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優秀備課教案范文(精選13篇)
《出塞》優秀備課教案范文 篇1
教材簡析:
《出塞》是一首優秀的邊塞詩。作者是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王昌齡。后人曾把這首詩推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評價甚高。這首詩的主旨看上去是一首歌頌守邊將士、懷念守邊名將的詩,但是構思巧妙,把意境引向了深遠。詩人從千年以前的秦漢、萬里之外的關山寫起,形成了一種雄渾蒼茫的獨特意境,很自然地讓讀者聯想到:明月依舊,關山仍在,連年戰爭不斷,將士們為國捐軀,百姓們流離失所。自古以來,戰爭給人們帶來了無盡的災難。這首詩通過對歷史的回顧,寫出了詩人對現實的憂患,對英雄的懷念和歌頌,更寫出了戰勝敵人、保衛祖國的堅強信念和祈求和平安寧生活的強烈愿望。
教學目標:
1.會寫1個字.
2.了解詩的意境,感受詩人的愛國情懷。
3.體會語文學習的快樂,掌握感悟古詩的方法。
4.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古詩的含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感悟古詩的方法。
教學準備:
1.查找有關詩人王昌齡的資料。
2.收集和閱讀其他的邊塞詩。
一、引入
1.你知道現在世界上哪些國家還存在戰爭?我們希望戰爭早日結束,希望人類和平,在古代,各民族間經歷了無數次戰亂。今天,我們就學習一首邊塞詩《出塞》,我們從詩中了解當時的戰爭情況,體會詩人的情感。
2.齊讀課題《出塞》(板書),多音字“塞”還讀什么?有關詩人,你知道什么?
二、學習古詩
1.教師范讀,聽準字音。不理解的詞語畫出來。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2.檢查自學情況。
3.齊讀第一句,找出書中哪一幅圖是寫這句詩的?“關”指什么?“明月”代表什么?還學過那些帶有明月的詩句?古人借明月寄托思念,今天,我們仍可以把它寫進作文里。
4.過渡:明月和關塞還在而戰爭的人呢?哪一句能看出來?理解第二句。假如你是戰士,會想些什么?戰士的家人又會說些什么?可以用哪個詞來形容戰士的心情?
5.引導學生自由說一說。
6.過渡:詩人有感于戰士遠赴邊疆不再歸還的悲劇命運,產生了強烈的感想,齊讀最后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結合圖理解。“飛將”指誰?有關李廣你都知道什么?“教”是什么意思?字里行間寄托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希望朝廷啟用良將,讓人們不再戰爭。指責了統治者的無能,詩人關心國家安危,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7.愛國,你能做到什么。
三、感悟古詩
1、讀全詩,第一句“明月,關塞”寫什么?(景物)在描寫景物的過程中,寄托了深厚的情感。第二句,聯想到人,人不在,采用借古諷今的寫法,借古代李廣諷刺當今守邊將領的無能,語言含蓄,感情深沉。
2.再讀幾遍,體會詩人的情感。
四、指導書寫本課生字
五、小結:齊背古詩
板書:
明月 關塞 依舊 渴望和平
出塞 龍城 飛將 不在 關愛生命
《出塞》優秀備課教案范文 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詩的意境,感受詩人的愛國情懷。
2.體會語文學習的快樂,掌握感悟古詩的方法。
3.會寫1個字。
4.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教學建議
(一)教學準備
1.查找有關詩人王昌齡的資料。
2.收集和閱讀其他的邊塞詩。
(二)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在朗讀背誦的基礎上理解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懷,并且通過課后的練習使學生掌握感悟古詩的幾種方法,從中感受學習的快樂。具體建議如下:
1.朗讀指導
教師范讀,學生體驗詩的語感和情感。
學生自由朗讀,感知詩的內容,做到熟讀成誦。
教師在學生朗讀過程中指導其讀出節奏和韻味。
2.理解感悟古詩。
古詩教學要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去體會詩的意境。可安排下列內容:
(1)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體會詩意。
結合注釋、查字典或利用其他工具書,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以及其在表達思想感情中的作用。詩中“秦時明月”“漢時關”不是專指秦漢時期的明月和山關,而是用來說明自秦漢以來,邊關戰爭一直在無休止地發生。這樣一來,“萬里長征人未還”就不只是當代的人們,而是自秦漢以來世世代代的人們共同的悲劇,可見戰爭是無情的,帶給人們無盡的苦難。“但”是“只要”的意思。“飛將”指
漢代名將李廣,由于他英勇善戰,威震龍城,被匈奴稱為“漢之飛將軍”。這里
是化用典故,指揚威北方邊關的名將。后兩句詩抒發了作者的心中的感慨和希望:
如果有李廣那樣英勇善戰的飛將軍駐守邊關,絕對不會讓敵騎越過陰山。
(2)體會意境。
在學生理解了詩意之后,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理解本詩的深遠意境。“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中的“明月”和“關”兩個詞,正是有關邊塞的樂府詩里很常見的詞語。但在這兩個詞之前加了“秦”和“漢”兩個時間性的限定詞,這樣從千年以前、萬里之外下筆,自然形成一種雄渾蒼茫的獨特意境,借用前代評詩慣用的詞語來說,就是“發興高遠”,使讀者把眼前明月下的邊關同秦代筑關備胡,漢代在關內外與胡人發生一系列戰爭的悠久歷史自然聯系起來。這句詩聲調高昂,氣勢雄渾,也足以統攝全篇。
3.閱讀教學
(1)整體感知詩的內容。結合書后注釋,熟讀課文后,小組同學討論感知大意。
(2)結合注釋,學生自主理解詩的意思;根據詩句,理解詩的意境,并進一步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查找王昌齡其他的邊塞詩,討論研究他的詩作風格和愛國情懷。
4.活動提示
(1)“把古詩改編成小故事”。這道題是要學生在深入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想象,把古詩改編成一個小故事。目的是要促進學生對詩的內容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
(2)“看畫面寫詩句,再講一講這幾幅畫”。這道題有兩個要求:一是要根據自己對畫面內容的理解,寫上相關的詩句;二是講一講這幾幅畫。這道題是想通過一條從詩到畫再從畫到文的訓練途徑培養學生閱讀、聯想、表達的綜合能力。教學時,教師可用書上的原題引發話題,也可根據班級學生的不同情況設計其他形式組織教學。
(3)“古詩的感悟”。這一活動的設計主要是向學生提供幾種感悟古詩的途徑與方法:①上網查找資料;②反復誦讀進行感悟;③利用插圖進行感悟;④利用課文中的注釋進行感悟;⑤查閱辭典。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如果飛將軍李廣今天依然在世,就絕不會讓胡人的兵馬越過陰山。
“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
漢朝的將士們把勝利的旗幟插滿了陰山,將士們決心保衛邊關,全殲敵人,連敵
人的一匹馬都不讓活著回去。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將士們在大漠黃沙中身經百戰,盔甲都已經磨穿了。可是他們報國的斗志依然不減,發誓不攻破樓蘭,不殲滅敵人決不回還。
(4)“積累”。這道題主要是引導學生去認識、了解更多的邊塞詩。選入的是唐代詩人盧綸的《塞下曲》。這是一首充滿戰斗生活氣息的詩,描寫了守邊的將士黑夜追擊敵軍的情景:侵犯邊疆的敵軍趁著黑夜沒有月光,偷偷逃跑,驚飛起大雁,將軍一聲令下,戰士們個個斗志昂揚,騎上戰馬,刀出鞘,箭上弦,此時此刻,大雪彌漫,剎那間飛雪將弓箭和大刀全都覆蓋上了。
課文中的注釋很多,學生可能還不習慣閱讀注釋,要教給學生充分利用注釋,用“代入法”學習古詩,讓學生結合書后的注釋、利用工具書去自學古代詩詞。
5.課時安排:建議2課時。
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與解決對策
教學中,學生對于后兩句詩的歷史性意義理解上會有些困難。為什么如果李廣將軍健在,絕不會讓匈奴兵馬越過陰山呢?這就要求教師對當時的歷史背景,對詩人所處時代守邊將領的無能加以介紹、講解,來體會詩人借古諷今的寫法以及詩人關心國家安危的愛國情懷。
相關資料
王昌齡(約698—約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唐代的詩人。他中進士后授汜水尉,后中博學宏詞科,官校書郎,出為江寧令,晚年被貶為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安史亂起,被刺史閭丘曉所殺。他的詩以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成就,當時被稱為“詩家夫子王江寧”,享有盛譽,現存詩一百八十首。
龍城:為匈奴祭天之處,故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鄂爾渾河西側的和碩柴達木湖附近;或解釋為盧龍城,在今河北喜峰口附近,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史記•李將軍列傳》說:“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
不敢入右北平。”后一解釋較合理。
《出塞》優秀備課教案范文 篇3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之三
佚名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通讀三首古詩,學會三個生字。
2.了解《長歌行》大意,感受詩人的真摯感情。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教師演示《古詩三首》誦讀動畫,導入 新課。
二、學生初讀課文
1.讀通三首古詩,學會三個生字。
2.對照注釋,理解古詩的大意,標出不懂的地方。
3.小組內簡單交流。
三、學習《長歌行》
1.導入 新課。
“行”是古代的一種詩歌形式,我們曾經學過哪首詩?(背誦《古朗月行》)今天,我們學一篇這樣的詩歌叫《長歌行》。這是一首漢樂府民歌。
2.交流自學結果。
(l)你理解了哪些詞句,說出來與大家共享。
(2)說說每句詩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問題,相機點撥,指導學生解決。
重點解決:這首詩表面上是在寫景色,實際上是在告訴我們什么?這首詩要表達的是什么意思?
(4)你最喜歡哪些句子,讀一讀,說說為什么喜歡?
3.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四、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朗讀課文。背誦《長歌行》。
附板書:
長歌行
葵露待日
百川不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1.學習《七步詩》和《出塞》,了解詩歌大意,感受詩人的真摯感情。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并默寫《出塞》。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1.背誦《長歌行》。
2.“三國”以后,魏國的第一個皇帝是曹丕,他有個弟弟叫曹植,十分有才干,曹丕十分妒忌,所以總想加害他。有一次,曹丕叫人把曹植叫到官中,命令他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否則的話就殺他的頭。曹植又氣又恨,輕踱七步,吟出一首千古絕唱,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的一首詩《七步詩》。
3.教師演示誦讀動畫。
二、交流自學情況,提出不懂的問題
1.你理解了哪些詞句,說出來與大家共享。
2.試著說一說每句詩的意思。
3.你還有那些不懂的問題,提出來。
三、歸納學生問題,集體討論
曹植寫這首詩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教師引導:結合當時的情況,想一想、曹植的這首詩是否另有所指,指的又是什么,從而體會這首詩的比喻意義。比如,“同根生”指什么,“相煎何太急”又指什么,聯系前邊想一想,“豆”和“箕”又指什么……從而體會這首詩的真正含義,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反復朗讀,體會感情
1.錄音范讀。
2.學生練習朗讀。
五、練習背誦
六、學習《出塞》
1.讀課文,解題。
塞:關塞,邊塞。你怎么理解題目?
簡介作者王昌齡,唐代著名的詩人。字少伯,很有才華,曾中進士,擅長“七絕”,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今天學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詩。
2.范讀課文。
3.交流自學體會。
4.提出問題,教師歸納,集體解決。
5.體會詩的意境。
(l)讀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戰亂不斷發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飛將軍重出,救百姓于水火;這首詩意境深遠,言少意多。)
(2)你覺得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體會作者渴望出現英勇善戰,體恤士卒的將帥,鞏固邊防的心情。
七、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默寫《出塞》。
2.向別人講述《七步詩》的有關故事。
附:板書設計
出 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以景抒情)
教案點評:
教師從故事入手,激發學生興趣,同時交代時代背景,便于學生理解。啟發學生交流自學成果,鼓勵他們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有重點地討論學生提出的問題,相機點撥學生體會詩的意境。學生自己查找資料,自學古詩,并提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通過小組討論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不能解決的全班討論解決。
《出塞》優秀備課教案范文 篇4
教學目標
1.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能夠有感情的朗讀詩歌。
2.能深入理解詩句含義,體會詩歌的藝術境界。
3.理解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和不幸,加強對和平生活的熱愛。體會邊塞詩的風格,培養學生對祖國文學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能深入理解是詩句含義,體會詩歌的藝術境界。
教學準備
1.師生共同查找有關詩人、時代背景、其他描寫戰爭詩的資料。
2.學生課前預習詩文。
3.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
(一)相機導入,揭示課題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首樂府詩《十五從軍征》,讓我們體會到了戰爭給人民造成的苦難。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跟戰爭有關的邊塞詩《出塞》。(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復習方法,交流資料
1.復習方法: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有一個把古詩學好學透的方法,誰來說一說是什么內容?(生敘述)。
2.交流資料:
(1)介紹作者。
(2)明確背景。
(三)討論探究,拓展理解。
1.出示全詩,整體感悟。
2.運用學法,小組探究。
3.分句匯報,品味詩句。
A、匯報前兩句b
(1)說清詩意,體會詩情。
思考:為什么要提到秦漢時的明月和關?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帶給你什么感覺?
(2)反復吟詠,熟讀成誦,升華詩情。
(3)拿出摘錄筆記,記錄詩句,養成積累的習慣。
(4)聯系課外,鏈接知識。
B、匯報后兩句
(1)匯報方法同上:讀、背、摘錄、板書。
(2)看教材我的視角中丁丁的話,了解詩中引用的典故龍城飛將。
二、
(一)憑借情境,升華詩情。(出示課件)
讓我們再看全詩,大聲誦讀一邊,再來體會作者之情。
(二)回味誦讀,深入品味。(再出示課件)
學生誦讀,練背。
三、
(一)解決書后練習題,對比本課兩首描寫戰爭的古詩各自的感情基調。
(二)再看我的視角,解決冬冬的問題,理解多數古人選擇戰爭題材寫詩的原因。
四、日積月累,課外延伸。
收集王昌齡其他描寫戰爭的古詩,還可以收集其他詩人描寫戰爭的古詩。
《出塞》優秀備課教案范文 篇5
教學目標
1、結合課后注解及工具書,自學古詩,了解古詩大意。
2、誦讀古詩,讀悟結合,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感受詩歌彰顯出的博大人性美。
3、課內外相結合,激發學生對唐詩的興趣以及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唐詩。
教學構想
課前預熱
讀《靜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請學生結合自身感受,談談想家的感覺。(板書:明月)突出李白可能是在什么狀況下思念家鄉。自己在外想家一般怎么辦?
一、初讀古詩,了解古詩大意
1、導入《出塞》,板書課題,解題,了解“塞”的意思,匯報朗讀。
2、同學們課前已經自學了這首詩,還有什么讀不明白的地方,在這里不妨提出來,我們大家交流交流。
3、學生質疑,師生共同釋疑。
4、現在誰能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學生談、齊讀。教師小結:我們是怎么初步讀懂古詩的?小結初步讀懂古詩的方法。(板書:邊關)
過渡語:熟讀古詩,初步讀懂古詩,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詩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下面我們來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二、感悟詩意,體會詩人情感
1、感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從征人角度感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1)讀一讀。
(2)想一想。這兩句詩講了什么呢?這兩句詩有沒有講述一件有關征人的具體事情?
(3)說一說。詩中沒有說征人們具體的生活事件,你覺得征人們可能會做些什么呢?
(4)學一學。我們剛才總結了初步讀懂古詩的方法,這里有一首描寫征人具體生活的詩,你們有沒有信心自學并初步讀懂呢?
(5)嘆一嘆。假如你是征人,面對這樣的生活,你心中可能會作何感嘆?(思念家人、恨、渴望、愁、盼、苦)
(6)誦一誦:征人們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個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這征人是千百年來的千百萬征人啊!千百年來千百萬人縈繞心頭的夢,卻都只化成一句:(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從親人角度感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過渡:征人在萬里之外喋血沙場,在同一輪明月之下的他們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1)在同一輪明月下的征人的家人們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2)學生思考,完成練習。
① 征人白發蒼蒼的父母,一臉,相互攙扶著,地來到村口,站在一棵老樹下,遙望,忍不住喊一聲;
② 征人柔弱無助的妻子,替別人洗完一筐又一筐的衣服,遙望著,忍不住別過臉去,偷偷擦拭去
③ 征人無依無靠的孩子,看見別人的爸爸百般愛護自己的孩子,忍不住流下了,稚嫩的心靈從此
(3)教師激情引讀:
這千百年來千百萬白發雙親、這千百年來千百萬可憐的妻子、這千百年來千百萬孤苦無依的孩子對兒子、丈夫、父親的期盼,卻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4)征人們回家有望嗎?我們來看一段資料。
據《資治通鑒·唐紀》載,玄宗時,改府兵為募兵,兵士戍邊時間從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終于成為久戍之役,“天寶以后,山東戍卒還者十無二、三”。
① 生看資料,理解資料意思。
② 古代的邊塞詩,有很多就反映了邊塞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我們一起輕聲讀讀,感受感受。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唐·李頎《古從軍行》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歲二首》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
──唐·李頎《古意》
(5)王昌齡面對這千百年來千百萬人的悲劇,發千古之感慨,寫下了”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的不朽佳句,我們也寫兩句話,表達自己的感受。學生寫話。
2、感悟“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學生讀詩。
(2)這兩句詩講了什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觀點和希望?(教師可簡要介紹李廣事跡,幫助學生理解。)
(3)學生匯報,教師引讀。
這兩句詩表達了王昌齡的殷切希望,來,我們來表達一下詩人的希望,引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兩句詩僅僅表達了王昌齡的希望嗎?還表達了誰的希望?學生談,教師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是啊,這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征人的希望,他們希望——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也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征人父母的希望,他們希望——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4)整體讀全詩。然而,戰爭停止了嗎?是啊,沒有,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一個良知者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最強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詩,學生齊誦全詩。
三、結課升華
(1)引入漢匈戰爭的一些資料。
資料二:
漢王朝、匈奴河南之戰后,匈奴人失去了陰山以南的廣闊區域,痛心疾首,每過于此,無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戰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豐美的河西地,經濟上蒙受的損失更為嚴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漢武帝時,漢王朝、匈奴在漠北大會戰,經過數月搏殺,匈奴損兵十幾萬,這幾乎是匈奴當時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戰后,匈奴幾無壯年男丁。
(2)時光流轉到了今天,透過歷史的天空,你能否試著談一下對從秦漢一直延續到唐乃至到明清的漢民族政權對北方游牧民族的“千年戰爭”的看法?學生自由談,教師不做定論。
(教學意圖:炙熱的情感可能燃燒學生的理智,今天讀這首詩,很有必要引導學生對這一歷史的悲劇有全面、公正的看法。)
四、課內外結合,學習古詩
1、教師印發課堂上出現的古詩,有興趣的課后自學。
2、王昌齡沒有找到制止戰爭的有效辦法,你對“阻止戰爭”又有何高見?
板書
明 月
邊關 家
征人 父母 妻子 孩子
《出塞》優秀備課教案范文 篇6
今天,我在教學古詩《出塞》一詩的時候,一天始的教學都是按部就班的進行。很是平淡。我想這首詩的教學不會有更大的收獲。學生也就是能理解詩意,能一句句說出詩的意思。體會上的收獲應該不大吧?
詩已經講讀到差不多了,還剩下最后一個環節:讓學生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情感。這就像是例行公事,他們實在不能體會到詩中表達的思想情感就直接告訴他們算了。
為了讓學生體會思想情感,我提出了一個問題:你最喜歡詩中的哪些句子?說 說為什么?試試看。未曾想到,卻出現了下面的對話:
生甲:我喜歡“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我想到的是:雖然邊關和明月依舊,戰事不斷,戊戌邊關的人沒有歸來,讓家人期盼。可是,戊戌邊關的人沒有回來是為什么呢?他們也許已經戰死了,也許他們還活著,但卻沒想過要回到家鄉來,他們是在為保衛國家而犧牲的,他們是無名的英雄!我為他們驕傲!
我在心里想,教參上的建議是:“全詩反映了作者對駐守邊疆的將士們久征未歸的同情,也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爭,使國家得到安寧,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九年制義務教育語文第十二冊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20__年版)而作為學生這樣的理解,好像與教學參考的不大相符。但學生已經說到這兒,我想讓學生繼續說下去。
生乙:我也贊成他的觀點,國家的安寧與戰士不辭辛勞的戊戌邊關是分不開的。因為有了他們的努力,才讓人們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可還有一點,我覺得作者還表達了人們渴望和平,他們不希望戰爭繼續,他們更渴望過上沒有戰爭的平靜的生活。
生丙:我喜歡“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他表達了作都對李廣將軍的贊美,希望能有良將代為戊戌邊關,讓國內人民安居樂業的心情。可有一點我認為不同:任何一場戰爭的勝利都不是個人的功勞,而應該是全體戰士努力的結果,即使有好的將軍,沒有戰士們誓死衛國的決心和不怕犧牲的精神,這場戰爭也會失敗的!
一時間,教室里七嘴八舌,好不熱烈!
是啊,學生的理解也許和教材本身既定的目標有所區別,但從學生的談話中卻可以體會得出學生的思維是很活躍的,他們從更多的電視劇或一些書籍上了解了更多的知識,作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小學生來說,他們能對國家的安定團結有這樣的認識,已經讓我們心滿意足,倍感欣慰了。
這些,就是我在這堂課上的意外收獲。
《出塞》優秀備課教案范文 篇7
學習目標:
1.朗讀古詩,理解詩意,體會詩中的感情。
2.學習閱讀古詩的方法,激發學生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熱愛。
3.培養學生主動搜集資料,合作學習的能力,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激發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4.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學習重點:理解詩意,體會詩中所包含的感情。
學習難點: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意境。
教學準備:
1.學生:預習古詩,借助注釋初步理解詩意;搜集邊塞詩,并朗讀;搜集中國現代國防知識。
2.教師:多媒體課件、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唐詩。
學習過程:
一.古詩接力。
我們已經學習過不少古詩,讓我們先來做一個小小的游戲…——古詩接力,怎么樣?
二.導入新課,交流學法。
1、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著名的邊塞詩《出塞》,了解“塞”的意思(板書:邊關)介紹王昌齡(出示幻燈片)
過渡語:熟讀古詩,初步讀懂古詩,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詩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2、學生全班齊讀古詩。
三、結合注釋,理解古詩,感悟詩意,體會詩人情感
1、感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⑴讀一讀。
⑵想一想。這兩句詩講了什么呢?古詩描繪的是哪個時期的情景?
詩中的邊塞在哪兒?這兩句詩有沒有講述一件有關征人的具體事情?
⑶說一說。同一時間在邊塞看見到的景象,怎么月亮是秦朝的,而關塞是漢代的呢?
⑷學一學。想象:同學們,如果你是邊塞的一名戰士,白天不知生死而疲勞作戰,夜晚孤獨望明月,會想些什么呢?
⑸嘆一嘆。假如你是征人,面對這樣的生活,你心中可能會作何感嘆?(思念家人、恨、渴望、愁、盼、苦)
⑹誦一誦:征人們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個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這征人是千百年來的千百萬征人啊!千百年來千百萬人縈繞心頭的夢,卻都只化成一句:(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過渡:征人在萬里之外喋血沙場,在同一輪明月之下的他們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么?這千百年來千百萬白發雙親、這千百年來千百萬可憐的妻子、這千百年來千百萬孤苦無依的孩子對兒子、丈夫、父親的期盼,卻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可是征人們回家有望嗎?
2、感悟“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⑴學生讀詩。把古詩中隱藏的名將找出來,想想匈奴人為什么稱李廣為
“飛將軍”?“但使”是什么意思?
⑵作者在這里假設了什么?介紹李廣。
⑶學生匯報,教師引讀。從這種假設中,你感受到了詩人怎樣的觀點和希望?(這兩句詩表達了王昌齡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關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⑷這兩句詩僅僅表達了王昌齡的希望嗎?還表達了誰的希望?學生談,教師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是啊,這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征人的希望,這也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征人父母的希望,他們希望——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⑸整體讀全詩。然而,戰爭停止了嗎?
(是啊,沒有,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一個良知者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最強音)
六:屏幕出示《出塞》全詩理解(課件),學生齊誦全詩。背誦古詩。
七.交流邊塞詩。
你在課外還讀過哪些邊塞詩?能讀給大家聽嗎?(會背更好)
教師出示《塞下曲》《涼州詞》,學生齊讀。
八、課堂小結
教師總結:這首古詩不僅反映遠離家鄉的士兵為抵御外侮而長期戌邊“萬里征戰”的艱苦生活,而且表達消除邊患,使人民過上和平生活的強烈愿望,這樣把個人安樂與國家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是此詩的難能可貴之處。全詩寫得悲壯而不凄涼,暢明而不淺露,體現了王昌齡七言絕句的特有風格。
《出塞》優秀備課教案范文 篇8
教學目標
1.了解詩的意境,感受詩人的愛國情懷。
2.體會語文學習的快樂,掌握感悟古詩的方法。
3.會寫1個字。
4.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教學建議
(一)教學準備
1.查找有關詩人王昌齡的資料。
2.收集和閱讀其他的邊塞詩。
(二)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在朗讀背誦的基礎上理解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懷,并且通過課后的練習使學生掌握感悟古詩的幾種方法,從中感受學習的快樂。具體建議如下:
1.朗讀指導
教師范讀,學生體驗詩的語感和情感。
學生自由朗讀,感知詩的內容,做到熟讀成誦。
教師在學生朗讀過程中指導其讀出節奏和韻味。
2.理解感悟古詩。
古詩教學要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去體會詩的意境。可安排下列內容:
(1)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體會詩意。
結合注釋、查字典或利用其他工具書,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以及其在表達思想感情中的作用。詩中“秦時明月”“漢時關”不是專指秦漢時期的明月和山關,而是用來說明自秦漢以來,邊關戰爭一直在無休止地發生。這樣一來,“萬里長征人未還”就不只是當代的人們,而是自秦漢以來世世代代的人們共同的悲劇,可見戰爭是無情的,帶給人們無盡的苦難。“但”是“只要”的意思。“飛將”指
漢代名將李廣,由于他英勇善戰,威震龍城,被匈奴稱為“漢之飛將軍”。這里
是化用典故,指揚威北方邊關的名將。后兩句詩抒發了作者的心中的感慨和希望:
如果有李廣那樣英勇善戰的飛將軍駐守邊關,絕對不會讓敵騎越過陰山。
(2)體會意境。
在學生理解了詩意之后,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理解本詩的深遠意境。“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中的“明月”和“關”兩個詞,正是有關邊塞的樂府詩里很常見的詞語。但在這兩個詞之前加了“秦”和“漢”兩個時間性的限定詞,這樣從千年以前、萬里之外下筆,自然形成一種雄渾蒼茫的獨特意境,借用前代評詩慣用的詞語來說,就是“發興高遠”,使讀者把眼前明月下的邊關同秦代筑關備胡,漢代在關內外與胡人發生一系列戰爭的悠久歷史自然聯系起來。這句詩聲調高昂,氣勢雄渾,也足以統攝全篇。
3.閱讀教學
(1)整體感知詩的內容。結合書后注釋,熟讀課文后,小組同學討論感知大意。
(2)結合注釋,學生自主理解詩的意思;根據詩句,理解詩的意境,并進一步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查找王昌齡其他的邊塞詩,討論研究他的詩作風格和愛國情懷。
4.活動提示
(1)“把古詩改編成小故事”。這道題是要學生在深入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想象,把古詩改編成一個小故事。目的是要促進學生對詩的內容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
(2)“看畫面寫詩句,再講一講這幾幅畫”。這道題有兩個要求:一是要根據自己對畫面內容的理解,寫上相關的詩句;二是講一講這幾幅畫。這道題是想通過一條從詩到畫再從畫到文的訓練途徑培養學生閱讀、聯想、表達的綜合能力。教學時,教師可用書上的原題引發話題,也可根據班級學生的不同情況設計其他形式組織教學。
(3)“古詩的感悟”。這一活動的設計主要是向學生提供幾種感悟古詩的途徑與方法:①上網查找資料;②反復誦讀進行感悟;③利用插圖進行感悟;④利用課文中的注釋進行感悟;⑤查閱辭典。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如果飛將軍李廣今天依然在世,就絕不會讓胡人的兵馬越過陰山。
“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
漢朝的將士們把勝利的旗幟插滿了陰山,將士們決心保衛邊關,全殲敵人,連敵
人的一匹馬都不讓活著回去。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將士們在大漠黃沙中身經百戰,盔甲都已經磨穿了。可是他們報國的斗志依然不減,發誓不攻破樓蘭,不殲滅敵人決不回還。
(4)“積累”。這道題主要是引導學生去認識、了解更多的邊塞詩。選入的是唐代詩人盧綸的《塞下曲》。這是一首充滿戰斗生活氣息的詩,描寫了守邊的將士黑夜追擊敵軍的情景:侵犯邊疆的敵軍趁著黑夜沒有月光,偷偷逃跑,驚飛起大雁,將軍一聲令下,戰士們個個斗志昂揚,騎上戰馬,刀出鞘,箭上弦,此時此刻,大雪彌漫,剎那間飛雪將弓箭和大刀全都覆蓋上了。
課文中的注釋很多,學生可能還不習慣閱讀注釋,要教給學生充分利用注釋,用“代入法”學習古詩,讓學生結合書后的注釋、利用工具書去自學古代詩詞。
5.課時安排:建議2課時。
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與解決對策
教學中,學生對于后兩句詩的歷史性意義理解上會有些困難。為什么如果李廣將軍健在,絕不會讓匈奴兵馬越過陰山呢?這就要求教師對當時的歷史背景,對詩人所處時代守邊將領的無能加以介紹、講解,來體會詩人借古諷今的寫法以及詩人關心國家安危的愛國情懷。
相關資料
王昌齡(約698—約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唐代的詩人。他中進士后授汜水尉,后中博學宏詞科,官校書郎,出為江寧令,晚年被貶為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安史亂起,被刺史閭丘曉所殺。他的詩以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成就,當時被稱為“詩家夫子王江寧”,享有盛譽,現存詩一百八十首。
龍城:為匈奴祭天之處,故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鄂爾渾河西側的和碩柴達木湖附近;或解釋為盧龍城,在今河北喜峰口附近,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史記•李將軍列傳》說:“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
不敢入右北平。”后一解釋較合理。
《出塞》優秀備課教案范文 篇9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教學目標:
1、結合注釋及工具書,自學古詩,了解古詩大意。
2、誦讀古詩,展開想象,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感受詩歌彰顯出的博大人性美。
3、課內外相結合,激發學生對唐詩的興趣以及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
第一課時
一、想象解題,營造意境。
1、簡介邊塞詩,引出課題《出塞》
2、齊讀課題,詩題中的“塞”是什么意思?(邊關、邊塞)
3、看到這樣的詩題“塞”,你想到了什么?用一個詞描述、
(學生想象,感知邊塞的環境惡劣、戰事頻繁、生死慘烈)
4、引出《出塞》詩句,齊讀。
二、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1、糾正讀音:教 應讀jiāo。
2、古人吟誦講平仄規律,我們也試著把一聲當平聲,這樣的字音可以拉長,讀的平緩;三聲、四聲當仄聲,讀的短一些。學生試讀。
3、這是一首七言絕句,還要根據這種詩體的特點來讀,前面每兩個字停頓以下。
4、師范讀。 師做手勢,學生讀。學生讀,把古詩的節奏讀出來。
三、讀中想象,讀出情感。
1、再把詩讀兩遍,試著想一想這首詩大概在講什么。(學生自學,默讀,思考詩的大意。)
2、展開想象,讀出情感。
四、作業:誦讀
第二課時
一、賞析
1.第一句:浮現 (在荒涼的邊關,一輪明月將皎潔的月光灑向大地。)
2.在“明月”和“關”前面加上“秦時”和“漢時”這兩個時間詞,讓你想到了什么?
(說明邊塞上的戰爭經歷了很長時間,經歷了許多朝代,從未停止。)
3.正確理解“秦時明月漢時關”的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照耀秦漢時的邊關”。 “互文見義”。
4.引讀:明月依舊,邊關如故,只是這延續了千百年的戰爭,從未停止過。
5.第二句,
“人”指的是誰?(征人)
他們在那里?他們在干什么?
一句“人未還”讓你想到了什么?(拓展思維,引導學生想象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征途遙遠、歷盡苦難。感悟詩歌的情感。)
6.引讀:一句“人未還”讓我們嘗盡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詩人是懷著怎樣的情感寫這一句的?(體會詩人對征人的同情,對和平的渴望。)
7.帶著這種感受,再讀這一句,把這種情感帶到字里行間去。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一句。
8.第三、四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 “龍城飛將”是誰?(學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歷史資料)
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良將的渴求,和對朝廷的不滿。
(2) 介紹陰山:陰山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是一座東西走向的山脈,自古以來以來是中原地區抵擋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陰山這邊,就是我們可愛的家園,怎能任由侵略者的踐踏?
(3)作者為什么對朝廷不滿,為什么這么渴望能征善戰的將軍?
體會作者滿腔的愛國之請,把對詩歌的理解推向高潮。)
二、拓展讀詩,讀懂詩人。
戰爭從未停止,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一個良知者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最強音。學生齊誦全詩。
三:延展性探究
回到現實,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仍有邪惡的組織給國家的和平和人民生活的安寧造成威脅,我們不得不警鐘長鳴。
四、背默過關
《出塞》優秀備課教案范文 篇10
《出塞》一課的教學,我做了以下一些嘗試:
1、創設情境,強化感受
《出塞》一詩描寫的歷史年代背景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距離遙遠,學生在理解詩意,體會詩境方面困難不小。感其境,才能激其情。《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為學生創設情境,鼓勵有創意地表達”。本節課中,我注重通過錄象播放,音樂渲染、語言描述等方式創設情境,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詩歌,繼而“情動辭發”與詩人對話,與文本對話。比如,在感受邊塞的印象時,教師播放“冷月照邊關”的凄涼畫面,再加上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完全把學生帶入到征人痛苦、無奈的情感世界,令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融情想象的基礎上,配以教師的入情解說,激情誦讀,詩句在學生的頭腦中生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悲壯的情景,學生自然入情入境,讀出了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學生的語言大門被情感推開了,他們暢所欲言,和詩人的情感、詩句的情感融為一體,既加深了對詩歌感情的領悟,又培養了表達能力。
2、以詩解詩,促進感悟。
教學古詩,不能限于對古詩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詩句意思的疏通,更應引導學生在歷史文化的背景下對古詩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這首詩高度凝練,再加上學生年紀小,這方面的歷史知識、文學積淀缺乏,學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邊塞的艱苦荒涼以及戰爭的慘烈有較大困難。為了突破難點,我力求將其放在一個廣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引導學生解讀,幫助學生較為全面地理解詩歌的內在感情。本課教學我做了大膽嘗試,補充多首相關主題的詩助讀,通過對補充詩歌的理解實現對這首詩的理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了解邊塞的教學環節中,教師相機出示了四首反映邊塞軍旅生活的詩歌——高適的《塞下曲》,杜甫的《后出塞》,王翰的《涼州詞》,王昌齡的《從軍行》。學生通過這幾首詩的補充學習增加對邊塞古戰場的了解,認識它的荒涼寂寥、戰爭的艱苦以及慘烈,感受到“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中所包蘊的巨大歷史悲愴、無限深沉嘆息。再如,為了幫學生體會到詩人心中的渴望,將士們心中的期盼,世世代代人們共同的心愿,補充了唐朝詩人盧倫的《塞下曲》,認識到只有像李廣那樣的飛鎮守邊關,胡亂才會平息,邊塞才會安定。這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對詩歌的蒼涼意境學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領略。
3、讀悟結合,體味詩情。
本詩意境雄渾蒼涼,發千古感慨,如何讓學生感悟并走進詩歌的呢?我在教學中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解讀感悟詩歌的前兩句。教師引導學生去勾畫“秦時明月漢時關”這句詩的精妙之處。學生通過自讀自悟,體味出描寫的景物雖然普通,但包蘊的情感卻不簡單——時間漫長,戰爭無休無止。再如,教學第二句詩時,我引導學生抓住字眼感悟,力求做到讀悟結合,以讀促悟,以悟促讀。如在學生研讀詩句后,我引導學生談感悟:學生有的體會到強調“長征”,從家鄉到邊關路途遙遙;有的體會到要突出“人”,將士們都沒有回來;有的則體會到要突出“未還”,因為這是世世代代人們的共同悲劇。教師再指導朗讀這兩句詩,這樣,學生對這兩句詩的體會就更深入了一個層次。
但本課的教學也有亟須改進的地方。例如本節課雖然注意了朗讀的指導,但學生只做到語氣語調語速上的模仿,內心內的情感并沒有與詩人達到共鳴。此外,在具體教學中,教師的評價語言單調、貧乏,這些都是今后教學中應該檢討改正的。
《出塞》優秀備課教案范文 篇11
教學目標:
1、學習《出塞》,理解古詩的含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出示課題,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一首豪邁奔放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強烈的愛國熱情。請同學們一起讀題目《出塞》。揭題《出塞》。
二、檢查預習情況,介紹作者。
1、師生共同介紹作者:王昌齡(698—756),字少伯,唐代詩人。京兆長安人(今陜西西安人。)他擅長寫邊塞詩。選擇邊塞軍旅生活作為寫詩的素材。
2、小組討論預習生字詞的情況并匯報。
關——關塞。
但使——只要。
龍城——地名,又稱盧龍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帶。
飛將——指漢代名將李廣。漢武帝時李廣曾任右北平太守。英勇善戰,匈奴稱他為“飛將軍”。
不教——不讓,不使。
胡馬——胡人的兵馬。胡,古代漢民族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
度陰山——度,指越過。銀山,指陰山山脈,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南部。
三、學習古詩(看視頻,屏幕出示《出塞》全文字幕)
(1)自由讀:結合課后注釋,試著小聲說說詩句的意思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互助學習:在小組里每位同學說說詩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請同學、老師幫助。
(3)各小組推舉一位同學匯報學習情況。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這句詩的意思是:還是秦朝的明月和漢朝的邊關,到如今多少戰士萬里長征不見歸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如果英雄善戰的李將軍依然健在,決不會讓匈奴的兵馬度過陰山的。
四、再讀古詩,體會意境及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同學之間互相讀。
2、互相交流,談談詩中表達的意境和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出塞》是古代樂府中的一首軍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王昌齡。他的詩作多以當時的邊塞軍旅生活為素材。這首詩通過對歷史的回顧和對漢代名將李廣的緬懷,指責了詩人所處時代守邊將領的無能,盼望出現良將,驅逐敵人,保住邊疆。詩中充滿了對國家安危無限關心的愛國激情。
五、指導朗讀
六、背誦古詩
1、自己讀一讀,試著背一背。
2、同學之間互相背一背。
《出塞》優秀備課教案范文 篇12
教學目標:
1.結合課后注釋及及工具書,自學古詩,了解詩的大意.
2.誦讀古詩,讀悟結合,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感悟詩歌博大的人性美.
3.課內外結合,激發對詩歌的興趣及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大體把握詩歌含義,想象詩境,體會詩人情感.
教學難點:
在賞析中了解我國悠久燦爛的古詩文化,激發學習古詩興趣,培養自學古詩的能力,提高文化素養.
教學準備:
課件資料
教學方法:
自讀自悟為主,點播為輔.
課時:一
課前游戲:賽詩會,看誰背誦的古詩多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教師激情:同學們,我們生活在一個詩的國度里,詩歌像一顆顆璀璨的珍珠閃耀在文學的王冠上.“腹有詩書氣自華”。讀詩,能夠陶冶我們的情操;讀詩,能夠使我們的生活浪漫多彩;讀詩,能夠把我們帶入古代驚心動魄的戰爭場景。現在,我們就隨著詩人王昌齡的筆跡到古代多事的邊塞去看看吧!
2、導入《出塞》,板書課題,解題,了解“塞”的意思.
簡介作者:王昌齡(698——757),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進士,授汜水尉。之后又先后擔任過校書郎、江寧令、龍標尉等職,后世稱為王江寧或王龍標。他的詩激昂慷慨,深摯凝練,表現軍隊生活的邊塞詩尤其感人。他特別擅長五言古詩和七言絕句,其中以七言絕句成就為最高。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出塞》、《從軍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詩近180首。
過渡語:熟讀古詩,初步讀懂古詩,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詩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二、自學古詩,了解詩意
現在誰能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學生談說詩的意思.個別字意指導.
教師小結:我們是怎么初步讀懂古詩的?
學習古詩的方法:借助課文的注釋,了解詩歌的大意,在頭腦中形成畫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話說出來.然后通過朗讀,進上步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讀中表達出這種感情.
三、感悟詩意,體會詩人情感
《出塞》優秀備課教案范文 篇13
教學目標:
1.結合課后注釋及及工具書,自學古詩,了解詩的大意.
2.誦讀古詩,讀悟結合,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感悟詩歌博大的人性美.
3.課內外結合,激發對詩歌的興趣及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大體把握詩歌含義,想象詩境,體會詩人情感.
教學難點:在賞析中了解我國悠久燦爛的古詩文化,激發學習古詩興趣,培養自學古詩的能力,提高文化素養.
教學準備:課件資料
教學方法:自讀自悟為主,點播為輔.
課時:一課前游戲:賽詩會,看誰背誦的古詩多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教師激qing:同學們,我們生活在一個詩的國度里,詩歌像一顆顆璀璨的珍珠閃耀在文學的王冠上.“腹有詩書氣自華”。讀詩,能夠陶冶我們的情操;讀詩,能夠使我們的生活浪漫多彩;讀詩,能夠把我們帶入古代驚心動魄的戰爭場景。現在,我們就隨著詩人王昌齡的筆跡到古代多事的邊塞去看看吧!
2、導入《出塞》,板書課題,解題,了解“塞”的意思.
簡介作者:王昌齡(698——757),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進士,授汜水尉。之后又先后擔任過校書郎、江寧令、龍標尉等職,后世稱為王江寧或王龍標。他的詩激昂慷慨,深摯凝練,表現軍隊生活的邊塞詩尤其感人。他特別擅長五言古詩和七言絕句,其中以七言絕句成就為最高。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出塞》、《從軍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詩近180首。
過渡語:熟讀古詩,初步讀懂古詩,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詩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二、自學古詩,了解詩意
現在誰能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學生談說詩的意思.個別字意指導.
教師小結:我們是怎么初步讀懂古詩的?
學習古詩的方法:借助課文的注釋,了解詩歌的大意,在頭腦中形成畫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話說出來.然后通過朗讀,進上步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讀中表達出這種感情.
三、感悟詩意,體會詩人情感
出示資料: 我國在秦、漢時代便修筑長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漢的戰爭自秦起,至漢,至唐,一直沒有間斷,在陰山一帶,匈奴據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1、感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為什么征人戍邊叫萬里長征呢?(邊塞遠;時間長)
你還從哪里看出時間長?(人未還)
出邊塞戍邊的征人,為什么不見回家呢?
——戰事頻繁終老邊塞
——戰死沙場
放古代戰爭的視頻,學生觀看,談感受.
師:是啊,”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戰爭造成了多少人有家不能回,無家可回和永遠不能回家啊.
指導讀這兩句詩
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實,該怎樣讀呢?(凝重)
——從這句詩中,你還讀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該怎樣讀呢? 這是怎樣的一種同情呢?
——自秦至漢,自漢至唐,多少征人“戰骨埋荒外”“白骨亂蓬蒿”無數生命的死去,作者感嘆生命的卑微……讀
——自秦至漢,自漢至唐,多少親人“望穿雙眼,哭斷心腸”
失去親人的悲痛,作者感嘆人生的無奈……讀
指導讀
想一想這兩句詩有沒有講述一件有關征人的具體事情? 詩中沒有說征人們具體的生活事件,你覺得征人們可能會做些什么呢?
師創設情景:(音樂起,出示課件)夜色中,荒遠蒼涼的塞外山峰,一輪明月照著邊關,那些背井離鄉、長途跋涉來戍守邊關的戰士們,白天軍務繁忙,到了靜夜,面對邊塞荒涼的關山,面對一輪明月,他們可能會想些什么呢?
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回答.
征人們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個愿望,那就是——回家.要知道,這征人是千百年來的千百萬征人啊!千百年來千百萬人縈繞心頭的夢,卻都只化成一句:(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征人們在思念家鄉,思念親人.同在一輪明月照耀下的征人的親人可能會做些什么呢?
① 征人白發蒼蒼的父母……
② 征人柔弱無助的妻子……
③ 征人無依無靠的孩子……
教師激qing引讀:
這千百年來千百萬白發雙親、這千百年來千百萬可憐的妻子、這千百年來千百萬孤苦無依的孩子對兒子、丈夫、父親的期盼,卻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是啊,”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每個征人盼回家,每個征人的親人盼征人回家.詩人寫出這樣的詩句該有何等的悲天憫民的情懷啊.板書:思親盼歸 征人們回家有望嗎?我們來看一段資料:
據《資治通鑒·唐紀》載,玄宗時,改府兵為募兵,兵士戍邊時間從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終于成為久戍之役,“天寶以后,山東戍卒還者十無二、三”。
生看資料,理解資料意思。
古代的邊塞詩,有很多就反映了邊塞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我們一起輕聲讀讀,感受感受。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
——唐· 陳陶《隴西行》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唐·曹松《已亥歲二首》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
──唐·李頎《古意》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n ——北朝民歌《木蘭辭》
王昌齡面對這千百年來千百萬人的悲劇,發千古之感慨,寫下了”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的不朽佳句,我們也寫兩句話,表達自己的感受。
學生寫話。指名讀讀自己寫的話.
2、感悟“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學生讀詩。
這兩句詩講了什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觀點和希望?教師可簡要介紹李廣事跡,幫助學生理解。
塞下曲 盧綸
林暗草尺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學生匯報,教師引讀。
這兩句詩表達了王昌齡的殷切希望,來,我們來表達一下詩人的希望,引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兩句詩僅僅表達了王昌齡的希望嗎?還表達了誰的希望?學生談
是啊,這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征人的希望,他們希望——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也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征人親人的希望,他們希望——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整體讀全詩。
然而,戰爭停止了嗎?“你認為有李廣將軍在,戰爭就可以平息嗎?就會有和平嗎?是啊,沒有,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一個良知者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最強音。
學生齊誦全詩。
三、閱讀思考拓展升華
寫一篇讀后感,可以談對戰爭的看法,也可以寫對征人生活同情,或者寫一個調查匈漢戰爭的論文
資料一:
漢王朝、匈奴河南之戰后,匈奴人失去了陰山以南的廣闊區域,痛心疾首,每過于此,無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戰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豐美的河西地,經濟上蒙受的損失更為嚴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漢武帝時,漢王朝、匈奴在漠北大會戰,經過數月搏殺,匈奴損兵十幾萬,這幾乎是匈奴當時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戰后,匈奴幾無壯年男丁。
資料二:
涼州詞 王之渙 涼州詞(王翰)
黃河遠上白云間, 葡萄美酒夜光杯
一片孤城萬仞山. 欲飲琵琶馬上催。
羌笛何須怨楊柳, 醉臥沙場君莫笑,
春風不度玉門關. 古來征戰幾人回。
從軍行(王昌齡) 從軍行(李白)
青海長云暗雪山, 騮馬新跨白玉鞍,
孤城遙望玉門關。 戰罷沙場月色寒。
黃沙百戰穿金甲, 城頭鐵鼓聲猶震,
不破樓蘭終不還。 匣里金刀血未干。
資料三:
出塞曲
中國臺灣 席慕容
請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遺忘了的古老言語
請用美麗的顫音輕輕呼喚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長城外才有的景象
誰說出塞曲的調子太悲涼
如果你不愛聽
那是因為
歌中沒有你的渴望
而我們總是要一唱再唱
像那草原千里閃著金光
像那風沙呼嘯過大漠
像那黃河岸 陰山旁
英雄騎馬壯
騎馬榮歸故鄉
資料四: 《雄關賦》節選 峻青
啊!雄關!
這固若金湯的雄關!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雄關!
在我們古老的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上,在那些干戈擾攘、征戰頻仍的歲月里,這雄關,巍然屹立于華夏的大地之上,山海之間,咽喉要地,一次又一次地抵御著異族的入侵,捍衛著神圣的祖國疆土。這高聳云天的堅固的城墻上的一塊塊磚石,哪一處沒灑上我們英雄祖先的殷紅熱血?這雄關外面的亂石縱橫、野草叢生的一片片土地上,哪一處沒埋葬過入侵者的累累白骨!
啊,雄關,它就是我們偉大的民族的英雄歷史的見證人,它本身就是一個熱血沸騰頂天立地的英雄好漢!
如今,這雄關雖已成為歷史陳跡,但是它卻仍以它那雄偉莊嚴的風貌、可歌可泣的歷史,鼓舞著人們的堅強意志,激勵著人們的愛國情感。
我相信:假若一旦我們的神圣的國土再一次遭受到異族入侵的話,那位手執大刀的青年小伙子,還有我們的現代花木蘭,以及所有登臨這雄關的公民,全都會毫不猶豫地拿起武器,奔赴殺敵衛國的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