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7年級歷史下冊教案范文(通用13篇)
最新7年級歷史下冊教案范文 篇1
【課程標準】
知道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了解傳說和史實的區別。
【教學目標】
識記與理解:記住遠古傳說中的重要人物,記住漢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黃帝與農業起源關系的傳說的實質,理解“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能力和方法:培養從傳說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幫助學生掌握以傳說印證歷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華夏族形成的歷史,培養崇敬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為代表的遠古居民的優秀品行,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體驗禹治水的艱辛并了解其業績,體會人生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
重點:農業起源的傳說和華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傳說。
難點:部落、部落聯盟的構成和性質。“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課前準備】
課前收集有關黃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傳說故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一、導入新課
歷史講究真實可靠,傳說難免夸張虛構。但不少傳說生動地反映了人類的歷史,包含著極有價值的內容。
上一課時,我們從考古發掘的物證來學習了原始農耕文化,本課時要通過傳說來認識農耕文化。看看那些流傳久遠的傳說中,包含了有關遠古農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歷史信息?
聽,集中注意力。
制造懸念,激發興趣。
二、炎帝和黃帝的傳說
中國人都自稱是炎黃子孫,你知道是怎么來的嗎?
講解“炎”、“黃”之意及其傳說(或抽學生來講)
整理出華夏族的來歷:
從中知道了哪些有關農耕文化的重要信息?
談后世祭祀炎、黃(談兩碑上的字),華夏之祖
調動參與興趣
聽或自己講
清晰明了,便于掌握。
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
三、禪讓的傳說
簡要講:黃帝以后很久,堯禪舜、舜讓禹。要求學生概括其過程的共同點。
然后得出結論。讓學生簡單發表一下關于如何看“禪讓制”的看法。
聽講、看書、歸納得出結論。
四、治水的傳說
禹之所以在舜死后出任部落聯盟的首領。必定是他的德才出眾、威望很高。何以見得?還是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禹治水的傳說。
要求學生講述大禹治水的傳說。然后問,禹治水為什么能夠取得成功?然后小結:禹治水成功,樹立了崇高的威望。
處理輔欄的讀讀、說說。
過渡、導入。
學生好表現,給他們提供表現的平臺,取得成功感
五、情感升華
我們從他們身上學習什么?
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將其發揚光大。
學生自由發表意見
六、拓展學習
P16學習活動。要求學生講其他的傳說故事,要說出傳說的名稱、點出反映了什么歷史現象或提供了什么重要的信息?
學生講。
【教學后記】
最新7年級歷史下冊教案范文 篇2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漢武帝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漢武帝的大一統
[難點]
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的史觀。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漢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
2、文景之治:漢文帝、漢景帝時期,在我國封建社會歷漢朝出現過第一個盛世局面。
二、漢武帝的大一統:
1、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進一步削弱王國勢力;
2、漢武帝將地方的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中央統一鑄造發行五銖錢,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3、為鞏固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太學是我國古代的學府。
4、軍事上: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進攻匈奴,取得勝利,進一步發展和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總之,漢武帝在位時,西漢出現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統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權統治得到鞏固和加強。
三、東漢的統治
1、公元9年王莽奪權,西漢滅亡;
2、公元25年,劉秀(光武帝)建立東漢,都:洛陽。經過劉秀改革,使社會安定,經濟狀況好轉,歷把這個時期的統治稱為光武中興。
四、材料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這一主張是誰提出的?是什么學派的代表人?答:是董仲舒提出的,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
2、這一主張是什么意思?答: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
3、該朝代的統治者是誰?接受這一主張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答:是為了鞏固中央集權。
4、實行這一方針的具體措施是什么?
答: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
五、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六、課堂討論:播放多媒體資料,并展開討論:帝、景帝、武帝—————你最佩服誰?從其身上你得到了哪些教育或者啟示?
最新7年級歷史下冊教案范文 篇3
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活地點、距今時間、生產工具、農耕作物、建造房屋、原始的飼養業、手工業各是怎樣的?
一.自學目標
1.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情況,以他們為例說出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主要情況,認識到他們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性。
2.通過對河姆渡、半坡遠古居民的了解,認識到中國不僅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人類起源地之一,激發熱愛祖國的感情,增強民族意識。
3.知道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變化及其原因。
二.自學重點、難點
重點: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新石器”的含義。
難點: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變化及其原因
三.教法與學法
教法:導學與談話
學法:觀察與比較、討論與探究
四.自學指導:
【導入新課】:
學生閱讀課前導入框:大家回想一下,我國境內的遠古人類——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他們是靠什么獲得食物的?(采集、打獵、捕魚)他們這種靠“采集”獲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受季節變化和天災的影響;采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條件的限制)。大家分析的有道理,原始人要改變這種這些,關鍵要解決什么問題?開始一種什么樣的新生活?我國原始的農耕是怎樣出現的?本節課將了解到這些內容。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的遺址圖》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具體位置(4分鐘)。
【出示目標】:學生閱讀或教師提示。
導學1、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時間的什么地點?生產工具怎樣?他們種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樣的房子?主要飼養何種家禽?手工業制造有哪些?學生閱讀第一目后回答。
討論: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哪些進步?
引導學生從生產工具、農作物種植、居住房屋、原始的飼養業和手工業等方面思考。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住干欄式的房子,過定居的生活,已會挖掘水井、飼養家禽、會制陶器,并能制作簡單的玉器和原始的樂器。(5分鐘)
導學2、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況是這樣的。那么,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情況如何呢?請大家仿照第一目學習第二目——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學生閱讀第二子目后回答。
比較:河姆渡原始居民為什么要建造干欄式的房屋?而半坡原始居民卻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
主要是地理環境的影響長江流域地勢低洼,潮濕溫熱;而黃河流域干旱、風沙大,氣候比較寒冷。所以,我們在改造大自然的過程中要因地制宜、科學合理。
想象:我國原始的農耕時代的居民有怎樣的分工?
引導學生結合現實想象。婦女:耕作、防止;男子:打獵、制陶;老人:做家務。(5分鐘)
導學3、請大家自學第三目——大汶口原始居民。思考:大汶口墓葬里,為什么有了隨葬品多少懸殊的現象?
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了,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出現了貧富懸殊。(5分鐘)
【小結】:指導學生填表對今天所學知識進行歸類:(5分鐘)
原始居民時間地區原始農耕情況原始飼養業原始手工業
河姆渡
原始居民
半坡
原始居民
大汶口
原始居民
五.當堂訓練(15分鐘)
〖單項選擇〗:
1、我國在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居民是
A、北京人B、山頂洞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
2、下列不屬于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生產活動的是
A、種植粟、黍等農作物B、已經挖掘水井C、制作簡單的樂器和原始音樂D、飼養家畜
3、在北方農耕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原始聚落遺址在
A、云南元謀B、西安半坡C、陜西藍田D、浙江余姚河姆渡
4、我國在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居民是
A、元謀人B、河姆渡人C、大汶口人D、半坡人
5、同屬于黃河流域的原始居民是:A、北京人和山頂洞人B、半坡人和大汶口人C、半坡人和河姆渡人D、河姆渡人和大汶口人
〖填空題〗:
1、半坡原始居民住在的房屋里,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在的房屋里,過著的生活。
2、原始居民會制作簡單的和原始。
3、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石器。
4、原始居民能制造色彩鮮麗的彩陶,上面會有各式各樣的美麗圖案。陶器上還有一些刻畫符號,有些學者認為這是我國雛形。
〖連線題〗:
1、半坡原始居民A、種植水稻,生活在長江流域
2、河姆渡原始居民B、出現了貧富分化
3、大汶口原始居民C、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種植蔬菜
〖列表題〗:
剛才我們已經做了這么多的基礎題目,現在關上課本,考考你的對比能力
名稱
項目
半坡遺址
河姆渡遺址
所在地區
糧食品種
出現時間
原始飼養業
原始手工業
最新7年級歷史下冊教案范文 篇4
教學目標
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秦滅六國及其意義;秦鞏固統一的措施:中央集權統治的確立,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焚書坑儒,萬里長城,靈渠;秦朝疆域。
二、通過閱讀課文和相關課外書籍的活動,使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多種途徑,正確理解和處理歷史信息。通過對秦始皇及其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學習分析,使學生掌握分析人物、事件的方法,從而正確認識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通過思考和分析“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對后世產生了什么影響”,使學生明確綜合分析問題的重要性,學會運用全面、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三、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秦始皇統一六國,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是對中國歷史的巨大貢獻。但他的殘暴統治也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埋下了秦朝短命的禍根。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對中國的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
教學難點:
本課的難點一個是中央集權制的概念,一個是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與建立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的關系。把對“中央集權制”概念的理解作為本課的教學難點,主要考慮初中一年級學生對這一政治術語的學習和掌握有一定的難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與建立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的關系這個問題,則更屬于政治學范疇的內容,如何幫助學生把這個比較艱深的問題轉化為比較容易理解的內容加以掌握,也是個難點。
地位分析:
“秦的統一”是中國古代史上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這一課在中國古代史教學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起著承前啟后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幾百年的戰亂局面,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統局面;秦統一后采取的措施,一方面維護了統一的成果,加強了秦的封建統治,另一方面又暴露了秦朝統治者特別是秦始皇的專橫、殘暴。正是這種嚴酷統治導致了秦末農民戰爭和秦的滅亡。這些對后世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教法建議:
1.關于秦滅六國的講授。
方法一:教師可利用幻燈片《秦滅六國圖》,直觀的向學生展示:從公元前230至公元前221年,六國先后滅于秦,在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長期混戰的局面。
方法二:教師可在導入本課時提問:戰國七雄是哪七個諸侯國?建議讓學生在黑板上寫出戰國七雄的方位圖。教師可利用這個方位圖,邊講邊擦,滅一國,擦一國,直到六國全被擦掉,只剩秦國。指出在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長期混戰的局面。
2.關于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內容的講授。
教師可用談話法,引導學生從字面理解什么是中央集權?秦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包括哪些內容?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可用圖示在黑板上歸納出或出示幻燈片--秦中央重要官職及分工,地方主要官職,讓學生更直觀的理解中央集權。
3.鞏固統一的措施一目。
教師可利用幻燈片,或模型、實物,與學生討論國家統一后,文字、貨幣統一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從而使學生更直觀、形象的理解此舉與鞏固統一的關系,突破難點。至于焚書坑儒,教師講明焚書、坑儒的概念,指出此舉是為了加強思想統治,鞏固統一,加強中央集權的一項重要措施即可。講課時可配合使用幻燈片。
4.教師可引導學生回憶從商到秦的文字演化,用示意圖表示出來(教師可讓學習較好的學生到黑板上寫出來,注意提醒篆字的寫法):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
5.如何講授秦疆域圖與國家的疆界四至。
《秦朝疆域圖》是我們在歷史課是接觸到的第一幅歷史疆域圖,如何通過疆域圖了解一個國家的疆界四至呢?
(1)指導學生從圖例中了解秦朝國土在圖中的顏色,并準確地找出秦的都城和國界線。
(2)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識圖方法,找出秦朝疆域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最遠到達的地點,準確地說出這些地點的名稱。
最新7年級歷史下冊教案范文 篇5
岳麓版八年級歷史下冊教案 第4課觀看歷史影視片
[活動目標]
形象感受歷史,豐富歷史知識,拓展歷史思維。
提高對影影視作品的欣賞能力,陶冶情操。
通過撰寫影視評論或觀后感,提高分析和寫作能力。
[活動準備]
本次活動的主題: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影視片:《英雄兒女》
通過第2課的學習,學生基本上了解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史實,對此部電影的歷史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
讓學生在觀看電影時思考:中國人民志愿軍為什么能戰勝強大的敵人?
[活動過程]
利用晚自習時間,組織學生以班為單位集體到學校多媒體階梯教室看電影《英雄兒女》。
要求學生在觀看時,自覺遵守紀律,不得高聲喧嘩,進、退場要求排隊進出。
3、要求學生寫出觀后感或心得體會,題目自擬。
[活動評價]
通過此次觀看紅色經典影片《英雄兒女》,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同時,通過此次集體觀看影片,增強了學生的守紀觀念。
2、大部分學生通過觀看影片,寫出了心得體會,紛紛表示:奮發努力,勤奮學習,為祖國的強大作出貢獻。
最新7年級歷史下冊教案范文 篇6
秦漢王朝與匈奴的和戰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匈奴在我國歷的貢獻。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有一個初步認識。
2、過程與方法
師生互動,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培養分析問題、概括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系,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
[重點和難點]
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系的事例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教師可以導入框中的歌謠導入新課。
二、講授新課:
1)、匈奴
1、匈奴的首領稱為單于
2、秦末漢初,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統一蒙古草原。
2)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進攻匈奴,取得勝利。
3)昭君出塞:
公元前1世紀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領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漢元帝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單于和昭君為漢匈兩族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4)東漢時,匈奴分為南北兩部,東漢明帝派竇固、竇憲攻擊匈奴,取得勝利。
三、小結:列舉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系的事例
1)西漢初年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
2)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進攻匈奴,取得勝利;
3)公元前1世紀匈奴的首領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
4)漢元帝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單于和昭君為漢匈兩族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5)東漢明帝時,派竇固、竇憲攻擊匈奴,取得勝利。
四、作業:舉例說明兩漢與匈奴的關系。
附:板書設計
一、匈奴
1、匈奴的首領稱為單于
2、秦末漢初,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統一蒙古草原。
二、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
三、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紀,漢元帝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
四、東漢明帝派竇固、竇憲攻擊匈奴,取得勝利。
五、列舉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系的事例
最新7年級歷史下冊教案范文 篇7
一、課程標準與教材分析
㈠教材地位及課程標準
《經濟發展與重心南移》是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與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第三課,是中國古代史經濟社會的一個重要內容。兩宋時期是繼隋唐我國封建經濟繁榮后出現的又一個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的時期。盡管兩宋政權沒有在政治上達到如隋唐那樣統一強大的局面,特別是南宋偏安東南一隅,但經濟卻在前代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并出現一些新的特點,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經濟重心南移有一個過程,開始于魏晉南北朝時期,而到宋代已成定局。這一變化還影響著今天中國經濟的狀況,是了解中國國情的重要內容。本課的課程標準是列舉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和商業繁榮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㈡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理解宋代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列舉宋代南方農業、手工業發展和商業繁榮的史實,提高綜合概括問題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指導閱讀《宋代經濟分布圖》,提高識圖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提問思考、學生解答、教師總結的方法,使學生理解宋代時我國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通過小組討論、選派代表發言的方法,使學生了解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和商業繁榮的史實。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課前預習、收集和整理資料,培養自學能力和學習歷史的興趣。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同學間相互協作的學習品質。
㈢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學習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商業繁榮的史實,形成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概念。
難點:如何理解經濟重心和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二、學法和教法設計
教法構思:
新課改要求教師正確、靈活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求教師不再作為知識的權威,將預先組織好的知識體系傳授給學生,而是充當指導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與學生共同經歷知識探究的過程。依據“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本節教學努力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生生主動求知的民主、寬松的學習環境,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合作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與技能。本課共有三個子目,一是經濟重心南移,二是農業和手工業,三是商業繁榮和海外貿易興盛。后兩個子目分別從農業、手工業、商業和海外貿易方面敘述了宋代經濟發展的高度成就,教學中合并為一個部分。采用以史實為基礎,問題為載體,以多媒體為輔助手段,通過課前導學法,情境教學法、問題探究法、小組合作法等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參與協作意識,培養學生分析、概括問題的能力。通過隨堂練習與課后作業鞏固基礎知識、延伸范圍,引導學生擴展思維。
學法分析:
“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學法是教法的引申,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關鍵,也關系到課堂的成敗。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學會,指導學生會學,即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至關重要。本節課面對的是七年級學生,生性活潑好動,好奇心和表現欲較強,但以形象思維為主,學習不易深入,注意力易轉移。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運用網絡搜集所需的歷史資料,而且對新鮮事物也比較感興趣,對老師布置的收集資料作業躍躍躍欲試。這屆學生還有個現象,學生分化較大,學困生占相當大比重,他們學習興趣不高,基礎較薄弱,學習方法不到位,處于被動學習狀態。針對學生特點,本節精心制作多媒體課件,利用多媒體課件的視聽互動功能,通過大量的文字、圖片、聲音、影視資料等素材,創設一種與課堂內容相適應的氣氛,寓教于樂,引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前組織預習和指導,采取分組合作,自主探究學習等方法,使每個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給每個學生展示的機會,力求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化。
三、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學生預習課文并分組收集、整理有關兩宋經濟繁榮發展的資料,能力強的可制作課件。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以林升的《題臨安邸》詩“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導入,問學生:讀完這首詩,結合前兩課的內容,宋代在我們的腦海里呈現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景象?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情緒,希望引導學生明白盡管兩宋時期軍事政治上不是十分強大,卻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少見的經濟高度繁榮和文化昌盛發達的時代,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時期,此時的經濟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經濟重心南移,引入課題。
【講授新課】
解釋何為經濟重心,經濟重心是指經濟和技術較為發達,對整個國家產生較強影響的地區。區域內有許多不同種類的經濟中心。巴爾扎克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義是問號”。學生有了疑問,才有解決問題的迫切的愿望,本環節通過多個問題的設置,層層引入,激發學生思考,與學生共同探討完成學習任務。
一、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過程和表現:
㈠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問:課本65頁的思考題——我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的原因是什么?
課件展示“東晉南遷移民分布圖”、“東晉南朝江南經濟的發展”等,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聯系學過的史實分析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鼓勵學生充分思考、大膽發言,并在歸納學生的回答中強調為躲避北方戰亂,古代有三次大規模的人口南遷,對南方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設計意圖:通過新舊知識點的銜接,豐富了課本內容,既復習了舊知識又實現了對難點的突破。
㈡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
問:南方經濟什么時候開始發展,經濟重心如何逐步南移?
課件展示兩則材料(《宋書》中記載的東晉南朝時江南的經濟冶狀況與《漢書》記載的江南經濟狀況)、宋朝江南經濟發展的圖片,引導學生思索,討論回答,教師總結。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討論中明白
經濟重心南移主要經歷三個時期:三國吳時,江南地區經濟開始得到發展;南朝時,南方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推廣牛耕,江南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南宋時,南方生產水平超過北方。
㈢經濟重心南移的表現
問:從哪些方面我們可以看出宋朝時,我國經濟重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
通過學生閱讀課文和展示圖片,宋人“農耕圖”、南宋“耕織圖”、“宋代經濟分布圖”,提醒學生觀察比較南北方經濟區數量分布情況。總結歸納:南方人口大大超過了北方;“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表明太湖流域已成為重要的糧倉;南方出現了一批經濟中心。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概括提煉有效信息能力。讓學生理解宋朝我國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二、經濟發展的表現:
問:剛才我們了解了宋代形成長江流域的經濟已超越黃河流域的經濟格局,那么,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狀況如何,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課前布置預習收集相關資料,現在請各組將整理收集的資料展示給同學。
學生討論,分四組派代表介紹兩宋經濟發展中農業、手工業、商業和海外貿易的'具體表現,其他同學補充。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宋代經濟分布圖,結合各組的介紹,找出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海外貿易繁榮發展的地區及特點。注意補充學生未收集到的資料,用圖片、音像資料展現,適當進行知識拓展。如宋朝占城稻與現代雜交水稻,介紹袁隆平;商業的繁榮播放《清明上河圖》的視頻,海外貿易展示“南海一號”的打撈出土文物等。此環節有可能出現各組介紹各自為陣,整體性印象不夠深刻,教師要用圖表形式進行歸納總結,加深學生理解。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材料的能力以及學生的集體協作精神。讓每個學生盡可能地去體驗歷史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達到知識、思想與情感教育合一的效果。
【課堂練習】
精選幾道選擇題以搶答的形式進行,調動學生興趣,又培養學生競爭意識。達到鞏固新知,完成學生的知識目標要求。
五、教學反思
本課的可取之處:
1、正確理解教材,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難點,重新整合處理教材,注重新舊知識聯系,古今聯系。
2、精心構思問題,有目的性和針對性,能夠涵蓋課文的主要知識點
3、課件制作精心,史實材料豐富,充分運用圖片、視頻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做到課件為教學服務。
4、重視引導、啟發學生,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特別是學生在介紹手工業時,能力好的學生制作出課件,展現了宋代瓷器的繁榮,五大名窯各自的特點,成為課堂上的一大亮點。
本節課暴露出一些問題:
1、教學中思想上存在一些矛盾與困惑,如教學還是以中考為指揮棒,學生層次差異大,教學中注重學生知識與能力的掌握,注重對中下學生的知識鞏固,課堂上循規導矩,創新不足。
2、對學情沒有充分認識,導課用《題臨安邸》設置的問題可能有一定難度,加之公開課,學生的回答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出現片刻冷場。有提議改為以上冊的江南發展人口南遷導入可能更適合學情,可我認為兩宋時期軍事政治“弱”與經濟“強”之間的反差一直是史學界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對當今的經濟發展也有重要的探究價值,故本課在教材編排上放在政權分立之后,有它的含義,這個現象應該提醒學生注意到,關鍵還在問題如何設計,能夠更好引導學生。
3、時間掌控有點難度,在學生發言和補充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資料時,要把握好時間。本節公開課在復習舊課和導入新課時浪費了一些時間,未能進行搶答練習,略顯余味不足。
最新7年級歷史下冊教案范文 篇8
各位評委、各位專家:
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課《收復新疆》,下面,我主要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和教學程序三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四個方面)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國近代史呈現出兩條鮮明的主線,其中之一就是外國的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收復新疆》則是這條主線的一個重要體現,在中國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據課標和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2、教學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方面)
①知識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阿古柏侵占新疆的罪行和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史實,掌握新疆行省的設置。
②能力目標:通過引導學生對“海防”“塞防”之爭的討論,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引導學生通過看《收復新疆示意圖》,講述左宗棠收復新疆的過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歷史圖表陳述歷史事件的能力;通過評價左宗棠,培養學生客觀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③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左宗棠“身無半文,心憂天下”的愛國情懷,使學生自覺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愛國傳統,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重點:左宗棠收復新疆。因為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是我國的西北大門,它的得失不僅關系到我國的主權,更維系著國家的安全,在收復新疆的過程中,以左宗棠為首的愛國官兵為了維護國家統一,捍衛國家主權,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愛國情懷和愛國之舉,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素材。
4、難點:
①“海防”“塞防”之爭。因為初中學生看問題往往比較片面,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把握問題。
②收復伊犁的重要性和付出代價的必要性。因為中國用一大塊土地和大量的賠款去換取一座山城,對于初二的學生來說是難以接受和理解的。
二、教學方法:
本課面對的是初中二年級的學生,他們經過一年的學習,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學習歷史的能力和方法,這個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樂于表現,對事物充滿了好奇,有主動學習的愿望,同時又存在著看問題欠周到和重表象等特點。我根據對本課的教材分析和初二學生的認知水平及心理特點,采用以下的教學方法:多媒體輔助下的問題情境教學法、史料分析法、分組討論法和歸納總結法。
三、教學程序(包括創設情境、新知探索、知識提煉、練習鞏固四個環節)
1、創設情境:
讓學生伴著熟悉的新疆民歌《我們新疆好地方》那歡快、優美的旋律,欣賞一段表現新疆美麗風光的紀錄片;然后讓學生介紹新疆的地理位置和風土民情;教師進行簡單的總結后,導入本課。
用歌曲和視頻創設情景,直觀生動,有強烈的吸引力,可以一下子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從課間的松散狀態直接進入學習狀態,為下一個環節的學習做好心理準備。
2、新知探索:(包括新疆危機、收復新疆和治理新疆三個方面)
(1)新疆危機:教師引導學生看書閱讀課本并歸納:19世紀六、七十年代新疆危機的表現。
這一目的內容條理、清晰,學生通過閱讀及思考,可以獨立完成。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歸納問題的能力。
(2)收復新疆:包括兩個問題:海防、塞防之爭和收復新疆的過程。這兩個問題,前者是本課的難點,后者是本課的重點。我對難點的處理方式如下:
第一步:屏幕顯示中國地圖,閃爍新疆和中國臺灣,教師指出在新疆遭受侵略的同時,我國的臺灣也受到美、日的侵略,東南西北都處在多事之秋,哪頭為重呢?提出問題,設置懸念。
第二步:屏幕出示兩段史料,分別代表海防論者的觀點和塞防論者的觀點。然后指導學生閱讀,提高學生閱讀史料的能力。
“新疆不復,于肢體元氣無傷;海疆不防,則心腹之患愈棘。”——李鴻章
“海疆之患不能無因而至,其所視成敗以為動靜者,則西陲軍務也。”——王之韶
第三步:引導學生分組討論這兩種觀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設想、敢于質疑和發表自己的見解,讓不同的思維火花進行碰撞。既活躍課堂氣氛,又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第四步:屏幕出示史料:“海防”與“塞防”并重論者左宗棠的觀點。并指導學生閱讀,通過閱讀這段材料,可以讓那些在討論中走進死胡同的學生,產生一種“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開朗之感。使學生認識左宗棠高瞻遠矚,誓死捍衛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的觀點,才真正符合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加深學生對左宗棠主張收復新疆正確性的理解。
“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并重。”——左宗棠
通過讓學生閱讀史料展開討論,然后再通過史料讓學生深切體會“手心手背都是肉,東南西北都得要”的道理,達成共識。既培養學生運用歷史文獻資料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攻克了難點。
對于左宗棠收復新疆的的過程,這是本課的重點,我是這樣來解決的':
第一步:屏幕出示左宗棠的畫像及其“身無半文,心憂天下”的詞句。使學生感受左宗棠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感,并形成感性認識。
第二步:屏幕上出示五個問題,教師指導學生看書、思考、討論,并依次回答
其中①左宗棠分幾步把新疆收復回來的?②在驅逐阿古柏的過程中,左宗棠采取了怎樣的斗爭策略和斗爭方法?結果如何?和③左宗棠是怎樣收復伊犁的?著重考察學生閱讀能力、搜集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④在收復伊犁的過程中,左宗棠為什么沒有采取軍事打擊的方式而采取了外交途徑?著重考察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學會要根據不同的形勢、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斗爭策略。
⑤中國政府通過《改訂條約》收復了伊犁,但同時付出了大塊土地和900萬盧布的賠款,是否值得?是本課的難點之一,攻克方法:
屏幕出示《收復新疆示意圖》,教師在圖上點明伊犁這座山城位置的重要性,就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這一難點。培養學生用全局的眼光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步:引導學生結合屏幕上的《收復新疆示意圖》,復述左宗棠收復新疆的過程。培養學生利用歷史圖表陳述歷史事件的能力,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時空概念。
這部分內容是把重點知識分解,設置為若干個小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和討論,每個問題之間環環相扣,步步為營、層層深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從而突破教學重點。
(3)治理新疆:
由于本目知識簡單明了,我通過指導學生閱讀課本中的相關內容,讓學生明白兩個問題:左宗棠建設新疆和清政府設立行省。使學生認識這些措施為鞏固西北邊防、防御沙俄侵略起了積極作用。
然后,教師再適當補充西部大開發策略和新疆的發展,將課堂知識延伸到課外。
在新知探索之后,引導學生評價左宗棠。同時教師要指出,這節課我們僅僅了解了收復新疆的左宗棠,還不是完整的左宗棠,在學完第六課《洋務運動》之后,可以結合前后所學,對左宗棠做出全面客觀的評價。培養學生全面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3、知識提煉:
通過板書進行知識提煉。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能全面體現教材的知識結構,便于學生理解掌握,加深學生的整體印象。
4、練習鞏固:
通過不同層次的練習,夯實基礎,鞏固重難點,拓展思維能力,并檢查學生的聽課效果。
本節課的設計思路是: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引出問題,通過學生討論、師生共研,達成共識,體現一種多媒體輔助下的問題情境教學特色。
最新7年級歷史下冊教案范文 篇9
一、內容與分析
本節課要學的內容是神州大地上的原始人類,指的是我國最早的人類;北京人;山頂洞人,其核心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理解它關鍵就是要了解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狀況。教學的重點是北京人和山頂洞人。解決重點的關鍵是引導學生去分析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情況,使學生能夠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去。
二、目標與分析
1.目標:了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掌握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生產、生活的基本史實。
2、分析:理解人類由低級向高級演化過程中的三個重要環節。這一演化,正反應了人類的不斷進步,而推動人類不斷進步的動力來自于人類的勞動。掌握有關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生產、生活的基本情況。
三、問題診斷分析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是內容久遠、抽象,不易理解。產生這一問題的困難的原因是他們剛由小學升入初中,面臨著許多新變化:感知方式由小學的聽覺型為主向視覺型為主轉變;思維方式由形象思維為主轉變,理解能力差,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在教學中應適當地選取文字資料、圖片資料等,把歷史與學生的生活密切聯系在一起,其中關鍵是調動他們學歷史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興趣。
四、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新課
“你們是怎樣來到世上的?”“媽媽又是怎樣來的呢?”“那么,我們人類是從哪里來的呢?”
明確:我們人類是由古代類人猿演變而來的。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神州大地上的原始人類。
問題一:我國大地上的最早人類
設計意圖:通過此題使學生了解我國是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
師生活動:學生看書,回答老師的提問。
問題1:我國目前發現的遠古人類有哪些?
北京人、山頂洞人、元謀人。
問題2:它們主要分布在何處?說明了問題?
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這說明黃河和長江確實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她們孕育了中華的遠古文明。在這些遠古人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生活年代最早的是元謀人,他們是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
問題3:為什么說“元謀人是祖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考古發現的門齒化石、石器及相關遺物,經過專家鑒定,證明是遠古人類的牙齒和遺物,證明他們已經會制造工具。而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經過科學測定,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前,在目前我國已知的遠古人類中是最早的。史學界認定距今約170萬年到約公元前20xx年,是我國原始社會時期。
例題:我國境內目前已確定的最早人類是 ( A )
A、元謀人 B、北京人 C、山頂洞人 D、藍田人
變式練習:元謀人距今有( D )
A、70萬年 B、100萬年 C、120萬年 D、170萬年
問題二:北京人
設計意圖:通過此目使學生了解北京人的生產和生活情況。
師生活動:學生思考北京人圖片說明了什么問題?找一找北京人發現的時間、地點、生存年代、體貌特征
問題1:北京人過著怎樣的生活?為什么?北京人是怎樣得到火的?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時間順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順序。從中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發現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
距今年代: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
體貌特征: 前額低平,眉骨突出,顴骨很高,鼻子寬扁,嘴巴前伸,腦量較小。他們的頭部殘留著某些猿類的特征,但具備人的體質。手腳分工明顯,能夠直立行走。
問題2:他們制造工具怎樣?
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他們把石塊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樹枝砍成木棒,用來采集植物,獵取動物。
問題3:北京人是怎樣得到天然“火”的?火又哪些用途?火的使用有怎樣的作用和意義?
雷電生火、森林自然火、煤炭自然火、碰撞生火。已經使用天然火,還會保存火種。他們用火燒烤食物,驅趕野獸,照明防寒。火的使用,促進了體質的發展,增強了人類適應自然的能力,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
問題4:在這樣的環境中,北京人怎樣生存下去呢?
為了適應險惡的環境,他們往往幾十個人在一起,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果實,過著群居的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會。
例題:根據最新考古拓展了解到,在我國中重慶巫龍山骨坡發現了巫山人。一些學者經過科學測定認為,巫山人距今約240~180萬年。這樣,我國人類歷史至少可以向前推進的年數是 ( A )
A、10萬年 B、70萬年 C、100萬年 D、120萬年
變式練習:在北京人的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木炭和灰燼堆,并且它們都被限定在一定地區。由此,考古工作者完全合理的推斷是 ( C )
A、北京人使用人工取火 B、北京人能直立行走,手腳分工明顯
C、北京人既會使用火,還能管理火 D、北京人會制造和使用工具 問題三:山頂洞人
設計意圖:通過此題使學生了解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情況。
師生活動:同學們看書找出山頂洞人基本史實。
最新7年級歷史下冊教案范文 篇10
原始農耕生活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2、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初步培養自己觀察歷史文物圖,尋找圖中較為明顯的、主要的歷史信息,結合已有知識,初步分析、解釋圖中歷史信息,做出簡單的或主要的歷史結論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進而促發或增強我們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我國早期人類的生活和生產狀況
難點:遠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導學過程)
教師講解與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
(情景導入)
師:同學們,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如果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為生,會有哪些不便之處?
學生回答明確: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不穩定,需要經常遷徙。
那么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你了解我國古代那些關于農耕的傳說,談一談。
學生回答:伏羲氏:結網捕魚,創立八卦。神農氏:教民播種,嘗遍百草。
師:今天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去學習第2課,原始農耕生活
(自主預習)
(一)河姆渡原始農耕
結合課文內容及圖畫歸納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生產生活情況
學生討論歸納知道以下知識
河姆渡原始農耕
1、地點:長江流域的浙江余姚
2、時間:距今約7千年
3、生產工具:磨制石器耒耜
4、農耕作物:水稻
5、定居生活:干欄式房屋
6、原始飼養業:家畜(豬)
7、原始手工業:陶器、簡單的玉器、原始樂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結合課文內容及圖畫歸納出半坡原始居民生產生活情況學生討論歸納知道以下知識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點:黃河流域陜西西安
2、時間:距今約五六千年
3、生產工具:磨制石器耒耜、石刀、漁叉等
4、農耕作物:粟
5、定居生活:半地穴式房子
6、原始飼養業:豬、狗
7、原始手工業:陶器、紡線、織布、制衣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學生討論歸納了解以下知識
大汶口出現貧富分化,進入父系氏族公社階段。
(合作探究)
1、人類走出洞穴蓋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義?
2、河姆渡原始居民為什么要建造干欄式房屋呢?
3、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哪些進步呢?
學生小組之間合作探究交流解決上述問題,加深對課文的認識。
(小結提升)
同學們,大家通過今天的學習,了解到我國原始的農耕生活的相關內容,我們一起列表比較總結一下本文所學內容。
最新7年級歷史下冊教案范文 篇11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現,有關陳勝、吳廣起義以及秦朝滅亡的基本歷史知識,并了解楚漢之爭的簡單情況。
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秦的暴政是激起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從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過程和方法
本課使用談話法,師生互動,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培養分析問題,概括問題能力,巧妙設問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討論,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秦末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意義。
本課難點是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
[教法和學法]
講述法、講解法、討論法,學生分組進行討論。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學過程]
導入根據課本中的歌謠“阿房,阿房,亡始皇”導入新課。
一、秦朝滅亡的原因
1、繁重的徭役秦朝的徭役非常繁重。
2、刑法殘酷秦朝刑法非常殘酷,刑罰的種類繁多。
3、秦二世秦二世(前230—前207),即胡亥,秦始皇少子,秦朝第二代皇帝,更加殘暴,他統治時期政治十分黑暗。
二、陳勝、吳廣起義
公元前209年,九百多個窮苦農民,被征發到漁陽戍守長城。他們走到大澤鄉,遇上大雨,不能按期到達,按秦法誤期者要被處斬,陳勝吳廣號召起義,農民戰爭爆發。之后,在陳建立政權。
三、陳勝派主力軍向咸陽進攻陳勝建立張楚政權后,率軍繞過滎陽,突入關中,直逼咸陽。
四、農民起義秦朝陳勝,吳廣起義以后,項羽和劉邦領導的農民軍繼續戰斗,公元前207年,項羽以少勝多,在巨鹿大敗秦軍。與此同時,劉邦率軍直逼咸陽,秦朝滅亡。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歷稱為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
最新7年級歷史下冊教案范文 篇12
岳麓版八年級歷史下冊教案 第3課封建土地制度的廢除
[課標內容]
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理解廢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義。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引導學生理解土地改革運動的意義、步驟及順利完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理解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啟發學生歸納中國歷史上有關土地問題的史實,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發散思維的能力。
(3)要求學生走訪當地老人,了解土地改革運動的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培養學生調查、搜集、整理和分析歷史資料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組織學生討論,激勵學生主動探究問題,讓學生在感知、思考和探索過程中,掌握所學知識,提高能力。
(2)要求學生整理出知識要點,鞏固本課知識,提高自學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使學生初步認識到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對我國社會和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通過引導學生對土地改革中有關政策的理解,使學生初步形成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了解正確認識我國的基本國情的重要性,明確基本國情是黨和國家制定政策的依據。
[重點和難點]
重點:土地改革運動。
難點: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恢復國民經濟的措施,涉及的內容繁雜,許多措施不易理解,這是本課的難點。
[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問題討論、多媒體教學法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
提問:二戰結束后,美國是世界上第一軍事強國。為什么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朝鮮戰爭中能夠打敗美國侵略軍,取得抗美援朝的勝利?由此引出國內土地改革。因為建國初期的土地改革運動是抗美援朝勝利的原因之一。
導入新課
(1)播放一段反映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土地占有情況和農民生活狀況的影片片段,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土地改革運動的必要性。然后提問,要求回答:新中國成立后,為什么要進行土地改革?
(2)提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是何時頒布的?它規定了怎樣的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對于這個問題,教師向學生提供與之相關的圖文、影視、記錄片、實物等資料,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相關內容和卡通問答,以理解土地改期的基本目的。
(3)提問:新中國的土地改革從何時開始?其總政策是什么?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利用教材中的思考題進一步提問:土地改革為什么要有步驟、有分別地進行?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相關文字、圖示和卡通問答,指導學生討論解答。
(4)提問:土地改革的基本內容是什么?其結果怎樣?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相關內容得出答案。
(5)提問:你認為土地改革有何歷史意義?對于這一問題,教師既要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已有結論,又要鼓勵學生大膽發散思維,提出新的見解。如消滅了我國延續多年的封建剝削制度,為我國工業化開辟了道路,等等。
(6)國民經濟的恢復
提問:新中國成立之初,面臨怎樣的經濟形勢?為此,人民政府采取了哪些恢復發展國民經濟的措施?收到了怎樣的效果?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新中國成立時所面臨的經濟形勢,為學生理解和認識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恢復國民經濟措施的必要性、正確性奠定基礎。
[小結]
依據板書要點,師生共同回顧小結。
[作業]
指導學生完成課后習題。
最新7年級歷史下冊教案范文 篇13
課標內容:知道武則天和開元盛世的基本史實。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① 武則天是我國歷惟一的女皇帝;②“貞觀遺風”;③ 唐玄宗
前期的統治措施;④開元盛世;⑤曲轅犁和筒車;⑥唐都長安。
1、通過對武則天的評價,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通過對開元盛世局面的形成及其表現的分析,引導學生理清教材的內在聯系,初步掌
握綜合分析問題的思維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了解武則天由后妃到皇帝的歷史過程及其政績,認識武則天的歷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運用兩分法評價武則天。
2、通過對唐太過、武則天及唐玄宗前期的綜合分析,說明開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基礎及其
主客觀條件,引導學生用歷史的眼光分析歷史現象,認識歷史發展的內在聯系。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武則天是我國歷惟一的女皇帝。她當權期間,社會經濟繼續發展,為唐朝走向全
盛奠定了基礎。武則天是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具有承前啟后作用的重要
人物。
2、唐玄宗在貞觀之治和武則天業績的基礎上,勵精圖治,其統治前期出現了開元盛世
的局面,唐朝進入全盛時期。
3、唐都長安是當時的國際性大都市,是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引導學生認識
大唐盛世的歷史地位,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重點和難點:一、重點:開元盛世
二、難點:如何評價武則天
教學方法: 問題導學探究
教學時間:1課時
導學程序:
提問:什么是貞觀之治?貞觀之治的局面是怎樣出現的? 指出:649年,唐太宗死后,
貞觀之治的局面如何發展?唐朝的國勢走向如何?接著,板書課題。
一、女皇武則天: 1、武則天掌權和稱帝 2、“貞觀遺風”
二、開元盛世:1、唐玄宗前期的政績 2、開元盛世
3、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4、唐都長安
(導學小結) 通過小結,簡要介紹唐朝從建國、強盛到衰亡的歷史過程,使學生對唐朝的歷
史有大致了解。
課后作業
1、( )是我國歷惟一的女皇帝。她是廢唐中宗而自立皇帝,改國號為( )。
2、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是在唐玄宗( )期,史稱(“ ”)。
3、描繪“開元盛世”的基本情況:( )。
4、唐朝改進的生產工具,主要有( )和( )。
5、負有盛名的“唐三彩”產于( )。
6、唐都長安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當時的( ),人口達
( )萬。
7、寫出詩人杜甫稱頌“開元盛世”的詩: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