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研究報告十篇
課題研究報告 篇1
個案案主:四年級第二小組
成員:
趙雅琪,女,10歲。班級副班長,成績優秀,性格活潑開朗,愛發言、善思考,學習興趣高,家庭對學習極為重視。樂于助人,熱心班級事務。
蔣永磊,男,11歲。成績較差,性格內向,不愛發言,母親在外地工作,父親忙于工作。平時跟著爺爺奶奶。學習熱情不高,有時完不成家庭作業。平時話較少。
李東軒,男,10歲。成績中等,上課不愛發言,對學習興趣不夠濃厚,。
王梓印,男,11歲。成績中等,個頭矮小,聰明活潑但有些調皮,能聽老師的話,只要努力常能考出好成績。數學成績較好。
張軒,男,10歲。成績較好,學習踏實,聽講認真,樂于思考,誠實守信,熱愛集體。
王雪嬌,女,10歲。成績良好,學習認真、刻苦,踏實努力,認真做好每一件事。
劉天慧,女,11歲。成績中上等,學習踏實,發言積極,語文成績較好。
案主來源:
班級以“組際同質、組間異質”的原則分組,分組參考上學期期末考試成績,優生差生搭配,氣質性格搭配,男生女生搭配,形成七人小組。并隨機抽取一個小組作為研究對象。
具體研究報告:
教師報告:
這個小組總體學習成績中上,基本能解決學習中的問題,但合作能力不強,通過合作獲得整體提高的意識不強。在合作時,往往過于依靠個人的能力,優生不能帶領(而是代替)差生思考理解,學生并未在合作中體會到合作的好處,合作意識不強。
1、小組合作常常采用討論的方式,在討論中優生占絕對主導地位,從發言到記錄總結由優生(趙雅琪)包辦,盡管采用輪值組長制,但收效不明顯(有時差生根本不能擔任總結發言的任務,甚至記錄都不能完成)。差生(蔣永磊)從不參與較難問題的討論,僅僅參與類似讀書、背誦等極為簡單的項目時較為積極。
在小組中的優生(趙雅琪)承擔了絕大多數的合作任務,在小組中人緣好,有威信。往往她的個人結論成為小組的最終結論,常常是先由她一人完成任務,再作為小組意見在班級中發言,在幫助差生時為圖省事常常采用告訴答案的方法,但為人很熱心,對差生基本上是有求必應。
在小組中的中等生較為輕松。王梓印有時能在討論中發表獨特觀點,但更常在討論時開玩笑,使討論不能圍繞老師既定的目標進行,從一定程度上影響討論效果。能聽取組內討論意見,加以總結,討論時常和趙雅琪進行爭論(其爭論內容往往和要求討論的內容關系不大,愛糾纏于枝節問題,甚至是無關問題,其動機往往是好玩)。當有老師參加小組討論時往往又有價值的、出人意料的觀點。不愛理睬差生,常采取取笑的態度對待差生,經老師教育,態度有較大改善,有時能主動幫助差生,引導他們思考,但缺乏耐心。在擔任小組書記時表現較為積極。
在小組中的另一中等生(李東軒)對小組討論往往采取旁聽的態度,不愛積極參與,極少發表個人意見,但能較為認真地聽旁人的意見,有時在同學(調皮的王梓印)吸引下會參與其中,面對較難的問題時對組內其他同學較為依賴。擔任組內書記時不能很好地總結小組意見,在組內無影響力。
在小組中的差生(蔣永磊)基本不參加小組討論,不能完成組內分工布置的任務,能聽組內其他同學發言,但聽后總結的能力極差,常表現為發言不知所云,所以不能承擔組內書記的任務。但學習熱情有所提高,在讀書背誦等較易的項目時表現積極,成績未見明顯上升。
2、在小組表演時,小組內分工明顯傾向于優生。角色安排一概由優生指定,重要角色一概由優生擔任,差生在組內基本上得不到表現機會。在由教師指定差生擔任重要角色時,差生明顯缺乏信心,表演不夠到位,不敢投入角色(在教室的鼓勵表揚下,情況也沒有明顯改善),有時甚至會因表演不到位在班級中引起訕笑(更挫傷了表演的積極性);在教師指定角色時,優生有時表現為不滿教師的安排。
3、在合作解決難題的過程中,合作僅僅是形式上的,差生無法在同一層次上發揮自己的作用,相反的,差生只能抄襲優生的答案,根本沒有參與到解題過程中去。在解決容易的題目的過程中,差生也常常不動腦筋,直接在優生處抄襲答案了事,又是中等生也是如此。在這一小組中,趙雅琪的答案往往代替小組的答案,其他人并未參與思考。班級中其它的小組也常出現這種現象。教師的教育并不能完全見效,有時會使這種抄襲會更隱蔽一些。
4、差生并不是在所有的項目上都缺乏討論的興趣。在有他們擅長的題目或能充分調動他們積極性的題目出現時,他們也能充分的參與討論。優生也在有興趣的話題中表現得更為出色。蔣永磊比較愛談論小動物,例如在作文討論《我們家的小狗》時,表現極為活躍,發言連貫、充滿熱情;李東軒愛談論自己感興趣的電視劇;王梓印愛討論戰斗故事等。總的來說,更貼近生活的話題已引起學生的興趣,而距離生活較遠的話題學生表現得不夠積極,優生的發言也更多表現為空話、套話,還有從揣摩教材和教師意圖而來的廢話。
5、通過小組合作,在這個小組中,學生的聯系有所加強,關系較為密切。在老師的要求下,他們不僅僅是課堂上合作的關系。課后,他們仍然要保持小組編制進行學習,這使得他們之間的接觸時間增加;同時,由于趙雅琪在組內的重要性(常靠她一人解決整個小組的問題,完成教室布置的任務),她在小組內的出于領導地位,除王梓印外,其他人服從趙雅琪的安排,要是鬧別扭也多半是差生進行讓步,學習中的地位高低決定了平時相處時地位的高低。
6、對這個小組成果評價的高低,往往取決于趙雅琪和王梓印的表現;如果對這個小組的合作本身進行評價,那么它往往是流于形式的。
7、小組合作中存在一些問題,但是這些問題并不單是小組合作才產生的,小組合作在大多數時候還是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的,當討論和表演能正常進行時,課堂較熱烈,有利于營造適合學生發揮想象和創造能力的空間
學生訪談:
趙雅琪:對小組合作不是很滿意,她們(主要指李東軒、蔣永磊)總是不愛說話,有時候很簡單的東西也不會說,總喜歡抄我的,我也沒辦法。有時候我教她們也不聽,就叫我給她們答案。我有時候也沒耐心教她們。有時候挺煩她們的,要是能和、(她的好朋友,成績很好)在一組就好了。我們肯定能討論得起來。有一次老師布置一個小組作調查報告,可我們小組都不做,我只好一個人又做記者,又做編輯,又寫又畫,一個人寫好了,可老師也不知道。有時候挺不公平的。我喜歡老師表揚,有時候我一個人就能把事情做好,我更希望老師表揚我。
王梓印:我對小組合作沒什么意見,無所謂好不好,反正我只要自己學好就行了。要是能幫助別人我還是愿意的。我也想幫助差生,但是他們不要,我也不好意思。合作成果不怎么樣吧。我不太愿意跟她們一組,要是能和、(他的好朋友,成績中等偏下,有的成績差)一組就好了。(老師問:一定對成績提高有幫助嗎?)不一定能提高成績,但是我們討論的時候有話好說。(老師問:討論時說什么?都和老師布置的問題有關嗎?)不一定和老師布置的問題有關。(老師問:那為什么還要一組呢?)和他們在一起開心。我對老師表揚不表揚無所謂。
李東軒:我們小組不怎么樣,和其它小組差不多。我有時候會發言,但比較少,能完成自己的任務。有時候會抄她們(趙雅琪、王雪嬌、王梓印)的答案,多數情況下自己做。我不太幫助別人,不是不愿意,也沒什么人要我幫助他們。參不參加這個小組對我的學習影響不大,我無所謂和誰一個組,要是能和好朋友一個組更好。老師表揚我很少,有時候聽到老師表揚會很高興。我希望能參加小組活動,我希望老師能多表揚我們小組。
蔣永磊:我們小組挺好的,我在討論感興趣的題目時會發言,但我發言不好,他們(趙雅琪、劉天慧、王雪嬌、王梓印)發言好,我喜歡學習,不過有時候有點懶,不能完成作業,這學期好多了。(老師問:和小組有關嗎?)和小組有關,她們會幫助我。我喜歡和、(她的朋友,成績一般,有一個較好)一個組,她們會幫助我,我想一定會進步。我很在意老師的表揚,很喜歡。
王雪嬌:我們都知道開展合作學習對自己很有用,但在實際上總是不盡人意,盡管有合作學習的時候,但起到的實際作用并不時那么明顯,也許時我們不善于正確合理地開展合作學習吧。希望老師能多指導我們如何科學地開展合作學習。
劉天慧:合作學習對于我們的學習應該說還時有幫助的。個人的能力有限,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從同學那里得到適當的幫助可以解決自己困惑的問題,掃除學習的.障礙。但是有的學生就不這樣想,總是想著能找到答案就行,不管這個答案是怎么來的。
張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習方法,在開展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大家可以集思廣益,智慧共享,合作的關鍵還是要讓每個人都積極有效的參與到討論中來,讓每個參與的人都學會更多的學習方法和策略,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
原因分析:
1、總的來說,班級的小組合作并未見顯著成效,學生的合作素質并未有明顯提高。小組合作時間較短,學生并未能真正適應小組合作的形式(以前也有類似的學習方式,但未能形成規模,使用較為隨意)。
2、小組合作的方式并不適應所有的課堂教學內容。它對課堂教學和學生學習并不能起決定性的作用。它僅僅是課堂教學手段的一種,必須針對不同的內容、對象進行調整,必須和其它教學手段結合起來。
3、小組合作要考慮到學生個體的學習習慣,否則有時會產生負效應。
使用策略:
1、小組合作學習需要恰當的分組。在分組時不能只考慮到學生的成績,還應當適當的考慮到學生間的性別、興趣、人際關系等因素,但不能完全根據學生的性別和人際關系進行分組(易使合作偏離方向),如果按相同的興趣(或理想)進行分組,情況會比較好。
2、注意調動學生合作的興趣,學生合作的初動力來自于教師的指定分組,但這個分組不能給學生以實質性的動力。在合作中,應該不斷以激勵手段促使學生向前。確定適當的合作的范圍也能調動學生合作的積極性,這個范圍要貼近生活,能使班級的大多數學生有話好好說。
3、要協調合作小組中各成員間的關系。盡量使合作小組中各成員的關系密切,并應盡量使成員間的地位平等,這樣才能有助于提高合作的質量。
4、要關注學生合作的趣向。合作要有明確的目的性,要努力使合作小組的成員協調一致的進行討論,教師要更多的關注學生的討論,參與學生的合作,及時地制止偏離方向的合作(一個貼近學生的、適合合作的合作內容往往不需要教師制止,學生就能始終熱情高漲的進行合作)。
5、合作必須有適當的分工,無論是結合個人實際情況的分工還是輪值分工,必須制定適當的計劃,并認真執行(哪怕影響合作成果的匯報)。
6、合作必須和獨立思考相結合。該獨立思考的項目應當使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合作不能以移植優等生的思考結果而放棄多數學生的獨立思考為代價。當進行合作時,合作的成果形式必須是小組集體的。
7、合作本身必須在適當的時機使用。不能為了合作而合作。
8、小組合作應當和其它的合作形式結合使用,和其它的課堂教學手段結合使用。
對此個案研究的說明:
這次個案研究是我校《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小學生合作能力的研究》課題組研究的一個部分,我們對學生的小組合作模式進行研究.其原因在于在目前興起的學生合作學習的熱潮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最為廣大教師熟知,并且在教學中運用最廣,成效最大,當然,其研究成果也最顯著,最易為我所借鑒.同時,我們考慮進行合作模式的個案分析的時候,也考慮到我校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和運用還處于落后水平,僅僅停留在淺層次的階段.這次,結合我校課題的研究,我們將借鑒兄弟學校的成功經驗,結合本校學生的特點,對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進行實踐,并在實踐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形成一些有我們自己特色的有效的研究成果.
根據以上的思考,我們的研究從我校課題實驗班中隨機抽取一個小組(該班級事先經過有效分組,并擬在實驗過程中作適當調整),在不事先通知小組學生的情況下,請課任教師(語數外及部分小學科,重點突出班主任)對此小組的合作狀態(合作的搭配,合作的動機,合作的趣向,合作中各合作者的關系)予以關注,課題組長期跟蹤,并結合課任教師對合作的成果作出評價。
課題研究報告 篇2
【摘要】幼兒教師職前與職后教育活動設計能力的比較研究,促使幼兒教師教育培養院校重視這一能力的訓練,以“教育活動設計”為切入點和突破口,是幼兒園新入職教師順利渡過“適應期”的最佳選擇。同時,增強師范院校與幼兒園之間的“校園共育”的合力,共同促進幼兒教師職前與職后教育活動設計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職前與職后;教育活動設計能力;研究報告
一個幼兒教師的職前、職中、職后都需要不斷地“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用“行動”“實踐”為平臺,將書本的、外顯的、公共性的知識通過實踐性反思轉化為內在的、高度個性化、經驗化的個人知識,幼兒教師的教學行為是一種自主的、情境化的、具有個性特征的智慧經驗的體現。由此看來,把好實踐能力培養關,才能確保學生在未來的準入、考核、工作等方面能持續發展。這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這幾年,《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20xx年,以下簡稱《專業標準》)、《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20xx年,以下簡稱《指南》)、《幼兒園工作規程》(20xx年,以下簡稱《規程》)等新的學前教育政策法規的出臺,對幼兒園的教學產生了新的挑戰,與幼兒園課程實施密切相關的“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更是成為師范院校教師們備加關注和探究的課題。《專業標準》把“教育活動的計劃與實施”作為幼兒教師的專業能力之一,其中就包括“教育活動的設計”能力,全國不少省市的幼兒教師國家編制招考更把“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作為考核的重要內容。不僅幼兒教師教育培養院校重視這一能力的訓練,幼兒園更加重視,因為以“教育活動設計”為切入點和突破口,是幼兒園新入職教師順利渡過“適應期”的最佳選擇。
如何以學生為本,參加實踐,教學研討,系統引領,全程體驗,在有限時間內、最有效地引導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積淀豐富的教學經驗,縮短其就業后的適應期,為其可持續的專業發展奠定基石,這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
“活動設計”課程是各個層次師范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核心課程,承擔了傳遞3~6歲幼兒園集體教育活動設計與實施的基本任務。這門課程的教學,對教師素質的要求挺高,教師不僅要有關于活動設計的基本理論知識,還要對幼兒園五大領域的教學非常熟悉。
教師的教學基本技能提升是幼兒園師資建設的核心任務。縱觀歷年來的各種教師專業成長研究發現,對幼兒教師職前與職后教育活動設計能力的'比較研究甚少。一直以來,促進幼兒教師專業成長的教育規律不是“知識模式”,就是“技能模式”,而且都是坐在教室里上課或者講座的形式居多。從師范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職前培養)以及幼兒園教師參與的各種職后培訓就可見一斑。因此,該課題研究可以彌補這一缺憾。
二、研究假設
(一)問題的提出
幼兒教師職前與職后教育活動設計能力比較研究,旨在從教育全實踐的角度探尋幼兒教師專業成長的客觀規律。有如下兩方面的假設:
(1)職前幼兒教師(師范院校在讀學前教育專業大專學生)的教育活動設計能力可能會超越職后幼兒教師(幼兒園在職教師)的教育活動設計能力。
(2)同一名幼兒教師,在職前與職后的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能力的提高,不一定就要成長在公辦園中。
(二)現狀調查
我國幼教師資質量不高,幼兒園教師職前學歷層次普遍比大部分國家和地區要低,培養職前幼兒教師的師資力量也比較弱,很多都是非專業師資力量改行來任教。職后培訓雖然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國培”和“省培”,但多人集體聽講座的形式,只能是擴展視野還可以,真正有效提高每一位職后幼兒教師的教育活動設計能力,恐怕還要打個問號。實際工作中,職后幼兒教師依賴現成的《教師指導用書》中設計好的教育活動設計方案居多。不管是職前還是職后幼兒教師,教育活動設計能力均堪憂。
職前幼兒教師一般采用“理論闡述+案例分析+方法提煉+演練實踐”的模式,借助案例,來學習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結合《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的技能性和實踐性特點,在每個內容的教學中,穿插滲透展示相應專業技能技巧小環節,如講故事、朗誦兒歌(兒童詩)、情境表演、彈琴、唱歌、跳舞、拍節奏、喊口令、學做模仿操等專業技能,并根據教育活動設計內容進行穿插滲透展示。
大多數師范院校在培養職前幼兒教師時,會在教育活動實施過程中注意與一線幼兒園緊密聯系,增加學生去幼兒園見習的頻率及時間,突出學以致用,跟蹤指導。關注見習后學生設計的教育活動方案,并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匯報、研討,及時提升學生教育活動的設計能力。在學生的頂崗實習中明確授課要求,即以不同類型活動課程的形式設計并完成每一節課。
職后幼兒教師的教育活動設計能力也不容樂觀。從最近一次的幼兒園特級教師評選現場來看,在規定的45分鐘內進行教育活動設計并展開說課,幾乎沒有出彩的教學設計內容,整體水平偏低,作為特級教師在教學方面還要起引領作用,令人堪憂。但是,在全省幼兒園教學能手比賽的現場,能看到高質量的教育活動設計,看來給的時間充裕,教師集體研究,領導重視,教研共同體多次磨課,還是有利于職后幼兒教師教育活動設計能力的提高的。
職后幼兒教師的教育活動設計能力的提升,從國培情況看,主要有這么一些方式:
1.觀摩交流、集中研討
安排職后幼兒教師置換到示范園跟崗學習,或由示范園的優秀教師以講授的方式傳授教學經驗,建立城鄉幼兒教師交流制度。
在加強實踐能力培訓的同時,著眼于觀念轉變和理念更新,實現示范課—聽課—評課相結合的園本教研機制,以此方式提升職后幼兒教師的教育活動設計能力。
2.學術報告、專題講座
聽取專家講座和優秀一線教師主題報告、講座等方式的理論,與專家交流、案例分析(主題式視頻切片)、主題研討、設計教案、撰寫教學論文、模擬上課等方式獲得參與式體驗和實際問題操作與解答,以此幫助職后幼兒教師拓展視野、提高教育活動設計的技能和素質。
3.課例研究、能力發展
兩個以上的學員為一個小組,確定教學內容、備課、授課、評課和反思、修改教案,用修改了的教案在另一班授課、進一步評價和反思、分享結果。課例研究強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思考與體驗,提倡教師的研究回歸本原,關注實踐問題的解決,它以行動研究為首選方法,以課堂為研究的主要場所,以實踐反思為主要特征,以指導教育實踐獲取策略知識、促進專業成長為首要目標。這種實踐性強、重互動、成本低、易操作的特點恰好能夠適應幼兒園教學和教研的特點,通過將課例研究引入幼兒園,可快速解決當前職后幼兒教師教育活動設計中遇到的問題。
4.實踐教學、現場診斷
為每位職后幼兒教師提供三種形式的真實課堂實踐教學:第一,對每位職后幼兒教師進行課堂話語表達、教師反饋、學習策略指導、啟發式教學、課堂導入、教師提問等教學技能的微格訓練。第二,每位職后幼兒教師必須參與由“設計、試講、評課、再講、再評”等環節構成的“一課三反思”教學實踐活動。第三,每位職后幼兒教師須參與現場說課一次,專家和一線優秀教師現場診斷和評選優秀教學設計。
5.脫產研修、頂崗實習
“幼教國培計劃”中,“農村幼兒骨干教師置換脫產研修項目”是培訓的重點之一,其模式是組織支教教師、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到農村幼兒園支教、頂崗實習,置換出農村幼兒骨干教師到培訓院校進行為期3~6個月的脫產研修,提高幼兒教師專業能力和教育教學水平,示范引領學前教師教育職前職后一體化。
但是,以上這些方式大都是短期的多,開闊視野還可以,回到原位后基本上就拋之腦后了,沒有一個長期機制來保證職后幼兒教師教學活動設計能力的提升。“置換脫產研修”也并沒有給職前幼兒教師帶來多大的收獲,有的偏遠農村一所幼兒園就1名園長和1名幼兒教師,在職幼兒教師來學習了,留職前幼兒教師1人頂崗,沒人指點,教育活動設計能力可想而知。
(三)課題研究之背景與目的
1.課題研究之背景
前期在做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課題20xx年度項目子課題《以分享閱讀為載體促進教師成長研究》時,就已經對幼兒園在職教師的教育活動設計能力進行過研究,該課題研究主要從成長途徑、園本教研、指導作用三個層面來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同時提出5條專家引領的策略:專題講座,讓理論引領分享閱讀教師專業成長;教學現場指導,讓實踐引領分享閱讀教師專業成長;反思實踐,讓磨課引領分享閱讀教師專業成長;分層引領,促進不同職場生涯階段的分享閱讀教師專業成長;網絡教研,讓交流引領分享閱讀教師專業成長。這些研究結果都對本課題研究有借鑒作用。
除此之外,師范院校的在讀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通過“幼兒園活動設計”、“游戲理論”、“學前教育學”等專業課程也嘗試了幼兒園的教育活動設計,研究者都對此進行了追蹤研究。1995年師范院校為職前幼兒教師開設了“幼兒園教育活動的設計與指導”的課程,本課題的研究者中有一直任教此課程的教師,發現單憑關于“教育活動設計”的上課拿學分,是不足以培養幼兒教師的教育活動設計能力的。而且在學習中,“方法”和“內容”的學習往往是分開的,理論的學習無法跟實踐結合,學生無法就此建立起教育活動設計的基礎。
2.本課題研究的目的
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是從教育全實踐的角度(比如“走園活動”,幼兒教師職前與職后的聯合研究活動)探尋幼兒教師專業成長的客觀規律,做好幼兒教師職前與職后教育活動設計能力一體化、連續性培養。通過工作現場的實踐反思,統領知識與能力,在有限時間內、最有效地引導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積淀豐富的教學經驗,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縮短學生在未來工作中的適應期,促進其可持續發展。同時,增強師范院校與幼兒園之間的“校園共育”的合力,共同促進幼兒教師職前與職后教育活動設計能力的提升。
三、理論基礎
(一)“全實踐”理念
在教師專業發展大背景下,實踐能力無疑是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必備能力。在“全實踐”理念指引下,將有助于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各個實踐環節有機整合,通過工作現場的實踐反思,統領知識與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縮短學生在未來工作中的適應期,促進其可持續發展。幼兒教師職前與職后教育活動設計能力比較研究,就是要在這種“全實踐”理念的理論基礎上進行。
(二)教育生態理論
本課題研究以生態學的視角,以教育生態理論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自覺運用聯系的原理、共生的原理,直面教育熱點問題,對幼兒教師職前與職后教育活動設計能力比較研究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梳理并提出建設性意見;同時,增強師范院校與幼兒園之間的“校園共育”的合力,共同探究。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質的研究方法,以研究者作為主要的研究工具,深入活動現場觀察,同時與職前幼兒教師、職后幼兒教師進行深度訪談,了解她們進行教育活動設計的思路。研究者親臨現場,在自然情境下,采用現場觀摩教學活動、拍攝、拍照、查閱教育活動設計方案、實驗、訪問等多種方法收集第一手資料,汲取有啟發意義的研究思路與方法,盡可能地深入了解幼兒教師職前與職后的教育活動設計能力,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從當事人的視角理解并進行意義建構。主要兩種研究方法如下:
(一)行動研究法
課題研究報告 篇3
一、選題背景
當代著名書法家沈伊默先生說:“學書亦可養性習勤劬,切莫但作心眼娛”習字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一絲不茍,持之以恒的良好習慣的過程。我校學生書寫質量普遍不高,不論日常作業的書寫還是做單元檢測的卷面都存在書寫不認真、不規范的情況。書寫不認真,不但從感觀上不美觀,而且是耐心的表現。反思學生書寫質量差的原因,我認為當前語文、數學、英語等各學科教材容量較大,學生的學習節奏加快,因此,用于書寫訓練的時間不斷壓縮,長此以往,學生逐漸形成了只注重數量,不注重質量的狀況。其實,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可以使學生變得細心,嚴謹,認真,從而受益終生。因此,我校確定了“小學生書寫不良習慣的矯正策略的研究”的實驗課題。
二、理論依據
寫好漢字,是一個人文化修養的一種體現。讓學生從寫字的初始階段就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將使他終身受益。我認為:良好的書寫習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整體思維能力,鍛煉學生手眼的協調能力。他還是未來社會一個不可缺少的素質,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無論從實用的角度,還是從培養綜合素質考慮,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都有作用。良好的書寫習慣的關鍵時期是中小學,學寫字就是學做人。
三、實用價值
《語文新課標》對不同學段的寫字教學提出了不同的階段目標:第一學段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了解漢字的基本知識,能把硬筆書寫規范、端正、整潔,初步感受漢字的優美;第二學段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做到規范、端正、整潔;第三學段,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有一定速度,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優美。
鑒于以上學生和教師的在寫字教學中的實際狀況,如何指導學生寫字,讓學生對書寫漢字產生濃厚的興趣;讓寫字教學真正落到實處,完成新課標對學生不同學段寫字的目標要求,讓我們的每一個孩子寫好每一個字,是我們課題研究的重點。寫字教學在培養學生寫字興趣的同時,不僅能更好的增強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意識,養成循序漸進的學習態度和持之以恒、勤學苦練的'精神,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創造意識和創新能力,還可以磨練學生的意志,養成良好的習慣,為將來的學習、工作打下基礎。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書寫不良習慣矯正策略。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本課題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對比法、行動研究法、案例分析法。
六、課題研究的實施步驟及方法
第一階段( 20xx.5.1——20xx.5.22 )
1、選擇課題、分析現狀,查看相關的資料,(作業、練習等)制定課題方案。
2、開展問卷調查及學生訪談。
第二階段( 20xx.6——20xx.8 )
1、小學生書寫不良習慣的表現研究。
2、以學習、討論、經驗交流為主要形式,理論結合實踐展開研究。
3、做好個案的收集、整理,并進行分析總結。
4、總結小學生書寫不良習慣的策略方法。
第三階段( 20xx.9——20xx.10 )
1、匯總各種資料的編輯。
2、進行課題總結完成研究報告。
七、預期效果
1、形成研究論文。
2、撰寫研究案例。
3、匯總成果報告。
4、研究反思。
課題研究報告 篇4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牛津小學英語》這套教材內容豐富,所涉及的方面也比較廣泛,比如:運動、顏色、食品、家庭生活、興趣愛好、國家名稱、季節、天氣等,在這些內容中大都滲透了德育因素,只是這些因素不像思品課那樣顯而易見,必須教師認真鉆研教材深入挖掘才能發現。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好其中的德育資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的特點,采用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將德育因素滲透于英語教學中,使學生既學到了英語知識,又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情感的教育。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在今后的英語教學工作中,通過采用各種形式的活動方式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滲透,真正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和道德認知水平,讓他們學會尊重、關心、樂于幫助別人,培養他們良好的衛生、生活習慣。通過家訪或者調查問卷,不但要看學生在校的表現,還要了解學生在家時品德方面的表現,然后發現問題,再解決問題。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
教育學家赫爾巴特認為:“教學最高、最后的目的包含在這一概念之中——德行。”這就告訴我們,教師的任務是教書育人,而且育人更為重要。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在《師說》里也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也說明了教師既要傳授知識,更要對學生進行德育。
四、課題研究的原則
1、關注學生的原則。堅持“以學生為本”,真心實意地為學生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服務。讓學生在說學做的過程中真正得到德育的滲透。
2、關注過程的原則。英語教學必須堅持關注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中的過程;關注學生思考的過程;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關注教師的反思過程。
3、關注研究的原則。英語教學必須堅持教學與研究同步,教師與學生互動,教師要在教學中深入研究學生的學情、心態和個性特點,適時采用不同的.方法及時滲透德育。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
(1)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重要性;(2)教師如何采用各種各樣的活動形式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真正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
1、行動研究法。在行動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動。研究課題實際是從不斷發現問題到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在實踐中修改完善方案。
2、個案研究法。主要通過對學生個體的訪談、調查,了解學生在校以及在家的學習表現,分析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探索解決的方法。
3、經驗總結法。教師在研究過程中,不斷地總結得失,同時認真地學習相關理論,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從而充實和修訂方案,改進操作方法。
七、課題研究的過程
(一)準備階段
1、確立課題,搜集資料,制定研究方案框架;
2、制定實施研究方案。
(二)實施階段
1、制定課題研究計劃。
2、按照計劃,分段實施。
3、階段性成果展示。
4、總結課題研究成果,撰寫結題報告,申報結題鑒定。
(三)總結鑒定階段
總結課題研究工作,撰寫研究報告,完成結題鑒定。
八、課題研究的成果
1、促進了觀念上的轉變,樹立了正確的學生觀和德育觀。德育形式采取以浸潤、熏陶、引導為主,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樂于參與的各種教育活動中體驗成長,德育才能有所作為,才能收到德育的預期效果 。
2、優化了班集體建設。(1)在思想上,凝聚力加強了;團體合作精神加強了;愛國主義思想在每位同學身上體現:尤其是在每周一升旗時候,同學們都站得板板正正,深情地看著五星紅旗徐徐上升。(2)在行為習慣上,文明禮貌用語流行于課內外,見到老師能主動問好;人人積極參與勞動衛生工作,時時保持班級內外的整潔。(3)在英語學習方面,原來有些學生不喜歡英語,逐漸地他們越來越喜歡了,差不多每位學生的英語成績有了顯著提高。
3、促進了學生的成長。(1)學生變得比較陽光開朗大方、樂觀上進,師生之間關系比較和諧,遇到困難和問題能向父母、老師敞開心扉交流溝通。回到家也不再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小公主了,也學會了幫爸爸媽媽做家務了,好多家長看到學生的變化高興得忙給老師打電話報喜。(2)學生很有風度。他們講文明、懂禮貌、尊老愛幼,公共汽車上主動讓位,校內外大型活動井然有序,會后不留污物,公共場所禮貌待人。
九、課題研究反思
本課題雖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離理想目標還有很大距離,特別是通過德育要使學生對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既學會包容又學會堅守、既不忘根又勇于創新,要求很高,需要長期的學習、實踐、體驗、感悟。而且我們的學生對象是周期性的,四年又要換一茬。這種現實也決定了我的研究沒有止境,需要沿著這個課題研究的方向堅持不懈地探索深化,是我任重而道遠的責任和追求。 但我堅信,只要堅持,研究還會繼續。
課題研究報告 篇5
挖掘蘭亭集會背后的價值
——蘭亭集會的藝術價值與歷史價值的研究
執筆人:高二四班徐濤
組長:徐濤副組長:姚臻
組員:周全朱賢峰樊亦誠羅礽宇宋怡菁吳怡沁
小組分工:
組長:徐濤全面負責課題研究,結題報告與匯報。
組員:姚臻負責研究蘭亭集會的文學價值分析,演示文稿準備。
周全負責收集蘭亭集會的歷史價值分析。
樊亦誠負責研究蘭亭集會的書法價值分析。
宋怡菁收集與文學書法有關的資料。
羅礽宇收集與歷史相關的資料。
朱賢峰路線制定,篩選匯總資料。
吳怡沁攝影與照片整理。
課題目的
激發小組成員對于書法藝術的喜愛,提高人文修養,體會魏晉時代人們的獨特處世智慧與態度。
課題內容
紹興之于中國是具有獨特意義與地位的。中國歷史上,估計地名與年號相同的情況也就只有紹興了。但是,南宋,并非真正能使紹興有如此地位的年代。除去近代以魯迅為首的一批紹興文人,真正讓紹興出名的,無疑是公元353年春天的這場集會。
蘭亭集會的意義,在我們小組研究看來,主要有兩大方面。
首先,自然是其藝術價值。這里要重點研究的是《蘭亭集序》。我們先寬泛的把文學列入藝術范疇。我們從書法和文學角度研究《蘭亭集序》,進而發現其價值。
其次,由蘭亭集會的形式與內容角度,我們研究它的歷史價值,試圖從這次集會當中挖掘出足夠反映“魏晉風骨”的內涵,體會它的歷史價值。
研究方法
我們小組的課題屬人文類,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需要大量的文字資料作為背景與支持。
正文
瘦玉蕭蕭,竹徑通幽。蘭亭墨香整整飄散了近七百年仍未淡去。
《蘭亭集序》的開篇就把這次集會的大致情況交代的很清楚: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山陰會稽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社會名流悉聚于會稽山下的蘭亭,包括王羲之兒子在內四十多人。如此一場風雅的聚會自然是值得研究研究的。
本小組從藝術價值與歷史價值兩個角度入手研究。
一、藝術價值
這里,我們將文學納入藝術的范圍。藝術價值主要體現在書法與文學兩個方面。
1、書法
《蘭亭集序》全文共28行,324字。整體上看來,體現了王羲之作品的一貫的俊朗飄逸的`風格。
從細節上說,字形力度、態勢的變化是書法作品美的體現。
舉一處典型的,“少”與“長”、“左”與“右”,上下存在鮮明的粗細對比,體現了力量與形態的變化。
而王羲之的出神入化的筆法不僅表現在異字異構上,更突出的是表現在了重字的變化。這里還是舉一例典型的字:之。全文共出現了20個“之”字,卻各具形態,無一雷同。或是莊重有力,或是落落大方,或是寫意瀟灑。這都體現出了蘊含極深的藝術美感。
從整體上來看,還可以看出其節奏的變化。
王羲之是在微醉的狀況下一氣呵成了這篇作品,通篇觀賞,你會發現,整副作品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剛開始時,用筆工整,形同楷書,節奏比較舒緩;數行之后,逐漸向行書過度,行楷結合,節奏發生了變化;作品的中后段,運筆自由變化,行書瀟灑的特點得以體現,字形搖曳生動,節奏加快。
明末“華亭派”代表人物董其昌曾這樣評價:“右軍《蘭亭敘》(注:《蘭亭集序》又稱《蘭亭序》、《蘭亭敘》,這里尊重原文。),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如此高的評價,無怪乎后世將《蘭亭集序》奉為“天下第一行書”,成為書法愛好者相繼臨摹的范本。而王羲之的筆法更是被廣大書法愛好者奉為初學守則。
帝王們更是對《蘭亭集序》十分喜愛。
南梁武帝蕭衍在《古今書人優劣評》中這樣評價王羲之書法:“王羲之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在蘭亭內有塊石碑,正面是康熙帝的臨摹作品,反面是乾隆帝即興寫的七言絕句,無不體現出對《蘭亭集序》的十足喜愛。
但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蘭亭集序》,多數是所謂的《神龍本蘭亭》,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館。這個版本是唐代書法篆刻家馮承素的版本,而真跡早已隨唐太宗陪葬昭陵。相傳,王羲之將《蘭亭集序》視為傳家寶,代代相傳。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孫智永手上。可是智永不知為何出家,又無子嗣,就將真跡傳給了弟子辯才和尚。到了唐初,李世民在民間大量收集王羲之的書法珍寶,經常臨習。《蘭亭集序》也就在這時到了李世民之手。這樣的一個故事,又給《蘭亭集序》蒙上了傳奇色彩。
但不管怎么樣,《蘭亭集序》的意義是重大的,影響是深遠的。它標志了中國書法藝術在魏晉時期的成熟,開創了一代新的書法風格,推動了書法藝術的發展。
2、文學
這點,在語文課上我們在郝老師的引導下有較為細致深入的研究。
我們被《蘭亭集序》的書法價值影響到了對文字本身的認識。但是如果細看這篇序文,王羲之對于生死的感悟已經有相當的境界了。
文人墨客、遷客騷人對于生死都有自己的認識。生,因人而異,死卻也互不相同。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臧克家在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時說:“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魏晉是名士風流的時代。他們崇尚老莊,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消極,對于死,無所謂,“一死生”“齊彭殤”。
王羲之不這么認為。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生,就應該如此曠達。
然,“俯仰一世”。不同人的活法是不同的。“靜”者,“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躁”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但,“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修短隨化,終期于盡”。事物的生與滅、樂與悲的轉化只是在倏忽之間。由此看來,生命是何等寶貴!“豈不痛哉!”
死不是一回事。“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王羲之說:不要讓生命從自己的指縫間流去。
“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果真如此。
二、歷史價值
王羲之寫行草,東床坦腹,足以見風流,并能折射出這一朝的風骨所在。這里所指的歷史價值事實上就是指“魏晉風骨”。
1、風流時代
研究“魏晉風骨”先從時代入手。
“魏晉風骨”產生于三國后,三國時期將角逐與競爭推向了高潮,然而老一輩英雄死后其后輩平庸,難成大業。于是蓄謀已久的司馬氏攛掇曹氏政權,最終一統天下,建立晉。可司馬氏后代卻也無大才,甚至有些愚蠢。典型如晉惠帝司馬衷,大臣向他匯報百姓無米可食他卻反問:“何不食肉糜?”。
正是這種政令不夠嚴明,政治話題不能亂說,甚至驕奢之風日益興盛的社會環境,催生了一批文人。他們寄情山水,感悟人生,吟風弄月,清談駁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與肉體的雙重自由解放。自由是他們的思維交集,碰擦火花。
那么誰處于風流上層呢?
2、誰足風流
有資格在晉代風流的人須具備以下要素:才華、相貌、智商。
才華不必多說,這是文人必須的素質,文人也有著不同高低層次的才華,他們也只能與和自己才華對等的人為伍,比他們更有才的人不接受他們,比他們稍遜色的人只能仰慕他們,這樣也就形成了各種小團體。
所謂的“以貌取人”是晉代的一個特點,相貌仿佛成了評判人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標準,左思和潘岳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至于智商,它包括了口才與思想。晉代人定義一個高人依據的是他的思想境界。口才則用于近代人崇尚的清談,類似辨論,以各種高深的玄學來試圖說服對方,晉代人將其視為是智者的比武(代表:支道林、殷浩)。如果辯思敏捷則會被人跟尊敬,反之則也會被人排斥在集體之外(代表:孔融、陳元芳)。
按照這個標準來篩選,我們能找出相當大量的符合標準的人,在東晉最搶眼的莫過于王謝世家。
3、何為風流
對詩(謝道韞)、清談(支道林)、飲酒(劉伶、阮籍)、會客、訪士
4、風流猶在
紹興受了晉代人世世代代的影響,至今仍有當年無拘無束的風骨。
重文化。紹興的文化氣息特別濃,對各文化古跡的保養也做到了不世俗不夸張保原貌保風格。王羲之故宅周圍的那個社區仍是古風猶存,彎彎繞繞的巷子阻隔了世俗的塵囂。
慢節奏。不難發現這些就算是開在繁華旅游景點的商店也都在5:00就關了門,一次在一家小吃店留得晚了點,老板娘看時間到了也不催促我們趕緊離開,而是不緊不慢地半關上門,和女兒跳起了長繩。有一次我想買些特產,問一家小店能否晚點關門,等我從別的地方回來了再買,老板也只是笑著搖搖手,仿佛毫不在意生意似的。紹興城小,車開的慢悠悠,更多的是很多三輪車夫。在游山的路上,常看到那些老夫老妻手拉著手,在霧氣繚繞的山間漫步著。
5、總結
魏晉風骨,時至今日,似乎很契合現代人的生活。現代人的生活提倡慢節奏,這點,對于習慣了快節奏的上海人來說是格格不入的。景區里腳步快的,多半是上海人。這種沿襲自六百年前的生活態度到現在看來是適應實際的。
就歷史而言,魏晉名士幾乎囊括了歷史上所有文人的性格特質,這是由社會風氣與背景決定的。蘭亭集會只是魏晉社會的一個縮影。如此風雅的集會只有在一個相對安定的時期才有可能上演。同樣,還需要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士,匹夫豎子,不能相與謀。蘭亭集會證明了魏晉風骨是時代的產物。
三、總結
歷史就是歷史,過去了就再也回不來。蘭亭前的三次朗誦以及曲水流觴都無法真正還原歷史的瞬間,反倒是畫虎類犬,全然是一副現代的滋味。七百年的歷史化作蘭亭竹林間飄散的墨香,久久縈繞于游人的身邊。
現在的蘭亭,和中國其他的歷史風景區一樣,游人如織,但會意者寥寥。匆匆腳步,頻頻閃光的相機,卻不愿意真正的停下腳步去欣賞風景背后的文化,這對于中國文化是種悲哀。
對于蘭亭,或是其他的歷史景區,游客究竟該懷有一種怎樣的心態?
我覺得,感悟是第一位的。去之前,應該做足功課,有所目的。這點上,學校組織考察的目的是可取、正確的。比起拍下照片,多思考,多感悟可比一張紙有意義多了。
對于高二學生而言,還有另一份意義。這是我們高中生涯最后一次的外出考察活動,意義不言而喻。在挖掘塵封的歷史的過程中的每次微笑,今后你還會記得嗎?
課題研究報告 篇6
1 課題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1 課題的核心概念
1.1.1 科學素養
OECD即國際經濟合作組織做出這樣的解釋:利用前沿的理論來分析現實中的問題,并未解決方案提供支撐力量,從而可以使人類更加客觀的理解自然的改變,并處理以自己的結論就是我們所說的科學素養。
1.1.2 化學科學素養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學科優勢。利用化學課程特別是高中化學新課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讓學生了解化學科學素養的內涵、并將科學素養的內容在高中化學課程中進行細化,是利用高中化學新課程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基礎,也是高中化學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出發點。
1.1.3 化學教學再設計
是為了能夠使得教學過程更加的合理,并且依據理論知識、合理的宣傳手段,利用系統的思想處理遇到的問題、設置合理的目標,策劃處理方案進行篩選,之后實施方案,依據所得結果對方案進行評估修改的一系列過程。
1.2 課題界定
基于科學素養教育的化學教學再設計研究,以提高中學生科學素養、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為出發點和歸宿,深入學習研究現代教育教學理論,準確解剖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化學教學再設計科學滲透科學素養教育,探尋化學教學再設計實踐操作的方法、原則和策略。
2 本課題研究的價值
我校是吳江區農村中學,學生的學習基礎差異很大,本課題的研究是從我校及兄弟學校化學教學實際出發,以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不斷加強實證研究和理論分析,總結課例診斷的要素、方法、類型和化學教學再設計的方法、原則和策略。實現:(1)為高中階段的科學素養教育的教學設計提供幫助,有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2)有助于激發高中生的學習興趣,消除學生的厭學思想,促進學生科學精神、科學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從而使學生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3)有助于教師自身科學素養的提高并掌握基于科學素養的教學設計模式,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對國家、社會真正有用的創新性人才。
3 研究的內容與重點
3.1 研究內容
本課題力求通過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動手能力。給學生一個空間,一個發揮創造能力的平臺,讓學生在掌握一定的理化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能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產、生活中的相關現象,能夠對與生活有關的理化生問題做出合理的判斷和正確的決策,用辯證的眼光看待科學技術對人類的利與弊,樹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重要性,培養學生認真研究、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從而為將來有可能成為科研型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3.2 研究重點
通過對中學生科學素養的現狀調查,分析原因,從科學素養教育與化學教學再設計的內在關系,基于科學素養教育的化學教學再設計的特征、要求和原則等方面,切實有效的提高中學生的科學素養。
4 研究方法
4.1 文獻研究法
根據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的問題。其作用有:(1)能了解有關問題的歷史和現狀,幫助確定研究課題。(2)能形成關于研究對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觀察和訪問。(3)能得到現實資料的比較資料。(4)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4.2 問卷調查法
是以書面提出問題的方式搜集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即調查者就調查項目編制成表式,分發或郵寄給有關人員,請示填寫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統計和研究。
4.3 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指有計劃、有步驟地由教師或與專家及研究人員合作,邊研究邊行動,以解決實際問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目的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在研究過程中,把教師的行動與研究結合起來,切實關注課堂實踐,關注教師課堂中的教學行為,篩選與研究采用課堂教學中的實踐問題,以研究促行動,提高行動效益,加強行動改進。
4.4 經驗總結法
通過對實踐活動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歸納與分析,使之系統化、理論化,上升為經驗的一種方法。
課題研究報告 篇7
一、題目解讀:
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就是一個反復聽說操練的過程。但我們常常聽到有一些老老師抱怨句型教學的枯燥乏味,學生也學的索然無味。英語學習作為中學生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有重要意義,然而對教師的教育方法也有很大的要求。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面向21世紀所做出的戰略選擇,但在素質教育日益深入,新課程理念不斷深化的今天,新的教學理念鼓勵教育者采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但是過分的使用多媒體教學其實并不能讓學生學的更好。根據教師現狀,老師很難每堂課都能根據學生情況制作出精美的,合適的課件,在教學中,我們仍然需要借助其他的教具。作為傳統教具的圖片以形象深動,直觀性強易于攜帶,和使用等特點,能將教師從繁難的課件制作中解放出來,教師若能把圖片很好地運用于課堂之中,那么小小的圖片也能使課堂教學達到化。圖片教育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對幫助學生提高理解語言以及運用語言的能力,進而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整體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從選擇圖片在中學教育中的運用作為論文的研究中心,分析現代英語教學的形勢,進一步研究圖片的應用,并闡述圖片的功能以及其教學意義,有益于減輕學生學習的負擔,提高教學質量。語言習慣只有通過經常不斷地重復才能獲得,學生在圖片的幫助下,能更好的學會用英語去表達,用英語將自己所看到的東西很好地描述出來,在不知不覺中,學生自己學會了學習英語,在不知不覺中進步。
二、研究內容:
當今中學英語教學主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大部分中學生覺得英語學習單調,乏味,記不住知識點。因此,需要引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圖片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并且有許多英語學習者認為圖片教學具有省時并且表達生動的特點,除此之外它還能夠清楚地呈現事物的內部關系。
對于中學生而言,圖片教學能夠把視聽相結合,使英語教學變得簡單,也增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同時也減輕學生學習的負擔。所以,圖片這種簡單有效的方法應用于英語教學,對于改善英語教學質量非常有效,然而近些年來,對此領域的研究還涉及甚少,有些人認為圖片教學沒有可研究之處,但是結果卻恰恰相反。過去圖片一直被用來描述事物或現成的對話加以說明。但現在的英語教學中,人們越來越重視語言的交際運用。因此圖片在這方面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直觀的語言表達素材,在教學中教師加以引導,學生就可以循序漸進地講一些句子。本課題主要通過分析現代英語教學的形式,進而研究圖片的應用,功能極其教學意義。主要從三個方面加以闡述:圖片的運用,圖片的功能,教學意義。它們分別從圖片的特點,圖片的功效,激起學生的興趣,陶冶情操促進合作等以及圖片在英語語法,課文,詞匯,英語聽說能力中的運用以減輕學生的負擔提高教學質量,形成教學相長,心里相容的新型師生關系達到一種學生愛學,教師愛教的教育局面。
正所謂“教無定法”我們在汲取他人優秀成果的同時,應該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根據學情與上課內容,選擇適當的教學方式,利用圖片這種簡單而又便利的教學資源,達到的教學成果。
三、研究方法:
1.文獻法
對于圖片在教學中的運用的有關文獻的進行仔細研,并從中提取精華部分加上自己的想法與認識,總結研究和應用的現狀、問題和趨勢,得出新的觀點。
2觀察法
積極參與初中英語課堂,觀察學生們的上課情況,表現以及教師的上課方式方法與行為藝術,教學策略等,從中學英語課堂所獲得的經驗來進行總結。
3調查與了解
設計問卷調查,了解本校英語課堂教學的主要模式和部分學生不喜歡英語課的原因,并了解學生喜歡的課堂類型及對圖片教學模式的看法,為課題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資料。
4研究與深化
將初中英語7--9年級的教材進行研究,對教材的知識內容進行適當的整合,并通過多種渠道探尋相關的資料,利用圖片教學更好深化教學目標。
5繼承與發揚
在學習英語基礎知識的同時,充分培養學生利用知識和在利用中獲得新知識的能力,繼承老一輩的優良傳統,結合先進的英語文化知識,培養跨文化交際與能及,更好的走向世界。
6經驗總結法
在課題研究結束時,通過總結經驗,然后撰寫出相應的案例,論文等。以便在課題研究中形成有效的教學方法并得以推廣和使用。
四、研究思路:
任務型教學提倡學生在用中學,學中用,學是為了用。因此教師應該在教學中不斷鉆研課本,精心組織教學,努力創設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而現今教師面臨著工作量大而課件制作又非專業的情況下,如何省時有效地創設情境呢?教師可以從圖片著手,運用圖片營造繪畫氛圍,加上及個別學生的精彩表演,其他學生在榜樣的帶動下,也產生了躍躍欲試的欲望,同時也樹立自信心。從選擇圖片在中學教育中的運用作為論文的研究中心,分析現代英語教學的形勢,進一步研究圖片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并闡述圖片的功能以及其教學意義。除此之外,通過圖片這種教學方式來進一步挖掘圖片教學的有效應運用空間與實際意義,以及各種圖片在不同的教學案例中的很好使用,將其與現代教學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進而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整體能力,改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與質量,從而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在課堂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與積極性。
五、組織分工:
陳娟起草課題方案,設計及撰寫研究報告
陳金彬理論指導,案例分析
陳冬菊課題資料收集整理
全校英語老師學校作業實踐活動及論文撰寫
六、研究進展:
1.第一階段:現狀調查(20xx年10月--20xx年11月)
(1)通過座談、問卷調查等形式了解我校英語課堂的教學現狀、部分學生不喜歡英語課堂、課堂氣氛沉悶等的原因,進行綜合分析,指導以后的活動,確定實驗班和參照班。
(2)讓實驗班學生明確改進教學模式的意義
(3)深入學習相關教育教學理論為深入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2.第二階段:資料準備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2月)
(1)整理初中全冊的英語教材,對于教材中相關的知識點進行歸類,為圖片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做好準備。
(2)收集與初中英語課程相關的素材,在對教材的知識點進行歸類后加以運用。
3.第三階段:實驗探索階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
本階段主要任務為:根據前幾個月的準備在實驗班進行圖片在教學中的運用的實施過程中進行逐步的改進。
七、經費保障:
學校對本課題的研究經費將予以全程、全力支持保障,保證課題研究所需的全部費用,如:研究設備、工作資料、培訓學習、考察交流、專家指導、開題、結題、獎勵等項費用,均在辦公經費中合理開支,確保不因經費原因影響課題研究進度與效果。
學校將積極支持本課題的研究。在研究過程中,學校將給予極大的支持和幫助。研究經費將主要運用于資料的采購和收集。課題組成員教師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收集資料,并限度地利用好自己已有的資源和學校的圖書館資源,節省經費的開支。
八、預期成果: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希望能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素質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培養學生愛學習英語的興趣,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讓學習英語不再成為學生的負擔。同時也能促進教師提高個人教學素質,達到師生的共同發展。
在本課題的研究中,根據課題研究進展程度,形成有用的資料:1.階段性成果:總課題及子課題實施方案、調查報告、階段報告、系列論文等。2.終期成果:研究報告、課題論文集等。
專家評議要點:側重于對課題組匯報要點逐項進行可行性評估,并提出意見和建議,500字左右。
評議專家小組在聽取了該課題的開題報告后,進行了認真的全面論證分析,觀點綜述如下:
九、優點:
1.課題能夠立足于實際,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可行性較強。
2.課題的研究實踐性比較強。課題的研究必須服務于學生,服務于教師。
3.課題的研究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4.課題研究的目標比較明確,實施步驟也比較清晰。
5.課題的研究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能夠促進學校的教研組建設,幫助教師替身自身的專業素養,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十、建議:
1.課題的研究內容有重復之處,需加以整合,部分研究內容的表述不夠明確。研究的目標要簡明扼要。內容根據目標細化,分成幾點研究。內容和目標要對接。研究目標和內容不能是平行線。
2.課題內容還可以談談圖片運用的誤區以及運用原則
希望課題組能夠明確本次開題論證會的工作要求,在課題界定嚴密性、設計一致性、研究路線一致性三個方面再動腦筋,想想辦法,下下功夫,把課題做的更加精致。
重要變更:側重說明對照課題申請書、根據評議專家意見所作的研究計劃調整,500字左右。
針對專家所提出的寶貴意見和建議,經過課題組全體成員的溝通與交流,決定對本課題的有關內容做如下變更:
對于課題的研究內容有重復之處,需加以整合,部分研究內容的表述不夠明確。內容根據目標細化,分成幾點研究。內容和目標要對接。研究目標和內容不能是平行線。特將研究內容重新制定如下:
圖片的特點:開放性和實際性
圖片的功能:激起學生的興趣,活躍思維、陶冶情操,促進學生的相互合作
圖片的應用注意事項:圖片運用誤區,圖片運用原則,處理活動注意事項,評估價值,強調互相合作
圖片在教學中的運用:在詞匯教學,聽說教學,語法教學和文本教學中的運用。
十一、課題方法:
除了開題報告中提到的研究方法外,要特別強調行動研究法,應為該課題是一種應用研究,需要每位老師從自己的課堂教學出發,能更加合理地運用圖片來完善教學,提高學生綜合語言運用水平及老師的專業素養和
十二、研究方式:
在具體研究時要注意發動全體師生共同參與,而不是課題組成員們自己的活動,而且要以學科為單位,形成各個學科的分組研究。
課題研究報告 篇8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
父母的教養方式與兒童的發展有很大的關系。父母通過具體的教育態度與教育方式對兒童的發展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因此,父母的教養方式是否適當,將直接影響兒童的身心發展,并對兒童的一生有著強烈而深遠的影響。
父母教養方式與小學生的學習習慣有一定的相關關系~父母教養方式對兒童在認知、社會化、人格、責任心發展方面的影響,得出了溫暖、理解與民主式的父母教養方式,是一種積極的、科學的教養方式的結論,而且得出了溫暖、理解與民主式的父母教養方式對小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具有更大的促進作用。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從小生活在家庭中,活動在父母的周圍,父母的言行對子女潛移默化的影響很大。如果師之以范,教之得法,就會產生巨大的力量。反之,不良的家庭教育和影響則容易使孩子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和行為問題。結果表明:父母教養方式中的父親情感溫暖與理解、父親懲罰嚴厲、母親懲罰嚴厲、父親過度干涉因子,小學生學習習慣中的預習的習慣、聽講的習慣、復習的習慣、作業的習慣四個因子以及總的學習習慣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父母教養方式與小學生的學習習慣有一定的相關關系~父母教養方式對兒童在認知、社會化、人格、責任心發展方面的影響,得出了溫暖、理解與民主式的父母教養方式,是一種積極的、科學的教養方式的結論。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父母教養方式是父母的教養觀念、教養行為及其對兒童的情感表現的一種組合方式。這種組合方式是相對穩定的,不隨情境的改變而變化,它反映了親子交往的實質。
(二)學習習慣就是學生在后天的長期學習過程中,經過有意識地訓練和潛移默化地陶冶逐漸形成的一種行為方式(包括學習行為和心理傾向),而這種行為方式具有一定的相對穩定性。
四、課題解決的'問題:
(一)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認知發展的影響
(二)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化發展的影響
(三)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人格發展的影響
(四)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責任心發展的影響
(五)父母教養方式與小學生學習習慣之間的內在聯系
五、課題研究的目標:
(一)通過父母教養方式對兒童認知發展的影響的實踐研究,使父母明白父母養育方式在子女人格形成中有不可忽視的影響,父母親應該共同調適對子女的教養方式,對孩子多施加正性情感,避免負性情感的暴露,使子女在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中成長,人格健康發育。
(二)通過父母教養方式對兒童社會化發展的影響的實踐研究,使父母明白兒童會通過接受父母的教育方式給他們的教育影響,形成并獲得了社會的價值觀和傳統的行為習慣,并為將來的發展做好心理上的準備,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父母更多的教育、照顧他們,教育方式對他們的社會化發展的影響顯得尤為重要。
(三)通過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人格發展的影響的實踐研究,使父母明白父母養育方式在子女人格形成中有不可忽視的影響,父母親應該共同調適對子女的教養方式,對孩子多施加正性情感,避免負性情感的暴露,使子女在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中成長,人格健康發育。
(四)通過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責任心發展的影響,使父母明白民主性父母教養方式對小學生責任心的發展有積極促進作用;溺愛性、放任性、專制性、不一致性父母教養方式對小學生責任心發展有明顯的消極影響,其中,放任性
尤為不利于小學生責任心發展。
(五)通過父母教養方式與小學生學習習慣之間的內在聯系,父母教養方式對兒童在認知、社會化、人格、責任心發展方面的影響,得出了溫暖、理解與民主式的父母教養方式,是一種積極的、科學的教養方式,而且溫暖、理解與民主式的父母教養方式對小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具有更大的促進作用。
六、課題研究的內容:
(一)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認知發展的影響
(二)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化發展的影響
(三)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人格發展的影響
(四)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責任心發展的影響
(五)父母教養方式與小學生學習習慣之間的內在聯系
七、研究方法:
(一)文獻法:
運用圖書查詢,上網查資料瀏覽等方法來收集資料。
(二)問卷調查法:
采用父母教養方式調查問卷(參閱EMBU自行設計)和小學生學習習慣調查問卷,對橫溝中心小學118名三年級小學生進行抽樣調查。運用SPSS11.5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并且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知識來撰寫論文。
(三)行動研究法:
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將研究工作與教學改革相結合,有教育科研指導改革實踐,用教改實踐豐富和發展教育科研。
八、具體讀書安排:
(一)書目單:
《兒童發展心理學》 王新明著
《談小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 》巫惠如著
《家庭教養方式與兒童發展關系研究綜述》 印小青著
《家庭教養方式研究進程透視》 陳陳著
《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發展》王麗,傅金芝著
《小學生學習習慣的形成與訓練》 毛衛民著
(二)主要措施:
利用課余時間閱讀有關書目,經常做讀書不急,寫心得體會。每天固定的時間閱讀,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通過讀書鍛煉思維能力和對教育問題的批評性思考能力,努力轉變思想觀念、思維模式,進行教育創新;
(四)讀書安排:
20xx年12月,閱讀學習《兒童發展心理學》,了解兒童發展的性質和發展模式,掌握兒童發展心理;
20xx年1月,閱讀學習《談小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 》、《小學生學習習慣的形成與訓練》,熟悉了解培養小學生學習習慣方式方法。
20xx年2月,閱讀學習《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發展》,了解父母教養方式與小學生學習習慣之間的關系;
20xx年3月,閱讀學習《家庭教養方式與兒童發展關系研究綜述》,探索父母教養方式與小學生學習習慣之間的內在聯系;
九、預期成果:
(一)讀書筆記完成時間:
20xx年12月,完成《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讀書筆記;
20xx年1月,完成《談小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 》、《小學生學習習慣的形成與訓練》的讀書筆記;
20xx年2月,完成《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發展》的讀書筆記;
20xx年3月,完成《家庭教養方式與兒童發展關系研究綜述》的讀書筆記;
(二)教育教學案例分析的具體時間:
20xx年12月-20xx年1月,完成對父母教養方式調查問卷并對其結果分析 20xx年2月-20xx年3月,完成對學生學習習慣調查問卷并對其結果分析。
20xx年4月,完成對父母教養方式與學生習慣養成內在關系進行分析;
十、課題研究的過程
(一)研究方法
1.被試與取樣
本研究采用父母教養方式量表(參閱EMBU自行設計)和小學生學習習慣調查問卷(依據王新明、巫惠如對小學生基本學習習慣的維度分類自行設計),對東海縣某中心小學三年級三個班級的118名小學生進行抽樣調查。共發放118份問卷,有效問卷107份,有效回收率90.68%。
2.研究方法
(1)文獻法:運用圖書查詢,上網查資料瀏覽等方法來收集資料;
(2)問卷調查法:采用父母教養方式調查問卷(參閱EMBU自行設計)和小學生學習習慣調查問卷,對東海縣某中心小學118名三年級小學生進行抽樣調查。運用SPSS11.5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并且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知識來撰寫論文。
3.研究工具
(1)父母教養方式量表:參閱由岳冬梅等人經過測試和修訂的父母教養方式量表EMBU自行修改與設計,其中父親教養方式包括6個維度:情感溫暖與理解、懲罰嚴厲、過度干涉、偏愛被試、拒絕否認、過度保護;母親教養方式包括5個維度:情感溫暖與理解、過干涉與過保護、拒絕否認、懲罰嚴厲、偏愛被試。該量表由被試獨立完成,題目計分方式為:回答“從不”記1分,“偶爾”記2分,“不確定”記3分,“經常”記4分,“總是”記5分。將父親和母親教養方式的不同側面題目的得分相加,分別得到不同方式的總分。某側面分數越高表明父母教養其子女此方面的程度越深。在本研究中,存在不足,由于小學三年級被試對部分題目不能完全理解,可能會影響某些題目的回答效果。另外,這幾年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在本問卷中有少許幾題是關于兄弟姐妹的,可能不太適合獨生子女回答,但是考慮到這幾題屬于“偏愛被試”這一維度,如果刪去,可能會影響到問卷的信度或效度,所以保留這些題目,只是在計分方式上稍作修改。
課題研究報告 篇9
課題立項以來,我們緊抓學習、培訓不松手,正確把握課題究的方向,統一和深化對課題的認識,集中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教育理論培訓工作。如:大量閱讀相關的書籍和材料。認真上好每一節研究課,根據課題方案分步實施,精心設計,反復修改,不斷完善研究方案。強化理論學習,努力在課題研究的同時,提高課題組成員的理論與業務水平。結合教學工作,使課題研究有了正確的理論指導,教師具備了課題研究的教學技能,課題列入了學校工作計劃,本課題有市教研室和我校教導處的支持,由課題組具體實施,保證了課題的有序展開。
一、研究過程
1、把課題研究和教研活動緊密結合起來,使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每學期,我圍繞研究課題,確定自己的實驗課課題,并把實驗課和優質課、示范課結合起來,把教研活動和課題研究有機聯系起來。
2、對照課題方案,改革教學指導過程,認真上好實驗課。實驗課就是在課題方案的指導下所進行的嘗試。為了使課題研究落到實處,我都能圍繞課題方案,大膽改革傳統的教學指導過程。能做到落實主體地位,改革教學過程的結構,優化教學方法和手段。
二、研究方法本課題研究主要采用調查研究、理論研究、行動研究、經驗總結研究等研究方法
三、研究重點與策略
整合是確保學生身心愉悅和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它提高了學生綜合審美能力,開闊了學生的藝術文化視野,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拓寬了學生體驗音樂的渠道。以此為基礎的音樂課,不再單純是一種藝術形式,而是多種藝術形式并存,但都發揮各自的優勢,都為一條主線服務。讓學生對音樂課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興趣,同時通過音樂的學習,從另一層面也希望其提高文化課的學習效率。
1、更新教師的觀念
圍繞本課題的指導思想,結合課題理論學習的動機,我大力宣揚三種觀念的轉變。
(1)轉變角色
新課程背景下平等、民主、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是促進學生個性與創造性發展的必需,也是實施本課題研究的基礎。因此,我們要求教師,堅持平等互動,構建和諧的教學氛圍。特別要求教師從權威席上走下來,到學生中去,傾聽學生的意見以及他們的感想,注意多鼓勵,教師做到了這些,才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滿懷熱情地走進音樂教學課堂。
(2)尊重學生的體驗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鼓勵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回答問題,充分發揮自己已有的經驗、感受和想法。因此,作為教師,必須積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大膽地回答問題,同時給學生留有充分的獨立理解和獨特感受的空間,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特別是,由于學生自我經驗的局限性,其中自己的感受有些難免有荒謬之處。同時,我們又知道,音樂是具有模糊性的,所以對于學生的這些體驗,作為教師,都不要輕易地去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理解和鼓勵。
2、分類分層、因材施教
(1)感性入手,欣賞領先。在教學中加大聽的力度,多給學生介紹國內外優秀音樂作品,影視卡通歌曲欣賞,健康的流行音樂,開闊學生視野。多給學生講一些音樂家的故事。在欣賞音樂的'同時,啟發學生多感受,多想象,多思考,多表述。
(2)演唱結合,注重表演。對音準差、嗓音不好而又活潑好動學生,鼓勵他們參與律動、歌表演或音樂游戲。通過表演提高音樂感受能力、節奏感和身體協調性。
(3)唱奏結合,以奏為主。對節奏感好但音準差,又不善于表演,嗓子又不好的同學,鼓勵他們在器樂方面發展。
(4)加強“雙基”練習。新課程實施加以來,很多教師淡化了“雙基”訓練。事實上,每節課都設計一些視唱練耳和發聲練習,循序漸進,會提高學生的音樂基礎知識水平的。
(5)充分利用班級音樂骨干,和學困生結對子,組成“一幫一,一對一,共進步。”的幫扶小組。
(6)鼓勵音樂學困生積極投入到音樂實踐活動中,培養他們自我參與能力,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合作交流的快樂。
四、研究成效分析
我緊密依據既定的課題實施方案,結合課題組學期工作計劃,積極探索音樂教育的新途徑,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現總結如下:
1、教師方面
(1)作為實驗教師,我從根本上轉變了教學觀念,通過實驗,我再一次深深地領悟學習并運用了音樂新課程理念。尤其是在音樂審美教育教學中,堅持從培養學生的審美興趣出發,面向全體學生,設計豐富多彩、活潑生動的教學活動,吸新學生參與。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都得到開發,鼓勵他們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去學習音樂、享受音樂,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2)、開展整合課題實驗,造就了一支優良的教師隊伍我都能夠從本學科的教育原理入手,各自尋找適合自己教學的教學內容平臺。通過上好每一節研究課,自己的發掘、整合,使整堂課豐富多彩,受到了許多聽課老師的好評。
2、學生方面
(1)、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課題實施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表現自己,同時,學生還利用課中學到的形式,在學校的藝術節和英語節中,用音詩畫的形式表現出來。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和個別化得到較大的體現,培養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
(2)、培養了學生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的積極性
現在的小學生見多識廣,在教學中,首先在培養學生興趣的基礎上,教師采用多種的學習方式,盡量給學生以最大的空間,如在欣賞《黃河大合唱》,老師不僅引導學生認真聆聽音樂,還組織學生收集有關《黃河大合唱》的文字資料,討論《黃河大合唱》的社會價值及藝術價值,討論冼星海對中國音樂事業所作出的偉大貢獻等。這種“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學生主動探索研究”的新型教學模式,得到了學生的認可。
我們相信,在上級教科研部門的指導下,有學校領導的全力支持,有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課題組全體成員有信心也有能力,把這一課題研究不斷深化,最終取得豐碩成果。
課題研究報告 篇10
20xx年8月至20xx年4月,我們大興中學語文組在原有探索的基礎上,對“中考作文升格途徑”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全面的探索,經過10個月的有效訓練及按部就班的實施,達到了預期的目的,現報告如下:
一、問題的提出及研究的過程
問題的提出:
本課題主要著眼于中考作文提升檔次的研究,探索中考作文升格的基本途徑,尋求中考作文升格的有效方法。
中考作文不僅決定著語文的成績,也決定著學生的命運,根據調查,每年都有相當一批學生臨場發揮失常,這一方面是因為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不夠穩定,更多的是因為學生對寫作心中無數,拿不穩吃不準。怎樣才能使學生在作文的寫作中做到心中有數,既高效又穩妥,實在是值得特別關注并加以認真研究和探討的。我們根據多年來中考所出現的諸多因素的分析發現:
造成學生作文失分的原因不外乎:
1、給出“話題”,擬不出富有新意的、先聲奪人的“妙”題“佳”題。而題目恰恰是首先進入閱讀者眼簾的,若不能亮人眼目,定會遭人漠視。
2、結構平淡無奇,嫁接組合不見新意;柳暗難逢花明,尺水之間掀不起波瀾。
3、語言或晦澀,毫無光彩,或普普通通,沒有個性,不能吸引人。
針對此種情況,我們結合教學的實際,讓學生通過完整的訓練,在審題、組材、語言的運用乃至于表達的技巧和方法的運用方面都能得到突破,贏得發展,提升檔次,從而在中考中立于不敗之地。
研究過程:
我們的研究大致分三步:
1、整合相關材料,調整學生心理,賦予學生創新的信心和理念。
這一過程主要通過實際的調查,考察了學生作文的現狀,摸清了學生作文的底子,了解了學生心理,對學生進行了心理上的疏導,讓學生樹立自信,堅定創新的理念。
從網上下載了一批優秀文章,搜集到一批有價值的作文資料并加以優化,進一步整和了作文的資源。
相關調查材料見附件。
2、具體實踐,落實寫作。
按部就班,完成預設的初三基本的訓練文題,進行了作文的一般訓練,讓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認認真真的書寫,細心的審題,合理的選材等),形成扎實的基本功,在此基礎上,于實際訓練中有意識的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形成創新的理念和意識,為后面的綜合訓練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礎。
用三個月的時間,16次訓練,完成三個專題:
“巧妙擬題,閃亮你的眼睛。”
“精巧結構,震撼你的心魄。”
“個性語言,陶醉你的情懷。”
三個訓練,使之既各自獨立又相互關聯,梯次遞進,綜合延伸。大面積提升學生中考作文水平,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和方法,使作文的檔次升格,提供一批范文,化解迷津,提供一些方法,登堂入室,強化訓練,一步步臻于化境。
詳細材料見附件一:《輕松升格愉快作文——中考迎考作文訓練全過程》
3、材料整合與分析
針對訓練及相關材料進行細致的分析并加以總結,歸納篩選,找出經驗和不足。
二、研究結果及成效分析
(一)研究成效:
1、學生受益
由于我們計劃周密,安排妥當,學生從切實的訓練獲益匪淺,其寫作能力有了長足的發展。
思路更開闊,不再局限于身邊人,身邊事,同學生病老師幫,一分錢拾來拾去,不是宿舍便是伙房。由身邊而社會、自然、宇宙……無不可入視野之事,無不可寫作之內容。
文筆清秀了,清詞麗句迭出,妙言巧語皆是,不再覺得寫作是一件苦事、累事、煩瑣事。
創新的意識和欲望增強了,學生有了創作的沖動,寫作的欲望,不用再一切靠老師指點,不撥不動。
語言成熟了,個性化的語言讓每一個同學都與眾不同,各有魅力,盡展風彩。
有了強烈的探究意識,學習的氣氛濃烈了,不僅寫作如此,連帶帶動了其他學習,使學生增強了主動性,為未來個人的發展,尊定了好的基礎,部分學分自己組稿、自己投稿且收獲頗豐。
第一次調查大部分學生不知功夫該下在何處,特別是對題目的擬制,無人去作專門的思考。
結構的安排,隨意現象較嚴重。
而個性化的語言,更不愿涉足。
經過訓練,90%以上的學生不僅知道功夫該下在何處,且能措置得當,著力打造亮點。
2、教師受益
課題的研究,使教師積累了經驗,總結了得失,更密切的關注教學、關注教改,有效提高了個人素質,不僅視野開闊,理論素養提高,教學理念更新,還密切了師生關系,教師和學生同臺競技,教師的威信無形中提高了,教師成為新課改的實施者、推動者和創造者,部分教師深鉆猛挖,多方尋求,寫出了一批高質量的稿件。
3、學校:學校受益
課題研究實施過程中,帶動了一大批教師不同程度的參與,他們或提供資料,或整合資源,或上網查閱相關資料,全校的研究風氣為之一新。玩游戲的少了,無所事事的少了,不僅減少了一些無益的扯皮現象,還帶動了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
(二)研究成果:
1、在本課題研究期間,有《打造亮點引人注目》發表于《新作文·中學作文教學研究》;《一枝紅杏出墻來——例談話題作文的擬題藝術》發表于《中學語文報》;《開發這一片沃土》發表于《語文學習報》;《巧擬·妙扣·活引》發表于《初中生優秀作文》。同時撰寫一批語文教學、作文教學的研究論文多篇,積累了相當一批寫作材料。
2、研究期間學生創作出富有創意的個性鮮明的文章多篇,創作字數達數十萬字。《零點調查——關注》及《敢于創新善于創新》發表于《初中生閱讀世界》;《責任是什么》發表于《作文導報》。
3、學生多人在《語文天地網》創設個人發表頁。
作文的寫作盡管涉及到方方面面,但并不是無跡可尋,無處下手,只要抓住關鍵,由此入手,就完全可使你的文章得以改觀。作文的升格是指在原來基礎上的提高,更要抓住關鍵。一般來說考場作文之所以能引起改卷老師的青睞,首先要有獨特新穎的標題,讓人一見傾心,難以割舍。其次,是新奇別致的結構,使人握腕,為之稱道。再就是鮮活的個性化的語言,叫人涵詠再三,心向往之。從這三個方面入手加以訓練,不必占用相當多的時間,花費相當多的時間,學生即可以大大提升作文的水準,在中考中顯露頭角,脫穎而出。
1、擬制新穎別致的標題,
2、創新富有情趣的結構,
3、展示個性化的鮮活語言。
訓練循環往復,突出中心,逐步提高,愉快作文,輕松升格。應該說課題的研究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大面積提升了學生的作文水平,從中考一練可以看得出來,90%的學生的作文均較理想。
當然,無須諱言,由于初三時間緊、任務重,有些作文的教學任務受到了沖擊,部分影響了訓練的效果。這些當在以后的訓練和研究中予以關注,更恰當的安排訓練的步驟。
本來想通過訓練編輯一套完備的合理、有序、實用性強的作文材料,為以后的學生作文輕松升格提供訓練材料,但受條件的限制,特別是理論水平的影響,未能如愿,當在以后的研究中努力補其不足,使材料更豐富、更詳實、更有實用價值,且具備相當的理論水準。
三、問題思考
課題主要解決的是形式上的問題,而作文卻不僅僅是形式,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沒有鮮活的內容、深邃的意境、火熱的情感,形式也就毫無意義和價值,所以作文的升格還需要站在更高的.高度去審視,這就需要教師不斷的去更新觀念,不斷的提升理論素養,以更充實的儲備,去參與、去實施,這樣才能游刃有余的駕御訓練,研究新的途徑,開拓新的渠道,為作文教學開創爽朗的新天地。
本課題主要面對的是初三學生,那么初一、初二是否也可以進行呢?若進行應注意哪些問題?其心理發展、材料儲備、語言歷練需要解決哪些問題?其課堂的設計是否可借鑒初三模式或另辟蹊徑,從其他方面入手?
總之,作文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有待拓展。我們相信,只要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有一個不停思考的大腦,有堅持不懈的毅力,那么作文研究必會結出豐碩的果實。
四、參考文獻
本課題在研究過程中得到縣教科室張銳主任的指導,參閱或借用了《中學語文教學》、《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語文報》、《中學語文報》《語文學習報》等多家教育教學雜志的文章,在此一并致謝!
五、主要附件目錄
1、《輕松升格愉快作文——中考迎考作文訓練全過程》
2、《打造亮點引人注目》《新作文·中學作文教學研究》
3、《一枝紅杏出墻來——例談話題作文的擬題藝術》《中學語文報》20xx
4、《開發這一片沃土》《語文學習報》20xx
5、《巧擬·妙扣·活引》《初中生優秀作文》
6、《零點調查——關注》及《敢于創新善于創新》《初中生閱讀世界》;《責任》發表于《作文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