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活動《春雨》教學反思(精選10篇)
語言活動《春雨》教學反思 篇1
隨著春天的腳步慢慢靠近,孩子們每次去散步活動時都會有驚奇的發現。“老師,你快看,果園里櫻桃樹開花了,發芽了。”“老師,油菜花也開了,黃黃的,可漂亮了。”“蝴蝶、蜜蜂不停地飛過來采蜜。”中班下學期的孩子,他們的探究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本周我們結合季節和孩子的年齡特點,開展了關于春天真美的主題活動,孩子們也感受到了春天濃濃的氣息。
在主題活動開展中,我發現孩子們對于春雨這首詩歌特別感興趣。詩歌中描繪出綿綿的春雨,給大自然萬物帶來勃勃的生機。詩歌的意境特別也很優美,一出示掛圖,就形象的把整首詩歌的內容展現的淋漓盡致。自然界的萬物在春雨的滋潤下慢慢的蘇醒,慢慢的長大。從這里就可以讓孩子們感受和體驗到春雨的力量,它可以給促進萬物的生長。
為了讓活動達到預期的效果,我把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為:1.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歌的韻律美。2.知道春雨會給大地帶來生機,初步了解植物生長于春雨有關。3.嘗試根據詩句重復的特點,學習適當的擴編。在活動前先和孩子們談論春天,感受春天的氣候特征。在談話中可以幫助梳理一下經驗,有了教師的鋪墊這為后面的學習和擴編做了很好的準備。再去聽教師范念,在教師范念的引領下引導幼兒認真傾聽,并提問,你們聽到了詩歌中描繪了哪些內容,你能試一試?說一說嗎?幼兒一邊說教師幫助幼兒提升和肯定。活動中邊出示掛圖邊展現圖譜的形式,讓幼兒更形象、生動的感受到這首詩歌的優美意境,從而讓孩子們深深的愛上這首詩歌。圖譜的展現也讓幼兒詩歌中詩句重復的特點和詩句中各個句式的前后順序有了梳理,同時也幫助了記憶詩歌內容。活動的難點在于學習擴編,了解和詩歌的句式和知道了春雨與植物的生長關系有了一定了解。這樣為擴編環節奠定了基礎,有很多幼兒會用詩歌中的句式擴編。比如小鳥說:“下吧,下吧,我要喝水。”油菜花說:“下吧,下吧,我要開花。”聽到孩子們這樣一句句的生動闡述讓我感受到孩子們對詩歌的句式和意思理解的相當的透徹。為了加深幼兒對詩歌的理解和認識,還請全班幼兒把幾句擴編的詩句加入到詩歌中進行表演,運用表情和動作來表達對春雨的感受,孩子們想象力豐富,情緒高漲。
語言活動《春雨》教學反思 篇2
一、案例
師:這個句子寫得多好啊,它使我們看到了一幅美麗的春景圖,我這也有個好句子,請大家仿照它,展開想象說一說,春雨給“柳樹、麥苗、青蛙”帶來哪些變化。(出示句子:春雨飄呀飄,飄到桃樹前,她輕輕地說:“挑花啊桃花,醒醒啊,春天來了!”桃花睜眼一看:“啊!春天來了!”于是,她捧出火紅的桃花。)
生:(學生同桌小聲練習變換內容說一說,師請一生把句子有感情的讀一讀)
師:誰愿意來試一試?
生:春雨飄呀飄,飄到柳樹前,她輕輕地說:“柳樹弟弟,醒醒啊,春天來了!”柳樹睜開眼一看:“啊,春天來了!”于是,它露出嫩芽。
生:春雨飄啊飄,飄到田野,她輕輕地說:“麥苗啊麥苗,醒醒啊,春雨來了!:麥苗睜眼一看:“啊,春天來了!”于是,他換上了新裝。
生:春雨飄呀飄,飄到池塘邊,她輕輕地說:“青蛙啊青蛙,醒醒啊,春天來了!”青蛙睜眼一看:“啊,春天來了!”于是,他放聲歌唱。
師:真棒!春雨喚醒了他們,如果你就是他們,你會怎樣感謝春雨?
生:如果我是桃花,我會這樣感謝春雨:“春雨啊謝謝你,是你讓我捧出了火紅的桃花。”
生:如果我是柳樹,我會這樣感謝春雨:“春雨呀謝謝你,是你讓我吐出了新芽。”……
師:說的真好,大家想象一下,除了桃花、柳樹、青蛙以外,春雨還會喚醒什么生命?
生:春雨中,花兒張開了笑臉。
師:(鼓勵、評論、啟發)
生:春雨過后,小鳥在晴朗的天空中飛翔。
生:春雨中,大象在河里洗澡。……
生:春雨讓小溪匯成江河,讓江河流向大海。
師:同學們說得太好了,我們夸夸她吧!
生:(齊)very good
師:好,下面讓我們輕松一下,好嗎?
生:好。
師:唱什么呢?
生:我們唱小雨沙沙吧!
(學生律動齊唱)
師:好。剛才同學們發言非常精彩,我這里有幾個頭飾,想請幾位同學分別來扮演頭飾中的角色,在加進自己豐富的想象,把春雨、青蛙、麥苗的對話表演出來,誰想來試一試?
生:(情景對話表演,師為配樂,如果時間充裕,再請一組同學表演。表演前,小組同學商量怎樣表演?自己想怎樣表演?)
師:他們表演的真精彩,我們為他們鼓掌!(鼓掌)下面請同學們讀3、4、5句,看誰能把春雨帶給大地的美讀出來。
……
二、評析
本教學片斷充分體現了語文教育的人文性,活用了教材,注重了在閱讀實踐中,激發學生的情感,豐富學生的想象,學會了表達。首先讓學生從仿句入手,感悟語言形式,再變換對象,想象春雨、柳樹、麥苗、青蛙的對話以及快樂的心情和表現。這樣就給予了自然的生命意義,通過學生創造性的語言,描繪出富有童話般的意境,使學生更加親近自然,表達了對春天的無比熱愛。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以假象角色(桃花、柳樹、青蛙)的方式,與春雨對話,使人與自然融為一體,情感再次得到升華。同時,注意向課外延伸,讓學生聯系生活,再想象春雨還會喚醒什么生命,學生的創新思維又得到飛躍。隨著教學情節的展開,教師再次創設情境,讓學生分別戴頭飾演一演春雨、桃花、青蛙、麥苗,自主的創造童話劇,這不僅活化了自然中的事物,而且體驗到了大自然的樂趣。人與自然的溝通,人與自然的結合,人性的真誠表達,這不正是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嗎?
三、思考
閱讀教學如何體現人文教育?
四、對策
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是指語文教學過程 中是實現自我成長的過程,激發人的創造力和生命力的過程。語文教育的活動是在特定的時空中,教師與學生雙向的積極的生命運動的過程。尊重人,尊重具體人的生命價值,尊重具體人的文化及多樣性。
1、 充分利用教材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的豐富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材的價值取向,同時,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獨特的體驗。
教材是學生閱讀的文本,教師要改變過去那種“以本為本”的教學思想,研究教材的價值,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教材所反映的文化是多元的,教師注意把那些反映時代精神、先進的科學理念、關注社會、自然、生命等有價值的問題挖掘出來,但不意味著強加給學生,還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有選擇性的自主感受,從而構成具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教學過程 。
2、 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
語文教材,無論編寫的多么好,內容多么豐富,也不能滿足學生多元文化的需要,因此,必須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作為語文教學的補充。《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造性的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應拓展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應創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語文。”這些規定都說明了課程資源的重要性。語文教學應建立起與社會、與自然、與生活、與文化的聯系,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的空間,選準聯系點,切入點,向課外延伸,讓學生在廣闊的語文環境中,網絡知識,吸納優秀文化,陶冶思想情感。
3、 鼓勵學生多種方式感受教材
體現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就必須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的過程,尊重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學會閱讀。由于學生的生活經驗、思維品質、個性氣質不一樣,所以,對閱讀內容的反應也是多元的,富有個性的,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差異,不要劃整為一,學生想怎么表達就怎么表達,如對某一內容的體驗,可以讀一讀、畫一畫、說一說、演一演、唱一唱等,甚至可以是“突發奇想“的建議,這樣閱讀教學才具有建構意義的教學,才是具有人文教育意義的教學。
語言活動《春雨》教學反思 篇3
《春雨》教學反思
《春雨》這首詩歌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所作,原題為《春夜喜雨》。課文節選了其中的前四句。一、二兩句寫春雨發生的時令,傳達贊美之情。三、四句描寫了春雨的特征。古詩詞節奏鮮明,音律和諧,對于小學生來說,瑯瑯上口。比較容易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同時存在著理解和感悟的難題。雖然有的同學早就能夠背誦下來,但他們真的理解詩意嗎?答案并不肯定。怎么在這堂課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下面就結合自身的課堂談談我的體會:
一、讓學生自主地識字。
在初讀古詩之后,我讓孩子們說說:你想提醒大家讀好哪個字?學生就說出了“生”、“當”、“聲”要讀翹舌音,不能念成平舌音,“潛”是三拼音節。于是我又讓學生說說能用什么辦法很快記住“潛”,學生馬上想到可以運用加一加的方法來記憶,即用三點水加替即為“潛”。那“隨”呢,學生都談了自己的高見。
二、從生活情感中體會詩的情感
只有當學生體會到詩人的情感,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于是我問學生:當春天來了,你發現春雨有什么特點嗎?你自己有什么體會嗎?這時學生的話可多了,爭先恐后地把自己的發現,自己的感受說出來,有的說,春雨細細的,讓你感覺不到他的存在;有的說春雨是密密的,春雨中,我們來到屋外,覺得特別舒服。于是我相機地引導學生談談春雨的作用,讓學生想象春雨來時,大自然是怎樣的一番景象,于是教室里熱鬧極了,有的比動作,有的拿畫筆畫了起來有的盡情地說道,小草在雨水的滋潤下,長得更生機勃勃了。春雨中的桃花顯得更紅更艷了……在學生盡情地抒發自己的情感后,我及時地引導他們說說詩人在看到雨后清晨的美景時的心情,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春天的喜愛。通過對學生的一番引導,當我們再次朗讀起詩時,我感覺到了學生把詩人、把自己對春天的喜愛讀了出來,這時我想他們不再僅僅是會讀會背詩句了,更體會到了春天的美麗景色。
緊扣詩眼,感受“好”雨——《春雨》教學后記
《春雨》這首詩贊美了春雨的善解人意、及時無聲地滋潤著萬物的生長。雖然學生早已會背這首詩,但要讓學生體會到春雨的這些特點還是有些困難。前幾年也上過這課,那時讓學生逐字逐句朗讀理解,學生對詩意是有所了解了,但總覺得他們對春雨的善解人意感悟不深,對春雨的喜愛之情也體會牽強。因此,在這次教學前,我又仔細地琢磨了一番。由于剛學過查字典理解字意,所以在預習時就讓學生自己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詞語。在課上,我就圍繞一個“好”字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師:讀了這首詩,你覺得春天的雨怎樣?
生:春天的雨是好雨。
師:這春雨好在哪兒?從哪兒可以看出來呢?
生:這雨輕輕地灑落下來的,感覺很溫柔。我是從“潤物細無聲”看出來的。
生:這雨滋潤了莊稼,所以我覺得它很好。
生:我還從“無聲”知道了這雨不想驚動人們,不知不覺就下了。
師:是呀,這雨是那么善解人意。
生:是的,它怕打擾人們休息,夜里悄悄地下了,下得又輕又細。我從“隨風潛入夜”看出來。
師(指第一行)你還能從哪里體會春雨的好呢?
生:老師,我知道春天小樹發芽的時候需要雨水。這雨水能讓小樹快快長大。生:我知道“時節”就是時令、季節。我想這雨好象知道春天到了,花草樹木要發芽需要雨水所以就下了。我從“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看出來的。
師:是啊,這雨好象懂得人的心思,多么善解人意的春雨呀,他隨著春風輕輕的灑落,無聲地滋潤著萬物。
……
其實,每一篇文章,總有那種牽一而動全身的“點”,像關鍵詞語、文眼、警句、過渡句、文題等。而這首詩中,“好”是全詩的中心,其他內容都是圍繞“好”字寫的。我就扣住詩眼“好”字,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通過朗讀感悟自主進入詩的意境,學生自然就體會到春雨的“好”了。
語言活動《春雨》教學反思 篇4
么呢?先看看書,想一想。
生:(學生打開書,同桌間小聲交流)
生:我想學會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生:我想鞏固這篇課文的生字和詞語。
生:我想知道這篇課文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生:我想知道這篇課文有幾句話?
生:我想背誦這篇課文。
師:好,還有補充嗎?
生:我想知道課文的哪些句子是寫春雨的?
師:問的好。
生:我想知道哪些句子寫雨中的物?與春雨有關嗎?
生:我想知道哪些句子寫雨中的人?與春雨有關嗎?
師:好。同學提的問題真全面,那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小聲讀課文,然后討論交流。
二、分析
《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本課教學,改變了由教師規定學習目標的教學方式,主張學習內容、學習方法、評價方式,由學生自主選擇,這樣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課堂教學要由教師構建轉變為學生自主構建,教師參與指導的過程。教師要放下權威,平等對待學生,以相信和尊重學生為前提。學生是具有生命的個體,他們有認知、思考、構建的能力的,教師有應該把主動權和選擇權交給學生呢?雖然學生對問題的認識不夠全面和深刻,但畢竟是他們自我感知的,自我提出的。自己提問題還要*自己解決,這才回歸了教學的主體。語文是綜合性學科,具有很強的人文性,學生對語文的理解、感悟、體驗應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本教學片斷,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提出了那么多問題,看來學生是有自我挖潛能力的,他們提出的問題也不正是教師想要學生解決的問題嗎?過去教師把自己的意識強加給學生的做法要徹底的改變了。
三、問題
如何以學生為主體自我構建學習過程?
四、策略
轉變學習方式是課改研究的主題。有人說:“現在是變地球中心說向太陽中心說的徹底改變,是語文教學的一次真正的革命。”我覺得說的非常形象,師道尊嚴的教學理念應該徹底的拋棄了。學生是學習的人,他們有強烈的主體意識,為什么做事都有教師支配呢?學習是自我實踐的過程,教師是不能代替的,試想:一個嬰兒學走路的時候,是父母教會的,還是自己經過無數次的摔倒、體驗學會的呢?孩子一天一天長大了,我們卻對孩子越來越不放心了,越來越認為孩子教師“不教”就什么也學不會,這種認識一直是我們教育發展的霹雷。我認為教師的教是必要的,但代替不了學生發展的全部。最好的教學方式是變“教學”為“學教”。也就是學生的自我嘗試在先,教師的指導、傳授在后,這才符合現代教學需要。
學生自我構建學習過程我認為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1)自主選擇學習內容
小學語文教材選編的課文多是淺顯易懂的,當學生有了一定的認知基礎以后,大部分自己能讀懂,所以,教師不必要把課文分割成大大小小的無數個問題,然后讓學生來解答問題。教學還要從整體入手,在學生自我感知的基礎上,由學生自我選定學習內容,因為自我選定是學生最需要的,最感興趣的。它避免了教師重復性的勞動,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有人會問:“孩子那么小,會知道學什么?”我也感覺到起初孩子是不知道的,但隨著閱歷的增長,經驗的積累,訓練意識的加強,孩子是完全可做到的。如果教師總不這樣做,那孩子永遠也不會自我學習。
(2)自主選擇學習方式
提倡自主選擇學習方式,就是改變過去教師“教”學生“學”(讓學生怎么做學生就怎么做)的學習方式,把主動權給學生,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學生有沒有自己的學習方式呢?我認為是有的,例如,學生讀課文的方式就有好多種,有
語言活動《春雨》教學反思 篇5
一、案例
師:同學們提的問題真全面,那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小聲練習讀課文,然后討論交流。
生:(學生練習讀,讀后討論,師巡視并參與討論)
師:哪個小組先來匯報?
師:我們小組認為這篇課文有五句話。
師:同意嗎?
生:同意。
師:好,繼續匯報。
生:我們小組認為課文第一句是寫春雨的。
師:同意嗎?
生:同意》
生:(讀第一句)
師:你的勇氣可佳,但感情欠缺了點,誰能更有感情的讀一讀?
生:(讀第一句)
師:她讀得怎么樣?
生:她把春雨的美讀出來了。
生:她讀出了春雨的細小和輕柔。
師:說得真好!同學們都感受過春雨,那么下春雨的時候會有什么聲音?
生:下雨的時候會有沙沙的聲音。
師:你愿意模仿一下嗎?
生:(學生輕聲模仿春雨沙沙聲,其余學生靜靜地聽)
師:不錯,真像!你觀察得很細。如果我們大家都來模仿一下沙沙的雨聲會是什么樣的感覺呢?
生:(學生們都輕聲模仿甚至甚至的雨聲)
師:美不美呀?
生:美!
師:誰愿意把它美讀出來?
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一句,師為其配樂)
師:好,讀了第一句,你好象聽到了什么?好聽嗎?
生:我好象聽到了沙沙的雨聲,像美妙的音樂一樣,真好聽?
生:我好象聽到了琴聲,真有趣兒。
生:我好象看到雨絲像絲線,細細的,像秀發,密密的,想蠶絲,軟軟的。
師:他說的好不好啊?
生:好
師:說的太好了,我們夸夸他!
生:very good!
師:既然我們從這句話中聽到了這么美的聲音,看到了這么美的景色,我們是不是該好好的讀一讀?
生:是。
師:看誰把它的美讀出來。小聲地練一練。
生:(小聲有感情地練讀第一句)
生:我想和我的同桌一起讀。
師:好。
生:(同桌讀)
師:(簡要鼓勵性評論)
生:老師,我想和我的小組一起讀。
師:好。
生:(小組讀)
師:(簡單評價)
生:老師,我想和北行的同學一起讀。
師:好。
生:(北行同學齊讀)
師:真不錯!好,請同學們繼續匯報。
生:我們小組認為第二句是寫雨中的物。
師:同意嗎?
生:同意。
生:(讀第二句)
師:她讀得怎么樣?
生:她讀得真有感情,好象桃花都開了,柳樹發芽了,小青蛙也出來了!
師:你說得也好。
生:我們小組認為寫雨中的物與春雨有關。
師:為什么?
生:因為,如果沒有春雨,桃花能開嗎?(不能)
如果沒有春雨,柳樹能發芽嗎?(不能)
如果沒有春雨,莊稼能長成嗎?(不能)
如果沒有春雨,青蛙能醒嗎?(不能)
師:她真的把我們說服了,她說的好不好啊?
生:好。
生:我們小組認為第3、4句是寫人的(讀3、4句)。
師:他讀得怎么樣?
生:他把“沾濕他的花褂”的“花褂”讀得聲音太低了,如果這里再讀得重一點就更好了。
生:他把“綠化”的“綠”讀得太重了,應該把“化”字讀得重一些。
生:如果,他的聲音再大一些,感情再豐富一點就更好了。
師:好。希望你能吸取同學們的意見,把課文讀得更好。誰再來讀一下?
生:(讀3、4句)
師:她讀得怎么樣?
生:她讀得真有感情,好象我也參加到這個植樹活動去了。
生:我們小組認為寫雨中人與春雨有關。
師:為什么?
生:因為春雨過后,土壤里更有營養了,這時候把小樹種下去,小樹會長得更好!
師:你說的真好!
生:老師,我們小組想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師:好。
生:(小組讀,師為其配樂)
師:哪個小組還想來試試?
生:老師,我想代表我們小組讀。
師:好,她邊讀我們邊想,這篇課文先后寫了哪些內容。
……
二、評析
閱讀教學首先要樹立“以讀為本”的教育思想,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讀中積累,讀中體驗,在讀中訓練學生語感、思維和表達能力。”本教學片斷,以讀為主線,組織了教學的全過程。主要特點如下:
1、整體感知、自主擇讀
閱讀課文,首先應讓學生從整體入手,了解課文主要寫的是什么,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感,然后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認知、經驗、情感出發,抓住重點擇讀課文。這就改變了過去由教師主宰閱讀教學的方式,把選擇權留給了學生,充分發揮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對課文的擇讀,一是來自求知的需要,二是來自情感的需要,教師要滿足于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就必須放下權威,少指定多啟發,鼓勵學生自主實踐。本教學片斷,教師沒有指令性的語言,而是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學生想讀哪句就讀哪句。教師在學生讀時注意傾聽,抓住問題的關鍵,再點撥、引導,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感悟,體驗。
2、讀有所思、讀有所悟
讀書要做到“讀進去讀出來”。“讀進去”就是讀中有思考,“讀出來”就是讀中有感悟。學生對讀書的思考和感悟往往還停留在表層,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和點撥,如本案例中,教師的引導“讀了第一句,你好象聽到了什么?好聽嗎?”學生說:“我們小組認為寫雨中的物與春雨有關“師反問:“為什么?”“你概括的真簡煉,那么課文是如何描寫春雨的?”“好,她邊讀我們邊想,這篇課文先后寫了哪些內容。”等等,這些指向性的語言,就是把學生的思維引向課文的深層含義。有人會問,這不是還是教師的指令嗎?對。但構建的意義與傳統的不同,它是建立在學生自我實踐的基礎上的,學生想不到的問題,教師要幫助想到。教師和學生要看成合作伙伴的關系,這才是有生命的語文教學。
3、讀中生情,以情促讀
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對內容的感悟,對情感的共鳴,對生活的聯系有了一定的基礎,但還沒有達到入神內化的地步,教師還要抓住時機,趁熱打鐵,激勵情感,再次深入課文情境。如:“既然我們從這句話中聽到了這么美的聲音,看到這么美的景色,我們是不是該好好的讀一讀?”“你說的真好,你能把它讀出來嗎?”可見,情感是教師、文本、學生之間的紐帶。
4、讀后互評,評后再讀
學生讀不出情感往往是忽略了評議的作用。評議就是相互啟發、相互引導、相互指正、相互借鑒。評議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如:
師:她讀得怎么樣?
生:她把“沾濕他的花褂”的“花褂”讀得聲音太低了,如果這里在讀得重點就更好了。
生:她把“綠化”的“綠”讀得太重了,應該把“化”字讀得重一些。
生:如果她聲音再大一些,感情再豐富一些就更好了。
師:好,希望你能吸取同學們提出的寶貴意見,把課文讀得更好。誰再來讀一下。
以上說明讀的訓練要注重過程的指導,要經過反復的揣摩才能使情感得到升華。
三、思考
如何在品讀中訓練學生的語感?
四、對策
1、在討論探究中讀
讓學生針對某個句段,展開討論,體會語言文字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及讀出什么樣的語調、語氣等。通過發表各自的見解,相互啟迪,使學生、教師、作者三者之間產生情感的共鳴。
2、在品詞析句中讀
讓學生抓住句子的重點詞語,理解和體會句子的內容和外延,一般可采取換詞增減法、變序法,比較出句子所表達的不同情感,然后再引導學生朗讀。
3、在合作互動中讀
學生不是封閉的個體,他們需要交流,喜歡合作,這樣不僅增加了他們之間的相互信任和友誼,而且起到了相互促進、相互溝通、相互彌補的作用。如學習活動中,學生提出建議:“老師,我想和我的小組一起讀。”“我想和我們北行的同學一起讀。”“我想和同桌讀。”這些都是發自學生內心的需要。
4、在情境體驗中讀
充分發揮教師語言的激勵作用,情感的感染作用,問題的啟迪作用,課件的演示作用,音樂的渲染作用,合作的愉快作用,創設寬松的氛圍,讓學生入情、入境、入理的讀。
5、在想象思辨中讀
發揮學生的想象,辨證的思考問題,再現課文情境等方式,引導學生朗讀。邊讀邊想就是讓學生把抽象的語言文字,通過聯想的方式,再現出具體的形象,使情境、文字、語言融為一體。
6、在角色表演中讀
學生喜歡活動,樂于表演。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個微笑都能充分反映出內心的世界。教師應該抓住這個特點,模擬場景,創設氛圍,讓學生體會出人物的內心、情感和動作,以扮演角色的方式,有聲有色有動的朗讀出來。
語言活動《春雨》教學反思 篇6
一、案例
師:這個句子寫得多好啊,它使我們看到了一幅美麗的春景圖,我這也有個好句子,請大家仿照它,展開想象說一說,春雨給“柳樹、麥苗、青蛙”帶來哪些變化。(出示句子:春雨飄呀飄,飄到桃樹前,她輕輕地說:“挑花啊桃花,醒醒啊,春天來了!”桃花睜眼一看:“啊!春天來了!”于是,她捧出火紅的桃花。)
生:(學生同桌小聲練習變換內容說一說,師請一生把句子有感情的讀一讀)
師:誰愿意來試一試?
生:春雨飄呀飄,飄到柳樹前,她輕輕地說:“柳樹弟弟,醒醒啊,春天來了!”柳樹睜開眼一看:“啊,春天來了!”于是,它露出嫩芽。
生:春雨飄啊飄,飄到田野,她輕輕地說:“麥苗啊麥苗,醒醒啊,春雨來了!:麥苗睜眼一看:“啊,春天來了!”于是,他換上了新裝。
生:春雨飄呀飄,飄到池塘邊,她輕輕地說:“青蛙啊青蛙,醒醒啊,春天來了!”青蛙睜眼一看:“啊,春天來了!”于是,他放聲歌唱。
師:真棒!春雨喚醒了他們,如果你就是他們,你會怎樣感謝春雨?
生:如果我是桃花,我會這樣感謝春雨:“春雨啊謝謝你,是你讓我捧出了火紅的桃花。”
生:如果我是柳樹,我會這樣感謝春雨:“春雨呀謝謝你,是你讓我吐出了新芽。”……
師:說的真好,大家想象一下,除了桃花、柳樹、青蛙以外,春雨還會喚醒什么生命?
生:春雨中,花兒張開了笑臉。
師:(鼓勵、評論、啟發)
生:春雨過后,小鳥在晴朗的天空中飛翔。
生:春雨中,大象在河里洗澡。……
生:春雨讓小溪匯成江河,讓江河流向大海。
師:同學們說得太好了,我們夸夸她吧!
生:(齊)very good
師:好,下面讓我們輕松一下,好嗎?
生:好。
師:唱什么呢?
生:我們唱小雨沙沙吧!
(學生律動齊唱)
師:好。剛才同學們發言非常精彩,我這里有幾個頭飾,想請幾位同學分別來扮演頭飾中的角色,在加進自己豐富的想象,把春雨、青蛙、麥苗的對話表演出來,誰想來試一試?
生:(情景對話表演,師為配樂,如果時間充裕,再請一組同學表演。表演前,小組同學商量怎樣表演?自己想怎樣表演?)
師:他們表演的真精彩,我們為他們鼓掌!(鼓掌)下面請同學們讀3、4、5句,看誰能把春雨帶給大地的美讀出來。
二、評析
本教學片斷充分體現了語文教育的人文性,活用了教材,注重了在閱讀實踐中,激發學生的情感,豐富學生的想象,學會了表達。首先讓學生從仿句入手,感悟語言形式,再變換對象,想象春雨、柳樹、麥苗、青蛙的對話以及快樂的心情和表現。這樣就給予了自然的生命意義,通過學生創造性的語言,描繪出富有童話般的意境,使學生更加親近自然,表達了對春天的無比熱愛。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以假象角色(桃花、柳樹、青蛙)的方式,與春雨對話,使人與自然融為一體,情感再次得到升華。同時,注意向課外延伸,讓學生聯系生活,再想象春雨還會喚醒什么生命,學生的創新思維又得到飛躍。隨著教學情節的展開,教師再次創設情境,讓學生分別戴頭飾演一演春雨、桃花、青蛙、麥苗,自主的創造童話劇,這不僅活化了自然中的事物,而且體驗到了大自然的樂趣。人與自然的溝通,人與自然的結合,人性的真誠表達,這不正是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嗎?
三、思考
閱讀教學如何體現人文教育?
四、對策
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是指語文教學過程中是實現自我成長的過程,激發人的創造力和生命力的過程。語文教育的活動是在特定的時空中,教師與學生雙向的積極的生命運動的過程。尊重人,尊重具體人的生命價值,尊重具體人的文化及多樣性。
1、充分利用教材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的豐富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材的價值取向,同時,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獨特的體驗。
教材是學生閱讀的文本,教師要改變過去那種“以本為本”的教學思想,研究教材的價值,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教材所反映的文化是多元的,教師注意把那些反映時代精神、先進的科學理念、關注社會、自然、生命等有價值的問題挖掘出來,但不意味著強加給學生,還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有選擇性的自主感受,從而構成具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教學過程。
2、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
語文教材,無論編寫的多么好,內容多么豐富,也不能滿足學生多元文化的需要,因此,必須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作為語文教學的補充。《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造性的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應拓展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應創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語文。”這些規定都說明了課程資源的重要性。語文教學應建立起與社會、與自然、與生活、與文化的聯系,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的空間,選準聯系點,切入點,向課外延伸,讓學生在廣闊的語文環境中,網絡知識,吸納優秀文化,陶冶思想情感。
3、鼓勵學生多種方式感受教材
體現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就必須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的過程,尊重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學會閱讀。由于學生的生活經驗、思維品質、個性氣質不一樣,所以,對閱讀內容的反應也是多元的,富有個性的,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差異,不要劃整為一,學生想怎么表達就怎么表達,如對某一內容的體驗,可以讀一讀、畫一畫、說一說、演一演、唱一唱等,甚至可以是“突發奇想“的建議,這樣閱讀教學才具有建構意義的教學,才是具有人文教育意義的教學。
語言活動《春雨》教學反思 篇7
《春雨》教學反思
學生自我構建學習過程我認為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1)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小學語文教材選編的課文多是淺顯易懂的,當學生有了一定的認知基礎以后,大部分自己能讀懂,所以,教師不必要把課文分割成大大小小的無數個問題,然后讓學生來解答問題。教學還要從整體入手,在學生自我感知的基礎上,由學生自我選定學習內容,因為自我選定是學生最需要的,最感興趣的。它避免了教師重復性的勞動,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有人會問:“孩子那么小,會知道學什么?”我也感覺到起初孩子是不知道的,但隨著閱歷的增長,經驗的積累,訓練意識的加強,孩子是完全可做到的。如果教師總不這樣做,那孩子永遠也不會自我學習。
(2)自主選擇學習方式提倡自主選擇學習方式,就是改變過去教師“教”學生“學”(讓學生怎么做學生就怎么做)的學習方式,把主動權給學生,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學生有沒有自己的學習方式呢?我認為是有的,例如,學生讀課文的方式就有好多種,有的學生喜歡朗讀,也有喜歡默讀的,快速瀏覽的。學習方式的選擇不一定是實效的,或許走了彎路,但畢竟是學生自我選擇的,應讓他們在自我實踐中去比較、分析、完善、總結、優化,逐步的積累學習策略。當然,不能否定教師教策略、教方法,當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策略方法之后,教師必須放手,鼓勵學生創新自己的學習方法。
(3)自主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課堂教學缺乏活力就是教師的問代替了學生的問,教師的思維代替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學得枯燥無味。外國專家評價中國的課堂教學,說教師講的透徹,學生聽的明白,可就是學生沒有問題。中國的家長常這樣問自己的孩子:“今天,你學到了哪些知識?老師的問題你回答出來了嗎?”美國的家長常這樣問孩子:“你幾天的課有興趣嗎?你提出了哪些問題?”兩種教育的觀念,培養出來的人才所反應出的能力也不同吧!孩子在學習中是有問題的,為什么要扼殺他們的積極性呢?為什么不能以學生的問題展開教學活動呢?課改后,教師注重了學生的問,但有幾位教師真正的把教學活動指向了學生的問題呢?繞來繞去,還是要回到教師事先設計好的問題,因為教師覺得這個問題不解決就是對學生不負責任。另外的一個原因是,教師對學生的問題估計不夠,一但學生發問,弄得教師不知所措,課堂教學無法按計劃進行。可見,現代的教學要求教師的素質是多么的重要。
(4)自主合作、自主探究、自主體驗人類社會是一個交往的社會,有交往就得有合作。一個國家不會合作是孤立的、落后的;一個企業不會合作是不會有發展的;一個人不會合作是不完整的,是一個充滿自我矛盾的人。我們的教學必須由單一的傳授走向合作交流,重在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形成健全的人格。合作學習也是學習活動的最佳方式。合作學習還要由學生自主構建,自主選擇學習伙伴,自主和他人交流對話。(自主選擇學習伙伴,在實際的教學中有一定的難度,因為我國的班級特點是大班型,人多,學習空間差,真正讓學生活動起來還處于理想階段,但教師應樹立這樣的意識,能做到的盡量要做到。)自主探究就是讓學生帶著問題來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又不斷的生成新的問題。解決什么問題,怎么解決應是學生自主的行為,教師不可包辦代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點撥引導、提供條件、補充資料、創設氛圍。自主體驗是學習過程的歸宿。一個人獲得的知識、能力、情感,不經過自身的體驗很難形成。如不吃葡萄的人是不知葡萄酸的。學習也是這樣,如讀課文,教師怎么講讀的技巧,學生不親自讀,永遠也讀不好;又如理解課文內容,學生不聯系生活實際,不去聯想或角色的表演怎么也體會不深。體驗是重要的,是不能忽視的教學情節。讓學生自主體驗應是多種形式的,珍惜學生獨自感受、理解、表達。
語言活動《春雨》教學反思 篇8
一、案例
師:這個句子寫得多好啊,它使我們看到了一幅美麗的春景圖,我這也有個好句子,請大家仿照它,展開想象說一說,春雨給“柳樹、麥苗、青蛙”帶來哪些變化。(出示句子:春雨飄呀飄,飄到桃樹前,她輕輕地說:“挑花啊桃花,醒醒啊,春天來了!”桃花睜眼一看:“啊!春天來了!”于是,她捧出火紅的桃花。)
生:(學生同桌小聲練習變換內容說一說,師請一生把句子有感情的讀一讀)
師:誰愿意來試一試?
生:春雨飄呀飄,飄到柳樹前,她輕輕地說:“柳樹弟弟,醒醒啊,春天來了!”柳樹睜開眼一看:“啊,春天來了!”于是,它露出嫩芽。
生:春雨飄啊飄,飄到田野,她輕輕地說:“麥苗啊麥苗,醒醒啊,春雨來了!:麥苗睜眼一看:“啊,春天來了!”于是,他換上了新裝。
生:春雨飄呀飄,飄到池塘邊,她輕輕地說:“青蛙啊青蛙,醒醒啊,春天來了!”青蛙睜眼一看:“啊,春天來了!”于是,他放聲歌唱。
師:真棒!春雨喚醒了他們,如果你就是他們,你會怎樣感謝春雨?
生:如果我是桃花,我會這樣感謝春雨:“春雨啊謝謝你,是你讓我捧出了火紅的桃花。”
生:如果我是柳樹,我會這樣感謝春雨:“春雨呀謝謝你,是你讓我吐出了新芽。”……
師:說的真好,大家想象一下,除了桃花、柳樹、青蛙以外,春雨還會喚醒什么生命?
生:春雨中,花兒張開了笑臉。
師:(鼓勵、評論、啟發)
生:春雨過后,小鳥在晴朗的天空中飛翔。
生:春雨中,大象在河里洗澡。……
生:春雨讓小溪匯成江河,讓江河流向大海。
師:同學們說得太好了,我們夸夸她吧!
生:(齊)very good
師:好,下面讓我們輕松一下,好嗎?
生:好。
師:唱什么呢?
生:我們唱小雨沙沙吧!
(學生律動齊唱)
師:好。剛才同學們發言非常精彩,我這里有幾個頭飾,想請幾位同學分別來扮演頭飾中的角色,在加進自己豐富的想象,把春雨、青蛙、麥苗的對話表演出來,誰想來試一試?
生:(情景對話表演,師為配樂,如果時間充裕,再請一組同學表演。表演前,小組同學商量怎樣表演?自己想怎樣表演?)
師:他們表演的真精彩,我們為他們鼓掌!(鼓掌)下面請同學們讀3、4、5句,看誰能把春雨帶給大地的美讀出來。
……
二、評析
本教學片斷充分體現了語文教育的人文性,活用了教材,注重了在閱讀實踐中,激發學生的情感,豐富學生的想象,學會了表達。首先讓學生從仿句入手,感悟語言形式,再變換對象,想象春雨、柳樹、麥苗、青蛙的對話以及快樂的心情和表現。這樣就給予了自然的生命意義,通過學生創造性的語言,描繪出富有童話般的意境,使學生更加親近自然,表達了對春天的無比熱愛。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以假象角色(桃花、柳樹、青蛙)的方式,與春雨對話,使人與自然融為一體,情感再次得到升華。同時,注意向課外延伸,讓學生聯系生活,再想象春雨還會喚醒什么生命,學生的創新思維又得到飛躍。隨著教學情節的展開,教師再次創設情境,讓學生分別戴頭飾演一演春雨、桃花、青蛙、麥苗,自主的創造童話劇,這不僅活化了自然中的事物,而且體驗到了大自然的樂趣。人與自然的溝通,人與自然的結合,人性的真誠表達,這不正是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嗎?
三、思考
閱讀教學如何體現人文教育?
四、對策
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是指語文教學過程 中是實現自我成長的過程,激發人的創造力和生命力的過程。語文教育的活動是在特定的時空中,教師與學生雙向的積極的生命運動的過程。尊重人,尊重具體人的生命價值,尊重具體人的文化及多樣性。
1、充分利用教材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的豐富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材的價值取向,同時,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獨特的體驗。
教材是學生閱讀的文本,教師要改變過去那種“以本為本”的教學思想,研究教材的價值,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教材所反映的文化是多元的,教師注意把那些反映時代精神、先進的科學理念、關注社會、自然、生命等有價值的問題挖掘出來,但不意味著強加給學生,還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有選擇性的自主感受,從而構成具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教學過程 。
2、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
語文教材,無論編寫的多么好,內容多么豐富,也不能滿足學生多元文化的需要,因此,必須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作為語文教學的補充。《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造性的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應拓展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應創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語文。”這些規定都說明了課程資源的重要性。語文教學應建立起與社會、與自然、與生活、與文化的聯系,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的空間,選準聯系點,切入點,向課外延伸,讓學生在廣闊的語文環境中,網絡知識,吸納優秀文化,陶冶思想情感。
3、鼓勵學生多種方式感受教材
體現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就必須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的過程,尊重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學會閱讀。由于學生的生活經驗、思維品質、個性氣質不一樣,所以,對閱讀內容的反應也是多元的,富有個性的,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差異,不要劃整為一,學生想怎么表達就怎么表達,如對某一內容的體驗,可以讀一讀、畫一畫、說一說、演一演、唱一唱等,甚至可以是“突發奇想“的建議,這樣閱讀教學才具有建構意義的教學,才是具有人文教育意義的教學。
語言活動《春雨》教學反思 篇9
一、案例
師:同學們提的問題真全面,那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小聲練習讀課文,然后討論交流。
生:(學生練習讀,讀后討論,師巡視并參與討論)
師:哪個小組先來匯報?
師:我們小組認為這篇課文有五句話。
師:同意嗎?
生:同意。
師:好,繼續匯報。
生:我們小組認為課文第一句是寫春雨的。
師:同意嗎?
生:同意》
生:(讀第一句)
師:你的勇氣可佳,但感情欠缺了點,誰能更有感情的讀一讀?
生:(讀第一句)
師:她讀得怎么樣?
生:她把春雨的美讀出來了。
生:她讀出了春雨的細小和輕柔。
師:說得真好!同學們都感受過春雨,那么下春雨的時候會有什么聲音?
生:下雨的時候會有沙沙的聲音。
師:你愿意模仿一下嗎?
生:(學生輕聲模仿春雨沙沙聲,其余學生靜靜地聽)
師:不錯,真像!你觀察得很細。如果我們大家都來模仿一下沙沙的雨聲會是什么樣的感覺呢?
生:(學生們都輕聲模仿甚至甚至的雨聲)
師:美不美呀?
生:美!
師:誰愿意把它美讀出來?
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一句,師為其配樂)
師:好,讀了第一句,你好象聽到了什么?好聽嗎?
生:我好象聽到了沙沙的雨聲,像美妙的音樂一樣,真好聽?
生:我好象聽到了琴聲,真有趣兒。
生:我好象看到雨絲像絲線,細細的,像秀發,密密的,想蠶絲,軟軟的。
師:他說的好不好啊?
生:好
師:說的太好了,我們夸夸他!
生:very good!
師:既然我們從這句話中聽到了這么美的聲音,看到了這么美的景色,我們是不是該好好的讀一讀?
生:是。
師:看誰把它的美讀出來。小聲地練一練。
生:(小聲有感情地練讀第一句)
生:我想和我的同桌一起讀。
師:好。
生:(同桌讀)
師:(簡要鼓勵性評論)
生:老師,我想和我的小組一起讀。
師:好。
生:(小組讀)
師:(簡單評價)
生:老師,我想和北行的同學一起讀。
師:好。
生:(北行同學齊讀)
師:真不錯!好,請同學們繼續匯報。
生:我們小組認為第二句是寫雨中的物。
師:同意嗎?
生:同意。
生:(讀第二句)
師:她讀得怎么樣?
生:她讀得真有感情,好象桃花都開了,柳樹發芽了,小青蛙也出來了!
師:你說得也好。
生:我們小組認為寫雨中的物與春雨有關。
師:為什么?
生:因為,如果沒有春雨,桃花能開嗎?(不能)
如果沒有春雨,柳樹能發芽嗎?(不能)
如果沒有春雨,莊稼能長成嗎?(不能)
如果沒有春雨,青蛙能醒嗎?(不能)
師:她真的把我們說服了,她說的好不好啊?
生:好。
生:我們小組認為第3、4句是寫人的(讀3、4句)。
師:他讀得怎么樣?
生:他把“沾濕他的花褂”的“花褂”讀得聲音太低了,如果這里再讀得重一點就更好了。
生:他把“綠化”的“綠”讀得太重了,應該把“化”字讀得重一些。
生:如果,他的聲音再大一些,感情再豐富一點就更好了。
師:好。希望你能吸取同學們的意見,把課文讀得更好。誰再來讀一下?
生:(讀3、4句)
師:她讀得怎么樣?
生:她讀得真有感情,好象我也參加到這個植樹活動去了。
生:我們小組認為寫雨中人與春雨有關。
師:為什么?
生:因為春雨過后,土壤里更有營養了,這時候把小樹種下去,小樹會長得更好!
師:你說的真好!
生:老師,我們小組想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師:好。
生:(小組讀,師為其配樂)
師:哪個小組還想來試試?
生:老師,我想代表我們小組讀。
師:好,她邊讀我們邊想,這篇課文先后寫了哪些內容。
……
二、評析
閱讀教學首先要樹立“以讀為本”的教育思想,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讀中積累,讀中體驗,在讀中訓練學生語感、思維和表達能力。”本教學片斷,以讀為主線,組織了教學的全過程。主要特點如下:
1、整體感知、自主擇讀
閱讀課文,首先應讓學生從整體入手,了解課文主要寫的是什么,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感,然后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認知、經驗、情感出發,抓住重點擇讀課文。這就改變了過去由教師主宰閱讀教學的方式,把選擇權留給了學生,充分發揮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對課文的擇讀,一是來自求知的需要,二是來自情感的需要,教師要滿足于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就必須放下權威,少指定多啟發,鼓勵學生自主實踐。本教學片斷,教師沒有指令性的語言,而是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學生想讀哪句就讀哪句。教師在學生讀時注意傾聽,抓住問題的關鍵,再點撥、引導,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感悟,體驗。
2、讀有所思、讀有所悟
讀書要做到“讀進去讀出來”。“讀進去”就是讀中有思考,“讀出來”就是讀中有感悟。學生對讀書的思考和感悟往往還停留在表層,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和點撥,如本案例中,教師的引導“讀了第一句,你好象聽到了什么?好聽嗎?”學生說:“我們小組認為寫雨中的物與春雨有關“師反問:“為什么?”“你概括的真簡煉,那么課文是如何描寫春雨的?”“好,她邊讀我們邊想,這篇課文先后寫了哪些內容。”等等,這些指向性的語言,就是把學生的思維引向課文的深層含義。有人會問,這不是還是教師的指令嗎?對。但構建的意義與傳統的不同,它是建立在學生自我實踐的基礎上的,學生想不到的問題,教師要幫助想到。教師和學生要看成合作伙伴的關系,這才是有生命的語文教學。
3、讀中生情,以情促讀
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對內容的感悟,對情感的共鳴,對生活的聯系有了一定的基礎,但還沒有達到入神內化的地步,教師還要抓住時機,趁熱打鐵,激勵情感,再次深入課文情境。如:“既然我們從這句話中聽到了這么美的聲音,看到這么美的景色,我們是不是該好好的讀一讀?”“你說的真好,你能把它讀出來嗎?”可見,情感是教師、文本、學生之間的紐帶。
4、讀后互評,評后再讀
學生讀不出情感往往是忽略了評議的作用。評議就是相互啟發、相互引導、相互指正、相互借鑒。評議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如:
師:她讀得怎么樣?
生:她把“沾濕他的花褂”的“花褂”讀得聲音太低了,如果這里在讀得重點就更好了。
生:她把“綠化”的“綠”讀得太重了,應該把“化”字讀得重一些。
生:如果她聲音再大一些,感情再豐富一些就更好了。
師:好,希望你能吸取同學們提出的寶貴意見,把課文讀得更好。誰再來讀一下。
以上說明讀的訓練要注重過程的指導,要經過反復的揣摩才能使情感得到升華。
三、思考
如何在品讀中訓練學生的語感?
四、對策
1、在討論探究中讀
讓學生針對某個句段,展開討論,體會語言文字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及讀出什么樣的語調、語氣等。通過發表各自的見解,相互啟迪,使學生、教師、作者三者之間產生情感的共鳴。
2、在品詞析句中讀
讓學生抓住句子的重點詞語,理解和體會句子的內容和外延,一般可采取換詞增減法、變序法,比較出句子所表達的不同情感,然后再引導學生朗讀。
3、在合作互動中讀
學生不是封閉的個體,他們需要交流,喜歡合作,這樣不僅增加了他們之間的相互信任和友誼,而且起到了相互促進、相互溝通、相互彌補的作用。如學習活動中,學生提出建議:“老師,我想和我的小組一起讀。”“我想和我們北行的同學一起讀。”“我想和同桌讀。”這些都是發自學生內心的需要。
4、在情境體驗中讀
充分發揮教師語言的激勵作用,情感的感染作用,問題的啟迪作用,課件的演示作用,音樂的渲染作用,合作的愉快作用,創設寬松的氛圍,讓學生入情、入境、入理的讀。
5、在想象思辨中讀
發揮學生的想象,辨證的思考問題,再現課文情境等方式,引導學生朗讀。邊讀邊想就是讓學生把抽象的語言文字,通過聯想的方式,再現出具體的形象,使情境、文字、語言融為一體。
6、在角色表演中讀
學生喜歡活動,樂于表演。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個微笑都能充分反映出內心的世界。教師應該抓住這個特點,模擬場景,創設氛圍,讓學生體會出人物的內心、情感和動作,以扮演角色的方式,有聲有色有動的朗讀出來。
此外,在讀的訓練的形式上也應體現多樣性:如,引讀、齊讀、互讀、角色讀、表演讀、配樂讀,比賽讀等。
讀的訓練的程序一般有:試讀——指名讀——評讀——再指名讀
范讀——練讀——指名讀——評讀——再指名讀
討論讀——練讀——指名讀——評讀——再指名讀。
語言活動《春雨》教學反思 篇10
一、案例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春雨》。(板書課題)大家齊讀課題。
生:(有感情地齊讀課題)
師:春雨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我覺得春雨很有趣兒,那細細的雨絲,一根一根的,有趣極了。
生:我也覺得春雨挺有趣兒,春雨過后,大地像灑了一層油一樣,空氣新鮮了,樹也綠了。
生:春雨過后,萬物復蘇了,大地的一切更精神了,而且農民伯伯也下地干活了。
師:同學們說的真好,那么,這節課你想學會什么呢?先看看書,想一想。
生:(學生打開書,同桌間小聲交流)
生:我想學會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生:我想鞏固這篇課文的生字和詞語。
生:我想知道這篇課文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生:我想知道這篇課文有幾句話?
生:我想背誦這篇課文。
師:好,還有補充嗎?
生:我想知道課文的哪些句子是寫春雨的?
師:問的好。
生:我想知道哪些句子寫雨中的物?與春雨有關嗎?
生:我想知道哪些句子寫雨中的人?與春雨有關嗎?
師:好。同學提的問題真全面,那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小聲讀課文,然后討論交流。
二、分析
《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本課教學,改變了由教師規定學習目標的教學方式,主張學習內容、學習方法、評價方式,由學生自主選擇,這樣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課堂教學要由教師構建轉變為學生自主構建,教師參與指導的過程。教師要放下權威,平等對待學生,以相信和尊重學生為前提。學生是具有生命的個體,他們有認知、思考、構建的能力的,教師有應該把主動權和選擇權交給學生呢?雖然學生對問題的認識不夠全面和深刻,但畢竟是他們自我感知的,自我提出的。自己提問題還要靠自己解決,這才回歸了教學的主體。語文是綜合性學科,具有很強的人文性,學生對語文的理解、感悟、體驗應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本教學片斷,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提出了那么多問題,看來學生是有自我挖潛能力的,他們提出的問題也不正是教師想要學生解決的問題嗎?過去教師把自己的意識強加給學生的做法要徹底的改變了。
三、問題
如何以學生為主體自我構建學習過程?
四、策略
轉變學習方式是課改研究的主題。有人說:“現在是變地球中心說向太陽中心說的徹底改變,是語文教學的一次真正的革命。”我覺得說的非常形象,師道尊嚴的教學理念應該徹底的拋棄了。學生是學習的人,他們有強烈的主體意識,為什么做事都有教師支配呢?學習是自我實踐的過程,教師是不能代替的,試想:一個嬰兒學走路的時候,是父母教會的,還是自己經過無數次的摔倒、體驗學會的呢?孩子一天一天長大了,我們卻對孩子越來越不放心了,越來越認為孩子教師“不教”就什么也學不會,這種認識一直是我們教育發展的霹雷。我認為教師的教是必要的,但代替不了學生發展的全部。最好的教學方式是變“教學”為“學教”。也就是學生的自我嘗試在先,教師的指導、傳授在后,這才符合現代教學需要。
學生自我構建學習過程我認為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1)自主選擇學習內容
小學語文教材選編的課文多是淺顯易懂的,當學生有了一定的認知基礎以后,大部分自己能讀懂,所以,教師不必要把課文分割成大大小小的無數個問題,然后讓學生來解答問題。教學還要從整體入手,在學生自我感知的基礎上,由學生自我選定學習內容,因為自我選定是學生最需要的,最感興趣的。它避免了教師重復性的勞動,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有人會問:“孩子那么小,會知道學什么?”我也感覺到起初孩子是不知道的,但隨著閱歷的增長,經驗的積累,訓練意識的加強,孩子是完全可做到的。如果教師總不這樣做,那孩子永遠也不會自我學習。
(2)自主選擇學習方式
提倡自主選擇學習方式,就是改變過去教師“教”學生“學”(讓學生怎么做學生就怎么做)的學習方式,把主動權給學生,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學生有沒有自己的學習方式呢?我認為是有的,例如,學生讀課文的方式就有好多種,有的學生喜歡朗讀,也有喜歡默讀的,快速瀏覽的。學習方式的選擇不一定是實效的,或許走了彎路,但畢竟是學生自我選擇的,應讓他們在自我實踐中去比較、分析、完善、總結、優化,逐步的積累學習策略。當然,不能否定教師教策略、教方法,當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策略方法之后,教師必須放手,鼓勵學生創新自己的學習方法。
(3)自主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課堂教學缺乏活力就是教師的問代替了學生的問,教師的思維代替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學得枯燥無味。外國專家評價中國的課堂教學,說教師講的透徹,學生聽的明白,可就是學生沒有問題。中國的家長常這樣問自己的孩子:“今天,你學到了哪些知識?老師的問題你回答出來了嗎?”美國的家長常這樣問孩子:“你幾天的課有興趣嗎?你提出了哪些問題?”兩種教育的觀念,培養出來的人才所反應出的能力也不同吧!孩子在學習中是有問題的,為什么要扼殺他們的積極性呢?為什么不能以學生的問題展開教學活動呢?課改后,教師注重了學生的問,但有幾位教師真正的把教學活動指向了學生的問題呢?繞來繞去,還是要回到教師事先設計好的問題,因為教師覺得這個問題不解決就是對學生不負責任。另外的一個原因是,教師對學生的問題估計不夠,一但學生發問,弄得教師不知所措,課堂教學無法按計劃進行。可見,現代的教學要求教師的素質是多么的重要。
(4)自主合作、自主探究、自主體驗
人類社會是一個交往的社會,有交往就得有合作。一個國家不會合作是孤立的、落后的;一個企業不會合作是不會有發展的;一個人不會合作是不完整的,是一個充滿自我矛盾的人。我們的教學必須由單一的傳授走向合作交流,重在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形成健全的人格。合作學習也是學習活動的最佳方式。合作學習還要由學生自主構建,自主選擇學習伙伴,自主和他人交流對話。(自主選擇學習伙伴,在實際的教學中有一定的難度,因為我國的班級特點是大班型,人多,學習空間差,真正讓學生活動起來還處于理想階段,但教師應樹立這樣的意識,能做到的盡量要做到。)
自主探究就是讓學生帶著問題來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又不斷的生成新的問題。解決什么問題,怎么解決應是學生自主的行為,教師不可包辦代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點撥引導、提供條件、補充資料、創設氛圍。
自主體驗是學習過程的歸宿。一個人獲得的知識、能力、情感,不經過自身的體驗很難形成。如不吃葡萄的人是不知葡萄酸的。學習也是這樣,如讀課文,教師怎么講讀的技巧,學生不親自讀,永遠也讀不好;又如理解課文內容,學生不聯系生活實際,不去聯想或角色的表演怎么也體會不深。體驗是重要的,是不能忽視的教學情節。讓學生自主體驗應是多種形式的,珍惜學生獨自感受、理解、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