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師聽課學習心得(精選7篇)
數學教師聽課學習心得 篇1
20__年4月2日我有幸聽了城關小學王麗英老師的關于“問題的解決”的教學,收獲頗豐。王麗英老師不僅僅關注知識和結論,更關注過程、方法與情感。努力地通過數學學習使孩子抓住數學的本質,品味數學的真諦,體驗數學學習的快樂,并帶著無限的樂趣投身到更廣博的數學海洋中。在“數學問題”與“生活問題”的對比與聯系中,引導學生感悟數學中的生活、生活中的數學,為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熱愛數學創造時空,讓數學成為學生思維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作為一名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師,我覺得值得學習的地方還是很多的。
首先,數學教學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
其次,我們應清楚“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是學生學習的載體,沒有問題也就無從研究。在問題的解決教學中,教師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創設情境,啟迪學生的思維,可以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樂趣,激發他們對解決問題的興趣和欲望
其三、在教學中我們應注意幾點:
1.注重學生收集信息
從解決問題的步驟來看,收集信息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在低年級多是以圖畫、表格、對話等方式呈現問題,隨著年級的升高,逐漸增加純文字問題的量。在實際教學中,對于中低年級學生而言,最有效的途徑是指導學生學會看圖,從圖中收集必要的信息。
2.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提出問題的能力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要求是不同的,但兩者有一個共同的關鍵,那就是要能組合問題中提供的相關信息。只有認識到信息之間的聯系,才能提出一個合理的數學問題。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缺乏這樣的意識,有時是教師有這樣的意識并給學生提供了機會,但學生卻不提不出來,要么提出的問題都一樣。因此,為學生營造大膽提出問題的氛圍,引導學生學會提出問題,顯得十分必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實際上是在喚醒學生探索的沖動,培養學生敢于質疑。
3.培養學生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產生合作交流的需要。教師應根據學生解決問題的實際情況,當部分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不很清晰時或者當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解題方法,特別是有創新意識的方法時,可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流。而學生合作交流時,教師要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一方面鼓勵他們主動與同伴交流,表達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要讓其他學生主動關心他們,為他們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提供幫助。從而加深對問題本身的認識和解題方法的理解,有助于解題策略的形成。
王麗英老師表現出的新思路、新設計、新觀念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數學教師聽課學習心得 篇2
20xx年4月2日我有幸聽了城關小學王麗英老師的關于“問題的解決”的教學,收獲頗豐。王麗英老師不僅僅關注知識和結論,更關注過程、方法與情感。努力地通過數學學習使孩子抓住數學的本質,品味數學的真諦,體驗數學學習的快樂,并帶著無限的樂趣投身到更廣博的數學海洋中。在“數學問題”與“生活問題”的對比與聯系中,引導學生感悟數學中的生活、生活中的數學,為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熱愛數學創造時空,讓數學成為學生思維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作為一名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師,我覺得值得學習的地方還是很多的。
首先,數學教學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
其次,我們應清楚“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是學生學習的載體,沒有問題也就無從研究。在問題的解決教學中,教師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創設情境,啟迪學生的思維,可以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樂趣,激發他們對解決問題的興趣和欲望
其三、在教學中我們應注意幾點:
1.注重學生收集信息
從解決問題的步驟來看,收集信息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在低年級多是以圖畫、表格、對話等方式呈現問題,隨著年級的升高,逐漸增加純文字問題的量。在實際教學中,對于中低年級學生而言,最有效的途徑是指導學生學會看圖,從圖中收集必要的信息。
2.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提出問題的能力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要求是不同的,但兩者有一個共同的關鍵,那就是要能組合問題中提供的相關信息。只有認識到信息之間的聯系,才能提出一個合理的數學問題。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缺乏這樣的意識,有時是教師有這樣的意識并給學生提供了機會,但學生卻不提不出來,要么提出的問題都一樣。因此,為學生營造大膽提出問題的氛圍,引導學生學會提出問題,顯得十分必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實際上是在喚醒學生探索的沖動,培養學生敢于質疑。
3.培養學生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產生合作交流的需要。教師應根據學生解決問題的實際情況,當部分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不很清晰時或者當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解題方法,特別是有創新意識的方法時,可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流。而學生合作交流時,教師要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一方面鼓勵他們主動與同伴交流,表達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要讓其他學生主動關心他們,為他們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提供幫助。從而加深對問題本身的認識和解題方法的理解,有助于解題策略的形成。
王麗英老師表現出的新思路、新設計、新觀念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數學教師聽課學習心得 篇3
8月21、22日兩天,四位領導專家殷茁雄、劉明、廖先祥、韋麗在學校多媒體教室進行了《堅持科學以展,構建和諧教育》、《用現代教育理念看課堂教學》、《課堂觀察技術及其應用》、《以人為本,依法治校,推進學校管理工作科學化》的專題培訓,專家們用生動的案例剖析了當前的一些教育、教學現象,受益匪淺。特別是柳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書記、特級教師劉明專家在培訓互動活動中提到的一幅畫,給我的感觸很大。(圖意:老師太快給學生正確答案,使學生不能去思考,就象踩在學生的氧氣管上。)
這是一幅我們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思空見慣的畫面,盡管我們常常說,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要讓學生有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要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但是作為我個人來講,除開實驗課、有領導聽課特別注意以外,其它的課堂或多或少都存在著類似這幅畫面的情形,滿堂灌的、一言堂的隨處可見,有時候還給自己找很堂皇的理由;“他們總是這樣的,上課總不發言的,他們不講,只好我自己一個人講了,總不可能你望我、我望你一節課吧。”“時間不夠用,哪可能給他們慢慢地想,再慢慢地講”等等。
其實“成功的教學應該是學生帶著不同的問題走進教室,學習后在更高層面上產生不同的新問題。”“教師向學生講授‘為什么’,遠不如學生向教師提出‘為什么’”。要想實現這樣的教學目標并不難,我認為最基本的就要在備課的時候能多從學生的角度考慮,比如低年級段(二年級)的《平均分》我就是這樣設計的:
先讓學生分小棒,通過觀察想一想我們分東西的時候會出現哪幾種情況?學生就會發現,無論怎么分東西,都只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每一份數量同樣多,另一種是每一份數量不一樣多,(目的通過簡單的操作,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同時通過對操作的反思及兩種分法的初步比較,使學生對平均分的本質特征有了初步的體會),這時再觀察主題圖中分食物的結果,引出“平均分“的含義,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分一分已經知道數量的面包和水果,學生非常快地就分好了,學生們有的用加法,有的用乘法,有的用除法,無一例外都用計算的方法來算,可到了分糖的時候,學生就搞不清楚“為什么就不能用計算的方法來分了?”通過自己動手操作發現,原來我們不知道糖有多少顆,只能用逐一分的方法來分了,(目的是學生對平均分的感受和體驗不是簡單地讓學生背讀知識,而是創設問題情境并通過多次實踐操作,學會與他人合作,能與他人交流思維過程與結果,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在課的最后讓學生思考:“這里有12瓶水,請想一想,如果讓你來分均分這些水,你可以怎么分?”(目的是課后的拓展促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在實踐中應用,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得以形成。)
如何才能把課堂還給學生?
1、 真正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
我們時常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可真正要落實到課堂上卻絕非易事。在實際教學中,老師總是放不下心,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嘗試、探索,無法控制課堂怎么辦?浪費課堂教學時間怎么辦?學生沒有遵循老師設計的教學行進怎么辦?在這節課上敢于擺脫原有知識范圍與思維定勢,轉變了自己的教學理念,允許學生質疑,鼓勵學生猜想、發現,為學生創造了更多的自主思考機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內驅力,發展了學生的潛在能力。學生學得主動,知識獲得與情感體驗同步進行。
2、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
“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是《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精神的體現,從創設現實情境入手,為學生提供了各種各樣的食品,按小組進行合理分配,使學生產生一種積極參與的愿望。在分的過程中,各組自由選擇物品,思考怎樣使每組都得到一份,通過具體分配感受同樣多,培養學生[此文轉于斐斐課件園 ]合作交流的能力,通過讓學生說分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創造性,讓學生參與知識產生和形成的過程,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3、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還給學生主體地位。
提出問題實際操作交流匯報再實踐,教師在其中起到了引導的作用,學生真正是學習的主體。我們都知道操作活動是手與眼的協同活動,對客觀事物動態感知的過程,又是手與眼配合,把外部活動轉化為內部語言形態的智力內化方式。由于兒童的思維還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濾的階段,他們還不能脫離實際操作去進行思維活動,所以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實際操作,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操作,使操作成為學生創新的源泉,讓新知在操作中產生,讓創新在操作中嘗試。盡管有的學生操作不規范,表達不夠準確,但學生通過操作發現了平均分的特點,在操作中發揮了自己聰明才智,尤其是在操作中體現了自己的主體作用。
4、學習內容與手段的開放。
教學中新知的提出來源于學生,問題的產生來源與學生,嘗試解決問題具有可選擇性,因此整過學習過程是活潑的、個性化的、開放的。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教學的目的不是解決一道題目,得到一道題目的答案,而是期望學生能掌握一種方法,會利用這種方法去解決問題。
5、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
當今世界,知識的更新日新月異,網絡通訊技術的發展,對傳統的教育教學此文轉自斐斐課件園模式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師,不但要對所教的課程有精深的認識,還應有廣博的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讀書不失為一種好的方式。讀書的目的是促進自己專業的發展,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有效地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此文轉自斐斐課件園實踐。讀一讀《給教師的一百個建議》、《柳州教師培訓讀本》,讀出人生的哲理和教育的智慧;讀一讀《新課程標準》,把教學理念真正落實在自己的教學行為中;讀一讀《小學數學教師》、《小學數學新課程教學法》、《教學案例集》、《小學數學教學參考》等教學書刊,就像是和若干個數學大師在進行交流,學習他們是如何把所學的理論運用到教學當中去,數學教學不僅僅局限于學生獲得教材上解題的知識和簡單的技能,更應該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審視現實生活,主動嘗試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實際問題的策略,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讀一讀《引領心靈》,讓我對教育教學此文轉自斐斐課件園有了更透徹的理解!我們的工作過程實際上是師生之間心與心的碰撞,心與心的交流;讀一讀于丹解讀的《論語》,努力用一顆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正確地面對人生的遺憾……
6、常態課是教學教研的重點。
學校在三年規劃中提出了教學要體現“活的教育+美的教育”,不難看出我們在實驗課、開放課中,很多時候為了體現“活”,把原來很簡單的事情變成了復雜化,我認為應該以常態課為主,圍繞學校的發展目標,在教研中重視:課堂結構力求清晰、整體性強,教學題材扣住重點,以挖掘課本、重組教材為主,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綜合運用,教學活動的展開是層層推進,突出重難點,注重活動的實效性,學生學習愉快、主動、學有成效。
數學教師聽課學習心得 篇4
8月21、22日兩天,四位領導專家殷茁雄、劉明、廖先祥、韋麗在學校多媒體教室進行了《堅持科學以展,構建和諧教育》、《用現代教育理念看課堂教學》、《課堂觀察技術及其應用》、《以人為本,依法治校,推進學校管理工作科學化》的專題培訓,專家們用生動的案例剖析了當前的一些教育、教學現象,受益匪淺。特別是柳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書記、特級教師劉明專家在培訓互動活動中提到的一幅畫,給我的感觸很大。(圖意:老師太快給學生正確答案,使學生不能去思考,就象踩在學生的氧氣管上。)
這是一幅我們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思空見慣的畫面,盡管我們常常說,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要讓學生有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要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但是作為我個人來講,除開實驗課、有領導聽課特別注意以外,其它的課堂或多或少都存在著類似這幅畫面的情形,滿堂灌的、一言堂的隨處可見,有時候還給自己找很堂皇的理由;“他們總是這樣的,上課總不發言的,他們不講,只好我自己一個人講了,總不可能你望我、我望你一節課吧。”“時間不夠用,哪可能給他們慢慢地想,再慢慢地講”等等。
其實“成功的教學應該是學生帶著不同的問題走進教室,學習后在更高層面上產生不同的新問題。”“教師向學生講授‘為什么’,遠不如學生向教師提出‘為什么’”。要想實現這樣的教學目標并不難,我認為最基本的就要在備課的時候能多從學生的角度考慮,比如低年級段(二年級)的《平均分》我就是這樣設計的:
先讓學生分小棒,通過觀察想一想我們分東西的時候會出現哪幾種情況?學生就會發現,無論怎么分東西,都只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每一份數量同樣多,另一種是每一份數量不一樣多,(目的通過簡單的操作,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同時通過對操作的反思及兩種分法的初步比較,使學生對平均分的本質特征有了初步的體會),這時再觀察主題圖中分食物的結果,引出“平均分“的含義,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分一分已經知道數量的面包和水果,學生非常快地就分好了,學生們有的用加法,有的用乘法,有的用除法,無一例外都用計算的方法來算,可到了分糖的時候,學生就搞不清楚“為什么就不能用計算的方法來分了?”通過自己動手操作發現,原來我們不知道糖有多少顆,只能用逐一分的方法來分了,(目的是學生對平均分的感受和體驗不是簡單地讓學生背讀知識,而是創設問題情境并通過多次實踐操作,學會與他人合作,能與他人交流思維過程與結果,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在課的最后讓學生思考:“這里有12瓶水,請想一想,如果讓你來分均分這些水,你可以怎么分?”(目的是課后的拓展促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在實踐中應用,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得以形成。)
如何才能把課堂還給學生?
1、 真正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
我們時常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可真正要落實到課堂上卻絕非易事。在實際教學中,老師總是放不下心,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嘗試、探索,無法控制課堂怎么辦?浪費課堂教學時間怎么辦?學生沒有遵循老師設計的教學行進怎么辦?在這節課上敢于擺脫原有知識范圍與思維定勢,轉變了自己的教學理念,允許學生質疑,鼓勵學生猜想、發現,為學生創造了更多的自主思考機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內驅力,發展了學生的潛在能力。學生學得主動,知識獲得與情感體驗同步進行。
2、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
“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是《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精神的體現,從創設現實情境入手,為學生提供了各種各樣的食品,按小組進行合理分配,使學生產生一種積極參與的愿望。在分的過程中,各組自由選擇物品,思考怎樣使每組都得到一份,通過具體分配感受同樣多,培養學生[此文轉于斐斐課件園 ]合作交流的能力,通過讓學生說分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創造性,讓學生參與知識產生和形成的過程,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3、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還給學生主體地位。
提出問題實際操作交流匯報再實踐,教師在其中起到了引導的作用,學生真正是學習的主體。我們都知道操作活動是手與眼的協同活動,對客觀事物動態感知的過程,又是手與眼配合,把外部活動轉化為內部語言形態的智力內化方式。由于兒童的思維還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濾的階段,他們還不能脫離實際操作去進行思維活動,所以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實際操作,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操作,使操作成為學生創新的源泉,讓新知在操作中產生,讓創新在操作中嘗試。盡管有的學生操作不規范,表達不夠準確,但學生通過操作發現了平均分的特點,在操作中發揮了自己聰明才智,尤其是在操作中體現了自己的主體作用。
4、學習內容與手段的開放。
教學中新知的提出來源于學生,問題的產生來源與學生,嘗試解決問題具有可選擇性,因此整過學習過程是活潑的、個性化的、開放的。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教學的目的不是解決一道題目,得到一道題目的答案,而是期望學生能掌握一種方法,會利用這種方法去解決問題。
5、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
當今世界,知識的更新日新月異,網絡通訊技術的發展,對傳統的教育教學此文轉自斐斐課件園模式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師,不但要對所教的課程有精深的認識,還應有廣博的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讀書不失為一種好的方式。讀書的目的是促進自己專業的發展,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有效地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此文轉自斐斐課件園實踐。讀一讀《給教師的一百個建議》、《柳州教師培訓讀本》,讀出人生的哲理和教育的智慧;讀一讀《新課程標準》,把教學理念真正落實在自己的教學行為中;讀一讀《小學數學教師》、《小學數學新課程教學法》、《教學案例集》、《小學數學教學參考》等教學書刊,就像是和若干個數學大師在進行交流,學習他們是如何把所學的理論運用到教學當中去,數學教學不僅僅局限于學生獲得教材上解題的知識和簡單的技能,更應該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審視現實生活,主動嘗試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實際問題的策略,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讀一讀《引領心靈》,讓我對教育教學此文轉自斐斐課件園有了更透徹的理解!我們的工作過程實際上是師生之間心與心的碰撞,心與心的交流;讀一讀于丹解讀的《論語》,努力用一顆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正確地面對人生的遺憾……
6、常態課是教學教研的重點。
學校在三年規劃中提出了教學要體現“活的教育+美的教育”,不難看出我們在實驗課、開放課中,很多時候為了體現“活”,把原來很簡單的事情變成了復雜化,我認為應該以常態課為主,圍繞學校的發展目標,在教研中重視:課堂結構力求清晰、整體性強,教學題材扣住重點,以挖掘課本、重組教材為主,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綜合運用,教學活動的展開是層層推進,突出重難點,注重活動的實效性,學生學習愉快、主動、學有成效。
數學教師聽課學習心得 篇5
通過一天的集體聽課觀摩,讓我見識到了多種多樣的教學模式,來自全國各地的名師,以他們各自的團隊特色,給我們上演一場教育教學的視覺盛宴。在這7節觀摩課中,既有全國知名教師團隊的特征,又有區域教學的特點,對我們來說,他們的課堂教學代表著當前課改,有很大的學習意義。
其中,來自北京的薛錚老師教授了《積的變化規律》這一課。薛老師代表的是吳正憲教師團隊,這堂課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薛老師的引導下,使學生由具體的問題列出算式,從而發現問題:因數和積,誰變了?是怎么變的?然后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從而發現規律,總結規律。這樣的課堂,讓學生由具體的問題發現規律,突出了教學的實效性。
來自江蘇的吳冬冬老師教授了《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這一課。吳教師對教材的理解程度以及極具特色的教學設計給我留下了印象。對于長方體頂點、面、棱的認識,以往的教授方式往往通過讓學生摸一摸、看一看、數一數來得出,而這節課,吳老師通過多媒體的圖形、立體的動畫,學生的實際操作,最后得出結論。真正體現知識來源于生活。
浙江的學俞老師教授的《用字母表示數》一課,給我印象最深,這整整一堂課中并沒有使用任何課件,而是在課堂中就地取材,在紙包里裝粉筆,用在課堂上的學生和教師的歲數、會場的人數,甚至用自己禿頂的頭發來引導學生對確定和不確定的認識,學生們在俞老師詼諧幽默的教學中不間斷的發現、思考,時時會有在場老師的陣陣笑聲和掌聲,經典的反復問話“小朋友你今年幾歲啊?”、“一共有a人,小朋友有30人,那么大人有多少人啊?”,課堂上歡聲笑語不斷,雖然沒有使用多媒體,但精彩程度卻不亞于年輕的老師有課件的課堂,讓我受益匪淺。
通過這次小學數學教學年會所收獲的教學經驗,反思我們平時的課堂教學,我們欠缺的還很多,我們離那些名師的教學還有一定的距離。我們的教學素養有待進一步提高,教學能力還需進一步的加強。
數學教師聽課學習心得 篇6
為了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益,本學期,我聽了部分數學教師的數學課,課后大家都能誠懇地給每位授課的老師提出意見和建議,也談自己的收獲。現就談談自己聽課后的一些心得體會
1.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
教學設計是老師為達到預期教學目的,按照教學規律,對教學活動進行系統規劃的過程。從該教師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能感受到教師的準備不是相當充分的。從基礎知識目標、思想教育目標到能力目標,都不能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學生發展觀。因此,我們應精心設計每一節數學課,尤其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處理都要進行精心的設計
2.教學過程要精致
從授課教師的教學過程來看,沒有經過精心的準備。我們在講課時從導入新課到布置作業課后小結,每一句話都要很精煉、每一個問題的設置都要恰到好處、板書也應充分體現數學知識的結構體系。每位教師都應根據自己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知能力精心設計教學的各個環節,在知識深難度的把握上處理要得當,做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3.要注重知識的傳授與能力的培養相結合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注意了這個問題:在了解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指導學生去歸納、去概括、去總結,讓學生先于教師得出結論,從而達到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使學生的能力得到培養的目標。
數學教師聽課學習心得 篇7
自從走上崗位后,深感責任重大,不僅要教好書還要在各方面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在開展師德師風的學習活動中,我更深深的感到,一個具有良好師德師風的教師會對受教育者產生多么大的春雨潤無聲式的影響,甚至可以使他們終身都感到受益匪淺。長期以來,我所形成的座右銘是:作為一名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必須要自覺堅持用“為人師表”和“教書育人”這兩條作為自己的行為規范。自從選擇了這個職業,在政治思想方面,能堅持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學習《教育法》、《教師法》,按照《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嚴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會公德。“為教育事業奮斗終身的獻身精神,”把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看成最高美德,時時激勵我,要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工作上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服從領導,不打折扣,認真、完成學校領導交給的各項工作任務,并用“學為人師、行為示范”的要求來約束自己,做家長認可,學生喜歡,學校放心的“三滿意”教師。
在平時我經常進行自我反省,時時處處對自己嚴格要求,查找不足,努力營造一個好老師的形象。到底怎樣做才能塑造一個好老師的形象,讓學生喜歡上你呢?我認為教師專業水平的高低是學生喜歡的標志之一。王崧舟老師說過:一個優秀的教師,必須有四大支柱,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支撐起教師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撐起教師的靈性,宏闊的課程視野支撐起教師的活性,遠大的職業境界支撐起教師的詩性。是啊,一個沒有豐厚的文化底蘊的教師,根本不可能給學生的生命鋪上一層溫暖的、純凈的底色。博學多才對一位教師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我們是直接面對學生的教育者,學生什么問題都會提出來,而且往往“打破沙鍋問到底”。
沒有廣博的知識,就不能很好地了解學生之“惑”,傳為人之“道”。但知識絕不是處于靜止的狀態,它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每時每刻都在日新月異地發生著量和質的變化,特別是被稱作“知識爆炸時代”、“數字時代”、“互聯網時代”的今天。因此,我們這些為師者讓自己的知識處于不斷更新的狀態,跟上時代發展趨勢,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顯得更為重要。否則,不去更新,不去充實,你那點知識就是一桶死水。
要做一個學生喜愛的老師,不論在生活上,還是在學習上,都要給予必要的關心和幫助。學生鬧矛盾,我給予合理的處理;學生犯了錯誤,我耐心地進行教育,使學生真正認識到錯誤并及時改正。我還抽時間和學生談心、交流,和學生共同活動,縮短了師生距離,增進了師生間的相互了解等等。熱愛學生,還表現在老師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平時我很我注意尊重學生的人格,了解學生的個性,相信學生,關心學生。對學生既嚴格要求,又注意他們的個體差異,區別對待。對程度、水平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特別是差生,給予更多的關心,不讓一個學生掉隊,盡最大的努力使他們健康成長。我們小學老師,跟學生的接觸尤其多,老師的言行直接影響他們。所以我們教師既要把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響學生、感化學生,使學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長發展。
熱愛學生的老師最受歡迎,學生渴望的不僅僅是從老師那里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師的關愛。據有關調查表明,喜歡淵博知識型老師的學生占31%;而喜歡具有師愛型的學生達到53%,他們希望自己的老師溫和、可親,具有愛心。由此可見,在學生們的心中,一個富于愛心的老師遠比一個知識淵博的老師更具老師的魅力。學生表示:對有愛心的老師他們會自覺尊重教師的勞動,十分愿意接近老師,希望與教師合作,把教師看成是父母親般的親人。他們愿意向老師袒露內心世界,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
教育需要師愛。沒有師愛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在德、智、體、美、勞等各項教育中,師愛是基礎,是先決條件。因此,在教育過程中,無私地奉獻這種師愛,既是教育成功的關鍵,又是衡量一位教師素質的重要內容。如果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話,那么離開了理解和尊重同樣也談不上教育。因為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師的理解和尊重。李叔同先生的為師之道。他就是把學生當做人來看的,當做平等的人,堪與尊敬的人。而不是把學生當做下級,當做可以隨意訓斥的無知小兒。時下某些老師可能做不到這一點。
他們往往自以為尊貴無比,維護師道尊嚴,不顧學生的顏面。其實這種做法是有失分寸的。俗語道:“人怕敬,鬼怕送。”“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所以,老師對學生不要體罰,不要訓斥,不要高高在上,而應該像李叔同先生那樣,做一個和氣的人,一個嚴謹的人,一個值得尊敬的人,一個堪為師范的人。學生也有自尊心,而且是很強烈的。老師對學生的批評,恰當的,就是一種激勵;不恰當的,就會成為一種傷害,甚至還會導致逆反心理產生。絕大部分學生不喜歡老師批評時挖苦、損傷學生,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因此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教師應把握批評的“度”,變“忠言逆耳”為“忠言悅耳”。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的,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教師還要轉變教育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服務意識,創造出尊重、信任、寬容、友愛的新型的師生關系。
通過學習,我深知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對學生要有慈母般的愛心,做學生喜歡的老師,并不斷更新、充實自己的知識,做一個學生喜愛的老師仍是我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