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應用》教學心得(精選7篇)
《比的應用》教學心得 篇1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題的教學占有重要地位。對于如何教好這部分知識,我談談自己在教學應用題的體會。
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審題習慣,仔細認真的審題,弄明白題意,是準確解答應用題的先決條件。因此,在教學中可先讓學生根據解題要求找出題中的直接條件和間接條件,構建起條件與問題之間的聯系,確定數量關系。為了便于分析問題中的已知量與未知量之間的聯系,審題時可要求學生邊讀題邊思考,用不同的符號劃出條件和問題或用線段圖把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表示出來。
一、為了培養兒童細致審題的習慣,我常把一些容易混淆的題目同時出現,讓學生分析計算。
例:(1)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的周長相等,長方形的長是8米,寬是6米。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米?(2)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的周長相等,正方形的邊長是6厘米,長方形是長是8厘米,長方形是寬是多少厘米?
經常進行此類練習,就容易養成認真審題的習慣。
二、教給學生分析應用題常用的推理方法
在解題過程中,學生往往習慣于模仿教師和例題的解答方法,機械地去完成。因此,教給學生分析應用題的推理方法,幫助學生明確解題思路至關重要。分析法和綜合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所謂分析法,就是從應用題中欲求的問題出發進行分析,首先考慮,為了解題需要哪些條件,而這些條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直到未知條件都能在題目中找到為止。例如:甲車一次運煤300千克,乙車比甲車多運50千克,兩車一次共運煤多少千克?
指導學生口述,要求兩車一次共運煤多少千克?根據題意必須知道哪兩個條件(甲車運的和乙車運的)?題中列出的條件哪個是已知的(甲車運的),哪個是未知的(乙車運的),應先求什么(乙車運的300+50=350)?然后再求什么(兩車一共用煤多少千克,300+350=650)?
綜合法是從應用題的已知條件出發,通過分析推導出題中要求的問題。如上例,引導學生這樣想:知道甲車運煤300千克,乙車比甲車多用50千克,可以求出乙車運煤重量(300+50=350),有了這個條件就能求出兩車一共運煤多少千克?(300+350=650)。通過上面題的兩種解法可以看出,不論是用分析法還是用綜合法,都要把應用題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結合起來考慮,所求問題是思考方向,已知條件是解題的依據。
三、對易混淆的問題進行對比分析
對一些有聯系而又容易混淆的應用題可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例如:(1)一筐蘋果重20千克,一筐梨的質量比一筐蘋果的2倍少10千克,一筐梨重多少千克?(2)一筐蘋果重20千克,一筐蘋果的的質量比一筐梨的2倍少10千克,一筐梨重多少千克?
這樣的兩種題型容易混淆。一是他們分不清是用乘法還是用除法;二是分不清計算時需不需要加括號。
《比的應用》教學心得 篇2
眾所周知,21世紀是充滿各種競爭與挑戰的時代,它需要培養有較強的民族素質和較強的能力,有主動精神、勇于創新的人才。因此,在教學中如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輕松、自主地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積極性,學會生活,學會創造,建構和掌握所學的知識,這就需要教師本身徹底轉變自己的教育思想,弄清“教”與“學”的辨證關系,擺正教師的角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充分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優勢。
小學思想品德課是一門比較系統的直接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顯性課程,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絕不是靠空洞說教能奏效的,學生要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離不開他們作為受教育主體的積極的內化活動。把多媒體輔助教學(CAI)運用到思想品德課中,使課堂生動活潑,能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提高學習效果。
一、CAI圖文聲像并茂,增強動感,激發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求知的先導,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一旦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就能引導他們孜孜不倦的探求。沒有興趣,學習會成為枯燥乏味的負擔,學生主體參與的活動將是勉強的。興趣的提高往往離不開生動形象的教育素材,還要靠巧妙適當地運用這些素材。而計算機集文字、圖形、圖像、音頻等多種媒體于一體,對所傳達的信息產生極佳的逼真效果,把靜態、枯燥的材料融入到三維空間中,會產生極其活躍的動態畫面,能直接刺激學生的視覺與聽覺,給學生一種耳目一新之感,使表現的內容更充實,更形象生動,更具吸引力。
比如在教學《勞動光榮》一課時,可采用既有形象逼真的“搖錢樹”故事的動畫片,又配有悅耳的音樂,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使靜止的文字變成活動的畫面,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感官,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樂于學習,情趣盎然。又如教學《珍惜時間》一課時,畫面上鬧鐘在走動,“滴答、滴答”的聲音被放大了,再讓學生在“滴答”聲中比比誰寫的字最多,做的數學題最多等,使學生的有意注意更加穩定、集中,使他們感受到時間稍縱即逝,應抓緊每一分鐘,喚起了他們的主動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
由此可見,運用CAI能增強視面動感,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使學生個個思維活躍,情緒處于高度興奮狀態,極大調動了學習興趣。正因為有了興趣,學生學習才有成功的信心,他們滿懷著被激起的求知欲望,更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從而產生主動學習行為和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CAI創設情境,誘發情感共鳴,激發參與。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愛憎好惡而產生的內心體驗,是人們精神生活的核心,是人格整體不可缺少的特質因素。道德情感具有巨大的動力。如果學生對周圍的事物和別人的行為冷漠無情,他自己的行為也就不可能是非分明,他的道德認識也往往停留在口頭上。只有認知和情感相配合才能推動道德認識發展為道德信念,進而轉化為道德行為。作為一種心理現象,人的情感波動歸根結底是客觀事物作用的結果,人所產生的“情感波”的大小是由外在客體的“情勢”及內在主體的“需要和期望”所決定的。小學生的情感較豐富,所以,我們在對小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
魯迅先生說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創設教學情境,能喚起和增強學生主體參與意識,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巧用表現力和可控性強的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可創造悅耳、悅目、悅心的直觀情境,使學生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感受,并進入角色,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如《不能忘記的屈辱》一課教學時,應用CAI向學生展示圓明園被毀前那舉世無雙的雄偉和華貴的影像片段,讓學生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華民族的偉大;接著展示圓明園廢墟場景,這前后一對比,學生會不由自主產生悲壯、凄涼之感。跟著出示英法聯軍掠奪珍寶、火燒圓明園的影片,學生內心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就被激發出來了。又如教《心靈美最可貴》時,將美如仙境的九寨溝,通過多媒體演示出來,讓學生在動聽的音樂,優美的畫面,怡人的境界中,去感知、去領悟、去思考聯想,這樣一方面增強了教學效果,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同時也豐富了學生的情感世界。接著,教師又出示一些骯臟環境的圖片,這時,學生議論紛紛,有分析臟的原因的,有批評制造垃圾的……的確,在思品課教學中,運用CAI輔助課堂教學,能創造適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良好情境,使學生有了情感體驗,有利于他們理解課文,從而達到情景交融,升華道德情感,提高審美情趣的作用。當我們喚起了學生的道德情感時,思想品德課的教育作用也就開始在學生身上顯示出來了。
三、CAI強大的表現功能,降低坡度,提高實效。
由于計算機有豐富的表現功能,可以有效地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有利于在明理、導行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形象地展示教學內容,并進行生動、具體的行為指導訓練,使明理到位,使導行更落實。
“明理”是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培養學生認識能力的關鍵環節,也是導行的必要前提。教師要抓住教材的典型事例,深入分析,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得出結論,形成認識,提高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針對小學生思維是從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思維形式,向以抽象思維為主的邏輯思維形式過渡的特點,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生動活潑的優勢,化大為小,化遠為近,化靜為動,化間斷為連續,可無限延伸學生的各種感官,擴展感受時間、空間領域,從而向他們提供充分的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翔實、典型的具體經驗和感性材料,較好地降低明理的坡度,解決教學難點,使學生準確地理解掌握觀點,心悅誠服。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教學時,由于課文中講述的李四光的事跡很長,如果僅僅是看課文、聽教師口述,不僅費時,而且很難對李時珍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把一部分教材內容活動化處理,播放了剪輯錄制的《李四光》錄像短片。這段錄像生動真實地展示了李時珍勇于實踐的事跡(看、聞、嘗、聽、問、記……),這樣,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受到很大啟發,并非常有力地證實了實踐的作用,鞏固、提高了學生的道德認識。又如在教學《愛科學敢創造》這一課時,考慮到六年級的學生有愛科學的興趣,但懶于動腦、動手,缺乏創造精神,因此使學生懂得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要有創造精神,引導學生愛科學、勤動腦、多動手、敢創造,就成為了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深化明理時,先讓學
生介紹古今中外像李四光一樣愛科學敢創造的人和事。學生介紹的都是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跡,這樣雖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但光有這些榜樣,學生會覺得大家講的遠離現實,樹立的榜樣太高大,認為發明創造高不可攀。為了更好地貼近學生實際,使學生容易理解又感興趣,教師出示一段本地普通工人的小發明介紹、一段校園新聞(校內科技作品獲獎的學生現身說法)剪輯,通過這些熟悉的人、事,拉近了學生與科學的距離,學生對創造精神的內涵理解更透了,感受到科學并不神秘,它就在我們身邊,只是看我們怎么去發現它、探索它、利用它,就更激發了學生愛科學的興趣,明白了只要多動手動腦,就能有所創造。
只有當人的道德觀念體現于道德行為時,思品課的教育目標才能實現,即達到了“知行”統一的境界。CAI課件的巧妙使用,往往會在知行轉化過程中起到“催化劑”的作用。在進行實例辨析時,教師可利用圖片、影像等途徑為學生提供一些實例情節。如《參加正當有益的課余活動》導行時,播放學生平時參加的課余活動的錄像,誘導學生自主地去思辨、評價,從而強化知行統一。在樹立榜樣時,教師可用影像資料直觀地再現生活,展現模范行為和模范事跡。總之,多媒體輔教手段在導行時,要充分調動學生內在的積極性,在潛移默化中將模仿、練習獲得的技能轉化為內在的素質。
綜上所述,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輔助思品課的教學,使課堂活了起來,克服了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抽象化、概括化的傾向,有效提高了學生的道德認識能力,幫助學生分清是非、辨別美丑,培養道德情感和意志,最終達到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實踐性的有機統一。
《比的應用》教學心得 篇3
本節課公開課教案主要抓住比例解答應用題的特征進行的。首先進行復習,一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么比例關系,二是根據條件提出問題。在新課的教學中,設問:用比例解首先要找到什么,(兩種相關聯的量)判斷什么,(這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么比例)正比例相對應兩個數的什么一定,(商一定)等。然后通過“練”達到鞏固和提高。
本教學設計設計主要體現在“問”與“練”字上,怎樣問,練什么,怎么練,我都做了認真的考慮,深入研究,特別是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把同學放在首位,考慮同學已經會什么,他們現在最需要什么。同學通過什么途徑來解決,是獨立考慮還是合作交流呢。同學在這次教學活動中能得到什么?不同同學有什么不同的收獲等等問題。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因此,一節課自始至終讓同學參與體驗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同學根據教師的巧妙設問,和富有啟發性的引導,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很快同學就掌握了新課的內容。這節課既重視比例解應用題的解題方法的教學,又鼓勵解決問題戰略的多樣化,從中發展同學的個性,課堂結構嚴密,同學練得多,掌握得好。當堂驗收絕大多數同學全部正確,學困生都掌握得不錯。
最后有一個疑問,用比例解答應用題,難度降低,正確率比較高,但是為什么同學不喜歡用這種方法,還是喜歡用算術方法解答,是因為嫌設未知數麻煩,還是其它原因呢。
------------------
課后反思:
比的應用一課是按比例分配應用題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長期以來,應用題教學在教材和課堂教學等方面,其應用性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使得教學流于簡單的解題訓練,這種現狀必需改變。我在設計此課時,力求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體現應用性。由于按比例分配計算應用較廣,同學有很多應用機會,因此,課前讓每一個同學到生活中調查生活中的比,并且說一說你是怎么獲得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課,使同學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計算就來源于自身的生活實際。通過從生活實際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計算,并應用所學知識解決了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同學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系,數學來源于生活,并能解決實際問題,充沛體現了應用題教學的應用性。數學教學活動必需建立在同學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生活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同學的學習積極性。向同學提供充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協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同學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
在一個班上完以后,我隨即就在另一個班上課,這次和上一節課基本相同,但有同學們沒有說出象上一個班說出了多種方法,而是直接就說出來按兩個班人數分配,我當時為了讓同學想出更多的方法,沒有和時處置這個同學的想法,而是繼續啟發同學還可以怎么分,同學們終于還是說出了更多的分配方法,然后我又把那個同學所說的,按人數比例分配的方法拿出來討論,最終完成了教學任務。整個過程并沒有出現較大的問題,但在我心里,我總覺得我沒有很靈活地處置課堂上所出現的問題,而是一味的追求與提前預設的統一,在我看來,上一節課,同學們都能按我的既定方案完成教學,為什么這次就不行了呢?所以,硬生生的把同學的想法拉過來,最后又不得不送回去。課后,我就想,其實上課過程中,完全可以先處置同學的這種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先把這節課的核心教學任務完成,然后再來討論除了這種方法以外,還有別的不同的方法嗎?再對同學進行思維多樣化的培養也是可以的。
教師在課堂上,有些時候還是要特別注意靈活地處置課堂生成,而不能一味地追求自身預設的完成和順暢。學無止境呀!
---------------------
今天上午,教學了《比的應用》一課,這一節課,實際上就是“按比例分配”,教學前我詳細的閱讀了教師用書,其中特別指出教材中沒有給出這個名稱(即沒有把課題定為《按比例分配》)的原因有兩個:第一,由于按比例分配問題有一定的解題方法,引入這個名稱后,教學時會把這一問題歸成一種類型,并很快引入解這類問題的方法,把解決問題變成套用方法。不給出這一名稱,同學通過比的意義完全可以自身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第二,假如引入“按比例分配”的名稱,同學可能會詢問什么是比例,于是又要引入比例的概念。這樣一來,在同學剛剛接解比的學習,就引入了比、比例、比值等概念,會使同學將大量的精力放在區分這幾個概念上,而忽略對比的意義的理解。基于以上原因,教材沒有把這節課定為按比例分配,而是定位于比的應用。
在教學前,我還參考了其它很多公開課教案,其中有一個設計是這樣的:
甲乙兩個工人做了一些零件,共得報酬120元,你認為應該怎么分?(同學說自身的看法)然后教師出示:甲完成了5個零件,乙完成了3個零件。然后教學以后的內容,把120元按5:3分配。在最開始的時候,我也是想利用這個例子來引課的,可是后來,我覺得這樣有一定的弊端,這樣很自然地就把同學的注意力引到按比例分配這件事情上來,而且同學現在在外面學習奧數的相當多,而按比例分配大都已經在奧數班學過了,這樣一來,這節課就變成了并沒有多大意義的復習課了。所以,后來我沒有采用這樣的設計,我用了課本上的例子:
師:把一筐桔子給大班和小班兩個班,你覺得應該怎樣分?
生1:平均分,這樣兩個班分得一樣多。
生2:我覺得應該給大班分得多一些,大班同學大,吃得多。
生3:我覺得應該把他們人數比找出來,然后按比例分配。
師:你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
生3:這樣無論大班小班每個人都分得的同樣多。
師:好。大家說得都有一定的道理,假如我們要求每個人都分得同樣多,應該怎么辦?
(出示大班30人,小班20人。同學交流)
生1:把大班和小班同學人數加起來,是50人,所以,把這筐桔子平均分成50份,每人一份,這樣,就能保證每個人都分得同樣多。
師:你們聽明白了嗎?還有什么問題要問嗎?
生2:那如何給兩個班分呢?
(考慮后答)
生3:大班30分,占總人數的3/5,所以,應該給大班分得這筐桔子的3/5。
師:同意嗎?
生:同意。
師:還有不同的方法嗎?
生:也可以看大小班的人數比的30:20=3:2,大班是3份,小班是2份,這樣總共就是5分,那大班人數就占總人數的3/5,所以,分得的桔子數也應該是這筐桔子的3/5。
師:真好!
我這樣上課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止讓同學形成一定的程式,依照一定的“套路”來套用公式解決問題。而是讓同學經歷給大班分3/5的來由,緊緊結合比的意義,使同學理解具體操作過程。
《比的應用》教學心得 篇4
摘要:高職院校的目標培養出具有專業技術能力的實用型人才,而應用文寫作更是一項必備的基本能力。本文結合高職應用文實踐,談出教學過程中的心得體會。
關鍵字:高職院校;應用文教學;心得體會
高職院校的主要辦學目標是培養出具有專業技術能力的實用型人才,而應用文寫作更是一項必備的基本能力。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的“大學畢業生不一定能寫小說詩歌,但是一定要能寫工作和學習中實用的文章,而且非寫得既通順又扎實不可”。 應用文是人們在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處理公私事務時使用的一種具有固定或慣用格式的文體。其具備使用廣泛、實踐性很強等等的特點。基本的應用文寫作能力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如何更好的在高職應用文寫作的教學中,將知識轉變成能力扎根于學生的血液之中?下面談一下在教學過程中的幾方面心得:
一、引導學生走出固定的思維誤區
作為老師本身,應該確信,應用文寫作并不像想象中枯燥,相對其他文學樣式而言,它顯得更簡單易學。文科生可以在寫作的過程中發揮流暢的文筆,理科生可以在寫作的過程中展現嚴謹的思維,而這都符合應用文寫作的特點和要求。明確了這一點,可以降低一些學生對應用文的誤區,覺得以前寫不好作文的,也一定也寫不好應用文。除此之外,有的學生還有這樣的誤區,認為自己是理科生,寫不好文章理所當然,認為自己畢業后不是文秘,應用文的作用不大,學不學都可。關于理科生寫應用文,之前也提到了,應用文的學習是沒有明顯的文理界限的,或者可以說這是一門文理兼收的學科。是個不挑食的“好孩子”。應用文寫作是一種非常實用的能力,沒有任何的工作領域的限制,都可以用的到。比如學生們還沒就業,上學期間想請假,怎么辦?寫請假條。請假條不就是應用文么?難道請假也要看是文科是理科?所以應用文當然不只是文科生,文職的專利。人人可學,人人該學,高職在校生更甚。
二、增強教師的專業素養,提高教學質量
為了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大批高職院校應運而生,其中不乏一些不斷調整提高自己角色的教師,缺乏在新教學領域的教學經驗。應用文寫作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以理論來單純的指導實踐,對于這門學科而言,頗有些紙上談兵的味道。試想,整堂課都侃侃而談書上寫著的特點,寫法,定義,能真正幫助學生透徹的掌握知識么?有些教材甚至對于文體的寫法介紹的并不詳細,如果我們再照葫蘆畫瓢,學生就更是云里霧里了。時間一長,自然失了興趣。我認為這門學科教師除了能夠引導學生掌握理論之外,還要參與到學生的實踐中去,這就需要教師自身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來提高課堂整體的教學質量,給予學生正確的課堂指導。教師可以通過課下認真的研讀教材以及相關資料,制定出合理的教學設計,適當的變換調整教學方法等等手段來自我提高。
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角”作用
新的教學理念強調“以學生為本”,很多老師在對這個理念的理解上產生了誤解,把“以學生為本”理解成了把課堂的主導地位一并交給了學生,結果并沒有得到好的教學效果。實際上,課堂上應該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角。應用文是門理論實踐課,理論就需要教師做好主導,為學生打好堅實的理論基礎,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讓學生去當主角,把理論用于實踐。課堂上建議不要單純的講理論,而把寫作練習留到課后完成,現在的學生自覺性薄弱,較少的學生會認真獨立完成,這就失去了練習的意義,即使老師在課后批改,也不能保證文章是學生獨立完成的,又從何檢查學生是否學會?所以應該在課堂上保留充分的練習時間,做到及時教,及時練,及時改,及時會。當然這需要老師們在課前就做好完善的課堂設計,合理安排時間和教學重點。比如在學習“借條”,除了基本的格式外,我把重點放在了借條的注意事項中,講了幾個典型的例子,讓學生分析為什么借條無效。然后分組,讓學生按課后練習要求在黑板上寫下借條,集體評論。大家在分析討論練習中掌握了借條的基本寫法,效果很好。我跟學生開玩笑說:“一會大家都寫張欠我錢的借條,你們認真點,寫錯了,我可不還了。”學生哈哈大笑,在融洽的課堂氣氛中,學生認真的完成了練習。
四、適當運用課堂上的情境模擬
“情境教學”是現下經常被提及的十分時髦的教法,在適當情況下,合理運用能夠起到非常不錯的課堂效果。在應用文寫作的教學中也一樣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比如在講“應聘書”時,先講了一個范例,通過這個成功的范例,學生分析出,在應聘過程中除了基本內容正確外,形式新穎也很重要。如何在掌握正確書寫格式后,能進一步發展為寫出有新意的,有競爭力的競聘書,才是學生以后用的到的“武器”。我們課堂上現場模擬了一下招聘現場,不同專業的學生都給出了很精彩的競聘思路:資產評估專業競聘時有的學生準確計算了教室內所有物件的大概價格,展示了自身優勢;室內設計專業競聘時為“老板”辦公室準備了華麗的“免費裝修圖”。雖然都是模擬,但是學生似乎找到了畢業求職的一些門道,基礎要扎實,更要有新意。這是對應用文寫作實用性的一種擴展。情境模擬可以搭建一個很好的師生互動交流的平臺。
高職學生發揮學習主動性、端正學習態度,多積累,善思考,勤練筆,將應用文寫作的知識轉變成伴隨終身的良友,對幫助自己全面提高綜合素質,更好的適應社會需求,迎合時代的發展與進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比的應用》教學心得 篇5
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近幾年我國特別注重義務教育,小學教育是義務教育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在小學教育中有許多的疑難問題,不管是從學生的學,還是老師的教,都出現了許許多多需要我們去探究,學習,解決的問題。應用題就是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其中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問題,應用題是對小學生數學知識應用能力的綜合考察。將數學知識整合起來以問題方式進行測試,是考察小學生數學能力的重要標準。小學數學知識體系之間是融會貫通和相互滲透的,知識點之間并沒有明顯的界限,強化應用題教學是保證學生熟練掌握數學知識的關鍵。但是現階段,小學數學中應用題教學還存在不少問題,需要我們及時采取措施將其解決。
一、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較差原因分析
現階段在小學教學教學中學生解決應用題的能力較差,特別是二三年級的學生不能很好的讀懂題意,學生只是一味的往一起拼數字和計算步驟,不能正確的解決應用題,學生對應用題產生了恐懼感和煩躁感,只是一味的去依賴老師,教師也不能很好的指導學困生解決應用題的能力。
1、應用題題目和生活聯系不緊密
通過幾年教學生活,我發現應用題題型和教學解析方面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不緊密,未能將應用題題目和小學生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尤其是鄉村小學,有些應用題中所出現的一些名詞或含義學生根本就不能明白,學生實際生活中也沒有接觸,根本感受不到應用題中所要表示的場景與含義。從而導致學生在理解題意方面存在較大難度,不利于應用題教學水平的提升。
2.教師教的方法單一,不恰當
此外,教師在應用題教學中模式不先進,方法單一,只是按照灌輸教學方法進行講解。一些老師在講解應用題時,自己把題目讀一遍,然后粗略的把題意講一下就讓學生開始列式計算,最后如果還有學生沒有做出來,老師就在黑板上把正確的計算寫一遍,這樣部分學習好的學生還可以自主學習,能夠把這道題理解了,會計算了,但對于學困生基本上就等于沒有聽,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思考,只是一味的抄襲老師所寫的,也許還有同學根本就不知道這道題講了什么。小學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很容易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下降。小學生應用題掌握能力不足是當前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3.學生學的問題
學生的學對于教學是至關重要的,現階段學生對學習解決應用題沒有多大的的興趣,應用題需要理解,需要繁瑣的計算步驟和做題順序和方法,這樣學生感覺很困難,在做應用題時學生也只是一味的完成任務,看見數字,想起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想起什么計算法則就用什么法則,根本不去讀題,審題,也不去找其中的數量關系。一道應用題看似全班學生都完成了,但正確率卻令人不敢想象。在我的教學生活中,我發現了一個可笑的問題,現在學生在解決應用題時如果是老師讀題目,學生就大部分會做,但讓他們自己讀,卻只有很少部分會做,這就是學生學的態度,學生對應用題的態度,他們只是一味的依賴教師,自己不用心去讀題,去思考題,從而也不能很好的去解決題目。
4.教師和學生活動方式十分單一
新課程改革要求實施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理念提出,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強調以學生為本,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但是從實際教學情況分析,教師的教學觀念并沒有得到改觀,師生互動方式十分單一,學生主體地位未全面體現出來。應用題教學方法單一、陳舊,課堂教學效率十分低下,互動交流機會甚少。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將完成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作為教學重點,忽視了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多數情況下都是教師在課堂上滔滔不絕的講解,學生被動的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整個課堂學習氣氛十分壓抑,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傳統的應用題教學模式不能鍛煉學生的思維,各項綜合能力無法得到提升。
《比的應用》教學心得 篇6
對于“微課”我們并不陌生,這兩年已經先后錄制了幾次,但從未應用于課堂教學中。“微課”適用于什么課型,適用于課堂教學的哪個環節,效果如何呢?于是,這學期我們就進行了嘗試。
本學期我執教了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二課時《正比例》一課,這節課主要結合“正方體的周長與邊長,正方體的面積與邊長,路程、時間與速度”等情境,經歷正比例意義的建構過程,能從變化中看到“不變”,認識正比例。并能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正比例,能舉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實例,感受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讓學生經歷比較、分析、歸納等數學活動,提高分析比較、歸納概括能力,初步體會函數思想。
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完成“正方體的周長與邊長,正方體的面積與邊長”的表格,并說一說發現及它們的變化規律是否相同,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完成“路程、時間與速度”的表格說一說自己的發現并在小組內討論交流,然后全班反饋交流、適時板書。用“老師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發現”播放微課,再次和學生一起完成表格、觀察數據、說出發現的.規律,從而引出“正比例”這一概念并板書。此時“微課”的應用深深吸引了學生去傾聽,在梳理小結規律的同時再次建構“正比例”的概念,那樣的清晰直觀,很大程度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這種狀態的效果可想而知,學生不僅樹立了學習數學的信心,也會更愛學習數學。
這次微課在概念課中的應用效果非常明顯,今后我會不斷嘗試、總結經驗,讓“微課”更好地輔助教學應用于課堂。
《比的應用》教學心得 篇7
記得我們小時候,不論數學還是語文,課堂的一成不變的模式是“一塊黑板一張嘴,一支粉筆一本書”。課堂倒也落個清靜,再大的波瀾無非是多幾塊小黑板,貼幾個小紙條。長大后記憶中最深刻的是一年級時老師用過的能粘東西的絨布,對于那時的我們來說那是何等神奇,曾經怎樣吸引著我們幼小而單純的心靈。可見教學手段的運用對于孩子們來說意義非比尋常。如今的課堂電化手段花樣翻新,層出不窮,讓人大開眼界,大飽眼福。其中以多媒體教學更為廣泛應用。多媒體教學以其生動直觀簡便快捷深受教師和學生的喜歡。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給教師提出一個要求:“一切事物都應當盡量地放到感官的眼前。”多媒體教學滿足了這個要求。然而物極必反,如果讓多媒體教學搶了課堂的第一把交椅,那就只是為了使用多媒體而使用多媒體,讓多媒體教學流于形式,而失去了多媒體這個廣闊天地的真實意義。
如何讓多媒體教學服務于課堂?服務于學生?如何把握教學媒體在教學中的最佳作用點,為學生提供理想的學習認知工具、提高教育教學效率這是我們廣大一線教師不斷研究和探索的話那么,什么是教學媒體的最佳作用點?教學媒體的最佳作用點,是指在實現課堂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最適合發揮教學媒體優勢的地方。課堂教學的最佳作用點找準了,教學媒體的作用就會事半功倍。
在工作中我有幾點感悟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借助多媒體創設情境
這種應用大多在新課伊始,為激起學生對課文的興趣,營造與課文思想感情相符的氛圍而為之。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第五冊《盤古開天地》一文時,因為這是一個神話傳說,它來源于生活但又脫離了生活。為了營造課堂氣氛,讓學生進入混沌世界,讓學生對天地尚未分開之前的景象充滿好奇與興趣,我在開課伊始,利用多媒體播放了天地混沌一片的圖片,然后讓學生閉上眼睛,我再配以解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還沒有分開……盤古醒后見四周一片黑暗,掄起大斧用力劈去”,這時多媒體配上一聲轟然巨響,孩子們有的嚇得閉上了眼睛,有的驚恐的睜大了雙眼,有的向同學身邊靠攏。等孩子們睜開眼睛,已經被課文的神話魅力深深吸引,讀書情趣高漲。
二、借助多媒體理解詩文意境
詩歌語言精煉,意境優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學生知識面狹窄,生活閱歷淺,表象儲備貧乏,對詩歌中所描繪的社會時代、人物思想、風土人情感到疏遠,因而古詩教學一直是小語教學中的一大難題。幾年來,通過教學實踐,我發現若在古詩教學中采用電化教學媒體并合埋地運用,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想象能力,促進學生對古詩的學習理解,還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
如古詩《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絕妙,但僅憑教師口頭講解,學生始終難以理解、體會。而錄像地恰當運用就解決了這一難題。教學時,教師先提問:“生”字是什么意思?詩人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緊接著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觀看錄像,畫面上:草木蔥籠,蒼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巒疊民而香爐峰此時正被煙霧籠罩,在陽光的照耀下,一團團紫煙不斷從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勝收,錄像將古詩中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具體的動態畫面,給學生以美享受。學生學習興趣極為濃厚,他們積極觀察、思索,很快從香爐峰的云霧源源不斷地升騰的動態畫面中領悟到“生”字的妙處:“升”字僅僅只能看到煙霧升起,不一會就散去;而“生”字還含有“產生”的意思,這說明香爐峰始終處于云霧級繞之中。通過此環節的教學,學生不僅理解了語言文字的表層意思,而且使他們體會到語言文字的深層含義及感情色彩。
還有古詩《飲湖上初晴后語》中有一句“水光瀲滟晴方好”,“水光瀲滟”對于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難以想象意境,在此完全可以借助圖片或視頻來理解,看到的是什么樣子就是什么樣。
三、借助多媒體挖掘課文思想內涵
例如小學人教版三年級教材中有一篇課文《趙州橋》,這篇課文寫作的目的是歌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為了挖掘出這一思想內涵,我在網上搜集了很多現代橋梁的精美圖片,并且把這些圖片放在趙州橋的前面播放,同學們被一張張光彩四射的現代橋梁圖片深深吸引了, 哇!哇!一聲驚呼。等播到趙州橋時,孩子們明顯表現出失落,我順勢誘導:“趙州橋跟他們相比美嗎?”孩子們猶豫著,最后還是小聲說出了:“不美。”我又追問道:“不美為什么還寫它而不寫那些橋?”一番討論,思想內涵被挖出來了。
四、借助多媒體朗讀指導
記得聽過一位教師上《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一文,小男孩的爸爸為了和平而血染征衣,在這里那位老師插入了一段護送男孩的爸爸遺體回國的視頻,催人淚下!在那樣凝重而悲傷的氣氛中,哪個孩子還能笑得出來?朗讀不用指導而水到渠成。多媒體的畫面效應實在是為朗讀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氛圍效果。
五、借助多媒體補充課文內容
我們的學生生活條件優越,對于苦難的歷史教育與愛國教育內容無法引起心靈上的共鳴,面對這樣的教學內容任憑老師磨破嘴皮也于事無補。怎么辦?補充歷史資料是一捷徑。例如我曾經教過的《馬背上的小紅軍》一文,在教到小鬼掉隊一段時,我截取了一段紅軍長征的視頻,孩子們再補充了這段與他們相隔甚遠的歷史資料后,孩子們才能理解小紅軍的掉隊,才能理解他的倔強是為了什么,從而才能感受到小紅軍的可敬可愛!
以上只是我在教學中的一點嘗試,拿出來與各位老師研究。電化教學潛能無限,唯有合理進行挖掘才能讓他錦上添花!