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文言文教案(精選14篇)
有關文言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學習積累并掌握“傳”“師”“從”等多義詞的意義和用法以及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積累“也、則、于、乎、所以”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定義、作用、必要性、以及從師的方法,端正學習態度,樹立尊師重教、虛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3.學會誦讀的方法與技巧,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語感。
4.鑒賞本文運用對比論證、反復論證加強說服力的寫作方法以及下定義、舉例子、引用等論證方法。
教學重點
1.學習積累并掌握“傳”“師”“從”等多義詞的意義和用法以及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積累“也、則、于、乎、所以”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定義、作用、必要性、以及從師的方法,端正學習態度,樹立尊師重教、虛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教學難點
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定義、作用、必要性、以及從師的方法,端正學習態度,樹立尊師重教、虛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誦讀賞析,點撥討論;強化背誦,知識鞏固。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出示學習目標
1、學習積累并掌握第一段、第三段、第四段中重點實詞如“傳”“師”“從”等多義詞的意義和用法,積累“也、則、于、乎、所以”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培養大家自主學習的能力。
2、學會誦讀的方法與技巧,培養大家對文言文的語感;了解關于韓愈的基本文學常識
3、理解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定義、作用、必要性、以及從師的方法,端正學習態度,樹立尊師重教、虛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二、走進作者
韓愈,字 退之 ,祖籍河北昌黎,也稱“ 韓昌黎 ”。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
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是唐代“ 古文運動 ”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
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
三、 出示自讀指導(一)
請慢慢地朗讀課文,如有生字詞,可向同學請教,也可舉手向老師提出,三分鐘后,比一比,看誰能正確的朗讀。
四、強調誦讀指導
1、非吾所謂 傳其道 解其惑者也 。
2、夫 庸知 其年之先后 生于吾乎?
3、嗟乎!師道之不傳也 久矣!
五、出示自讀指導(二)
仔細默讀課文第一段,對照投影,疏通文句,如果碰到不明白的,就同桌互相討論或做上記號,五分鐘后,我們提出這些問題,一起來解決。
六、詞句疏通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 ,師之所存也。
七、出示自讀指導(三)
思考:學完這段文字,我們明白了什么道理?
1、老師的必要性
2、老師的定義
3、擇師的標準
八、出示自讀指導(四)
仔細默讀課文第三、第四段,對照投影疏通文句,碰到困難可以和同桌討論也可以舉手問老師,五分鐘后,我們把還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疏通文句: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聘。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九、出示自讀指導(五)
同桌互相討論第三、第四兩段,思考一下:
1、圣人是如何對待“從師”這個問題的?
2、作者這篇文章是寫給誰的?為什么寫這篇文章?
三分鐘后,比一比,看誰回答得最好?
十、出示課堂訓練
請拿出作業本,按要求做下面投影上的題目,下課后馬上上交
一、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1、老師的定義是————————————
2、擇師的標準是————————————
3、《勸學》中荀子說“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韓愈也說了同樣意思的話:——————————————————————————
二、解釋下列藍色字體的詞語并翻譯劃線的句子
1、古之學者必有師。
2、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3、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5、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
6、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7、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 ,師之所存也。
有關文言文教案 篇2
一、 設疑自探
1、導入
書海茫茫,讀書要借書,這是常有的事。當你借到一本你所需要的書時,你在激動興奮之后,便會埋頭攻讀,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但對自己已有的書,雖然也是需要學習的,卻缺乏那種興奮感和迫切閱讀的激情。在這方面大概大家都有所體會,這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黃生借書說》就議論了這個問題,看看課文作者提出了什么看法,你和他的認識是否一致?
2、解題
1)課文標題中的“說”,是古文體中的一種,這種體裁的文章往往就社會生活中的某種現象提出作者的看法,觀點是“發人之所未發”的,一般以議論為主,也兼有記敘和抒情的成分。在寫法上講究波瀾起伏,使人感到變化莫測。篇幅一般不長,要做到言簡意賅。它起源于春秋戰國時策士們的游說,到唐代便擴大成為一種通用的文體。我們以前學習過的韓愈的《馬說》,柳宗元的《捕蛇者說》都屬這類文章。
2)黃生名允修,貧而好讀書,袁枚很器重他,也很樂意幫助他。除了借書給他之外,還支援他一部分生活用費。《贈黃生序》中說:“又虞其家之貧,有以累其能也,為羞其晨昏,而以書庫托焉,成生志也。”作者對黃生的學業也深有影響,黃生原想致力考證,袁枚不贊成,希望他跟自己走,學詩文。
3)古代書籍刻印不易,印數不多,得到書比現在難得多,要想博覽就得靠借,但舊時沒有公共圖書館,只得向私人藏書者借。由于有書的人不多,得書又不易,加上私有觀念重,自然不愿借出。還由于當時書借出后損壞甚至丟失的情況也不少,舊時就流傳著“借書一癡”,“還書一癡”的俗語,所以書就更難借了。正因為如此,借來的書就更能激發人們勤奮閱讀。
3、 簡介作者
袁枚還有號簡齋,他生活在號稱封建盛世的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中過進士,做過江寧等地的知縣。33歲辭官,定居南京,在小倉山筑園林,因是金陵織造園林舊址,故改其名“隨園”,又因此自號“隨園老人”,晚年還自號“倉山居士”,過著論文賦詩的悠閑生活。他一生喜愛山水田園,思想比較自由解放,論詩主張抒寫性情,創性靈說,反對模仿古詩文的格調。
4、教師范讀課文,注意下邊加點字的讀音:
強(qiáng)假 惴(zhuì)惴 庋(guǐ)藏 俟(sì) 素 蟫(yín)
詞句補釋:
書非借不能讀:書不是借來的就不會好好地讀。
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強從別人那里借到。夫人,那人。指向別人借書的人。夫,音fú。強假,勉強借來。
惴惴焉摩玩之不巳:忐忑不安地將它玩弄不止。惴惴,音zhuìzhuì,惴惴不安、提心吊膽,憂懼的樣子。摩玩,摩挲 ( suō ) 玩弄,撫弄。
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來掛在高處,收藏起來。“高”形容詞作“束”的狀語,“在高處”。庋,音guǐ,置放;收藏。
姑俟異日觀:姑且等到日后再來看吧。姑,姑且、且。俟,音sì,等候、等待。異日,日后、將來。
故有所覽輒省記: ( 因為迫切地要讀書,又得不到書 ) 所以 ( 凡是 ) 有看過的就記在心里。有所覽,有看到的。輒,就。省記,記在心里。省,音xǐng,明白。
俸去書來,落落大滿:薪俸花掉了,書籍買來了, ( 屋里 ) 到處都堆放滿了。落落,堆集的樣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祿。
素鐔灰絲時蒙卷軸:白色的蠹魚和蟲絲常常沾滿了書卷。素鐔,指書里的蠹蟲。灰絲,指蟲絲。
今黃生貧類予:如今黃生像我 ( 以前 ) 一樣貧窮。類,似,像。
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只是我把自己的書拿出來同別人共用,這和張氏吝惜自己的書 ( 不借給別人 ) 好象不大相同。惟,只是。公,動詞,同別人共用。吝書,舍不得 ( 把 ) 書 ( 借給別人 ) 。
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實在不幸而遇到張 ( 這樣的吝嗇鬼 ) 。然而,既然這樣,那么……。固,本來、誠然、實在。
5 . 辨音
①假jiǎ 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 jià 假期
②省xǐng 故有所覽輒省記 shěng 節省
③juǎn 翻卷 juàn 素鐔灰絲時蒙卷軸
6. 辨義
子不聞藏書者乎 你
子孫棄者無論焉 兒子、兒輩
然天子讀者有幾 然而
非獨書為然 這樣
非獨書為然 是
若業為吾所有 被
為一說 作、寫
然后嘆借者之用心專 接著,這以后
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 這樣說來,那么
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 表強調語氣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地
子孫棄者無論焉 表感嘆語氣
必高束焉 指代書,也可理解為表感嘆語氣授以書而告之曰 代指黃生
吾不得而見之矣 代指書
少時之歲月 的
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 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獨立性
二.讀課文
1 . 讀課文,領悟語旨。
①散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②抽查誦讀情況,重在指導讀出語氣。
③領悟文旨 —— 論述借來的書才能認真讀的道理以勉勵黃生勤奮讀書。
2 . 讀課文,體會語脈。
①首段開門見山,結尾簡明扼要,前呼后應,點明寫本文的緣由。
②中間三段論述“書非借不能讀”的道理,結構嚴密,層次清晰。首先列舉藏有書者不讀書的例子,再以生動的筆法描繪讀自己書和讀借來的書的兩種不同心理,論述“書非借不能讀”的道理。最后以自己親身的經歷和體會,印記“書非借不能讀”的道理。
三、布置作業:將文中加點詞的練習做在練習本上。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就課文內容質疑。體會文章中心。
2、理解文章觀點,背誦課文,并能夠領會學習本文的現實意義。
一. 讀課文,品味語詞。
①第二段中兩個反問句語氣和作用,如將它們改為陳述句,效果有何區別 ?
②“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 ? ”與“天下物皆然”中的“然”詞義相同否 ? 是否都應重讀。
③“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一句中去掉“惴惴焉”如何 ? “摩玩”一詞表達什么感情 ?
④“然后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句中“嘆”與“惜”的含義分別是什么 ? 為什么而“嘆” ? 為什么而“惜” ? 這句話表達作者什么感情 ?
⑤“然則予因不幸而遇張乎,生因幸而遇予乎 ? ”中“然則”一詞刪去有什么不好 ?
⑥為了論證中心論點,作者從哪三個方面作了對比,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
2 . 讀課文,感受語情。
重在體會作者運用多種句式來加強語氣,表達情感的作用以及形象化語言的感染力,與作者情感達到共鳴。
因課時有限,背誦可放在課外。因議論文的背誦較記敘文背誦難度更大,教師應作必要的指導。可采用線索記憶法或分層消化法進行記誦。
二、 本文的結構層次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 ( 第1 - 2段 ) 就黃生借書一事,提出“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接著用擺事實、作類比等方法,列舉藏書不讀書的情形進行論證。首句是統領句,指明以下的話是對黃生說的。
第二部分 ( 第3段 ) 寫自己年幼時和做官以后的切身體會,再次說明“書非借不能讀”,這是用談體會的方法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證。
第三部分 ( 第4段 ) 拿黃生與自己相對比,向黃生提出希望,勉勵黃生珍惜有利條件,勤奮讀書。
第四部分 ( 第5段 ) 照應開頭“授以書而告之”,結束全文,進一步表示對黃生的期望。
三、 質疑討論。理解中心
1. 找出課文中形象表現借書讀書專心、困難的句子,以及有書讀時懶散的情況的句子,并說說這樣寫的作用。
A“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故有所覽輒省記”
寫了年輕時候借書困難,用心之專。
B“素蠅灰絲時蒙卷軸”
與前句對比,寫出了不求進取的懶散狀態。
2 . 課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
“書非借不能讀也”。
3 . 根據中心論點,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自己不必存書,只有借書才能“讀書也必專”呢 ?
作者寫作文的另一個重要意圖,在于借“書非借不讀也”的觀點予以發揮,否定那種耽于安逸、不思進取的行為,勉勵青年們正視客觀困難,創造條件,在逆境中奮發進取。
4。“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的意義?作用?
過渡句,由書及物,說明“書非借不能讀”這一論斷有普遍意義。
5. 從結構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樣論證“書非借不能讀也”這個中心論點的 ?
本文構思嚴密,論證層層遞進。作者的意圖是教育青年人專心讀書,所以一開篇就闡明道理,就黃生借書一事提出“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并逐層加以論證:先分析問題。首先分析藏書者的一般情況,側重說明有書不能讀的原因:再說自己的切身體會,側重說明唯借書才能讀書的道理;在此基礎上進行今昔對比,重提自己過去借書之難,以自己的“不幸”反襯黃生之“幸”。行文至此作者順理成章地提出希望 ( 解決問題 ) ,希望黃生“讀書也必專”,“歸書也必速”。
6 . 從寫作方法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樣論證“書非借不能讀也”這個中心論點的 ?
提示之一:課文第二段從幾個角度論證“書非借不能讀”這個論點 ?
從兩個角度論證:藏書多者,“讀書者有幾” ? 無書而借書讀者,“非夫人之物而強假要,必慮人副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7.“幸”“不幸”“專”怎樣理解?
幸:指學習條件好;不幸:指學習條件不好;專:指勤奮學習。學習條件不好,也要創造條件,勤奮學習。
8.“嘆”“惜 ”表達了怎樣的感情色彩?
感嘆;珍惜。表達作者感嘆光陰可貴,勸勉青少年應該及時努力的思想感情
9. 兩個角度一正一反地對中心進行論證,這是什么論證方法 ?
明確并板書,對比論證。
文中的對比論證還有幾處 ? 這幾處的對比意在分析哪幾方面的問題 ? 作用是什么 ?
歸納: ( 1 ) 天子、富貴家藏書之多與“余”幼時和黃生無書作對比; ( 2 ) 一些人家“祖父”藏書與“子孫”棄書作對比; ( 3 ) 藏書者有書不讀與“余”和黃生無書可讀作對比; ( 4 ) 藏書者與借書者對書的不同態度的對比; ( 5 ) 藏書者與借書者對書的不同心理作對比。 ( 6 ) “余”幼時與借書者對書的不同態度的對比; ( 7 ) “余”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的對比; ( 8 ) “余”幼時之“不幸”與黃生之“幸”的對比。這些對比集中起來說明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藏書者往往不讀書;二是唯借書方能讀書。作者正是在這兩方面事實的基礎上作出“書非借不能讀”這一論斷的。對比論證的'作用是可以使觀點更為鮮明,從而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提示之二:本文是議論文,但從表達上看,是否以說教的方式來訓導黃生呢 ?
討論、歸納并板書:為了論證中心論點,作者先曉之以理,并從藏書者和借書者對書的不同態度、不同心理角度作對比,做到有理有據。為了進一步強調中心,使文章具有感染力,作者又聯系自己的具體實踐,從正反兩面談了“通籍”前后讀書迥然相異的情況,言辭中肯,令人深思。最后作者又發出“生固幸而遇予乎”的感慨,對黃生的愛護和期望之情溢于言表,充分體現了一個長者的態度。這樣就能做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
四、歸納寫作特色
1 . 全文構思嚴密,緊扣中心。開頭開門見山,提出論點:“書非借不能讀”,結尾照應開頭,點明寫本文的緣由。中間三段是重點。首先,舉歷史上的例證,天子、富貴之家和一般藏書家都是以書為裝飾品,實際上并不讀書。然后,用讀自家所有的書和讀借自別人家書的兩種不同心理作對比,來證明“書非借不能讀”。接著,以自己幼年時和當官后的經歷和體會加以印證。最后,以自己當年的貧寒境遇和黃生相對照,使黃生能感到借得到書讀的幸運,以激勵他下苦功讀書。
2 . 文章夾敘夾議,議論層層深入,含蓄有力的表達了主旨。第二段,在舉了三個事例之后,慨嘆“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作者對那些束之高閣、沾滿灰塵的豐富圖書不能盡其用而表示憤慨,并為家貧好讀書的青年鳴不平。第三段,在敘述了自己的經歷和體會后又嘆息“借者之用心專”,但是由于書難借“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這里進一步表達了對來借書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四段,在談了黃生與自己當年相類似之后,委婉的說到黃生機遇好,應該用功讀書。
3 . 運用對比手法。以藏書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姑俟異日觀”的心理,向借書者“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做法、“今日來,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的心理作對比。以“落落大滿,素灰絲時蒙卷軸”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作對比。上述兩個對比,都有力證明了“書非借不能讀”這一論點。第四段,以“張氏之吝書”同“予之公書”作對比,由此引出黃生之“幸”和作者之“不幸”的對比,蘊含著對黃生的厚望。
有關文言文教案 篇3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教師談話: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它言簡意賅,記錄了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不少文言文還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兩篇融知識性、趣味性與哲理性于一體的文言文。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成語導入:專心致志這個成語你熟悉嗎?誰能講講它的意思。專心致志這個成語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學弈》。(板書:學弈)
介紹孟子資料: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現山東鄒縣)人。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學大師,被尊稱為亞圣,后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來是善的,都具有仁、義、禮、智等天賦道德意識。提出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論點。《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
3.釋題:弈指什么?學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來專指下圍棋,學弈就是學下圍棋。現在的對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圍棋。)
4.引導學生就課題質疑,及時歸納整理并板書:(1)誰學下棋?(2)怎么學下棋?(3)學得結果怎么樣?(4)《學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5.課前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誰能給大家講一講《學弈》這個故事?
二、初讀課文,讀通句子
1.教師范讀課文,努力做到讀得有聲有色,流暢自如(最好能背誦)。從而感染學生,激發其誦讀興趣。
2.讀后學生評價,及時歸納出朗讀文言文的要點:一是讀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頓要得當。老師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頓符號,以對學生朗讀有所幫助。
3.學生模仿教師自由練讀,讀通讀順為止。(教師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反復朗讀)
4.同桌互讀課文,互相正誤。
5.教師運用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如指名讀、賽讀、齊讀等,直到讀熟為止。
三、精讀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對照文后注釋,自己嘗試弄懂每句話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內容,遇有困難教師及時幫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釋惑,合作學習,討論每句話的意思,也可向教師請教。教師及時就文中比較難理解的詞句進行指導: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與是通假字,同歟,表示疑問或反問,跟嗎呢相同;弗若,不如;為是其智弗若與,在這句話里,為應讀第四聲;然,這樣。
3.學生對照注釋,講解自己對文中語句的理解,教師及時講解學生理解中的難點。
(《學弈》參考譯文:弈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里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他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有關文言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能正確的掌握文言文句子朗讀節奏劃分的方法。
2、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加深對文言文課文內容的理解。
教學重難點:
能正確的掌握文言文句子朗讀節奏劃分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考點說明
讀清句讀,正確停頓是誦讀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頓有兩種:一是句間停頓,就是根據標點符號來確定句與句之間停頓的長短,語調的抑揚;一是句中短暫停頓,它是以詞或詞組為單位,根據句子成分之間的內在關系來劃分的語氣停頓。
正確地進行句中停頓,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詞意和語法結構為前提的,因此解答這類題時可以先將句子翻譯出來確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結合緊密的文字,看成一個“意義單位”,“單位”與“單位”之間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頓;在分析語法結構時可先抓動詞,把跟動詞有關的前后各詞聯系起來,觀察句子的整體,往前找主語,往后賓語,再旁及其它成分,這樣就可以確定句子的語法結構,依此確定句中停頓。
二、知能圖譜
讀是語言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頓,特別是文言文中的閱讀停頓是閱讀能力的重要體現。有以下六種情況注意停頓。
1、主謂之間要停頓。
2、謂賓之間要停頓。
3、謂語中心語和介賓短語之間要停頓。
4、“古二今一”之間要停頓。
5、關聯詞后面要停頓。
6、總領性詞語后面要停頓。
三、 方法指導
確定節中停頓有以下幾種方法:
1、句首語助詞(又叫句首發語詞)、關聯詞后面應有停頓。文言文中有一些虛詞放在句子的開頭,強調語氣或領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發語詞和關聯詞主要有以下這些:
句首發語詞:如“至”、“若”、“至若”、“夫”、“若夫”、“蓋”、 “然”、“則” “然則”、“豈”、“豈若”、“宜”、“誠宜”、 何嘗、其等。
關聯詞:且、雖、因、“惟”、 “故”等。
誦讀時,這些詞語后面都應稍加停頓,不能和后面的文字連讀。
2、古代是兩個單音節詞,而現代漢語中是一個雙音節詞的,要分開讀。如:
①故天將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戰。
③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詞,“給”的意思“是”是代詞,“這”的意思,它們都應分開來讀。例②中“可以”是兩個單音詞,“可”是能愿動詞,“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詞,“用 來”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間”,“中”是“中間”,“間”是“夾雜”。
3、根據語言順序來停頓,即按照“主語—謂語—賓語”、“狀語—謂語”、“動詞—補語”來停頓,也就是說,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動詞和補語之間要作停頓(定語與中心詞之間一般不停頓),以使語意明顯。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謂短語作賓語,不能讀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永之人/爭/奔走焉。“爭”是“奔走”的狀語,應該分開讀。
③佳木/秀而繁陰。
④問/今是何世
⑤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例③中“佳木”是動作的發出者,陳述的對象,它與后面謂語部分之間應作停頓。例④⑤中的動詞“問”、“刻”與其支配的對象之間也要作停頓。
4、充當狀語的名詞和中心詞之間要連讀,即名詞作狀語時,一般在該詞前停頓,且不能把狀語與中心詞讀開。若分開讀,就錯將狀語當成了主語,改變了句子的意思。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山行/六七里
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語,“犬”在句中作狀語,修飾詞“坐”,譯為“像狗一樣”;例②中的“山”修飾中心語“行”,“山行”譯為“在山上走”,它們都應連讀。
5、“而”字后應該停頓。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頓,也就是說,“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詞語分開讀,應該連讀。
①“而”在句中如果連接的是形容詞(或副詞)與動詞,即“形容詞(副詞)+而+動詞”,這時前邊的形容詞或副詞充當狀語,起修飾后面的動詞的作用,不能分開讀。
②“而”在句中如果連接的是兩個動詞,即“動詞+而+動詞”,那么爾表示順接,也就是說,前面一個動作發生了,后面的動作緊接著就發生了,這時“而”后面就不能停頓,應和后面的動詞連讀。
③“而”連接詞性相同的兩個詞語(即兩個名詞、兩個動詞、兩個形容詞),表示并列,相當于“而且”、“又”、“和”或不譯,這時“而”后不應該停頓。例如: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④表示承遞關系,相當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譯。例:
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聞而愈悲。⑤⑥
6、停頓應體現句子結構的原貌。如:
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黃昏之時,原句是主謂結構,如讀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讀出了另一種理解。)
②瞻余馬首/可也。如果讀成“瞻余馬首可/也”,那么就歪解了原意。因為原句是主謂結構,在“可”后停頓,就改變了原意。
③“問/今是何世”,原句是動賓結構,賓語是一個主謂短語,如讀成“問今/是何世”,讀成了主謂句,就讀破了。
④“兩三點雨/山前”,若讀成“兩三點/雨山前”就讀破了,原句是倒裝句。
7、節奏停頓要體現出省略成分。如:
①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動詞謂語“鼓”,應略停,以體現謂語的省略,不能讀成“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8、對古代的國號、年號、官職、爵位、史實、地名要了解,否則易導致朗讀停頓錯誤。如:
作亭者誰,盧陵/歐陽修也。盧陵是地名,后面應該停頓。
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頓,朗讀時在其后停頓。如:
余聞之也/久矣。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也”不是謂語前的副詞狀語,不能讀成“余聞之/也久”,“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10、利用對文意的理解來確定停頓。在朗讀文言文時,要根據語境理解文意,只有確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準確地停頓。如:
①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②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例①意思是“醫生喜歡醫治沒有病的人,把這作為功勞 ”,這樣,讀時就可以分別
把“醫之好治不病”和“以為功”讀在一起,即“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例②的意思是“處在朝庭的高位上,就為它的人民擔憂”這樣,句中的停頓就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11、詩句節拍間要停頓。古詩的朗讀有其規律性,一般說來是兩字一停頓,即按音節停頓。如:
①幾處/早鶯/爭/暖樹
②天門/中斷/楚江/開
也可以按意義單位停頓,如上面的兩句可讀為“幾處早鶯/爭暖樹”、“天門中斷/楚江開”。
文言文的朗讀停頓,涉及到文字、詞義、語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識。只要我們掌握一些古詩文的朗讀停頓知識,并誦讀一定量的文言文,就能培養提高自己的語感,熟練地處理文言文的朗讀停頓。
四、技巧突破
1、根據文言句子語法結構確定朗讀節奏
一般說來,文言句子的語法結構與現代漢語大體相同。一個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語、謂語、賓語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讀停頓往往在主謂之間或動賓之間。這樣劃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達的。如:
(1) 下列語句朗讀節奏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
( A )故 / 天將降大任于是 / 人也
( B )所以 / 動心忍性,曾益其所 / 不能
( C )人恒 / 過,然后 / 能改
( D )出 / 則無敵國外患者,國 / 恒亡
(2) 劃分下邊句子朗讀的節奏,每個分句只劃一處(用“ / ”表示)
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3) 予 / 嘗求 / 古仁人之心 (《岳陽樓記》)
(4) 率 / 妻子 / 邑人 / 來此絕境 (《桃花源記》)
2、根據句首的語氣詞來確定朗讀節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語氣詞(發語詞),表示將發表議論,提示原因,如“蓋”、“夫”(讀“ f ú ),往往在發語詞后進行停頓,如:
(5) 蓋 / 一歲之犯死者 / 二焉 (《捕蛇者說》)
(6) 夫 / 環而攻之 / 而不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根據句中起舒緩語氣作用的“之”確定朗讀節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復雜。其中起舒緩語氣作用的“之”有助于我們確定朗讀節奏:停頓往往在“之”后,這樣朗讀使得整個句子的語氣不至于顯得急促,而是緩急有致。如:
(7) 醫之 / 好治不病 / 以為功。 (《扁鵲見蔡桓公》)
四、根據句首的連詞或總結性的詞語確定朗讀節奏
若句首出現表假設、轉折等的連詞,如“若”、“而”、“然則”等或表總結性的詞語,如“故”、“是故”等,往往在這些詞語的后面要加以停頓。如:
(8) 若 / 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 (《活板》)
(9) 而 / 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10) 然則 / 何時而樂耶 (《岳陽樓記》)
(11) 故 / 自號曰醉翁也 (《醉翁亭記》)
五、根據文句內在的邏輯意義確定朗讀節奏
初中階段所選文言文中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對“犬”的理解最為關鍵:不能理解為“狗”,而是“像狗一樣”,“犬”是名詞作狀語。這句話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樣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據文句意思的理解,這句話的停頓應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確的,即:其一 / 犬坐于前。
對下面這個類型句子的節奏劃分也要遵循邏輯意義:然 / 得而臘之 / 以為餌 (《捕蛇者說》)。
其實,劃分文言句子的朗讀節奏遠不止這五種方法,而這五種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確劃分朗讀節奏,還是要準確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內在的邏輯意義。
附:例( 1 )的答案選 D ;例( 2 )的朗讀節奏正確劃分為:故 / 君子有不戰,戰 / 必勝矣。
有關文言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會寫7個生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伯牙鼓琴》。
2、結合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文言文中詞句的意思;聆聽音樂,感受伯牙和鍾子期的知音之遇。
3、體會音樂和繪畫藝術的奇妙。
教學重點:根據伯牙的琴聲,大膽想象,體會藝術之美
教學難點:理解文言文中字詞的意思和用法進而理解整句和文章意思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伯牙鼓琴
課時目標:
1、會寫3個生字,讀準“湯”字在文中的讀音。
2、理解“鼓”“志”“巍巍”“湯湯”的意思,不要把“太山”寫成“泰山”;正確、流利、有節奏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感受音樂表達的不同情緒,分享聽音樂的心得。
教學過程:
一、音樂導入,激發興趣
1、上課之前我們先聽點音樂,聽完后說說都聽到了什么聲音。(教師播放音樂)
教師及時評價:知音樂者,也;會傾聽者,也;懂音樂者,也。
2、談話導入: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和音樂有關的文言文,講述的是發生在兩千多年前春秋時期的一個故事,誰來讀一讀這個課題?
二、板書課題,解題
1、板書課題《伯牙鼓琴》
2、解題:①“伯牙鼓琴”是什么意思呢?(伯牙彈琴,鼓是彈的意思)
②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是我們學習文言文的一個重要方法。
三、初讀文本,讀通課文
1、師:請同學們按照老師的要求自讀課文
①讀準字音,注意在恰當的地方停頓,可以用“/”標記。
②讀出情感和文言文的節奏及韻味。
2、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3、教師先示范朗讀,然后學生自讀,教師評價。
四、理解文言文
1、學生自學,然后小組討論,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出示:
(1)有注釋的字詞就借助注釋來理解,沒注釋的就聯系上下文或者用自己的話來理解補充;再者,借助工具書,也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
(2)理解文言文中關鍵詞語的意思,理解整篇文言文的意思。
(3)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五、品讀“情”——高山流水遇知音
1、學到這里,你知道伯牙和鍾子期是什么關系嗎?用一個詞來表達。(板書:知音)什么叫知音?
2、疑問:他們是怎么成為知音的呢?是什么讓他們走到了一起?
3、從哪兒看出伯牙和鍾子期是知音?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找到相關的語句,勾畫下來。
①透過伯牙的琴聲,你看到了什么?你會怎樣贊嘆?
②現在請帶著贊嘆的語氣再來讀一讀。
③老師讀前半句,你們讀后半句。
4、既然說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聲中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巍巍大山、洋洋江河,他的琴聲中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呢?
5、小組討論,出示課件5:
志在明月,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志在清風,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風。”
志在,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乎若。”
引導學生想象畫面,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說句子:皎皎明月、徐徐清風、裊裊炊煙、依依楊柳、潺潺流水、皚皚白雪、綿綿春雨、隆隆雷聲、淙淙流水……
6、伯牙彈什么鍾子期都能懂得、都能明白,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他們真是心靈相通,這就叫——知音。
六、相遇相知。
1、伯牙當時是楚國著名的音樂家,你說他還會缺少贊美嗎?他為什么獨把鍾子期當作知音?
2、終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鍾子期!面對如此善聽的子期,面對這樣難得的知音,伯牙是一種怎樣的心情?他會對子期說什么?
3、“知我者,子期也!”你覺得這時的伯牙與子期還僅僅只是音樂方面的朋友嗎?
4、知音歡聚,一定非常歡樂、非常融洽,再讀課文,感受知音歡聚的融洽與歡樂。
七、知音之死
(出示句子)學生讀:“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1、你能用現代漢語說說這句話的意思嗎?(伯牙把琴給摔破了,決定終身不再彈琴,因為他認為世上,再沒有值得他為之彈琴的人了。)
2、什么叫終身?(一輩子)
3、師:是的,伯牙悲痛欲絕,他認為再也沒有像子期一樣的知音了,于是來到了鍾子期的墳前寫下了這首短歌。師朗誦,全班朗誦。
4、想象一下,假如你來到子期的墳前,面對一塊冰冷的墓碑、一抔無情的黃土,你想說些什么?
5、通過朗讀體會伯牙的傷心之情。
師:你能體會到伯牙的傷心嗎?按照你的理解,再來讀讀這個句子。
八、回顧全文,品味音樂
1、這就是千古流傳的《伯牙鼓琴》,這就是感人至深的《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為了紀念他們,后人做了一曲《高山流水》來紀念他們!讓我們聆聽樂曲,打開書再一次回味這個故事,把它刻在你的心間,讓我們試著背一背這篇文章。
2、總結:同學們,“相識滿天下,知心有幾人?”所以,當你有了知音,一定要“珍惜”!
九、作業布置
背誦課文;搜集表現知音良朋的詩文和名言名句。
有關文言文教案 篇6
1.將下面文言短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烏在其為明也?……客有任目而惡鏡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烏用鏡為?”久之,視世所稱美人,鮮當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謂美莫已若。左右匿笑,客終不悟,悲夫!
①烏在其為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好苦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泰然謂美莫己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把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猶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賢于己者,忌之而不愿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于已者,狎之而不甘問焉。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人不足服矣。
①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賢于己者,忌之而不愿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文段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孫卿與臨武君議兵于趙孝成王前。王曰:“請問兵要?”臨武君對曰:“上得天時,下得地利,后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孫卿曰:“不然。臣之所聞,古之道,凡戰,用兵之術,在于一民,弓矢不調,羿不能以中征,六馬不和,造父不能以御遠;士民不親附,湯武不能以勝。故善兵者,務在于善附民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將下面的文言文中劃橫線的部分譯成現代漢語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狀。邑丈人有之市而醉歸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狀,扶而道苦之。丈人歸,酒醒而誚其子,曰:“吾為汝父也,豈謂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觸地曰:“孽無此事也!昔也往責于東邑,人可問也。”其父信之。選自《呂氏春秋疑似》
(1)邑丈人有之市而醉歸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為汝父也,豈謂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閱讀下面文字,翻譯劃線的句子。
楚莊王謀事而當,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憂色。申公巫臣進曰:“君退朝而有憂色,何也?”楚王曰:“吾聞之,諸侯自擇師者王,自擇友者霸,足已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議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國其幾于亡矣,吾是以有憂色也。”(劉向《新序雜事第一》)
[注] 不谷:古代君王自稱的謙詞。
(1)諸侯自擇師者王,自擇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國其幾于亡矣,吾是以有憂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將下面文言文中劃線的部分譯成現代漢語
昔者彌子瑕見愛于衛君。衛國之法,竊[1]駕君車者罪至刖[2]。既而彌子之母病,人聞,往夜告之,彌子矯[3]駕君車而出。君聞之而賢之曰:"孝哉,為母之故而犯刖罪!"與君游果園,彌子食桃而甘,不盡而奉君。君曰:"愛我哉,忘其口而念我!"
注釋:[1]竊,私下,[2]刖,砍掉雙腳的酷刑。[3]矯,假傳君命。
(1)彌子食桃而甘,不盡而奉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忘其口而念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譯答案
四、(15分)16.(5分)①它的明察(表現)在哪里呢?(2分) ②這(鏡子)使我好痛苦(或:難受)。(1分)③還安然自得地認為沒有誰比得上自己漂亮(或:還安然自得地認為沒有像自己漂亮的了)。(2分)
四、(15分)16.(5分)①認為自己是對的,認為別人是錯的,(這)是世俗之人(或一般人)共同的毛病。②比自己有才能的人,嫉妒他們因而不愿向他們請教;不如自己的人,輕視他們因而不屑于問他們。第①句翻譯中注意,“是”和“非”的意義和該句的判斷語氣,二者缺一,扣1分;第②句翻譯中注意“于”“忌”“輕”的含義,未譯出各扣1分。)
16.人民不親近依附君主,商湯王和周武王不能取得勝利。所以善于用兵的人,必須善于團結人民。
17.(1)城里有一個去集市喝醉了酒回家的老人。(2分)
(2)我是你的父親,對你難道不慈愛嗎?我醉了,你卻在路上捉弄(折磨)我,這是什么道理?(3分)
17.(1)諸侯能自己選擇老師的,就能稱王;能自己選擇朋友的,就能稱霸;自滿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會亡國。(三個分句,每句1分)
(2)我們國家大概接近滅亡了吧,我因此現出了憂愁的神色。(兩句話,每句1分)譯文意思對即可。
【參考譯文】
楚莊王謀劃一件事情,做得很妥當,群臣沒有誰能趕上他,退朝以后,臉上露出憂愁的神色。申公巫臣進前說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憂色,這是為什么呢?”楚王回答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諸侯能自己選擇老師的,就能稱王;能自己選擇朋友的,就能稱霸;自滿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會亡國。現在憑我這樣沒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們國家大概要滅亡了吧,我因此現出了憂愁的神色。”
21.(5分)
(1)彌子吃桃感到特別甜(譯為"彌子吃到特別甘甜的桃子"也可以)。沒吃完就把它獻給衛君(譯為"舍不得吃完而把它獻給衛君"也可以)。
(2)不顧自己口味的滿足卻想著我(譯為"因為一心想著我,竟忘記桃子已被自己咬過"也可以)。
文言翻譯練習(2)
1.閱讀下面一段文字,翻譯文中劃線句(5分)
予嘗按次春秋以來,屈原之騷疑于怨,伍胥之諫疑于脅,賈誼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詩疑于憤,劉蕡之對疑于亢[1]。然推孔子刪《詩》之旨而裒[2]次之,當亦未必無錄之者。君既沒,而海內之縉紳大夫,至今言及君,無不酸鼻而流涕。嗚呼!集中所載,《鳴劍》、《籌邊》諸什,試令后之人讀之,其足以寒賊臣之膽,而躍塞垣戰士之馬,而作之愾也固矣。
注:[1]亢:過甚。 [2] 裒:póu,聚集、收集。
⑴君既沒,而海內之縉紳大夫,至今言及君,無不酸鼻而流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其足以寒賊臣之膽,而躍塞垣戰士之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 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5分)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艱。烏有不行而知者乎?披五岳之圖,以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疏八珍之譜,以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文言文段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5分)
夏四月,皇太孫自北邊南還,執政皆迎于上都之北。伊實特穆爾謂晉王噶瑪拉曰:“宮車晏駕,已逾三月,王為宗盟之長,奚俟而不言?”噶瑪拉遽曰:“皇帝踐阼,當北面事之。”甲午,皇太孫即位于太安閣。巴延握劍立殿陛,述所以立皇太孫之意,辭色俱厲,諸王股栗,趨殿下拜。
——摘自《續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一元紀九
①宮車晏駕,已逾三月,王為宗盟之長,奚俟而不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巴延握劍立殿陛,述所以立皇太孫之意,辭色俱厲,諸王股栗,趨殿下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5分)
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后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孟子滕文公下》)
①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2分)
譯文:
②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3分)
譯文:
5.閱讀下面文字,翻譯劃線的句子。(5分)
楚莊王謀事而當,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憂色。申公巫臣進曰:“君退朝而有憂色,何也?”楚王曰:“吾聞之,諸侯自擇師者王,自擇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議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國其幾于亡矣,吾是以有憂色也。”
(劉向《新序雜事第一》)[注] 不谷:古代君王自稱的謙詞。
(1)諸侯自擇師者王,自擇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3分)
譯文:
(2)吾國其幾于亡矣,吾是以有憂色也。(2分)
譯文:
答 案
1.(1)先生逝世以后,國內的官吏直到今天談起先生,沒有一個不鼻子發酸而流下眼淚的。(“既”1分,其他1分)
(2)那足以叫奸臣膽寒,使邊陲戰士的戰馬飛馳。(“其”1分,使動用法1分,“塞垣”1分)
2.接觸到它之后,才能了解它;[親自]實踐之后,[才]知道[什么是]艱難。
翻閱五岳圖,認為了解了山,還不如砍柴的人[邁出去]一步[了解得多]。
3.(1)皇帝逝世,已超過三個月了,晉王您是宗族盟長,還等什么而不說句話呢?
(2)巴延握劍站在宮殿臺階上,講述立皇太孫為皇帝的原因,語氣表情都非常嚴厲,各位王爺嚇得腿打顫,急忙到殿下叩拜(新皇)。
4.(1)有人告訴他說:“這不是有道德的人的行為。”(“或”,解對1分;“是非”,解對1分)
(2)如果知道這樣做不合禮義,就應該迅速停止,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一句1分,第一句重在“其非義”,第二句重在“速已”,第三句重在反問句式解釋出來)
5.17.
(1)諸侯能自己選擇老師的,就能稱王;能自己選擇朋友的,就能稱霸;自滿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會亡國。(三個分句,每句1分)
(2)我們國家大概接近滅亡了吧,我因此現出了憂愁的神色。(兩句話,每句1分)
參考譯文:
楚莊王謀劃一件事情,做得很妥當,群臣沒有誰能趕上他,退朝以后,臉上露出憂愁的神色。申公巫臣進前說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憂色,這是為什么呢?”楚王回答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諸侯能自己選擇老師的,就能稱王;能自己選擇朋友的,就能稱霸,自滿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會亡國。現在憑我這樣沒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們國家大概要滅亡了吧,我因此現出了憂愁的神色。”
有關文言文教案 篇7
學習目標:
1.讀準每個字的讀音。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根據課后注釋聯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內容。
3.能從課文中體會到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學習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課前準備:
1.布置學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資料。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教師談話: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它言簡意賅,記錄了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不少文言文還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兩篇融知識性、趣味性與哲理性于一體的文言文。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成語導入:"專心致志"這個成語你熟悉嗎?誰能講講它的意思。"專心致志"這個成語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學弈》。(板書:學弈)
介紹孟子資料: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現山東鄒縣)人。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學大師,被尊稱為"亞圣",后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來是善的,都具有仁、義、禮、智等天賦道德意識。提出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論點。《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
3.釋題:"弈"指什么?"學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來專指下圍棋,"學弈"就是學下圍棋。現在的"對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圍棋。)
4.引導學生就課題質疑,及時歸納整理并板書:
(1)誰學下棋?(2)怎么學下棋?(3)學得結果怎么樣?(4)《學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5.課前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誰能給大家講一講《學弈》這個故事?
二、初讀課文,讀通句子
1.教師范讀課文,努力做到讀得有聲有色,流暢自如(最好能背誦)。從而感染學生,激發其誦讀興趣。
2.讀后學生評價,及時歸納出朗讀文言文的要點:一是讀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頓要得當。老師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頓符號,以對學生朗讀有所幫助。
3.學生模仿教師自由練讀,讀通讀順為止。(教師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反復朗讀)
4.同桌互讀課文,互相正誤。
5.教師運用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如指名讀、賽讀、齊讀等,直到讀熟為止。
三、精讀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對照文后注釋,自己嘗試弄懂每句話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內容,遇有困難教師及時幫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釋惑,合作學習,討論每句話的意思,也可向教師請教。教師及時就文中比較難理解的詞句進行指導: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與"是通假字,同"歟",表示疑問或反問,跟"嗎呢"相同;弗若,不如;為是其智弗若與,在這句話里,"為"應讀第四聲;然,這樣。
3.學生對照注釋,講解自己對文中語句的理解,教師及時講解學生理解中的難點。
(《學弈》參考譯文:弈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里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他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4.同桌互相講說故事內容。
四、自讀思考,體會文中道理
教師引導學生逐一解答就課題提出的問題
1.誰學下棋?誰是老師?--有兩個人學下棋,老師是全國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這兩個人)怎么學下棋?--"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里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學習時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學得結果怎么樣?"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雖然后一個人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
解答這個問題后,教師可以追問:是什么原因使"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引導學生理解:兩個人學習結果不同,并不是因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別,而是他們的學習態度不同--前一個專心致志,后一個三心二意。)
4.學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學習、做事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聯系生活,深化認識
1.請學生談談學習本文的體會。
(做什么事只有專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聯系實際說一說嗎?
(讓學生聯系生活、學習中的經歷充分發言,認識到不專心產生的不良結果,增強做事專心致志的意識。)
六、復述故事,背誦課文。
1.同桌互相講故事
2.指導學生背誦課文。
全文注釋如下:
弈秋(人名),通(全)國之(文言助詞,的)善(擅長)弈(下棋)者(的人)也(文言助詞)。使(讓)弈秋誨(教)二人弈,其(其中)一人專心致志(集中意志),惟(只)弈秋之(文言助詞,有提起動詞性謂語"為"的作用,從而使句中的"弈秋之為"取消了句子的獨立性,成為了"聽"的狀語。――這一點只對教師講,之所以提出這個"之"字,使為了和本文其他"之"字含義相區別。)為聽,一人雖聽之(他,指代弈秋),一心以為鴻鵠(天鵝)將至(原是生絲繩,這里指系著絲繩射鳥用的箭)(到),思(想)援(拉開)弓(弓箭)繳而射之(它,指鴻鵠),雖與(和)之(他,指代另一個學生)俱(一起)學,弗(不)若(如)之(他)矣(文言助詞)。為(因為)是(這,指這個人)其(他的)智(智力、智慧)弗若與(文言助詞,同"嗎")?曰(說):非(不是)然(這樣)也。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
1.請生背誦《學弈》。
2.板書課題:文言文兩則 兩小兒辯日
3.介紹資料:《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列子》相傳為列御寇的論集。列御寇,戰國時鄭國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許多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憂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4.理解課題,質疑問難:(1)看了課題,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兩個小孩;知道了這篇文章主要是寫兩個小孩辯日這件事)(2)看了課題你還想知道些什么?(①他們為什么爭辯?②他們各自的觀點是什么?依據是什么?③他們辯論的結果是什么?教師及時板書學生提出的問題)
二、總結學法,明確目標
1.回顧學習《學弈》一文的過程,總結學習方法。
(1)理解課題,提出問題。
(2)讀準字詞,讀通課文。
(3)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4)解疑釋惑,體會道理。
(5)復述故事,熟讀成誦。
2.明確方法,自主學習
(1)讀準字詞,讀通課文
①學生自讀課文,注意語速要慢,適當停頓,到讀通順為止,。
②學生多種形式朗讀課文,師生及時評價。
(2)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①對照注釋,弄懂詞句,理解故事的內容。
②同桌互相解疑釋惑,合作學習,弄明白每句話的意思。
③請學生參考注釋,用現代口語復述故事,并根據學生復述的狀況進行即時疏通點撥。
(譯文如下:孔子到東方去游學,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孔子詢問他倆爭論的原因。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個盤盂,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里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熱而遠的時候涼嗎?"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3.解疑釋惑,體會道理
(1)兩小兒為什么爭辯?(太陽是遠是近)
(2)他們各自的觀點是什么?依據是什么?(①一小兒的觀點是:"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依據是:"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個小孩認為太陽早上離人近,中午離人遠,他是根據形狀大小來判斷的。②另一小兒的觀點是: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依據是:"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早上離人遠,中午離人近,他是根據溫度來判斷的。)
(3)他們辯論的結果是什么?(孔子不能決也――孔子也不能判斷誰對誰錯。)
(4)對兩小兒所持觀點,你同意哪一種?為什么?(引導學生積極發表看法,保護他們大膽發表自己見解的積極性。)
(教師適時補充資料供學生閱讀:其實太陽早上和中午離我們的距離是一樣的。①遠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時候太陽距離地球的遠近是一樣的。由于視覺的誤差。同一個物體,放在比它大的物體群中顯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體群中則顯得大。同樣的道理,早晨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背襯是樹木、房屋及遠山和一小角天空,在這樣的比較下,此時的太陽就顯得小了。B、同一物體白色比黑色的顯得大些,這種物理現象叫做"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的時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陽顯得明亮;中午時,背景是萬里藍天,太陽與其亮度反差不大,就顯得小些。②日初涼、日中熱的原因:A、早晨太陽斜射大地,中午太陽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時間、相待的面積里,直射比斜射熱量高。B、在夜里,太陽照射到地面上的熱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涼快;中午,太陽的熱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熱。)
4.學了這個有趣的故事,你喜歡故事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
(1)兩小兒聰明可愛,善于動腦,對自己不懂的問題大膽質疑,勇于爭辯。
(2)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 盡管學識淵博,可是仍然"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引導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5.復述故事,熟讀成誦。
(1)分角色朗讀課文。
(2)學生分組表演故事。(學生自由選擇使用現代話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3)學生背誦課文。
有關文言文教案 篇8
一、教學目的
1、熟悉高考題型,掌握文言文解題方法,加強實戰演練。
2、通過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實踐,引導學生收集、了解文言文復習方法,自主學習文言知識要點。
二、教學重點
1、在線測試
2、網上搜索有關文言文復習資料
三、教學設想
1、介紹文言文整體閱讀解題的步驟。
2、學生在線測試,體會解題步驟。
3、教師當堂講解。
4、學生搜索有關資料,解決自己文言文復習中遇到的問題,或歸納文言文知識要點,或歸納文言文復習的方法、策略等。
四、教學時數一課時
五、教學步驟
(一)掌握正確的閱讀文言文的步驟
教師打開演示文稿,介紹“掌握正確的閱讀文言文的步驟”。
由于考試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它具有不準借助任何要具工書,只能獨立解題的特殊性,不少考生心理上比較緊張,常常是讀完一篇就去選,事實上這是極不正確的,一般來說,文言試題解題閱讀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整體閱讀
要求1、集中心思穩住神,瀏覽或跳讀一遍。
2、能大概明了什么時間、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誰說什么話,能懂六七成即可。
第二步:細讀題目
要求1、一一落實要求答題的字、詞、句、段所在,一般來說,運用所學的知識,較易題可以在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所給選項,運用比較法、排除法根據是非準偏,選出正確項。
2、利用好最后那道題(還有實詞解釋題和題句子翻譯題)
因為此題相當難,但命題往往說有一項不符題意,那么就是說其他三項都是正確的,就是有一項錯誤也往往是個小問題。那么通過看最后一題,就會馬上了解全文內容,再去讀一遍,往往事半功倍,全文內容馬上會成竹在胸。
第三步:重讀全文。
從更高的層次上認知全文。這一步大致相當于精讀研讀的水平;同時也能對前兩步出現的偏誤作糾正,因此是一個深入兼復核的過程。
特別提示:有些學生在讀文言段時,對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沒讀懂就心急火燎,在個別語句上糾纏,非要字字句句弄個水落石出不可,結果反而難以明其大意,學生當中這種情況存在非常普遍。其實,高考所選文言語段一定不會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一定要保持良好心態,調動各種手段,借助各種力量,善于前后推導,一步步走完解讀過程。在解決個別難點和正確把握文意、準確翻譯文句時。要善于借助字形分析和鄰里相推,來正確判定實詞詞義,觀照語言環境掌握虛詞用法。要有排除干擾的意識,例如古今異義的干擾,防止望文生義,以今釋古。高考文言段不會脫離課本知識另起爐灶,所以要善于知識遷移,聯系已有知識尤其是常用詞的常用義項和常見虛詞的一般用法來推出新知。
另外,從以往高考來看,不少考生在做文言題時丟分往往丟在不注意審題上,例如問的是“全都直接表現某某人熱愛國家、不畏強敵的言行的一組是哪項”,有些考生往往忽略“直接”或“言行”這樣的重要詞語,造成所答非所問。或者是平時訓練多了,造成一種心理定勢,當出現“間接表現了”或“反襯出”之類要求時,又不能進行正確答題了。因此,在做文言練習時,教師要多加引導,切實完成文言應試閱讀步驟注意審好題,使學生能多積累一些考試經驗。
應該說文言解題的三步閱讀法是經過許多學子高考實戰檢驗而總結出來的一條科學有效的應試方法,復習當中必須讓學生加以掌握和運用。可以少走很多彎路。切記!!
(二)在線測試
1、完成20xx年高考語文試題文言文在線測試。
步驟如下:打開桌面的“網上鄰居”,再打開“teacher”,打開“文言文”文件夾,雙擊“在線測試”圖標,打開“在線測試”。根據題目要求選擇點擊正確的選項,完成試題后,用鼠標點擊“提交”,即可知道得分和答案。(注:本次在線測試選自“中國語文柳州在線”)
請一個學生操作并廣播全體。然后學生作答(約13分鐘)。如果有學生很快完成,可要求其雙擊“20xx”圖標,完成20xx年春季高考文言文試題在線測試。
2、教師詢問測試情況,講解試題。
按15、12、9三個分數值,要求學生舉手,以便了解測試情況。
問:對答案以后知道錯在哪兒了嗎?要想知道詳細的答案,請雙擊“xxjd”圖標,看“20xx年高考語文試題文言文譯文及詳細解答”
第1題:C,樵:柴,名詞。
第2題:A,A前句中的“故”為“特地”之義,副詞;后句中的“故”為“故意”之義,副詞。B句中的兩個“每”都為“每當......時候”之義,副詞。C句中的兩個“因”都為“經、有”之義,介詞。D句中的兩個“及”都為“到”之義,介詞。
第3題:A,(1)與(2)相同,都是主謂式的陳述句,(3)與(4)不同,(3)是判斷句,(4)是短語不是句子。
第4題:B,B中的“先其將歸”的意思是“在胡威將要回京前”。
第5題:A,③是都督的行為,依據此排除C、D,⑤是陳述胡質對下屬官員的處罰,依據此排除B,其實⑥也不能說明。
第6題:C,由原文中的“后因他信,具以白質”可知,胡質帳下都督并未輾轉地讓胡質知道此事。
(二)搜索文言文復習有關資料,開展自主學習
引入:老師剛才提供的網上測試和答案都是通過搜索從因特網上得來的。這里我要給大家介紹一個很好用的搜索引擎。
1、介紹Google搜索引擎
教師演示并廣播全體,在地址欄輸入,按回車鍵。在文本框中輸入“文言文+在線測試”,單擊“Google搜索”按鈕,即可查詢需要的相關網站。
Google只會返回那些符合您的全部查詢條件的網頁。不需要在關鍵詞之間加上“and”或“+”。如果您想縮小搜索范圍,只需輸入更多的關鍵詞,只要在關鍵詞中間留空格就行了。Google運用智能型漢字簡繁自動轉換系統,為您找到更多相關信息。Google搜索不區分英文字母大小寫。所有的字母均當做小寫處理。例如:搜索“google”、“GOOGLE”或“GoOgLe”,得到的結果都一樣。
提問:某同學你剛才通過在線測試或者在平時復習中感覺到自己在文言文的那一方面知識比較薄弱?你能從網上查找這些方面的資料來提高嗎?請你操作給大家看。學生練習操作,并廣播全體。
2、練習搜索文言文復習有關資料
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輸入查詢內容,單擊“Google搜索”按鈕,查詢相關資料。要求同學根據自己的需求查詢資料,并歸納整理。小組上網輔導員巡回指導上網能力較弱的同學進行查詢。教師巡視并指導學生查詢。
通過閱讀網頁相關說明可以了解到網頁的內容,用鼠標右鍵點擊想打開的網頁,選擇“在新窗口打開”即可打開相關網站。
3、教師提問查詢情況,了解學生學習進度。學生談自己的學習收獲。
六、教師小結
本節課同學們學習了怎樣通過因特網提高自己的語文水平,我希望日后大家能正確利用因特網,使之為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更好地服務,而絕不是讓我們成為網絡的俘虜。
七、布置作業
要求課后針對自己的實際,就文言文復習的某一個專題制作一個演示文稿,供大家交流參考,下星期一語文課演示。
有關文言文教案 篇9
課 題
始得西山宴游記
課 型
文言文新授課
課 時
三課時
教 具
多媒體
教學目標
知識點
了解并積累“為”、“窮”、“始”“而”的不同用法。
能力點
學習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藝術特色
教育點
欣賞文學作品給我們展現的大自然的美景
重難點
學習本文在比照與映襯中寫景的方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興趣導入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它崇高而又優雅,雄渾而又柔和,它以自己的獨特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在這里傾訴、感悟。昨天,我們隨著蘇軾走近了讓人物我兩忘的勝景赤壁,體悟了蘇軾的悲和喜;今天,我們再一起隨著柳宗元走進永州西山,面對自然的美景,與蘇軾有著相似遭遇的柳宗元,又有怎樣的感悟呢?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PPT)
1、作者簡介。
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省永濟)人,人稱“柳河東”。晚年貶為柳州(今廣西柳州)刺史,故又稱“柳柳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貞元九年(793),柳宗元進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參加了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升任禮部員外郎,積極從事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改革。但為時不久,就在其政敵聯合反擊下而失敗,受到殘酷迫害,被貶為永州司馬。
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后,到處搜奇覓勝,寫出一系列刻劃入微而又托意深遠的山水游記。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記》。
2、《永州八記》:即《始得西山宴游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對后世游記散文的發展有重大影響,《永州八記》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他寫的游記不僅文筆簡潔,描摹生動真切,富有詩情畫意,而且處處滲透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著對生活遭際的感慨和對黑暗現實的不滿。
3、解題。
《始得西山宴游記》是《永州八記》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寫偶識西山的欣喜,寫西山形勢的高峻,寫宴飲之樂,寫與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懷。下面學習他的《始得西山宴游記》。
三、檢查預習
(PPT)為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僇(lù)人 施施(yíyí)然 斫(zhuó)榛(zhēn)莽 焚茅茷(fá) 箕踞(jī)(jù) 衽(rèn)席 岈(yā)然洼(wā)然若垤(dié) 攢(cuán)蹙(cù) 遁(dùn)隱 縈(yíng)青繚白 培(pǒu)塿(lǒu) 顥(hào)氣 引觴(shāng) 冥(míng)合
四、目標導航,自主閱讀
(PPT展示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注意字音。讀好句子的節奏、重音。要讀得流暢,讀出感情。
2、對照書下注釋,疏通全文大意
①同桌合作,參照工具書及課下注釋疏通全文大意。
②圈畫疑難詞句,并質疑。
3、集體解疑,教師點撥。
有關文言文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學習理解韓愈闡明全新師道觀念的斗爭精神和“尊師重教”的觀點;
2.學習借鑒本文事理結合論證和對比論證的議論文寫作方法;
3.積累掌握“傳”“師”“道”“受”“固”“從”“也”“則”“于”
“乎”“所以”等詞的用法;
4.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1、介紹背景材料,疏通文字障礙,正確理解課文。
2、歸納“所以、師、于、則、傳、從、也、夫”等詞的義項。
3、培養學生的背誦激情。
教學步驟:
學生通過課前預習,發現疑難,課堂上提出,師生共同研討。
如下為學生課堂上可能提出的問題,教師應準備好。
1、解題:
“說”是古文中的一種文體,屬論說文范疇,一般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師”是本文要著重論述的論題。“師說”,意思是“說說關于從師的道理”。韓愈寫這篇文章是送給他的學生李蟠的,是他35歲時在長安當國子監四門博士時寫的。文章針對當時社會上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痛加針砭。著重闡明教師的作用和從事應采取的態度,有破有立,對我們今天仍有借鑒作用。本文是韓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柳宗元“自魏晉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學生),作《師說》,因抗顏(態度嚴正不屈)而為師。世(世人)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
2、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生三歲而孤,靠兄嫂撫養長大。幼年好學不倦,到十七八歲,學問已有相當扎實的基礎。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登上仕途。以后歷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職,其間有兩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見,被貶官,第二次差一點兒被處死。最后官至吏部侍郎(相當于副部長),故亦稱韓吏部。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為昌黎伯,故又稱韓昌黎。又因死后謚“文”,故稱韓文公。韓愈、韓退之、韓昌黎、韓吏部、韓文公是同一人的許多異稱。
韓愈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績,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倡古文運動,主張恢復先秦、西漢的優美散文傳統,堅決摒棄南北朝以來只講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內容,矯揉造作,華而不實的文風,并提出要創造性地學習古文,反對模仿因襲,人云亦云。(觀點“師其意不師其辭”、“唯陳言之務去”、“唯古文必己出”、“文從字順”)他不僅是古文運動的領袖,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傳誦的優秀散文。他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所以后人稱他的文章為潮水一般(韓潮)。他的文學理論和創作實踐對當時和后代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宋代文學家蘇軾曾譽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為百世師”。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
他所謂“古文”,是和當時流行的重詞藻、輕內容的駢文相對立,即奇句單行,以儒家思想為基本內容,取法先秦兩漢文體的散文。本文是一篇議論文,說為李蟠而作,實際上是抨擊當時那些自恃門第高貴,看不起別人,不肯從師學習,甚至對別人從師也進行嘲笑的士大夫階層。
初中課本選了他的《馬說》一文,借千里馬難遇伯樂,來比喻賢才難遇知己,難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憤懣之情發揮得無余,富有現實意義。
3、詞的多義現象
⑴所以a、表原因。譯為“……的原因”“……的緣故”
b、表憑借或目的。“用來……的”“……的憑借”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②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③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④此世所以不傳也
⑤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
⑵師a、二千五百人為一師,泛指軍隊。例:齊師伐我。《左傳》
b、老師c、效法、學習d、樂官、樂師
⑶也a、句末語氣詞,表示判斷或肯定。b、句末語氣詞,與“何”等詞相應,表示疑問語氣。c、句中語氣詞,表示語氣的停頓,以引起下文。d、副詞。也(后起意義)
⑷于a、介詞。引出動作的處所、時間和對象,可以翻譯為“在”“向”“到”“從”“對于”等。b、介詞。表示比較,相當于“過”。c、介詞。在被動句中引出動作的主動者。
⑸其a、人稱代詞。第一人稱:自己第三人稱b、指示代詞c、句中語氣詞。表示揣測、反問、期望或命令。
⑹傳a、客舍b、傳記。c、注釋或解釋經義的文字d、傳遞e、傳達、傳授f、流傳
⑺之a、到……去。b、第三人稱代詞。c、助詞。相當于“的”d、放在句子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e、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的標志。
韓愈的《師說》一文針對性很強,具有批判現實的精神。學習中,可先參照課文注解和有關背景資料,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和動機。然后,看注釋,通讀課文,了解全文的總體結構和主要觀點,特別要重點理解第一段觀點的新穎和第二段對比論證的有力。在此基礎上,反復讀熟課文直至背誦。背誦時要注意語氣和語句的停頓、詞語的連屬、聲調的抑揚等。如有不正確,則說明在理解上有誤差,應該及時糾正。詞語方面重點要辨析傳、師、道、惑、益、從、也、則、于、乎、所以等的意義和用法。可先做好后面的跟蹤試題。
初中學過韓愈的《馬說》,是講識別人才、愛護人才的,內容和本文有一定的聯系。韓愈宣揚“尊師重教”,也以伯樂自許。學習中,可以回顧復習《馬說》,增強對本文思想內容的理解。
文章的思和路結構:本文是一篇議論文,說為李蟠而作,實際上是抨擊當時那些自恃門第高貴,看不起別人,不肯從師學習,甚至對別人從師也進行嘲笑的士大夫階層。為達使人信服的目的,文章必須既要有理論論據又要有事實論據地提出自己的新觀點,因而作者先從老師的功能角度做演繹推理立論,然后,再以現實存在的不良風氣和孔子從師的言行作歸納推理加深論點。全文結構嚴謹,論證有力,是古代論說文的典范。
結構: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理論論據)演繹推理(觀點)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士大夫恥學于師(反面現象)
歸納推理(觀點)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孔子從師的言行(正面實例)李蟠從師行古道(身邊活例)呼應印證(觀點)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如何理解本文思想的進步性?韓愈在《師說》中的創新,在內容上至少有三點:一是突破了一般人對教師作用認識的局限,從“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受(授)業”,擴大到“傳道”、“解惑”,明確提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個對教師作用的全面而嶄新的界定,在當時是個了不起的進步,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二是針對上層“士大夫之族”的門第觀念,明確提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全新的從師之道的觀念:從師即是學道,惟“道”是問,凡是聞道者無論貴賤長幼都可為師。這是石破天驚的新觀念,開拓了為師者的廣闊領域。三是在“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指導下,從“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的客觀事實出發,推論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嶄新觀點,說明師生關系是相對的,教與學是可以相長的,閃耀著樸素的辯證唯物論的思想光輝。
··如何理解本文的行文氣勢?韓愈的論說文向以氣勢通暢著稱。就本文而言其氣勢來自三個方面:嶄新理論本身的說服力,加上嚴密邏輯的論證力和語言上奇偶駢散結合的表現力,形成文章的奪人氣勢。首段思路是:“古之學者必有師”,師的作用是“傳道受業解惑”,惑則必從師,從師即學道,“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結句大有如截奔馬之勢;全段層層頂接,步步推進,邏輯嚴密,一氣呵成,更是勢不可當。次段緊承首段對師道的論述,連用三個層層深入的對比,從不同側面批判當時士大夫中流行的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批判的語氣也一句比一句加重,由“……其皆出于此乎”的疑問語氣,發展到“吾未見其明也”的責備的語氣,再到“其可怪也歟”的帶有強烈感情的諷刺語氣。這種語氣上的層層遞進,聲勢逼人。三段正面論述“圣人無常師”,以備受尊崇的圣人孔子的無可辯駁的言論和實踐為例,說服力極強。且為一段“古之學者必有師”、二段“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焉”提供有力佐證,一石三鳥,精當無比。結尾又從行古道、嘉今人的角度點明寫作目的,貫通古今,繼往開來,更有高屋建瓴之勢。全文文勢硬轉直接,陡直峭絕:開篇“古之學者必有師”突兀而起,有如橫空出世,已見出奇;中間三個對比,如三峰插天,兀然峭立,直起直落,了不相涉,更見其奇。營造這種雄直峭兀之勢,最為韓愈所長。本文靈活多變的散句,于流暢中含頓挫,參入對偶與排比(本文中指句中詞語的排比),又于靈活中見整齊。奇偶駢散交錯運用,自然配合,錯落有致,亦增勢不少。
1.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評析:劈頭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的論斷,緊接著概括指出師的作用“傳道受業解惑”做為全文立論的出發點和依據。然后句句頂接,推論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同時,一開頭鄭重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就隱然含有對“今之學者”不從師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為第二段埋下了伏筆。本句翻譯時要注意“者……也……”和“所以”在句式中的含義和作用。
運用:(翻譯)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交授學業、解答疑難的。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評析:這一句是在前文已用老師的職能作出了理論論證和用孔子言行作了事實論證之后,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得出了進一步的結論。這個結論,是對“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深化,也是對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進一步批判。說明了師生關系是相對的,教與學是可以相長的。這一句由“是故”引出,用“如是而已”結尾,化繁為簡,既顯見解的深辟透徹,又有一種高瞻遠矚的氣勢。
運用:(翻譯)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先有后,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有關文言文教案 篇11
總體設想:構建高起點、高效率的復習課堂,提高學生自主復習、歸納、運用知識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目標:1、了解文言文閱讀的考查重點。
2、討論歸納理解文意和解答題目的方法。
3、運用一定的解題方法完成閱讀題,提高閱讀解答的能力。
教學重點:學會解讀文言文的方法,提高解讀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難點:讓學生自主探究,以例尋法,運用方法,提高自主復習的能力。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堂講義
教學過程:
一、 課前準備。
發放一份復習講義,列出本課復習中涉及的課外文言文選段,要求學生利用課前幾分鐘的時間閱讀熟悉選文材料的大意,劃出不太理解的地方,作一些交流。
二、明確重點,導入新課。
文言文閱讀是語文中考試卷的必考題型,分數比重大,歷年來失分率都很高。尤其是近兩年閱讀文章選自課外,讓許多同學望而卻步,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文言文閱讀的一些方法和規律。
三、明確選文特征。
文言文閱讀的選文都有什么樣的特征呢?
(選取課外的淺顯文言文,主要考查知識的遷移能力,一是篇幅較短 ,二是突出教育性 。)
四、回顧命題特點。
文言文閱讀常考哪幾種題型?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歸納:1、詞語解釋。2、句子的翻譯。3、文意的理解和內容的分析評價。除此以外劃分文句的朗讀節奏,設置情境遷移拓展也有可能進入09中考試卷。)
五、探究如何理解文意。
解題的前提是讀懂讀通選文內容,同學們在平時的學習中有沒有一些解讀文言文的方法?(學生討論回答,教師點撥、補充:1、抓住標題,窺探全文。2、結合注釋,大致讀懂。3、聯系課內,揣摩推測。4、瀏覽題目,幫助解讀。)
就以上四點舉08泰州中考試卷文言文閱讀選段《錢若水為同州推官》作示例指導。
師小結:理解文意應著眼于全篇大意,不強求字字明晰,句句通曉。
六、探究如何解答題目。
1) 詞語解釋的解答。
舉08徐州中考卷文言文閱讀《選段 》詞語解釋題:(1)日沃湯數次 (2)俄頃立就
學生思考解答,說明答題依據。教師引導歸納:課內尋根 依文定意
2) 句子翻譯的解答。
舉08泰州中考卷文言文閱讀《錢若水為同州推官》翻譯題:(1)若水獨疑之,留其獄,數日不決。 (2)其人趨詣若水廳事,若水閉門拒之。
A、學生試譯。
B、從學生的翻譯不足之處中引導歸納:重點詞語 特別關照
C、補充文言句子翻譯五法(詳見講義)。
D、出示翻譯句子的簡易口訣:句不離段,詞不離句。難解句子,前后聯系。常見虛詞,因句而異。實詞活用,考查全句。領會語氣,句子流利。對照原文,盡量直譯。(教師作簡潔說明指導,學生齊讀。)
3)內容理解分析的解答。
舉《沈約傳》材料為例,探討歸納解答方法一:引用原文(或原文翻譯)回答。
舉08徐州卷《張溥傳》材料為例,探討歸納解答方法二:抓住關鍵詞句,組織語言回答。
七、實戰演練。
學生運用本課所學方法,完成選文《太宗止盜》的閱讀理解題。當堂交流。
八、課堂總結
文言閱讀雖有法,但不可生搬硬套。課外文章的解讀,功在課內,同學們要多讀
多背課內文章, 活學活用,融會貫通。
有關文言文教案 篇12
一、導入
作者及題解
二、朗讀訓練
理解字詞
1.齊讀,
要求:讀準字音、節奏。讀完后師生共同正音正節奏。
2.自由讀一遍,
要求:讀得流利,注意初步體會其中的感情。
3.朗讀接龍,每生讀一句。要求:大聲地讀,讀準字音、節奏,讀得流利。
4.速讀,
理解字詞,學生質疑,師生釋疑。
同時在下一個環節中隨時發現字詞的問題并解決。
三、理解內容,把握主題
1.方仲永是一個怎樣的人?你從哪里得知的?請說出你的結論及依據。.
討論,中間及時引導全面理解方仲永的特點、經歷及結果。
2.一個天生聰明的人最后淪落為“泯然眾人矣”,你認為誰應該為他的淪落負責?
討論,中間及時引導全面理解方仲永的悲劇決不只是他父親一個人造成的。
3.你從方仲永的遭遇中懂得了什么?或者你從方仲永的遭遇中得到了什么啟示?
4.那么,文章作者寫作本文想表達一個怎樣的看法呢?讓我們讀第三段,并聯系文章標題“傷仲永”,討論并概括作者在這些議論里所表達的觀點。
四、小結拓展,思維訓練
1.小結課文.
2.先天的天資與后天的努力究竟哪一點對學習的影響更大?(訓練思維的發散性,言之成理即可)
有關文言文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囊螢夜讀》。
3.理解文章每句話的意思,體會人物美好的學習品質。培養勤奮學習、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理解文章每句話的意思,培養勤奮學習、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說說你們知道哪些古人勤奮讀書的故事。(懸梁刺股、鑿壁偷光、牛角掛書)下面,我們一起來看兩則古人刻苦學習的動畫片。(視頻播放動畫片《囊螢夜讀》和《鐵杵成針》,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這兩篇文言文。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第一則——《囊螢夜讀》。(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學習生字詞(第一則)
1.人物簡介:車胤(yìn)(約333年—401年),字武子,湖北公安縣人。東晉大臣。為人公正,不畏強權,后為會稽王世子司馬元顯逼令自殺。
2.初讀課文,引導學生查工具書正音正字。
3.出示要求學生會認的字,指導學生正確朗讀。
恭(gōng)勤(qín)焉(yān)
4.出示要求學生會寫的字,指導學生正確書寫。
囊螢恭勤博貧焉
點撥:“囊”,上中下結構;“恭”,部首是,不要錯寫成“水”或“氺”。“勤”左下是兩橫、一豎一提,不要寫作一橫、一豎、一提。
5.請同學們大聲自由朗讀課文,看誰讀得既正確、流利,又有節奏。
(1)朗讀提示: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2)自己讀,同桌互讀。
三、討論,理解文言文大意
1.先讓學生結合注釋自學,再小組討論。教師明確要求:
(1)默讀文言文,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大意。
(2)圈出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小組討論。
2.全班交流難懂的詞語或句子。
預設:
(1)得:買得起。盛:裝。以夜繼日:與我們今天常用的成語“夜以繼日”的意思相同,都是指用夜晚的時間接上白天的時間,日夜不停地學習,該成語出自《莊子·至樂》中的“夫貴者,夜以繼日,思慮善否”。
(2)大意:晉代人車胤肅敬勤勉而不知疲倦,知識廣博,學問精通。(他)家境貧寒,不能經常得到燈油(點燈,以便在夜晚讀書)。夏天的夜晚,(車胤)就用白色薄絹做成(透光的)口袋,裝幾十只螢火蟲當作燈來照著書本,在夜晚接著白天學習。
四、深入探究
1.分析人物品質。
(1)談談你對人物的看法。(要求:先自己思考,再小組交流)
課件出示:我讀出了( )的車胤。
(2)教師歸納:我讀出了(謙遜有禮、勤奮、聰明好學、不怕吃苦)的車胤。
2.談啟示。
(1)出自這篇文章的成語是什么?你知道它的意思嗎?(同桌交流)
囊螢映雪。原是車胤用口袋裝螢火蟲來照著看書,孫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奮苦學的故事。后用“囊螢映雪”比喻家境貧苦,刻苦讀書。
(2)這個故事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
教師歸納:無論環境有多么惡劣,我們都要勤奮苦學。
五、創編故事
車胤是怎樣在螢火蟲微弱的光下勤奮夜讀的?想象當時的情景創編故事。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聽寫第一則文言文中的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二則文言文——《鐵杵成針》,看看又有什么新的收獲。
二、認識生字,讀通課文
1.明確要求:請大家自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可通過查字典或同伴互讀的方式認讀生字。
2.全班交流識字方法,教師相機點撥。
3.檢查朗讀,指導學生將句子讀通順。
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三、討論,理解文言文大意
1.先讓學生結合注釋自學,再小組討論。教師明確要求:
(1)默讀文言文,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大意。
(2)圈出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小組討論。
2.全班交流難懂的詞語或句子。
預設:
(1)媼:年老的婦人。還卒業:回去完成了學業。
(2)大意: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人說唐朝大詩人李白少年時在山中求學,因長期讀書沒有成果,打算放棄。渡過了這條小溪,看見河邊有一位老婆婆,正在石頭上磨一根很粗的鐵棒。李白問老婆婆在做什么,老婆婆說:“我要把它磨成繡花的針。”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動,回去完成了學業。
四、深入探究
1.分析人物品質。
(1)談談你對人物的看法。(要求:先自己思考,再小組交流)
課件出示:我讀出了的李白。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我讀出了(好問的、有毅力的、持之以恒)的李白。
2.談啟示。
(1)小組交流:這個故事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
教師歸納:“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我們做事要有毅力,要持之以恒。
(2)積累與學習有關的成語故事,并說說自己從故事中得到的啟示。
五、創編故事
1.在學習的過程中,李白也有想放棄的時候,他是如何做的呢?想象當時的情景創編故事。
2.寫完后小組交流,推薦優秀作品全班展讀。
六、拓展延伸
韋編三絕:孔子到了晚年,喜歡讀《周易》。春秋時期沒有紙,字是寫在一片片竹簡上的,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必須用熟牛皮(韋)編成繩子把這些竹簡編聯在一起才能閱讀。平時卷起來放著,看時就打開來。《周易》文字艱澀,內容隱晦,孔子就翻來覆去地讀,這樣讀來讀去,把編聯竹簡的牛皮繩子磨斷了許多次。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是不滿意,說:“如果我能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內容了。”
[教學板書]
22.文言文二則
囊螢夜讀——勤奮苦學
鐵杵成針——持之以恒
[教學反思]
《文言文二則》由兩篇短小的文言文組成,內容勵志,容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我先抓住字詞解釋和翻譯環節,讓學生結合注釋自己疏通文意,便于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上課時,我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相結合,完成對人物的評價。在談受到的啟示等環節,我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思考的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我還注重學以致用和自由創作,比如成語造句,故事創編,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
不足之處:學生對成語的積累很少,以后要多培養學生多讀書的習慣。
有關文言文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通過本單元的復習,讓學生熟練掌握議論文閱讀的方法。
2.通過復習,學生的文言知識得到很好的鞏固。
3.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重難點:
1.掌握議論文的閱讀方法。
2.文言文的復習。
時間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同學們,孔子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有朋自遠方來,下半句是……’學生答:‘不亦樂乎!’好,今天,我這位陌生的朋友很高興來到這里,和大家一起來復習語文第二單元的內容。大家有沒有信心上好這節課?”“有!”好,下面大家打開課文目錄,看看這個單元的課文屬于什么文體?(議論文)
二、復習議論文閱讀的有關知識。
1.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闡明自己見解和主張的文體。
2.議論文有哪三要素?板書:論點、論據、論證
3.什么是論點?論點就是作者對論述的問題所持的觀點和主張,是議論文的靈魂。
4.請大家打開第二單元的課文,找一找各篇課文的中心論點。第九課《人的高貴在于靈魂》的中心論點是第一自然段的“人的高貴卻在于他有靈魂生活”。第八課《多一些寬容》的中心論點是“要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最重要的是要豁達大度,善于容納與自己志趣、風格不同的人”。
5.看了這幾篇課文,你們發現它們的中心論點都在課文的哪里提出來的?(開頭)一般情況下,作者在議論文的開頭就提出了中心論點;也有的課文在的結尾歸納出論點;有的中心論點偶爾也出現在的中間部分。考試的時候,題目叫我們找出一篇的中心論點,我們先在開頭找,找不到就到結尾找,結尾找不到就到中間部分去找。
6.聯系課文,說說我們在議論文中提出的中心論點,語言要達到什么要求?論點必須旗幟鮮明,支持什么,反對什么,態度應十分明確,不能含糊,模棱兩可。比如:……
7.什么是論據?(論據就是作者用來證明論點的依據。)
8.論據包括哪兩種?(包括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事實論據主要指事例、史實數字等;道理論據包括經典著作、名人名言及科學原理。)
9.在第二單元的課文中找出它們的各種論據。第九課的論據:第八課的論據:第六課的論據:
10.什么是論證?論證是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與方法,是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邏輯關系紐帶。)
11.議論文有哪些論證方法?(1)舉例論證(2)道理論證(3)對比論證(4)比喻論證
12.在課文中找出各種論證方法。第六課:第七課:第八課:第九課:
13.議論方式有兩種:立論和駁論。
14.議論文的基本結構: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
15.議論文的語言特色。富有概括性,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用詞鮮明、生動、嚴密。
16.議論文中的事例和記敘文的事例有什么不同?
17.小結。
18.議論文閱讀練習。
三、復習《陋室銘》
1.復習重點實詞與虛詞。名:出名。斯:這。馨:指品德高尚。鴻儒:大儒,博學的人。白丁:平民。這里指沒有學問的人。絲竹古今意義的區別。
3.這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描寫陋室環境的句子。(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5.表現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6.作者寫這篇的目的是什么?表現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追求高尚情操的情懷
。7.你們覺得劉禹錫是否是十全十美的人?你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8.小結。
9.課堂作業。
四、總結。
字詞聽寫題:狹隘 熱忱 純粹 派遣 鄙薄 殉職 熱忱 毋寧 啁啾 翌日 篤信 寬宥 窒息 灼熱 殉職 旁騖 褻瀆 胸襟īn 摒bìng棄 迥iǒng異 芥iè蒂dì 嫉í妒dù 緬iǎn懷 揣chuāi摩 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