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詩教案(通用12篇)
木蘭詩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了解詩歌表現的古代勞動人民樂觀勇敢的愛國精神,以及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學習《木蘭詩》詳略得當的寫法。
3、領會故事情節曲折,富于戲劇性,充滿傳奇色彩的表現方法。
4、體會民歌剛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對偶、排比等修辭手法。
教學過程
一、導言:同學們都知道“巾幗不讓須眉”這句古語吧,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就有這么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立下赫赫戰功。她的事跡被老百姓編成民歌廣為傳唱。她的名字叫花木蘭。現在我們就從這首流傳于世的北朝民歌《木蘭詩》中,來感受一下“巾幗不讓須眉”的氣魄吧!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古代北朝民歌《木蘭詩》。(板書課題)
1.題解(木蘭詩》又叫《木蘭辭》,選自宋朝郭茂倩(qian)編的《樂府詩集》,這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樂府詩集》所載“梁鼓角橫吹曲”為主。這是當時北方民族一種在馬上演奏的軍樂,因為樂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橫吹曲”。《木蘭詩》則是北朝樂府民歌的代表作。
2.背景介紹《木蘭詩》產生的時代,當在西魏。那時正是南北朝時期南北對峙,戰爭是北朝社會一個最突出的現象,整個北朝的歷史幾乎與戰爭相終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國”的130多年中,戰爭尤為頻繁。五六世紀間,我國北方少數民族鮮卑族與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區進行過長期的戰爭。這與詩里所寫的木蘭出征路線正相吻合。這可能就是《木蘭詩》的歷史背影。
二、指導自讀
1.出示小黑板上的生字詞,要求學生利用工具書,借助課文注釋給加粗字注音并辨析其中某些字形。
2.學生輕聲讀課文,要求借助課文注釋,口頭試譯全詩,熟悉故事情節。教師行間巡視,指教。
三、研讀課文
1.提問:這首詩敘述了一個什么故事?歸納:詩中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
2.提問:全詩在進行結構剪裁和人物描寫上始終緊扣住哪一特點?提示:“木蘭是女郎”。
3.提問:《木蘭詩》按什么順序安排故事情節的?全詩可分為幾大部分?各寫出什么內容?歸納;以故事發生、發展、高潮結局的時間為序;詩的正文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l~3段),敘述木蘭的身分,交代從軍的緣由,以及寫木蘭出征前的準備工作和征途上的見聞、感受。第二部分(第4段),寫木蘭萬里長征、十年轉戰凱旋的生活。第三部分(第5~6段)寫木蘭歸來見天子,功成不受賞,請求還故鄉,以及爺娘姊弟迎接木蘭、木蘭和親人團聚的情形。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為喻,贊美木蘭。
四、分析課文:指定學生朗讀第一部分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一部分。
第一段:
(1)詩篇怎樣寫出故事的開始?這樣寫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詩篇由“唧唧復唧唧”引出“木蘭當戶絹”,表明了木蘭織布姑娘的身份。“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這組對偶句表現出木蘭停機不織,只是連聲嘆息,自然地引出母親的發問,木蘭的回答(母問女答),富有生活實感,寫出了故事的開始。
(2)木蘭的答話表明了什么情況?表現了她的什么特點?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軍帖”的夜傳,“十二卷”的夸張,表明了軍情緊急,顯示出戰爭氣氛。“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銳的矛盾,表明了木蘭代父從軍的緣由(表明緣由)。“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表現出木蘭基于家庭情況,經過停織嘆息的考慮,毅然決定代父從軍(毅然代父從軍)。
第二段:這一部分先運用什么修辭方法寫出了什么內容?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路,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運用排比修辭方法,鋪陳地寫出木蘭連赴東西南北四市,匆忙購置戰馬鞍具的情景,表現了木蘭準備出征的急切心情(排比鋪陳匆忙購置急切準備出征)。
第三段:這一部分還運用什么修辭方法寫出了什么內容?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旦辭黃河去……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間構成對偶并運用了間隔反復修辭方法。“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和“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這兩組對偶句之間,間隔反復,層嬗遞進(反復),表現出木蘭出征的路線,征程的遙遠,行軍的神速,點明了宿營的荒涼地點;“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和“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之間,間隔反復,緊相呼應,在荒涼夜間環境烘托中(烘托),揭示出木蘭乍離家鄉,思念親人,離鄉愈遠,思親愈切的心情(思親情切);從而細膩地透露出木蘭少女思親的情懷,活生生地刻畫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寫出木蘭奔馳遙遠征途的豪邁氣概(奔馳遙遠征途)。
第四段:(三)指定學生朗讀第二部分后,引學生分析這一部分。
(1)這一部分前兩句在詩篇前后段落上起著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是對上段描寫的奔馳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馳抵戰場,引到描寫戰場上的生活和戰斗,在詩篇前后段落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這兩句詩,夸張地表現出木蘭身跨飛馳戰馬,萬里奔赴戰場,穿過關隘、飛越層巒的矯健雄姿(夸張)。
(2)后四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兩句對偶(對偶):凜冽的北風傳送著打更的聲音,將士們在軍中宿營;寒冷的月光照射著明晃晃的鎧甲,哨兵們在深夜值勤;在艱苦環境的烘托中(烘托),表現出木蘭在戰場上的艱苦生活。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兩句對偶,又是互文,互相滲透(互滲):將士們出征十年,經歷過上百次激烈戰斗,有的戰死沙場,有的凱旋歸來;表明了木蘭身經長期激戰,英勇善戰,凱旋歸來(長期激戰凱旋)。
第五段(四)指定學生朗讀第三部分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一部分。
(1)這一部分運用什么修辭方法描寫木蘭朝見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夸張,對偶,互相補充,表明天子為木蘭記多次功、賞賜甚豐,并且還“問所欲”,意將封任高官;這就有力地襯托了“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夸張襯托),表現出木蘭功成身退、眷戀家鄉耕織生活、不慕榮華富貴的純真性格、高貴品質(功成身退不慕榮華富貴)。
(2)這一部分運用什么修辭方法描寫木蘭回到家園的情景?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運用排比修辭方法,鋪陳地寫出一家親人因木蘭歸來而各自產生的符合年齡、身份、性別特征的行動,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親切意味。表現出木蘭勝利歸來給全家親人帶來了一片歡樂(排比鋪陳親歡)。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運用排比修辭方法,鋪陳地寫出木蘭一連串富有年輕女性特征的換裝梳妝動作,表現出木蘭久征勝利歸來,恢復女妝,欣喜興奮的感情。
“出門看伙伴,伙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表現出伙伴看到“木蘭是女郎”時的驚詫和贊嘆(伴驚),襯托了木蘭在長期從軍當中的謹慎和機警。木蘭從軍的故事也就在喜劇高潮中結束(喜劇高潮結束)。
第六段(五)指定學生朗讀第四部分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一部分。
這一部分是吟唱詩歌的人在詩篇故事結束以后的吟唱。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體現了什么樣的感情?
這一部分以雙兔為喻,很有風趣;“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蘭說話的意味,體現了對木蘭十分親切和非常喜愛的感情(雙兔為喻風趣親切),贊美了木蘭在從軍十二年中未被發現是女郎的謹慎和機警(贊美謹慎機警)。
五、分析木蘭的形象意義。
全詩敘述了木蘭女扮男妝、代父從軍、還朝辭賞、回到故鄉的故事,反映了我國北方人民矯健尚武的精神,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純樸、樂觀勇敢的愛國精神,以及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優秀品質。
木蘭,相傳姓花,花木蘭已成了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的形象。她是一個勤奮織布的普通姑娘,但當戰爭到來的'時候,竟自勇敢地承擔起一般婦女所不能承擔的代父從軍的任務。從這一壯舉中,可以看出木蘭深明大義,既體貼父母的困難,又考慮到國家的需要。買了“駿馬”“長鞭”,經歷黃河黑山,北到燕山朔野,萬里長征,十年轉戰。凱旋歸來后,木蘭不但不貪功圖賞,而且鄙棄功名利祿,這種氣概是何等的磊落軒昂。在爹娘姊弟的熱烈歡迎的歡愉氣氛中,她“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理云鬢”“帖花黃”,一旦恢復女兒裝時,同行的伙伴才驚訝的認出這個十年征戰,功勛卓著的“壯士”,竟是一個“女郎”。這個喜劇性撲朔迷離的傳奇故事,無不烘托出純樸、天真、活潑、機智的女子形象來。這個美的化身,也正是人民群眾所喜愛的巾幗英雄。木蘭形象:勤勞、善良、淳樸、謹慎(女兒情懷)機智、勇敢、剛毅、忠孝兩全(英雄氣概)
六、1.提問:這首詩在敘事上的詳略得當體現在哪些地方?
歸納:詳寫第2、第3、第4、第6段,即對木蘭的從軍緣由、戀別、辭官和還家都寫得比較詳細。這是因為作者緊扣住“木蘭是女郎”的身份特征和性格特征去精心剪裁安排詳略的。凡有助于突出這一特征,更好的表現主題的,則鋪寫不厭其煩,反之則惜墨如金。如對歷時十年的戰斗生涯(第4段),僅有“萬里赴戎機”以下六句,還有出征前的準備(第3段開頭四句)也寫得比較簡略,詳略搭配得當,正是為塑造木蘭這一巾幗英雄形象服務的,為全詩主題服務的,也是這首詩在寫作上的一個顯著特點。
2.提問:什么叫對偶的修辭方法?什么叫排比的修辭方法?(要求學生看課文后練習三、四,從課文中找出原句并用浪線畫出來,閱讀體會它的好處。)
歸納:把結構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數相等(或基本相等)的兩個短語、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稱的排列在一起,表達相似、相反或相關的意思,這種修辭方法叫對偶。如:“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排比,由幾個(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短語、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來組成。無論敘事、議論、抒情,都可以用這種修辭方法來加強語勢,或表示逐層深入。如:“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3.學生齊讀畫出來的對偶句、排比句,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七、布置作業
故事情節:
一代父從軍、踏上征途。(詳寫)
二奔赴前線,十年征戰。(略寫)
三還朝辭官,家人團聚。(詳寫)
四吟唱比喻,贊美木蘭(略寫)
木蘭形象:勤勞、善良、淳樸、謹慎(女兒情懷)(詳寫)
機智、勇敢、剛毅、忠孝兩全(英雄氣概)(略寫)
木蘭詩教案 篇2
一、解題。
四、誦讀練習。
六、解釋詩中的“互文”。
1.熟練地背誦全詩。
2.從下面的題目中任選一題編一段故事,
木蘭在戰場上
(《初中語文第一冊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邊教育出版社)
(第五明)
木蘭詩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反復誦讀,并背誦全詩;體會本文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復述等方式,體會詩歌情節曲折,認識木蘭的形象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木蘭這個古代巾幗英雄的形象,學習古代勞動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方法:
1、誦讀法:要反復誦讀,感受民歌的語言特點,找出背誦的規律。
2、討論點撥法:本文材料安排有詳有略,為什么這樣安排,要組織學生通過討論本文中心來解決,這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教學重點:
1.賞析木蘭這一古代巾幗英雄形象。
2.體會課文的語言特色。
教學難點:
體會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問:同學們,你們有誰知道我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幗英雄呢?學生思考并舉手回答。(如:穆桂英、梁紅玉、紅娘子、花木蘭等)老師明確:是啊,我國古代確有一位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女英雄——花木蘭。千百年來,她已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形象。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一下這位女英雄的颯爽英姿。板書課題。
二、背景解題
《木蘭詩》又叫《木蘭辭》,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是南北朝北方的一首樂府民歌。它產生于北魏,創作于民間。在長期流傳過程中,經后代文人的加工潤色,被歷代傳誦,成為我國古典詩歌中一首膾炙人口的優秀詩篇,《木蘭詩》和《孔雀東南飛》一起被稱為我國詩歌史上競相開放的兩朵鮮花。
三、詩歌誦讀,初步感知(疏通大意)
1、教師播放朗讀音頻。讓學生邊聽邊勾劃出不認識的字,并注意朗誦時節奏的變化。
2、請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疏通文義,把握情感。
解決生字詞。教師重點強調:(課件展示)
“十二轉”的“轉”讀zhuàn 。古代指勛級,每升一級叫一轉,十二轉為最高的勛級。“舊時裳”中的“裳”讀“cháng ”,古代指少女穿的裙子。“可汗”,讀ke hán,我國西北古代少數民族君主的稱號。
3、學生分組朗讀比賽。
四、整體感悟,走近木蘭
1、這首詩敘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答:詩中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
2、在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請學生根據自己的初步理解,復述木蘭故事。
3、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詩歌內容與結構。
引導學生思考、填空:
理清情節:
木蘭停機(嘆息)決心(替父從軍)從軍(準備)奔赴(戰場)十年(征戰)拒賞(高官厚祿)與親人(團聚)。
以故事的發生、發展、結局的時間為序。詩的正文可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敘述木蘭的身份,交代從軍的緣由,以及寫木蘭出征前的準備工作和征途上的見聞、感受。
第二部分(第4段),寫木蘭萬里長征,十多年轉戰凱旋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5-6段)寫木蘭歸來見天子,功成不受賞,請求還故鄉,以及爺娘姐弟迎接木蘭、木蘭和親人團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為喻,贊美木蘭。
五,人物賞析,品讀探究。(課件)
1.人物賞析:
你覺得花木蘭是一個怎樣的女子,你從課文中的哪些語句可以看出?
例:(1)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勤勞孝順。
(2)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愿”——勇敢堅毅,忠孝兩全。
(3)“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勇敢堅強的英雄氣慨。
(4)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不慕榮華富貴,甘過普通百姓生活。
(5)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機智、謹慎。
師總結:木蘭形象特點,并邊分析,邊板書:深明大義、果敢堅強、英勇善戰、不慕名利、謹慎機敏。
2.品讀探究:
(1)第2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東西南北市都寫到了。為什么不在一個地方買齊東西?這樣寫繁瑣嗎?并不繁瑣。①渲染戰前緊張氣氛,表明戰事緊迫。②表現木蘭準備工作的繁忙和出征的急切心情。③樂府詩常用的一種鋪陳寫法。
(2)第4自然段寫木蘭辭官還家,運用哪些修辭手法,表現木蘭的什么情操?運用夸張,寫出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木蘭辭官不就,表現她不圖功名利祿,向往和平勞動生活的高尚情操。
(3)第5段寫木蘭回家與親人團聚,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現了她怎樣的心情?排比,渲染了木蘭一家人團聚、歡樂的氣氛,表現了木蘭回到家中的愉快心情。
(4)結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對木蘭的贊美。再一次表現木蘭的機智謹慎。
(5)這首詩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這首詩通過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樂觀勇敢的愛國精神,以及對和平勞動生活的向往。
(6)文中哪些句子描寫她踏上征途和途中的感受呢?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7)全詩結尾以兔作喻的原因是什么?結尾一段用兔比喻,說明在“十年征戰”的生活中,識別不出木蘭是女郎的原因。可以看出,木蘭在艱苦的戰斗生活中,不但巧妙地隱瞞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且能同男子一樣英勇無畏,為國立功,一個聰明勇敢的女英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4、詳略分析:學生討論明確:
(1)從軍緣由——詳寫出征前準備——詳寫出征中的思親心理——詳寫,詳寫女兒情態。
關山飛度,征戰沙場——略寫,略寫英雄氣慨凱旋辭官——詳寫。
家人迎接——詳寫木蘭改裝——詳寫。
(1)這首詩在敘事的詳略上有什么特點?(在結構上)詳略得當,使全詩顯得簡潔緊湊。
(在內容上)突出木蘭的兒女情態,豐富木蘭的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實感人。
(2)為什么要這樣安排呢?
這詩所要突出的正是木蘭孝敬父母,勇于擔當重任的性格的頌揚,所以這些內容詳寫。而對殘酷的戰爭,就一筆帶過。隱含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對戰爭的冷淡和遠離。總之,詩歌對能表現中心思想的材料詳寫,一般的就略寫。這也給我們作文以啟示。
4、修辭手法的學習:
本文除了互文這種修辭手法外,還運用了那些修辭方法?
1)排比:它是由幾個(一般有3個或3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短語,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組成,來增強語勢,表示強調或逐層深入。
舉例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渲染歸來的喜悅,強調回家的興奮。)爺娘聞......阿姊聞......小弟聞......(表現親人相聚時的熱烈氣氛。)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用排比句看似不合情理,但卻渲染了戰爭氣氛和離家出征前準備工作的緊張。)
2)對偶:結構相同,字數相等的兩個短語,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稱地排列在一起表達相似、相反或相關的意思。它節奏鮮明,音調鏗鏘,上口入耳,很有感染力。
舉例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上下兩句結構相同,字數相等,上下句詞性也一致,“對鏡”與“當窗”“帖”與“理”,“花黃”與“云鬢”對稱,寫出木蘭恢復女裝的歡樂情緒。)
旦辭......暮宿......,聞......但聞......,旦辭......暮至......,不聞......但聞......(這是對偶句,但句中又有對偶,反復詠嘆,寫出木蘭思親之情和英雄氣概。)
3)比喻——舉例“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作者用兔作喻,從側面贊揚了木蘭的機智、聰明。)
4)反問——舉例“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作者用反問,巧妙地解答了木蘭女拌男裝的奧秘,妙趣橫生而又令人回味無窮。)
這些句子都具有樂府民歌的獨特風格。
六、主題探究:
歧視婦女的(無情嘲弄);封建士大夫熱衷功名利祿的(無情的諷刺);人民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七、布置作業:自由誦讀課文,直至背誦。
板書設計:
①停機嘆息,代父從軍
②準備出征,奔赴戰場
③征戰沙場,凱旋回朝
④建功受封,還朝辭官
⑤解甲還鄉,親人團聚
⑥雙兔難辯,隱喻作結
——巾幗英雄形象:深明大義、果敢堅強、英勇善戰、不慕名利、謹慎機敏。
木蘭詩教案 篇4
復習目標:
1、積累文中重點的字、詞、句 。 2、理解文章的內容與寫法。 3、會背誦、默寫、翻譯全文 內容及寫法理解
1、《木蘭詩》是一首長篇敘事詩,詩歌描述了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刻畫了木蘭這一生動形象:勤勞、善良、淳樸、謹慎(女兒性情) 巾幗英雄愛國、渴望和平 機智、勇敢、剛毅、忠孝,表現的古代勞動人民樂觀勇敢的愛國精神,以及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2、詳略得當的寫法
3、多種修辭手法運用:互文,夸張,比喻,排比 復習內容
(一)文學常識積累
本文選自 代郭茂倩編的《 》,這是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樂府民歌。本文與《 》被稱為樂府民歌中的“雙璧”。 (二)字詞句積累
看拼音寫漢字或看漢字寫拼音
機杼聲( ) 軍帖( )可汗大點兵( )( ) 鞍韉( ) 轡頭( ) 燕山胡騎鳴啾啾( )( )
鳴jiān jiān( ) 赴róng( )機 傳金tuò( )阿姊(著( )我舊時裳( ) 磨刀霍霍( ) 重點字詞解釋
1、惟聞女嘆息( )
2、愿為市鞍馬( )
3、旦辭爺娘去( )
4、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
5、關山度若飛( )
6、朔氣傳金柝( )
7、木蘭不用尚書郎( )
8、策勛十二轉( )
9、賞賜百千強( )
10、出郭相扶將( )
通假字
1、對鏡帖花黃: 通 譯為:
2、出門看火伴: 通 譯為: 重點句子翻譯
3、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4、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5、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6、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理解性默寫
1、《木蘭詩》中寫木蘭從軍的原因是:
2、《木蘭詩》中表現木蘭出征前緊張繁忙、周密有序的預備情形的幾句是:
3、《木蘭詩》中寫爺娘、姐姐、弟弟迎接木蘭歸來的詩句是:
4、成語“撲朔迷離”出自《木蘭詩》中的:
(三)提升練習:
木蘭者,古時一民間女子也。少習騎,長而益精。值可汗點兵,其父名在軍書,與同里諸少年皆次當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蘭乃易男裝,市鞍馬,代父從軍,溯黃河,度黑山,轉戰驅馳凡十有二年,數建奇功。嘻!男子可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為,余觀夫木蘭從軍之事因益信。
1.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少習射(少年時)
B.市鞍馬(買)
C.長而益精(更加)
D.易男裝(穿)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皆次當行.( ) 數.( )建奇功
3.區別一詞多義
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因: ) 余觀夫木蘭從軍之事因益信(因: )
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木蘭者,古時一民間女子也:
②.男子可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為:
5.“轉戰驅馳凡十有二年,數建奇功。”一句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
A.騎馬轉戰共十二年,建立的功勛數不清。
B.騎馬轉戰共十二年,屢次建立功勛。
C.騎馬轉戰了十余年,屢次建立功勛。
D.騎馬轉戰了十余年,建立的功勛數不清。
6.文中“男子可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為”一句是全文所表達的主旨,在《木蘭詩》中相類的句子是:
木蘭詩教案 篇5
【學生分析】
在中國,花木蘭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學生可能大多了解她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可是這樣的一位勇敢剛強的女英雄,她也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也和普通女子一樣,愛美,愛她的親人,愛樸素平淡的生活。所以,學習《木蘭詩》,就是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把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真實豐滿的人物形象刻畫出來的。
【教學建議】
1、這首敘事詩字面意義淺顯,可引導學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決生字詞句、理清故事情節。
2、《木蘭詩》是北方民歌的杰作,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支奇葩,它的多種藝術手法如鋪排、互文、對偶等對烘托氣氛、塑造人物形象等起著重要作用。要引導學生領會這一點。
3、體會本詩的選材對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4、培養學生愛國愛家的責任感。
5、指導朗誦,爭取當堂背誦。
建議一課時完成。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花木蘭的故事嗎?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流傳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來,花木蘭這個形象深受人們喜愛。她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女性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木蘭詩》,在這個傳奇的故事中尋找答案吧。
二、整體感知,了解故事情節
1、指導學生分組合作,疏通文意。學生質疑,教師點撥對重點字詞句的理解。
2、了解故事情節。
學生討論空白處填寫恰當詞語:
木蘭停機( )——決心( )——從軍( )——奔赴( )——十年( )——拒賞( )——與親人( )
明確:嘆息、出征、準備、沙場、征戰、辭官、團聚
三、探究理解木蘭形象
討論:
1、木蘭是人人皆知的女英雄,詩中哪些描寫刻畫了她這一形象?
兩處:
⑴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如飛。朔氣傳金拆,寒光照鐵衣”。
⑵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前者烘托渲染了軍旅生活的艱苦與慘烈,從正面塑造了一個勇敢剛強的戰士形象。后者通過寫天子的賞賜之多,側面表現出木蘭是一位戰功顯赫的女英雄。
2、木蘭既是一位傳奇英雄,又是一個普通的女性。詩中哪些細節描寫表現了她的女性心理?
⑴ 停機嘆息時的心理描寫:既為家里著想(父親年齡大了,弟弟還小),又為國家大計著想(保家衛國是子民的責任)這種焦慮矛盾正是女子所特有的心理。
⑵ 遠征沙場時的思鄉心理的描寫。遠在邊塞的木蘭看到眼前一草一木都忍不住觸景生情,想起家中慈愛的雙親,想起家的溫暖。
⑶ 辭官還家后“著我舊時裳”和“對鏡貼花黃”的行為描寫。木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還原成“女兒身”,從她“開、坐、脫、著、理、貼”一系列歡快的動作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到木蘭一顆愛美、愛生活的`心。
3、你認為詩中刻畫她英雄形象的筆墨多一些還是作為一個普通女性的形象寫得多一些?為什么要這樣寫呢?
明確:詩中既寫出了她的英雄氣,更寫出了她的兒女情。正是這樣一位柔弱女子在國家需要、家庭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毅然奔赴艱惡的沙場,在戰爭中屢建奇功,這樣的奇女子怎么不令人心生敬佩之情?所以作者這樣選材更有利于刻畫一個真實豐滿的人物形象。
4、讀完此詩,你覺得我們應向木蘭學習哪些精神品質?
略。
四、指導學生朗讀、背誦
指導過程中串入對本詩修辭手法的簡要講解。
木蘭詩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體會詩中表達的詩人思想感情。
2、學會朗讀古代詩歌,背誦這五首詩歌。
3、初步了解一些詩歌的常識。
二、教學重點:
理解詩人抒發的情感并試著體會詩中的意境。
三、教學過程:
1、導入:
2、學習《回鄉偶書》:
(1)、了解作者及背景:賀知章,字率真,少以文詞知名。進士,累遷太常博士。自號四明狂客。善草隸。天寶初,年八十六卒。還鄉里。此時已離家50多年,漫長的歲月,人事滄桑,詩人的內心深處勾起層層波瀾!在此情景下寫成此詩。原詩共兩首,此選的是第一首。
(2)、朗讀全詩:聽讀詩文,劃分節奏,要求學生邊聽邊用筆在課本上劃分節奏,可以小聲跟讀,注意兩詩的節奏劃分規律。
學生回答,總結規律教師引導,詩歌從內容上可劃分為為敘事詩和抒情詩、寫景詩等。從體裁上可分為律詩和絕句,而律詩有八句,絕句四句。劃分節奏的規律分別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學生齊讀,體會詩歌節奏,掌握讀詩的方法。
(3)、學生按小組討論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創設的意境。意境:一伙兒童在村道上玩耍,看見一個白發蒼蒼的老者走來,便上前問訊:客人從什么地方來的,要到誰家去?本來,他是告老還鄉,故鄉有他的親戚朋友,有他青年時代的溫馨的回憶,可他離家時間太長了,家鄉的人對他很陌生,特別是年輕的一代。兒童們不認識他,把他當作客人的問話,勾起了老人的多少感慨:是啊,年輕時風流倜儻,文詞清華,走出故鄉,去追求功名事業。一晃幾十年過去了,如今歸來,已是白發老人,只是鄉音未改。這一偶然的生活場景,在詩人來說卻富有很深的生活內容,是生活變遷的必然,記下來便成了詩。一、二句寫實的手法寫感慨,詩人把“少小”和“老大”、“離家”和“回”、“無改”和“衰”這些有對立意義的詞組合起來,把幾十年的變遷包容在短短的句子中。
(4)、探究詩中抒發的情感:表過了作者老來還鄉,感到物是人非,無所適從的思想感情。
(5)、朗誦并背誦這首詩。
3、學習《夜雨寄北》
(1)、了解作者: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溪。李商隱早年即以文才得牛黨令狐楚賞識,被引為幕府巡官,并經令狐楚之子舉薦,及進士第。后李黨王茂元鎮河陽,慕其才,辟為書記,以女妻之。他這一舉動被牛黨視為叛恩之行,所以令狐為相后,即使李義山屢屢致信剖析心跡,他也不予理置,李商隱因之始終過著極為清寒的幕僚生活,后至客死滎陽,潦倒而終,成為牛黨爭的犧牲品。
其詩作內蘊的思致深曲、情感沉厚而移情折心,也往往為其辭飾的用字瑰麗、筆法沉郁、色澤凄艷、情調迷離而魂迷目眩。但也會由于其詩作謎樣的語言而難求甚解。歷代詩評家對其大部詩作或以為情詩,或以為寓托之作。《夜雨寄北》也是一首難解之詩。這首詩,有的選本也作《夜雨寄內》,是寫給他的妻子的;但有人考證出,此詩寫于李妻去世之后,是寫給北方友人的。
(2)、朗讀這首詩。
(3)、學生探究詩歌的內容,先行討論,之后把記錄下來的難詞難句提出來。“君問”:您(致信)垂問,但“君”指何人,不知;“歸期”:歸家之期;“未有期”:沒有準信。
“巴山”:寓處;“夜雨”:最有利于表現羈旅之愁和不歸之苦的境域氛圍;“漲秋池”:綿密秋雨使池塘漲滿,交代時令。
“何當”:何時能夠;“共剪西窗燭”:承上文苦況憧憬未來歡愉。
“卻話巴山夜雨時”:今夜的苦境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之資料。
說明:這是一首有多種理解的詩。
(4)、詩歌中抒發的情感:表過游子羈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鄉之情。
(5)、背誦全詩。
4、作業:課后練習題一
木蘭詩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反復誦讀,并背誦全詩;體會本文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復述等方式,體會詩歌情節曲折,認識木蘭的形象特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木蘭這個古代巾幗英雄的形象,學習古代勞動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問:同學們,你們有誰知道我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幗英雄呢?
學生思考并舉手回答。(如:穆桂英、梁紅玉、紅娘子、花木蘭等)
是啊,我國古代確有一位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女英雄花木蘭。千百年來,她已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形象。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一下這位女英雄的颯爽英姿。
二,背景解題
《木蘭詩》又叫《木蘭辭》,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是南北朝北方的一首樂府民歌。它產生于北魏,創作于民間。在長期流傳過程中,經后代文人的加工潤色,被歷代傳誦,成為我國古典詩歌中一首膾炙人口的優秀詩篇,《木蘭詩》和《孔雀東南飛》一起被稱為我國詩歌史上的樂府“雙璧”。
三,詩歌誦讀,初步感知
1.教師播放朗讀音頻。讓學生邊聽邊勾劃出不認識的字,并注意朗誦時節奏的變化。正字音
機杼zhù可汗ka hán鞍韉ān jiān轡頭pai燕山:yān胡騎jì(戰馬)戎機róng朔氣shuò(北方)金柝tuò紅妝zhuāng著我舊時裳zhuó(穿)傍地走bàng
2.請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疏通文義,把握情感。
3.學生分組朗讀比賽。
四,整體感悟,走近木蘭
1、這首詩敘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答:詩中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
2.在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請學生根據自己的初步理解,復述木蘭故事。
3.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詩歌內容與結構。引導學生思考、填空:
理清情節:
木蘭停機(嘆息)決心(替父從軍)從軍(準備)奔赴(戰場)十年(征戰)拒賞(高官厚祿)與親人(團聚)。
以故事的發生、發展、結局的時間為序。詩的正文可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敘述木蘭的身份,交代從軍的緣由,以及寫木蘭出征前的準備工作和征途上的見聞、感受。
第二部分(第4段),寫木蘭萬里長征,十多年轉戰凱旋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5-6段)寫木蘭歸來見天子,功成不受賞,請求還故鄉,以及爺娘姐弟迎接木蘭、木蘭和親人團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為喻,贊美木蘭。
五,人物賞析,品讀探究。(課件)
1.人物賞析:
你覺得花木蘭是一個怎樣的女子,你從課文中的哪些語句可以看出?
例:(1)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勤勞孝順。
(2)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愿”――勇敢堅毅,忠孝兩全。
(3)“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勇敢堅強的英雄氣慨。
(4)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不慕榮華富貴,甘過普通百姓生活。
(5)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機智、謹慎。師總結:木蘭形象特點,并一邊分析,一邊板書:深明大義、果敢堅強、英勇善戰、不慕名利、謹慎機敏。
2.品讀探究:
(1)第2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東西南北市都寫到了。為什么不在一個地方買齊東西?這樣寫繁瑣嗎?
明確:并不繁瑣。①渲染戰前緊張氣氛,表明戰事緊迫。②表現木蘭準備工作的繁忙和出征的急切心情。③樂府詩常用的一種鋪陳寫法。
(2)第4自然段寫木蘭辭官還家,運用哪些修辭手法,表現木蘭的什么情操?
明確:運用夸張,寫出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木蘭辭官不就,表現她不圖功名利祿,向往和平勞動生活的高尚情操。
(3)第5段寫木蘭回家與親人團聚,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現了她怎樣的心情?明確:排比,渲染了木蘭一家人團聚、歡樂的氣氛,表現了木蘭回到家中的愉快心情。
(4)結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對木蘭的贊美。再一次表現木蘭的機智謹慎。
(5)這首詩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明確:這首詩通過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樂觀勇敢的愛國精神,以及對和平勞動生活的向往。
(6)文中哪些句子描寫她踏上征途和途中的感受呢?
明確: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7)全詩結尾以兔作喻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結尾一段用兔比喻,說明在“十年征戰”的生活中,識別不出木蘭是女郎的原因。可以看出,木蘭在艱苦的戰斗生活中,不但巧妙地隱瞞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且能同男子一樣英勇無畏,為國立功,一個聰明勇敢的女英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3、詳略分析:學生討論明確:
(1)從軍緣由――詳寫
出征前準備――詳寫
出征中的思親心理--詳寫,
詳寫女兒情態
關山飛度,征戰沙場――略寫,
略寫英雄氣慨
凱旋辭官――詳寫
家人迎接――詳寫
木蘭改裝――詳寫
(1)這首詩在敘事的詳略上有什么特點?(在結構上)詳略得當,使全詩顯得簡潔緊湊。(在內容上)突出木蘭的兒女情態,豐富木蘭的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實感人。
(2)為什么要這樣安排呢?
這詩所要突出的`正是木蘭孝敬父母,勇于擔當重任的性格的頌揚,所以這些內容詳寫。而對殘酷的戰爭,就一筆帶過。隱含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對戰爭的冷淡和遠離。總之,詩歌對能表現中心思想的材料詳寫,一般的就略寫。這也給我們作文以啟示。
六、主題探究:歧視婦女的(無情嘲弄)
封建士大夫熱衷功名利祿的(無情的諷刺)
人民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木蘭詩》這首敘事詩塑造了花木蘭這個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個云鬢花黃的少女,又是一個金戈鐵馬的戰士。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她挺身而出,馳騁沙場,立下汗馬功勞。得勝歸來之后,她又謝絕高官,返回家園,重新從事和平勞動。她愛親人也愛國家,把對國家對親人的責任融合在一起。木蘭的形象,集中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剛毅、敦樸的優秀品質。
七、拓展延伸
1.每一年,中央電視臺都會有一個晚會叫“感動中國”,以評選出當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動的人物為主打內容,我們今天讀到的木蘭的事跡,絕對有資格入選“感動中國”的人物之一。如果你是評委會委員,請你參考下面的頒獎辭,也給我們的木蘭寫一段頒獎辭吧:
陳玉蓉:暴走媽媽捐肝救子
頒獎辭:這是一場命運的馬拉松。她忍住饑餓和疲倦,不敢停住腳步。上蒼用疾病考驗人類的親情,她就舍出血肉,付出艱辛,守住信心。她是母親,她一定要贏,她的腳步為人們丈量出一份偉大的親情
板書設計
深明大義巾
木果敢堅強幗
蘭英勇善戰
詩不慕名利英
謹慎機敏雄
木蘭詩教案 篇8
高之海
教學設想:
課型設計:講讀課
基于學生對木蘭替父從軍的了解,可對詩歌內容處理上簡潔明快些,用小標題的形式概括詩歌內容。賞析詩歌的語言藝術,明確多種藝術寫作手法。理解木蘭替父從軍的詩歌主旨。
課時:2課時
教學進展:
導言:同學們都知道“巾幗不讓須眉”這句古語吧,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就有這么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立下赫赫戰功。她的事跡被老百姓編成民歌廣為傳唱。她的名字叫花木蘭。現在我們就從這首流傳于世的北朝民歌《木蘭詩》中,來感受一下“巾幗不讓須眉”的氣魄吧!
1.文學常識:
木蘭詩,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是一首北朝民歌。它與南朝民歌《孔雀東南飛》合稱文學史上的“樂府雙璧”。
2.字詞注音:
鞍韉(an jian),金柝(tuo),轡頭(pei tou ),云鬢(bin)。
3.全班朗讀全文。了解木蘭替父從軍的事跡。
4.口述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
5.用小標題的形式概括每段詩歌內容,力求文字簡潔、工整,符合文意。
參考答案:
1. 木蘭嘆息
2. 替父從軍
3. 整裝出征
4. 十年征戰
5. 榮歸故里
6. 還身女兒
7. 難辨雌雄
或
1.嘆息
2.從軍
3.出征
4.征戰
5.榮歸
6.還身
8. 難辨
或
1. 嘆
2. 替
3. 征
4. 戰
5. 賞
6. 還
7. 辨
6.木蘭替父從軍這篇詩歌,它所描寫刻畫的重點在哪里?為什么要這樣安排?
參考答案:
重點戰前木蘭備戰、戰后親人相逢,而戰爭的過程、場面沒有重點描寫。萬里征程和十年苦戰則一筆帶過,給讀者留下極大的想象空間。此外,作者的興趣并不在于表現戰爭,也不在于謳歌木蘭馳騁沙場、克敵建功的英雄行為,而在于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這一戲劇性事件上。
7.從詩歌如此的詳略安排上,概括出詩歌的主旨。
參考答案:
這首詩通過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表現了木蘭勤勞、智慧、勇敢、堅強和不貪圖利祿的高貴品質,以及她愛國愛家的崇高精神。
8.品味詩歌的語言特色:
鋪排手法: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
反復手法: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夸張手法: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互文手法: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
頂針手法:出門看伙伴,伙伴皆驚忙。
9.作業:
小作文:英雄花木蘭,戰場殺敵寇。(仿民歌形式,可適當運用多種藝術手法,續寫木蘭在戰場上是如何英勇殺敵、保家衛國的。)
字數:100-150字。
背誦《木蘭詩》
教師小結:
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設計他們喜聞樂見的寫作內容,激勵學生大膽設計勇于開拓。
用小標題這種簡潔、概括性很強的形式,總結歸納詩歌內容,可鍛煉學生的概括思維能力。尤其是字數上的由多到少,要求就更高了。
廣東省中山市三角中學 趙懷兵
教學目標
1.學習古代勞動人民勇敢樂觀的愛國精神和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學習本文詳細得當的敘事方法,領會故事情節曲折,富于戲劇性,充滿傳奇色彩的特點。
教學重點:
(1)復述故事
(2)理解木蘭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現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預習指導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機杼 可汗 鞍韉 轡頭 燕山 胡騎 戎機 朔氣 金柝 紅妝 著我舊時裳 傍地走 阿姊
2. 熟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有沒有聽說過古代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千百年來,這位花木蘭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的形象,成為中國婦女學習的榜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北朝民歌《木蘭詩》。《木蘭詩》又叫《木蘭辭》,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這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樂府詩集》所載“梁鼓角橫吹曲”為主,是當時北方民歌一種在馬上演奏的軍樂,因為樂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橫吹曲”。《木蘭詩》則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三、朗讀指導
1.請一學生朗讀課文,師生共同糾正讀音
2.老師范讀,做到標準正確
3.優生范讀
4.自讀體會
5.抽查朗讀
四、疏通大意。
1.學生自己疏通字詞含義,有不明白的問老師,準備復述這首詩的故事情節。
2.抽查三個學生復述
3.老師評價糾正
注:復述故事指導:復述故事情節不必像翻譯那樣,要求字字落實,復述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來敘述,必要時還可以增加一些細節描寫。人稱上可用第三人稱。
五、幾個問題(討論解決)
1.提問;文章開頭寫木蘭的停機嘆息已木蘭為什么要停機嘆息,她想到什么?表現了木蘭的什么性格?
(木蘭看到皇上征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親的名字。木蘭既考慮到父老弟幼,無人從軍的困難,又考慮到天子征兵是為保家衛國的大計,于是毅然女扮男裝替父從軍,表現她深明大義、勇敢、堅強的性格。)
2.提問:這首詩在敘事的詳略上有什么特點?為什么這樣安排?
(詳寫從軍緣由、出征想家、辭官還鄉、會見親人;略寫十年戰斗生涯和出征前的準備。因為詩歌緊扣“木蘭是女郎”的性格特征安排詳略,對能表現中心思想的材料詳寫。)
3.提問:第5自然段寫木蘭辭官還家,運用哪些修辭手法,表現木蘭的什么情操? (運用夸張,寫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木蘭辭官不就,表現她不圖功名利祿,向往和平的勞動生活的高尚情操。 )
11.提問:這首詩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這首詩通過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樂觀勇敢的愛國精神,以及對和平勞動生活的向往。 )
六、小結
《木蘭詩》這首敘事詩塑造了花木蘭這個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個云鬢花黃的少女,又是一個金戈鐵馬的戰士。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她挺身而出,馳騁沙場,立下汗馬功勞。得勝歸來之后,她又謝絕高官,返回家園,重新從事和平勞動。她愛親人也愛國家,把對國家對親人的責任感融合在一起。木蘭的形象,集中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剛毅、敦樸的優秀品質。 這首詩在敘事上有詳有略,對木蘭從軍緣由、戀別、辭官和還家寫得比較詳細,淋漓盡致地寫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對出征前的準備和軍旅生活則寫得比較簡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僅有六句,詳略得當,是這首詩寫作上的一個顯著特點。
七、作業
a.1.課后練習一至四題。2.預習《賣油翁》翻譯在作業本上
b.默寫
[說課精要]
本文主要在熟讀基本成誦的基礎上理解寫作方法和思想內容.
木蘭詩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適當介紹詩詞的歷史背景及作者的生平與思想加強朗讀教學,理解詩的思想內容及主旨在反復朗讀中體會詩的意境與藝術魅力情感與態度學習木蘭的愛國精神和英雄氣概
重點與難點
體會詞的意境
教學工具
多媒體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方式學生活動、方式
情景導入
詩歌是最高的語言藝術,它常用精練的語言來展示世界的萬千氣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寫復雜的思想感情。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詩歌優美的.意境,來品味我國詩歌的藝術魅力吧!首先我們來學。
教學內容
一:介紹木蘭詩產生的背景
請同學講卡通電影花木蘭的故事后,教師講述:這首詩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是一首北朝民歌。從歷史和地理的條件判定事和詩可能產生在后魏,這詩產生在民間,保存了民歌易記易誦的特色。
二:教學課文
鼓勵學生個別朗讀,聽的同學字的讀音,自由朗讀,了解詩歌主要內容。雙邊互動,討論詩歌內容:從詩歌開頭四句,我們想象出那是怎樣的一個場面?通過問答的形式,第二段點明了什么情節?承接上節的“愿為市鞍馬”,第三段寫了哪幾句?是否一定要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去買這些東西?第三段接下來的幾句,寫出了什么內容?用什么修辭手法第四段主要寫什么?試逐句分析后再概括內容第五段寫木蘭回朝,天子對她怎樣?她的要求是什么?
貫徹課改精神,提高課堂質量,教學環節教師活動、方式學生活動、方式。
三:教學內容
第六段寫木蘭回鄉寫了哪些內容?高潮在哪里?第七段是附文,是吟唱者對木蘭的贊詞,用的什么修辭手法?
四:互動后明確上述問題
五:分散朗讀,進一步理解詩的內容。
六:理解人物:
全詩塑造了一個什么人物形象?怎樣評價這一人物?1:分組討論后再交流2:明確:全詩塑造的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的形象,全詩贊揚了木蘭的英雄氣概與愛國精神。作為一個女子能馳騁沙場,建功立業,不被同伴識破,足見其才干非凡。
七:分析詩歌寫法上的特點
1:詳略得當再讀全詩,思考這首詩是怎樣安排詳略的?為什么這樣安排?2:全詩恰當的運用了多種修辭方法,舉例說明對偶:
排比:
互文:
附板書:
木蘭詩1:代父從軍,征途思親2:艱苦征戰,十年凱旋3:辭官回鄉,親人團聚4:吟唱附文,隱喻贊頌
小結與作業
這是南北朝時的一首北方民歌,敘述的上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樂觀勇敢的愛國精神,以及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感悟
木蘭詩教案 篇10
教學目的
1.體會恰當詳略敘述和成功運用排比、對偶、夸張等修辭方法的表現力量,培養處理題材和運用修辭方法的能力。
2.理解木蘭這個古代巾幗英雄的形象,學習古代勞動人民的愛國精神。
教學設想
1.這首詩以木蘭代父從軍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節發展當中運用排比、對偶、夸張等修辭方法描寫人物,刻畫出了木蘭這個古代巾幗英雄形象。課本就詩中的排比句、對偶句組織了課后練習。引導學生扣住故事情節的發展,分析詩篇對人物所作諸多描寫的表現力量,把此種練習統一于人物形象分析當中,深刻理解木蘭這個人物形象。
2.這首詩敘述詳略得當。對此單獨進行分析,以免影響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這首詩的語言富有民歌特色,剛健明快,引導學生注意朗誦和背誦。
這首詩安排兩個課時進行教學。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木蘭代父從軍的緣由,準備出征的急切,奔馳征途的思親。
教學過程
1.由教學過的現代詩歌,引到將要教學的古代詩歌,引出《木蘭詩》(板書詩題)。
2.教師指出:《木蘭詩》是南北朝時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它敘述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刻畫出木蘭這個古代巾幗英雄形象。木蘭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板書:木蘭)。
3.要求學生參看注釋,閱讀詩篇,理解詞義、句意、詩篇大意。
4.出示小黑板,引導學生讀準上面加黑字的音,辨析一些字的形、義。
機杼:zhù,織布梭子。不能念zhū,左旁偏旁從“木”,不能與“抒情”的“抒”相混。
可汗kèhán ,專用名詞,不能念kě hàn 。
鞍韉:jiān ,馬鞍下的墊子,不能念jiàn 。
轡頭:pèi ,韁繩。
燕山:yān ,山名,不能念yàn 。
胡騎:jì ,戰馬,不能念qí。
戎機:róng,軍事。與“戍”的念shù,當防守講,形音義都不相同。
朔氣:shuò,北方。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與“析”的念xi,當劈開講,形音義都不相同。
紅妝:zhuāng,裝飾,打扮。
著我舊時裳:zhuó,穿。與“著作”中的“著”,念zhù,當寫講,形同而音義不同。
傍地走:bàng ,靠近,臨近,此處引申為貼著。
5.教師范讀全詩。
6.引導學生劃分這首詩的結構層次。
依據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束,這首詩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各寫出了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以分為五個部分。1、2段為第一部分,寫出木蘭代父從軍的緣由。第3段為第二部分,寫出木蘭準備出征和奔馳征途。第4段為第三部分,寫出木蘭經過長期激烈戰斗勝利凱旋。5、6段為第四部分,寫出木蘭功成身退,返回家鄉。第7段為第五部分,吟唱詩歌的人贊美木蘭。
如果有學生把前三段合為一個部分,或把第7段與前兩段合為一個部分,也都有道理,應予肯定。
7.指定學生朗讀第一部分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一部分。
(1)詩篇怎樣寫出故事的開始?這樣寫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詩篇由“唧唧復唧唧”引出“木蘭當戶織”,表明了木蘭織布姑娘的身份。“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這組對偶句表現出木蘭停機不織,只是連聲嘆息,自然地引出母親的發問,木蘭的回答(板書:母問女答),富有生活實感,寫出了故事的開始。
(2)木蘭的答話表明了什么情況?表現了她的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軍帖”,的夜傳,“十二卷”的夸張,表明了軍情緊急,顯示出戰爭氣氛。“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銳的矛盾,表明了木蘭代父從軍的緣由(板書:表明緣由)。“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表現出木蘭基于家庭情況,經過停織嘆息的考慮,毅然決定代父從軍(板書:毅然代父從軍)。
8.指定學生朗讀第二部分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一部分。
(1)這一部分先運用什么修辭方法寫出了什么內容?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運用排比修辭方法,鋪陳地寫出木蘭連赴東西南北四市,匆忙購置戰馬鞍具的情景,表現了木蘭準備出征的急切心情(板書:排比鋪陳 匆忙購置 急切準備出征)。
(2)這一部分還運用什么修辭方法寫出了什么內容?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旦辭黃河去……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間構成對偶并運用了間隔反復修辭方法。“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和“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這兩組對偶句之間,間隔反復,層嬗遞進(板書:反復),表現出木蘭出征的路線,征程的遙遠,行軍的神速,點明了宿營的荒涼地點;“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和“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之間,間隔反復,緊相呼應,在荒涼夜間環境烘托中(板書:烘托),揭示出木蘭乍離家鄉,思念親人,離鄉愈遠,思親愈切的心情(板書:思親情切);從而細膩地透露出木蘭少女思親的情懷,活生生地刻畫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寫出木蘭奔馳遙遠征途的豪邁氣概(板書:奔馳遙遠征途)。
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二的1,三的1、3,四的3。
2.預習后文,準備下節課進行分析。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木蘭功成身退,返回家園。詳略敘述的恰當。
教學過程
1.(課前重書上節課的板書)由上節課分析的木蘭代父從軍,奔馳征途,引到繼續分析后文。
2.指定學生朗讀第三部分后,引學生分析這一部分。
(1)這一部分前兩句在詩篇前后段落上起著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是對上段描寫的奔馳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馳抵戰場,引到描寫戰場上的生活和戰斗,在詩篇前后段落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這兩句詩,夸張地表現出木蘭身跨飛馳戰馬,萬里奔赴戰場,穿過關隘、飛越層巒的矯健雄姿(板書:夸張)。
(2)后四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兩句對偶(板書:對偶):凜冽的北風傳送著打更的聲音,將士們在軍中宿營;寒冷的月光照射著明晃晃的鎧甲,哨兵們在深夜值勤;在艱苦環境的烘托中(板書:烘托),表現出木蘭在戰場上的艱苦生活。“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兩句對偶,又是互文,互相滲透(板書:互滲):將士們出征十年,經歷過上百次激烈戰斗,有的戰死沙場,有的凱旋歸來;表明了木蘭身經長期激戰,英勇善戰,凱旋歸來(板書:長期激戰凱旋)。
3.指定學生朗讀第四部分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一部分。
(1)這一部分運用什么修辭方法描寫木蘭朝見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夸張,對偶,互相補充,表明天子為木蘭記多次功、賞賜甚豐,并且還“問所欲”,意將封任高官;這就有力地襯托了“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板書:夸張襯托),表現出木蘭功成身退、眷戀家鄉耕織生活、不慕榮華富貴的純真性格、高貴品質(板書:功成身退 不慕榮華富貴)。
(2)這一部分運用什么修辭方法描寫木蘭回到家園的情景?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運用排比修辭方法,鋪陳地寫出一家親人因木蘭歸來而各自產生的符合年齡、身份、性別特征的行動,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親切意味。表現出木蘭勝利歸來給全家親人帶來了一片歡樂(板書:排比鋪陳親歡)。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運用排比修辭方法,鋪陳地寫出木蘭一連串富有年輕女性特征的換裝梳妝動作,表現出木蘭久征勝利歸來,恢復女妝,欣喜興奮的感情。
“出門看火伴,伙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表現出伙伴看到“木蘭是女郎”時的驚詫和贊嘆(板書:伴驚),襯托了木蘭在長期從軍當中的謹慎和機警。木蘭從軍的故事也就在喜劇高潮中結束(板書:喜劇高潮結束)。
4.指定學生朗讀第五部分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一部分。
這一部分是吟唱詩歌的人在詩篇故事結束以后的吟唱。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體現了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一部分以雙兔為喻,很有風趣;“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蘭說話的意味,體現了對木蘭十分親切和非常喜愛的感情(板書:雙兔為喻 風趣親切),贊美了木蘭在從軍十二年中未被發現是女郎的謹慎和機警(板書:贊美謹慎機警)。
如有學生把這四句詩歸入上一部分,理解為木蘭自己的話,認為木蘭在這以兔自喻當中閃耀著風趣、智慧的光芒,體現了喜悅、自豪的感情,也應予以肯定。
5.引導學生分析這首詩詳略敘述的恰當。
這首詩詳寫什么?略寫什么?詩人為什么這樣處理題材?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首詩詳寫木蘭的從軍緣由、行前準備、征途思親、凱旋辭官、返回家園,略寫戰場生活、百戰情況。所以這樣詳略地處理題材,原因在于這首詩不是重在表現木蘭怎樣作戰取勝,而是重在表現木蘭這個年輕女郎深明大義、代父從軍、性格純真、品質高貴。所以詩中扣住從軍故事的始末,著重描寫她的內心世界,表現她的思想感情,刻畫出了這個血肉豐滿的年輕女郎英雄形象。這樣根據人物特點,詩篇主題來詳略地處理題材,非常恰當。
6.指定學生一人朗讀全詩。
要求緩急得當,讀出氣勢感情。
布置作業
背誦并進一步品味這首詩。完成課后練習。
板書設計
木蘭
1.母問女答 表明緣由 毅然代父從軍
3.夸張對偶 烘托互滲 長期激戰凱旋
5.雙兔為喻 風趣親切 贊美謹慎機警
木蘭詩教案 篇11
一.教學目標
(-)知識教學點
1.了解“樂府”的有關知識。
2.體會文章作者對木蘭愛國精神的贊美。
3.學習本文排比、對偶、比喻等修辭手法。
(二)能力訓練點
1.根據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
2.體會文章的詳略的安排。
3.根據想像擴寫課文。
(三)德育滲透點
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
(四)美育滲透點
引導學生體會本文剛健清新、氣勢雄渾的詩意美以及云鬢黃花少女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馳騁沙場,功勛卓著的女性美、情感美和人格美。
二.學法引導
1.本詩詩韻婉轉,瑯瑯上口,學生易記易背,課前要求學生先背誦,可以采用以下三步法:①利用課文注釋,借助工具書,粗讀課文,了解大意;②分段細讀,抓住敘事詩的特點,概括故事大意,明確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③再讀成誦,抓住詩中對木蘭的心理、動作等描寫的詩句,分析木蘭的形象,進而正確把握詩的主題。
2.能復述,擴寫成改寫故事,理解詳寫和略寫的好處,找出對比和排比的句子并能說出運用修辭的作用。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
講析木蘭的形象為什么千百年來受到人們的喜愛,以致家喻戶曉?這一點主要通過講清木蘭替父從軍的“孝”和保家衛國的“忠”(愛國)兩種精神讓學生領會。
2.難點
本文的材料安排為何有詳有略。這一點要通過組織學生討論本文的中心來解決。
3.疑點
木蘭之所以“不用尚書郎”僅僅是因為不貪圖榮華富貴嗎?這一點教師可根據課文內容,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來介紹分析。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1.課文錄音磁帶、《誰說女子不如男》的歌曲磁帶及錄音機。
2.有條件的可轉播關于花木蘭代父從軍的節目。
3.投影儀及文學常識、名句、重點詞語理解的膠片。
4.學生將重點詞語、句子制成知識卡片、課堂交流。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第一課時
1.熟讀全詩,看文章可分成幾個部分。
2.重點分析前三部分,這是故事的發生、發展和高潮部分,看在這一部分中,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第二課時
1.分析剩下的課文,全面把握人物形象。
2.學習改寫文章。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人新課
前一段時間,聞名全球的迪斯尼公司投入巨資將中國的一部古代文學名著搬上了銀幕,轟動了世界,大家知道這部影片叫什么名字嗎?對,是《花木蘭》。花木蘭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女英雄,她到底有什么魁力,以至于風靡世界,打動了不同種族人民的心呢?今天我們就帶著這個疑問,來學習木蘭的最初雛形——北朝樂府民歌《木蘭詩》,相信大家一定會找到答案的。
(二)明確目標
1.熟讀課文,疏通文意,了解大致情節。
2.通過分析詩歌,理解木蘭的形象。
(三)整體感知
l.檢查預習效果,給加點的字詞注音。
2.速讀課文,將詩歌分成四部分,每部分用四個字簡單概括內容。
第一部分(1一3段)替父從軍。
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戰。
第三部分(5一6段)凱旋而歸。
第四部分(第7段)結尾附文。
(四)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背景介紹
關于《木蘭詩》產生的年代,有多種說法。從詩中的地名看,詩的時代背景,當與北魏和柔然的戰爭有關。而游牧民族強悍尚武的社會風氣則是它產生的社會基礎。
2.詩的結構是按時間發展的先后順序安排的。
3.分析第一部分,寫木蘭決定替父從軍。
(1)文章一開始寫的是什么?為什么這樣安排?
文章一開始寫的是木蘭的憂愁情態:“唧唧復唧唧”,而不是直接寫木蘭從軍的原因。這樣寫有兩個好處,①引起讀者懸念——木蘭為何優?為何愁?②能使文章簡潔。如果從起因開始寫,將相當復雜。
(2)從第一段春,木蘭的身份是什么?“當戶織”一句可以看出木蘭是一個辛勤勞動
的女子,而不是侯門小姐,這為下文替父出征奠定了基礎。
(3)木蘭到底為何如此憂慮呢?(讓學生自讀第二段找答案,然后請同學用自己的話講述。)
原來此時國家有戰事發生,召木蘭的父親入伍,可是父親年紀大了,家里又沒有成年的男子可代父親入伍。
那木蘭可以替父從軍,又愁什么呢?
古代歧視女子,女子沒有地位,要求她們“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不準拋頭露面,法律不允許女子入伍。
是否毫無辦法?聰明的木蘭想出了什么主意?
女扮男裝。
女扮男裝,冒著很大的風險,一是怕別人識破,更主要的是上戰場面對的將是死亡,但木蘭一片孝心,為了自己的父親,死有何懼?
大家對照自己想想,你是怎樣對待父親的呢?與木蘭一比,是否有所感悟?
(4)思考一下這兩段敘述木蘭替父從軍的前前后后,人物在這段時期心理活動起伏很大,同學們試著把握一下。
憂慮(唧唧復唧唧)——反復思考——下定決心(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5)第三段,寫木蘭緊張地做準備工作,迅速從家出發和奔赴戰場途中的見聞感想。先就“愿為市鞍馬”做文章,用排比的句子,東西南北市都寫到了,為什么要啰嗦地寫呢?為什么不寫在一個地方買齊?
這樣寫有以下幾個作用
①寫家人對木蘭從軍的重視,要采買上好的用品。
②戰事緊迫,時間緊張,渲染出一種緊鑼密鼓的氣氛。
③這是樂府詩常用的一種寫作手法。誠如謝榛所說:“若一言了問答,一市買鞍馬,則簡而無味,殆非樂府家數。”(《四溟詩話》)聯想我們曾學過的一首樂府歌辭《江南》“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東西南北的鋪排,看似重復,卻寫出了魚在蓮葉間嬉戲的情景和人們采蓮時愉悅的心情。
(6)思考:赴邊途中是詳寫還是略寫?(略寫)詳寫什么?(心情。)
通過幾個地名的轉換,便概括了整個行程:家——黃河——黑山。兩次在“黃河”和“黑山”宿營的描寫極婉轉地形容出一個初離父母出征的少女的新奇感受,聽到黃河流水,聽到燕山胡騎,都不由讓她想起父母的呼喚,對父母的思念情深意長。
教師范讀第一部分,并指導學生背誦。
4.分析第二部分。
高度概括木蘭十幾年出生入死、保家衛國的戰斗生涯。這段只有六句,卻寫了三個階段——途中、戰中、戰后。
(l)讀課文。找出哪句寫途中,哪句寫戰中,哪句寫戰后?
途中——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戰中——朔氣傳金拆,寒光照鐵衣。
戰后一一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2)我們重點欣賞寫“戰”中的兩句。“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兩句十個字,就寫出了十幾年的戰斗生涯,可謂字字千金。這兩句的含義是什么?寫出了怎樣的意境? “朔氣傳金拆”意為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朔風凜烈,刁斗聲聲,月光映雪,木蘭未眠。想一下,她在想什么呢?
思父母,思姐妹,思家鄉,甚至思念她的織機……
木蘭又在做什么呢?從“寒光照鐵衣”一句可以看出,木蘭正穿著鎧甲,和戰友們一道在邊防線上巡邏,隨時準備為保衛祖國而戰。
(3)木蘭在戰場上表現如何?文章中沒說,但我們想一定是智勇雙全。根據①這么多年,女扮男裝本被發現。②從下文的暗示中也可以看出來:“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五)布置作業
1.想像一下,木蘭在戰場上會遇到什么情況?她會怎樣處理?
2.為什么把戰爭過程寫得如此簡略?
(六)板書設計
木蘭詩
一、(l一3)替父從軍 詳
二、(4)十年征戰 略
第二課時
(-)明確目標
1.體會文章后兩部分的內容及感情。
2.學習根據想像擴寫文章。
(二)整體感知
讀文章的第四、五、六段,看各寫了什么內容?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為何略寫征戰中木蘭的英勇?
這種寫法從表面上看,似乎刻畫兒女之情多,而描繪英雄之氣少。但從實際效果看,詩中所刻畫的種種兒女情狀,正多方面地豐富了木蘭的英雄性格,使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實動人。木蘭的機智勇敢無須贅述,一句“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就概括出來了。這樣,兒女情與英雄氣融合得天衣無縫,更是相得益彰。
2.分析第三部分。
(1)在這部分有一個疑點:木蘭歸來后,因戰功赫赫,于是“可汗問所欲”。可木蘭的回答是什么呢?“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為什么做出這種選擇呢?一般的看法是:木蘭不慕榮華富貴,愿回家與父母團聚。但我認為這里還有別的更深層的原因,大家能否結合你對中國封建社會的了解來挖掘一下?
學生討論后明確: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里,“男主乎外,女主乎內”是封建禮法定下的一條戒律。木蘭可以在非常時期秘密地代父從軍并發揮她那潛在的智謀和才能。然而,她卻不能隨著戰爭轉入和平,繼續在朝廷為治理國政而做出貢獻。封建禮法加在婦女身上的鐐銬是難以解脫的。木蘭的還鄉,決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貴的問題,也不是什么熱愛勞動的問題,而是封建社會壓迫、歧視婦女的必然結局。其他的故事也反映過這一點,如黃梅戲《女駙馬》等。木蘭只有辭受封爵、解甲歸田這惟一道路可走。
(2)從“爺娘聞女來”到“不知木蘭是女郎”,寫木蘭到家,受到熱烈歡迎。顯出女郎面目后,令戰友們驚惶。這段首先用三組復疊句式極力鋪寫木蘭抵家時家人歡騰的情景:“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姐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這幾句寫出了不同人物的特點,形象非常生動。
(3)作者省略了木蘭回家后親人相聚、暢敘別情的熱烈場面,你能否根據課文內容,
展開合理想像,進行擴寫?親人們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
(4)當然,這里邊最高興的當屬木蘭,下面幾個排比句,從描寫她急于回到日常生活
的行動中顯出其初到家時的狂喜心情,共同形成一種大團圓的熱鬧歡樂的氣氛:“開我東閥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
①為何不先脫戰袍,后開門窗?
木蘭離開養育她成人的家已經十多年了。十幾年來,她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這個家,
思念家中的親人。現在,她又回到了她所熱愛、思念的家,一進家門,還來不及卸下戎裝,就開門開窗,因為她對這個家庭的一切都感到愜意,都充滿感情。
②“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又反映了木蘭的什么心理?
一是回到家心情舒暢;二是愛美之心,木蘭亦有,表現了她對和平生活的熱愛和對正常人生的向往。從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豐富真實。
③這幾句木蘭還原“本來面目”與哪個地方照應?
與開頭交待木蘭是女兒身照應。
3.讀最后一段的附文,你能領悟到什么?
最后一段是木蘭對戰友們的“驚煌”所作的回答,也是作者對木蘭的深切贊美。這時運用了比喻的修辭和互文見義的手法,說無論是“雄兔”還是“雌兔”,都是“腳撲朔”、“眼迷離”的,它們在一起跑動的時候,你怎么能分辨雄雌呢?這幽默風趣的比喻,表現了木蘭的穩重機智,又使這首詩的結尾余音裊裊,悠揚不盡!更給我們提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女子若有施展抱負的機會,她們的智慧、謀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遜色。你還能再舉幾例嗎?穆桂英,李清照,武則天……
女同學不宜妄自菲薄。
4.《木蘭詩》的藝術特色是什么?
這首詩在藝術上的成功在于恰當地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如設問、比喻、排比、對偶等修辭方法,以及語句連接緊湊、生動暢達的聯珠句法,如“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等,來為塑造人物形象、表現思想感情服務,事奇詩亦奇,不愧為膾炙人口的優秀詩篇。
(四)總結、擴展
木蘭詩是一首優美動人的敘事詩,為了塑造木蘭的形象,作者選取了廣闊的生活場面進行描寫。從時間上說,前后長達十多年;從地域上說,涉及家庭、鄉里、戰場和朝廷。對這樣豐實的生活內容,作者以“木蘭是女郎”為準則進行了精心剪裁,使全詩繁簡得當。千百年來,《木蘭詩》一直被人們傳誦著,具有恒久的藝術生命力。
(五)布置作業
1.背誦全詩。
2.有條件的話課后觀看動畫片《花木蘭》和豫劇《花木蘭》
(六)板書設計
木蘭詩教案 篇12
《木蘭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回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溢傳奇色彩。
這首詩塑造了木蘭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孩子。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樸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一千多年來,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在我國家喻戶曉,木蘭的形象一直深受人們喜愛。
這首詩具有濃郁的民歌特色。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簡布置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爭題材,但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詩中以人物問答來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致;以眾多的鋪陳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神氣躍然;以風趣的比喻來收束全詩,令人回味。這就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