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文言文教案(精選16篇)
關于文言文教案 篇1
一、導入新課:
古往今來,人們對讀書的看法各不相同。唐朝詩人杜甫認為“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強調了讀書與寫作的密切關系;英國作家培根認為:“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強調了讀書的好處很多。那么,清朝文學家袁枚對讀書的看法又是怎么的呢?今天,讓我們走進他的文章《黃生借書說》,和他一起探討有關讀書的問題。
二、解題目
1 . 內容:這篇“說”就青年黃允修向作者借書一事發表議論,提出“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勉勵青年人努力為自己創造學習條件,奮發向學。
2 . “說”:是古代一種文體,可以發表議論,也可以記事,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
三、作者簡介
袁枚 ( 1716 - 1798 ) ,字子才,號簡齋、隨園主人,清朝錢塘 ( 今浙江杭州 ) 人,著名詩人。辭官后居住在南京小倉山,筑隨園,生活華奢。他的詩風格清新靈巧,大都描寫日常生活。著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等。
四、 掌握字詞
惴惴 zhuìzhuì 摩mó 俟sì 輒zhé 俸fèng 庋guǐ 夫 fú 俟sì,
五、翻譯文章
本環節讓學生分組進行翻譯文章,并點出每段需要重點記憶理解的語段
書非借不能讀:書不是借來的就不會好好地讀。
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強從別人那里借到。夫人,那人。指向別人借書的人。強假,勉強借來。
惴惴焉摩玩之不巳:忐忑不安地將它玩弄不止,惴惴不安、提心吊膽,憂懼的樣子。摩玩,摩挲 ( suō ) 玩弄,撫弄。
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來掛在高處,收藏起來。“高”形容詞作“束”的狀語,“在高處”。庋,音guǐ,置放;收藏。
姑俟異日觀:姑且等到日后再來看吧。姑,姑且、且等候、等待。異日,日后、將來。
故有所覽輒省記: ( 因為迫切地要讀書,又得不到書 ) 所以 ( 凡是 ) 有看過的就記在心里。有所覽,有看到的。輒,就。省記,記在心里。省,音xǐng,明白。
俸去書來,落落大滿:薪俸花掉了,書籍買來了, ( 屋里 ) 到處都堆放滿了。落落,堆集的樣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祿。
素鐔灰絲時蒙卷軸:白色的蠹魚和蟲絲常常沾滿了書卷。素鐔,指書里的蠹蟲。灰絲,指蟲絲。
今黃生貧類予:如今黃生像我 ( 以前 ) 一樣貧窮。類,似,像。
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只是我把自己的書拿出來同別人共用,這和張氏吝惜自己的書 ( 不借給別人 ) 好象不大相同。惟,只是。公,動詞,同別人共用。吝書,舍不得 ( 把 ) 書 ( 借給別人 ) 。
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實在不幸而遇到張 ( 這樣的吝嗇鬼 ) 。然而,既然這樣,那么……。固,本來、誠然、實在。
六 、從寫作方法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樣論證“書非借不能讀也”這個中心論點的 ?
課文第二段從幾個角度論證“書非借不能讀”這個論點 ?
從兩個角度論證:藏書多者,“讀書者有幾” ? 無書而借書讀者,“非夫人之物而強假要,必慮人副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兩個角度一正一反地對中心進行論證,這是什么論證方法 ?
明確并板書,對比論證。
文中的對比論證還有幾處 ? 這幾處的對比意在分析哪幾方面的問題 ? 作用是什么 ?
歸納:
( 1 ) 天子、富貴家藏書之多與“余”幼時和黃生無書作對比;
( 2 ) 一些人家“祖父”藏書與“子孫”棄書作對比;
( 3 ) 藏書者有書不讀與“余”和黃生無書可讀作對比;
( 4 ) 藏書者與借書者對書的不同態度的對比;
( 5 ) 藏書者與借書者對書的不同心理作對比。
( 6 ) “余”幼時與借書者對書的不同態度的對比;
( 7 ) “余”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的對比; ( 8 ) “余”幼時之“不幸”與黃生之“幸”的對比。
這些對比集中起來說明了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藏書者往往不讀書;
二是唯借書方能讀書。
作者正是在這兩方面事實的基礎上作出“書非借不能讀”這一論斷的。對比論證的作用是作者的使觀點更為鮮明,從而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關于文言文教案 篇2
一、 設疑自探
1、導入
書海茫茫,讀書要借書,這是常有的事。當你借到一本你所需要的書時,你在激動興奮之后,便會埋頭攻讀,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但對自己已有的書,雖然也是需要學習的,卻缺乏那種興奮感和迫切閱讀的激情。在這方面大概大家都有所體會,這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黃生借書說》就議論了這個問題,看看課文作者提出了什么看法,你和他的認識是否一致?
2、解題
1)課文標題中的“說”,是古文體中的一種,這種體裁的文章往往就社會生活中的某種現象提出作者的看法,觀點是“發人之所未發”的,一般以議論為主,也兼有記敘和抒情的成分。在寫法上講究波瀾起伏,使人感到變化莫測。篇幅一般不長,要做到言簡意賅。它起源于春秋戰國時策士們的游說,到唐代便擴大成為一種通用的文體。我們以前學習過的韓愈的《馬說》,柳宗元的《捕蛇者說》都屬這類文章。
2)黃生名允修,貧而好讀書,袁枚很器重他,也很樂意幫助他。除了借書給他之外,還支援他一部分生活用費。《贈黃生序》中說:“又虞其家之貧,有以累其能也,為羞其晨昏,而以書庫托焉,成生志也。”作者對黃生的學業也深有影響,黃生原想致力考證,袁枚不贊成,希望他跟自己走,學詩文。
3)古代書籍刻印不易,印數不多,得到書比現在難得多,要想博覽就得靠借,但舊時沒有公共圖書館,只得向私人藏書者借。由于有書的人不多,得書又不易,加上私有觀念重,自然不愿借出。還由于當時書借出后損壞甚至丟失的情況也不少,舊時就流傳著“借書一癡”,“還書一癡”的俗語,所以書就更難借了。正因為如此,借來的書就更能激發人們勤奮閱讀。
3、 簡介作者
袁枚還有號簡齋,他生活在號稱封建盛世的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中過進士,做過江寧等地的知縣。33歲辭官,定居南京,在小倉山筑園林,因是金陵織造園林舊址,故改其名“隨園”,又因此自號“隨園老人”,晚年還自號“倉山居士”,過著論文賦詩的悠閑生活。他一生喜愛山水田園,思想比較自由解放,論詩主張抒寫性情,創性靈說,反對模仿古詩文的格調。
4、教師范讀課文,注意下邊加點字的讀音:
強(qiáng)假 惴(zhuì)惴 庋(guǐ)藏 俟(sì) 素 蟫(yín)
詞句補釋:
書非借不能讀:書不是借來的就不會好好地讀。
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強從別人那里借到。夫人,那人。指向別人借書的人。夫,音fú。強假,勉強借來。
惴惴焉摩玩之不巳:忐忑不安地將它玩弄不止。惴惴,音zhuìzhuì,惴惴不安、提心吊膽,憂懼的樣子。摩玩,摩挲 ( suō ) 玩弄,撫弄。
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來掛在高處,收藏起來。“高”形容詞作“束”的狀語,“在高處”。庋,音guǐ,置放;收藏。
姑俟異日觀:姑且等到日后再來看吧。姑,姑且、且。俟,音sì,等候、等待。異日,日后、將來。
故有所覽輒省記: ( 因為迫切地要讀書,又得不到書 ) 所以 ( 凡是 ) 有看過的就記在心里。有所覽,有看到的。輒,就。省記,記在心里。省,音xǐng,明白。
俸去書來,落落大滿:薪俸花掉了,書籍買來了, ( 屋里 ) 到處都堆放滿了。落落,堆集的樣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祿。
素鐔灰絲時蒙卷軸:白色的蠹魚和蟲絲常常沾滿了書卷。素鐔,指書里的蠹蟲。灰絲,指蟲絲。
今黃生貧類予:如今黃生像我 ( 以前 ) 一樣貧窮。類,似,像。
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只是我把自己的書拿出來同別人共用,這和張氏吝惜自己的書 ( 不借給別人 ) 好象不大相同。惟,只是。公,動詞,同別人共用。吝書,舍不得 ( 把 ) 書 ( 借給別人 ) 。
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實在不幸而遇到張 ( 這樣的吝嗇鬼 ) 。然而,既然這樣,那么……。固,本來、誠然、實在。
5 . 辨音
①假jiǎ 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 jià 假期
②省xǐng 故有所覽輒省記 shěng 節省
③juǎn 翻卷 juàn 素鐔灰絲時蒙卷軸
6. 辨義
子不聞藏書者乎 你
子孫棄者無論焉 兒子、兒輩
然天子讀者有幾 然而
非獨書為然 這樣
非獨書為然 是
若業為吾所有 被
為一說 作、寫
然后嘆借者之用心專 接著,這以后
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 這樣說來,那么
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 表強調語氣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地
子孫棄者無論焉 表感嘆語氣
必高束焉 指代書,也可理解為表感嘆語氣授以書而告之曰 代指黃生
吾不得而見之矣 代指書
少時之歲月 的
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 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獨立性
二.讀課文
1 . 讀課文,領悟語旨。
①散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②抽查誦讀情況,重在指導讀出語氣。
③領悟文旨 —— 論述借來的書才能認真讀的道理以勉勵黃生勤奮讀書。
2 . 讀課文,體會語脈。
①首段開門見山,結尾簡明扼要,前呼后應,點明寫本文的緣由。
②中間三段論述“書非借不能讀”的道理,結構嚴密,層次清晰。首先列舉藏有書者不讀書的例子,再以生動的筆法描繪讀自己書和讀借來的書的兩種不同心理,論述“書非借不能讀”的道理。最后以自己親身的經歷和體會,印記“書非借不能讀”的道理。
三、布置作業:將文中加點詞的練習做在練習本上。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就課文內容質疑。體會文章中心。
2、理解文章觀點,背誦課文,并能夠領會學習本文的現實意義。
一. 讀課文,品味語詞。
①第二段中兩個反問句語氣和作用,如將它們改為陳述句,效果有何區別 ?
②“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 ? ”與“天下物皆然”中的“然”詞義相同否 ? 是否都應重讀。
③“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一句中去掉“惴惴焉”如何 ? “摩玩”一詞表達什么感情 ?
④“然后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句中“嘆”與“惜”的含義分別是什么 ? 為什么而“嘆” ? 為什么而“惜” ? 這句話表達作者什么感情 ?
⑤“然則予因不幸而遇張乎,生因幸而遇予乎 ? ”中“然則”一詞刪去有什么不好 ?
⑥為了論證中心論點,作者從哪三個方面作了對比,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
2 . 讀課文,感受語情。
重在體會作者運用多種句式來加強語氣,表達情感的作用以及形象化語言的感染力,與作者情感達到共鳴。
因課時有限,背誦可放在課外。因議論文的背誦較記敘文背誦難度更大,教師應作必要的指導。可采用線索記憶法或分層消化法進行記誦。
二、 本文的結構層次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 ( 第1 - 2段 ) 就黃生借書一事,提出“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接著用擺事實、作類比等方法,列舉藏書不讀書的情形進行論證。首句是統領句,指明以下的話是對黃生說的。
第二部分 ( 第3段 ) 寫自己年幼時和做官以后的切身體會,再次說明“書非借不能讀”,這是用談體會的方法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證。
第三部分 ( 第4段 ) 拿黃生與自己相對比,向黃生提出希望,勉勵黃生珍惜有利條件,勤奮讀書。
第四部分 ( 第5段 ) 照應開頭“授以書而告之”,結束全文,進一步表示對黃生的期望。
三、 質疑討論。理解中心
1. 找出課文中形象表現借書讀書專心、困難的句子,以及有書讀時懶散的情況的句子,并說說這樣寫的作用。
A“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故有所覽輒省記”
寫了年輕時候借書困難,用心之專。
B“素蠅灰絲時蒙卷軸”
與前句對比,寫出了不求進取的懶散狀態。
2 . 課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
“書非借不能讀也”。
3 . 根據中心論點,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自己不必存書,只有借書才能“讀書也必專”呢 ?
作者寫作文的另一個重要意圖,在于借“書非借不讀也”的觀點予以發揮,否定那種耽于安逸、不思進取的行為,勉勵青年們正視客觀困難,創造條件,在逆境中奮發進取。
4。“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的意義?作用?
過渡句,由書及物,說明“書非借不能讀”這一論斷有普遍意義。
5. 從結構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樣論證“書非借不能讀也”這個中心論點的 ?
本文構思嚴密,論證層層遞進。作者的意圖是教育青年人專心讀書,所以一開篇就闡明道理,就黃生借書一事提出“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并逐層加以論證:先分析問題。首先分析藏書者的一般情況,側重說明有書不能讀的原因:再說自己的切身體會,側重說明唯借書才能讀書的道理;在此基礎上進行今昔對比,重提自己過去借書之難,以自己的“不幸”反襯黃生之“幸”。行文至此作者順理成章地提出希望 ( 解決問題 ) ,希望黃生“讀書也必專”,“歸書也必速”。
6 . 從寫作方法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樣論證“書非借不能讀也”這個中心論點的 ?
提示之一:課文第二段從幾個角度論證“書非借不能讀”這個論點 ?
從兩個角度論證:藏書多者,“讀書者有幾” ? 無書而借書讀者,“非夫人之物而強假要,必慮人副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7.“幸”“不幸”“專”怎樣理解?
幸:指學習條件好;不幸:指學習條件不好;專:指勤奮學習。學習條件不好,也要創造條件,勤奮學習。
8.“嘆”“惜 ”表達了怎樣的感情色彩?
感嘆;珍惜。表達作者感嘆光陰可貴,勸勉青少年應該及時努力的思想感情
9. 兩個角度一正一反地對中心進行論證,這是什么論證方法 ?
明確并板書,對比論證。
文中的對比論證還有幾處 ? 這幾處的對比意在分析哪幾方面的問題 ? 作用是什么 ?
歸納: ( 1 ) 天子、富貴家藏書之多與“余”幼時和黃生無書作對比; ( 2 ) 一些人家“祖父”藏書與“子孫”棄書作對比; ( 3 ) 藏書者有書不讀與“余”和黃生無書可讀作對比; ( 4 ) 藏書者與借書者對書的不同態度的對比; ( 5 ) 藏書者與借書者對書的不同心理作對比。 ( 6 ) “余”幼時與借書者對書的不同態度的對比; ( 7 ) “余”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的對比; ( 8 ) “余”幼時之“不幸”與黃生之“幸”的對比。這些對比集中起來說明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藏書者往往不讀書;二是唯借書方能讀書。作者正是在這兩方面事實的基礎上作出“書非借不能讀”這一論斷的。對比論證的'作用是可以使觀點更為鮮明,從而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提示之二:本文是議論文,但從表達上看,是否以說教的方式來訓導黃生呢 ?
討論、歸納并板書:為了論證中心論點,作者先曉之以理,并從藏書者和借書者對書的不同態度、不同心理角度作對比,做到有理有據。為了進一步強調中心,使文章具有感染力,作者又聯系自己的具體實踐,從正反兩面談了“通籍”前后讀書迥然相異的情況,言辭中肯,令人深思。最后作者又發出“生固幸而遇予乎”的感慨,對黃生的愛護和期望之情溢于言表,充分體現了一個長者的態度。這樣就能做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
四、歸納寫作特色
1 . 全文構思嚴密,緊扣中心。開頭開門見山,提出論點:“書非借不能讀”,結尾照應開頭,點明寫本文的緣由。中間三段是重點。首先,舉歷史上的例證,天子、富貴之家和一般藏書家都是以書為裝飾品,實際上并不讀書。然后,用讀自家所有的書和讀借自別人家書的兩種不同心理作對比,來證明“書非借不能讀”。接著,以自己幼年時和當官后的經歷和體會加以印證。最后,以自己當年的貧寒境遇和黃生相對照,使黃生能感到借得到書讀的幸運,以激勵他下苦功讀書。
2 . 文章夾敘夾議,議論層層深入,含蓄有力的表達了主旨。第二段,在舉了三個事例之后,慨嘆“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作者對那些束之高閣、沾滿灰塵的豐富圖書不能盡其用而表示憤慨,并為家貧好讀書的青年鳴不平。第三段,在敘述了自己的經歷和體會后又嘆息“借者之用心專”,但是由于書難借“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這里進一步表達了對來借書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四段,在談了黃生與自己當年相類似之后,委婉的說到黃生機遇好,應該用功讀書。
3 . 運用對比手法。以藏書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姑俟異日觀”的心理,向借書者“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做法、“今日來,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的心理作對比。以“落落大滿,素灰絲時蒙卷軸”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作對比。上述兩個對比,都有力證明了“書非借不能讀”這一論點。第四段,以“張氏之吝書”同“予之公書”作對比,由此引出黃生之“幸”和作者之“不幸”的對比,蘊含著對黃生的厚望。
關于文言文教案 篇3
一、教學目的
1、熟悉高考題型,掌握文言文解題方法,加強實戰演練。
2、通過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實踐,引導學生收集、了解文言文復習方法,自主學習文言知識要點。
二、教學重點
1、在線測試
2、網上搜索有關文言文復習資料
三、教學設想
1、介紹文言文整體閱讀解題的步驟。
2、學生在線測試,體會解題步驟。
3、教師當堂講解。
4、學生搜索有關資料,解決自己文言文復習中遇到的問題,或歸納文言文知識要點,或歸納文言文復習的方法、策略等。
四、教學時數一課時
五、教學步驟
(一)掌握正確的閱讀文言文的步驟
教師打開演示文稿,介紹“掌握正確的閱讀文言文的步驟”。
由于考試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它具有不準借助任何要具工書,只能獨立解題的特殊性,不少考生心理上比較緊張,常常是讀完一篇就去選,事實上這是極不正確的,一般來說,文言試題解題閱讀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整體閱讀
要求1、集中心思穩住神,瀏覽或跳讀一遍。
2、能大概明了什么時間、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誰說什么話,能懂六七成即可。
第二步:細讀題目
要求1、一一落實要求答題的字、詞、句、段所在,一般來說,運用所學的知識,較易題可以在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所給選項,運用比較法、排除法根據是非準偏,選出正確項。
2、利用好最后那道題(還有實詞解釋題和題句子翻譯題)
因為此題相當難,但命題往往說有一項不符題意,那么就是說其他三項都是正確的,就是有一項錯誤也往往是個小問題。那么通過看最后一題,就會馬上了解全文內容,再去讀一遍,往往事半功倍,全文內容馬上會成竹在胸。
第三步:重讀全文。
從更高的層次上認知全文。這一步大致相當于精讀研讀的水平;同時也能對前兩步出現的偏誤作糾正,因此是一個深入兼復核的過程。
特別提示:有些學生在讀文言段時,對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沒讀懂就心急火燎,在個別語句上糾纏,非要字字句句弄個水落石出不可,結果反而難以明其大意,學生當中這種情況存在非常普遍。其實,高考所選文言語段一定不會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一定要保持良好心態,調動各種手段,借助各種力量,善于前后推導,一步步走完解讀過程。在解決個別難點和正確把握文意、準確翻譯文句時。要善于借助字形分析和鄰里相推,來正確判定實詞詞義,觀照語言環境掌握虛詞用法。要有排除干擾的意識,例如古今異義的干擾,防止望文生義,以今釋古。高考文言段不會脫離課本知識另起爐灶,所以要善于知識遷移,聯系已有知識尤其是常用詞的常用義項和常見虛詞的一般用法來推出新知。
另外,從以往高考來看,不少考生在做文言題時丟分往往丟在不注意審題上,例如問的是“全都直接表現某某人熱愛國家、不畏強敵的言行的一組是哪項”,有些考生往往忽略“直接”或“言行”這樣的重要詞語,造成所答非所問。或者是平時訓練多了,造成一種心理定勢,當出現“間接表現了”或“反襯出”之類要求時,又不能進行正確答題了。因此,在做文言練習時,教師要多加引導,切實完成文言應試閱讀步驟注意審好題,使學生能多積累一些考試經驗。
應該說文言解題的三步閱讀法是經過許多學子高考實戰檢驗而總結出來的一條科學有效的應試方法,復習當中必須讓學生加以掌握和運用。可以少走很多彎路。切記!!
(二)在線測試
1、完成20xx年高考語文試題文言文在線測試。
步驟如下:打開桌面的“網上鄰居”,再打開“teacher”,打開“文言文”文件夾,雙擊“在線測試”圖標,打開“在線測試”。根據題目要求選擇點擊正確的選項,完成試題后,用鼠標點擊“提交”,即可知道得分和答案。(注:本次在線測試選自“中國語文柳州在線”)
請一個學生操作并廣播全體。然后學生作答(約13分鐘)。如果有學生很快完成,可要求其雙擊“20xx”圖標,完成20xx年春季高考文言文試題在線測試。
2、教師詢問測試情況,講解試題。
按15、12、9三個分數值,要求學生舉手,以便了解測試情況。
問:對答案以后知道錯在哪兒了嗎?要想知道詳細的答案,請雙擊“xxjd”圖標,看“20xx年高考語文試題文言文譯文及詳細解答”
第1題:C,樵:柴,名詞。
第2題:A,A前句中的“故”為“特地”之義,副詞;后句中的“故”為“故意”之義,副詞。B句中的兩個“每”都為“每當......時候”之義,副詞。C句中的兩個“因”都為“經、有”之義,介詞。D句中的兩個“及”都為“到”之義,介詞。
第3題:A,(1)與(2)相同,都是主謂式的陳述句,(3)與(4)不同,(3)是判斷句,(4)是短語不是句子。
第4題:B,B中的“先其將歸”的意思是“在胡威將要回京前”。
第5題:A,③是都督的行為,依據此排除C、D,⑤是陳述胡質對下屬官員的處罰,依據此排除B,其實⑥也不能說明。
第6題:C,由原文中的“后因他信,具以白質”可知,胡質帳下都督并未輾轉地讓胡質知道此事。
(二)搜索文言文復習有關資料,開展自主學習
引入:老師剛才提供的網上測試和答案都是通過搜索從因特網上得來的。這里我要給大家介紹一個很好用的搜索引擎。
1、介紹Google搜索引擎
教師演示并廣播全體,在地址欄輸入,按回車鍵。在文本框中輸入“文言文+在線測試”,單擊“Google搜索”按鈕,即可查詢需要的相關網站。
Google只會返回那些符合您的全部查詢條件的網頁。不需要在關鍵詞之間加上“and”或“+”。如果您想縮小搜索范圍,只需輸入更多的關鍵詞,只要在關鍵詞中間留空格就行了。Google運用智能型漢字簡繁自動轉換系統,為您找到更多相關信息。Google搜索不區分英文字母大小寫。所有的字母均當做小寫處理。例如:搜索“google”、“GOOGLE”或“GoOgLe”,得到的結果都一樣。
提問:某同學你剛才通過在線測試或者在平時復習中感覺到自己在文言文的那一方面知識比較薄弱?你能從網上查找這些方面的資料來提高嗎?請你操作給大家看。學生練習操作,并廣播全體。
2、練習搜索文言文復習有關資料
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輸入查詢內容,單擊“Google搜索”按鈕,查詢相關資料。要求同學根據自己的需求查詢資料,并歸納整理。小組上網輔導員巡回指導上網能力較弱的同學進行查詢。教師巡視并指導學生查詢。
通過閱讀網頁相關說明可以了解到網頁的內容,用鼠標右鍵點擊想打開的網頁,選擇“在新窗口打開”即可打開相關網站。
3、教師提問查詢情況,了解學生學習進度。學生談自己的學習收獲。
六、教師小結
本節課同學們學習了怎樣通過因特網提高自己的語文水平,我希望日后大家能正確利用因特網,使之為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更好地服務,而絕不是讓我們成為網絡的俘虜。
七、布置作業
要求課后針對自己的實際,就文言文復習的某一個專題制作一個演示文稿,供大家交流參考,下星期一語文課演示。
關于文言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歸納、整理并檢測本文出現的文言現象,提升古文閱讀能力。
2.過程與方法:
認識燭之武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敵人的外交才能;
通過誦讀、因聲求氣,體會文言文的精妙所在;
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說服秦君,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難點:
1、準確流利、符合人物性格與處境的文言文誦讀;
2、對燭之武說辭藝術性的鑒賞。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曹操有詩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古往今來,有多少志存高遠之士,無論社會、命運對他有多么不公平,但到了緊要關頭,依然會挺身而出,為國家、為蒼生獻出自己的一份光與熱。燭之武就是這樣一個讓我們敬佩不已的人。今天,讓我們繼續學習選自《左傳》的《燭之武退秦師》。
二、檢測文言知識 PPT2-3
三、回顧文本、梳理結構 (板書)
四、鑒賞說辭
從文章的標題可以看出,“說退秦師”是故事的高潮部分。請大家先自讀第三小節說辭部分,思考:燭之武說了什么?又是怎么說的?
明確:以退為進、曉之以弊、誘之以利、巧施離間。
善于利用矛盾(秦晉聯盟的虛偽性);善于分析利弊(為對方著想,誠懇可信);善于揣摩心理(沒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講求語言藝術(敬辭、反問句、判斷句)。
附板書:
燭 秦晉圍鄭
之 以退為進
深明大義 武 臨危受命 曉之以弊
能言善辯 退 誘之以利
秦 說退秦師 巧施離間
師
晉師撤離
小結:孔子說“春秋無義戰”,秦國參戰無非也是利益所趨。燭之武正是深刻而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仿佛置身鄭國之外,處處為秦國著想,放低姿態、不卑不亢,委婉曲折,層層深入,句句在理,聲聲入耳,直抵秦伯內心深處。
五、因聲求氣
如此一段精妙絕倫的說辭,希望大家自由朗讀,深入其中,讀出興味。
2-3生讀,互評。師相機指點。師范讀,再齊讀。
小結:唯有抓住文章外在之“聲”,才能把握其內在之“氣”。因聲求氣,才能更好地品味文章的精妙所在。
六、分析人物形象
1、通過學習,你覺得燭之武是一個怎樣的人?
明確:由說辭——能言善辯;
由牢騷(不僅無損人物形象,而使其更加豐滿、有血有肉)、臨危受命——深明大義。(板書)
2、再來看看歷史上對他的記載PPT5
《史記》里有簡單的幾句:“鄭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間令使謂秦穆公”。“人”“使”二字讓燭之武成了“無名英雄”。
《東周列國志》里說:燭之武“須眉盡白,佝僂其身,蹣跚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無不含笑”。
佚之狐對他的評價是“口懸河漢,舌搖山岳”。
你有什么想說的嗎?(生暢所欲言)
小結:其貌不揚、懷才不遇的燭之武卻是這樣一位深明大義、能言善辯的人。散落在各種史書里的記載也豐滿了人物形象,讓我們更加客觀、全面、公正地認識真正的燭之武。
七、結束語: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那些鮮活的身影依然留在我們心頭。像燭之武這樣識大體、顧大局,臨危受命而又不辱使命的勇士,是國家的脊梁!讓我們以古人為鏡,勉勵自己吧!
八、作業布置:課本96頁1-3中相關內容。
關于文言文教案 篇5
1、背誦課文,默寫。
2、知識點:
《學弈》選自《孟子.告子》,《學弈》這個故事,說明了學習應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湯問》,這個故事體現了兩小兒善于觀察,說話有理有據以及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同時告訴我們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和學無止境的道理。
3、注釋
(1)字、詞:
弈:下棋。通國:全國。誨:教導。
惟弈秋之為聽:只聽弈秋(的教導)。
鴻鵠:天鵝。援:引,拉。俱:一起。
弗:不。矣:了。為:因為。其:他的,指后一個人。
文中幾個“之”的意思
辯斗:辯論,爭論。以:認為。去:離。
日中:正午。及:到。
滄滄涼涼:形容清涼的感覺。滄滄:寒冷的意思。
探湯:把手伸向熱水里。意思是天氣很熱。湯:熱水。
決:判斷。孰:誰。汝:你。
(2)句子:
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譯)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別人好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譯)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一些,中午的時候離人遠一些。
孰為汝多知乎?
(譯)誰說你的知識淵博呢?
(3)譯文:
《學弈》
弈秋是全國的下棋高手。他教導兩個學生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只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學生雖然也在聽弈秋講課,心里卻一直想著天上有天鵝要飛過來,想要拉弓引箭把它射下來。雖然他倆在一塊兒學習,但是后一個學生不如前一個學得好。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別人好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兩小兒辯日》
有一天,孔子到東方游學,看到兩個小孩為什么事情爭辯不已,便問是什么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一些,中午的時候離人遠一些。”
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遠些,而中午時要近些。
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卻像個盤子,這不是遠的時候看起來小而近的時候看起來大的道理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有清涼的感覺,到了中午卻像把手伸進熱水里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感覺熱而遠的時候感覺涼的道理嗎?”
孔子也不能判斷是怎么回事。
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的知識淵博呢?
關于文言文教案 篇6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教師談話: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它言簡意賅,記錄了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不少文言文還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兩篇融知識性、趣味性與哲理性于一體的文言文。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成語導入:專心致志這個成語你熟悉嗎?誰能講講它的意思。專心致志這個成語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學弈》。(板書:學弈)
介紹孟子資料: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現山東鄒縣)人。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學大師,被尊稱為亞圣,后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來是善的,都具有仁、義、禮、智等天賦道德意識。提出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論點。《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
3.釋題:弈指什么?學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來專指下圍棋,學弈就是學下圍棋。現在的對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圍棋。)
4.引導學生就課題質疑,及時歸納整理并板書:(1)誰學下棋?(2)怎么學下棋?(3)學得結果怎么樣?(4)《學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5.課前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誰能給大家講一講《學弈》這個故事?
二、初讀課文,讀通句子
1.教師范讀課文,努力做到讀得有聲有色,流暢自如(最好能背誦)。從而感染學生,激發其誦讀興趣。
2.讀后學生評價,及時歸納出朗讀文言文的要點:一是讀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頓要得當。老師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頓符號,以對學生朗讀有所幫助。
3.學生模仿教師自由練讀,讀通讀順為止。(教師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反復朗讀)
4.同桌互讀課文,互相正誤。
5.教師運用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如指名讀、賽讀、齊讀等,直到讀熟為止。
三、精讀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對照文后注釋,自己嘗試弄懂每句話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內容,遇有困難教師及時幫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釋惑,合作學習,討論每句話的意思,也可向教師請教。教師及時就文中比較難理解的詞句進行指導: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與是通假字,同歟,表示疑問或反問,跟嗎呢相同;弗若,不如;為是其智弗若與,在這句話里,為應讀第四聲;然,這樣。
3.學生對照注釋,講解自己對文中語句的理解,教師及時講解學生理解中的難點。
(《學弈》參考譯文:弈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里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他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4.同桌互相講說故事內容。
四、自讀思考,體會文中道理
教師引導學生逐一解答就課題提出的問題
1.誰學下棋?誰是老師?――有兩個人學下棋,老師是全國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這兩個人)怎么學下棋?――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里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學習時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學得結果怎么樣?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雖然后一個人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
解答這個問題后,教師可以追問:是什么原因使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引導學生理解:兩個人學習結果不同,并不是因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別,而是他們的學習態度不同――前一個專心致志,后一個三心二意。)
4.學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學習、做事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聯系生活,深化認識
1.請學生談談學習本文的體會。
(做什么事只有專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聯系實際說一說嗎?
(讓學生聯系生活、學習中的經歷充分發言,認識到不專心產生的不良結果,增強做事專心致志的意識。)
六、復述故事,背誦課文。
1.同桌互相講故事
2.指導學生背誦課文。
全文注釋如下:
弈秋(人名),通(全)國之(文言助詞,的)善(擅長)弈(下棋)者(的人)也(文言助詞)。使(讓)弈秋誨(教)二人弈,其(其中)一人專心致志(集中意志),惟(只)弈秋之(文言助詞,有提起動詞性謂語為的作用,從而使句中的弈秋之為取消了句子的獨立性,成為了聽的狀語。――這一點只對教師講,之所以提出這個之字,使為了和本文其他之字含義相區別。)為聽,一人雖聽之(他,指代弈秋),一心以為鴻鵠(天鵝)將至(原是生絲繩,這里指系著絲繩射鳥用的箭)(到),思(想)援(拉開)弓(弓箭)繳而射之(它,指鴻鵠),雖與(和)之(他,指代另一個學生)俱(一起)學,弗(不)若(如)之(他)矣(文言助詞)。為(因為)是(這,指這個人)其(他的)智(智力、智慧)弗若與(文言助詞,同嗎)?曰(說):非(不是)然(這樣)也。
關于文言文教案 篇7
閱讀下在的文字,完成16—20題。
陳思王植,字子建。年十歲余,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倩人?”時鄴銅雀臺新成,太祖悉將諸子登臺,使各為賦。植援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性簡易,不治威儀。輿馬服飾,不尚華麗。每時見難問,應聲而對,特見寵愛。太祖征孫權,使植留守鄴,戒之曰:“吾昔為頓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與!”植既以才見異,而丁儀、丁翼、楊修等為羽翼。太祖狐疑,幾為太子者數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文帝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宮人左右,并為之說,故遂定為嗣。植嘗乘車行馳道①中,開司馬門出。太祖大怒,公車令坐死。由是重諸侯科禁,而植寵日衰。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誅修。植益內不自安。(建安)二十四年,曹仁為關羽所圍。太祖以植為南中郎將行征虜將軍,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罷之。
(《三國志?魏書十九?陳思王傳》)
【注】①馳道:也稱御道,專供天子行車之道。②司馬門:即宮門,每門有司馬主管。
16.對下面語句中加點詞義作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信評論
B.每進見難問詰難
C.飲酒不節節制
D.公車令坐死判罪
17.下面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使各為賦
②故遂定為嗣
B.①應聲而對
②而植任性而行
C.①思此時所行,無悔于今
②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
D.①以楊修頗有才策
②于是以罪誅修
18.比較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太祖甚異之
②植既以才見異
③文帝御之以術
④宮人左右,并為之說
A.兩個“異”字意思相同,兩個“之”字指代對象相同。
B.兩個“異”字意思不同,兩個“之”字指代對象不同。
C.兩個“異”字意思不同,兩個“之”字指代對象相同。
D.兩個“異”字意思相同,兩個“之”字指代對象不同。
19.對曹植未能被立為太子的原因,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性簡易,不治威儀。
B.文帝暗用權術對付曹植,矯情自飾。
C.宮女和曹操身邊的人都說曹植的壞話。
D.曹植飲酒不節,終因醉不能受救援曹仁之命。
20.把下面的文字翻譯成現代漢語。
(1)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倩人
譯:
(2)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罷之
關于文言文教案 篇8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伯牙鼓琴》。會寫“哉、巍”等3個字。
2、感受伯牙與鐘子期知音相遇之喜和失去知音之痛,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3、能根據注釋等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能說出《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話的意思,并結合“資料袋"說出自己的感受。
教學過程:
一、音樂導入,揭示課題
1、上課之前,老師帶了一份禮物——中國古典十大名曲,他們是中國傳統音樂的精髓,藝術的精華啊!想聽聽嗎?閉目靜聽,想想這樣的音樂讓你想到了什么畫面。
2、同學們的想象力好豐富!音樂是一種奇妙的藝術形式,我們靜下心來多聽聽,就會被他散發的魅力所深深吸引,厲害的同學可能還能從琴聲里聽出琴師的心聲、志向、情懷、抱負呢!今天,我們學習一個和中國古典音樂《高山流水》有關的故事。
出示課題:伯牙鼓琴。指名讀準課題。
二、初讀課文,讀通讀順
1、這是一篇文言文,讀這樣的文章,要特別注意什么?(慢慢地讀,注意斷句,停頓。)讓我們打開書本,自己讀一讀,試著讀準讀通。
2、多種形式讀課文。
(1)師范讀。老師也來試一試,我給幾個難讀的句子斷了句,同學們仔細聽聽你讀準了嗎?
難點: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2)學老師的樣子再讀讀看,指名讀。
(3)小結:合理的停頓可以讓古文更有節奏感;適當拉長字音可以使古文更有韻味。
3、再自由讀,嘗試讀出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現在讀起來感覺怎樣?
4、齊讀。(古文就是這樣,越讀越有味道。)
5、看課題,誰來說說“鼓”的意思(引出讀注解和應用自己已有知識和語感)。“伯牙鼓琴”用我們現在的話可以怎么講?
三、再讀課文,初解文意
1、出示讀懂文言文的方法,自主學習,試用現在的話說說每句話的意思,思考剛才提出的問題。
(看注釋,看插圖)
2、交流:現在你知道伯牙為什么絕弦了嗎?(板書鍾子期)
文中有一句話直接回答了這個問題,你能找到嗎?
出示: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1)借助注釋說說整句話的意思。
(2)斷句朗讀。文言文的斷句是根據它的意思而定的。
(3)古人用“知音”形容這一對朋友。請你自己讀讀課后資料袋,說說從中知道了什么。
四、研讀文本,解讀知音
前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鍾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1、體會偶得知音之喜
師介紹資料:伯牙擅長彈琴,琴藝高超,被周天子拜為司樂太師,每當他撫琴彈曲時,聽琴的人就會紛紛贊嘆……當他彈著悠揚歡快的曲子,聽琴的人紛紛贊嘆……當他彈著哀怨悲憤的調子,聽琴的人還是紛紛贊到……不管伯牙彈什么曲子,不管他發揮的好或者不好,每次彈完琴都只能聽……伯牙心里會想什么?
(1)在伯牙感嘆人生苦短,知音難求的時候,他在楚地遇到了一個年輕的山野樵夫鐘子期。
(2)出示: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你讀懂了哪些字詞的意思?
①志是什么意思?“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什么意思?子期怎么說的?
②“哉”是表示贊嘆的語氣詞,沒有實在的意義。善哉,用現代的話可以說成……原來,子期是在贊嘆啊,我們就用贊嘆的語氣讀一讀,女生讀伯牙的部分,男生讀子期的部分。
③這里還有一個與“哉”一樣是個語氣詞的你能找到嗎?“峨峨乎”是什么意思?把“峨峨乎”就是為了強調泰山的高大巍峨。我們讀的時候要把這個連起來。指名讀。
④“峨峨乎若泰山!”是什么意思?看圖,鐘子期閉著眼睛,就像巍峨的泰山就屹立在眼前。解釋的時候我們可以展開想象。
⑤你能解釋“湯湯乎若流水!”了嗎?把整句話的意思說給旁邊同學聽聽。
⑥齊讀。伯牙鼓琴,當他志在高山時,鍾子期仿佛看到……當他志在流水時,鍾子期仿佛看到……
當他志明月的時候,鍾子期仿佛看到了……當伯牙志在春雨的時候,鍾子期仿佛看到了……伯牙鼓琴還可能志在哪兒呢?同桌兩人試著編一編。
方鼓琴而志在,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乎若。”少選之間而志在,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乎若。”
反饋交流。
總而言之,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鐘子期都能從琴聲中聽懂。他們這種默契,用一個詞或一句詩形容,就是……能夠聽懂心聲,這就是知音啊!連讀前三句。
(3)春花秋月,和風細雨……自然界的景物何其之多,何其之美,俞伯牙為何只選了高山流水,
鍾子期從琴聲里,真的只聽懂高山流水的美景乎?應該不止吧,你覺得伯牙想用高山流水表現什么,鍾子期從高山流水的琴音里還聽出了什么?(志向,胸懷,抱負)
(4)請聯系課后“資料袋”,說說你的看法。
(5)這世上愛聽伯牙鼓琴的人何其之多,但真正能聽懂他的琴音,與他興趣相投,心靈相通,志向相似的人,卻唯有鍾子期一人!因此,伯牙謂子期為知音。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而伯牙何其有幸,能覓得子期這樣的知音!你覺得在伯牙什么所念,都能被子期必得之的時候,伯牙心情怎樣?他會對子期說什么?伴著《高山流水》的琴音仿寫: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伯牙嘆曰:“善哉,善哉,”
此時伯牙心情怎樣?讓我們來分享他們知音相遇的喜悅,讀讀前文。
2、體會痛失知音之悲
(1)再好的朋友也終有一別,他們分別時約定來年再聚,以敘衷腸。無奈世事難料,知音早逝,第二年,俞伯牙見到的是鐘子期之墓。你能想象這時的伯牙會是怎樣的心情嗎?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他的詩篇中記錄了當時的情景,出示配音朗誦《俞伯牙摔琴謝知音》,你能想到什么詞來形容伯牙此時的心情?
于是,悲痛欲絕的伯牙做了一個決定。
出示: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誰能用朗讀讀出伯牙的悲痛?(指名讀)
帶著悲痛的心情一起讀讀這句話!
現在你對伯牙為什么這么做有什么新的看法嗎?
伯牙覺得只有這么做,才能表達他對鐘子期的深情厚誼,他用這種方式來……板書:謝知音
五、再讀文本,升華積累
1、短短幾十個字,記下這樣一段動人的故事,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伯牙與鐘子期的知音之情,流傳千古!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人們根據這個動人的故事,編寫了一首同樣動人的樂曲:《高山流水》。
2、播放樂曲。伴著這一曲的《高山流水》一起來記住這段動人的情感。
3、練習背誦。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書戴嵩畫牛》,會寫“軸、曝、錦、矣”4個生字。
2、在理解全文內容的基礎上,可以明白實踐出真知和藝術源于生活的道理。
3、結合注釋,結合資料袋,能用自己的話講《書戴嵩畫牛》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板書:戴嵩畫牛。戴嵩是一名唐代的畫家,最擅長畫牛。戴嵩曾畫過一幅《斗牛圖》,幾百年后,關于這幅圖,蘇軾寫了一篇文章(補充板書“書”),來請同學們伸出手和老師一起板書課題。
2、理解課題,讀準節奏。
(1)同學們知道“書”在這個題目里的意思嗎?(寫)
(2)引導學生根據停頓,讀好課題。書/戴嵩畫牛
(3)了解作者:蘇軾。
看樣子,小學六年以來,我們已經學了蘇軾那么多首詩,知道蘇軾書畫都好,其實學了今天的文言文,我們還會領略蘇軾的智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主學習。同學們,文言文的學習是有一定難度的,讀好文言文,讀出節奏感。現在先讓我們讀一讀課文吧。
出示要求:(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2)注意停頓,用“/”標出停頓。
2、孩子們,學習文言文是有難度的,因為文言文精煉,里面的每一個字都是需要我們好好理解,才能夠真正讀懂一片文章。課前老師用了預學單,想看看大家的預學能力如何。
(1)課件出示一:嵩蜀軸謬搐婢拊掌
(2)指名朗讀,正音。
看樣子,這幾個字難不倒我們班的孩子,老師這里還有幾個字,再請同學來讀一讀。(指名讀)
(3)課件出示二:
好處處士好事喜好數學數一數曝光曝曬
有同學發現了,這四個字是多音字。誰來用他們的另一個字音組詞。(指名組詞)
3、剛才同學們朗讀的時候也畫了分隔符號,表示停頓。你對照老師的,看看自己都畫對嗎?
出示課件:
蜀中/有/杜處士,好/書畫,所寶/以百數。有/戴嵩/《牛》/一軸,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
一日/曝書畫,有一牧童/見之,拊掌大笑,曰:“此畫/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謬矣。”處士/笑而然之。古語有云:“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可改也。
有了分隔符號的幫助,請大家先自己練讀,讀出節奏感。請你來讀讀好嗎?(請生朗讀)嗯,讀出了節奏感,也都讀對了。哪一組也想試試?(請小組朗讀)通過有節奏的朗讀,也能幫助我們理解文言文的大概內容,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嘛。
三、趣讀入情境,對比態度
1、故事就是圍繞一幅畫展開的,同樣的一幅畫,不同的人有了不同的看法。
出示要求:請同學再讀讀文章。用橫線畫出杜處士對這幅畫的態度,用波浪線畫出小牧童對這幅畫的態度。
2、交流:先請同學來說說,關于杜處士看畫所找到的句子。
句子:有戴嵩《牛》一軸,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
①一下子就找準了關鍵句子,那么這個句子中,軸用了兩次,什么意思?看樣子難倒一部分人了,你們看這道題,你們給兩個軸字選擇一下意思。(請生回答)。
出示:給”軸”選擇正確的義項
A、圓柱形的器物,可往上卷或繞上東西。
B、量詞。
②這位同學真的很能干,不僅理解了一軸是表示數量,也用義項A理解了“錦囊玉軸”,很會聯系上下文,也很會活學活用。
③讀了這句話,你覺得杜處士對這幅畫是怎么的一種態度?
很看重。為什么?(請生回答)你聯系了上文,這畫是戴嵩畫的,屬于名家名畫。還有嗎?
你注意到了詞語“常以自隨”,什么意思?
④學生想象說話,理解“常以自隨”。
是呀,就像你們說的,杜處士非常喜歡戴嵩的《斗牛圖》,經常將此畫帶在身邊。
孩子們,你覺得杜處士會把畫帶去哪里?(請生想象說話)
剛剛我們緊扣“常以自隨”進行了合理的想象,體會到了杜處士對這幅畫的喜愛。
(板書:合理想象)
⑤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第一自然段。
過渡:那么小牧童呢?他看到了畫,怎樣的表現?誰來說說?(指名回答)
句子:一日曝書畫,有一牧童見之,拊掌大笑,曰:“此畫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謬矣。”
①學生讀句子并反饋態度:非常可笑、可笑至極。
追問:你從哪兒看出小孩子覺得可笑?(拊掌大笑)
②這位小兒,你如此拊掌大笑,是為何故?
出示:牛斗,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謬矣。
③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笑的原因嗎?(指導理解句子)
④誰來當當牧童,要演得像。
評議指導:最后的“矣”字是個語氣詞,你覺得在這兒是怎樣的語氣?
3、聚焦“笑”,對比不同。
①過渡:小兒“拊掌大笑”,處士“笑而然之”,處士會怎么說呢?”
處士笑而然之,說:“__________________。”
②大家都很會猜,根據“笑而然之”這個詞語展開了合理的想象。
4、孩子們,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蘇軾,這位大家通過這篇文章,又要告訴我們一個怎么樣的道理呢?
出示:耕當問奴,織當問婢。
(1)“奴婢”的意思大家知道嗎?(指名說)那將它們分開用,又分別是什么意思?猜猜在這里指的是什么人?
出示:奴:耕田種地的男仆
婢:紡織織布的女仆
(2)追問:耕田和織布為什么要問農夫和侍女呢?
那么畫《斗牛圖》,該問誰呢?(請生回答)
出示:
(3)在文章的最后引用“耕當問奴,織當問婢”這句話,好不好?誰來說說你的看法。(請生回答)是的,有總結全文的意思,還有嗎?(還可以使論據確鑿的作用。)
5、小結道理:所以我們要認真、仔細觀察事物,不能憑空想象。不能迷信權威,要從客觀事實出發,因事求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
四、選角說故事
1、預設語言:孩子們,我們在理解了本文意思的前提下,讓我們來玩一個游戲,考考大家講故事的能力。請看學習要求:
出示:選角色講故事。
①選擇一個角色,練習說故事。
②組內交流,推薦代表。
③講故事時可以增加適當的想象哦!
2、交流評價,相機點撥。
合理想象,角色轉換,形象表達。
(1)我姓杜,人稱杜處士。
我讀了不少書,
可就是不愿意做官……
(2)我是一個牧童
今天天氣真好!放牛去嘍!
還沒出村子,我看……
(3)我是蘇軾
聽說四川有個杜處土
尤愛……
3、小結:孩子們,這節課,小牧童勇于指出戴嵩畫牛的錯誤,讓我們知道了做事情要從客觀事實出發,不做憑空想象的外行人。這節課結束后,也希望大家回家可以給家人講講《書戴嵩畫牛》的故事。
關于文言文教案 篇9
關于高考文言文試題的選材
近年來高考文言閱讀材料多從經典史籍中(可能是為了突出典范性)選取。字數在四五百左右。(1999年574字,20xx年400字左右)已成穩定模式。20xx年海淀區模擬卷最短的只有294字。上海卷只180字左右。
1993年選自《新唐書-姚崇傳》,主人公姚崇;
1994年選自《唐語林-識鑒》,一說為《宋書-孝義傳》主人公何子平;
1995年選自《隋書-列女傳》,主人公鄭善果母;
1996年選自《宋史-郭永傳》,主人公郭永;
1997年選自唐人劉肅的《大唐新語》,主人公權善才;
1998年選自《宋史-忠義一-李若水傳》,主人公李若水;
1999年選自《北齊書-蘇瓊傳》,主人公蘇瓊;
20xx年選自《三國志-魏書-胡質傳》裴松之注引孫盛的《晉陽秋》一書;合寫胡質、胡威父子清慎廉明因而享有卓著聲譽的
20xx年選自《田單傳》主人公田單20xx年選自《史記.李廣將軍列傳》主人公李廣
20xx年選自《資治通覽·唐紀八》主人公裴矩以上選文的共同點--均為淺易的文言文
內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與事或相夫教子、事親至孝,弘揚民族傳統美德;或古代賢臣良吏,勤政愛民、廉潔奉公、剛直抗上、執法如山等既符合于傳統的道德規范,又不失現實教育意義。
掌握正確的閱讀文言文的步驟
由于考試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它具有不準借助任何工具書,只能獨立解題的特殊性,不少考生心理上比較緊張,常常是讀完一篇就去選,事實上這是極不正確的,一般來說,文言試題解題閱讀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整體閱讀。要求1、集中心思穩住神,瀏覽或跳讀一遍。
2、能大概明了什么時間、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誰說什么話,能懂六七成即可。
第二步:細讀題目要求1、一一落實要求答題的字、詞、句、段所在,一般來說,運用所學的知識,較易題可以在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所給選項,運用比較法、排除法根據是非準偏,選出正確項。
2、利用好最后那道題(還有11實詞解釋題和14題句子翻譯題)
因為此題相當難,但命題往往說有一項不符題意,那么就是說其他三項都是正確的,就是有一項錯誤也往往是個小問題。那么通過看最后一題,就會馬上了解全文內容,再去讀一遍,往往事半功倍,全文內容馬上會成竹在胸。
第三步:重讀全文。從更高的層次上認知全文。這一步大致相當于精讀研讀的水平;同時也能對前兩步出現的偏誤作糾正,因此是一個深入兼復核的過程。
特別提示:有些學生在讀文言段時,對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沒讀懂就心急火燎,在個別語句上糾纏,非要字字句句弄個水落石出不可,結果反而難以明其大意,學生當中這種情況存在非常普遍。教師必須要讓學生明白,高考所選文言語段一定不會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一定要讓他們保持良好心態,調動各種手段,借助各種力量,善于前后推導,一步步走完解讀過程。在解決個別難點和正確把握文意、準確翻譯文句時。要善于借助字形分析和鄰里相推,來正確判定實詞詞義,觀照語言環境掌握虛詞用法。要有排除干擾的意識,例如古今異義的干擾,防止望文生義,以今釋古。高考文言段不會脫離課本知識另起爐灶,所以要善于知識遷移,聯系已有知識尤其是常用詞的常用義項和常見虛詞的一般用法來推出新知。
另外,從以往高考來看,不少考生在做文言題時丟分往往丟在不注意審題上,例如問的是“全都直接表現某某人熱愛國家、不畏強敵的言行的一組是哪項”,有些考生往往忽略“直接”或“言行”這樣的重要詞語,造成所答非所問。或者是平時訓練多了,造成一種心理定勢,當出現“間接表現了”或“反襯出”之類要求時,又不能進行正確答題了。因此,在做文言練習時,教師要多加引導,切實完成文言應試閱讀步驟注意審好題,使學生能多積累一些考試經驗。
應該說文言解題的三步閱讀法是經過許多學子高考實戰檢驗而總結出來的一條科學有效的應試方法,復習當中必須讓學生加以掌握和運用。可以少走很多彎路。切記!!
實詞答題技巧
1、字形推斷法(形訓法)
漢字屬于表意體系的文字,且形聲字占80%以上,“形旁”給我們推斷詞義帶來有利的條件。常見形旁的詞義指向:形旁從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詞義與五行有關;從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與兵器有關,從馬、牛、羊、豕、犭、鳥、蟲者與動物有關。從(言)、辶(走)、刂(心)、彳(行)者與人的行為有關。其它還有:禾--五谷、貝--金錢、皿--器具、纟--絲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ī)--鳥雀、冖--籠罩、歹--死亡、月--肉、頁--首、自--鼻、目---眼、尸--身體……
如《念奴嬌》“檣櫓灰飛煙滅”中的“櫓”:木制的船具。
“不刊之論”“自怨自艾”中的“刊”“艾”從形旁上看均應該與“刀”有關;
再如“君徑造袁所寓之法華寺”一句中“造”字的意義。“造”的義符為“辶”,聯系下文袁所寓之法華寺”,不難推測與處所關聯的詞義應該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義“制造”“成就”顯然與文意不符。“過”也同理,也可譯為“拜訪”之義。
有許多學生對20xx年春季北京卷試題中“袖空牒竊印”中的“牒”字不理解,而實際上“牒”字是形聲字,“片”是其形旁,甲骨文中取“木”之右半為“片”,本義就是“木片”,眾所周知,古代發明紙張之前人們都把字寫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為“文件、文書”之義,因此凡是以“片”為形旁的字如“版”“牌”“牘”等都有“文件、文書”的意思。學生如果能有從字形去分析判斷的意識,問題往往就能迎刃而解了。
2、語境推斷法。高考考查的實詞90%以上是具有多義性的,因此在翻譯時要緊緊抓住上下文,理解推斷。如:93年六省一市高考試題13題要求選擇文末“子訪得之”的“訪”字的意思:
A、咨詢B探望C、尋求D、訪問
聯系上下文內容,李衡臨終告訴兒子,自己生前曾購置有“千頭木奴”,只有“尋求”一義合適,其余三個義項均不合文意。99年試題13題“資產巨富,在郡多有出息”的“息”也有六個義項
A、氣息B、休息C、熄滅D、子息E、利息F、出息
3、課文遷移法
試題中出現的一些實詞解釋,其實課文中已出現過,可聯系課文相應遷移。
如:94年高考“揚州辟從事吏”同課文的“連辟公府不就”中的“辟”;97年高考“飛騎因番請見,先涕泣不自勝”同課文的“沛公不勝杯杓”中的“勝”;上海卷中“不肖人也,不足愛也”同課文“向使六國各愛其地”中的“愛”;“既有令名,復求壽考”同課文的“便言多令才”。20xx年仿真卷第五篇25題B項中“伐其功”跟課文《屈原列傳》中“平伐其功”中的“伐”均是“夸耀”之義。
4、成語印證法
成語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詞義,聯系成語,加以印證,對判斷文言詞義會有很大的幫助
舉例說明: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務農,從事)勢拔五岳掩赤城(出類拔萃,超出)腥操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接近)括號內詞語加點字的意義是我們平時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詞義,就能推斷文言語句中加點的詞義。
又如:95年試題12題“在官清恪,未嘗聞私”中的“恪”是“謹慎而恭敬”意,同成語“恪守不渝”中的“恪”同.“吾亦望汝副其心”中的“副”與成語“名副其實”中的“副”同(符合)
16題“或妄嗔怒”中的“妄”與成語“輕舉妄動”中的“妄”義同。(胡亂),文句翻譯題解題時可用代入成語的方法檢驗一下。
5、對句判斷法(語言結構推斷法)
古人行文常講究對稱,處于對應位置的詞語往往在意義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的特點。我們可據之進行判斷。
A、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跬與小對應,從足即推斷為小步,半步)
B、追亡逐北(亡.北對應,均為潰敗。常用敗北,北即敗)
C、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以,對應用,被任用)
D、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腰與戴對應,動詞,腰戴)
E、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國也(族”字義同“滅”字)
又如:91年18題“頑魯者亦當矜憐”中的“頑魯”義:
A、愚笨而魯莽B、固執而粗魯C、頑皮而愚蠢D、愚昧而愚蠢
孤立地看似乎都講得通,但由于這句話同下面“賢俊者自可賞愛”構成整句。因此,你只需了解“賢”“俊”是在古文中是“有才能”之義,就很容易能選出D項這一正確的答案。
6、語法分析推斷法
根據漢語語法知識,主語、賓語大多是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是由形容詞、動詞充當,定語是由名詞、代詞充當,狀語是由副詞充當。根據詞在句中的語法地位來推斷它的詞性,進而推知它的詞義。如:《鴻門宴》中“范增數目項王”中的“目”字,它前有狀語,后帶賓語,用如動詞,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僅理解為“看”,應該理解為“用眼睛示意”《促織》中“欲居之以為利,而高其直,亦無售者”中“高”字上帶賓語,用如動詞,聯系原文,可推斷為“抬高”。
20xx年試題13題“取樵炊灶”中的“樵”前跟動詞,因此應是名詞,譯為“柴薪”
除了以上一些常見的方法之外,一些參考書上還列出了通假推斷法“詞語結構推斷法”“比較推斷法”等。翻譯文言實詞要特別注意同形異義現象和通假現象。
文言文翻譯方法
翻譯文言文,既要做到內容忠實于原文,又要做到文字通順流暢。翻譯的基本方法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落實。即落實原文每個詞、每句話的確切意義。要通觀全篇,仔細鉆研字、詞、句、篇。例如:《桃花源記》中的“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一句,有人把“外人”譯為“外國人”有人譯為“世外之人”,理由是“桃花源是陶淵明空想的烏托邦”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從《桃花源記》全文來看,后面還有“此中人語云:‘不足以外人道也’。”“此中人”即桃花源中人,“外人”即桃花源以外的人。
二.保持。即審慎地辨別原文所表達的感情色彩,保持原文的語氣。例如《陳涉世家》中的“王候將相寧有種乎”,句末的“乎”相當于現代的“嗎”,似乎像疑問句。但是細審句子的語氣,并不是有疑而問,而是表示陳勝憤慨的激情。
三.調整。即對句子中的個別詞序作必要的調整。古漢語的語法與現代畢竟有所不同,有時就要調整詞序。如《鄭人買履》中的“何不試之以足?”需要調整為“何不以足試之?”然后再譯作“為什么不用腳試試鞋呢?”
四.增補。即翻譯時要注意把原句中省略的字、詞補充完整。如《登泰山記》:“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要譯成“泰山的正南面有三座山谷。當中一座的水道繞過泰安城的外邊,那就是酈道元書里提到的‘環水’。”這樣就便于讀者理解。
五.省略。即文言文中的有些虛詞或客套話,現代漢語中沒有相應的詞語,而且也用不著,這就可以省去不譯。例如《公輸》中的“子墨子”,不必譯為“我的'老師墨先生”,譯成“墨子”或“墨翟先生”就可以了。又如《曹劌論戰》中的“夫戰”,“夫”為助詞,用于句首,無實際意義,不必翻譯,譯成“打仗”或“作戰”就可以了。這樣既可使文字簡潔,又符合現代漢語習慣。
六、翻譯要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
表面考查的是句子翻譯,但測試的重點可能還是在于某一實詞、虛詞或者文言句式,其中又以考查把握多義實詞的能力為主,涉及面廣,因此說,對文言譯句的復習,當是以字、詞、句基礎知識的復習為基礎。
不管什么樣類型的考題,都應該把確定重點詞語和翻譯時聯系上下文作為解題的兩個關鍵環節,打通了這兩個環節,任何類型的考題都會迎刃而解。譯好后務必審查,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
3、千萬別漏了文段中或文段后的任何一個注解(有時題目的答案就隱含在注解中,如87年高考題)
七、文言翻譯的原則
1、譯文做到“信”“達”“雅”
2、翻譯時做到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八、文言翻譯的方法
由于高考中采用直譯的方式,因此,翻譯句子應該著重以直譯為主進行訓練
1、對照翻譯。文言單音詞對譯為現代漢語雙音詞或多音節詞
如:“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信物親近
2、換成今語。主要是一些古今同形異義詞、通假字
如:“祖父”“妻子”“受業---授業”“尺寸之地”中的“尺寸”譯為“一點點”
3、照錄不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人名、地名、國名、年號、朝代、官職、典章制度等。
4、刪掉不譯如:句首發語詞、陪襯語素、結構助詞、個別只起語法作用的連詞。
5、補充省略6、調整語序(以上六種方法視具體語境來運用,不可生搬硬套)
摭談高考古文今譯的標準與技巧
一、要準確翻譯好每一個字,無論是實詞還是虛詞,要盡量做到字字落實,即合乎“信”。一般高考翻譯的句子總是有幾個重要詞語,如“其李將軍之謂也?”的“其”,如果翻譯不出,就直接影響翻譯的效果。有些省高考閱卷組甚至規定,把這些重要參與作為采分點,不翻譯出來就直接扣分。如下面這些句子,有哪些是重要詞語必須翻譯準確的呢?
1、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出師表》)
2、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庖丁解牛》)
3、自今已往,吾其無意于人世矣!(《祭十二郎文》)
4、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石鐘山記》)
5、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上面這五句,每一句都有重點詞語。如“心動”意義為內心恐慌,“極”則是盡情享受。我們在平時積累文言知識和做考試題目時候,要注意兩類詞語。實詞中要注意多義詞,尤其是古今異義詞,如“恨”在文中意義為“遺憾”;虛詞意義往往不固定,如3、5兩句的“其”,前一個在句中起揣測強化語氣的作用,后一個表示自己,“焉”則有兼詞“于之”和句末語氣詞兩種用法,第2句意為“從中”。如果抓住這些點,句子翻譯就可以迎刃而解。
二、翻譯的句子要通順,要合乎現代漢語語法,即合乎“達”。古代漢語有些句式與現代漢語相距太遠,如省略句、定語后置句、被動句和狀語后置句,就需要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來翻譯。如:
6、今以鐘磬置水中……(《石鐘山記》)
7、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五人幕碑記》)
8、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幕碑記》)
這三個句子分別是省略句、被動句、定語后置句。文言省略的成分有介詞、動詞,缺少句子主語賓語的必須補充完整。被動句有的有被動標志“見”“于”“受”等,有的沒有,如第7句就要根據句意補充。定語后置句要把后置句的定語放到前面,如第8句應該譯成“能夠不改變他們志向的高官”。狀語后置句也應該調整語序,如第2句應該譯為“從中得到養生之道了”。而有些句子還要考慮語言環境,將句子蘊涵的語氣體現出來,如第6句必須把假設的句意譯出來,為“假如現在把鐘磬放在水里”,這才通順。
三、對一些用了修辭方法的句子,還要譯出原文的風格來,即合乎“雅”。常用的方法是補充成分、明確內容。如:
9、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10、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歟?(《季氏將伐顓臾》)
第9句用了比喻,語言簡約,翻譯時要符合語境恰當增加成分,而不能就文直譯,應譯為“人家是屠刀和砧板,我們是(砧板上)的魚肉”。第10句用了借代,翻譯時可以把“虎兕、龜玉”分別翻譯為“猛虎、珍寶”;又如第8句的“四海”也應該翻譯為“天下”,這樣才真正體現古文今譯的標準。此外,對采用夸張、排比等修辭方法的古文,也要注意。
掌握了“信、達、雅”的標準,可能還不能翻譯好一個句子,有時候會遇到一些“難字難句”。這時候就要根據“據文斷義”的技巧,根據文章的語境來推測“難字難句”的意思。如20xx年北京春考:
昔者彌子暇見愛于君。衛國之法,竊駕君車者罪至刖。既而彌子之母病,人聞,往夜告之,彌子矯駕君車而出。君聞之而賢之曰:“孝哉,為母之故而犯刖罪!”與君游果園,彌子食桃而甘,不盡而奉君。君曰:“愛我哉,忘其口而念我!”
這則短文寫了彌子對母親和君主的尊重,正因如此,衛君才認為彌子“孝”和“愛”。這是對傳統美德的歌頌。許多考生理解不了“不盡而奉君”,或者對“忘其口而念我”感到可意會而不可言傳,是沒有從整體上理解古文的緣故。文章講了兩個故事,根據上下文內容,“不盡而奉君”是指“沒有吃完(桃子)就獻給衛君”,為什么不另外摘一個呢?因為彌子吃這個桃子的時候感到特別甜。而“忘其口而念我”是衛君在這樣的情況下說的,他沒有批評彌子,而是替彌子找了一個臺階:“這是尊重我啊,他忘了自己的口味而想到了我!”這樣上下文聯系,文字就可以疏通了。許多考生就是用“據文斷義”的方法,將20xx年春考的“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一句中的難點“多”字譯成“稱贊”。
另外,我們復習的時候要注意,高考古文今譯的字、詞、句,都是常見常用的,因此平時要多在常見的字、詞、句上下功夫,不要一味求難;偶爾遇到難的,我們也不要心慌,要善于聯系學過的知識點,結合文章內容來推測,相信一定可以做好古文今譯題。
文言“互文”的翻譯
古文中,有些結構相同或相似的短語、句子,處在對應位置上的兩個或三個詞語中可以近義互釋、異義互補,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這種修辭方式稱為互文。互文有同義對應和異義對應兩種情況。下面就來談談它們的翻譯。
1.同義對應
(1)觸風雨,犯寒暑,……(《捕蛇者說》)
譯:冒著狂風暴雨和嚴寒酷暑,……
(2)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過秦論》)
譯:率領著疲憊不堪且僅有幾百人的隊伍,轉過來就進攻秦朝。
(3)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出師表》)
譯:在軍事失利、形勢危急的時候,(我)接受了先帝的任命。
(4)遂通五經,貫六藝。(《張衡傳》)
譯:于是貫通了五經和六藝。
(5)處若忘,行若遺。(《答李翊書》)
譯:靜處或行動時都好像遺忘了什么。
(6)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貨殖列傳序》)
譯:天下的人熙熙攘攘,都為利而來,為利而往。
(7)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沁園春·雪》)
譯:北國的風光,在千萬里遼闊的疆土上,都是冰封雪飄。
從上面的翻譯看出:同義對應的兩個詞可以互相解釋,翻譯時往往兩詞連用,如“遺忘”“貫通”“熙熙攘攘”“千萬里”;或取共同義,如“觸”“犯”譯為“冒著”,受任、奉命譯為“接受……的任務”,“率”“將”譯為“率領”。
2.異義對應
(1)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陋室銘》)
譯:談笑和來往都是博學的人,而沒有無學問的平民。
(2)朝輝夕陰,氣象萬千。(《岳陽樓記》)
譯:早晨和傍晚有晴有陰,景象千變萬化。
(3)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出師表》)
譯:秦漢時的明月和關隘,長期出征萬里的人沒有回來。
(4)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孔雀東南飛》)
譯:枝枝葉葉相覆蓋,相交錯。
(5)地也,你不知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竇娥冤》》
譯:天地啊!你不分好歹、顛倒賢愚,真不配做天地啊!
從上面翻譯看出:對于異義對應的句子,翻譯時把兩詞連用即可,如“談笑和來往的”“早晨和傍晚”“秦漢時”“枝枝葉葉”等。
表官職變動的文言詞語分類例釋
文言人物傳記中,表官職變動的詞使用多且復雜,弄清這些詞義有助于準確理解文意。
一、授予、提升官職類:
征:由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薦舉,任以官職。
薦、舉:由地方官向中央舉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
拜:授予官職。例如《張衡傳》中:“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征拜郎中。”
選:通過推薦或科舉選拔任以官職。《元史·賈魯傳》:“延、至治間……選丞相東曹掾。”
除:任命,授職。《后序》:“余除右丞相兼樞密使。”
授:授給、給予官職。《元史·賈魯傳》:“秦定初恩授東平路儒學教授。”
起:起用人任以官職。《元史·賈魯傳》:“魯居喪服闋,起為太醫都事。”
升:升官。《元史·賈魯傳》:“升(魯)臺都事。”
擢:在原官上提拔。《元史·賈魯傳》:“擢戶部主事。”
拔:提升本來沒有官職的人。李白《與韓荊州書》:“山濤(人名)作冀州(長官),拔三十余人。”
二、調動官職類
遷:調動官職,一般指提升。《漢書·王尊傳》:“遷東郡太守。”
轉、調、徙:調動官職。《張衡傳》:“再轉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
補:補充空缺官職。《漢書·王尊傳》:“太守察王尊廉,補遼西鹽官長。”
改:改任官職。《宋史·王濟傳》:“改刑部詳覆官。”
三.兼職、代理類:
兼:兼任。《〈指南錄〉后序》:“余除右丞相兼樞密使。”
領:兼任。《晉書·袁喬傳》:“桓溫鎮江口,復引(喬)為司馬,領廣陵相。”
行:代理官職。《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太祖行奮武將軍。”
署:代理、暫任。《漢書·王尊傳》:“太守奇之,署守屬監獄。”
權:暫代官職。《劉公嘉話》:“時韓愈吏部權京兆。”
四、降職、罷免類:
貶:降職。《宋史·唐介傳》:“帝怒益甚,貶(介)春州別駕。”
謫:被罰流放或降職。范仲淹《岳陽樓記》:“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出:京官外調。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予出官二年。”
左遷:降職。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即司馬。”
罷、免:罷除、免去官職。此義同現代漢語。(例略)
黜:廢,貶退。柳宗元《封建論》:“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賞。”
五、就任類:
視事:任職。《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
下車:剛剛上任。“下車伊始。”
古代年齡的稱謂
不滿周歲:襁褓2-3歲:孩提年幼:總角兒童:垂髫
女孩子七歲:齠年女孩子12歲:金釵之年女孩子13歲:豆寇年華
女孩子15歲:及笈之年女孩子16歲:碧玉年華女孩子20歲:桃李年華
女孩子24歲:花信年華女子出嫁:摽梅之年男孩子8歲::齠年
男孩子15歲:束發(成童)男子20歲:弱冠30歲:而立之年
40歲:不惑之年50歲:知命之年60歲:花甲、耳順之年
70歲:古稀之年80歲:杖朝之年80-90歲:耄耋之年
100歲:期頤
禮儀習俗
總角古代兒童未成年時束發為兩結,形如角《祭妹文》:必梳雙髻。
弱冠男子二十歲,結發戴冠,以示成年《子路……侍生》冠者五六人。
加笄(簪子)女子十五歲,始梳發成髻,以示成年。《孔雀東南飛》:結發為枕席。
婚姻六禮納采、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等六禮具備,婚姻關系始告成立劉蘭芝再嫁太守家。
歸寧女子出嫁后回家省親,但娘家不接,不得隨便歸省《項脊軒志》:吾妻歸寧。
于歸(歸)女子出嫁叫于歸或歸《詩經》:之子于歸,宜室宜家;《項脊軒志》:吾妻來歸。
喪葬棺,(柩)裝尸用,是棺外的套棺,總稱柩《祭妹文》:今予殮汝葬汝。
殮將尸體裝入棺中叫殮(入殮)
殯停棺出殯即將棺抬出。
葬埋棺于墓穴中今予殮汝葬汝。
窀穸墓穴
墳埋土隆起王昭君之青冢即墳
俑埋葬的人形殉葬品秦始皇兵馬俑
挽歌出殯時所唱的歌陶潛自寫《挽歌》(見《記念劉和珍君》)
墓地著廬古人死后,晚輩或后學有的在墓地建廬服喪守護顏回于孔子死后,曾造廬守護于墓地。《游褒禪山記》: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崩(駕崩)指帝王死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
薨指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喪服根據與死者的親疏關系而穿不同喪服和穿著時間的長短。一般穿白色喪服。《之戰》;晉文公死后,其子晉襄公墨衰绖,晉于是始墨
祭祀宗廟(太廟、祖廟)是皇帝供奉祖先的地方。古代把宗廟看作是國家的象征。國君認為君權神授,是承襲祖先而得,所以天子諸侯必有宗廟。國家大事必告于宗廟,以示尊敬《過秦論》:一夫作難而七廟隳即秦代七代祖先之宗廟。《伶官傳序》:少牢告廟,請其矢。
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祭祀土神、谷神叫社稷,祭祀的地方也叫社稷,社稷也是國家的象征祭品:天子用太牢(牛、羊、豬各一);諸侯用太牢,卿用特牛(一牛),大夫用少牢(羊、豬各一)。
祖古人上路前祭路神是祖荊軻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酹祭奠時,灑酒于地,以慰天地念奴嬌·赤壁懷古》:一尊還酹江月。
封禪古代帝王祭天地最隆重的禮節叫封禪。一般都是由帝王親自到泰山主持。在泰山極頂祭天曰封;在泰山腳下祭地曰禪。《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霍去病追敵到狼居胥山,封山而還。
齋戒古人祭祀前,主祭人要用數日更衣、獨居、素食、戒酒、每天沐浴等,使心地清靜,叫齋戒《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
犧牲祭品如牛、羊、豬叫犧牲《曹劌論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神器古代帝王所用之物,如符璽(印章)一類的東西,是帝位象征。諫太宗十思疏》:人君當神器之重。
坐向大堂上坐北朝南的位置為尊,內室靠西面東位置為尊何不按甲束兵,北面而事之亞父南向坐。(最尊)項王東向坐。(也是尊位)
禮儀坐姿古人席地而坐,席小筵大,筵上再鋪席,人坐于席上。坐姿是膝跪在席上,臀坐于腳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長跪(跽)跪時,臀離開腳跟,挺直了腰板府吏長跪告
頓首跪而頭碰地后再抬起頓首
稽首較頓首禮節更重,頭碰地時停留的時間長稽首,首至地,臣事君之禮(《左傳》)
再拜跪而用手碰地(頭不碰地)為拜,拜了又拜為再拜謹使張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
尚右古代左、右兩字表示地位尊卑不同。周、秦、漢代尚右,以右為上。左遷表示降職藺相如位在廉頗之右。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
虛左古人乘車規矩都以左為上,主位在左。虛左是留出左邊的座位,以示對客人的尊敬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
贄古人拜見時的見面禮撰長書以為贄。
刺即名片,官員互訪時要投刺即門者持刺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見。
九賓禮是戰國時外交上最隆重的禮儀。設九個迎賓贊禮官,將客人延引上殿秦王齋五日后,乃設九賓禮于廷。
適當了解一些常見官職的含義是必要的。可進行下面的一些歸類:
1.武官。一般稱呼為將軍、尉、將、司馬、節度使、掌書記、參謀、參軍等。如:中郎將、屯騎校尉、祁連將軍等。
2.中央文官。一般稱呼為大夫、侍從、郎中、員外郎、主事等。例如:諫議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書郎、翰林待詔(侍從)。
3.地方文職。太守、刺史、長史、別駕、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
此外,還有一個常見詞:掾(yuàn):。古代官署屬員的通稱。如:田單者,齊諸田疏屬也。為臨菑市掾。(20xx)
作者的其他文章
論語文的探究式學習
如何幫助補習生提...
妻子和丈夫的別稱
18個常用文言虛...
《現代漢語常用字表》
中秋詩詞
新聞的標題
文言實詞120個...
關于文言文教案 篇10
設計理念:
本課的創意在于文言文的演讀活動。這是一篇以對話描寫為主的散文,形象含于語言之中,人物的語氣表情等值得揣摩聯想。因此,要求學生認真朗讀課文,注意語調變化,通過對話內容與對話環境體味人物形象,進行表演式閱讀活動。
教學步驟:
一、教學鋪墊。
1.介紹《戰國策》導入。
2.講述春秋戰國故事,了解時代背景。
二、讀課文。
采用分層朗讀方法。
(一)將課文讀準。
注意以下讀音:
械 牒 荊國 麋鹿 公輸盤 魚鱉黿鼉 雉兔鮒魚 敝輿 守圉
(二)將課文讀順暢,把握重音和語氣停頓。
注意以下句子:
①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
③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猶文軒之與敝輿也。
④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三)將課文讀懂。
1.教師范讀。學生聽記。
2.學生試讀。教師辨正。
3.學生再讀課文與注釋。
4.學生、教師對譯、互譯課文。
注意以下內容:
①掌握詞語意思
子墨子九距之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輸盤詘 ……
吾義固不殺人 然,胡不已乎 吾知所以距子矣 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②重點翻譯下列句子
夫子何命焉為?
宋何罪之有?
胡不已乎?
胡不見我于王?
此為何若人?
必為有竊疾矣。
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
雖殺臣,不能絕也。
三、演讀課文。
1.概括墨子勸阻楚國攻打宋國的三個步驟。
2.學生講述課文故事。要求不遺漏課文內容。
3.重點把握下面句子的語氣:
①公輸盤曰:“吾義固不殺人。”
②公輸盤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③王曰:“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
④公輸盤詘,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4.讀好下面的疑問句。
①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
②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③子墨子曰:“胡不見我于王?”
5.讀出下面排比句子的特點。
①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余,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
②鄰有敝輿而欲竊之;舍其錦繡,鄰有短褐而欲竊之;舍其粱肉,鄰有糠糟而欲竊之。
③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猶文軒之與敝輿也。荊有云夢,犀麋鹿滿之,江漢之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宋,所謂無雉兔鮒魚者也,此猶粱肉之與糠糟也。荊有長松文梓楠豫章,宋無長木,此猶錦繡之與短褐也。
6.用想象的方法,為每個句子加上神態、動作、語氣變化,說明理由。
如:
公輸盤(關切地笑問)曰:“夫子何命焉為?”
子墨子(憤怒地)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殺之。”
學生試著變化讀課文。
7.學生用想象擴展的方法講述故事。
8.學生分角色表演故事。
四、課堂小結。
人物評點
設計理念:
故事中的三個人物,形象鮮明。可以通過人物的語言描寫,把握言外之意,揣摩人物的性格特點,完成對人物形象的探究。采用評點的方法。
教學步驟:
一、揣摩人物語言。
抓住人物最具有特點的語言,分析人物的心理及其說話時的潛臺詞。
學生選擇個性化人物語言進行揣摩評點,老師點引。
如:
墨子:“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殺之。”——一見面就提出無禮要求,借以引出公輸盤的所謂“義”。如果對方答應,則可以指責他的無義;如果對方反對,則借此引出對方戰爭的無義。可謂用盡心計。
公輸盤:“吾義固不殺人。”——對于墨子的要求,公輸盤當然拒絕,以免落下無義的罵名。對照他協助楚王的行動,可以看出他的虛偽。
楚王:“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雖然理屈,但詞不窮。楚王以造好云梯作為借口,實質上是憑借楚國強大的實力,威脅墨子:盡管你說的有道理,但你又能把我怎樣?顯示出楚王的蠻橫無禮。
二、分析人物細節。
學生結合語言評點,抓住細節分析,老師歸結。
如:
墨子:墨子并沒有直接勸說楚王,而是抓住他的謀士公輸盤,所以,先對公輸盤施加壓力,讓他背上不講道義的罪名,借以對楚王間接地施加壓力。這不愧為一種非常成功的迂回戰術。這個細節,充分顯示墨子的高超論辯技巧。
公輸盤:對于墨子的言論,表面上折服,卻以已經答應了楚王為由進行退卻,可見公輸盤的圓滑。
楚王:同樣,對墨子的對策口頭上認同,但骨子里還是不服,用已經找到對抗的方法相威脅。這一細節充分表現楚王的仗勢威逼的性格。
三、概括人物性格。
結合以上評點和人物身份的不同,各用一句話評點人物形象特點。
關于文言文教案 篇11
教材分析
《觀潮》是一篇文質兼優的寫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過對農歷八月十八日的錢塘江大潮雄奇壯麗,氣勢非凡,景觀的描繪,抒發了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學,不但要使學生增長見識,學習作者的觀察及表達方法,受到語文能力的訓練,還要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詞,如“方、倏爾、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詞語。
2.了解我國南宋時期錢塘江潮的盛景和觀潮的盛況。
能力目標:
1.反復誦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獨立翻譯課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提供同題材的不同體裁的作品,引導學生比較閱讀,培養學生比較閱讀的能力。
德育目標:
本文描寫了錢塘江潮的奇偉壯麗,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過描寫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兒的不凡風采。學習它,激發學生熱愛自然、贊美自然的豪情,爭做時代弄潮兒。
教學重點:精彩的場面描寫,精巧的結構安排。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了解南宋時的觀潮活動。
教學方法:
1.誦讀教學法。讀—講—讀,以讀代講,以講促讀。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課時安排:1課時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你們到過海邊嗎?你們可知道,大江大海不僅有風平浪靜的時候,有波濤洶涌的時候,還有由于月亮和太陽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會發生定時漲落的現象,這就叫作“潮”。
板書“潮”。
一位曾親眼看見潮水漲落的人,把他的所見所聞生動地描繪了出來。
板書“觀”。
下面請你們聽一聽他的描繪。請你們聽的時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樣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順序,使你在頭腦中出現了幾個畫面。
教師在音樂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誦課文。
讀后學生逐一回答問題。根據回答板書錢塘江大潮,天下奇觀。
追問:“天下奇觀”的“觀”當什么講?什么叫“天下奇觀”?
2.簡介天下奇觀——海寧潮
錢江涌潮從海寧角度看最為壯觀。每年的中秋節前后,海寧潮潮頭壁立,波濤洶涌,勢如萬馬奔騰;云移至岸,浪卷轟雷,卷起“千堆雪”。雙龍相撲“碰頭潮”、白練橫江“一線潮”、蛟龍脫鎖“回頭潮”和月影銀濤“夜半潮”吸引著無數來自海內外的觀光游客。為此,海寧市在每年中秋節前后,都要舉辦規模盛大的“觀潮節”,現在已成為聞名于世的一大勝景。
3.分析錢塘江潮的成因
(1) 江口成喇叭形,寬處超過百里,窄處僅十里,漲潮時,巨大的海潮涌向狹窄的江面,自然形成壯觀的海潮。
(2)河口有巨大的攔門沙坎,潮水涌進時受阻,高掀上天,前浪受阻,后浪又到,潮水就奔騰咆哮、排山倒海。
因此,觀錢塘江潮水成了古今盛事。
4.簡介南宋觀潮盛事
杭州在南宋時稱臨安,是國都。
(1)觀潮地當時在臨安城南,每年農歷八月十八日舉行觀潮盛典。
(2)迎潮前有水軍演習,潮到時又有吳地少年弄潮爭標的表演。
(3)當日從宮廷到民間爭相觀看,萬人空巷,十分狂熱。
二、作者簡介
周密,字公謹,號草窗,原籍濟南,后遷吳興(今屬浙江)南宋文學家。宋末曾做過義烏縣官等職,宋滅后不再做官,他的詩文都有成就,又能書畫。著有《武林舊事》、《草窗詞》、《齊東野語》。
《觀潮》選自《武林舊事》,是他進入元朝后所作。
三、初讀課文
1.聽朗讀磁帶,注意讀音
雷霆(tínɡ) 楊誠齋(zhāi) 艨艟(ménɡ chōnɡ)
如履平地(lǚ) 倏爾(shū) 一舸無跡(ɡě) 善泅(qiú)
僦賃(jiù lìn) 羅綺(qǐ) 鯨波(jīnɡ)
2.劃分朗讀節奏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tíng) ,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楊誠齋(zhāi) 詩云“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
每歲﹨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méng chōng)數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并有﹨乘騎(jì)﹨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如履(lǚ)平地。倏(shū)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gě 無跡,僅有“敵船” ﹨為火所焚,隨波而逝。
吳兒善泅qiú者﹨數百,皆﹨披發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sù迎而上,出沒mò于﹨鯨波萬仞rèn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qǐ ﹨溢目,四馬塞sè途,飲食百物﹨皆﹨倍穹qióng常時,而﹨僦賃jiù lìn 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
3.字詞解釋
既望(望,農歷十五;既望,農歷十六)
方其遠出海門(當……時)
則玉城雪嶺(城墻)
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點點)
皆披發文身(畫著文彩)
江干上下十余里間(江岸)
珠翠羅綺溢目(滿眼)
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中(逆流迎著潮水;忽隱忽現)
4.分為四小組,對本文進行逐段翻譯。學生翻譯后,教師對此進行點評。
四、整體感知
1.逐段分析
第一自然段:
(1)這段寫什么?第一段寫海潮的雄偉壯觀。
(2)《觀潮》第一句說:“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這句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寫對象,點明了題旨,揭示了中心,總領全文。
(3)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按照什么順序對潮來之狀進行描寫的?
從形、色、聲、勢四個方面進行正面描繪,由遠及近刻畫了海潮的雄偉壯觀。
描寫角度:
形:僅如銀線 色:玉城雪嶺
聲:聲如雷霆 勢:吞天沃日
(把海潮從遠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狀、顏色、聲勢都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描寫方法:
比喻、夸張(渲染潮涌之狀)
引用(概括上文,呼應首句,增強作者這樣寫的逼真感和真實性。(進一步描繪了海潮波瀾壯闊的氣勢)
第二自然段:
(1)這段寫什么?
第二段寫水軍演習的精彩場面。
(2)除開頭仍是一句總述,水軍演習寫得扣人心弦,水軍表演的精彩之處表現在哪里?
演習船只眾多——陣勢變化多樣——作戰技藝嫻熟——戰斗激烈——聲勢浩大——撤退迅速
(3)一場驚心動魄的演習,卻結束在“煙消波散”的靜景中,這采用的什么寫法?采用這種寫法有什么作用?
動靜相襯的寫法
靜:艨艟數百、分列兩岸
動:奔騰分合、乘弄標舞、聲如崩山
靜:煙消波靜、一舸無跡
第三自然段:
(1)這段寫什么?
第三段寫弄潮健兒的英姿
(2)第三段中哪些句子描寫了壯士形象?哪些語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領?
壯士形象:披發文身; 手持大旗;爭先鼓勇
泳技高超:溯迎而上; 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
(3)第三自然段用了哪些動詞來描寫吳中健兒在驚濤駭浪中所作的精彩表演?請摘記出來。
“披”“文”“持”“爭”“鼓”“迎”“上”“出”“沒”“騰”“變”“沾“
(4)你認為第三自然段中哪一句是贊嘆弄潮兒本領的?
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
(5)作者寫“觀潮”,為什么要寫“教閱水軍”和“吳中健兒弄潮圖”?
作者在描寫了錢塘江潮的雄偉景象之后,有濃墨重彩描繪水軍演習的宏大場面和吳中健兒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寫了風景,又寫了民俗,人借水勢,水借人勢,人助水勢,水助人勢,使兩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這樣的描寫,使自然之美與人文之美相互映襯,使讀者如身臨其境一般。
第四自然段:
(1)這段寫什么?第四段寫觀潮人數之多。
(2)文章第四段寫觀潮人眾之多與上文寫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聯系?
觀潮人群如此密集,說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寫觀潮之盛,是為了從側面映襯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2.作者在《觀潮》這篇散文中,繪聲、繪色、繪形、繪勢地描寫了這一壯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著眼點在“潮”上,立足點在“觀”上,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觀潮”的?
作者從四個方面寫觀潮:潮來之狀,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觀潮之盛。作者由遠而近寫“潮來之狀”,“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筆,作者生動地描寫了南宋水軍演習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讓觀眾大開眼界。“披發文身”寫弄潮兒的外形,“溯迎而上”寫弄潮兒的猛勇,“出沒于鯨波萬仞”寫弄潮兒的矯健;“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寫弄潮兒的絕技超凡。最能表現“觀潮之盛”的語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長表現觀潮場面之大,盛況空前;以“車馬塞途”寫看客之多;以“雖席地不容閑也”寫觀潮人擁擠之極。
3.本文語言之所以生動而形象,主要在于:
(1)能準確地運用動詞。
“吞天沃日”動詞“吞”“沃”極有氣勢。“倏爾”一詞表現了水軍動作神速。“披”“文”“持”“爭”“鼓”“迎”“上”“出”“沒”“騰”“變”“沾“等動詞的連用,寫出了弄潮兒生龍活虎般的形象特點,表現了動態美。
(2)文中善用比喻、夸張等修辭方法。如“玉城雪嶺際天而來中,“玉城雪嶺”是比喻,“際天’則是夸張,“大聲如雷霆”用了比喻,“吞天沃日’則用夸張,使讀者對錢塘江潮的氣勢如同親見,感受很深。
五、布置作業
1.全文背誦
2.完成語文同步
關于文言文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掌握文言實詞,正確翻譯全文,理解類比、對比、反問在說理中的作用。
準確把握文中楚王和晏子的人物形象,感受晏子有利有禮有節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掌握文言實詞,正確翻譯全文,理解類比、對比、反問在說理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準確把握文中楚王和晏子的人物形象,感受晏子有利有禮有節的愛國精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時代背景介紹:齊景公在晉國訪問時的狂妄態度,引起了晉國的不滿,于是派出軍隊攻打齊國幾乎兵臨城下。通過這次教訓,景公意識到單憑齊國的力量是無法與強晉抗衡的,于是他將目光放到了南方的楚國,決意與楚修好,共抗晉國。在這種情況下,具有外交才干的晏子作為使者訪問了楚國。
此時楚國由楚靈王執政,他目空天下,狂妄自傲,因此打算羞辱一下齊國的使節“身材矮小,其貌不揚”的晏子,于是便有了“晏子使楚”這個故事。
2、楚王想出了一個怎樣的陰謀?晏子又是如何化解陰謀的?
二、初讀翻譯
1、朗讀課文、復述故事(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
2、自讀課文,圈劃出不理解的字、詞、句。
3、互助翻譯,疏通課文
三、理解課文
1、楚王要“辱”誰?(真的是為了辱晏子嗎?)
“齊之習辭者”VS“習辭者”
2、楚王為了“辱”成功,做了哪些準備?
與左右大臣合謀
安排演員
選擇時機:酒酣
3、在宴席上正式“演出”時有沒有破綻呢?
4、“王視左右曰”,此時的楚王可能有怎樣的語氣神情?
5、面對楚王的別有用心的刁難,面對國家尊嚴受到威脅,晏子是如何應對的?晏子運用了哪些方法技巧進行反擊?
對比 淮南為橘VS淮北為枳
類比
對比 在齊不盜VS入楚則盜
弊在楚
5、“王笑曰”,楚王此時是一種怎樣的笑?
6、從全文來看,體現出晏子是一個怎樣的人?晏子為什么要“避席”?
7、楚王是一個怎樣的人?
8、分角色朗讀
四、總結
1、通過這篇文章,你獲得了哪些啟示?
2、復習文言文知識
關于文言文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積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識,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本文嚴密的論證方式。
3、通過本文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并了解學習應持的態度和方法。
教學重點:
1、積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識,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本文嚴密的論證方式。
教學用具:
PPT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在高中階段,學習是我們的主要任務,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至于對學習所應持的態度和方法,相信同學們也都了解很多。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就有人對學習的重要性和對學習所應持有的態度及方法進行了闡述,這個人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荀子,下面就讓我們來共同感知他的觀點。
二、作者介紹: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時人尊稱為“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寫作“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后為楚蘭陵令。韓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學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說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書共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對立的兩派。孟子強調施仁政、行王道,強調以禮治國、民貴君輕;荀子強調“法后王”,主張選賢能、明賞罰,兼用“禮”、“法”、“術”實行統治;孟子認為“性本善”,荀子認為“性本惡”,所以要“明禮而化之”。荀子是韓非子的老師,他承認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實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三、文本研討:
1、這是一篇議論文,課文既然是“勸學”,也就是勸勉人去學習,那么,你覺得文中哪句話可以作為課文的中心論點呢?
明確:“學不可以已”。已就是停止的意思,這里的“可以”和今天的“可以”有所不同,這里是兩個詞,“可”即相當于今天所講的“可以、能夠”,“以”僅作為起舒緩作用的語氣助詞。
2、那么,作者是如何來論證這一中心論點的呢?我們首先來看第一段。課文大家都預先翻譯過了,下面同學們可以把這一段翻譯時遇到的疑難之處提出來,我們共同解決。
明確: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于”:介詞,第一個相當于“從”;第二個相當于“比”。
木直中繩。中:符合的意思。
輮以為輪。“輮”同“煣”,通假字。這也是一個省略句,“以為”中省略了賓語“之”。
雖有槁暴。“有”同“又”,通假字。
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斷句,“者……也……”判斷句的標志。
金就礪則利。“金”,古今異義詞。這里指“金屬做成的刀劍”。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日”名作狀,每天、每日。“乎”同“于”,相當于“對”。介賓短語后置句。“而”連詞,表并列。
則知明而行無過已。“知”同“智”,“而”連詞,表遞進。
3、這一段講的是學習的意義,那么,作者講到了學習具有哪些重要意義呢?其中又運用了哪些論證方式呢?
明確:比喻論證。
青出于藍;冰寒于水;輮木為輪。—— 學習可以改變一個人。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學習可以提高一個人。
總結:知明而行無過矣。
四、總結:
這節課我們了解了荀子的生平經歷,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學習了一些文言文基礎知識,了解了第一段的論證方法。下節課我們將繼續來感學習后兩段的內容。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了解了荀子的生平經歷,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學習了一些文言文基礎知識,了解了第一段的論證方法,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課文的后兩段。
二、文本研析:
1、還是按照上節課的程序,同學們首先將第二段自己在翻譯時遇到的疑難之處提出來,我們共同解決。
明確:吾嘗終日而思矣。“而”是表示修飾的連詞。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之”相當于結構助詞“的”。
“所學”是“所字結構”,是一個名詞性結構。
登高而招。“而”表修飾的連詞。
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而”表示轉折的連詞。
非利足也。“利”為使動結構,“使……銳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假”:借助。“水”名作動,游泳。
關于文言文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借助注釋和工具書了解課文內容,學習綜合質疑。
2、學習本文運用對比,構思嚴密、層層深入的論證方法。
3、理解本文的主要觀點,懂得有書必須認真讀的道理,培養刻苦好學的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1、運用對比闡明道理、層層深入論證的寫法。 2、理解本文的主要觀點。
教學設想:
熟讀課文,借助工具書結合注釋理解課文內容,讀讀、講講、練練,力爭在課內熟讀成誦;研讀重點語段,學習本文運用對比闡明道理的方法;通讀全文,了解本文以理服人又以情動人的寫作特點。
時數: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書海茫茫,讀書要借書,這是常有的事。當你借到一本你所需要的書時,你在激動興奮之后,便會埋頭攻讀,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但對自己已有的書,雖然也是需要學習的,卻缺乏那種興奮感和迫切閱讀的激情。在這方面大概大家都有所體會,這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黃生借書說》就議論了這個問題,看看課文作者提出了什么看法,你和他的認識是否一致?
二、預習檢測
1、 文體:“說”是古代一種非常活潑的文體,篇幅不長,內容是議論性的,常就某種社會現象或社會問題提出精辟的見解,跟現代的雜文或雜感相似。 這篇“說”是作者就黃生允修向自己借書一事發表議論。
2、有關作者:袁枚,字子才,號隨園主人,清代文學家。著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子不語》等
3、有關字音: 枚( ) 齋( ) 俟( ) 輒( ) 俸 ( ) 吝 ( ) 惴惴( ) 摩玩( )素蟫( ) 庋藏( )
三、學習過程
(一)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要求:自由讀,認真專注,邊讀邊圈點批注。注意生字、多音字,注意停頓,尤其是一些長句的停頓。)
1. 讀不準的字音 :汗牛塞屋 (sāi)若業為吾所有(wéi) 輒省記 (xǐng)
時蒙卷軸(juàn)
2. 斷句
如: 黃生允修|借書(主謂之間要停頓) 然|天子讀書者(承接上文的句首助詞,連接后要停頓) 小結:文言文語句的停頓應遵循兩個原則: 一是人、地、物等名稱中間不應停頓。 二是表示一個完整概念的短語中間不應停頓。
3.個別小組讀文,其他小組點評。
(二) 細讀課文,理解文意。
(要求: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結合文下注釋、工具書,試譯全文。先解釋重點詞語,后譯句。有疑問的小組內解決,解決不了的可以到鄰組求得幫助或問老師。) 1、小組合作,理解文意。 2、質疑、解疑 3、歸納本課的重點實詞和所出現的文言現象。
(1)重點實詞: 授以書 而強假焉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必高束焉,庋藏焉 家貧難致 輒省記 落落大滿 若不相類 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
(2)古今異義詞:
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 祖父:古義(祖輩、父輩)今義(父親的父親)
無論:古義(不用說,更不用說)今義(表示條件的連詞)
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 夫人:古義(那個人)今義(對別人妻子的尊稱)
(3)一詞多義:
子:子不聞藏書者乎( 你 )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 兒子 )
然:然天子讀書者有幾 ( 但是 ) 非獨書為然 ( 這樣 )
(4)特殊句式:
七略、四庫,天子之書。(判斷句)
隨園主人授以書,而告之曰(省略句、倒裝句)
若業為吾所有(被動句)
(6)本文中虛詞“焉”、“而”的用法。 焉:①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句末語氣助詞,相當于“了”。) ②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句中語氣助詞,作形容詞詞尾,同“然”。) ③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 ④若業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以上③④句三個“焉”都作兼詞“于是”講,相當于“在那里”。于,介詞,在。是,指示代詞,那里。“強假焉”譯為“在有東西的人那里勉強借來的”;“高束焉”譯為“把東西捆起來高高地放在那閣板上”,可活譯為“……放在高高的閣板上”;“庋藏焉”譯為“收藏在那里”。) 而:①授以書而告之日(并列連詞,一說,遞進連詞,并且。) ②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轉折連詞,卻。) ③必慮人強取,而惴惴焉(因果連詞,因而。) ④歸而形諸夢(順承連詞,可不譯,或譯“就”。) ⑤吾不得而見之 ⑥予固不幸而遇張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⑤⑥句三個“而”均為表修飾關系的連詞,連接狀語和謂語,⑤句可不譯,⑥句不譯) ⑦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 ⑧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 ⑦⑧句均連接兩個句子,可不譯。
(三)了解本文的結構層次:
第1、2段,就黃生借書一事,闡明“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
第1段,是這一部分的總領,說明以下的話是專對黃生而言。
第2段,用藏書者不讀、借書者快讀進行對比,從正反兩方面論證“書非借不能讀”。
第3段,用自己切身的經歷作對比,從正反兩方面說明“借書讀必專”,再次證明“書非借不能讀”。
第4段,拿黃生與自己相對比,勉勵黃生把握機遇,勤奮讀書。“公書”與“吝書”、“幸”與“不幸”對比,很有說服力。 結尾照應開頭“授以書而告之”,再次表明對黃生的期望。
四、布置作業:
1、整理課堂筆記。
2、從文章的各方面進行質疑,自問自答,至少三題。
第二課時
一、精讀課文,領悟主旨。
1、文中作者提出了怎樣的觀點?
明確:觀點“書非借不能讀也”
2、為了證明中心論點,作者列舉哪三種藏書者不讀書的例子?(用自己的話概括)
明確:①皇帝藏書很多,但是讀書的很少。 ②富貴人家藏書很多,可是讀書的不多。 ③祖輩父輩收藏書籍、子輩孫輩丟棄書籍的事情很多。
3、本文第一人稱代詞有哪些?你掌握的第二人稱代詞有哪些?
明確:本文第一人稱代詞有:吾、余、予;我們掌握的第二人稱代詞有:爾、汝、子。
4、“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這句話有什么作用?
明確:這句話,深化了論點,擴展了論題。
5、“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這句話是什么描寫?其作用是什么?
明確:這句話是人物的神態和動作描寫。 其作用是: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借物者喜愛這個東西,擔憂物主來討而舍不得馬上歸還的心理。
6、“其切如是。”“是”指代什么?從中可見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是”指代:沒有借到書回來后夢里還出現借書的情景。或:“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 從中可見作者年輕時渴望讀書的迫切之情。
7、文章的第三段,作者以親身經歷從正反兩方面證明觀點。具體內容是什么?
明確:正面:年輕時借書困難,苦讀而效率高。 反面:作官后,藏書很多反而很少讀書。
8、“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嘆”“惜”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表達了作者感嘆光陰可貴,勸勉年輕人珍惜大好時光努力讀書的思想感情。
9、最后,作者向黃生提出什么希望?
明確:最后,作者向黃生提出“讀書也必專”、“歸書也必速”的希望
10課文結尾一句話,它在結構上和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作用?
明確:課文以“為一說,使與書俱”作結,在結構上照應了課文開頭的“授以書而告之”。在思想感情上則進一步表達了對黃生的殷切期望。
11、文章是運用什么方法論證“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的?
明確:(1)運用舉例子的論證方法:概括列舉了天子、富貴家、一般藏書家,有書不讀的'例子。
(2)運用了對比論證的方法: ①天子、富貴者藏書很多而讀書人很少的對比。 ②祖輩收藏書籍而子孫丟棄書籍的對比。 ③藏書者“高束焉,庋藏焉”與借書者“惴惴焉摩玩不已”行為對比。 ④藏書者“姑俟異日觀”與借書者“今日來,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心理對比。 ⑤我今日“落落大滿,素蟫灰絲時蒙卷軸”與昔日“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對比。 ⑥“張氏之吝書”與“予之公書”對比。 ⑦黃生“幸”與我的“不幸”對比。 ⑧天子、富貴者藏書很多,我年輕時、黃生現在無書的對比。
11、本文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明確:“書非借不能讀”,年輕人應該珍惜大好時光,努力尋找機會,發奮讀書,充實自己。
12、 課文的中心論點是“書非借不能讀”,作者對黃生所寄托的感情是要珍惜少時光陰,專心讀書。那么我們應該怎樣體會課文的中心論點,從中受到教益呢?
明確:①對于課文的中心,我們不應機械搬用,“書非借不能讀”決不是“有書不讀”,而應從讀書精神上去體會。作者的意思是說借書比自己有書更容易去勤讀,更容易把書記在心里,效果更好,即所謂條件差反而進步快,逆境能促人勤奮。所以我們理解課文中心,就是要發揚我國古人的身處逆境而矢志苦讀的優良傳統,以堅韌不拔的精神學好科學文化知識。
②作者認為自己幼時借不到書而“形諸夢”是非常不幸的,而黃生能與作者“公書”是非常幸運的,所以作者要黃生“知幸與不幸”,珍惜少時光陰,專心讀書。我們現在的讀書條件比起黃生來又不知要幸運多少倍,我們更應“知幸與不幸”,珍惜現在這大好的學習條件和自己的青春年華,刻苦攻讀,使自己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有用人才。如果學有不成,非他人之過,自己應該多反省,知警惕。
二、課堂小結:
課文就“黃生借書”發表議論,提出“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勉勵年輕人努力尋找學習機會,發奮讀書,充實自己。這對我們仍然具有現實意義。通過學習本文,我們應該自覺培養刻苦好學的習慣。
三、 拓展延伸
其實從古至今,很多人在面對不利條件的時候,都能積極主動的創造條件,奮發學習,你知道這樣的例子嗎?
戰國時蘇秦刺股提神、漢代孫敬頭發懸梁。就以家貧買不起燈油為例,就有漢代的匡衡鑿壁借光,晉時的車胤囊螢夜讀和孫康映雪誦書,南北朝的江泌隨月取光。這些人都身處逆境,憑著苦讀精神終于成了大學問家。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這種苦讀精神,戰勝各種困難,使自己學有所成。
四、布置作業
1、積累有關讀書的名言和事例,制成讀書卡片。
2、以“談讀書”為話題,結合自己的讀書經歷,運用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等方法寫一個議論片斷。
關于文言文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囊螢夜讀》。
3.理解文章每句話的意思,體會人物美好的學習品質。培養勤奮學習、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理解文章每句話的意思,培養勤奮學習、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說說你們知道哪些古人勤奮讀書的故事。(懸梁刺股、鑿壁偷光、牛角掛書)下面,我們一起來看兩則古人刻苦學習的動畫片。(視頻播放動畫片《囊螢夜讀》和《鐵杵成針》,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這兩篇文言文。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第一則——《囊螢夜讀》。(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學習生字詞(第一則)
1.人物簡介:車胤(yìn)(約333年—401年),字武子,湖北公安縣人。東晉大臣。為人公正,不畏強權,后為會稽王世子司馬元顯逼令自殺。
2.初讀課文,引導學生查工具書正音正字。
3.出示要求學生會認的字,指導學生正確朗讀。
恭(gōng)勤(qín)焉(yān)
4.出示要求學生會寫的字,指導學生正確書寫。
囊螢恭勤博貧焉
點撥:“囊”,上中下結構;“恭”,部首是,不要錯寫成“水”或“氺”。“勤”左下是兩橫、一豎一提,不要寫作一橫、一豎、一提。
5.請同學們大聲自由朗讀課文,看誰讀得既正確、流利,又有節奏。
(1)朗讀提示: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2)自己讀,同桌互讀。
三、討論,理解文言文大意
1.先讓學生結合注釋自學,再小組討論。教師明確要求:
(1)默讀文言文,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大意。
(2)圈出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小組討論。
2.全班交流難懂的詞語或句子。
預設:
(1)得:買得起。盛:裝。以夜繼日:與我們今天常用的成語“夜以繼日”的意思相同,都是指用夜晚的時間接上白天的時間,日夜不停地學習,該成語出自《莊子·至樂》中的“夫貴者,夜以繼日,思慮善否”。
(2)大意:晉代人車胤肅敬勤勉而不知疲倦,知識廣博,學問精通。(他)家境貧寒,不能經常得到燈油(點燈,以便在夜晚讀書)。夏天的夜晚,(車胤)就用白色薄絹做成(透光的)口袋,裝幾十只螢火蟲當作燈來照著書本,在夜晚接著白天學習。
四、深入探究
1.分析人物品質。
(1)談談你對人物的看法。(要求:先自己思考,再小組交流)
課件出示:我讀出了( )的車胤。
(2)教師歸納:我讀出了(謙遜有禮、勤奮、聰明好學、不怕吃苦)的車胤。
2.談啟示。
(1)出自這篇文章的成語是什么?你知道它的意思嗎?(同桌交流)
囊螢映雪。原是車胤用口袋裝螢火蟲來照著看書,孫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奮苦學的故事。后用“囊螢映雪”比喻家境貧苦,刻苦讀書。
(2)這個故事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
教師歸納:無論環境有多么惡劣,我們都要勤奮苦學。
五、創編故事
車胤是怎樣在螢火蟲微弱的光下勤奮夜讀的?想象當時的情景創編故事。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聽寫第一則文言文中的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二則文言文——《鐵杵成針》,看看又有什么新的收獲。
二、認識生字,讀通課文
1.明確要求:請大家自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可通過查字典或同伴互讀的方式認讀生字。
2.全班交流識字方法,教師相機點撥。
3.檢查朗讀,指導學生將句子讀通順。
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三、討論,理解文言文大意
1.先讓學生結合注釋自學,再小組討論。教師明確要求:
(1)默讀文言文,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大意。
(2)圈出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小組討論。
2.全班交流難懂的詞語或句子。
預設:
(1)媼:年老的婦人。還卒業:回去完成了學業。
(2)大意: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人說唐朝大詩人李白少年時在山中求學,因長期讀書沒有成果,打算放棄。渡過了這條小溪,看見河邊有一位老婆婆,正在石頭上磨一根很粗的鐵棒。李白問老婆婆在做什么,老婆婆說:“我要把它磨成繡花的針。”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動,回去完成了學業。
四、深入探究
1.分析人物品質。
(1)談談你對人物的看法。(要求:先自己思考,再小組交流)
課件出示:我讀出了的李白。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我讀出了(好問的、有毅力的、持之以恒)的李白。
2.談啟示。
(1)小組交流:這個故事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
教師歸納:“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我們做事要有毅力,要持之以恒。
(2)積累與學習有關的成語故事,并說說自己從故事中得到的啟示。
五、創編故事
1.在學習的過程中,李白也有想放棄的時候,他是如何做的呢?想象當時的情景創編故事。
2.寫完后小組交流,推薦優秀作品全班展讀。
六、拓展延伸
韋編三絕:孔子到了晚年,喜歡讀《周易》。春秋時期沒有紙,字是寫在一片片竹簡上的,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必須用熟牛皮(韋)編成繩子把這些竹簡編聯在一起才能閱讀。平時卷起來放著,看時就打開來。《周易》文字艱澀,內容隱晦,孔子就翻來覆去地讀,這樣讀來讀去,把編聯竹簡的牛皮繩子磨斷了許多次。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是不滿意,說:“如果我能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內容了。”
[教學板書]
22.文言文二則
囊螢夜讀——勤奮苦學
鐵杵成針——持之以恒
[教學反思]
《文言文二則》由兩篇短小的文言文組成,內容勵志,容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我先抓住字詞解釋和翻譯環節,讓學生結合注釋自己疏通文意,便于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上課時,我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相結合,完成對人物的評價。在談受到的啟示等環節,我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思考的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我還注重學以致用和自由創作,比如成語造句,故事創編,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
不足之處:學生對成語的積累很少,以后要多培養學生多讀書的習慣。
關于文言文教案 篇16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在戰國時期有一位母親為了讓孩子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曾經搬了三次家,你們知道這位母親是誰嗎?(生:孟母)
師: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誰能給大家講講這個故事?
師:多么了不起的的母親啊!孟子后來成為了一名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人們尊敬的稱他為亞圣!可是像孟子這樣的人小的時候也逃學呢!為了勸說孟子讀書,發生了這樣一個故事——孟母斷織勸學(出示題目)。
二、初讀課文、感悟劇本內容。
1、師:孟子為什么要逃學,孟母是怎么勸說他的,故事的結果又將怎樣呢? 請同學們打開課文快來讀一讀吧!
2、孟子逃學的原因
生:他覺得整天呆在學堂里,沒有意思。
師:你從那個詞語看出孟子覺得上學很無聊,甚至很煩人? 生:“整天”“呆”“沒有意思”。
師:是啊,整天都要呆在學堂里,又沒有動畫片,老師也不組織大家玩游戲,真是有些無聊、煩人哦!誰能把孟子厭煩的語氣讀出來?
生:表演讀,厭煩地,無聊的語氣。
師:既然讀書這么無聊,又要費錢,還不如回家幫幫母親干活,也能讓母親輕松一些是吧!如果孟子是這么想的話,那他在回答的時候一定是覺得自己很懂事的樣子,他會自豪地,理直氣壯地說——
生:很自豪的,理直氣壯的讀。
3、孟母斷織
師:看著兒子不認真上學,反而還這么自以為是的樣子,孟母的心理真難過啊,她該怎么引導孩子,才能讓他明白應該認真讀書的道理呢?
生:孟母聽了,一句話也沒說,她拿起剪刀,把織布機上的布剪斷了。
師:為了勸孟子讀書,家里那么困難,孟母也毫不心疼的把正在織的布剪斷了,我仿佛看見了母親正含著眼淚拿起剪刀把布剪斷的情景。這下可把孟子給嚇呆了。他趕緊走上去拉住母親的手問:(生齊說 )娘,布都快織好了,您為什么把它剪斷呢?
師: 剪斷的布還能接起來嗎?
生:當然不能接起來。
師:剪斷的布還有用嗎?
生:當然沒有用。
師:娘把你送進學堂讀書沒想到你卻逃學啦!剪斷的布,是一塊沒有用的布;逃學的孩子,是一個沒有出息的孩子。
師:你覺得孟母哪句話最能打動你的心?
生:剪斷的布,是一塊沒有用的布;逃學的孩子,是一個沒有出息的孩子。 師:讀了這句話,你想到了什么?
出示:學習、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則將一事無成。
3、孟子知錯就改
師:當孟子聽到母親的教誨,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說:(生齊讀)娘,我錯了,我一定改正。
師:你覺得孟子是一個怎樣的孩子?(生:知錯就改的孩子)
4、我們來合作,老師讀孟母的話,請一位同學讀場景,其他同學讀孟子的話,有信心讀好嗎?
5、同桌練習分角色表情朗讀。要注意括號內的提示。
6、分角色表演讀。
三、總結拓展
1、學習了這個劇本,我的收獲。
(1)學習、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則將一事無成 。
(2)感悟孟母斷織勸學的良苦用心。
2、想一想,在你學習不認真時,你的媽媽會怎樣教育你?
(可能你的媽媽有時會因為太生氣而批評你、責罰你,但是,作為孩子,一定要理解母親的良苦用心,做個孝順、懂事、明理的好孩子。老師相信你們會做到的。)
四、布置作業
1、搜集孟子或孟母教子的故事。
2、完成課后的練習。
五、板書設計
24、孟母斷織勸學
孟子逃學
孟母斷織
孟子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