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手抄報(通用33篇)
中秋節手抄報 篇1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于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中秋節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__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__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一)賞月:
中秋節的月亮是特別的皎潔與圓滿,具有象征團圓的意義。古代就有許多人想看月亮里的玉兔和吳剛伐木,現代人是欣賞月夜的自然美景。
(二)吃月餅:
吃月餅的習俗有文字記載是始于明代,傳說把節慶的食品神奇化,并賦予愛國的意義。
中秋應景的是“月餅”,與端午節吃粽子一樣。月餅是慶團圓或是紀念反抗異族的統治。
(三)團圓:
大家吃月餅、賞月、酬謝土地公等習俗,都在祈求人生圓滿光輝,家庭團圓幸福,社區平安,表現出月圓人亦圓的理想。
中秋節手抄報 篇2
中秋節手抄報內容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手抄報 篇3
中秋節習俗
吃芋頭: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所以,中秋食芋頭,則寓意辟邪消災。
中秋節手抄報:中秋節習俗
飲桂花酒:
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驥斗兮酌桂漿”、“奠桂酒兮椒漿”的詩句。但到了現在,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了。
拜“月娘媽”
拜月一般是婦女的活動。泉州將月亮稱為“月娘媽”,表示對月亮十分崇拜。舊時到了中秋之夜,民間婦女有拜月習俗。傳說嫦娥偷靈藥,奔月而去,千百年來的神話傳說和文學藝術作品的渲染,使月宮仙子受到凡人的尊崇,尤其是一般勞動婦女,以為女性當上月中,更是頂禮膜拜。因而便在每年的中秋月下,擺香案于庭院天井中,陳列時令瓜果和月餅,虔誠祭拜“月娘媽”,焚香祈祝,祈求稱心如愿。
賞月“博餅”
賞月是由古而今、大眾化的習俗。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賞月既可是家庭式的活動,亦可是親朋好友、同學同事之間團體性的聚會。中秋之夜,在月色皎皎的庭院、園圃、陽臺、屋頂天坪或露天公共場所,擺上美味月餅,沏上一壺香茗,對月當歌,邊嘗餅品茗,邊聊天敘舊,不亦樂乎!博餅是賞月活動中的一種有趣的游戲。博餅有一套游戲規則,即在月餅中分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用輪流擲骰子的辦法,按骰子的點數去博,氣氛十分熱烈,平添節日的歡樂和情趣。
共享月餅
中秋月餅是中秋節的特別食品,各種月餅在節前即已紛紛制出,以供中秋節送禮、請客和自家食用。合家團圓、老少一起品嘗月餅,實為天倫之樂。除了自家嘗餅之外,親友間還相互饋贈,以示友好和關愛。
據說,送月餅的習俗始于明代。元末,群雄四起,朱元璋便是其中之一。他與元兵廝殺之初,屢遭敗仗,其軍師劉基獻上一計:在中秋節之前命兵士化妝成道士分赴各地,揚言天將降災,要人們于八月十五掛同一種旗——明旗;因恐口頭傳播泄密,便把所傳消息寫在紙上藏于餅中,分送親友。大家如法炮制,相互傳遞信息。元兵一看見家家戶戶掛著明旗,聞風喪膽,慌亂中潰敗而逃。朱元璋即位之后,想起了送餅取勝的妙計,便下旨民間年年中秋舉行送餅活動,以作紀念。
夜游筍江
這是成年人的娛樂。過去中秋月夜,泉州人有結伴遨游筍江的習慣。“筍江月色”是舊時泉州八景之一。傳說中秋之夜三更時分,月亮照在筍江橋中,每一個橋坎都能映出一輪皓月;而午夜時分,在筍江粼粼清波中,可見水中映出清源和紫帽二山的倒影。于是,人們總是在中秋之夜,踏著皎皎月色,迎著融融江風,步著南音絲竹余韻,三五成群,相約游江,既給中秋佳節一個好心情,又期盼親眼目睹筍江月奇觀。
燒“塔仔”
此乃孩子們的樂趣,是一項充滿鄉土氣息和童趣的活動。
中秋節到來的前兩三天,鄉下的孩子們便到處拾磚頭瓦片,在曠野中疊成一個圓形“塔仔”。這種“塔仔”大小不一,一般疊成五層或七層,各層裱上花花綠綠的五色紙。塔仔還供奉孩子們喜歡的泥塑偶像。為了燒塔仔,孩子們事先成群結隊到各處撿來干柴禾,裝滿塔內,在塔中燃燒,燒得越旺越有彩氣。從農歷八月十四到十六連續三天,孩子們每晚都興致勃勃地燒塔仔。那熊熊的火光在月色下輝映,照耀著鄉村的各個角落。孩子們還相邀互相參觀,比“燒塔仔”的壯觀場面,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
據傳燒塔仔之俗,源自元末劉伯溫于月餅里藏字條,約以八月十五舉火為號,實行武裝起義,至今民間流傳的“三家養一元,一夜殺完全”的故事,即由此而來,而燒塔仔舉火為號,也傳衍至今而成為民俗。
放“孔明燈”
廣場上,用兩條長板椅墊足,四人站在椅上,捏住孔明燈的四個角,另幾個人扶起孔明燈的底框,此時點燃燈中油枝,利用升起的熱氣和濃煙,把孔明燈高高漲起,飄飄欲飛。待孔明燈漲滿煙氣后放手,孔明燈便騰起升空,到相當的高度,與明月爭暉。
敬“田頭”
這是一種充滿田園風情的節日祭奠活動。乾隆《泉州府志》記載:泉俗中秋“以月餅、番薯、芋魁祭先及神。前一兩天,親友以此相饋。”千百年來,泉州不僅有用番薯和芋魁祭奠祖先的習慣,還有用番薯和芋魁敬“田頭”的風俗。由于番薯和芋魁是農家中秋必備的食品,故泉州至今還有“八月十五眾人芋”的俗諺。
月夜“聽香”
“聽香”是封建時代婦女尤其是中老年婦女熱衷的活動。所謂聽香,就是在中秋節夜間到土地廟或當地其他廟宇,以自己需要問卜的心事向“神明”焚香禱告,然后手持爐香走到人群喧嘩之處,聆聽第一句入耳的話,以此句話為依據,如同“測字”一樣,判別問卜的結果。這種習俗雖然帶著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卻含有猜謎般的游戲成分,因而勞動婦女樂而為之。泉州有句俗諺叫做“祖師公聽香”,就是由過去市區后城“祖師公”中秋夜聽香的盛況流傳而來的。
中秋節手抄報 篇4
一
李白: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二
劉方平: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李商隱:嫦娥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三
(唐)李樸:中秋
皓魄當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四
張九齡: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五
李商隱:霜月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六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懷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
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七
陸龜蒙:中秋待月
轉缺霜輸上轉遲,好風偏似送佳期。
簾斜樹隔情無限,燭暗香殘坐不辭。
最愛笙調聞北里,漸看星瀠失南箕。
何人為校清涼力,欲減初圓及午時。
八
元好問:倪莊中秋
強飯日逾瘦,狹衣秋已寒。
兒童漫相憶,行路豈知難。
露氣入茅屋,溪聲喧石灘。
山中夜來月,到曉不曾看。
中秋節手抄報 篇5
中秋節的來歷簡單介紹一:
后羿射日之后成為英雄,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嫦娥,二人恩愛的過著日子。偶然一天后羿巧遇王母求得不死藥,本打算和妻子一塊成仙,不想被小人惦記,趁后羿不在家的時候要搶奪。嫦娥無奈,危急之時吞下不死藥,立時成仙飛上了天空。
后羿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更加思念自己的妻子,于是在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妻子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此后,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節的來歷簡單介紹二:
每年農歷的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也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于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領國。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歷),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為中秋節。又因此夜皓月當空,民間多于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的來歷簡單介紹三:
中秋節起源于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記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里的“夕月”技術拜月的意思。兩漢時以具雛形,唐時,中秋節賞月之俗始盛行,并定為中秋節。歐陽展(公元七百八十五——約八百二十七年)于《長安玩月詩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終;十五于夜,又月云中,急于天道,則寒暑均,取于月數,則纏魂園,故曰中秋。”
中秋節手抄報 篇6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唐)劉禹錫
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山。碧虛無云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群動悠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里。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云拼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絕景良時難再并,他年此日應惆悵。--(《全唐詩》)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全唐詩》)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全唐詩》)
《中秋見月和子由》(宋)蘇軾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盡銀闕涌,亂云脫壞如崩濤。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世間人,照我湛然心不起。西南火星如彈丸,角尾奕奕蒼龍蟠。今宵注眼看不見,更許螢火爭清寒。何人艤舟昨古汴,千燈夜作魚龍變。曲折無心逐浪花,低昂赴節隨歌板。青熒滅沒轉山前,浪風回豈復堅。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鳴露草。卷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明朝人事隨日出,恍然一夢瑤臺客。--(《宋詩鈔》)
《中秋登樓望月》(宋)米芾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宋詩鈔》)
《中秋》(宋)戴石屏
把酒冰壺接勝游,今年喜不負中秋。故人心似中秋月,肯為狂夫照白頭。《一剪梅》(宋)李清照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春江花月夜》(唐)張若虛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指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中秋節手抄報 篇7
1.《水調歌頭》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望月懷遠》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3.《木蘭花慢》宋·辛棄疾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
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
光影東頭?
是天外,空汗漫,
但長風浩浩送中秋?
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
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
玉殿瓊樓。
蝦蟆故堪浴水,
問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4.《月夜》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5.《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
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
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
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
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節手抄報 篇8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于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歷),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于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起源于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并定為中秋節。歐陽詹(公元785——約827年)于《長安玩月詩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終;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則寒暑均,取于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與元宵節和端午節并稱為我國三大傳統佳節。究中秋節之來源,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關系。故中秋節的民間習俗多與月亮有關。賞月、拜月、吃團圓月餅等,均源于此。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后來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征著團圓。月餅的制作從唐代以后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通常有許多人講,中秋節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據史書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嫦娥此舉所付出的代價是罰作苦役,并終生不能返回人間。李白為此頗為傷感,寫有詩句:“白兔搗藥秋復春,女亙娥孤棲與誰鄰?”嫦娥自已雖覺月宮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清之時,返回到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須回到月宮。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與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許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時,祈求“男則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愿貌似嫦娥,圓如皓月。”年復一年,人們把這一天作為節日來慶祝。
有人則認為,中秋節是由唐明皇賞月開始的。唐代《開元遺事》一書中記載:中秋夜,唐明皇偕楊貴妃在月下游玩兒,游到興處,二人徑自登入月宮,唐明皇還在月宮學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后來補充完整,成為傳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這月宮之行,每年到此時刻,必要賞月一番。百姓也來效仿,月圓之時歡聚一堂,享受人間美景。久而久之,成了一種傳統沿襲下來。
而有人提出,中秋節原本是*元朝統治的一次起義紀念日。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統治,在中秋季節,把寫有“殺韃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的字條藏在鉻好的小圓餅內相互傳遞。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戶戶齊動手,一舉*了元朝統治。后來,每逢中秋節,都吃月餅來紀念這次歷史性的勝利。
中秋節手抄報 篇9
一、家喻戶曉的“嫦娥奔月”的傳說。
嫦娥奔月后,后羿日夜思念,便讓侍女在月光下擺上供桌,上面放著嫦娥最愛吃的各種水果。鄰里鄉親也在自家院內擺上供桌和水果,祝福美麗善良的嫦娥。從此以后,年年如此,代代相傳。每到八月十五這一天,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到月下供奉嫦娥。由于這天時值中秋,所以,人們就把這一天定為中秋節。
二、中秋節起源于古代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活動。
在傳統的農耕社會里,春播、夏收、秋獲、冬藏是主要的勞作活動。土地收成的情況,對于以此為生的人們來說至關重要。因此,人們對于土地還有深深的敬畏之情。每到春天播種之時,都會祭祀土地神,祈求土地神賜予五谷豐登,這種活動被稱為“春祈”。到了秋季,正是收獲的季節,也要祭祀土地神,拜謝神的庇護,稱為“秋報”。八月十五是秋季收獲的季節,各家都要拜土地神.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三、中秋節與古代的祭月風俗有關。
春分祭日,秋分則祭月,自古以來,秋分就是傳統的“祭月節”。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現在的中秋節就是由傳統的祭月節演化而來。有確切的史料表明,最初的“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于這一天在農歷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后來就將“祭月節”調至每年的八月十五,這就有了中秋節。
中秋節手抄報 篇10
中秋節手抄報詩詞內容: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唐)劉禹錫
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山。
碧虛無云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
群動悠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里。
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
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
絕景良時難再并,他年此日應惆悵。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節手抄報 篇11
四歲
中秋節是天上一個圓圓的東西,
咦,天上那個東西是什么呀?
是一塊餅,
外公告訴我.
九歲
中秋節是天上的一輪明月,
月亮上那些黑黑的影子是什么呢?
是嫦娥姐姐和她的小白兔.
今天
中秋節已不只是天上那輪圓圓的明月,
它是"每逢佳節倍思親"
飽含著我的思念,
對我那千里之外的母親
童年的伙伴的思念,
我的心情,只有它知道.
同學們
中秋節來了,
給你們的親朋好友一件禮物,
哪怕是
一句問候的話,一塊月餅
它們也代表你的心意,
讓它們飄向遠方,
化解你們對親朋好友的思念......
中秋節手抄報 篇12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當夜幕降臨時,我們一家來到世紀廣場賞月。
黑色的天空如同一個大大的黑盤子,天空中無數閃爍的星星,好像是盤中的顆顆珍珠。而那徐徐升起的明月,又如同一個圓圓的月餅,放在盤子的中央。它先是乳白色的,然后慢慢變淺了,變白了,傲然地掛在天空,把大地照得如同白天。
我仰視著天空,忽然發現天空中升起幾盞許愿燈。“爸爸,快看!”我興奮地喊著。許愿燈漸漸地向著我的家鄉飛去,越飛越遠,像是在傳遞著我的思念之情……
轉眼已經十點多鐘,我們也該回家了,望著床前那皎潔的月光,我不由地吟起李白的那首《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評:
開篇交代了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人物,簡單明了,直接點題。第二自然段采用比喻手法生動地展現了一幅中秋夜景圖,并借許愿燈表達了自己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本文巧妙的把思鄉與中秋結合起來,主題鮮明,意義深刻。
中秋節手抄報 篇13
中秋節簡介: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于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__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__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的來歷:
關于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一說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后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歷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于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并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中秋節手抄報 篇14
今天是農歷八月十五,也就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我的內心是多么雀躍啊!
晚上,全家人開開心心地吃過晚飯,我和媽媽就來到健身廣場等候賞月。天雖然還亮著,半個月亮出現在空中了。等到快八點時,夜幕降臨了,圓圓的月亮終于升起來了。皎潔的月光灑滿了大地。爸爸拿來了月餅、蘋果、梨等水果和點心,我們席地而坐,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
月亮剛出來沒多久就被烏云遮住了,我真有點擔心。大概等了半分鐘左右,月亮才掀開神秘的面紗,露出皎潔的面容。這個時候爸爸拿出了望遠鏡,對我說:“你對著望遠鏡看!”我欣喜若狂地接過望遠鏡,更清晰地看到了月亮上的景物,我大惑不解地問:“媽媽,月亮那么明亮,怎么會有黑斑呢?”媽媽說:“這是三個影子,分別是嫦娥、玉兔和桂樹。關于月亮有個故事。”“停!嫦娥奔月、吳剛伐木我都聽了八百遍了。”
不一會兒,媽媽興致勃勃地說:“不如我們來一場賽詩會吧!”沒等媽媽往下說,“好!”我們都齊聲贊成。我爭先恐后地說:“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媽媽慢聲細語地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輪到爸爸了,爸爸拖著河南腔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似乎也蠻有味道的!終于輪到姑姑了,她搓了搓手“嗯”了聲,支支吾吾地說不出來,看著姑姑欲言又止,滿臉通紅地樣子,我們不由得哄堂大笑起來。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在這月圓的中秋之夜,有多少人慶賀著團圓?我愛這充滿牽掛的中秋之夜。
中秋節手抄報 篇15
在我的家鄉,有這么一個規定,在中秋節,無論是誰,都必須要趕回去跟家人團圓,吃“團圓飯”。
在過年的時候,一家人圍在一張桌子上說說笑笑,那是一幅多么幸福的畫卷。在平時,因為各自工作和學習的繁忙,大家很難聚合在一起。作為小孩,總對每年這種團聚的日子充滿了期盼。
在吃“團圓飯”的時候,我們一家人都要互相碰杯,可是我們這些小孩子不會喝酒,這可怎么辦呢?哈哈,大家一定聽說過“以茶代酒”這句話吧,我們小朋友就會用飲料或是茶來代替酒來互相碰杯。大家相互間的碰杯,代表著彼此間的期待與祝福;代表著家庭的和諧與美滿。大家圍在一起談談自己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等方面的計劃,將它們與自己的親人進行分享,并相互鼓勵和支持。
“團圓飯”代表著人們生活的團團圓圓,日子的美美滿滿,祖國大家庭的和和美美!
中秋節手抄報 篇16
1、露涼時、零亂多少寒螀,神京遠,惟有藍橋路近。
2、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3、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4、何人為校清涼力,欲減初圓及午時。
5、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6、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
7、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8、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花好月圓人團聚,祝福聲聲伴你行。朋友:中秋快樂!
9、問姮娥、緣底事,乃有盈虧,煩玉斧、運風重整。
10、憶對中秋丹桂叢。花在杯中。月在杯中。
中秋節手抄報 篇17
不一樣的中秋節作文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又來臨了,但是和以往的中秋節不一樣,今年爸爸在外進修,忙得回不來,所以今年過節家里少了一人。
那天,爸爸打電話說他進修的醫院在評選”三甲醫院“,比較忙,中秋很可能回不來了。聽到這個消息后,我非常難過。看著別人家一家團團圓圓的場面,心里非常不是滋味。
帶著一顆失落的心,十五一大早,我和媽媽一起去買東西。雖然大街上人來人往、車水馬龍,而且攤點上出售的都是我平時愛吃的,但此刻我卻沒有心情看,和媽媽草草地買了些水果就回去了。
原本我想今年中秋就這樣過了,但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從街上回來后,我和媽媽正在布置家里的東西,突然聽到門鈴響了起來。我把門打開一看,天啊,原來是爸爸回來啦!我興奮地一下子撲到爸爸的懷里,心情一下變得別提多好啦。
我不解地問:“爸爸你不是說中秋節不回來了嗎,怎么突然又改變主意了?“爸爸笑著說:"醫院臨時開會,決定放幾天假讓我們回家過中秋節。“
我高興極了,和爸爸一塊兒幫媽媽做家務,我還自告奮勇地幫媽媽洗菜、拖地……干完了這些活兒,我們又一起上街買東西,我在街上挑選了許多愛吃的水果和不同口味的月餅。
晚上,媽媽大顯身手,為我們做了一桌美味菜肴。有水煮魚、醬牛肉,還有羊排……我也和爸爸一起做了一道菜。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品嘗著團圓飯,心里美滋滋的。
晚飯過后,我們一家三口在外面賞月。我忽然發現,今晚的月亮真是又圓、又大、又亮,比以往的月亮都美。
中秋節手抄報 篇18
吃月餅:
我國城鄉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征。
月餅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制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制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愿,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
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臺,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臺亭閣上賞月,并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明清以后,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中秋節手抄報 篇19
1、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秋節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最初“祭月節”的節期是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后才調至夏歷(農歷)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夏歷八月十六日。中秋節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2、中秋節起于上古時代,普及于漢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著古老的淵。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3、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20__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部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__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中秋節手抄報 篇20
1、仰望星空,一輪明月圓,環顧身邊,卻不見朋友們在眼前,倍感思念,短信送去甜蜜的月餅,祝朋友們中秋節快樂,幸福永遠!
2、云彩變淡了,楓葉變紅了,清風變涼了,桂花變香了,月亮變圓了,月餅變甜了,思念變濃了,距離變近了,中秋愿你生活越變越美,心情越變越好!
3、又是一年落葉黃,一層秋雨一層涼。整日工作挺辛苦,天涼別忘加衣裳。保重身體多餐飯,珍惜友情常想想。信短情長言未盡,唯愿朋友多安康。中秋快樂,合家團圓!
4、月到中秋分外明,節日喜氣伴你行。人逢喜事精神爽,人團家圓事業旺。節日愉快身體硬,心想事成您準贏。
5、中秋月如芳,又聞桂花香,盈盈風拂霜,淡淡歲月長。嫦娥舒廣袖,花好人長久,玉兔攜福至,愿你樂無憂。中秋佳節,舉杯邀月,對花飲酒,真心祈禱,遙送祝福,愿你快樂綿綿無絕期,合家幸福永團圓。
6、中秋節花好月圓,你家圓,我家圓,家家團圓;國慶節萬民同慶,江南慶,江北慶,舉國同慶。
7、八月桂花香,愿生活別累多點芬芳,中秋月如水,愿工作順心日子更美,嫦娥住蟾宮,愿愛情甜蜜財源興隆,中秋祝福到,愿前途無量處處看好,中秋快樂。
8、眼瞅著中秋就到了,可是沒有月餅,中秋咋過?兄弟們得救救俺啊,怪俺昨個晚上太沖動,把僅剩的一丁點,兄弟們去年送來的月餅給吃完了。——月老敬上。
9、十五的月光,流淌著團圓的溫馨與甜蜜;飄落的楓葉,飛舞著中秋的思念與祝愿。佳節來臨,我用誠心企盼,愿您的生活家庭美滿,事業發達,收獲連連。
10、月兒高高,思念心情給你捎,開口笑笑,好彩好運一起到,心兒跳跳,迎得福氣來擁抱,日子好好,幸福生活抱你腰,中秋佳節,祝愿工作事業步步高。
中秋節手抄報 篇21
中秋節手抄報名言資料:
1)賞中秋佳月,月下不褪鉛華,人團圓月下。
2)唯到中秋節,人月兩團圓。
3)數十年過去,就如夜間一聲嘆息,唯有每年中秋夜晚,我會靜心思考……
4)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5)秋桂飄香時,秋色此正濃。秋波碧波蕩,秋月映蒼穹。
6)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鳴露草。卷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蘇軾《中秋見月和子由》
7)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半人間,家家團圓。
8)同一個世界,觀同一片晴空,賞同一輪滿月,擁同一個中秋。
9)待月舉杯,呼芳樽于綠凈。拜華星之墜幾,約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舉中秋請宴啟》
10)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
中秋節手抄報 篇22
1、中秋節的寓意是什么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為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的寓意也有團圓的意思。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
2、中秋節的節日別稱
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
3、中秋節的相關簡介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關于節日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也有很多關于這天的傳說和傳統。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自20__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__年5月20日,該節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有許多的游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在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這祭月、拜月的風習。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風俗。鄂倫春人祭月時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擺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將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們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稱“打月亮”。
中秋節手抄報 篇23
中秋佳節好句好段
1、中秋節自古以來就是我國最有人情、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是僅次于春節的一個傳統節日。它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2、中秋節這天早上,我、爸爸和媽媽一起去了姥姥家過中秋,我很高興,路上我們去了“滿意100”超市買月餅和各種零食,買月餅的人還真多呀,形形色色人頭攢動,大家都忙碌著挑選月餅,月餅的形式多樣,有大有小、花紋不一、形狀各異,真漂亮。
3、中秋節我們全家一起去了順峰山公園賞月游玩。望著天空中的一朵朵白云,不時地從月亮上滑過,好像成了月亮的毛巾,擦去了月亮臉上的灰塵。月亮變得更亮了,猶如一個光芒四射的金盤子,月光照在我們身上柔和似棉,令我們好不快活呀!
4、月亮越升越高,已經在高空中看我們狂歡。它俯視大地,把光輝揮灑。灑在房頂、湖面、草地,細細地編織著一個幽雅迷離的夢境。
5、又過了一會兒,微風吹來,云媽媽向北移了移身子。終于,月亮娃娃勇敢地望著我們,完全露出了她那胖乎乎、圓嘟嘟、笑瞇瞇的臉蛋兒。月亮娃娃散步在深藍深藍的夜空,給賞月的人們帶來了光明、憧憬、歡樂。
6、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又快來臨了,人們又開始忙碌起來,為家人、朋友買月餅送禮物,帶去他們最真誠的祝福。
7、我一邊吃著月餅一邊仰望天空,只見天漸漸變成了深藍色,有幾顆稀稀的星星眨著明亮的眼睛。不一會,月亮透過云彩探出頭來。起初,月光很淺很淺,溫柔得猶如一塊透明的白紗籠罩大地。慢慢地,月光越來越亮,最后,一輪圓圓的明月像一個巨大的銀盤掛在高高的深藍色的天空上,天空剎時變得如同白晝。
8、我拿起了一塊月餅吃了起來,我發現月餅里的白蓮雙黃餡還很好吃呢,我想起了一個神話傳說,傳說古代的時候,嫦娥下凡時在天間撒下了無數的月餅,而那天正好是農歷八月十五日,所以就有了八月十五中秋節吃月餅的習慣。
9、俗話說,中秋的月亮圓又圓。今天是中秋節,又可以欣賞到這圓圓的月亮了。
10、秋天,嫩嫩的季節,樹葉一不小心就掉了;八月,濃濃的月份,桂花香飄中有著歡樂的氣氛。八月中秋,點綴著整個漫長而無生機的秋天,使秋天更具有魅力。在桂花樹下,泡一壺好茶,在歡樂的氣氛里和親朋好友一起肆無忌憚地聊天,這就是故鄉八月中秋最美的時候了。
11、秋賞月古人說的好: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小時侯的我以為月亮是彎的,太陽是圓的,直到有一天,媽媽告訴我,中秋時,月亮就會變成圓的,我有點半信半疑,可是中秋那天,月亮真是圓的,并且還要吃上幾塊香甜的月餅,從此,我便喜歡上了中秋賞月。
12、盼望已久的中秋佳節終于到了,人們興高采烈,以各種節目形式來歡度這個傳統節日。這天剛好是我叔叔的生日,大家一起在酒店里聚餐,慶祝生日,共度佳節。
13、或許對于別人來說沒有什么,但對我來說真的很來之不易,在平時的生活中大家都很忙,為自己的事業而努力著,不停的在奔波。難得有一個中秋節可以和家人在一起團聚,真是很幸福啊。
14、回到家,我連忙跑到陽臺上賞月。只見月亮高高地掛在天空中,宛如一個圓潤亮澤的白寶石在黑夜里站崗,非常美。我好想有一雙翅膀,飛到月亮上去,在空中旅游,還可以看到美好的夜景,觀察大大的月亮,那該多好呀!
中秋節手抄報 篇24
(一)嫦娥奔月
據說遠在四千多年前,有窮國的國王后羿,勇武善射,但生性暴戾,不體恤民間疾苦,弄得民不聊生。后羿想長生不老,從昆侖山找來長生之藥,準備擇日吞藥,此事為嫦娥得知,為體恤子民,免于后羿長期殘暴統治,乃先將此藥吃下,突然身輕如燕,飄飄然向月宮騰空飛去,后羿發現,以箭射嫦娥,嫦娥進入廣寒宮,成了月神,稱為“明月之神”或“太陰娘娘”。
(二)*元朝
相傳,元末,中原人民不甘受其元的殘暴統治,愛國之士紛紛奮起抗元,朱洪武的軍師劉伯溫要屬下扮道士到各縣賣符,并稱:今年天將降災,要避災者可于八月十五日懸掛日月旗,旗將藏于大月餅中。到了這天,各地民眾都切大月餅,將其中所藏的旗掛起來,起義聲勢大振,元人大為吃驚,朱洪武就一擊成功,結束了元朝的統治。后來,這種日月旗就是“明”旗。另外類似的傳說是月餅內藏一條紙,內寫“八月十五夜殺”,大家切月餅時看到這一張紙,就紛紛奮起把殺了,元朝就被*了。
中秋節手抄報 篇25
《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在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祭月的風習。
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中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跡。文人士大夫對賞月更是情有獨鐘,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水調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中秋節手抄報 篇26
好累啊,我和太陽打了一天的架,想奪個月亮送給你,沒想到那家伙不給我面子,我一氣之下給踩成了月餅,不介意就收下吧,提前祝你中秋節快樂!
好朋友我喊你盡情吃月餅了,第一口,祝祖國繁榮昌盛!第二口,祝我們幸福安康!第三口,不要掉渣砸到小強!第四口,吃完了吧,請君結賬!
喝一喝幸福酒,祝你好運天天有;聞一聞幸運花,祝你天天樂開花,賞一賞明月,祝你天天有人約,吃一吃團圓飯,祝你天天大團圓,預祝你中秋節快樂!
很想你,可又不好意思打給你,怕你覺得我老騷擾你,真的好想和你聯絡,但是豬是不會和我聊天的,只會傻傻的看我發的短信~豬你中秋快樂!
恨君不是江樓月,東西南北,東西南北,只愿相隨不愿離;恨君恰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
紅紅燈籠高高掛,圓圓月亮長長牽,掛的是火火的喜慶深深的祝愿,牽的是濃濃的掛念久久的香甜。中秋日子慶團圓。祝朋友日子紅火過,中秋人團圓!
后羿忙射日,嫦娥偷奔月。月老不曾老,自古情難了。中秋月兒掛,心中圓往事。玉兔伴嫦娥,絹帶千古繞相思。
花好,景好,心情好;月圓,事圓,家團圓;門前喜,門后喜,處處見喜;時時樂,天天樂,百事可樂。中秋節祝你快樂,合家團圓。
花好月圓日,中秋喜相逢;明月寓團圓,祝福寄友朋:愿生活如圓月,夢想皆達成,幸福明月光,伴你天下行!中秋快樂!
吉星,送你吉祥福祿壽;化為流星,助你實現愿望;化為紅星,把你照耀;化為行星,將你圍繞;化為恒星,陪你到老!如果收到,這個中秋你最閃耀!
季節最美是秋天,節日最美是團圓,月亮最美是圓滿,月餅最美是香甜,情誼最美是想念,理想最美是實現,祝福最美是相傳,你要最美笑開顏!中秋節快樂!
寂靜的夜空,是我對你無盡的思念;月圓的中秋,你是否感覺到了我的愛;為你準備了中秋的月餅,甘甜的果汁,今年的中秋,你能陪我一起過嗎?
佳節送福,非你莫屬。愛情甜蜜,家庭和睦。事業折桂,升遷如兔。老朋友,新祝福,祝你中秋佳節喜在心頭住!
家鄉的月亮總比外面的圓,家鄉的月餅總比外面的甜,中秋將至,不能回家團圓,給家鄉的親戚朋友送出我的祝福:中秋快樂!
家有一箱月餅,不知與誰能共?多少秘密在其中,送誰誰都能懂。餅外情深義重,餅內玄機重重。愿這上空中秋月,能讓你與家人團圓,幸福長久!
剪一片快樂云裳,襯托你的微笑臉龐;裁一段好運月光,呵護你的甜蜜夢鄉;裹一縷平安餅香,溫暖你的幸福心房。中秋思念長,祝福更吉祥。
鑒于你在我心目中至高無上的尊貴地位,我決定搶個先,提前向你發去中秋賀電:薪水狂翻倍,工作不受累,花好月圓美夢隨,心想事成幸福陪。
江山易變,情字難改,春去秋來,花謝花開.伴隨著微寒料峭的秋風,佳節中秋即將到來,放不開思念你的情懷,節日里祝你掃掉陰霾,舒心暢快!
皎皎天上月,圓圓中秋節。脈脈星河稀,款款逢佳期。個個月餅香,片片桂花芳。依依思念至,遙遙祝福句:甜甜日子美,濃濃幸福隨。中秋快樂!
潔明皓月逢佳節,摯手共享兩相依,愛深情濃甜似蜜,翱之清風何求兮。誓與君相伴月缺至月圓,共度此時至此生,祝中秋節快樂!
中秋節手抄報 篇27
適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卻不見那月亮,定睛一看,原來是被幾片青云遮住了。青云如煙似霧,彌漫在月光下。
中秋,用“每逢佳節倍思親”來形容她,最適合不過了!這中秋節,就是團圓的日子,一家人其樂融融地聚在一起賞月,是多么幸福的感覺啊!
我再次向美麗的夜空遙望……
不一會兒,月亮慢慢拂開青云,猶如銀盤,明亮的高高的嵌在夜幕中。明月穿著白色的紗衣,嫻靜而安詳,溫柔又大方。那柔和的云朵簇擁著皓月,皓月把它那銀片似的光輝灑向大地,灑遍大街小巷。
我瞇著眼,隱約看到月中模模糊糊的景物,是樹?是山?是云霧?是我的身影?真是想什么就像什么。忽然,天空又飄來了一片淡云,輕輕遮住了月亮,像是在和月亮玩躲貓貓。月兒擠呀,擠呀,使勁想鉆出來。一陣 涼 風吹散了云霧,重現月兒那秀麗的臉龐。
在這浪漫的夜晚,一切都顯得非常恬靜美好。月亮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對我微笑著,遲遲不離去,我多希望時間永遠停留在這一刻,沉醉······
中秋節手抄報 篇28
中秋佳節由來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關于節日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也有很多關于這天的傳說和傳統。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農歷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
《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
中秋節也稱為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也是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為每年農歷八月十五。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處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征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中秋佳節詩句
1、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2、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3、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4、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蘇軾《念奴嬌·中秋》
5、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辛棄疾《木蘭花慢·中秋飲酒將旦客...》
6、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李嶠《中秋月二首·其二》
7、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中秋節手抄報 篇29
來歷一
中秋節由古代祭月慢慢演變而來。古代歷法把每個季節分為三個月,分別是孟月、仲月、季月。農歷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所以被稱為“仲秋”,而農歷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稱為“中秋”。最初這一天被定為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日,慢慢就演變成為中秋節。
來歷二
中秋節由嫦娥奔月的故事演變而來。這個我們最熟悉了,先是后羿射掉了多余的九個太陽,然后上天賞賜他一種成仙的藥,他舍不得離開自己的妻子嫦娥,就把藥交給嫦娥保管。在八月十五這天嫦娥吃了仙藥,然后奔月亮去了。后羿思念嫦娥,所以每年這一天,都會在園子里擺上嫦娥最愛吃的東西,盼望她能回來團圓。之后,年年如此,代代相傳,就演變成了節日,由于這天時值中秋,所以叫做中秋節。
來歷三
中秋節由祭祀土地神演變而來。在農耕社會,農作物對于農民至關重要,所以人們經常祭祀土地。在秋季收獲時,農民會祭祀土地神,農歷八月十五正好是農作物收獲的時節,因此逐漸演變成中秋節。
中秋節手抄報 篇30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后來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
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雖然祭月的習俗開始年代無法確定,就現有的文字資料來看,漢代枚乘的《七發》中說,“客曰:將以八月之望,與諸侯并往觀潮于廣陵之曲江”,這或許是今天中秋后觀錢塘潮風俗的由來。大約到了魏晉之時,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未成習。
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說:“八月于秋,季始孟終,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勻,取之月數,則蟾魄圓。”待到宋時,才正式定為中秋節:“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月餅被列為節日佳品,蘇東坡就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佳句。
南宋中秋節活動,則更為豐富多彩: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舉,或攜湖海,沿游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并在江上施放萬盞“小點紅”(小羊皮燈),燦如繁星,十分可觀。明清以來,“賞中秋”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還形成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等特殊習俗。至今,每逢中秋佳節,民間仍盛行賞月、吃月餅和團圓飯以及舞龍、點塔燈等習俗。
中秋節手抄報 篇31
中秋節,我報名參加了保利廣場舉辦的月餅DIY活動。
一大早,媽媽就帶我來到活動現場,居然有一些小朋友比我起得還早,噢,還有“嫦娥姐姐”幫我們助陣呢。
平時只知道吃,這月餅到底是怎么做出來的?今天總算得見廬山真面目了——只見“嫦娥姐姐”在一個容器里放入200g冰激淋粉,然后加入100g豆沙、100ml水、100g植物油,這些原材料可是一一稱過重量不能隨意放置的喲。“嫦娥姐姐”將原材料混合攪拌后放在一邊,然后開始和面。十幾分鐘后面和好了,只見她將混合的原料揉成一個個小面團,然后分給我們小朋友。
我拿到了一塊乒乓球大小的面團,咖啡色的。“嫦娥姐姐”讓我們先把面團拍平,我仔細地把它拍得很平很平,大小跟我手掌那么大,然后按照姐姐說的把蓮蓉餡放上去,再從邊沿往中間按,揉成圓圓的湯包那樣。別覺得很簡單,其實還是細致活,這不,有小朋友不小心把餡露出來了,有的把面皮弄破了,幸虧我小心。接著,我拿過來一個按壓器,把我最喜歡的玫瑰花造型放在按壓器里面,輕輕地把面團塞進去,翻轉,對準碗里面使勁一壓,最后在月餅表面上灑一些白色的面粉。就這樣,我的第一個處女作——漂亮迷人的玫瑰花月餅就誕生了。
“好誘人啊,好想嘗一下!”旁邊的小朋友忍不住說。媽媽也直夸我做的月餅品相不錯,味道應該更不錯。
我心里美死了,呵呵,能干吧?最關鍵的,這是我自己親手做的月餅,意義非同一般噢!
中秋節手抄報 篇32
中秋節祝福語
1、明月本無價,高山皆有情。人雖不至,心向往之。衷心祝愿您和家人團圓美滿,幸福安康!
2、今秋又是月圓時,清風只影度中秋,思念佳人千里外,明月傳情表我心。祝你中秋節快樂,人月兩圓!
3、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又是一個花好月圓夜,送你一個月餅,無限的思念和祝福盡在其中,中秋節愉快!
4、風柔雨潤花好月圓,幸福生活好甜!冬去春來似水如煙,一年中秋在眼前!流年不復返,人生須盡歡。中秋快樂!
5、天上最美是圓月,人間最美中秋節。秋水長天共一色,花好月圓思切切。中秋來臨之際,愿君幸福無憂煩惱歇。
中秋節的詩詞
《中秋》
(唐)李樸
皓魄當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中秋旅思》
中國臺灣民謠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鄉秋憶月,異國夜驚潮。
手未攀丹桂,以猶卷緣蕉;登樓悲作賦,西望海天遙。
中秋節手抄報 篇33
中秋節賞月的風俗,據歷史學家推斷,最初是古代宮廷文人興起,然后擴散到民間的。早在魏晉樂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寫道:“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中秋節開始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傳說唐玄宗夢游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并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云外。間里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于通曉。”吳自牧《夢梁錄》說:“此際金鳳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圍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簍之人,解農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燒不絕。”更有意思的是,《新編醉翁談錄》記述拜月之俗:“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飾之,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愿貌似嫦娥,圓如皓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