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運動;(精選16篇)
地球的運動; 篇1
教學目標
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使學生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晝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帶的劃分的含義。通過回顧人類天地觀的發展過程,使學生理解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是由近到遠、由淺入深逐步發展的。
通過觀察地球儀自轉和公轉的演示以及參與各項探究活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空間思維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組合作學習能力等。
本節的學習過程是學生建立地球體的空間概念,鍛煉空間思維和想象力的過程,是探索和發現自然規律、對習以為常的自然現象和生活常識從科學的角度重新認識的過程。是對科學的探索和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良好時機。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從動態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質屬性——地球運動。地球上許多自然現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間位置,特別是同太陽的空間位置分不開。充分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原理及地理意義,是了解地理環境結構特點、揭示地理規律,解釋自然地理現象的關鍵,也是學好以后各章節的基礎。本節內容都是重點,四季產生是難點。但本節內容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很難直接感知,會使學生感到抽象。
本節教材由“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地球公轉和四季的產生”、“五帶的劃分”三方面基本內容組成。為了便于學生學習,教材配置了11幅插圖,三個“想一想”兩個“讀一讀”一個“做一做”利于學生對課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學習情趣。三方面知識互為聯系。其中空間概念的正確建立是關鍵。空間概念的難點是地球公轉,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成66。5的夾角,導致了太陽直射點的變化,產生了四季。
由于知識點多,程度深,初一的學生,空間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都處在起步階段,最好是精講,設計學生能直接參與的動手動腦的活動,使他們對空間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間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議:
出發點:為學生展現認識的過程和思路,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盡量使教學形式多樣化。
第一課時,首先介紹人類天地觀的發展過程,激發學生探索宇宙的興趣,轉入對地球運動規律的探討。“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通過觀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轉的空間概念,明確自轉的方向。實物演示和講解提問相配合,通過對地球不同地點的晝夜更替的觀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過現場對太陽高度的觀測或指導課后做觀測作業 ,加深學生對晝夜更替、太陽高度和地方時的理解。通過舉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實例,了解自轉的地理意義。
第二課時“地球公轉和四季的產生”是難點,關鍵抓住地球在公轉的過程中,地軸的指示方向不變,從現象入手,通過 觀看演示,初步建立公轉的空間概念,明確方向和周期。設計讓學生充當太陽和地球模擬“地球公轉示意圖”讓他們用身心感受地球和太陽的空間位置關系。體驗地軸的傾斜,真正理解“二分二至”的含義,突破難點。
第三課時“四季的產生”在前兩節的基礎上,通過復習,得出了同一地區接受的太陽光熱不同,產生了四季。“五帶的劃分”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填圖并指圖說明五帶的名稱及,劃分的依據,通過五帶的天文和氣候特征,(有時間可做填表、填圖,并做整章的練習)。
本課也可以通過看錄象、電腦課件、幻燈片強化鞏固知識。然后,總結歸納。
教學設計示例
關于“地球自轉”的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目標 :
1.使學生了解自轉的概念、運動方向、周期。
2.使學生理解自轉的地理意義。
教學重點:
1.自轉的概念、運動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轉的地理意義----晝夜更替。
教學難點 :晨昏線的概念。
教學媒體:手電 、地球儀、一塊泡沫塑料、一支鉛筆、量尺、 一段塑料繩、兩個夾子。
教學過程 :
[導入 ]:現在大家知道,我們腳下的大地是一個球體,這個地球是一個行星,它和另外八個行星一起圍繞太陽旋轉。人類就住在太陽系中。但是“發現”這個體系,也就是說,真正了解我們在其中的位置,花費了多少世紀的苦功啊?
我們來回顧一下人類天地觀的發展。(略)
現在讓我們一起探索地球運動的奧秘。
[演示并提問]: 教師轉動地球儀
1)地球怎樣自轉 ? (繞軸旋轉)
2)描述地球自轉方向?地球上指向北極星方向的幾點是什么?(確定方向“北”)
3)為什么感覺不到地球在運動?P10讀一讀。(討論或學生舉例)
4) 自轉一周的時間是多少?(每小時轉多少度?)
[演示并講解] 教師用手電照射地球儀
1.地球是一個球體,向光的一半叫晝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晝夜半球相交的大圓叫晨昏圈.(用一段塑料繩折成大圓環放在晨昏圈的位置,兩個夾子把繩固定在地球儀底座)
2. 從黑夜進入白天的是晨線,是日出之處。從白天進入黑夜的是昏線,是日落之處
3. 北京是在白天還是黑夜(有紅五角星標記)?紐約呢?(蘭色)
[演示并提問] 一邊拿手電照射一邊轉動地球儀
現在北京在那兒?紐約呢?在日本正在衛星實況直播世界杯足球賽,英國的球迷大概要在什么時間觀看?美國紐約呢?
[小節]:由于地球在不斷自轉,各地的晝夜在不斷交替著。
[討論]:生活在地球的人怎樣知道地球自轉了一周?“坐地日行八萬里”這種情況是否可能發生?
觀察太陽的高度變化。(有興趣,讓學生算赤道的周長)
[學生活動]: 弄清教室的東南西北方向,用手畫出太陽東升西落的弧線。
[做實驗]:(也可留做作業 )
在一塊泡沫塑料上垂直插入一支鉛筆,或木版上垂直釘一個釘子,放在陽光下,使鉛筆的影子正好投在泡膜上,用直尺量出鉛筆的影長。
利用這個裝置,觀察記錄在一天中不同時間鉛筆的影長,說明影長的變化規律
時間
正午
影長(厘米)
[板書]:第二節
一.地球的自轉
1.繞軸旋轉
2.方向 自西向東
3.周期: 一天
關于“地球的公轉”的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目標 :
1.使學生了解地球公轉的概念、運動方向、周期。
2.使學生理解由于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成66。5的夾角、太陽直射點的變化規律、二分二至點的含義。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地球公轉示意圖,弄清二分二至點的含義
教學媒體:
手電、地球儀、自制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成66.5度的夾角模型。
教學過程 :
[片段]:分析地球公轉示意圖
[講解]:地球上的光熱來自太陽,冷暖的變化也與接受到的太陽光熱密切相關。由于日地距離遙遠,地球比太陽小的多,一般把太陽照射到地球的光線看作一組平行光。
[板圖]:平行光照身射球體時直射點的圖形特征
[提問]: 哪兒是直射點?直射點在圖形上有什么特征?
[小節]:平行光線延伸過圓(球)心的光線是直射線,和球的交點就是直射點
[演示] 步驟:
(1) 地球儀在燈泡的照射下,最亮處就是直射點
(2) 另一地球儀擺在對面(注意觀察兩者軸的傾斜方向)用教鞭連接兩地球儀的直射點,教鞭恰好通過光源中心,三點成一線。(注意兩個球體的光點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3) 旋轉教鞭一周,所得軌跡就是公轉軌道。
[學生活動] 由學生充當太陽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轉示意圖。請觀察,地球繞日公轉中,直射點的位置有無變化?
一個學生(個兒稍高)當太陽,在中間,向兩側張開雙臂,表示平行光
四個學生(個兒差不多)的頭當地球,分別站在P11地球公轉示意圖的四個位置上。
[演示步驟]:
1.找齊. “太陽”張開雙臂旋轉一周,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學鼻子位置。(鼻尖代表赤道)
2.傾斜. A,B,C,D四個“地球”的頭同時指向北極星方向(A前傾,C后仰,B,D側偏)
3.觀察. 確定二分二至點。(太陽的直射光分別指向 ---A眼睛、C嘴、C,D鼻子)
4.公轉. 四個“地球”在軌道運行,位置相互替換。辨別新位置(注意保持頭的傾斜方向不變)
5.自轉加公轉。留一個“地球”,讓他自己旋轉一周的同時向前跨一步(注意保持頭的指示方向不變)
[分小組演示]:教師指導
[提問]: 哪個時間看不到頭頂?哪個時間看不到下巴?這兩個時間出現的是什么現象?
讀一讀:極晝極夜
[小結]:學生用觀察和體驗的結果填入表中
節氣
太陽直射緯度
極晝極夜
春分
3月21日
夏至
6月22日
秋分
9月23日
冬至
12月22日
北回歸線
赤道
南回歸線
北極圈
南極圈
板書:
二.地球的公轉
1.繞太陽旋轉
2.方向:自西向東
3.周期:一年(356天)
關于“四季和五帶”的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目標 :
1.使學生了解四季的產生
2.使學生了解五帶的劃分
教學重點: 四季的產生和五帶的劃分
教學難點 : 四季的產生
教學過程 :[片段]
[提問]:1. 每天太陽的東升西落,帶來了一天冷熱的變化,早晚冷,中午熱。可是一年中同樣是正午,夏季和冬季的溫度明顯不一樣,誰能用剛學過的公轉的原理解釋這個問題?
“想一想”
先讓學生回憶地球公轉軌道圖,重述二分二至點,太陽的直射位置。
[師生共同討論]:得出了地球在公轉中,同一地區接受的太陽光熱不同,產生了四季
[板書]4.季節變化
2. 與公轉軌道面成66.5°的夾角。(可討論若地軸垂直公轉軌道面,會如何?)
[板書]:5.五帶的劃分
[小組活動](4-5人)
要求:
1. 讀五帶的劃分的內容,總結出劃分五帶的兩個依據。
2. 畫圖填寫(1)五帶的名稱 (2)五帶劃分的幾條界限
3. (每2組分配到一個帶)派代表上臺,先在黑板上填寫自己所在帶的名稱,劃分的界限。
再介紹這個帶的特點,太陽照射、晝夜長短、氣候、景觀、人們的生活、物產等,可參考書上的圖片。其他同學互相補充。
教師指導并點評。
板書設計 :
4.季節變化
5.五帶的劃分
探究活動
第一課時
請學生在一天當中的早、中、晚三個時段觀測太陽高度和熱量的情況,并在課堂上總結結論。
第二課時
請學生扮演太陽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轉示意圖。
第三課時
小組活動,閱讀“五帶的形成” 通過互助學習,找出五帶劃分的依據,派代表介紹自己所代表的溫度帶的情況。
地球的運動; 篇2
教學目標
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使學生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晝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帶的劃分的含義。通過回顧人類天地觀的發展過程,使學生理解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是由近到遠、由淺入深逐步發展的。
通過觀察地球儀自轉和公轉的演示以及參與各項探究活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空間思維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組合作學習能力等。
本節的學習過程是學生建立地球體的空間概念,鍛煉空間思維和想象力的過程,是探索和發現自然規律、對習以為常的自然現象和生活常識從科學的角度重新認識的過程。是對科學的探索和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良好時機。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從動態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質屬性——地球運動。地球上許多自然現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間位置,特別是同太陽的空間位置分不開。充分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原理及地理意義,是了解地理環境結構特點、揭示地理規律,解釋自然地理現象的關鍵,也是學好以后各章節的基礎。本節內容都是重點,四季產生是難點。但本節內容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很難直接感知,會使學生感到抽象。
本節教材由“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地球公轉和四季的產生”、“五帶的劃分”三方面基本內容組成。為了便于學生學習,教材配置了11幅插圖,三個“想一想”兩個“讀一讀”一個“做一做”利于學生對課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學習情趣。三方面知識互為聯系。其中空間概念的正確建立是關鍵。空間概念的難點是地球公轉,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成66。5的夾角,導致了太陽直射點的變化,產生了四季。
由于知識點多,程度深,初一的學生,空間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都處在起步階段,最好是精講,設計學生能直接參與的動手動腦的活動,使他們對空間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間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議:
出發點:為學生展現認識的過程和思路,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盡量使教學形式多樣化。
第一課時,首先介紹人類天地觀的發展過程,激發學生探索宇宙的興趣,轉入對地球運動規律的探討。“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通過觀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轉的空間概念,明確自轉的方向。實物演示和講解提問相配合,通過對地球不同地點的晝夜更替的觀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過現場對太陽高度的觀測或指導課后做觀測作業 ,加深學生對晝夜更替、太陽高度和地方時的理解。通過舉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實例,了解自轉的地理意義。
第二課時“地球公轉和四季的產生”是難點,關鍵抓住地球在公轉的過程中,地軸的指示方向不變,從現象入手,通過 觀看演示,初步建立公轉的空間概念,明確方向和周期。設計讓學生充當太陽和地球模擬“地球公轉示意圖”讓他們用身心感受地球和太陽的空間位置關系。體驗地軸的傾斜,真正理解“二分二至”的含義,突破難點。
第三課時“四季的產生”在前兩節的基礎上,通過復習,得出了同一地區接受的太陽光熱不同,產生了四季。“五帶的劃分”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填圖并指圖說明五帶的名稱及,劃分的依據,通過五帶的天文和氣候特征,(有時間可做填表、填圖,并做整章的練習)。
本課也可以通過看錄象、電腦課件、幻燈片強化鞏固知識。然后,總結歸納。
教學設計示例
關于“地球自轉”的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目標 :
1.使學生了解自轉的概念、運動方向、周期。
2.使學生理解自轉的地理意義。
教學重點:
1.自轉的概念、運動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轉的地理意義----晝夜更替。
教學難點 :晨昏線的概念。
教學媒體:手電 、地球儀、一塊泡沫塑料、一支鉛筆、量尺、 一段塑料繩、兩個夾子。
教學過程 :
[導入 ]:現在大家知道,我們腳下的大地是一個球體,這個地球是一個行星,它和另外八個行星一起圍繞太陽旋轉。人類就住在太陽系中。但是“發現”這個體系,也就是說,真正了解我們在其中的位置,花費了多少世紀的苦功啊?
我們來回顧一下人類天地觀的發展。(略)
現在讓我們一起探索地球運動的奧秘。
[演示并提問]: 教師轉動地球儀
1)地球怎樣自轉 ? (繞軸旋轉)
2)描述地球自轉方向?地球上指向北極星方向的幾點是什么?(確定方向“北”)
3)為什么感覺不到地球在運動?P10讀一讀。(討論或學生舉例)
4) 自轉一周的時間是多少?(每小時轉多少度?)
[演示并講解] 教師用手電照射地球儀
1.地球是一個球體,向光的一半叫晝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晝夜半球相交的大圓叫晨昏圈.(用一段塑料繩折成大圓環放在晨昏圈的位置,兩個夾子把繩固定在地球儀底座)
2. 從黑夜進入白天的是晨線,是日出之處。從白天進入黑夜的是昏線,是日落之處
3. 北京是在白天還是黑夜(有紅五角星標記)?紐約呢?(蘭色)
[演示并提問] 一邊拿手電照射一邊轉動地球儀
現在北京在那兒?紐約呢?在日本正在衛星實況直播世界杯足球賽,英國的球迷大概要在什么時間觀看?美國紐約呢?
[小節]:由于地球在不斷自轉,各地的晝夜在不斷交替著。
[討論]:生活在地球的人怎樣知道地球自轉了一周?“坐地日行八萬里”這種情況是否可能發生?
觀察太陽的高度變化。(有興趣,讓學生算赤道的周長)
[學生活動]: 弄清教室的東南西北方向,用手畫出太陽東升西落的弧線。
[做實驗]:(也可留做作業 )
在一塊泡沫塑料上垂直插入一支鉛筆,或木版上垂直釘一個釘子,放在陽光下,使鉛筆的影子正好投在泡膜上,用直尺量出鉛筆的影長。
利用這個裝置,觀察記錄在一天中不同時間鉛筆的影長,說明影長的變化規律
時間
正午
影長(厘米)
[板書]:第二節
一.地球的自轉
1.繞軸旋轉
2.方向 自西向東
3.周期: 一天
關于“地球的公轉”的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目標 :
1.使學生了解地球公轉的概念、運動方向、周期。
2.使學生理解由于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成66。5的夾角、太陽直射點的變化規律、二分二至點的含義。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地球公轉示意圖,弄清二分二至點的含義
教學媒體:
手電、地球儀、自制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成66.5度的夾角模型。
教學過程 :
[片段]:分析地球公轉示意圖
[講解]:地球上的光熱來自太陽,冷暖的變化也與接受到的太陽光熱密切相關。由于日地距離遙遠,地球比太陽小的多,一般把太陽照射到地球的光線看作一組平行光。
[板圖]:平行光照身射球體時直射點的圖形特征
[提問]: 哪兒是直射點?直射點在圖形上有什么特征?
[小節]:平行光線延伸過圓(球)心的光線是直射線,和球的交點就是直射點
[演示] 步驟:
(1) 地球儀在燈泡的照射下,最亮處就是直射點
(2) 另一地球儀擺在對面(注意觀察兩者軸的傾斜方向)用教鞭連接兩地球儀的直射點,教鞭恰好通過光源中心,三點成一線。(注意兩個球體的光點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3) 旋轉教鞭一周,所得軌跡就是公轉軌道。
[學生活動] 由學生充當太陽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轉示意圖。請觀察,地球繞日公轉中,直射點的位置有無變化?
一個學生(個兒稍高)當太陽,在中間,向兩側張開雙臂,表示平行光
四個學生(個兒差不多)的頭當地球,分別站在P11地球公轉示意圖的四個位置上。
[演示步驟]:
1.找齊. “太陽”張開雙臂旋轉一周,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學鼻子位置。(鼻尖代表赤道)
2.傾斜. A,B,C,D四個“地球”的頭同時指向北極星方向(A前傾,C后仰,B,D側偏)
3.觀察. 確定二分二至點。(太陽的直射光分別指向 ---A眼睛、C嘴、C,D鼻子)
4.公轉. 四個“地球”在軌道運行,位置相互替換。辨別新位置(注意保持頭的傾斜方向不變)
5.自轉加公轉。留一個“地球”,讓他自己旋轉一周的同時向前跨一步(注意保持頭的指示方向不變)
[分小組演示]:教師指導
[提問]: 哪個時間看不到頭頂?哪個時間看不到下巴?這兩個時間出現的是什么現象?
讀一讀:極晝極夜
[小結]:學生用觀察和體驗的結果填入表中
節氣
太陽直射緯度
極晝極夜
春分
3月21日
夏至
6月22日
秋分
9月23日
冬至
12月22日
北回歸線
赤道
南回歸線
北極圈
南極圈
板書:
二.地球的公轉
1.繞太陽旋轉
2.方向:自西向東
3.周期:一年(356天)
關于“四季和五帶”的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目標 :
1.使學生了解四季的產生
2.使學生了解五帶的劃分
教學重點: 四季的產生和五帶的劃分
教學難點 : 四季的產生
教學過程 :[片段]
[提問]:1. 每天太陽的東升西落,帶來了一天冷熱的變化,早晚冷,中午熱。可是一年中同樣是正午,夏季和冬季的溫度明顯不一樣,誰能用剛學過的公轉的原理解釋這個問題?
“想一想”
先讓學生回憶地球公轉軌道圖,重述二分二至點,太陽的直射位置。
[師生共同討論]:得出了地球在公轉中,同一地區接受的太陽光熱不同,產生了四季
[板書]4.季節變化
2. 與公轉軌道面成66.5°的夾角。(可討論若地軸垂直公轉軌道面,會如何?)
[板書]:5.五帶的劃分
[小組活動](4-5人)
要求:
1. 讀五帶的劃分的內容,總結出劃分五帶的兩個依據。
2. 畫圖填寫(1)五帶的名稱 (2)五帶劃分的幾條界限
3. (每2組分配到一個帶)派代表上臺,先在黑板上填寫自己所在帶的名稱,劃分的界限。
再介紹這個帶的特點,太陽照射、晝夜長短、氣候、景觀、人們的生活、物產等,可參考書上的圖片。其他同學互相補充。
教師指導并點評。
板書設計 :
4.季節變化
5.五帶的劃分
探究活動
第一課時
請學生在一天當中的早、中、晚三個時段觀測太陽高度和熱量的情況,并在課堂上總結結論。
第二課時
請學生扮演太陽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轉示意圖。
第三課時
小組活動,閱讀“五帶的形成” 通過互助學習,找出五帶劃分的依據,派代表介紹自己所代表的溫度帶的情況。
地球的運動; 篇3
●○教學目標
①用地球儀正確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并解釋其基本的運動規律。
②用簡單的工具正確演示晝夜的形成,并用實例解釋時差現象,說明在現實生活中需要具備時差的知識。
③用圖或親身體驗,比較分析二分二至日時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說明四季的變化,并用圖說明五帶的界限和各自的特點。
④使學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斷運動的,地球上許多地理現象都同地球的運動有關,從而形成對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
地球自轉、公轉運動的基本特點及所產生的地理現象。
教學難點
用地球自轉的基本知識解釋一些自然地理現象;四季的形成。
●○教學準備
大地球儀1個,小地球儀10個,晝夜形成演示儀,手電筒11個,《地球自轉歌訣》投影片,地球公轉運行儀,皮球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
導入
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自然現象,可能沒有引起大家太多的注意,如:為什么會有日出日落?為什么日出自東,日落向西?
(因為地球的自轉運動)
從身邊的自然現象入手,讓學生感覺學習地理有用,同時又教育學生要養成觀察的習慣。
教學新課
板書一、地球的運動
大家知道這些現象是地球的自轉運動引起的,那么地球是怎樣進行自轉運動的?自轉運動又是怎樣產生白天、黑夜的?我們這兒準備有手電筒和地球儀,你能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轉運動嗎?你能通過演示來解釋這些現象嗎?
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容易激起學生們的探究欲望。問題一出,學生立即會躍躍欲試。
學生四人一組,合作演示地球的自轉運動,有人拿手電筒,有人轉動地球儀,有人觀察并做好記錄,教師巡視指導,注意學生旋轉地球儀時的方向,演示完畢后,小組討論下面這幾個問題:
讓學生自己動手,既能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又能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①地球上為什么會有日出回落現象?(因為地球的自轉)
②為什么日出自東、日落向西?(自轉方向和日出日落相反是自西向東)
③日出日落產生了什么現象?(白天黑夜)學生回答完畢后,請學生進一步思考下列問題:
④晝夜的產生只是因為地球在自轉嗎?
若問題4學生回答不出來,教師用一較大的玻璃地球儀進行演示,讓學生觀察、思考后回答。(還因為地球是不透明的球體)。
通過設置這幾個問題,在探究自轉運動的過程中,由現象到本質,將難懂的、抽象的知識變的簡單、具體。
搭建一知識臺階,幫助學生理解。低臺階、高密度。
教師作進一步的解釋:由于地球是一個不透明的球體,在任何時刻,太陽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陽照亮的半球是白晝,我們叫它晝半球;未被太陽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們叫它夜半球(如教材圖1.15晝與夜示意圖)。地球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各地晝夜也就不斷更替,而且總是自東方迎來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黃昏的落日。
再請學生自己動手用手電筒和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運動,如教材圖1.17晝夜交替演示圖所示,思考下列問題:
①指出晝半球、夜半球的范圍。當中國是白天時,還有哪些國家是白天,有哪些國家是黑夜?(處在白天的有日本、朝鮮、蒙古等國家;處在黑夜的有美國、加拿大、巴西等國家。)
②將地球儀轉動180°,中國和美國分別處在白天,還是黑夜?(中國處在黑夜,美國處在白天。)
③地球上某地經歷一次白天和黑夜大約多長時間?(24個小時左右,即一天。)
④從南極和北極上空俯視地球自轉運動的方向有什么不同?(從北極俯視為逆時針,南極俯視為順時針。)
⑤教材圖1.18討論思考,在同一時刻,中國北京的暢暢同美國的姨媽互相問候有差異,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是什么?(因為地球不停地從西向東自轉,東邊的地點比西邊的地點先看到日出,也就是說東邊的地點的時刻比西邊地點的時刻早。)
這幾個問題的設置,將知識拓寬、加深。
教師小結:(邊小結過板書)地球圍繞地軸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產生了晝夜交替的現象,還使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區產生了時刻的差異。
教師出示《地球自轉歌訣》,學生朗讀:
地球向東繞軸轉,旋轉一周為一天,
背著太陽為黑夜,朝著太陽為白天,
地球上面看日出,每天東邊要早見。
歌訣幫助學生記憶。
承轉:大家都知道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繞太陽公轉,你能想像出同時進行的這兩種運動嗎?
板書 二、地球的公轉運動
現在我給大家演示這兩種運動,請大家邊觀察邊思。考下列問題:
①地球公轉圍繞的中心是什么?
②運動的方向怎么樣?
③公轉一周的時間有多長?
(學生總結)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繞太陽不停地公轉,公轉的方向與自轉的方向一致,也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的時間是一年。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課堂小結
由學生填寫下表進行總結:
地球自轉 地球公轉
繞轉軸心
方向
周期
產生現象
表中的"?"是下節課要學的內容,給學生留有懸念。
板書設計
構架式的板書,給學生一個重點突出的知識結構,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本節知識。
課外實踐
動動手,測量竿影的長度和方向。
①首先,在學校空曠平坦的空地上垂直插立一根竿子,然后,在晴朗的日子,分別在早晨、中午和下午,觀察和測量這根竿子的影子,并且填寫下表:
次數 觀察時間 竿影長度 竿影方向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②根據記錄表,完成下面的填空題。
早上,竿影在_邊,中午,竿影在_邊,下午,竿影在_邊。_時,竿影最短。
③請你想一想,這個觀察實驗,能說明什么問題。
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
地球的運動; 篇4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地球自轉、公轉的基本規律及其地理意義,使學生掌握五帶的名稱及在地球上的 分布和產生原因
2.通過學習地球啟轉、公轉規律及其運用,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
課型 講授新課。
教學方法 講述與問答相結合的方法。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地球自轉和公轉的規律及意義,難點是地球的公轉與四季的產生。
教學用具 地球儀(有條件可準備地球公轉演示儀——三球儀)、燈泡光源。
教學提綱
一、地球的自轉
1.自轉規律
2.自轉的地理意義
二、地球的公轉
1.公轉規律
2.陽光直射點的移動與四季的形成
三、五帶的劃分
教學過程
提問引入 在小學自然課上,我們已經學習了地球在不停地運動。它有幾種運動?(自轉和公轉)
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運動對地球上的自然環境、人類的生活都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我們有必要進一步地學習這些運動的特點及其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板書)
一、地球的自轉(板書)
[教師講述]大家知道,地球繞著地軸不停地旋轉,叫做地球的自轉。
[提問]地球自轉方向是什么?(自西向東)
[練習]請演示地球自轉,并觀察從南極和北極上俯視地球運動方向有什么不同。(從北極俯視為逆時計,南極俯視為順時針。)
[提問]地球自轉一周要多長時間?怎么來證明?(自轉一周時間是24小時,可用太陽兩次升起的間隔時間來證明。教師補充講述自轉周期是太陽連續兩次上中天的間隔。)
[教師總結]
1.地球的自轉規律:(板書)
方向:自西向東。周期:24小時
[提問]地球自轉與晝夜更替有什么關系?(晝夜更替是由自轉產生的。)
[學生演示]完成課本“做一做”。
[教師總結]
2.自轉的地理意義(板書)
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更替。晝夜更替使地球表面的溫度不至太高或太低,適合人類生存。
二、地球的公轉
[教師講述]地球圍繞太陽的運轉,叫做地球的公轉。
[教師演示]用三球儀或用燈與地球儀演示地球繞日公轉過程,講述其基本特點并總結公轉規律。
1.公轉規律(板書)
方向:自西向東 周期:一年
軌道形狀:近圓形。
軌道面與地軸關系:地軸與軌道面夾角為68.5°,地軸指向北極星不變。
[教師講述]正是由于地球公轉時,地軸與軌道面夾角68.5°不變,才使地球上出現了一個重要的現象:一年中陽光直射點的移動。
2.陽光直射點的移動與四季的形成(板書)
[展示投影片]陽光直射與斜射成因圖
[提問]左圖是用同一束光以不同的方式分別照射甲地和乙地,哪個地方是直射,哪個地方單位面積受熱多,為什么?(甲為直射,甲地單位面積受熱多,光線集中。)
[提問]右圖表示的是平行的太陽光照射在地球表面,認真觀察并回答:①地球上哪些地方是直射,哪些地方是斜射?(赤道為直射,其它地方為斜射。)②在地球表面產生直射和斜射的原因是什么?(地球是個球體。)
[教師講述]一年中,陽光直射點是不斷變化的。它們是怎樣變化的呢?
[教師演示]教師演示地球公轉時陽光直射點的移動。請學生注意觀察一年中3月21日、6月22日、9月23日,12月22日陽光直射的緯度。之后,教師在黑板上繪出陽光直射情況的板圖
[提問]根據剛才的觀察,說出A、B、C、D四幅圖表示的時間是什么?(A:3月21日,B:6月22日,C:9月23日,D:12月22日)
[教師總結]太陽直射點總是在南北回歸線及其間移動。這四點叫四至點,A是春分,B是夏至,C是秋分,D是冬至,由于陽光直射點的移動,引起了各地正午太陽高度角和晝夜長短的變化。
[練習]回答課本“想一想”中的兩個問題。
[教師總結]正午太陽高度角和晝夜長短的變化是相同的(原因在高中地理中講述),人們按照太陽高度角和晝夜長短的變化,劃分了四季。
[教師演示、講解]教師再次演示地球的公轉,并詳細講解四季的劃分和四季的特點。強調南北半球季節相反。
[練習]解答課本“想一想”中的問題。
過渡 由于陽光直射點的移動,同一時間里不同緯度的地方受到的陽光照射不同,冷熱就有差別。因此,人們根據太陽熱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狀況,把地球劃分為五帶。
三、五帶的劃分
[閱讀課文]讀課本,根據課文內容填寫下表。(括號內文字為待填內容)
布置作業 用課本“地球公轉示意圖”總結地球的公轉規律,陽光直射點的移動及四季的劃分。
地球的運動; 篇5
教學目標
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使學生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晝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帶的劃分的含義。通過回顧人類天地觀的發展過程,使學生理解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是由近到遠、由淺入深逐步發展的。
通過觀察地球儀自轉和公轉的演示以及參與各項探究活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空間思維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組合作學習能力等。
本節的學習過程是學生建立地球體的空間概念,鍛煉空間思維和想象力的過程,是探索和發現自然規律、對習以為常的自然現象和生活常識從科學的角度重新認識的過程。是對科學的探索和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良好時機。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從動態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質屬性——地球運動。地球上許多自然現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間位置,特別是同太陽的空間位置分不開。充分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原理及地理意義,是了解地理環境結構特點、揭示地理規律,解釋自然地理現象的關鍵,也是學好以后各章節的基礎。本節內容都是重點,四季產生是難點。但本節內容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很難直接感知,會使學生感到抽象。
本節教材由“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地球公轉和四季的產生”、“五帶的劃分”三方面基本內容組成。為了便于學生學習,教材配置了11幅插圖,三個“想一想”兩個“讀一讀”一個“做一做”利于學生對課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學習情趣。三方面知識互為聯系。其中空間概念的正確建立是關鍵。空間概念的難點是地球公轉,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成66。5的夾角,導致了太陽直射點的變化,產生了四季。
由于知識點多,程度深,初一的學生,空間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都處在起步階段,最好是精講,設計學生能直接參與的動手動腦的活動,使他們對空間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間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議:
出發點:為學生展現認識的過程和思路,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盡量使教學形式多樣化。
第一課時,首先介紹人類天地觀的發展過程,激發學生探索宇宙的興趣,轉入對地球運動規律的探討。“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通過觀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轉的空間概念,明確自轉的方向。實物演示和講解提問相配合,通過對地球不同地點的晝夜更替的觀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過現場對太陽高度的觀測或指導課后做觀測作業 ,加深學生對晝夜更替、太陽高度和地方時的理解。通過舉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實例,了解自轉的地理意義。
第二課時“地球公轉和四季的產生”是難點,關鍵抓住地球在公轉的過程中,地軸的指示方向不變,從現象入手,通過 觀看演示,初步建立公轉的空間概念,明確方向和周期。設計讓學生充當太陽和地球模擬“地球公轉示意圖”讓他們用身心感受地球和太陽的空間位置關系。體驗地軸的傾斜,真正理解“二分二至”的含義,突破難點。
第三課時“四季的產生”在前兩節的基礎上,通過復習,得出了同一地區接受的太陽光熱不同,產生了四季。“五帶的劃分”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填圖并指圖說明五帶的名稱及,劃分的依據,通過五帶的天文和氣候特征,(有時間可做填表、填圖,并做整章的練習)。
本課也可以通過看錄象、電腦課件、幻燈片強化鞏固知識。然后,總結歸納。
教學設計示例
關于“地球自轉”的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目標 :
1.使學生了解自轉的概念、運動方向、周期。
2.使學生理解自轉的地理意義。
教學重點:
1.自轉的概念、運動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轉的地理意義----晝夜更替。
教學難點 :晨昏線的概念。
教學媒體:手電 、地球儀、一塊泡沫塑料、一支鉛筆、量尺、 一段塑料繩、兩個夾子。
教學過程 :
[導入 ]:現在大家知道,我們腳下的大地是一個球體,這個地球是一個行星,它和另外八個行星一起圍繞太陽旋轉。人類就住在太陽系中。但是“發現”這個體系,也就是說,真正了解我們在其中的位置,花費了多少世紀的苦功啊?
我們來回顧一下人類天地觀的發展。(略)
現在讓我們一起探索地球運動的奧秘。
[演示并提問]: 教師轉動地球儀
1)地球怎樣自轉 ? (繞軸旋轉)
2)描述地球自轉方向?地球上指向北極星方向的幾點是什么?(確定方向“北”)
3)為什么感覺不到地球在運動?P10讀一讀。(討論或學生舉例)
4) 自轉一周的時間是多少?(每小時轉多少度?)
[演示并講解] 教師用手電照射地球儀
1.地球是一個球體,向光的一半叫晝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晝夜半球相交的大圓叫晨昏圈.(用一段塑料繩折成大圓環放在晨昏圈的位置,兩個夾子把繩固定在地球儀底座)
2. 從黑夜進入白天的是晨線,是日出之處。從白天進入黑夜的是昏線,是日落之處
3. 北京是在白天還是黑夜(有紅五角星標記)?紐約呢?(蘭色)
[演示并提問] 一邊拿手電照射一邊轉動地球儀
現在北京在那兒?紐約呢?在日本正在衛星實況直播世界杯足球賽,英國的球迷大概要在什么時間觀看?美國紐約呢?
[小節]:由于地球在不斷自轉,各地的晝夜在不斷交替著。
[討論]:生活在地球的人怎樣知道地球自轉了一周?“坐地日行八萬里”這種情況是否可能發生?
觀察太陽的高度變化。(有興趣,讓學生算赤道的周長)
[學生活動]: 弄清教室的東南西北方向,用手畫出太陽東升西落的弧線。
[做實驗]:(也可留做作業 )
在一塊泡沫塑料上垂直插入一支鉛筆,或木版上垂直釘一個釘子,放在陽光下,使鉛筆的影子正好投在泡膜上,用直尺量出鉛筆的影長。
利用這個裝置,觀察記錄在一天中不同時間鉛筆的影長,說明影長的變化規律
時間
正午
影長(厘米)
[板書]:第二節
一.地球的自轉
1.繞軸旋轉
2.方向 自西向東
3.周期: 一天
關于“地球的公轉”的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目標 :
1.使學生了解地球公轉的概念、運動方向、周期。
2.使學生理解由于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成66。5的夾角、太陽直射點的變化規律、二分二至點的含義。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地球公轉示意圖,弄清二分二至點的含義
教學媒體:
手電、地球儀、自制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成66.5度的夾角模型。
教學過程 :
[片段]:分析地球公轉示意圖
[講解]:地球上的光熱來自太陽,冷暖的變化也與接受到的太陽光熱密切相關。由于日地距離遙遠,地球比太陽小的多,一般把太陽照射到地球的光線看作一組平行光。
[板圖]:平行光照身射球體時直射點的圖形特征
[提問]: 哪兒是直射點?直射點在圖形上有什么特征?
[小節]:平行光線延伸過圓(球)心的光線是直射線,和球的交點就是直射點
[演示] 步驟:
(1) 地球儀在燈泡的照射下,最亮處就是直射點
(2) 另一地球儀擺在對面(注意觀察兩者軸的傾斜方向)用教鞭連接兩地球儀的直射點,教鞭恰好通過光源中心,三點成一線。(注意兩個球體的光點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3) 旋轉教鞭一周,所得軌跡就是公轉軌道。
[學生活動] 由學生充當太陽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轉示意圖。請觀察,地球繞日公轉中,直射點的位置有無變化?
一個學生(個兒稍高)當太陽,在中間,向兩側張開雙臂,表示平行光
四個學生(個兒差不多)的頭當地球,分別站在P11地球公轉示意圖的四個位置上。
[演示步驟]:
1.找齊. “太陽”張開雙臂旋轉一周,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學鼻子位置。(鼻尖代表赤道)
2.傾斜. A,B,C,D四個“地球”的頭同時指向北極星方向(A前傾,C后仰,B,D側偏)
3.觀察. 確定二分二至點。(太陽的直射光分別指向 ---A眼睛、C嘴、C,D鼻子)
4.公轉. 四個“地球”在軌道運行,位置相互替換。辨別新位置(注意保持頭的傾斜方向不變)
5.自轉加公轉。留一個“地球”,讓他自己旋轉一周的同時向前跨一步(注意保持頭的指示方向不變)
[分小組演示]:教師指導
[提問]: 哪個時間看不到頭頂?哪個時間看不到下巴?這兩個時間出現的是什么現象?
讀一讀:極晝極夜
[小結]:學生用觀察和體驗的結果填入表中
節氣
太陽直射緯度
極晝極夜
春分
3月21日
夏至
6月22日
秋分
9月23日
冬至
12月22日
北回歸線
赤道
南回歸線
北極圈
南極圈
板書:
二.地球的公轉
1.繞太陽旋轉
2.方向:自西向東
3.周期:一年(356天)
關于“四季和五帶”的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目標 :
1.使學生了解四季的產生
2.使學生了解五帶的劃分
教學重點: 四季的產生和五帶的劃分
教學難點 : 四季的產生
教學過程 :[片段]
[提問]:1. 每天太陽的東升西落,帶來了一天冷熱的變化,早晚冷,中午熱。可是一年中同樣是正午,夏季和冬季的溫度明顯不一樣,誰能用剛學過的公轉的原理解釋這個問題?
“想一想”
先讓學生回憶地球公轉軌道圖,重述二分二至點,太陽的直射位置。
[師生共同討論]:得出了地球在公轉中,同一地區接受的太陽光熱不同,產生了四季
[板書]4.季節變化
2. 與公轉軌道面成66.5°的夾角。(可討論若地軸垂直公轉軌道面,會如何?)
[板書]:5.五帶的劃分
[小組活動](4-5人)
要求:
1. 讀五帶的劃分的內容,總結出劃分五帶的兩個依據。
2. 畫圖填寫(1)五帶的名稱 (2)五帶劃分的幾條界限
3. (每2組分配到一個帶)派代表上臺,先在黑板上填寫自己所在帶的名稱,劃分的界限。
再介紹這個帶的特點,太陽照射、晝夜長短、氣候、景觀、人們的生活、物產等,可參考書上的圖片。其他同學互相補充。
教師指導并點評。
板書設計 :
4.季節變化
5.五帶的劃分
探究活動
第一課時
請學生在一天當中的早、中、晚三個時段觀測太陽高度和熱量的情況,并在課堂上總結結論。
第二課時
請學生扮演太陽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轉示意圖。
第三課時
小組活動,閱讀“五帶的形成” 通過互助學習,找出五帶劃分的依據,派代表介紹自己所代表的溫度帶的情況。
地球的運動; 篇6
【重點】
1.自轉的概念、運動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轉的地理意義----晝夜更替
3.四季的產生和五帶的劃分
4.用事實分別說明地球自轉、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
【難點】
1.四季的產生和五帶的劃分
2.用事實分別說明地球自轉、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我們生活在地球上,你有沒有發現地球在運動呢?(同學有不同的回答)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家看到或親身感受到許多現象――如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晝夜的更替;當世界杯足球賽在歐洲國家舉辦時,我們需要后半夜起床看球;一年四季晝夜長短發生變化;夏天太陽照射地面時的角度大,冬天太陽照射地面時的角度小;冬寒、夏熱、春秋溫和等,這些現象是怎樣產生的呢?我們在后面的四節課中來認識這些現象產生的道理。
(講授新課)
我們先請一名同學讀教材提供的關于天體運動的閱讀材料。
(問)這段材料說明了什么?請談談你的感想?(同學回答)
請同學們記住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哥白尼,學習他勇敢的科學精神。
(布置自學內容)請同學自讀教材關于地球自轉的兩段文字和地球公轉的相關文字,看看能否自己填出下列表格內容,填完后請同學回答:
(老師指導學生畫圖)
(學生討論)學生4人一組討論,地球自轉和地球公轉分別產生哪些現象?
兩個組同學回答,其他各組補充,老師在黑板上板書。
投影展示填表內容(或由學生回答,老師將內容填在黑板上的表格中),填完后教師進行總結。
比較的項目 地球的自轉 地球的公轉
方向 自西向東 自西向東
在圖上表示方向
圍繞的中心 地軸 太陽
周期 1天 1年
地理意義 產生晝夜更替現象
產生時差 晝夜長短的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四季變化
(課堂練習)完成《地理填充圖冊》相關內容
【板書設計】
第二節 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的自轉
二、地球的公轉
比較的項目 地球的自轉 地球的公轉
方向
在圖上表示方向
圍繞的中心
周期
地理意義
地球的運動; 篇7
教學目標
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使學生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晝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帶的劃分的含義。通過回顧人類天地觀的發展過程,使學生理解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是由近到遠、由淺入深逐步發展的。
通過觀察地球儀自轉和公轉的演示以及參與各項探究活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空間思維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組合作學習能力等。
本節的學習過程是學生建立地球體的空間概念,鍛煉空間思維和想象力的過程,是探索和發現自然規律、對習以為常的自然現象和生活常識從科學的角度重新認識的過程。是對科學的探索和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良好時機。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從動態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質屬性——地球運動。地球上許多自然現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間位置,特別是同太陽的空間位置分不開。充分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原理及地理意義,是了解地理環境結構特點、揭示地理規律,解釋自然地理現象的關鍵,也是學好以后各章節的基礎。本節內容都是重點,四季產生是難點。但本節內容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很難直接感知,會使學生感到抽象。
本節教材由“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地球公轉和四季的產生”、“五帶的劃分”三方面基本內容組成。為了便于學生學習,教材配置了11幅插圖,三個“想一想”兩個“讀一讀”一個“做一做”利于學生對課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學習情趣。三方面知識互為聯系。其中空間概念的正確建立是關鍵。空間概念的難點是地球公轉,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成66。5的夾角,導致了太陽直射點的變化,產生了四季。
由于知識點多,程度深,初一的學生,空間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都處在起步階段,最好是精講,設計學生能直接參與的動手動腦的活動,使他們對空間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間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議:
出發點:為學生展現認識的過程和思路,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盡量使教學形式多樣化。
第一課時,首先介紹人類天地觀的發展過程,激發學生探索宇宙的興趣,轉入對地球運動規律的探討。“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通過觀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轉的空間概念,明確自轉的方向。實物演示和講解提問相配合,通過對地球不同地點的晝夜更替的觀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過現場對太陽高度的觀測或指導課后做觀測作業 ,加深學生對晝夜更替、太陽高度和地方時的理解。通過舉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實例,了解自轉的地理意義。
第二課時“地球公轉和四季的產生”是難點,關鍵抓住地球在公轉的過程中,地軸的指示方向不變,從現象入手,通過 觀看演示,初步建立公轉的空間概念,明確方向和周期。設計讓學生充當太陽和地球模擬“地球公轉示意圖”讓他們用身心感受地球和太陽的空間位置關系。體驗地軸的傾斜,真正理解“二分二至”的含義,突破難點。
第三課時“四季的產生”在前兩節的基礎上,通過復習,得出了同一地區接受的太陽光熱不同,產生了四季。“五帶的劃分”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填圖并指圖說明五帶的名稱及,劃分的依據,通過五帶的天文和氣候特征,(有時間可做填表、填圖,并做整章的練習)。
本課也可以通過看錄象、電腦課件、幻燈片強化鞏固知識。然后,總結歸納。
教學設計示例
關于“地球自轉”的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目標 :
1.使學生了解自轉的概念、運動方向、周期。
2.使學生理解自轉的地理意義。
教學重點:
1.自轉的概念、運動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轉的地理意義----晝夜更替。
教學難點 :晨昏線的概念。
教學媒體:手電 、地球儀、一塊泡沫塑料、一支鉛筆、量尺、 一段塑料繩、兩個夾子。
教學過程 :
[導入 ]:現在大家知道,我們腳下的大地是一個球體,這個地球是一個行星,它和另外八個行星一起圍繞太陽旋轉。人類就住在太陽系中。但是“發現”這個體系,也就是說,真正了解我們在其中的位置,花費了多少世紀的苦功啊?
我們來回顧一下人類天地觀的發展。(略)
現在讓我們一起探索地球運動的奧秘。
[演示并提問]: 教師轉動地球儀
1)地球怎樣自轉 ? (繞軸旋轉)
2)描述地球自轉方向?地球上指向北極星方向的幾點是什么?(確定方向“北”)
3)為什么感覺不到地球在運動?P10讀一讀。(討論或學生舉例)
4) 自轉一周的時間是多少?(每小時轉多少度?)
[演示并講解] 教師用手電照射地球儀
1.地球是一個球體,向光的一半叫晝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晝夜半球相交的大圓叫晨昏圈.(用一段塑料繩折成大圓環放在晨昏圈的位置,兩個夾子把繩固定在地球儀底座)
2. 從黑夜進入白天的是晨線,是日出之處。從白天進入黑夜的是昏線,是日落之處
3. 北京是在白天還是黑夜(有紅五角星標記)?紐約呢?(蘭色)
[演示并提問] 一邊拿手電照射一邊轉動地球儀
現在北京在那兒?紐約呢?在日本正在衛星實況直播世界杯足球賽,英國的球迷大概要在什么時間觀看?美國紐約呢?
[小節]:由于地球在不斷自轉,各地的晝夜在不斷交替著。
[討論]:生活在地球的人怎樣知道地球自轉了一周?“坐地日行八萬里”這種情況是否可能發生?
觀察太陽的高度變化。(有興趣,讓學生算赤道的周長)
[學生活動]: 弄清教室的東南西北方向,用手畫出太陽東升西落的弧線。
[做實驗]:(也可留做作業 )
在一塊泡沫塑料上垂直插入一支鉛筆,或木版上垂直釘一個釘子,放在陽光下,使鉛筆的影子正好投在泡膜上,用直尺量出鉛筆的影長。
利用這個裝置,觀察記錄在一天中不同時間鉛筆的影長,說明影長的變化規律
時間
正午
影長(厘米)
[板書]:第二節
一.地球的自轉
1.繞軸旋轉
2.方向 自西向東
3.周期: 一天
關于“地球的公轉”的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目標 :
1.使學生了解地球公轉的概念、運動方向、周期。
2.使學生理解由于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成66。5的夾角、太陽直射點的變化規律、二分二至點的含義。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地球公轉示意圖,弄清二分二至點的含義
教學媒體:
手電、地球儀、自制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成66.5度的夾角模型。
教學過程 :
[片段]:分析地球公轉示意圖
[講解]:地球上的光熱來自太陽,冷暖的變化也與接受到的太陽光熱密切相關。由于日地距離遙遠,地球比太陽小的多,一般把太陽照射到地球的光線看作一組平行光。
[板圖]:平行光照身射球體時直射點的圖形特征
[提問]: 哪兒是直射點?直射點在圖形上有什么特征?
[小節]:平行光線延伸過圓(球)心的光線是直射線,和球的交點就是直射點
[演示] 步驟:
(1) 地球儀在燈泡的照射下,最亮處就是直射點
(2) 另一地球儀擺在對面(注意觀察兩者軸的傾斜方向)用教鞭連接兩地球儀的直射點,教鞭恰好通過光源中心,三點成一線。(注意兩個球體的光點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3) 旋轉教鞭一周,所得軌跡就是公轉軌道。
[學生活動] 由學生充當太陽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轉示意圖。請觀察,地球繞日公轉中,直射點的位置有無變化?
一個學生(個兒稍高)當太陽,在中間,向兩側張開雙臂,表示平行光
四個學生(個兒差不多)的頭當地球,分別站在P11地球公轉示意圖的四個位置上。
[演示步驟]:
1.找齊. “太陽”張開雙臂旋轉一周,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學鼻子位置。(鼻尖代表赤道)
2.傾斜. A,B,C,D四個“地球”的頭同時指向北極星方向(A前傾,C后仰,B,D側偏)
3.觀察. 確定二分二至點。(太陽的直射光分別指向 ---A眼睛、C嘴、C,D鼻子)
4.公轉. 四個“地球”在軌道運行,位置相互替換。辨別新位置(注意保持頭的傾斜方向不變)
5.自轉加公轉。留一個“地球”,讓他自己旋轉一周的同時向前跨一步(注意保持頭的指示方向不變)
[分小組演示]:教師指導
[提問]: 哪個時間看不到頭頂?哪個時間看不到下巴?這兩個時間出現的是什么現象?
讀一讀:極晝極夜
[小結]:學生用觀察和體驗的結果填入表中
節氣
太陽直射緯度
極晝極夜
春分
3月21日
夏至
6月22日
秋分
9月23日
冬至
12月22日
北回歸線
赤道
南回歸線
北極圈
南極圈
板書:
二.地球的公轉
1.繞太陽旋轉
2.方向:自西向東
3.周期:一年(356天)
關于“四季和五帶”的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目標 :
1.使學生了解四季的產生
2.使學生了解五帶的劃分
教學重點: 四季的產生和五帶的劃分
教學難點 : 四季的產生
教學過程 :[片段]
[提問]:1. 每天太陽的東升西落,帶來了一天冷熱的變化,早晚冷,中午熱。可是一年中同樣是正午,夏季和冬季的溫度明顯不一樣,誰能用剛學過的公轉的原理解釋這個問題?
“想一想”
先讓學生回憶地球公轉軌道圖,重述二分二至點,太陽的直射位置。
[師生共同討論]:得出了地球在公轉中,同一地區接受的太陽光熱不同,產生了四季
[板書]4.季節變化
2. 與公轉軌道面成66.5°的夾角。(可討論若地軸垂直公轉軌道面,會如何?)
[板書]:5.五帶的劃分
[小組活動](4-5人)
要求:
1. 讀五帶的劃分的內容,總結出劃分五帶的兩個依據。
2. 畫圖填寫(1)五帶的名稱 (2)五帶劃分的幾條界限
3. (每2組分配到一個帶)派代表上臺,先在黑板上填寫自己所在帶的名稱,劃分的界限。
再介紹這個帶的特點,太陽照射、晝夜長短、氣候、景觀、人們的生活、物產等,可參考書上的圖片。其他同學互相補充。
教師指導并點評。
板書設計 :
4.季節變化
5.五帶的劃分
探究活動
第一課時
請學生在一天當中的早、中、晚三個時段觀測太陽高度和熱量的情況,并在課堂上總結結論。
第二課時
請學生扮演太陽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轉示意圖。
第三課時
小組活動,閱讀“五帶的形成” 通過互助學習,找出五帶劃分的依據,派代表介紹自己所代表的溫度帶的情況。
地球的運動; 篇8
第二節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得出并記住地球自轉的方向、周期,公轉的軌道、方向和周期;通過觀察討論理解晝夜更替的原因;通過觀察討論知道地軸傾斜的方向和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2.初步學會運用地球儀和太陽模型演示地球的自轉,并說明晝夜更替現象;初步學會運用地球公轉軌道儀演示地球的公轉,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和晝夜長短的變化,了解四季變化的原因。
3.通過觀察地球的運動,初步了解許多地理現象都與地球的運動有關,說明物質是運動的,物質的運動是有規律的。
教學重點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及周期,公轉的軌道。
教學難點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教學方法
觀察法、討論法。
教學媒體
投影儀、地球公轉軌道儀、計算機。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1)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是哪條緯線?
(2)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穿過地心的軸叫什么?
學生回答。
【導入新課】前幾節課,我們從靜態角度認識了地球。事實上,地球如同宇宙中的所有物質一樣,一刻不停地運動著。你知道地球運動有哪兩種基本形式嗎?這節課我們就來通過觀察和討論,從動態龜度去認識地球。
【板書】第二節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的自轉和晝夜更替
首先向同學們介紹每組桌前放置的地球儀和有支座的小紅球。
地球儀底座上有一運動開關。地球儀的外面有一個黑白兩色玻璃罩,白色的代表晝半球,是向著太陽的;黑色的代表夜半球,是背著太陽的。比地球儀要小得多的小紅球代表太陽,當然實際中的太陽要比地球大得多。
【出示投影1】
觀察討論一:
1.地球沿什么方向繞地軸自轉?自轉一周是多長時間?在北極上空俯視,地球呈順時針方向旋轉,還是呈逆時針方向旋轉?若在南極上空俯視呢?
2.地球是不透明的球體,假定它是靜止的,地球表面向著太陽的一面和背著太陽的一面各有什么現象?而地球自轉又會產生什么地理現象呢?
學生觀察、討論。
【教師指導】使每個同學都親自動手,學會操作、演示、使用,并得出結論。
【教師小結】(邊演示)地球自西向東繞地軸自轉,自轉一周是一天。在北極上空看,地球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南極上空看,地球呈順時針方向旋轉。地球自轉時,地球表面轉到向著太陽的一面就是白晝,轉到背著太陽的一面就是黑夜,由此產生了晝夜更替現象。
日復一日,日有晝夜更替,這是地球自轉的結果。年復一年,年有春、夏、秋、冬四季變化,你能說出這又是什么原因嗎?
【板書】二、地球的公轉和四季變化
現在我繼續向同學們介紹你們桌前的儀器——地球公轉軌道儀。它由地球儀、公轉軌道、小紅球代表的太陽三部分組成。剛才我們已經介紹過一些,請同學們再看地球儀的底座上和公轉軌道儀上都分別對應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的名稱,地球儀上白色玻璃罩的中心有一個紅點代表太陽直射點。
【出示投影2】
觀察討論二:
1.地球公轉和自轉的方向一樣嗎?公轉一周是多長時間?公轉的軌道是什么形狀?
2.地球公轉時,地軸是直著身子還是斜著身子?傾斜方向有無變化?地軸沿北極方向指向哪顆星學生演示、觀察、討論。
【教師指導】
【教師小結】(邊演示)地球公轉方向也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為一年,公轉軌道形狀是近似正圓的橢圓形。無論是自轉或公轉,地軸總是傾斜的,且方向不變,永遠指向北極星那么地球在繞太陽公轉過程中會產生什么地理現象呢?我們一起看投影。
【出示投影3】
觀察討論三: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時,太陽分別直射哪條緯線?
2.太陽直射點是如何在南北半球之間移動的?
請同學們根據上述要求認真觀察和討論,并完成下表的填寫。
學生演示、觀察、討論并填表。
【出示投影4】
【教師指導】
教師分別請四位同學各完成一個節氣的填表內容。
【出示投影5】
請一位同學到投影儀前用紅筆畫出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路線,并回答教師提問。
【提問】太陽直射的最北界線是哪條緯線?那么最南界線呢?一年中太陽直射一次的緯線是哪兩條緯線?那么直射兩次的地區呢?
學生討論、回答。
【小結并說明】太陽直射點在南北緯23.5°之間有規律地移動,所以稱這兩條緯線為回歸線。23.5°n緯線叫北回歸線,南緯23.5°s緯線叫南回歸線,它們是太陽直射點能夠到達的最北和最南界線,一年得到一次直射,而它們之間的地區一年可以得到兩次直射。得到太陽直射,地面獲熱就多。
教師講解同時,演示自制的計算機軟件1——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根據供圖軟件制作)。
演示自制計算機軟件2——地球繞日公轉。提醒同學記二分二至的日期等。
請同學們注意,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例如暑假后,白天是越來越長了還是越來越短了呢?
【出示投影6】
觀察討論四: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時,南北半球晝夜長短的變化狀況。
2.夏至、冬至日時,極晝(只有白晝)、極夜(只有黑夜)現象出現的地區。
請同學們根據要求觀察討論并完成下表。
學生演示、觀察、討論并填表。
【教師指導】
請一位同學到前面來,在投影儀上完成自己填寫的表格并說明。
【出示投影7】
【小結并說明】赤道地區終年晝夜平分,春分、秋分日全球晝夜平分。此外,夏至日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以內地區出現極晝;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長,晝最短,北極圈及以內地區出現極夜。南北緯66.5°是出現極晝極夜現象的界線,所以稱為極圈。66.5°n緯線稱為北極圈,66.5°s緯線稱為南極圈。
剛才,同學們動手演示,觀察的都是立體模型,在投影圖上如何反映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及晝夜長短的變化呢?
【出示復合投影片8】
教師在投影儀前邊轉動投影片,邊請同學回答一些提問。
【教師說明】3月21日前后,太陽直射赤道附近,全球晝夜長短相當,南北半球獲熱相當,這時為北半球的春季;6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北回歸線附近,北半球晝長夜短,獲得熱量多,這時正是北半球的夏季;9月23日前后,太陽又直射赤道附近,全球晝夜平分,南北半球獲熱相當,此時是北半球的秋季;12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附近,北半球晝短夜長,獲得熱量少,因此這時正是北半球的冬季。而南半球情況與北半球相反,故季節正好相反。當太陽直射點又回到赤道時,地球就已繞太陽公轉了一周,地球就是這樣不停地公轉,四季變化,循環往復。
北半球的人們通常將3、4、5月作為春季,6、7、8月作為夏季,9、10、11月作為秋季,12月及次年1、2月作為冬季。由于回歸線與極圈之間的中緯度地區,終年既無陽光直射、又無極晝極夜現象,所以四季變化最為明顯。
【出示投影9】歸納本課要點及知識結構。
【出示投影10】做課堂練習。
課堂練習:
1.地球自轉的方向是______,自轉的周期是______,晝夜更替的原因是______。
2.地球公轉的軌道形狀是______,公轉的方向是______,公轉的周期是______。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應肯定正確的,指出不對的,并給予糾正。
地球的運動; 篇9
第二節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得出并記住地球自轉的方向、周期,公轉的軌道、方向和周期;通過觀察討論理解晝夜更替的原因;通過觀察討論知道地軸傾斜的方向和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2.初步學會運用地球儀和太陽模型演示地球的自轉,并說明晝夜更替現象;初步學會運用地球公轉軌道儀演示地球的公轉,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和晝夜長短的變化,了解四季變化的原因。
3.通過觀察,初步了解許多地理現象都與有關,說明物質是運動的,物質的運動是有規律的。
教學重點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及周期,公轉的軌道。
教學難點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教學方法
觀察法、討論法。
教學媒體
投影儀、地球公轉軌道儀、計算機。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1)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是哪條緯線?
(2)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穿過地心的軸叫什么?
學生回答。
【導入 新課】前幾節課,我們從靜態角度認識了地球。事實上,地球如同宇宙中的所有物質一樣,一刻不停地運動著。你知道地球運動有哪兩種基本形式嗎?這節課我們就來通過觀察和討論,從動態龜度去認識地球。
【板書】第二節
一、地球的自轉和晝夜更替
首先向同學們介紹每組桌前放置的地球儀和有支座的小紅球。
地球儀底座上有一運動開關。地球儀的外面有一個黑白兩色玻璃罩,白色的代表晝半球,是向著太陽的;黑色的代表夜半球,是背著太陽的。比地球儀要小得多的小紅球代表太陽,當然實際中的太陽要比地球大得多。
【出示投影1】
觀察討論一:
1.地球沿什么方向繞地軸自轉?自轉一周是多長時間?在北極上空俯視,地球呈順時針方向旋轉,還是呈逆時針方向旋轉?若在南極上空俯視呢?
2.地球是不透明的球體,假定它是靜止的,地球表面向著太陽的一面和背著太陽的一面各有什么現象?而地球自轉又會產生什么地理現象呢?
學生觀察、討論。
【教師指導】使每個同學都親自動手,學會操作、演示、使用,并得出結論。
【教師小結】(邊演示)地球自西向東繞地軸自轉,自轉一周是一天。在北極上空看,地球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南極上空看,地球呈順時針方向旋轉。地球自轉時,地球表面轉到向著太陽的一面就是白晝,轉到背著太陽的一面就是黑夜,由此產生了晝夜更替現象。
日復一日,日有晝夜更替,這是地球自轉的結果。年復一年,年有春、夏、秋、冬四季變化,你能說出這又是什么原因嗎?
【板書】二、地球的公轉和四季變化
現在我繼續向同學們介紹你們桌前的儀器——地球公轉軌道儀。它由地球儀、公轉軌道、小紅球代表的太陽三部分組成。剛才我們已經介紹過一些,請同學們再看地球儀的底座上和公轉軌道儀上都分別對應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的名稱,地球儀上白色玻璃罩的中心有一個紅點代表太陽直射點。
【出示投影2】
觀察討論二:
1.地球公轉和自轉的方向一樣嗎?公轉一周是多長時間?公轉的軌道是什么形狀?
2.地球公轉時,地軸是直著身子還是斜著身子?傾斜方向有無變化?地軸沿北極方向指向哪顆星學生演示、觀察、討論。
【教師指導】
【教師小結】(邊演示)地球公轉方向也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為一年,公轉軌道形狀是近似正圓的橢圓形。無論是自轉或公轉,地軸總是傾斜的,且方向不變,永遠指向北極星那么地球在繞太陽公轉過程中會產生什么地理現象呢?我們一起看投影。
【出示投影3】
觀察討論三: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時,太陽分別直射哪條緯線?
2.太陽直射點是如何在南北半球之間移動的?
請同學們根據上述要求認真觀察和討論,并完成下表的填寫。
學生演示、觀察、討論并填表。
【出示投影4】
【教師指導】
教師分別請四位同學各完成一個節氣的填表內容。
【出示投影5】
請一位同學到投影儀前用紅筆畫出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路線,并回答教師提問。
【提問】太陽直射的最北界線是哪條緯線?那么最南界線呢?一年中太陽直射一次的緯線是哪兩條緯線?那么直射兩次的地區呢?
學生討論、回答。
【小結并說明】太陽直射點在南北緯23.5°之間有規律地移動,所以稱這兩條緯線為回歸線。23.5°N緯線叫北回歸線,南緯23.5°S緯線叫南回歸線,它們是太陽直射點能夠到達的最北和最南界線,一年得到一次直射,而它們之間的地區一年可以得到兩次直射。得到太陽直射,地面獲熱就多。
教師講解同時,演示自制的計算機軟件1——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根據供圖軟件制作)。
演示自制計算機軟件2——地球繞日公轉。提醒同學記二分二至的日期等。
請同學們注意,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例如暑假后,白天是越來越長了還是越來越短了呢?
【出示投影6】
觀察討論四: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時,南北半球晝夜長短的變化狀況。
2.夏至、冬至日時,極晝(只有白晝)、極夜(只有黑夜)現象出現的地區。
請同學們根據要求觀察討論并完成下表。
學生演示、觀察、討論并填表。
【教師指導】
請一位同學到前面來,在投影儀上完成自己填寫的表格并說明。
【出示投影7】
【小結并說明】赤道地區終年晝夜平分,春分、秋分日全球晝夜平分。此外,夏至日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以內地區出現極晝;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長,晝最短,北極圈及以內地區出現極夜。南北緯66.5°是出現極晝極夜現象的界線,所以稱為極圈。66.5°N緯線稱為北極圈,66.5°S緯線稱為南極圈。
剛才,同學們動手演示,觀察的都是立體模型,在投影圖上如何反映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及晝夜長短的變化呢?
【出示復合投影片8】
教師在投影儀前邊轉動投影片,邊請同學回答一些提問。
【教師說明】3月21日前后,太陽直射赤道附近,全球晝夜長短相當,南北半球獲熱相當,這時為北半球的春季;6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北回歸線附近,北半球晝長夜短,獲得熱量多,這時正是北半球的夏季;9月23日前后,太陽又直射赤道附近,全球晝夜平分,南北半球獲熱相當,此時是北半球的秋季;12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附近,北半球晝短夜長,獲得熱量少,因此這時正是北半球的冬季。而南半球情況與北半球相反,故季節正好相反。當太陽直射點又回到赤道時,地球就已繞太陽公轉了一周,地球就是這樣不停地公轉,四季變化,循環往復。
北半球的人們通常將3、4、5月作為春季,6、7、8月作為夏季,9、10、11月作為秋季,12月及次年1、2月作為冬季。由于回歸線與極圈之間的中緯度地區,終年既無陽光直射、又無極晝極夜現象,所以四季變化最為明顯。
【出示投影9】歸納本課要點及知識結構。
【出示投影10】做課堂練習。
課堂練習:
1.地球自轉的方向是______,自轉的周期是______,晝夜更替的原因是______。
2.地球公轉的軌道形狀是______,公轉的方向是______,公轉的周期是______。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應肯定正確的,指出不對的,并給予糾正。
地球的運動; 篇10
第二節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得出并記住地球自轉的方向、周期,公轉的軌道、方向和周期;通過觀察討論理解晝夜更替的原因;通過觀察討論知道地軸傾斜的方向和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2.初步學會運用地球儀和太陽模型演示地球的自轉,并說明晝夜更替現象;初步學會運用地球公轉軌道儀演示地球的公轉,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和晝夜長短的變化,了解四季變化的原因。
3.通過觀察,初步了解許多地理現象都與有關,說明物質是運動的,物質的運動是有規律的。
教學重點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及周期,公轉的軌道。
教學難點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教學方法
觀察法、討論法。
教學媒體
投影儀、地球公轉軌道儀、計算機。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1)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是哪條緯線?
(2)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穿過地心的軸叫什么?
學生回答。
【導入 新課】前幾節課,我們從靜態角度認識了地球。事實上,地球如同宇宙中的所有物質一樣,一刻不停地運動著。你知道地球運動有哪兩種基本形式嗎?這節課我們就來通過觀察和討論,從動態龜度去認識地球。
【板書】第二節
一、地球的自轉和晝夜更替
首先向同學們介紹每組桌前放置的地球儀和有支座的小紅球。
地球儀底座上有一運動開關。地球儀的外面有一個黑白兩色玻璃罩,白色的代表晝半球,是向著太陽的;黑色的代表夜半球,是背著太陽的。比地球儀要小得多的小紅球代表太陽,當然實際中的太陽要比地球大得多。
【出示投影1】
觀察討論一:
1.地球沿什么方向繞地軸自轉?自轉一周是多長時間?在北極上空俯視,地球呈順時針方向旋轉,還是呈逆時針方向旋轉?若在南極上空俯視呢?
2.地球是不透明的球體,假定它是靜止的,地球表面向著太陽的一面和背著太陽的一面各有什么現象?而地球自轉又會產生什么地理現象呢?
學生觀察、討論。
【教師指導】使每個同學都親自動手,學會操作、演示、使用,并得出結論。
【教師小結】(邊演示)地球自西向東繞地軸自轉,自轉一周是一天。在北極上空看,地球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南極上空看,地球呈順時針方向旋轉。地球自轉時,地球表面轉到向著太陽的一面就是白晝,轉到背著太陽的一面就是黑夜,由此產生了晝夜更替現象。
日復一日,日有晝夜更替,這是地球自轉的結果。年復一年,年有春、夏、秋、冬四季變化,你能說出這又是什么原因嗎?
【板書】二、地球的公轉和四季變化
現在我繼續向同學們介紹你們桌前的儀器——地球公轉軌道儀。它由地球儀、公轉軌道、小紅球代表的太陽三部分組成。剛才我們已經介紹過一些,請同學們再看地球儀的底座上和公轉軌道儀上都分別對應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的名稱,地球儀上白色玻璃罩的中心有一個紅點代表太陽直射點。
【出示投影2】
觀察討論二:
1.地球公轉和自轉的方向一樣嗎?公轉一周是多長時間?公轉的軌道是什么形狀?
2.地球公轉時,地軸是直著身子還是斜著身子?傾斜方向有無變化?地軸沿北極方向指向哪顆星學生演示、觀察、討論。
【教師指導】
【教師小結】(邊演示)地球公轉方向也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為一年,公轉軌道形狀是近似正圓的橢圓形。無論是自轉或公轉,地軸總是傾斜的,且方向不變,永遠指向北極星那么地球在繞太陽公轉過程中會產生什么地理現象呢?我們一起看投影。
【出示投影3】
觀察討論三: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時,太陽分別直射哪條緯線?
2.太陽直射點是如何在南北半球之間移動的?
請同學們根據上述要求認真觀察和討論,并完成下表的填寫。
學生演示、觀察、討論并填表。
【出示投影4】
【教師指導】
教師分別請四位同學各完成一個節氣的填表內容。
【出示投影5】
請一位同學到投影儀前用紅筆畫出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路線,并回答教師提問。
【提問】太陽直射的最北界線是哪條緯線?那么最南界線呢?一年中太陽直射一次的緯線是哪兩條緯線?那么直射兩次的地區呢?
學生討論、回答。
【小結并說明】太陽直射點在南北緯23.5°之間有規律地移動,所以稱這兩條緯線為回歸線。23.5°N緯線叫北回歸線,南緯23.5°S緯線叫南回歸線,它們是太陽直射點能夠到達的最北和最南界線,一年得到一次直射,而它們之間的地區一年可以得到兩次直射。得到太陽直射,地面獲熱就多。
教師講解同時,演示自制的計算機軟件1——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根據供圖軟件制作)。
演示自制計算機軟件2——地球繞日公轉。提醒同學記二分二至的日期等。
請同學們注意,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例如暑假后,白天是越來越長了還是越來越短了呢?
【出示投影6】
觀察討論四: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時,南北半球晝夜長短的變化狀況。
2.夏至、冬至日時,極晝(只有白晝)、極夜(只有黑夜)現象出現的地區。
請同學們根據要求觀察討論并完成下表。
學生演示、觀察、討論并填表。
【教師指導】
請一位同學到前面來,在投影儀上完成自己填寫的表格并說明。
【出示投影7】
【小結并說明】赤道地區終年晝夜平分,春分、秋分日全球晝夜平分。此外,夏至日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以內地區出現極晝;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長,晝最短,北極圈及以內地區出現極夜。南北緯66.5°是出現極晝極夜現象的界線,所以稱為極圈。66.5°N緯線稱為北極圈,66.5°S緯線稱為南極圈。
剛才,同學們動手演示,觀察的都是立體模型,在投影圖上如何反映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及晝夜長短的變化呢?
【出示復合投影片8】
教師在投影儀前邊轉動投影片,邊請同學回答一些提問。
【教師說明】3月21日前后,太陽直射赤道附近,全球晝夜長短相當,南北半球獲熱相當,這時為北半球的春季;6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北回歸線附近,北半球晝長夜短,獲得熱量多,這時正是北半球的夏季;9月23日前后,太陽又直射赤道附近,全球晝夜平分,南北半球獲熱相當,此時是北半球的秋季;12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附近,北半球晝短夜長,獲得熱量少,因此這時正是北半球的冬季。而南半球情況與北半球相反,故季節正好相反。當太陽直射點又回到赤道時,地球就已繞太陽公轉了一周,地球就是這樣不停地公轉,四季變化,循環往復。
北半球的人們通常將3、4、5月作為春季,6、7、8月作為夏季,9、10、11月作為秋季,12月及次年1、2月作為冬季。由于回歸線與極圈之間的中緯度地區,終年既無陽光直射、又無極晝極夜現象,所以四季變化最為明顯。
【出示投影9】歸納本課要點及知識結構。
【出示投影10】做課堂練習。
課堂練習:
1.地球自轉的方向是______,自轉的周期是______,晝夜更替的原因是______。
2.地球公轉的軌道形狀是______,公轉的方向是______,公轉的周期是______。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應肯定正確的,指出不對的,并給予糾正。
地球的運動; 篇11
教學目標
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使學生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晝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帶的劃分的含義。通過回顧人類天地觀的發展過程,使學生理解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是由近到遠、由淺入深逐步發展的。
通過觀察地球儀自轉和公轉的演示以及參與各項探究活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空間思維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組合作學習能力等。
本節的學習過程是學生建立地球體的空間概念,鍛煉空間思維和想象力的過程,是探索和發現自然規律、對習以為常的自然現象和生活常識從科學的角度重新認識的過程。是對科學的探索和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良好時機。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從動態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質屬性——地球運動。地球上許多自然現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間位置,特別是同太陽的空間位置分不開。充分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原理及地理意義,是了解地理環境結構特點、揭示地理規律,解釋自然地理現象的關鍵,也是學好以后各章節的基礎。本節內容都是重點,四季產生是難點。但本節內容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很難直接感知,會使學生感到抽象。
本節教材由“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地球公轉和四季的產生”、“五帶的劃分”三方面基本內容組成。為了便于學生學習,教材配置了11幅插圖,三個“想一想”兩個“讀一讀”一個“做一做”利于學生對課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學習情趣。三方面知識互為聯系。其中空間概念的正確建立是關鍵。空間概念的難點是地球公轉,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成66。5的夾角,導致了太陽直射點的變化,產生了四季。
由于知識點多,程度深,初一的學生,空間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都處在起步階段,最好是精講,設計學生能直接參與的動手動腦的活動,使他們對空間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間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議:
出發點:為學生展現認識的過程和思路,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盡量使教學形式多樣化。
第一課時,首先介紹人類天地觀的發展過程,激發學生探索宇宙的興趣,轉入對地球運動規律的探討。“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通過觀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轉的空間概念,明確自轉的方向。實物演示和講解提問相配合,通過對地球不同地點的晝夜更替的觀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過現場對太陽高度的觀測或指導課后做觀測作業 ,加深學生對晝夜更替、太陽高度和地方時的理解。通過舉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實例,了解自轉的地理意義。
第二課時“地球公轉和四季的產生”是難點,關鍵抓住地球在公轉的過程中,地軸的指示方向不變,從現象入手,通過 觀看演示,初步建立公轉的空間概念,明確方向和周期。設計讓學生充當太陽和地球模擬“地球公轉示意圖”讓他們用身心感受地球和太陽的空間位置關系。體驗地軸的傾斜,真正理解“二分二至”的含義,突破難點。
第三課時“四季的產生”在前兩節的基礎上,通過復習,得出了同一地區接受的太陽光熱不同,產生了四季。“五帶的劃分”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填圖并指圖說明五帶的名稱及,劃分的依據,通過五帶的天文和氣候特征,(有時間可做填表、填圖,并做整章的練習)。
本課也可以通過看錄象、電腦課件、幻燈片強化鞏固知識。然后,總結歸納。
教學設計示例
關于“地球自轉”的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目標 :
1.使學生了解自轉的概念、運動方向、周期。
2.使學生理解自轉的地理意義。
教學重點:
1.自轉的概念、運動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轉的地理意義----晝夜更替。
教學難點 :晨昏線的概念。
教學媒體:手電 、地球儀、一塊泡沫塑料、一支鉛筆、量尺、 一段塑料繩、兩個夾子。
教學過程 :
[導入 ]:現在大家知道,我們腳下的大地是一個球體,這個地球是一個行星,它和另外八個行星一起圍繞太陽旋轉。人類就住在太陽系中。但是“發現”這個體系,也就是說,真正了解我們在其中的位置,花費了多少世紀的苦功啊?
我們來回顧一下人類天地觀的發展。(略)
現在讓我們一起探索地球運動的奧秘。
[演示并提問]: 教師轉動地球儀
1)地球怎樣自轉 ? (繞軸旋轉)
2)描述地球自轉方向?地球上指向北極星方向的幾點是什么?(確定方向“北”)
3)為什么感覺不到地球在運動?P10讀一讀。(討論或學生舉例)
4) 自轉一周的時間是多少?(每小時轉多少度?)
[演示并講解] 教師用手電照射地球儀
1.地球是一個球體,向光的一半叫晝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晝夜半球相交的大圓叫晨昏圈.(用一段塑料繩折成大圓環放在晨昏圈的位置,兩個夾子把繩固定在地球儀底座)
2. 從黑夜進入白天的是晨線,是日出之處。從白天進入黑夜的是昏線,是日落之處
3. 北京是在白天還是黑夜(有紅五角星標記)?紐約呢?(蘭色)
[演示并提問] 一邊拿手電照射一邊轉動地球儀
現在北京在那兒?紐約呢?在日本正在衛星實況直播世界杯足球賽,英國的球迷大概要在什么時間觀看?美國紐約呢?
[小節]:由于地球在不斷自轉,各地的晝夜在不斷交替著。
[討論]:生活在地球的人怎樣知道地球自轉了一周?“坐地日行八萬里”這種情況是否可能發生?
觀察太陽的高度變化。(有興趣,讓學生算赤道的周長)
[學生活動]: 弄清教室的東南西北方向,用手畫出太陽東升西落的弧線。
[做實驗]:(也可留做作業 )
在一塊泡沫塑料上垂直插入一支鉛筆,或木版上垂直釘一個釘子,放在陽光下,使鉛筆的影子正好投在泡膜上,用直尺量出鉛筆的影長。
利用這個裝置,觀察記錄在一天中不同時間鉛筆的影長,說明影長的變化規律
時間
正午
影長(厘米)
[板書]:第二節 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的自轉
1.繞軸旋轉
2.方向 自西向東
3.周期: 一天
關于“地球的公轉”的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目標 :
1.使學生了解地球公轉的概念、運動方向、周期。
2.使學生理解由于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成66。5的夾角、太陽直射點的變化規律、二分二至點的含義。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地球公轉示意圖,弄清二分二至點的含義
教學媒體:
手電、地球儀、自制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成66.5度的夾角模型。
教學過程 :
[片段]:分析地球公轉示意圖
[講解]:地球上的光熱來自太陽,冷暖的變化也與接受到的太陽光熱密切相關。由于日地距離遙遠,地球比太陽小的多,一般把太陽照射到地球的光線看作一組平行光。
[板圖]:平行光照身射球體時直射點的圖形特征
[提問]: 哪兒是直射點?直射點在圖形上有什么特征?
[小節]:平行光線延伸過圓(球)心的光線是直射線,和球的交點就是直射點
[演示] 步驟:
(1) 地球儀在燈泡的照射下,最亮處就是直射點
(2) 另一地球儀擺在對面(注意觀察兩者軸的傾斜方向)用教鞭連接兩地球儀的直射點,教鞭恰好通過光源中心,三點成一線。(注意兩個球體的光點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3) 旋轉教鞭一周,所得軌跡就是公轉軌道。
[學生活動] 由學生充當太陽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轉示意圖。請觀察,地球繞日公轉中,直射點的位置有無變化?
一個學生(個兒稍高)當太陽,在中間,向兩側張開雙臂,表示平行光
四個學生(個兒差不多)的頭當地球,分別站在P11地球公轉示意圖的四個位置上。
[演示步驟]:
1.找齊. “太陽”張開雙臂旋轉一周,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學鼻子位置。(鼻尖代表赤道)
2.傾斜. A,B,C,D四個“地球”的頭同時指向北極星方向(A前傾,C后仰,B,D側偏)
3.觀察. 確定二分二至點。(太陽的直射光分別指向 ---A眼睛、C嘴、C,D鼻子)
4.公轉. 四個“地球”在軌道運行,位置相互替換。辨別新位置(注意保持頭的傾斜方向不變)
5.自轉加公轉。留一個“地球”,讓他自己旋轉一周的同時向前跨一步(注意保持頭的指示方向不變)
[分小組演示]:教師指導
[提問]: 哪個時間看不到頭頂?哪個時間看不到下巴?這兩個時間出現的是什么現象?
讀一讀:極晝極夜
[小結]:學生用觀察和體驗的結果填入表中
節氣
太陽直射緯度
極晝極夜
春分
3月21日
夏至
6月22日
秋分
9月23日
冬至
12月22日
北回歸線
赤道
南回歸線
北極圈
南極圈
板書:
二.地球的公轉
1.繞太陽旋轉
2.方向:自西向東
3.周期:一年(356天)
關于“四季和五帶”的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目標 :
1.使學生了解四季的產生
2.使學生了解五帶的劃分
教學重點: 四季的產生和五帶的劃分
教學難點 : 四季的產生
教學過程 :[片段]
[提問]:1. 每天太陽的東升西落,帶來了一天冷熱的變化,早晚冷,中午熱。可是一年中同樣是正午,夏季和冬季的溫度明顯不一樣,誰能用剛學過的公轉的原理解釋這個問題?
“想一想”
先讓學生回憶地球公轉軌道圖,重述二分二至點,太陽的直射位置。
[師生共同討論]:得出了地球在公轉中,同一地區接受的太陽光熱不同,產生了四季
[板書]4.季節變化
2. 與公轉軌道面成66.5°的夾角。(可討論若地軸垂直公轉軌道面,會如何?)
[板書]:5.五帶的劃分
[小組活動](4-5人)
要求:
1. 讀五帶的劃分的內容,總結出劃分五帶的兩個依據。
2. 畫圖填寫(1)五帶的名稱 (2)五帶劃分的幾條界限
3. (每2組分配到一個帶)派代表上臺,先在黑板上填寫自己所在帶的名稱,劃分的界限。
再介紹這個帶的特點,太陽照射、晝夜長短、氣候、景觀、人們的生活、物產等,可參考書上的圖片。其他同學互相補充。
教師指導并點評。
板書設計 :
4.季節變化
5.五帶的劃分
探究活動
第一課時
請學生在一天當中的早、中、晚三個時段觀測太陽高度和熱量的情況,并在課堂上總結結論。
第二課時
請學生扮演太陽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轉示意圖。
第三課時
小組活動,閱讀“五帶的形成” 通過互助學習,找出五帶劃分的依據,派代表介紹自己所代表的溫度帶的情況。
地球的運動; 篇12
教學目標:(略)
教學重點:
1.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定義、方向、周期和地理意義。
2.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
3.五帶的劃分及特征。
教學難點:
1.由于地球的自轉所產生的地方時差。
2.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
3.四季的形成。
教學方法:
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媒體演示法、啟發式教學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地球儀若干、手電筒若干
課時安排:
2課時。建議第一課時講地球的自轉及地理意義、公轉的方向和周期;第二課時講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教學過程:
[導入]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寒來暑往的四季變化,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自然現象。那么大家知道這些現象的形成原因嗎?學習本節內容后,同學們就能找到答案了。
[板書]第二節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的自轉
[展示]課件:地球的自轉
[教師]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并思考:地球是繞什么在不停地自轉?地球自轉的方向怎樣?(地軸。自西向東)(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加以歸納,并講述自轉的周期)
[教師]這有一個地球儀,哪位同學能上來給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轉?(請2-3名學生上講臺演示)
[提問]日出日落現象是怎樣產生的?日月星辰為什么不西升東落?(由于地轉的自轉;因為自轉是自西向東)
[演示]教師用手電筒照射地球儀,演示晝夜的產生,并講解產生的原因;然后再轉動地球儀,演示晝夜更替,并講解產生的原因。
[提問]地球自轉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個晝夜交替,其經歷的時間是多少?(大約是24小時)
[活動]把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小組,每組4-6人,每組一個地球儀,一個手電筒,完成:
①正確演示地球的自轉,注意晝夜是怎樣交替的。(培養學生的動手、觀察能力)
②在圖上找到中國北京、美國紐約、日本東京,并在地球儀上作好記號。
[討論]
①當北京是白天時,紐約、東京哪個是黑夜,哪個是白天?(紐約是黑夜,東京是白天)
②北京和東京哪個地方先見到太陽?這說明哪個地方時間早?(東京。東京時間早)
③東邊的地方和西邊的地方哪個時間早?(東邊)
④教材圖1.18:在同一時刻,姨媽和暢暢互致問候時,為什么會有時間上的差異?如果暢暢中午12點打電話給姨媽是否合適?為什么?(由于地球的自轉導致東邊比西邊的時間早。不合適,因為這時紐約正是半夜)(學生討論后回答,教師略作講解)
[教師]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圍繞太陽不停地公轉。
二、地球的公轉
[展示]課件:地球的公轉<一>
[教師]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并思考:
地球繞什么在公轉?地球公轉的方向是什么?(太陽。自西向東)(學生回答,教師略作歸納,并講述公轉的周期)
[教師]請同學們再觀察思考:地球在公轉的過程中地軸是傾斜的還是豎直的?地軸指向是否發生了變化?(傾斜的。沒有)
[展示]課件:地球的公轉<二>
(教師用鼠標控制,當地球公轉到二分二至日點時,單擊鼠標,使地球“停”下來,再單擊使該區域放大,指導學生觀察太陽直射的緯線,然后完成下表。)
節氣
日期
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及緯度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教師]地球繞太陽不停地公轉,太陽的直射點就在地球表面不斷地移動,這對地球表面的冷熱狀況產生了什么影響呢?
[提問](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常識入手,激發學生的欲望)
①一天當中,早晨、中午、晚上我們感覺什么時候最熱?這與太陽光的照射有什么關系?(中午。陽光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得到的熱量就越多。)
②一年當中,我們這里最熱是什么時候?最冷是什么時候?這與陽光的照射又有什么關系?(7月,因為此時陽光照射地面角度大。1月,因為此時陽光照射地面角度小。)
(學生回答后,教師加以歸納,然后指導學生讀教材圖1.19,“地球公轉示意圖”,完成下表)
北半球的季節
月份
北半球得到光熱的多少
春
夏
秋
冬
[提問]南半球的季節與北半球有何不同?(相反)
[討論](分小組)(①是生活中的地理,②是拓展知識)
①我們這里一年當中白晝時間一樣長嗎?什么時候長,什么時候短?為什么?(不一樣。夏季較長,冬季較短。由于地球的公轉)
②如果地球不是傾斜而是豎直的,地球表面有無四季變化?(沒有)
[教師]地球是個很大的球體,在同一時間,緯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陽光照射的情況也不同,冷熱就有差別。人們根據太陽熱量在地表的分布狀況,把地球表面分成了五個帶。
三、地球上的五帶
(讀教材圖1.20“地球上的五帶”,請各小組完成)
①在圖上找出地球上的五帶,并找出它們之間的分界線。
②中國主要屬于什么帶?還有小部分屬于什么帶?湖南屬于什么帶?(北溫帶。熱帶。北溫帶)
③完成下表:
五帶
范圍
有無陽光直射
得到的太陽光熱多少
四季變化情況
熱帶
北溫帶
南溫帶
北寒帶
南寒帶
[小結][練習]略
地球的運動; 篇13
作為初中的地理老師,要怎么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下面小編以初中地理《地球的運動》說課稿為例,為大家介紹其中的寫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各位評委老師:
今天我為大家說課的內容是初中地理《地球的運動》,我將從以下幾點說起。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地球的運動》是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人教版)《地理》第一冊第一章第二節的課文,本節教材的內容有:①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②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③五帶的劃分及選學課文“四季的形成”。課文安排了三處“想一想”,兩處“讀一讀”,一處“做一做”,還安排了11幅反映地球運動和五帶劃分的圖片。教參建議上3課時,本節課為第1課時,講授教材①②部分內容。
2、編排意圖和前后聯系
這節內容是繼第1節“地球和地球儀”之后編排的,此時學生已經學習了地球的形狀、大小等知識,并且小學自然課中也學過了“太陽高度”、“晝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識。現在,對地球運動進行學習,為將來進一步學習地理知識打下了基礎。
教材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把課文分為地球自轉和地球公轉分別進述。應該指出的是地球繞軸自轉和繞日公轉是不能分割的,分開來講是為了教學上的方便。
“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一段課文,內容較簡單,為了使學生能獲得感性知識,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轉的小實驗和一段閱讀材料。“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一段課文,涉及的地球基礎知識是比較多的,但這里抓住了一點,即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成66.5°夾角,且地球在公轉過程中,地軸的傾斜方向始終不變,然后從現象入手,得出規律。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①使學生掌握地球自轉的含義、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晝夜交替現象。
②使學生掌握地球公轉的含義、方向和周期,記住地軸傾斜的方向和角度,知道地球上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情況,晝夜長短的
周年變化及四季是如何形成的。
能力目標:①使學生學會用地球儀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轉。
②使學生初步學會畫一幅簡單的地球公轉示意圖。
德育目標:使學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斷運動著的,地 球上許多地理現象都同地球的運動有關,
從而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基本特點,地球自轉和
公轉運動產生的地理現象。
教學難點:地球上的季節變化。
5、練習安排:
第14頁選做復習題1-3題,這兩道題是突出本節重點
知識和重點插圖而安排的,第1題的目的在于考察學生是否掌握了地球上晝夜交替和季節變化現象的原因,第3題的目的在于考察學生是否掌握了兩分兩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地球上的位置。
二、說教法
對于本課的基礎知識,以學生的自學為主。
本課內容比較抽象,限于初一學生的思維水平,要
認真貫徹加強直觀性的原則。認真制作多媒體課件,變抽象為直觀,變不可視為可視。在課件的使用中,給學生提出問題,以發現法鞏固知識。
3、對于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要采用學生演示、課件播放、指導目標、教師講述、練習體會等綜合方法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4、教具準備:投影儀、多媒體計算機、地球儀、自制
課件等。
三、說學法
1.讀:培養學生閱讀地理課文和地理插圖的習慣和能
力,正確掌握閱讀插圖的步驟和方法。
2.思:即思考,通過教師提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目的。
3.記:即學生在初步了解本節知識的基礎上,識記本節重點知識。
四、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通過學生日常生活觀察到的日夜交替和季節變化提
問,這些是自然現象還是有神靈在主宰,引出本課內容,要求學生自學。
(二)講授新課:
1.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
(1)地球自轉含義、方向、周期:通過觀察地球自轉動畫得出結論。
(2)提問假定地球不自轉,太陽照在地球表面會出現什么現象?(晝半球、夜半球)
(3)要求學生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觀察地球表面不同地點晝夜交替的情況。
(4)想一想:當我國北京午夜時,美國華盛頓是白天還是夜晚?當日本東京午夜時,英國倫敦是白天還是夜晚?
(5)讀一讀:我們為什么感覺不到地球在轉動。
2、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
(1)地球公轉含義、方向、周期:通過觀察地球公轉動畫得出結論。
(2)通過觀察地球公轉時的姿態的動畫,得出地球公轉的重要特征:地球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地軸是保持66.50的夾角,而且北極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
(3)演示講解:地軸與地球公轉軌道面的交角。
(4)演示講解二分二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地球上的移動,得出四季變化的規律,填寫表格。
(5)想一想:①學校所在地一年之中每天正午太陽高度一樣嗎?什么時候較高,什么時候較低?②學校所在地一年之中每天白晝時間一樣長嗎?什么時候較長,什么時候較短?
(三)總結新課:
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這叫做地球自轉,其方向是自西向東,周期為24小時,產生了晝夜交替的現象,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又圍繞著太陽公轉,方向也是自西向東,周期為一年,產生了季節變化的現象。
(四)布置作業:
1、地球上晝夜交替現象和季節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2、對照課文中圖1.17,在圖1.24中標出地球公轉的
方向,畫出太陽直射的緯線,并填注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完成一幅簡略的地球公轉示意圖。
五、說板書設計
第二節 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自轉 二、地球公轉
1.繞地軸運動 1.繞太陽運動
2.方向:自西向東 2.方向:自西向東
3 .周期:24小時 3.周期:一年
4.產生現象:晝夜交替 4.產生現象:季節變化
地球的運動; 篇14
教師在講新課之前必須寫好說課稿,所謂說課,就是教師備課之后講課之前把教材、教法、學法、授課程序等方面的思路,希望下面這篇初一地理《地球的運動》說課稿范文可以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說教材
1、承上啟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運動是高中階段地理學習的基礎,是地理教學中的難點之一,也是高考的重點內容。對后面知識的學習,比如有關氣候知識、地理環境分異等有著重要意義。
2、三維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以及四季五帶的形成,運用地球運動的有關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和分析實際問題。
②過程與方法:學會根據光照圖分析說明地球上不同地帶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及季節變化,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事物之間是聯系發展變化的。進行唯物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學重點與難點:
理解和掌握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四季、五帶的形成和劃分。
二、說學生
高一學生尚未學習立體幾何,空間思維能力較差,對于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一定感性認識,但理性的認識很少。但本節知識在現實中作用很大,對學生來說具有新鮮感,
學習熱情高,教學中要多加利用和保護。
三、說教法
教師導學法、對比分析法、自主探究法、讀圖導析法、多媒體演示法。
四、說學法
1、自主探究
通過制作地球光照模型、晨昏儀模型,加強對抽象知識的形象化理解。
2、學會讀圖、繪圖、用圖
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圖形都內含于地球運動的圖示之中,多且復雜。所以應加強這方面的指導。
3、理論聯系實際
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是生活中可以體驗到的,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系,用所學理論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有利于更好的掌握理論。
4、及時歸納總結
適時對地理現象進行歸納總結,提高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并增強記憶。
五、說教學過程
聯系生活,導入新課---(作息時間的調整、俄羅斯與美國的夏時制、夏季為何有午休等)
1、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造成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的直接原因是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掌握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規律,是理解本節內容的關鍵。
2、晝夜長短的分布和變化:
(1)比較任意一點位于晝半球和夜半球的時間長短,使學生掌握判斷一地晝夜長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斷所求地晝弧與夜弧的長短即可。
(2)展示“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的光照圖”,讓學生讀圖分析二分二至日全球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情況。
(為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我將通過提問來督促。分析完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規律后,播放全球晝夜長短隨太陽直射點移動而變化的動畫,讓學生觀察動畫分析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規律,最后歸納總結出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并補充晝長、夜長的計算方法及日出、日落時間的計算方法)
(3)晝夜長短的分布、變化規律-----由于這部分知識空間性強,為利于學生掌握,要求學生在課下制作晨昏儀模型(二分日的比較簡單,只要做一個夏至日的就夠了,翻過來就是冬至日的).
空間分布規律
①太陽直射北(或南)半球,則北(或南)半球晝長夜短,且越往北(或南),晝越長,夜越短;
②太陽直射赤道,則全球晝夜等長。
時間變化規律
①太陽直射點往北(或南)移動,則北(或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
②赤道上始終晝夜等長。
極晝與極夜:
①太陽直射北(或南)半球,則北(或南)極附近出現極晝現象,另一極點出現極夜。
②從春分到夏至與從秋分到冬至,極晝極夜區的范圍逐漸擴大;
從夏至到秋分與從冬至到春分,極晝極夜區的范圍逐漸縮小。
講完這部分內容后布置一個探究活動,即南極圈內地區與北極圈內地區相比,其同緯度地區的極晝、極夜天數是否一樣長,為什么?
3、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與變化
(首先通過提問“一天中有幾個太陽高度?何時太陽高度最大?”來幫助學生理解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
結合“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分布規律及隨季節的變化規律,通過公式“正午太陽高度差=直射點與所求點的緯度差”計算一些特殊點、特殊時刻的正午太陽高度,然后歸納總結出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空間分布規律
任意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對程度較好的班級可以指出:在任意時刻,太陽高度由直射點向四周遞減,且每111公里遞減1度。)
時間變化規律
當太陽直射點朝向地球上某條緯線移動時,則該緯線上的正午太陽高度漸大;反之漸小。
推論:夏至日那天,______(范圍)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_________(范圍)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那天,__________(范圍)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_________(范圍)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
4、四季和五帶的劃分
由于此部分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可以自學完成目標,為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加強知識的體系性我設計了下面幾個問題:
(1)四季的劃分依據是什么?若黃赤交角不存在還有四季嗎?
(2)五帶的劃分界限和劃分依據是什么?若黃赤交角增大或減小3度,五帶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5、課堂練習
①自主探究今天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同時掌握直射點移動的量的規律。)
②讀某日太陽照射示意圖,填空:
(1)指出A、B、C、D、F、H、L、N、S各點的晝夜長短關系并按晝長由長到短的順序排列;
(2)說出極晝極夜的緯度分布范圍;【參考答案:極晝---(90-a)ºN及其以北地區;極夜---(90-a)ºS及其以南地區】
(3)說出C、J兩點的太陽高度;(設計意圖:強化太陽高度與正午太陽高度的區別)
(4)已知太陽直射點的緯度為aºN,計算N、G、H、I、J、K、L、F各點的正午太陽高度。(設計意圖:力圖給學生一個一般規律,,產生整體印象而不是把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正午太陽高度割裂開來)
地球的運動; 篇15
一、明確要求、小組合作學習
全班分為8個小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組長帶領下利用6分鐘的時間自學本節。然后抽簽選一個小組上講臺邊演示邊講解,要求:①講清地球自轉的方向、周期、以及地球自轉產生哪些自然現象?②其他小組對該小組演示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糾正,⑶每個同學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指定任一個小組進行解答。
二、學生邊演示邊講解
地球繞著地軸不停的旋轉,叫做地球的自轉。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的時間約為24小時,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一天。由于地球是個球體,太陽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陽照亮的半球是白天,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個半球就是晝半球;另一面未被照亮的半球就是夜半球。請大家看演示,(學生轉動地球儀,指著地球儀)但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所以晝夜也就在不斷更替。
三、學生自己動手演示,感受晝和夜
⑴用手電筒作為光源,照射在地球儀上,看看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布;不斷轉動地球儀,感受晝夜更替。
⑵假設你的眼睛就是太陽,把地球儀上南京的位置轉到大概中午12時,看這時世界上有哪些國家處于白天,哪些國家處于黑夜?
四、學生自由提問、師生討論交流
師:下面我們進入自由提問階段,每個同學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同時歡迎同學們解答,老師拋磚引玉,先提出一個問題:如果地球不自轉,還會有晝和夜嗎?
生:仍會有晝和夜,但受到陽光照射的一半將永遠是白晝,另一半永遠是黑夜。
師:那樣地球上會造成怎樣的后果?
學生討論交流。
生:被太陽照亮的部分將很熱,未被照亮的部分將很寒冷,地球上的生命可能就不存在了。
生:教材上為什么強調地球是個不透明的球體?它和晝夜的形成有必然聯系嗎?
教師做演示實驗:用手電筒分別照在地球儀和“透明地球儀”(用透明塑料紙制成)。
大家看有什么不同?你得出什么結論?
生:如果地球是透明的地球將永遠是白天,沒有黑夜。
生:晝夜的形成和地球是個不透明的球體有必然聯系。
生:“在汽車上我們能感覺得到汽車在運動,可我們在地球上為什么感覺不到地球在自轉呢?”
師:“哪位同學能談談坐火車或輪船時的感覺?”
生:“火車很平穩,”“火車的速度很快。”
師:“你在火車上是怎樣感覺到它的速度很快的?”
生:“我看到路兩旁的樹木、房屋等迅速地向后移動。”
師:“如果不看窗外的物體,你還能感覺到火車在運動嗎?”
生:“不能。”
生:“我從鋼軌的聲音也可判斷出來。”
生:“我有一次隨媽媽旅游,在火車上睡著了,醒來后以為在家里的床上呢!”
師:有坐過輪船的同學嗎?能談談感受嗎?
生:“我坐過輪船,輪船在茫茫的大海上航行,周圍水天一色,其他什么也看不見,幾乎感覺不到船在航行。”
師:“為什么在火車上不看窗外就幾乎感覺不到火車在運動?為什么在大海上感覺不到輪船在航行呢?”
學生討論交流。
生:“因為我們沒有可以對比的東西。”
師:同學們說的很對。地球就像在宇宙中航行的一艘大船,運行的速度非常平穩,我們和周圍的一切東西,都被地球帶著在自轉,另外,在運行的軌道周圍找不到可以對照的東西,所以地球上的人是感覺不到它是在運動的。
生:老師,那我們有什么方法知道地球在運動呢?
師:當然有,有許多現象可以證明地球在自轉,請大家開動腦筋想一想,有哪些?
生:“晝夜更替。”
生:“日月星辰東升西落。”
生:“北半球河流南岸比北岸陡一些。”
生:“我們在洗菜、洗澡放水池里的水時,水的漩渦呈逆時針方向旋轉。”
生:“老師,我這有一本《十萬個為什么?》,上面說,傅科擺也可以證明地球是自轉的。”
生:“過去有人曾在很深的礦井中進行試驗,結果是:自井口中心下落的物體,總是在一定的深度同礦井東壁相碰撞,這就從另一側面證實了地球的自轉。”
師:我非常佩服同學們廣博的知識和善于獨立思考問題的探究精神。地球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探索,甚至為之做出了無畏的犧牲,哪位同學能為我們介紹一下這個認識過程?
學生介紹從“地心說”到“日心說”的曲折過程。
師:我們從剛才同學的介紹中得到什么啟發?
生:任何事情都不能只從表面上去斷定它的性質,而要去深入透徹地去勘察、了解才能作出結論。
成功=大膽地假設+不懈努力+無數次實踐。
只有無所畏懼的人才能發現真理。
生:如果地球自東向西轉,產生的現象與現在又有哪些不同?
生:日月星辰將西升東落。
生:為什么東方的時間總比西方的早?東邊總是比西邊先看到太陽?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教師邊演示邊講解:大家看地球儀上的ab兩點,哪點在東?(a)哪點在西?(b)(轉動地球儀),大家首先看到的是哪點?(a點)。由于地球自西向東自轉,造成了東邊總比西邊先看到太陽,也就是說東邊的時間總比西邊的早,例如,現在我們南京已經是下午了,但紐約卻還是黑夜。
生:老師,我認為東邊總比西邊先看到太陽這個說法不完全正確。去年七一我和爸媽到天安門廣場看升旗,當時北京凌晨5點左右太陽就出來了,而我的老家上海此時要5點30分左右才看到日出。上海在北京的東南方向,按照課本說法北京應該比上海晚看到日出,但事實恰恰相反,課本中的理論不是和事實相矛盾嗎?”
師:這個問題提的好,很有深度,說明這個同學善于觀察和思考,讓我們為他敢于挑戰權威觀點的勇氣鼓掌。
生:我曾經在書里看過,一個地方看到日出的時刻除了受經度影響外,也與緯度有關,有的時候可能越往北日出越早。
生:北半球夏至的時候,越往北白晝越長,北極出現白晝,可能與這個有關。
師:同學們,這個問題很深奧,牽扯到高中地理知識,但我相信同學們具有不怕難不服輸的勇氣,下課后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查閱資料,搞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下節課解釋給我們聽好嗎?
地球的運動; 篇16
地球的運動教學反思范文一:
1、由于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動態的,所以使用了多媒體課件來進行教學,這樣更直觀、更生動,也便于學生理解:(1)對于地球自轉產生的時間差異,利用動畫演示,很直觀地展現了不同地區,見到太陽的時間是存在差別的,特別是經度相差比較大的地區更是明顯。(2)用動畫演示,也很生動地展現了地球上因為地軸傾斜的原因不同緯度地帶,不同的時間獲得的光熱不同,因此出現了四季交替的五帶劃分。這種動畫的演示,很受學生喜愛。但本人覺得,因為兩分兩至和四季的變化,是個難點,在利用動畫的同時,還要輔以板圖,把動的圖還原成為靜止的畫面,學生印象就比較深,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消化。
2、本節的教學重點,主要是以圖表的形式來突現,難點內容,是地理內在的規律性的知識,則以動畫的形式來解決,本人感覺這個設計,還未能最好地表現知識結構之間聯系。特別是地球自轉和公轉在整個地球運動中的是同時進行的,是和諧的。感覺自己上課時未能很好體現地球的自轉存在于地球的公轉中,未能表現這兩個運動在太空中是同進行的。
3、在教學過程中,由于難點內容較多,需要教師講解的地方不少,所以整節課下來,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還比較少,總希望把課堂交給學生,卻又總做不到,很困惑。
地球的運動教學反思范文二:
在教學本單元前,我在班上用問卷測試了學生對地球形狀和運動等相關信息的科學前概念,發現整個單元幾乎沒有人能比較清晰的解釋地球形狀及其運動,對晝夜交替的現象和四季形成的原因更是存在著許多錯誤的觀點,即使有學生知道,經詳細詢問,理解的比較膚淺。從而我們可以得知,關于天體運動是這批學生的科學知識的空白區,只有認真設計教學過程,細心準備教學材料,才有可能讓更多學生通過經歷探究活動掌握準確的科學概念。
這一節課有兩個難點:一是恒星日和太陽日的區別和聯系,二是公轉速度在遠日點和近日點的速度差異。對于第一個難點,課本為了減輕難度,把那一幅度刪掉了。但是我認為既然提到了兩個不同的參考標準,就有必要讓他們去了解其中的原理。而且我們學校的學生基礎相對比較好,所以完全可以適當深入下去。當然理解他們的區別的關鍵又在于能夠否理解遙遠的恒星發出的光是平行光這個道理。至于第二個難點,相對比較容易解決。只要說明了開普勒第二定律,基本上就沒有太大問題了。至于有學生問為什么有這樣的規律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這個問題除了上帝,至今無人能夠解決。所以牛頓晚年專門研究第一推動力,并把它歸為上帝,并非我們有些人想象的那么愚蠢。也許這個世界就是如此。
我感覺這節課比較成功的地方在于抓住了生活中的小例子,放到教學中,起到激發學生興趣的作用。比如,在最開始時,介紹了生活中能反映地球運動的現象(當然是先讓學生講);在將太陽日和恒星日時,適當設計了日期的推算和閏年的產生;在講線速度時,提到了“神七”和火箭的發射。這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例子,可以給枯燥的理論知識學習帶來一些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