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精選15篇)
《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1.朗讀全詩,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2.抓住探究的關鍵,理解詩中重點詞句的含義。
二、教學設想
1.這首詩的重難點在于山與海所蘊涵的象征意義,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利用多媒體來引導學生探究學習。
2.詩是用來朗讀的,教師應在范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使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3.給學生定位于語文學習的主人,創設良好的自主合作學習情境,引導和組織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
4.本課教學擬一課時。
三、教學過程
說明:教師通過生動有效的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體現了營造教室中的積極探究的心理氛圍。
2.教師范讀。(可以配樂朗讀,音樂為鋼琴曲《命運》。有條件的可以配合一些多媒體圖片;也可讓學生談談對自然中的海與山的認識)
說明:作為平原農村的學生,絕大部分對海與山的形象認識來源于電視、圖畫等媒體而身臨其境者甚少。教師可以借助媒體的功能(或自己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感受海與山,有利于學生對詩的理解。
3.學生自讀,教師巡回指導。
4、找學生個讀。(可以一人一節)
說明:書讀百遍,其意自見,通過教師范讀,學生自讀,教師指導朗讀旨在通過讀讓學生對這首詩有一個初步的感受,為理解全詩作鋪墊。
5.詩的語言,除字面的含義外,往往還有深層的含義,請探究一下詩中的海與山蘊涵著什么意思?說說你是怎樣得出來的?
明確:探究山所蘊涵的意思,要聯想到爬山是怎樣吃力,還要考慮到山是一座座山,無數座山。那就很容易聯想到人生中的`重重困難;而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由此學生就會聯想到人生中美好理想追求。可見,要達到理想境界,是要歷盡千心萬苦的;惟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說明:教師為學生創設了問題情景,在朗讀的基礎上學生整體感知這首詩的主旨,為學生合作探究指明了方向。
6.學生齊讀,然后自己找詩中不理解的語句,提出問題,小組討論后,全班交流,教師給予補充。
說明:教師為學生提供合作探究交流的空間和時間。學生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互相彌補,使每個學生都會獲得成功的體驗。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結合這首詩的主旨提問,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良好的自主合作學習的情境中,學生更能創造性的探究和解決問題。
7.請找出一句詩作為你的座右銘,你會覺得哪句好一些,說說為什么?
明確:這道題是開放題 ,教師應放開手腳,只要學生答的合乎道理就可以。
說明:學以致用永遠是語文的最終目的。教師應依從人文的觀點,引導學建立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通過座右銘的選則使學生對將來如何面對困難有更深的認識。
8.你能用你的文筆(或畫筆)描繪出攀上山頂看到的海的景象嗎?
說明:教師應引導學生實現課內課外相貫通,語文和生活相聯系的思想。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讓學生畫出自己對海景象的認識,美術學科與語文學科有機的結合,體現了學科間融合,實現課程資源的多元化。
9.小結:通過對全詩的朗讀評析,我們感悟到詩作者在山面前的那種執著與信念,因為他的心中始終有海一個全新的世界,但愿我們也會為我們心中的海而去不懈的跋涉,不懈的追求。
說明:教師結合對文章的感受和體驗,注意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10.作業:用上讀一讀 寫一寫上的所有詞語寫一段話或寫一首詩,表現自己不畏困難,戰勝挫折的信念。
說明:教師在安排作業是應考慮到作業的挑戰性和開放性,讓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去思考和想象可能的情況,在思考的過程中,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品質就會得到培養。
四、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
物象 山 海
意象 困難 理想
堅定的信念、不懈的追求讓我們走向成功
《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 篇2
1、《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
學習目標:
1、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初步感知詩歌內容;通過反復誦讀,達到熟讀成誦;
2、體會作者“為理想而奮斗”的思想情懷;理解作者所創設的詩歌意境,把握本詩主旨;
3、深入詩歌意境,涵詠體會“山”和“海”的不同含義,體會詩歌蘊含的人生哲理。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出自己對于詩歌內容的理解與認識,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正確把握詩歌的思想內涵。
教育目標:
培養學生學習詩歌的正確方法,激發學生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奮斗的情懷。
學習方法:朗讀、背誦;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用具:投影儀、錄音機
學習設置:
課文感知:《在山的那邊》是詩人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這首詩抒寫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斗,要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課前準備:組織學生認真預習《在山的那邊》詩歌內容;查字典解決“讀一讀、寫一寫”和注釋中的問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寫“在生活中遇到困難自己是怎樣處理的”練筆,準備上課時在班里交流。
課前二分鐘:講述成語故事《明修棧道 暗渡陳倉》
課文導入 :學生朗讀文章《會飛的蒲公英》,導入 新課:同學們,在剛剛讀過的文章中,母親從小就為我埋下了一顆小小的種子,那是一顆怎樣的種子?(蒲公英的種子——希望的種子)在今天我們即將學習的詩歌當中,“我”的母親也為埋下了一顆希望的種子,下面,就讓我們一同來學習這首詩歌《在山的那邊》,讓我們來看一下,這顆種子是怎樣生根,發芽,結果的。
(導入 二:同學們,當你進入中學,跨入人生道路一個新的起點時,你一定對未來充滿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道路中共同的目標。《在山的那邊》這一課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體驗給我們非常有益的啟示。《在山的那邊》是詩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在詩里,他述說了童年時代美好而朦朧的“夢”——對大海的熱烈向往,長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尋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詩人雖然已無數次見過童年時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個“海”依然遙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讓我們來品讀這首詩歌,從中尋求答案)
②出示學習目標并板書課題
③教師檢查預習(學生交流、鞏固)
朗讀課文:《在山的那邊》是一首詩歌,詩歌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在詩中,詩人要用形象而精練的語言來表達他反復體會的情感。我們要理解詩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讀,體悟“海”與“山’’的象征意義,領會它們所蘊含的意味。學生先自由朗讀,再聽老師朗讀,在進行讀詩的指導。
整體感知:
朗讀全文,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詩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還有深層含義,探究一下,詩中的“海”與“山”蘊含著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義?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難;“爬山”比喻艱苦奮斗。詩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會實現。)
問題探究:
1、 為什么說是“隱秘的想望”?
2、 為什么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3、 “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么意思?
4、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么?為什么說是“飄來的”?
5、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么意思?
6、 “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著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體會感知:
聯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詩句中加點的詞語
1、 我常伏在窗口癡想
(這個詞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2、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這是寫山的顏色嗎?)
教學方式:
教師配樂朗讀,學生帶著問題聽讀,然后討論回答、相互評論、補充(可由教師鼓勵學生探究問題,答案不必求統一,讓學生在聽讀討論后對詩歌有初步的了解)。在學生(過渡)對詩歌有了大概了解,還要品讀詩歌形象而精練的語句,好的詩句總有畫龍點睛處,認真進行品讀。
a.自由朗讀詩歌第二節,思考作者是怎樣看到全新的世界,實現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認為最形象、精練的語句,反復品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朗讀后,可四人小組討論,共同探究以上問題。
②朗讀指導
教師講授朗讀知識:重音(重讀、輕讀)、語速、停頓。
教師指導朗讀,把朗讀和品味結合起來,通過反復品讀,更好地領悟詩歌所蘊含的意味,更好地體會詩人的感情。 學生可在教師指導朗讀的基礎上齊讀、分讀。
布置作業 :
①背誦自己喜歡的詩句,豐富語言。
②課后練習:讀一讀,寫一寫
課后記:朗讀技巧的指導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以讀代講是本課最大的成功之處。
《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 篇3
官堂中學 李霞
一. 教學目標 :
1. 朗讀詩歌,品味詩歌語句的深層含義;
2. 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人生的哲理。
二. 教學重點:
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三. 教學難點 :
對“山”與“海”的理解
四. 教學過程 :
投影大山的畫面。找一位同學口頭描述怎樣才能看到海景。
現在我們和山里的孩子一起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請打開課本(板書課題:在山的那邊)
1. 用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連成一段話。
2. 抽同學朗讀課文。
1. 教師朗讀課文(同學們一定比我讀得好)
2. 配上音樂有感情的齊讀。
3. 默讀詩歌,思考問題:
第一節:我的童年;我的向望和困惑
第二節:我長大后;拼搏和奮斗。
1. 請你把喜歡的并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找出來,細細品味。(自讀課文)
2. 老師引導,學生思考
(1) 對這些困難估計不足會怎么樣?
(2) 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想一舉成功,一旦失敗怎么辦?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學生回答:
不能達不到目的就灰心喪氣,因奔向理想的人生的征途是漫長的,跌倒后要能爬起來,只要堅持就能成功。
(3) 用響亮的聲調和喜悅的心情讀最后幾句,“是的……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此句有人生哲理,當愿望實現了,就高興萬分,你有成功的經歷嗎?
齊讀并試背有哲理的語句。
五. 體驗與反思(四人小組討論后發言)
六. 作業 :
《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 篇4
一.教學目標:
1. 朗讀詩歌,品味詩歌語句的深層含義;
2. 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人生的哲理。
二.教學重點:
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三.教學難點:
對“山”與“海”的理解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投影大山的畫面。找一位同學口頭描述怎樣才能看到海景。
現在我們和山里的孩子一起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請打開課本(板書課題:在山的那邊)
(二).檢查預習
1. 用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連成一段話。
2. 抽同學朗讀課文。
(三).整體感知
問:山那邊到底有什么?(讓我們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1. 教師朗讀課文(同學們一定比我讀得好)
2. 配上音樂有感情的齊讀。
指導朗讀,朗讀時語速與情感的關系,重讀與詞語意思的關系。
朗讀要求:放聲朗讀,正確流利,充滿感情。
達到效果:與詩人的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啟示。
3. 默讀詩歌,思考問題:
(1).第二節中,山還僅僅是山,海還僅僅是海嗎?(“山”象征困難,”海”象征理想)
(2).詩歌兩部分各寫什么內容?
(3)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只有不怕困難,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第一節:我的童年;我的向望和困惑
第二節:我長大后;拼搏和奮斗。
(四).研讀與賞析
“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實現。”這種理想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1. 請你把喜歡的并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找出來,細細品味。(自讀課文)
揣摩詩歌語言的凝練而有豐富的內涵。(學生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老師引導)
“鐵青著臉”。擬人——顏色(表面);心情不好(實際)
“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
“飄”——輕(意思);童年認識膚淺
“扎”——不懈努力;深(意思)
2. 老師引導,學生思考
(1) 對這些困難估計不足會怎么樣?
(2) 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想一舉成功,一旦失敗怎么辦?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學生回答:
不能達不到目的就灰心喪氣,因奔向理想的人生的征途是漫長的,跌倒后要能爬起來,只要堅持就能成功。
(3) 用響亮的聲調和喜悅的心情讀最后幾句,“是的……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此句有人生哲理,當愿望實現了,就高興萬分,你有成功的經歷嗎?
齊讀并試背有哲理的語句。
五.體驗與反思(四人小組討論后發言)
(1)每個人在成長中都會遇到很多困難,主要是看你面對困難時怎樣對待,怎樣克服困難。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自己的感想。
(2)小結(師)
要想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牢牢記住本課中的”海”.
六.作業:
以“大海”或“山”為話題寫一首現代詩。
《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 篇5
一. 教學目標 :
1. 朗讀詩歌,品味詩歌語句的深層含義;
2. 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人生的哲理。
二. 教學重點:
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三. 教學難點 :
對山與海的理解
四. 教學過程 :
投影大山的畫面。找一位同學口頭描述怎樣才能看到海景。
現在我們和山里的孩子一起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請打開課本(板書課題:在山的那邊)
1. 用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連成一段話。
2. 抽同學朗讀課文。
1. 教師朗讀課文(同學們一定比我讀得好)
2. 配上音樂有感情的齊讀。
3. 默讀詩歌,思考問題:
第一節:我的童年;我的向望和困惑
第二節:我長大后;拼搏和奮斗。
1. 請你把喜歡的并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找出來,細細品味。(自讀課文)
2. 老師引導,學生思考
(1) 對這些困難估計不足會怎么樣?
(2) 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想一舉成功,一旦失敗怎么辦?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學生回答:
不能達不到目的就灰心喪氣,因奔向理想的`人生的征途是漫長的,跌倒后要能爬起來,只要堅持就能成功。
(3) 用響亮的聲調和喜悅的心情讀最后幾句,是的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此句有人生哲理,當愿望實現了,就高興萬分,你有成功的經歷嗎?
齊讀并試背有哲理的語句。
五. 體驗與反思(四人小組討論后發言)
《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①朗讀詩歌,品味語言。
②聯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點難點
重點是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難點是對無數座山的理解。
課前準備:
教師:錄音機、磁帶(鋼琴曲《大海》)、投影儀。
學生:熟讀詩歌。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同學們,假如我們是大山里的孩子,每天面對著高聳人云、默默無言的大山,還有不知流向何方的溪流,你想不想翻過山去看山那邊的世界呢?那么在山的那邊是什么?翻過山一定就是海嗎?(課件播放大山的畫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位從大山里走出來的詩人,根據自己成長的歷程寫的一首詩《在山的那邊》。山那邊到底是什么呢?讓我們一起到詩中去找尋答案吧。
二、詩歌誦讀,整體感知
教師通過課件配樂,配畫面,有感情地范讀課文,或者聽課文錄音
學生比讀、評讀詩歌,注重情感,注重感知。
教師朗讀指導: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而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這樣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啟示。
三、研讀詩歌,合作探究
1、教師出示問題幫助學生研讀。
①在山的那邊是什么?“山”和“海”的含義是什么?
②概括詩歌兩部分的內容。
③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2、學生找出最喜歡的句子進行朗讀品味,深入理解。
3、學生分小組研讀,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教師巡視并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并整合相關問題全班討論
合作探究性閱讀,是學生接觸的`新學法,也是本節課重點環節,教師要注意引導、點撥,以調動學生思維。答案不求統一,要點合理即可。
四、體驗反思,課外延伸
詩人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一定早已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著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這首詩給你的啟示。
學生獨立思考,一人交流,教師啟發。(學游泳等)
教師談親身體驗,增加親和力。
模仿課文寫法,仿寫一首詩《在海的那一邊》
《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 篇7
教學目標:了解詩歌常識
教學重點:學習象征手法
教學難點:理解象征手法
教具:ppt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從教師小時候的憧憬說起,說說對“山的那邊”“路的盡頭”的向往。
點名學生說說自己小時候的遐想。
二、理解詩歌
1、朗讀
(1)自由朗讀
(2)點名朗讀
學生相互評析,說說優點和缺點,教師指出朗讀需注意的地方:吐字清晰、流利;有節奏、輕重;有感情。
(3)教師范讀第一節,同學邊聽邊劃分句子節奏。
(4)同學劃出第二節節奏(根據語意和語感)。
(5)集體朗讀
教師指出優缺點。
2、理解內容
(提問)說說每節大意。
(明確)第一節:我發現山那邊并不是海。
第二節:我追尋海,并相信一定會看到海。
三、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教師明確:詩歌一般都有深層意蘊。這些意蘊是通過意象表現出來本詩的意象是“山”和“海”。
分組討論 :“山”和“海”的意蘊。
(明確)“山”指困難;“海”指理想。
(提問)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確)人從小就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并為了理想而不斷奮斗,克服重重困難,最終理想一定會實現。
四、擴展 理解冰心《繁星》的意蘊
五、品味詩歌語言
教師明確 :詩歌語言要求凝煉,形象生動,根據這個要求完成練習二
試著在文中找出類似的詞語、句子,說說好在哪里。
六、練筆
以“童年夢想”為話題,寫一首詩。
教學反思:
本課著重朗讀,層層深入理解詩歌,很好地訓練了學生讀詩寫詩的能力。
《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 篇8
創意說明:這是一篇美麗的童話,有詩一般的境界。在朗讀時可把“課文變形”了讀,即把一般的文句“變”為詩行來閱讀。這種變形將美的語言顯示得更美,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讓學生感受課文中的語言美。
教學步驟:
一、分角色讀課文
二、復述故事情節
三、別出心裁讀課文
1.教師:作者說,他是帶著寫詩的激情,帶著寫詩的語感,來創作這篇抒情童話的。這篇童話的語言是優美的、簡潔的、凝練的,像詩一樣;具有較強的表現力,講究含蓄、講究節奏等等。
下面我們把這篇童話的'有些段落“變形”了讀,即把文中一般的文句“變”為詩行來閱讀,同學們來感受一下是什么效果。如:
·他是一個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沒有光亮,沒有色彩。他是一個永遠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變為:他是一個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沒有光亮/沒有色彩/他是一個/永遠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他們走過泥濘的曠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變為:他們走過泥濘的曠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2.討論:文句這樣“變形”后,你讀起來的感覺有何不同?
《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 篇9
青島邢德華
教學目標 :
1、了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3、品味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4、樹立理想,并培養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斗的精神。
教學重點:
1、朗誦課文。
2、品味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
3、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課前準備:
教師:錄音機、磁帶(鋼琴曲《大海》)、投影儀。
學生:熟讀課文。
教學設計:
導入 新課:
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么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么啟示呢?
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檢查學生預習字詞(投影出示)
1. 給加點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釋詞語。
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中品味重點語句含義
1范讀課文,可播放背景音樂。
學生聽讀時:a.注意老師朗讀的節奏、停頓及意義重音。
b.理解詩中‘‘山’’與‘‘海’’的意思。
2組織學生討論“山”與“海”在詩中的意思。
學生剛剛接觸合作討論的方式,能說對大意就行。老師要以鼓勵為主,即使說的不全面、不深刻也無妨,后面還要引導深入探究。
3學生練習集體朗讀課文。
[教師指導]
先給詩句劃分朗讀節奏。
b.再挑選意義重音。
以上兩點是教給學生最基本的朗讀方法,掌握了朗讀節奏與重音,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意義。教師可以以幾個詩句為例,然后讓學生討論、自己劃出節奏及意義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舉例詩句的重音及節奏。
c. 學習集體朗讀。
4、結合朗讀生意,指導學生探究式閱讀,討論。
a. 討論,理解重點詞語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問題組)
◆“鐵青”什么意思?是寫山的顏色嗎?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現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具體指什么?為什么說是“飄來”的?
◆“誘惑”是什么意思?課文中指什么?
◆“喧騰”是什么意思?課文中指什么?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的“終會”表達了一種什么心情?
學生通過討論,以上重點詞語基本可以正確理解。個別有爭議的詞語,教師可指導學生結合“山”與“海”的含義,也從象征意義上來理解,來解釋,可予以補充,糾正。
b.在學生初步掌握朗讀節奏、意義重音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揣摩語意,初步讀出句子所表達的語氣。然后討論重點句子所表達的深刻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句子)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山那邊是什么呢?”這兩句話寫出了小時候的“我”有什么特點?
◆“——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媽媽,那個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閱讀,是學生接觸的新學法,也是本節課重點環節,教師要注意引導、點撥,以調動學生思維。答案不求統一,要點合理即可。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理解全詩所講述的道理
①引導學生再次討論“山”與“海”的深刻象征意義。
②討論,全詩講述了一個什么道理?
以上所討論的內容,盡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想,多說,不要強求答案用語標準,意思正確就行。
結合自身生活體驗,深刻領悟詩歌所表達的人生哲理
①引導學生討論,談談自己為了實現一個目標克服困難的經歷或感受。
這是體現語文與生活聯系的一個重要方面,要引導學生說真話,訴真情。
②全班激情齊讀。
小結,布置作業
①小結:激越的情感,顯示出我們已深深懂得:要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為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業 。
a.根據“山”與“海”在文中的含義,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也可以寫自然的海)。
b.熟練朗讀課文,挑選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背誦。
c.抄寫生字。
點評
本教案簡潔、明晰,在設計中緊緊抓住詩歌這種體裁特點,采用朗讀教學法,在朗讀中整體感悟詩歌內容,在朗讀中品味詩歌的語言、意境,在朗讀中享受到美的情感熏陶。這一步步,都是在老師的引導下,由學生主動、合作完成的。在教學中貫徹新“課程標準”,就是要讓學生自己研究,合作學習,而老師只起引路、搭橋、鼓勵作用。結合學生自身生活體驗的反思的活動,也體現了新課程密切聯系生活,啟迪學生思維的特點。
《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訓練朗讀能力,品味詩歌語言,提高文學欣賞能力。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3.聯系生活實際,感悟生活哲理。培養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斗的精神。
【重點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難點。“山”、“海”的象征意義。
3、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要解決好這三個學習重難點,,一是要指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二是教師要有重點地選擇實例引導,在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要相機點撥。
【教學設想】
1、根據詩歌的文體特點和學生的情況,我制定了兩個學習目標⑴、朗讀課文,品味語言⑵、聯系生活,感悟人生。在教學過程中突出朗讀訓練,調動學生情感來理解作品。
2、通過學生自主學習,熟悉課文,提出疑難,掃除朗讀和理解的`障礙。
3、共讀課文,理清要點,以理清文章結構為目標,以欣賞配樂朗誦為引子,通過師生共讀課文,在讀中理解課文,在理解中反復朗讀,把握要點,品味語言。
【學習方法】
讀──講──讀──賞──讀
1、“講”,清除文字、詞語等障礙,整體把握內容和感情,“賞”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品味語言。
2、課堂討論──評述、質疑。
3、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句子,并說出理由;然后師生相互質疑。
《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 篇11
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么呢?他們的想法又會給我們帶來什么啟示呢?現在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一、簡介作者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縣。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1982年畢業后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85年調到北京《詩刊》社從事編輯工作。1992年去英國,1994年歸國,在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從事教學工作。出版的詩集有《紀念》、《游動懸崖》等。
二、整體感知課文,掃除文字障礙,理清文章思路
1、字:
癡想(chī) 凝成(níng) 喧騰(xuān) 誘惑(yòu huò) 瞬間(shùn) 隱秘(mì)
2、辨析形似字:
誘(yòu) 喧(xuān) 幻(huàn) 繡(xiù) 渲(xuàn) 幼(yòu)
3、解釋下列詞語:
癡想:不能實現的癡心的想法。
誘惑:①使用手段,使人認識模糊而做壞事。
②吸引、招引。文中指山在吸引著我。
喧騰:喧鬧沸騰。文中指大海的洶涌澎湃。
4、辨析近義詞:
〖癡想 幻想〗
相同點:這兩個詞都可作名詞或動詞,都指非現實的想法。
不同點:癡想著重在癡心,一方面說明這種想法實現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表現一種癡癡的情態。幻想著重點在以理想或愿望為依據,其想法通過努力實現的可能性較小。
5、文章的結構:
全詩自然分成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童年的一次生活經歷說起。
第一層:寫自己神往山那邊的新天地,媽媽的指點喚起我的想望。
第二層:寫自己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海,爬過了山,望見的仍是山,于是大失所望。
第三層:寫自己童年時的疑惑:既然山的那邊沒有海,那么海在哪里呢?
第二部分:提示了詩歌的象征意義。
第一層:承接第一部分結尾的疑問寫詩人長大后終于領悟了媽媽所說的海是信念凝成的理想之海。
第二層:作者以山和海為喻,形象地寫出了自己怎樣憑著堅定的信念,越過一座座人生之山,朝著理想的海奮進,從而表達了這樣一個哲理:理想的實現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但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總會成為現實。
6、文章的主旨:
這首詩表達了一種信念,蘊含了一個哲理。詩人以群山和大海為意象,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困難重重,用爬山比喻艱苦奮斗,從而告訴人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實現。不要企盼一蹴而就,不要因為多次奮斗不能達到目的就灰心喪氣。
三、本詩的寫作背景
本詩寫于20多年前,那時的王家新還是一名剛從邊遠山區來到大學校園的學生。童年時對山的獨特體驗使作者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對于山那邊的遙望和幻想,構成了他小時候特有的.生命體驗,而且還潛在地影響到他的一生。但是,僅僅如此還不足以構成一首詩。海的出現,恰好與山形成了對應,顯現出一種詩的結構。山,一個實際生活的世界,封閉、灰暗、壓抑;海,一個想像的世界,開闊、光亮、自由。全詩表達了惟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才能實現人生理想的感情。
四、課文研讀
《在山的那邊》是一首敘事詩,詩中運用聯想、想像和象征的筆法,通過敘述、描寫和心理獨白,敘述了一個在山區長大的孩子對山外世界的無限向往,渴望知道山那邊是什么,更期望自己親眼見到山那邊的風景。并由此上升到人們對希望的追求和向往。這個夢一直支撐他走了一段很長的人生之路。可是,要實現這個夢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在不停地追求中長大,從而走向成熟。在這個過程中,媽媽的話給了我無限的希望,無限的慰藉;海的濤聲又給了我無限的誘惑,使得我夢想看到海,在我幼小的心中用信念凝成的海。那是童年埋下的希望的種子,那是我在成長道路上一次又一次鼓起的信心和力量。當我不停地翻山越嶺,戰勝無數的失敗之后,我終于登上了這樣一座山頂,那就是我的夢的極致,便會有海的出現,那便是一個全新的世界,照亮你的眼睛,照徹你的心靈。
五、有關問題探究
1、詩中象征手法的運用:
這首詩運用了象征手法,詩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大海象征著理想的境界;群山象征著實現理想途中的重重困難;用爬山象征艱苦奮斗。全詩意象壯闊,意蘊豐富,詩人自己的人生感悟就融匯在這些形象的描繪與刻畫之中,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2、為什么說是隱秘的想望?
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這個想望并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說這是隱秘的。
3、為什么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這是擬人手法。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鐵青著臉。另外,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象山也鐵青著臉在那里怪我癡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4、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說幻想全然落空。
5、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么?為什么說是飄來的?
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媽媽是由我的癡想,疑問而說起這話的,這話也并非確指理想,所以說是飄來的。并且,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所以說是飄來的。只有我不懈努力,這種信念才會在我的心中扎根。
6、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中枯干是什么意思?這句話如何理解?
枯干形容對理想的渴望。這句話是說理想滋潤著心靈,使心靈不再枯干,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7、結尾處的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句話蘊含著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這句話蘊含著一種驚喜。同時理想境界的實現又使人興奮、喜悅。
《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 篇12
1、 學習目標:1、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初步感知詩歌內容;通過反復誦讀,達到熟讀成誦;2、體會作者“為理想而奮斗”的思想情懷;理解作者所創設的詩歌意境,把握本詩主旨;3、深入詩歌意境,涵詠體會“山”和“海”的不同含義,體會詩歌蘊含的人生哲理。能力目標: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出自己對于詩歌內容的理解與認識,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正確把握詩歌的思想內涵。教育目標:培養學生學習詩歌的正確方法,激發學生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奮斗的情懷。學習方法:朗讀、背誦;自主、合作、探究教學用具:投影儀、錄音機學習設置:課文感知:《在山的那邊》是詩人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這首詩抒寫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斗,要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課前準備:組織學生認真預習《在山的那邊》詩歌內容;查字典解決“讀一讀、寫一寫”和注釋中的問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寫“在生活中遇到困難自己是怎樣處理的”練筆,準備上課時在班里交流。
課前二分鐘:講述成語故事《明修棧道 暗渡陳倉》課文導入 :學生朗讀文章《會飛的蒲公英》,導入 新課:同學們,在剛剛讀過的文章中,母親從小就為我埋下了一顆小小的種子,那是一顆怎樣的種子?(蒲公英的種子——希望的種子)在今天我們即將學習的詩歌當中,“我”的母親也為埋下了一顆希望的種子,下面,就讓我們一同來學習這首詩歌《在山的那邊》,讓我們來看一下,這顆種子是怎樣生根,發芽,結果的。(導入 二:同學們,當你進入中學,跨入人生道路一個新的起點時,你一定對未來充滿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道路中共同的目標。《在山的那邊》這一課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體驗給我們非常有益的啟示。《在山的那邊》是詩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在詩里,他述說了童年時代美好而朦朧的“夢”——對大海的熱烈向往,長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尋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詩人雖然已無數次見過童年時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個“海”依然遙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讓我們來品讀這首詩歌,從中尋求答案)②出示學習目標并板書課題
③教師檢查預習(學生交流、鞏固)
朗讀課文:《在山的那邊》是一首詩歌,詩歌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在詩中,詩人要用形象而精練的語言來表達他反復體會的情感。我們要理解詩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讀,體悟“海”與“山’’的象征意義,領會它們所蘊含的意味。學生先自由朗讀,再聽老師朗讀,在進行讀詩的指導。整體感知:朗讀全文,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詩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還有深層含義,探究一下,詩中的“海”與“山”蘊含著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義?(“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難;“爬山”比喻艱苦奮斗。詩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會實現。)問題探究:1、 為什么說是“隱秘的想望”?2、 為什么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3、 “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么意思?4、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么?為什么說是“飄來的”?5、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么意思?6、 “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著怎樣的意味和感情?體會感知:聯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詩句中加點的詞語1、 我常伏在窗口癡想(這個詞在這里是什么意思?)2、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這是寫山的顏色嗎?)教學方式:教師配樂朗讀,學生帶著問題聽讀,然后討論回答、相互評論、補充(可由教師鼓勵學生探究問題,答案不必求統一,讓學生在聽讀討論后對詩歌有初步的了解)。在學生(過渡)對詩歌有了大概了解,還要品讀詩歌形象而精練的語句,好的詩句總有畫龍點睛處,認真進行品讀。 a.自由朗讀詩歌第二節,思考作者是怎樣看到全新的世界,實現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認為最形象、精練的語句,反復品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朗讀后,可四人小組討論,共同探究以上問題。
②朗讀指導
教師講授朗讀知識:重音(重讀、輕讀)、語速、停頓。
教師指導朗讀,把朗讀和品味結合起來,通過反復品讀,更好地領悟詩歌所蘊含的意味,更好地體會詩人的感情。 學生可在教師指導朗讀的基礎上齊讀、分讀。 布置作業 :
①背誦自己喜歡的詩句,豐富語言。
②課后練習:讀一讀,寫一寫
課后記:朗讀技巧的指導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以讀代講是本課最大的成功之處。
《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 篇13
創意說明:這篇教學設計的著力點在于語言積累。這篇課文有許多美詞、美句,這些語言材料必須讀背識記,將是學生以后語言運用的借鑒和模式。
教學步驟:
一、理讀
1.學生自由讀課文,找出表現盲孩子心情變化的'句子。
2.理清本文情節發展的步驟。
盲孩子很寂寞——“影子”的陪伴給盲孩子帶來快樂,帶來溫暖——影子、螢火蟲、太陽、月亮的愛使盲孩子得到光明。
二、研讀
引導學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主題。
三、積累
1.積累疊詞
靜靜 輕輕 潺潺 沉沉 陣陣 幽幽 緩緩 常常 久久 漸漸(等)
2.積累雅詞
嬉戲 寧靜 茫然 霹靂 曠野 泥濘 照耀 紅潤 幽藍(等)
3.積累近義詞
永遠-永久 寧靜-寂靜 新奇-驚奇 快樂-高興(等)
4.積累美句
·從此,影子常常牽著盲孩子的手,帶著他去牧場聽牛兒哞哞地叫,羊兒咩咩地叫,還攀上山坡去采摘野花野果,走過小木橋去聽潺潺的流水聲。
·這時候,從附近的叢林里飛來一只螢火蟲,飄飄忽忽地,閃著幽幽的光。它朝著盲孩子飛來,在他的眼前緩緩地飛著。
·他們走過泥濘的曠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
1、訓練朗讀能力,品味詩歌語言,提高文學欣賞能力。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
3.聯系生活實際,感悟生活哲理。培養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斗的精神。
【重點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 難點。“山”、“海”的象征意義。
3、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要解決好這三個學習重難點,,一是要指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二是教師要 有重點地選擇實例引導,在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要相機點撥。
【教學設想】
1、根據詩歌的文體特點和學生的情況,我制定了兩個學習目標⑴、朗讀課文,品味語言⑵、聯系生活,感悟人生。 在教學過程中突出朗讀訓練,調動學生情感來理解作品。
2、通過學生自主學習,熟悉課文,提出疑難,掃除朗讀和理解的障礙。
3、共讀課文,理清要點 ,以理清文章結構為目標,以欣賞配樂朗誦為引子,通 過師生共讀課文,在讀中理解課文,在理解中反復朗讀,把握要點,品味語言。
【學習方法】
讀──講──讀──賞──讀
1、“講”,清除文字、詞語等障礙,整體把握內容和感情,“賞”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品味語言。
2、 課堂討論──評述、質疑。
3、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句子,并說出理由;然后師生相互質疑。
【媒體設計】
第一節詩歌配樂理查德與鮑丁.斯坦博格的長笛與鋼琴合奏《母親教我的歌》。
第二節詩歌配樂理查德與鮑丁.斯坦博格的長笛與鋼琴合奏《大海》。
(課件提供群山、大海的圖片。)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導入:同學們,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美麗富饒的江南魚米之鄉, 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頭可見的只有高聳人云的大山,蒼蒼茫茫,連綿不斷,你會想到什么呢?為什么會這么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位從大山里走出來的詩人,根據自己成長的歷程寫的一首詩《在山的那邊》。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一課《在山的.那邊》。在山的那邊》,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教師板書課題、作者。
二、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掌握重點字詞。
癡想、凝成、誘惑、喧騰、瞬間。
2、整體感知:熟讀課文,把握內容及感情。
(1) 詩中的“海”和“山”蘊含著什么意思?
詩的第一節寫我渴望山那邊的海和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現實中“海”和“山”。 第二節詩寫我追尋心中的海和長大后的拼搏和奮斗;其中“山”比喻困難、障礙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邊是海”實則是詩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為理想而艱苦奮斗的積極行動。“山”不止一座,只有堅持不懈翻過連綿群山,才能見到那美麗的大海;理想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還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撓的艱辛跋涉。所以這首詩寫了詩人對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發了詩人渴望實現理想的感情。總之詩歌意蘊很豐富很含蓄,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以外,還需深入把握詩歌的深層含義。
(解說:以上探究內容,盡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思考,多說,不強求標準的答案,意思正確即可,要注意營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氣氛。)
(2) 朗讀這兩節詩應該分別讀出什么語氣?并說明理由。
(配樂,營造氛圍,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第一節應讀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
第二節情感變化為堅定──渴望──充滿信心、樂觀。
3、正所謂“文貴自得”,“讀中有悟”。試模仿例子,從語氣、語調、重音、停頓、感情等方面,選擇你最喜歡的詩句進行朗讀設計,編寫朗讀腳本,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把對詩歌的深入理解淋漓盡致地演義出來。
(1)、 哦,山那邊/是海嗎?
提示: “是”字重讀,句子呈升調。要讀出充滿疑惑和向往的語氣。
(2)、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提示:“是”“信念凝成”應重讀,要讀出肯定的語氣,突出實現理想的必然性和信念的堅定。
個別示范后,全班齊讀。
總結:欣賞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而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這樣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啟示。同學們對句與句之間的語氣把握得很好,其實句子內部也有急緩輕重的區別。關鍵還是對詩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處理好。看來這任務要下堂課來完成了。
4、課堂小結:
在這一堂課里,我們又積累了不少的詞語,從整體上對詩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讀聲中,我聽出了大家愛這篇意蘊豐富的詩歌。其實我國是詩的泱泱大國,優秀詩歌比比皆是,有興趣課外找幾篇讀讀,你一定會更喜歡這朵文學世界的奇葩──詩歌。
三、布置作業
1、語言訓練:讀一讀,寫一寫詞語至少選三個造一段話。
2、熟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語句。
第二課時
一、檢查知識掌握和背誦情況
二、研習課文
詩歌的語言是非常凝練而又有豐富內涵的,請找出你喜歡的并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你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也畫下來一起討論。
(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細讀、討論、交流。教師巡視并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讓我們一起交流自己的發現,邊讀邊議邊品味,揣摩詩歌語言的魅力。看誰的眼睛最敏銳,能發現美,能發現問題。
《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 篇15
1、品味詩歌的精美語言,體會詩歌中濃濃的母子情。
2、正確、流利按意義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詩歌,以培養語感。
3、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4、本課擬用兩課時教讀。
1、要求學生在課前通過圖書館和因特網,查找表現母愛的詩歌、文章或圖片。
2、教師在備課前,也要搜集一些有關資料。
一、導語
(教師播放《世上只有媽媽好》背景音樂)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一種感情,也是古今中外文學史上一個永恒的主題。泰戈爾的《金色花》借助于金色花塑造了一個頑皮的孩子形象,表達了孩子對自己母親真摯的愛。而冰心的《紙船》卻借著一只小小的紙船寄托了對母親至死不渝的愛,表達了女兒思念母親的痛苦和悲哀。
二、整體感悟
1、默讀。要求學生掌握以下字詞:嗅
摩
衍
疊
匿笑
花瓣
沐浴
禱告
妄棄倘若
2、朗讀。要求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按意義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1)教師放錄音。
(2)學生各自練讀。
(3)讓2—4名學生示范朗讀詩歌(或片段)。師生共同評價。
(4)進行朗誦比賽,評出5名優勝者。
3、整體感受。
讓2—4名學生說出自己讀完這首詩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學生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教師一般不作限制。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學生四人一組對文章進行多角度品味探究。鼓勵學生敢于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
1、作者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明確:一是印度人也喜歡用花比喻兒童;二是泰戈爾借美麗的圣樹上的金色花贊美孩子可愛。
2、孩子為什么想變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讓媽媽知道?
明確:因為孩子懂得,母愛是無私的,對母愛的回報也應該是無私的,所以他想瞞著媽媽,為媽媽做點事。
3、為什么媽媽見了面,說“你這壞孩子”?
明確:不見了孩子,媽媽心中著急;見了孩子,媽媽高興中帶著點兒嗔怪。
4、借紙船來抒情有什么好處?
明確:抒情總要借助于某種形象。中國自古就有疊紙船、紙鶴等寄托情思的傳統,冰心因襲了這一做法,幻想紙船能載著她對母親的愛和思念歸去。
四、質疑問難
鼓勵學生把不明白的地方說出來,尋求其他同學或老師的幫助。
五、拓展延伸
1、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表現母愛的詩歌、文章或圖片,然后每小組選派一人到講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組最有特色的詩歌、文章或圖片。
2、教師補充一些重要的詩歌、文章或圖片。
六、布置作業
1、這兩首詩都借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對母親的愛。請你也用這種手法寫一段話或一首小詩,表現對父母的愛。
2、要求每個學生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無須花錢的事(洗腳、捶背等)。
課程標準要求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而培養語感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將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寫的情景之中,與作者產生情感共振,從而蕩滌、升華自己的心靈,享受審美情趣。這是本教案設計重點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