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教案(通用12篇)
高三語文教案 篇1
1、p90
魯侍萍哦,——老爺沒有事了?
周樸園(指窗)窗戶誰叫打開的?
2、p91
周樸園哦,很遠了,提起來大家都忘了。
魯侍萍說不定,也許記得的。
3、p92
周樸園哦。
魯侍萍我到認識一個姑娘姓梅的。
周樸園哦?你說說看。…
二、動作語言練習
1、p94
魯侍萍我前幾天還見著她!
雷雨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2、p94
魯侍萍老爺,您想見一見她么?
3、p95
魯侍萍老爺,沒有事了?(望著樸園,淚要涌出。)
周樸園啊,你順便去告訴四鳳,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舊雨衣拿出來,順便把那箱子里的幾件舊襯衫也撿出來。
小結
什么是個性化語言?
什么是潛臺詞?
什么是動作語言?
通過分析使我們一方面加深對作品人物、主題的認識,另一方面體會到戲劇語言的特點和魅力,希望能夠自覺的運用到寫作中去,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
三、寫作練習
(3選1)
1、先確定一個人的性格或身份,然后寫他的語言,要求個性化;
2、寫出下列兩組人物不同的語言:
(1)、做教師的父親和沒有文化的媽媽希望你認真讀書,他們分別對你說---
(2)、高考落榜,悲觀者和樂觀者的神情和語言:
3、設定一個場景,寫一句包含多重意思的話(潛臺詞):
課后作業
(周記)
編一個小劇本:
1、以巴爾扎克得《守財奴》為腳本,自選一個片斷(如搶奪梳妝匣、誘騙繼承權),以劇本的形式改編。
2、把《一碗陽春面》改成話劇。
高三語文教案 篇2
1、檢查背誦(檢查預習情況)
2、結合課下注釋解題:
鷓鴣天——詞牌名;代人賦——詞的題目,替別人寫的
作者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宋代詞人,與蘇軾同為豪放派的代表
3、本詞內容是描寫鄉村田野生活的詞作,內容分為上下片。
4、從何處可以看出是描寫鄉村田野生活的?
從詩詞中找依據:柔桑、蠶種、平岡、黃犢、山路、沽酒人家、溪頭、薺菜花
5、詞人對田園生活的情感是怎樣的?何處可以體現(從文中找依據)?
(1)陌上柔桑破嫩芽
(2)東鄰蠶種已生些
(3)平岡細草鳴黃犢
(4)斜日寒林點暮鴉
這幾句內容集中描寫了一幅溫馨美麗、安詳的春景圖
6、總結主旨
詞的最后一句“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通過對比贊美了薺菜頑強的生命力,也表達作者對田園生活喜愛贊美之情。
《鷓鴣天》宋詞鑒賞
鷓鴣天
代人賦
辛棄疾
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腸已斷,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樓。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欄干不自由。
這首《鷓鴣天》,題下注明“代人賦”,說明詞中抒情主人公并非作者自己。細玩詞意,這首詞是作者代一位婦女賦的,那位婦女的意中人剛離開她走了,她正處于無限思念、無限悲傷的境地。
“晚日寒鴉”,這是送人歸來后的眼中景。“晚日”的余輝染紅天際,也染紅長亭古道和目之所極的一切,這是空間。夕陽愈來愈淡,夜幕即將降落,這是時間。而她送走的那位意中人,就在這空間、這時間中愈走愈遠了。“寒鴉”當“晚日”之時,自然應該尋找棲息之處,大約在繞樹啼叫吧!可是那位行人,他此刻孤孤零零地走向何處,又向誰家投宿呢?正因為這樣,那本來沒有感情的“晚日”和“寒鴉”,在那位女主人公的眼中,就變成“一片愁”了。這首詞,是寫別愁離恨的。“愁”與“恨”,乃是全篇的基調。按照一般的構思,接下去仍然要寫愁寫恨,但作者卻并沒有這樣做,而是跳出窠臼,不再寫哀景,而是用清新愉悅的筆觸,勾畫出一幅樂景:“柳塘新綠卻溫柔。”把讀者引入春意萌動、春情蕩漾、溫馨柔美的境界。唐人嚴維詩云:“柳塘春水漫,花塘夕陽遲。”北宋詩人梅堯臣稱其“天容時態,融和駘蕩”,“如在目前”(《六一詩話》)。辛棄疾的“柳塘新綠卻溫柔”,也有類似的藝術奧秘。“柳塘”一詞,使人想見塘周遍植垂柳;但目前處于什么季節,卻無從得知。聯系前面的“寒鴉”,便會想到時值嚴冬,柳葉黃落,塘水冰封乃至完全枯竭,那景象,自然是蕭條的。然而詩人卻別出心裁,于“柳塘”之后綴以“新綠”,便立刻為我們喚來了春天:塘周柳絲搖金,塘中春波漲綠,已夠賞心悅目了;那料到在此基礎上,又加上“溫柔”一詞。相對于嚴冬而言,初春的水顯得“溫”,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但說它“溫柔”,這就不僅表現了抒情主人公的感覺,而且表現了她的感情。這感情異常微妙,耐人尋味。憑借我們的經驗:那一塘春水,既倒映著天光云影和四周的垂柳,又浮游著對對鴛鴦或其他水禽。抒情主人公看到這一切,就自然感到“溫柔”,從而也聯想到她與意中人歡聚之時是何等的“溫柔”了。
“晚日寒鴉”與“柳塘新綠”,是送走行人之后相繼入目的兩種景象。不難想見,這是乍暖還寒的初春。前者就離別說,故“日”而曰“晚”,“鴉”而曰“寒”,引起的內心感受是“一片愁”。后者就相聚的回憶與展望說,故春景宛然,春意盎然,引起的內心感受是無限“溫柔”。
這首詞真可謂“工于發端”。開頭兩句展現的兩種景象、兩種感受、兩種感情所體現的復雜的心理活動,使抒情主人公神態畢現,因而以下文字,即從她的肺腑中流出。“柳塘新綠”,春光明麗,倘能與意中人象鴛鴦那樣雙雙戲水,永不分離,便青春永駐,不會白頭。而事實上,意中人卻在“晚日”將沉、“寒鴉”歸巢之時走向天涯!如果信手拈來,“相思令人老”那句古詩,正可以作為此時心情的寫照。然而文學是一種創作,貴在獨創。請看詩人是如何創新的:“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心緒何等低回宛轉,筆致何等搖曳生姿!“無離恨”是假設,不“白頭”是假設變成事實之后希望出現的結果。可如今呢?假設未能成立,“白頭”已是必然,于是下片緊承“離恨”、“白頭”,以“腸已斷,淚難收”開頭,盡情吐露,略無含蓄。當感情如洪水暴發,沖決一切堤防的時候,是不可能含蓄、因為也用不著含蓄的。
“相思重上小紅樓”一句,妙在一個“重”字。女主人公送走意中人之后,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樓遙望。開始是望得見的,后來就只見“晚日寒鴉”,望不見人影了。由于十分相思的緣故,望不見人影,還要望,因而“重上小紅樓”。結句“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欄干不自由”中的“頻”字,正與“重”字呼應。明知行人已走到遠山的那一邊,凝望已屬徒然;然而還是身不由己地“重上紅樓”、“頻倚欄干”,其離恨之深、相思之切,就不言而喻了。歐陽修《踏莎行》下片云:“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欄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寫行人愈行愈遠,故女主人公不忍繼續遠望。辛詞則寫行人已在山外,而女主人卻頻頻倚欄遠望,無法控制自己。表現不同個性、不同心態,各極其妙。
辛棄疾向來被稱為豪放派詞人的代表,而這首詞,卻寫得如此深婉!任何一位偉大作家,其藝術成就總是多方面的,其藝術風格也是多樣化的。(霍松林)
《鷓鴣天》閱讀練習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列問題。
鷓鴣天·代人賦①
辛棄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
平岡細草鳴黃犢,斜 日寒林點暮鴉。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注】 ①這首詞作于作者遭彈劾解官歸居時。②青旗:酒旗,酒店門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詞的上闋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象?請簡要敘述。(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詞的上闋描繪了初春時鄉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間桑樹萌發出新芽,東鄰家蠶卵已孵出幼蠶;平緩的山坡上長著細嫩青草,黃色的牛犢在那兒鳴叫;夕陽斜照著初春傍晚的樹林,晚歸的烏鴉散落在那兒棲息。
2詞的最后兩句作者用了哪種寫作手法?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詞題為“代人賦”,作者為什么要以此為題 ?請簡要說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運用了對照(或對比)的寫作手法。作者將城里愁風畏雨的桃李,與鄉間溪頭迎春開放的薺菜花相對照,借景抒情,表達了他解官歸居后鄙棄城市官場、熱愛田園生活的感情,題為“代人賦”,實則為己賦,采用代人填詞的形式,以薺菜花自 況,效果獨特。
高三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富蘭克林的生平事跡,學習并傳承富蘭克林的精神,感受專主的人格魅力。
2、學習本文簡樸凝練、準確明了的語言風格。
3、比較沈從文和富蘭克林的風格異同。
4、從情感的角度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
教學重點、難點
1、把握作者從生活細小處所領悟到的深刻人生哲理。
2、把握傳記的寫作特點。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準備:
1、查找有關富蘭克林的資料
2、預習課文,完成課后練習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 誰能介紹一下富蘭克林?(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師補充:富蘭克林生平
本杰明·富蘭克林(1706—1790年)是18世紀美國的實業家、科學家、社會活動家、思想家和外交家。他出身寒微,10歲便輟學回家做工,12歲起在印刷所當學徒、幫工。但他刻苦好學,在掌握印刷技術之余,還廣泛閱讀文學、歷史、哲學方面的著作,自學數學和4門外語,潛心練習寫作,所有這一切為他在一生中取得多方面的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注意觀察自然現象,研究科學問題。他從實踐出發,從事科學實驗和觀察,在電學上解答了“電為何物”的問題,將不同狀態下的電稱為“正電”和“負電”,提出了電學中的“一流論”,在大氣電學方面揭示了雷電現象的本質,被譽為“第二個普羅米修斯”。他以僅讀過兩年小學的學歷,被美國的哈佛大學、耶魯大學,英國的牛津大學、愛丁堡大學、圣安德魯大學等六七所大學授予碩士學位或博士學位。
2、聽完了老師的關于富蘭克林的介紹與你們預習時的感覺相比較一下這是同一個人嗎?(目的在于引起學生探索其中原因的興趣)
二、情感激勵
1、用一句話給幸福下定義。幸福是什么?
2、圍繞“幸福”寫一段話,談談自己對幸福的理解。
參考資料
1)幸福
只不過是對待生活的一種心態
當你感到心理平衡的時候
幸福正悄悄地蹲在你的口袋里呢
2)幸福是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一幫值得信賴的朋友和一個充滿希望的明天。
3)《求求你表揚我》電影對白:
“什么是幸福,你對幸福的理解是什么?”
“幸福呀,幸福就是我餓了,看到別人手里拿著個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
“天冷了,看到別人身上穿件皮棉襖,那他就比我幸福。”
“我想上茅房,就一個坑,你蹲在哪來,那你就比我幸福。”
4)幸福是什么?在我眼里,幸福不是一疊厚厚的鈔票,一件華麗無比的衣裳;也不是遮掩痛苦的工具,貪圖片刻歡娛的美酒。幸福,應該是心靈深處微妙的感受,是一個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在你頹喪無助時,路人的一個微笑、一句問候都會帶給你幸福;幸福是你口渴難耐時一捧甘甜的泉水;幸福是你筋疲力盡時一張松軟的大床;幸福是你孤寂時一封遠方的素箋;幸福是你噩夢后一張慈祥的笑臉。
3、你認為怎樣才能獲得幸福?(激發學生的情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整體把握
1、請你找出全文的主旨句,作者是從哪些事情上得出這個結論的?
明確:人類的幸福,并不是由百年難遇的機遇帶來的,而是由每天產生的細小利益匯集而成。
促使從市場到居民住處的路上鋪上石頭;
讓居民一起支付費用清運垃圾;
策劃城市鋪路,并改良路燈;
想辦法有效地清掃道路。
2、根據剛才的分析,看看課文可以分成幾個部分(不作重點,簡單帶過)
3、富蘭克林做了這幾件小事,帶來了怎樣的效果呢?請同學們在文中找找(目的在于引導學生認識富蘭克林所做的是小事,但是收到的效果卻是巨大的,從而進一步領悟作者在文中表達的主旨)
4、自傳體的文章注重細節描寫,試找出文中能體現作者是一個非常注重細小之處的人。
明確:(1)P65頁第一段;
(2)P66頁第三——五段;
(3)P66頁第二段;
5、富蘭克林作為一個偉大的人物,你認為這些細小瑣碎得似乎不值一提的事情有必要寫進自傳嗎?
你贊成作者的觀點嗎?談談你的看法。(引導學生認識,其實往往是小事才體現大智慧,不要因為善小而不為,惡小而為之)
三、鑒賞語言風格
1、閱讀下面一段材料,試跟原文(P66頁第二段“一天早晨……像大病初愈似的”)作比較
在一個陽光明媚、春風和送的早晨,我在整齊、平直的克萊文大街上,看見了一位臉色蒼白、身體羸弱的老婦人。看上去她象大病初愈似的。我看見她正在用一把樺樹枝做成的,很結實耐用的掃帚在清掃街道。她清掃街道時,很仔細認真,生怕掃少了點什么似的。
(學生可以進行討論、分析寫傳記時的語言風格,為寫作打下基礎,同時掌握如何集中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
明確:表達方式不同:原文用敘述,而改寫文段多用描寫,兩相比較原文顯得準確明了,符合傳記的文體要求;兩段文字的側重點不同:原文側重于花很少的時間就能把大街掃得很干凈,改寫的文段側重于老婦人如何認真地打掃。
2、《我讀一本小書的同時又讀一本大書》和《幸福從細小處開始》都是自傳,這兩篇文章在文風上有什么異同?為什么會有這些差別呢?(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比較能力,再拓展一些向研究性方向發展,逐步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
明確:關于差別答案是開放的,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傳主的個人經歷;2)作者的寫作風格;3)作者所處的國家情況等等。
四、拓展探討
沈從文和富蘭克林都是只受過小學教育,但他們最后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閱讀下面兩段材料,你從中受到了什么啟發?
我生活中充滿了疑問,都得我自己去尋找解答,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有太少,有時便有的發愁。……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夠寬廣了,但我似乎就還得一個更寬廣的世界。我得用這方面得到的知識證明那方面的的疑問,我得從比較中知道誰好誰壞。(《從文自傳》)
1749年,一位英國科學家在波士頓利用玻璃管和萊頓瓶表演了電學實驗。富蘭克林懷著極大的興趣觀看了他的表演,并被電學這一剛剛興起的科學強烈地吸引。隨后富蘭克林開始了電學的研究。富蘭克林在家里做了大量的實驗,研究了兩種電荷的性能,說明了電的來源和在物質中存在的現象。1752年6月的一天陰云密布,電閃雷鳴,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威廉一道,帶著上面裝有一個金屬桿的風箏來到一個空曠地帶。“威廉,我被點擊了!”這便是著名的風箏實驗。
明確:都是通過自身的努力,遇到有疑問時,都比較注重自己動手去解決問題,這點是值得我們中學生借鑒的。
五、作業
1、讀完這篇文章之后,根據文章的自傳內容,給富蘭克林寫一份自我簡介,題目自擬,字數不少于200字。
2、明天上課前10鐘交流大家的作品。
作業設計的意圖是:
1、再次熟悉課文,達到復習課文內容的目的
2、感受富蘭克林的人格魅力
3、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膽量
高三語文教案 篇4
一、作者簡介
蕭軍原名劉鴻霖。又名劉吟飛、劉蔚林。筆名除蕭軍外,還有三郎、田軍等。蕭軍于1907年出生于遼寧省義縣下碾盤溝村(今屬錦縣)。1925年考入張學良在沈陽辦的東北陸軍講武堂第七期,學習法律和軍事。1922年在哈爾濱化名“三郎”在各報紙上投稿為生。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由于家鄉被日寇占領,人民遭受著苦難,自己也隨時隨地都有可能遇到危險,于是和愛人不得不離開故土,輾轉到了青島和上海。
蕭軍是20世紀30年代活躍于文壇的著名的“東北作家群”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長篇小說《八月的鄉村》是反映東北人民武裝抗擊日本侵略的名作之一。
二、東北作家群
是指“九一八”事變以后,一群從東北流亡到關內的文學青年在左翼文學運動推動下共同自發地開始文學創作的群體。他們的作品反映了處于日寇鐵蹄下的東北人民的悲慘遭遇,表達了對侵略者的仇恨、對父老鄉親的懷念及早日收回國土的強烈愿望。他們的作品具有粗獷宏大的風格,寫出了東北的風俗民情,顯示了濃郁的地方色彩。“東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蕭軍、蕭紅、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蕭紅《呼蘭河傳》《生死場》,蕭軍《八月的鄉村》等。
三、文章簡介
《大連丸上》作于1935年,屬于記敘抒情性散文。文章真實地記述了自己與愛人當初乘“大連丸”號輪船離開東北故鄉時,在船上遭受漢奸盤查刁難、險遭不測的經歷,寫出了淪陷區人民的屈辱和憤怒,揭露了漢奸走狗的奸詐無恥,表達了對敵人的無比憎恨和對祖國的強烈熱愛。
四、文章結構
分三部分:
1、盤問——即日寇的漢奸走狗對“我”的“問訊”。這是敵人刁難手段的第一步。
2、搜查——即漢奸對“我”攜帶物品的逐件搜查。是敵人刁難手段的第二步。
3、寫緊張過后的期冀和脫離淪陷區以后的喜悅,抒發濃烈的愛國之情。
盤問——充滿了奸詐兇狠的意味,千方百計想找出“我”的破綻(盤問的內容依次可分為去向、來處、職業、關系人的姓名、年齡、籍貫、親屬、證明材料,等等。)
“我”的回答則從容不迫。
五、鑒賞要點——語言特點
1、語言簡潔,具有鮮明的動作性。
(文中對話多,這些對話由于是對立雙方的意志、性格與心理的交鋒,因而具有鮮明的動作性。)
2、語言情感色彩鮮明。
(對漢奸走狗的極端憎恨、厭惡、輕蔑,以及心靈的痛苦壓抑和對祖國的強烈熱愛,都在語言的運用過程中得到了具體的反映。)
通過“我”與漢奸走狗針鋒相對的對峙體現出來。在對峙過程中,表明上看,漢奸走狗氣勢洶洶,橫行無忌,似乎是“強者”;而“我”處處被壓制,受欺凌,被百般刁難,似乎是弱者,但實際上,“我”在精神上、情感上則對漢奸走狗構成了一種“威壓”之勢,內心充實,無所畏懼,蔑視奸惡,從容應對。
具體體現在:
①對話當中,從容鎮靜,對答如流,表面上被迫應付,但決不示弱乞憐,表現出鎮靜有骨氣。
②行動上,不卑不亢,敵人耍盡手段,自己則抱定宗旨,令漢奸無可奈何。
③當到達“祖國”后,則將壓抑的情感,盡情地噴發宣泄出來。
高三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至真至誠的親情忠情;
2、引導學生賞析本文文思縝,脈絡分明,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構思藝術和駢散結合形象生動的語言藝術;
3、繼續指導學生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和相關文化常識;
教學時數: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指導學生熟讀課文,背誦第一、三段,整體感知課文大意;
2、指導學生積累文言詞語及相關常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以簡介作者及后人對該文的評價導入。
李密自幼喪父,母改嫁,賴祖母劉氏撫養無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鄉里。李密為人剛正,頗有文名,年輕時曾仕蜀漢,表現出相當高的外交才能。晉武帝為穩定局勢,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號。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薦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應召。后來晉武帝征召他為太子洗馬,催逼甚緊,于是寫下了《陳情表》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無人奉養為理由婉言辭謝。
文章言辭懇切,真摯動人。人言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來,人們常以忠則《出師》,孝則《陳情》相提并論,可見李密的《陳情表》具有相當強烈的感人力量。
二、熟讀背誦
1、學生輕聲誦讀課文,對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課文;同時提醒學生注意以下詞句:
1、注意以下加黑字的讀音和在詞義:
臣以險釁夙遭閔兇門衰祚薄日薄西山煢煢孑立床蓐
猥以賤微生當隕首責臣逋慢猶蒙矜育過蒙拔擢寵命優渥
期功強近終鮮兄弟除臣洗馬劉病日篤更相為命
2、注意以下加黑虛詞的詞義和用法:
以:臣以險釁臣以供養無主猥以微賤臣具表以聞圣朝以孝治天但以劉日薄西山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
3、注意以下加點的實詞:
慈父見背二州伯牧所見明知形影相吊晚有兒息逮奉圣朝察臣孝廉舉臣秀才拜臣郎中拜表以聞尋蒙國恩除
臣洗馬猶蒙矜育不矜名節愿乞終養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不勝…之情臣之辛苦
4、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2、簡要疏通以上詞句。
3、指導學生朗讀全文,提醒學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調。
第一段:凄苦,悲涼;
第二段:感激,懇切;
第三段:真摯,誠懇;
第四段:忠誠,懇切,期待。
4、指導學生背誦第一段。
總起:臣以險釁,夙遭閔兇
父死母嫁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
祖母撫養
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
少年多病
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無親無戚
既無叔伯,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祖母病臥
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5、熟讀第二段。
6、指導背誦第三段。
孝治大道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
不矜名節
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
寵命優渥
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
祖母病篤
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不能廢遠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祖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7、熟讀第四段。
8、解題:討論:結合上節課反復誦讀課文的體會,你認為“情”在本文中有哪幾層含意?。
引導:本文的題目是《陳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種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陳請謝賀。那么,李密的這個奏表,題為《陳情表》,“陳”是陳述的意思,“情”注解沒有,那是什么呢?提示:情:
○1情況(事實);
○2衷情(孝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投影)
9、完成課后練習和同步訓練。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引導學生賞析本文文思縝密,脈絡分明,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構思藝術;
2、引導學生賞析本文形象生動駢散結合自然精粹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背誦第三段導入。
二、賞析構思藝術
1、討論:在陳請終養祖母這個要求時,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難?
引導:作者處在一種忠孝兩難的矛盾境地里,請大家把作者的這種矛盾境地讀出來。
進一步引導:什么地方寫了“孝情”?
第一段,請一二組同學朗讀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話來概括這一段的意思。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進一步引導:什么地方寫“忠情”?
第二段,請三四組同學朗讀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話來概括這一段的意思。過蒙拔擢,寵命優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這樣一個二難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動的,言辭稍有不慎,不僅達不到陳請的目的,還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下面我們來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變被動為主動的。
身世孤苦悲涼
孝情
祖母情深似海孝治天下(理)盡忠日長揭示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先盡孝后盡忠
沐清化蒙國恩祖母病篤(情)盡孝日短
忠心
圣朝恩重如山
3、思考討論:請補寫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話,并想想作者為什么要省略這句話?
引導:這個一個三段論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結論卻沒有說,請你說出結論,并想想作者為什么不把這個結論直接了當地說出來,而是宕開一筆,寫自己少仕偽朝的事?
提示:故臣當終養祖母,不能廢遠。
4、思考:假設你是晉武帝與李密面談,此時在此處李密直接提出了終養祖母的請求,你晉武帝能不能一兩句話就把李密駁得啞口無言?
引導:晉武可能會說,既然你要終養祖母以盡孝心,為什么在蜀漢你又出來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這段歷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跡:一仕偽朝“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二在圣朝“寵命優渥,豈敢盤桓”讓晉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實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篤圖深深打動了晉武,讓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為祖母病重,從而提出不能廢遠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時將孝治天下的理與祖母病篤須盡孝的情作了對照,應作什么選擇其情理不言而喻。(投影)見上圖
5、朗讀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決盡孝與盡忠兩者矛盾的辦法是什么?他是怎樣提出這個辦法的?
引導:作者以列數字作對比的方式提出了先盡孝后盡忠這一解決矛盾的辦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晉武帝置疑,不得不答應李密的陳請。
提示:盡忠日長,盡孝日短:先盡忠后盡孝。(投影)
6、小結:將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調整一個位置,先講理后講情好不好?
引導:出于情,歸于理,先動之以情,再曉之以理,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總之,全文首先陳述個人悲慘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孫的特殊關系,作為陳情的依據。繼則寫自己愿意奉詔,但又以劉病日篤,處于狼狽之境,借以博取晉武同情。再則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懇求準如所請。同時更表明自己心跡,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決矛盾的方案。全文構思縝密,脈絡分明,具有很強的邏輯力量。
三、賞析語言
有好的構思,還要有恰當的語言來表達,這樣文章的力量才能發揮出來。《陳情表》明顯的保留了賦的語言特點。《古文觀止》評論《陳情表》的語言,說它“至性之言,悲惻動人”;有人說,《陳情表》的語言是有形的,有聲的;讀《陳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惱怒,看到作者誠惶誠恐的怖懼……;你還可聽少年的無助哀嘆,老人病中無奈的呻吟,孝子懇切的哀告,帝王嚴厲的呵斥……
請輕聲朗讀課文,把你認為好的語句畫下來,讀出來,然后結合文章的構思,說說這些語句有什么特點,好在哪?
(學生讀書思考約3—5分鐘,老師巡堂了解情況)
重點賞析語段(句式,用詞,修辭手法,表情達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閔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導:四字駢句,語勢連貫、緊湊,不拖沓,讓人感到災禍接踵而來,以情動人,讓晉武帝化嚴為慈。
“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直陳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單,孤獨寂寥,極為形象地表現出來,讀之讓人動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引導:一連用了“察臣”“舉臣”、“拜臣”、“除臣”,準確地陳述了自己“過蒙拔擢,寵命優渥”的實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路;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引導:四字駢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緊張氣氛。
○1四字駢句:簡潔凝練,語勢連貫緊湊,文勢如行云流水般通暢。
2、“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引導:對偶句,一外一內都強調一個“無”字,寫出了自己舉目無親,后代尚小無人終養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動表現出來了,讓人覺得急切而無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也是對偶句,恰當地表達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寵的感激。
既無伯叔,終鮮兄弟。
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都是對偶句。運用對仗工整的對偶句式,使語氣顯得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讀來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說服力。
○2對偶句:語氣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說服力。
3、“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以落日喻人命,貼切在刻畫了祖母蒼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濃烈的抒情色彩,能極大地引發讀者的同情;“朝不慮夕”雖是夸張卻給人無可置疑的真實;再加上四字駢句,有詩一般的韻律,如泣如訴,讀之無不令人動容泣下。
“烏鳥私情,愿乞終養。”
以鳥喻人,回溯至動物的本性,鳥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誠摯懇切之情溢于言表,豈能不打動人?
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以狼狽比喻進退為難的情境,形象生動。
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似犬似馬,忠懇之情,怖懼之態溢于言表。
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勢緊迫。
○3比喻句:形象生動,感情濃烈,富有感染力。
4、提問:你能說出哪些成語出自本文嗎?
引導:此文的問世,為后世提供了眾多的慣用語,一直流傳至今,如“躬親撫養”“零丁孤苦”“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朝不慮夕”“更相為命”“生當隕首,死當草結”等,均成為人們信手拈來的.語句。
6、小結:
1、四字駢句:簡潔凝練,語勢連貫緊湊,文勢如行云流水般通暢。
2、對偶句:語氣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說服力。
3、比喻句:形象生動,感情濃烈,富有感染力。
4、豐富了中國語言的詞匯:
四、作品評價
通過兩個拓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更深入認識本文構思慎密,語言精粹的特點。
1、討論:有論者認為,李密反復強調孝親,其實是為自己不奉詔仕晉而故意尋找借口。你同意這一觀點嗎,為什么?引導:
1、李密反復強調孝親,決不是為其不奉詔仕晉而故意尋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終養祖母才難能應詔的。讀完全篇,我們可以清楚地體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滿了孫兒對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導:
2、李密對蜀漢念念于懷,他曾說劉禪“可次齊桓”。更何況司馬氏是以屠殺篡奪取得天下,內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國之臣,對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顧慮,而暫存觀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這種想法,被晉武多少察覺到了,因此“州書切峻。責臣逋慢”。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聞”時,發生了更大的困難。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卻又不從大道理講起,而是委婉陳辭,動之以情,恰到好處地解決了“不從皇命”的難題。
開放性問題,各抒已見,自圓其說。
2、討論:晉武帝為什么會答應李密終養祖母的請求?
○1為李密的言辭和情理所動;○2彰顯孝治天下的恩德。
3、引入前人評價,以激發學生進一步研究的興趣。
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蘇軾語)
高三語文教案 篇6
一、導入
同學們,昨天我們學習了《齊桓晉文之事》。今天我們仍然要學習一篇對話體的議論文,對話就是一種論辯。一講到論辯,人們就會想起古希臘人,古希臘人對論辯的熱情,尤其表現在蘇格拉底身上,這位哲學家自詡為雅典的羅蒙,成天蓬頭赤足,到處找人辯論。柏拉圖的三十篇對話,記錄了這位辯論大師輝煌的辯論業績。其實,我們中國古代的諸子散文中也記錄了許多的滔滔雄辯。我們古人對論辯的熱情,尤其表現在孟子身上。《孟子》七篇,則記載了這位儒學亞圣的輝煌的辯論業績。如果說在西方的唇槍舌劍之中,產生并發展了對西方文化傳統產生經久不衰影響的辯證法精神,那么在我們中國古代的唇槍舌劍之中,則發展了對東方文化傳統產生深遠影響的儒家思想。《莊暴見孟子》就是這樣的一篇對話體的議論文。
二、整體感知
課文兩段文字實際上就是兩段對話。第一段是莊暴見孟子,也就是莊暴和孟子的對話。主體應該是第二段,也就是孟子見齊王,孟子和齊王的對話。
三、具體研習課文
1.學習課文第一段
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一段。學習古文,我們總是要從正音讀開始(板書:正音讀)。請大家齊讀第一段話。同學們看一下,一二三句怎么讀?(三組同學分別讀)
1.王語暴以好樂。2.好樂何如?3.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可見本文當中有一個字需要尤其引起我們注意就是一個“樂”字。
除了正音讀以外,還要辨詞義。(板書:辨詞義)一般來說,一個字在不同的語境中,它有不同的含義,或者說它的字形和我們今天相近,很熟悉,但是它的字義我們卻是比較陌生的,這些詞要尤其引起注意。
還要明文法。(板書:明文法)明文法主要指一些詞法、句法。比如第一段中間,你認為哪些句子的句法就要引起我們注意的呢?
[明確] 暴見于王。見:接見。于:被。是一個被動句。王語暴以好樂:倒裝句。
除了正音讀、辨詞義、明文法,還要察語氣。(板書:察語氣)比如第一段中間。
“好樂何如?”這是一個疑問句,——疑問句讀的時候調子應該上揚。(齊讀)
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揣測語氣。(齊讀)
[活動] 齊讀第一段。
[提問] 這一段寫莊暴與孟子的對話,這段對話在整個論題中起一個什么作用?在整個文章當中莊暴為什么來見孟子?他有事要找他,什么事情啊?一個什么字啊?(好)好,愛好。一種行為,誰的行為呢?齊王。齊王愛好什么呢?他到底為一個什么話題來的?(好樂的樂來的,這才是論題)(板書:論題 樂)
[提問] 這個論題有沒有難度呢?我們從句中哪一句話可以看出來?
[明確] 暴未有以對。——沒有什么拿來回答的。所以這一句話一方面反映出這個話題確實有相當的難度,另一方面,也反襯出下文孟子論辯的高超。
[提問] 那么孟子對這個問題怎么回答呢?
[明確] “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誰把這個句子給大家翻譯一下?為什么孟子這么回答呢?因為儒家講究禮樂治國,重視音樂的政治效果,他們把禮、倫理、音樂看做是三位一體的東西,這三位一體的東西都和仁政血脈相關。(板書:儒、禮樂、仁政)所以孟子說齊王非常愛好音樂的話,那么齊國差不多就可以治理好了。但是道理他有沒有對莊暴講?(沒有)這個道理他將放到什么地方去講?(第二段)
2.學習課文第二段
下面讓我們來看第二段。
[提問] 第二段“樂”字出現了多次,數數看大概有多少字?(24次)同學們再看一下,一共出現24次,每一個地方它的讀音是不是一樣?用法是不是一樣?能不能講講規律?什么時候讀樂,什么詞性?在什么時候它不讀這個音?它做什么詞?
[明確] 當它作名詞的時候讀yue,作動詞的時候也讀yue,是欣賞音樂的意思。當它做形容詞的時候就讀樂,是快樂的意思。
[活動] 齊讀第二自然段。(或齊讀以下句子。4.今之樂猶古之樂也。5.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6.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以下抽生分別讀:7.臣請為王言樂。8.今王鼓樂于此。9.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齊讀:10.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提問] 在論辯當中有這樣兩種情況,一種情況就是雙方在一些枝節的問題上糾纏不休。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迅速的指明對方的要害,抓住這個問題一攻到底,孟子見齊王,他采用的是前者還是后者?(后者)從哪里看出來的?
[明確] 孟子見齊王的第一句話就是“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直接就把論題提到齊王的面前。
[提問] 孟子一見齊王的第一句話就把莊暴見齊王講的話拿過來問齊王。并且齊王一聽到孟子這個回話,他的態度怎么樣?(變色)變成什么色?為什么變色?
[明確] 緊張、心虛、羞愧。以羞愧為主。
[提問] 為什么羞愧不好意思呢?
[明確] 因為他好的不是一種治國之樂,而好的是一種世俗之樂。先王之樂和世俗之樂是不一樣的。先王之樂比如堯舜時候的音樂,政通人和,治世之樂。而世俗之樂是亂世之音,黃色小調,流行歌曲,最為儒家所不齒。所以孟子跟齊王的對話,一問一答,從辯論的藝術來講是一種攻齊要害的方法(板書:攻其要害)。辯論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避實就虛,比如你對人家提出的問題無法回答的時候就巧妙的這么做。但是更多的時候卻要避虛就實,避輕就重,志在必勝。那么孟子見齊王采用的就是這樣一種攻其要害的方法或者叫做避虛就實法(板書:避虛就實法)
[活動] 把這一問一答齊讀一下。左三排讀問,右邊三排讀答。師讀旁白。
[提問] 齊王的表情說明他懂得兩者的區別,所以他惱羞成怒,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孟子正面的說理有沒有效果?那他怎么辦呢?我們看看孟子采用了一種什么樣的說理藝術。他能不能讓齊王感到難堪?不能,不能難堪,他要挽回難堪的氣氛,那么就反過來,不說你不好,反過來還要對齊王恭維一番。他是如何恭維他的呢?
[明確] “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
[提問] 但我們看一下孟子在這里表揚齊王的這句話,“今之樂猶古之樂也”,他所使用的概念和齊王使用的概念同不同?
[明確] 不同。齊王的概念是“先王之樂”、“世俗之樂”,是從性質和內容來分的。孟子說的“古今之樂”是從時間上來分的。貌相似,實不同。“今之樂”也好,古之樂也好,它都有莊重嚴肅,和庸俗輕佻之分。在邏輯上實際上孟子使用了一個偷換概念的方法。偷換概念不大好聽,我們把它換一個詞語,在成語當中講互相代替的詞語叫什么?(板書:李代桃僵,轉換話題法)。
[提問] 孟子的蓄意周旋,借題發揮,果然引起了齊王的興趣,于是齊王情緒好轉了,你們看哪一句話看出來齊王情緒好轉了?
[明確] 可得聞與?
[活動] 我們把孟子與齊王對話的第二回合,這一答一問再讀一下。請左三排答,右三排問,注意語調。
[活動] 生讀:甲:“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乙:“曰:可得聞與?”
[提問] 按常理來說,孟子這個時候可以滔滔不絕地談論他的大道理了。但是孟子又兩次對齊王發問,怎么發問的我們一起來讀一下。一問什么?(“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二問什么?(“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
[賞析] 這里我們注意到孟子的轉換話題法多么巧妙啊。其實他已經悄悄的不知不覺的兩次轉換了話題。第一次由“先王之樂”,“世俗之樂”轉到了“今之樂”和“古之樂”。第二次又由“今之樂”和“古之樂”的“樂”轉移到“臣請為王言樂”這個“樂”。這個樂是什么樂呀?歡樂快樂。歡樂快樂是人民的一種態度,感覺,這樣就悄悄地把一個音樂的論題轉移到了政治的論題上。(板書:音樂——政治)。所以這個“樂”字尤其要引起我們注意,它有的時候談論的是音樂,有的地方他講的是一種歡樂,人民歡樂這樣一種態度的問題。
孟子的更高明的地方,還在這兩個看起來很簡單的發問上。他步步地誘導對方,誘導齊王,悄悄地不知不覺地離開了他自己的陣地,而納入到自己替他設下的網中。這樣的方法,這二問二答,在論辯的藝術中叫引蛇出洞(板書:引蛇出洞)。還沒有入洞,還沒有完全接受孟子的觀點。所謂出洞也就是離開他自己的陣線來到孟子為他設下的軌道中。引蛇出洞事實上就是一種誘導就范法。(板書:誘導就范法)
[小結、活動] 我們學了《齊桓晉文之事》,知道齊王主張以武力來爭霸天下,以戰來稱霸,而孟子、儒家是主張仁政、王道。他們兩可以說大相徑庭,如果正面來說能不能接受呢?不能。勢必要引起對方的抵觸。所以孟子不這樣做,繞開這個話題,迂回曲折,從對方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從興趣上、情緒上、心理上調動對方的興趣,使對方不知不覺,慢慢離開他自己的陣地,投入到孟子設下的網中,這樣的論辯藝術是非常的高明的。讓我們把這兩問兩答再來讀一遍。男生讀問,女生讀答。(獨樂樂……不若與眾)
[活動] 這樣做就使孟子在論辯當中始終牢牢地掌握著主動權,現在說理的時機已經成熟了,下面我們看看孟子是如何說理的。從“臣請為王言樂”開始我們一起來讀一下。讀到課文的最后。
[點評] 同學們越讀越快了。確實我們知道孟子的文章喜歡采用層層疊疊的排比句。形成說理特有的氣勢,如長江大浪,奔騰而下,咄咄逼人,橫行無阻,所以讀的時候要讀出氣勢,讀出節奏。但是讀出節奏不等于越讀越快。這一點我們要把握住。
第二個我們要注意語調。同學們剛才還沒有完全把語調讀出來。請看,六七八、九句這幾句的語氣應該怎樣讀?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猜測的語氣。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猜測的語氣。
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控訴、責難的語氣。要像控訴一樣。
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控訴、責難的語氣。
[誦讀提示] 這個語氣我們讀的時候一定要引起注意,責難的語氣不要求對方回答,要讀出控訴來。疑問的語氣表示猜測,也不要求對方回答,但要讀出心中的猜測來。
[講解] 第三點我們要注意剛才這段文字的方法,孟子在這兒沒有采用從邏輯上進行說理的方法。而是采用形象的描繪法給我們描繪了幾幅圖景?幾個鏡頭?(兩副圖景、四個鏡頭。)哪一個鏡頭和哪一個鏡頭內容一樣?(第一個鏡頭和第三個鏡頭內容一樣。第二個鏡頭和第四個鏡頭也是一樣的。)但是哪些鏡頭他的表情不一樣?(一二個鏡頭和三四個鏡頭的表情不一樣。)一二個鏡頭的表情集中在哪幾個詞語上?(疾首蹙顎——疾首就是頭痛,蹙就是收緊。)——好比一個人非常痛苦,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就會是這種表情。為什么水深火熱呢?因為暴政,國君窮奢極欲。勞民傷財,從哪里可以看出來?他去鼓樂奏樂,排場多大呀?吹鐘鼓管樂之音。儀仗隊,羽毛之美。但是勞命傷財,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于是他們路上相遇一個一個都是皺著眉頭,怨聲載道。這是第一副畫面。
第二副畫面:舉欣欣然有喜色——喜洋洋的。為什么喜洋洋?國君不是還是在打獵嗎、還在鼓樂嗎?做的事情一樣啊。為什么百姓就欣欣然有喜色了呢?人民安居樂業,保身立命。那么他就會祝愿自己的國君健康長壽,不然他免得又碰到一個暴君,重新陷入水深火熱當中。
[提問] 這種說理方法是什么說理方法呢?
[明確] 采用了對比展開,形象描繪的方法。(板書:對比展開法、形象描繪法)
[小結] 它給我們展開了哪兩副圖景,總結一下。比如老百姓在路上奔走相告,怨聲載道。(板書:民怨載道圖。)
高三語文教案 篇7
《待賈而沽》教案
一、目標導航:
1、借助注釋、譯文、工具書和其他資料,讀懂原文,整理文本有關的文言知識;
2、理解孔子的人生態度,評說孔子的“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的處世思想;
3、背誦默寫9.13、8.13、5.21章。
二、預習準備
1:誦讀《待賈而沽》,注意下面這些字的讀音。
待賈而沽(gǔ gū) 與于斯文(yù) 桓魋(tuí) 儀封人請見(jiàn)—從者見之(xiàn)
木鐸(duó) 韞櫝(yùn dú) 佛肸召(bì xī zhào) 涅而不緇(zī) 匏瓜(páo)
系而不食(xì) 篤信好學(dǔ hào) 歸孔子豚(kuì tún) 時其亡(sì) 亟失時(qì)2:借助注釋,讀懂原文;提出疑難問題并解決。
新知學習
一、自主學習
1、解釋下列加點詞:
①孔子畏于匡 。 ②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③求善賈而沽諸? ③我待賈者也。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對其注音、釋義
①文王既沒 ②公山弗擾以費畔 ③天下有道則見
④邦有道,則知 ⑤歸孔子豚 ⑥孔子時其亡也
⑦遇諸塗 ⑧子路不說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異義詞并解釋其含義
①天之將喪斯文也 ②君子之至于斯也
③二三子何患于喪乎? ④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
4、指出下列加點詞的活用情況并解釋其含義
①天之將喪斯文也 ②從者見之
③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④懷其寶而迷其邦
5、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①我待賈者也。 ②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③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④二三子何患于喪乎?
⑤孔子畏于匡。 ⑥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6、解釋課文中的成語
①待賈而沽: ②期月而成:
③磨而不磷,涅而不緇: ④愚不可及:
《待賈而沽》原文及譯文
【原文】
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櫝①而藏諸?求善賈②而沽③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注釋】
①韞(yùn)櫝(dú):藏在匣子里、韞,藏;櫝,匣子。②賈(gǔ):商人。③沽:賣。
【譯文】
子貢說:“有一塊美玉在這里,是把它珍藏在匣中好呢?還是 找一個識貨的商人把它賣出去好呢?”孔子說:“賣出去吧!賣出 去吧!我正等待著識貨的商人哩。”
【讀解】
儒者常常以水和玉比德,所以,當子貢一說到有美玉在這里 時,孔子便知道他是以玉設比,于是作出了“我正等待著識貨的商人哩”的回答。
子貢所提出來的,實際上是讀書人出不出去做官的政治態度上問題。
子貢給出的是兩個選擇要么“韞櫝而藏”,珍藏在匣中;要 么“求善賈而沽”。找一個識貨的商人把它賣出去。這兩個選擇實際上就是孔子所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述而》的“行藏”問題。孔子在這里的回答是傾向于“行”的方面,即“沽之哉!沽之哉!”賣出去吧,賣出去吧!這反映出孔子思想中積極入世的一方面。但下面的回答值得我們特別注意,孔于說的是“我待賈者也”而子貢問話中說的是“求善賈而沽諸?”
一“求”一“待”,態度大有不同。
這里面的微妙區別,正如朱熹在《論語集注》中引范氏的看法:
讀書人不是不想做官,只不過厭惡用不正當的手段去謀取官位罷了。讀書人等待被任用,就像美玉等待識貨的商人來買一樣。以伊尹、伯夷、姜太公等人為例,如果沒有成湯文王的任用,就是終身默默無聞也沒有關系,絕不會主動去炫耀自己以求做官。
簡而言之,讀書人可以做官,但卻不可以求做官,不可以“跑官”——像后世有些人那樣,一到“換屆”的時候,東奔西跑利用一切關系和紐帶,削塵腦袋往上鉆,千方百計向上爬。即便不能往上爬,起碼也要保住現有官位不變。
以“毛遂自薦”的觀點來看,“待賈而沽”而不“求善賈而 沽”,是不是有些迂腐了呢?
何況,如果人人都待賈而沽,那我們今天那些鋪天蓋地的招聘廣告不就都白打了嗎
《待賈而沽》同步練習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寫出本字來
句子 通假字 本字 句子 通假字 本字
⑴文王既沒 沒 歿 ⑹邦有道則知其知可及也 知 智
⑵求善賈而沽諸 賈 價 ⑺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 知 智
⑶佛肸以中牟畔 畔 叛 ⑻遇諸涂 涂 途
⑷歸孔子豚 歸 饋 ⑼天下有道則見 見 現
⑸孔子時其亡也 時 亡 伺 無 ⑽子路不說 說 悅
二、寫出下列各句中加點字的活用類型
句子 活用類型 句子 活用類型
⑴從者見之 動詞作使動 ⑵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形作使動
三、寫出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古今異義
句子 句中義 今義 句子 句中義 今義
⑴天之將喪斯文也 這種文化 文雅,文化或文人 ⑶好從事而亟失時 從政 投身于
⑵君子之至于斯也 來到 連詞,表另提一事
高三語文教案 篇8
歸去來兮辭(并序)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而熱愛田園生活的積極精神,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個疑問代詞,歸納“行、引、乘、策”等四個詞的一詞多義,了解“以、而、之、兮、來”等文言虛詞的用法。
3。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了解作者辭官歸田的原因,深刻體味詩人鄙棄官場,熱愛田園的無限欣喜之情。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理解記述中滲透出的或喜或哀,或決絕或猶疑的復雜感情。
2。歸納實詞、虛詞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裝句兩種句式。
【教具準備】投影儀投影膠片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了解陶淵明及其作品。讀課文,利用注釋、工具書,初步把握文章,朗讀課文,找出押韻的字,由押韻歸納各層大意,幫助學生理清背誦思路,背誦全文。
[教學步驟]
一、導語
《桃花源記》是我們在初中接觸過的陶淵明的作品。師生一同背誦。
《桃花源記》中悠閑自得的田園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們學習的《歸去來兮辭》正是作者決別官場,同上層社會分道揚鑣的宣言書。
二、作者簡介
選一學生讀注解①
教師稍作補充:陶淵明因不能適應官場的世俗約束,決心去職歸隱。他長于詩文辭賦。他的作品有兩類題材,一類是描繪田園美景,寄寓對官場的厭倦,表露出潔身自好的高潔志趣;另一類如《詠荊軻》《讀山海經·精衛銜微木》等詩,寄寓抱負,多悲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辭賦以《歸去來兮辭》著稱文史。
三、放錄音或教師范讀,讀出情感、氣勢
朗讀常規指導:本文朗讀時,應注意語調,語氣和語頓。本文有不少感嘆句、疑問句,應讀出語氣,同時注意語調(感嘆句讀“↘”調,疑問句讀“↗”調)。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為主,四字句以2、2頓讀,如“乃瞻/橫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六字句以1、2、1、2頓讀,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換韻處,停頓的時間應稍長一些。
四、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結合注釋,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韻的字,在換韻的地方做出標記,反復朗讀由換韻開的段落和層次,并寫出這些段落層次的大意。
學生朗讀。
明確:第一段用一韻,押ui韻,韻腳有“歸”“悲”“追”“非”。主要寫作者棄官歸家的原因。“田園將蕪”是原因之一;“心為形役”是原因之二。棄官歸隱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韻,全段可分三層:第一層開頭到“熹微”,押i/ui韻,韻腳有“衣”“微”,寫作者晝夜兼程,歸心似箭,心情的愉快盡顯其中;第二層“乃瞻橫宇……有酒盈樽”押un韻,韻腳有“奔”“門”“存”“樽”,寫剛入家門的熱烈場面,充盈著濃郁的親情和歡悅的氣氛;第三層“引壺殤以自酌……撫孤松而盤桓”,押an韻,韻腳有“顏”“安”“關”“觀”“還”“桓”,寫歸家后的日常生活,閑適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門——居室——庭院的順序來寫,表面寫景,實際抒情,營造了一個曠達悠然美妙和諧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韻,押ou韻,韻腳有“游”“求”“憂”“疇”“舟”“丘”“流”“休”,寫回鄉定居后的生活情況。“游”“求”兩韻述志;“憂”韻樂以忘憂;“疇”“舟”“丘”“流”是一段充滿詩意的描繪;“休”韻寫春來萬物復蘇,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暫與匆促,頓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幾句,其余押I韻,韻腳有“之”“期”“耔”“詩”“疑”,抒發對人生宇宙的感想,當樂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敘事思路,決意辭歸——歸途——抵家——室內——涉園——外出—縱情山水——安度余生。
學生根據思路提示及韻腳,嘗試背誦。
五、學生細細品讀課文,體會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據“情”的表達需要,有感情地朗讀
提示:第一段自責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慶幸之意,應讀得“氣中聲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樂,有喜悅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調是靜謚而愉悅的,應讀得“氣滿聲高”。第四段樂天安命,有達觀之情,讀得曠達、悠然。
學生復聽一次錄音,細細品味。
六、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結合二、三段內容,通過聯想、想象,寫一段文字描繪陶淵明這位隱逸詩人的形象。不少于500字。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檢查背誦。突破難點,理解述志中滲透的或喜或哀,或決絕或猶疑的復雜感情。學習疑問代詞及文言虛詞的用法,歸納一詞多義。
[教學步驟]
一、檢查背誦,個別抽查、輪流背誦或滾動式背誦。
二、難點突破
提問:有人認為本文結尾一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包含著悲觀消極的思想,試結合全文內容,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學生討論。
明確:“兼濟天下”規范了中國古代文人的心路歷程,作為中國第一位隱逸詩人、田園詩人,他的“濟世”的確讓人費解。文中為我們呈現了恬淡安閑、自然靜謐的田園情趣,但這并不意味著陶淵明消極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價值取向,在封建專制獨裁統治下,他們只能在無條件服從與維護自身尊嚴、保持獨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掙扎。除了陶淵明,李白、蘇軾、辛棄疾都曾流露過歸隱的心緒,只不除淵明比較明顯,且付諸實際行動罷了。在前面介紹陶淵創作題材時曾提到過,陶晚年作過大量詩,“猛志”一詞出現多次,這表明顯然有一股濟世的熱流貫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詩風始終未能掩蓋此股熱流的躍動,看似恬淡的歸隱并不意味著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著苦難的加劇,即“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歸去來兮”“憶矣乎”“胡為乎遑遑欲何之?”這些句子表明詩人在惆悵悲苦中飽受折磨。
詩人回歸田園,崇尚自然,這里“自然”指人的質樸真實、率性而行的本性。他無法忍受官場對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趨同,以求保存他的社會政治理想和人格價值,從字里行間我們不也體味到濟世不得的痛苦與回歸田園的無奈了嗎?
因此,本文陶淵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歸田園的歡悅,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憂傷,應有完整的認識。
三、小結:
歐陽修曾有“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的慨嘆。那是因為文中體現的人生態度,思想感情能引起舊時許多不滿現實而又無可奈何,只能潔身自好的知識分子的共鳴,陶淵明是屬于時代的,他永遠是古代文人心靈中的一片凈土。
四、歸納總結文言知識
1。本文出現了五個疑問代詞,請找出來,分析它們的詞義。
明確:田園將蕪胡不歸(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悵而獨悲(為什么還愁苦則獨自悲傷呢?)
復駕言兮焉求(我還乘車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隨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為乎遑欲何之(為什么那樣遑遑終日,想到哪里去呢?)
2。“以、而、之、兮、來”五個文言虛詞用法歸納。
學生在文中找出例句,分析。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①之
詞性例句釋義
代詞縱江東父老伶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他們,代江東父老
君將哀而生之乎我
之子于歸這、此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這樣的人,這類人
結構助詞悅親戚之情話定語中心詞之間,的
感吾生之行休主謂間取消獨立性
何陋之有賓語提前標志
古之人觀于天地山川……有得,以其求思之深中心詞與補語間,得
馬之千里者定語后置標志
音節助詞悵恨久之無實義
②以
詞性例句釋義
介詞既自以心為形役讓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用
王語暴以好樂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為
余船以次俱進按照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帶著
連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同“而”,表修飾
木欣欣以向榮同“而”,表并列
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表目的,來
中丞匿溷潘以免才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因為
③兮
語氣詞,多用于詩賦中,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啊”或“呀”,如“歸去來兮”“大風起兮云飛揚”
④而
詞性例句釋義
代詞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通“爾”,你的
連詞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表假設,如果
門雖設而常關表轉析
覺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時矯首而遐觀表修飾
鳥倦飛而知還表承接
⑤來
虛詞,可當助詞講。無義,如“歸去來兮”。有時為句尾語氣詞,相當于“咧”。如《孟子。離婁上》“盍歸乎來!”。
3。本文活用的詞語有哪些?請找出來加以解釋。
明確:眄庭柯以怡顏(使面容現出愉快的神色)
樂琴書以消憂(名詞動用,彈琴,讀書)
或棹孤舟(船槳,這里用作動詞,劃)
4。判斷下面三句話的句式特征:
A。寓形宇內復幾時?
B。將有事于西疇。
C。復駕言兮焉求?
明確:A省略句,“形”與“宇”之間省略介詞“于”;B介賓結構后置;C賓語前置句。反問句代詞作賓語前置,“還出去干什么呢?”
5。課后思考練習第三題有4個實詞,歸納其一詞多義,力求在動態的語境中辨析詞義。
學生逐一明確
教師歸納總結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①行
例句出處釋義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行走
趙王畏秦,欲毋行《廉頗藺相如列傳》走、離開、前往
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出師表》實行,做
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故何如哉《五人墓碑記》行為,品行
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歸去來兮辭》將要
琵琶行古詩一種體裁
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出師表》(háng)行列
②引
例句出處釋義
引而不發成語開弓、拉弓
引壺殤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歸去來兮辭》端起
乃引匕首提秦王《荊軻刺秦王》舉
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赤壁之戰》率領、導引
乃一路奇景,不覺引余獨往《游黃山記》吸引
乃設九賓于廷,引趙使者相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召引、召請
令查出引入上諭中《譚嗣同》引用、援引
李憑箜篌引詩題樂府詩體名
3乘
例句出處釋義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左傳》駕、乘車
乘虛而入成語利用、憑借
聊乘化以歸盡《歸去來兮辭》順著
乘鄂渚而反顧兮,秋科之緒風《涉江》登上、升
自京師乘風雪《登泰山記》冒著、頂著
乃請賓客,約車騎百余乘《信陵君竊符救趙》(shèng)輛,量詞
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左傳》(shèng)數詞,四
4策
例句出處釋義
振長策而御宇內《過秦論》竹制的馬鞭
策扶老以游憩《歸去來兮辭》拄著
退而論書策《權書》寫字用的竹簡
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過秦論》計策、策略
五。布置作業
課外閱讀《讀本》P266第93課《世說新語》五則,并思考這五則作者的認識是否全部可取,哪一則的意義比較深遠。
[板書設計]
歸心似箭(一)
歸去來兮辭天倫之樂(二)
自得其樂田園之樂(三)
綜述情志(四)
[延伸閱讀]閱讀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序”,回答“序”后的問題。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①,諸侯以惠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逐見用于小邑。于是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②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已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③,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已歲十一月也。
注釋:①四方之事,指陶淵明接受建威將軍劉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四方,意為到各處去。
②歸歟,《論語·公冶長》有“子在陳曰:‘歸歟歸歟’”的話,表懷鄉之情。
③駿奔,《詩經·周頌》“清廟”篇有“駿奔走化廟”的話即去祭祀。
1。對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生生所資(生產生活)B。脫然有懷(輕快的樣子)
C。尋程氏妹喪于武昌(尋找)D。非矯后所得(勉強去做)
2。判斷“以”字用法,正確的選項是
①耕植不足以自給②諸億以惠愛為德
③家叔以余貧苦④足以為酒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錯誤的一項是
A。及少日,眷然有歸與之情:等到過一些日子,便產生留戀故園的懷鄉感情。
B。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本性任其自然,這是勉強不得的。
C。饑凍雖切,違己交病:饑寒雖然來得急迫,但是違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就盼望遇上豐年,便辭官歸鄉。
4。下列選項是對本文文意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陶淵明做官單純是為了養家糊口。他做彭澤令,僅以“有酒可飲”為理由。
B。陶淵明去做官,既有家貧、求生無術的原由,也有親故勸告、諸侯惠愛、家叔引薦、彭澤縣離家不遠的因素。
C。陶辭官罷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質性自然,感到官場拘束,出仕違背平生志向。
D。當然其妹新亡,前去奔喪也應成為辭官因素之一。
答案:1。C
2。B(①用來②把③因④用來)
3。D仍然希望任職一年,便收拾行裝,連夜離去
4。A
高三語文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對快樂的理解,陶冶性情。
2、學習本文善用比喻,比喻中聯想豐富且話語幽默。
教學重點:
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本文的語言特色(善用比喻)
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進行探究性學習。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有位外國記者曾說,他來中國有兩個愿望:一是看萬里長城,二是看錢鐘書。顯然,這位外國朋友把錢鐘書看成了中國文化的象征。從這件事也可看出錢鐘書在我國文化不替代的地位。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位文化奇人寫的文章──《論快樂》
二、了解作者
錢鐘書(1910---1998)。字默存,號槐聚,江蘇無錫人。中國現當代著名學者、作家。著有長篇小說《圍城》,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詩論《談藝錄》等等。
三、整體把握
閱讀全文,并思考以下問題:
1、全文主要論述了哪幾個觀點?怎樣論述的?
2、你喜歡文中哪些句子,為什么?
3、文中有哪些句子你暫時還不能理解?
四、文章結構
論快樂:
一)快樂是短暫的,痛苦是長久的。
二)人生雖然痛苦,但是并不悲觀。
三)一切快樂享受,都取決于精神。
四)發現樂由心造,是文化的進步。
五、學生質疑
六、作業:課后練習第一題,查找有關快樂的資料。
第二課時
一、問題探究
1、下列比喻有何含義?作者借此分別表明了什么觀點?
①“好比引誘小孩子吃藥的方糖”
比喻“快樂是忍受痛苦的希望”,作者借此表明的觀點是人生雖痛苦卻不悲觀。
②“仿佛害病的眼怕見陽光,撕去皮的傷口怕接觸空氣”
比喻“心情不快樂時難以體會美好的東西”,作者借此表明的觀點是快樂屬于精神。
2、作者為什么說“人生雖不快樂,而仍能樂觀”?
①人生雖痛苦,但它始終使人抱著快樂的希望;
②精神的煉金術能使肉體痛苦都變成快樂的資料。
3、文中引用穆勒的話,將蘇格拉底和豬進行比較,這樣寫有哪些作用?
①為了闡發“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于精神”的觀點;
②寓莊于諧,以幽默啟發讀者深思。
4、作者認為,“把快樂分肉體和精神的兩種,這是最糊涂的分析”,為什么?
①沒有精神上的愉悅,再好的物質刺激也不會發生作用;
②如果精神愉悅,痛苦也可以成為快樂的契機。
5、作者為什么認為“發現了快樂由精神來決定,人類文化又進一步”?
從此痛苦不再可怕,肉體減少了專制,精神戰勝了物質。
二、語言揣摩
1、我們說永遠快樂,正好像說四方的圓形,靜止的動作同樣地自相矛盾。
因為“快樂”是短暫的,所以“永遠”與“快樂”是矛盾的,就好像“四方”和“圓形”、“靜止”和“動作”是矛盾的一樣。
2、我們希望它來,希望它留,希望它再來——這三句話概括了整個人類努力的歷史。“它”是指什么?全句如何理解?
“它”指“快樂”,人類努力奮斗的歷史就是人類渴望和不斷追求快樂的歷史。
3、現在的賬,我們預支了將來去付。
我們現在受苦,是為了換取將來的快樂。
4、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將離別的筵席,隨它怎樣烹調得好,吃來只是土氣息、泥滋味。這句話形象地表達了什么觀點?
精神狀態不好,再好的物質刺激也不能使人快樂。
5、有最潔白的良心,跟全沒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這句話中的“效果”具體指什么?
是指正邪兩種人從自己所做的事情中得到的快樂是相同的。
6、肉體減少了專制。這句話中的“專制”有什么含義?全句是什么意思?
“專制”肉體上的物質刺激決定人的快樂,全句意思是:肉體上的物質刺激不能決定人是否快樂。
7、能一貫抱這種態度的人,當然是大哲學家,但是誰知道他不也是個大傻子?“一貫抱這種態度的人”是指什么人?
指把忍受變為享受的人,能苦中作樂的人。
8、矛盾是智慧的代價。這是人生對于人生觀開的玩笑。
這句話怎樣理解?
能看出“矛盾”的人是富有智慧的人,庸常之人看不出,所以無代價可言。既然持樂觀人生態度的人有能耐把忍受轉化成享受,那么人生也就只有經常提供痛苦,讓你去“轉化”吧。這是一句調侃的話。
三、拓展學習
快樂名言:
我從來不把安逸和快樂看作是生活本身――這種理論基礎,我叫它豬欄的理想。(愛因斯坦)
生命短促,怎能自尋煩惱?(尼采)
悲觀的人,先被自己打敗,然后才被生活打敗;樂觀的人,先戰勝自己,然后才戰勝生活。(汪國真)
假如世上一切事物都是快樂美好的,我們將永遠無法學會勇敢與忍耐。(海倫.凱勒)
高三語文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理清全文的脈絡結構,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本文的論證結構和論證。
3.分析評價課文觀點,借鑒吸收課文的寫法。
4.培養閱讀、寫作要“刻苦自勵,推陳出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精練相吻合”的謹嚴精神。
【教學設計】
通過對比閱讀來引導思考“咬文嚼字”與“好讀書不求甚解”的不同美學追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清代唐彪在《讀書譜》中引用武叔卿的話說:“文章有一筆寫成不加點綴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其次須精思細改,如文章草創已定,便從頭至尾—一標點。”同學們能列舉出文學史上的作家哪些屬于前者,哪些屬于后者嗎?
前者有李白。后者如賈島、王安石、歐陽修、曹雪芹等。(賈島有關于推敲的典故。
王安石修改“春風又綠江南岸”句傳為佳話。歐陽修《醉翁亭記》的開頭便是精心改成的。《紅樓夢》更是“披閱十載,增刪五次。”)
提問:古今的偉大作家為什么像李白式的詩人很少,而大多數人卻都要“咬文嚼字”,苦苦修改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一下這個問題。
二、整體感知
1.快速瀏覽全文,熟悉主要內容。
2.根據“學習重點”,確立學習目標。
三、課文分析
1.理清觀點與材料的關系。
首先,讓學生找出本文在論證中所運用的材料。
(1)郭沫若聽演員的意見改動《屈原》的一句臺詞。
(2)《水滸傳》《紅樓夢》中幾句謾罵性的話語。
(3)《史記》對李廣射虎的描寫,王若虛對它的改動。
(4)韓愈幫賈島斟酌詩句。
(5)“煙”字的直指意義和聯想意義。
(6)《惠山烹小龍團》三、四兩句的剖析。
(7)“柳腰桃面”等套語的評述。
其次,讓學生分析作者運用這些材料要證明的觀點。
以上七則材料可概括為:
(1)煉字的重要性。在結構上起到一個引起下文的作用。
(2)古代偉大作家都注重煉字,古代偉大的著作都是煉字的典范。
(3)文學借文字表現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顯得思想還沒有透徹,情感還沒有凝煉。
(4)更動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情感。
(5)①字有直指的意義,有聯想的意義。②文學的文字有時卻必須顧到聯想的意義。
(6)善用聯想的意義,會使文章增色。
(7)聯想意義的誤用會造成流弊。
再次,提問學生這些論證材料可否調換位置。如王若虛對《史記》描寫李廣射虎一段的改寫和“僧敲月下門”一句的推敲兩例。
答案是不可以,因為每個分論點和它的論據都是相對應的,兩者密切相關,不能調換。
2.理清文章的結構。
全文共分8個自然段。
①②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寫“煉”字的重要性。
③④⑤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寫文字的改動關系著作者的思想感情。
⑥⑦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寫文學寫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聯想意義。
⑧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總結全文,提倡人們在創作和欣賞中咬文嚼字。
3.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無淪閱讀或寫作,都必須有——字不肯放松的謹嚴
作者在文中反復強調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關系,是從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實質。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徑,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說,真正意義上的“咬文嚼字”應先從思想感情入手,以表達最恰當的思想感情為最終目的,再去進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說:“文學借文字表現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顯得思想還沒有透徹,情感還沒有凝練。”
4.小結。
在論說文中所列舉的材料一定要鮮明有力地證明相應的觀點,反之則是材料使用不當。材料與觀點之間的聯系應具有對應性和最佳性。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對比《咬文嚼字》與《不求甚解》兩文,思考其觀點提出的不同角度,并讓學生通過對比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整體感知
閱讀馬南?《不求甚解》一文。
三、分析《不求甚解》一文
1.請劃分《不求甚解》一文的結構層次并概括段意。
該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開宗明義,先提出現在人們對“不求甚解”古義的否定。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闡述陶淵明的本義。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讀書”,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讀懂所有的書”,要“會意”;再具體解釋陶淵明式的“不求甚解”的兩層意思,一戒“自負”,二戒“固執”。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結束),進一步強調不能求只記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理解“精神實質”。
2.《不求甚解)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讀書要把握住精神實質,不要死摳字句,求其表面。
3.《咬文嚼字》與《不求甚解》兩文主旨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咬文嚼字》是強調創作要反復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強調讀書要把握精神實質,不要困于表面現象。前者側重寫,后者側重讀。同時,即使都是讀書或都是寫作過程,精益求精、反復修正和把握精神實質、不拘表面這兩點要求也要同時具備,兩者相輔相成,并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是談學習的態度,“不求甚解”是談學習的方法,兩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四、板書設計
《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觀點: 反復修改 把握精神實質
精益求精 不拘于表象
側重點: 寫作 讀書
角度: 態度 方法
關系:相輔相成,并行不悖
如何提高現代文閱讀能力
在中,現代文閱讀歷來是失分最多的一個題目,尤其是近幾年現代文閱讀偏重于主觀表述題,由于答題不得要領,失分頗多。
高三語文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理清全文思路,理解文章內容。
2、通過擴展,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虛實的關系和作用,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教學方法]
討論法、問題研究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語
播放鋼琴協奏曲《梁祝》(見課件,大約3分鐘)。同學們,剛才我們聽到的樂曲名稱是什么?(生答《梁祝》)。這支曲子是著名的鋼琴協奏曲《梁祝》!同學們聽后,覺得它的音樂有什么特點?(生答)這首曲子聲音忽高忽低,大時,眾樂齊奏,勢如排山倒海,驚天動地;小時,輕輕彈奏,似微風拂來,蕩起點點漣漪,給人以無限遐想,我們好像看到了梁山泊與祝英臺同窗共讀的愉悅,又似乎看到了他們抗擊命運、化蝶而飛的悲壯,極具藝術魅力!從美學上講,這就是音樂中虛實相生所產生的絕妙效果。
二、解答課前預習題(見課件)
(1)、本文主要闡述了什么問題?
生答,教師明確:課文標題就是本文的論述重點: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和實。中國藝術包括哪些方面呢?——詩歌、戲曲、繪畫、書法、建筑、印章、音樂、舞蹈等,主要論述了繪畫和戲曲。
(2)、本文分幾層進行論述?
生答,教師明確:
1、 提出文章觀點:全粹結合、虛實相生是中國藝術傳統中的重要表現手法。
2、 主要闡述中國繪畫、戲曲里的虛實結合、虛實相生。
3、 主要說明書法、建筑等多種藝術里的空間表現,都是由舞蹈動作延伸。
(3)、“虛”和“實”的關系可以怎么概括?
生答,教師明確:“虛實結合、虛實相生”,如果說得更詳細一點,可用16字概括:“虛由實生、實仗虛行;以實為本,以虛為用。”下面我們一同來分析全文。
三、師生共同簡要分析全文
1、藝術需要表現美,文章開頭哪句話,點明了這一點?
明確:“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下面進行了具體解釋,既要豐富、全面地表現生活,又要集中、典型、普遍地表現生活,豐富、全面中就有了“實”,集中、典型、普遍中就有了“虛”,兩者互相矛盾,卻能辯證統一!只有虛實結合了,才能避免自然主義和形式主義。所以古人說“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木寫之;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
板書:(見課件)
表現生活:
豐富全面——實——正面描寫
集中典型——虛——側面烘托
2、趙執信的《談龍錄》中,三人對詩的看法分別是什么?
師生共同總結:
洪眆思(洪昇):詩要求“完整”,即“實”,
司寇(王漁洋):詩要求“精粹”,也即“虛”,
作者(趙執信)“完整”、“精粹”缺一不可,應詩寫出一鱗半爪而不支離破碎,這就是虛實結合!
拓展:一花一天堂,一沙一世界,一葉落而知天下秋,正是通過有形的“實”來推知無形的“虛”,從而創造更廣闊的意境,表現更豐富的生活!
3、作者選取了哪兩種中國藝術進一步闡述虛實相生的手法?
明確:繪畫、戲曲。
課件展示南宋著名畫家馬遠的《寒江獨釣圖》,同學們,你從這副畫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簡析:
一葉扁舟,一個孤獨的釣魚翁,這是“實”,那空白處我們可以想象為煙波浩淼的江水和廣闊的空間,這是“虛”,正是空白才襯托出了環境的蕭瑟和釣魚人的孤獨!“虛”已不再是“虛無”,而升華成了藝術境界,成為藝術的精品。
那副著名的《深山藏古寺》,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畫面只有崇山峻嶺、山路蜿蜒,一個小和尚在山下河邊打水┅┅古寺“虛”掉了,但并不等于沒有,不然小和尚從哪里來,又到何處去,自然從古寺來,再回古寺去,這也是“實中藏虛”。文中32頁的一段文言說得很清楚,讓我們來讀一讀。
師生共同朗讀。古畫中這樣的例子還很多,讓我們來共同欣賞幾副。
瀏覽3副古畫。(見課件)
4、戲曲中也是如此,“虛實結合、虛實相生”是常見的。演員通過極少的道具營造出極豐富的意境,給人極大的空間感。比如舞臺上老船翁一支漿和搖曳的舞姿能讓人感受到蕩漾起伏的江水,站在荷花筐里的演員通過搖動的腰肢和左右晃動的手臂,更給人以荷花隨風搖擺的美感。
5、建筑、書法也是如此!課件展示天壇的圖片,曠野中的亭子。
教師簡單分析:天壇是皇家祭祀場所,天壇面對著虛空的天穹,似乎也能感受帝王一統天下的氣魄;亭子本身并不是畫,但與廣闊的天地共同融為一幅大畫,王羲之的《蘭亭序》中18個“之”字寫法各異,虛許實實,表現出王羲之飄逸灑脫的精神風度。
6、其實,詩歌里面的“虛實結合”也是很多的,在詩歌里面,“實”是指“寫景”,“虛”是指“抒情”,純粹的寫景和抒情都是沒有生氣的,所以詩歌歷來重視“虛實相生”的方法,“化實為虛,化景物為情思”。同學們能舉出這樣的里子嗎?
板書:(見課件)
詩歌中的虛實
實——寫景
虛——抒情
學生回答。
師生共同分析詩句:大家看杜甫的這兩句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有虛實相生沒有?
學生回答,教師簡析明確:
通過春天的花鳥景物,表達作者在戰亂年代的驚恐心理和恨別情緒,形象而又深刻,看似寫景,實則抒情。這是“化虛為實”。
再看李煜《虞美人》中的兩句: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學生回答,教師簡析明確:
作者把無形的“愁”化為有形的“一江春水”,把自己因亡國而引發的多而不絕的愁緒渲染得淋漓盡致。這是“化實為虛”。
再看賈島的《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提問:這首詩怎么運用了“虛實相生”?
明確:“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作者雖然沒有寫隱者的行蹤,但透過畫面,我們能感受到那山中縹緲的云霧、隱者的閑適高雅以及賈島本人悠遠恬淡的心境,還可以引申出人生的哲理:人在追求理想和真理時,明明近在眼前,卻由于種種原因不能發現或得到。這由實見虛,虛實結合。
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希望通過這一課的學習,能讓我們的鑒賞能力更上一個臺階,在生活中發現更多的美!
讓我們在杜甫的這首《春望》的朗讀聲中結束本課吧!
高三語文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了解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通過抓關鍵語句快速理解文章主要內容
2.通過涵詠、品評文章平淡樸素、口語化但極具表現力的語言,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封閉、自足、隱忍,體會作者對胡同以及胡同文化的喜愛與批判、傷感與留戀、理智與豁達的復雜之情
教學重點:
通過抓關鍵句快速理解文章主要內容,通過涵詠、品評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封閉、自足、隱忍
教學難點:通過品味極具表現力的語句,體會作者對胡同文化的復雜情感
教學課時:兩課時(本節課為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觀看視頻,導入新課
1.上課鈴聲響起,筆者打開多媒體,播放一段視頻:屏幕上映出古樸典雅的北京胡同,高亢熱烈、韻味淳厚的京腔歌曲《北京的胡同》在京韻大鼓的伴奏下裊裊而起
(視頻最大的作用是渲染氛圍,創設情境,將同學們帶入京味十足的文化氛圍中)
2.了解作者(屏幕展示)
(論文先知人,初步了解汪曾祺創作的特色,也為后面語言的品味做鋪墊)
二、讀品結合,深入文本
(一)胡同特點
1.快速瀏覽全文,請用文中的一句話,回答“什么是胡同文化?”
師:哪位同學能用書本上的一句話說說什么是“胡同文化”?
明確:第五段“我們通常說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師:對!反過來說,胡同文化就是指北京的市民文化那老師有一個疑問,為什么胡同文化能代表北京的市民文化?也請引用本段的一句話來回答
明確:第五段,因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市民的文化形態”所以,“胡同文化即使不是北京文化的最主要部分,但也一定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切入課文的方式很多,此處采用“揭題法”——從揭示標題“胡同文化”的內涵入手,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快速找到文眼,提取精要)
2.北京的胡同究竟有哪些特點呢?介紹這些特點的主要是哪些段落?
明確:集中在1-4段分組讓同學們研讀四個自然段,圈劃出每一段的關鍵句,回答北京胡同的特點
(1)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胡同走向正
(2)胡同的取名,有各種來源——名字來源廣
(3)胡同的寬窄和多少——胡同數量多
(4)胡同是貫穿大街的網絡,總是安安靜靜的——胡同環境靜
3.作者是如何來寫胡同的安靜的呢?
(1)直接寫胡同的安靜“這里沒有車水馬龍,總是安安靜靜的”
(2)以動襯靜、以聲襯靜,用反襯手法,更加突出胡同的環境之靜
總結:由此可見作者用了四個自然段介紹了北京胡同的走向、名字來源、寬窄數量以及胡同環境,突出了北京胡同的四個特點:走向正、名字來源廣、數量多、環境靜我們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百姓,那這樣的胡同會養育怎樣的百姓,會造就怎樣的胡同文化呢?
(通過抓關鍵語句,快速梳理文章的思路)
(二)胡同文化的內涵
1.快速閱讀6-12自然段的內容,找出體現胡同文化內涵的關鍵句
(1)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這封閉體現在哪里?
①居住習慣——安土重遷,不大愿意搬家
追問:他們住的房屋很舊、也不好,而且還有經常坍塌,那他們為什么還不愿意搬家?
②鄰里關系——過往不多
追問:他們很講究處街坊,街坊里道的,誰家有點事,婚喪嫁娶,都得隨一點份子,道個喜或道個惱這難道能說明他們的封閉嗎?你怎么理解這一點?
③物質生活——易于滿足、要求不高
師:嗯,為了體現北京人的自我滿足,作者有幾句非常典型的細節描寫,你能念念嗎?要念出韻味,念出北京人的滿足感和得意勁來(同學讀,老師糾正后再請同學范讀,全班讀)
(范讀與齊讀相結合,讓每個人在朗讀中領悟內涵,感受魅力)
與屏幕上的話比較,品出京味語言的魅力
(PPT:有窩頭,較好;大腌蘿卜,好;小醬蘿卜,更好;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很好;蝦米皮熬白菜,最好!)
師:和書上那段比起來,如何?比書上的好還是不好?怎么不好?
(好的語言是通過比較感悟出來的,通過比較感悟汪曾祺京味語言的魅力)
④處世態度——置身事外,冷眼旁觀
師:書上說北京是民主運動的策源地,但又說他們不愛管閑事?這矛盾嗎?你如何理解?
(2)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那么文中是如何來揭示這種精義的呢?
明確:舉例子,文中舉了三個例子,即《茶館》、《八月驕陽》和電梯事件
小結:可見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作者分別從北京人的居住習慣、鄰里關系、物質生活和處世態度等方面寫出了“封閉文化”的種種表現并且指出了胡同文化的精義即“忍”
(首先,通過抓關鍵語句,快速梳理文章的思路其次,語言的品味與鑒賞是語文教學的重點,是語文教學的回歸在語言的品味和鑒賞中“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封閉、自足、隱忍”)
三、總結歸納,升華主題
北京的胡同就像一位飽經風霜的歷史老人,他見證著北京市民的生活,見證著市民文化的形成作者談胡同就是談胡同文化,就是談北京市民文化
國學大師梁漱溟曾說過:“文化并非別的,乃是人類生活的樣法”,“所謂一家文化不過是一個民族生活的種種方面”國學大師錢穆也這樣說:“夫文化不過人生式樣之別名”同樣,胡同文化的本質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知足常樂、安分守己、封閉隱忍的生活方式!那這位文化老人對如此的胡同、如此的胡同文化帶有一種怎樣的情感呢?這個問題留待我們下節課解決!
板書:
生活方式
胡同 文化
封閉隱忍、易于滿足、安分守己
(最后的總結歸納至關重要,是學生閱讀體驗和感悟的升華,是三維目標的強化,也是課文主旨的點睛)
四、布置作業,鞏固提高
1.必做題:反復朗讀13—15段,體會作者對胡同以及胡同文化的復雜感情
2.選做題:查找你最感興趣的特色民居建筑的資料,了解相關的文化并寫一段介紹性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