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印度》優秀教案(通用3篇)
初中地理《印度》優秀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利用地圖說出印度的位置、地形特點。讀圖分析印度氣候特征,及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讀圖分析印度人口增長的特點,從材料中分析出印度人口增長快速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目標:依據地圖和資料分析印度的自然情況,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印度是世界聞名古國,我們要了解、愛護、珍惜這個人類的家園。在學習中形成正確的環境觀和人口觀。進一步豐富學生學習地理的成功體驗,激發形成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探究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①印度的氣候類型及其特點。
②印度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
教學難點:農業的分布及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三、學情分析:
基于對學生已有學習水平的估計,同時針對初一學生的認知規律,本節課注意聯系生活實際,通過印度人的穿衣、風俗等日常生活
拉近了學生與地理的距離,以激發學生求知興趣,促使學生主動思考,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和效率。并且通過設計導學案,開展小組討論方式,讓學生在合作與交流中獲取知識。
四、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景,導入新課
課間利用多媒體播放極具印度特色歌曲,吸引學生注意,感受異域風情。上課時,教師提問:歌曲好聽嗎?學生回答:好聽。教師:好聽,就是聽不懂歌詞,那同學們有沒有聽出是哪一國的歌曲?從而引出印度。但是并不直接開始新課教學,而是從印度獨特的文化信仰和風俗習慣入手,播放印度舞蹈視頻,展示印度服裝、恒河沐浴、濕神婆、神牛、泰姬陵,在講解期間更是運用了時下最流行的網絡用語——顏值很高來形容印度美女,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濃厚的印度民族文化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良好的課堂環境,讓學生很快對印度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順利的導入新課。
(二)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把學生分成八個六人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導學案,最主要的作用是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學習的平臺。學生已經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習了亞洲、日本、東南亞這三個區域,基本知道了學習一個區域主要從哪些方面入手,而現在利用導學案自主學習印度,可以充分鍛煉學生,這樣學生在上課時動筆的機會多了,填空的內容讓學生自己填,重點讓學生自己注明,練習讓學生自己先動筆解答,學生動手就會動腦。學生只有通過實踐思考,才能使知識為自己所掌握,學生的思維
能力才能得到提高。運用了導學案效果就不一樣,能夠杜絕學生上課不聽的現象;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時了解學生的思維狀況,及時發現學生的思維障礙;可以規范學生的答題思路。
活動一:學生閱讀導學案上的學習目標,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老師滿下伏筆,下課之前要檢測學生一下這節課完成了幾個教學目標,這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有針對性,
活動二:完成導學案的第一個活動題——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討論完成,期間老師在學生小組討論完成導學案的過程當中適時巡視指導,幫助學生順利解決問題。同時提醒學生要獲得需要的信息,就要從教材中的文字或是圖片中查找。在各小組完成導學案后,讓小組代表和同學們分享他們小組的成果,教師給予肯定。我們知道任何知識聽一遍是不可能有很深刻的印象的,為了加深印象,教師利用多媒體和學生一起把活動一涉及到的知識點再捋一遍。
活動三:完成導學案的第二個活動題——熱帶季風氣候和糧食生產。仍然是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討論完成。各小組完成之后選一個小組代表分享成果,由于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所以在學生自主學習之后,教師仍然要利用多媒體和學生一起把知識點加深印象,尤其是印度的熱帶季風氣候,教師在此設計了一個表格,讓學生代表在前面完成,在填表的時候,一次叫兩個同學同時上來合作完成,這樣能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同時得到的結果會更準確。印度的糧食作物小麥和水稻的分布以及與自然條件的關系是本節課的難點,
為了幫助學生解決好難點,充分利用教材P35的活動題,分析糧食作物的分布和自然條件的關系,教師引導學生讀圖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同時培養學生讀圖分析的能力。
(三)課堂反饋、鞏固提高
活動四:讓學生重新看導學案的學習目標,讓學生檢測自己完成了幾個,這樣做不僅整節課首尾呼應,非常完整。而且也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整體的回顧。鍛煉學生對重點、非重點的處理能力,學生自主整理課堂知識,效果更好。
活動五:課堂練習反饋,導學案上設計了A級、B級、C級、D級四級難度的題,課堂中完成A級難度的題目,這些題目的設計都是最基本的知識點,學生能很快完成,難度較小,學生會很有成就感。
(四)自我挑戰、拓展延伸
導學案上B級、C級、D級,留作課下作業,讓學生逐級挑戰,既激發他們的挑戰欲又加深了對知識的鞏固提高。
初中地理《印度》優秀教案 篇2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研究方式不斷涌現,"說課"成為近年來地理教育研究中探討教材、研究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的一種好方式。說課成功與否,重在說清教材,說好教法,說明學法,并注意教學程序設計,本文就《印度》第一課時談談說課這種教研方式的應用。
一、說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印度》是初中地理第二冊第十章南亞的第二節課文。印度是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同時也是從古至今南亞各國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以及對外交往的中心。因此,印度是南亞8個國家中,要求學生掌握突出地理特征的唯一國家,也是初中階段要求掌握的8個國家之一。本節課是在學習了世界地理總論之后,繼第一冊日本之后,又一個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國家。而且本節課文為了避免與前一節南亞概述內容重復,著重從人文地理特征和人地關系方面來闡述印度的地理特征,從而為后面學習國家地理提供了模式。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為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知道印度是當今世界人口位居第二,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
b.理解印度發展農業的有利與不利條件,并知道印度主要的農作物種類及其分布。
(2)能力目標:
通過對印度農業發展的自然條件的分析以及印度農作物與自然條件關系的分析,培養學生運用地理科學的邏輯思維方法,認識和評價地理事物的能力。
(3)德育目標:
a.通過對印度歷史發展的簡介,使學生樹立反對殖民主義、霸權主義的觀念。
b.通過講述印度的人口和農業發展情況,使學生認識到人口的增長一定要與經濟的增長相適應,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從而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農業發展與人口壓力。印度是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農業物種類豐富,糧食在正常年份基本自給,但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影響顯著,人口給農業生產造成的壓力很大,因此把農業發展和人口壓力作為本節的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是存在于教學重點之中的自然條件對農作物分布的影響,只有通過講解不同農作物的習性和分布與氣候、地形的關系,步步啟發,層層突破,從而達到解除難點,突出重點之目的。
4.教材處理:
本節教材的內容有:(1)世界文明古國:(2)農業發展與人口壓力;除文字外,還安排了四幅人文景觀圖和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圖,以及兩處"讀一讀"和一處讀圖練習。
教材的第一部分內容略講,主要通過看人文景觀圖和有關錄相以及自讀課文,了解印度是一個世界文明古國。
教材的第二部分內容是本節重點及難點所在,所以要詳講,主要通過讀圖析圖,歸納總結從而達到解除難點,突出重點之目的,當然在講述"人口壓力"這部分內容時,由于課文較簡單,還須補充材料,列舉事實,說明人口增長過快不僅給農業造成很大壓力而且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二、說教法
由于第一:中學地理是一門包括自然地理知識和人文地理知識的綜合性很強的學科。由于地理對象的廣闊性,地理空間的遙遠性與學生視野、見聞的局限性之矛盾,所以要求學習地理必須經常借助地圖,以小見大。
第二:中學生初中階段心理特點是直接經驗少,理解能力差,習慣機械記憶,思維形式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所以對具體形象的事物比較感興趣,也容易理解和接受,對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往往用死記硬背的辦法業進行機械記憶。
因此:根據地理教學的一般特點和初中學生的認知規律,采用以下兩種主要教法:
1.讀圖分析法:通過教師指導學生動眼識圖,動腦析圖,動口說圖和動手繪圖等多項措施的訓練過程,理解和鞏固地理知識,培養用圖習慣和發展地理智能。
2."引導--探索"啟發式教學法:由教師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在主動的學習中獲到知識,變學會為會學,從而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在采用以上兩種主要教法的同時,針對本節課有較多的提問而采取小級競賽的方法來達到調動學生積極性,集中學生注意力,培養學生競爭意識之目的,也使得課堂活動形成一次又一次的高潮。
教具:南亞地形掛圖,有關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圖及印度農作物分布圖的電腦課件,印度舞蹈錄相片(約2分鐘),若干景觀圖。
三、說學法
1.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技能
地圖和地理學的關系十分密切,這是地理學科本身特點所決定的。地圖和地理是"骨"和"肉"的關系,地圖猶如"骨架",只有讓學生把地理知識附在這副"骨架"上,才能容易記住,并引起一系列聯想,從而獲得豐富的地理知識。因此,地理教學必須重視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基本技能,而且閱讀地圖不能只停留在地理事物的表面。
本節課通過教師設問,啟發學生運用相地理知識、地理圖表來分析問題、判斷問題、經過推理解答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大家先盾一段錄相,看完后請回答,說出這是哪個國家的舞蹈?(板書課題:第二節印度)
這樣導入新課,比較生動形象,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從而使學生愉快地進入本節課的學習。
(二)講授新課
1.世界文明古國(板書)
學生自學"世界文明古國"課文,并看"讀一讀"材料,"泰姬陵"彩圖等。
思考并討論:
(1)為什么說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國?
(2)簡述印度從文明古國→殖民地→獨立的歷史。
學生思考,討論問題,教師巡回輔導,最后學生回答問題。
小結:印度是南亞最大的國家,人口8億多,僅次于中國,居世界第二位,公元前200多年前印度就形成統一的國家,古代印度人發展了農業,建造了城市,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之一。18世紀,印度為英國的殖民地,長期遭受英國的殖民統治,1947年印度宣布獨立,1950年成立共和國。
2.農業發展與人口壓力(板書)
讓學生根據第一節南亞概述中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印度地形可分為哪三個主要部分?
2.看地圖冊第一頁《南亞地形圖》對照高度表,讀出德干高原的海拔大約是多少米?
3.印度大部分地區屬什么氣候?
4.讀課本P7印度降水量分布圖,思考:(1)印度大部分地區降水量約為多少毫業?(2)從西南到東北降水有什么變化規律?
5.從印度的地形、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來看,發展農業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條件?
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教師作出必要的糾正和補充,然后總結歸納如下:
有利條件 大部分地區地勢平坦耕地面積廣,
土壤肥沃氣候溫暖,降水豐沛
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
不利條件 經常發生水旱災害(板書)
(2)農作物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板書)
讀印度農作物分布圖,結合印度降水量分布圖和南亞地形圖,討論:
1.印度有哪些主要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它們各分布在哪里?
2.這些農作物的分布與氣候、地形有什么關系?
學生思考,相互討論,教師巡回輔導,根據學生回答情況,教師利用有關印度農作物分布圖和印度降水量分布圖的電腦課件來歸納總結,如下表:
小結:從上表可以看出地形、氣候對農作物分布有著明顯的影響。發展農業生產必須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種植與之相適應的農作物,才能提高農作物產量。
(3)農業發展快,人口壓力大(板書)
由于課文內容比較簡單,不能很好地說明問題。因此,補充介紹印度從60年化開始為發展農業和產而推行的三大戰略,即"綠色革命"、"白色革命"、"藍色革命""具體內容略)。然后再介紹印度的人口增長狀況以及人口與土地、糧食形成的尖銳矛盾,來說明人口增長一定要經濟增長的相適應的道理。
過去印度與中國有許多相似的地方,經過近50年的發展,印度與中國又存在著哪些差異?(看下表)
從以上對比可以看出印度雖然耕地面積比中國大,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也比中國好,而且人口也比中國少,但是印度的糧食總產量比中國少得多,人均占有糧食的數量也比中國少許多。我們中國能夠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這充分說明了解放后,特別在改革開放后的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部分內容課本是沒有的,但可以利用這個素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三)總結新課
印度是南亞面積最大、人口眾多、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的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印度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優越,農產富饒,地形、氣候對農作物分布有明顯的影響,60年代以后,印度農業發展較快,但人口急劇增長,給農業造成很大壓力。
(四)鞏固練習
1.下面四幅景觀圖中,哪幅是印度的泰姬陵(圖略)
2.下面四幅景文化景觀圖中,哪幅是印度的"紗麗"服裝?(圖略)
3.把印度的主要農作物與分布地區及地形、氣候條件用線連接起來。
德干高原北部、恒河上游地區 水稻 地面起伏平緩,降水較少,日照充足
東北部半島沿海地區 小麥 平原,降水充足
恒河三角洲 棉花 雨水充足,排水良好的低山坡
東北部 茶 地勢低平,氣候濕熱
德干高原西北部 黃麻
(五)布置作業
1.課文P9復習題第一題
2.練習冊P21-3題
公布小組競賽成績,表揚優勝小組,鼓勵成績差的小組。
(六)板書設計:
第二節印度
一、世界文明古國
二、農業發展與人口壓力
有利大部分地區地勢平坦耕地面積廣,地壤肥沃氣候溫暖,降水豐沛
1.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
不利經常發生水旱災害
2.農作物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3.農業發展快人口壓力大。
初中地理《印度》優秀教案 篇3
【設計思路】
本課教學的基本思想是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建立英語語言環境,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以地理學科知識為內容,進行沉浸型雙語教學。
本課的主要特點是:利用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教師運用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讓學生沉浸英語環境中,達到自然而然運用英語這個語言工具來分析、解決問題的目的。在積極參與地理學習活動中,提高英語應用能力。
【教學目標】
1.地理學科教學過程中,創設英語語言學習環境,使學生在獲得地理知識的同時,提高英語應用能力;
2.認識印度的位置,明確地理方位,培養學生地圖分析能力;
3.了解印度的人口壓力,使學生認識到人口的增長一定要與經濟的增長相適應。并通過分析人口數據圖,培養學生利用數據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科學的人口觀;
【教學重點】
1.印度的地理位置 2 . 印度的人口問題
【教學難點】
英語語言環境與地理學科教學相結合
【教學手段】
自制地理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1.英語沉浸法 2.探究式 3.談話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影片《西游記》剪輯片放映, 引出主題“印度”
[教師提問] have you ever seen this tv plays? what is it about? can you tell me the story of “trip to the west”?
[學生活動] 學生用英語講述西游記的故事
[教師承轉] in the story, where does ‘west’ really mean?
(西游記的放映,一方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西游”的目的地是印度,可以自然而然的引出主題;另一方面,由于西游記的故事學生非常熟悉,教師用英語與學生交談西游記的故事,學生容易接受,并能激發學生應用英語的動機,用英語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積極性,并在心理上消除學生語言障礙,克服學生不敢用英語表達,怕說錯的心理,在輕松愉快的環境運用英語表達思想;再次,學生講西游記的故事的活動也提供了一個展現自己英文水平的平臺。)
[講授新課]
[教師引導] we have heard of india, and we know it’s one of four ancient nations of civilization, what do you know about india ?
[圖片展示] pictures of indian girls and women (including the charming pictures of the miss world title-holders from india in 1966, 1994, 1997, 1999 and .)
[教師介紹] indian girls are very beautiful. they are so beautiful that they have won the miss world titles more than once. not only are indian girls beautiful but also they are good at singing and dancing. let’s enjoy an indian song and dancing.
[影片放映] 印度歌舞欣賞 (在優美歡快的印度音樂觀看印度舞蹈,讓學生感受印度風情文化,接受美的熏陶)
[圖片展示] a few more pictures of indian little boys.
[學生活動] students talk about what they saw from the picture. some students say they are black and they say it’s because it is hot in india, some students say they are poor because there are too many people in india and so on. (學生發言中,教師在旁邊及時鼓勵和引導,改正學生表達的錯誤,幫助學生表達,形成一種和諧的氣氛,讓學生更加愿意說英語,用英語。)
[圖片展示] 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自由散步的牛和兩牛打架而造成交通阻塞的場景
[教師講述] cattle are looked as god in india, especially white cattle. they don’t have to work hard, and people take good care of them. people don’t kill cattle and they don’t eat beef. there are so many cattle in india that the amount of cattle has reached 0.3 billion. you can see lots of cattle walking here and there in the india capital, new delhi, as the pictures show. what are the two cattle doing? yes, they’re fighting on the crowded street. when the ‘gods’ are fighting, drivers in cars and buses must drive very carefully in order that they will not hurt the cattle. as a result, there is a traffic jam. (教師的講述中,多用一般現在時態和現在進行時態,這兩種時態正是初一學生已經學過的,這樣,通過教師的講述,學生不僅了解了印度的文化,還在實際情景中,自然應用了這兩種時態。)
[地圖展示] 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
question: where is india?
[教師引導] we’ve known china and japan. they are in east asia. and we have learnt indonesia, vietnam, thailand, they are in southeast asia. what about india?
[學生回答] it’s in south asia.
[學生活動] 把全班學生分為五大組,分組活動,小組合作找出印度的主要的陸上鄰國和隔海相望的斯里蘭卡,以及印度所瀕臨的海,并能用英語說出它們相對印度的方位。
[教師輔助] 糾正學生表達的錯誤,引導學生正確的用英語表達方位。并總結在表達方位介詞 ‘in’, ‘on’ 和 ‘to’的正確用法和區別。
[圖片展示] 印度眾多的人口及課本圖7.35 “印度人口的增長”
[教師提問]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india in ? how many were there in 1951? and how many there are increased during fifty years from 1951 to ?
[學生回答] 略
[總結] india is the second populous country in the world, only after china, with a population of over 1.01 billion in . it’s also the second country whose population reached one billion. not only does india have a large population, but also its population is growing fast. it grows so fast that scientists say india will become the first populous country in 20 or 30 years, exceeding china.
[學生分組討論] is it good to have as many people as we can? how to solve the population problem? ( 學生討論后,以搶答的形式來發表自己的意見,每位學生的發言將給所在的組加10分)
[活動總結]教師確定勝出的小組,肯定學生的發言,并一起得出人口的過度增長對一個國家的資源、環境及經濟發展會產生負面影響的結論。
[課堂練習] (以下為我設計的有關上課內容的練習,用英文設計練習,有利于學生在練習中訓練閱讀理解,提高閱讀理解能力,讓學生全面“暴露”英語中,與英語有親密接觸。)
choose the right answer (only one) from a, b, c and d.
1)which is the largest country in south asia?
a. pakistan b. bengal c. india d. china
2) what place does india take in the world’s population?
a. the first b. the second c. the third d. the fourth
3)what animal is looked as god in india?
a.cattle(牛) b.cat c.dog d.horse
4)what country has a larger population than india?
a.the u.s.a b.china c.france d.england
5)what is not the result(結果) from overpopulation?
a.no food b.traffic jams c.environmental pollution(環境污染)
d.short of soldiers(兵員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