本課的學習。
(2)了解作者情況,明確寫作背景。
學生在查閱資料時了解到陸定一是參加過長征的人,教師提示:親身經歷的事情,寫起來特別真實而細膩,注意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感情,作者的感想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反映了當時紅軍的真實感受。
(3)整體感知全文內容,理清課文敘事脈絡。
學生自由朗讀或默讀課文,整體感知全文內容后,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解決問題。本步驟設計主要圍繞三方面展開。
a. 這篇課文是什么體裁?找出記敘的六要素。
明確體裁是記敘文,找出六要素包括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這是閱讀記敘文的閱讀方法,是把握課文內容的首要步驟。學生可合作在文中快速找到答案,從中可培養學生閱讀記敘文的良好習慣,提高閱讀效率。
b. 找出表示時間推移、地點轉換的語言標志。
這篇課文敘事有一個明顯特點:順序清楚,有條不紊。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很快地在原文中找出時間變化的標志及其相應的表示地點轉移的詞語,認識到本文的敘事順序:順敘。這樣學生進一步明確了課文的敘事脈絡。教師適時提示:學習本文的敘事寫作方法: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來安排文章的層次結構。
討論話題:紅軍翻越老山界用了多長的時間?從中你能發現什么?
引導學生從文中的時間變化歸納出翻越老山界的時間:整整一天時間。學生討論并自由發言,從中看到老山界之險峻難走,認識到紅軍頑強不屈的精神品格和樂觀的生活觀念。
c. 閱讀課文,找出相關的語句,概括紅軍在翻越老山界時遇到哪些困難?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后,討論交流,通過自己的語言概括紅軍翻越老山界四方面的困難:走路難、睡覺難、吃飯難、處境難。教師引導學生過程中有意識地提高學生概括課文內容的能力。
討論話題:紅軍戰士面對困難的態度如何?
學生聯系課文中具體的語句思考,并互相討論交流,然后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適當點撥(從細節描寫、語言描寫等入手,如與瑤民攀談并送之與米、紅軍戰士的語言描寫及作者自身的真切體會等)。本步驟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的基礎上,感受長征的革命傳統,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有意識地培養其分析問題的能力,也為下步設計奠定基礎。
2、研讀賞析
讓學生大聲朗讀自己認為精彩的片段,并把喜歡的原因和同學交流。(同學交流后,由學生代表在全班發言交流。這樣,充分營造一個自由輕松而有研討氛圍的環境,讓學生在其中思維活躍,積極發言并提高學生鑒賞文章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學生主要歸納為二個精彩片段。
(1) 精彩片段一賞析
討論話題:我們想象一下“只見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跟星光連接起來……”這一奇觀,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導學生體會戰士的風趣語言,感受紅軍在困難面前的幽默和樂觀,看出紅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從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2)精彩片段二賞析
討論話題:a星夜登山作者的立足點在哪里?選擇了怎樣的觀察方法和觀察角度?調動了什么感官進行觀察?觀察什么?怎樣用生動的語言進行描述?
b 凍的感覺,凍醒了,凍得怎樣?勾畫關鍵詞。
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如何觀察、反映生活,研讀生動描寫的段落。讓學生理解到作者
的所見所聞既表現征途生活的艱苦,又有樂觀情趣。本步驟設計的意圖是希望通過分析和賞析精彩片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并能養成“苦中也有樂”的良好心態。
3、歸納總結
(1)學生用自己的話復述文章內容(鼓勵學生創意地表達)
(2)讓學生同位間討論本課的寫作藝術
目的是培養學生及時總結歸納學過的知識并通過自己的語言表達加深對課文的深層理解,教師也可及時從中了解到自己的教學效果,以便不斷改進教學質量。
最后,教師以前面學過的毛澤東詩作結: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難——閑)
二、 精彩片段
師:“天色晚了,肚子餓了,許多人煩得叫起來,罵起來”“山下有人送飯上來,不管三七二十一,搶了一碗就吃。”有人認為,這些描寫是非常真實、生動的,但也可見紅軍中有不文明、不守秩序的現象,你是怎么看到呢?
生:紅軍也是有血有肉的,餓了,急了,罵一兩句,搶飯碗吃,這是很自然的事,不能說是不文明。
生:我覺得這種行為只是個別人的行為,不能代表整個紅軍隊伍。
師:你們說得都有道理,能從實際出發看問題,作者正是用這種真實的筆觸進行敘事描寫,使文章顯得真實可信,而紅軍的形象也顯得栩栩如生。
師:文章3~10自然段花了大量篇幅寫與瑤民“攀談”的事,這不是離題了嗎?
生:這是作者真實地敘事的表現。
生:紅軍為了宣傳,以取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生:讓讀者看到紅軍愛民的一面。
師:同學們理解得不錯,紅軍不是為長征而長征的,它是為了根本改變人民受苦受難的。紅軍愛民的思想讓我想起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話,你們知道嗎?
生:(齊)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師:聰明,在這里作者運用了陪襯的手法來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師:大家細心體會“半夜里……不知什么時候又睡著了”這一段,充滿詩情畫意,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這一段作者的所見所聞集中寫出了什么?
生:所見寫出了山勢的高峻、陡峭。
生:所聞是作者在靜夜所聽到的那些細微的聲響。
師:所見突出了環境的艱苦,那么所聞你們能用一個詞形容當時作者的真切感受嗎?
生:寂靜或恬靜
師:那為什么作者寫了聲響呢?
生:呃,只有在寂靜的環境里才能聽得到細微的聲響,而且由于是山谷很深,反響回蕩,聲音自然比較響。
師:作者寫靜卻寫了動,這是什么寫法?你能說出這種寫法的例子來嗎?
生:是以動寫靜,側面描寫的手法。例子:教室里很安靜,連一根針掉在地上的聲音也聽得見。
生:還有就是王唯的一句詩: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師:非常好的例句!我們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把深夜的山谷聲響寫得如此富有詩意,試體會這段景物描寫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生:可以看出作者樂觀的生活情趣。
師:不錯的,捕捉到這些細微的聲響,既要一定的自然條件,比如寂靜,更要一個以苦為樂、心態平和的人才能體會到這優美的境界。正如秋夜的月亮,有人看到團聚,而有人看到了凄涼。“眼中月是心底月”,你們能明白其中的意味嗎?
生:有什么樣的心境就有什么樣的景物。
生:就是老師說過的“一切景語皆情語”。
師:很好。羅丹有一句著名的話“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
生:(齊)“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師:正是。我們要學會在生活中發現美,在大自然當中感受美,學會欣賞美,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美,用自己的行動去創造美!我們能欣賞別人的優點,學會贊美別人,并把別人的優點變為自己的優點,這就是創造美的行動!
師:那么這段景物描寫對表現主題有什么作用?
生:表現了山的高大險峻,這樣更突出了翻山的艱難。
生:突出了紅軍的樂觀主義精神和蔑視困難的英雄氣概,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師:老師也是這樣理解的,我們理解文中的深層含義,往往要聯系文章主旨進行分析。在以后的閱讀理解中,我相信你們會做得更好的!
三、教學反思
根據這篇課文特定的歷史背景,我在課前利用多媒體進行了充分的情境創設,激蕩起學生的感情;引導學生挖掘文章內在的思想性,體會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廣度,把思想精華牢牢抓住,揭示闡發,啟發學生深思并聯系、擴展,增添感情濃度和知識趣味性;盡量發揮課堂教學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識、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響,融思想、語言、認識能力、素質培養于一爐。我深深感到:首先教師上課要有激情(首先要讀透文本,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學生),要有深厚的文學底蘊,這樣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學生;其次要會靈活地創造教學情境,用生動的語言、動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學生,在這過程中變換提問的角度,引導學生咀嚼品味語句、交流討論問題,從中訓練學生讀寫聽說的能力;再次就是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教材中優美的語言、鮮活的紅軍戰士形象、新穎的寫作手法(如以動寫靜)、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為樂、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奮發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導學生發現生活的美,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行動去創造美!還有就是要利用好適當時機,拓展有關的內容,在知識傳授過程中打開學生的思路,放開學生的手腳,“歡迎質疑”、“歡迎發表與教材的不同見解”、“歡迎發表與老師不同的見解”,鼓勵其獨立思考、暢所欲言,這樣有利于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充分發揮。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六課《老山界》教案范文 篇13
【學習目標】
知識和能力方面:
1、了解作家作品。
2、領悟課文寫景的精妙,提高描寫的能力。
3、理解并學習課文按空間順序記敘事件。過程和方法方面:
1、通過合作與交流,探討寫景的妙處。
2、反復朗讀課文,理清層次。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
通過對紅軍長征翻越老山界過程的了解,初步感悟紅軍戰士不怕困難的堅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堅強的意志去面對生活的困難和挫折。
【教學重點】
1、領悟課文寫景的精妙,提高描寫的能力。
2、理解并學習課文按空間順序記敘事件。
【教學難點】
體會重點詞句的含義,從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法選用】:
閱讀梳理與感悟反思相結合
【學法指導】
梳理信息,整合處理
【教學對象分析及其學習需要分析】
《老山界》一文真實、生動地敘述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全過程,寫出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紅軍不怕困難、艱苦奮斗的堅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課文在寫作手法上采取順敘的方法,按時間變化和地點的轉移安排層次,其次本文雖然說是一篇記敘文,但是也不乏很多寫景之處,更是優美的抒情之作。總之,本文的語言樸實、優美、凝練、細膩、情真、雋永,是一篇值得反復誦讀體味的佳作。學生容易了解文章所敘之事,但是對于語言方面的特色,以及兩處寫景的背后所蘊涵的紅軍的優良革命傳統難以感悟,因此在教學時必須借助信息技術的魅力,通過圖片、音樂和視頻的手段,以勾起學生的豐富想象和聯想,再緊扣一些精彩的語句和片段揣摩紅軍高昂的斗志、樂觀的精神。
【教學媒體選擇與應用設計】
本文字里行間處處蘊涵紅軍長征途中的高昂斗志、樂觀的'精神,但是這種精神的理解只有學生在深刻地掌握了文章的內容之后,方能水到渠成,因此在教學中本人嘗試運用計算機輔助課件的優勢:圖片可以繪情,音樂可以陶情,視頻可以傳情,如此種種信息技術的手段,綜合巧妙的運用可以最大程度的調動學生的已有知識去想象和聯想,從而生成新的收獲。
【教學過程】
(一)以圖繪情,整體感知
1、多媒體播放長征革命歌曲——《映山紅》
在播放歌曲時,要求學生帶著一個問題用心聆聽:這首歌能讓你感受到一種怎樣的精神和力量?
2、用自己的話簡單復述課文內容。
【設計思路:通過復述課文,既檢查了預習情況,也拉近了不同程度的學生之間的距離,最重要的是為下面的學習掃清了障礙。】
【媒體運用策略、教學效果評價:
音樂是聽的藝術,也是情感的一種流露。歌曲《映山紅》是影片《閃閃的紅星》的插曲,那優美的旋律,那深情的歌詞,表達了人們對紅軍的熱愛,對英雄的崇敬。歌詞中處處體現出紅軍的不怕困難、艱苦奮斗的堅強意志和長征勝利的來之不易。上課伊始,通過音樂營造一種長征的情境,定會讓學生提前進入課文所展現的紅軍的優良傳統的之中并受到熏陶,同時也起到了激發學生興趣的作用,這絕對是一種整體感知紅軍長征精神的有效途徑。】
(二)探究賞情,分析整合
一)揣摩景物描寫,整體感知語言生動、形象、逼真
1、作者描寫紅軍夜里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有兩處景物描寫,找出來讀一讀。
(1)第13——19節(2)第23節
2、聯系課文、影視,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和聯想的能力,組織好自己的語言大致描述兩幅圖的內容。
3、【百度圖片展示】夜宿山腰圖、星夜爬山圖
【設計思路:百圖圖片最后展示,而不是開門見山的展示,有利于學生思維、說話的訓練,防止圖片的內容束縛了學生的活躍思維。】
4、學生自讀,男女生讀,全班讀的多種方法朗讀這兩處景物描寫。
(1)作者說:“這是我生平沒見過的奇觀”,“奇”在哪里?
(2)這段景物描寫之中,運用了什么感官角度,觀察的視角又是什么?組織小組討論并總結:
“之”字火把連到天上仰望山路難行火把在頭頂上一點點排到天空
火把照著人的臉,就在腳底下俯視
【明確:這段景物描寫的感官角度是視覺,觀察的角度有仰望、俯視。】
5、半夜里醒來,作者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辭?星星
視覺山峰由遠及近比喻山谷
6、作者除了從視覺方面寫所見到的景,還從聽覺方面寫了所聽的各種聲響。用了哪些比喻?
像春蠶在咀嚼桑葉,細切而極近的聽覺,不可捉摸的聲響,像山泉在嗚咽
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洪大而極遠的,像波濤在澎湃
整體感知修辭方法
1)文中修辭方法除了比喻,你還能發現哪些?
2)調動你得記憶,能從你學過的文章中舉出一些例子來嗎?
3)幻燈片出示一些代表性的句子,反復朗讀這些語言,你覺得美嗎?
舉例之后再歸納比較,學生就可以感知到要想使文章的語言生動形象可以采用修辭方法,使文章的語言達到詩一樣的完美,如:比喻、排比、擬人、白描、對比等等。
7、文章除了寫到了這兩處,還寫到了哪些地點?是按什么順序寫的呢?
【明確:課文采用順序的方法,按時間變化結合地點轉移為順序。
時間變化:“下午才動身”,“天色晚了”,“天色黑了才到山腳”,“滿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時候”,“已經是下午2點多鐘”,“一直到宿營地”。
從第一天下午動身,到第二天下午2點以后才下山,整整一天時間。地點轉移:上山(從山腳到山頂),半山腰,雷公巖,山頂,下山。】
【設計思路:語文學習的要義之一就是學習語言,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在于通過品味優美生動的語言,提高語文素養,最終為下文體會紅軍的可貴精神做一鋪墊。】
二)體會重點詞句的含義,整體感知人物形象、文章主旨
1、值此建黨90周年之際,回憶一下,目前你知道的慶祝黨的生日的方式有哪些?
2、不知你有沒關注到電視上最近什么題材的節目最多?
3、在學生匯報交流的基礎上,播放《長征》電影的片段:
【百度視頻】電影《我的長征》片花
帶著一個任務去欣賞:你對紅軍的印象能不能概括成幾個成語呢?
【明確:不怕困難、心系群眾、艱苦奮斗、樂觀主義。】
4、放眼整篇文章,哪些地方可見紅軍的這種精神?組織小組討論并總結:
下面是學生可能提到的句子:內容摘要:
A、這是一家瑤民,住著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為聽到過隊伍,照著習慣,到什么地方去躲起來了。
這里的“照著習慣”,反映了瑤民長期受到軍閥的欺壓,每有軍閥部隊通過,就人丁被抓、財產被搶,因而男人們不得不“躲起來”的嚴酷現實。
B、我們生怕有人拆下來當火把點,就寫了幾條標語,用米湯貼在外面顯眼的地方,告知我們的部隊不準拆籬笆當火把。
【明確:生怕:很怕,顯眼:明顯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起強調作用,表現了紅軍對瑤民利益的關切和保護。】
C、我們完成了任務,把一個堅強的意志灌輸到整個縱隊每個人心中,饑餓、疲勞甚至受傷的痛苦都被這個意志克服了。
【明確:指紅軍為北上抗日,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而爭取勝利的堅強意志。這是紅軍長征的思想基礎和力量源泉。】
D、遠遠地聽見敵人飛機的嘆息,大概是在嘆息自己的命運,為什么不到抗日的戰線上去顯身手呢?
【明確:紅軍用嘲笑的口吻諷刺敵人,反映了他們對自己戰斗能力的確信。】
【媒體運用策略、教學效果評價:
1、文道結合是語文教學的特點。許多課文都要求培養學生學習英雄人物,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正確理解,來領會這種偉大的愛國精神。平時教學中,我們通常使用啟發想象或口頭描述場景的方法來理解詞句,體會人物品質。由于學生從小生活在和平的環境里,各自大腦儲存的表象層次不一,很多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甚至有的如隔靴搔癢,無濟于事,課堂教學效率當然難以提高。課件中穿插的圖片或者視頻,有力地解決了這一問題。通過《長征》的一段視頻,這也許是學生們曾經看過的,能有效的喚起學生對此整部《長征》電視劇的記憶,或者是類似于這種題材的影視作品的想象或者聯想,課文中心思想的揭示水到渠成,學生在逼真的場面中正確理解了語言文字,受到啟示,受到感染,對紅軍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使課堂效率得到提高,促成了文道的統一。】
(三)作業傳情
朗讀全文,熟讀、感悟、背誦兩處景物描寫的段落。
(朗讀,背誦的過程其實也是一種最直接的整體感知的方法)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六課《老山界》教案范文 篇14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熱愛長征的革命傳統。
2、理解一些詞語的含義,賞析精彩的語段。
[重點難點]
1、重點:學習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記敘事件、安排層次的方法。
2、難點:理解生動描寫對表達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教學時數]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介紹作者
陸定一,生于1906年,江蘇無錫市人。曾任八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國務院副總理。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長征時,在紅軍第一方面軍“紅章”縱隊政治部宣傳部工作。
2、導語
二萬五千里長征,歷時一年,震驚中外。英勇的紅軍戰士克服了重重困難,越過了萬水千山,勝利到達陜北。同學們,你們知道紅軍翻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是哪一座嗎?那就是老山界。這座山高三十里,懸崖峭壁,十分險峻,可我們的紅軍戰士卻勇敢地翻過去了。大家想聽聽這段故事嗎?那就請親身經歷過這次翻山戰斗的一位老紅軍給我們講述吧。
二、放朗讀錄音,學生速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話概括故事內容。
討論、明確:紅軍長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三、探究學習
㈠明確順序安排
1、寫文章首先得有條有理、順序清楚。本文以什么為順序呢?(時間變化、地點轉移)
2、要求學生在文中找出表明時間、地點的詞句。
㈡了解事件經過。填表說明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
時間地點人物活動
第一天上午
傍晚
天黑
夜黑
半夜
第二天黎明以后
下午
㈢理清結構層次。
1、提問:記敘一件事,文章結構一般如何安排?交代起因,記敘經過,說明結局。
2、本文是不是這樣安排的呢?
大致如此。分三部分:交代決定翻越老山界(第一自然段);記敘翻越老山界的經過(2—33段);說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4段)。
四、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四。
第二教時
一、復習舊課
二、繼續學習課文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作者以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為順序記敘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同時我們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難翻的山。其“難”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㈠引導學生細讀課文,全面思考。
走路難、睡覺難、吃飯難、處境難
㈡對于這些困難,課文是怎樣描述的?(要求學生跳讀、勾劃、概括)。
走路難:懸崖峭壁、山高路險。睡覺難:路窄石硬、寒氣逼人
吃飯難:糧食奇缺、肚子饑餓。處境難:敵人追擊、槍聲密集。
㈢面對這般重重困難,我們的紅軍戰士是如何對待的呢?
打趣逗笑、奮勇登山。酣然入夢、觀賞夜景。
鼓著勇氣、繼續前進。毫不畏懼、嘲笑敵機
㈣這些描述表現了紅軍戰士怎樣的思想性格?
頑強的意志、樂觀的精神
㈤首尾兩段的作用。
1、文章主要記敘翻山的艱難,首尾兩段說了這個意思沒有呢?
2、研讀首段:
⑴首段交代了些什么?
高度(三十里高)名稱(土名叫老山界)
⑵交代高度起什么作用?
說明山難翻(暗示中心意思)。
⑶文題為何用土名“老山界”?(聯系與瑤民攀談一段)
通俗親切:暗示紅軍是人民的軍隊。
3、研讀尾段。
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細加體會。
三、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二。
第三教時
一、復習舊課
二、繼續學習課文,揣摩生動描寫
1、 本文把紅軍戰士的頑強意志和樂觀刻畫得具體形象,靠的是什么?
生動的描寫。
2、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的?
行動、語言、場面、景物
3、揣摩行動描寫
行動描寫貫穿全篇,只要求學生抓住幾個典型細節加以領會。
4、揣摩語言描寫
細讀文中的語言描寫,表現了紅軍的什么精神?
如“別掉隊、做烏龜、頂著天、哈哈笑”等,表現了相互鼓勵,豪邁樂觀。
5、揣摩場面描寫
⑴找出最典型的場面描寫。 “之”字奇觀
⑵作者是怎樣描繪這一奇觀的?
著重于觀察的立足點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場面的雄奇壯觀。
⑶這樣描寫表現了紅軍戰士的什么精神?
烘托出紅軍英勇豪邁的英雄氣魄。
6、揣摩景物描寫
⑴找出最精彩的一段。
半夜醒來觀賞夜景(所見所聞)
⑵“見”主要寫了哪些景物?以什么為序?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⑶所“見”景象給人什么感受?“聞”突出了什么特點?
莊嚴、奇偉。寂靜
⑷可作者描寫的卻是各種“聲響”,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不矛盾。以動寫靜,角度巧,效果好。(進一步要求學生談談自身感受)
⑸這些聲音有何特點?采用什么方法寫出?
遠、近、大、細;比喻、擬人(山泉嗚咽)
⑹這段景物描寫對表現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氣逼人、刺入肌骨,渾身打顫,而紅軍戰士卻能平心靜氣地欣賞眼前景、細聽耳邊聲,可見紅軍戰士的鎮定與豪邁。這是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的形象刻畫。
三、小結
本文真實、生動地敘述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全過程,寫出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紅軍不怕困難、艱苦奮斗的堅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四、布置作業
《老山界》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陸定一(1906 — 1996)江蘇人,無產階級革命家,1927年任團中央宣傳部部長,長征途中任紅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長。為建設和發展我軍的政治宣傳工作作出了突出貢獻。
二、故事背景
老山界是當年紅軍長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為華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嶺極頂,華南之顛”之美譽。1934年12月,中央紅軍在湘江與國民黨軍隊經過慘烈的激戰,損失慘重,退入了山高路險的`貓兒山,開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艱難歷程。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朱德、葉劍英等一代革命偉人率中央紅軍三軍團、中央軍委縱隊、后衛五軍團、八軍團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
三、多音字
盛:chéng(盛飯)shèng(茂盛)
嚼:jué(咀嚼)jiáo(細嚼慢咽)
覺:jué(覺得)jiào(睡覺)
四、理解詞語
驚惶:驚慌,恐懼。
苛捐雜稅:指當時反動政府強迫老百姓上繳的各種稅費。
繳:①交納,交付,繳公糧。②迫使交出:繳了敵人的械。
攀談:本文是找些話題與他人交談的意思。
酣然入夢:甜美、暢快地入睡。
蜷:彎曲。
嗚咽:本文中形容凄切的水聲。
五、課文結構
第1部分:交代決定翻越老山界(第1段)。
第2部分:記敘翻越老山界的經過(第2—33段)。
第3部分:說明翻越老山界的意義(第34段)。
六、句子分析
1、黎明的時候被人推醒,說是準備出發。山下有人送飯上來,不管三七二十一,搶了一碗就吃。
“搶”形象地表現了紅軍戰士為了完成爬山任務而抓緊時間吃飯的動人場面。
2、肚子很餓,氣力不夠,但是必須鼓著勇氣前進。
“鼓著勇氣”含有戰勝自身某種弱點,從而迎戰某種艱難險阻的意思,表現了紅軍的堅毅頑強和無畏精神。
3、遠遠地還聽見敵人飛機的嘆息,大概是在嘆息自己的命運:為什么不到抗日的戰線上去顯顯身手呢?嘆息,這里是指飛機發出的聲音,是一種擬人的說法,既表現了敵人飛機對紅軍戰士的無奈,又表現了國民黨士兵對打內戰的極端不滿。
4、我們完成了任務,把一個堅強的意志灌輸到整個縱隊每個人心中,饑餓、疲勞甚至受傷的痛苦都被這個意志克服了。
“一個堅強的意志”是指紅軍指戰員為北上抗日,下定決心,排除萬難而爭取勝利的堅強意志。“灌輸”不是通常“輸送”的意思,是指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讓每個戰士受到了堅強意志”的影響,從而也培養了堅強的意志。
七、問題歸納
1、這一些對于火把的描寫,傳達給了讀者怎樣的信息和精神?
表現山的陡峭、險峻,突出紅軍登山的堅強意志和英雄氣概。
2、半夜露宿的情景寫得非常生動感人,作者是怎樣寫夜景和感受的?
(比喻、排比)由遠到近的順序寫景,先寫星星,次寫山峰,再寫四周的山;反復地運用比喻不僅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山景之美,也表現了紅軍的樂觀主義精神。
3、怎樣理解“遠遠地還聽見敵人飛機的嘆息,大概是在嘆息自己的命運:為什么不到抗日的戰線上去顯顯身手呢?”這句話。
(擬人)“嘆息”指飛機發出的聲音,既表現了敵人飛機對紅軍戰士的無奈,又表現了國民黨士兵對打內戰的極度不滿。
4、怎樣理解24段“搶了一碗吃”?
這里有“搶先”“爭先”的意思。并沒有互相爭奪之意。為了說明吃飯的迅速。
5、本文是以什么為順序的?并在文中畫出表明時間和地點的語句。
《老山界》教學反思
根據這篇課文特定的歷史背景,我在課前利用多媒體進行了充分的情境創設,激蕩起學生的感情;引導學生挖掘文章內在的思想性,體會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廣度,把思想精華牢牢抓住,揭示闡發,啟發學生深思并聯系、擴展,增添感情濃度和知識趣味性;盡量發揮課堂教學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識、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響,融思想、語言、認識能力、素質培養于一爐。我深深感到:首先教師上課要有激情(首先要讀透文本,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學生),要有深厚的文學底蘊,這樣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學生。
其次要會靈活地創造教學情境,用生動的語言、動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學生,在這過程中變換提問的角度,引導學生咀嚼品味語句、交流討論問題,從中訓練學生讀寫聽說的能力。
再次就是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教材中優美的語言、鮮活的紅軍戰士形象、新穎的寫作手法(如以動寫靜)、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為樂、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奮發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導學生發現生活的美,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行動去創造美!
還有就是要利用好適當時機,拓展有關的內容,在知識傳授過程中打開學生的思路,放開學生的手腳,“歡迎質疑”、“歡迎發表與教材的不同見解”、“歡迎發表與老師不同的見解”,鼓勵其獨立思考、暢所欲言,這樣有利于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