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新《義務教育法》心得體會(精選3篇)
學習新《義務教育法》心得體會 篇1
作為學校中的一名普通教師,在學習了《義務教育法》之后,對提高師德修養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它是時代向我們提出的要求,也是《義務教育法》賦予我們的義務。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必須轉變觀念,樹立教育新風。教育原理告訴我們,教育必須有明確的指向性和目的性,主要解決人的發展問題,喚起學生精神世界能動、自主的能力,培養學生成為社會所需的人才。《義務教育法》要求我們教師必須熱愛教育事業,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業務水平,愛護學生,忠于職守。教師必須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明確自己的職責所在,也深感肩上擔子的沉重。
我是一名教師,肩負著育人的重任。于是在學習之余,更應從自己過去的工作中找出不足,必須全身心地去愛自己的學生。喜歡學生,愛護學生,服務于學生,這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天職。師魂即師愛。要在實際工作中,時時處處體現師愛其實并不簡單。有時,細小的一個工作,看似簡單的一種舉動,也許會折射出我們教師的教育理念。班級中的王新博同學,知識欠缺的太多,為了使他盡快的追上隊伍,就利用課余時間給他補課,同時發動班級學習好的同學幫助他,他的成績提高的很快。既方便了學生,切實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又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更增強了困難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我想,這小小的改變中,就蘊涵著老師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也是大家在學習了《義務教育法》之后的一種新的有效嘗試。教師站在了學生的立場上,改變了自己原本已經習以為常的一些教學行為,目的則是為了切實幫助學生解決困難。作為教師,必須要對學生的發展負責,尊重他們的人格,在求知的過程中,關注學生原有的基礎與能力,因材施教地幫助他們學會學習,因地制宜,潛移默化地幫助他們學會做人,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這樣才稱得上不辱使命。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地今天,作為我們教育工作者,不能抱著過去的應試教育一套而不放,應該讓學生走進更廣闊領域學習,力求全面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師德風范,不斷更新自己的學識。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充實自己,為形成良好的師德風尚而出力,更好地為學生服務,愛崗敬業,使自己成為一名高素質的教育工作者。
學習新《義務教育法》心得體會 篇2
《我的教育故事》這一本書的作者是于永正老師,我們可以從書中學習到關于教育教學的知識。作為教師沒贏過怎么樣教學生呢?要給學生樹立起一個標桿,讓他潛移默化的進步。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我的教育故事讀書感悟:風流儒雅亦吾師。“我自以為我的教育不空虛,因為我有情。我的情無處不在。”剛剛拿到這本書,就被封面上幾行小字所吸引。然后迫不及待的開始閱讀于永正老師的《我的教育故事》。在書中,我看到了于老師豐富多彩的教育故事,看到了于老師才華橫溢的小學老師,看到了他在病中談笑風生的樣子……讀完之后,心中感觸頗深。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論,他說,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于永正老師的做法讓我腦海中第一個閃現的就是這幾個字:生活即教育,于老師進行的是真實的學習,讓學生們在生活中感受學習,感受語文。
“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這豪邁的背誦聲飛出窗外時,就知道于老師要帶著學生去游泳了;“胭脂點雪”、“映日荷花”、“喧賓奪主”、“星光燦爛”、“藍孔雀”等,于老師在賞菊過程中為孩子們了打開認識美的窗口;“只要是花,開在哪里都好看!”這是春游過程中一位小朋友脫口而出的話……帶著學生感受生活的美好,引導學生多看美的東西,這些做法對學生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無形之中會讓美融于血脈,使人有種不吐不快的感覺,寫作文自然水到渠成。
我們平時總讓學生寫作文,還要求學生寫出真情實感,有時候我們并沒有帶他們體驗,卻要求學生寫出來。以后我們也應該帶學生多多體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這樣學生才會在寫作中自然而然流露出真正的情感。
于老師說:“引導、點撥、示范。”學生學了五年語文,越學越不會,到底應該怎樣學習呢?于老師說:“多讀多寫。”語文就是教學生識字、寫字、讀書、背誦、表達(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至多再加一個:培養興趣和習慣。作為語文教師,要想教好學生,要做到那幾點呢?我認為以下幾點很重要。
首先,朗讀是必備技能。朗讀要做到正確、連貫,還要做到語氣自然。好書不厭白回讀,精彩的文章一朗讀出來,就活了,更能讓學生走進文章。教兒童學語文,靠的是示范,教師的朗讀好了,學生也會在潛移默化中進步,感受文章鮮活的語言。模仿是兒童的天性,兒童學語文都是從模仿開始的。好的示范具有啟發性,能為學生樹立起一個標桿。
其次,板書很重要,要想學生寫好字,老師得起帶頭和示范作用。字是人的“第二張臉”,是人的“一張名片”。都說“字如其人”,字寫得不端莊、不漂亮,難道是要用實力證明我們長得不夠端莊、不夠漂亮嗎?于老師說:“寫好字,是‘兒童的語文’的應有之義。”板書對語文教師是必需的,手寫出來的字,都是鮮活的,有情感的,可以傳達我們想要表達的信息。我的第一張臉沒有長好,我就得在第二張臉多用功。最近我也一直在練字,爭取能夠擁有一張端莊美麗的“臉龐”。
最后,教學,要“實打實”、“手把手”的教,作為教師,一定要有責任心,要有愛。學生跟我們學語文,我們就得盡老師之責,用我們耐心、細心、恒心和愛心,教學生識字、寫字,教(從容網)會學生讀書、表達。夏丏尊先生說過:“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所以要想我們的教育不空虛,除了要有責任心,必須要有愛。
成尚榮先生說:“教學不是背不動的書包,而是帶得走的能力。”我們一定要牢記:少做題,多讀書,光在課堂學習語文,是不能真正學好語文的,從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的角度說,學好語文更多的還要依靠課外閱讀,平時要注意語言的積累,我們的語文教育就會有光明的未來。
天有不測風云,于永正老師被檢查出了白血病,看著于老師一次次被病痛折磨,又忍不住潸然淚下。病中的于老師,知道自己將不久于人世后,留下了三句話,其中一句是:我是唯物主義者,死后不設靈堂,不扎花圈……我想說:“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雖然于老師走了,卻留給我們一筆珍貴的精神財富,他教會了我許多,沒有比“風流儒雅亦吾師”更確切的了。
讀了于永正的《我的教育故事》這本書以后,我會在教育的道路走的更堅定,更執著。
學習新《義務教育法》心得體會 篇3
今年9月份新入學的高一新生會與以往有一個很大的不同,他們是將是參加河南省新高考的第一屆學生。即便是教師,面對迎面而來的新高考心中也有一些打鼓。雖然聽到不少消息,但總是缺少具體的參考。恰逢此時讀到了李希貴的《面向個體的教育》,讓茫然與忐忑的心中多了一份希冀。
在我讀來,十一學校像極了帕夫雷什中學。那種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更好的發展而確立的氛圍是如此的相似。這種氛圍常常會激發出純粹的“教書育人”的情感,以至于看著書便不由自主的想象:如果我就在這樣一所學校里任教或者是這里的一名學生,會是一個怎樣的場景?同時我也期待著十一中向著這個更高、更好的方向發展。
幾乎每一篇文章都能撥動我的心弦,引起我的思考。其中有一篇《少一些抽簽,多一些選擇》是讓我感觸比較深的。原因在于我自己就經常這么做,而且由于好操作、對每一個人機會均等,一直以來都被我奉為圭臬。慢慢的我的學生們也習慣了這樣的方式。而我自己的思考也就到此為止了,從沒有想過要繼續往下再走一步。
而讀完文章,則像是受了當頭一棒。雖不是體無完膚,但確實相去甚遠。在簡單、直接的過程中,我們有沒有在傳遞“聽天由命”的意識?有沒有錯失了教育的機會?有沒有更有效、更有意義的方式?這些都將成為我要思考和實踐的問題。
如果不是閱讀,那么我可能還在那個沾沾自喜的狀態。也是閱讀讓我有了和更高境界的人對話的可能。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走班制的前提下,十一學校4000余名學生就有4000余張課表,構成1400多個教學課堂,這其中甚至包含了馬術(一個我只在電視上才見到過的運動)。這不只是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的問題,更是能力問題。這不得不讓我感慨,環境限制了我的想象力。這是我無法想象的。
我們每一階段的努力其實不必等到將來好多年后再顯示出差別,在下一個階段就會顯現。今年焦作市有科協組織的高校夏令營,去廈門大學、武漢大學等學校參加。名額有限自然是擇優而取。這就是高中階段的努力程度帶來的差別。對應的,聽說省實驗馬上要選拔參加清華、北大夏令營的學生,你看,初中的努力在高中也體現了,只有初中足夠優秀的人才能進這個學校,才能去爭取這樣的機會。
不必怨天由人,不必自怨自艾,努力奮斗,至少我們都會收獲一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