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不見了》教案(精選16篇)
《什么不見了》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培養幼兒的注意力,記憶力及用語言表達能力。
了解數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培養幼兒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習慣。
【活動準備】
5件玩具,一塊布。
【活動過程】
將2—5件玩具排列在桌上,媽媽先問幼兒“桌上放著什么玩具?”并幼兒說出玩具的正確名稱。再要求幼兒仔細觀察,桌上有幾件玩具,請他點一下玩具的數目。游戲開始時,讓幼兒轉過頭去背向媽媽。然后媽媽用一塊布將桌上的玩具蓋上,并悄悄地從布底下拿走一見玩具,再請孩子回過頭來,將布揭開,請孩子仔細觀察,將不見的玩具找出來。
【游戲規則】
進行游戲時,要由易到難,比如先從2件玩具開始,然后逐漸增加到3件5件······先每次拿走一件,然后增多。
除了用玩具進行游戲外,還可以用水果、衣服以及其他用品進行游戲。
教學反思:
在執教的過程中缺少激情,數學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識的時候,就需要老師以自己的激情帶動孩子的學習,在今后的教學中這方面也要注意。
《什么不見了》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在操作活動中,初步感知溶解現象,知道物體溶解有快慢之分。
2、大膽表達自己的發現。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每個幼兒一個杯子、一根攪拌器。
2、白糖、冰糖、鹽、大豆、小石頭、記錄表。
3、幼兒用書第12頁。
指導要點
1、活動重點:幫助幼兒理解、掌握溶解的現象,了解加速物體溶解的方法。
2、活動難點:大膽表述自己在活動中看到的現象。
3、指導要點:引導幼兒在實驗活動中充分感知溶解現象,并探索如何使物體溶得快的方法,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活動中看到的現象。
活動過程
1、小實驗:引起幼兒觀察、學習的興趣。
(1)教師拿出一杯清水,一些白糖,讓幼兒觀察。
師:我們來變個魔術。
(2)討論:你發現了什么?
師:白糖放進水里怎么樣了?(看不見,溶化了。)教師剛才做了什么動作? (攪拌)
師:糖放在水里就會不見了,這是糖“溶解”了。
(3)教師將小石子放進清水中,讓幼兒觀察。(還能看見,不溶化。)
教師小結:有的東西放進水里能溶化,有的東西放進水里不能溶化。
2、幼兒實驗活動。(分為可溶解和不可溶解。)
(1)提出問題,幼兒設想,教師做集體記錄。
師:除了糖,小朋友還知道哪些東西也會溶解呢?
(2)幼兒根據提供的材料進行猜想。
師:(介紹材料)小朋友看老師這些東西哪些是會溶解的,哪些是不會溶解的呢?
師:請小朋友拿實驗材料一一試一試。同時把你們的發現記錄下來。
(3)幼兒說一說自己在實驗過程中的發現。
(4) 教師帶領幼兒將操作材料進行分類:可溶解的和不可溶解的。
3、比一比,看誰溶得快。
(1)瓶里裝有同樣重量的白糖、冰糖。
師:想一想,如果把這些糖分別放入盛有同樣多冷水的杯子里,哪種糖溶解得快?
(2)個別幼兒上前操作驗證。(教師帶領其他幼兒觀察實驗。)
師:誰先不見了?誰溶解得快?他們做了什么動作讓糖溶解了?(攪拌)
小結:白糖溶得快,冰糖溶得慢。
4、說一說,怎樣使“冰糖”在水中溶解得快。
(1)幼兒自由探索,并說一說自己的方法。
請小朋友操作探索,進行比較。
(2)翻看幼兒用書。
師:看一看圖中小朋友的實驗,說一說,他們用了什么方法使冰糖溶解得快?和你們的方法一樣嗎?我們也來試一試,最后記錄下來。(請四位小朋友同時操作圖中的方法,進行比較。)
評價要素
1、能否感知溶解現象,知道物體溶解有快慢之分。
2、是否積極參與操作活動,并樂意表達自己的發現。
活動建議
可在區角提供不同的材料,讓幼兒自由選擇操作溶解的實驗。
活動反思
這次小實驗的目的是通過讓幼兒初步感知融化現象。每位幼兒都親自動手做實驗,并發現冰放進熱水化了,看不見了。本次活動操作簡單,每個幼兒能積極配合老師完成活動。但略顯得單調,如果多采集樣品做兩三次試驗,幼兒更感興趣。在以后的活動中要注意既要提高幼兒的興趣,又盡量把活動做得完美些。
《什么不見了》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活動,使幼兒初步感知溶解現象
2、愿意參加科學活動,能用簡單的語言把自己的發現告訴老師和同伴。
3、通過玩玩、講講發展幼兒的思維,激發求知欲。
活動準備:
1、每個幼兒一個杯子,一根攪拌器。
2、白糖、鹽、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蘋果片、橘子瓣等)大豆、紅豆、綠豆、小石子,沙子等。
活動過程:
1、告訴幼兒今天老師帶來了好多東西,引起幼兒觀察與學習的興趣。
1)觀察教師實驗:
教師拿出一杯清水,一些白糖,讓幼兒觀察白糖放進水里怎么樣了?
(看不見了、溶化了)
2)教師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小石子,讓幼兒觀察小石子放進水里怎么樣了?
(還能看見、不溶化)
問:請小朋友想一想,你平時見到的什么東西放進水里也能溶化?(鹽、果珍、奶粉等)
教師小結:有的東西放進水里能溶化,變得看不見了,而有的東西放進水里不能溶化。
2、讓幼兒做小實驗(任選一種)
1)介紹活動材料,讓幼兒知道實驗材料的名稱。
鹽、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片、紅豆、綠豆、大豆、小石子、沙子等。
2)讓每個幼兒試一試,選擇一種材料放進水里,觀察結果如何。
3)交流實驗結果:知道有的東西放進水里看不見了,溶化了,有的東西不溶化能看得見。
點擊瀏覽該文件
3、提問個別幼兒
請個別幼兒說一說你把什么東西放在水里了?怎么樣了?
鼓勵幼兒把自己的發現告訴老師和小朋友。
活動延伸:
教師繼續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觀察物質溶解于水的現象,鼓勵幼兒多做小實驗,通過實驗掌握更多的知識。
數學《美麗的項鏈》
設計意圖:
皮亞杰說過:數概念是幼兒在事物間建立兩種關系的總和,其中的一種就是順序關系,它是幼兒學數學前的準備階段。我在計算區準備了紅片片和綠片片,請幼兒給它們排隊。在活動中我發現,有的幼兒已會按一定規律排序,但大部分幼兒還不知道按一定規律排序,為此,我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以游戲的形式,設計了此活動。通過這個活動,以游戲的形式,讓幼兒在穿珠,貼花片的操作中掌握排序的規律。
目標:1在游戲中,嘗試有規律排列材料。
2能手眼協調地進行操作活動;學習按規律說說自己的排列方法。
3有興趣地參加活動。
準備:布娃娃一個;吸管,長紙條,蠟光紙若干;膠棒若干。
過程:1、出示娃娃,引起幼兒興趣
(1)老師以娃娃口吻說:“小朋友你們好!我要開一個商店,需要你們幫我加工一批項鏈和腰帶,你們愿意幫我嗎?”
(2)出示范例腰帶“我需要這種樣式的腰帶,誰會做?”“這是怎么做的?”
引導幼兒說出排列規律。
2、介紹材料,幼兒操作。
(1)老師:“我為你們準備了許多材料,這邊一排是做項鏈,那邊是做腰帶的材料;膠棒用完,蓋子要蓋上。做好后送給娃娃,要說:“娃娃,我給你送項鏈了……”
(2)幼兒上位操作,老師指導。
3 、結束。
“小朋友,謝謝你們,為我們加工了這么多漂亮的項鏈和腰帶,下次,我再請你們幫我加工好嗎
《什么不見了》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豐富關于恐龍的知識,了解恐龍消失的幾種原因。
2、能圍繞有關恐龍的問題展開討論和講述,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
3、對探索恐龍的秘密感興趣,萌發珍愛生命、熱愛自然的情感。
活動準備:
1、AR圖書《恐龍跑出來》
2、每個幼兒一個IPAD,內存《恐龍為什么不見了》的視頻(包括環境變化
說、火山噴發說、隕石撞擊說和偷蛋說等4—5種恐龍消失的原因)。
活動過程:
一、利用AR技術導入活動:神秘的恐龍蛋
教師利用AR出示一個的蛋寶寶圖片:看看誰來了?小朋友猜猜它是什么
蛋?(幼兒自由猜測)
——教師:咔嚓,蛋寶寶裂開來了,瞧,誰出來了?(恐龍出來了)——教師:原來這是一個神秘的恐龍蛋,小恐龍就是從這個恐龍蛋里鉆出來的。今天小恐龍就要帶我們到恐龍島探險,你們想去嗎?
二、結合AR技術創設到“恐龍島探險”的情境,豐富幼兒關于恐龍的知識。
1、恐龍島上有許多恐龍,你認識哪些恐龍?它為什么叫龍?它的牙齒什么樣?它吃什么食物?它有什么本領?
2、你最喜歡哪種恐龍?為什么?
3、逐一介紹劍龍、霸王龍、梁龍、三角龍、翼龍等,使幼兒加深對恐龍的認識。
(1)腕龍——有30多米高。引導幼兒觀察它的頭和脖子是什么樣的?它是食草的恐龍還是食肉的恐龍?(食草恐龍)
(2)霸王龍——它是恐龍世界中最兇殘,最厲害的恐龍,引導幼兒觀察它的嘴、牙齒、腿,想一想為什么它的嘴那么大,牙那么鋒利呢?
(3)翼龍——它是什么恐龍它和別的恐龍有什么不一樣?它是食草的恐龍還是食肉的恐龍因為它會飛,又食肉,所以它是統治天空的恐龍。
(4)三角龍——為什么要叫它三角龍?它的三個角分別長在什么地方?
4、給恐龍分類
(1)教師:剛才我們認識了一些恐龍,它們都有著不同的外形和特征,有的是吃草的恐龍,有的是吃肉的恐龍,食肉恐龍這么兇猛,那食草恐龍會怎么保護自己呢?(幼兒自由講述)
(2)教師結合視頻小結。
三、幼兒分組觀看IPAD,探討恐龍不見了的原因
1、提問:現在還有恐龍嗎?恐龍為什么不見了?
2、小恐龍把他們消失的原因存在了IPAD里面,請小朋友自己尋找恐龍消失的原因吧,一會兒要請每一組選一個代表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你們找到的恐龍消失的原因提問:剛才你看到的恐龍消失的原因有哪些?
小結:關于恐龍的滅絕有很多種說法
(1)地球氣候突變,恐龍無法適應;
(2)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地球上塵土飛揚,終日的塵土擋住了陽光,使植物不能光和作用,使恐龍沒有食物,餓死。
(3)由于地殼運動,使得氣溫大大下降,冰雪覆蓋大地。這樣作為冷血動物的恐龍,擋不住寒冷環境的侵襲,慢慢死亡,便在地球上消失了。
恐龍為什么會在地球上滅絕呢?這個問題一直為科學家們所思考與研究。
關于恐龍消失的說法有多種,至今還有許多謎,如果對恐龍非常感興趣,長大以后可以繼續研究。
四、進行情感教育,珍愛生命,熱愛自然提問:
恐龍在地球上生活了很長時間,最后怎么樣了?
現在地球上還生存著哪些生物呢?
如果不想讓這些生物也像恐龍一樣消失,應該怎樣做?
小結:愛護大自然,珍愛地球上的每一個生命,長大以后,想出更多更好的辦法保護地球!
《什么不見了》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操作,知道有的物體有被溶解的特性。
2.知道物體的溶解速度與水的溫度,物體的形狀大小有關。
3.通過試驗活動,激發幼兒觀察事物溶解的興趣,訓練幼兒手腦并用的能力。
活動準備:面糖、砂糖、方糖、玻璃杯、碟子、熱水、涼水、記錄表、筆若干
活動過程
一、回顧
上節課我們做了實驗,我們再來說一說,哪些物品放進水里能溶解,哪些物品放進水里不能溶解?幼兒自由交流討論后回答。
出示課件提出問題:老師帶來了三種糖,編糖、砂糖、方糖。放到水里,哪些溶解得快、哪些溶解得慢?怎樣做能讓它溶解得快一些呢?導入課題。
二、第一項探索活動:
什么樣的物品溶解的快?什么樣的物品溶解得慢?(幼兒帶著問題,在求知欲的驅動下通過操作、記錄、討論、分析來理解物體的溶解速度與物體的形狀、大小有關系)
1.請幼兒觀察桌上的各種試驗用具(三種糖:綿糖、砂糖、方糖,杯子、攪拌棒、水、一份調查表、一支彩筆)
2.引導幼兒猜測:如果我們把這三種糖分別放進水里,哪種糖會先溶解完呢?幼兒分小組討論,討論后記錄。請每個小組長說一說討論記錄的結果。
3.幼兒操作實驗,在老師發出指令后同時把糖倒入杯子并開始攪拌,比比哪種糖先溶解完。請幼兒在確定杯子里的糖全部溶解完后在表格中用相應的符號做記錄。在小組內交流實驗結果。
4.教師引導全體幼兒一起看表格分析記錄結果,明確三種糖的溶解速度排序。并請幼兒思考:什么樣的物品溶解得快?什么樣的物品溶解得慢?
教師小結:物體的溶解速度與物體的形狀、大小有關系。
三、第二項探索活動:
1.老師準備了同樣大小的方糖,一杯冷水一杯熱水。請小朋友們想一想動腦筋、想辦法,看看誰能讓糖最先溶解完?引導幼兒討論,并把討論結果記在記錄表上,記錄完分別請小朋友講一講。
2.幼兒操作實驗,教師發出口令請幼兒同時將方糖放進杯子里,然后進行攪拌操作,比一比誰的糖先溶解。并用相應的符號作好記錄。
3.交流實驗結果:教師請幼兒講述一下自己小組實驗記錄的結果。
是怎樣做的,用的是熱水還是涼水,是否攪拌,幼兒進行對比。
4.教師小結:物體的溶解速度也與水的溫度、是否攪拌有關系。
鼓勵幼兒在生活中繼續探索關于溶解的知識
活動延伸
老師還準備了很多材料放在活動區,請小朋友一起再去探討溶解的秘密吧!
《什么不見了》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 通過操作活動,初步感知溶解現象
2、 對各種材料能否溶解感興趣,樂意通過探索來驗證猜想
活動準備:
1、每個幼兒一個杯子,一根筷子。
2、白糖、鹽、果珍、味精、大豆、紅豆、綠豆、小石子,沙子。
3、標有“×、√、?”的牌子。
活動重難點:樂意去猜想各種材料能否溶解并通過實驗區驗證
活動過程
一、出示材料,引發興趣
1、教師出示果珍,這是什么?我們怎么把它變成平時喝的果珍?請一位幼兒演示。
2、發生了什么事情?(果珍不見了,融化在了水里)
二、第一次探索,知道有些材料可以溶化有些不能
1、今天,我給你們每位都準備了一杯水,我們就用這杯水來做游戲吧。
2、認識提供的操作材料:白糖、果珍和紅豆。你覺得這些東西放進水里能溶化嗎?
3、幼兒探索:請你選擇其中你最喜歡的一樣,動手試一試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樣。
4、交流:你選擇了什么,它溶化了嗎?
5、教師小結:原來不是每一種東西放進水里都可以溶化的。
三、第二次探索,在猜想、驗證中提升經驗
1、出示更多的材料:鹽、味精、大豆、綠豆、小石子和沙子。,引導幼兒認識。
2、猜一猜哪些東西是可以溶化的,哪些是不能的?教師根據幼兒的猜想將材料分為三類:可溶化、不可溶化和不確定的。
3、驗證猜想:請幼兒以小組為單位,每位組員選擇一樣材料來進行實驗并組內交流。
4、集體交流:你們的實驗結果和剛才實驗前的猜測一樣嗎?哪里不一樣?教師根據幼兒的實驗結果調整牌子。
四、活動延伸
1、你們喜歡這個游戲嗎?平時在生活中我們也可以找一些別的材料來試一試。
2、教師繼續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觀察物質溶解于水的現象,鼓勵幼兒多做小實驗,通過實驗掌握更多的知識。
《什么不見了》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活動,使幼兒初步感知溶解現象。
2、愿意參加科學活動,能用簡單的語言把自己的發現告訴老師和同伴。
3、通過玩玩、講講發展幼兒的思維,激發求知欲。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1、每個幼兒一個杯子,一根攪拌器。
2、白糖、鹽、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蘋果片、橘子瓣等)大豆、紅豆、綠豆、小石子,沙子等。
活動過程
1、告訴幼兒今天老師帶來了好多東西,引起幼兒觀察與學習的興趣。
1)觀察教師實驗:
教師拿出一杯清水,一些白糖,讓幼兒觀察白糖放進水里怎么樣了?
(看不見了、溶化了)
2)教師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小石子,讓幼兒觀察小石子放進水里怎么樣了?
(還能看見、不溶化)
問:請小朋友想一想,你平時見到的什么東西放進水里也能溶化?(鹽、果珍、奶粉等)
教師小結:有的東西放進水里能溶化,變得看不見了,而有的東西放進水里不能溶化。
2、讓幼兒做小實驗(任選一種)
1)介紹活動材料,讓幼兒知道實驗材料的名稱。
鹽、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片、紅豆、綠豆、大豆、小石子、沙子等。
2)讓每個幼兒試一試,選擇一種材料放進水里,觀察結果如何。
3)交流實驗結果:知道有的東西放進水里看不見了,溶化了,有的東西不溶化能看得見。點擊瀏覽該文件
3、提問個別幼兒
請個別幼兒說一說你把什么東西放在水里了?怎么樣了?
鼓勵幼兒把自己的發現告訴老師和小朋友。
活動延伸
教師繼續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觀察物質溶解于水的現象,鼓勵幼兒多做小實驗,通過實驗掌握更多的知識。
活動反思
在幼兒的科學活動中,我們應該加強對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增強他們的獨立性、探索性,使幼兒把學習任務放到完整的環節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學知識,走進科學,也讓科學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長之路。
《什么不見了》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磁鐵吸鐵的特性。
2.愿意尋找生活中的磁鐵。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磁鐵若干塊、彩色曲別針若干個。
2.回形針、鑰匙、紙片、雪花積木、硬幣、螺絲等物品。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表演個神奇的魔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把彩色曲別針放在紙卡上,在紙卡下面運用磁鐵為幼兒表演會跳舞的彩色曲別針,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引出磁鐵的話題。
(二)基本部分
1.出示各種形狀的磁鐵,引導幼兒知道磁鐵有各種不同的形狀。
2.磁鐵娃娃找朋友。
提供回形針、鑰匙、紙片、雪花積木、硬幣、螺絲等物品,讓幼兒自由探索、發現磁鐵娃娃喜歡哪些東西。將磁鐵吸住的物品放在一起,沒有吸住的物品放在一起。看看各是什么材料做的?
小結:幼兒通過觀察比較得知磁鐵能夠吸住鐵及鐵制品。
3.組織幼兒開展“找的快”比賽。
(1)請幼兒在自己身上找一找鐵制品,如衣服紐扣、拉鏈等。
(2)鼓勵幼兒找找活動室里哪些東西是磁鐵的好朋友,教師將結果記在黑板上,比如消毒柜門、小水杯等。
小結:通過比賽提高幼兒尋找磁鐵“朋友”的興趣,進一步了解磁鐵的吸鐵特性。
4.了解日常生活中磁鐵的用處。(欣賞PPT課件)
鼓勵幼兒相互交流日常生活中磁鐵的用處,然后通過看圖片拓展了解磁鐵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結束部分
師:小朋友們已經知道了磁鐵吸鐵的特性,現在我們到活動室外繼續尋找磁鐵和它的朋友吧。
活動反思
磁鐵是幼兒現實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物品,磁鐵能夠吸鐵的特性決定了它備受幼兒青睞。在這次科學活動中,孩子們通過玩一玩、說一說、想一想、找一找等形式,知道了磁鐵能吸住鐵制的物品。所以也叫做吸鐵石。孩子們在自主的動手操作探尋中,發現了有趣的自然科學現象,在集體的相互交流中,滿足了幼兒積極表現自己的機會,從而很好地調動了幼兒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增進了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交流能力,這也達到了我們"支持探索"的出發點和歸宿。
《什么不見了》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觀察、感知蠶豆花的外形特征,知道蠶豆花的種子和果實是蠶豆。
2、喜歡蠶豆花,懂得要關心、愛護它。
3、初步了解其特性。
4、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活動準備:
日常散步時觀察過蠶豆花;自然角內增添蠶豆種子。
活動過程:
1、尋找蠶豆花,引發幼兒觀察興趣。帶領幼兒到幼兒園內尋找像眼睛一樣的花,知道這種花的名稱。
2、觀察蠶豆花,會用語言相互交流。提問:蠶豆花是什么樣子的?什么顏色的?它像什么?(鼓勵幼兒大膽地表書自己的見解)蠶豆花的葉子是什么顏色的、什么形狀的?是怎么長的?蠶豆花開在什么地方?是怎么開的?教師和幼兒一起小結:蠶豆花好像一只只小蝴蝶,也像人的一只只小眼睛,他是一叢叢開放的,它的葉子的綠綠的,呈橢圓形,一根枝上長著許多片葉子。
3、幼兒自由地欣賞、觀察蠶豆花。幼兒結伴觀察、欣賞蠶豆花,大膽、自由地講述自己的見解。
4、提出疑問,引發幼兒繼續探究。你們知道蠶豆花凋謝之后會是什么嗎?它的種子是什么呀?
活動延伸:
在自然角內尋找蠶豆花的種子和果實,和幼兒一起做蠶豆發芽的實驗。
自我評析:
我們幼兒園是一所農村幼兒園具有較強的農村特色。春天的幼兒園里,麥苗兒綠綠的,油菜花一片金黃,最吸引幼兒的是像一只只小眼睛一樣的蠶豆花。本活動并在“《春天》里的春天”中應運而生了。在活動中,幼兒如小鳥一樣快樂,他們置身與美麗的大自然之中,充分享受著春天的氣息。在找尋蠶豆花、觀察蠶豆花的過程中,了解了觀察的方法,提高了觀察的能力,同時,對春天的認識又有一個新的提高,激發了幼兒關注自然、探索自然的欲望。
教學反思:
歌唱活動《蠶豆花》我們安排了兩個教時,在第一課時中我們班幼兒已經學會歌曲還能用簡單的動作進行匹配。第二課時的目的是讓幼兒進一步學唱歌曲,學習表現歌曲歡快的情緒,活動的難點就是讓幼兒練唱“喲喲喲喲”兩音,要求唱出跳音,重點是啟發幼兒唱出快樂的感覺。
《什么不見了》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勇于探索,喜歡探索的良好習慣。
2:嘗試利用多種感官觀察物體。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真水果,蘋果,梨,香蕉,桃等若干,水果模型。 小刀一把 猴子的手偶 大袋子
活動過程:
1:學習兒歌《水果歌》 教師出示裝圖片的盒子,請幼兒摸出圖片,能說出圖片上水果的顏色。
教師將圖片貼在展示板上,邊貼邊教幼兒說兒歌。
將所有圖片貼完,教師帶幼兒說兒歌2-3遍,并請幼兒上前邊點圖邊說兒歌。
2:探索活動《真假水果》 教師拿出猴子的手偶,說,“你們好,我是猴子”。
教師說:“哎呀,我現在肚子好餓啊,你們給我點吃的吧?好不好,你們知道我喜歡吃什么嗎?”
教師可讓幼兒假裝喂猴子吃點東西。幼兒喂完了,猴子還不飽。
教室帶著猴子假裝找東西吃,找到了一個裝著水果的大袋子,這是猴媽媽留給它的。
猴子打開袋子,拿出一水果模型一咬,怎么都咬不進去。教師問幼兒,這是為什么?
原來猴媽媽太粗心了,把真的水果和假的水果混在一起了。小猴子可著急了。
老師布置任務,請小朋友幫小猴子找一找真的水果在哪里。
教師將幼兒分組,每個幼兒3-4個幼兒,由一位老師負責,幼兒探索真假水果的區別。指導老師的指導:不能直接告訴幼兒哪種是真的,哪種是假的,可引導幼兒通過手,鼻子,眼睛等多種感官去發現。
幼兒分享成果。教師將幼兒聚集在一起,請每組的一些幼兒說說她們如何辨別水果的真假。教師用刀切開幼兒找出的真水果。
活動反思:
水果是小朋友熟悉并且喜歡的食物,水果不但營養豐富,而且顏色、形狀和味道等也多種多樣。讓幼兒在充分的體驗中學習認識水果,整個活動很受幼兒的歡迎。但是同時,幼兒在活動中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活動的秩序也存在了一定的不穩定性。在這個活動的進行中,我也出現了這個問題。
《什么不見了》教案 篇11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各種各樣的聲音
設計意圖:
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聲音無處不在,有鳥叫聲,雷鳴聲,樹葉的沙沙聲,琴兒的叮咚聲……這些都有會引起孩子們的好奇和探索,為滿足幼兒的探索欲望,教師采用"六個一"交互使的辦法,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活動生成:激發幼兒進一步尋找、發現更多生活中各種各樣聲音。
活動目標:
1、使幼兒樂于傾聽各種悅耳的聲音,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
2、通過探索,操作活動來激發幼兒對各種聲音的興趣。
3、體驗游戲的快樂。
4、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1、人手一件能發出聲音的玩具。
2、電腦、投影儀、投影屏、激光筆《這是誰的聲音》的光盤
3、錄音機,有"牛、羊、下雨、洗衣機、小蜜蜂、公雞"的圖片
活動過程:
聽一聽:老師啟動"會發聲音"的玩具狗
玩一玩:請幼兒自選玩具3、說一說:玩具發出的聲音。
看一看:根據圖片模仿各種聲音。
唱一唱:《模仿聲音》的歌表演
猜一猜:電腦娃娃中的《這是誰的聲音》播放課件"小孩笑聲、馬叫、掌聲、槍聲、汽車跑的聲音"
小結:今天我們玩得真開心,聽到了這么多好聽的聲音,請小朋友每人拿一件玩具,我們繼續去尋找更多的聲音吧!
活動延伸:請小朋友們和老師繼續尋找更多的聲音。
小班幼兒對聲音非常感興趣,教師抓住幼兒特點,將生活中有聲的現象集中在一起,采用多種形式激發幼兒的興趣,在聽、玩、說、看、唱、猜自由、寬松的環境中幼兒愉快地參與了本次活動。
活動反思
1、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孩子們始終處于寬松、愉快的氛圍之中。孩子們興趣高漲,積極主動地學習,真正體現了幼兒的主體性,孩子的情感及表達欲望得到了充分的滿足。
2、活動中充分調動了幼兒多種感官的協調作用,如入場后玩具及展臺的布置給幼兒以美的視覺效果,幼兒主動探索玩具發出的聲音又充分調動了幼兒聽覺、觸摸覺等。
3、運用現代教育手段,結合幼兒游戲,能更進一步激發孩子的積極性。
4、整個活動目標明確,層次清楚,從第一環節引導孩子有意識地傾聽各種玩具和樂器的聲音,到第二環節,能回憶日常生活中聽到的各種聲音,到第三環節分析性地傾聽各種聲音,環環相扣,層層推進,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和效果。
《什么不見了》教案 篇12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初步感知溶解現象。
2、能初步記錄實驗結果,樂意與他人交流自己的發現。
3、萌發對科學現象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
(1)教師的操作材料:白糖、果珍、沙子,透明水杯3杯、攪拌棒、 笑、哭臉貼紙、抹布、記錄表
(2)幼兒的操作材料:果珍、沙子,透明水杯(幼兒人數2倍)、攪拌棒(幼兒人數2倍)、笑、哭臉、抹布(每組2個)。
2、經驗準備:
(1)有玩過沙子的經驗。
(2)知道糖和果珍的味道。
活動過程:
一、出示教師的操作材料,激發幼兒觀察與實驗的興趣。
1、出示白糖、果珍、沙子,讓幼兒通過多種感官,感知認識實驗材料,猜測實驗結果。
(1)請你看一看,摸一摸,嘗一嘗,這是什么?
(2)把白糖放進水里,會發生什么?
2、教師操作實驗,幼兒觀察實驗結果并記錄在記錄紙上。
(1)教師操作,幼兒觀察,并提問:
“杯中還有白糖嗎?白糖去哪了?”
(2)嘗試以笑臉、哭臉標記,記錄猜測實驗結果。
3、教師小結:白糖放進水里,通過攪拌白糖會消失不見,這種現象叫做“溶解”。
二、幼兒用果珍進行溶解實驗、并嘗試記錄。
1、教師介紹實驗材料,交待實驗步驟。
(1)幼兒猜測果珍放進水里會怎樣,并記錄。
(2)師幼共同操作。并提問:
“杯中還有果珍嗎?果珍去哪了?”
(3)教師做簡單的總結,并讓幼兒嘗試記錄。
三、幼兒用沙子進行溶解實驗、并嘗試記錄。
1、教師介紹實驗材料
(1)幼兒猜測沙子放進水里會怎樣,并記錄。
(2)幼兒回顧操作要求。
2、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1)指導個別幼兒,并提問:
“杯中還有沙子嗎?沙子去哪了?
(2)教師做簡單的總結,并讓幼兒嘗試記錄。
四、延伸活動
園內延伸:
(1)總結“溶解”現象,并鼓勵幼兒在科學探索區,繼續探索溶解的現象。
園外延伸:
(1)鼓勵幼兒走進家里的廚房,與父母共同探索溶解的現象。
《什么不見了》教案 篇13
設計意圖
3-4 歲的幼兒對周圍世界都充滿著好奇。植物怎樣生長的?西瓜內為什么有黑色的瓜籽?瓜籽有什么用?香蕉內的小黑點是什么?面對幼兒如此多的問題,怎樣才能讓幼兒的好奇心得到滿足,并讓他們永遠保持一顆充滿想像的童心?從幼兒每天吃的水果開始,開展一次尋找種子的活動,這樣既能讓幼兒知道水果、蔬菜和花草樹木都有種子,又能對種子產生探索興趣。
活動目標
1.了解水果、蔬菜和花草樹木都有種子。
2.知道不同植物的種子外形不同。
3.對種子產生探索興趣。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西瓜、香蕉、蘋果、梨;家長配合收集各種種子;錄像帶。
活動過程
1.找水果的種子。
(1)讓幼兒品嘗西瓜。提問:西瓜的種子在哪里?看看是什么樣子的?
(2)讓幼兒品嘗香蕉。提問:香蕉有種子嗎?它的種子在哪里?告訴幼兒香蕉中的小黑點就是香蕉的種子。
(3)找出蘋果、梨的種子
2.利用每天飯后吃水果的時機,和幼兒一起品嘗、討論:
(1)你今天吃的是什么水果?它有種子嗎?
(2)找一找它的種子在哪里?看看是什么樣子的?
3.看錄像:大樹的種子在哪里?種子埋入土里――發芽――小樹――大樹――結果子。
活動延伸
1.可將各種種子做成標本,貼上標簽。
2.嘗試種豆,觀察種子的變化。
3.親子活動:找蔬菜等農作物的種子
提問:毛豆、蘿卜、青菜有種子嗎?通過“家長園地”,請家長和幼兒一起尋找蔬菜等農作物的種子,每天安排一段時間,讓幼兒介紹,展示自己找到的種子。
活動反思
活動中充分讓幼兒動口動腦,既培養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又發展了思維,各種各樣的種子是幼兒日常生活中常見但又不被注意的東西,因此調動幼兒主動參與搜集各種豐富的材料,結合幼兒的實際經驗,調動幼兒多感官參與,鼓勵幼兒自由的觀察、操作、發現、比較、討論與探究,充分展示了一個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發現學習的動態活動過程。
《什么不見了》教案 篇14
活動目標:
1、在裝水活動中,感知水的特征。
2、通過操作,知道物體的沉浮現象。
3、樂意參加玩水活動,積極進行探索。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準備:
⒈給瓶子裝水:塑料瓶若干,幾種裝水的工具如:漏勺、勺子、碗、漏斗
⒉物體沉浮:盆子里裝好水,各種物品如:塑料瓶、積木、泡沫、石頭、硬幣、積塑、各種水果等
指導要點:
⒈建議將該區游戲放在接近盥洗室的地方,方便孩子倒取水。
⒉準備幾盆水,讓孩子用提供的裝水工具試一試給塑料瓶裝水,看看怎樣可以把瓶子裝滿水。
⒊提供不同的材料,如:塑料瓶、積木、泡沫、石頭、硬幣、積塑、各種水果等,幼兒觀察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積累初步的經驗。
活動過程:
一、介紹區域中提供的各種材料
二、提出探索的要求
⒈分成兩組進行探索。(裝水、沉浮)孩子們自主選擇,探索操作完可自由交換。
⒉裝水要求:把瓶子裝滿水。
⒊沉浮要求:看看這些東西放在水里會怎樣?
三、觀察指導孩子的操作探索 根據幼兒的操作情況進一步提出要求。
⒈裝水活動:直接用瓶子裝水可以嗎?這些工具可以幫助你把瓶子裝滿水嗎?怎樣可以很快裝滿水?
⒉沉浮活動:先猜一猜哪些會沉下去?哪些會浮起來?(分一下類)然后實踐一下,再分類。
四、交流操作探索的發現
討論:你有什么發現?你用什么方法裝水的?哪些東西從沉下去?哪些東西浮在上面?
活動反思:
⒈孩子們對操作本身很感興趣,能夠專注地進行探索,對每一種材料都有興趣,過程中也能動腦筋想各種辦法,老師觀察指導時的提示語能夠促使孩子有目的地操作和探索。
⒉用幾種工具搭配裝水,小班孩子還不太能主動發現,他們往往都選擇單一的一種工具進行,需要老師的引導和提示。
⒊沉浮活動中,由于提供的材料較多,又沒有記錄,所以孩子們對自己的操作發現很容易就忘記,建議可以設計一張簡單的記錄表,嘗試用貼圖片的方式進行記錄。
《什么不見了》教案 篇15
活動背景
為了培養孩子學會認真觀察事物,認識事物的能力。并且學習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所觀察的東西。我設計了一節認識水果的教學課。
活動目標
1、在活動中培養幼兒積極動腦的習慣。
2、通過比較,能夠多運用多種感官感知蘋果、橘子、等的特征。
3、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認識各種水果
2、感知水果特征并用言語表達出來
活動準備
橙子、蘋果、梨子、桔子、香蕉若干;水果刀一把,盤子一只。
活動過程
1、出示各種水果,請幼兒說出它們的名稱
教師:寶貝們認識它們嗎?
幼兒:這是蘋果、這是桔子
2、觀察水果,說出外部特征
教師:你看到的蘋果是怎樣的?
幼兒:紅紅的、圓圓的
3、摸水果,增強孩子對各種水果的外部特征的感知。并用言語表達:冰冰的。涼涼的。梨子桔子表面不平滑。香蕉蘋果滑滑的
4、觀察水果的內部特征,切開各種水果,讓幼兒更深入觀察水果的內部特征,并用言語表達:梨子蘋果白色的、香蕉橘子等是黃色的、橙色的、有黑色的籽等
5、品嘗水果,通過味覺感知水果特征
將切好的水果分別請幼兒品嘗,并引導幼兒用語言表達:甜甜的、酸酸的、香香的、軟軟的等
6、游戲
將幼兒眼睛用布蒙住后,再品嘗水果。猜猜自己吃到的是什么水果。
7、教師總結一下。并延伸多吃水果有利身體健康。
活動反思:
對于孩子來說,在課堂中出現一些新鮮的事物會高度集中幼兒注意力。運用觀察、觸摸、品嘗介紹的方法來了解水果。用實踐來感知事物。這樣幼兒感觸最深。引導幼兒表達自己感知到的東西教育幼兒多吃水果,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教學設計貼近生活,尊重孩子主體地位孩子有說的機會。游戲貫穿課堂。讓孩子實踐中學、玩中學。激發孩子學習樂趣。
如果以后再上這堂課,我將把重點放在認知一些熱帶水果和其他亞熱帶水果上。教法和這節課相同。常見水果可以一帶而過。給他們沒見過的水果會很好奇。給以后的學習創造學習的動力。
《什么不見了》教案 篇16
活動意圖:
小班幼兒剛入園,年齡小、動手能力弱,所以選擇了直觀、操作性強的活動《什么不見了》,讓幼兒初步感知溶解現象,把自己的發現運用簡單的語言告訴老師和同伴。
活動目標:
1。感知溶解現象。
2。把發現用語言表達出來。
3。通過活動發展思維,激發求知欲。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每人一個杯子,一根攪拌器。
2。白糖、鹽、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蘋果片、橘子瓣等)、大豆、紅豆、綠豆、小石子,沙子等。
活動過程:
一、引起幼兒觀察與學習的興趣
1。出示一杯清水,白糖,觀察白糖放進水里的變化?
2。又拿出一杯清水,小石子,小石子放進水里的變化?
什么東西放進水里能溶化?
二、任選一種材料幼兒實驗
1。讓幼兒知道實驗材料的名稱。
鹽、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片、紅豆、綠豆、大豆、小石子、沙子等。
2。選一種材料放進水里,觀察結果。
3。知道有的東西放進水里看不見,溶化了,有的東西不溶化能看得見。
三、教師提問
說一說你把什么東西放在水里了?怎么樣了?把自己的發現告訴老師和小朋友。
活動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觀察物質溶解于水的現象。
活動反思:
科學活動要選擇貼近幼兒生活,又能激發幼兒的興趣,具有生活性和游戲性的內容。整個活動的步驟比較清晰,操作性和探索性很強,操作過程中,初步感知溶解現象,進而發展發展幼兒的思維和語言,激發求知欲。在整個活動進行中,幼兒自己發現有些能溶解,有些不能溶解的現象,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不足之處:
每位幼兒一個杯子,只能做一次實驗,減少了幼兒的操作次數,局限了幼兒的思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