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秋節的手抄報(通用7篇)
關于中秋節的手抄報 篇1
吳剛伐桂
抬頭仰望明月,可見當中有些黑影,這便是傳說的吳剛在伐桂。吳剛砍桂的神話據說是在唐代演繹而成,在民間流傳中也有不同版本。
傳說吳剛是天庭中的一位粗魯的天將,被嫦娥的美麗深深吸引。也不顧對方的拒絕,一次又一次地跑到月宮糾纏。嫦娥不堪其擾,于是指向月中桂樹說,它枝條太長了,今夜你若能將它砍斷,便答應你的追求。吳剛心花怒放,心想這算什么難題,掄起斧頭就砍。可每次拔出斧頭,桂樹的樹身便恢復如初。于是他一斧又一斧地砍,桂樹總是不斷。一至砍到今天。
也有傳說中吳剛是位凡人:一位西河人姓吳名剛,本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終不肯專心學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株五百丈的桂樹,并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但吳剛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傷就馬上愈合,日復一日,吳剛伐桂的愿望仍未達成,因此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而他也不斷地砍下去。
各地月餅的傳說
月餅象征團圓,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備祭品。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是由元朝末年流傳下來的。
元朝末年,漢人打算團結起來反抗蒙古人的統治,卻苦于無從傳遞消息。后來劉伯溫想出一條計策,到處散布流言,說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戶戶都在中秋節買月餅來吃,才能避免。人們買了月餅回到家中,發覺里面藏著紙條,上面寫著:“中秋夜,殺韃子,迎義軍!”于是眾人紛紛起義反抗統治者,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就是這樣留下來的。
無錫人中秋早晨一般都吃紅燒玫瑰糖芋頭,據說也與此有關。相傳蒙古滅宋之后,民族壓迫深重,漢人時刻都想反抗。有一年,大家約好中秋之夜一齊動手。為了厭勝,人們要吃紅燒芋頭,象征“韃子”人頭落地,這就是現在中秋節吃糖芋頭的來歷。
這個傳說在潮汕各地則變異為:當時元朝統治者規定,每戶潮人家都要住一個蒙古兵,受漢人供養,監視漢人的行動,并且只允許三家共用一把菜刀。老百姓恨極了,便趁著中秋節吃月餅的機會,把相約舉事的紙條,放在月餅餡子里。潮人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因此每至中秋,則以芋頭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廣東各地有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據說是紀念元末殺韃子的歷史故事。中秋節殺韃子后,便以其頭祭月,后來改以芋頭代替。至今廣東人剝芋皮時仍稱為“剝鬼皮”。
關于中秋節的手抄報 篇2
中秋節的習俗有以下幾種:
(一)賞月:
中秋節的月亮是特別的皎潔與圓滿,具有象征團圓的意義。古代就有許多人想看月亮里的玉兔和吳剛伐木,現代人是欣賞月夜的自然美景。
(二)吃月餅:
吃月餅的習俗有文字記載是始于明代,傳說把節慶的食品神奇化,并賦予愛國的意義。 中秋應景的是“月餅”,與端午節吃粽子一樣。月餅是慶團圓或是紀念反抗異族的統治。
(三)團圓:
大家吃月餅、賞月、酬謝土地公等習俗,都在祈求人生圓滿光輝,家庭團圓幸福,社區平安,表現出月圓人亦圓的理想。
中秋節詩詞選
1.嫦娥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2.月下獨酌唐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即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時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中秋》 (唐)李樸
皓魄當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 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 《水調歌頭》
(宋)蘇東坡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月 (宋)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關于中秋節的手抄報 篇3
賞月時要講許多有關月亮的神話故事,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游月宮等,使得賞月充滿浪漫色彩。有的地方還把中秋節和土地爺聯系起來,說這一天是土地爺的生日,因此各土地廟的香火這一天最旺。農村把這一天稱豐收節,擺放果、瓜是為了慶豐收。
市民中有中秋斗蟋蟀、養蟈蟈的習俗,以護國寺西巷胡同內的花鳥市最盛。老北京人把中秋節俗稱八月節,其許多節日民俗事象從“八月三日灶君會”、“八月八,走白塔”就很熱鬧了,正因為中秋節民俗事象豐富,所以中秋節的名稱也非常多,又稱:“八月節”、“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會”、“追月”、“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團圓節”。有的人家八月十五賞月之后仍游興未盡,稱“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因此八月十六仍進行賞月活動,名為“追月”。
關于中秋節的手抄報 篇4
中秋手抄報內容
中秋節的來歷,中秋節的起源,中秋的神話故事,中秋的發展,中秋節的祝福,中秋節的古詩詞等等相關內容。
中秋節介紹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于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__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__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關于中秋節的手抄報 篇5
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祭月賞月是中秋的重要習俗,每年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在江浙一帶除中秋賞月外,還會有觀潮等習俗,中秋習俗還包括燃燈、猜謎、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玩花燈、燒塔等。 篇二:中秋節黑板報資料內容
古代民族在中秋節前后舉行祭祀月神,文字記載已有二千多年。到唐代記載更多,后來加上吃月餅殺韃子的傳說,中秋節成為有民族意識的節日。明清以來成為一年中三大節日之一。
有關中秋節來源的故事有以下幾則:
(一)嫦娥奔月 據說遠在四千多年前,有窮國的國王后羿,勇武善射,但生性暴戾,不體恤民間疾苦,弄得民不聊生。后羿想長生不老,從昆侖山找來長生之藥,準備擇日吞藥,此事為嫦娥得知,為體恤子民,免于后羿長期殘暴統治,乃先將此藥吃下,突然身輕如燕,飄飄然向月宮騰空飛去,后羿發現,以箭射嫦娥,嫦娥進入廣寒宮,成了月神,稱為“明月之神”或“太陰娘娘”。
(二)*元朝 相傳,元末,中原人民不甘受其元的殘暴統治,愛國之士紛紛奮起抗元,
朱洪武的軍師劉伯溫要屬下扮道士到各縣賣符,并稱:今年天將降災,要避災者可于八月十五日懸掛日月旗,旗將藏于大月餅中。到了這天,各地民眾都切大月餅,將其中所藏的旗掛起來,起義聲勢大振,元人大為吃驚,朱洪武就一擊成功,結束了元朝的統治。后來,這種日月旗就是“明”旗。另外類似的傳說是月餅內藏一條紙,內寫“八月十五夜殺韃子”,大家切月餅時看到這一張紙,就紛紛奮起把韃子殺了,元朝就被*了。
關于中秋節的手抄報 篇6
中秋節諺語
七月十五鬼節,八月十五人節(張家口)
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滿盤(邢臺)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莊)
吃亂了月餅死公公(冀縣,冀縣風俗:新媳婦第一年在婆家過中秋,就要連續幾年,在娘家也是如此。否則就算吃亂了月餅)
五月回港扒龍舟,六月割禾有錢收,七月燒紙盂蘭節,八月賺錢買餅嘗中秋(茂名)
冬唔飽,夏唔飽,八月十五食餐飽。(廣州,中秋節令,供果豐富)
八月十五停活的,冬至節,教學的(山西,中秋做工人停活,冬至宴請教師)
到中秋,賽摸秋(鄂西·土家)
八月摸個秋,摘柚抱瓜不算偷(摸秋:習俗,月夜偷摘他人田園掛失果實不視為偷。俗信,這天送子娘娘要下凡,所以未生育的已婚婦女摸秋若不被發現,可早得子。)
關于中秋節的手抄報 篇7
中秋習俗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中秋節既叫“仲秋”也叫“團圓節”。
在中秋的這一天,有許多風俗,其中有一樣就是拜月神,我們家也不例外,晚上當月亮慢慢升起來時,媽媽和我洗完澡,換上干凈衣服,擺上小供桌,放上蘋果,月瓶等,我虔誠地在香爐中插上三枝點燃的檀香,在裊裊檀香中,我們一家人品茶、賞月,只見又大又圓的月亮象銀盤一樣掛在天空,我忍不住拿出望遠鏡,對著明月觀賞起來,月亮中還真有棵桂花樹呢?這時媽媽跟我講起了中秋祭月神的由來:相傳在古代齊國,丑女無鹽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某年八月十五賞月,被月光籠罩著的無鹽,美麗出眾被天子封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隨后,爸爸又教了我一首蘇軾的《水調歌頭》,其中印象最深的一句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常久,千里共嬋娟。”這時,我不禁想到四川災區的兒童是否也在共賞一輪明月?
在這中秋之夜,我向月亮女神暗祈,讓四川災民早日重建家園,讓地球的生命都遠離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